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信息化建设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城镇信息化建设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城镇信息化建设

城镇信息化建设范文1

这些工程的完成,有效地推动了全镇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信息化建设对小城镇建设发展的带动作用,大到政治稳定、经济繁荣、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小到百姓生活点点滴滴的改变。已经呈现在面前:

一、信息化建设优化了政务发展环境。通过电子政务的建设,领导和机关工作人员信息化建设意识大大增强,办公业务领域的计算机应用不断普及。目前机关共有电脑30余台,平均每两人一台电脑,每个科室至少有1台电脑,并要求各村委会至少配备1台电脑,每名机关干部都熟练掌握了电脑操作,公文、信息处理的效率进一步提高,一支既懂办公自动化技术又熟悉机关业务的专业队伍已经形成。并且促进了政务公开,提高了镇村两级的办公效率,增加了政府的服务能力。镇政府在互联网上向公众介绍政府的各类信息,公众可以在网上访问镇政府的主页,了解政府的各个组成机构及其详细的资料,各部门机构制定的各项政策、工作规划、业务范围等。公众还可以在政府主页设定的专栏中,写下自己对镇政府各种意见和建议,镇政府派专人负责搜集整理公众意见,并落实其中需要处理和解决的事件。同时,各村村民也可足不出村、通过点击电脑,便可以对镇政务以及全镇的发展情况一目了然。这样大大增强了群众参与的责任感,有利于实现决策民主化。

二、提高了全民信息化意识综合素质。起初农村家庭购买计算机主要是为孩子们学习用,后来受其影响人们的意识和行为也逐步发生了改变,闲暇时自由上网冲浪,看看国内外大事,发个E-mail等等,从不了解到亲手用,从麻将桌到电脑桌,这些以前看似很神秘的事情,现在变成了现实。网络在潜移默化中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促进了人们旧有的思想观念的更新和转变,人们的信息化综合素质也随之有了很大的提高。

三、拉动了经济发展,解决了剩余劳动力就业。在招商引资、工业区建设等工作中,我镇信息化的稳步发展吸引了一批投资商来投资置业,这些投资企业不仅看中了这里的区位优势,更重要的是镇政府的超前意识和信息化的普及。信息化建设促进了经济发展,经济发展又为剩余劳动力就业提供了岗位,而信息化又提供了一条便捷的途径为岗位输送劳动力。仅20__年,网上登记求职人员达1600多人次,通过求职专业的分类与人才培训,推荐出800多人次,切实解决了待岗就业人员的就业难题。

城镇信息化建设范文2

目前,我国已启动了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工作,首批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共90个,其中地级市37个,区(县)50个,镇3个。宁波、深圳、上海、南京、昆山等城市已经开始了“智慧城市”的建设。与此同时,新型城镇化建设也在这一时期提出。所谓新型城镇化,是指坚持以人为本,以新型工业化为动力,以统筹兼顾为原则,推动城市现代化、城市集群化、城市生态化、农村城镇化,全面提升城镇化质量和水平,走科学发展、集约高效、功能完善、环境友好、社会和谐、个性鲜明、城乡一体、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化建设路子。“智慧城市”与新型城镇化基本上是在一个时期提出,它们在概念上有所区别,在建设内容和建设方法上有不同的侧重点,但在本质上却是一致的,即坚持以人为本,以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协调发展为核心,全面提升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让人们充分享受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的成果。

2智慧城市与新型城镇化的关系

2.1智慧城市建设是新型城镇化的方向

新型城镇化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历史重任,与传统的城镇化相比,放弃了土地财政,以产业升级、优化和产业空间结构调整为经济增长手段,用科学发展观来统领城镇化建设,不断提升城镇化建设的质量内涵,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的和谐与协调。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利用物联网、传感器网和互联网,构建新型城镇的信息基础设施,在这一信息基础设施上,基于云计算平台,通过对感知数据的智能挖掘和分析,为城市发展提供科学和智能的决策依据,是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必由之路,这实际上也就是智慧城市建设的核心技术和内容。因此,以建设智慧城市的方式完成新型城镇化,是新型城镇化的方向。

2.2新型城镇化是智慧城市建设的内在需求

智慧城市建设是一项技术活动,从技术角度讲,智慧城市更强调的是在物联网这些信息基础设施上的“协同运作、全面整合、激励创新,并且具有一定的自我学习、自我成长和自我创新能力”。从结果和效果来看,智慧城市包括政治、管理、文化方面的东西,更强调以人为本、协调发展的理念。通过智慧城市建设一个和谐、美好的城市生活环境,让城市更加智能,能够为城市发展提供优化的对策和创新,形成可持续的发展内生源动力,构建人性化、生态化、协同化、公平正义的城市环境。新型城镇化的结果同样是创造一个功能完善、环境友好、社会和谐、个性鲜明、城乡一体、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环境。从这一点来讲,新型城镇化是智慧城市建设的内在需求。

3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智慧城市建设思考

3.1加强顶层设计

为避免新型城镇化下的智慧城市建设出现像城市信息化中那样重复建设、无序建设、低水平建设导致的“信息孤岛”、部门壁垒,建设效益大打折扣的情况。应当在智慧城市建设中引入顶层设计的思想,统筹考虑智慧城市建设中各层次和各要素,追根溯源,统揽全局,在最高层次上探求智慧城市建设之道。应该兼顾新型城镇化中各地区发展过程中的基础设施现状、经济、文化传统等因素的差异性,从而引导各地方智慧城市建设理性化、差异化发展。利用顶层设计,对智慧城市建设统一规划、按步实施,统一构建数据采集、交换、共享及应用标准体系,整合各类资源,探索适应新型城镇化要求的智慧城市建设道路。

3.2注重以人为本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智慧城市建设,应当抛弃唯技术论,尽管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正是有了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的变化,才有了建设智慧城市的根本支撑。但是,我们不能走向唯技术论的极端,在建设过程中一味追求高、新、特。将智慧城市建设简单等同于技术创新、技术改造。无论是新型城镇化,还是智慧城市,其核心都是以人为本,为人们提供不同层次、不同种类、不同要求的智慧化服务,实现人和社会的全面发展。因此,智慧城市建设,应当以新型城镇化的发展为导向,一切技术手段和方法都应当如何围绕加大生态文明的建设力度、提高整个城镇化管理水平和服务水平、提升为人们服务上开展工作,着力解决雾霾、食品安全、交通拥堵、城市型灾害、环境权益等社会突出矛盾。

3.3引导产业发展

新型城镇化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持续的资金投入。建设所需资金不可能长期依赖土地出让金和财政补贴,关键在于培育城镇自身的造血功能,以产业带动新型城镇化建设,是一条可行的道路。对智慧城市建设来说,物联网、云计算等相关技术,将带动大规模产业链的形成,包括上游的RFID和传感器的呢过数据采集设备制造产业、中游的物联网设备与终端制造业、物联网网络服务业、物联网软件开发与集成应用服务业等、下游的海量数据处理与信息管理服务业,这些产业的落地,可给当地城镇带来一次产业升级,也会带来新产业的产生,为新型城镇化建设带来持续动力。因此,智慧城市建设,要注意相关产业的培育和发展,引导相关产业向城镇地区落地,助力新型城镇化的发展。

4结束语

城镇信息化建设范文3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城镇化率;城市综合承载能力;城乡一体化;工业化;以人为本

中图分类号:F2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1573(2016)04-0105-03

一、背景与意义

2016年4月19日,国家发改委举行新闻会,了第一本年度国家新型城镇化报告――《国家新型城镇化报告2015》。报告显示,2015年我国城镇化率达到56.1%。据统计,1978―2014年我国城镇常住人口由1.7亿人增加到7.5亿人,城镇化率年均提高约1个百分点,城市数量由193个增加到653个,城市建成区面积从1981年的0.7万平方公里增加到2015年的4.9万平方公里。

当前,我国正在大力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新型城镇化将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又一重要推动力。《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的出台表明,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未来的城镇化将会在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的新理念下有序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明确了河北省“三区一基地”的功能定位,其中“一区”就是新型城镇化与城乡统筹示范区。以往重物轻人、粗放型的发展路径不但在速度上远落后于现代工业化,在质量上也与新型城镇化的目标存在差距。因此,我们必须进一步创新城镇化理念,转变城镇化发展方式,走一条以人为本、城乡一体、集约高效、绿色低碳的新型城镇化道路,这对优化河北省资源配置、增强经济发展动力、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促进城乡一体发展、缓解资源环境矛盾、实现社会和谐稳定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二、河北省城镇化发展成就

河北省自2003年实施城镇化战略以来,持续加强城镇改造建设,同时城乡发展协调性进一步增强,无论是城镇化建设还是城乡统筹发展都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1. 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城镇化率明显提高。目前,河北省市区人口超过300万人的城市有石家庄(430.3万人)和唐山(341.3万人),200万~300万人的城市为保定(280.6万人),100万~200万人的城市3个,分别是邯郸(165万人)、张家口(106万人)和秦皇岛(103万人)。2014年,河北省城镇人口3 642.40万人,同比增加113.95万人;乡村人口3 741.35万人,同比减少62.81万人;城镇化率为49.33%,比上年提高1.21个百分点,比2003年提高了15.72个百分点。石家庄、唐山两市城镇化率超过56%。

2. 城市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2013年,河北省城市道路面积21 064万平方米,比2012年增加2.72%;煤气供气总量226 763万立方米,比2012年增加15.44%;公共交通运营车21 903辆,比2012年增加49.92%;园林绿地面积57 159公顷,比2012年增加2.80%;建成区绿化覆盖面积54 069公顷,比上年增加3.12%。

3. 城镇化综合发展水平继续提升。总体来看,支撑城镇化综合发展水平有六大要素,即经济发展水平、社会发展水平、城镇居民生活水平、城镇聚集水平、城市建设水平和城市生态环境水平。据2012年河北省城镇化发展统计监测数据显示,这六大要素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其中,城镇居民生活水平增速最快,比2011年提高了9.1%。城镇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全省城镇化发展综合水平提高的贡献也最突出,贡献率达到28.4%。

4. 县城建设提档升级,县城环境容貌整理力度不断加大。2014年,建成区面积平均达到14平方公里,累计处置违法建筑251万平方米,机械化清扫率提高至46.5%。目前,全省建成了12个国家级园林城,9个县(市、区)获省人居环境奖。

三、河北省城镇化进程中的不足之处

1. 城镇化水平尚未达到全国平均水平。2013年,河北省城镇化率为48.12%,比全国平均水平的53.73%低5.61个百分点。河北周边省份的城镇化率也远高于河北:北京城镇化率为86.30%、天津为82.01%、山西为52.56%、内蒙古为58.71%、辽宁为66.45%、山东为53.75%。

2. 城市综合承载能力还处于较低水平。在城市面积和城市人口不断扩大的同时,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并未得到及时有效跟进,城市综合承载力不强。2013年,全省城市排水管道长度11 654公里,比上年减少2.20%。在用水人口增加的情况下,城市供水综合生产能力和供水总量却双双下降,供水综合生产能力为655.24万立方米/日,比2012年减少11.40%;供水总量129 258万立方米,比2012年减少1.71%。

3. 城镇化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不匹配。许多研究表明,城镇化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之间总体上正相关,即经济发展水平越高,城镇化水平越高,反之就越低。2013年河北省的GDP为28 301.41亿元,在全国排第6位,而同年城镇化率仅为48.12%,全国排第21位,城镇化发展水平远远滞后于经济发展水平。

4. 地区间城镇化发展不平衡。河北省11个设区市城镇化发展水平极不平衡。据《河北省经济发展报告(2014)》显示,城镇化发展综合指数最高的是唐山,最低的是衡水。其中,唐山、秦皇岛、石家庄、廊坊4市继续高于河北省平均水平,其他7市低于河北省平均水平。而在城镇化率方面,最高的市和最低的市相差近13个百分点。一方面,城镇化发展不平衡是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表现形式之一,一般而言,经济发展水平高的国家或城市,其城镇化程度也较高;另一方面,城镇化发展程度又会影响区域发展的平衡性,这种影响不仅体现在经济上,还体现在城市经营、民生福祉等多方面。

5. 产业结构不合理,尚未形成现代产业体系。城镇化与产业结构升级是密切联系的互动关系,推进城镇化必然促进产业结构升级,产业结构高级化的必然趋势是实现城镇化。[1]过去,河北省城镇化的总体水平严重滞后于工业化,经过十多年的发展进程,城镇化逐步趋向于与工业化相协调,但是,这种城镇化仍然不能摆脱对工业发展的高度依赖。目前,第三产业对城镇化的带动作用还没有充分发挥出来。从世界范围看,人均GDP达到3 000美元后,第三产业成为主导产业并持续上升,比重超过50%,这在不同国家和不同历史时期具有普遍性,是该阶段经济发展的规律性特征。[2]2014年,河北省人均GDP约为6 500美元,第三产业占GDP比重仅为37.2%,而全国为48.2%,河北省比全国平均水平低11个百分点。

6. 污染严重,城市生态环境较差。按照空气质量新标准评价,2015年上半年河北省11个设区市达标天数比例平均为45.9%,全国为72.7%,河北省比全国平均水平低26.8个百分点,差距很大。在环保部监测的全国74个重点城市中,空气质量相对较差的后10位城市中河北省占了6个。河北省11个设区市轻度污染比例为32.6%,中度污染占12.1%,重度污染占7.0%,严重污染占2.2%。这样的环境质量除了受地理位置、汽车尾气等因素的影响外,最主要的原因还是钢铁、水泥、玻璃等“两高”产业对环境破坏严重。

四、新型城镇化建设路径

要解决上述问题,使河北省新型城镇化发展迈上新台阶,就必须从河北省省情出发,做到“四个注重”,即注重以人为本,注重产城互动,注重统筹协调,注重生态集约。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 构建合理的城镇群体系,推动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在京津冀协同发展大格局下谋划河北省城镇布局和规划,明确省会、区域性中心城市、重要节点城市、县城等不同层级城市的建设重点和目标要求,以更好地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和产业转移。石家庄、唐山在扩大城市规模的同时要做好产能升级工作,进一步增强高端要素集聚、科技创新、综合服务等功能,充分发挥规模效应和带动作用。大力发展邯郸、保定等9个设区市,使之建成人口规模在100万~200万的中等城市。重点培育迁安、定州、清河等县(市、区),通过政策引导和产业扶持,使一部分实力较强的县(市、区)成为人口聚集能力强、功能较为完善的新兴中等城市。大力支持县城和重点小城镇的发展,把他们作为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节点。

2. 大力推进县城建设。县城建设是推进新型城镇化与城乡统筹的关键,也是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核心和重要载体。县城上连大城市,下接村镇,在城乡统筹发展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3]县城的承载功能如何,决定着产业聚集的水平,也决定着产业升级的水平。加快县城建设,必须坚持以产兴城、以业聚人。按照规模适度、布局合理、功能健全、特色突出的要求,统筹规划工业园区、商贸园区、居民社区和中小学校,增强特色产业和人口集聚能力。[4]加强县城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完善县城功能,提升县城品位,增强县城对资金、技术、人才、优质产业的吸纳能力,提高县城人口集聚力和承载力。坚持依托城镇发展产业,依托产业兴建城市,推进产业聚集区与中心城区资源共享、设施配套、功能互补、融合发展。

3. 管理体制综合改革向纵深发展,实现制度保障。新型城镇化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至少涉及人口、土地、资金、产业等八种要素和四个层次,而新型城镇化的核心是“以人为本”,这就要求积极推动制度改革与创新,不断完善各项配套政策。改革的成功与否直接关系到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质量和水平。2014年11月,河北省政府出台《关于深化户籍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深化户籍制度改革,根据各地的实际情况,实施差别化落户政策,有序放开城镇迁移落户条件。此外,要进一步推动农民工平等享受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强化卫生服务,保障农民工共享医疗卫生和计划生育服务资源;完善住房保障制度,将农民工住房问题纳入住房发展规划,把符合条件的农民工纳入保障范围;加强权益维护,保障农民工土地承包经营、宅基地使用和集体经济收益分配权。

4. 继续提高城镇综合承载能力。首先,要创新规划理念,从整体出发,实施全域规划,强化规划管控。其次,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发展道路、公共交通、生态环保、水电气等基础设施和教育、卫生、文化等公共服务设施,大力推进地下综合管网建设,积极推进园林绿色城市建设。再次,提升城市管理效能,转变城市管理方式,着力打造智慧城市。通过各项措施更好地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市政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水平,在解决逢雨必涝、交通拥堵等城市顽疾,方便居民生活的同时最大限度地满足居民精神享受。

5. 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并重发展,建设美丽河北。要坚决守住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的战略位置。牢固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以集约、生态、低碳、智能为方向,建设宜居城镇。努力打造和谐宜居、富有活力、各具特色的现代化城市,建设“环境美、产业美、精神美、生态美”的美丽乡村。在城镇规划时,要注意保护生态环境,合理规划城镇布局,加快编制《河北省环境功能区划纲要》,把城镇划分为不同职能、功能的区域,围绕文化、产业、区位等特色,加强生态集约型城镇建设。

6. 加快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改革开放后,河北省对产业结构不断调整,从三次产业看,2014年全省生产总值29 421亿元,三次产业比重为11.7∶51.1∶37.2,三产比重较2013年提高1.6个百分点。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如尚未形成现代产业体系,产业结构的优化程度也远低于其他东部省市。因此,要合理调整三次产业结构,推行现代农业,使之逐步在第一产业中占据主导地位;坚定不移地走适应新型城镇化发展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壮大现代装备制造业规模,并成为第二产业的主力军;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不断加大第三产业在三次产业中的比重。切实把转方式调结构作为经济发展的主要任务,弛而不息地坚持下去。

7. 促进城乡统筹发展。政府必须坚持以城乡发展一体化为导向,统筹谋划城乡布局、规划建设管理,健全体制机制,为城乡一体化发展明确方向、设定路径。要综合考虑“城”与“乡”、工业与农业等各方面的关系,推动构建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当然,在发展的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和尊重“地方的人文和风俗”,切忌将城乡一体化变成城乡同样化。

参考文献:

[1]阎东彬,王金营.河北省新型城镇化建设可持续发展研究[J].湖北农业科学,2012,(21).

[2]李萍,夏沁芳,刘黎.人均GDP3 000美元后北京市社会经济发展趋势分析[J].北京社会科学,2003,(3).

[3]侯建国,彭青.推动产城教融合发展 实现科教兴城[J].河北教育(综合版),2015,(12).

[4]侯建国,彭青.加快推动产城教融合发展[N].河北日报,2015-12-11.

(课题主持人:彭青;课题组成员:侯建国,赵恒春,武玲玲,刘冬晔,李妙然)

城镇信息化建设范文4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系统动力学语言,影响因素

1.引言

与城镇化相比,以“城乡统筹、城乡一体、产城互动、节约集约、生态宜居、和谐发展”为特征的新型城镇化全面地诠释可持续发展、和谐社会以及以人为本的理念。如前所述,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牵涉到社会和经济的各个方面,既有人口转移问题,又有户籍制度问题;既有土地流转问题,又有产业转型升级问题;既有住房问题,又有就业问题等等。诸多因素制约新型城镇化建设,归纳出影响因素,进而理清其作用关系,揭示其对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影响,对淮南市新型城镇化建设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相关文献回顾

荣宏庆[1](2013)阐述新型城镇化与生态保护的关系;李思丽[2](2013)认为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关犍在与人才培养;冯广京,蒋仁开等[3](2013)研究土地政策与新型城镇化的关联;石忆邵[4](2013)研究新型城镇化过程中的资金问题等。从前人的研究视角可以看出新型城镇化建设设计因素众多。

3.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影响因素体系构建

2013年末淮南市人口为242.3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31.7万人,非农业人口111.6万人,城镇化率66.65%[5]。城镇化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但城镇化结构不合理,质量水平低,城中村严重,生态坏境差,基本公共服务水平较低等。新型城镇化建设能够有效解决这些问题。综上,从政府、社会、经济、资源等四方面构建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影响因素体系,如表1所示。

4.新型城镇的影响因素分析

运用系统动力学语言剖析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诸多影响因素之间相互作用关系,如图1所示。

5.对策建议

综上,提高人口素质、加快人才引进和培养、建立健全生态环境保护制度体系、加快推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完善政府政策支撑等对新型城镇化建设有着深远意义。(作者单位:安徽理工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荣宏庆.论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J].现代经济探讨,2013(8):5-9.

[2]李思丽.新型城镇化建设视域下人才培养的目标及对策[J].继续教育研究,2013(3):31-33.

[3]冯广京,蒋仁开等.新型城镇化建设需要进一步完善土地调控政策――“我国城镇化中土地宏观调控方向研讨会”综述[J].中国土地科学,2013(7):93-96.

城镇信息化建设范文5

【关键词】城市急诊急救中心 医院图书馆 信息化建设

急诊急救中心医院图书馆与其他医院图书馆信息建设既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急诊急救中心医院接待的都是有突发性疾病,或各种意外而引起的病症的人群,这就需要在急救急诊中心医院性质和作用前提下,合理的对急诊急救中心医院图书馆信息化建设进行分析。

1.改变管理观念

通信技术与互联网技术的结合,对市急诊急救中心医院图书馆管理影响是多层次且全方位的。医院图书馆信息网路化,使得传统图书馆文献情报服务和工作模式发生了巨大变化,一定程度上也给医院图书馆系统和管理层带来了新的压力。为了更好适应现代化医院信息化管理潮流,医院图书馆在保留传统图书馆目录、借阅书籍查询传播服务方式外,还应利用互联网和更多国内外同类医院建立业务联系。实际联系中,可以实行联机检索、光盘数据库传播,以实现同类医院卫生行业资源互补。

2.创造多元化服务平台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城市急诊急救中心医院的竞争压力越来越大。原来被动式的服务理念,已经使其不能在医院行业竞争中占有有力地位。为了提高城市急诊急救中心医院竞争能力,实际工作中,医院图书馆管理人员在完成馆内本职工作同时,也应该加强与一线诊室和医院管理决策层之间的联系,了解医院实际情况,获取更广泛的医疗信息、图书信息和技术援助,以便实际工作中,能以医院实际为依据,对图书馆内信息进行加工、分析和整理,制定合理服务计划,不同科室、部门和工作人员提供更多优质服务。为了更好促进医院图书馆信息建设,医院图书馆还可以从自身实际出发,提供一些代检索、代查、代翻译等内容和信息查询培训,然后根据网上的信息进行分析整理加工,为以后本院图书馆信息化服务提供相应依据。在此基础上,可以对医院图书馆服务进行延伸。现在很多医院已经开展了远程会诊、技术支持和远程观摩,医院图书管可以以此为依据,建立远程服务信息网络中心,并将其具体延伸至一线诊室,使远程信息化服务能更好的覆盖一线诊室。也可以通过网络中心,将本医院医疗资源和发展规划实时向外公布,使更多医疗工作者能参与到网络信息化服务中。

3.强化管理人员信息化培训力度

急诊急救中心医院图书馆信息化建设,不同于一般医院图书馆信息化建设,对医院图书馆管理人员要求也不同。要求管理人员既要了解急诊急救中心医院的性质和工作内容,也要掌握新型信息化技能。而就目前一些急诊急救中心现状来看,一些图书管理人员并不具备这些素质。图书管理工作人员中,一些上岗人员并未经过相应培训就上岗,使得这些工作人员不能更好对相应信息进行捕捉、获取、分析和传播。一定程度也使这些工作人员遇到事情后,不能更好的决断。为了更好的完善城市急诊急救中心医院图书馆信息化建设,就必须不断的对这类医院图书馆管理人员进行专业培训。医院在聘用图书管理人员时,要对其进行岗前和岗后培训。培训时,先让管理人员熟悉急诊规章制度、急诊病症名称及与此相关的内容,让工作人员能尽快熟悉急诊急救中心医院工作内容,以便实际工作中,遇到问题可以直接与相关部门进行联系。同时也应该对图书管理人员进行信息化培训,让其熟练的操作现代化信息技术设备和掌握数据库信息检索技能,使医院图书管理人员具备更高的信息化素质,以更好服务于急诊急救中心医院图书馆信息化建设。

4.完善信息资源共享平台

信息化技术在医院图书馆的广泛应用,使医院图书馆进入一个崭新的平台。但在城市急诊急救中心医院图书馆信息化建设中,还有一些不完善的地方,使得其不能更好的实现资源共享。这就需要对城市急诊急救中心医院资源共享平台进行完善。资源共享平善时,应先对信息资源共享技术进行整合,在满足客户需求前提下,建立属于自己特色的信息系统。又因网络是资源是会惠互利的,在建网络图书馆之前,和与同类医院图书管进行进行协商,以对网络资源进行合理规划,从而实现与不同图书馆之间的资源共享,使市急诊急救中心医院图书馆之间能互补并促进其和谐发展。

5.结束语

随着信息化不断的发展,互联网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不同行业,城市急诊急救中心医院也不例外。互联网在信息化建设城市急诊急救中心医院图书馆广泛应用,为其管理带来了方便。而在实际应用过程中,还有很多不足之处。即便现在对图书馆信息化建设进行相应完善,但随着时势的变化,对城市急诊急救中心医院图书馆信息化将会有更高的要求。因此,仍需要对市急诊急救中心医院图书馆信息化进行不断的完善。

参考文献:

[1]希尔顿.道伦法斯特.中国医院如何更好的提高医院信息化建设的投资效益的分析[A].第一届中国(长三角)国际医疗科技创新及应用论坛论文集[C].2009.

[2]张洪侠.医院急诊急救管理的现状及对策研究[].吉林大学.2005(10).

城镇信息化建设范文6

关键词: 城镇化建设 职业教育 互动关系

城镇化建设主要是指一个国家的社会生产力、科学技术及产业结构的调整,主要由传统型社会生产方式转向现代化城市社会。在这个过程中,城镇化建设主要表现为农村人口向城镇地区的转移和发展,以及从事农业的劳动力向二、三产业的方向转移。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我国城镇化建设取得较大的发展,城镇化水平得到明显的提高。在2012年年底,我国城镇化水平已经超过50%,比2007年的城镇化水平提高10多个百分点。然而,在我国的城镇化的建设过程中,却存在很多问题,如:农村劳动力转移素质较低、综合能力不足等问题,造成我国城镇化建设质量不高的现状,同时也严重影响我国城镇化建设的稳定发展。因此,要改变我国农村劳动力素质低下的状况,发展教育是关键。因此,发展职业教育在转移农村劳动力方面能够起到积极的作用,对提高我国的城镇化水平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城镇化对职业教育的影响

(一)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发展,将产生大量新的就业方向、就业岗位和用工需求,创造更多的就业空间,吸引更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尤其是以服务业为主的第三产业,物流业、物业、营销、建筑装潢、学前教育、餐饮、酒店管理等行业的迅速发展,用工需求量增大,急需职业教育培养大批适应新的就业方向、就业岗位、就业能力的技能型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满足新型城镇化建设的用工需求。

(二)新型城镇化对劳动者技能和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随着新型城镇化的推进,将打破封闭的“二元经济结构”,大量的农村劳动力涌进城市,向非农产业转移。据专家预测,未来50年,我国将有6亿农村人口转入城市,城市化水平将由现在的36%提升到70%。我县也不例外,随着新型城镇化进程的推进,进入城市的农村人口将随之增长。转入城市的农村劳动力受过专业技能训练的不到10%,很难适应新型城镇化的发展要求,必须通过职业教育,培养他们的职业技能和就业能力,使他们融入城市,适应城市新的工作和生活。

(三)新型城镇化建设要更多的农村劳动力获得受教育的机会。农村人口向城市的迁移与其受教育水平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即农村劳动力的受教育年限越长,程度越高,对职业身份意识和职业选择的非农化倾向就越强烈,城镇对他们的吸引力更明显,进入城镇以后“回流率”更低。职业教育拉动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作用将越来越突出,特别是职业教育由于其具有专业性、实用性、多样性等特点,使其针对性强、实用性高、覆盖面广,使更多的农村劳动力获得接受教育、提高素质、增强技能的机会。

(四)新型城镇化建设需要降低农村低龄青少年的劳动参与率。在城镇化的进程中,职业教育除了能够提高农村劳动力的整体素质外,还有一个重要功能,就是延长农村转移劳动力进入就业市场的时间,降低农村低龄青少年的劳动参与率。目前,部分十五六岁的农民工子女随父母进城打工,一方面因年龄小,缺乏专业知识和技能,劳动收入相当低。另一方面一定程度地增大了城市就业市场的压力。职业教育作为劳动力的存储器,可以吸收和培养大量的农村适龄劳动力,缓解农村劳动力转移给就业市场带来的巨大压力,而且通过对他们的教育培训可以提高他们的整体素质和职业能力,为地方经济建设提前储备大批技能型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

二、职业教育对城镇化建设所起到的作用

(一)发展职业教育改革创新有利于保证剩余劳动力的有效转移。在现代城镇化建设的过程中,其实质就是生产力的发展引起人口与其他经济要素由农村向城镇化的转移,然而,在这个过程中,劳动力的素质有非常重要的影响。经过托达罗人口流动的模型可以看出,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的决策主要取决于城乡的收入的差异,并不是城乡的实际收入差异。当人们受教育的程度越高,其向城市转移的预期收入就越高,因此,农村剩余劳动力受迁移的可能性更大。实践表明,发展中国家的人口转移与受教育水平之间存在正相关的关系。剩余劳动力受教育的实践越长,其程度就越高,对职业教育改革创新的要求就越高。城镇化的发展对劳动力的吸引力具有明显的吸引力,当转移劳动力素质较高的时候,其回流率就会变得更低。我国的劳动力转移主要是因为一些地区的经济收益明显低于城镇的经济收益,促使经济收益较差地区的劳动力向城镇化主动转移,这与其他西方国家的城镇化转移有一定的区别。

在国家出台相关城镇化建设的优惠政策的背景下,经济条件较差地区的生产效率与经济效益都得到明显提高,导致出现更多的剩余劳动力,职业教育对经济的劳动作用变得更突出。在目前的城镇化建设的过程中,我国大部分地区的职业教育水平相对滞后,教育教学水平与质量并不是很高,导致很多剩余劳动力就算转移到了城市,也不具备长期工作与生活的劳动素质与专业技能。这种迁移行为是一种缺乏持续性与稳定性的迁移,当遇到经济不稳定时,便会发生大量劳动力回流的现象,对我国的城镇化建设带来重要的影响。而且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社会竞争力不断增加。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因为具有专业性、实用性、多样性等特点,增加了人们接受教育、提高素质、增加技能的机会。并且,随着我国十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问题的重视,原来那种限制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政策,逐渐被打破,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因此,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改革创新,通过职业教育改革创新才能有效增加广大农民受教育的机会,从而进一步提高人们的劳动素质,提高剩余劳动力的就业能力,有效打破城镇化建设的瓶颈,有利于提高我国城镇化建设的水平和质量。

(二)发展职业教育改革创新有利于改善就业状况、优化产业结构。通过调查研究分析,在目前城镇化的建设过程中,职业教育改革创新不仅有利于提高农村劳动力的整体素质,还有利于延长劳动力就业的时间,从而优化城镇建设的产业结构。经济的发展往往会呈现一定的周期性,在经济发展情况不好的时候,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就是劳动力的存储器,通过培养综合素质较高的劳动力,有利于大大提高他们的整体素质和职业能力,从而为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更多专业技能人才。目前,我国城镇化建设发展虽然面临经济增长缓慢、劳动力回流现象明显的问题,但是从某种程度上我国政府为劳动力职业素质的培养提供了有利的机会。

另外,职业教育改革创新是优化产业结构的有效途径。根据城镇化建设过程中,产业结构的现状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不管是第一产业还是第二、三产业之间都具有较大的差异,这就导致我国的就业人口在城镇化建设的过程中,随着经济不断发展而发生重要的变化。目前,国民经济的收入和劳动力的分布逐渐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转移发展,并且产业发展的方向逐渐实现向第三产业发展。然而,与现代第一产业不同的是,第二、三产业大多数属于现代经济部门,这对劳动力的素质具有较高的要求。通过调查发现,我国的第一产业、第二产业与第三产业人员的平均受教育的年龄在9年、10年、14年,其中通过调查发现,第三产业的金融和保险行业的从业人员受教育的年限基本都达到了13年。通过统计发现,在二、三产业就业的人员的综合素质明显高于第一产业的人员。因此,通过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发展提高劳动者的综合素质,是满足现代城镇化建设需要的重要途径。

(三)发展职业教育改革创新有利于缓解社会的供需矛盾。随着我国城镇化建设的快速发展,以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深化,任何行业在进入城镇化建设的过程时都使得经济收入水平得到较大提高,必然能够提高他们的支付能力。其别是对一些经济较为落后地区劳动力来说,为了获得更多的收入,获得更好、稳定的城镇化生活,他们主动接受教育的思想会逐渐增强。随着人们个人收入水平的提高、支付能力的增强,人们对教育的需求逐渐提高。但是从我国现状来看,普通教育根本无法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教育公共基础能力明显不足,而在城镇化建设的过程中,最重要的就是劳动力及其子女的教育需求问题,这就迫使人们通过利用各种教育手段缓解职业教育供需之间的矛盾。因此,我国城镇化建设的过程中,特别是一些经济较为发达的城市,人们对教育的认识更加深入,更重视职业教育水平的提高。但是不管是从职业教育改革创新还是从促进经济长远发展来看,都需要明白职业教育与城镇化建设的重要关系。目前,在我国城镇化的发展过程中,很多人对教育的要求都是出于投资的目的,是他们获得经济效益后产生的投资需求行为。然而,职业教育改革创新作为一种专业性突出、目的性明确的教育形式,比普通教育更容易达到社会预期的效果,又因为职业教育对受教育者所实施教育的总年限明显高于普通高等教育,对于受教育者而言,其教育成本相应降低。当人们无法估计社会收益时,便可以认真考虑职业教育改革创新的决定性因素,对经济收入较低的人们来说就更需要如此。因此,通过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实现教育的合理分流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满足人们对社会劳动力的需求,进而缓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这样便有利于提高国民的整体素质,满足国家经济发展的需要。

三、结语

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发展的未来,任务重大,必然会经历一个艰难发展的阶段。我们应该坚信,在现代城镇化发展的背景下,我国教育部门应该重视职业教育改革的创新,需要全体教职工的共同努力,与全社会人们的关心和支持,这些种种困难与矛盾都需要在改革与发展的过程中得到有效的解决。只要我们不断探索出职业教育改革创新的发展规律,认真研究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工作的新内容、新方法,不断创新,才有利于社会城镇化健康稳定地向前发展。

参考文献:

[1]杨海燕.城市化进程中职业教育发展研究[D].北京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1.

[2]袁野.城市、城市化与中国城市化进程的研究[D].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