休闲农业市场报告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休闲农业市场报告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休闲农业市场报告

休闲农业市场报告范文1

关键词:文化消费文化产业经济增长

“十三五”时期,我国进入工业化中后期,13亿人消费需求将全面快速增长,这既是我国经济转型升级的最大亮点和突出优势,也是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推动力。2014年我国最终消费对GDP增长贡献率为502%,2015年为664%,2016年上半年,最终消费支出对GDP增长贡献率为734%,比上年同期提高132个百分点,消费在拉动经济增长中“第一推动力”的地位逐步稳固。按国家“十三五”规划纲要精神,文化产业将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2016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增强消费拉动经济增长的基础作用,支持发展养老、健康、家政、教育培训、文化体育等服务消费”。“十三五”时期文化产业建设要抓住“消费”这个关键词,发挥文化消费对经济增长的基础性作用。

一、新时期我国文化消费呈现出巨大的生命力

(一)文化产业“跑赢”多数行业

2015年我国文化产业增加值25829亿元,比2013年增长210%(未扣除价格因素影响),年平均增长100%,比同期GDP现价增速高23个百分点。2015年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382%,比2013年提高019个百分点。同时,文化产业不仅仅自身在快速发展,制造业、建筑业、信息业、旅游业、农业和体育产业等领域都开始重视“文化+”的跨界融合,博物馆衍生品、旅游商品设计开发,都在积极探索“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随着传统行业转型需求的日趋迫切,“文化+”带动相关产业提升附加价值,助力“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中国智造”的新跨越。

(二)文化消费市场亮点频出

2015年,全居民用于文化娱乐的人均消费支出为7601元,比2013年增长318%;年均增长148%,增速比同期全部人均消费支出高58个百分点。文化娱乐支出占全部消费支出的比重为48%,高于2013年44%的水平。随着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和居民生活质量的逐步改善,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需求得到更多的满足。2015年全国电影总票房定格在44069亿元,同比增长487%,其中,国产电影票房达27136亿元,占全年票房总额的6158%;全国城市院线观影人次126亿,同比增长5108%。《2015年中国图书零售市场报告》显示,2015年全国图书零售市场规模同比增长128%。同时,电视剧的网络播放量屡创新高、移动音乐市场发展前景广阔、演出市场的品牌号召力不断增强,“生活美学”等个性化消费出现爆发式增长。我国文化消费增长势头强劲,已成为当前拉动居民消费增长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

(三)文化消费指数呈上升趋势

“2016中国消费小康指数”调查显示,2016年701%的受访者准备将更多的钱用于旅游、娱乐等享受型消费,663%的受访者准备将更多的钱用于文化教育消费,602%的受访者准备将更多的钱用于基本生活开销。而在往年的同题调查中,受访者们的首选都是将更多的钱用于基本生活开销,其次才是用于旅游、娱乐等享受型消费,文化教育消费排在第三位。中国文化消费指数(2015)显示,我国文化消费综合指数由2013年的737增至2015年的812,平均增长率为5%。文化消费环境、文化消费能力、文化消费水平指数等一级指标均呈上升趋势,并且文化消费环境指数上升速度最快,平均增长率达1133%(见图1)。中国人对于继续教育、文化、旅游休闲等方面消费比重的增加,实际上是对于生活品质的进一步看重,从消费构成上看,文化教育消费上升趋势明显。图1中国文化消费指数总体变动情况数据来源:文化部文化产业司,中国文化消费发展指数(2015)二、现阶段文化消费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文化消费仍处于低位徘徊状态

我国文化消费占整体消费比例仍然偏小,滞后于经济增长和收入增长。根据国际经验,当地区人均GDP达到1600美元时,文化消费在个人消费中应占20%,当地区人均GDP突破3000美元时,经济与社会发展迈入新阶段,人民消费结构全面升级,开始向享受型、发展型转变,文化消费比例将大幅度跃升。在“十一五”初期(2006-2007年),我国人均GDP已经超过2000美元,而文化消费在个人消费中仅占7%左右。到“十二五”末期,2015年我国人均GDP为52万元,约合8016美元,我国文化消费虽有明显提升,但占总消费比例仍不到15%。2013年美国、英国、日本和澳大利亚的人均文化消费分别为3285美元、2105美元、2803美元和2313美元,我国人均文化消费水平仅为103美元;美、英、日、澳四国文化消费在居民消费支出中的比例分别为123%、116%、125%和149%,我国这一比重仅为66%,远低于发达国家平均水平。可见我国文化消费还没有实现质的跨越,是一个亟待拉动的内需增长点。

(二)文化产品供给侧短缺与过剩并存

我国文化产业已走过10年的“热运行”,文化产品普遍供给短缺的局面已经大大缓解,但是文化消费与文化产业发展不平衡性显著。我国文化消费和文化产业的发展容易受到“政策性影响”,文化产业初期很容易在大量资金投入下迅速成长起来,可是文化消费却得不到很好的挖掘,造成一些产业出现“虚脱式”的能力过剩。2015年我国全年共生产故事片686部,动画片51部,而国产电影上映数量为278部。近年来我国电影平均上映量约为生产量的1/3,动漫产业有效放映不足一半,国内图书出版码洋库存量60%左右,“供给侧改革”的产能过剩问题也为我国部分文化产业的发展敲响了警钟。

(三)文化消M结构性失衡问题凸出

文化消费内部结构失衡,其中教育消费占比过大、低层次文化消费较多。文化消费中除了教育消费是刚性消费,其余消费均为弹性消费,对经济环境的敏感度很高。家庭儿童教育开支一再增大,文化消费空间被严重挤压。我国东南发达地区城镇居民的教育消费一直占文化消费50%以上,中西北欠发达地区城镇居民的教育消费要占到文化消费75%左右,而农村居民的教育消费占文化消费90%以上。同时我国文化消费层次偏低,部分消费者不关注纯粹的文化艺术价值,娱乐享受型消费多、学习发展型消费少。文化消费区域结构失衡,城乡文化消费差距大、地区文化消费差距大。东南发达地区文化消费逐年递增,“十二五”期间,平均每年增加186%,而中西北欠发达地区文化消费增势不明显,每年增加不超过5%,个别地方还出现过下滑。

三、进一步激活我国大众文化消费潜力的建议

(一)文化产业发展要承载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十三五”时期我国文化建设的总体思路为:实施“一个工程”,构建“四个体系”,其中“一个工程”是文化精品的创作工程。文化部雒树刚部长特别强调“要围绕中国梦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创作更多更丰富的文化精品,着力解决文化产品中有数量、缺质量的问题,从‘高原’向‘高峰’攀登”。文化企业不同于一般的工商企业,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承载的是思想观念、审美情趣、价值选择,关系一个国家的意识形态和文明传承,影响人们的思想道德和行为规范。“文”和“化”是内容和方式的结合,“以文化人”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应关注文化在国家治理中扮演的特殊角色。要把社会效益、社会价值放在首位,“内容为王”是发展文化产业的核心价值所在。

(二)文化产品生产要把握新的消费趋势

我国的文化产业正处于勃兴期,发展文化产业关键是要把握未来的消费趋势,吸引消费注意力,主要有三个方向:一是发展特色文化产业。利用各地丰富的文化资源、非物质文化遗产,打造特色文化品牌。二是发展新型文化产业。使国内正在萌芽的动画动漫、网络游戏、微文化传播等新型文化产业实现规模化,加速文化与商业的并轨,形成流行文化商圈。三是延伸消费链条。文化产业呈跨界融合趋势,不但与娱乐、旅游直接相关,还在衣、食、住、行等传统消费领域中增加了文化附加值,将消费的重心与目的引向文化,整合多个第三产业部门,促进服务业一体化,产生“串烧”式消费效应。

(三)重视新生代消费群体和新媒介传播技术的影响力

在莫干山论坛的“当代中国文化创新与融合”分论坛上,北京大学一位学者总结了90后的四个文化特性:非主流、视觉系、吐槽君、真实感,来自政府部门、高等院校和企业等数十位代表,大部分人都表示不能完全理解这四个词的含义,更谈不上为其提供契合的文化服务和产品。未来的文化消费要着重关注新生代群体的文化特点,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被动接受型的送书送电影送戏已经很难引起他们的兴趣。在这种后现代主义文化全面扩张的时代,为提升国家未来的发展潜力,亟需站在前瞻高度关注新生代群体的文化选择趋势,探寻现实对策培育新生代群体的文化自觉性。同时,以社交网络、微信和移动端等方式为代表的新媒介,在文化传播的能量上远远超过一些传统方式。新媒介带给人的感官延伸后,必然带来思维和行为发生的改变,甚至带来整个社会观与社会结构的改变。例如有的艺术家在创作作品时,已不是传承的概念,而是基于技术的突变行为,加上移动互联网技术层面平台的延展,将使这种突变影响未来文化的发展方向。

(四)深化改革提高大众文化消费的积极性

加快构建和培育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文化市场体系,进一步放宽市场准入条件,削除市场竞争门槛,激励各种类型的文化企业参与市场自由竞争,通过市场竞争促使文化企业不断创新,向消费者提供更多可供选择的文化产品和服务,以有效的供给创造需求。适当引导文化产品与服务的生产、消费方向,对于高雅的、学术含量高的、受众范围小的文化产品与服务,政府应给予一定扶持,使其发挥在相关领域不可替代的“标杆”作用。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增加公众福利,解决好民生问题,尤其要压缩一般教育开支,提升文化消费内在动力。完善职工带薪体假制度,并用政策、法规对这一制度加以强化、规范,增加假日文化消费空间。

从经济发展来看,文化消费是稳增长的重要引擎,从民生来看,文化消费与群众的幸福指数密切相关。文化消费作为扩大内需的重要举措,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中能够体现人民生活质量的一项重要指标,“十三五”时期将是中国居民的文化消费换代升级的关键期和转折期,要建立扩大文化消费需求的长效机制,把扩大文化消费需求作为扩大内需的战略重点,进一步释放城乡居民消费潜力。

参考文献:

[1]国家统计局201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1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国家统计局2016年上半年国民经济运行情况2016年7月15日

[3]徐望论如何激活我国大众文化消费潜力[J].文化学刊,2016(1)

[4]毛中根,孙豪中国居民文化消费增长阶段性分析[J].财经科学,2016(1)

[5]高敏,徐新桥文化消费与文化产业发展的关联度[J].重庆社会科学,2015(11)

[6]中央文化企业国有资产监督管理领导小组办公室、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化研究中心中国文化消费报告(2014)[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