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经济统计学专业课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经济统计学专业课范文1
(1.安徽三联学院 商学院,安徽 合肥 230601;2.合肥师范学院 经管学院,安徽 合肥 230106)
摘 要:本文结合教学经验认为《统计学》教学中存在诸多问题:提出建立完整的教材选择制度;针对专业特点进行教学、配套开设实践课程、实施多样化《统计学》考核方式;注意《统计学》与其前、后置课程间的衔接等建议.
关键词 :经管类专业;统计学;课程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60X(2015)01-0197-02
“统计学”是一门方法论学科,无论是自然科学领域还是社会科学领域都离不开统计学,联合国建议,一个能立足于现代国际社会的政府,必须有能力提供1600项国情统计数据[1],可以说统计推动了人们各项生产生活的发展.《统计学》课程是国家教育部规定的经管类大学本科学生的专业(核心)基础课.目前,经管类本科专业均开设了《统计学》课程.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统计学》的教学效果并不好,存在许多问题.
1 应用型本科经管类专业《统计学》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1 教材选择
应用型本科《统计学》教材选择主要有以下问题.第一,很多学校的教材决定没有经过相应的教学团队讨论,因此在教材的选择上往往比较片面.其次,由于《统计学》的基本理论已经确定,且变动不大,许多教师为了“省事”多年来使用同一本教材,而不愿意变更教材,甚至授课时所使用的企业案例也不变.虽然相关理论基本不变,但是某些经济指标的统计口径可能会调整,如果教师不更新知识则会误人子弟.
1.2 教学过程
应用型本科经管类专业《统计学》课程教学效果差,主要还是由于教学过程中的不足导致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2.1 教学不具有针对性
《统计学》是一门方法论学科,只有具体应用到某门学科中去才能体现其做法及作用.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备一个教案多次使用,不分专业使用同样的案例、同样的数据进行分析,没有体现出统计学在具体领域的运用.因此,对于经管类专业学生,应结合经济管理相关的案例,市场营销专业和会计学专业都应突出专业特点.市场营销专业应就市场调查的相关数据来进行统计分析.会计学专业应着重于企业财务数据的统计分析.这样才会给学生直观的感受,使其能将统计与本专业结合起来.
1.2.2 实践教学不足
通过比较某些应用型本科经管类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可以得到,很多学校的《统计学》课程的实践课时安排得很少,有的学校由于资源不足全部安排理论教学.在教学中没有对于Excel、spss等常用软件的应用教学.仅仅依靠《办公自动化》、《市场调查与预测》等课程的补充并不能满足实践中的需要.应用型本科重在培养应用型专业人才,在计算机科学如此发达的现在,学生应更多地使用相关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因此,《统计学》课程尤其需要加强实践教学.
1.2.3 考核方式不完善
目前应用型本科经管类专业《统计学》课程广泛采用“平时成绩+期末考试成绩”的考核方式.期末考试多闭卷,比例在总成绩中占70%甚至更高[2].这种考核方式“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不匹配.如前所述,应用型人才注重的是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而不是“纸上谈兵”.因此,本门课程的考核应包括对学生实践应用能力的考核,如对市场营销专业学生考核其市场数据调查的能力,对会计学专业学生考核其财务数据调查、分析的能力等.将能力的考核落实到成绩评定上,会激励学生多练习、多运用,增强其统计方法的实际运用能力,达到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
1.3 课程间的衔接问题
《统计学》与其他课程的衔接问题,主要表现在与其前置课程与后置课程的衔接上.统计学方法大量地运用概率论和数理统计的相关知识,因此《概率论》、《数理统计》是《统计学》的前置课程.但是在应用型本科高校的经管类专业课程体系中,许多高校在不设置《概率论》、《数理统计》课程的情况下,直接设置《统计学》课程,导致学生无法理解课程内容,教学效果效果很差.有的学校虽然《统计学》的前置课程中设置了《概率论与数理统计》,但是课程偏重概率论,而数理统计涉及较少,同样给学生后期学习带来了困扰.
同时,很多专业核心课程又是《统计学》的后置课程.教师教学时同样应该注意《统计学》与后置课程的衔接.以市场营销专业为例,该专业的核心课程《市场调查与预测》是《统计学》的后置课程.该门课程重点在于市场数据调查与整理分析,与《统计学》中统计调查部分的内容衔接紧密.许多教师在对教学时,往往没有注意到两门课程的衔接,所有章节一视同仁.导致学生对此部分内容印象不深,在后期学习《市场调查与预测》课程时需从头学起,影响教学效果.
2 应用型本科经管类专业《统计学》课程教学改进建议
2.1 建立完整的教材选择制度
好的教材,教师易教,学生易学.许多应用型本科高校未建立完整的教材选择制度.教材选择制度包括以下主要内容:首先,教材规格.为保证教材质量,要求教师所选教材尽量为国家规划教材、精品课程教材等.第二,教材出版时间.要求所选教材必须为近三年出版教材,保证教材内容及时更新.选择资深教师成立教材把关小组,由小组成员(有统计学背景)对所选教材进行最终把关,避免教材选择不当.
2.2 突出应用的教学过程
2.2.1 针对专业特点进行教学
“统计学”作为一门方法论学科必须结合专业进行教学才会引起学生兴趣,否则就变成单纯的理论教学.因此,应该结合学生所学专业课程内容来进行“统计学”的教学.如市场营销专业中,在进行市场调查时,需要对产品利润总额进行分析,以进行合理的营销决策.利润总额受到三个因素的影响即销售量、销售价格和利润率,从中确定哪种因素对于营销决策有重要影响,而这些都属于统计学中的指数分析法.这样的案例与市场营销专业结合紧密,从而大大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当然,针对专业特点进行的教学,无疑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要求教师不断学习相关专业知识、自我提高.
2.2.2 配套开设实践课程
有条件的学校,独立开设《统计学》实践课程,安排学生进机房进行统计软件的应用学习,理论学时和实践学时的比例为2:1.具体实施方法如下:先进行理论教学,学生学习过“统计调查”部分内容后,可对学生进行分组,并给出统计调查项目,要求学生分组调查以获取数据.随后学生进机房录入调查的原始数据,作为学生后期统计分析的原始数据.在后期则配合教学进程对数据进行阶段性分析.
没有条件的学校,授课教师尽量采取多媒体教学,以便授课过程中对学生进统计软件的应用演练.并在课后参照上面步骤,操练习作,完成作业.
2.2.3 多样化《统计学》考核方式
对于考核类型为考试课的,下调期末考试所占比重.将平时实践环节纳入考核范围,可以在学期中布置学生统计调查与数据分析的实践作业,作为最终成绩的评定因素之一.或将《统计学》的考核方式设置为考查,直接在平时的实践中进行考核,也可以根据分析的数据在期末撰写调查报告,最终获得考核成绩.
2.3 好安排《统计学》与其前、后置课程间的衔接
对于经管类专业《统计学》的前置课程而言,已经设置《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的应该侧重于“数理统计”的教学;没有设置前置课程的务必设置.与后置课程的衔接,同样对教师要求较高.教师应该了解后置课程,熟知后置课程运用到的《统计学》内容,在教学时重点针对这部分内容进行讲解,为后置课程作好铺垫.
《统计学》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学科,学生掌握统计方法对其增强竞争力有很大帮助,教师应不断改进教学,提高课堂教学的水平.
——————————
参考文献:
经济统计学专业课范文2
关键词:统计教学;满意度;多分有序Probit模型;教学成效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23-0121-03
一、引言
《统计学》是一门搜集、整理、分析数据并进行推断的方法论学科,其目的就是探索数据的内在规律性,使人们对所研究的问题有更深入的了解和把握,其专业技术性和实践性都非常强。对于经管类专业的《统计学》课程来说,其培养目标就是使学生能运用科学的统计方法去分析和解决社会现实中的实际问题,为今后从事经济管理工作打下基础。因此,经管类专业的《统计学》课程教学应顺应市场经济的发展和高等教育的新要求,本着“服务专业,突出应用”的原则,加强对学生素质和能力的培养和训练,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应用型经管类人才。但从教学实践来看,尽管近年来国内院校经管类专业统计教学在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方法和手段、考核方式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的改进,但是,当前非专业《统计学》课程的实际教学效果仍不够理想,为此,以在杭高校的经管类专业学生为例,通过统计调查探究《统计学》在经管类学生科研创新及实践中的应用状况及教学满意度,并据此提出针对性的意见及建议。
二、经管类专业《统计学》教学现状分析
为探析经管类专业《统计学》教学满意度,从教学目标与课程安排、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教学应用与效果评价等多方面设计调查问卷展开统计调查。本次调查总共发放问卷550份,回收521份,其中有效问卷485份,有效率达93.1%。在所有受访者中,男女同学的比例为36∶64,符合经管类专业学生的性别分布特点,问卷涉及各个专业,具有普遍代表性。
(一)学生对统计教学的基本评价
1.课程设置与本专业目标的符合度较高。调查结果显示,51.34%的人认为统计课程与本专业培养目标基本符合,26.80%的人认为比较符合,10.10%认为很符合,只有2.89%的人认为很不符合。可知《统计学》课程设置与各专业的培养目标符合程度较高。
2.统计学在以后专业学习中的作用较大。在调查的群体中认为《统计学》该门课程设置基本有用、比较有用和非常有用的人数占63.30%,只有4.95%认为是基本没用的,可以认为设置《统计学》这门课程是非常有必要的。
3.统计教学的专业针对性不够强。63.09%的同学更倾向于分专业组织上课,他们认为不同专业对于统计知识的接受程度、基础知识掌握程度是不同的,增强统计课程学习的专业针对性很有必要。但同时,学生反映当前非专业《统计学》课程主要通过介绍统计学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特别强调各不同专业需要掌握的共性统计理论知识,与专业的融合不够,导致教学效果较差。
4.男女同学对《统计学》课程的难度、兴趣度及实用度等方面的看法存在显著差异。50.52%的同学认为《统计学》课程基础实用,29.90%的同学认为课程难度大,24.54%的同学认为统计学枯燥无味,只有11.34%的同学选择课程是生动有趣的。由此可以很明显地看出该课程的教学虽然是有用的,但是由于难度较大使部分学生无法接受而且上课的兴趣不大。可见,《统计学》教学需要改进以使更多学生对该课程产生兴趣,使实用性扩大。
进一步探析男女同学对统计课程的看法差异,运用假设检验对课程难度、兴趣度、实用度、基础实用度、生动及抽象程度等方面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男女同学对课程难度(P值为0.018)和实用度(P值为0.002)的看法存在显著差异。
5.学生对实践中巩固统计学知识的意愿较强。学生是否愿意在实践中巩固统计理论知识是实现统计学的关键。调查结果表明,80%以上的同学愿意在实践中巩固所学的统计学知识,可见在课程教育中应增加更多的实践训练。同时,在考核方式上,绝大部分学生也愿意增加实践操作考核。
(二)《统计学》课程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教材主要存在结合案例不足及缺乏趣味等问题。学生普遍反映:教材结合案例不够(39.18%)、材料缺乏趣味(38.14%)、忽略统计软件应用(37.73%)以及过于注重数学公式推导(36.49%)等问题是当前统计教材存在的主要问题。
2.教学内容与专业融合度不够并过于机械化。被调查者认为教学内容主要问题在于与相关专业融合不够的占57.88%,认为教学内容过于机械化的占40.82%。
3.教学方法和手段过于传统落后。调查结果显示,三分之二以上(68.45%)的学生认为统计教学方式多为灌输式教学,启发式、互动式、案例式教学不足的问题非常突出。此外,统计实践教学的缺乏、师生交流过少等问题也不可轻视。
4.考核方式单一,考核内容过于理论化。考核方式中存在的问题最为突出的是考试内容过于理论化(占55.05%),其次是缺少对应用技能考核(占41.65%)。由此可见学生更愿意接受实际操作性的东西,对于理论的内容认为考核中可以少出现。
(三)《统计学》在学生创新研究和实践中的应用状况
1.对统计方法的运用认识大多限于统计描述分析,对统计推断方法的应用价值了解不够。调查结果显示,大多数学生认为统计调查方案设计(62%的同学选择了此项)、问卷设计(61.3%)、统计调查方法(49.9%)及统计图表分析(44.7%)等方法对将来用途较大,其余依次是相关回归(32.4%)、假设检验(29.9%)、参数估计(26%)、统计指数(22%)和时间序列分析(15%)等。可见,当前学生对统计方法的运用认识大多还限于统计描述分析,对于统计推断方法的应用价值了解还不够。
2.统计调查和整理方法运用较广泛,对于统计推断方法的运用相对较少。调查结果显示,当前经管类专业的学生曾运用过的统计方法主要集中于问卷设计(70.4%的同学选择了此项)、统计调查(46.8%)、方案设计(46%)、统计图表(35.6%)及频数分析(23.8%)等最基本和最简单的方法,对于统计推断方法的应用,除相关回归(22.8%)和假设检验(21.5%)外其余则较少。可见,当前经管类专业的学生对统计知识运用的深度及广度还远不够。
3.学生在各类实践竞赛和创新研究中运用统计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较为薄弱。在大学参与的各类竞赛及创新研究中,运用过统计知识的地方主要集中在城乡调查(74.7%)和企业调查(77.8%)中,而其他创新研究及竞赛(如大学生科技创新计划、大学生“新苗人才”培养计划、课题研究、创业设计大赛等)中应用统计知识和方法的极少。由此需要大力度地提高学生运用统计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统计教学满意度评价模型构建与分析
(一)教学目标与课程安排对统计教学满意度的影响因素分析
根据统计教学目标与课程安排所包含的项目评价得分构建多分有序Probit模型分析其对《统计学》教学满意度的影响,Ordered probit模型拟合结果显示似然比LR为196.86,显著性水平小于0.01,表明模型具有显著性意义;同时输出教学目标与课程安排对统计教学满意度的影响结果如表1所示。
表1显示,在10%的显著性水平下,教学目标、专业融合、理论课时以及实验课时因素对于统计教学满意度具有显著影响。可见,清晰的教学目标,能够让学生明确这门课的内容和要求,了解该课程的应用情况;理论课时与实验课时的合理分配,能够让学生将所学到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当这些满意度提高时,能增加统计教学满意状况提高的概率,且教学目标的明确性对教学满意度的影响最大,从系数来看它的提升对教学满意度等级的提高效应最为明显。而专业针对性前系数较小且不显著,说明它对教学满意度状况的提升影响相对较弱。
(二)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对统计教学满意度的影响因素分析
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是影响教学满意度的重要因素,根据所包含的项目评价得分构建多分有序Probit模型分析其对统计教学满意度的影响,似然比LR为263.55,显著性水平小于0.01,表明模型具有显著性意义。各因素影响结果如表2所示。
表2显示,在10%的显著性水平下,教学内容、课程内容、教学媒体、实验教学方式以及实践训练的满意情况会影响统计教学满意度。从结果来看,这些影响因素的系数符号与数值大小与实际相符。评价一门课的重要指标就是这门课的教材内容,因此该模型下其前的估计系数最大;此外,当课程内容具体丰富、有实例、教学媒体效果良好时,学生更有兴趣学习这门课程,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增加《统计学》教学满意状况提高的概率。统计与生活息息相关,好的实验教学方式与实践训练能够培养学生将其所学到的统计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上,真正做到学以致用,这自然会增加他们对于统计学的好感。而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中的其他因素的系数较小且不具有统计显著性,因此它们的提升对教学满意度的提升影响相对较弱。
(三)教学应用与效果评价对统计教学满意度的影响因素分析
理论知识和实际的结合应用是评价一门课程教学成效的直接因素,也是课程教学满意度的重要评价尺度。根据教学应用与效果评价所包含的项目评价得分构建多分有序Probit模型分析其对统计教学满意度的影响,似然比LR的值为222.51,显著性水平小于0.01,表明模型具有显著意义;各因素影响结果如表3所示。
表3显示,在10%的显著性水平下,影响统计教学满意度的因素有教师讲授技巧、教师实践教学能力、创新能力培养、统计软件应用以及课程考核方式。
现实中,老师的讲授技巧和实践教学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学生该课程的兴趣、学生听课状态以及吸收知识的情况等。面对枯燥乏味的讲课,学生可能对这门课产生厌倦甚至是反感,更可能造成他们的高缺勤率。如今的社会越来越重视创新,当然学生也希望能够提高自身的创新能力,因此创新能力对于教学满意度的评定情况具有正影响,且影响较大。此外,课程考核方式也会影响学生的满意程度,学习认真,统计学知识掌握较好的同学可能会希望通过一定的闭卷考核方式来证明自己的实力,而对统计学略知一二的学生可能更倾向于开卷的考核方式,因此他们对于考核方式的满意度也是影响因素之一。而教师理论水平以及学评教评价方式前系数较小且不显著,说明其对教学满意度的提升影响相对较弱。
四、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分析
调查结果表明,当前经管类专业学生对于《统计学》课程的总体满意度不够高,统计教学仍存在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
1.课程设置与本专业目标的符合度较高、实用性较强,但专业针对性不够。
2.《统计学》教材结合案例不够、缺乏趣味、注重数学公式推导且忽略统计软件应用。
3.教学内容与相关专业融合不够,内容过于机械化;统计教学方式则多为灌输式教学,互动式等教学方法应用不足。
4.大部分同学对当前采用的纯粹理论考核方式表示不满意,而更倾向于实践测评。
5.一半以上的学生认为统计调查方案设计、问卷设计以及统计调查方法对以后的学习和工作有帮助;70%以上的学生在城乡调查、企业调查和专业调查中能运用统计调查和统计整理方法,但对其他统计知识的应用极少。
从教学目标与课程安排的视角来看,教学目标、专业融合、理论课时以及实验课时的设计对于统计教学满意度具有显著影响;在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所包含的因素中,教学内容、课程内容、教学媒体、实验教学方式以及实践训练的满意情况会影响学生对于统计教学满意度;教师讲授技巧、教师实践教学能力、创新能力培养、统计软件应用以及课程考核方式等则是影响统计教学成效的重要因素。
(二)对策建议
1.统计教学内容的调整和创新。统计教学应避免把时间放在讲授抽象理论、数学定理等方面,增加趣味性教学内容和案例分析,并根据专业需要调整相应的教学内容,增强统计教学的专业契合度,注重培养“应用型”人才。
2.教学方法和手段的转变。调查结果表明,教学方法和手段上最突出的问题为灌输式教育,互动教学不足,所以即由“灌输式”转变为“互导式”教学。在统计教学中,既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给学生留下充分的思考时间。将知识的传授与能力的培养有机结合起来。
同时,运用统计案例教学,培养学生运用统计思维的基本思想分析、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通过课程案例学,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重视课程实验教学,提高学生的基本统计业务操作技能和基本统计分析技能。
3.优化考核内容及方式。基于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等改革成效的督促,考核方式及评分标准应随之进行匹配,将考核方式由记忆性的闭卷笔试改为多样化的着重考查学生对所学统计知识的应用能力考核,以考查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考核方式应采用综合考核的形式,根据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程度、期末项目研究报告、上机操作和实践成绩等综合评定其学习成效。
4.构建统计实践教学平台,提升统计实践应用价值。依托学校实验中心建成全校大学生基础实验设备平台、统计建模演示与实现平台、统计调查方案设计大赛仿真模拟等平台,为统计的创新研究和实践应用提供更有力的保障。
参考文献:
[1]吴喜之.统计学:从数据到结论[M].第3版.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9.
[2]曾五一,肖红叶,庞皓,朱建平.经济管理类统计学专业教学体系的改革与创新[J].统计研究,2010,(2).
[3]袁卫,刘超.统计学教材建设的问题与思考[J].统计研究,2011,(9).
经济统计学专业课范文3
统计学是研究如何有效地收集、整理和分析数据,并对所研究的问题作出预测或推断,直至为决策提供依据的一门方法论学科。而统计工作应该是当今工商领域最有用的工具之一,但对于现有的经管专业统计课程的教学存在脱离实际应用,培养出来的学生不能满足现实需要的问题。比如,解决不了产品质量调查、市场调查与分析等实际问题、使用统计软件处理分析数据的能力较差,难于适应现代经济对一个复合型人才的要求。
经济管理类专业的统计学教学应采取何种模式?教学环节又要注意什么问题?本文将作初步的探讨。
二、统计学教学模式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的不断完善,科技信息化的不断发展,社会各界对经济数据的需求量与日俱增,作为一门整理、分析和解释数据的方法论的学科,统计的应用范围已经越来越广。然而,受传统教学模式以及计划经济体制的长期影响,中国现阶段经济管理类专业统计教学过程中还存在诸多问题。第一,教材内容偏重理论,与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不适应。过多地偏重于理论研究对统计指标体系建立的讨论,沉溺于概念的翻新和创新,使过时的观点和陈旧的例子在反复重复着,缺乏新鲜感和实用性,失去了应用学科的特色。第二,教学方式死板,学生能理解的内容少。上课仍然是教师讲和写,学生听和记,学生真正理解的内容不多,应用更谈不上。例如“假设检验”,学生知道使用过程和步骤,但并没有掌握“小概率事件就是不可能事件”。再如“正态分布”让学生记住曲线的形状和数字特征,但很少有学生能够理解其深刻的内涵和普遍存在性,更谈不上用来分析社会财富结构、个人条件等现实问题。第三,教学手段结合计算机的应用和培养能力不够。主要针对SAS、SPSS等大型专业软件,学生接触的往往只是其中一部分功能。WORD、EXCEL等软件的统计运算功能,统计课几乎不介绍,不少学生不会使用甚至根本不知道大多数普通函数计算器都具备的求和、平均、方差和标准差、相关系数等统计功能键。第四,理论与实践严重脱离,学生动手能力差。很多学生不会运用统计学的思维和方法去看待和解决实际问题,决策时,只考虑到某种情况的可能性,不知道根据期望收益去作出判断;在进行调查时,不会选用正确的调查方法获取资料。第五,考核方式内容单一。学生往往机械性的记忆一些抽象的统计名词以及烦琐的计算公式,而随着考试通过,那些死记硬背的知识也荡然无存,违背了统计学的教学目的。
二、统计学教学模式
由于经济管理专业的特色,学生对统计专业的知识接受较弱,为了加强实际教学效果,必须建立全新的教学模式,如图1所示。从教学前、教学中和教学后各个环节做好充足的工作,如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等方面的兼顾,统计教学的效果才能达到最好。
(一)教学前
1.教材的选取。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学生普遍数学能力较差,仅仅是把统计当成一种工具,不需要作深入的研究。所以,针对此专业学生的统计学教程应妥善处理理论的比重,不应过于注重理论,同时选取的例子也应结合他们的实际需求来设计。
在计算机统计软件方面,由于SPSS等大型专业软件往往只是其中一部分功能才适用,与之相比,选择EXCEL适用性更强,已基本满足经管类学生的需要。如贾俊平的《统计学》编排较合理,比较适应管理类学生。
2.教学内容的安排。为了提高教学效果,必须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即备课。而备课环节考虑的首要问题就是教学内容的取舍,“什么都讲,等于什么都没讲”,应注意重点突出。
在教学内容上,注重培养学生对统计数据的分析能力,使学生不仅能寻找和获取数据以及选择正确的检验与推断方法,而且会考虑数据的重要性、有效性和可得性;重点讲授如何将理论运用到实践中;拓宽教学范围,增加国家统计机构的组成及政府统计的性质等内容。
(二)教学中
1.教学方法的选择。结合采取案例教学方法、提问式教学方法和模拟教学法。
案例教学:可选取一些紧密结合实际,并具有一定代表性且生动有趣的实际案例进行剖析,阐述统计方法运用的条件、背景及其分析研究过程。其目的是训练学生思维能力,提高教学效率,增强教学效果。
实施提问式教学,运用启发式教学,引领学生对所学问题进行思考和探究。提问的形式可以灵活多样,既可以采用在课堂上提问、由学生即席回答的传统形式,也可以采用把问题布置下去,由学生经过独立思考和分组讨论后,再以书面结果回答的形式。
模拟教学:组织一些模拟式的统计调查活动,展开课堂讨论,教师就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教学活动的指导者,而学生则由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转为知识的主动探究发现者。
2.教学手段的运用。可把课堂教学与网络教学相结合,利用校园网,制作课件和网页,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让学生有机会把课堂上没有掌握的知识,再从网上加以复习和巩固。通过计算机对大量实际数据的计算,有时可以在课堂上进行讨论,学生不仅理解了统计思想和方法,而且锻炼和培养了研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笔者在教学中,一贯注重学生的统计实践活动,让他们对自己的生活支出连续调查一个月,并对自己的支出情况进行整理分析,写出统计分析报告,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三)教学后
1.加强实践教学。如果说案例教学主要是以教师讲授为主, 则实践教学更多的需要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实践教学包括两个部分,即课内实验课教学和课外项目教学。
课内实验课的训练,要求学生达到完成一个以学生有关问题调查问卷的设计并进行问卷调查。掌握Excel软件的实际操作,对采集的信息录入、整理、分析(包括综合指标分析、时间序列分析、指数分析、量表分析、相关与回归分析)以及统计图表的绘制。
项目教学法就是师生通过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工作而进行的教学活动。在统计教学中实施项目教学法是由任课教师有计划地组织和引导学生独立地去做一个项目, 并让学生亲自感受一个项目是如何进行调查研究的全过程。
2.考试、考核的安排。与非统计专业的教学目的相适应,制定考试目的时,不应再局限于考察学生对理论的记忆及理解,而应着重考察学生对所学统计知识的应用能力,考察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考试方式不应局限于传统的课堂闭卷考试模式,而应采用综合考核的形式,即既要考察学生的理论知识,也要考察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对于理论知识的考察可以采用闭卷考试形式,但对于综合应用能力的考察可以采用多种方式,例如,撰写调查报告、案例分析和计算机操作。
经济统计学专业课范文4
关键词:统计学;教学方法;考核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41-0163-03
随着定量研究的日趋重要,统计学已经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众多领域得到广泛运用,成为社会科学研究不可缺少的重要手段和应用方法论。它不仅能够反映事物的内部特征,也可预测事物的未来趋势,从而也成为经济与管理学科各专业学生开设的一门必修的重要的基础课。同时,也成为对现代各类高素质人才不可缺少的基本要求。
然而,在教学中发现统计教学并非尽如人意,也存在某些问题和需要改进的地方。周丽华和田在兰(2009)根据自身教学经验总结并提出统计学教学三个环节的模式[1];刘秀艳、王听和阮亮(2009)认为统计学课程教学须适应社会需要,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考核方式等方而进行改革[2]。曾五一、肖红叶等人(2010)认为统计学的教学改革内容应包括制定新的教学规范和培养目标,要设计课程体系并构建新交流平台[3]。刘丹丹(2013)认为传统方式存在不足,提出重视统计软件的运用和多样化的教学[4]。这些学者都对统计学的教改各自提出有益的建议,但也有些忽略了课程教学中学生本身学习所起的一些作用。
本文以统计学的教学实践为基础,从对统计学的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出发,对老师教学以及学生的反馈两个方面提出改进方向,并为统计学的教育工作着适应时代教学改革提供借鉴。
一、经管类专业学生对统计学的畏惧和传统教学中的误区
随着社会科学日益向精确化、定量化方向发展的趋势,社会中的各个部门对各种研究数据需求剧增,统计学作为一种数据分析方法,使用越来越频繁。但是在经管类专业学生对统计学认识以及目前传统的统计教学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
(一)相当多的学生理论学习基础不扎实
在经管类院校中有些文科背景的学生,他们原先的数学基础就薄弱,并且在大学里学习高数时相当吃力,对概率论的知识非常头疼;同时有些高校虽然开设概率论,但难度较大的内容不作深入讲解,导致学生知识不扎实,在学习统计学的时候倍感吃力。因此他们对统计学患有惧怕心态,所以导致许多文科背景的同学不得不被动学习,从而缺少完成学习的信心。
(二)统计学课程具有概念多,容易混淆,不易理解的特点
统计学核心内容包括统计描述和统计推断,这是定量分的基础。而统计学核心部分是依赖概率、逻辑与推理等内容;其教学过程其他理论性课程相比欠缺趣味。特别是参数估计和假设检验导部分,每章的引入概念很多,概念间相互引入,例如:随机抽样中样本均值的均值分布、置信水平下的置信区间、中心极限定理等,使得相当多的学生兴趣低落,概念混淆,导致畏惧学习而退却。
(三)传统教学存在忽视学生的统计应用能力的培养
作为应用学科,统计学主要是培养学生的统计思维和实践能力,但是以传统的课堂讲授为主的统计学教学,仅仅对理论知识过于强调。目前,统计学大都以传统的课堂讲授作为教学方式为主,学生在学习方法上,偏重记忆和解题,对统计学的实际应用能力和思维培养能力重视不多。而统计学作为一门应用学科,缺乏实际分析问题的锻炼,使得学生很难真正掌握统计技能。
(四)统计学的教学时间中计算机软件的培训课时不够
当今社会随着计算机的普及,对统计中使用计算机的要求越来越高,为此,利用计算机来掌握一种统计软件将会是社会的必然要求,但是由于统计课课程时间的有限,使得众多高校没能将统计学与统计应用软件相结合起来教授学生。这导致学生一旦面临难度较大的内容不作深入演示和练习,使得学生学习时倍感吃力,理论知识和运用脱节。
(五)对学生的统计学考核和激励内容单调
高校统计学的考核方式大部分是以抽象的统计概念以及繁复的统计计算作为闭卷考试,而平时成绩检查仅来自于练习与考勤;甚至只以最终的期末考试一次作为考核标准。学生应付考核通常以死记硬背就可通过考核。这些并没有让学生完整和主动的去理解统计学的相关理论,教师依然很难了解学生掌握的统计的理论和能力程度。
二、改进教学内容和方法,培育学生统计思维
统计学是门专业性强的适用所有学科领域的通用的数据分析方法,其教学的重点应该是统计的基础知识和学生统计思维的培养。依据学生的专业基础状况以及统计学的教学有效与否,文章从改进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改进学生的考核三个方面,来提高学生统计知识的运用,培养学生的统计思维。
(一)改进教学内容,培育学生统计思维
1.选择难度适宜的统计学教材。选择难度适宜的可以让多数学生接受的统计学教材,并辅助与社会热点关联的政治经济案例。教材重要视编写的质量,其选择的标准应以培养统计思维为核心,统计案例练习为补充;培养能应用统计推断能力为重点,能够使用统计软件SPSS及EXCEL等软件为目标;还要突显教材在社会发展变化中的知识系统性和实用性。教材中数据要适时更新,案例要联系现实的发展变化,对传统的问题要能够以定量的思维剖析。
2.根据不同的统计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内容侧重。统计学核心内容包括统计描述和统计推断。统计描述主要讲授数据的图表展示和数据的概括性度量,其中数据的预处理和数据的整理展示,理论难度小,但是概念很多,如果按部就班的讲解能容,就显得内容枯燥无味,但是相关内容可以用Excel或者SPSS进行展示。例如在数透视表一节内容中,让学生看书或者讲解PPT课件,学生的反应依然疑惑。但是通过课堂时间把该内容的案例通过电脑或视频逐步展示时,效果清晰,学生疑问减少。
推断统计在描述统计的基础上,根据概率原理,以参数估计和假设检验为核心内容;并依据样本信息,探讨总体数据的规律性。因此,掌握推断统计的思维框架和方法是学生学习的要点。根据教学实践来看,少用数学公式,避免统计学课程成为“概率论和数理统计”课程知识点的介绍,多用与经济和企业活动相关的案例讲解统计推断中的检验统计量、拒绝域、Z值和P值决策过程,并要通过软件演示。
(二)改进教学方法,培育学生统计思维
在课堂教学中要以学生为主角,老师虽然只起到引导作用,但是老师依然要重视课堂教学的教学方法改进。通过改进方法,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统计理论对问题进行思考、分析和讨论,使得课程变的生动有趣,从而有助于他们的思维和能力的培养。
1.在传统注入式教学中融入自我和启发学习式教学。第一,教学方法融入自我学习式教学。让学生提前做好一些课程内容的PPT课件,这属于自我学习;并且让学生自我讨论并分析总结,在课间时间进行表述;这不仅提高他们的兴趣和也增加他们彼此间的荣誉。但是,自我学习必须加入老师在课间的教学总结,必须对学生自我学习时存在的不足等点评分析,并指出统计学知识的核心内涵和理论的外延扩展。第二,教学方法融入启发式教学。在统计内容较难理解的参数估计何假设检验章节内容中,改变了传统的老师讲学生听的注人式教学,融入学生讨论、提问等启发式教学。老师在课堂时的身份像是个教练,一起与学生去讨论探索、分析总结,这种方式强化了学生的主动学习,也强化了知识点的记忆和理解。同时这个教学思想还要与案例教学方法,以及课程的内容相结合,成为一种较灵活的教学实践。
2.增加案例教学可以实现教学互动、教学相长,实现学以致用。增加统计学的案例教学,这是统计学课程的一种效果较好教学的手段。学生们通常厌烦枯燥繁杂的理论,即使机械的记忆,很快就忘记,而案例教学以学生理解为核心的教学方式能够把统计学理论与实践较好结合的一种教学方法。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我认为:首先,利用案例教学首先要培养学生的统计学的一种思维框架,这是理解理论的较好的手段。其次,学生在案例分析中,需要扮演主要角色,这样才能主动的学习知识和利用分析工具,进行案例破析,并解决社会中类似相关问题。第三,案例教学还需与本科生的毕业论文,甚至科研的案例结合起来。例如利用消费者购买汽车需要考虑的安全、价格、品牌、舒适度等多方面因素对消费者购买行为进行相关性分析。让学生运用已掌握的方法对消费行为进行综合分析和研究,同时增加与学生毕业的论文相关的案例教学时,把论文中相关的数据和问题抽出,交给学生;由他们讨论后进行假设检验和参数估计,并进行计算分析。这进一步培养了学生对统计课程的兴趣和主动学习的能力。
这种教学方式改进对教师的自身素质和日常备课也是一种挑战,不仅要不断提升自己的知识,也要利用网络不断更新案例教学的案例库。案例教学的背后,是教学相长,是培养学生统计思维的过程,更是培养学生的调查和研究能力。
3.多种教学媒体的综合运用。第一,板书与多媒体结合。传统教学教师在黑板上书写,一旦遇到参数估计、假设检验、相关与回归分析等演示一些篇幅较长的资料、复杂的图形信息及大量计算时,板书的缺点毕现,从而影响教学。而教学过程运用多媒体教学设备,尤其是电脑和投影的使用,上述影响就迎刃而解了。例如统计中的一元回归和复杂多回归中,对于计算量大,涉及的分析因素较多的回归计数结果,可以迅速地展示出来,这个不仅可以加强学生对统计软件输出结果的理解,也可以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思维水平。第二,多媒体与统计教学软件结合。目前多媒体教学方式非常普及,但是对学生统计软件的学习也要重视。常用的统计软件有Excel、SPSS、SAS等。Excel非常容易操作;SPSS和SAS属于专业的统计软件,有着良好的输出界面,需要学生进行一定时间的上机训练。对于教学Excel软件中提供的函数功能就可以胜任,而对于科研或者复杂的社会问题,后者才能满足。掌握一两种统计软件工具不仅可以快速处理现代信息,进行分析和解决问题,也是案例教学的必要条件。另一方面,重视软件的学习也将会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例如通过透视图、派雷托图、方差分析、回归分析,学生在电脑操作的过程中加深对统计内容的理解和运用,提高统计学的实践能力和思维能力。
4.增加课间的提问式教学。课间提问不仅是师生互动,也是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好方法。提问的形式可以根据授课内容变化。对于学习过的内容来讲,提问是检查和复习;对于课时即兴提问,是强调重点和引起学生关注。形式上可以是学生独立思考、分组讨论。这种方式更能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和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例如:在讲解估计区间内容时,可以班级预先分好的小组,提供每组一份预先准备好的抽样框和随机数表,然后计算样本指标均值和标准差,并估计总体的估计范围。最后将班级各组的结果进行比较分析。通过学生分组讨论,将区间估计的内容、过程以全面理解和学习。当然还可以上第五章节前必须对第四章节的核心概念进行提问。在课间的提问式教学活动中,老师不仅可以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也可以了解学生的运用能力的大小。
(三)改进考核内容,培育学生统计思维
普通的考核,方式单一,学生凭借苦记就通过了期末考核,并且这种难以考查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掌握和运用。除了教师的教学对学生的统计考核有较大影响外;本人根据教学经验认为在学生的平时考评中,团队学习和考核也是影响学生统计学习的重要因素。
1.改进考核内容,引入“团队”学习及成绩进入个人考评。学生的总成绩是考核的结果,而学生的总成绩考核来自学生的平时成绩(包括考勤、作业、团队成绩三个方面)、以及最终考试;一共四个方面,并分别分配一定的考核权重(例如:10%、10%、20%、60%、)。
由于统计课学习通常需要一定的数学基础,在一个班级中,学生的数学水平有好有差,可以近似一个正态分布;对数学较差的学生来说,统计学习中可能会存在困难,但是以宿舍就近原则(或者学号就近原则),将班级学生分成几个小组(每组不超过10人),采用小组内帮扶、考评的方式学习,并且小组内部自由的推荐小组组长;用小组计分方式考评学生成绩。
2.团队考评需要奖罚分明。统计学知识需要精讲和练习,传统题型有利于学生对统计基础知识的培养,但在对统计学知识点进行提问式教学中,可以复习和巩固学生的基础知识。对于课后作业和课堂作业,在课堂教学时间让学生们以小组的形式上台演示,有利对学生应用能力考核,使得教师能够切实掌握学生学习知识的程度。
小组成员上台演示次序如下:各组的组长上讲台做题,然后随机抽取组员上台做题;如果组长做出来,而组员做不出来,我们将结合情况扣小组组长和小组集体分数。如果组长和组员都能做出来,就可以加分。
另外,根据教学经验每个组的学生集中坐在一起,可以快速的进行考勤。对于就座前排第一排的小组适当加平时分,最后排先回答的问题、随时小组点名上讲台演示的方式,随机进行检查和考评,让学生们上课不敢分心。另外小组考核,增加了小组成员的荣誉感,大家在学习中既有相互帮助,也有相互竞争。
3.综合应用能力的训练需要团队的配合。传统练习题有助于掌握统计的基础知识,但对学生具体操作和分析能力的培养无效。由于不同的学生其个人在计算机的运用水平上各不相同,导致其在统计软件学习中水平各异。但是课堂时间有限,有些问题老师不能够一一作答;团队的互助学习就非常好的解决这个问题。只要问题被团队中一人知道,该问题就将会在团队中迅速传开。这不仅有利学生们的学习,也起到老师教学中的助手作用。
三、结语
随着社会科学日益向精确化、定量化方向发展的趋势,统计分析研究的方法已成为社会科学研究不可缺少的重要手段,掌握统计学知识和统计相关软件工具也成为现代各类高素质人才不可缺少的基本要求。
因此在统计教学过程中就要有不同的模式和创新点,一方面需要教师利用各种方法,把统计理论与实际经济问题有机地联系起来,另一方面老师根据学生情况,合理组织学生们的适当学习和考评形式,促进学生主动和自主的学习。
此外,统计学教师不仅需要个人拓宽自己的知识面,也需要学校大力开展教师的培训培养。
参考文献:
[1]周丽华,田在兰.经济管理类专业统计学课程的教学模式探讨[J].经济研究导刊,2009,(24).
[2]刘秀艳,王昕,阮亮.高职院校统计学教学改革探索[J].教育研究与实验,2009,(08).
经济统计学专业课范文5
关键词:通识教育;非会计专业;基础会计;教学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高等教育基于培养高层次复合型人才目标,要求经济与管理类各专业的学生,都须了解掌握一定的会计基础知识。《基础会计》是多数高等院校的经济与管理类各专业必修的一门公共核心课程,如何构建适合非会计专业该课程的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效果,成为众多授课教师进行教学实践探索的热点。笔者就所从事非会计专业《基础会计》教学,谈谈自己在教学中的一些体会。
1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其明确学习目的
《基础会计》课程最突出的特点就是三个“基础性”:基础理论、基本方法、基本技能,其内容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实践性、技术性和操作性。对非会计专业而言,学生在初学本课程时,感觉难度很大,学生中很大一部分不愿意主动去学习该课程。
从教育心理学角度来看,当学习内容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越贴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所以,教师有意识挖掘教学内容中的生活情境,让会计知识贴近生活实际。例如,笔者在上本课程第一堂课时,结合当前经济发展形势和这门课的教学内容,引用一个在校大学生暑期勤工俭学创办服务公司的案例,让学生分析该事件主角在经营期间的收支、盈利状况。通过具体案例的演绎和分析,可以使课堂气氛生动活泼,学生会觉得原来会计知识与日常生活有着紧密的联系,从而激发他们对会计课程产生兴趣。让非会计专业的学生明白社会的发展需要知识结构合理、综合素质高的人才,他们学习会计知识的目的是在会计专业知识方面有一定认知能力,完善其知识结构,可以更好地用于今后的经济管理工作,以此来提高学生对本课程学习的专注度。
2 讲授通俗直观,营造“互动式”课堂氛围
《基础会计》按现行教材一入门,就是诸如会计目标、会计对象等概念,且表述这些概念的语言抽象难懂。对非会计专业的学生来说,较难接受,极易使其产生枯燥感,从而影响学生对课程学习的积极性。
教师应针对这种状况,在课堂教学中,巧妙运用恰当的实例引导学生自己分析,以通俗直观的语言来阐述理论,做到深入浅出而通俗易懂。例如,笔者讲解会计确认的权责发生制及收付实现制时,引用家庭电费缴纳情况及报纸的订购情况,并把两种费用的支付及归属期进行对比,以加深学生对权责发生制的理解。如此一讲,有利于学生理解会计教科书中那些晦涩难懂、令人乏味的专业术语及其意义。课堂教学组织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有意识地营造“互动式”课堂氛围,避免“填鸭式”的满堂灌输。例如,学生往往会混淆应收账款与预收账款、应付账款与预付账款这些会计科目,笔者引用多项经济业务案例,让学生分组讨论各个案例,由每组各派出一名代表上讲台分析案例,并写出相关经济业务的会计分录,之后,再由笔者点评并讲解其中涉及到的相关概念。
3 突出教学重点,整合教学内容
不同于会计专业,我校非会计专业教学计划中《基础会计》课程课时较少。教师很难把所有知识点讲透,学生在学习时也会感到比较困难。对于非会计专业的学生,会计课不是专业课,教师的教学目标是要让学生了解会计所产生的信息的经济含义,培养学生具备运用会计信息分析和解决管理问题的能力。所以,笔者对非会计专业《基础会计》课程教学内容的设计,以该课程的教学目标为导向,进行合理地整合,做到必需、重点突出。教学内容上重点讲授会计要素、会计基本原则、会计假设、会计恒等式、复式记账、会计报表的结构和内容等,强调理解和运用会计信息。这样,既能满足非会计专业开设本课程的目的和要求,又不会打破其整体性和系统性。
4 关注学生学习状况,采取赏识教学法
我校是应用型本科院校,存在部分学生学习状况较差的情况。《基础会计》内容本身就有一定的难度且比较枯燥,对于非会计专业班级而言,在该课程学习过程中,这部分学生碰到些困难,更容易产生“怕学”、“厌学”的消极情绪。因此,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应关注班级中学生学习状况。人都有一种自我实现和获得成功的愿望和需要,教师要善于以鼓励赞扬之情促进学生的学习。例如,笔者每次对学生的作业批改完之后进行记录,对作业完成较好及有进步的学生,采用班上公开表扬的形式,有时,一句简单的赞扬,就可以看到学生发自内心的欣喜笑容。实践证明,教师采取赏识教学法,能够增强学生学习的信心,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在通识教育背景下,对于非会计专业《基础会计》课程,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因地制宜,根据不同的内容精心设计、选择适宜的教学方法,并且多种教学方法综合运用,有利于本课程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真正实现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经济统计学专业课范文6
[关键词]建筑CAD 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02C-0130-03
随着CAD在建筑工程领域中应用广泛,应用CAD绘图是建筑工程领域的设计、施工、管理等各方人员必备的职业技能。建筑CAD是高职院校建筑类专业学生的一门非常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是建筑岗位群中学生必须掌握的技能。但是,由于AutoCAD软件的功能涉及工程设计的各个环节,功能强大而且操作复杂,要让学生在有限的课时内精通每一个AutoCAD命令及参数的意义和使用方法、全面掌握AutoCAD辅助设计技术是不可能的。因此,在进行课程设计时必须针对不同专业的培养目标对教学内容进行选择和重组,实现课程的教学目标。
一、教学内容选取的重要性
众所周知,课程教学设计是教师对课堂教学的过程与行为所进行的系统规划,是实现教学目标的必要措施。在教学实施过程中,教师需要对各种课程资源进行有机整合,对教学过程中相互联系的各个部分作出整体安排。
教学设计由教学目标和教学对象的分析、教学内容和方法的选择以及教学评估等子系统所组成(见图1)。
对教学内容的研究与分析,是对教学目标确定所要达成的教学活动的终点目标、学生在学习开始时的起点能力转化为终点能力所需要的知识、技能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进行比较详细的剖析过程。具体来说,完成研究与分析教学内容任务的过程,也就是教师认真分析教材,合理选择和组织教学内容,科学设计和安排教学内容并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表达或呈现的过程。
高职课程要突出职业特色,明确教学内容是教学设计的关键。
二、不同专业背景下建筑CAD课程教学内容的选取
目前,许多高职院校开设的建筑类专业有建筑装饰工程技术、建筑设计技术,建筑工程技术等专业,其中前两个属于高职高专目录的土建大类中的建筑设计类,后一个属于建大类中的土建施工类。这三个专业均开设有建筑CAD这一专业基础课。建筑CAD课程作为专业设计的一种极为重要的手段,它不能脱离专业而存在,在进行课程教学设计时,我们针对行业需求和不同专业培养目标对教学内容进行选择和重组。
(一)教学内容选取原则
1.按照行业的职业岗位和职业能力培养的要求构建教学内容。确定学习内容的过程,是将职业分析的客观结果按照学校教育要求进行主观化教育处理的过程,学习的内容是“典型工作任务”和“学习目标”的协调结果。
房屋建设需要经过设计与施工两个阶段。房屋施工图是建造房屋的技术依据,是直接用来为施工服务的图样。在建筑设计行业,建筑设计师完成的施327-程图纸绘制主要有三种:建筑施工图绘制(如建筑总平面图、建筑平面图、立面图、剖面图及详图等)、结构施工图绘制(结构设计说明书、结构平面布置图和结构构件详图等)、设备施工图绘制(各种设备的平面布置图、系统图和详图等)。因此,在选择绘制的工程图纸类型时我们以平面图绘制、立剖面图绘制、详图绘制为主。
此外,通过市场调研和工作分析会,我们得知目前建筑设计院(所)、建筑企业、房地产公司等所使用的绘图软件除了计算机辅助软件AutoCAD外,还使用基于此软件二次开发的建筑设计软件(如斯维尔建筑设计软件、天正建筑设计软件等),因此,在软件学习选取上除学习AutoCAD软件外,还要学习目前行业流行使用的TH-Arch建筑设计软件。
2.针对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确定教学内容。建筑装饰工程技术专业是培养掌握建筑装饰设计和施工基础理论,具有较强的技术应用能力,能从事建筑装饰设计、施工和项目管理工作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针对建筑装饰工程技术专业培养的是助理设计师、装饰施工员,工作单位大多为设计公司、工作室,大多数是从事家居空间和公共空间的装饰设计工作,因此,我们将该专业的建筑CAD课程的教学内容确定为装饰工程图绘制。
建筑设计技术专业是培养具有建筑设计基本理论知识和设计方法,熟悉国家、行业设计标准及规范,掌握建筑施工图设计与绘制、建筑效果图绘制和建筑模型制作的方法,能熟练应用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能完成中小型建筑方案设计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针对建筑设计技术专业培养的是助理设计师,工作单位大多在设计院,地产公司,大多是从事房屋建筑设计,因此该专业的建筑CAD课程的教学内容确定为建筑施工设计图的绘制。
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是培养掌握建筑施工工艺、建筑材料、建筑构造与结构和建筑工程造价的基础理论,具有一般建筑物结构设计、建筑施工、项目管理与建筑企业管理等方面的基本能力,适应建筑工程生产、管理第一线要求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针对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培养的是施工人员、项目经理,工作单位大多是在施工单位,地产公司,从事建筑施工和项目管理工作,因此,该专业的建筑CAD课程的教学内容确定为建筑结构图施工图和建筑设备施工图的绘制。
3.紧密结合国家、行业职业技能标准考核内容选取教学内容。职业资格证书是高职毕业生具有某种职业能力的体现和证明,是高等职业院校毕业生能够直接从事职业岗位的职业技能凭证。为强化学生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的培养,增强学生就业竞争力,学院全面推行“双证书”制度,即学生毕业时同时拿到毕业证和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
在柳州城市职业学院的三个建筑类专业中,CAD考证是学生技能考证的可选项目之一。在教学设计中我们选取技能考证中的典型知识、技能作为教学内容的补充,把职业技能的培养贯穿在教学过程中,实现教学内容与职业标准接轨。
(二)教学内容的选择与重组
建筑CAD课程的开设目的就是让学生学会使用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CAD绘制建筑工程图。应根据职业岗位能力培养的需要,密切联系职业岗位工作的实际,从职业岗位工作任务出发,依据职业岗位和工作过程将课程教学内容的理论和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设计成专业技能的训练项目,以项目为载体实施教学,突出岗位的针对性、行业的适应性和教学的专业性(见图2)。
三、实践案例
柳州城市职业学院建筑设计技术专业建筑CAD教学设计。
(一)课程培养目标
1.知识目标:具有从事建筑制图所必需的基本理论知识和AutoCAD软件、TH-Arch建筑设计软件操作能力。具体内容包括:了解建筑制图的重要意义,熟悉基本的制图标准,掌握建筑形体的表达方法,掌握建筑设计图的识读和绘制方法,能够灵活运用绘图软件进行绘图。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能够识读和绘制常见的建筑设计图的能力。具体内容包括:制图资料的收集、分析能力,一定的制图方案识读和绘制能力,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和空间分析能力,能熟练地运用计算机表现建筑设计图,能够准确识读和绘制建筑设计图,具有一定的沟通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素质目标:具备绘制和识读建筑设计图所必需的基本职业素养,具备团队协作、吃苦耐劳、诚实守信、求真务实的职业道德观念,养成严谨、踏实、认真负责的工作作风,培养创新意识;具备较好的自主学习能力,能独立获取新知识,并能现学现用;具备一定的理论联系实际,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课程设计思路
根据人才培养方案,建筑设计专业分为室内设计和施工管理两个方向,因此在课程设计中引入典型的工作项目,创设室内装潢设计图绘制和建筑综合楼设计图绘制两大学习情境,将建筑制图国家标准、绘制及识读方法和计算机绘图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并引入行业技能鉴定标准,以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培养为主线组织教学内容,将理论知识融入每个情境中,通过学习情境的合理设置,力争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在学习中“实践”,完成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结合。同时,将职业技能鉴定作为检验教学效果的一种手段,在培训和鉴定过程中巩固所学知识和技能,发现教学中存在的不足,拓展学生的专业知识和职业素质。具体设计思路见图3。
按照课程培养目标和课程设计思路,可将课程内容开发为室内装潢设计图绘制和建筑综合楼设计图绘制两大学习情境。例如,建筑综合楼设计图绘制学习情境设计,见表2。
(四)课程考核标准与方式
考核方式: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相结合,建立“知识为辅,能力为主,过程为主,结果为辅”考核方式。
期评成绩(100%)=学习态度分(20%)+实训作品(60%)+期考成绩(20%)
总之,建筑CAD课程的教学内容是动态变化的,建筑CAD课程教学改革应随着计算机科学的飞速发展而不断深入。在课程的教学内容改革中不断把现在CAD新技术充实到教学内容中,并注意CAD软件的升级换代,认真研究CAD技术的发展趋势,调研行业市场的需求变化,使教学内容与行业需求相结合,与技能考证对接,与毕业生的就业需要相联系,使学生的CAD应用水平符合用人单位的实际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