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计学的性质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统计学的性质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统计学的性质

统计学的性质范文1

【关键词】小学智障儿童;数学学习;激发兴趣

智障儿童作为社会上的弱势群体应当受到社会上更多关注,对智障儿童进行教育及教学也更加重要。在现代小学智障儿童教学过程中,数学属于十分重要的一门课程,同时对这类学生而言也是比较困难的一门课程。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作为小学数学教师,必须要对智障儿童加强关注,通过有效方式及方法激发其学习兴趣,提升其学习积极性,从而使教学效果及学习效果均能够得以有效提升,使其得以更好发展。

一、通过创设生活化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对智障儿童而言,由于其智力比较低下,在实际教学及学习过程中与普通学生相比较而言均存在更大困难,因此教师应当投入更多时间及精力。对于小学智障儿童数学教学而言,不但要使其掌握更多数学知识,同时还应当使其学习数学知识提升其智力水平,而这些均应当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基础。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为能够使学生学习兴趣得以有效提升也能够,教师应当依据学生实际特点及数学学科特点,通过有效方式创设生活化情境,从而使比较枯燥乏味的数学知识能够转变成为有趣生活体验,可使教学内容区域性以及真实性得以增强,并且能够使学生学习由被动转变成为主动。在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通过创设生活化教学情境,可使学生兴趣得以提升,使其能够对相关数学知识更加形象、直观地进行学习,可对数学知识及实际生活之间所存在联系充分体验,并且也能够从中体会到数学学习乐趣,从而使其学习兴趣能够得以较大程度提升。但是,创设教学情境过程中应当注意所创设情境应当比较简单、常见,这样才能够使智障儿童更好理解,从而进行更好学习。

二、通过直观形象教具的运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对于智障儿童而言,其思维能力、认知能力以及理解能力等各个方面能力与正常小学生相比均比较低。因此,教师在实施教学过程中应当对学生个性特点以及实际水平充分了解,选择与学生学习实际情况相符合的教学方式,对于智障儿童加强特殊教育,对其潜力进行充分挖掘。对于智障学生而言,其接触社会时间及机会相对而言比较少,所以这类学生对于很多事物并未能够充分清晰认识,缺乏深刻印象,所以,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对直观形象道具进行运用,使智障学生能够将存在的心理困扰得以消除,可使其对数学知识更加喜爱,从而较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比如,在对“2”这一数字进行教学过程中,为能够使学生更好了解及掌握,教师可选择小动物模型充当教具,由于小鸭子模型与这一数字最相似,可选择小鸭子模型,先让学生摸一摸,猜一猜,然后可让几个学生将数字“2”在黑板上进行书写,教师对学生进行评价,对其积极鼓励,使其能够更加努力。这样一来,每个智障儿童在数学课堂上均能够认真学习,能够在数学知识学习过程中提升自身兴趣,使其学习主动性得以提升。

三、通过创建良好师生关系激发学生兴趣

在小学智障儿童数学教学过程中,为能够有效激发学生兴趣,创建良好师生关系也是十分重要的一个方面。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给予学生真切关爱,对这类学生加强爱护,使学生能够真正感受到自身被关爱,同时,对于学生兴趣爱好、知识情况以及思想变化与家庭环境应当加强全面了解,教师要多接触学生,给予学生关心、理解,信任学生,在此基础上才能够使学生敢于与教师进行交流,敢于在课堂上提出问题,对于教师所教授知识能够积极接受。另外,教师应当注意塑造自身良好形象,与学生积极亲近,与学生多相处,对每个学生对应当公平对待,为学生提供充足机会,使其能够感受到成功喜悦,与学生之间成为朋友,增强其自信心,这样一来,才能够使学生更加喜爱数学,在数学学习过程中提升自身兴趣。

四、通过加强实践操作激发学生兴趣

对于智障学生而言,其理解能力比较差,记忆力也比较差,通过使学生加强实践操作不但能够对学生产生感官刺激,并且有利于学生从多个方面对数学知识加强认识,使其对知识加强记忆,可进一步强化自身知识体系。所以,在实际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尽可能多地组织开展各种实践活动,通过实践活动使智障儿童各种感官均能在学习知识过程中参与,这样一来,不但能够使学生更好掌握知识,使其记忆力得以提升,并且能够对学生动手能力及学习兴趣进行培养,使其更加主动学习数学知识。

五、结语

智障儿童属于社上的特殊群体,对智障儿童加强教育已经成为十分重要的一项社会任务。在当前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数学教师应当通过有效措施及方式激发智障儿童学习兴趣,使其能够更加主动地学习数学知识,从而使其能够掌握更多数学知识,进而使自身数学能力及智力水平均能够得以有效提升。

【参考文献】

[1]林达辉.创设生活化的情境,激发小学智障儿童的数学学习兴趣[J].华夏教师,2016(1)

统计学的性质范文2

意识障碍是溶栓禁忌证吗?

目前关于意识障碍者可否接受溶栓治疗尚无充分证据,各国指南亦均未明确指出意识障碍者可否接受溶栓治疗。临床中常采用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及脑梗死面积来指导溶栓患者选择。美国指南未明确提出NIHSS评分上限,指出评分>22分者多预后不良。欧洲指南不推荐NIHSS评分>25分者接受溶栓治疗,且大多数临床试验排除了NIHSS评分<4分者。

综合上述指南,考虑对NIHSS评分在5~25分的患者可予溶栓治疗,而此范围包括了一部分轻度意识障碍的患者。轻度意识障碍可能不是溶栓禁忌,而对昏迷患者一般不行溶栓治疗。临床应根据指南推荐的溶栓适应证、禁忌证选择患者。

心源性卒中是溶栓禁忌证吗?

心源性卒中患者入院时病情更重,大面积脑梗死或出血转化更常见,预后更差。目前并无证据支持心源性卒中是溶栓禁忌证,指南亦未指出心源性卒中是溶栓禁忌。需注意,如患者病情太严重或神经影像学提示大面积梗死,则不建议溶栓治疗。

心源性卒中急性期是否抗凝,何时开始抗凝?

目前,欧美指南都不推荐缺血性卒中(包括心源性卒中)急性期抗凝治疗。我国指南亦提出,对大多数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来说,不推荐无选择地早期进行抗凝治疗(Ⅰ/A)。

心源性卒中急性期处理原则与其他卒中亚型一致。急性期过后可开始二级预防(如抗凝治疗)。而目前对急性期的定义尚不统一(一般为2周,轻型为1周,重型1个月)。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或小卒中后,可较早开始抗凝治疗。而对重症或神经影像学显示大面积脑梗死的患者,应于数周后开始抗凝治疗(如4周),对不同患者给予个体化处理。

进展性卒中急性期是否应抗凝?

进展性卒中的定义和诊断标准尚不统一,目前国际上大多数专家认为,进展性卒中概念的提出并未改变医生的临床决策。

现有研究结果未提示抗凝治疗可使进展性卒中患者获益,指南亦未提及进展性卒中的抗凝治疗。进展性卒中与一般缺血性卒中处理原则相似,是否应予抗凝治疗还需要更多临床研究证实,除非有充分理由(如高凝状态等),一般不予抗凝治疗。

后循环梗死溶栓时间窗是否需要延长?与前循环梗死有无不同?

部分学者认为后循环梗死患者预后不良,病死率高达70%~80%,目前没有更好的治疗手段,故提出对后循环梗死需要延长溶栓时间窗。然而,目前(自磁共振成像广泛应用后)研究证据显示,后循环梗死和前循环梗死在危险因素、病因、预后等方面并无很大差异。

我国指南建议,发病24 h内由后循环动脉闭塞导致的严重卒中且不适合静脉溶栓的患者,经过严格选择后可在有条件的单位进行动脉溶栓(Ⅲ/C)。

统计学的性质范文3

关键词:数学成绩 个性品质 相关性 统计分析

中图分类号:G4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3)03(c)-0-02

一般来说,学生的学习成绩与学生的个性品质是密切相关的,研究表明,优秀生在学习中一般具有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吃苦耐劳、坚韧不拨的坚强意志和良好的学习习惯,并对学习的课程有浓厚的兴趣。而后进生往往缺乏这种良好的个性品质。然而,这些结论均是仅仅停留在理论上的、定性的描述,不能令人满意。能否给出学生的学习成绩与个性品质之间关系的一种定量的、比较精确和科学的描述呢?笔者通过对所授班级学生的数学成绩和个性评分的数理统计分析,尝试对这一问题进行初步地探讨。

1 因素的确定和数据的采集

我们需研究的问题是:

⑴数学优秀生与后进生的个性品质是否存在显著的差异?

⑵学生的数学成绩与个性品质是否显著相关?

⑶如果⑵成立,则能否找到二者的数量关系?

因此,我们需要考虑的因素有两个,即学生的数学成绩和个性品质。

学生成绩是定量因素,比较容易把握,在研究中,将数学成绩作为因变量,即表示,其数据采用期末考试总评成绩,它由平时成绩(占10%)、期中考试成绩(占20%)、期末考试成绩(占70%)综合而成。较能真实地反应学生的数学学习水平,具有较高的和可靠性。

个性品质是定性因素,不易把握,需进行便于操作的量化,还要采用较合理的收集数据的方法。该文获取数据的步骤如下:

⑴制定量化尺度。首先将个性品质分解为政治思想、学习精神、纪律观念、劳动态度等四个子因素,再将每个子因素分解为若干个子项,然后对每个子项制定出具体的评分标准(见表1),这样就得到了个性品质的量化尺度。由于学生的生活和学习的每一个细小环节无不体现了他的学习兴趣、态度、意志、习惯等个性品质,因此这个尺度是合理的,可操作的,从而是可行。

⑵确定测试对象。学生在一年二期(即进入学校的第二个学期)之后,其个性品质已较稳定,因此该文收集数据时,选定笔者担任班主任并任教数学课的K1203班,作为测试对象,以减少测试

误差。

⑶组织评分。对学生的品质进行评分,不可能通过一、两次测定得到其准确值。因此,该文采用形成性评价方法进行评定。即对班上每位学生建立一张个性品质评分表,对每位学生进行逐一记录登记,到期末时进行统计,算出总分值。可见,这种分值也是比较可靠的。

⑷数据整理。上面统计出的分值不一定是百分制,因为可能全班的最高分超过100(或低于100),这样不便于统计分析,需要将统计出的数据进行整理,即转化为百分制。

设全班最高分为,任意学生的统计分为,其转化分数为,则它们的关系为:

通过上述公式,可将所有学生的个性品质评分值计算出来。

下面的表2给出了测试班级在2012年上学期的数学与品质评分结果。

2 结果分析与讨论

2.1 优秀生与后进生个性品质的比较

为了比较优秀生与后进生的个性品质是否存在显著差异,从该班54名学生中,选出数学成绩前20名作为优秀生,后20名作为后进生,计算出两组学生的品质评分值的均值和方差,并作T检验,T检验的显著水平,自由度m+n-2=38,结果如表3。

检验结果表明,优秀生的个性品质评分与后进生有高度显著的差异。这就是说,优秀生之所以取得良好的学习成绩,是因为他们确实具有良好的个性品质,这与我们前面的定性分析是相吻合的。

2.2 数学成绩与个性品质评分的相关性

为了检验两者的相关性,对作F检验,仍取显著水平,结果如表4。

检验结果表明,学生的数学成绩与个性品质评分具有高度显著的正相关。这就是说,学生的个性品质得分增加,其数学成绩有增加的趋势。这种相关的理论背景是什么呢?一位品质优秀的学生,他期望在各个方面有所表现,这种热切的期望就成为他学习功课的源动力,又由于他具有坚忍不拔的品性和严谨的生活习惯,因此在学习上就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这也许是他能在学习上取得优异成绩的主要原因。这种高度相关性还表明,由于个体差异,可能存在某位学生,其品质评分高(低),而其数学成绩则较低(高),但总体上看,这种情况是不存在的。

2.3 数学成绩与个性品质评分的数量关系

由以上的相关性检验表明,这种数量关系可用线性模型描述,求得两者的直线回归方程为:

上述公式给出了数学成绩与个性品质之间的定量关系,它告诉我们,若学生的个性品质评分增加一分,则其数学成绩将增加0.95分。这就是说,如果学生能认真从每一件小事做起,保持正确的行为规范,加强自身修养,就会提高自己的数学成绩。正所谓多一份耕耘,就会多一份收获。

3 结语

通过以上分析和讨论,得到几点有意义的结论:

⑴培养和发展学生的优良个性品质,对学生学习数学课程有积极作用。

⑵个性品质与数学成绩之间相辅相成,互相促进,互相提高。

⑶由于学生个性品质的形成与社会公德体系、学校教学体系、家庭环境有着重要的关系,因此,要提高教学质量,就必须改善社会环境、学校教学环境、家庭氛围,让学生的个性品质得到健康发展。

⑷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要注重培养学生的个性品质,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造就他们严肃认真的生活态度,吃苦耐劳的坚强意志和良好的学习习惯,只有这样,才能提高整体的教学质量。

⑸该文的方法也适用于其他学科分析。

参考资料

[1] 郭长河.精心设计高中数学课堂 培养学生良好个性品质[J].科教文汇,2012(8).

[2] 王建会.如何提高中学数学教学质量及其相关因素分析[D].河南大学,2012年.

统计学的性质范文4

高职教育经历了近十年的发展,具有特色、富有创新的课程改革可谓硕果累累。不过,在发展的背后,仍存在很多值得深思之处。首先课程改革往往针对独立课程,缺少关联课程的有力支持;其次课程改革侧重专业课程,并且教改成果很难在同行中应用推广,造成了优质资源的极大浪费。为改变改革过程中出现的片面性、局限性和表面性,高职课程改革应在前阶段成果与经验的基础上,推行全面性、整体性和系统性的课程开发与设计。

系统性课程设计是一个教师团队针对课程体系中的相关教学环节而进行的整体的、全面的、系统的设计与创新,是针对一个专业的复杂而浩大的工程,呈现出教学主体的整体性、教学内容的系统性和教学环节的全面性三个特征。

(1)教学主体的整体性。一个专业的课程开发主体是教研室团队。课程设计是认识统一、能力相当和认真负责的教师团队集体智慧的碰撞和能力的汇集,而不是少部分教师针对独立课程的离散工作。

(2)教学内容的系统性。学习者的能力培养是系统化工程,为保证前后知识的延续性、连贯性和相辅相成,以及能力培养的循序渐进和工作经验的积累,实现课程间的准确对接与顺利过渡,课程设计要从课程体系入手,链接相关联的各教学环节同步改革,才能保证教学内容设计的系统性。

(3)教学环节的全面性。课程设计要从教学内容到教学组织、从过程管理到学习评价、从教室到工厂、从教师到学习者,涉及到方方面面,全面系统地整体推进。高职课程改革只有全方位推进,才可能取得更好的成绩。

1高职课程体系的构建

高职课程的培养目标是整体化解决综合性专业问题的能力和相应的技术思维方式。课程强调专业学习和综合职业能力开发的过程性、关联性和情境性。在行为导向的职业教育思想指导下,课程的内容应该是在职业能力和工作分析基础上,源于工作实际的典型工作任务中提炼出来的系列学习任务。

1.1职业能力与工作分析

行为导向的职业教育思想指出:职业能力和工作分析是基于工作过程的、整体化的职业资格分析。职业资格研究的实质是:以职业行动领域(一个职业的典型工作任务)和工作过程为导向,把工作任务、工作过程和职业行动情境进行科学的归纳和整理,并描述相应的职业能力,从而帮助人们遵循职业发展规律完成课程开发与设计。职业行动领域(典型工作任务)是一个职业的具体工作领域,是结构完整的工作过程,可反应该职业的典型工作内容和工作方式,通常一个职业(或专业)一般包括10~20个典型工作任务,如机制专业的“零件加工”、电气专业的“设备电气安装”和电子专业的“电子产品装调”等。准确的典型工作任务及对应明确的职业能力(知识与技能)分析是行为导向课程开发的关键依据。

1.2按岗位―能力―工作任务―课程的思路构建课程体系

高职教育要保证在“职业资格―工作要求―学习内容”之间建立起直接的联系,就应按岗位―能力―工作任务―课程的思路构建课程体系,同时,兼顾职业成长规律、教育规律和职业生涯的发展。

行为导向性课程的开发可不与来源于企业的实际典型工作任务完全对应,可根据教育特点、教育环境和教学条件进行适当调整,甚至有一定的创新。在同时遵循职业成长规律和教育规律时,课程体系结构要突现四个层次的能力教育,每个发展层次须配备相应的知识形态。第一层次是让学习者了解职业概况,初步建立职业认同感;第二层次提供与职业相关联的知识学习,让学习者对工作系统建立整体性的认识,初步建立合作意识;第三层次提供职业功能性教育,让学习者掌握与复杂工作任务相应的功能性知识,完成非规律性的学习任务,促进合作能力的进一步发展,形成较高的职业责任感;第四层次是建立学科知识与工作实践的联系,开发学习者的创新能力与自主学习能力和高度的责任感。只有科学的、渐进的能力培养过程,才有可能将学习者由较低发展阶段有序、有效地带入到更高的发展阶段。

2高职课程系统性教学设计的思路

典型工作任务通常是一个完整工作流程中的某项工作任务,一个经营活动中的环节工作任务,或者是针对大系统中的子系统的局部工作任务。那么,通过一个由典型工作任务转化而来的课程学习,仅能使学习者处理某个职业(或专业)的一个典型的“问题情境”。要培养整体化系统性的解决综合性专业问题的能力,还需通过系统化的工作历验和经验积累。因此,高职教育过程中应体现系统化综合性工作任务的学习过程。这样,需要以一个能串连多个典型工作任务的综合性工作任务为载体,对相关连课程进行系统性教学设计。

基于综合性工作任务的系统性课程设计思路是:从一系列的典型工作任务中,提炼出能串联多个相关联教学环节的综合性工作任务,通过将综合性工作任务分解成多项工作子任务(根据教育的特点工作子任务还可进一步细分为学习任务),各工作子任务(或学习任务)引至各课程,各课程的教学则围绕工作子任务的开展而设计,从而实现课程的系统性设计。基于综合性工作任务系统性课程设计的思路如图1所示。

2.1综合性工作任务的选择

作为系统性课程设计的载体,综合性工作任务的选择显得尤其重要。它应具备承载学习者系统的专业能力和综合职业能力培养的特性,是开放性、设计导向性的任务,注重反映工作过程的全面性和完整性。综合性工作任务可以是一个系统工作流程(如制造业),可以是一个完整项目任务(如营销、管理),也可以是一个整体系统的设计、生产与装调任务(如电气控制、电子信息)。它能分解为多项完整的工作子任务,每项工作子任务对应一门课程(课程可以开发为行为导向课程、项目驱动课程或任务引领课程等),各课程则围绕工作子任务的开展而设计。

2.2综合性工作任务的分解

在综合性工作任务分解成工作子任务时,要保证工作子任务本身的全面性(包含工作的方方面面,如工作对象、工具、工作方法、工作要求)和独立性,但有相互联系、互相影响。工作子任务还要体现出不同特征,从刚开始的单一、简单、封闭和模仿的任务,发展到组合、复杂、开放和创新的任务,为学习者的经验性知识积累提供有效的渠道。在学习过程按工作流程(即按各工作子任务的完成顺序)进行有效排序时,因此而建立起课程间的相互关联与相互支承,实现课程间的准确对接与顺利过渡。

3基于综合性工作任务的课程系统性设计应用

以机制专业(数控方向)基于综合性工作任务的课程系统性设计为例。选择中等复杂部体的加工与装配(如减速器的设计与加工)为综合性工作任务,并按工作流程进行分解工作子任务:部件的结构设计工艺设计通用加工数控加工零件检验与部件装配。综合性工作任务、工作子任务、学习任务和课程对照如图2所示。以减速器的设计与加工为综合性工作任务的课程系统性设计,串联了有关联的机械制造基础、机械设计基础、机械制图及CAD、机械工艺及夹具设计、通用加工和数控加工、生产管理与质量控制等教学环节的系统性设计。

统计学的性质范文5

【关键词】儿童文学作品 价值 局

限性 《爱丽丝漫游奇境记》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09C-

0110-02

《爱丽丝漫游奇境记》是牛津大学的教授查尔斯·勒特威奇·道奇森(笔名为刘易斯·卡罗尔)于1862年创作的,故事讲述了一个名叫爱丽丝的小女孩掉进兔子洞后在一个神奇王国之旅。它开启了19世纪下半叶英国儿童文学的黄金时代。本文以爱丽丝这个家喻户晓的儿童文学形象展开论述,分析《爱丽丝漫游奇境记》对儿童文学作品的价值和局限性,提出突破局限性的建议。

一、儿童与儿童文学

有了人类,就有了儿童。但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人类曾有两千多年没有把儿童当成区别于成人的、有独特心理特点、有精神个性的独立人格的社会个体看待。直到1658年,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发表了《世界图解》,人们才第一次表现出一种崭新的认识;儿童并不是缩小的成人,也不是成人的预备,为他们创造的读物应遵循一些区别成人读物的特殊规律。夸美纽斯这部教科书的出现连同这一个崭新的观点,标志着人类对儿童的认识有了一个飞跃性的转折——儿童开始被当做一个独立人生阶段来认识。于是,以文学为内容、儿童为读者对象的特殊产品——儿童读物出现了,儿童文学伴随着儿童被发现、被重视拉开了帷幕。

儿童文学作为文学中一个独特的领域,与其他文学最大的差别在于其基本受众者是儿童,是关注和表现儿童成长、有助于儿童成长的文学。其实,早在20世纪20年代之初,郭沫若就在《儿童文学之管见》提出:“文学于人性之熏陶,本有宏伟的效力,而儿童文学尤能于不识不知之间,引导儿童向上,启发其良知良能……是故儿童文学的提倡对于我国社会和国民,最是起死回春的特效药。”这段话充分肯定了儿童文学的价值。从中可以将儿童文学作品的价值归纳为以下三个主要方面:一是增加知识、扩大视野,培养儿童与自然的亲和力,促进儿童的想象力和感受力的发展。二是培养儿童的创新精神,健全儿童人格。三是积累“入世之资”,培养交际能力。实践证明,伴随着儿童文学长大,受儿童文学作品滋养的儿童,其语言思维、交际能力、创造能力、审美能力明显高于没有受过儿童文学作品熏陶的儿童。

二、儿童文学的价值

价值取向是指某个人或者团体在思考或行动的过程中,不自觉遵从一组价值标准情况下所表现出的行为倾向。17世纪英国约翰·洛克在他的《教育漫话》中指出的那样,儿童应该有一个快乐的童年,应该受到良好的教育,儿童教育在人的一生中的作用及其重要。

儿童文学作品首先是儿童的,然后是文学的。因此,以儿童为本位的儿童文学作品,首先要尊重儿童,尊重儿童的本性,尊重儿童的生活,而儿童也只有在生活中生存才能建构自己、超越自己,并获得新生或再生。这正是对儿童发展价值的体现,发展儿童,再生儿童,也是儿童文学作品价值的体现。儿童文学作品创作的价值取向要遵循儿童的价值取向需要。在《爱丽丝漫游奇境记》中,爱丽丝是神化了的儿童,她既具备强势人物呼风唤雨的特点,又有弱势人物幼稚可笑的特点,她的无所不能常常遭遇其幼稚和率性,甚至是自以为是,这种放大了的冲突构成人物的性格特征,也制造出滑稽、夸张的故事效果,这些无疑符合儿童的价值取向需要。

(一)想象能力的培养。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世界上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严格地说,想象力是科学研究中的实在因素。”再者,想象力培养是智力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纵观世界儿童文学黄金时代的幻想作品,《爱丽丝漫游奇境记》居首。卡洛尔虚构了一个充满奇异的世界,那个世界里有揣着怀表的兔子,吐着烟圈的毛毛虫,会跳舞的龙虾,会说话的动物和玩具,扑克王国,等等。爱丽丝的奇异旅程给想象插上了翅膀,把现实中的不可能化为真实,极大地激发儿童读者的阅读兴趣。

(二)审美能力的培养。联合国提出这样的原则:人类应当将最宝贵的赋予儿童。而赋予儿童“最宝贵的”当然首先是美。“育人始于立美,立美始于儿童”。文学都应该是美的,没有美就没有文学。它应以美的光辉光照人类,以美的形态感化人心。儿童文学除了具备一般文学的美学特征外,还具有其独特的美学特征。郭沫若在《儿童文学之管见》中作过这样的描绘:“儿童文学当具有秋空霹月一样的澄明,然而决不像一张白纸。儿童文学当具有晶球宝玉一样的莹澈,然而决不像一片玻璃。”这样的描述,形象而生动地说明了儿童文学所独有的美学魅力。

(三)自然美的欣赏。隧道一样的兔子洞,稀奇古怪的动物,美丽的花园,盛开的白玫瑰,王后的槌球场……爱丽丝的旅程,是自然空间转换的美妙之旅。她见到的美丽花园,有鲜艳的花圃和清凉的喷泉,大自然的美呼唤她,她愈加讨厌黑乎乎的大厅。于是,她竭尽所能地进入那座美丽的花园。当然,儿童读者这是也会感受到爱丽丝那颗对自然美向往的赤子之心。爱丽丝进入花园后,发现花园的门口附近有一株很大的玫瑰,上面长满了白色的玫瑰花,可让她觉得奇怪的是有三个花匠正忙着把白花染红。对爱丽丝而言,白色的玫瑰花开得繁茂,美丽无比,似乎没有必要将它染红。这里体现了爱丽丝尊重自然规律的思想,在她的世界里,自然美超越了一切人工的无理改造。儿童读者通过爱丽丝的眼睛和行为感受到自然的美好,向往大自然的怀抱。尤其是在文章的最后,儿童读者更能真切体会自然之美:草儿只是在微风中“沙沙”作响,池塘中的芦苇摇曳着,击起水面的阵阵涟漪——茶杯的“乒乓”声变成了羊铃的“叮当”声,王后的大嗓门变成了牧童的吆喝声——猪崽儿的喷嚏声、狮鹰的尖叫声,还有所有古怪有趣的声音都会变成繁忙的农场上的嘈杂的喧闹声——而远处黄牛的“哞哞”的低叫也会代替甲鱼沉重的啼哭声。

一切回到现实,回归自然,大自然赋予爱丽丝奇境,更教她认识自然之美。而儿童读者借由爱丽丝的奇幻旅程,也会加深对大自然的理解,对大自然由衷的热爱。

(四)榜样教育。榜样是人的行为实践活动及活动结果所表现出来的具有借鉴、鼓励、启迪、警示作用的、人们借以模仿的对象。榜样既可以是人本身,也可以是某种方式方法,还可以是人所具有的品质、精神、作风。好的榜样是好的思想品德的具体体现,富有感染性、激励性、可学性、直观性,其生动鲜明的形象,使人们易于理解,易于效仿,从中受到感染和激励,因而具有强烈的教育作用。榜样教育是儿童教育主要途径,而榜样的选择是儿童榜样教育的关键。爱丽丝作为儿童心目中的小英雄,她勇敢,聪明,有平等观念,意志力坚强,富于同情心,其榜样教育的价值极高。

三、儿童文学的局限性及其突破

(一)儿童文学的局限性。儿童文学萌芽于17世纪末、18世纪初,是个比较年轻的文学门类。儿童文学从“非儿童本位的儿童文学”到“儿童本位的儿童文学”,它的发生、发展、成熟的历程坎坷不平,但这一历程让人深切感到文学作品透露出的对儿童、对未来的关注和重视。然而,儿童文学对儿童的价值仍然存在极大的局限性。这里有诸多的原因,但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儿童文学作品的成人化。作家生活感觉表现的儿童文学创作,难以获得“儿童本位”的感性体验,不可避免地缺失“儿童本位”的表现,而过多地渲染属于成人世界的思想和心境,造成创作存在把儿童成人化、复杂化的倾向。

2.儿童文学作品的政治化。儿童文学应该是带给儿童快乐,在快乐中成长的文学。而现今大多的儿童文学作品都不约而同地采取说教、训诫的方式对儿童进行道德教育、思想品质教育,作品俨然成为道德教科书。

3.读者主体选择的间接性。儿童文学作品于市场而言,选择购买的主体是成人。儿童读者群的被动性导致儿童作品创作者无奈以市场的反馈创作。市场的需要并不等于儿童读者真正的需要,成人的选择剥夺了儿童选择接受怎样的教育熏陶的权利。长此以往,市场的选择将代替儿童的选择。

儿童文学发展到现今,遭遇到前所未有的瓶颈,单一性、重复性,缺少像《爱丽丝漫游奇境记》这样娱乐性足、可读性强、价值高的儿童文学作品。如何突破儿童文学价值的局限性是当前儿童文学发展的关键课题。

(二)突破局限性的建议。针对儿童文学作品价值存在的局限性,可从实际出发,突破局限性。对于儿童文学作品的创作者,儿童文学作家要加深对儿童生命的体验、理解和认识程度,走入儿童的生命世界,将自己的生命与儿童的生命融为一体,像尼·诺索夫那样成为儿童的“自己人”,那么,他就会从儿童手中得到那把登堂入室的钥匙,从而根据教育儿童的需要而专为少年儿童创作、编写的、适合他们阅读的文学作品。适当的政治化教育在儿童文学作品中出现是合理的,但不能一味的迎合政治的需要。要尊重儿童,给儿童真正需要的。儿童先天具有的“有吸收力的心理”,能使儿童在正常的条件下,自动对环境产生一种自发的和主动的学习,这种学习的发生不需要细心的指导、奖励或惩罚,因为它的动机来自于儿童的内部需要。所以,父母为儿童选择的儿童文学作品,等于强迫其自发学习。因此,父母应该将选择权还给孩子,让他们自主选择自己喜欢的儿童读物,从中汲取文学作品中内含教育的精华。孩子拥有选择权,市场的倾向势必会倾斜向适合儿童发展的方向,儿童文学创作者就更能根据市场反馈的信息写出好的作品。如此良性循环,相信不久的将来又会出现比《爱丽丝漫游奇境记》还成功的儿童教育作品。

总之,儿童文学的历史是短暂的,但它对儿童、对未来的关注和重视是长远的。爱丽丝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一段神奇瑰丽的旅程,她告诉我们原来接受教育是一件快乐的事情。她在旅程中肯定自我,收获友谊,渐渐成长。她得到亿万儿童的认同,成为他们学习的榜样。与其说她的旅程是自我学习的过程,不如说是生动教育儿童读者学习的过程。儿童文学作品的价值,随着社会和历史的发展,只会被赋予更多新的意义。

【参考文献】

[1]Bakewell. Lewis Carroll: A Biography[M].Norton: Vintage Books, 1996

[2]Brown, Carol Lynch. ed. Essentials of Children's Literature[M].Boston: Allyn and Bacon,1993

[3]Hunt, Peter. ed. Children's Literature: the Development of Criticism[M].London: Routledge,1990

[4]Lewis, Carroll. Alice's Adventures in Wonderland [M].America: Bear Run Publishing,Inc., 1982

[5]Liu, Guoyun. Return to childhood in fantasy on Alice's adventures in wonderland [D].Jinan: Shandong University Master's Thesis, 2007

[6]夸美纽斯.夸美纽斯教育论著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7]卢梭.爱弥儿——论教育上卷[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

[8]路易斯·卡洛尔.爱丽丝漫游奇境记[M].吉林:延边人民出版社,2007

[9]王志玲.论榜样教育[J].河南社会科学,2009(5)

统计学的性质范文6

【关键词】 肾绞痛; 电针; 急诊治疗

中图分类号 R69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6)12-0018-02

Curative Effect Observation of Electro-acupuncture Points Therapy for Acute Renal Colic/XU Li-jun,DUAN Yan-ping.//Chinese and Foreign Medical Research,2016,14(12):18-19

【Abstract】 Objective:To investigate the clinical therapy methods effect of reducing the pain for acute renal colic.Method:Fifty patients with renal colic admitted to our hospital were divided into the observation group for 27 cases and the control group for 23 cases.They were treated with electro-acupuncture points and simple medication therap respectively.The average pain relief time and stop time,clinical effect between the two groups were observed and compared.And linear regression analysis was used to analyze the effect of electroacupuncture stimulation time and needle retention time for pain relief time and stop time.Result:The average pain relief time and stop time of the observation group were significantly short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the difference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

【Key words】 Renal colic; Electro-acupuncture points; Emergency therapy

First-author’s address:China Resources & WISCO General Hospital,Wuhan 430081,China

doi:10.14033/ki.cfmr.2016.12.009

肾绞痛是急诊科常见急症,往往以突发性腰腹部强烈绞痛为主要症状,肾、输尿管结石是引起肾绞痛的常见原因[1]。患者来门诊就诊后,常因不能忍受疼痛而要求在短时间内能得到有效的处理以缓解疼痛。笔者所在医院近年来对门诊急性肾绞痛患者采用电针穴位疗法进行治疗,并与西药治疗结果予以观察对照,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50例肾绞痛患者均为急诊患者,其中男37例,女13例,平均年龄(42.72±10.73)岁,所有男性平均年龄为(43.08±11.27)岁,女性平均年龄为(41.69±9.38)岁,随机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其中观察组27例,男20例,女7例;年龄22~71岁,平均(43.81±12.73)岁;肾结石6例,输尿管结石13例,肾、输尿管结石8例。对照组23例,男17例,女6例;年龄19~65岁,平均(41.43±10.87)岁;肾结石9例,输尿管结石12例,肾、输尿管结石2例。全部病例均符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的《中医病诊断疗效标准》中肾绞痛的诊断标准[2]。其中对照组8例患者因药物治疗无效调入观察组,观察组5例患者拒绝使用针灸调入对照组。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1.2.1 观察组 观察组采用电针疗法:取穴为关元、三阴交、阳陵泉、太冲、肾俞、志室。患者取俯卧位,穴位常规消毒,以2~3寸针刺疼痛一侧所选择的穴位,行捻转提插泻法,得气后接G9805-C低频电子脉冲治疗仪,采用连续波、疏密波不同频率间断刺激,选择感觉阈和痛阈之间的电流强度(以患者能耐受为度),留针10~40 min,留针期间,患者自觉针感减弱时,应适当增加电流强度,以保持较强刺激,上述操作及观察人员均由固定人员进行。

1.2.2 对照组 对照组采用药物疗法,轻中度疼痛患者先给予双氯氛酸钠塞肛,同时静脉滴入山莨菪碱10 mg,30 min无效加用曲马多100 mg肌内注射,疼痛较重者予以杜冷丁50~100 mg肌内注射。

1.3 评价标准

采用数字评分法(numeric rating scale,NRS)并利用疼痛标尺让患者自己判断治疗前后疼痛指数的变化[3]。0表示无痛,10表示无法忍受,中间数字1~9表示疼痛的严重程度。

1.4 疗效判定标准

(1)显效:治疗30 min内疼痛消失或下降6个疼痛指数以上,静息时疼痛指数

1.5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5.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比较采用字2检验,并进行线性回归分析[4],以P

2 结果

所有患者的平均疼痛缓解时间为(17.65±15.38)min,平均疼痛停止时间为(34.68±16.46)min。

2.1 不同性别平均疼痛缓解时间及停止时间比较

2.2 两组平均疼痛缓解时间及停止时间比较

观察组患者的平均疼痛缓解时间及停止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2.3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经治疗后,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92.59%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0.8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4 线性回归分析

采用线性回归分析电针刺激时间和留针时间对疼痛缓解时间和停止时间的影响,可得:t1=0.128t3+0.386t4-6.023

(式2.1),其中:F=4.074,P=0.03,复相关系数R=0.503;t2=0.238t3+0.720t4-1.789(式2.2),其中:F=10.895,P=0.01,复相关系数R=0.690。其中t1、t2、t3、t4分别表示疼痛缓解时间、疼痛停止时间、电针刺激时间、电针留针时间。

3 讨论

肾绞痛是泌尿系统常见急症之一,多见于肾、输尿管结石[5]。临床传统采用常规解痉镇痛和麻醉性止痛药进行镇痛、扩张输尿管平滑肌,但其有口干、恶心、呕吐等副作用,且有成瘾性的危险[6]。电针疗法是将传统针灸和现代医学相结合,主穴及配穴的作用,再配以电针刺激,加强镇痛效果。研究认为针灸在肾绞痛发作时使痉挛的输尿管平滑肌松弛,达到解痉止痛的作用,使管腔扩大,尿流增加,解除结石嵌顿,促进排石,且针灸在治疗肾绞痛方面,镇痛起效快、持续时间长,无副作用,操作简便,对复发病例可重复应用,特别是结石直径在5 mm以下时,电针疗效较好[7-9]。

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中,R表示因变量与所有自变量全体之间线性相关程度,反映的是样本数据与预测数据间的相关程度,式2.1与2.2中,R值均处于0~1,说明还有部分因变量未纳入考虑,可见患者的治疗时间和起效时间不是简单的线性关系(弱相关性),还与其他因素相关,这是由人与人之间存在的个体差异所决定;另外可发现两个公式中t3的系数均比t4的系数低,表明为达到更快的起效时间,延长刺激时间远比留针时间有效,说明电针刺激时间比留针时间更重要,这也与实际操作要求相符。如果想要深入探讨电针刺激时间和留针时间对疗效的真实影响及内相关性,获得更精确的预测模型方程,将需要更多的数据和试验结果。

通过本研究证实,在急性肾绞痛治疗中,电针穴位治疗相比西药治疗可以缩短疼痛缓解时间,且具有较高有效率,且电针刺激时间和留针时间对疼痛缓解时间和停止时间的回归分析结果表明,患者的治疗时间和起效时间不是简单的线性关系,且电针刺激时间比留针时间更为重要。

参考文献

[1]李辉明,魏世平.急性肾绞痛的微创治疗[J].中外医学研究,2015,13(22):20-21.

[2]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S].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26.

[3]蒋朱明,蔡威.临床肠外与肠内营养[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0:156-158.

[4]张鹏,候祺,张辉见,等.体外冲击波碎石治疗单发输尿管结石及疗效预测[J].现代泌尿外科杂志,2013,18(1):27-29.

[5]张媛,朱达明.肾绞痛伴肾包膜下积液的超声诊断与临床价值分析[J].中国医学创新,2015,12(21):153-154.

[6]杨瑞洲.80例肾绞痛的药物治疗及疗效分析[J].中国医学创新,2014,11(28):136-137.

[7]丁丽,王巍,刘萍.“三才刺、透灸”并用治疗肾绞痛疗效观察[J].上海针灸杂志,2011,30(5):299-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