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信息化建设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城镇信息化建设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城镇信息化建设

城镇信息化建设范文1

这些工程的完成,有效地推动了全镇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信息化建设对小城镇建设发展的带动作用,大到政治稳定、经济繁荣、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小到百姓生活点点滴滴的改变。已经呈现在面前:

一、信息化建设优化了政务发展环境。通过电子政务的建设,领导和机关工作人员信息化建设意识大大增强,办公业务领域的计算机应用不断普及。目前机关共有电脑30余台,平均每两人一台电脑,每个科室至少有1台电脑,并要求各村委会至少配备1台电脑,每名机关干部都熟练掌握了电脑操作,公文、信息处理的效率进一步提高,一支既懂办公自动化技术又熟悉机关业务的专业队伍已经形成。并且促进了政务公开,提高了镇村两级的办公效率,增加了政府的服务能力。镇政府在互联网上向公众介绍政府的各类信息,公众可以在网上访问镇政府的主页,了解政府的各个组成机构及其详细的资料,各部门机构制定的各项政策、工作规划、业务范围等。公众还可以在政府主页设定的专栏中,写下自己对镇政府各种意见和建议,镇政府派专人负责搜集整理公众意见,并落实其中需要处理和解决的事件。同时,各村村民也可足不出村、通过点击电脑,便可以对镇政务以及全镇的发展情况一目了然。这样大大增强了群众参与的责任感,有利于实现决策民主化。

二、提高了全民信息化意识综合素质。起初农村家庭购买计算机主要是为孩子们学习用,后来受其影响人们的意识和行为也逐步发生了改变,闲暇时自由上网冲浪,看看国内外大事,发个E-mail等等,从不了解到亲手用,从麻将桌到电脑桌,这些以前看似很神秘的事情,现在变成了现实。网络在潜移默化中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促进了人们旧有的思想观念的更新和转变,人们的信息化综合素质也随之有了很大的提高。

三、拉动了经济发展,解决了剩余劳动力就业。在招商引资、工业区建设等工作中,我镇信息化的稳步发展吸引了一批投资商来投资置业,这些投资企业不仅看中了这里的区位优势,更重要的是镇政府的超前意识和信息化的普及。信息化建设促进了经济发展,经济发展又为剩余劳动力就业提供了岗位,而信息化又提供了一条便捷的途径为岗位输送劳动力。仅20__年,网上登记求职人员达1600多人次,通过求职专业的分类与人才培训,推荐出800多人次,切实解决了待岗就业人员的就业难题。

城镇信息化建设范文2

目前,我国已启动了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工作,首批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共90个,其中地级市37个,区(县)50个,镇3个。宁波、深圳、上海、南京、昆山等城市已经开始了“智慧城市”的建设。与此同时,新型城镇化建设也在这一时期提出。所谓新型城镇化,是指坚持以人为本,以新型工业化为动力,以统筹兼顾为原则,推动城市现代化、城市集群化、城市生态化、农村城镇化,全面提升城镇化质量和水平,走科学发展、集约高效、功能完善、环境友好、社会和谐、个性鲜明、城乡一体、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化建设路子。“智慧城市”与新型城镇化基本上是在一个时期提出,它们在概念上有所区别,在建设内容和建设方法上有不同的侧重点,但在本质上却是一致的,即坚持以人为本,以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协调发展为核心,全面提升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让人们充分享受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的成果。

2智慧城市与新型城镇化的关系

2.1智慧城市建设是新型城镇化的方向

新型城镇化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历史重任,与传统的城镇化相比,放弃了土地财政,以产业升级、优化和产业空间结构调整为经济增长手段,用科学发展观来统领城镇化建设,不断提升城镇化建设的质量内涵,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的和谐与协调。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利用物联网、传感器网和互联网,构建新型城镇的信息基础设施,在这一信息基础设施上,基于云计算平台,通过对感知数据的智能挖掘和分析,为城市发展提供科学和智能的决策依据,是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必由之路,这实际上也就是智慧城市建设的核心技术和内容。因此,以建设智慧城市的方式完成新型城镇化,是新型城镇化的方向。

2.2新型城镇化是智慧城市建设的内在需求

智慧城市建设是一项技术活动,从技术角度讲,智慧城市更强调的是在物联网这些信息基础设施上的“协同运作、全面整合、激励创新,并且具有一定的自我学习、自我成长和自我创新能力”。从结果和效果来看,智慧城市包括政治、管理、文化方面的东西,更强调以人为本、协调发展的理念。通过智慧城市建设一个和谐、美好的城市生活环境,让城市更加智能,能够为城市发展提供优化的对策和创新,形成可持续的发展内生源动力,构建人性化、生态化、协同化、公平正义的城市环境。新型城镇化的结果同样是创造一个功能完善、环境友好、社会和谐、个性鲜明、城乡一体、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环境。从这一点来讲,新型城镇化是智慧城市建设的内在需求。

3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智慧城市建设思考

3.1加强顶层设计

为避免新型城镇化下的智慧城市建设出现像城市信息化中那样重复建设、无序建设、低水平建设导致的“信息孤岛”、部门壁垒,建设效益大打折扣的情况。应当在智慧城市建设中引入顶层设计的思想,统筹考虑智慧城市建设中各层次和各要素,追根溯源,统揽全局,在最高层次上探求智慧城市建设之道。应该兼顾新型城镇化中各地区发展过程中的基础设施现状、经济、文化传统等因素的差异性,从而引导各地方智慧城市建设理性化、差异化发展。利用顶层设计,对智慧城市建设统一规划、按步实施,统一构建数据采集、交换、共享及应用标准体系,整合各类资源,探索适应新型城镇化要求的智慧城市建设道路。

3.2注重以人为本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智慧城市建设,应当抛弃唯技术论,尽管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正是有了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的变化,才有了建设智慧城市的根本支撑。但是,我们不能走向唯技术论的极端,在建设过程中一味追求高、新、特。将智慧城市建设简单等同于技术创新、技术改造。无论是新型城镇化,还是智慧城市,其核心都是以人为本,为人们提供不同层次、不同种类、不同要求的智慧化服务,实现人和社会的全面发展。因此,智慧城市建设,应当以新型城镇化的发展为导向,一切技术手段和方法都应当如何围绕加大生态文明的建设力度、提高整个城镇化管理水平和服务水平、提升为人们服务上开展工作,着力解决雾霾、食品安全、交通拥堵、城市型灾害、环境权益等社会突出矛盾。

3.3引导产业发展

新型城镇化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持续的资金投入。建设所需资金不可能长期依赖土地出让金和财政补贴,关键在于培育城镇自身的造血功能,以产业带动新型城镇化建设,是一条可行的道路。对智慧城市建设来说,物联网、云计算等相关技术,将带动大规模产业链的形成,包括上游的RFID和传感器的呢过数据采集设备制造产业、中游的物联网设备与终端制造业、物联网网络服务业、物联网软件开发与集成应用服务业等、下游的海量数据处理与信息管理服务业,这些产业的落地,可给当地城镇带来一次产业升级,也会带来新产业的产生,为新型城镇化建设带来持续动力。因此,智慧城市建设,要注意相关产业的培育和发展,引导相关产业向城镇地区落地,助力新型城镇化的发展。

4结束语

城镇信息化建设范文3

>> 浅谈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牧民人口城镇化 西部少数民族地区人口城镇化的现实分析及其出路 城镇化进程中川西少数民族地区文化保护与传承 旅游城镇化背景下贵州少数民族地区文化传承与保护 论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绿色城镇 从城镇化角度浅析少数民族农村地区公共文化建设 浅析贫困少数民族地区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 少数民族地区廉政建设研究 谈少数民族地区文化建设 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城镇化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运行机制体系研究 浅析少数民族地区民俗旅游 浅析少数民族地区小学双语教学 关注少数民族地区教育,促进少数民族地区计算机教育建设 浅析少数民族地区中职学校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 新型少数民族农村城镇化医疗现状 民族地区新型城镇化路径探究 少数民族地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探讨 新疆少数民族地区培育新型农民的问题与对策 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培养新型农民的思考 贵州少数民族地区农村新型养老保障模式构建研究*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2010年10月22日。

②秋千:“‘新’与‘镇’,新型城镇化的着力点”,《中国西部》,2013年3月,第77页。

③丁任重:“西部大开发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当代经济研究》,2001年1月,第58页。

④⑤⑥赵常兴:“西部地区城镇化研究”,《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博士论文》,2007年6月,第29页,第27~28页,第24页。

⑦[美]R・科斯等:《财产权利与制度变迁》,上海三联书店,1991年,第384页。

⑧房树人:“厘清政府和市场边界,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理论学习》,2013年12月,第47页。

⑨“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农村工作通讯》,2014年6月,第37页。

城镇信息化建设范文4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建设;探析

中图分类号: TU198 文献标识码: A

城镇化通常指农村人口和第二、三产业向城镇转移,扩大城镇规模并加大城镇人口的经济社会发展历程,并由此带来生活方式、生产方式的根本性转变。所谓新型城镇化建设,简而言之就是为弥补传统城镇化建设的不足而提出的新概念,为缓解城镇人口大量增加带来的社会压力,以及其他环境压力等各种缺陷和不足,提供了巨大的帮助。但是,在新型城镇化的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出现一些问题,这就需要我们不断改进,以促进新型城镇化建设更好更快的发展。

一、新型城镇化建设势在必行

传统城镇化建设发展迅速,再为城镇化建设带来巨大利益的同时,由于人口的大量迁移,城镇化质量并不高,传统城镇化的弊端也在发展过程中日益显现,因而,新型城镇化建设势在必行。

1、农村的社会资源被闲置

近年来,随着城镇化建设的加快,农村人口大量转入城镇,这样就形成了现在农村的“空巢化”、“空心化”现象,使农村的劳动力大量减少,而主要剩下老人和孩子。农村的大量土地被荒废,甚至是变相的流失,久而久之,这些荒废的土地该怎样开发,剩下的老人和小孩该怎样生存,这一系列问题都是传统城镇化建设所不能解决的。

2、城镇变得不堪负重

大量农村人口以及第二、三产业的移入,使本就拥挤不堪的城镇变得更加负担累累,空气环境也变得越来越差。而且,农村人口与城镇人口在生活方式等方面存在很大差异,管理起来不甚便利。况且,人口的大量移入,使农村和城镇的很多资源相对重复,这样就给城镇的公共服务能力带来了一个巨大的考验。而这一系列问题是传统城镇化无法解决的,因而新型城镇化建设势在必行。

二、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

1、人的城镇化水平低

相比于传统城镇化建设片面的追求城镇规模的扩大,新型城镇化建设更多的以提升公共服务和城镇文化为核心。新型城镇化建设主要是为了实现农村人口的城市化,让农村人口不仅简单的拥有户籍和居住地的变化,而且在医疗和社会保障以及受教育权等方面享受和一般市民平等的权力。通过切实进行户籍改革、实现福利的均等化和公共服务的均等化等,让农业人口真正变为城市人口。

2、农民利益保障不力

农村人口逐步向城镇迁移,是为了追求经济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很多农村人只是去城镇打工,他们的根基依旧是在农村,只有保证农民在农村利益的安定,他们才能免除后顾之忧更好的在城镇发展。但是,现在对农民的利益的保障并不稳固,农民失地现象严重,这是新型城镇化建设亟待解决的问题[1]。

3、人力造城现象较为普遍

新型城镇化建设应该着力解决人为造城问题。对很多地方重视高铁、新城区、经济开发区建设的狂热应该有效遏制,杜绝这种重视物质不重视人力的情况,采取措施,尽量从根本上杜绝。

三、如何加快建设新型城镇化建设

1、加强城市总规划

以前的城镇化建设盲目追求新城区、高铁以及经济开发区的建设,使城镇建设出现城市化落后于工业化、小城镇建设散乱、大城市建设混乱,整体重复过多,城市规划不科学、不合理,布局也不够完善。因而,要加强城市的总体规划,使城镇规划在城市开发、建设和管理中处于主导和先行地位,并逐步实现新型城镇建设的多元化,坚持走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2、加快新型农村信息化网络建设

我国农村发展水平低,鲜少有信息网络建设,更多的是自己拥有电脑,但数量不多,更无法形成体系。而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化与平民化,加大农村的互联网信息建设就显得迫在眉睫。而加强信息网络化就是建造许多便民、利民的农村网络信息服务模式,做到信息网路村村通,这样对促进社会和谐、文化建设、远程教育、科技指导等方面具有重大的意义。开展农村信息网络化建设不仅可以提升农村人口的文化生活质量,也可以使他们与外界相接触,而不只是局限在自己村的圈子里,可以通过网络了解国家大事,与世界“对话”。并能够透过网络,学习更多的技能,开发自己的特长,掌握更多的商机,让他们获得比平常更多的机会,带动农村的发展,也有利于丰富农村的文化生活,促进新型城镇建设[2]。

3、逐步提高农村的社会保障水平

城居保、新农保试点已经在所有县区内全部实行,这就标志着我国已经建立起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并且养老体系的建立也已经逐步完善,并成为世界上养老体系覆盖率最大的国家。新型城镇化建设通过这一系列的基本举措,更好的提升了我国农村的社会保障水平,这就有利于逐步破除城乡的二元结构化,基本实现城乡公共服务领域的均等,更好的促进城乡协调发展,促进我国城镇化更好的向前迈进。

4、借鉴国外城镇化的经验与启示

每个国家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都会遇到城镇化问题,只不过因为每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具体国情不同,以不同形式推进演变着。每个发达国家都是从这一点走过来的,他们必定有很多经验值得我们借鉴和参考。我们应汲取其中的先进经验并吸取其中的惨痛教训,结合中国国情,探索适合我国发展的独特的新型城镇化建设之路。

比如拉美国家的过度城镇化模式。拉美国家的城镇化一直呈现着过度、超前的问题,也就是城镇化水平大大超过了他们国家自身经济发展所能承受的限度,导致工业化和城镇化的严重失衡,并且政府不能很好发挥公共服务职能。拉美国家城镇化发展失败的教训告诫我们,城镇化的发展速度一定要与本国的经济水平相适应;一定要有包容性,更好的发挥政府的公共服务作用,不要只注重业绩,而不重视弱势群体的利益,为城镇化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包容性环境[3]。

5、重视中华文化的引领作用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上下五千年,人文气息浑厚。我们要充分利用这一优势,通过文化教化人心,让中华传统文化与新型城镇化建设和现代生活相融合,提升国民素质,这样更容易将保护文物、建设博物馆和艺术中心等提上日程,更有利于丰富城镇的文化内涵。让城镇化建设做到内外兼修,物质与人文共同发展。

结束语:

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是在传统城镇化建设不足的基础上提出的改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在发展过程中要面临很多问题,只有虔诚的解决这些问题,并不断提出改进措施,才能使我国的城镇化建设朝着更加明朗化的方向前进,更好的为经济发展和和社会发展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 张明斗,王雅莉.中国新型城市化道路的包容性发展研究[J]. 城市发展研究. 2012,(10):21-22

[2] 王雅莉,刘洋,齐昕,张明斗.城市包容性发展与我国新型城市化道路[J]. 城市. 2012,11(07) :11-12

城镇信息化建设范文5

【关键词】城市急诊急救中心 医院图书馆 信息化建设

急诊急救中心医院图书馆与其他医院图书馆信息建设既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急诊急救中心医院接待的都是有突发性疾病,或各种意外而引起的病症的人群,这就需要在急救急诊中心医院性质和作用前提下,合理的对急诊急救中心医院图书馆信息化建设进行分析。

1.改变管理观念

通信技术与互联网技术的结合,对市急诊急救中心医院图书馆管理影响是多层次且全方位的。医院图书馆信息网路化,使得传统图书馆文献情报服务和工作模式发生了巨大变化,一定程度上也给医院图书馆系统和管理层带来了新的压力。为了更好适应现代化医院信息化管理潮流,医院图书馆在保留传统图书馆目录、借阅书籍查询传播服务方式外,还应利用互联网和更多国内外同类医院建立业务联系。实际联系中,可以实行联机检索、光盘数据库传播,以实现同类医院卫生行业资源互补。

2.创造多元化服务平台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城市急诊急救中心医院的竞争压力越来越大。原来被动式的服务理念,已经使其不能在医院行业竞争中占有有力地位。为了提高城市急诊急救中心医院竞争能力,实际工作中,医院图书馆管理人员在完成馆内本职工作同时,也应该加强与一线诊室和医院管理决策层之间的联系,了解医院实际情况,获取更广泛的医疗信息、图书信息和技术援助,以便实际工作中,能以医院实际为依据,对图书馆内信息进行加工、分析和整理,制定合理服务计划,不同科室、部门和工作人员提供更多优质服务。为了更好促进医院图书馆信息建设,医院图书馆还可以从自身实际出发,提供一些代检索、代查、代翻译等内容和信息查询培训,然后根据网上的信息进行分析整理加工,为以后本院图书馆信息化服务提供相应依据。在此基础上,可以对医院图书馆服务进行延伸。现在很多医院已经开展了远程会诊、技术支持和远程观摩,医院图书管可以以此为依据,建立远程服务信息网络中心,并将其具体延伸至一线诊室,使远程信息化服务能更好的覆盖一线诊室。也可以通过网络中心,将本医院医疗资源和发展规划实时向外公布,使更多医疗工作者能参与到网络信息化服务中。

3.强化管理人员信息化培训力度

急诊急救中心医院图书馆信息化建设,不同于一般医院图书馆信息化建设,对医院图书馆管理人员要求也不同。要求管理人员既要了解急诊急救中心医院的性质和工作内容,也要掌握新型信息化技能。而就目前一些急诊急救中心现状来看,一些图书管理人员并不具备这些素质。图书管理工作人员中,一些上岗人员并未经过相应培训就上岗,使得这些工作人员不能更好对相应信息进行捕捉、获取、分析和传播。一定程度也使这些工作人员遇到事情后,不能更好的决断。为了更好的完善城市急诊急救中心医院图书馆信息化建设,就必须不断的对这类医院图书馆管理人员进行专业培训。医院在聘用图书管理人员时,要对其进行岗前和岗后培训。培训时,先让管理人员熟悉急诊规章制度、急诊病症名称及与此相关的内容,让工作人员能尽快熟悉急诊急救中心医院工作内容,以便实际工作中,遇到问题可以直接与相关部门进行联系。同时也应该对图书管理人员进行信息化培训,让其熟练的操作现代化信息技术设备和掌握数据库信息检索技能,使医院图书管理人员具备更高的信息化素质,以更好服务于急诊急救中心医院图书馆信息化建设。

4.完善信息资源共享平台

信息化技术在医院图书馆的广泛应用,使医院图书馆进入一个崭新的平台。但在城市急诊急救中心医院图书馆信息化建设中,还有一些不完善的地方,使得其不能更好的实现资源共享。这就需要对城市急诊急救中心医院资源共享平台进行完善。资源共享平善时,应先对信息资源共享技术进行整合,在满足客户需求前提下,建立属于自己特色的信息系统。又因网络是资源是会惠互利的,在建网络图书馆之前,和与同类医院图书管进行进行协商,以对网络资源进行合理规划,从而实现与不同图书馆之间的资源共享,使市急诊急救中心医院图书馆之间能互补并促进其和谐发展。

5.结束语

随着信息化不断的发展,互联网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不同行业,城市急诊急救中心医院也不例外。互联网在信息化建设城市急诊急救中心医院图书馆广泛应用,为其管理带来了方便。而在实际应用过程中,还有很多不足之处。即便现在对图书馆信息化建设进行相应完善,但随着时势的变化,对城市急诊急救中心医院图书馆信息化将会有更高的要求。因此,仍需要对市急诊急救中心医院图书馆信息化进行不断的完善。

参考文献:

[1]希尔顿.道伦法斯特.中国医院如何更好的提高医院信息化建设的投资效益的分析[A].第一届中国(长三角)国际医疗科技创新及应用论坛论文集[C].2009.

[2]张洪侠.医院急诊急救管理的现状及对策研究[].吉林大学.2005(10).

城镇信息化建设范文6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金融支持体系;研究

当前,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大战略,其核心是要以人为本人,重点是通过信息化和工业化的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的良性互动、城镇化和现代农业化的相互协调,来实现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从现实来看,不管是政府决策部门、实践工作部门,还是学术理论界都给予了新型城镇化建设前所未有的关注。新型城镇化是一个长期的、复杂的过程,涉及面广、影响因素多,要实现上述目标,必须解决好该过程中存在的布局不合理、环境生态危机、城市公共基础设施不完全、失地农民权益保障、农民市民化以及住房、教育等问题。只有积极有效解决这些问题,才能切实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进程。在这种形势下就需要充足的资金、财力的支持,也就是需要一套健全完善的金融系统的支持,因此,加强对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金融体系的创新,对于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进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金融体系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中的作用

新型城镇化建设就是建设一个新型现代化的城镇环境,改善城镇各项基础设施,促进城镇地区经济、生活环境的现代化发展,加快农村地区的城市化进程。无论是城镇化建设还是经济发展都必然需要一定的资金支持,这些资金一方面来自于国家的财政支持,另一方面就需要调动金融市场的力量,发挥金融体系的融资功能,为城镇化建设提供强有力的资金支持。因此,应加快金融体系创新,通过建立健全金融体系,充分发挥金融市场的调节功能,来促进资金资源的优化配置和金融系统与城镇化建设的直接对接,强化金融体系对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支撑力,这既是中国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需要,又是中国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在要求。

二、新型城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与面临的挑战

(一)匮乏的金融支持体系下所引发的问题与挑战

从现实来看,很多城镇由于缺乏融资能力,而且一些城市公共基础设施不完备,在没有多途径、多种投资、融资体系的支持下,城镇建设举步维艰,相对严重的问题层出不穷,例如:由于乡镇一级的城镇化建设不足,乡镇地区发展水平十分有限,公共基础设施不健全,缺少实体经济组织的带动与支持,其吸纳积聚与辐射服务功能十分薄弱,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在没有充足经济实力的条件下,城镇化建设进程必然会受到影响。同时,城镇化建设中必然会造成一部分农民失去土地,在没有一个健全、完善的金融系统以及社会保障机制的支持下,农民的基本生活无从保障会引发民生危机,进而造成矛盾,这在一定程度上使得新型城镇化建设失去了意义。导致这些制约性因素出现的一大根本原因就是城镇地区的金融系统不完善、不发达。由此可见,建设一个完备、健全、有效的金融体系,为城镇化建设开拓更为广阔的融资渠道势在必行。

(二)城镇化建设金融体系薄弱

任何一个项建设事业都需要一定的人力、物力与财力,其中财力因素是制约项目建设事业能否顺利进行的最重要保障,新型城镇化建设更加需要一个有力的财力后盾的支撑,只有这样才能确保各项建设事业顺利开展。例如:城镇交通设施、城镇商业经济、娱乐设施等建设的顺利进行都需要一个强有力的金融体系的支持,然而,从现今的城镇化建设来看,城镇地区仍未建立一套健全、完善的金融体系,区域商业银行数量少,其他类型的金融机构也有待建立与开发,在没有这些金融体系的积极支持下,城镇化建设就缺少有效的融资渠道,造成资金链的断裂,城镇化建设无法持续进行。

三、与新型城镇化相适应的金融支持体系建设对策

(一)加强金融组织体系建设,扩大金融服务范围

要不断创新金融系统服务模式,建立政策性金融、商业性金融等各种金融组织形式,持续扩大金融服务城镇建设的范围。积极开拓新型金融组织,例如:股份制银行、小额贷款机构等等。对于经济发展相对欠佳的地区则可以尝试引入大型商业银行,保险或证券企业等多种金融部门,在它们的协作互助之间打造多元化融资渠道,确保为落后乡镇地区提供更多方便、快捷又安全的融资渠道。

(二)积极完善有利于金融体系建设的扶持政策

第一,积极支持民营企业投资改制的金融机构。积极完善产业发展规划,促进城镇产业聚集发展,全面提高民营企业的经营水平与经济效益,以此来使更多的金融资金前来集中支持新型城镇化建设。第二,极力扶持民营企业,并在税收政策、人力资源与经营管理等方面给予更多的优惠和支持,积极引进更多的金融企业,调动各种金融手段来为民营企业提供资金,通过这种方式来促进城镇地区产业经济的发展。第三,积极吸引业务经验丰富的金融部门前来入驻。可以在税收等方面给予特殊优惠支持,使其能够为所建设城镇地区提供资金服务,进而带动这一地区经济的繁荣发展。第四,积极强化国家行政部门的监督引导。要根据不同地区的经济状况来集中研讨编制具体的城镇化建设方案。国家行政部门要积极主动组织促进城镇化发展的交流座谈会。利用政策与税收等促使来积极支持金融部门创新发展,积极研发涉农金融服务模式,支持实体经济的金融产品。随着金融体系的健全发展来拓宽直接融资比例,以此来促进城镇化建设进程的飞速发展。第五,积极发挥财政的支持力度。积极优化财政分配制度,加大在一些建设周期长、收益慢项目的投资力度,积极调动预算资金引导作用的发挥,也可以通过贷款贴息以及税收削减等措施来弥补信贷风险。积极支持与吸引各种类型的资本资金,例如:中外合资、外商独资等经济形式前来投资,推动城镇化建设。第六,加强行政办事效率,为城镇化建设提供支持。国家行政部门需要在农业土地流转以及审批方面给予更多的便利,减少繁琐的程序与费用支出,以此来为投资创造良好机会,积极支持城镇化建设。

(三)积极发挥市场调节作用,适当减少国家的干预

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过程本身就是市场化的过程,也就是要将乡村、城镇地区建设成为一个市场经济繁荣发展、各种城市化设施齐全的现代化城市。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背后自然隐藏着一只看不见的手,那就是市场调节的作用,它能够有效调节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各个经济行业竞争力,自然会提高整个城镇地区的经济水平。因此,在城镇化建设过程中要更多地依靠市场调节作用,适当控制国家机关的调控,国家机关应该本着推动城镇化建设进程,尊重市场经济规律的原则积极给予政策或者财力方面的扶持,推动城镇市场经济的自由、繁荣发展的同时,有效控制消极不稳定因素,在一些制度制度方面应该进行积极的引导绝非彻底的控制与干预。

(四)积极发挥地域性金融部门的作用

城镇地区的地方金融机构作为一种珍贵的金融资源,其作用必须得到充分的发挥,特别是一些区域性商业银行,要鼓励其吸引更多的民营资本与外商资本前来投资,并要积极建立具有成熟业务能力,健全功能体制的现代金融机构,例如:商业银行、股份制银行、建设银行等等,通过增资扩股的方式来提高其影响力,采用法人治理的现代经营管理体制,不断优化股权结构,提高金融机构管理水平,以便促进其作用的发挥。从我国当前的信用体制来看,仍然处于缓慢发展状态,一些乡镇信用社缺乏改制更新,也缺乏现代健全的金融服务,只有通过吸引更多的民间资本,扩大其资金规模,采用科学的改制措施才能促使这些信用金融部门对城镇实体经济进行充分的支持与服务,以上这些任务也正是城镇化金融体系建设所面临的问题与挑战。为了能够切实发挥金融体系对城镇化建设的支持作用,就要积极引导地方金融部门在业务方面的改革进步,例如:在针对个人业务方面从简单的存取款业务转向包括个人理财、小规模循环贷款、个人消费贷款等在内的更加现代、丰富的金融业务转变,以此来丰富对个人金融业务的服务。

同时,要鼓励城镇地区的农民自主创业,为一些具备创业能力的农户提供贷款等方面的优惠政策,削减审批程序,积极支持农民创业,开拓地域性经济产业,彰显地方特色,为城镇化建设营造地域文化氛围,以此来带动城镇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与繁荣。也要积极支持农民的民间借贷,并对这些借贷流程等做出明确的规范制度,以此来实现对农村经济的辅助发展。

在办理集团业务方面,要首先将目光放在那些享有地域优势,例如:资源优势、地理空间优势、人力资源优势等等,并具有广阔的发展前途与适应市场变化能力的企业,这些企业往往能够跟上时展步伐,属于现代企业,在不断的经营结构优化调整与科学的经营管理制度下获得长远的发展,多给与他们金融政策方面的支持,毫无疑问不仅会促进金融机构的盈利,也会带动整个城镇地区的发展与繁荣,因为一个城镇正是因为有了这些实体经济,各项金融事业以及社会公共事业才能得以发展与繁荣,金融部门要利用各种方法,多种融资工具积极调动资本市场为这些实体经济开拓融资渠道贡献力量。

总结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与进步,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必将成为一大趋势,城镇化建设的顺利进行需要一个强有力的金融体系的支持,为新型城镇化建设开辟广阔的融资渠道,提供积极的财政支出,在这些金融体系的发展下,带动工业、商业等经济形式的发展与进步,从而更加积极地支持城镇化建设,提高城镇化建设规模与水平,为整个国家呈现一副新型城镇,从整体上改善农村生活环节,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带动农业的发展繁荣。

参考文献:

[1]徐维祥.产业集群与城镇化互动发展机制及运作模式研究[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

[2]张洁云.城乡一体视野下的新型城镇化问题研究― ― 以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为例[J].南通纺织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3

[3]左雯.河南省产业集聚区建设与城镇化推进协调互动发展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0(32)

[4]王旭阳,李晓波,董小华. 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金融支持体系研究[M].经济金融出版社,2009(12).

[5]徐晓宇,王雪强,胡中秋.新型城镇化建设面临的问题与挑战[J].经济科学出版社,2010(12)

[6]李世民,李汝莘.农机服务产业化一我国农机化发展的必由之路[J].农业机械学报.2000,(6).

[7]江苏省农业机械管理局.江苏省农业机械化统计资料口.2003.

[8]王非,谢树强.刚察县人工饲草生产机械化技术及草产业发展状况调研 - 青海畜牧兽医杂志2010,40(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