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规划建设的认识和思考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城市规划建设的认识和思考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城市规划建设的认识和思考

城市规划建设的认识和思考范文1

关键词:重新定位客观规划 监督

要使我们的城市更加适合人们生活,关键在于城市规划建设要真正本着“以人为本”的指导理念,从城市规划建设的各个方面充分体现这种“人本思想”。

城市规划建设要充分考虑和满足人们的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促进人们身心健康发展,在公平原则下使城市的每位居民都能拥有平等、自由的权利和享有较为轻松、安全、舒适的生活工作环境。具体地讲,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试图寻求“以人为本”的城市规划建设之路。

一.城市规划的重新定位

城市规划,简单地说就是政府按照其目的与理想对城市空间资源的重新安排。编制城市规划除了应该遵循一定的理性原则外,还应该抱着某种社会理想,例如十九世纪的“乌托邦”、“花园城市”、“田园城市”等。二十世纪的“新城市主义”、“可持续发展”以及当前的科学发展观等都可看作是城市规划的理想。概括起来讲,城市规划的原本目的就是为了使人们生活的城市朝着更加理想的方向发展。“以人为本”是城市规划的原动力。总体上讲,这里的人指的是全体市民,包括进城务工的农民工,而且他们是很重要的一部分人。他们是城市规划建设中的弱势群体的典型代表,因此更需要得到关注与保护。从市民需要的角度考虑,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重新定位城市规划。

1.1变主观规划为客观规划

城市是一个以人的行为为主导,自然环境为依托,资源流动为命脉,社会体制为经络的人工生态系统。也就是说,我们的城市首先是满足人们的生活需要,而生活最根本的需要则是创建一个比较宜人的城市生活环境。而由于认识上的差距和对经济增长的过分追求,人类把自然仅仅用于经济发展和膨胀城市,忽视了对环境问题的规划引导与控制,结果引起了大面积生态品质的下降,导致现行的众多城市问题。面对宏大而复杂的城市系统,面对现实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我们不能停留在由某些人的主观意志来实现城市的具体规划,而是要切实做好实地分析,首先要解决的是生态问题,修复残缺的自然生态,再保护固有的生存环境;其次,要根据城市自身的传统及资源等优势制定符合自身发展实际的战略目标。

1.2变单一规划为综合规划

城市规划的“以人为本”体现在满足人们的需要。市民的需要是多方面的,这就要求城市规划综合地考虑人们的需要,也就是变单一的城市规划为综合的城市规划。因此城市规划不仅要促进城市经济的发展,满足市民的物质需要,更应加强城市的精神文明建设,提升城市精神的内涵。要做到这一点,则首先要充分认识城市的综合性和系统性,不能人为地割裂城市的构成要素。一方面要根据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和实际情况,制定出相对超前的城市发展总体规划,对其总体布局、功能定位、设立标准、发展要求以及事关大局的其它方面进行统一的规划;另一方面,要根据城市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地域、自然特征,划分出若干区域进行规划,进一步确立城市的系统整体观念,强调规划在经济、社会、文化、行政、生态以及物质承载系统等方面的相互照应和有机结合,忽视任何方面的观念和做法都是不科学的。

1.3变封闭规划为公开规划

在我国,城市规划的编制常常是规划部门的事情,因而做出的规划往往是“一家之言”。而实践表明,复杂的城市规划仅仅依靠规划部门的努力是无法解决的。因为,城市规划的任务,并不仅仅是孤立地描绘蓝图,还必须考虑与其他部门及其政策、目标等方面的协调。总之,城市规划是一个多元化的行业。因而,承认公开规划是必要的,政府应允许不同利益集团或部门参与城市规划的论证与制定,并以此来增强城市规划的透明度、群众性和社会基础。同时,城市是人民的城市,“人民城市人民建”是我们的城市建设基本方针。由于现代城市规划关系到城市各行各业的发展以及广大城市居民的根本利益,要保证规划方案的科学合理与顺利实施,必须依靠社会各界的支持与合作。事实上大多数成功的规划也都是由规划师、公众与政府通力合作的结果。当然,并非公众参与的程度越高,决策就越正确,这就需要规划师们在充分保证公众自由发表意见的前提下,多方协调,达成共识,最终形成各方面都能接受的规划方案。

1.4对规划师的要求

以上三方面是对我国城市规划本身提出了要求,但对于如何做出整个规划方案,很大程度上还在于我们的规划师。规划问题不只是规划师个人的问题,而是全社会的问题。城市规划除了有大量的工程问题需要解决外,还涉及到城市社会,经济背景等宏观决策问题。这就不仅要求规划师有解决物质空间规划的能力,还要有高屋建瓶、博采众长、宏观决策的能力。规划师受到自身知识的约束以及可动员的社会资源的束缚,不可能在规划时考虑所有相关领域的问题。规划师应该更多地考虑对社会进行渐进的改良,而不是试图像激进政治家一样去进行大规模的城市社会变革。另外规划师要充分考虑他的客户,首先要代表公众利益,同时

要特别关注社会弱势群体。这一点与我国目前提出的构建和谐社会、和谐城市的思想是基本一致的。规划师要清楚分析相关的利益群体,可适当的把规划看作一个政治过程,而不是一个纯粹的科学的理性过程。

二.提高政府的有效管理

本质上讲,城市的管理者应该是全体市民,包括企业与个人。但由于两者都属于城市的微观主体,他们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其行为自身具有局限性,不能很好地使城市发展满足大多数市民的需要。这就决定了经营、管理城市的责任在我们国家必须由作为市民的代表―城市政府承担,由城市政府权衡各主体之间的利益,从而使城市规划建设更有利于全体市民。所以,要真正实现城市规划建设的“人本化”,政府有效性的发挥已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城市作为人类发展的最终载体,必然需要城市政府进行有效地管理。如果没有有效的政府,经济的、社会的和持续的发展是不可能的,也就是城市规划建设所要实现的‘人本化’发展是不可能,有效的政府―而不是小政府―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关键,也是城市规划建设顺利、健康进行的关键所在。

2.1思想的转变

政府的思想指导着政府的行为。城市政府首先必须明确自己的身份―人民的代表。其行为的出发点和归宿点都应该关注城市市民,一心以人民的利益为最根本的利益所在。这就需要我们的政府人员能充分领略“人本思想”的真正含义,并本着这种思想展开一系列的工作。同时,政府思想的转变也包含废弃不正确的政绩观,树立“以人为本”的政绩观,把为广大人民争取最大利益作为衡量政绩的最好标准。当然这种转变需要加强对政府职员的宣传和教育,使“以人为本”成为城市政府的自觉行为。但更重要的是建立一系列的“人本”政绩评价标准,让政府行为有章可循。

2.2以法治权

只有以法律作为政府行为的规范条件,才能使政府的行为有所制约,从而避免由于权力没有约束而导致的一系列权力滥用。为了加强城乡规划管理,协调城乡空间布局,改善人居环境,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我国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城乡规划法》明确规定,依法批准的城乡规划,未经法定程序不得修改,并对修改的条件和程序做出严格规定。但与此同时有专家指出,法律出台后关键是要提高规划的执行力,维持规划的权威性和严肃性。

2.3鼓励市民参与监督

代表人民的政府工作人员毕竟只是市民中的小部分人,并且其认识、分析问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因此市民参与政府行为,为政府行为提供一定的建议,可以避免政府行为的盲目性以及政府行为的目的失调,同时也可以对政府行为产生一定的监督作用。

事实也证明,城市政府在制定和实施公共政策时如果多倾听市民的意见和建议,与市民保持良好的合作关系,城市政府的有效性就会更高。所以,城市政府应建立积极、健全的公众参与机制,并不断增强公众的参与能力,通过合作、协商、伙伴关系等方式形成一个政府与民众互动的合作网络,这也是提升政府能力的重要途径。

三.结语

虽然“以人为本”的城市规划日益得到重视,但实施的道路并不是那么一帆风顺。作为一个城市规划从业者,首先我们自己要清楚的认识到“以人为本”的内涵,用全面的思考,熟练的技术和负责的态度去服务城市建设。

参考文献:

宁越敏,李健. 让城市化进程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国外的经验与启示[J]资源与人居环境, 2005,(08) .

城市规划建设的认识和思考范文2

关键词:城市规划,城市环境,和谐,革新

1.城市规划的定义

城市规划是政府统筹协调城市发展各个领域的重要手段。而城市规划的“和谐”就是资源匹配、生态平衡、产业协调、布局合理、空间丰富、交通顺畅、环境宜人、居住舒适。城市规划确定了城市在产业发展、功能分区、资源配置、交通安排、环境设计等各个方面的发展思路,制定规划应以和谐为本。和谐规划是建设和谐城市的基本保障,如何规划建设和谐的城市。总体来讲,为适应构建和谐社会、和谐城市需要,城市规划必须转变观念,要从政策的高度认识城市规划工作的重要性。城市规划必须要有整体观念、统筹城市资源、协调各方利益、化解城市矛盾。制订规划要按照科学发展观与建设和谐社会的方针,做到科学有序、综合平衡、适应并能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即建设一个和谐的现代城市。

2.城市规划编制的方向

城市规划中实现环境保护的对策结合我国实际,按照“五个统筹”以及环境保护所采用的“坚持经济建设、城乡建设与环境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发展,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协调统一”的总方针和总战略,通过在城市规划中的环境保护研究,城市规划领域中应主要采用以下几个方面的实践对策:

1)城市规划编制的前期准备应将环境、人口、城市性质、城市规模、城市布局协同考虑这些准备工作是城市环境保护规划的基础,包括:城市的自然环境资料,如地理位置、生态环境、气象、水文等;城市的社会与经济状况,如人口、国民生产总值等;环境状况的调查分析,如大气、水体、噪声的监测资料,固体废物的来源与历年累计量,对污染的治理状况等;城市生态环境现状分析与功能区划等。

2)城市规划应同时编制大气、水、固体废物污染综合整治规划。大气污染综合整治规划是根据城市大气质量现状与发展趋势进行功能区划,并按拟定的环境目标计算各功能区最大允许排放量和削减量,从而制订污染治理方案。大气污染的治理应根据城市的能源结构与交通状况确定首要污染物即浓度高、范围广、危害大的污染物,便于治理时有的放矢、对症下药。固体废物综合整治规划是根据环境目标落实各类固体废物的综合利用率与处理、处置指标体系并制订最终治理对策。

3)城市规划编制应将整体环境“区域化”。区域化就是将城市的环境放到整体的区域中进行思考,用体系和城市群的概念来分析城市环境。从宏观的角度把握整体的城市,用辩证的思维来思考城市环境。

4)城市规划编制中环境问题思考的途径在城市规划与环境保护的结合上,根据我国实际,并以现时的技术手段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将城市规划与环境保护结合得更深入一步:

a.在城市总体规划或次区域规划层次上,确立环境限制是城市或区域发展限制性因素之一的观念,并通过对主要的环境限制因素及潜在的污染源的分析,合理界定城市的规模,选择适合的用地和人口分布交通运输方案;b.在改造和城区重整规划中,尽一切可能改善环境质量,包括完成基础设施的配套,降低太高的容积率和人口、居住密度,增加城市空间和绿地,消除用地布局不当如工业与居住相邻引起的环境干扰;c.在郊区发展中,通过对非建设性用地的功能区划,确定生态保护区和敏感区、景观敏感区,保护其不受城市化的不利影响;d.在市政详规层次上,将污水管网的设计、污水厂与环境影响评估结合起来。

3.城市规划的主要目标

1)资源节约型社会的建设。城市规划是对城市土地和空间资源利用的调控手段。国家发展中出现了人均资源短缺的矛盾,而且是相当长期的矛盾。这就要求在城市规划指导思想上真正牢固树立起资源节约的意识,在具体工作中逐步建立起有关的制度。在未来,我国空间资源的节约是一个大战略。因此,需要研究城市发展的空间战略思想。过去的粗放发展应当变成今后的精明发展、集约发展、合理紧凑发展,对各类城市都应当如此。

总体上,还是合理密度为好。在大城市、特大城市,可以根据情况,适当提高密度,目的是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为子孙后代创造良好的人居环境。在农村和小城镇,建设用地的潜力不小,可以通过农村合理规划建设,节约土地以支持城市发展用地。需要强调的是,有关用地指标的工作,需要非常慎重。同时必须明确,城市发展用地指标的工作,属于城市规划的法定任务,属于城市规划的基本业务范围。水的节约和水源的保护、能源的节约,都是在城市规划中需要研究的重要问题。

2)规划建设生态良好的城市。这本来是城市规划的基本出发点和基本任务。由于市场经济体制和法制还不够完善,且国家重视工业的大发展,以及环境保护执法方面存在的种种问题,当前我国城市生态环境形势很不乐观。城市的环境保护已经上升到城市安全的层面,而且呈现区域污染的特点。城市总体规划和区域城镇体系规划中,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的任务现在更加突出起来。这就要求在城市规划时,大力加强这方面的工作。此外,大城市的汽车尾气污染问题也提上了日程。

3)区域协调发展问题。随着城市化的进程加快,城市群和城市密集地区不断增长,城市发展的区域问题突出起来。区域性规划:a.要解决好城市之间的产业发展问题;b.统筹安排好大型基础设施建设;c.安排好区域的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d.安排好城乡的协调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出后,从区域层面统筹安排乡村规划建设的任务就提出来了。做好村庄集镇规划也成为需要。农村建设和城市发展是分不开的。

4.城市规划的革新方向

4.1在城市规划中融入社会经济因素

“经济”本身就是一个动态的活跃因素,当其与规划相结合时,也才能真正体现“规划”是为人服务的。二战后的西方城市主要面临的就是一系列经济问题,所以才成为制订规划进行考虑的重要因素。在我国,经济改革中出现大量的社会经济问题,直接或间接影响着城市规划。

20世纪20年代期间规划是以解决城市人口疏散为出发点,而今研究的问题就宽广得多,诸如城市所在区域的经济发展战略与城市规划相结合,带来了新的因素,同时,也提出了新的问题。虽然目前对这方面的研究还不完善、成熟了新的生命力,包括从城市如何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如何确定城市在区域中的合理位置,到城市人口和经济发展如何解决人口就业、发展新区、保护旧城中心繁荣等问题结合起来。

4.2从更深层次和角度认识城市结构

1)社会经济作用的结果,对城市职能的多样化和社会经济结构的复杂性有了重新认识,即城市的空间结构必须适应城市社会结构发展变化的需要;2)从空间结构上,对“功能主义”观点提出挑战,引导人们重新研究旧城市;3)重视保护原有的社区结构,允许适当的高密度,保护城市的历史文脉,保护有价值的自然和人文景观资源;4)重视传统的建筑形式和旧建筑的有机结合,改变过去对旧城市全盘推倒,大拆大建,彻底求“新”的做法。

4.3城市发展连续化

人们逐步对城市规划的性质以及相应方法有了新的认识,主要是否定了把城市规划当作是城市“终极状态”理想蓝图的概念,而是逐步把城市的发展视作一种连续不断的过程。现有关条例规定“5年小调,10年大调”的方针,其实也就是促使规划在实施过程中能得以及时调整和完善。

5.结语

科学发展观作为我国的一项重要的发展指导思想,必然会对当前的城市发展和建设产生重要影响。从近年来的实践中可以看出,在城市总体规划编制环节中,落实科学发展观,实施“五个统筹”还有很丰富的内涵可以挖掘。只有通过不断探索和研究,科学发展观才能真正深入城市规划工作的各个层面,发挥其重要的指导作用。

参考文献:

[1]汪光焘.以科学发展观重新审视城乡规划工作[J].城市规划,2004(3):8-12.

[2]邹军.城镇体系规划:新理念、新范式、新实践[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2:25-26.

城市规划建设的认识和思考范文3

关键词:城市规划设计;问题;解决对策

城市发展的最高境界与目标是进行以人为本的城市可持续发展,结合可持续发展的理论进行城市规划是至关重要的,充分考虑自然资源与环境的重要性,在最大程度上提高城市生态的承载力与社会承受能力。在进行城市规划的过程中,要综合分析规划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并保证城市与农村的统筹发展、城市与环境的良好统一、城市规划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只有确保城市的良好规划,才能在最大程度上满足人民群众的物质需求以及精神生活方面的需求,体现大多数人的价值。

1 城市规划设计的原则

城市规划是指在一定时期内综合建设城市的经济、社会发展,并统筹规划城市的土地利用、空间布局,能够做出具体的建设安排以及管理措施。其研究、实施的对象是整个城市以及城市所在的区域。在进行城市规划设计时,主要是体现工程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两个方面,是一个较为复杂的研究体系。由于许多大型、超大型城市的出现,使得城市交通、资源、生活便利度、污染等问题日益严重,城市建设设计人员要充分考虑城市规划的现状,综合分析规划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并结合可持续发展的观念,提出科学、合理的解决措施,并在整个规划设计过程中,充分利用城市建设的新技术与新方案,能够在最大程度上提高城市运行质量,不断改善与挑战城市的整体功能。因此进行城市规划设计是至关重要的,它是当下城市发展建设的重要环节。本文将对城市规划设计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一些解决措施,能够在最大程度上实现城市的合理规划。

1.1 满足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实现经济社会文化的可持续发展是未来城市发展的主流,也是必然选择。城市的建设与生态环境的破坏是一对矛盾的主体,但要科学的规划可以把负面作用降到最低,要将可持续发展的思想付诸于整个规划过程中,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根本,人与环境是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人类不仅要发展,更要注意保护自身赖以生存的环境,合理有效的开发利用有限的自然资源,在建设和保护发生冲突时,一定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暂时的发展,和谐长久才是根本。保护环境的同时,也要注意保护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城市的传统风貌,不能片面追求经济效益,以污染环境、破坏生态为代价,确保城市经济发展与规划建设同步进行。

1.2 坚持人性化的理念。城市规划涉及到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人与人的关系,是一项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的主观行为。因此,规划首先应该以人性化为出发点,否则,再完美的规划一旦脱离了人性的范畴,一切都无从谈起,城市规划要让城市的发展体现出人文关怀。城市规划涉及到了多方面的利益主体,包括政府部门,建设投资方,以及普通市民。因此,城市规划中有关信息一定要透明,坚持群众监督的制度,公开公平公正,让老百姓真正的参与进来,实施过程中,能充分考虑到有关利益主体的呼声。

1.3 以和谐发展为目标。和谐发展是当今社会的主题,国家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宏伟目标,是符合我国国情的、科学的论断。城市规划作为社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生态的平衡性、产业的协调性、布局的合理性、土地利用的科学性等等,都应该以和谐发展为最终目标。规划过程中,要处理好利益和价值观的冲突,统筹兼顾,以实现和谐发展。在城市的规划建设中,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从我国现阶段的基本国情出发,从本地方的实际状况出发,从百姓最关注的问题人手,摸索出一套适合本城市的规划建设模式。而在规划的实施过程中,一定要充分了解本地方的经济实力,城市建设的各项指标都要在自身的能力范围以内,遇到百姓关心,影响深远的问题,更要综合考虑,严格把关,切忌盲目上马,避免不必要的损失。

2 城市规划设计存在的问题

从城市进程的角度出发,城市规划设计存在一些较为普遍的问题。主要有四点。

2.1 城市规划起步晚,意识淡薄。

2.2 缺乏一定数量的规划人才与管理人才,存在不合理的质量和知识结构,而且整体的素质偏低,这种情况在中小城市较为明显,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城市的合理规划,并降低了整体的管理水平。

2.3 在城市规划的过程中,缺乏科学性和长远性的认识。城市的基础设施规划较为薄弱,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经济增长的速度,并且很难满足社会发展的要求。如果没有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会导致整个城市功能处于布局不合理、用地不平衡的状态。目前部分中小城市公建项目的报建审批.出现了本末倒置的规划行为,其后果会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城市公共设施的服务半径,并减少了服务功能,导致了布局不均匀、发展水平有限等问题。

2.4 地方特色不鲜明,综合功能不配套。部分中小城市不是结合本地人文,历史、地理、景物等实际情况来规划,而是贪图利益,舍近求远,并未充分考虑社会发展、生态发展等多种因素,导致了城市设施功能不齐全、配套不全的情况发生。

3 加强城市规划设计,保证其科学性与可操作性的有效措施

3.1 更新规划设计观念

在进行城市规划过程中,要重视观念的更新。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城市规划建设过度强调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忽视了社会效益以及环境效益。在进行新一轮的城市规划中,中央在一定程度上提出了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城市建设,并保证其指导思想的实施,能够充分考虑城乡关系、生态环境问题,并对低收入阶层以及弱势群体进行一定程度的照顾。

3.2 在进行城市规划设计过程中,要走城乡统筹的道路

由于我国地域广大,区域差别较大,城市化道路中存在众多的农村人口,我国的城市化水平虽然达到60%,但是仍然存在4~5亿的农村人口,我国要充分考虑城市与农村之间的关系,在最大程度上保证农村经济的发展,并进行农村到城市的良好转换,并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只有将城市发展的产业链延伸到农村,才能在很大程度上带动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实现城乡统筹综合发展。

3.3 加强并完善城市规划管理

“三分规划,七分管理”这句话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规划管理的重要性

3.3.1 统一城乡规划法规

在进行城市规划的过程中,要依据统一的城乡规划法规,进行城乡统筹的城市规划管理。但是目前,许多地区不能满足已经制定好的城市规划要求,存在许多的规划管理漏洞与偏差。

3.3.2 理顺规划管理体制

规划管理与一般行业的行政事务管理存在较大的差别,其专业性与政策性较强,存在严格的管制型内容,要在最大程度上保证规划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以及政治觉悟,从而带动城市的良好发展。

3.3.3 加强公众参与管理的信息化服务

在进行城市规划建设过程中,要积极实施规划建设项目的公示制度,在最大程度上保证公民参与规划建设的积极性。在规划建设中要结合地理信息系统,建立其具有一定专业性的数字城市,并进行科学化的管理,市民与投资者能够通过一些系统查询了解城镇建设情况,政府也能及时掌握土地利用基础设施社会服务等动态信息提高决策的科学性。

参考文献:

[1] 陈秉钊.我国城市规划面临的问题和发展趋势[J].城乡建设,2011,(12).

[2] 彭建国,汤放华,朱忠东.城市化进程中欠发达地区中小城市建筑景观探析[J].湖南城市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02).

[3] 文彤,万敏.新一轮总体规划对小城镇特色的思考[J].湖南城市学院学报(自然科学),2010,(03).

城市规划建设的认识和思考范文4

关键词:城市规划;发展;城市规划学科;专业建设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Abstract: urban planning of professional construction and development, at the same time, the construction and development of specialized subject also shows that city and the development direction, and a city planning is the subject of the best practitioners. Advance city planning and development process must strengthen urban planning of professional discipline construction.

Key words: urban planning; Development; Urban planning discipline; Professional construction

引言:

城市规划的发展与城市规划专业的建设密切相关,二者是理论与实践相互发展、相互协调的关系。城市规划的不断发展导致该学科专业的建立和发展,而城市规划学科的发展又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城市的规划发展和一个城市的建设方向,为城市规划提供了理论基础,而城市规划实践则为该学科的发展提供了具体的实践机会和发展机会。

一、 城市规划的发展和专业建设现状

对于城市规划方面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一直以来都是人们话题的兴趣所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规划的发展和专业建设的实践出现了重大转机,进入了全新的历史阶段。学术界对城市规划的发展与专业建设的认识与探究也在不断深入,对于推进城市规划发展及专业建设有着重要的导向作用。对于城市规划发展及专业建设的现状主要从以下几方面体现出来:

1、城市规划发展与专业建设步骤不协调

作为一门应用性、实践性很强的综合学科, 城市规划在其发展过程中已经向多方向多领域发展趋势渗透,这种综合式的发展往往使得规划学科专业建设的发展与之不相应,跟不上当前形势的变化。与此同时,对城市规划更深层次的认识与探究也引发了规划专业人员对于专业建设定位的思考,并推动了城市规划的发展。但当前我国的城市规划发展与专业建设还没有结合起来形成相互作用的统一体系。

2、城市规划的发展方向与专业建设有待深入研究

城市规划的发展方向与专业建设方面的理论空白是我国城市规划长期以来对各个学科知识综合却不适用的现象,应该要在大力强调城市规划学科拓展的同时,科学地对各个学科的空间属性进行探究并使其交叉领域知识成为指导城市规划建设发展向导,如与城市社会学等相互渗透。所不同的是,城市规划建设发展的交叉领域的研究应始终以空间为中心,再围绕中心进行探究。基于我国目前的国情,城市规划领域更应注重城镇化的发展规律、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及城市规划学科基础知识等方面,在城市规划过程中逐渐形成符合我国实际情况的理论体系并且在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之间建立平衡,使得我国城市规划在理论与实践方面不断革新进取,从而把握以人为本的可持续发展方略。

3、城市规划的发展方向与专业建设的价值观等问题更应受重视

当城市规划的发展方向与专业建设涉及到经济和政策领域后,规划工作往往会遭遇价值判断困惑之类的问题。如在当前发展形势下的规划,人们应如何权衡公平与效率?主张公平的人认为规划应该以社会的长期有效运行为依托。但对于处于经济社会高速发展中的现实情况看,这种理念很难充分贯彻。但是若把效率作为城市规划建设标准,则城市规划作用的发挥将大打折扣,其存在的合法性也将受到质疑。因此,那些主张效率的观点的人们希望改革传统的规划理念,将经济学理论等融入到城市规划实践与专业建设中来,使之更适应我国当前的发展,并被地方政府所接纳。

二、 推进城市规划科学化发展与专业建设的对策

1、 注重对城市规划专业办学的管理

城市规划专业建设在我国起步晚,并且许多学校在师资力量、课程设置等方面也都存在许多问题。况且,目前我国的城市规划专业教育评估体系还是借鉴西方国家的制度来完成对规划办学质量的认证,我国的城市规划教育还未形成完善统一的体制。而专业评估制度对于城市规划专业的建设有着积极的作用,但国外的认证制度并不能完全适应中国国情,存在许多严重问题。因此,加强对城市规划专业的办学管理刻不容缓。只有全方位加强对城市规划专业办学的管理,才能切实提高我国城市规划专业的教育效率。

2、 明确城市规划专业建设的办学方向并呈现特色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城市规划理论研究的深入,使得城市规划的教育事业得了空前发展并呈现出它的特色。探究国情,我国的城市规划是在公有制的背景下产生与发展的,在城市规划教育中起主导作用的城市规划专业,大都是来自建筑学学科,将城市规划当作设计的办学理念早已在人们心中占据重要地位。城市建设过程中各工程领域的知识和建筑学知识对于城市规划同样非常重要。所以,相对于有较好设计学科基础的高等院校,有经济地理背景的规划可突出区域规划和区域发展的特点,并可以延伸至社区发展的领域,将社会的和谐发展理念作为城市规划的出发点和最终目标,呈现不同的办学特色。

三、城市规划科学化的具体实践

1、城市规划科学化应增强规划意识

城市规划科学化建设应在规划过程中增强规划意识,树立科学的规划意识。城市规划是促进城市经济发展和总体进步的一种重要手段。在城市的具体规划中应树立整体观念和总体意识,把区域总体发展规划与交通规划、环境规划等融为一体,树立全方位城市规划、全过程城市规划意识,把宏观城市规划与微观城市规划,长期规划与短期规划结合起来,综合考虑自然环境、交通、通讯等城市规划资源配置等各方面因素,确保城市规划科学化具有具体的实践方向。

2、城市规划科学化应树立科学发展的观念

城市规划应按照科学发展观的具体要求,把城市经济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作为第一要素。城市规划应紧密围绕城市发展整体大局来开展,而不能只强调理论规划而不顾具体实际。目前,经济社会持续发展,政策形势持续变化,城市规划要建立灵活机制,保持调整余地,以更好地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形势。与时俱进才是科学城市规划的认真负责态度。

城市规划建设的认识和思考范文5

关键词:城市规划; 管理机制 ;问题; 改革创新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

城市规划是一项非常庞大的系统性工程,尤其我国处在转型期面临更多的挑战。作为城市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保障城市规划实施的最基本的手段,是城市政府相当重要的工作,必须对现行的城市规划管理职能、内容、对象、过程和方法等进行改革和创新。只有制度创新,才会有新的发展活力。城乡规划管理体制改革的目标就是要建立一个“符合现代化和市场体制管理要求,具有中国城乡规划管理特色的功能齐全、结构合理、运转协调、灵活高效的城乡规划管理体系”。规划管理机制包括规划决策机制、规划制约和监督机制、规划领导机制和规划咨询机制等四个方面,应当完善配套,以保证规划决策的科学性、公正性,运行的系统性、顺畅性,工作的效率性、积极性,办事的制度化、有效化、从而使规划管理工作有目标、有规律、有职有权、高效顺利地进行。

1、我国城市规划管理机制的现状

城市规划管理属于行政管理的范畴,行政是国家政府机关和其他行政组织,依据国家法律和运用国家法定的权力,为实现国家的社会目标和统治阶级的利益,对社会事务所进行的一系列组织和管理活动。根据《城乡规划基本术语标准》的解释,城市规划管理是指城市规划编制、审批和实施管理工作的统称。综合上述管理的解释,城市规划管理的内涵可以表述为:城市规划管理是国家政府机关为实现一定时期城市经济、社会发展和建设目标,依据国家法律法规和运用国家法定的权利,制定城市规划并对城市规划区内的土地使用和各项建设进行组织、控制、协调、引导、决策和监督等行政管理活动的过程。城市规划管理机制面临高速发展的经济环境,运用市场机制和市场规律整合城市中的各种资源,已成为政府作用于经济运行的主要方式与手段,但在规划管理过程中,比如公共开发领域出现市场行为政府化,把本来应该通过市场运作的设计项目作为指令性任务形式;或者出现政府职能市场化,为迎合开发商,片面追求经济利益,使规划缺乏针对性、科学性、综合性和前瞻性。因此,城市规划管理机构的合理设置,管理权限的合法使用、管理方式的适用性、管理机制运用的规范化等规划管理机制体系的改革创新刻不容缓。

2、我国城市规划管理机制存在的突出问题

近年来,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城市化也在不断加快,但有些地方政府片面地追求城市建设的速度而忽视了质量,城市规划不科学,管理困难,各种问题频繁出现。由我国国情所定,我国城市规划行政行为主要以政府直接干预为主,政府采取什么样的管理方式和手段,管理内容和对象,管理到什么程度,都可能会对城市的发展和城市规划的实施有不同的效果。现形势下的城市规划管理与我国的规划管理机制的要求存在着一定程度上的不相适应,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2.1管理决策方面

现在的城市规划管理效果出现的问题主要是政府规划部门管理方法单一、不规范,且以行政方法和指令计划手段为主。城市规划之所以能够作为政府调控宏观经济条件的手段,其操作的可能性是建立在这样的基础之上的:城市规划对城市建设进行管理的实质是对开发权的控制,这种管理可以根据市场的发展演变及其需求,对不同类型的开发建设施行管理和控制。但由于规划管理职能的错位,以及戏称“规划规划、墙上挂挂、纸上画画、不如领导一句话”的当今城市规划命运的真实写照,使规划管理在不知不觉的忙乱中本末倒置,失去了城市规划管理的宏观整体方向,使城市的发展陷入无序状态。规划的有效实施,关键在领导。政府作为规划的组织者、决策者、协调者和实施监督者,对规划的重视程度,直接关系到规划的决策水平和实施效果。因此,规划管理部门及领导,应依法行政,强化城市规划的权威性、战略性、整体性和规范性,加强规划管理对经济、社会和环境的调控力度。

2.2监督检查方面

城乡规划的监督检查有:行政监督、立法机构监督、社会监督。城市执法监督检查是一项系统工程,建设单位和施工单位由于在思想上对规划监督检查工作重视不够,存有侥幸心理,常采取局部打“球”、“先斩后奏”等方式,来达到某种目的或追求更高的开发利润。如:擅自扩大用地面积;改变用地性质;改变建设用地规划设计条件;擅自增加建筑物层数,不按规划审批建筑设计图纸进行外立面装饰;擅自移动建筑物位置;降低绿化率;降低标准进行公共配套设施建设;有的开发商为了追求更高的利润,擅自提高建筑密度和容积率等等。这些违规建设不但破坏了城市规划的实施,扰乱了正常的城市建设秩序,降低了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而且影响了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有时还会带来一系列民事纠纷和事故隐患,增加社会不安定因素,造成了社会不和谐等因素。因此,违规建设必须根治,加强行政监督、立法机构的监督、社会监督工作势在必行。

3、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城市规划管理体制的改革创新

城市规划管理体制的改革势在必行,传统的城市规划管理的公共决策都是计划经济的产物,必须适应新时代的要求在修订原来管理政策的同时加快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的城市规划管理创新。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改革创新:

3.1监督机制的法制化和完善化

作为行政主体,城市规划的部门是城市规划管理权的行使者,政府任期相对于城乡规划而言具有短期性,加上一些领导对城乡规划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就经常发生只要项目,不顾规划的现象,造成规划责任与规划权力严重脱节,从而造成严重的影响。因此必须加强监督机制的法制化和完善化,通过监督检查,及时发现问题,严肃处理各种违反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的违法渎职行为。积极维护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法律法规的严肃性和严谨性。对于违反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破坏城市规划建设整体布局并在社会上和群众中造成极坏影响的违纪、违规人员,要敢于启用罢免、撤职等刚性监督手段。

3.2政府机制的公开化和规范化

在市场经济中,政府的主要职能是营造公平竞争的环境,维护正常的市场秩序,加强制度建设和宏观调控。因此,政府必须体现出规范化和公开化的特点。在世界媒体网络如此健全和信息科学技术如此发达的今天,除了一些涉及机密的信息不能够公开以外,政府的其他规划事务都没有必要保密。城市规划管理工作是一项面对全社会,且服务于各行各业和人民群众的工作,理所当然就应该做到公正公开,并且体现出规范化的特点。

3.3决策机制的科学化和民主化

无论是城市建设发展的宏观决策,还是单个建设项目的微观决策,大到城市总体规划布局、环境保护,小到地块的开发强度、建筑日照等,无一不涉及社会公众的利益和资源的可持续发展。规划决策民主化是规划决策科学化的重要前提,作为政府行为的科学决策除了科学的方式、方法外,必须运用咨询来帮助决 策,既能减少决策的失误,尤其避免大的失误,又能集思广益,取得综合效益的最大化。

3.4咨询机制的专业化和社会化

在城市管理方面,可通过咨询机制,推动城市管理精细化、规范化、科学化。通过建立专业化和社会化的咨询机制,努力构建多元化、多层次的社会服务体系,不断探索城市管理新途径。此外,还可采用信息化手段,为城市精细化管理提供技术支撑,实行精准化操作,进一步提升城市管理水平;培育和发展规划行业的协会;建立规划专家库和规划专家咨询机构。

4、结束语

城市不仅仅是一个经济实体,更是一个社会综合体,是市民赖以生存的居住地,加强城市建设管理,还应当倡导公众参与,加强公众监督,广泛听取公众意见,不断提升城市规划管理的水平。当然,我国城市规划的体制创新除了建立监督机制的法制化和完善化、政府机制的公开化和规范化、决策机制的科学化和民主化、咨询机制的专业化和社会化四个方面的机制以外,还应该建立其相应的规划管理运行机制和规划管理的激励机制,使创新活动、创新理念始终贯穿于城市规划管理,从而全面的提升城市规划管理的运行质量和效率。

参考文献:

城市规划建设的认识和思考范文6

关键词: 城市规划 现状 发展趋势

一、我国城市规划建设的现状

1. 城市规划随意性

城市建设,规划先行。规划在建设中的地位极其重要,规划是城市建设的蓝天,是城市建设的法律。所有的城市建设包括市政基础设施,城市广场,社区街道,景观绿化等建设都应该纳入到城市规划的行列中。然而,在城市建设中,城市规划经常被改变,表现出了很强的随意性。究其原因有以下三个方面:第一,任何事物都是发展变化的,一成不变的事物是不存在的。第二,地方领导的更替。第三,利益驱使。首先来自地方的利益,地方政府为了寻求财力大多热衷于土地出让,这些都牵涉到城市的规划。其次是个人利益,有些个人为了自身的经济利益操纵或诱导规划的调整,从中牟利。这一切都使现阶段部分城市的规划出现了随意性大特征。

2. 生态环境破坏严重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和条件,城市居民生活质量的高低不仅仅要看城市经济的发展水平,城市设施的完善程度,还要看是否具有良好的生态环境。同时评价一个城市是否适宜于居住,并不在于城市规模的大小,建筑的高低,而是要看城市的布局是否合理,是否具有健康的生态环境,城市的规划建设是否具有人性化,是否具备可持续发展的潜力。然而目前我国的城市规划建设一方面带来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焕然一新的城市面貌,另一方面却对城市的生态环境产生强烈的冲击。虽然国家也制定了响应的法律法规,如环境保护法,水土保持法等,并要求对大型和重要的建设项目进行环境影响评估,编制水土保持方案。但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不论是领导还是具体的建设部门往往对此重视不够,致使这些法律法规仅仅是流于形式没法得到落实。

3. 缺乏对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

任何一个城市,从形成到发展,都有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伴随这一过程的必定会有大量的文化遗迹。但是在现阶段的旧城改造过程中,蕴涵了深厚文化底蕴的大量的文物古迹、风景名胜历史文化街等遭到了严重破坏。

4. 追求速度忽视质量

在城市化的过程中,一些城市为了改变形象早出政绩,大搞特搞献礼工程,形象工程,片面追求建设的高速度,忽视客观规律,盲目蛮干,造成了人力、物力、财力的大量损失。

5. 规划缺乏前瞻性

目前交通拥挤几乎成为每个城市的通病,这除了与中国汽车业的迅速发展分不开,还有一个很重要原因就是在城市规划中缺乏前瞻性。特别是近几年来,由于私家车的普及率提高,城市中道路的数量和宽度远远不能满足需要,行路难的现象突出显现出来。在许多旧城区中,人口密度大、公共设施缺乏、户外活动空间有限,公众利益得不到有效的保障,严重影响了城市居住生活质量。这一切都与在城市规划中缺乏前瞻性有关,没有在近期或是较长一段时期内给建设留有一定发展空间,导致了大量的拆迁现象。

二、我国城市规划的趋势

1.城市规划的完善

第一,城市规划设计体系。我国城市规划设计的触角会深入到城市发展建设的各个方面,形成多层次,分工明确,内容充实,相互衔接而不交叉重复的城市规划设计体系。一是全国城镇体系规划;二是区域城镇体系规划,包括跨省域和省域城镇体系规划;三是都市圈城镇体系规划,主要对直辖市、特区城市、副省级市、省会城市和经济区域中心城市的城市群进行跨市域范围的城镇体系规划;四是市(县)域城镇体系规划;五是城市总体规划,包括城市总体规划纲要、总体布局规划、专项规划和近期建设规划。

第二,城市规划法规体系。以《城市规划法》为中心,建立健全包括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地方法规、地方规章和行政措施在内的城市规划法规体系。

第三,城市规划管理体系。为依法保证城市规划的编制和实施,建立健全城市规划管理体系是非常重要的。包括规划管理理论体系、机构体系、运作程序体系、制度体系和监控体系等。

2.个性化的城市规划

在城市规划中注意突出城市的个性特征,主要应在时代特征、空间特征、文化特征等几个方面下功夫。

一是时代特征。即反映现时代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的个性。城市面貌不是一成不变的,发展是硬道理,发展过程必然带着时代的烙印,当今社会经济发展的经济技术开发区与高新技术产业的崛起、高速公路的发育、超级市场的突起、电视塔的高耸、大型立交桥的增多和成功的人工景观(如北京的世界公园、深圳的锦绣中华等),以及新型的生活居住区和地下空间开发等,都是反映时代特征的城市规划要素和明显的内容,在城市规划中必须给予足够的重视,精心规划,精心设计,建成精品,凸显现代气息,突出特色。

二是空间特征。即城市特有的环境空间个性。由于城市所处的地理位置、地形条件、气象条件和自然环境的不同,就构成了不同的城市环境空间形态,提供了每个城市区别于其他城市的环境空间特性。城市规划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要充分认识该城市的山、水、林和风景名胜、自然景观要素,发掘、保护、利用、开发、改造自然环境空间特色。

三是文化特征。即城市历史文化、民族传统、宗教影响等所反映出来的城市个性。城市是历史文化的记录、积累和延续,每个城市都具有自己的文化历史之根。城市规划对于世界遗产、古代遗存、历史文化名城、历史街区、文物古迹、传统建筑、革命纪念地等的保护和

利用,必须给予切实的保证和发扬光大,以充分显示该城市的历史背景和文化特征,烘托出自己的城市个性。

3.城市规划的进步

过去,城市规划被看作是城市领导、专家学者和专业技术人员的事,再加上保密的要求,给城市规划蒙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老百姓很少问津。自《城市规划法》规定城市总体规划批准后进行公布和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转让、房地产开发以及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杜绝不正之风,城市规划已经向社会敞开了大门,进入广大群众的视野之中,接受公众的问询和监督,提高了城市规划的透明度和公开性。

城市规划公开化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建立健全并实施城市公开化制度,另一方面是提高公众参与城市规划工作的程度与水平。关于城市规划公开化制度,一是规划编制公开化,即在城市规划编制的过程中,要征求各有关部门和广大群众的意见,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向全社会进行城市规划有关问题的问卷调查,把问卷调查统计分析报告作为城市规划编制的依据之一。在城市规划方案论证的过程中,要充分重视专家、各有关部门和群众代表的意见和建议,避免单凭长官意志的主观决策。二是城市规划批准之后要向社会公布,采取报纸、展览、电视等各种媒介使广大群众了解城市规划,认同城市规划,支持城市规划,自觉服从城市规划的调整与安排。三是规划审批管理公开化,在城市规划编制、审批、实施管理的全过程中,对于公众的参与不能是图形式、走过场、做样子,更不能认为公众参与是添麻烦、惹是非、多此一举,而应当看到,公众参与的程度与水平是衡量城市规划进步的客观要求和具体表现。

参考文献:

[1]周承水.21世纪城市建设发展趋势与对策.长江建设,1995,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