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意义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意义范文1
32123座增加到54643座,其增长率分别为85.2℅、248℅和70.1℅。(2)公共交通发展迅速。从1990~2006年间,公共交通运营的数量从6.2万辆增加到31.6万辆,每万人拥有公交车辆从2.2标台到9.1标台,增长率分别是248℅和313.6℅。从以上这些数据我们能够发现,我国城市交通体系不论是在道路建设,还是在交通工具建设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发展。但是在城市交通建设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也逐渐浮现,并且开始制约我国城市交通的健康发展。
1我国城市交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1.1机动汽车增长速度过快
机动汽车包括公共交通、出租汽车、私人汽车和地铁等,从1995年到2006年这11年间,我国公共交通,出租汽车的数量共计分别增长了85.2℅、248℅。根据我国轿车增长分析,每当轿车拥有量增长率超过20℅时,必将引起当年以及随后几年城市交通恶化。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第一次超过20℅的是1985(33.3℅)、1986(42.3℅)、1987(27.0℅)连续三年,第二次是1992(31.9℅)、1993(55.6℅)连续两年。这两次轿车增长也正是大城市交通最紧张的两个阶段,远远超过正常年度道路>文秘站:
1.2道路基础设施不完善
我国许多城市在发展过程中,由于对未来交通需求量估计不足以及缺乏对城市发展的统一规划、合理布局,在道路建设方面存在许多问题。例如:路面狭窄曲折,线网的连续性、连通性与可达性差,甚至不成环不成网,瓶颈断头亦经常出现,通行能力与交通流量的需求很不适应。另一方面,城市交通线路分布不合理。与此同时,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加快,一些城市在城市化进程中,对停车场建设不够,只做表面文章,道路越修越宽,停车场却没有相应的跟上发展,导致市区中好多车辆停靠在道路两旁,影响了交通。按照目前北京拥有社会公用停车设施的水平,到2010年北京缺少停车设施超过60万个。
1.3交通法规不健全、管理技术水平低下
一些城市在交通系统的规划过程中,存在的一个显着问题就是重视道路的基础设施建设,缺乏相应的一些道路配套设施的建设。而在一些发达国家,如英国、美国、日本等,在城市交通系统的规划过程中,都非常重视交通控制和交通安全等道路配套设施建设。以北京和东京为例,北京交叉路口的交通信号机是东京的3℅,每公里交通标志是东京的15℅,地下人行横道数是东京的4.8℅。北京尚且如此,其他城市的差距则可以想见。近年来我国道路交通事故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统计资料显示,2001年全国发生交通事故754919起,死亡人数达105930人,折算经济损失308787.3万元,比1997年分别增长了148.1℅、43.3℅和57.3℅。
2加强我国城市交通的基础设施建设
2.1加强以公共交通为主的城市交通工具体系建设
2.1.1实施公交优先发展战略
根据专家预测:一个人出行如果乘坐大型公交车,占路约为1平方米;骑自行车占路约为4平方米;骑摩托车占路约为10平方米;驾私家小轿车占路约为14平方米。而在我国由于交通拥挤,致使更多的人在出行时选择了自行车。在国内的许多城市,自行车已经成为市民出行首选,而自行车出行量多、频率高,是造成交通拥
挤、城市道路利用低、交通资源浪费的一种表现[2]。
从20世纪80年代起,西方一些发达国家都转向了优先发展公交的政策。为解决城市交通拥挤问题,许多国家的大城市都采取了优先发展公共交通的策略,特别是地铁、轻轨等大运量快速轨道方式的出现,极大缓解了城市交通拥挤。目前在我国很多城市,已经把更多的注意力转向公共交通,并大力发展公共汽车、电车、轻轨电车、城市地铁等运输方式,北京、深圳、昆明、南京、西安等一些大中城市已开辟了公交专用车道,“公交优先”正在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
2.1.2“轨道交通”——我国现代化城市交通发展的必然选择
城市轨道交通是由城市地铁、城市轻轨、市郊铁路、独规铁路、有轨电车等组成,与城市公共汽车、无轨电车、小汽车等交通工具相比,有明显的优越性。首先,轨道交通运输能力大。地铁单方向每小时可运送6万人次,轻轨交通可达3万~4万人次,而公共汽车若使用普通路面仅能运送5000人次,专用道路也只能运送1万~2万人次。其次,运行速度快。轨道交通在专用线路上行驶,不受其他交通工具的干扰和气候条件的影响。地铁列车运用先进的自动控制技术,可高速无阻的运行,最高速度可达每小时80~120公里;轻轨、独轨交通时速可达70~80公里,而在市区运行的公共汽车等公交车辆仅为10~15公里。其三,占用土地面积少。城市地面空间有限,征用城市土地解决交通问题困难,节约建设用地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城市轨道交通的“上天入地”是解决城市交通拥挤的根本出路[1]。
2.1.3发展其他形式的交通作为公共交通的补充形式
大力发展通勤车制度。我国城市交通有个很明显的特点,客流量比较大、时间集中、方向固定,尤其是在每天上下班的高峰时期更是如此。这部分客流量主要是由各个单位和学校的职工、学生组成。如果各个单位企业和学校能建立完善的通勤车制度,上下班高峰期利用通勤车接送,就能使一些客流量得到分流,缓解公共交通的压力。
积极培育发
展汽车租赁和二手汽车市场。由于私家车增长过快是导致交通拥挤的重要原因,因此我们有必要从源头控制私家车增长的速度。完善的汽车租赁和二手汽车市场,可以使一部分人的汽车购买欲望转变为汽车租赁或者购买二手车辆,这样就可以从总量上有效的控制私家车的增长速度。 2.2加强道路建设
从1995~2006年这11年间,我国城市的道路建设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绩,到2006年底我国道路铺设长度和道路铺设面积与1995年相比分别增加了85.2%和248%,虽然取得了这么大的进步,但是其增长速度还是低于机动车辆的增长速度。因此,在我国很多城市依然表现出道路拥挤。在我国常规的道路建设中,还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2.2.1走出因单纯修路导致的系列交通问题
我们在进行城市交通道路的规划时,切忌不能“头疼医头,脚疼医脚”这样就形成了扩建道路与交通拥挤的恶性循环。在进行道路建设时应该做到,对交通基础的研究例如:本地交通基础数据;本地突出的交通问题与隐患的系统研究等,并且,还要建立长期稳定的交通问题研究机构。只有这样,才能在解决交通这个长期而动态的问题上得到圆满解决(图1)。
2.2.2重视停车场建设
道路的静态建设也就是城市中机动车辆停车场的建设,目前,我国好多城市建设中存在的一个通病就是重建设、轻管理,道路越修越宽、车辆越来越多,而停车场的相对数量却越来越低,导致好多车辆停靠路边,严重影响交通。一些城市的停车设施与机动车拥有量之间的距离相差悬殊。由于停车设施满足不了城市停车需求,造成大量的车辆无处停车或随意停车,从“停车难”导致了“停车乱”,对城市动态交通造成很大影响。
2.2.3加强城市交通的微循环建设
最后一公里建设也称之为城市的微循环系统。过去我们对城市的干道建设给于了较多的倾斜,而对于城市交通重要组成部分的末梢部位有所忽视。城市交通体系就像人身体的血液循环系统一样,血液最终都要通过毛细组织到达身体的各个部位,汽车也是一样,最终要通过微循环系统到达城市的各个角落。从我国的一些大城市看,微循环系统的初级化、原始化的确是交通拥堵、回流不畅的一个重要原因,也是许多城市越建越堵的重要原因。
2.3加强城市交通政策法规建设
根据我国的基本国情,借鉴国内外的成功经验,加快立法进度,建立完善的法规政策体系,为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提供法制保障。进一步完善城市公共交通技术标准体系,在场站建设、车辆配备、设施装备、服务质量等方面,严格按照质量实施建设,提供服务。各级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要依据有关法律、法规,加强对城市公共客运交通市场的宏观调控和统一监督,依法查处各种非法营运活动,严厉查处侵占、破坏城市公共交通设施,危害城市公共交通运营安全的行为,保障城市公共交通的安全。同时制定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的相关经济政策,对城市发展具有全局性影响的轨道交通、综合换乘枢纽、公共交通停车场站以及政府确定的公共交通建设项目、车辆更新等,政府应给于必要的资金保障。
3结论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意义范文2
关键词:城乡一体化;公共基础设施;建设
中图分类号:F252.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城乡一体化既是一个城乡综合的社会、经济、空间发展过程,又是城乡社会经济发展的一个终极目标。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是城乡一体化建设的重要内容,而环境卫生设施是公共基础设施的一种。伴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垃圾产生量历年增加,同时人们对生活环境质量的要求也逐渐增高,生活垃圾处理系统的建设和改善成为城乡一体化进程中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的一项重要、紧迫的内容。转运环节是整个生活垃圾处理系统的中间环节,是垃圾源头管理与最终处置之间最重要的衔接部分,其布局对整个垃圾处理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即重点研究转运站的选址,以力求资源配置最优化[1]。
1 城乡一体化概念、内容
由于城乡一体化涵盖的内容太多,很难系统全面的分析研究。近些年,各学者从不同的领域重点分析和研究城乡一体化课题,有社会学、经济学、人类学、哲学、系统学、生态学、地理学等等。不同领域的学者对实现城乡一体化途径理解不同,如社会学家认为城乡一体化就是协调城乡的社会事业发展,促使城乡之间的生产要素循环流通,生产力合理布局,确保居民在居住、教育、就业、医疗等社会事业领域能享受相同待遇,缩小城乡差距,高度共享城乡资源。经济学家则认为,城乡一体化经济发展的表现是通过制定平等的经济政策,使得生产要素在市场机制的调节下自由运作,形成以城带乡、以乡促城的良性经济循环,实现城乡经济协调快速发展。生态学家认为要实现城乡生态环境一体化,就必须解决经济和环境的对峙、城市和农村对立的局面,建立统一的环境保护机制,促使城市和农村的生态环境有机融合,促进城乡健康、可持续发展。研究空间布局的相关学者认为实现城乡一体化需要调整和优化城乡的空间结构,通过有效布局基础设施、公共设施等点状设施与各交通设施的线状设施之间的结构,使得城乡之间信息、物流等各要素流通方便顺畅,促使城乡协调发展[2]。
2 基础设施规划的特点
2.l系统性、独立性
各个系统规划的内容是完全相对独立的,每一个系统都完整地自成体系,因此如何良好的管理和协调各个系统历来是市政规划管理棘手的问题。但各个系统规划内容仍然存在共性,如各系统的组成部分可概括为源、管线、用户三个部分,其中源包括各基础设施系统主要供给部分的相关内容。如给水系统的水源,能源系统的热源,环卫系统的垃圾处理站等合理位置的确定、设施规模选择、设施建设要求等等。管线主要涉及如何布置、敷设及相应的管径取值等内容。用户则包括社会生产及生活用户。
2.2规划建设周期长,投资大
基础设施规划建设涉及面积广,建设周期较长,短期收效小,需要投入的资金多,由此限制了投资渠道,国家政府投资成为主要资金来源。
2.3改良维修困难度大
由于基础设施绝大部分是敷设在地下的,容易被忽视,往往等出现问题了才想起如何补救维修。
2.4协调、管理部门多
基础设施规划涉及十几个小类,每部分管理的部门不尽相同,当需要协调的时候,各部门利益会出现冲突,处理难度比较大。
3基础设施实现城乡一体化的内容与方法
3.1 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水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最重要的元素,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水资源各种危机相应产生,为了人类未来发展考虑,科学合理的利用水资源显得尤其重要。将水系统分为给水系统和排水系统来分析实现城乡一体化涉及的内容。
1.基础设施区域统筹建设
1)区域统筹建设范畴
基础设施系统包含很多子系统,每个子系统都具有自身特点,但很多基础设施具有区域性、外部性的特征,需要从区域整体出发去考虑其设施的建设与布置。如水系统中整体流域协调、水源保护、水资源开发利用等内容;能源系统中的电力、电信系统规划;安全防灾系统中防洪、防震等规划;生态环境系统中生态环境分区规划。
(1)水资源流域协调
水系统具有流域性,一个地区的水系统的流域可能不仅局限在规划区域范围内,还涉及其他地区,因此需要规划流域协调区,完善流域的水域功能区划(公共供水、灌溉、排水、防洪、渔业等)及流域水资源保护,如按照水资源保护要求及标准,控制协调流域内供排水、防洪排涝、灌溉等内容的设施建设。
(2)水源保护
水源保护包括饮水水源保护和其它水源保护(如风景水体保护、生态水体保护等),在各种水资源保护中应该优先保护饮水水源。首先结合现状水源的分布情况,研究其分布是否合理,现有水库的库存量能否满足附近区域的供给。在大区域缺少蓄水工程的地方,考虑建设水库工程解决水源问题。从整个区域确定好水源后,依据《饮用水源保护区污染防治管理规定》、《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划分技术规范(HJ/T338-2007)》等规范,划分各等级饮用水源保护区范围,确定各饮用水源保护区需要执行的标准。
3.2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我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环节薄弱,特别是西部不发达地区,很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处于空白阶段,农民的生活条件在很多方面得不到保障。我国农村人口基数大,要真正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实现社会和谐发展,最关键的突破口就是农村建设。基础设施建设作为支撑社会发展的物质基础,其在农村的发展建设情况对提高农村生产生活水平和质量起着重要的作用。但基础设施建设本身具有投资大、建设周期长等特点,因此需政府通过各种调控引导和投资建设手段,来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并找到合适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方法,实际地解决城乡基础设施差距问题。
4结论
总之,城乡一体化是针对在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城乡之间存在的二元分割状况提出来的,同时也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要求。其中城乡一体化规划的一个重要内容是,加强农村基础设施规划建设力度,使城乡基础设施达到共建共享水平,并协调相关各类型、各层次规划,使城乡一体化中的基础设施规划能发挥对城乡空间优化的引导与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意义范文3
关键字:三维激光扫描仪;城市基础设施;地铁隧道变形;公路大修工程
Abstract: fast, accurate, effective access to 3D space information, many scholars study. Along with the information technology research development and digital earth, digital city, virtual reality and other concepts appear, especially in today's computer technology based on the information age, people on the 3D information of a more urgent demand. 3D laser scanning technology is a new technology, is a method of using laser ranging principle, the instantaneous measured three-dimensional coordinates measuring instrument. Using 3D laser scanning technology to obtain the space point cloud data, can quickly build the structure complex, irregular 3D visualization model, time saving and labor saving.
Keywords: laser scanner; city infrastructure; the deformation of Metro Tunnel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三维激光扫描仪的概念
三维激光扫描技术是测绘领域继GPS技术之后的一次技术革命。三维激光扫描仪通过高速激光发射器运用激光测距原理,瞬时测得空间三维坐标值的测量仪器。它突破了传统的单点测量方法,具有高效率、高精度的独特优势。三维激光扫描技术能够提供扫描物体表面的三维点云数据,因此可以用于获取高精度高分辨率的数字地形模型。
2.三维激光扫描仪作业流程
三维激光扫描作业流程主要分为外业数据采集和内业数据处理两大部分。
2.1外业数据采集
外业数据采集包括标靶及控制点布设与测量和数据全景扫描两部分工作,控制测量包括平面控制测量和高程控制测量,数据扫描包括三维激光扫描和标靶三维坐标测量。
2.1.1标靶与控制点布设及测量
在外业数据采集时,由于三维激光扫描仪的测程是有限的,同时扫描仪与被扫描目标所形成的夹角不同的情况下的空间分辨率是不一样的,夹角越小,分辨率越低;对于不同的扫描距离,点的精度也不同;另外还存在有障碍物不能通视的情况,因此通常一条道路的测量工作需要在很多测站来完成。那么不同测站的测量数据如何拼接到一起,就需要标靶来完成,因此根据扫描仪测程,需要在各相邻测站重合的位置布设3个以上形成不规则图形的标靶,以供点云拼接需要。
2.2内业数据处理
外业扫描到的三维点云数据,既包含有用的数据,也包含车辆、行人、树叶等等无用的数据。这些数据量庞大的点云必须要经过处理才能被利用。
2.2.1数据滤波、抽隙
外业数据采集的无用数据,也称作噪声数据,将这些数据剔除的过程叫做数据滤波。如果采集到的点云数据或者局部数据相对于工程本身过于密集,还可以对数据进行抽隙处理,这种方式也称作去云。
2.2.2点云拼接
把从各个测站上扫描得到的点云数据,通过设置在测站重叠处不规则的标靶拟合而拼接在一起,这个过程叫做点云拼接。利用已经布设、测量过的控制点三维坐标,将拼接后的点云纳入到我们所使用的平面直角坐标系中。
2.2.3平面虚拟测量
点云数据是由大量三维信息的点位组成,还需要结合由CCD相机所拍摄的真彩色影像,前者保证了表面模型的数据(DSM),而影像数据则保证了边缘(Edges)和角落(Corner)的信息完整和准确。
2.2.4建立DEM模型,生成等高线、纵横断面图
经过处理了的点云是由高密度的三维离散点阵组成,将这些空间点利用软件平台生成连续的不规则三角网(TIN),进而生成等高线,并且可以根据需要设置等高线间距。将带有桩号的设计中线插入到固定坐标系中的TIN模型当中,根据设计要求的中线断面间距及每个横断面宽度,即可生成所需要的任意纵横断面图。
3.三维激光扫描仪在城市基础设施监管中的应用
3.1三维激光扫描仪在地铁隧道变形监测中的应用
地铁隧道收敛变形,是指地铁隧道在营运过程中,由于受到地面、周边建筑物负载及土体扰动、隧道周边工程施工及隧道工程结构施工、地铁列车运行振动等,对隧道产生综合影响而造成的隧道变形。地铁隧道收敛变形量必须保持在设计范围内,否则需要采取措施,防止灾难事故发生。
3.1.1三维激光扫描仪测量地铁隧道变形监测流程
3.1.2三维激光扫描技术在地铁隧道收敛变形监测中应用的基本思路
3.1.2.1数据采集
设计导线与水准测量方案,根据激光扫描仪性能参数及现场环境设计扫描站间距、扫描点密度,保证具有一定的扫描重叠度;隧道内导线及水准测量,传递三维坐标;同步进行隧道三维激光扫描,获得隧道管壁三维点云数据,同时也获得标靶点云数据。
3.1.2.2数据预处理
标靶三维坐标计算:通过导线及水准测量成果,计算标靶的三维坐标。
点云数据三维坐标归算:根据标靶三维坐标将每站的点云数据归算到统一的三维坐标系统。
剔除噪音数据:根据隧道设计数据,剔除管壁外的噪音数据。
提取必要的管壁点云数据:由于扫描角度、距离等因素,管壁点云密度并不均匀,站附近的点密度大。为便于下一步处理,去掉点密度大的区域中不必要的大量冗余点,按照一定的密度提取点云数据,提高后续数据处理速度。
3.1.2.3三维模型建立
根据预处理后的点云数据生成地铁隧道内壁三维模型。
3.1.2.4成果输出
按照地铁隧道收敛变形测量要求,对指定管片截取三维模型断面,对断面数据进行高次样条曲线拟合,与设计断面理论值比较,求出管片一周的变化量曲线,并输出特征点的变形量差值。输出每管片一周收敛变形报告。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意义范文4
关键词:建筑;电气设计;节能技术;措施
中图分类号:TU201.5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由于科学技术与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的资源在各个领域都被大量的消耗,虽然促进了经济的发展,但是其背后的威慑性也非常的强。所以在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我们必须合理的利用资源,使得资源能够得到合理的配置。建筑的电气是我国电力资源消耗的一个重大因素,所以必须加强节能技术在建筑电气设计中的运用,进而能够使得电力资源的消耗与浪费得以减少,实现电力资源的合理利用,促进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与发展。
一、我国建筑电气设计的现状
我国目前的发展时期就是资源高度利用的时期,资源的消耗与浪费也日益严重。在建筑建造中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以及知识,进而生产出人性化、先进化的电气系统就是建筑电气。在建筑电气的生产过程中需要用到先进的信息化技术、各种智能化系统以及电力方面的技术。虽然我国的建筑电气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是在节能方面还存在很多不多,能量的浪费还非常严重,在很多地区的建筑中所使用的电气并没有节能技术的支持,所以我国的节能技术在建筑电气的设计中的使用还非常的欠缺。
二、我国建筑电气在设计过程中的节能技术
1.建筑电气的能量节约
建筑电气系统主要有:空调系统、排水系统、电梯、电动机、电动门以及电动窗等。在空调系统中,要优化对冷缺水以及冷冻水系统的控制,注意冰蓄冷体系的应用,进而提升资源的使用效率,还要注意对风量控制系统的技术应用,优化对空调温差的控制,从而达到空调的节约效用;还要优化对排水体系的控制;在选用电梯时要选择合理的型号,做好电梯的运行速度以及承载物体的重量规划;还要控制好电动门和电动窗的能量节约;对待建筑物中所采用的遮阳体系也要做好能量的控制。
2.通过太阳能发电
太阳能资源的利用不具有地域性的限制和额度上的限制,它是一种可再生用之不尽的资源。还具有清洁、环保的效用。所以很多建筑业在电气的设计中都大量的用到了太阳能,通过太阳发电进而照明,提供电力资源,使得照明技术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在使用中,不仅能够节约我国的资源,还可以使得废气的排放减少,具有环保功能,对全球的资源平衡与自然环境都非常的有利。太阳能发电是具有环保功能的节能技术,在建筑电气的资源节约中有着不可小觑的作用。
3.通过光源,节约用电
建筑电气的节能在发展中受到的关注度越来越高。经过设计人员的不断探索,光源也可以作为节约电力的一个重要因素。利用光源,将其和照明紧密的结合,这样在建筑屋内,白天可以通过充足的光源使得室内有足够的光照,还可以使得室内的气温得以提升,减少照明工具的能量消耗,进而能够使得资源大量的得以节约。光源在建筑中可以通过采光的板面、棱镜的窗户、导光管等措施来使用。光源和太阳能资源一样,都是可再生的资源,而且不需要任何的资金投入,是天然的,用之不尽的资源,并且也具备环保的功能。
4.进行照明控制
照明系统是建筑电气中资源消耗的一个重要因素,通过对照明系统的控制可以减少资源的浪费,因此要采用高效的控制体系。使用人员不要过度的使用照明系统,不必要时不要使用,只有在需要照明时开启,进而使得资源能够节约。通过对室内的光环境的控制,进而将使得空间得以划分,使得一个空间能够有不一样的环境,能够满足照明环境在舒适度方面的要求。
三、我国建筑电气设计所遵循的理念
1.遵循经济实用理念
在我国的建筑电气设计的过程中,节能技术的大量应用,在开发与投入的使用中,相应也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其中,但是资金的投入还要换回相应的回报,所以,建筑电气设计过程中所运用的节能技术还要在较短的时间内带来一定的经济回收效益。使得能量的节约与经济的发展成正比例。
2.遵循节约资源的理念
建筑电气设计中必须遵循的一个理念就是对资源的节约的一个理念。资源的节约是我国建筑业市场中重点倡导的一个发展目标。所以电气设计要符合市场的要求,符合社会整体的发展趋势,在设计的过程中要注意与节能技术的结合,使得所设计的电气能够促进能量的节约,促进资源的合理运用与配置。
3.遵循合理性的理念
在我国的建筑电气设计中节能技术的运用要使得建筑物中的电气设备有足够的动力运行,要具备合理性,能够符合电气的运行要求,使得建筑电气在运行中既要做到资源的节约,还要符合建筑环境的要求。
总结:
在资源的高度利用时期,我国的建筑业在发展中有着重大的责任和使命,在建筑电气的设计中要注重节能技术的运用,另外还要注重环保。随着建筑业的竞争力度的不断增加,建筑电气设计是否节能影响着企业的竞争力度,进而影响着建筑业在市场中的发展状况,进而也影响着建筑业的经济效益。在建筑电气的设计过程中要遵循经济实用理念、节约资源的理念、合理性的理念。使得所设计出来的建筑电气能够实现节约资源的目的,进而能够满足社会发展中对资源配置的要求,促进资源、能量的合理化、持续化利用。倘若一个建筑业在电气设计的过程中不注重节能技术的运用,建筑业就会跟不上市场发展的步伐,进而在市场中的竞争力度就会减弱,最终被市场所淘汰。所以节能技术在电气设计中应用,有着非常大的影响力度。建筑业一定要引起重视。
参考文献:
[1] 买森. 建筑电气设计中节能降耗措施应用的重要性分析[J]. 科技与企业, 2012,(05) .
[2] 张敬涛. 浅谈高层建筑电气设计的主要内容及节能原则[J]. 中国新技术新产品, 2011,(22) .
[3] 陈虹霓. 电气节能技术在工程设计中的应用[J]. 中国高新技术企业, 2012,(07) .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意义范文5
关键词:桩基础技术;建筑工程;土建;应用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口的不断增加,人们对房屋的需求也在快速的加大。使得建筑业的前景越来越好,对于建筑业的技术要求也越来越高。建筑问题中绝大部分是由于基地不够完善、无法抵抗地震等自然灾害。桩基础技术的到来,为解决建筑工程土地施工建设中的这一大问题,带来了希望。尽管桩基础技术在实际应用中还不够完善,但只要在建设工程实际运用中,不断的吸取经验和教训,桩基础技术一定可以更加有效的应用于建设工程中。
1 什么是桩基础技术
近年来,建筑业在不断加速发展,新的建筑技术也在不断的出现。桩基础技术是建筑工程中的基础技术,是建筑施工的关键所在。桩基础技术也可称为桩基础工程,主要是由基桩和承接基桩与桩顶的承重平台两方面组成。桩基础技术处于整个工程中的核心地位。因为桩基础技术在建筑中,把整个建筑的不同方向的承载量转移进了桩基所处土层的四周中,大大的平衡了建筑上方的负荷。在建筑物遇到地震,风暴等等自然挑战时,外物对建筑物所造成的强大的压力可以被桩基有效地转移到土层周围,充分地减少外力对建筑物所产生的破坏力和压力。正是如此,建筑业十分推崇和重视桩基础技术,特别是在一些自然灾害发生频繁地区,对地基要求十分的高,桩基础技术的使用更加的广泛。
2 建筑工程中桩基础技术有哪些特征
桩基础技术有很多的特点,正是因为桩基础技术的这些特点,才使得桩基础技术在建筑工程中具有很大的实用性。桩基础技术在建筑工程的施工建设应用中,最显著的一个特点就是具有非常强大的承载力。拥有超强承载力的桩基,在面对一些特别硬的石块,厚实的岩石,硬性比较高的粘土等地层时,仍然可以承载高层乃至超高层的负荷载重。桩基在一定的情况下具有稳定建筑物的特点,防止建筑物因外力倾斜而倒塌;在建筑施工过程中,桩基可以深入土层到达地下,固定在坚硬稳固的基岩上,当发生地震或者其他原因造成表面的土层下陷时,底部牢固的镶嵌在基岩的桩基,可以提高承载力,稳定建筑物。
3 桩基础技术在建筑施工中的应用
探究桩基础技术在建筑施工中的应用,首先要充分的了解桩基础的种类。桩基础的类型繁多。按照承台位置的高低可以分为高承台桩基础与低承台桩基础。高承台桩基础的承台高过地面,常用于桥梁,码头的建设工程中。低承台桩基础是指承台面低于地面,一般用在房屋工程中;按承载性质可以分为端承桩与摩擦桩;按桩身的材料可分为钢筋混凝土桩、钢桩、木桩、砂石桩、灰土桩;从桩的使用功能来划分,可分为竖向抗压桩、竖向抗拔桩、水平荷载桩、复合受力桩;从制作工艺角度可分为钢筋混凝土桩和灌注桩。
3.1 灌注桩与预制桩
灌注桩大体可以分成三种类型即沉管、人工挖孔、钻孔灌注桩,其中以沉管灌注桩最为常见。沉管灌注桩的方法相对较方便。但是由于需要对桩进行外力击打,易损害桩的质量,所以在采用沉管灌注桩时,要掌握好击打的力度。人工挖孔灌注桩是采用机械进行挖孔,所以在挖掘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对孔的保护。钻孔灌注桩在建筑施工作业时,则要注意桩与桩之间的距离。
在建筑工程中有两种应用预制桩:一种是混凝土预制桩;一种是钢预制桩。其中混凝土制作的桩是比较常用的。混凝土桩因为混凝土的特点,所以混凝土形成的预制桩较坚固,承载力相对较强。在预制桩的制作过程中需要注意预制桩的桩尖朝向,避免影响施工进度。
3.2 因地制宜,选择最佳桩基础类型
建筑工程中,选择合适恰当的桩基础技术类型对于建筑施工工作至关重要。在建筑施工过程中,根据建筑工程的施工环境的不同,选择最佳桩基础技术,用最低的成本,最快的效率完成建筑施工。所谓因地制宜的选择原则,就是根据施工环境土层的土质与水文情况,施工环境的保护要求,因地制宜的选取最适合的最有效的桩基础类型。因地制宜原则,还需要注意建筑工程的施工环境是否为自然灾害的多发区以及发生频率,施工环境附近的建筑物高度以及地下管道的情况。全面掌握施工现场土质条件与周围环境,确保施工作业的安全。
3.3 满足建筑工程要求,合理控制桩的承载量
建筑工程中的要求主要有两点,一是对建筑工程中的桩的要求,二是建筑工程的进度要求。桩基础技术的应用处于建筑工程施工的前期,在使用桩基础技术前要严格计算好施工建筑物与桩的承载量,控制好对桩的负荷。建筑工程的施工进度对于桩的选择也有一定的影响,所以一定要选择合适的桩基础类型,控制好建筑工程的施工进度。
4 结语
桩基础技术是建筑行业的一大进步,对建筑工程土建施工而言,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和帮助。桩基础技术是建筑工程施工建设的基础,更是完成建筑工程的前提。尽管桩基础技术已经广泛的应用到建筑工程中,但也不能因此掉以轻心。所以,在运用桩基础技术时,要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同的建筑工程需要不同类型的桩基础技术,要选择最适合的桩基础技术来实施建筑工程作业,是建筑行业做好做大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罗立贺.解析桩基础技术在建筑工程土建施工中的应用[J].门窗, 2014(07).
[2] 傅彬彬.试析桩基础技术在建筑工程土建施工中的应用[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4(33).
[3] 蒋永宏.解析桩基础技术在建筑工程土建施工中的应用[J].门窗,2014(06).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意义范文6
一、高校艺术理论基础课程的基本情况
随着艺术高考的改革,高校艺术类教育发生改变,艺术类教学正逐步走向成熟。笔者经过多年的教学探索发现,目前针对艺术类教育方面的改革多集中在高年级的专业设计课程的实践性教学课题方面,往往忽视了艺术类基础课程方面的教育,尤其是对理论基础课程重视不够。艺术类专业理论基础课程是艺术类专业的必修课程,这类课程的学习能够完善学生的专业知识结构,提高其专业文化修养,开阔设计思路,为专业课的学习及专业设计能力的发展奠定基础。一些高校结合实际情况对艺术类史论课程的教育提出了一些改革方案,也做出了一定的成绩,但还存在着诸多问题,主要原因是学情方面有了很大变化,这充分说明时代不同了,学生的信息量广,思维活跃,对事物的观察能力和敏感度与以往不同了。传统艺术设计教育的理论和方法已经发生了变化,艺术理论基础课程的教学改革迫在眉睫。
二、艺术理论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课程重要性认识不足
动态的社会发展与静态的理论教育必然导致今天教与学的矛盾,处于动态中的学生面对史论课程,大都怀疑它的合理性和必要性。很多师生认为在综合性研究型大学中艺术基础史论课程尚属艺术类课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由于艺术类理论课程无法做到直接提升学生的设计技能和绘画水平,让很多家长和学生理解为“看不见、摸不着”,无法让学生在日趋激烈的就业压力下直接提供强有力的就业砝码,因此很多教师和学生觉得这类课程对今后的设计和工程实践没有实际意义。为何要开设基础史论课,如何使该课程更好地为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服务, 是此类课程教学改革首先要解决的问题。
(二)课堂内容专业针对性不够
艺术理论课程的教学现状与迅猛发展的艺术设计教育形成强烈的反差,往往理论课的教授由同一教师担任,缺乏丰富理论课授课经验的教师,在教学方法上还少有创新,目前基本上是沿袭美术史的教学方法。教师在教授过程中很容易忽视学生的专业特点而采用相同的内容与形式授课,即“授课+图片+(参观)+论文+部分闭卷考试=结课”。教学形式填鸭化、学生缺乏学习主动性、传统考试方式很难达到完全检验学生学习效果等问题,都对传统教学模式的改变提出了改革方向。
(三)理论与实际脱节
不够重视创新能力和学生整体素质的培养,对理论课的认知有误,认为其仅仅是讲授一些历史理论知识。事实上,好的理论课教学可以促进学生品质技能更好的发展。艺术理论基础课程教学转型的主要问题在于课时量不足、教学内容与教材不符合现实需求等方面,究其根源,还是因为旧有的教学方式缺乏与现实技能培养的联系。
三、艺术理论基础课程的改革方向
(一)针对不同专业方向特点安排授课内容
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优势,改变传统的考试方式,找到一种更为适合理论基础课的教学方法,让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主导,而变换教师的教学方式方法。不同专业的艺术理论课程授课必须由该专业的专职任课教师担任。教师能非常清楚本专业的特点,从而有针对性地授课,课程中所举案例则结合专业前沿内容。这样一方面针对本专业内容讲授案例,充分挖掘其知识深度;另一方面教授其他专业的基本知识,充分拓宽其知识面。
(二)采用有效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教师授课前要经过充分的备课,对教材有充分的理解和把握,明确教学大纲的相关要求,针对学生自身已经具备的知识情况,有针对性地制定相应的教学目标,尽可能做好措施更加具体,行而有效的开展教学环境,使学生能够被理论课教学所吸引,注重艺术理论与艺术实践和当前的设计热点的紧密联系,及时地反省并总结教学的效果,以便在今后的课堂上减少遗憾。
(三)灵活运用教学形式提高理论课的教学效果
理论课教学中改变以往讲解式的教学模式给予学生学习自主权,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充分利用多媒体设备,丰富教学手段,结合教学相关视频文件和图片文件,根据学生反馈回来的学习成果随时调节学习状态,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重视教学中师生互动交流,课堂内教学讨论的形式则可以使用课堂辩论的形式完成,课后的教学辅导可以通过网络依靠信息技术发展来实现,让学生深入掌握知识点,透彻理解理论知识。
(四)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习惯和自学能力
教学中向学生传授技能学习的同时,更要能帮助其树立独立思考的习惯和培养自我学习的能力。要广泛阅读、欣赏、交流、合作、讨论、调查、综合、比较、怀疑、想象、逆向思维、发散思维、打破常规等,培养其具有欣赏艺术的趣味和评价艺术的洞察力,这样才能更好地认识和自由地表达自己。
总之,无论是艺术理论课的建设, 还是艺术教育体系的改革都必须与时代的发展、设计行业的发展、高校类型的定位结合起来,才能对丰富设计的内涵和形式起到积极的作用。
(注:本文为辽宁省高等教育学会2013-2014年度高等教育研究课题《市场需求导向下高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研究》,课题编号:GHYB13195)
参考文献:
[1]纪向宏.美术史论课教学方法探究[J].中国轻工教育,200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