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统计学的研究对象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简述统计学的研究对象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简述统计学的研究对象

简述统计学的研究对象范文1

关键词: 统计思想;统计工作;作用

1 统计思想概述

1.1 简述

统计思想是指统计工作中应树立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哲学上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基础,是人们的行动指南,同样,统计思想也是统计工作中应遵守的指南。这里统计思想是指统计区别于其他学科所特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也是树立统计权威的基础。

统计的总体思想使统计工作始终从整体的角度来把握研究对象,做到普遍性与特殊性的有机统一,掌握大量观察法和大数定律等一系列认识规律。所谓“站得高,看得远”、“把握大局”也是这种思想的体现。这要求统计工作者在工作中,要把握研究对象的本质,要有追本溯源的精神,做到“万变不离其宗”。因为,总体资料是由承担者的个体身上搜集后综合而来的,而个体资料千差万别,有些界限还不好判断。这时就需要站在总体的角度,看哪些符合总体要求,哪些不符合总体要求,避免偏离统计工作的本能。

1.2 统计思想的几个方面

1.2.1均值思想

均值思想是对研究对象进行简明扼要的统计分析时所需要的重要代表思想。均值概念几乎涉及所有统计学理论,是统计学的基本思想。它告诉我们统计认识问题要从其发展的一般规律来看,而不是只注重总体规模或个体,这体现的是一种正确的数量观和推断观。同时均值思想也要求从总体上看问题,但要求观察其一般发展趋势,避免受到个别偶然现象的干扰,所以也体现了总体观。

1.2.2变异思想

统计研究同类现象的总体特征,它的前提条件是总体各单位的特征存在着一定差异。如果各单位之间不存在差异,就没有必要进行统计分析,如果各单位之间的差异是按已知条件事先可以推定,统计分析也就失去了它本有的意义。统计工作就是要认识事物数量方面的差异。统计学反映变异情况基本的概念是方差,是表示“变异”的“一般水平”的概念。可以说,均值与方差这两个概念分别起到“隐异显同”和“知同察异”的作用。平均与变异都是对同类事物特征的抽象和宏观度量。

1.2.3估计思想

估计是以部分样本推测总体,是对同类事物的由此及彼式的认识方法。使用估计方法有一个预设:样本与总体要具有相同的性质,这样样本才能代表总体,但样本的代表性也会受偶然因素影响,为了保持逻辑严谨度,在运用估计理论时要对置信程度进行测量。

1.2.4相关思想

哲学认为,事物之间都是普遍联系的,在变化中,经常出现一些事物相随共变或相随共现的情况,总体又是由许多个别事物组成的,而这些个别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的,我们所研究的事物总体是在同质性的基础上形成的。总体中的个体之间、这一总体与另一总体之间也是相互关联的。相关思想就是运用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作为指导思想,开展统计工作。

1.2.5拟合思想

拟合是对不同类型事物之间关系的表象进行的抽象概括。所有单一的关系都必须依赖其他关系而存在,所有实际事物的关系都表现得非常复杂,这就需要对规律或趋势进行拟合。拟合的成果是模型,反映一般趋势,趋势表达的是“事物和关系的变化过程在数量上所体现的模式和基于此而预示的可能性”。

1.2.6检验思想

统计方法总是归纳性的,其结论永远会带有一定的或然性,基于局部特征和规律所推广出来的判断不可能完全可信,检验过程就是利用样本的实际资料来检验事先对总体某些数量特征的假设是否可信。

2 统计工作的主要内容及意义

2.1 统计工作主要内容

统计工作应包括统计设计、统计调查、统计整理、统计分析、统计信息应用和等5个环节,而作为统计工作成果的统计资料应当包括调查的原始资料,整理的各项系统资料和分析的深度加工资料,统计学研究统计工作的全过程,同时也研究统计资料的可行性、可信性和可用性。统计资料的这3个特性是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

统计工作的5个环节中,统计设计是统计工作基础,说统计学是方法论的科学,最主要就是体现在统计设计上,统计工作能否达到预期的目的,关键在于统计设计。优良的统计设计是做好统计工作的基础。若把统计工作看作是产品生产过程,统计设计就相当于产品设计,统计调查就是施工,统计整理就是组装,统计分析就是质量检验与分析,统计信息应用与就是广告宣传与销售。每一环节都具有很强的技术性,但设计和分析是技术性、理论性最强的工作,统计的区别于其他工作的特殊功能也主要体现在这两个环节上。统计设计实际上是告诉操作者怎样去调查,怎样去整理。分析与信息就是告诉用户统计可以达到什么目的,而这些目的是别的专业达不到的。发达国家为什么对统计如此重视,联合国为什么专门设立统计委员会,关键也就是由于这两个方面。

2.2 统计工作在现代社会中的作用

就管理社会经济而言,在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统计技术已经相当发达,无论是资料搜集方法研究,还是统计规律研究,其目的都是为了认识我们所研究的对象,也可以说是认识统计总体。统计工作者从调查开始到整理出系统资料,这一过程使人们对统计总体情况有比较清楚的认识,之后我们能再从数字后面找出内部特征,进而总结出现象发展的规律性,结合社会经济运行的法则,就可以提出管理社会经济的有效建议。

就促进企业持续发展而言,统计工作对企业最重要的作用,就是为企业提供了一种针对大量业务数据进行规律性挖掘的有效工具。统计工作可以应用在企业产品的各个阶段,如在设计过程(对市场的判断、产品方案设计、产品的小型生产)、在生产过程的流程设计、工艺控制以及产品质量的持续改进和销售过程。统计工作就是通过对数据地整理和挖掘,发现产品运营的最贴切现状和潜在问题,针对发现的问题,及早调整和改进生产销售环节中的种种不利因素,发挥其积极作用,从根本上做到从数据出发,用事实说话,只有这样制定的决策才能最大限度地规避风险、真实反映本企业运营实际状况和市场现状,做到企业产品的质量、服务满足和符合市场需求,最终赢得市场和客户认可。可以说,在企业的持续改进过程中,统计技术都提供了一种最为科学有效的方法。

3 统计工作如何改进

3.1 夯实和拓展学科基础

统计学虽然在20世纪已经取得了无可比拟的伟大成就,但还不是一个具有完整学科基础的知识领域,因为就统计学的研究对象而言,其所能涉及到的范围大、面临的未知多,所以需要不断夯实和拓展其学科基础,保证统计学定量认知的职能与功能。随着现代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统计工作的要求不断提高,我们要更强调多学科的交叉与相融,要不断汲取其他相关学科例如数学、复杂系统科学、仿真学等学科最新发展成果来补充、拓展统计学的基础,为统计学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否则,统计学的发展就会缺乏生命力,就会裹足不前。

3.2 培养专业的统计人才

在市场经济高速发展时期,全面系统的统计工作需要具有一定统计业务基础、掌握相关专业技术和相对固定的统计人员来完成。相对稳定的统计队伍,可以积累经验,为社会或企业管理做出更大、更快捷的贡献。统计人员要善于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素质,才能胜任本职工作。同时,企业单位,行业系统,尤其是企业集团需要具有责任心、富有时代感,并有开拓创新精神与较高业务素质,能带领同事一道学习与工作的统计负责人。

在这种情况下,就要求统计人员必须要刻苦学习,努力工作,开拓创新,多出成果。与此同时,企业领导和有关部门,也应为统计人员创造机会,组织安排培训,让员工学习统计知识及相关的业务知识、法律制度和计算机知识,支持他们参加统计工作会议,鼓励统计人员参加业务水平和技术职称的考试,引导他们积极提供统计资料,主动参与企业管理,对工作积极并有较大贡献或较快进步者,应该及时给予表彰。以此充分调动统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参考文献

[1]庞有贵. 统计工作及统计思想.商业经济. 2008,2(4): 16-18

[2]唐源鸿. 统计学的普及应用. 经营管理经济. 2007,3(8): 26-29

[3]贾俊平,统计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8, 6(5): 73-74

简述统计学的研究对象范文2

[关键词] 临床 研究设计 原则

健康网讯:

一、对照的原则(一)对照的概念和意义 对照指的是在调查研究或实验研究的过程中,确立可供相互比较的组别。 “没有比较就没有鉴别”,这是唯物辨证法认识事物的基本法则。疾病的发生、转归、预后往往不是单因素作用的后果,而是受着许多因素的影响,如气候、饮食、社会状况、个体禀赋、心理活动等,不同疾病也有其不同的自然进程和预后。不少疾病如感冒、溃疡病、早期高血压、红班狼疮等有自愈或自行缓解的倾向。如果不通过对照,对非处理因素加以控制,则难以识别研究过程中有关因素对于疾病的发生或结局的影响作用,这样就大大降低了研究结果的真实性和可靠性。在评价药物疗效的临床试验中,不设立对照组所带来的缺陷尤其显而易见。例如黄疸的消退、支气管哮喘的缓解,红班狼疮的缓解究竟是其它的因素影响的结果,或者疾病自身的表现,抑或药物的治疗效应,没有对照,无从得出结论。 对照的主要作用正是鉴别处理因素、非处理因素的差异,从而确认处理因素的真实效应。合理的均衡的对照可使组间的非研究性措施处于相等状态,使组间的基线特征具有均衡性或可比性,从而提高了结论的真实性。 必须强调,均衡是十分重要的。没有对照,难以比较、鉴别;而有了对照,但不是均衡,就失去对照的意义。我们以后将要谈到的对于实验数据的统计学分析,也是以对照的均衡为前提的。(二)对照的方法1、空白对照 指在对照组不加任何处理的“空白”条件下进行观察、研究。如动物中的诱癌试验,需设立与实验组动物种属、窝别、性别、体重均相同的空白对照组,以排除动物本身可能自然患癌的影响。在观察某种新免疫制剂对某种传染病的预防效果时,采取免疫组与空白组的对比观察,比较两组的血清学和流行病学的效果,这样才能真正说明这种免疫制剂的作用。2、实验对照 指在一定实验条件下所进行的观察、对比。例如观察中药雾化吸入剂对于支气管哮喘的作用,为了排除单纯雾化作用的效应,应该设立包括不加中药的雾化吸入组(如水液雾化吸入)。临床试验中的复合对照属于实验对照的范围。3、标准对照 以正常值或标准值作为对照,以及在所谓标准条件下进行观察的对照。研究药物的疗效时,可以公认的常规有效疗法作为对照。 “标准”的建立,或疗效的“公认”是一个较为复杂的问题。应用标准对照的研究,在进行结论推导时要特别慎重。4、自身对照 如用药前后的自身对比观察;或是对照与实验在同一对象身上进行,例如身体对称部位的比较观察或同一对?在观察的不同时期接受不同的疗法,然后比较它们的差异,这种方法也称为自身交叉对照。自身对照或自身交叉对照的应用受一定条件的限制,结论的推导也应慎重。5、相互对照 各实验相互为对照。如中医各种不同证候的对照;中药组、西药组、中西药结合组治疗急性心梗的对照等。 两组或多组在同一时间的比较、观察也称平行对照。6、配对对照 根据研究目的,把对实验结果(或效应指标)有影响的有关条件(如年龄、性别、病情、病程等)相近似的研究对象配成对子,再把每一对子中的研究对象随机地分配到各比较组中去。在临床试验中,如果实施随机双盲对照,配对对照的使用常受到限制。病例-对照研究 ,常要求病例组与对照组的个体按一定条件(可能的混杂因素)进行配比,也称配对对照。7、历史对照 又称文献对照或回顾对照。是以本人或他人过去的研究结果与本次研究结果作比较。历史对照要特别注意比较资料之间是否具有可比性。通常由于既往的资料中的研究对象、条件、环境等都很难与本次试验保持一致,可比性差,历史对照一般是不宜采用的。但是如果某种疾病(如癌肿)治疗过程中的非处理因素(如生活条件、心理、一般药物治疗)不易影响它的疗效,且误诊率低,评价疗效指标(如生存率、病死率)相当稳定,历史对照的结论还是可取的。既往在评价链霉素对于粟粒型肺结核时,就是以历史对照为依据的。8、安慰对照 是空白对照的特殊类型。目的在于克服对照组病人由于心理因素所造成的偏倚。常用无明显药理作用的制剂,如乳糖、淀粉、注射用水等安慰剂要求在外观、颜色、形状与试验药物完全一致。假操作如假手术也被视为安慰对照。临床试验中,使用安慰剂对照要特别谨慎,注意其在医疗道德上的可行性。 中药的安慰对照在不少方面仍有困难,有待探索解决。二、随机的原则(一)随机化(Randomization)的概念和意义 在抽样研究中,抽取或分配样本时,每一个研究对象或观察单位都有完全均等的机会被抽取或分配到某一组,而不受研究者或研究对象主观意愿所左右。 随机化的概念是根据“随机事件”的“不确定性”的特性而规定的。 随机化的意义在于使被抽取的观察对象能最好地代表其所来源的总体人群,并使各比较组间具有最大程度的可比性。在临床研究或实验研究过程中,对照组与实验组除研究因素(如服用某种药物)有所不同外,其它非研究因素(如年龄、性别、病情轻重、疾病分期等)应该是尽量一致的,均衡的。达到这一目的的主要手段之一就是随机化。(二)常用随机分配的方法 随机化的方法很多,现将临床研究中常用的随机分配方法简述如下: 1、简单随机化(Simple Randomization) 简单随机化可通过抛掷硬币、抽签、摸球、查随机数字表或应用操作计算器的随机数字健来完成。 抛硬币、抽签或摸球通常用于从理论上说明随机分配方法的实施和意义。当试验涉及的例数较少时,也不无视为简单可行的方法,但因临床试验的例数往往较多,使用这几种方法对研究对象分组,便显得很不方便。 随机数字表常用于抽样研究及对样本的分组随机化。表中各数字相互独立,并可按需要视相邻的数字为任意位数的组合,无论从横行、纵列或斜向等各种顺序均呈随机状态。使用时可任意从任何一个数字开始,按任意顺序取用,但起始数字代表的位数(如个位、十位、百位)和录用顺序应预先有所规定,不能在同一次录用中随意变更。 数字的随机排列也可通过操作计算器(通常为供统计用的计算器,如Casio fx-180上的INV,RAN键来完成。 下面是应用简单随机化方法将20名合格受试者随机分配至甲、乙两组的例子,其步骤如下: (1)依次编好1、2、3……20的顺序,(此顺序即为以后进入研究的合格受试者的序号) (2)通过随机数字表或操作计算器上的INV RAN键完成随机数字的排列,将所得之随机数字,按1、2、3……20的顺序排列,(每按一次INV RAN键即得一个0-1之间的随机数字,可仅取末两位数)。 现将所得之随机数字依次排列如下表:──────────────────────────────────序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随机 21 32 66 44 35 78 43 19 77 48 59 67 72 34 33 56 88 91 61 27数字:────────────────────────────────── (3)令末位数为单数的随机数字相应的序号的研究对象分配至甲组(也可为乙组),双数和零者进入乙组(也可为甲组)。 按此规定则有: 甲组:序号为1,5,7,8,9,11,12,15,18,19,20的受试者。 乙组:序号为2,3,4,6,10,13,14,16,17的受试者。 (4)平衡两组例数:上述甲乙两组例数不等,甲组为11例,乙组为9例,若要使两组例数相等,可用下述方法: 续查随机数字,再按INV RAN键,得一随机数字36,将其除以甲组例数,得余数

,如本例为36÷11得余数3,则原属甲组中第三位(即序号为7)的受试者需调至乙组。 若两组例数仍不等,依上法继续操作,直至两组例数相等。 (5)随机分配卡的编制:随机分配卡的内容包括: 序号: 组别: 随机数字: 治疗方法: 按(1)-(4)步骤所得分组结果,分别填写好1-20的随机分配卡,则序号为1的随机分配卡为:序号:1 组别:甲随机数字:21 治疗方法:(可根据具体研究计划填上,如止咳Ⅰ号冲剂) (6)随机分配卡片用信封密封,信封上编上号码,信封编号应与内含之卡片序号相同。 (7)将内含随机卡之信封按编号依次排好。 (8)随机分配卡由专人保管,当合格受试者进入研究时,按其进入之顺序拆开序号相同的信封,根据其中卡片的规定分组和医嘱给予治疗,不得作任何更改。 简单随机化的方法简便,可行。随着受试病例数的增加,两组间例数不等的机会减少,如受试病例达到100名时,两组的病例数比为6∶4的概率稍大于0.05。在超过200例时,两组例数更为接近,其组间的可比性也较好。新药的临床研究,常为多中心协作,同一单位的观察例数常有限,因而常需平衡组间例数。 若确需进行组间例数不等比例的随机分组,如甲组:乙组=3∶1,则可规定遇随机数字末位数为: 1,2,3,5,6,7者分至甲组 4,8者分至乙组 0,9弃去(这种不等的随机对照,有它的缺陷,这将在后面加以讨论。)2、区组随机化根据受试者进入研究的时间先后顺序,将其分成内含相等例数的若干区组,而后,区组内的受试者被随机分配至不同组别。举例如下:将24名病人作区组随机分配至甲、乙两组。其步骤为: (1)令每一区组内含4名受试者,则有下列六种排列方式: ①--甲甲乙乙 ②--甲乙甲乙 ③--甲乙乙甲 ④--乙乙甲甲 ⑤--乙甲乙甲 ⑥--乙甲甲乙 (2)查随机数字表,得1-6这六个数字的随机顺序,若为5,3,2,1,6,4,则最早进入研究的4名病者按上述第5种方式被分配至甲、乙组,即依次为乙、甲、乙、甲。其余类推。 区组随机化具有下述的优点: (1)有利于保持组间例数的均等,即使末一区组的分配未全部完成,两组相差的例数最多不超过区组所包含的例数的一半; (2)有利于保持组间的可比性。若疾病的严重程度有明显的时间性或季节性,则轻重病例进入研究的时间可能相对集中。如用简单随机化方法分组,在研究的最早阶段,两组例数相等的机会甚少,这样有可能使重症(或轻症)病人较多地被分配至某一组别,造成组间轻、重病人的构成不一样。按区组随机化分配病例时,有可能克服这一缺陷。这是由于同一区组的病例总是在相对集中的时间被纳入研究,他们同属于重症或轻症,而任一区组的分配结束时,两组例数又总是相等,因此,即使在研究过程的任一时点中止,组间轻、重病人的构成总是十分接近。 区组随机化的主要缺点在于如果不是双盲试验,同时研究者又知道区组的含量大小,则很容易事先知道每一区组最后一名病人的分组去向,而导致选择性偏倚或期望性偏倚的产生。1、分层随机化 根据对疾病的转归,预后可能产生影响的有关因素或临床特征(如年龄、性别、病情、病程等),将进入研究的受试者分为若干层次,然后在层内再将受试者随机分配至不同组别。例如,已知急性心肌梗塞(AMI)的重要预后因素包括起病后至接受治疗的时间、梗塞部位,是否有合并症等。据此,可作如下分层: ━━━━━━━━━━━━━━━━━━━━ 发病到治疗时间 梗塞部位 合并症 ──────────────────── ≤24小时 前壁 否 >24小时 非前壁 有 ━━━━━━━━━━━━━━━━━━━━上述各层次进行组合,可得2×2×2=8层次,则其分层随机分组将如下如所示: 表5-1 急性心肌梗塞病者分层随机分组示意图━━━━━━━━━━━━━━━━━━━━━━━━━━━━━━━━━━━ 合格受试者 发病至治疗时间 梗塞部位 合并症 分组 ──────────────────────────────────── 试验组 ─── ─有─R │ │ │ 对照组..... │ ─ 前壁 │ . │ │ │ 试验组 ─ .─┤ │ ─无─R │ . │ │ 对照组 .... │ │ . │ ─ ≤24h │ 试验组 ──┤ │ │ ─有─R │ . │ │ │ │ 对照组 ... │ │ │ │ . │ │ ─ 非前壁 │ 试验组 ───试 验 │ ─无─R │ . │ 组 │ 对照组 ... │ AMI │ . │ │ 试验组 ──┤ │ ─有─ R │ . │ │ │ 对照组 ..... 对 照 │ ─ 前壁 │ . │组 │ │ │ 试验组 ──┤ │ │ ─无─ R │ . │ │ │ 对照组... │ │ │ . │ ─>24h │ 试验组 ──┤ │ ─有─R │ . │ │ │ 对照组... │ ─ 非前壁 │ . │ │ 试验组 ─ ─无─R │ . 对照组.. ━━━━━━━━━━━━━━━━━━━━━━━━━━━━━━━━━━━━ R:随机分配 由上表可见:分组的最后结果是两组中病者有关接受治疗时间、梗塞部位、合并症的有无等重要预后因素或临床特征得到了均衡。 在样本含量较大(例如200以上)时,简单随机化常可保证组间的可比性,显然不需要进行分层随机分配;样本太小,分层过多,则难以实施。研究对象在100-200之间,有2至3个重要影响因素,每个因素又有2-3个水平时,应用分层随机较恰当。(三)与随机化有关的某些问题的讨论 1、半随机化分配 除上述随机化方法外,尚有半随机化分配者,即根据受试者的生日(单、双数)、住院号(单、双数)安排组别。当进行大样本研究时,如社区人群的试验,半随机化分配受试者具有简便,同时也能较好地达到组间均衡。临床试验常因研究对象数量尚少,半随机化难以达到组间均衡,因而其使用受到限制。2、非随机化分配临床研究中,有的研究者按病人就诊顺序的单、双数分配至甲、乙组,并称之为“半随机化”分配方法。这实际上是对半随机化含义的误解,因为按这种方法,在确定第一名病人的组别后,其余所有研究对象将会分配到哪一组,就完全可以预先知道,这与随机事件的“不确定性”及随机分配的“同等可能性原则”相去甚远。这种方法属于非随机化的分配。2、不等的随机化对照 临床试验中试验组与对照组的例数比例以1∶1为佳。这是因为这种1∶1的比例符合随机化的“同等可能性原则”,在1∶1的情况下,进行组间数据的统计学处理时,统计效能最高(当α=0.05时,其统计效能─把握度,达95%)。因为临床试验中的药物属于试验性药物,其有效性和安全性尚待证实,因而有可能更多地关注试验药物,让其在较多的受试者身上进行重复,可以适当地增加试验组与对照组的例数比例,然而这种比例的扩大也应受到限制。有研究表明,在其它条件(例如,总例数、显著性水平α)固定不变的情况下,随着试验组例数的增加,统计效能在逐步降低,如试验组与对照组例数之比为2∶1时,则统计效能降低至 0.925;若为4∶1,则降低至 0.82。由此可见,若将其比例控制在2∶1或3∶2的范围内,尚属可行,若超过3∶1的比例,则将使结论真实性受到较大影响。新药临床试验有关法规关于组间例数比的要求(3∶1)是一个“合格”线的要求,但不是最佳的比例。笔者希望,研究者在进行新药临床试验设计时,充分理解有关规定,同时也高度重视统计学的有关原则。 4、关于非随机化对照 若以一病区的病例为试验组,另一病区为对照组;或一医院的病例为试验组,另一医院为对照组,这是非随机化的对照,其结果必然导致组间的不均衡性,影响研究结论的真实性。 遵循随机化原则分配研究对象的目的在于达到“组间的均衡”。因而,随机化的成功与否自然也以“组间均衡”为主要衡量标准。研究者如果书写有关临床试验的报告,除应扼要描述应用随机分配的具体方法外,也应报告有关组间均衡性(可比性)的资料和数据。

简述统计学的研究对象范文3

【关键词】田间试验与统计方法 教学改革 教学方法

【基金项目】2012年广东省质量工程资助项目。

【中图分类号】S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10-0241-02

《田间试验与统计方法》是农科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作为一门方法论的科学,它对于学生科学研究的训练、科研素养的提高以及指导农业生产实践,均具有重要意义[1-2]。我国各高等农业院校开设《田间试验与统计方法》课程具有悠久的历史,并逐步形成了富有各自特色的课程教学体系。二十多年来,我们坚持实践,积极探索,不断总结,在明确教学目标和任务前提下,积极进行教学改革,做了多方面的尝试,不断完善教材体系、教学环节和教学手段,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就《田间试验与统计方法》课程教学改革实践中的相关问题谈一些体会与思考,以期与同行进行交流。

1.课程的基本内容及其在农业高等教育教学体系中的地位

作为专业的基础课,《田间试验与统计方法》课程以高等数学、概率论与数理统计、遗传学等课程为基础,主要介绍田间试验设计、试验结果的整理与统计分析等内容。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能正确地设计试验方案并对试验结果进行统计分析,为进一步学习专业课程打下必要的理论基础,也为今后从事毕业论文和开展科学研究打好方法论基础。田间试验与统计方法的内容主要包括四大部分。第一部分介绍科学研究的基本过程、试验方案的制定,试验误差及其控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讲述田间试验误差的来源、土壤差异、控制误差的小区技术、试验设计、实施规则以及试验数据的获取。第二部分从试验数据最简单的描述统计开始,进而介绍研究对象总体的理论分布、统计数的抽样分布以及统计数的理论概率。第三部分在误差理论的基础上引入通过假设测验进行统计推断的基本方法,介绍平均数比较的u测验和t测验,然后进一步介绍F测验和x2测验及其应用。第四部分两个以上变数间的分析,即相关与回归部分。田间试验与统计方法的核心内容是试验设计和统计分析的方法;统计方法重点在于方差分析和回归相关[2-6]。

2.改革传统的田间试验与统计方法教学方法

2.1优化教学内容,构建合理的课程知识结构体系,突出重点,兼顾全面

培养人才的目的,就是为了满足生产实际和科学研究的需要。在教学过程要尽可能地与生产实际想结合,与相关领域的研究相结合。《田间试验与统计方法》课程是在已学过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的基础上,进一步加深试验设计理论、拓宽试验设计方法,提高数据处理效率,旨在增强专业研究能力,提高论文试验的设计水平与论文质量。迄今,该课程在国外偏重于各种常用试验设计优化及各种统计软件包如Statistica、Excel、SAS和SPSS等使用;在国内则偏重于各种试验设计方法和统计分析的介绍,试验结果采用计算器一步一步计算,以求加深对试验设计原理及统计过程的理解。这两种教学体系前者统计手段先进,但试验设计薄弱,不利于学生对各种试验设计方法的灵活运用;后者突出试验设计部分内容,但数据处理费力费时。两者各有利弊,有待改进。

根据长期的教学实践,我们认为,《田间试验与统计方法》课程的教学应立足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既应介绍各种试验设计方法的原理,又必须有这些设计方法在农业中的应用实例。因此,我们优化了该课程的教学体系和教学内容,对于比较典型、又较常用的试验设计(如随机区组设计),进行详细讲解。课堂教学重点则放在各种试验设计方法的特点、用途及相互联系方面。至于设计步骤只按试验小区排列图简述即可,结果的统计分析也只需列出方差分析表中的变异来源项。因为对于大多数试验来说,这些变异来源的平方和(SS)等统计项可用常用的计算器计算出来。如此安排授课进程,可避免课堂内容重复,并让学生避免记忆繁琐的统计公式,有利于学生在较短的课堂时间内,掌握各类试验设计的要领,便于日后灵活运用。

2.2 灵活应用各种教学方法,强化理论教学

任何的教学改革措施,都必须符合教学的基本规律,建筑在常规教学的基础上。提高传统教学的授课质量,是教学改革成功的根本。教学实践中,根据《田间试验与统计方法》课程图表多、公式多、计算多、学习难度大等特点,按照教学的目的要求、重点、难点以及达到的目标,可分别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1)对于基本概念、基础理论以讲授法为主,力求深入浅出,讲深讲透;(2)对于数理统计学公式,淡化演绎推理过程,着重讲清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启迪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3)对于一些统计图表的绘制(如田间试验设计图、数据资料的次数分布图、双变数的回归图等)则辅以直观教学法。例如,在讲授“田间试验设计”一节时,其教学过程设计为:首先把不同试验设计方法的图例通过投影展示给学生,并用对比法简要介绍不同设计的特点以及相关的术语,然后详细介绍几种有代表性的试验设计图的绘制方法,在此基础上,再进一步说明不同设计方法的适用范围。这样讲授可以使学生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再上升到理性认识,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4)对适于学生自学的内容则采用课堂讨论的方法;(5)对于计算内容较多的章节则辅以练习法。在讲课过程中,避免满堂灌,尽可能启发引导学生思考,适当设疑,活跃课堂气氛。

2.3加强课堂讨论,因材施教

解决某一特定专业问题可采用的试验设计方法很多,但试验效率可能大不相同。因此每大类试验设计讲授后,有必要让学生根据各自的专业要求,最好结合自己将来的毕业论文,进行设计练习,然后组织课堂讨论。在《田间试验与统计方法》的授课过程中,充分利用课堂讨论可以收到良好的效果。它能使学生强化对基本内容的理解,提高学生在科研实际中的自觉运用统计学理论和技能的能力。这种方式的教学还可以让学生换换“口味”,避免被动的“满堂灌”,使学生变被动为主动,去查阅相关资料,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查阅资料、课堂交流以及自己的独立思考,学生能够全面地了解所研究问题涉及的领域范围、来龙去脉以及可能的解决办法。

在讨论过程中,可先由学生上台介绍,再让全体师生共同对试验设计进行探讨,提出修改意见,并作出评价。这样既有利于学生掌握、巩固课堂知识,能灵活运用各类试验设计方法来解决专业问题,提高教学效果,又可让学生学以致用,增强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积极性和自觉性。对于任课教师来说,课堂讨论无疑是一次了解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掌握程度。在所有的课堂讨论中,针对毕业论文的课堂讨论尤其具有重要意义。因为每个同学对毕业论文的重视程度都是勿庸置疑的,但每个同学的毕业论文所涉及的领域又是各不相同的。因此,通过针对毕业论文的课堂讨论,教师可以了解本课程知识在不同领域中的应用范围,最后分析、归纳出这些领域对本课程特殊要求的极好机会。因此,对于每一个学生的设计练习,应予以登记、摘录。对于典型练习,应予保留,并及时充实到教案中,以丰富教学内容,促进学用结合[2]。

2.4 运用电化教学手段,增加课堂教学信息量

本课程的内容涉及大量设计草图与统计图表,因此教学挂图较多。纸质挂图较易损坏,白布绘制的挂图又难以修改和清洗,且携带不便。利用学校大多数教室都已经配备多媒体投影设备的条件,将这些图表、公式及教学内容制成Powerpoint幻灯片实施教学,加快了授课节奏,增加课程的信息量。对于某些试验设计的野外试验场景,也制成幻灯片或教学录像片,增强了教学手段的形象化和动态化,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丰富和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提高了教学效果。

《田间试验与统计方法》课程计算量大,目前科研工作中的统计分析工作绝大多数都通过统计分析软件完成。因此《田间试验与统计方法》课程CAI课件的制作必须跟统计分析软件“链接”,如可以与SAS、DPS或SPSS等分析软件结合;教师在利用CAI课件授课时,可以通过统计分析软件演示例题的计算过程与结果,强化学生对统计分析软件的使用[3,6-8]。

2.5加强课后作业练习

在指导本科生和研究生学位论文时,我们发现相当一部分学生在真正使用统计这一有效的手段时,往往无从下手,这主要是因为在课堂教学之外他们的实践环节比较薄弱。在他们还没有接触科研活动之前,这种实践环节可以通过大量的作业来替代。

2.6 加强计算机统计分析练习

加强计算机在试验设计,特别是在试验结果统计分析中的应用,是本课程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如何将国内外各种统计分析软件进行合理开发,使之与本课程教学内容相衔接,并利用计算机开展统计分析教学,这是本课程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内容。

目前国内外惯用的计算机统计软件包大多具备常用试验设计的结果统计功能。对于采用典型试验设计,如随机区组、拉丁方、裂区设计等方法设置的试验,其试验结果一般都可以用软件包直接统计。对于由典型试验设计演化的变种,包括混杂设计、正交设计等,仍可借助计算机按变异来源进行平方和及自由度分解,从而完成繁琐的中间运算过程,提高计算效率。

在计算机日益普及的今天,许多复杂的统计分析,如回归分析、相关分析等已完全可以由计算机完成,因此,不必再沿用计算器统计时代对算法作太多的介绍。针对本课程上机时数有限,而现有统计软件包功能较多,课堂上来不及详细介绍这一现状,计算机统计练习目前最好采用先集中铺导,再分散进行课外练习,最后集中答疑的方式。这样可使学生有较多的软件熟悉时间,便于学生在软件练习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高计算机实际应用能力[7-8]。

2.7 强化实践教学,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要想使学生正确运用生物统计的知识和方法去处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必须加强学生对生物本身生长发育规律以及生物界数量现象的认识。生物界的数量现象是普遍存在的,这些数量现象又是广泛地存在变异的。正确地认识这些数量现象,将有助于我们正确地选择适当的统计分析方法来处理试验数据。生物统计的目的就是帮助我们发现和挖掘这些蕴藏生物内部的规律,使我们对生物本身生长发育及生物与环境间的关系有更深的认识[4-5]。

在生物科研中容易发生有关数据统计分析的错误,我们经常发现,这通常都与是否有正确的试验设计有关。生物统计学虽然是分析试验结果的有力工具,但是也只有那些有计划有目的地收集起来的数据,经过整理、思考和统计学分析,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我们经常发现有人因为缺乏统计学知识收集大量无助于分析的数据而丢失一些必要的数据,这样的资料很难得出正确的结论;或者由于收集方法不正确,而得不到对总体无偏的估计,使推断的结果不够准确,浪费了人力和物力。

针对上述情况,我们加强了进行实际课题研究训练的教学环节,特别是加大了有关试验设计内容的实践,使学生能够在进行一项研究之前,根据试验目的,按照统计学的要求制定出一整套完整的试验方案,开展正确的田间试验。在实践过程中,学生通过自己搜集资料,自己提出课题,然后在教师指导下进行讨论和研究,把课堂扩展到资料室、图书馆和实验场地,融教、学、研为一体,充分调动了研究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仅加深了学生对统计学原理、模型和方法的理解,更提高了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学得生动活泼、丰富多采。对于有条件的学生,就让他们直接参与老师的科研工作。

3.教学改革的效果

经过二十多年的探索与实践,《田间试验与统计方法》课程的教学效果不断提高。课程改革的效果,不仅得到了学生的认可,而且也得到了学校教学管理专家的好评。通过反复实践,学生抓住了田间试验与统计方法的基本要点,能够自觉地运用田间试验设计与统计方法来解决科研工作中的问题。在我校历届园艺、农学专业的毕业论文中,绝大多数能做到正确地进行试验设计、正确地应用统计指标、对数据进行正确的统计分析、正确地应用统计图表对研究结果进行简洁而清楚的表达,并且能正确地解释试验结果,导出正确的结论。

参考文献:

[1]于丽杰. 生物统计教学改革中的几点认识. 黑龙江高教研究,1995,(1):74-76

[2]吴良欢,楼建悦,赵启泉. 提高农科研究生试验设计与统计教学质量的途径探讨. 高等农业教育,2001,(增刊):89-90

[3]詹秋文. 计算机技术在生物统计教学中的应用. 高等农业教育,2001,(6):56-57

[4]夏爱红,景桂英,是雅蓓,周广礼. 农业期刊论文中试验设计统计方法存在的问题及分析. 编辑学报,2002,14(1):23-24

[5]汪光年,吴益伟,于晓庆,汪良才. 论农业科技论文中试验设计可比性问题. 宁波大学学报,2000,22(5):93-95

[6]程郁昕.《生物统计学》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安徽科技学院学报,2009,23(3):32-34

[7]李兰会,李潭清,周荣艳,曹洪战,贾青.整合多媒体与传统教学模式,优化生物统计教学.教学天地,2009,(7):118-119

[8]何风华,李明辉.生物统计学多媒体教学的探索与实践.江西教育学院学报,2004,25(6):25-27

简述统计学的研究对象范文4

【关键词】呼吸疾病;抗生素;

【中图分类号】R56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4)04-0198-01

在治疗呼吸疾病的过程中,抗生素治疗方法已经成为非常重要的方法,呼吸道感染的治疗,采用抗生素治疗技术能够达到对感染的病原菌的有效抑制。而且呼吸疾病治疗的发生疾病很高,被感染的几率甚至高达90%,所以在对该类疾病治疗时,医生会非常重视治疗方式,因为如果方法不当,不仅可能对医生前途有影响,甚至很可能危及人们的生命。因此,抗生素的发展一定要有光明的前景,这样在医疗界呼吸疾病就能得到有效治疗。

1呼吸内科疾病的抗生素治疗过程:

呼吸疾病的治疗是需要十分专业的治疗方法的,其中抗生素的治疗效果尤其显著。在抗生素的的治疗过程中首先需要临床资料,可以在某院接受治疗的 200 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接受抗生素治疗,并在回顾性方法的帮助下,对抗生素治疗情况展开了一系列的分析和评价;通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得到一些可靠数据,然后采用统计学软件数据分析,即对一系列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及处理,并利用百分比这种形式来表示出其所得到的结果;最后通过得到的结果进行讨论。在实际治疗环节中,应该值得注意的是:医生应结合患者身体状况及病情做好抗生素药物的科学选择和应用工作。事实已经证明,在治疗该类疾病的过程中,能否做到抗生素的科学选用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在临床应用环节,通常对该病患者采取抗生素联合用药的策略,即在繁殖期以及静止期分别使用不同种类、不同剂量的杀菌剂以实现有效杀菌的效果,否则将会出现很大的问题。应用速效抑菌剂的过程中,同时辅以静止期杀菌药物,则会收到双重累加的结果。在治疗呼吸内科疾病患者的过程中,如果感染程度相对较轻,也可尝试抗生素口服这种方式予以治疗,而无需采用常规的静脉注射方式,又或者肌注射方式。应用抗生素药物对该类患者展开治疗的过程中,医生一方面要充分考虑药代动力学原理,另一方面要充分考虑药效学原理,并保证二者的有机结合,从而实现对患者的合理用药、科学用药。

2抗生素治疗的简述

以前被称为抗菌素,事实上它不仅能杀灭细菌而且对霉菌、支原体等其它致病微生物也有良好的抑制和杀灭作用,近年来通常将抗菌素改称为抗生素,在很多细菌性感染疾病中,许多医生都不假思索地使用抗生素。因此出现了很棘手的问题,即泛滥使用抗生素现象极为严重,中国是抗生素使用大国,也是抗生素生产大国:年产抗生素原料大约21万吨,出口3万吨,其余自用(包括医疗与农业使用),人均年消费量138克左右。根据卫生部全国细菌耐药监测结果显示,全国医院抗菌药物年使用率高达74%,而中国的妇产科长期以来都是抗生素滥用的重灾区,目前青霉素的耐药性几乎达到100%。在中国的住院患者中,抗生素的使用率则高得难以想象,其中外科患者几乎人人都用抗生素,然而世界上没有哪个国家如此大规模地使用抗生素,在美英等发达国家,医院的抗生素使用率仅为22%~25%。这一不正常现象不得不引起相应的关注,这样就能够证明。抗生素治疗方案虽然对人们呼吸类疾病的治疗有很大的功效,但是,与此同时,它也可能极大地影响到人们的身体健康。

3抗生素治疗方法的影响

抗生素治疗,在很多细菌性感染疾病过程中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性,在众多的呼吸疾病中,小儿细菌性肺炎是儿童最主要的呼吸感染性疾病,也是儿童使用抗生素频率最高、数量最大和品种最多的疾病,因此合理选用抗生素是治疗的关键。抗生素治疗对于一般的病毒性感染没有非常大的作用,就像对于流感这类的病毒性感染疾病,它们90%以上都是由病毒引起的,这样抗生素不仅对于这类疾病的治愈是无能为力的,而且对于身体也有害无益。而许多人们并不十分了解抗生素的作用机理,对抗生素的应用出现严重的滥用现象,从而引起细菌耐药现象比较普遍,如何更合理、更经济地应用抗生素是药学工作者的重要任务。为防止抗生素滥用,增强医师的费用意识,必须对不同药物的治疗方案与其他防治方案的经济学和社会效果进行比较,根据抗生素治疗的成本 - 效果分析做出最佳的选择,为临床合理应用抗生素和治疗决策提供客观依据,有效扼制医疗费用上涨,降低治疗成本。这样就解决了许多看病难的问题,为人们治疗呼吸类疾病提供了许多便利的条件,也能够保证人们的身体健康,为国家的可持续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结语:呼吸内科疾病一般是由细菌感染所致,是一类非常常见的疾病,一般情况下得不到人们的重视,一旦发生严重病变用就必须用到抗生素一类见效快的药物,然而调查结果显示我国医院抗生素的量远远超标,因此,一旦发现类似呼吸疾病时应及时治疗,尽管抗生素对于治疗这类疾病疗效较好,毕竟超标太多对身体弊大于利。临床医师常常在药敏结果出来之前选用抗生素多采用经验用药,但要优化治疗方案,降低治疗成本,合理用药,只有通过对药物经济学的深入研究,增强成本 - 效果意识,才能确保医师在临床治疗中选择到最佳的治疗方案。成本 - 效果分析的目的不仅是节省药品费用,更重要的是使药物得到合理应用,减少药源性疾病和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生,把合理用药与经济用药融为一体。

参考文献

[1]杜立峰,朱克明. 3 种方案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的成本 - 效果分析[J]. 中国药房,2004,15( 10) : 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