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农村产业发展问题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农村产业发展问题范文1
银行卡产业作为现代金融业一个重要产业平台,是经济发达、社会文明的重要标志。随着我国银行卡的快速发展,银行卡业务已成为金融业中间业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促进社会消费增长,支持经济发展的同时,也日益成为商业银行参与国内国际市场竞争、实现金融创新的重要手段。银行卡业务以其巨大的市场空间、诱人的利润空间和对分支机构依赖程度低等特性势必使银行卡市场的竞争更加激烈,银行卡产业在面临良好发展机遇的同时,也将面临一系列的问题和挑战。为全面了解永善县银行卡产业发展现状,着力解决银行卡产业发展的瓶颈制约,有效提升银行卡产业竞争力,推动银行卡产业全面、协调、健康发展。现就我县农村信用社银行卡产业发展现状和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成因浅谈几点看法。
一、 Xx县银行卡产业发展现状
xx县位于乌蒙山脉西北面的金沙江南岸,总面积xxx平方千米,海拔xxx米,距xx市xxx公里。距昆明(省会)xxx公里。全县辖十五个乡(镇)、xxx个行政村、xxx个村民小组。常年居住汉、回、彝、苗等xx个民族。2011年末全县总人口xxxx人,其中农业人口xxxx人,农村实有劳动力xxx万人。目前有正在建设中的中国第二大,世界第三大水电站,距离县城三公里。
xx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辖内营业网点xx个,遍布城乡。截至2011年末,各项存款余额xxx亿元,各项贷款余额xxx亿元,实现营业收入xxx亿元。累计发卡xxx张,累计新开卡xxx张。安装ATM机xxx台,发展POS特约商户xxx户,安装 POS机xxx台。我社营业网点点多面广,并随着近年来深化体制改革步伐的加快,不断建立健全内控制度及监督体系,金融电子化迅速发展,资金运行平稳,资产质量逐年提高,为开展银行卡营销工作创造了良好条件。
二、发展银行卡的现状及面临的困难。
xx县城有工行、建行、农行、邮政储蓄银行和信用社五家金融机构,竞争激烈。从目前xx县农村信用社银行卡市场发展的现状看,产业化程度低、用卡率低、受理市场发展缓慢已成为制约银行卡产业发展的瓶颈,亟须引起高度重视。
xx农村信用社目前发展金碧卡,主要是通过工资、农民工外出打工开户,农户小额信用贷款(惠农卡)等方式发出,绝大多数人仅将银行卡作为收发工资和取款的工具。加之刷卡消费宣传力度不够及县级乡镇刷卡受限,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用卡人的积极性,发卡率不高。同时,也有的网点只是为了完成发卡任务,没有认真挖掘市场潜力,银行卡宣传力度不到位。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1、发卡量不大,用卡率低,持卡消费不积极。xx县农村信用社所发出金碧卡近半数以上的持卡人处于被动用卡状态,绝大多数人仅将银行卡作为收发工资和取款的工具,特别是乡镇一级信用社,有的为完成发卡任务,对农户大量发行金碧卡,农户觉得记密码麻烦,不如用存折直观,因此“睡眠卡、半睡眠卡”大量存在。
2、受理市场发展缓慢,特约商户数量少且发展的商户大多为个体工商户,持卡人用卡消费意识不强。据调查有80%的消费者愿意使用现金消费,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持卡人的用卡率。
3、受理环境建设滞后。受经济条件影响ATM机数量较少,乡镇镇信用社还没有被覆盖,多数客户的银行卡在外出时才使用。
4、银行卡功能单一。银行卡多以存取款作为业务重点,结果是银行卡仅仅是作为一张“电子存折”在使用,卡的内涵没有得到真正的发挥,只是一行一卡,一张卡不能处理所有的缴费业务,给客户带来诸多不便。
5、特约商户手续费较高,使商户望而却步。目前商业流通领域已进入微利时代,商户要按交易金额交手续费,安装POS积极性不高。一些特约商户虽然安装了POS机具,但却将其放在不起眼处,且收银员嫌操作手续麻烦,除顾客要求刷卡外,一般收银员不愿主动提醒顾客刷卡消费,特约商户积极性不高。
6、银行卡知识宣传不到位。首先是客户对如何正确使用银行卡知道不多,有些持卡人认为银行卡只能到ATM机取款,却不知道还可以刷卡消费等等。其次,许多商户不清楚如何申请安装POS机具及安装费用,主动申请安装的少。加之县域小,大型点的商户都已安装POS机。
7、银行卡专业人员素质有待提高。银行卡业务自身的特点,客观上决定了银行卡业务人员既要懂传统业务和中间业务,又要掌握高科技知识的复合型人才,目前信用社银行卡专业人员明显不足,尤其是高素质的专业人员,一些业务员甚至不知道银行卡跨行交易收益如何分配。
8、银行卡犯罪层出不穷,持卡人的用卡安全感有待提高。
四、加快银行卡业务发展的建议。
1、积极开展银行卡知识宣传。要大力宣传银行卡联网通用的作用,要采取挂图、张贴画、板报、宣传资料等多种形式,加大宣传教育,特别是对社会公众的宣传力度,提高银行卡的社会影响力,在特约商户的受理点要张贴醒目的标志和公开投诉电话,以利于及时处理交易中出现的问题,要积极宣传鼓励刷卡消费的措施,明确并宣传刷卡消费不收费。此外,还要广泛宣传安全用卡知识,提高持卡人对银行卡犯罪的警惕,增强风险防范意识。
农村产业发展问题范文2
关键词 农业产业化;问题;发展对策;安徽合肥
中图分类号 F323.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02-0298-01
近年来,合肥市农业产业化发展呈现出龙头集聚加快、合作组织提档、园区承载增强、加工加速发展的强劲态势,农业公司化、园区化、合作化、产业化发展持续加快,培育壮大了一批“效益百万、经营千万、服务万户”的农业龙头企业集群,农产品加工产值5年来始终位居安徽省第一,保持稳定增长态势。
1 农业产业化存在的问题
虽然合肥市农业产业化发展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也面临着一些问题:一是虽然合肥市龙头企业种类多,数量多,但规模小,档次低,加工能力弱,带动力不强,科技型、创新型龙头企业较为缺乏,国家级和省级龙头企业尤其是国家级龙头企业数量偏少,实力偏弱;二是农业规模化、标准化基地建设与农户分散经营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三是农村政策政出多门,投入分散;四是村企利益联结机制不紧密,有待进一步强化;五是企业融资难,银企关系有待进一步改善。
2 农业产业化发展对策
2.1 拓宽思路,提升产业带动辐射力
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加大力度拓宽农业产业化发展思路与模式,提升产业带动辐射能力。继续探索产业化构架模式。不断推行“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等新的运作模式。要不遗余力地发挥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纽带作用,坚持农民在农业产业化经营中的主体地位,拓展服务模式。探索鼓励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以定向投入、定向收购、保护价收购、订单农业、定向服务等新形式,与农户构成相对稳定的供销关系,同时为农户提供农资、信息、技术、购销等服务。拓宽互联体制机制,指导农民以土地、资金、技术等资源要素入股,形成多种形式的合作模式,打造互利共赢的共同体,让农民从产业化经营中得到真正的实惠,促进农民实质性增收[1]。
2.2 以科技创新为导向,发展现代农业
提高农业产业化科技创新投入力度,积极争取国家及省、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创建,并完善高水平的研发机构,继续充分发挥企业主体的创新作用,从政策、资金等各种途径加大对企业的支持和扶持力度,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以龙头企业作为自主创新的主要平台和载体,进一步加强其在政、产、学、研对接中的责任,充分发挥政府主管部门在科研机构院所、企业、高校等主体在自主创新中的统筹引领、宏观协调的主导作用,有效集中财力、物力营造良好的自主创新的社会环境。出台激励政策,鼓励和支持农业龙头企业、高等农业院校和科研院所机构尽快建立自主创新机制,吸收创新人才,培育创新机制,打造一批核心竞争力强的名牌企业与农业产品,攻克一批农业生产技术核心难题,努力打造符合合肥市实际的农业产业化自主创新的新标杆。出台鼓励和支持政策,积极引导省市农业科研机构院所与高等农业院校适应市场需要,主动与企业接触,将科研成果通过企业平台进行有效转化,从而不断激发各类主体的自主创新活力[2]。
2.3 以宣传推荐为平台,推动企业交流合作
充分发挥各地区农业综合信息网、农产品交易网等网络的作用,加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宣传推介力度,支持鼓励龙头企业通过网络推广,宣传名、优、新农产品,交流市场信息,拓展供销渠道。积极探索搭建农业产业化主体的合作平台,支持和引导龙头企业在更高层次、更大范围上参与国际、国内的交流合作。积极利用合肥市的地缘优势,支持和鼓励引导农业企业与国内大企业、大集团合作开展业务,大力支持农业企业做强做大。积极探索发展会展农业,加大力度组织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走出去”参加国内展销会,宣传推介本地区、本地域的名、优、新农产品,充分利用上海、北京等平台,大力推进合肥市农业企业,扩大市场份额,拓展合作范围。
2.4 以政策体系为保障,加强整合资金支持
政府主管部门要广泛深入地开展调研,对目前农业企业发展所面临的问题进行分析,同时要积极完善、充实支持农业龙头企业用水、用地、税收、财政等方面的优惠政策,并切实贯彻落实。在经济下行、银根紧缩的情况下,要着力协调农业融资困难及企业投入不足的问题。力争持续增加用于农业产业化专项资金的规模,加强与财政、金融等部门的沟通力度,争取更多的金融机构实施倾斜政策支持龙头企业发展[3]。
2.5 加强招商引资,提升农业产业发展水平
充分发挥合肥市政策、区位等比较优势,紧抓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的重大机遇,充分利用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合肥、上海、北京农交会等各种平台,按照“招大、引强、选优”的思路,放眼长三角、珠三角、山东、河南等先发地区,务求在农产品精深加工、高端产业、规模化种养、林业和休闲观光农业等领域实现重大突破。瞄准世界500强、“央字号”、国家级龙头企业,着力引进产业关联度高、自主创新能力强、辐射带动面广的行业骨干和领军企业来肥投资兴业。
2.6 以内部管理为基础,统筹农业园区发展
一是新方式管理,建立和完善园区机制。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作用,带动园区发展;鼓励农民以土地股份合作、生产合作等形式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参与园区建设;以企业管理模式建立园区用工制度、生产标准、工作流程与制度、工资制度、财务会计制度等,实现农业园区的工业化管理。二是高起点定位,制订和完善园区规划。树立现代农业的发展理念,坚持前瞻性和现实性的统一,示范性与效益性的统一,在规划层面就要注重现代生产要素的集成与扩展。要以产业为基础,突出区域特色,充分考虑生产布局、产业衔接和循环发展,真正使农业园区成为推动农业增效的载体,带动农民增收的平台。三是高水准集成,打造和培育园区品牌。四是全方位服务,为园区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积极发挥政府的职能作用,充分整合各类资源和项目资金,完善园区道路、电力、灌渠等基础设施[4]。
3 参考文献
[1] 程志强.农地流转形式和农业产业化垂直协调的契约安排研究[J].中国市场,2012(46):83-89.
[2] 郭文宝,叶良均,戴元坤.当前农业规模化发展的问题及对策研究——以合肥三县为例[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4(5):29-31,60.
农村产业发展问题范文3
江苏地处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展相对较快。经过近几十年的发展,我省农产品加工取得了巨大的发展,在促进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的发展中做出了重要贡献,出现了一批规模大的龙头企业,有“雨润”、“维维”、“富安茧丝绸”、“南京奶业”等。在加工企业带动下,主要大宗农产品产量和综合生产能力持续增长,为农村经济的全面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近年来,我省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总体上比较稳定,加工业总产值年增长率在10%-15%之间,2005年实现1479.8亿元,与农业总产值之比为0.57∶1,已初步建立起一个门类齐全、具有一定规模的农产品加工业体系。
但是也要看到,我省农产品加工与发达国家差距明显,总体水平也落后于沿海兄弟省份。目前,许多发达国家的农产品加工产值超出了电子、汽车及化学工业,成为发展最快的产业之一。其农产品加工值与农业产值之比一般在3∶1左右。如美国是2.7∶1,日本是2.4∶1,英国是3.7∶1,而江苏仅为0.5∶1。发达国家的种植业、养殖业产品加工成食品的比例都在30%以上,我国仅有2%-6%。江苏农产品加工率大体上肉类为6%-7%,蔬菜为4%,果品为3%。我省虽是出口大省,但农产品出口仍是“短腿”,仅排全国第六位,2005年江苏农产品出口(农产品初级及深加工产品占主体)虽然突破10亿美元大关,上了一个台阶,但总量仍然偏小,仅占全省农业增加值的5.7%。这样的规模显然和建立全国性农产品加工基地差距甚大。产生这一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有以下五点:一是农产品加工比重低,缺乏加工专用品种;二是企业规模偏小,缺乏科技创新意识;三是加工工艺和设备落后,资金投入少;四是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不健全;五是产加销严重脱节,农产品资源有效利用低。
为顺应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趋势,我省应抓住机遇,将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作为农业和农村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加快发展,构建农产品加工高地,提升农产品加工水平,增强农产品市场竞争力。
着力发展优势产业,加大扶持龙头企业力度。为了适应消费者的需求,顺应市场趋势,企业要发展优势产业,推出具有江苏特色、高附加值、高质量的品牌产品。一是以市场为导向,依靠先进技术,积极发展江苏特色蔬菜和果品加工,提高果蔬的保鲜、分级、包装、加工等商品化程度,降低果蔬产品季节性缺陷,减少果蔬鲜食比例,赋予产品较高的附加值,增加果农的实际收入。二是着力发展我省的优势产业――畜产品和水产品的综合加工能力,由初级加工向高附加值的精深加工转变,构建标准化、规模化饲养基地,引入优良品种,吸纳先进技术,建立从基地到加工的全套质量安全管理体系,实现产品及其加工制品的优质化、安全化及可追溯化,提高产品的信誉度,加大品牌的宣传度,带动基地农户致富,形成规模化、集约化的龙头企业群。三是扩大发展粮油棉等产品加工,提高精深加工比例,根据消费者需求和市场导向,研制出多种粮油加工专业品种,扩大江苏品牌在激烈市场竞争中的占有率,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扶持和培育龙头企业,实施龙头带动战略是加速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有效措施。应进一步加大力度,扶持加工出口能力强、科技含量高、产品附加值高、市场开拓能力强的重大技改项目,进一步培育行业龙头企业形成完备的农产品加工体系,逐步实现由初级加工向精深加工、由低价战略向优质低价并举的国际营销战略转变。
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特色区城。发展农产品加工特色区域不仅有利于农产品就地加工形成产业化、规模化,而且可以使农民更容易了解市场的需求,迅速地根据市场和加工企业的需求对其种植结构和养殖结构进行调整,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发展农产品加工特色区域应根据我省优势农业区域情况因地制宜,依据当地农业资源、产品品种等基础优势,以产业化为基础,以创新为动力,以形成国内外竞争优势为目标,以持续增效为目的,形成具有各地特色和相当加工规模的农产品加工区域。
提升农产品技术创新能力,创建农产品加工工程中心。从农产品加工率看,目前发达国家已经达到90%以上,而我省不足30%。不论是粮食还是果蔬大多以销售原料或初级加工产品为主。高附加值的精深加工制成品较少。创建农产品加工工程中心的目的就是为了使科技成果尽快地转化为生产力,提高农产品精深加工的技术水平,同时也起到示范推广作用。美国、日本等国都建立了一批农产品加工技术中心,成为发展农产品加工的新的生长点,促进了科研与生产结合。经济发达国家在农产品加工业中广泛应用高新技术,而这些技术在我国的研究应用才刚刚起步。创建我省农产品加工工程中心,应建立省级农产品加工重点实验室和中试基地,并建立科研成果推广应用网络,使科研项目一开始就瞄准市场需求,注重科研项目的实用性和先进性,为科研成果转化打下良好基础。要加大研究与开发经费的投入,从资金上确保“生产一代,开发一代,研究一代”的实现。要鼓励和创造条件推动科研院所与企业合作或组建科技型企业,走产学研结合的道路,使科技型企业成为科研开发和投入的主体。农产品加工业是一个包含农业、轻工、食品、粮油、畜牧、生物、化学、机电等多学科的行业。我省应在相关高等院校中增加系统的农产品加工专业和课程,增加和完善农产品加工的试验条件,使学生对我省农产品加工业、农产品加工的特点有更多的了解,为我省农产品加工业培养和输送高素质的人才。
建立农户与企业间稳定的利益关系。由于在我省很多地方都普遍存在着农产品生产与加工严重脱节的现象,企业难以拥有稳定的标准化生产基地,因此要进行产业结构化调整,促进农户与企业间建立一种利益和风险共存的关系,形成利益共同体,保证企业原料的稳定优质供应。引导企业与农户、基地建立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利益联结机制,发展订单农业,通过“公司+农户”的经营方式,延长整个产业链,增强企业抵御风险的能力,带动农户走向市场,使农民分享到加工环节的利益,实现企业与农户共赢。企业通过加强对农户进行专业技术培训,不断将新技术和新知识传授给农户,强化农户的科学生产技能,提高农产品基地的标准化、专业化和安全化生产,使得企业和农户为共同的利益履行各自的责任。
农村产业发展问题范文4
关键词 文化强省 农村 文化产业 政策
在农村,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都是社会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所谓农村文化产业,就是按照市场化方式把本地的文化资源转化成产业优势的系列经济活动。
一、湖南省农村文化产业发展现状
农村文化产业经过近几年的发展,湖南省农村地区文化产业在市场化运作、产业化经营和特色化发展等方面有了可喜的进展。但从总体上看,农村文化市场存在规模小、市场化程度不高、政府扶持不够以及产业人才缺乏等问题。
(一)农村文化资源丰富,但地方特色文化资源的开发和保护力度不够
1.发展优势初步形成。湖南历史源远流长,多年来湖湘劳动人民创造了独特的湖湘文化,沉淀、积聚了丰富的文化资源。据文化部公布的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纳入名录的湖南省民间音乐有三项、民间舞蹈有七项、传统戏剧有十项,另外还有三项曲艺、八项民间美术、五项传统手工艺和技艺、三项民俗以及两项传统体育。这些颇具特色的文化资源为发展农村文化产业提供了极具潜力的市场空间和前景。特别是一些具有很强的地域性和民族性的农村民间文艺和手工艺品,如长沙湘绣、益阳竹编、花瑶挑花、土家族织锦、雅石、根雕等,有的已经进入市场、形成产业,有的具有非常好的市场前景。
2.大多数特色资源缺乏应有的挖掘和保护。湖南省农村地区历史悠久,经过多年积淀,文化资源十分丰富,但由于地方政府重视不足,文化资源助推本地文化产业发展中的作用没有得到应有的发挥,其主要表现之一就是文化资源挖掘不够充分、文化市场发展不够成熟,尤其是一些偏远、欠发达的农村地区。
(二)农村文化产业人才非常缺乏
从农村文化产业化阶段观察,文化资源的开发、保护与传承,文化艺术内容、形式的创新,文化产品的市场开发与营销、文化企业的经营管理,都离不开人才这个核心要素。由于湖南省农村地区经济不发达以及本土文化产业从业人员文化素质局限等原因,农村文化产业人才比较缺乏,具体原因是:第一,目前湖南省农村学历构成的主体结构为小学、初中、高中及中专,其中初中学历占最高比例,其次是小学程度,中专及高中学历仅占20%左右,基本上没有高学历从业者,本土人才十分缺乏;第二,农村文化产业尚处于萌芽阶段,与湖南省其他产业相比,文化产业从业人员收入偏低,难以吸引外来人才,尤其是懂文化、会管理的复合型人才;第三,湖南省对农村文化产业人才培养、培训的扶持缺乏长效机制。
(三)资金投入不足
近几年,湖南省各级政府围绕三馆一站建设,进行了大量的财政投入,现已建成乡村文化站2246个,农村文化产业发展所需的硬件有了较大的改变。但由于湖南省地处中部,经济欠发达,文化体育和传媒投入与公共财政投入占比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见表1),对农村地区文化产业的投入更少,而且在投向上,一是倾向于农村文化事业投入,致使农村文化产业投入不足;二是重面子、轻里子,很多文化设施使用率不高、实用性差,效果不好。文化场馆、设施由于人员供养问题、资金问题,导致场馆建成后缺乏后续管理,既缺乏观众,也缺少人力物力进行维护,造成公共文化实施利用率低。
二、湖南农村文化产业发展路径
(一)挖掘当地特色文化资源
一是因地制宜,各地要选择结合本地实际选择具有本土优势、适合产业化的特色资源加以重点扶持,尽可能地将特色资源与观光农业、生态旅游进行融合;二是注重文化资源的保护,特别是一些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将保护与开发有机结合。
(二)延伸文化产业链,打造文化品牌
对于一些有市场的特色优势文化产品,应将地方特色、民族元素与现代数字技术、传播技术以及自媒体相结合,丰富文化产品品类及表现形式,做大做强文化品牌。
三、促进湖南农村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建议
(一)选准政策支持对象
政策支持要精准发力,财政支出政策必须针对农村文化产业链中发展滞后的重要环节、助推本地文化产业发展的重大项目、引领本地文化产业发展的重点企业等着力支持;税收政策短期内侧重于促进农村传统文化产业转企改制、转型升级,鼓励社会资本进入农村文化产业,鼓励社会资金对农村文化领域的捐赠等,中长期应在促进骨干文化企业发展方面有所作为。
1.加大文化产业人才培养与引进的支持力度,切实提升农村文化产业竞争力。一方面,加大对有利于文化资源的挖掘、传承的民间传人和能人的补贴力度,不仅有利于本地特色文化艺术的传承与发展,而且可以通过鼓励民间传人传、帮、带,培养本土文化人才;另一方面,政府可以通过与文化艺术培训机构、文化艺术类高校的合作提升本地文化从业人员的素质和技能,吸引优秀的外来文化产业人才。
2.加大文化产业各类平台建设,夯实农村文化产业发展的公共载体。各级政府应正视制约农村文化产业发展的人才、资金、技术问题,重视农村文化产业通用技术平台、传播平台、招商平台、人才培养与引进平台,逐步消除发展瓶颈。
(二)创新支持方式
从支持手段看,一方面要综合运用财政政策和金融政策共同支持文化产业发展;另一方面运用某类政策时也要注重政策手段的适用性和实施效果。对文化人才可以采取财政补贴鼓励其创作和创新,对文化项目则可以运用“以奖代补”、贷款贴息等方式加以支持,对于某些重点平台建设就应该加大财政投入。从支持方式看,需要加大创新力度,根据农村地区文化产业发展的阶段和文化企业运作的实际情况创新财政和金融支持方式,如根据农村文化企业规模小、资产少的特点,创新融资方式,解决融资难的问题。
(三)充分发挥政策对文化产业发展的引导作用,特别是税收政策
在初期可以以税收优惠等方式吸引社会资本进入文化产业,在文化企业发展壮大后则可以以此促进其企业做大做强。
(作者单位为长沙民政学院商学院)
参考文献
[1] 周玉波.文化产业与经济发展[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2] 欧阳坚.文化产业政策与文化产业发展研究[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11.
[3] 周建军.论特色文化产业的内涵和发展途径[J].社会科学研究,2010(6).
[4] 周云逸.中国农村文化产业发展的破局之策[J].河北学刊,2010(11).
农村产业发展问题范文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772(2014)25-043-02
第三产业能够有效优化农村经济结构,在解决三农问题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占有重要地位。但是就目前而言,许多的农村机关领导,对农村、农村的第三产业认识不足,无法认清第三产业的性质、作用以及内涵,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农村农村第三产业发展非常滞后。
一、农村第三产业的特点
1.差异性
与城市相比,农村第三产业发展存在很大的差异性,非常落后,由于农村经济基础较为薄弱,各地的风俗、资源、文化不尽相同,第三产业的数量、质量、内容、方式、模式上存在很大的不同;同时在加上消费市场潜在力的影响,使得农村第三产业发展与城市有着巨大的差异。
2.双高一低
就目前而言,人们普遍对农村第三产业的理解存在很大的偏差,认为第三产业是劳动密集型的产业,需要很多的劳动力,但是我国农村第三产业具有双高一低的特点,其中双高就是指劳动和技术的密集度很高,劳动密集度就是在农村发展第三产业劳动力需要比较大;技术密集度高就是在发展农村第三产业过程中,对技术要求很高;另外,为了贯彻建设节约型社会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对于农村的劳动力,不仅要增加数量,还要提高质量。一低主要指农村第三产业对资源和能源要求低,以为村民提供便利服务,具有低收入和高产出的特点,同时对其他的设备和资源依赖程度较低。
二、区域内工业比重大的不利分析
在传统的经济理论看来,第二产业要建立在第一产业的基础上,而第三产业的发展必须建立在第二产业发展的基础上。在实际的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工业发展能够有效的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提高农民收入,加快农村经济发展等方面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就目前而言,农村第一产业发展劳动力生产过剩,出现了大量的富裕劳动力,第二产业比重比例过大,同时第三产业发展滞后,存在着很多的不足,甚至有的地方根本没有第三产业。从整体的产业结构来看,第三产业劳动力过多和第一产业劳动力过少的矛盾依然存在。同时农村第一产业的劳动生产率很低,不能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对于第二产业,传统的产业比重比较大,缺乏必要的科技创新,水平很低,只注重数量,忽视了质量,其中高新产业的发展无法有效带动工业产业结构的升级。而第三产业总量偏小,占有比重很低,发展水平较低,产业潜力还未全部发挥。同时面临着社会资源和环境的压力,以重工业和制造业为主的第二产业面临着重大的挑战,不断扩大消耗和排放是第二产业发展的瓶颈,因此,发展第三产业势在必行。
三、加快农村第三产业发展的措施
为了有效的保护农村环境,提高农民收入,促进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当地镇政府要根据实际情况,调整一二三产业结构,扩大第三产业比重,实现农村社会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
1.制订发展规划。做好产业规划与有效升级,是实现农村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步骤和环节。第三产业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有机组成部分,镇委、镇政府应根据我镇的实际,制订发展规划,既要衔接平衡第三产业与第一、第二产业协调发展的关系,又要统筹规划,总体指导第三产业发展的战略、总量、结构、布局等等,更要制订全镇第三产业发展指导目录,找准重点,分清缓急,明确重点开发区域和重点发展行业,做到科学规划、布局合理、定位准确、特色鲜明、重点突出,从而促进第三产业有目标、有重点、有步骤地全面协调发展。第三产业的发展规划宜近期与中长期规划结合,近期规划以现有资源的整合开发利用为出发点,务求规划后易于落实,在短期内见到实效。近来镇主要领导提出规划建设商品专业街和小商品市场的构思,是一项激活我镇商贸业的重要举措,也是建设我镇第三产业发展平台的重要一招,我们应予以配合与支持。
2.夯实发展基础。发达的工业和农业经济是第三产业发展的前提,只有做强做大第一、第二产业,使工农业生产快速增长,才能向市场提供越来越多的物质商品,从而形成各类市场,带动农村的消费。镇政府要因地制宜,制定“主攻二产、调优一产、培育三产”发展理念,不断调整优化乡镇的整体产业结构。在农业发展方面,要保证农业“调优、增效、增收”,提高农业发展的效益,积极引导农民培育极具特色的品牌,加大对农户的扶持和技术指导,建立健康、稳定全面的农产品供销网络。在调整工业发展过程中,要严格遵循“发展、集聚、提升”的原则,做好农村的招商引资工作,促进产业转型,同时还要大力发展新兴行业,从根本上改变过去传统落后的增长方式,最大限度的提升工业发展质量。
3.创新发展方式。对于农村第三产业发展落后的现状,镇政府要根据当地实际情况,采用“政府引导、社会投入、市场运作”的发展模式。镇政府要不断放宽农村经济发展政策,简化和废除以往繁琐的经济发展政策,提高办公效率,大力发展农村的生态产业,对农民积极扶持,从而促进第三产业稳步发展。根据“谁投资、谁所有、谁开发、谁收益”的思路,鼓励民间投资发展第三产业,以集体、个人、设备、技术、信息、劳务等多形式投放第三产业,从根本上改变当前农村第三产业发展的增长方式。在进行商品市场建设中,要把转移农村的富余劳动力作为出发点,不断获得较多的社会收益和经济效益,要采用灵活多样的鼓励性、扶持性措施,鼓励和引导社会各种资本加入到农村第三产业的发展体系中。在实际发展农村第三产业过程中,镇政府要立足实际,确立良好的政府形象,要保证各项第三产业发展落实到位。同时,镇政府成立第三产业领导小组,针对实际发展过程中的问题进行及时有效的分析总结,充分发挥和协调政府在发展过程中的指导作用,把农村第三产业发展工作落实经济发展中去。
4.要大力发展服务业。随着乡镇经济的快速发展,服务业已经成为产业调整的重点,成为转变经济发展源泉的重要动力,要大力发展消费性和成产性的服务业,促进服务业产业结构升级,要不断提高服务业在整体行业中的比例。第一,要根据经济实际发展情况,发展现代物流产业,因此,要建立和完善现代物流基础设施,建立各种物流通道和辐射全国的运输和信息平台。同时还要大力发展旅游业,要加强扶持力度,逐步使旅游产业成为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不断打造地方特色的旅游精品区。要发展金融和保险事业,控制好信贷规模,保证信贷余额与经济发展速度和规模相适应,要重点以金融业发展为主,提高金融行业的产品和服务创新,充分发挥银行在货币流通中的作用,同时还要加强对中小企业的信用担保体系的建设,从根本上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降低资金运营的风险。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进行农村第三产业发展过程中,当地政府要因地制宜,控制好一二产业发展的规模,不断扩大第三产业规模,优化产业结构,促进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
参考文献:
[1]刘元.第三产业促进就业的问题与对策研究[D].南京工业大学,2012.
[2]牛凯.中国农村三大产业均衡发展战略[J].中国农业科技导报,2012,01:7-17.
[3]牛凯.我国农村产业结构偏离对农村经济增长影响的实证分析[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2012,01:182-188.
[4]郭坤.城镇化视角下黑龙江省农村产业结构优化对策研究[D].东北农业大学,2012.
[5]邵书慧.湖北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研究[D].长江大学,2012.
作者简介:李芳(1975-),女,河南新乡人,本科,经济师。研究方向:工业统计。
农村产业发展问题范文6
通过多年的实践证明,退耕还林工程是优化生态环境的最直接、最有效措施之一,同时也是帮助偏远贫困山区的人民群众真正脱贫致富的有效途径。伴随退耕还林工程的深入开展,广大群众干部的生态保护意识不断提升,这也促使农业结构有着明显的改善和优化,间接提升了农民的收入。但是,近些年因退耕还林补助的相继到期,后续产业问题显得越发突出。对此,本文以贵州省为例,阐述退耕还林后续产业发展策略。
1 退耕还林后续产业发展问题
1.1文化程度偏低,其他产业发展能力较弱
大多数农村地区的农民文化程度偏低,导致经济发展水平较为落后,最终形成一个贫困发展循环圈[1]。因为农村人口数量庞大,再加上许多农村居民文化程度较低,这一现象也充分证明了当前农村地区的平均文化水平并不理想。在这样的环境下,社会向农村提供任何的帮助都显得非常局限,另外因为农民文化水平较低的缘故,导致许多村民对于新鲜事物的理解存在偏见,对于一些前期需要投入的产业认为无参与价值,导致在退耕还林之后,许多村民无其他产业可以参与,最终经济效益不断降低,从而呈现后续产业发展问题。
1.2思想保守,很难取得突破
受文化因素的影响,当前我国许多的贫困地区仍然存在着严重的小农意识,在思想观念方面落后,并且非常保守。在传统理念的影响之下,许多的农民仍然坚持着一门一户的生产生活格局,导致许多农村缺乏团队协作意识。因为当前退耕还林的许多产业都属于团体性的产业,这样必然导致许多农村地区无法有效的开发产业,最终形成严重的经济发展阻碍[2]。另外,因为退耕还林开始时有政策方面的补助,导致一些群众习惯性形成了“等、靠、要”,突然因为补助政策到期,导致思维层面的惯性,最终无法突破保守思想,导致存在着严重的经济收益问题。
1.3资金的来源单一
我国政府所实行的退耕还林工程是一项大型、系统性工程,需要庞大的经济基础作为基本保障,假设没有充足的资金作为保障,便无法保障工程的顺利进行。我国退耕还林的主要资金来源是政府的财政支出,但因为我国人口基数过于庞大,导致人均占比并不高,再加上资金是由上至下进行分配,最终农户并不能获得充足的资金,这也导致许多想要创业的农户缺乏创业资金,再加上退耕还林之后补助有一定的时限,国家补助到期后导致大部分林农生活方面都存在困难,最终无法参与到各种后续产业当中。
2 退耕还林后续产业发展问题的具体对策
2.1加强教育建设,改变思想观念,积极响应政府号召
我国一直在针对农村地区的现状出台相应的扶持政策,并且在退耕还林政策到期时也出台了一些持续性帮助的政策,从而推动我国农业经济发展。但就当前的实际状况而言,这一项任务仍然相当艰巨。对此,需要充分展现土地的资源优势,按照社会、经济发展的水平统一性协调原则,应用农业高产、优质、高效的持续发展,最终达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统一性目的。退耕还林的后续产业必须结合农村发展工程而定,需要按照当地的实际情况而选择。例如,可以将退耕还林和林下种养殖相结合,推广林下养殖、种植的新型生态农业模式,不仅增加了林农的收入,同时还可以稳住民心。保住绿水青山,也就保住了金山银山。
2.2加强监督力度,让退耕还林落到实处
在退耕还林的过程中需要大力发展纸浆、木材等加工生产业,并为退耕还林之后的后续产业提供有力的支撑。但在其发展过程中,政府应当加大监督力度,尤其是在森林开发的合理管理当中,务必保障森林资源的可循环、持续性开发,而不是随意乱砍滥伐。另外,还可以选择适当的地段由政府主导建设相应的加工市场,提升林业副产品的销售途径,促使退耕之后农民能够获得更多的经济收入途径,并消除各种后顾之忧。政府还需要适当加大针对性的资金投入,而不是广泛性的普及补助,例如可以将资金投入到市场的开发以及建设当中,从而保障整个地区农业市场空间。
2.3理清思路,寻找后续产业切入点
针对贵州省各地实际情况,需要针对性的开展退耕还林的后续产业工作。贵州省具备发展特色旅游的优势,所以各地可以结合当前退耕还林工程的大发展环境,大力推广特色果园、特色旅游区等经济项目,并借助龙头企业,大力扶持当地的退耕农户长远发展,加快后续产业发展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