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体育养生概念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体育养生概念范文1
改革背景及理念
学校坚持从实际情况出发,加强人才培养的顶层设计,汇聚各方资源,不断探索和实践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从世纪之初的人才培养定位:“培养具有领军和领导潜质的人才”,到 “十一五”末的发展目标:建设“具有空天信融合特色的世界一流大学”,为探索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指明了方向,统一了思想,明确了要求,奠定了基础。
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精髓在于“以人为本”,尊重人才的成长规律,尊重个体的个性化发展。为此,学校提出了16字本科人才培养方针:“强化基础、突出实践、重在素质、面向创新”,集中体现了本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方面的基本理念。
改革举措
为了探索本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学校在2005年初推出“311工程”改革举措。“311工程”中的“3”是 “顶层设计”的课程体系改革、“两轮式”的实验实践与创新体系改革和“一制三化”的教学模式改革;“1”是建立一系列“试点先行”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验区;“1”是建立一整套“全面有效”的质量监控与激励机制。
1.“顶层设计”的课程体系改革
顶层设计就是要突破以往课程设计中底层设计的顽疾,瞄准今后10年~20年本学科发展中可能形成的热点和前沿问题,从未来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出发,构建面向未来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学校组织各专业建立以学术带头人或学术骨干为首的团队,在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上进行整合协调,有力地克服了课程交叠或过度细分、学时学分臃肿等弊病。2005年和2009年,学校先后两次修订了本科培养方案,压缩了约30%的总学分数,建成了校级、学科与专业基础、专业方向三级核心课程体系,按照学生所应具有的能力素质构建了通识教育课程体系,使全校公共选修课结构趋于合理,数量翻两番。
2.“两轮式”的实验实践与创新体系改革
为了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培养创新精神,学校全面梳理并重新设计了“两轮式”的实验实践与创新体系:一方面,借沙河新校区建设的契机,把一二年级的基础实验室整合为物理类、信息类、机械类、电类、外语类和化环生类六大基础实验平台,并形成基础实验、综合实验、设计性实验、自主创新实验、专业实验等递进、融合的基础性实验教学体系;另一方面,以百余个各级科研实验室为中心,结合SRTP等各级各类大学生科研实践训练项目、教师科研项目、毕业设计等向学生全面开放,支持教师把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或实验实践内容,形成多元、开放的创新性实践教学体系。
3.“一制三化”的教学模式改革
2008年,学校为把本科课程体系、实验实践及创新体系等改革落到实处,以修订本科培养方案为契机,提出了“一制三化”的思路和举措。“导师制”是鼓励并要求教师参与到学生的学业发展和身心成长的全过程,解决学生遇到的困惑,发现学生的潜能。“国际化”是为提升学生的跨文化国际沟通与交流能力而搭建平台,为学生营造开放、多元的教育环境,开阔学生的视野。“小班化”是通过缩小教学班规模,实现研讨式、探究式等因材施教的教学过程。“个性化”是学校通过教育教学改革、校园文化建设、社团活动建设等多种途径为学生建立个性化成长和发展的空间。
4. “试点先行”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验区
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教育改革的深水区,为确保改革质量和办学效益,学校本着试点先行的改革原则,通过改革试点取得经验,辐射全校。10年来,学校先后创办了高等工程学院(2002年)、中法工程师学院(2005年)、华罗庚数学实验班(2009年)、知行文科班(2010年)等一系列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验区,培养了一批极具发展潜力的优秀学生,也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可和高度赞誉。
5.“全面有效”的质量监控与激励机制
质量监控和激励机制建设的关键在于其全面化和有效性。学校建立了“以导为主,以督为辅”的校院两级教学督导机制,对备课、讲授、答疑辅导、考试、实习实践、毕业设计等各教学环节进行质量监控,充分覆盖教学全过程。对于教师,在职称晋升和岗位评定中采取“教学质量一票否决制”,并设立了“教学型教授/副教授岗位”。对于学生,学校通过制度化措施,把专业、课程、实验、实习实践的选择权还给学生,鼓励学生在导师的指导下自主设计学业规划。对于各学院,学校将“教学业绩津贴制度”和“KPI”教学考核指标体系相结合,对教学工作的“量”与“质”进行综合评价。
改革效果
1.人才培养质量显著提高
学校新生居各省市高考学生前1,000名的比率从改革之初的30%提升到现在的92%,显示了社会对学校近年来教育改革的认可。本科毕业生升学率从2004年约30%提升到现在的62%,显示了学生发展的潜力和后劲。一次就业率始终保持在98%以上,处于全国高校前列;就业学生中95%以上进入国家机关、国防行业和主流行业,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满意度均在90%以上。2009年,学校以“服务国家战略需求,引领人才培养创新”为特色首批获评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2011年,学校作为教育部“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体系建设”研究首席专家单位,获批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重大项目基金。
2.学生科研水平大幅提升
截至2012年,学校在校生367人次获得122项省部级以上科技成果奖,51人为18项国家级科技成果奖的署名获奖人,其中本科为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毕业的学生27人,4人为3项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的署名获奖人。例如,电子信息工程学院学生蔡开泉,本硕博均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习,先后参与了多项国家级重大科研项目的研究工作,成为2009年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空地协同的民航空域监视新技术及装备”项目的署名获奖人(排名第5)和2011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中国民航飞行运行监控系统关键技术及应用”项目署名获奖人(排名第3)。
3.改革试点成效日渐突出
学校坚持10年进行改革探索,在人才培养改革方面取得了突出成效,改革经验推广到全校,甚至辐射到全国,得到兄弟院校的高度认可。高等工程学院为学校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索了一系列经验。例如,总结了“两个为本”“两个转变”“本科人才培养方针”“一制三化”,凝练出强化数理基础和人文素养的三级核心基础课程体系。中法工程师学院在工程教育国际化办学方面取得突破,以“通用工程师”专业首批进入教育部“卓越工程师计划”,同时作为牵头单位,组建了“中法教育合作联盟”“中法科技合作联盟”和“北京市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高校联盟”。
多年来的前瞻性、探索性改革实践奠定了学校在新时期国家教育体制改革中的竞争基础。目前,学校承担了“探索面向基础科学和重大工程技术应用的人才培养模式”“现代大学制度改革和大学章程建设”“基础学科拔尖创新学生培养试验计划”“试点学院”等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项目。
4.学生竞赛成绩屡创新高
近年来,学校学生每年获得省部级以上学科和科技创新竞赛的奖励从2002年的200余人次跃升到2011年的820余人次,其中不乏一批含金量高的大奖:获国际级赛事奖项38项,国家级、省级赛事特等奖及一等奖130项。例如:学校是“挑战杯”大赛中唯一连续十二届捧杯的高校,其中2009年获最高奖“挑战杯”;2012年首次参加SAE世界大学生航空设计比赛,获高级组冠军;2008年获全国数学建模大赛特等奖,并获“高教社杯”;2009年~ 2011年连续获得全国航空航天模型锦标赛冠军,并屡次打破全国纪录;学生自主研制的“北航1号”和“北航2号”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
体育养生概念范文2
关键词:传统养生 体育 绿色养生
0.前言
进入2l世纪,经济的飞速发展和科技的巨大进步使得人们的物质生活极大丰富,但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节奏的加快,使得人们总体的体质状况和健康水平却日益下降,“现代文明病”在不知不觉中开始与每一个人“亲密接触”。为了“防患于未然”和提高生活质量,人们逐渐更加关注自身的健康。“专家们预言,2l世纪是以自我保健为主的世纪。”“自我保健可以说是传统养生的现代说法,是我国传统养生理论与时俱进的结果。我国历代传统养生学家们提出了许多独特而有东方特色的养生理论和方法,深受世人所推崇。然而,“在学术界,存在着重养生著述的医学专门研究,轻养生价值的多学科综合探讨的问题;在体育界,存在着重养生术势套路的传习演练,轻养生观念理论的深人分析的问题。”从发展的角度来看,我国传统养生与体育始终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可是提法众说不一。本文在借鉴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尝试性地提出了绿色养生,并认为绿色养生是新时代的呼唤,是人与自然的一种内在和谐。
1.绿色养生概念的提出
绿色是大自然的主色涮。象征着蓬勃的生机、旺盛的活力、绵延的生命,象征着理解、宽容、善意、友爱、和平和美好。它已经从像花、草、树木一样的自然绿色内涵,转向人类生活世界更深层次的生态语境。绿色是和F、纯洁、健康的代名词,含有无公害、纯洁、公正、科学、进步和发展之意,是生命旺盛而富有生机的体现。绿色代表人们的渴望和对更高水平的期望。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许多以绿色为标志的产品和服务先后被推向了大众,打开了广阔的销售市场。事实已经证明:这些绿色产品和服务迎合并满足了大众的需求。在学术界也掀起了一场绿色革命,绿色奥运、绿色体育、绿色理论等已经被人们所接受并逐渐推广。
养生,又称摄生,是各种增强体质、预防疾病、延缓衰老、增加寿命等措施的总称。中国传统养生文化源远流长,早在西汉时期就出现了导引、五禽戏这类养生功法。“中国大百科全书对养生的定义是:以调阴阳、和气血、保精神为原则,运用调神、导引、吐纳、四时调摄、食养、药养、节欲等手段,以期达到健康长寿的目的。养生既要顺应自然,又应发挥主观能动作用,做到内外齐养、形神兼修、动静结合、劳逸结合、把握中和之道等,强调“不治已病治未病”、“防患于未然”。常见的传统养生方法主要有静神、运动、食养、药补四种。
体育作为增强体质、增进健康的一种有效手段,本质上与养生血脉相承。但目前国内体育界对养生一词的叫法却是五花八门,有直接叫“养生术的,有叫“传统养生”的,有叫“养生功法”的,也有叫“体育养生”的。暂且不说这些说法的是否符合基本的逻辑学规则,笔者认为这些说法更能说明目前人们对养生知识了解的不够全面、深入。当然,在我国古代养生术的发展演变过程中,其与当时的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相适应,存在一个由知之不多到知之较多的不断成熟完善的历程;其与不同历史时期的意识形态相适应,存在一个或强或弱的迷信神灵、崇拜上天的过程。纵观我国传统养生的发展历程和整体轮廓,应该说体育仅仅是其中的一部分,是人们从事养生的一种手段。
近年来,关于体育与养生的文献逐年增多,但说法不一,有“养生体育”、“体育养生”、“运动养生”、“传统养生体育”等。本文不是对这些说法发表看法,而是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现代社会的发展及人们生活的需要提出一种新的说法—一绿色养生。绿色养生是指按照因人、因时、因地而异的原则,参与者通过体育活动达到养心、养神、养形的一种保健方法。绿色养生是体育和养生的结合,是我国传统养生的下位概念,是我国传统养生理论与时俱进的结果。养生与绿色养生是一般与个别、整体与个体的关系。
2.绿色养生的特点
2.1适用范围广。绿色养生主要是通过体育活动来达到身心全面、和谐的发展,它的适用范围非常广泛,适合不同的人群、不同的年龄层次。按照运动量和运动强度的变化,不同人群可选择适合自己的活动方式:男性的运动量可适当大些气而女性的运动量应小一些,特别是女性在月经期一定要避免剧烈运动。不同年龄阶段:儿童及少年时期正是机体生长发育的旺盛时期,其运动对促进生长发育和增强体质有重要意义,所以运动方式主要是每目的‘两操“(即早操和课问操)和1小时的休育活动;青年时期正是机体生长发育的高峰时期,机体各系统迅速成熟,青春活力最旺盛的时期,可选择一些运动量较大运动;中老年人各系统器官的功能逐渐衰退,宜选择较轻柔的运动。
2.2可操作性强。绿色养生是我国传统养生的下位概念,所包含的体育运动项目在运动量和运动强度上可以有一定的灵活性,主要是一些对器械要求不太高或者是徒手活动的项目。所以,它有很强的操作性,运动量可自如控制,特别符合当前国际流行的中、小强度运动健身原则;活动场所也不受限,可以随时、随地进行且能有效地达到健身养生,祛病延年的效果。
2.3经济性高。太极拳、太极剑、八段锦、易筋经、五禽戏等传统的武术项目及散步、慢跑等具有投入少、习练简易,不会因为场地、设施、天气等其它外界条件的变化而受到影响。换言之,可以随时、随地、随意愿进行练习,能以较小的投入达到较大的收益,不仅能有效地达到健身养生,而且还可以收到祛除疾病、延年益寿的效果,是增进学生身心健康,推动全民健身活动开展的有效途径。
3.绿色养生的原则
3.1个体差异原则。有一种传统的观点认为:养生是老年人的事情。随着时代的发展,这种认识越来越不合时宜,事实证明:养生应该从青少年做起。一些专家还呼吁:在童年期就应该培养孩子们的保健意识,促进他们良好健身行为和生活习惯的形成。绿色养生提倡个体差异原则,就是指要因人而异,区别对待,即要根据不同性别、不同年龄阶段、不同身体状况来选择不同的运动形式和运动量。
体育养生概念范文3
一、前言
中国传统体育发展可谓是源远流长,从先秦时期对体育养生就有著作《黄帝内经》问世,同时,道家多有休闲养身之法,道家及道教养生之道涉及中医、气功、按摩等多方面的内容。东汉时期更有华佗的“五禽戏”健身运动。在南北朝时期,达摩到达中土,创立禅宗佛教,其中少林武术便是禅和武的统一,少林僧人习武是一种修行,所以又叫“禅武”“禅武合一”。其中的“禅”体现的就是传统少林武术的文化思想。到了清朝,太极拳的出现,更是将传统的道家文化思想与武术完美的结合。因为道家文化是我国土生土长的民族宗教文化,道家文化从其一开始就蕴涵着传统体育思想,对我国传统体育思想的形成起到了重要作用。本文由收集整理,道家文化构成中国传统体育思想形成和发展的脉络[1]。特别到了当代,2006年6月,少林武术和太极拳入选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保护遗产,更说明中国传统体育文化思想是以少林武术的禅宗文化和太极拳的道家文化为代表。
在研究中国传统体育文化之前,应该对传统二字有所定义,《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传”是由一方交给另一方;由上代交给下代。“统”是指事物彼此之间连续的关系显然,“传统”不是指过去发生过、曾经有过的活动,更不包括已经死亡、消失了的,世代相传并延续至今应该是其重要特点。传统体育是指人类业已创造的和将要创造的能够经由历史凝聚而传承、流变的一种特殊的体育文化形态[5]。中国传统体育是我国所特有的体育项目,其体现着中国文化的内涵和精髓。文中前言所提,中国传统体育思想主要是由两部分构成,一是道家的思想文化,二是禅宗的佛教文化。
二、体育哲学对中国传统体育思想涵盖反思
第一,从哲学方面进行反思,哲学二字本来就属于舶来品,从欧洲兴起,直到近代传入日本,再由日本引入中国,中国由于受近代闭关锁国的影响,其人文、社会、自然科学落后于西方世界乃至日本,而现代又由马列主义哲学思想作为党的思想方针路线引导建立政权。导致我国对哲学二字含义的理解,是不是将其功能无限扩大化了,毕竟,在哲学知识文化思想讨论的方面,哲学二字的政治意义要远远大于其它方面的意义。而且西方现代的哲学涵义,用于解释涵盖中国传统文化,在一些领域内,二者不是共通的。这就好比,运用希腊的神话典故去解释涵盖中国的五行八卦一样。
体育养生概念范文4
1前言
导引运动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所孕育的促进健康的思想体系,是历代著名养生家所倡导的养生观念和方法,是几千年来劳动人民在实践中证明的有效手段。与现代文化不同,导引运动文化具有独特的文化主要特征。通过文献分析与归纳,发现导引运动文化在传统的文化中多有所见,本研究按专家调查结果和意见,将导引运动文化分为医家导引运动文化、道家导引运动文化和儒家导引运动文化三部分,同时通过大量的归纳,总结出传统导引运动文化具有的文化特征,有利于为导引运动文化对心理健康促进的研究提供必要理论依据。
2研究对象与方法
2.1研究对象本研究对象主要为历代有关导引运动的相关文献。
2.2研究方法
2.2.1文献资料法通过在相关网站检索,(中国期刊网数据库、中国期刊题录数据库),中国传统文化网站查阅近30年的相关的研究文献。同时,在北京体育大学图书馆、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国家图书馆等重要图书馆内查阅相关的导引运动方面的历史典籍。
2.2.2专家调查法对中医学、气功学、体育学等国内外著名的养生学学者、教授进行调查。
2.2.3逻辑推理法首先,将相关历史典籍进行分类整理,挖掘不同养生流派代表著作的养生学观点,然后,对不同的养生观点特征进行分析与归纳,得出不同流派养生的文化基本特征。
3研究结果与分析
3.1中医导引运动文化的文化特征在几千年的实践过程中,中医思想里面运用了通过运动方法来达到促进健康,祛除疾病的思想、理论和方法。从中医学看待心理健康的资料来看,中医导引运动文化含有丰富的文化内容,并呈现出独特的特征。
3.1.1心理平衡特征中医认为人体的各种器官存在着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状态,人体的五脏功能处于平衡的状态,任何一个脏腑功能的异常都会引起其他功能的改变,引起疾病的发生。同样,人的喜、怒、忧、思、悲、恐、惊等各种情绪也是处于平衡的状态,任何一种情绪的失衡都会导致整体功能的失衡。比如,中医认为七情等情志因素是导致人体疾病的重要因素,而人们在社会中生存与交往,不可避免地遇到影响人们心理健康的各种情感。在中医养生理论里面,中医以“喜、怒、悲、思、恐”作为情绪代表,认为各种情绪与脏腑联系密切,过度心理变化对于人体的健康影响重大。“过怒伤肝、过喜伤心、过思伤脾、过忧伤肺、过恐伤肾”。“暴怒伤阴,暴喜伤阳,厥气上逆,脉满去形,喜怒不节,寒暑过度,生乃不固”。中医的这种养生思想为导引运动文化提供了很好的思想土壤和理论基础。
3.1.2形神兼备特征除了“平衡”理念以外,“形神兼备”是中医导引运动文化具有的的另一个文化特征。中医导引运动文化认为,外在的身体和内在的心理是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外形的过度变化、损害、疲劳等会引起心理的变化。同样,如果心理经常受到不安、焦虑、恐惧、忧愁等因素的影响也会对身体的健康造成威胁。医学家陶弘景指出“神者,精也。保精则神明,神明则长生。精者,血脉之川流,守骨之灵神也。精去则骨枯,骨枯则死矣,是以为道务宝其精。”这里的“神明”应当是指精神意识的清净、明了、积极等心理状况。认为,只有良好的心理状况,人们才能够得到长生。《存神练气铭》是医学家孙思邈的代表性著作,论著中涉及到很多的养生观点。比如,孙思邈认为“不思”加以“导引”是获取健康长寿的重要手段,认为过度忧虑是害生的重要原因。“道不在烦,但能不思衣食,不思声色,不思胜负,不思曲直,不思得失,不思荣辱,心无烦,形勿极,而兼之以导引,行气不巳,亦可得长年,……凡人不可无思,当以渐遣除之”。由此,研究可以归纳出,古代医学家从未将身体和心理分开来谈,认为身体和心理应当保持协调统一的关系,通过调心来达到促进心理健康的目的,而通过调形来达到促进身体健康的目的。
3.1.3动宜适度特征中医导引运动文化认为,身体要适度的运动,这是保持健康长寿的重要因素。但是无论是身体的运动还是情志的运动,都不宜过度,否则会向着相反的方向发展。华佗是导引运动的集大成者,在导引运动方面提出了“过犹不及”重要的思想理论。“人体欲得劳动,但不当使极耳,动摇则谷气消,血脉流通,病不得生。譬如户枢,终不朽也”。华佗认为人体应当参加适度的运动,但是却不应该过度,否则适得其反。并且,华佗根据“象其形,取其意”的方法、原则创编了“五禽戏”。这其中“取其意”的思想方法应当是人的情智活动,要向虎一样威猛,向鹿一样奔放,向熊一样敦厚,向猿一样机警,向鸟一样飘逸。这种导引运动文化既锻炼了外在形体,同时又锻炼了情志,从而达到“形神兼备”“内外兼修”的功效。现代医学也证明,身体的过度疲劳会导致机体免疫力的下降,从而导致病毒、细菌侵入人体。体育运动如此,意识运动同样如此。
3.2道家导引运动文化特征除了中医思想外,道家是传统导引运动文化的另一个源头。道家对于人体心理的认识,以及在此基础上产生的导引运动方法贯穿导引运动发展的整个过程。历代著名导引运动养生家大多受道家思想的影响,道家思想几乎成为导引运动文化的主线。因此,道家导引运动文化所具有的文化内容和特征也就更加丰富和独特。
3.2.1清净无为特征老子非常重视人体心理调节在生命健康、行为方式、人际交往中的重要作用,并且老子的思想理论带有很大的清静无为的心理特征。“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田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由此可见,老子的养生观念非常重视心的修养,即现代所说的良好的心理健康。老子对此提出的解决方案是“见素抱朴,少私寡欲”。这对以后导引运动中的“精神内守“”排除杂念“”意守丹田”等方法起到很好的指导作用。庄子是继老子之后的又一大养生家,同样重视“神”在生命中的重要作用。“无视无听,抱神以静,形将自正。必静必清,无劳汝形,无摇汝精,乃可以长生”。由此可见,庄子“清、静”的思想观念对于当代人们正确认识自我,保持良好的情绪,培养良好的品德都有很重要的作用。庄子除了重视“神”的保健以外,更难能可贵的是提出了导引等相关导引运动概念,更加重视外在形体的锻炼以及内在心理的锻炼相结合。“吹呵呼吸,吐故纳新,此导引养生之人,彭祖寿考之士之所好也”。从而为现代对导引运动的研究提供了宝贵的资料。在对“神”做出要求后,庄子还提出了“德”的内容和作用。“夫不恬不愉,非德也。非德也而可长久者,天下无之。”庄子指出倘不能做到恬静和愉悦,也就不能把握“德”。没有“德”而想长生的在天下是不存在的。针对此,庄子提出了一系列掌握“德”的要求和方法。“人大喜邪,毗于阳;大怒邪,毗于阴。阴阳并毗,四时不至,寒暑之和不成,其反伤人之形乎!”从这方面的记载来看,道家提倡清静无为,使心理保持健康稳定。
3.2.2顺其自然特征《道德经》记载:“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认为“道”是化生天地万物之母,也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总法则,其本性是无为的。“道”的最根本的规律就是自然、无为。按照道家的理解,“自然”就是自己如此、自然而然,即事物本身规律的体现。“无为”就是顺其自然而不加人为;同时,“无为”还有“无意识”、“无目的”的含义,也就是说,“天”或“道”的活动,完全是一种自然过程,没有任何目的或意识。故“天”或“道”能够长久,“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在自然无为的状态下,事物就能够按照自身的规律顺利发展。齐家治国如此,修身养性(命)亦是如此。如果违背自然的规律,人为干涉人或事物的发展进程,结果只会自取其败。因此,明智的人应该采取自然无为之道来养生,以达到健康长寿的目的。“自然无为”是道家养生追求的最高境界,也同样贯穿于道家导引运动理论之中。
3.2.3调心养性特征作为道家的经典著作,《太平经》在养生方面也提出了许多重要的思想,并且为后来的导引运动文化提供了指导。对其记载的重要养生观点进行归纳后,不难发现,个人主动地进行身体和心理的调养贯穿整个著作的始终,即强调个人的主观能动性。如在看待人身与精神的关系问题上,《太平经》指出“人有一身,与精神常合并也。形者乃主死。精神者乃主生、常合即吉,去则凶;无精神则死,有精神则生,常合即为一,可以长存也。常患精神离散,不聚于身中。反令使随人念而游行也”。由这些养生观点不难发现,导引运动重视心理意识的运用。河上公在《太平经》的基础上对养生思想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和阐述“:……贪好,则伤精失明。好听五音,则和气去心,……人嗜五味,则亡失于道味。人精神好安静,驰骋呼吸,精神散亡……”另外,他的这种养生思想理论逐渐的运用到导引运动方面,形成了有意识的对心理进行调养,或者通过控制本体感觉来控制心理。
3.3儒家导引运动文化的文化特征道家思想对导引运动产生了巨大的作用,同时,中国文化的另一个源头———儒家思想对导引运动的影响也不可低估。儒家思想非常重视精神调养,倡导合理的饮食卫生,注重身体的保养。要求人们以“礼”为原则,规定在社会允许的范围内实现自己的欲望,不可有过分的要求,最好减少对于物质的欲望。同时要合理安排生活,起居有时,劳逸适度,饮食有节,讲究卫生,并根据四时不同合理的安排食物。儒家虽然并没有专门的养生典籍著作,但仍可以从《论语》、《礼记》、《孔子家语》等文献所记录的孔子言行和其价值取向里面中感受到他关注生命、重视修养、崇尚健康的思想。对其主要著作进行归纳总结后,也不难发现儒家导引运动所具有的独特性特征。
3.3.1人社合一特征与佛家的出世思想不同,孔子要求人们积极地入世,这也是中国现实主义的文化的源头。孔子充分肯定认识人的客观存在,并且最大限度的对身体加以保养,对心理加以关怀。“天地之心”“天地之德”“阴阳之交”“五行之秀气”强调“天之所生,地之所养,人为大矣”。[9]由此可见,孔子对于生命的高度重视。“身体发肤,受之以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孔子的这种思想直接影响到他对身体的保养和珍爱。孔子对于生命的高度重视促使儒家养生思想的形成,并且被逐渐的扩展到导引运动领域。在以后的众多导引运动家中,其中有许多将导引运动作为修身的方法。“人社合一”是儒家导引运动文化的一个重要内容,并且影响到了导引运动的价值取向。“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这里首先强调了人是社会的一部分,人的社会价值体现必须通过修身的方法来解决。而修身贵在“正心”,正心同时修要“正形”。这种思想理论对于导引运动的规范化,制度化,传承方式影响深远。儒家导引运动文化的这种特征与现代健康指出的人的社会适应能力不谋而合。
3.3.2重修品德特征“智者乐,仁者寿”。儒家养生首先重视道德修养,认为仁德之人必定长寿。这是因为以“仁”和“理”所确定的道德内容,使人们的行为方式和心理特征都符合社会特征,能够做到胸怀坦荡荡,不忧不惧。孔子对“智者”、“仁者”进一步分析指出“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智者动,仁者静”。意思是说:有学问的人,好像水一样,不停地流动,不断前进,前途无量;有仁德的人,好像巍峨的高山一样,庄严肃穆,巍然屹立。为人们树立起榜样。而这样的结果,有学问的人,时时会享受知识带来的乐趣;仁德的人更能长寿。“故仁人之士之所以多寿者,外无贪而内心静,心平和而不失中心”。孔子的这种“仁”的养生思想扩展到导引运动领域,要人们对自然界同样抱有“仁”的态度,这对于导引运动文化中所追求的“天人合一”就有明显的方法论基础。同时“礼”对于体育养术的规格、内容、传承方式起到了很好的指导作用。儒家思想除了重视通过道德培养来养生外,同时非常重视心理调节在养生中的重要作用。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饭蔬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也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显示了孔子乐观向上的健康心理。孔子主张:不怨天,不尤人;在家无怨,在邦无怨。指出要以积极的心态来面对人生中面临的困难。孔子的这种思想对于传统养生术中的导引、存思、坐忘都有良好的指导作用。
3.3.3养练结合特征儒家思想的另一代表人物荀子对于儒家导引运动文化贡献很大。“扁(遍)善之度,以治气养生,则身后彭祖,以修身自强,则名配尧、禹……食饮、衣服、居处、动静,由礼则和节,不由礼则触陷生疾”。意思是说,一个人如果遵循礼义,处处行善,以此治气养生,其寿命就可以超过号称活了八百岁的彭祖;以此修身养性,其名声可与尧、舜、禹等大圣贤并列。由此可以看出荀子“修身自强”“,治气养气”的思想主张。荀子指出:养气的关键在于治心,心能治则气能养。“一团正气,一片丹心“”心正气顺”等理论揭示了荀子对于治心的重视。荀子的正心思想与之前的管子不谋而合,认为心的活动保持正道,九窍就可以按照常规工作,能进入到和静之境界。“养备而动时,则天不能病。养略而动罕,则天不能使之全。”“养备”既指营养充足,也指养生有道,即养生方法完备;“动”既指勤劳,又指经常注意运动。也就是说,一个营养充足,养生有道,又经常进行身体活动的人,老天爷也不容易使他生病;相反,若忽略养生,而又缺少身体活动的人,老天爷也难以使他健全。不注意养生的人,会“寒暑未薄而疾,袄怪(自然灾害)未至而凶”。荀子还列举了“安燕而血气不惰,劳倦而容貌不枯”的例子,进一步强调勤劳健身的重要性。从医学科学观点看,在重视精神养护的同时,注重形体锻炼的“动养”较之单纯的“静养”要积极的多,其功效也更为显著。所以说荀子“动练”原则的提出,使我国古代养生文化的发展日臻完善,荀子的“静养动练”思想是我国古代养生思想中的精华。这种思想不但具有心理健康的内容,更以一种健康的内容出现,即重视形体,又重视心理。
体育养生概念范文5
饮食养生
俗话说病从口入,饮食卫生是保证身体健康的第一道关口,不良的饮食卫生习惯不仅会损伤我们的身体,还会导致各种疾病的发生。
孔子晚年有“八不食”的习惯,这也是他能长寿的重要原因之一。
所谓八不食,第一是说食而,鱼馁而肉败,不食。是指过期的食品,放置时间久的食品,难免就会发生变质,不能吃。当然现在储存条件好了,比如说干果之类的食品,有的放置时间就比较久。还有一些冷冻食品,冷冻不见得就能够完全保鲜。如果时间太长了也不好。
第二个色恶,不食。就是指颜色发生变化了、颜色不正的食品,比如说加了色素的食品,也需要小心。
第三是臭恶,不食。臭恶是指食品味道发生变化了不应该吃。变味食品我们今天还能够遇到,比如花生、玉米、大米、棉籽都容易发生霉变,容易产生黄曲霉毒素,这是一种高致癌物质,容易诱发肝癌、胃癌和其他的恶性肿瘤。
第四是失饪,不食。饪指烹饪、烹调,中餐是非常讲究烹调方法的,有炒、炖、煮、蒸好多种,还有火候,分文火、武火,有爆、有缓,这些做法对食品产生不同影响,所以烹调不当,也不能食用。
第五个不时,不食。所谓不时,主张我们的饮食应该是新鲜的,按时令进行收割供应,不到时令的食品,营养价值是不能保证的,所以孔子提出来不时,不食,对今天也有指导作用。
第六个割不正,不食。所谓割不正指刀工。中餐非常讲究刀功,比如说切片、切丝,刀功很关键,也就是说通过观感产生美感,通过美感可以增加食欲。
第七不得其酱不食。酱,我们现在仍然在食用,指要选择调味品。我给它总结酱有四大功能,有调味,可以调节味感;可以增色,能够增加食品的颜色;有营养价值,美国威斯康星洲大学通过动物实验发现大豆中的水解蛋白酶抑制物;能够抑制癌细胞的生长。
第八是指沽酒市脯,不食。这是什么意思呢?实际上是指来路不正、来路不明的食品。比如我们现在的小商小贩、小摊小点的食品。没有卫生保障,没有营养保障,加上难免有假冒伪劣,所以这类食品也最好不要吃。现代人都主张饮食应该是美食,孔子提出的八不食,实际上是一种高标准的色香味俱全的美食标准。
饮食有节是孔子养生中非常重要的经验之一。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餐桌上的肉类食品以及酒文化频频升温。
据史料记载,孔子酒量超凡,但却从来没有喝醉过,孔子从来都不以此为豪。孔子在食肉、饮酒方面又是如何做的呢?
所谓的三限食,说肉虽多,不使胜食气。气指粮食唯酒无量,不及乱。不撤姜食,不多食。三限一要限肉;二要限酒;第三要限姜。意思是说筵席上的肉食再多,其用量也不要超过主食。喝酒虽然不限量,但不能喝醉,可能在那个时候吃姜比较多,不忌讳吃姜,但也不能多吃。
第四,吃相也叫食相,指一个人吃饭时候的神态和动作。孔子认为吃相应该是文雅进餐,细嚼慢咽。有人对吃同等食物的两组人做过专门的实验对比,发现专心进食者对于蛋白质的吸收率可以达到85%,对于脂肪的吸收率能够达到83%,而狼吞虎咽的人对蛋白的吸收只能达到75%,对脂肪的吸收也仅有71%。这里特别需要提出的是小孩子吃饭时尤其不要边笑、边哭闹边进食,会引起咳呛、气管异物,甚至窒息。
起居养生
第一,孔子提出“寝不言”,所谓寝不言就是在睡觉前不要谈笑,不要过度兴奋。要按时上床,安静就寝。因为睡前过度兴奋容易难以入睡,容易导致失眠。
第二个方面,孔子提出“居不可”,孔子认为除了上朝外出之外,平日穿衣服应该舒适随便,不必像接见客人,或者自己到别人家做客那样讲究拘束。另外孔子对穿着在不同季节和不同场合,也有不同要求。孔子对穿衣要讲究衣德。穿上衣服可以避免阳光暴晒灼伤皮肤,同时穿着衣服出去也表达了一种有礼貌,对人尊重的衣德。孔子讲究衣服颜色的搭配。家里、家外的穿衣是有区别的,特别是在家里的穿衣,讲究实用方便。平时在家里穿的衣服要长一些,我想主要是为了保暖。因为过去居家都比较简陋。孔子时代也讲究穿睡衣,必有寝衣,体现了孔子时代无时不服。就是不管任何时候、任何场合都要穿衣服,而且讲究穿睡衣。并且有长度的要求,要超过膝盖。超过膝盖也是为了保健作用,保护膝盖免受风吹、防寒、避风保暖。
第三叫“寝不尸”,主要是讲睡眠姿势。不主张采用仰天挺尸状的睡姿。因为仰天睡就是把上肢和下肢都伸直,不能放松。另外老仰着睡,口水容易倒流,也容易引起咳呛。正确睡姿应该是侧身而卧柔而不僵,也就是我们谚语当中经常说的“卧如弓”,有利于延年益寿。正确睡姿应该是右侧卧位,曲下肢,曲右腿。右手上撑头就是扶住头,左手放在左腿的大腿上。那么这样就能够放松而且避免对心脏的压迫。
第四叫“居无求安”,意指居住环境和条件不可太安逸,否则使人产生懒惰,意志消沉,事业荒废,不求上进,对身体也不利,能够使身体虚弱,不利于健康。
相传孔子有一次生病,医生询问,你的居处饮食的情况是怎样的呢,孔子回答:春居葛笼,夏居密阳,秋不风,冬不炀,饮食不馈,饮酒不劝。从这段对话我们可以看出孔子的养生从饮食、起居、衣着,包括居处都是很讲究的,孔子的养生思想符合中医天人合一的养生思想,强调了人与自然、人与环境的和谐统一。
运动养生
所谓六艺是礼乐射驭书数六门课程。礼指礼仪,乐是指音乐,射指射箭,驭是指驾车,书就是书法,数指计算、数学。就相当于我们现在所说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孔子当时的六艺确实很有价值。孔子很重视体育养生保健,孔子特别喜欢周游列国,相当于我们现在的旅游。游历是孔子生命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他的体育理论和实践的重要部分。
孔子一生热爱大自然,性喜出游,游遍了好多山川名胜。他周游四方普教众生,经常和学生一起骑马、射箭、习武、游泳。孔子还很喜欢音乐,他对于音乐养生又是怎么看的呢?
对于音乐,孔子是有选择的,孔子提倡多听欢快的、向上的、情趣高雅的音乐,少听消极、悲伤、格调低下的作品。而且孔子十分欣赏“乐而不,哀而不伤”的作品,体现了孔子的音乐欣赏原则。
孔子早在2560多年前,就提出人生三戒理论,告诫我们在人生不同的年龄阶段要注意不同的养生侧重,这对我们现在的生活,仍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所谓三戒是“少年戒色、中年戒斗、老年戒得”。我们先讲少年戒色。少年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这是孔子的原话。意思是说在人生的少年时期,身体正处于迅速生长发育阶段,整个机体的各个系统,还不完全发育成熟,并且也缺乏自控能力,如果在这个时期早婚、早恋、早育,过早介入性生活,不但不利于身体的生长发育,而且也会对人生的健康状态产生不良的影响。
第二叫中年戒斗。及之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意思是说人生在壮年之时,机体已经发育成熟,血气也已经完全充实,这个时候要警戒自己,不要争强斗勇,勾心斗角。孔子所讲的斗是指日常生活中的斗气、斗心眼儿、勾心斗角甚至喜欢打架斗殴,同时,好斗之人冠心病和高血压病的发病率较高。
到了老年,要老年戒得。原话是“及之老也,血气及衰,戒之在得”。人生进入老年时期,机体各种生理功能已经减弱,体力与精力也明显下降,要警戒自己切不可把得看的太重。据报道巴西一位学者,经过三十多年研究发现有贪污行的人,就是贪得无厌的人,患癌症、心脑血管病发病率远远高于正常人群。
心理养生
孔子认为寿命长短不在天命,而在人为,提出了仁者寿、德者寿、智者寿的观点。就是说仁慈宽厚的人长寿,品德高尚的人长寿,聪明智慧的人长寿。
首先介绍仁者寿,这个仁字是一个含义广泛的道德概念。按照孔子的说法就是仁者爱人。仁字从字面上看是一个人的部首再加上二,实际上就是两个人的意思。它体现两个人要互相帮助、互相同情,要和谐共处。仁者寿的意思就是说有仁爱之心的人,心地善良、乐善好施、待人宽厚大度、助人为乐就能长寿。
仁者能激发众人对他的感激、拥戴之情,能够赢得人们的尊敬和赞扬。仁者自己也能从中获得内心温暖和满足。医学专家也认为大脑在做善事、做好事受到爱心滋润的情况下就会产生一种类似吗啡样的天然镇静剂,叫做内啡肽,能够使人产生一种愉悦感,这就为好人长寿,仁者寿提供了科学依据。
孔子还同时提出了德者寿。德者为什么会长寿,又是如何长寿的?人类的美德与寿命长短究竟有着怎样的关联?
德者寿实际上是孔子对长寿的又一个理念,也是对仁者寿的补充和拓展。
因为品德高尚的人非常注重社会公德,会自觉地用有益于社会和他人的行为规范和标准来要求自己。品德高尚的人总会有远大志向,有明确的奋斗目标,有坚强的意志和毅力。而且品德高尚的人常会顾全大局关心别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品德高尚的人还心胸坦荡性格开朗,不计前嫌,没有嫉妒心,没有名利之心,没有报复之心,自然会受到大家的尊敬和爱戴。这就是孔子所说的君子坦荡荡。
拥有豁达、开朗、宽容、博爱的品质,是一个人健康长寿必备的金钥匙。研究表明八九十岁的老年人中有96%都是乐观者,这种品质同样表现在孔子身上。孔子不管遇到什么困难,不管遇到什么挫折,从不怨天尤人,即便是怀才不遇,得不到重用,他也不气馁。他能够做到哀而不伤。他常常带领他的弟子到处周游讲学虽然屡遭围攻讥讽,但是仍不灰心丧气。有一次,孔子在路上走的时间长,粮食断绝了,跟随的弟子们都走累了,但他却依然乐观的说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也在其中,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孔子是说,吃简陋的食物,哪怕是喝凉水,弯曲手背当做枕头也乐在其中。
孔子还提到智者寿,那么智者为何能长寿,现在人们所提倡的生命在于运动又是否准确呢?
英国学者公布的研究结果显示诺贝尔奖得主普遍长寿。发明家也长寿,发明大王爱迪生,一生当中有1099个发明专利,活了84岁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
体育养生概念范文6
任何产业的发展都离不开资金的支持,养老产业作为新兴产业对资金更是有着巨大的需求,充裕的资金投入是养老产业快速发展的前提。目前,河北省养老产业尚处于初级阶段,财政拨款、社会捐助和单位自筹是发展资金的主要来源,通过金融渠道融通的资金非常少,仅限于少量的银行贷款。这种以政府投资为主,金融市场融资为辅的融资机制,尽管在养老产业的启动阶段能有一定的影响,但随着养老产业的发展,该模式已越来越显示出了其不适应性,财政拨款受到政府有限财力的限制,社会捐助时间长,单位自筹渠道有限,传统的模式不可能在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的大环境下,一力承担越来越重的养老负担。虽然政府的投入也在逐渐加大,但毕竟很难满足养老产业迅速发展的需求。
河北省养老产业发展所面临的最大瓶颈之一就是资金短缺。根据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在高效的产业融资机制创建过程中,财政拨款、自筹资金等融资方式只能发挥辅作用,处于主导地位的核心机制则依赖于金融市场的创新与发展。这是由金融市场独具的融资规模大、速度快、信息广且持续稳定等优点所决定的。总之,要解决河北省养老产业发展资金短缺问题,确保资金投入到位,就必须改革现有的融资机制,逐步建立起以财政拨款为引导、社会资本投入为主体、金融市场融资为核心,多形式、多层次、多渠道的新型融资机制。
另外,迅速增长的庞大的老年人口群体和随之快速增长的老年人购买力,无疑会促成一个更为广阔的老年消费市场。在这一充满发展前景的新兴市场上,将蕴涵着养老产业前所未有的机遇,也孕育着商家们千载难逢的商机。对金融业而言,老年人对保险产品的需求、银行服务的需求、投资理财的需求以及整个养老产业发展的融资、结算和咨询需求都无不蕴藏着巨大的市场开发潜力。通过挖掘这些潜力,扩大金融部门的业务范围,优化业务结构,分散经营风险,提高经营效益。21世纪是人口老龄化的世纪,金融只有率先支持养老产业发展,抓住机遇,才能为自己赢得广阔的发展空间,实现长久繁荣发展。
二、金融支持养老产业的思路
对于河北省而言,金融支持养老产业的首要任务就是融资,只有率先解决资金的瓶颈问题才能促成养老产业的规模效益,其次应该注重老年产品的巨大消费市场,设计出独具特色的老年金融产品,具体内容如下:
(一)“倒按揭”模式又称以房养老,是指房屋产权拥有者,把自有产权的房子抵押给银行、保险公司等金融机构,后者在综合评估借款人年龄、期望余命、房产现值以及预计房主去世时房产的价值等因素后,以年金的形式每月给房主一笔固定的钱。一方面,该模式为养老者提供了经济保障,另一方面,它也为金融机构带来了盈利业务,从而可以吸收资金进入。该模式是一种能有效结合养老与房产因素的养老新途径,也是一种将房产价值提前变现以提高老年人生活水平的新型金融产品。倒按揭的开发和实施,是对养老与金融的结合,也是对二者的创新与发展。它不仅能提高我国的金融创新水平,而且也有利于我国养老观念的改革。因此,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并结合我省实际情况开发适合我国的倒按揭金融创新产品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中信银行在北京最早实行倒按揭,到目前仍处于试验阶段还没有推广开来,对于我省来说更是一个崭新的概念,无论在学术界还是实践中均存在不少争议。发展模式的选择、法规的完善以及配套机制的建立健全等问题是我省开发倒按揭过程中亟需解决的问题。只有在对发展模式进行理性选择后在现有法律基础上不断完善相关法规并进一步建立建全倒按揭的配套机制,才能够最终实现倒按揭在我省的开发与推行。
(二)养老产业基金模式该模式以中信信托云南“嘉丽泽国际健康岛”运作模式为原型,首先选择政府引导基金或大型投资机构作为项目的主导方,并且加入专业医疗健康服务提供商,提升养老产业整体运作效率和专业化服务水平。该模式资金来源主要为国开行等机构,由信托、私募等金融投资机构设立,随着运营条件稳定后可以准入少量个人投资者,同时引入专业医疗健康服务提供商作为战略合作伙伴。选择健康产业基金作为养老产业基地的运营主体,负责产业布局及基地总体规划,医疗健康服务提供商辅助基地管理运营,并逐步引入其他优质的健康养老服务机构加入。项目运营后,运营主体整合相应资源,更可以吸引大量消费资金,此模式后续发展空间巨大。
(三)综合融资平台模式通过保险公司、信托业积极参与,建立多渠道融资平台。对于房地产、医疗保健和其他需要长期大量投资的行业要发挥不同金融机构优势,构建多种投资模式。例如股权投资、股权合作、全资投资、发行类REITs投资计划等。商业银行借此机会利用他们的渠道,基金账户托管、客户资源,保险,产品创新等提供专业化的服务。不仅能扩大行业范围,同时也有利于丰富产品种类,增加在行业内的竞争优势。
(四)建立专业的金融扶持养老产业园随着政府逐步降低社会资金参与养老产业设施建设的门槛,社会力量正逐渐成为养老服务供给的主体,社会资金通过整合社会资源,抓住京津冀协同发展机遇,发挥我省环京津区位优势,建设一批功能突出、辐射面广、带动力强的集休闲养生、老年教育、老年体育、特色医疗于一体的养老服务基地和产业群,打造养老产业品牌。吸引养老服务企业入驻,培育养老服务产业链。形成一批竞争力强、有实力的养老服务企业集团,兴办连锁化、品牌化、规模化养老服务机构。提供专业的金融支持和专项的产业扶持基金,为夕阳群体打造带有创新金融特色的朝阳产业园区。
(五)开发老年旅游保险产品保险公司应抓住人口老龄化的机遇,充分重视老年保险消费市场,及老年人的特殊需求,为老年人量身打造更多的保险产品,弥补市场的空白。如开发老年旅游保险产品。老年旅游已成为旅游客源市场的一大热点,正在呈现快速增长的势头。据国家旅游局统计,当前全国老年旅游者已经占到全部旅游者的30%左右,仅次于中青年旅游者的比例,老年旅游群体已初步形成规模。该类产品在为老年人提供保障的同时,也能促进新型保险产品的研发,丰富保险产品市场,优化保险产品结构,创造保险收益。
三、金融支持养老产业应注意的问题
养老产业作为新兴产业,国内许多省市不断加大对其的扶持力度,养老产业市场的发展趋于细分化,产业化。该产业以旺盛的生命力展现出朝阳产业的势头。但是对于河北省而言,供给市场存在较大缺失,仍处于发展的初期阶段,尚未形成规模。另外为防止不法商家利用法律漏洞牟利,给养老产业带来毁灭性的打击,对金融支持养老产业发展的探索道路需持谨慎态度。河北省养老产业未来的发展,总体而言既有优势也有劣势,既存在挑战也面临机遇。在面临广阔市场前景的同时,河北省各市县也存在着经济状况发展不平衡,资源分布不均衡等问题。在受到诸多因素干扰的情况下,综合考虑河北省经济状况及人口结构,对于养老产业的发展可探索公司化,特色化,品牌化的研发方向,形成全面、独特、专业的养老产业布局。各市因地制宜,发挥优势,合作互补,在社会转型和经济结构调整的大改革背景下探索出一条新兴养老产业化道路。
四、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