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曲教案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歌曲教案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歌曲教案

歌曲教案范文1

一、改革市区公交票制的依据

⒈政策依据。国家早在1995年就提出了“公交优先”的城市交通发展战略,近年来针对城市发展实际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建设部《关于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的意见》(建城〔2004〕38号)、建设部、发改委、财政部、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等四部委《关于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若干经济政策的意见》(建城〔2006〕288号)、《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建设部等部门关于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意见的通知》(〔2005〕46号)和《省政府办公厅关于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的实施意见》(苏政办发〔2006〕112号)等文件明确要求,“充分利用价格机制吸引客流,最大限度地提高城市公共交通工具的利用率,促进城市公共交通的优先发展”。

⒉现行公交票制存在的问题。当前*市区公交票制情况比较繁杂。主要体现在:一是市区各种票制不统一。IC卡没有全面推广,未能实现全覆盖,无人售票的一票制和有人售票的梯级累进制票价混杂;二是部分线路票价不够合理。主要是由农公班线改造的公交线路部分票价偏高,没有体现公交远程优惠递增的要求;三是各类优惠卡种类多,政策不统一,不便操作管理,限制了公交服务向更优质、更人性化的服务方向发展。

二、市区公交票制改革的目标任务

贯彻落实《*市区落实城市公交优先发展行动计划(*年—2010年)》,实施公交票制改革,至“十一五”期末,全面实现市区公交一体化,公交定价实现同城同价同标准,切实让全体市民享受均等待遇,方便市民乘坐。

公交票制改革要体现以下要求:坚持普惠原则,切实降低市民出行成本;坚持有序简便,规范公交卡种、简化公交票制;坚持逐步推进,分期实现市区公交一体化目标。

三、市区公交票制改革的内容

(一)*年任务:

1.全面推行公交智能IC卡系统。市交通产业集团牵头负责市区所有公交车辆(常规)全部完成IC卡系统安装调试,并于今年9月28日前投入使用。

2.简化公交票制,降低远程公交线路票价。自10月1日起,市区公交车实行两类公交票制:

一是下列线路实行豪华(空调)车4元,(普通车2元)票制。

(1)公交88路,灵山胜境—火车站;

(2)公交89路,灵山胜境—火车站;

(3)公交711路,周山浜客运总站—港下;

(4)公交K716路,港下—周山浜客运总站;

(5)公交715路,周山浜—羊尖;

(6)公交712路,周山浜客运总站—甘露;

(7)公交608路,周山浜—阳山;

(8)公交751路,鸿山(后宅)—周山浜客运总站。

二是除上述线路外,市区目前在行的其他线路一律实行豪华(空调)公交车票价2元(普通车1元)。

新设线路后,营运里程单程超过28公里的,暂实行第一类票制;单程在28公里以内的暂实行第二类票制。

3.市区内全面实行使用各种优惠卡(指现行优惠卡),实现市区优惠政策及卡种全覆盖实施刷卡优惠和换乘优惠。自10月1日起市区所有公交车辆(常规)刷普通卡乘车均实行8折优惠。普通卡刷卡乘车实行换乘优惠,第一次刷卡乘车1小时内再刷卡乘车的实行5折优惠(1小时内再刷卡超过1次的等同);上述实行豪华(空调)车4元,(普通车2元)票制的8条远程线路第一次刷卡乘车90分种内再刷卡乘车的实行换乘5折优惠,1小时内再刷卡超过1次实行5折换乘优惠。

(二)2009年任务:

1.简化公交卡种设置。公交卡归并整合为三种类别卡:即普通卡、优惠卡(使用群体为市区学生、60—70岁老人)、免费卡(使用群体为市区70岁以上老人)。

2.完善优惠卡、免费卡使用方法。优惠卡一律按20元/月充值使用。优惠卡可在任意公交线路使用,每月最多可刷卡100个标准额度(普通车1次为1个标准额度,豪华(空调)车1次为2个标准额度)。免费卡可在任意公交线路使用,所有免费卡持有者必须2009年年审前办理意外伤害保险手续,费用自理。

3.2009年底前,村(镇)之间开行的公交车辆全部完成IC卡系统安装,并全面推行使用各种优惠卡。

(三)2010年任务

市区公交实行一种票制,全面实现市区公交一体化,公交运价实现同城同价同标准目标。

四、完成公交票制改革的保障措施

1.组织领导。市区公交票制改革工作由市优先发展公共交通领导小组负责统一部署,由市交通局、市物价局、市交通产业集团牵头组织实施。市物价局为公交票制改革的责任部门,负责推进落实方案各项工作落实,负责对公交公司营运价格/公里进行论证、核定。

歌曲教案范文2

【关键词】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学习分析;教学环节;活动目标;教学内容;活动设计;媒体功能应用及分析

一、教学目标:

1.通过欣赏皮影戏表演让幼儿了解皮影的特征及制作过程;

2.了解皮影文化的现状,激发孩子表演皮影的兴趣,培养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

二、教学重点:

教学过程当中结合各种互动教学网站、计算机网络资源和计算机网络实验设备的使用,可以进一步地增加学生学习兴趣,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学习分析:

1.在相互交往中,该年龄段的儿童开始有了合作意识,他们会选择自己喜欢的玩伴,也能与三五个小朋友一起开展合作性游戏,他们逐渐明白公平的原则和需要服从集体约定的意见,也能向其它伙伴介绍、解释游戏规则。

2.五岁儿童的走路速度基本与成人相同,平衡能力明显增强,可以用比较复杂的运动技巧进行活动,并且还能伴随音乐进行律动与舞蹈。手指小肌肉快速发展,已能自如地控制手腕;运用手指活动,例如:灵活地使用剪刀,会用橡皮泥等材料捏出各种造型等,还能正确地使用画笔、铅笔进行简单的美工活动。

3.五、六年岁是儿童语言表达能力明显提高的时期,他们不但能系统地叙述生活中的见闻,而且能生动有感情地描述事物。

4.五、六岁的幼儿有强烈的好奇心,他们思维积极、活跃,愿意学习新东西。正如陈帼眉教授在《学前心理学》中所指出的那样,“如果说4岁儿童的活跃主要表现在身体的活动上的话,那么5岁儿童的活跃主要表现在智力活动的积极性上”。在他们的头脑中总有数不清的疑问、问不完的问题。而且他们喜欢有一定挑战性的学习内容、问题情境,在经过自己的努力克服一定的困难后,解决问题后的成功体验会带给他们极大的满足和快乐。

四、教学环节:

1.凭戏票入座,集体交流,回忆看戏经验;

2.讲皮影戏来历;

3.老师表演皮影戏;

4.幼儿集体摸看皮影,了解皮影的特征,制作过程;

5.欣赏不同种类皮影;

6.观看视频片段了解会宁“灯影腔”;

7.幼儿表演皮影;

8.看《俏夕阳》皮影舞蹈;提醒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提醒人们关心皮影,传承文化遗产。

五、活动目标:

1.幼儿了解看戏规则,激发兴趣;

2.幼儿了解皮影戏的来历;

3.激发孩子的表演兴趣;

4.幼儿了解皮影知识;

5.幼儿了解皮影的种类;

6.感受家乡皮影戏的精彩,激发对民间艺术的热爱;

7.锻炼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

8.了解现状,培养表演能力。

六、教学内容:

1.幼儿欣赏皮影戏;师:这出戏很精彩,演得什么呀?幼儿:皮影戏,孙悟空打妖怪。

2.老师有感情的讲故事古时候汉武帝最宠爱的李夫人去世,皇帝生了一场大病,有位大臣想办法用驴皮剪了李夫人的样子,晚上在房内点起蜡烛,烛光照在幕布上映出李夫人的影子,后来就有了好看的皮影戏,慢慢流传到了民间,流传到了咱们会宁。

3.幼儿观看老师表演;

4.老师把皮影带来了,皮影是侧面的,皮影是用驴皮或纸板做成的,先把皮子刮的特别薄,像透明一样,然后在上面画出图样,涂上色彩,再垫在木板上镂刻花纹,它是经过很多任务工序做出来的,非常精美。不光能插在棍子进行表演,还能挂墙上做装饰呢。

5.看看还有那些皮影?

6.老爷爷演的可好了,看看他是怎么演的?

7.老师这儿还有孙悟空呢,谁想演一演啊?

8.因为有了电视的出现,人们不怎么演皮影、看皮影了,一群爱跳舞的奶奶们编了有趣的皮影舞,一起来看看吧!

七、活动设计:

1.利用多媒体视频;

2.老师有感情的讲述;

3.老师配乐表演猪八戒背媳妇;

4.幼儿摸看皮影,说说自己的看法;教师讲述制作过程;

5.幼儿观看课件;

6.幼儿观看视频,了解皮影演出必须的灯光、白布、皮影、伴奏;

7.(1)幼儿先配录音表演孙悟空打妖怪的戏;

(2)幼儿自己编台词演一演。

8.幼儿观看,了解皮影的特点,学跳诙谐的皮影舞,跳出教室,回去给小朋友看。

八、媒体功能应用及分析:

1.图音结合,欣赏皮影戏利用多媒体播放功能,激发兴趣;

2.(没有媒体功能应用及分析的内容);

3.动感滑稽音乐播放,前半段一起跳舞,后半段背回高老庄;

4.(没有媒体功能应用及分析的内容);

5.利用课件播放,直观了解皮影的种类;

6.利用播放功能,了解会宁“灯影腔”很有名,激发对民间艺术的热爱;

7.(1)幼儿先配录音表演孙悟空打妖怪的戏;

(2)幼儿自己编台词演一演。

8.播放视频,学跳皮影舞。

歌曲教案范文3

关键词: 案例驱动 工作过程导向 课程改革

案例教学最早在指挥类人才的培养中得到应用,如战例分析等教学很早就进入军事教育。在转型建设以后,以问题为中心的案例教学在任职教育院校广泛推广,案例被认为是连接课堂与实际工作岗位最好的纽带,大大缩短教学情境与工作情境差距,对培养学员的工程实践能力大有裨益,产生诸如“案例引导教学法”[1]、“基于案例的目标牵引教学法”[2]等实践范例。但总体上,军内成果在理论体系的系统性、解决问题的实效性、适应差异的可迁移性上存在一定问题,仍须从理论到实践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

一、装备课程教学中存在的典型问题

一是教学内容与岗位能力要求结合不紧密、实战针对性不强。目前装备院校教学不同程度上仍然存在装备原理构造与维护脱节、装备维护与部队岗位要求脱节等现象,造成理论教学过度与综合能力培训不足并存。

二是学员安全能力、安全素养培养不足。长期以来,院校对学员安全法规的教学,大多停留在条文识记、知识传授层面,存在与装备技术、岗位工作结合不紧问题,很难使学员将安全知识、法规条文转变为安全意识与行为习惯。

三是案例结构对实战化人才培养的支持系统性不够。从院校教学体系的整体看,目前的案例教学仍停留在传统“理论―应用”教学模式范畴,往往是知识传授的自然延伸,在保证知识系统性的前提下,案例开发与应用往往是孤立的、零散的,难以有效形成对实战化人才培养的系统性支撑。

二、案例驱动的装备课程教学改革思路及做法

基于案例驱动的课程改革,其实质是抓住影响任职培训质量的关键要素,即课程,以案例分析诊断问题,以问题驱动改革,通过引入案例结构和案例教学等综合化方法手段,有效提高课程职业指向性,强化课程实施实效性,从而实现人才培养质量与部队要求协调统一。

一是从贯彻“靠拢部队、聚焦实战”要求出发,建立教学质量适时反馈机制,及时收集部队军械维修保障中的事故、故障案例,通过对案例的解构分析,诊断院校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进而形成以案例问题为导向的课程教学改革驱动模式,使院校课程建设始终紧贴部队岗位工作发展。

二是以工作过程为导向,全面解构工作、系统梳理案例,使典型工作、教学内容与案例彼此关联、一一对应,进而通过将案例分级、分类的系统化、结构化处理,推动案例进入课程体系与课程单元,从而建立以案例为基础、融合多种结构范式的过程导向课程模式。

三是建立以案例教学为基础,有机融合项目教学、任务教学、角色扮演于一体的综合化教学设计方案。基本框架是:以具体案例为线索,将知识分解到每个案例中,设置若干以能力培养为本位的工作性学习任务,以学员为主体,让其在独立或以团队形式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习装备知识、掌握操作技能,在分析案例、解决问题过程中掌握关键能力,养成良好的职业素养与行为习惯。

四是通过综合运用网络、模拟、实装等手段,实现课程教学与案例库、教材、数字资源,教学训练平台及教学环境设施的系统整合,创设具有实战化特征的教学情境,有效解决教学条件系统配套问题。

三、期望实现的目标

首先,建立以案例分析为基础,以问题为导向的课程教学改革驱动模式,破解基于学科体系和装备技术开展课程建设,造成课程方案与岗位需求不匹配、课程更新与部队发展脱节等结构性问题。系统性、结构化地建立起与人才成长规律相一致、由浅到深的系统化、实战化的专业案例库,为各层次、各阶段的人才培养提供有力支持。

其次,通过分级、分类处理,实现案例的系统化与结构化,推动案例进入相关岗位任职课程,建立以案例为基础、以过程为导向的课程模式,破解原有课程体系对部队工作结构反映不足、理论与实践割裂、理论教学过度与全面素养培养不足等问题;实现案例教学与常规教学的有机结合,形成一体化、系统化的教学方案,解决案例引入对知识系统性影响的问题。

最后,通过“案例进课堂”的系统化教学改革,建立以案例式教学为基础,案例与问题导引相结合、案例与项目相结合、案例与任务科目相结合的综合化行动导向教学方案,破解原有教学设计“教学过程”与“工作过程”不统一,学员主体地位难以彰显,实践能力与安全素质培养实效性差等问题。将案例(尤其是使用事故案例)贯穿整个任职岗位教学,使得对学员的安全意识、法规意识的培养渗透到整个装备教学始终,有效筑牢学员的安全意识、法规意识。

四、结语

作为部队一线人才培养的主体力量,院校有必要进一步靠拢部队、聚焦实战,及时将部队发生的典型事故、故障案例引入课程教学中,以案例为牵引、以问题为中心改造课程,配套建设系统化的案例库,建立教学内容与案例的对应关系,探索教学内容与部队案例的最佳融合途径,对教材、教学实施方法、教学资源进行全面改造,将部队的实际工作呈现在学员面前,实现院校教学与部队工作的有机融合,用事故案例引导学员树立安全意识和法规意识,用故障案例激发学员学习装备知识的兴趣,提高学习热情,从而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增强教学效果,切实筑牢学员安全意识和法规意识、夯实学员的技术能力。

参考文献:

歌曲教案范文4

关键词:Web技术 案例驱动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3(b)-0139-02

互联网的创新应用,是当前各行业进一步发展的关键问题。在众多的互联网技术中,Web技术是最重要的基础技术之一。学生通过Web相关技术的学习,能够打下互联网技术的学习基础,从而具备互联网相关行业从业的基本能力。

《Web技术及应用》课程的授课内容涉及Web的前端开发技术和后端开发技术,主要知识点包括:HTML、CSS、JavaScript、PHP(或JSP和ASP等后端开发技术)和网站开发工具的使用等等。目前,该课程的教学主要存在以下问题:首先,与其他的单一编程语言课程相比(如C语言、Java和C++等),本课程具有知识点零碎、内容庞杂和前后关联性较少等特点;其次,随着各大互联网企业不断推出新的技术,Web技术中的新技术和新名词也不断更新,如Server-side JavaScript、HTML5 drag & drop和CSS animations等等,现有课程体系无法有效加入这些内容,而能够学习并掌握这些新知识却是这些企业选择人才的重要标准;最后,学生在校期间经常会参与各种项目或竞赛,而对于信息科学的学生来讲,这类活动通常需要建立一个网站,如何能够充分掌握Web技术并快速地建立有效的站点是学生学习本门课程的迫切需求。综上所述,探讨和研究《Web技术及应用》课程的案例式教学改革是十分必要的。

1 案例驱动的《Web技术及应用》教学改革

针对《Web技术及应用》的内容零散、新内容组织和快速应用等特点,本文从案例选择、教学组织和考试环节三个方面提出了教学改革建议。

1.1 案例选择

由于本课程每一章的内容关联性不强,本门课程的案例选择应当遵循以下几点:首先,选择的案例应让学生充分理解不同技术的优劣。比如本门课程中CSS的布局与定位是重点。所以CSS布局与定位的案例应当先选取一个结构较为规整的页面,紧接着应当选取一个结构不是很规整的页面布局,同时使用HTML Table和CSS来布局,使得学生充分理解CSS布局技术的巧妙。其次,案例的选择中应当通过剖析旧有技术的缺陷而引入新的技术。比如较新的HTML5,

应当引入使用旧HTML标签一个网页网页案例,再使用新的HTML5标签制作该网页,说明新标签的优势。最后,应当在每一个主要技术学习之后提供一个较为完整的案例,这个案例不要求很复杂,但应当尽量包含该技术的主要内容。

1.2 教学组织

当选择好相应的案例之后,就要针对如何讲好案例进行相应的教学组织。

首先,应重视Web技术的角色划分。网站的制作一般都需要经过需求分析、内容设计、美工设计和页面制作等多个步骤,步骤与步骤之间具有较强的联系,且一般由多人合作完成。以往的教学强调页面制作,而忽略其他步骤,往往导致学生在面对制作整个网站时没有头绪。因此在案例中应按照网站的制作流程设计案例,在案例的展开中引入角色划分教学法。学生扮演在网站制作过程中的不同角色,每个人从自身的视点和需求出发,体验制作网站的完整从无到有的过程,理清概念和技术自身所处的位置。

其次,本门课程的目的不仅仅是教会学生做网页,而应当更进一步教会学生做网页时的思维方式。通过课后对学生的调查,笔者发现很多学生在学习本门课程时由这样的现象,即课堂上看老师做的时候明白,但自己动手去做却无从下手。其主要原因是老师仅仅教会了做网页的步骤和方法,却没有交给学生遇到不同场景、不同风格和不同格局时需要考虑问题的思维方式。比如在选择使用何种HTML标签来表达所需内容时,有时可以使用超链接来表达,也可以用段落和列表等其他标签来表达,这时教师最好将多种标签的使用各自展开讲述,使得学生明白做网页并不是只有一种方法,其制作过程也并不是一蹴而就。

再次,在教学的过程应当采用引导教学法。比如针对HTTP协议部分的授课,部分教师仅仅给出了协议的内容,而没有告诉学生协议各部分的作用。此时可以利用火狐提供的firebugs或IE提供的HTTP Watch或等工具抓取浏览器发送的HTTP协议数据包,通过对包头的解析形象地说明HTTP协议核心数据的作用。再比如限于授课内容和课时,后台编程部分一般只能提一下,无法深入下去,导致学生对技术的理解出现偏差。这时可引入一节技术路线专题课,阐明任何技术的出现和使用都有其特殊的背景,引导学生进入技术的应用场景,真正理解技术的精髓。其组织方式可结合实际,采用对腾讯、淘宝和百度等互联网公司的主要产品进行分析,说明他们的业务需求和设计理念,进而引导学生探讨在产品发展各个不同阶段遇到的问题,并让学生自行选择技术和发展路线解决这些问题,最后对其效果进行评价,从而加深对不同后端开发技术的理解。

最后,信息科学的学生在学习中一般保持着较强的逻辑连贯性,并且课堂的参与性较高,这就要求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学生被动接收的教学过程。还要注意的是,在《Web技术及应用》课程开设的同时,一般会并行开设信息科学的一些基础课程,如C语言、数据结构和计算机体系结构等等,因此还应结合这些课程丰富实践环节,使学生能够充分理解Web技术的优点,及其相比其他技术的缺点。从而将学生已学的知识融入Web课程中,增加授课效果。

1.3 考试环节

以往课程的考试形式是教师出卷,学生答卷,这种考试形式拘泥于书本知识,无法了解学生真正的能力。《Web技术及应用》作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除了要求学生了解基本概念,还应当具备一定的知识运用、动手制作和协调能力。因此除了一般的笔试环节,还可以增加项目开发环节。学生以3~5人为一个小组,经过教师推荐和学生自选,确定项目题目。项目的运行时间贯穿整个授课环节。学生通过对所学知识的掌握,完成规定的项目内容和相关文档。主要内容应包含网站开发的主要的几个步骤,包括:需求分析、网站规划、美工设计和网站制作等环节。最后通过答辩、互评和自评等考评项目得分。项目成绩比重应不少于的整体课程成绩20%,同时建议和鼓励学生以这些项目为基础参加学校和社会组织的各种竞赛,对于获奖项目给予额外加分。

2 结语

通过对案例选择、教学组织和考核环节三个方面的改革措施,使得学生对《Web技术及应用》的知识理解更加深入和透彻,提升项目和竞赛能力,从而为为培养知识与技能双优秀的互联网高端人才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王媛媛,李翔.基于项目驱动的“WEB开发技术”课程教学研究[J].长沙大学学报,2012(5):124-125.

歌曲教案范文5

关键词 案例教学法 计算机网络课程 教学改革

1案例驱动教学法

计算机网络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关键课程,本课程要求学生在理解计算机网络的原理,掌握协议簇中数据链路层网络层、传输层和应用层等网络应用程序的设计思想和编程模型,运用高级语言或者面向对象语言进行开发,同时能够利用相关网络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对于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来说,学习计算机网络技g课程的主要目标是面向应用,突出实践传统的以课堂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法不再适合本课程的教学,因此该课程教学模式的改革也势在必行基于案例驱动的教学法是以任务为目标,将教学过程中的重点和难点以案例的形式提炼出来,让学生据题而思、据题而想、据题而做、案例驱动教学法教学模式在计算机网络编程技术课程教学中,为全体师生构建了一个学习情景,学习内容围绕一个确定的目标,有重点有主次的了解相关理论和方法,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学习兴趣,充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协作精神和创新能力,因此它适合计算机网络编程技术课程教学的开展。

2计算机网络课程特点

“计算机网络”是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密切结合的新的技术领域,是高职院校计算机相关专业的重点课程,其特点是理论性和抽象性较强。“计算机网络”课程要求学生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如计算机网络的主要性能指标,计算机网络 OSI 和 TCP/IP体系结构,特别是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的描述,更是晦涩、不易理解的难点。计算机网络在整个专业建设和课程体系中占据重要地位,但目前高校的计算机网络教学还普遍存在着两个问题,一是“从概念到概念”的传统教学模式不适合讲授抽象的网络知识;二是网络教学缺乏实践操作。案例驱动教学是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针对具有代表性的典型案例,进行针对性的分析和讨论,做出自己独立的判断和评价的教学方法,从而实现一定的教学目标,这是一种具有启发性和实践性,能开发学生思维能力,提高学生判断能力,决策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新型教学方法。

3“计算机网络”案例化教学实践探索和思考

(1)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案例”化实现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是计算机网络各层及其协议的集合,换句话说,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就是计算机网络及其部件所应完成的功能的精确定义。在教学实践中,笔者应用案例教学思想,引入了两个生活中的案例,让学生来思考和讨论计算机网络的体系结构构成。 其一:有两位不同国家的哲学家要进行对话,他们使用不用的语言。他们所要通话的内容需要有共同的兴趣和认识,但是使用不同的语言不能直接通话。

因而,他们每个人都请来一个译员,将他们各自的语言翻译成两个译员都懂的第三国语言。两个译员可以使用共同懂得的语言交流,但是,他们在不同的国家,还是不能直接对话。都需要工程技术人员将交谈内容转换成电信号在物理媒体上传送至对方。然后,让同学们讨论,在这样一个案例中,需要几个层次和什么层间服务?最后,经过讨论,同学们都认识到,复杂问题简单化的一个方法,就是分而治之,形成了“哲学家/译员/工程技术人员”这样的层次。

(2)实验课“案例化”组织方式探索。

实验课的实验项目往往是很好的“案例”载体,在教学实践中笔者也做了一些探索。在实验环境良好的情况下,把学生按组组织,每组推选一位组长,分配好组员的任务。完成之后,各组通过投影仪交流,并推选学生评分员,进行打分、提问、交流,也达到了很好的效果。

网络协议是计算机网络课程中较重要的部分。然而这部分内容的理论讲解总是有限和抽象的,笔者对网络协议可视化教学的设想是:引入实际编辑状态,连在数据总线的 D0、D1、D2 上。此程序在启动转换前根本没有选择好通道,应该在启动转换指令MOVX @DPTR,A 前对累加器 A 置通道号,即在转换指令前加上 CLR A 指令。若实验板的通道选择线接在地址总线的 A0、A1、A2,则前面的程序就正确。碰到诸如此类的问题,教师应尽量先提示,再让学生在调试过程中找到问题的关键,然后独立解决。实现 TCP/IP 各层协议仿真及各层协议字段值的编辑,提供手工和自动计算校验和方式,加深校验和计算过程的理解;灵活的数据仿真发送功能,根据不同实验的需要实现数据的单帧发送、多帧发送及重复发送;便捷的网络扫描方式,提供主机扫描和主机端口扫描功能;形象化的协议模型层次图,使数据帧的编辑不再抽象,协议层次关系表现更清晰更直观;运用多种协议模板快速建立一个数据帧,提高实验操作的效率,这将是一个生动、有趣和深入的过程。

4总结

在计算机网络教学中,还有许多章节可以用案例教学的方法进行实施,帮助学生直观、形象、深刻地理解所学内容,并进一步提高他们的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这也应该是我们教书育人过程中一直需要坚持和探索的理念。在教学实践中,笔者应用案例教学思想,引入了两个生活中的案例,让学生来思考和讨论计算机网络的体系结构构成。计算机网络在整个专业建设和课程体系中占据重要地位,对于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的学生来说,学习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的主要目标是面向应用,突出实践传统的以课堂为中心。

参考文献

[1] 宋瑾钰,俞成海,孙树森.基于项目引导任务驱动的开发教学模式研究[J].校外教育,2007.

歌曲教案范文6

一、引言

2010年8月30日,教育部与江苏省人民政府签署协议,共建高等教育国家综合改革试验区。江苏高等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的设立是《江苏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确立的教育“两个率先”(率先建成教育强省;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目标的重要支撑点,也标志着江苏高等教育的发展进入了探索体制、机制创新、进一步激发办学活力的新阶段。2010年10月31日,江苏省人民政府办公厅正式印发的《江苏高等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方案》(下文简称《方案》)指出:试验区将积极探索多元化、优质化、特色化和国际化的办学道路,力争把江苏省建设成为高等教育深化改革的先导区、科学发展的示范区、现代大学制度建设的先行区。为此,综合改革试验区将重点推进十大任务,即深化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积极推进现代大学制度建设;着力优化高等教育布局结构;大力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加快建设高水平大学和重点学科;不断加大产学研结合力度;努力打造高层次人才队伍;不断提升高等教育国际化水平;积极推进招生考试改革;探索建立科学分类评价机制。下文拟就其决策内涵与实施的重点难点问题进行剖析。

二、内涵分析与政策向度

2010年7月30日,《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正式。为达成纲要提出的宏伟目标,国家、省、地方纷纷出台政策和举措,从多个层面整体推进教育改革发展。2010年12月5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开展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的通知》,明确了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的3项基本内容,即专项改革试点、重点领域综合改革试点和省级政府教育统筹综合改革试点。江苏省被确立为高等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既是对我省高等教育改革发展成就和地位的充分肯定,也是期冀我省能在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深水区继续大胆改革、先行先试,作为排头兵,为东部各省乃至全国高等教育的发展积累经验。

(一)顶层设计,上下联动

“顶层设计”的内涵是指在改革决策中强调统揽全局、追求科学决策和可持续发展。顶层设计目标是要统一认识、协调关系、处理利益、整合资源。江苏高等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是国家顶层设计、统筹规划的结果,但在省级层面的实施上,又要体现地方顶层设计的智慧,要找准切入点,选好突破口。在《方案》中,我省将高等教育改革的重点放到了推动现代大学制度建设上。而现代大学制度建设本身主要需处理好两个关系,一个是内部关系,这主要是健全大学治理结构、完善内部的管理机制;另一个是处理好内外关系,即落实好大学的办学自主权,这主要体现为财权、事权等。但这些方面都是改革的难点,改革的推进需要中央、省、大学各方的协调联动。如在治理结构上,《方案》提出了“完善高校法人治理制度,改进校长遴选机制”及“党委领导下的民主治校”。现在,借助试验区的政策倾斜和先行先试,这样上下联动,改革的成效就能显现出来。总之,现代大学制度建设不可避免地要触及一些过去“啃不动”或者“不敢碰”的难题。从更高的层面上讲,国家设立综合改革试验区是尊重各地差异,激活地方活力。它有利于充分调动地方政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也使得实践的重心前移,决策的机制简化,是一种更具活力的上下联动模式。因此,在签署省部共建协议时,教育部部长袁贵仁说:“教育部支持江苏改革,希望与江苏省共同努力,把江苏建设成为全国高等教育深化改革、科学发展的先行区、示范区,为全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创造更多的好做法、好经验。”

(二)宏微并进,中观突破

江苏是我国“经济大省”,也是“高教大省”,但从宏观上看,江苏高等教育的不均衡现象仍然较为突出。例如,经济实力最强的苏州只有苏州大学1所综合性大学,且苏州大学也不是苏州市市属高校;而无锡经济虽在全省排名第二,综合性大学也只有江南大学1所,同样也不属于无锡市管辖。建设规划提出“着力优化高等教育布局结构”,在建立“江苏区域高校联盟”共享优质资源的同时,支持苏北高等教育发展,力争每个省辖市至少拥有1所普通本科高校。除此以外,如提升高等教育国际化水平,建立健全高校分类评价体系等都是从大处着眼,将发展的目标和管理的层次放置到高等教育发展的国际视野中。

落实到具体的微观层面上,高等教育的主要功能之一就是育人。应做好两个方面的工作,一是高校入学的选拔要更科学合理,因此,规划提出了改革高校考试招生制度、高校入学考试方式、高校招生录取办法等3方面的工作。二是教师队伍的素质要进一步提高。《方案》提出引进高端人才充实教学科研的具体做法,特别是强调了对海外高层次人才的引进力度。但这些工作需要长期的努力,短期内难以一蹴而就。

省内高等教育发展的不均衡性、阶段差异性等都决定了建设不能“齐步走”,《方案》从战略的观点看,是一种中观突破的思路。这体现在对产学研结合和学科建设的重视上。这个层面的工作能够使高等教育的发展与地方经济发展密切关联,增加高等教育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活力。同时学科又是汇集人才,打造学校特色的基础,因此,抓好这项工作一是具有迫切性,二是对宏观的战略目标实现和微观的人才培养都能起到带动作用,它也应该是一种整体推进中的相对重点。

(三)因地制宜,特色发展

当今中国高等教育,一个饱受诟病的顽疾就是学校的定位模糊不清,向一个方向、一个标准靠,同质化现象十分严重。虽然天天讲“特色发展”,但实际上是千校一面,人才培养模式千人一面。笔者认为主因之一是教育决策与管理过分重视了自上而下的统一性、主导性、权威性及对有限资源的支配权。当各学校向同一个榜样学校靠,向单一的评价标准看齐时,同质化现象便不足为怪了。这在高等教育中的表现就是连不少高职高专也以科研为中心,教学工作被不断边缘化。同质化的结果就是学校的办学主体意识不足、办学活力下降、不恰当竞争加剧。当然,当前针对这一问题,人们已经有了清醒的认识和改革的愿景,如不少省市在高等教育的发展规划中已经提出了相对具体的解决方案。《方案》明确指出:“建立健全高校分类评价体系。科学制订不同类型高校的评价指标体系,实行分类评价、分类指导。加强专门评价机构建设,培育独立的第三方评价机构,逐步推行管、办、评相分离。”而省级政府教育统筹综合改革试点,如江苏省实施的部(教育部)省共建高等教育改革综合试验区试验,既考虑了各省教育发展自身已具备的优势,也增强了教育改革发展与各省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的关联度、协调性。这特别有利于整合资源,有所不为,实现特色发展、错位发展。

三、方案实施的难点与建议

毋庸讳言,教育改革历来都是一个充满了失败和挫折的领域,这是世界范围普遍存在的现象。在《教育改革可预见的失败》一书中,萨拉森在分析其原因时说道,教育改革的努力常常承诺质量和改善,但他们很少试图去改变顽固地阻挠改革努力的学校教育的基本规则和深层次结构。学校将始终与改革的力量相互作用,笔者认为这种分析固然是基于美国的教育改革经验,但也未尝没有反映在我国近年来的教育改革的现实中。

在《方案》中,决策者提出的深化管理体制改革和推进现代大学制度直面了高等教育改革深层的共同难题。对试验区的政策和资源支持,使问题的解决容易形成共识和合力。从高等教育研究的角度看,在这两点能否取得突破是改革的焦点与核心问题,这两大问题的改革和突破对高等教育发展具有根本性的意义。就具体做法看,《方案》强调了管理引导、决策研究、资源配置的作用。这是在处理高校内部与外部的关系上做文章。但与此同时,体制改革说到底不能仅仅是高等教育系统对变化了的外部世界和需求做出被动的反应。真正的体制改革应该发生在大学的治理环节,改革的实践主体还是大学。具体来说,如果能在学校内部的民主管理建设、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的区隔与平衡、学生主体权力的适当尊重上有所作为,体制改革的努力会更容易获得基层专业人员等的支持。选择难点上的突破,使得人们看到成效,其他方面的改革推进则会减少阻力。

从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趋势看,高等教育系统逐步演变为社会的“轴心结构”,大学作为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的动力站、火车头,其效应日益体现。基于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特殊性,高校与政府的关系居于首要地位,但改革说到底是整合和优化各类教育资源、处理和协调各种复杂利益关系、尊重并释放主体的创造性。因此,在现阶段的改革要处理好高校与政府的关系,更为迫切的是处理好高校与社会(市场)的关系。我国高等教育在进人大众化阶段之后,市场需求日益成为高等教育发展的强大动力。在这样的现实背景下,高等学校在科学研究、人才培养方面闭门造车是行不通的。《方案》中的优化高等教育布局结构、加大产学研结合力度、积极推进招生考试改革都是处理和协调此类关系的应有之举。与此同时,21世纪高等教育发展的另外3个重要特点是国际化、多样化、信息化。《方案》在国际化方面的应对策略既有“引进来”,也有“走出去”,即“开展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教育国际交流,引进国外通用职业资格证书,吸引知名国际教育组织落户江苏,鼓励有条件的高校到境外办学”。在多样化方面,强调科学制订不同类型高校的评价指标体系,培育独立的第三方评价机构,逐步推行管、办、评相分离。从外部管理的角度讲,这些措施是十分及时的。但如前所述,我们不能否认同质化问题的根子还在于教育资源的分配导向,必须与体制改革结合在一起才会真正起作用。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我们认为《方案》没有提及高等教育信息化是决策中的一大疏漏。当代高等教育的一个现象和趋势是信息化与国际化互相助力并成为高等教育的新景观。两大力量的合流引发了整个高等教育时空观的改变,其影响的深广度是前所未见的。“高等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是深化改革中加速高等教育现代化的前沿阵地、先导的重大试验场,在这里研究和确立教育信息化的战略地位,探索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的创新思路和模式,不仅最有条件,而且最有必要。教育归根结底是人的教育,当前的高等教育处于一个被网络及移动通讯技术改变了的“新世界”中,事实上我们已经沉浸于“数字化生存方式”中。当代高等教育无疑也处于新技术一新教育一新人的镶嵌结构中。信息化在其他领域发展的经验已表明:信息化是打破边界、冲破体制束缚的力量。而在“试验区”内,推动信息化就是要改变信息化是锦上添花的工具的片面认识。特别要以学校中心工作的信息化为纽带,实现管理的体制创新和流程再造。这也是试验区原有规范中涉及不足,关注不够的地方,在试验区建设中必须纠正对信息化认识、举措不足造成的偏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