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当代艺术与现代艺术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当代艺术与现代艺术范文1
关键词:自我批判;形式简化;形式自律;社会现代性;审美现代性
现代艺术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从马奈到毕加索再到波洛克这样的一个发展线索;而当代艺术则是从杜尚到安迪.沃霍尔这样的一个发展线索。到了20世纪60年代,现代艺术基本上走向终结,我觉得可以把这个时段看作现代艺术与当代艺术的一个分水岭。
现代艺术是将“自我批判”当作现代主义发展的动力,而且将纯粹性、平面性、媒介性看作是现代主义绘画的本质属性,而哲学化的“自我批判”最终以“形式简化”的原则体现出来。
而当代艺术的本质则是对“形式简化”及“形式自律”的否定,并力图填平艺术与生活之间的鸿沟,让艺术重返现实。
在讨论现代艺术与当代艺术的区别时,如果要理解两者之间的更深层次的差异,我们则要追溯两种艺术形式产生的政治、文化、艺术语境。首先,我们从西方启蒙运动以来的两种现代性的分裂与冲突说起,即社会现代性和审美现代性的对抗。社会现代性从一开始就与18世纪以来的工业革命和随后资本主义的高速发展有着亲密的血缘关系,它来源于资本主义对人类的承诺和期许,即一个建立在科技和工具理性基础上的,由社会的现代化变革营建起来的平等、民主和自由的世界,到18世纪晚期,启蒙主义的思想家将伴随着社会现代性而来的理性精神提升到前所未有的哲学高度,因为,在他们看来,资本主义将创造一个崭新的世界,这个新的世界比之前的一切社会都更加优越和先进。
此后,社会学家马科斯.韦伯进一步谈到,随着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由宗教、宗法、血缘为主导的传统社会开始出现分化,形成了不同的社会生活领域、经济领域、政治领域、审美领域、道德领域、知识领域等。同样,理性领域也出现了分化,就像康德将哲学、道德、审美看作三个不同的领域一样,韦伯也将其概括为认知理性、道德理性和艺术理性。从理论上讲,如果这三种理性能够协调发展,便能构建一个完美的社会,然而,19世纪以来资本主义社会出现的种种危机皆源于这三个领域发展的不平衡,结果导致了它们三者之间的进一步分裂。对这种分裂,美国社会学家丹尼尔.贝尔曾这样解释,“掌管经济的是效益原则,决定政治运转的是平等原则,而引导文化的是自我实现或自我满足原则(self-realization or self-gratification)”。而审美现代性与社会现代性的矛盾则来源于经济领域所要求的组织形式同现代文化所标榜的自我实现规范之间的断裂。随着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审美现代性与社会现代性开始逐渐分裂,两种现代性的激烈对抗成为了现代艺术产生的前提,而以审美现代性为载体的现代艺术也增添了精神和文化上的附加值,即通过艺术来体现艺术家所具有的反叛性、精英主义的个体价值。审美现代性用一种近似于极端的否定态度去抨击和批判依托于科技、工具理性的现代性发展。因为,建立在资本主义现代化基础上的社会现代性最终会带来马克思所说的“异化”和卢卡契所言的“物化”。同样,现代人也无法打破韦伯寓言的由工具理性带给人的“铁笼”,以及终将变成马尔库塞称为的“单向度的人”。
其次,审美现代性除了具有孕育自己的社会学土壤外,在艺术史的语境中,它同样有着自身内在的发展脉络。一方面,在美学领域,18世纪晚期席勒、康德提出的“审美自律”为审美现代性的合法化提供了理论上的支撑。另一方面,19世纪中期以来,当欧洲的现代派艺术家将“为艺术而艺术”作为创作的主要目的时,审美现代性便具有了艺术史的维度。
而当代艺术则是对这种审美现代性的批判和否定,这种否定大致体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批判形式自律导致了艺术与现实生活世界的彻底分离。因此,我们可以看到,当代艺术作品中大量使用生活中的现成品,而这在现代艺术中是几乎看不到的。另一个是否定形式主义—现代主义所形成的一套艺术体制,这样就可以将现代艺术中处于“缺席”状态的达达、波普艺术包括进来。
此外,现代主义的艺术家希望通过形式自律来营建一个“乌托邦的世界”,并以此与外部的现实世界进行对抗,而当代艺术则认为“形式自律”就像宗教一样,是艺术家的“精神鸦片”。如果仅仅追求形式自律,现代主义艺术不仅会与生活世界完全脱节,而且也会丧失反思、批判、介入现实世界的能力。当代艺术不是选择逃离这个异化的现实世界,而是选择借用现实世界的物品来抨击,批判这个异化的世界。因此,我们可以看到当代艺术中许多作品具有批判现实的意味,而现代主义的作品则更多的关注作品本身的语言风格流变,及形式更替。
以上是我对现代艺术与当代艺术区别的一点浅见,不足之处,还望多多批评指正。
参考文献:
当代艺术与现代艺术范文2
历史的缺席
和广东的地理边缘化和政治边缘化的现状相似,广东的当代艺术创作也呈现出一种边缘化的状态。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国的艺术界经历了现代艺术运动,从“星星画会”,到“85运动”,到89现代艺术大展,各种艺术团体不断涌现。八十年代的资讯不像今天那么发达,艺术院校由于成为当时传播西方现代艺术资讯的主要阵营,其艺术运动领军人物也大多从学院里出来。批评家易英这样形容当时的情形:“1985年前后,从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中央美术学院、浙江美术学院和湖北美术学院等院校毕业的一些研究生和本科生走向社会,参与现代艺术,抨击守旧势力,对规范和传播现代艺术起了极为重要的作用。”[1]然而,在这场浩浩荡荡的美术思想解放运动中,广州美术学院(下简称广美)的师生并没有表现出积极的姿态,而是更多地把精力投在经济建设的大潮中,俗称“下海”。而当时的“下海”更像是学院表现出来的一种集体需求,“我们想建成一种开放型的教学单位。……艺术也是一种事业,办任何事业都是需要钱的,我们的教学改革需要经济做基础,国家经费有限,书生清淡不能解决报销开支问题,于是八五年夏,我们油画系成立了‘现代环境艺术设计公司’。”“通过办公司:我们要老师和同学明确建立艺术是可以多样途径为四化建设服务的思想。……我们的改革目标正在于改变那除了油画之外什么都不会的现状。”“我系建立的‘环艺公司’短短一年多的历程在完全不影响正常教学的情况下,完成和正在进行着数十乃至上百万的艺术工程任务”[2]从当时油画系主任的这一段总结来看,广美当时的教学目标定位过分商业化是造成广美遗憾地缺席“85’运动”的重要原因。
走向国际的一群
当代艺术团体“大尾象”和“阳年”在广东的当代艺术中显得比较孤单,他们前面没有人,后辈又跟不上。“大尾象”和“阳年”的成员大多在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毕业于广美,他们和陈侗的博尔赫斯艺术空间(1992年成立)、策展人侯瀚如的关系很密切,在他们之间形成一种良好的当代艺术合作关系。九十年代初期这两个团体几乎每年都有展览,其展览形式大多以行为和装置为主。1991年1月“大尾象”在广州市第一工人文化宫展览厅举办了“大尾象工作组艺术展”。九十年代初正是新潮美术向新生代艺术过渡的时期,这样的展览在当代行为艺术历史中具有先锋的意义,行为和装置展显得和当时的艺术氛围形成鲜明对比。九十年代中期,“大尾象”的成员均以个人的身份在海外做展览。而当时和他们几乎同时成立的博尔赫斯艺术空间,至今仍然作为凝聚广东当代艺术势力的一个重要场所,例如为“大尾象”的成员不定期地举办展览。成名稍晚的曹斐可以说是典型的广美出品,从附中到本科,她接受过完整的广美教育。近几年,曹斐受到海内外的高度关注,她和上述两个广东当代艺术团体的关系颇为密切,但其创作方式却完全不同于她的前辈。我们很难界定曹斐到底属于哪一类型的艺术家,然而可以肯定的是她对艺术的媒介和材料非常敏感。她的作品多少体现出广州人的典型特征:更加关心生活本身。曹斐参加第二届广州三年展的作品《珠三角枭雄传》依然令人印象深刻——无论是她的作品内涵的丰富性和幽默感,还是她作为导演的出色的个人魅力。在短短的三个月内曹斐组织了一班完全没有受过专业表演训练的广美学生,在广东美术馆上演了一场关于广州市民生活的小话剧。回顾一些她早期的短片,如《Cosplay》、《Hit-Hop》等,同样反映南方城市有的流行文化与本土市民生态之间的各种不确定的关系。
提起这些九十年代从广州走向国际的艺术家,总觉得他们的学院背景和他们的艺术成就并没有太大的关联,正是当代艺术和学院这种若即若离的关系,使外人在谈论广美的时候会产生一些神秘感。
前卡通和后卡通
这里要说的前和后并非又要创造一个关于卡通艺术的新名词,仅是用于描述在广美发生的和卡通有关艺术事件的先后顺序。前卡通也就是指九十年代以广美老师黄一瀚为代表所提出来的“卡通一代”。用他的表述:卡通一代是指具有生存平面化,卡通玩偶化、中性化,网络数字化等特征的一代年轻人,并不是简单的卡通画作者。[3]“卡通一代”是黄一瀚等人在90年代提出的一种社会学命题,其本意是有针对当时社会的新生文化现象,并以此作为艺术创作的主题,当时造成不小的轰动效应,有批评家高呼“有了‘卡通一代’,我们如梦初醒生活原来已经这样!”[4],但在艺术界最为持久的影响应该是“卡通”这个词。后卡通也理解为在“卡通一代”之后,如近两年广美出现的以“飘一代”为主的年轻艺术家团体,其主要策展人陈国辉认为:“以‘飘一代’为艺术团体的‘80年后’青年艺术家,其精神图式明显存在着卡通化、漫画化、平面化、符号化、寓言化的倾向。”可以说从“卡通一代”到了“飘一代”,一种“卡通”符号化的延伸,除此之外,作品形式和主题的已经没有多大联系。
上世纪九十年代末,互联网开始在中国疯狂蔓延,在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广东历来作为中国南大门的地缘优势逐步淡化,某种角度而言互联网使得我们的生活方式、知识来源的差异大大减少。除了广州,中国各大城市也有“卡通”,更有人戏言,这一两年来四川美院盛产“卡通”。一下子,“泛卡通”的创作似乎成了当代艺术市场的新贵,图式化和样式化的卡通作品很容易被市场接受,只是这种泛卡通艺术类型越来越像吃了问题奶粉长出的大头怪婴,容易夭折。后卡通的勃兴和繁荣,尽管他们以“自动肤浅”、“主动肤浅”的口号为自己的艺术正名,但是这些艺术家应该清醒认识到不可能“卡通”一辈子,卡通被看作是人生经历中一个很短暂的符号,这些艺术家是否能把“卡通”进行到底,也是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其实黄一瀚在广州发起“卡通一代”确实是深切反映了当时青年人的某种生存状态,但他也完全没预料到“卡通”可以泛滥到今天的这种地步,“卡通”被过度地被重复阐释和利用,以至于在十几年之后的今天,当我们谈论起“卡通一代”时就像谈论着一个过气老明星。
软现实主义在广东
把软现实主义放置于上述广东的当代艺术之后,可以发现并没有呈现出一种文化上的连贯性,气质也大不相同,无论是上述的当代艺术作品或者团体,多少带有草根精神和江湖气,而软现实主义有着学院派的气势。从艺术本体的角度思考,软现实主义被视作艺术哲学或者方法论的话语对象,而上述的当代艺术大多是以艺术语言的实验作为主要目的。软现实主义作为一种艺术理念,在广东出现已经一年多,其面貌呈现从一种艺术批评思维逐步发展出文化研究的可能性,对话和来自美学、哲学、文学和艺术史领域的文本不断组织出新的理论面貌,并且具有被不断建构、增补、修改等特征,可以看到参与建构软现实主义的艺术家或诗人的作品,并没有呈现出一个整齐的艺术风格,例如赵峥嵘和罗奇两人的绘画就在艺术语言上有着很大的区别。如果我们提起卡通一词,都有一种印象图式,而软现实主义艺术则没有,这一点很值得我们期待,它的核心理念(不批判、不妥协、不逃避、不代表)在艺术阐释上存在巨大的空间,上述的种种都透露出,软现实主义是一种更具有韧性的理论结构体系。
结语
当我们用一种切片式的方式观察广东的艺术状态时,软现实主义被放置其中和广东其他的当代艺术方式格格不入,但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广东的当代艺术创作从来都是四分五裂的状态,广东艺术家不跟随全国的艺术思潮,也很少以整体的面貌出现在全国,这种态度或者策略,似乎成为广东艺术家或者理论家的一种有意无意的集体行为。如果说在广东的内部得出这样的结论有失客观,那么最明显的例子是,在广州会时常冒出一些新的艺术空间,却没出现过北京的798或者上海的莫干山路,正是这种特殊和不确定的氛围,构成了广东多元和不可预测的当代艺术现状。
[1]《从英雄颂歌到平凡世界》,易英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第132页。
[2]《行进中的回顾》,尹国良,广州美术学院《美术学报》,1988年油画系专号,第8页
当代艺术与现代艺术范文3
一、“当代艺术”的概念阐释
中国是有着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其融合儒道禅思想的传统文化给我们刻下了深深的民族印记。从古至今,中国的绘画艺术也经历着历史变迁所赋予的时代意义。那么,在今天西方文化占主流趋势的世界审美文化中,“中国当代艺术”不断的寻求突破传统局限的艺术表达方式,创作出符合时代环境、表现当代思想观念及精神诉求的艺术作品,以积极的艺术实践和深入的理论探索寻求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之路。
“当代艺术”广泛用于对西方近二十年所产生的艺术现象的总体概括,区别于艺术史中提到的“现代艺术”和“后现代艺术”等艺术思潮和流派。今天,“当代艺术”的概念被泛化,我们可以用“当代艺术”来概括艺术发展过程中现阶段的艺术特征,阐释现今正在流行的、具有很强时代特征的文化艺术现象等等。所以,根据“当代艺术”的特征我们可以把它归纳为:一方面指具有特定时代特征的艺术现象,另一方面指现今生活中正在进行的艺术活动。随着国际文化艺术交流越来越频繁,“中国当代艺术”正在经历与他国文化意识形态相互碰撞、融合的过程,与各国携手共建世界文化共同体影响下的“国际化的当代艺术”。
二、中国“当代艺术”产生的社会历史背景
在中国,“当代艺术”的概念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被大众熟识,中国“当代艺术”及其理论的发展处于中国特殊的社会历史背景下,这就决定了“中国的当代艺术”有别于西方泛指的“当代艺术”概念。在我国改革开放后,国内进入政治稳定、经济快速发展的历史时期,与之相应的文化艺术也蓬勃发展,各地的艺术思潮十分活跃。同时,在中国举办的各类艺术展览为中国艺术工作者开拓了视野。伴随着中国经济参与到世界经济运转体系之中,随之而来的文化交流活动使得中国的传统文化艺术引起了更多的国际关注。但在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上世纪末期,中国的艺术更多的取材于当时艺术家对于中国社会现实状况的深切感受。这一特定时期的艺术作品和理论总结与当时西方对中国社会制度的认识及西方当代艺术所关注的社会、政治问题不谋而合。于是,造成西方所理解的“中国当代艺术”与中国的“当代艺术”及理论有一定的差异性。这就需要我们对“中国当代艺术”进行深入客观的阐述和系统的脉络梳理。不可否认在当今社会“中国当代艺术”引领着当今中国艺术总体的发展方向,这是当代艺术研究的理论总结和艺术实践不断探索的成果。当今世界,在经济全球化与文化多元化的时代背景下,我们的艺术家是否在创作中既有全球视野和时代追求,同时又能深入发掘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在东西方文化交融中体现真正的中国精神。
三、中国“当代艺术”发展现状和困境
“中国当代艺术”作为中国文化意识的众多表达形式之一,近些年来陆续登上国际艺术展览的舞台。在进入国际艺术市场的运转体制后,“中国当代艺术”在赢得了机遇的同时也面临着由于艺术发展体制不完善所带来的困境,导致在国际化的艺术市场中不得不依附于西方的价值制度,成为国际化体制的效仿者从而迷失了自我的价值。“中国当代艺术”挥舞着我国艺术发展的时代旗帜,如何更全面的描述当代艺术所表达的情感意识,理解其背后所隐含的时代意义和传统艺术的精神内涵,是中国当代艺术和艺术理论所共同面对的问题。
近年来,中国当代艺术迅猛发展,对于当代艺术现状的讨论日趋激烈,国内外相关研究领域对于中国当代艺术发展面临的问题及所涉及的中西方文化背景下的理论阐述种类繁多。其中,国外学者在此问题的理论阐述与中国公众在理解的角度上出现思想意识形态上的差异。在国内,伴随着艺术实践的探索,艺术理论研究以多个视角审视中国艺术的发展,大胆的进行多个领域的跨学科交流互动,以期透过中国当代艺术绘画形式表层,追根溯源挖掘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完善理论体系建构。这是一种不同于西方美学审美经验和艺术阐释的方式,是建立在中国文化根基符合实际研究方法,只有正确的理论才能更好的指导中国当代艺术实践活动。首先,我们必须明确中国当代艺术及其理论是在中西融合的环境下前进发展的,认清以西方思想为主导的国际艺术环境,正视西方一些新的思想和表达方式对中国艺术发展所提供的帮助,以及对于西方文化的借鉴成为中国艺术自身发展的一种现实需要的事实。其次,全球化并不意味文化领域的一体化。中国现当代艺术发展必须建立在中国传统文化基础之上,注重艺术家主体精神的回归,把带有东方审美韵味的中国传统文化精神体现在当代艺术创作中,完善当代艺术价值理论体系。在艺术实践中从自身传统文化和当代艺术语境中找到精神契合点,从而形成中国特色的情感意识表达方式。我们要知道,只有建立在中国传统文化基础上的艺术才能被中国大众所接受,才能真正独立于国际化思潮中,才能构建世界多元文化体系。
综上所述,“中国现当代艺术”及其理论的在发展过程中所面对的各种问题,反应了艺术背后人们文化意识的不断进步。“当代艺术”是对现今艺术状态的总体描述,在具体的艺术创作中包含了多种多样的方式,这些方式又不断更新的面貌呈现出来,但可以肯定的是它一定是与相应的历史文化密切关联,是建立在传统文化基础上的反思。我们必须以客观的态度看待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脉络和所遇到的困境,明确中国当代艺术所处的国际环境,肯定西方艺术发展积极的作用,在比较中反思自身不足,在发展中完善自身艺术价值体系。绘画艺术作为文化艺术的一种表达方式,无论是形式、内容在描绘社会形态的同时反映出深藏其中的社会意识状态。艺术,在自身发展的过程中,并不是简单的技法演变问题,更重要的是其作为思想意识的交流的媒介。在接受西方美学思想的同时,把中国传统的绘画精神融入其中,以我们的审美意识和思维习惯进行艺术创作的思路是符合艺术发展的趋势的。在学习西方当代艺术先进的市场运作模式,同时逐渐清晰与西方观念的异同之处,从自身实际出发整合传统文化资源,关注中国当下社会现状及人类生存问题,创造出体现自身民族文化特色和社会现状的艺术形式。①对中国的文化特别是相关的艺术理论进行更深入研究,更好的服务于艺术实践活动,更好的展现中国文化独特的魅力和价值。
当代艺术与现代艺术范文4
随着我国当代美术教育的日趋多元化发展,不同类型的艺术创作信息大量的涌入高校课堂,高校专业学生在创作意识与手法方面与现代艺术、后现代艺术有了大量的接触、交流和探讨的机会。一个不争的事实是现实主义的精神价值取向方面受到了学生的质疑,值得我们关注。总的来说,在题材内容上当代美术的不会超越以下两种,一种是现实的,它是生活的,是视觉层面,和现实关联比较近;一种是非现实的它是现实的跨越,是心理层面,含有精神性。如果加以仔细剖析,两者的差异并不是截然的鸿沟不可逾越,而实际上,它们是构成现实的外部和内部的具体的形而上的表现,两者缺一不可。现实题材的绘画描写现状,而非现实题材,具体体现在幻想的、参与未来的或者回归过去的等等,这几方面的表现都是艺术家立足于当代,是其情感的宣泄和精神的需要。现实主义精神也是我国艺术家创作过程中长期关注的方面。那么,现实主义精神在我国当代高校专业学生的美术创作中又如何认识和彰显其价值,我们教育者又该如何因势利导,这些都是是本文重点探讨的问题。
现实主义精神在不同时期的发展与精神价值
原始社会中现实主义精神借助巫术的传载与表现形式,是对大自然的模仿,然后深刻反映出人们主宰自然的力量和希望。古希腊在经过一连串的革命之后,不仅将占有土地的贵族势力打到,对于古代的神话与原始社会中魔术活动进行了扫除,使得艺术创作从原始的想象往现实中转变,古希腊的艺术家开始有意识的借鉴生活,现实主义精神在这个时期是处在一个发展的时期,艺术创作开始了对于生活题材的选择,注重人的元素,在这个过程中不断的唤起人们不同的真挚情感,因而在社会生活中起到了积极的认知和探索作用。欧洲中世纪的绘画艺术在宗教图像的浩瀚镌制中,艺术家仍旧依据对当时生活的观察而描绘,兼顾对人的观察。因此,中世界的艺术也拥有现实主义精神。还为文艺复兴与现实主义精神在之后的发展埋下了种子。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仍然是以宗教题材为主要形式,但是这时候的艺术家不再受束缚,可以自由的发挥,表现最真实的社会生活,而这个时候也是现实主义精神大发展的时期。这个时期的艺术中出现的现实主义精神,立足于现实,表现最为真实的现实主义世界。在这个时期的艺术创作对于现实主义精神的体现是在生活中人与人的关系。这是以往现实主义精神所不能企及的。之后到17-19世纪现实主义便迅速登上了艺术舞台的中心。
传承现实主义精神在当下的中国美术现实主义是对现实生活的真实体现。因此,现实主义的前提是真实性,是对生活艺术化了的具体体现,这对于注重实事求是的中国来讲,正是时代所需要的。实事求是与现实主义异曲同工、一脉相承。当代艺术家对于国家的命运与前途应该具有责任感与历史使命感,无论选择哪一种艺术形式,对于表达社会生活、劳动和人们的真实情感永远是不变的主题,这也正是现实主义精神所以能艺术创作的基石。现实主义在中国不仅创作土壤肥沃,也能够积极融入到艺术创作的环境中来,人们对于从内心深处表达的艺术形式感到亲切、真实,从这些真实的艺术作品中感受真善美与假丑恶,这是其精神价值葆存不衰的原因,这不仅仅是艺术创作的一种形式,更是民族审美价值趋向的所在。所以,现实主义精神已经融入到整个民族文化的建设中来,这也是现实主义精神的魅力所在。
现实主义精神的重新认识
现实主义所包含的范围非常的广泛,包括文学范畴、戏剧范畴、绘画范畴、音乐范畴等等,而现实主义是一场文艺运动,这对欧洲的艺术影响深远,现实主义精神的起源要追溯到文艺复兴时期,启蒙与十八世纪,十九世纪掀起了现实主义精神浪潮.现实主义包含了多种现实主义者的理论与观点,是建立在对道德的提升与人们对于悲观情绪的认识基础之上的,现实主义者把历史看作是不断进步的重复过程。现实主义更多的是看到人性中好的一面,而现实主义精神则是体现这一过程的精神层面,那么现实主义艺术作品中往往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首先是艺术作品细节中的真实性。对于细节描述要真实,要具体的真实的反应人类的生活现状。现实主义作品中就是用这样形象的现实来吸引人们的,这能够帮助观众身临其境的感受到作品所描绘的生活的真实和精神的写照。其次是形象的典型性。选择典型的形象,对现实生活中素材进行分析、提炼和总结,从而发现生活的重要特性。生活是简单的,生活又是复杂的,将这种既简单又复杂的典型形象真实的表达在艺术作品中,以此来抓住艺术表现的重心,感染人们的情感中枢。最后是具体描写方式的客观性。通过对现实生活客观的具体的描述,通过作品体现出作者对于生活的真实感受与对生活的热爱。法国文学史家爱弥尔・法盖解释说:“现实主义是明确地冷静地观察人间的事件,再明确地冷静地将它描写出来的艺术主张”。要从几千几万的现实事件中,选择出最有意义韵事件,再将这些事件整理起来,使之产生强烈的印象。
对于现实主义精神我们可以理解成为不同艺术所展现出的现实性,也要理解它是对艺术作品特质展现的原则与方式。所以现实主义精神对于艺术创作的意义深远。从事物内在发展和辩证统一的客观规律分析看,非现实的题材内容也能切入到现实里面来,也是对时代的心理反映和现状的折射,是现状对心理的刺激。而现实的艺术题材、绘画要赢取人们的认可,也必须要升华到非现实和精神层面上面去。因此,并不是说画点生活里的人和物,手法写实就是现实主义,很多绘画在风格上可能是表现主义的,但里面让人感受到对现实的探求和挖掘,有它客观现实的一面。至于绘画的风格流派上来说,就有现实、超现实、梦幻现实、表现现实等等很多还建立在具象基础之上的绘画形式,无论哪种风格、手法,只要是立足生活,表现生活,面对人生,它就都包含现实主义精神。
对高校专业学生美术创作的指导意义
当下高校学生的艺术创作,背离和缺乏现实主义精神的写实绘画比较普遍,这类作品比较表象,图像制作痕迹严重,背离了情感的真实体验,忽略人对精神生活的诉求。表现真实的确也是现实主义的一个表现,但有很多画真实的学生,知道记录真实,也有一定的意义,但是不深刻,很苍白,因为他们在作品中没有体现出关怀,只见呈现而无提升,缺乏精神力量。这种作品其实与现实主义的艺术精神相去甚远。深刻理解把握现实主义精神,在实践当中我们首先应该认识到其对学生的指导意义,总结起来可有以下几个方面。
1.帮助学生学会观察生活、分析生活
现实主义的特点就是反映真实的社会,通过对典型的形象进行细致的描述,以此来吸引人的眼球,因此,高校学生在艺术创作的过程中要结合现实主义的这写特性,学会认真的观察生活的细枝末节,然后进行剖析,这也是为学生在艺术创作中提供灵感的方式之一。客观存在的东西肯定是真实的,但是它不一定有价值,它之所以有价值在于我们对现实关注、关爱,把现实里有价值的深刻的东西呈现出来,挖掘出来,以此矫正现实,使我们在面对现实的时候不会迷失,让我们触摸到精神,不会被动的活着。这是绘画的意义所在,也是现实主义的艺术精神在当代美术创作的意义。因此,现实主义精神的价值首先要教会学生在进行艺术创作的时候学会观察生活、分析生活。
2.帮助学生提升对现实美的认识
现实主义精神是对事物的真实反映,是将人性的最真实的一面展现出来。因此,对于真善美与假丑恶的辨别一目了然,学生在艺术创作的过程中将社会生活真实的反应出来,就是对真善美与假丑恶的体现,所以,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就会学会辨别是非好坏,而对于美的认识就会更进一步,这些都是现实主义精神在学生艺术创作中所带来的价值体现。同时也让他们更加关爱现实、关爱人和这个世界,把艺术创作的目的指向了现实背后的深刻而隐秘的问题,比如人和劳动的问题,情感的问题,生死的问题等等,通过反映可感可信而深刻的问题,引起自我反思,真正认识现实之美,以正确指引未来。
3.增强学生自身的社会责任感,建造实践到艺术创作的桥梁
在高校学生的艺术创作中,现实主义精神就是教会学生不仅要注重作品的吸引力,还要在作品中反应出自身的社会责任感与使命感,而现实主义精神则会在学生艺术创作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注重这些内容的体现,描述我们当下所具有的好的东西,激励人们把好的东西发扬光大。比如鲁迅的文风很敏锐,甚至有点刻薄,但是他的背后是大的爱,是要唤起人们改造现实的热情,这也是现实主义精神。艺术创作是架在现实世界与艺术家理想之间的一座桥梁。艺术家把对现实的感受、对生活的渴望和自己的理想,通过艺术创作的形式表达出来,寄予作品之中。艺术创作就像是一把门上的钥匙,门的这边是生活,那边是理想,拿着这把钥匙的人,穿行于门的两边,在一边感受,在另一边升华,现实主义精神必会引领学生走向艺术创作的自由大道。
综上所述,现实主义精神的价值对于学生的艺术创作有着深远影响,这不仅仅是在学生艺术创作的过程中教会学生如何吸引人的眼球,更加教会学生在自己的艺术创作中体现一份责任,使艺术变得更有价值,使创作思路更加的宽广。
当代艺术与现代艺术范文5
关键词:图书馆;图书馆管理;现状;解决对策
浏览我国图书馆发展历史,受传统体制的影响,图书馆管理在服务方式、管理观念以及技术手段等方面都明显落后于其他国家。随着科学技术尤其是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及管理理论的不断完善,当代图书馆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愈加明显。本文浅议分析了当代图书馆管理工作的现状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以期提高其工作效率。
一、当代图书馆管理工作的现状
1、管理观念陈旧落后,“重藏轻用”现象严重
我国图书馆管理“重藏轻用”的传统可谓源远流长。从古代开始,图书馆就是所谓的藏书楼,珍贵文献被看作私有财产,一般为少数贵族或者特权阶层所拥有,并且大都束之高阁。古代的图书馆相当于文献珍藏点,其主要目的在于保护文献,而不是使用文献,普通读者难以接近,要获得全方位的信息服务更是奢谈。这种传统对我国当代图书馆管理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以至于如今许多落后地区的中学图书馆一般处于闲置状态,几乎不对学生开放,而部分高校图书馆则采取老师和学生分别服务,也就是按照所谓的等级控制图书馆使用权限。但真正意义上的图书馆不仅承担着保护人类文化遗产的重任,还是社会教育的主阵地、科学知识的扩散点以及人类智力开发的有效工具。因此,我国传统的图书馆管理观念已经成为推进当代图书馆管理工作的一大障碍。
2、管理体制相对滞后,不能适应时展
受国家体制的影响,我国大部分图书馆的管理体制一直都是由政府主导的高度集中的管理机制,馆内人员的任命派遣都有党政干部决定,这就导致各种隶属等级关系盘根错节,相互影响,导致管理工作效率低下,人员分配不合理等现象严重,更有甚者则造成巨大的资源浪费和管理隐患。当代图书馆的管理结构倾向于金字塔形状,着重突出的是行政管理上的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而不是业务上的指导与被指导关系。另外,这种各司其职的状态也会导致建议的审核、日常决策都需要经过层层上报,费时费力,且不可避免地受主观和随意因素的影响,可能造成严重后果。很明显,这种管理体制已经不适应新时代图书馆发展的要求,需要进行大幅度改革和完善。
3、图书馆文献资源不足或者配置不合理
图书馆管理是以文献资源的管理为基础的,随着网络时代的来临,信息资源的内涵得以大幅度扩展,电子资源和纸质资源都属于图书馆的文献资源,是图书馆对外服务之根本。电子资源的诸多优势使得其得以普遍使用,电子数据库、各类资源网站都是常见的图书馆资源。但是相较于国外,不论是资源数量、种类,还是资源的合理配置,我国图书馆的发展都处于比较低的水平。藏书少、资源更新缓慢、文献查找和使用极为繁锁是各种类型图书馆普遍存在的问题。作为图书馆的立身之本,信息资源的丰富和合理配置是关键环节,但目前我国图书馆信息资源的现状仍然不容乐观。
4、图书馆员素质欠佳,服务水平比较低
不论是哪种类型的管理工作,归根到底其实就是人的管理。在当代图书馆管理中,人员是最基础的,也是最关键的。但在目前,图书馆员整体素质欠佳。首先是业务水平方面多数图书馆员并不具备专业素质,对于文献资源的处理能力不足,而网络环境下的图书馆管理比传统图书馆管理更为复杂,图书馆员要具备各种技术和才能才能胜任,但是,目前图书馆员更是缺乏这方面的才能。其次是服务水平比较低,当代图书馆已经不仅仅是单纯的公共事业,还兼具企业性质,因此,“一切以读者为中心,读者第一,服务至上”宗旨的服务理念显得尤为重要。但是许多馆员缺乏服务精神,对读者一概采取敷衍的态度,遇到棘手问题则互相推脱,不愿意花时间解决问题。
二、当代图书馆管理工作的解决对策
1、更新观念,实现以藏书为中心向以资源开发与利用为中心的转变
传统的图书馆管理观念已经不再适应于新时代的要求。要改变以往“重藏轻用”的普遍观念,首先需要对现代图书馆的功能和社会效益有深刻认识,由于数字技术的发展,各类文化遗产可以轻易地实现永久保存,所以保护文化遗产只是现代图书馆的一种功能,其更为重要的功能是开展社会教育,开发人类智力,进行知识传承等等。而要实现这些功能,关键是将图书馆投入使用,让最大多数的读者享受到图书馆提供的文献服务,使得图书馆能够最大程度地被利用。因此,当代图书馆的管理观念必须要由以藏书为主转向以开发利用为中心,其工作重心不再是保护文献,而是要进行综合开发,让读者能够从中享受到全方位的优质的服务。
2、创新管理文化,注重柔性化管理
随着以人为本观念的普及,曾经有过辉煌成绩的科学管理方式已经渐渐失势,而文化管理的呼声却越来越高。具体到当代图书馆管理工作中,以人为本就是要充分发挥图书馆员的作用,通过强化其自身的使命感和责任感调动其工作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也就是说,管理工作以图书馆员为中心,在对馆员进行管理时,应由过去的命令、指挥渐渐转变为尊重、关心、理解、激励、鼓舞和培养等,通过柔性方式开发馆员的潜能,使其最大程度地实现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这就要求改变以往的金字塔状的管理结构,打破行政命令的绝对权威,将冰冷生硬的命令、指挥方式转变为激励和培养方式。
3、完善图书馆网站建设,方便读者使用图书馆资源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数字化图书馆已经成为必然。越来越多的图书馆推出多元化、综合化的文献资源服务。而电子资源的承载者非网站不可,是最佳选择,目前各地图书馆网站已然呈现出遍地开花的局面,但是大部分图书馆网站功能并不齐全,使用极为不便,加之由于普遍读者对于文献资源的了解有限,他们很难按照普通方法查找和获取自己需要的资源。因此,图书馆在加快资源更新速度和配置信息资源的同时,一项更加重要的工作是建设图书馆网站,这个网站不仅要资源丰富,功能齐全,还要使用方便,提供足够的帮助文件,让读者可以轻松享受图书馆提供的多种服务。
当代艺术与现代艺术范文6
【关键词】现代教育 课堂教学
《新课程标准》指出:“现代信息技术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这一标准的提出,让我意识到信息技术与数学的有机结合已成为数学教学改革的一种新型手段。现代教育技术以丰富的信息,生动的画面,高效的传输,逐渐成为学生强大的认知工具,把它运用在课堂上能有效地化枯燥为有趣,化抽象为具体,化静态为动态,突出重点,化难为易,为学生营造一个宽松的学习环境,充分调动学生们学习的兴趣和思维的积极性,使他们身临其境地感觉到在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学习中,自己的观察、思维、记忆、想象、创新等能力有很大提高。这里,我就自己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应用现代教育技术的体会和感触,和大家分享,一起探讨。
1 合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观察是一种从一定的目的任务出发,有计划、有组织、较持久地认识某一对象的知觉过程。观察在几何知识学中如采用现代教育技术,可以在屏幕使运动的事物静止化,静习过程中的地位至关重要,学生从看图到认识图形都离不开观察。教止的事物运动化,从而增强学生观察的目的性、计划性,也十分有利于教师对教学过程的调控。
例如在讲解长方体的特征时,我曾经使用长方体教具讲解长方体的面、棱、顶点等有关概念,而常常因为学生观察的角度和我在演示时被手挡着等原因,使学生看不清楚长方体的某些特征。现在通过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能使原来实物不易展示的部分得到充分展示,降低了学生在观察上的难度。又由于电脑画面能动静结合,刺激着学生的感官,使观察重点更突出,更有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观察方法,引发学生的思维,提高学习的专注力,融化了知识的重、难点,学生也很轻松地掌握了这些知识。
2 合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加强学生的理解能力
理解是指人们调用已有的知识与经验,从不同角度用多种方法抓住问题的实质。我发现小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时所表现的理解能力,主要是学生调用诸种感官,通过创设情景,依靠思维去理解新知识。因此,我在教学中,注重直观形象,把数学课本上抽象的文字描绘和静止图像转化为具体、直观的动态过程,这样使难题、难点变得容易理解。
例如,为了加深对直线、射线、线段三者间关系的理解,在屏幕上先映出一条光亮的线段,让学生清楚地看到端点有两个,再使一个光亮的点向一旁延伸,从而造成有关射线的具体生动的表现,认识到它与线段间的关系,看到射线的端点只有一个,最后使光亮的线段向两旁延伸,又使学生看到直线的形象,认识到直线无端点。这种动感的演示,容易一次形成直线、射线、线段的概念及三者间关系和各自端点的个数。由于学生们亲眼看到那些变化过程及图文并茂的形象,对概念的印象非常深刻,使抽象知识变得更加容易理解,达到了理想的教学效果。
3 合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增强学生的记忆能力
记忆是过去经验在人脑中的反映,过去经验包括学习和生活实践中感知过的事物、思考过的问题。而现代信息加工理论认为,记忆是人脑对输入信息进行编码、贮存和提取的过程。
几何初步知识中有不少图形公式需要学生记忆,“三角形面积公式?”就是其中之一。教学时,我先在屏幕上出示平行四边形,并要求学生说出它的面积公式s=底×高。然后在平行四边形中分别运行出完全一样的两个三角形,并且与平行四边形等底等高,这样学生就知道一个三角形面积分别是多少。学生通现代教育技术的演示,在头脑中建立了图式表象,发现了三角形的面积与所在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的内在联系,同时也按照这个知识的形成过程,记住了三角形的面积公式(S=底×高÷2)了。
这种形象的演示,牢牢地吸引着学生的注意。他们十分投入地关注画面的移动、展现,对每一处的变化都观察得十分细致、全面。更有利于知识的长久储存和适时提取,也为学生记忆创造了条件。
4 合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让数学更贴近生活
新课程标准提出“数学要贴近生活”、“数学问题生活化”。因此,数学学习材料的选择应注意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注重实效性。数学老师可以利用信息资源丰富、时效性强的特点,将多媒体与小学数学教学有机整合,使学生的学习内容更加丰富多彩,更具时代气息,让数学贴近生活,让生活充满数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