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农业服务行业分析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农业服务行业分析范文1
中图分类号:S16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国家相关文件指出,要健全农业气象服务体系与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充分发挥气象为“三农”服务的作用。这是我国从建设三农的角度出发,为了促进农村经济实现高质量、迅速发展提出来的策略,当前农业发展遇到了新问题、面临着新形势,人们需要逐渐认识到气象为农业、农村与农民做出的贡献,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农民占据着全国人口的大多数,三农问题的解决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兴衰与社会的安定,所以,提高农业气象服务质量,是当今社会必须解决的一大问题。
农业气象服务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
第一,农业对气象的依赖程度高。农业容易受到来自于外界自然因素的影响,农业是与气象产业直接相关的一个产业,可以说农业生产是与天时密切相关的,农民要取得丰厚的农业收入就需要科学的气象服务。
第二,气象信息不精准。从目前来看,各地区都成立了人机交互,并建立在数字分析基础上的天气预报,通过全面利用气象信息以及一些高端的科学技术对天气状况进行预报,这其中也涵盖了相关的气象工作人员的经验,这就对气象信息的准确性提出了挑战,掺杂人为观念的计算机模拟无法提供真正真实、准确的气象信息,影响了气象信息的精准性。
第三,产品供应不及时。气象信息的另外一大特点就是要具备准时性,因为气象信息只有在一定的事件范围内才会是有效的,特别是一些比较大的自然灾害,例如:台风、暴雨----预警时间短促,要想发挥其作用就需要将这些信息及时传播出去,农业用户只有提前获得这些有效气象信息才能在未来的短时间内采取预防措施,对灾害进行防御,一些重要的信息没有及时向公众通报,而且一些大型的权威电视机构只能在一个特殊的时间段才能观看到气象预报信息。
第四,气象信息不符合农民的需求。当前农村偏远地区的通讯设备仍然欠发达,农民获取气象信息的途径仅限于电视固定时间内的播报,再加上农民自身文化程度有限,不能正确使用网络,这就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气象信息的进入,农业信息无法发挥作用,导致了气象服务作用的失灵。
第五,农村对气象灾害的防御能力欠缺。我国人口大多数都是农业人口,自身的经济条件十分有限,而且受到文化水平的差异,对于气象灾害的认知程度存在差距,在没有强烈的防范意识的情况下,就会遭到自然灾害的袭击。
完善农业气象服务的对策分析
1、提高气象服务农业的责任感。国家要充分认识到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理解气象信息对于农业的重要作用,各个气象部门要紧抓农业服务这一主题,本着时时警惕、刻刻留守的原则,为农业生产提供准确、及时的气象信息服务。
2、丰富农业气象服务类别与传播方式。气象信息的重要意义在于能够为农民带来信息和服务,所以,气象部门要以农民的需求为核心,深入开发和利用现代气象技术成果,为农民提供有针对性的服务,建立更多的服务类别,例如:手机短信、电视屏幕滚动等方式来丰富气象信息服务类别,要提高信息的准确性与时效性,要点、面结合,拓展信息服务途径。
3、完善与气象信息相关的农村公共服务系统,完善气象灾害防御机制建设,对于一些破坏性的自然灾害,如:台风、洪涝以及冰冻等自然灾害要完善其监测、预报与评估,通过建立抗灾御灾系统来确保农业生产不受其影响,尽量减少因为自然灾害带来的农业损失。
4、实施人工作用天气,来抵御灾害。要不断完善农业地区人工作用天气的设备,通过开展示范作业来加强技术系统建设,在必要的时候,如果自然现象不发挥作用,可以通过利用人工措施来作用于天气,使农业生产不至于受到天气等自然灾害的影响,例如:人工降雨、水库调洪、森林调节气候-------
5、完善气象风险评估,以及对气象灾害的普查与排查。要积极拓展气象风险评估业务,鼓励更多的农民深入到农业风险预测中来,要对农村中一些存在重大危险灾害的区域给予排查,并设置一定的防线,来保护农民的生命健康安全,而且还要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设置防雷设备,在一些人口相对密集的地区,例如:学校或者市场-----建设安全区域,减少因为自然灾害所引发的生命危机。
此外,气象部门还要加强对媒体、电信等通讯部门的合作,利用这些信息传播媒介来达到对气象信息的有效传播,增加天气预报的播报次数,设立稳定的播报时间,健全网络服务系统,在预测了准确的信息以后,要在最短时间内向上级部门汇报,并提供可供参考的灾害预防应急方案。
总结:
农业气象服务是一项需要时刻监督、长期看守的复杂的服务工作,对于农业的贡献是不可估量的,气象部门要明确自身所担负的责任的巨大,以为人们服务的思想提供准时、精确的信息,通过不断的探索与实践来完善农业气象灾害的防御能力,减少由于受到农业自然灾害的不良影响所带来的农业损失。
参考文献:
[1] 熊文兵,周能,气象科技服务的当前形势分析,[J],气象研究与应用,2003,24(2),61-63.
[2]广西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关问题综述[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6,(3).
[3] 秦大河,加强自主创新建设气象强国 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强大的气象科技支撑, [C],全国气象科学技术大会文集,2006,15-23.
农业服务行业分析范文2
【关键词】长春 信用服务行业 第三产业
一、信用服务行业的概念
信用服务行业从广义上来说,是指包括为企业资信调查(企业征信)、消费者信用调查(个人征信)、财产征信、资信征信、商账追收、信用保险、保理、信用管理咨询、市场调查、利用电话查询票据等十多个方面开展服务的产业。
从狭义上来说的理解,信用服务产业就是指征信服务产业,通常包括企业资信调查、消费者个人信用调查、财产征信和资信评级等,它们以生产征信产品为主,其业务取向是信用信息的采集、处理和合法传播。
二、信用服务行业的特点
(一)领域新,技术高
信用服务行业属于第三产业即服务行业,然而信用服务行业却在上个世纪80年代末开始发展起来,由此可见该行业发展时间之短,领域之新。信用服务行业在很多方面依赖互联网,换言之,现代信用服务行业的发展离不开网络技术,所以我们可以把现代信用服务行业视为目前技术含量高的行业,并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二)环境污染少
工农业的发展离不开水,而水污染确实最严重的问题,作为第三产业的信用服务行业,本身对自然资源的要求少,更多要求的是人力资源,其主要运转媒介还是电话及计算机,这样可以减少自然环境的负重。真正体现了信用服务行业的优势力量。
三、长春市信用服务发展的问题
根据中国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哲学思想来看,任何事物都是喜忧参半。同理,信用服务行业的迅速发展,也会出现一定弊端。
(一)竞争力普遍偏低
长春市信用服务行业产业竞争力低下,原因如下:首先,长春市的管理模式高度集中,市场开发放度低,导致了长春市信用服务行业发展缓慢。然后,由于信用服务行业在我国形成时间不长,从而造成行业的发展在初期会有许多障碍。最后,相关领导部门对信用服务行业的发展不够重视,导致长春市信用服务行业发展滞后。若要改变这一现状,首先长春市相关领导部门必须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和优惠政策,使信用服务行业在政策的保护下健康发展起来。其次还要努力提高信用服务行业的核心竞争力,才能缩短和其他发达城市的距离。
(二)信用服务市场开发力度不够
长春市信用服务行业形成至今,只是初步形成其规模。市场开发力度还不够,不足以使长春市现代服务行业充分发挥其优势,还有待发展。再加上人们的传统服务理念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改变,观点的变化需要一些时日,不断加强对长春市信用服务行业的投资力度,使其市场得到充分开发。
(三)相比其他发达城市,技术含量偏低
由于长春市信用服务行业是新型行业,形成时间不长,所以老百姓对其认识度和接纳程度都偏低。相反,北京上海等国内发达城市的信用服务行业发展迅速,长春市信用服务行业的发展与之相比明显落后,尤其体现在技术问题上。信用服务行业是一个以高科技为媒介依托发展起来的行业,如果其设备技术跟新不配套,容易引发信用行业内部产生发展脱节或断裂现象。为了避免这一现象的发生,相关部门必须加大技术的投资,全方位的建设长春市信用行业的发展。
四、长春市加快现代信用服务行业的启示
(一)优化配置人力资源,减缓就业压力
国家劳动力,具有数量多,价格廉价等优势,但这绝不意味着仅凭廉价的劳动力就可以实现综合国力的提升。因此我们必须从源头上解决剥削我们劳动力的根源所在。发展国家自主品牌,加快长春市发展信用服务行业的措施,可以扶持许多国产中小型企业的建立,与其说用就业带动创业,不如说用创业带到就业。信用服务行业本身形成时间短,前景大,市场竞争力较小。长春市借此机会加快发展现代服务行业,从某种程度上不仅解决了就业压力,还支持了我们国家自主创新的品牌。
同样是服务,有的企业卖的是实实在在的产品,而有的企业卖的无形的品牌理念。这种现代型服务的理念一旦被广大消费者所接受将是一笔无形的资产。对于我们国家而言,长春市加快信用代服务业的发展,不仅刺激了自身产业的发展,也同时可以提供就业机会给其他的城市。从而实现了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真正做到了减缓就业压力。
(二)加大信用服务行业发展的扶持力度
根据已有的经验和教训,信用服务行业的发展很大程度取决于政府的态度和支持力度,如果长春市能够加大信用服务行业发展的扶持力度,就可以缩短和发达城市的信用服务行业中间的差距。所以政府要积极做好引导工作,对信用服务行业的发展进行把关。这样不仅可以提升长春市信用服务行业的竞争力,也可以带动促进周边城市的发展,为其提供经验,从而形成一个有序的经济交流圈。
(三)努力提高消费率,刺激信用服务行业发展
根据2012年的消费趋向表显示,居民收入与消费成正相关。长春市加快信用服务行业员工收入,员工收入需求发生了由量到质的变化,消费方式由单一的物质性消费向多元化的服务性消费转变。这种消费方式的转变就是变相提高消费率。信用服务行业的发展,不仅可以增加GDP的比重,也可以增加行业员工收入占其他行业的比重。这就可以更好地刺激信用服务行业的发展。加快长春市信用服务行业可以有效改善其消费环境,不断完善消费政策,为信用服务行业消费提供有利的社会氛围。
五、结论
经济一体化的趋势,信用服务行业已经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本文分析的主要模式为现状分析——解决问题——研究意义,紧紧围绕这个三个方面进行阐述,三个方面联系紧密,环环相扣。这样的分析模式也为长春市加快信用服务行业找到了思路和策略。相关的政策建议也为长春市信用服务行业发展提供了实践指导意义。同时本文还存在一些缺陷,如图标数据较少,得出来的研究成果还有待在实践中检验,不断发展现代服务行业理论的深度与广度。因此我们在以后的研究中还要不断的进行拓展。
参考文献
[1]安贺新.我国社会信用制度建设研究.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5.6.
农业服务行业分析范文3
一、从产业视角破解收入分配问题的必要性
当前我国收入分配格局主要存在两大问题,结构不合理和差距过大。从收入分配结构看,居民收入比重,特别是劳动报酬比重持续下降;从收入分配差距来看,居民内部不同群体之间的收入差距不断拉大。
未来5年,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阶段,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时期,理顺收入分配格局刻不容缓。从现阶段政府职能和地方政府现实条件出发,有必要从产业视角出发,选取既能够提高劳动报酬所占比重,又有利于扭转收入差距扩大之势的行业,作为重要抓手和推手,使收入分配调节各项任务落到实处。
二、产业政策向服务业倾斜有利于扩大就业和提高劳动报酬
由于服务业在三次产业中具有最强、最稳定的就业吸纳能力,而就业是劳动报酬的基础,因此促进服务业发展有利于稳步增加劳动报酬及其比重。
就业吸纳能力可以从就业结构和就业弹性两个角度来考察。就业结构,是各个产业就业人员占全部就业人员的比例关系,反映了三次产业吸纳就业存量的相对水平。就业弹性,是产业增加值增长1个百分点对应的该产业就业增长的百分点,揭示了产业发展带动就业增量的水平。
(一)服务业就业比重稳步提高,“十二五”时期将超过农业成为吸纳就业最多的产业
1978―2009年,我国第一产业的就业比重从70.5%下降至38.1%,年均下降1.05个百分点。第三产业的就业比重从12.2%稳步提高至34.1%,平均每年上升0.71个百分点。30余年间,第三产业就业比重只有1982年出现过0.15个百分点的小幅下降,其余年份都呈上升态势。同期,第二产业的就业比重从17.3%震荡上升至27.8%,平均每年上升0.34个百分点。在1989―1990年以及1998―2002年期间,第二产业的就业比重都出现了逐年下降的情况。从就业结构上看,从农业转移出来的劳动力有2/3以上流向了服务业。按此趋势发展,第三产业的就业比重将在2012年超过第一产业,成为三次产业中吸纳就业最多的产业。
(二)服务业就业弹性高于三次产业平均水平,是“十二五”持续稳定吸纳就业的产业
从就业弹性看,1978―2009年间,GDP每增加一个百分点,带动就业增加0.05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增加值提高一个百分点,带动就业增加0.18个百分点。服务业的就业弹性是三次产业平均水平的3.4倍,是第二产业的2.4倍。在1978年以来的绝大部分年份,第三产业的就业弹性都高于国民经济总体的水平,在各个阶段都对就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其与第一产业就业弹性的变化呈明显的负相关关系,再次说明服务业吸收了农业转移劳动力的主要部分。
以5年为周期计算三次产业的就业弹性,可以进一步看出:(1)第三产业的就业弹性均为正值,第三产业始终在吸纳就业;(2)第二产业不止一次出现了就业弹性为负值的情况,曾经起到了挤出就业的作用;(3)第三产业就业弹性的均值较高、离散系数较低,第二产业就业弹性的均值较低、离散系数较高,第三产业可以稳定地促进就业,而第二产业对就业的影响不太稳定。
综合就业结构和就业弹性两个方面的分析,不难看出,服务业吸纳就业的能力明显强于第二产业,而且其就业增长更加稳定。可以预判,服务业在“十二五”时期会继续保持较快、较稳定创造就业岗位的效应。
三、产业政策向服务业倾斜有利于缩小收入差距
服务业具备的持续稳定吸纳就业的能力,使其能够促进劳动报酬及其比重的提高。劳动报酬属于工资性收入,通常来讲,工资性收入的差距比非工资性收入的差距要小。所以从总体上看,有利于增加劳动报酬的服务业也有助于遏制和扭转收入差距的扩大。
近年来,我国城镇居民家庭最高收入户与最低收入户人均工薪收入之比为6倍左右(按收入5等份分组),而财产性收入之比约为15倍。在财产性收入内部,房屋出租收入的最高与最低收入比为10倍,利息收入差距近20倍,股息与红利收入差距高达40倍。可见,财产性收入的两极分化程度远远超过工薪收入。
我国农村居民劳动收入和非劳动收入差距的对比情况与城镇类似。最高收入户与最低收入户的人均工资性收入之比为9倍,而财产性收入的最高与最低收入比高达18倍以上。
由上述城乡居民分组数据可以推知,由于服务业能够通过持续稳定的就业吸纳来增加劳动报酬,因此服务业的发展总体上会产生抑制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效应。
四、服务业的分类与“均等促进型”服务行业
根据不同服务行业的功能,可将服务业划分为流通服务业、生产者服务业、社会服务业以及个人服务业,其中,流通服务业也可称为配送业;根据服务提供来源是私人部门还是公共部门,可划分为市场型服务业与非市场型服务业;根据服务业在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所表现出来的不同特点,可划分为新兴服务业、补充业和传统服务业;根据服务对象及其所处的生产环节,可划分为生产业、消费业和公共业。
生产,是生产者在竞争性市场购买的服务,该类服务主要用于商品和服务的进一步生产,属于中间投入环节;消费是消费者在竞争性市场购买的服务,属于最终产品环节;公共是由政府为消费者提供的服务,也属于最终产品环节。根据我国国民经济行业分类,服务业被划分为两大部门和四个层次:两大部门是指流通部门和服务部门,四个层次分别是流通服务类、为生产和生活服务类、为提高科学文化水平和居民素质服务类、为社会公共需要服务类。
从收入分配的角度看,各个服务行业之间不仅在就业吸纳能力上存在一定的差异,而且在平均工资水平上也有显著差别,并非全部服务业行业的发展都有助于提高劳动报酬比重、缩小居民收入差距。鉴于此,可以从就业吸纳能力和平均工资变化两个维度,识别具备较强就业吸纳能力、且平均工资水平较稳定地处于中等位置的行业,即“均等促进性”服务行业,将其作为产业政策重点支持的对象,既有利于调整收入分配结构,又有利于缩小收入分配差距的服务行业。
五、“均等促进型”服务行业的识别
(一)维度一:就业吸纳能力
计算行业就业弹性涉及行业增加值及其折减水平的统计,这方面的公开统计资料不太全面。而且,2003年以来行业分类做出了较大调整,不利于前后数据的比较。考虑到可比的行业统计数据时间序列比较短,在就业结构、就业弹性之外,可增加年均就业人员增长率作为参考指标,综合评价服务业内部各行业的就业吸纳能力。
1、占服务业就业比重超过7.14%
按照2003年以来的行业分类标准,服务业内部的大行业共有14个,完全平均分布的单个服务行业就业人员所占比重为7.14%,以此作为参照,超过此水平的,作为符合“吸纳就业能力较强”的标准之一。“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批发和零售业”、“教育”、“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等5个行业符合标准。
2、名义增加值就业弹性超过0.09
2005―2007年,第三产业名义增加值提高1个百分点,该产业就业人员增加0.09个百分点。以此作为参照,高于此就业弹性的,作为符合“吸纳就业能力较强”的标准之二。“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住宿和餐饮业”、“房地产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教育”、“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等10个行业符合标准。
3、年均就业人员增幅超过2.46%
2003―2008年,服务业各行业年均就业人员增长率的算术平均值为2.46%,以此作为参照,高于此增幅的,作为符合“吸纳就业能力较强”的标准之三。“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金融业”、“房地产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等6个行业符合标准。
(二)维度二:收入等级变化
在服务业内部,平均工资水平始终处于中间位置行业的发展,能够起到促进服务业内部收入分配均等化的作用。在14个服务行业中,平均工资的排名位于前3位以后和后3位以前的,是本文界定的“中间位置”。2003―2008年始终属于中间位置的,是符合收入等级变化标准的服务行业,包括“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房地产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教育”、“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等7个行业。
(三)综合判断:六大行业
根据本文的界定,均等促进型服务行业是服务业中具备较强就业吸纳能力、且平均工资水平较稳定的处于中等位置的行业。
就业吸纳能力主要根据就业结构和就业弹性来判断,就业增幅作为参考。就业结构是行业吸纳就业存量水平的表现,凡是符合就业结构标准的,就应该符合就业能力吸纳标准。如果不符合就业结构标准,考虑到时间序列较短,受短期因素影响,一些行业可能会呈现出较高的就业弹性或就业增幅,因此必须同时满足就业弹性和就业增幅这两个标准,才被看作是符合就业吸纳能力标准。
在服务业的14个大行业中,有9个都符合就业吸纳能力标准,反映出服务业行业普遍较强的就业吸纳能力。
将9个符合就业吸纳能力标准的行业与7个符合收入等级变化标准的行业取交集,就得到了同时符合两个维度标准的“均等促进型服务行业”,共6个,分别是“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房地产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教育”、“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其中,“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符合所有标准,对理顺收入分配格局的作用最为突出。
参考文献:
①白重恩、钱震杰,《国民收入的要素分配:统计数据背后的故事》,《经济研究》,2009(3)
②常兴华、李伟,《我国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的测算结果与调整对策》,《宏观经济研究》,2009(9)
③陈凌、张原,《中国的产业结构――职业结构变动研究》,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8
④陈宗胜、周云波,《再论改革与发展中的收入分配》,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
⑤格鲁伯、沃克,《服务业的增长:原因与影响》,中译本,上海:上海三联出版社,1989
⑥国家统计局,《国家统计局关于印发〈三次产业划分规定〉的通知》,国统字[2003]14号,2003年5月14日
⑦国家统计局,《中国城市(镇)生活与价格年鉴》,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历年
⑧国家统计局,《中国农村统计年鉴》,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历年
⑨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历年
⑩李稻葵、刘霖林、王红领,《GDP中劳动份额演变的U型规律》,《经济研究》,2009(1)
11裴长洪、彭磊,《中国服务业与服务贸易》,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
12Bacon, R. and W. Eltis, Britain’s Economic Problems: Too Few Producers, London: Macmillan, 1976
13Katouzian, A.,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ervice Sector: A New Approach”, Oxford Economic Papers, 22(3), 1970, 362-382
农业服务行业分析范文4
关键词:机电技术;乡镇农机维修;乡镇农机管理;乡镇农机售后服务
中图分类号:F4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374(2014)03-0035-02
随着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国家的优惠政策进一步推动农村发展的步伐,越来越多的农民购买农业机械,这使得中国的农业机械份额不断提高,农业机械化的整体水平不断提高。但是,极少数懂得农机维修原理的老年人的严重老化的知识结构已难以适应其技术要求。有的农机只是出了小问题,就干脆更换新零配件,有的还得跑好远才能够购买到,费时、费钱。增加农机修理点,扩大农机修理范围,提高农机修理质量,农业机械化需要快速发展的要求就能够得到满足。与此同时,机电技术也在不断地发展,那么如何将机电技术与乡镇农机维修加工服务行业串联起来,这应该成为日后乡镇农机维修加工服务行业探讨的主要问题。本文将简单剖析乡镇农机维修加工服务行业中机电技术的作用。
1 机电技术的概念
机电技术也叫机电一体化,是把电子技术应用于信息处理功能、机构功能、控制功能和动力功能之中,以使电子软件、电子化设计和机械装置结合成一个系统的总概念。综合应用了机械技术、自动控制技术、微电子技术、信息技术、计算机技术、电力电子技术、传感测控技术、信息变换技术、软件编程技术和接口技术等各种群体技术,这是其基本特征。
2 机电技术的发展状况
机电技术总体上分为三个发展阶段:
初级阶段:1960年以前。电子技术有了初步成果,人们应用这些初步成果不自觉地来改善机械产品各种性能。那时的研制和开发还处于自发状态,推广已经开发出来的初级产品。
蓬勃发展阶段:1970~1980年。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控制技术此时得到了充分发展,奠定了机电技术的技术基础。
深入发展阶段:1990年以来的十几年。各个学科的巨大进步为机电技术的发展提供了更多可能性,让人们的想法得到了进一步的实施,也为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更多的便利。
3 农机维修加工服务行业存在的问题
与农机机械化水平相关联的维修业也随着农机机械化水平的不断提高而逐渐发展起来。目前,维修业的特点主要有小规模的修理点数量多,个体的修理点过多,专业修理点比较少。探究这个现象的原因,是因为农机修理和农机管理方面处于“两难”的局面:一个是农机的维修行政许可实施难;一个是农机维修工就业准入制度门槛过高。农机修理维护是一项要求有较高的技术规范、较强的专业素养的人从事的工作,农业部有规定称:农机维修工是属于就业准入的工种,需要持证上岗,如果没有农机维修的职业资格鉴定证书,是绝对不允许从事相关的农机维修工作的。目前的农机维修从业人员绝大部分是农民,很少经过专业技术培训,其技术素质普遍较低,难以形成比较正规、系统的维修技术,只能靠经验来维修,不能避免不必要的安全事故,这不仅保证不了相关人员的人身安全,也无法保证农民的财产安全,从而产生一些不必要的争端,影响农业生产。
4 机电技术在农机维修加工服务行业中的
作用
不断蓬勃发展的农业机械化水平,导致的现象就是越来越多的机械设备现身农村各个角落,机电技术在农机维修中又占有什么样的位置,发挥什么样的作用,未来又能有什么新的应用呢?本文将简单讨论一下几种常见机械设备中机电技术的作用及发展方向。
4.1 机电技术在拖拉机电器系统故障时的应用
拖拉机的电器系统问题中最为普遍的故障就是拖拉机的直流发电机在某些情况不发电。一般来讲,要想找到故障原因需要从以下五个方面来考虑:(1)烧坏电枢线圈;(2)不导电;(3)烧坏了整流器的绝缘云母;(4)激磁线圈的短路以及断路等;(5)发电机的轴承被磨损。以上只是最常见的一些故障原因,具体的还需要结合实际情况来具体分析,但是一般情况下,只要检查了这几项,基本上可以搞定这个问题了。对于农民在操作过程中而言,一般不会有更加深入的故障出现。
4.2 机电技术在联合收割机的维修加工过程中的应用
在维修中应注意:(1)铆合件;(2)易损件;(3)没有平衡机的轴类修理在配重的时候,要拧紧螺丝,尽量不要用电焊方式来配重;(4)套类零件的加工过程中,要尽可能地把油槽放在套孔中来抽;(5)轴上和皮带轮上的键应尽量在保证尺寸不变的前提下进行修复;(6)收割机的液压维修,首先卸下底阀和分配器等,然后用泵压的各种管的实施充气时,最后应先安装液压油滤芯进行排气。密封件主要是运用到装配液压的维修上,所以,这些密封件在拆下以后最好是换成新的。
4.3 机电技术在播种机的维修加工上的应用
播种机在播种过程中常见的现象有以下几个:地轮滑移率大、不排种、开沟器堵塞、漏种、播种不一致、行距不一致、播量不一致、播种过浅,邻接行距不正确等。针对以上问题都有相关的机电技术来解决。如果是地轮滑移率大,这是传动机构的阻卡(它是由于播种机前后不平导致的),液压操纵的手柄处在中立的位置上,可以通过调整拖拉机上的拉杆长度来得到解决;另外针对开沟器的堵塞这一问题来说,其原因主要是农具在降落的过程中,或是没有升起倒车,或是用力过猛,或是由于土壤湿度太大,可以采取的措施是:应该把农具升起,并停止工作清理堵塞物;降落农具应该在行进中进行,而不应该在拖拉机停止的时候进行;一旦发现拖拉机上有堵塞物的话,应该立即把堵塞物清理掉,以保证拖拉机的正常运行。
4.4 机电技术在拖拉机液压系统的保养上的应用
拖拉机在工作时,液压系统中很容易会进入一些固体小杂质,这些小杂质会损坏液压系统中的一些精密零件,导致液压系统不能够正常工作,所以在平时要注意液压系统的保养和维修。维修人员需要学习液压系统的相关构造原理,然后根据其构造及所应用的机电技术来对应地进行保养,从而延长液压系统的使用寿命。比如,加油时不能去掉过滤器,而且要使用干净的手套和工作服以防细小杂质进入到液压系统中;清洗时使用同一牌号的液压油,而且尽量在清洗完杂质后更换新的滤芯再继续使用。要经常检查液压系统的各个部分,保证各部分始终处于最佳工作状态,并要注意在保养和使用过程中,尽量防止水和空气侵入到液压系统中,同时要注意使用合格的液压油,这样才能保证液压系统尽可能地少出毛病。
5 结语
由于我国农机设备应用广泛,因此乡镇农机维修也成为了一个重要的问题。而机电技术越来越朝着人工操纵性、与网络链接更紧密、更具有整体性、更环保、更小型的方向展开,这样就可以对操作这些机械的人员的知识水平要求降低一些,但是,对于维修人员的技术水平就需要有很大的提高才能从事维修业。机电技术在乡镇农机维修加工服务行业中的应用不仅解决了农机维修,省时省力,减轻了操作人员的负担,提高了生产水平和经济效益。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机电技术在乡镇农机维修加工服务行业中的应用会越来越广泛。
参考文献
[1] 冯兰新.加强农机维修工作管理 提高农机服务质
量[J].新疆农机化,2011,(1):50、54.
[2] 王洪涛.加强农机维修网点建设 提高农机维修服
务水平[J].农业装备与车辆工程,2010,(2):
52-54.
[3] 黄春福.加强农机维修网点建设 提升农机维修质
量[J].福建农机,2013,(2):51-52.
[4] 张绍亮.农机维修网点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对策
[J].农业技术与装备,2011,(12):18-19.
[5] 杨春君.谈新时期农机维修工作的探索[J].农机
使用与维修,2010,(1):1-2.
[6] 孙善雨.抓好农机维修网点建设 提高农机使用效
农业服务行业分析范文5
一、黑龙江省农村服务业发展现状分析
(一)农村传统服务业平稳发展
近年来,我省农村服务业一直处于平稳发展状态,并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了积极作用。从我省农村固定观察点数据分析来看。一是农村服务业产值快速增长,在农业总产值中所占的比重保持平稳。2009年-2012年,农村服务业产值从28.7万元提高到43.8万元,年均递增14.9%;农村服务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从14.2%提高到14.4%。二是农村劳动力在农村服务业就业的比例上升。2009-2012年,在农村服务业就业的农村劳动力从1280人增加到1533人,占当年农村劳动力总数的比重从9.7%提高到11%。三是农民人均纯收入构成中来源于农村服务业的收入所占比重逐年增加。黑龙江统计年鉴数据显示,2009年—2011年,农民人均服务业纯收入由135.2元提高到255.6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比重从2.6%提高到3.4%。
(二)农村新兴服务业正在崛起
目前,我省农村服务业包含了农村交通运输和邮电、批发零售贸易与餐饮、金融、保险、公用事业、社会服务、文化、教育、体育、卫生、科技、信息等多个行业,门类比较齐全。特别是与“三农”工作关系重大的科技信息和农民教育等一些新兴服务业发展较快。一是农业信息服务网络体系已基本形成。我省目前已建成四级农业信息网络,各市、县、乡、村,以及各级涉农部门、农业科研院所、大专院校都设立了农村信息化服务机构或信息服务点,全省13个市(地)都开通了12316“三农”服务热线,有7个市(地)、8个县(市)建立了“三电合一”农村信息化服务综合平台,全省现有专兼职信息员达到13600人,农村信息化服务覆盖率达到97%以上。二是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已全面实施。我省加强对农民进行科技培训,提高农民应对农业灾害和应用先进技术的能力。2012年举办各类培训班1.23万期、广播电视讲座2020期,累计培训农民360万人次,培训种植业专业技术人员3800人,举办科技大集723个,发放科技资料300多万份,科技人员下乡3.5万人次,开展科技咨询77万人次。
二、黑龙江省农村服务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 城乡差距较大,农村服务业发展速度明显滞后
由于农村经济与城市经济差距较大,我省农村服务业在农业总产值中所占的比重偏低,消化农村劳动力的能力较弱,农民从服务业得到的收益不多。因此,无论消费层次还是消费市场,农村服务业都无法与城市服务业相提并论,农村服务业发展滞后的特征明显。以2012年为例,我省农村固定观察点农村服务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为14.4%,不仅与中等收入国家服务业占国内生产总值50%左右的水平相去甚远,而且与我省城市服务业发展水平也存在较大差距。
(二)缺乏总体规划,农村服务业结构不合理
由于长期缺乏总体规划,农村服务业基本处于自然发展状态,难以适应我国已经加入WTO的宏观背景,难以适应激烈的市场竞争,也难以促进农村服务业自身的发展,必将成为解决“三农”问题的瓶颈。目前我省农村服务业在农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仍不明显,始终存在行业定位不准、档次不高、效率低下、小而散和结构不合理的问题。从我省现有农村服务业的总体情况看,经营项目仍以传统的第三产业为主,新兴的服务业不多,经营方式仍以单家独户的农户经营为主,而且经营规模小,没有形成有实力、有竞争力的农村服务行业。
(三)缺乏配套政策,新兴行业难成规模
由于现行政策的不配套,长期困扰我省农村发展的融资渠道、农业保险、科技、信息、生产与销售服务等问题没有得到很好解决,致使新兴农村服务行业发展困难。以从事融资服务的农村信用社为例,由于农户可供抵押资产有限,缺乏风险担保机构和个人,贷款“门槛”高,所以农民贷款难、贷款数额小的问题仍然普遍存在。从我省农村固定观察点2012年数据来看, 年末借入款余额594299元,其中银行、信用社贷款余额133000元,仅占借入款余额的22.38%。
三、推进黑龙江省农村服务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上下联动促进农村服务业发展
目前,我省已经进入加快推进农业和农村现代化建设的重要阶段,各级党委、政府应该从统筹城乡发展、解决“三农”问题的高度出发,大力推进农村服务业发展。一要认真宣传发展农村服务业的重要性。统一广大干部群众的思想认识,营造上下联动的发展氛围。二要切实加强领导。在省、市、县三级政府建立农村服务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组成强有力的工作班子,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考核机制。三要构筑农村服务业发展平台。提供多层次、全方位的政策保障,按照城市带动农村的方式,实现城市服务业向农村的延伸和扩散。
(二)认真制订农村服务业发展规划
我省今后要重点发展以第三产业为主的服务业,按照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扩大农村劳动力就业市场和全省现代服务业发展总体规划的要求,合理调整农村二三产业的发展思路,提高农村服务业发展的战略地位,制订较为详尽的农村服务业短、中、长期发展规划,明确发展目标,确定发展重点,制订和完善综合扶持政策,增加对农村服务业的投入力度,改变目前农村服务业小而散、产出低的状况。农村服务业发展规划,应分阶段确定主攻方向:近期要以扩大农村富裕劳动力就业面为主;中期要以拓展服务领域、扩大服务规模、提升服务档次为主;远期要以全面实现城乡服务业一体化为主。
农业服务行业分析范文6
关键词:服务经济;现代服务业;制约因素;对策
中图分类号:F7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374(2013)24-0003-02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逐步从“工业驱动型”向“服务驱动型”转变,现代服务业已经越来越成为发达国家经济增长的首要驱动力。我国在经济发展“十一五”规划中就曾强调,要大力发展金融、信息、保险、物流等现代服务业,大城市要逐步形成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在“十二五”期间又将其现代服务业确定为转型升级的主要产业。
在我国产业结构转型的大背景下,快速增长的现代服务业给一、二产业的转型提供了较好的环境,并推进了我国的现代化步伐。但与世界发达国家和地区相比,我国的现代服务业虽然取得了较大进展,但存在的差距依然较大,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仍不能适应现代服务业发展的要求,分析加快我国现代服务业阻碍因素,梳理这些因素与我国现代服务业发展影响的作用机理,将为提升我国现代服务业发展进程提供有益的借鉴。
1 发展现代服务业的必要性
从世界范围看,越是经济发达的国家,其服务业占生产总值的比例越高,可以说,服务经济时代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阶段。服务业的发展水平已经是国家或地区发达程度的重要标志。当服务业的产值在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60%以上时,一般将其称为“服务经济”,也可以用服务业所吸纳的就业比例来衡量,即当服务业吸纳的就业人数占就业比例的60%以上时,说明这一国家或地区已经达到了“服务经济”的态势。
经统一考查,2011年,我国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43.1%,我国的服务业跟发达国家来比水平还比较低,发达国家服务业比重一般要占到70%~80%。由于比重比较低,所以在服务业的就业比重也相应比较低,仅为35.6%。
可见我国的服务业与发达国家的服务经济的业态形式差距依然较远。因此我国强调要优先发展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因为可以通过现代服务业增强产业竞争力;是缓解就业压力的重要渠道;是产业转型、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主要手段;同时也是实现社会和谐发展、体现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的必要条件。
2 现代服务业制约因素
在世界经济结构升级转型的今天,服务业的经济地位日益重要,我国的现代服务业虽然取得一定进展,但是总体比重、结构和品质方面,与发达国家甚至一部分发展中国家仍有差距,影响我国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的问题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
2.1 思维层面的障碍
中国自古有轻商的意识,认为商业本身不能够创造社会财富,而只是实现了财富的转移,这种思维方式导致在建国初期,我国仍无意识地把服务业看成不创造新价值的非生产性部门,将其看作是生产行业的从属性行业,过分强调生产行业的决定性作用,从而将服务行业的价值性以及对生产的推动作用忽视掉,而亚当斯密早已阐述过,通过商业交换可以实现价值的增值,因此服务性行业不仅创造价值,而且能够通过促进消费而带动生产。在这种思维模式下,我国服务行业政策的制定与实施难免会较为偏颇。主要体现在更多地突出重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以政府为主导的投资模式也主要向重工业领域倾斜,而忽视对商业服务类的设施的投入,这种严重扭曲的投资结构既限制了服务行业的供给,又阻碍了有效需求。同时,由于早期的国营商业供给模式,也由于缺乏有效竞争而抑制了服务行业发展的活力,造成资源浪费和服务品质低下等问题。
2.2 投资欠缺,基础薄弱
在政府主导型的经济发展模式下,由于意识形态方面的障碍,多年来政府主导的资源绝大多数都向制造行业倾斜,不仅中央政府对于服务领域的资源较少,而且由于中央政府对地方政府的考核往往以大项目的引入和经济增长总量准则,使得各地方政府往往一味地追求GDP快餐政绩效应,通过上一些制造项目而达到在短期内迅速提高GDP的目的,而服务业由于收效慢、建设周期长等因素,往往被政府投资放在最后考虑的范围内。
虽然国内全部企业法人中,私营企业的数量已经达到一半以上。但是就占经济总量比重而言,国内服务业投资仍然以国有投资为主,占60%左右,而民营资本投资主要以传统服务业为主,难以进入现代服务领域。这种市场准入门槛维护垄断利益并阻碍了社会优质企业进入现代服务行业,也侵害消费者的利益。市场化不足也体现在对外资进入的限制上,出于对国内企业的利益保护和国家安全等因素的考虑,国内服务行业开放率仍低于80%的平均水平。这种对内和对外的准入使得现代服务业难以形成有效的资金、人才、技术的流动,从而延缓了发展进程。
3 发展现代服务业的对策
3.1 深化服务行业的市场改革
市场需求是推动现代服务业发展的第一动力,要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就必须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首先,要弱化行政干预力度。长期以来,政府一直作为经济发展的设计者和执行者,这使得城市往往体现政府决策者的个人色彩,缺乏合理的供需体系。因此要弱化政府干预力度,营造公平的内外部竞争环境。其次,可以通过市场化改革,完善现代化服务的专业分工。重点在于突破体制障碍,降低进入壁垒,增大私有经济主体在现代服务业行业中的比重,在不涉及国家安全的领域尽可能地增加资金进入渠道,形成多元经济主体参与竞争的局面,弥补目前现代服务业投资不足、人才欠缺的问题,通过引入多方位的竞争,也有助于提高服务创新意识,促进现代服务业的专业化分工,从而满足多元的社会需求。
3.2 推动城市化进程
现代服务业往往在中心城市的商业区集聚的特性,通过集聚可以实现其产业互补、共享等效应,因此,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水平已成为城市现代化、城市国际化的重要指标。所以只有加快城市化的进程,推动经济的大发展,才能进而将自己纳入世界经济大格局当中,为本国创造社会财富。从长远来看,城市化的推进是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必经之路,唯有实现城市的现代化,才能实现服务业的现代化,才可能实现资本的集聚和社会财富总量的增长和,进而实现现代服务业总量的提高。因此,要以城市化为依托形成中央商务区,完成金融商务服务、娱乐服务、休闲餐饮服务、高新技术服务为集群的产业聚集。
3.3 强化技术创新服务
现代服务业一部分是指用现代科学技术、新型服务方式及新型经营形态对传统服务业进行改造的服务业,它具有新技术、新业态、新理念、新方式以及高技术、高附加值等特性,因此技术创新是现代服务业发展的重要支撑和核心驱动力,我国现代服务企业领域内研发类人员所占比重平均不足1%,而欧盟的知识密集型企业研发人员比例则达到14%以上,非知识密集型企业也达到3.5%以上,因此我国应运用代技术创新手段为现代服务业发展奠定技术基础。另外,服务创新不仅仅是服务方法、手段、工具层面的技术创新,也有如金融服务中非技术性的功能性创新。进行服务创新首先要具有先进的服务理念,然后采用技术创新将服务理念加以实现和完善。
3.4 推进现代服务业的国际化
互联网已经使现代服务行业日趋国际化和一体化,许多外国企业已经将在信息技术、金融、人力资源、保险、会计等方面的服务延伸到世界各个角落,我国的现代服务业务的国际化,既要放进来,也要走出去,提高现代服务业的开放水平,制定规范有序的开放清单。积极接纳国际服务业转移,通过引入跨国服务机构,吸纳人才,学习他们的先进技术的管理制度及其伴随而来的网络、人才、管理、制度等。虽然目前我国服务业开放高于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但距发达国家还有差距,今后仍需更多地引入国内缺失的服务类型、具有聚集效应的服务类型。
参考文献
[1] 熊尚鹏.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制约因素及对策[J].安徽农业科学,2007,35(3):661-863.
[2] 李钢.我国现代服务业发展现状与前景[J].中国经贸,2012,6: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