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农业发展现状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农业发展现状范文1
关键词 休闲农业;现状;对策;陕西陇县
中图分类号 F59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20-0305-02
休闲农业是依托农业资源,结合旅游业,为消费者提供娱乐、观光、度假、健身、休闲为一体的新型产业,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发展现代农业、提高农民收入的重要举措;也是深度开发农业资源潜力、调整农业结构、改善农业环境、发展生态环保农业的新途径。发展现代休闲农业对于突破农业发展瓶颈、进一步拉动消费内需、促进产业结构升级、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意义十分重大[1-2]。
1 陇县休闲农业发展现状
陇县休闲农业的发展相较其他县区起步较晚,发展速度缓慢,大体经历了2个发展阶段:第1阶段:1996—2005年,为起步发展阶段,主要开展了以关山草原和龙门洞等为主的观光旅游活动;第2阶段:2006—2012年,为迅速发展阶段,大力开发了以秋菊山庄、八渡民乐园、温溪度假村等模式的集钓鱼休闲、吃农家菜、住农家房、观农家景为主要内容的“农家乐”建设。由于各级领导重视,建设休闲农业的投资力度加大,促进了休闲农业的快速发展,使陇县休闲农业的规模及整体档次得到了较大提高。在满足游客游玩、吃住的基础上,陇县休闲农业发展越来越注重为游客提供更多的自然休闲方式、农家生活与农事体验等休闲游乐活动。
2 陇县休闲农业主要模式
2.1 农家乐模式
以东南镇演峪山、东兴村、温水镇团结村、天城镇马曲村新农村独家小院等为代表的地方特色农家乐休闲农业模式,吃农家饭、观农家景、唱农家曲、赏民间工艺等内容的农家休闲娱乐活动,可使游客真实体会农家乐休闲农业带来的快乐。
2.2 民乐园模式
以温水镇温溪度假村、八渡镇高楼民居园、秦岭西鳞鲑渔乐园等为代表的民乐园模式,集垂钓、餐饮、娱乐、住宿、赏景等主要内容的休闲农业旅游,可使游客享受民乐园带来的欢乐。
2.3 草原模式
以关山草原、关山森林公园为代表的旅游休闲农业模式。住蒙古包、吃烤全羊、跳集体舞、篝火晚会、骑马、射箭、滑草以及看蓝天白云和风吹草地见牛羊等内容的旅游休闲活动,可使游客尽情体验广袤草原和茂密森林带来的生活乐趣。
2.4 自然景观模式
以龙门洞、药王洞、香山寺、磬口寺、老龙殿等旅游圣地开发的自然景观休闲农业模式。最具出名的是陇县龙门洞、药王洞,是中国道教发祥地。山水亭榭相互辉映,琼楼玉宇高悬崖壁,山间飞禽鸣声不绝,林涛树影舞姿婆娑,溪流清澈见底,鱼儿嬉戏打闹,山水秀景,目不暇接,美不胜收,招惹游客。景点游人以赏景、烧香、祈福、游玩等内容的休闲度假活动,置身其中给人一种超凡脱俗世外桃源之感。
2.5 园区示范模式
以县城北坡千亩油桃园为主的现代农业观光园、高楞晨辉现代农业科技园、温水坪头省级现代农业综合示范园等高科技含量的休闲农业模式。为游人展示设施蔬菜、设施瓜果、名特优新品种、农业新技术以及旅游无公害农产品的研发等内容的生产情况,让人们在休闲游玩中通过观光、互动、采摘、品尝、营销等方式,可以极大地开阔眼界,增加知识,陶冶情趣,亲身体验农产品的生产过程。
据不完全统计,2012年,陇县休闲农业投入总资金8 600多万元,年接待游客15万人次,年综合经营收入达5 580多万元,极大地推进了陇县向建设“区域商贸中心、历史文化名城、休闲度假胜地、最佳人居环境”为一体的宝天平城市圈中心生态花园城市迈进步伐。
3 陇县休闲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经过20多年的努力,陇县的休闲农业有了较大发展,度假山庄、民乐园、旅游景点等已基本形成了“吃、住、行、游、购、娱”的新格局,吸引了县内外大批游人前来休闲度假旅游,极大地促进了全县社会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的升级。但通过调查分析发现,陇县休闲农业发展仍存在认识不到位、规划不科学、素质不高、资金投入不足等问题,直接影响和制约了陇县休闲农业发展的规模和质量。
3.1 思想认识不深入
休闲农业是农业和旅游业的交叉与结合,是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有力措施,根本目的在于搞活农村经济,繁荣农村社会,促进农村和谐发展[3]。但在实际发展过程中,人们普遍过于追求短期经济效益,没有深刻认识到休闲农业的本质特点,一味地发展旅游业,没有很好地利用当地农业与农村自然资源,实际上形成了娱乐休闲产业在城郊的延伸。一些地方依托农村自然景观,单纯地搞旅游开发,与农业生产经营毫不相关,没有形成特色,这其实背离了发展休闲农业的初衷。还有一些地方盲目认为发展休闲农业就是办“农家乐”,致使“农家乐”成规模增长,加之缺乏有序管理,导致经营效益较差,影响了休闲农业的健康发展。
3.2 从业人员素质过低
专业人才是一个产业发展壮大不可或缺的元素,甚至是根本保障与支撑。陇县休闲农业起步较晚,从事休闲农业的人员多为农民,高素质、高科技型的管理人才很少。调查发现,陇县关山草原、秋菊山庄、温溪度假村等地从事休闲农业的人员40岁以上的占76%,高中文化水平以下占85%,足见休闲农业经营管理类人才十分缺乏,直接影响企业的持续健康发展。从事休闲农业设计与规划的人才尤其缺乏,理论功底不扎实、专业技能不熟练、实践经验不足是目前该县从事休闲农业发展人员的通病。正是由于现代企业管理人才的缺乏,导致从事休闲农业的企业内部管理混乱,管理成本高居不下,管理效率和效益低下,无法按照现代企业管理制度来运作。
3.3 整体规划缺乏科学性
随着国家产业结构的调整、山川秀美工程的实施以及人们向往生态、绿色、休闲、娱乐、健康需求的回归,投资人普遍看到了发展休闲农业市场的巨大潜力。在没有很好结合当地区位、交通、自然景观与民俗文化等特点以及未能彻底进行系统的市场调查分析和合理科学规划的前提下,一味地模仿,急于上项目、做规划,盲目发展休闲农业,没有形成特色,导致同质化倾向严重,竞争力不强。如东兴的农家乐、八渡高楼村的民乐园等,刚开始人气很旺、生意火爆,效益可观,现在生意冷淡,效益下滑,经营不景气。
3.4 资金投入力度不大
休闲农业产业的发展需要大量资金,而陇县是山区农业县,也是国家级贫困县之一,经济基础脆弱,当地政府在发展休闲农业的资金投入上力度很小,造成休闲农业配套服务跟不上,如关山森林公园的高尔夫球场建设、秋菊山庄的水上乐园和跑马场建设等项目,因资金限制,不能如期修建,一些服务配套设施更是无从谈起,限制了陇县休闲农业的发展。
3.5 对外知名度不大
陇县的休闲农业景点给人总的印象是除过关山草原、龙门洞这2个大的旅游景点外,其他休闲农业景点名气不大,知名度不高,外来人员参观旅游的很少,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该县休闲农业的持续发展。
4 陇县休闲农业发展对策
4.1 解放思想,提高认识
为保障休闲农业的持续发展,必须充分认识到休闲农业是市场发展的必然,认识到休闲农业在优化农业资源配置、调整农业结构、发展特色农业、提高农业科技含量、增加农民收入等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4]。发展休闲农业产业,就是将农业与旅游业相结合,将潜在的农业资源转化为现实的经济优势,是提高农业经济效益、增加农民收入,促使农业向绿色、生态、多元化发展的有效途径。同时也是推进城乡统筹发展,促进城乡共同繁荣,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举措。因此,各级部门应解放思想,提高认识,集中精力,把发展休闲农业摆上议事日程,作为大事、要事来抓。
4.2 加强培训,提高素质
强化从业人员思想、道德、技能、服务、管理等知识的培训,不断提高其综合素质,是加快陇县休闲农业发展步伐的有效措施之一。为此,休闲农业管理部门要加大从事休闲农业人员的培训力度,对休闲农业技术、管理人才举办多种形式的教育培训,有计划地安排人员学习培训、外出考察等活动,帮助他们开拓视野,提高专业技术水平和素质,从而使服务上水平、效益上台阶。
4.3 周密分析,科学规划
首先要在市场调研的基础上,进行周密的分析后制定科学的发展规划,要坚持科学发展观,贯彻“开发与保护相结合,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结合,近期与远期相结合”,突出特色的原则,强调因地制宜,合理布局,有条件的先发展,有优势的快发展。在休闲农业建设的总体规划下,结合当地自然、文化、农业产品的特性,发展定位、市场需求、基础设施建设等,坚持合理配置资源,制定科学的发展规划,避免一哄而上,产品雷同,效益不佳。
4.4 突出特色,打造品牌
在认真调查分析陇县的资源优势、市场客源及周围环境等情况下,明确区域功能定位,确立发展目标,构建主导产业,树立旅游品牌;重视乡村文化资源的开发,突出乡村特色,增强旅游产品的文化熏陶,重点是将文化特色与农业产业特色相结合,形成特色亮点。一是要突出资源特色。如温水镇利用独有的水资源特色,做足水文章,在休闲度假村建成有规模的垂钓中心,让人们体验到江南水乡的味道。二是突出农业特色。利用现代农业科技园的建设,发展特色农业西瓜、草莓、蔬菜等,让游客体验农业生产过程。三是文化特色。主要是挖掘传统民间文化遗产,如陇县的皮影、马勺脸谱、刺绣等民间工艺美术品,做大、做强、做精旅游业。通过这些措施努力打造陇县休闲农业特色品牌。
4.5 拓宽渠道,加大投资
采取多元化投资方式,政府要加大投资力度,特别是区域性基础设施重点投资;各银行和信合要把支持休闲农业发展作为信贷支农重点,适当放宽抵押担保条件,减少手续,加大扶持力度;制定鼓励优惠政策,吸引县内外大型企业或公司的资金,以股份制或合资经营等方式开发。
4.6 加大宣传,促进营销
为扩大游客市场,增加营销收入,在抓好内在质量建设的同时,就得千方百计地提高陇县休闲农业景点的知名度。一是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等各种宣传媒体,进行宣传报道,营造良好的议论氛围;二是每年举办陇县休闲农业参观旅游活动,扩大影响,吸引游客;三是加强与县内外旅游公司的密切合作,与周边景点、景区相结合,扩大旅游市场,以招揽更多的游客。
5 参考文献
[1] 伍冠锁.我国休闲农业现状与发展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08(14):268-270.
[2] 屠国君,江杭燕.我国休闲农业发展现状 存在问题及对策建议[J].现代农村科技,2009(23):5-7.
农业发展现状范文2
随着江苏省沿海开发进入国家战略,城市将以工业发展为主,城市开发力度不断增大,农业土地将被大量征用。在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失去了大量农业用地,环境污染日益严重,给农业产业可持续发展带来巨大的挑战。分析和研究其他国家现代化农业发展现状,有利于稳步推进我国农业产业化发展、有效增加本地区农民收入,为我国建设和谐新农村提供有力保障[1]。同时,也可以为我国现代化农业建设提供一定的借鉴。本文研究了江苏沿海开发背景下现代化农业发展的目标,分析了发展现代化农业过程中取得的成效及存在的问题,进一步剖析了其产生的背景及成因,提出了现代化农业发展的具体措施,以期为农业发展提供参考。
1国外现代化农业发展现状
1.1美国现代化农业发展进程
美国作为一个地多人少的国家,其自然资源十分丰富,国土面积达到了937万km2,其中耕地面积约占1.87亿hm2,美国总人口30071万人,平均0.62hm2/人(2006年)。美国作为世界上农业生产水平和个人生产效率最高的国家,也是农产品出口量最多的国家之一,这是因为美国最先推行农业现代化。美国在农业产业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和人员。1933年美国就通过了《农业调整法》,用法律规定的方式保证农产品价格,以此来保证本国农场主的经济收入。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如果出现病虫害,美国会将其列入政府应急处理事件,同时为受灾的农户提供一定的经济补贴。
1.2日本现代化农业发展进程
日本拥有37.79万km2国土面积,其中479.4万hm2为耕地,约占国土总面积的13%,全国总人口达12746万人,人均耕地面积已经不足0.04hm2,是一个典型的人多地少的国家。日本人口密度比较大,多山丘岭、国土狭长,耕地分布相对较零散,地震等自然灾害不断发生,是一个落后的传统农业国家。日本的现代农业开始于明治维新,当时的日本政府偏向于西方化发展策略。自1870年开始,日本不断从西方引进大型农业机械,想通过机械化作业来改变现有的农业耕种方式,但是由于日本国土与资源结构的限制,大型机械化生产模式并没有在日本得到大面积的推广。此后,日本政府及时对农业相关政策进行了调整,转而大力推广传统农业生产中的先进技术经验,为农业生产提供优质的种子和科学的种植方法。同时,日本政府不断增加对农业基础设施的资金投入。
2现代化农业概述
2.1概念
现代农业以先进的农用机械和精确电子机械劳作的方式,实现高科技和农业的结合,大幅提高了农业劳动生产率。现代化农业是农业快速发展的转折点。古代农业和传统农业主要是以农用动植物为中心,是一种相对封闭的物质和能量转化循环系统,严格遵循着农业生物自身的自然规律。由于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出现了农药、化肥和育种技术等促进高产的现代化技术[2]。现代化农业主要是以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为主体的高科技密集型产业。生物技术、信息技术和现代工程技术在农业上的应用,是建立在分子和信息化层面上的一次技术突破。其会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一直为现代化农业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持。
2.2作用及重要意义
建设现代化农业作为推进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必须坚持以发展农村经济为主要目标,结合自身技术优势力量为农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持。
2.2.1保障粮食安全。一方面,要稳定粮食生产,同时不断强化和完善相关农业扶持政策;另一方面,需要强化农业生产技术、优化农业生产产业结构、完善农业生产设施,不断提高我国农业生产能力,以此大力发展我国现代化农业产业。事实证明,稳定粮食种植面积难度较大,由于扶持政策相对有限,只有着重发展现代化农业,才能有效提高粮食产量、保证国家粮食安全[3-4]。
2.2.2提高我国的国际竞争力。我国发展现代化农业的相关政策,有利于我国农产品在国际竞争中占有有利地位。农产品出口有着特有的产业优势,可以带动农产品产地的就业,增加当地农民收入,便于当地根据国际市场调整自身产业结构,为推进我国现代化农业建设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对有效解决“三农”问题有着积极的历史意义。
3我国现代农业发展成效及存在的问题
3.1取得的成效
在我国大部分城市农业产业仍然占很大比重,但是随着我国城市化、工业化进程的推进,尤其是二、三产业的快速发展,促使第一产业比重逐年降低,但仍然占有很大比重。近年来,我国不断强化支农惠农政策的落实,在农业结构调整、农业产业化、外向型农业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也取得了一些成绩。一是农业内部结构不断优化。紧紧围绕建设稳定的种植业、一流的园艺业、发达的畜牧业的思路,加快农业结构调整。二是县域规模主导产业初步形成。制定实施了优势产业主导发展规划,初步形成了出口蔬菜、特种经济动物、优质大米、肉类、特色蔬菜的主导产业。
3.2存在的问题
3.2.1现代农业发展还处于低层次、低水平阶段。对于我国一些经济相对欠发达、财政投入力度相对较低的地区,农业科技贡献率偏低。新的人才、农业技术、农业管理、资金投入等还不能满足现代化农业发展的需要。
3.2.2土地流转障碍多。农民惜地现象较普遍,土地流转成本较高,规模经营水平较低,难以实施现代化的管理。
3.2.3龙头企业带动不强。规模大、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不多,优势企业与农民经济收益联动机制不完善,导致经济带动力相对较弱,同时市场的开拓能力偏低,影响了经济效益的提升,隐藏着极大的市场风险。
4发展现代农业的目标定位和具体措施
4.1目标定位
现代化农业是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农业,要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生产,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结构,用现代化的产业体系提升农业生产,用现代化发展理念引领农业,加大力度培养新型农民发展农业,提高农业素质、效益和竞争力。按照发展现代农业的总体要求,在深入分析农业发展的基础现状、特色优势、发展潜力的基础上,将生态、高效、外向作为现代农业发展的战略取向。
4.2具体措施
4.2.1把粮食安全作为发展现代农业的基础。稳定粮食种植面积,加大粮食扶持政策,建立最低保护价,加强对粮食生产的补助,强化基础设施建设,开展高产创建活动,加强区域性布局,加强新品种选育和技术创新,保障国家粮食安全[5]。
4.2.2把高效农业作为发展现代农业的主攻方向。把高效农业作为现代农业的重要抓手,加快高效农业的发展。一是加快农业园区建设。以规划设计科学、产业特色鲜明、科技含量较高、物质装备先进、运行机制灵活、综合效益显著为目标,将农业园区作为大力发展现代化农业产业的主要载体,通过引入先进农产品品种、技术展示、吸引外来投资、建立起一套完整的现代化农业发展体系,突出区域特色,促进优势产业加快集聚,以园区建设全面推进高效农业发展。二是加强基地建设。加快特色产业基地建设,形成特征鲜明、效益明显的特色基地[6]。
5结语
农业发展现状范文3
关键词:现代农业;政策扶持;做大做强
加快发展现代农业,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增加农民收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必然要求。作为一个典型的山区农业县,江西省会昌县近年来注重做好对现代农业及其发展前景的研究,着实推进现代农业建设,目前已取得明显成效。
一、会昌县现代农业发展现状
近年来,会昌县高度重视发展现代农业,因地制宜、发挥优势,实现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城乡共同繁荣发展的喜人局面。据统计,2013年全县农业总产值27.7亿元,同比增长4.61%,农民人均纯收入5083元。目前,全县已形成有一定比较优势的优质稻、脐橙(赣南橘柚)、生猪、烟叶、油茶、葡萄、花卉苗木等七大特色主导产业;蔬菜、西瓜、茶叶、毛竹等农业特色产业蓬勃发展,带动了大批农民增收致富;粮食米粉加工、果品加工营销、烟叶生产等农业产业链条逐步延伸;烟草公司实行定单农业生产,公司提前、产中、产后一条龙服务,为现代农业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成功经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较快,到2013年底全县已注册农民专业合作社310个,行业协会15个,连续带动农户3万多户,辐射农户5万多户,有效提高了生产者的组织化程度。
二、会昌县现代农业发展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一)巨大的市场潜力需要挖掘。会昌县的土地、光、热、水等自然条件优越,具备农业发展的良好条件,但开发水平不高。如蔬菜产业,全县居民蔬菜自给率只有35%,蔬菜加工几乎为零,而耕地冬闲田却高达65%,宝贵的自然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利用。会昌的山水资源、人文资源对发展旅游休闲农业得天独厚,目前这一产业刚刚起步,加以引导做大做强,就可以将集旅游生态娱乐于一体的休闲观光农业发展成为新兴主导产业。
(二)农业龙头企业带动能力弱。全县除了县烟草公司,能给农户提供“定单农业”的龙头企业太少。现有五丰公司米粉加工和果品加工龙头企业,资金实力、指导服务和自身的市场开拓能力不强,农业产业仍处在“生产者怕销不出产品,龙头企业又怕收不到原料”的矛盾之中。
(三)农产品品牌开发明显滞后。全县仅有粮食加工的五丰米粉产品打响了品牌,是省级著名商标,获得了绿色食品认证。众多经济作物中,仅有赣南脐橙获得全市通用的中国驰名商标、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全县畜牧、水产养殖没有注册过一个商标,也没有一家申报过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权威认证。具有400多年生产历史的会昌酱干也只是靠口口相传,在全国还叫不响品牌。目前,全县的农产品知名度不高,卖不出好价钱,影响了效益,也阻碍了产业的发展壮大。
(四)水利基础设施不完善。多数农田水利工程建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标准低、老化失修严重。实行以后,受资金、技术、资源环境等因素的制约,产业基地建设水平不高,农业一定程度上仍然存在靠天吃饭的情况,水利基础设施投入不足,配套设施不健全,抗灾减灾能力弱,产出率不高。
(五)农村土地流转困难。一方面,家庭经营的土地面积过小,人工、化肥、农药等投入大而产出效益低,没有规模效益,影响农户利用自家土地发展产业的积极性;另一方面,租金水平较低,目前每亩租金每年在400元以下,麻州下堡蔬菜基地2013年每亩年租金仅300元(以后每年递增5%,450元封顶)。大多数农户土地出租流转方面心态不一,大户企业要承租连片土地形成规模种养较难,只能望田(山)兴叹。小农经济无法应对大市场,难于发展大产业,土地流转难成为该县产业发展的一个瓶颈,影响了农业的对外开放和产业提升。
(六)农村劳动力流失严重。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加快发展,农村绝大多数青壮年劳力都外出打工,农村青年不愿务农,剩下来务农的多数是老人、小孩;年青人对务农根本没兴趣,即使在家的务农收入高于外地打工也不愿在家务农,懂得农活会做农活的人越来越少,“老人农业”的特征十分明显。农民素质、劳动技能低下,不仅制约个体发展,也制约新技术、新成果的推广和转化,制约了农业产业化的快速推进。
(七)行业协会尚未发挥效力。现有的农业合作社和协会还处在培育阶段,总量少,覆盖窄,运作不规范,服务功能单一,带动力有限,不能引导社员按需生产、规避风险,没有与入会社员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均沾的联结机制。广大农民迫切需要真正有效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农业生产、加工、仓储、销售等方面开展自我服务,创建品牌,开拓市场,增加成员收入。
(八)农业发展资金投入不足。农业是受市场风险和自然风险双重夹击的弱势产业,农业产业发展资金短缺是普遍现象,涉农主体都不是资金实力雄厚的市场主体,本身实力有限,政府扶持又杯水车薪,信贷要求门槛较高、手续繁琐、利率较高,影响了农业产业的投入,制约了农业产业做大做强。
三、加快发展现代农业产业的建议
(一)制定完善农业产业发展规划。因地制宜,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制定完善县级现代农业产业发展规划。发展规划要保护好会昌县优美的自然生态环境,严格整治工业企业的环境污染和农业面源污染。提升优势产业,发挥比较优势,注重转型升级,对粮食、果业、生猪、烟叶产业要进一步做大做强、做精做深。要打造朝阳产业,以争创全国休闲农业示范县为目标,把休闲农业打造成主导产业。要挖掘传统产业,对水产养殖业、特种养殖业科学筹划,精心培育,打造成特色产业。要发展新兴产业,结合区域布局,有所侧重地扶持发展花卉苗木、中药材、食用菌、旅游食品等产业,让其成为县级农业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让新兴产业逐步发展为优势产业。
(二)提升农业水利基础设施水平。要突出农业产业基地建设,按照“围绕龙头,突出特色,连片集中”的发展思路,合理布局,形成与自然条件和资源特点相适应的格局。顺畅土地流转,将零星分散的土地向规模集中连片流转;加大投入,整合涉农资金,完善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抗灾能力和生产水平;开展“定单农业”建基地,用工业化的思路来破解农业发展难题;通过科技示范园建好基地,提升基地建设水平。
(三)培植农业龙头企业。龙头企业一头连着市场,另一头连着农户和基地,其实力强弱和牵引力的大小,决定着主导产业的规模和成效。要强化农业对外开放,积极招商引资,引进有实力、水平高、功能强的龙头企业;注重扶持大户,促大户成产业龙头;积极发展农业合作社和行业协会,完善机制,规范运作,增强功能,提高覆盖面和辐射力,帮助其发展成为产业龙头;增强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引导和推行龙头企业通过订单、合同、合作制、租赁以及入股等形式,加强与基地农户连接,做大做强龙头企业。
(四)打造农产品品牌。一个具有品牌效应的好产品,就能拉动一个产业、带动一方经济。要按照“标准化生产、品牌化经营、基地化管理、产业化发展”的思路,大力发展品牌农业。强化品牌意识,鼓励种、养、加产品注册商标,加大宣传力度,对重点品牌予以扶持,着力打造会昌米粉、会昌酱干和酸枣糕等形成一批具有一定知名度、市场占有率高的农产品品牌,提高农产品竞争力。加大“三品一标”农产品的开发力度,鼓励和扶持生产无公害、绿色、有机和地理标志保护的农产品。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加快建设各类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和生产基地,同时注重完善质量检验检测体系,完善质量认证、包装标识、质量监管和追溯制度,生产出消费者欢迎、市场放心的农产品。
农业发展现状范文4
一、全县农业发展现状
在“十一五”之初,新一届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调整后,针对农业生产信息闭塞、区位无优势、农业经营主体综合素质低、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健全、服务功能不强等因素和农业基础设施水平低、农业产业发展水平低、农民收入低的“三低”局面,组织全县广大干部开展了大量的实地调研,并组织各级干部外出农业发达的省、市进行了多次考察,结合典型农业县实际,提出了“种蔬菜、兴畜牧、扩林果、输劳务、建沼气、强加工、抓中介、树品牌”的农业发展24字方针,随后在北京、四川等地考察学习后,针对独特的自然气候、资源禀赋、产业优势,提出了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的发展思路。经过两年多的努力,农业生产的规模化、标准化、市场化水平不断提高,农民的组织化、信息化、市场化程度也逐步得到提高,农业主导产业以笨鸡养殖为主的畜牧产业、以核桃、酥梨为主的林果产业,以设施蔬菜为主的蔬菜产业,以小米为主的小杂粮产业规模不断壮大,新的特色农产品不断丰富,农民人均收入也在不断提高。从年的1840元提高到了年的2296元,年均递增5.69%。但从总体上看,我县的农业生产正处在由传统农业艰难的向都市型现代特色产业发展的转型、崛起、跨越的特殊历史时期,在这个特殊时期,全县农业发展主要呈现以下几个特点,同时也存在着几方面突出的问题。
(一)全县农业发展呈现的特点
1、建设都市型现代农业的理念逐步确立
从指导农业生产情况看,指导农业生产的各级领导的思路不断更新,建设都市型现代农业的理念正在逐步确立,并在指导农业生产的过程中,将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理念传输给了农民,同时也取得了可喜的实践和丰富的理论经验。从建设都市型现代农业和发展产业化农业的经营主体看,广大农民在各级领导的指导下,产业化经营和建设都市型现代农业的理念也正在确立,发展意识明显增强,特别是在建设现代市场农业的大潮中形成了一种敢闯、敢干、敢拼的市场意识、风险意识,正在逐步从“要我发展”向“我要发展”的方向转变。
2、产业发展的规模不断壮大
全县农民依托传统产业的基础和优势,围绕蔬菜、畜牧、林果、小杂粮四大产业,扩大基地生产规模,推动了主导产业的发展壮大。在蔬菜基地的生产上,按照“中增绿”产业发展的规划,稳定发展箕城、西马、社城、北寨、郝北、云竹6个中部乡镇的早春、延秋蔬菜和以芦笋、朝天椒为特色的露地蔬菜1万亩,以发展温室大棚,移动拱棚为主的食用菌和西红柿、西葫芦等品种的设施蔬菜620亩,在南王村还建起了库容量200吨的蔬菜保鲜储藏库。在林果业基地建设上,全面落实封山禁牧办法,巩固了18万亩的退耕还林成果,以改善生态、人居环境的造林绿化,每年增加2-3万亩左右。在改造红枣、核桃、酥梨、苹果的基础上,近两年来,每年又新发展核桃5000余亩,近年来干鲜果累计发展了3.5万亩。在畜牧基地建设上,在稳定猪、牛、羊生产的同时,重点推动笨鸡产业的发展,以创新养殖模式、规范生产规程、加强品牌认证,地理保护等为着力点,推动了笨鸡产业迅速壮大,笨鸡饲养量达到了120万只。在小杂粮基地建设上,在巩固以前老品种的基础上,以引进绿油谷、药用大黑豆、红扁豆、水果玉米、五彩玉米等各种特色杂粮品种来推进小杂粮种植规模的扩张。截至现在,全县杂粮种植面积已发展到5万亩。
3、农产品不断丰富
围绕农业四大主导产业,农产品龙头加工企业和从事加工业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在政府各部门的扶持引导下不断壮大,辐射带动能力不断增强。相继开发出了箕城牌白酱油、北寨小麻油、河峪小米、杂粮面、赵国陈醋、西马酸菜、主力阿胶系列食品、然晶蜂蜜系列产品、野狼山庄肉羊加工等优质农产品。所有农产品的标准质量也有了明显提高,同时这些具有地方特色的土特产品都设计了较为精致的包装。优势产品的开发,提升了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和影响力,扩大了市场占有量。
4、市场销售能力不断增强
农民专业合作社
(二)当前存在的问题
虽然在建设都市型现代农业思路的指导下,农业生产取得了质的飞跃,但横向与周边兄弟县市比,农业仍然是弱质产业,产业发展受地域条件的制约,规模小、产品少,品牌效应不突出,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层次低。农业生产尚未摆脱靠天吃饭和小农生产方式,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商品化、品牌化程度低,农业生产和产品研发的技术含量低,产业规模不大,大部分农产品的加工以传统工艺为主,特别是产业链条短,大部分农产品仍是初级产品,没有打造出知名品牌,品牌效益差,市场占有量小。
规模小。四大主导产业虽然基本培育形成,但由于受立地条件和的制约,难以形成成千上万亩的特色产业园区,直接影响到标准化生产水平的提升;农产品加工企业数量少、规模不大,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弱。全县农副产品加工企业共122户,从业人员达438人,百万元以上的加工企业仅有5户,各种农副产品的加工转化率低,据初步统计仅为10%左右,低于全省农产品加工转化率26个百分点,低于全国平均水平30个百分点。
产量低。全县粮食产量在正常年份可稳定保持在5000万公斤左右,蔬菜、水果、畜禽肉蛋、小杂粮特色产业产量偏低,特别是像笨鸡蛋、河峪小米、社城黑小米、然晶蜂蜜等取得绿色、有机认证、地理标志认证或登记的省优产品、名牌产品产量低,不能满足市场需求。
增收慢。对于农民增收来讲,虽然每年都保持增长趋势,但由于农民增收渠道狭窄,主要靠农业生产和外出务工,且大部分农业生产只为农民提供基本生活资料,产品的市场化、商品化程度低,导致人均增收幅度小,增收缓慢,这仍将是“十二五”期间重点要解决的重点、难点问题。
(三)主要成因
1、自然资源条件的劣势所致。县域内的立地条件、资源条件相对差、产业发展难以突破自然资源制约,只能以小规模、特色化的发展方向前进。
2、扶持农业发展的政策、资金制约。县财政极度紧张,用于支持农业发展的资金严重不足;农民缺乏原始积累,投入农业发展的资金有限;金融部门扶持农业发展,受金融风险、产业规模、政策导向等门槛的制约,落到实处的少之又少;上级政策优惠难以打破县级资金配套体制的束缚,特别优惠的政策和项目又难以落户。
3、服务体制不健全。干部队伍的思想作风不能很好地适应推进都市型现代特色农业的转型发展,服务农业的质量和水平低,尤其是现行的体制下,条块分割、部门掣肘,导致人才、资本、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的浪费。
4、市场体制不完善。市场主体、农民主体培育不充分,企业和农民对政府的依赖性强,不能很好地根据市场需求寻找发展空间,市场销售还未真正形成固定的网络。
二、加快都市型现代特色农业发展增加农民收入的思路及重点
在“十二五”期间,加快都市型现代特色农业发展,促进农民大幅增收,必须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客观审视的优势和劣势,努力将优势变为强势,将劣势变为优势,突出发展方式和方向的转变,实现赶超式发展。为此,“十二五”时期都市型现代特色农业的发展思路是:以科学发展为统领,以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统筹全县自然资源、产业基础、产品优势、地理区位、生产技术等各种要素,推进融生产、生活、生态、示范、旅游、教育等多功能于一体的都市型现代特色农业大系统,促进农业与二产、三产之间的渗透融合,形成产业融合、功能多样、生产精细、开放广阔的都市型现代农业特色。
根据总体思路定位“十二五”发展的主要目标:到2015年,减少大田作物种植面积,给特色杂粮和蔬菜发展留足空间,全县粮食总产量要保持在4000万公斤左右;加强对农产品加工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扶持引导,努力使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到35%,接近全省平均水平;努力引导农民实现多元渠道增收,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626元,年均递增15%。
实现都市型现代特色农业的具体目标是:要保护优良生态环境,营造优美的自然景观和改善人居环境,促进农民增收为出发点,围绕推进畜牧、林果、蔬菜、小杂粮四大主导产业发展壮大,在规划区域范围内,按照高效、集约、精准、生态的要求,大力发展四大主导产业及产后加工业,使农业发展走从生产、加工到销售实现标准化作业、无害化生产、产业化发展、特色化开发的路子,最终实现优良生态、优美景观、优势产业、优质产品的目标,以“四优”目标拓宽农民增收领域。
(一)优良生态目标
要通过整合土地、水、森林、草地等资源,构筑生态良性循环系统,维护生态平衡。在巩固好18万亩退耕还林成果的基础上,实施好交通沿线、环城、村庄绿化以及云竹湖周边绿化工程;结合封山禁牧工作,大力实施种养畜工程;加强水资源的涵养保护工作,做好小泉小水治理,建设天蓝、水清、山绿的生态,满足都市人乡村生态游的需求。
(二)优美景观目标
要在维护好优良生态的基础上,结合交通沿线绿化、新农村建设,实施好新农村试点村、重点推进村的干水果经济林工程,建设一批人居环境优美整洁的新农村和生态经济景观林。同时,按照全县“中增绿”产业布局规划,在浊漳河、泉水河、武源河、云竹湖下游沿线发展绿色生态景观农业走廊,开发农业的生态、美学价值,满足都市人农村旅途景观游的需求。
(三)优势产业目标
围绕四大农业主导产业,抓好畜牧、林果、蔬菜、小杂粮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突出基地建设的规模化、标准化、精细化、特色化特点,建设一批融现代农业、乡土风情、观光休闲、旅游度假、了解农业知识、体验农耕文化为一体的现代特色农业产业基地,形成每村一特色的农业与旅游业融合的格局,满足都市人乡村综合游的需求。围绕此目标,发展都市型现代特色农业的重点为:建设好“三区、四带、四基地”。
三区:在以河峪、云竹、兰峪、讲堂、郝北、箕城、北寨部分地区为主的山地丘陵生态区,重点建设好以谷子为主的原生态小杂粮区8万亩;以箕城、西马、社城、郝北、北寨、河峪、云竹部分地区为主的川地建设高效果菜区10万亩;要以河峪、云竹的云竹湖周边村庄、北寨乡泉水河沿线村庄为主,结合文化、旅游产业的开发,重点建设休闲、观光、采摘为主的旅游度假型综合农业园区。
四带:在浊漳河、云竹河、泉水河两岸建设专用玉米、蔬菜产业带;在云竹湖周边、武源河、泉水河两岸建设水果产业带;在以河峪、云竹、兰峪、讲堂为主的东西部山区建设谷子杂粮带;在西马乡新村——白北沟一箕城镇银郊片、东汇片、浊漳河沿岸和云竹、兰峪、讲堂、河峪、北寨等自然植被丰富的山庄窝铺分别建设以肉牛,肉羊繁育,蜂蜜产业发展,生猪生产和笨鸡养殖为主的生态畜牧养殖产业带。
四基地:主要围绕全县四大农业主导产业,合理引导,人力、科技、文化等人文资源向四大主导产业合理流动、集聚,建设规模化、标准化、精细化、现代化、特色化的畜牧、林果、蔬菜、小杂粮规模生产基地,并做好地理标志性品牌的保护。
(四)优质产品目标
以农业生产基地为依托,围绕现代都市人生活需求和消费导向,加快培育农业龙头企业,拉长农业产业链,发展创意农业,突出品牌建设,做好优质农产品的文化注入,完成农产品的工艺化过程,提高农产品的观赏性和附加值,生产满足都市人生活需求的一系列绿色、营养、质量安全的优质农产品,满足都市人饮食需求。
为此,今后农产品建设的重点是:要引导农业主体、市场主体,以市场对无污染、无公害、绿色时尚、营养健康、质量安全农产品日益增长的需求,发挥我县无污染、无公害、独特自然资源禀赋的优势,将产业规模小、产量低、产品技术传统等劣势转变为打造兼具地方特色、地域保护、文化美学价值内涵丰富的精致产业、产品优势,迎合当前城市人需求心理。特别是要针对特色农产品的节日消费和消费旺季,细划消费群体,实行分级包装、加工,打造农产品价格与价值背离的高附加值精品、名品,促进农民大幅度增收。具体从产品的开发上要引导农业主体包装开发青、草、莲、鲤、鲫、银独具云竹湖淡水生态品牌的云湖水产品系列;打造笨鸡蛋、蜂蜜、笨鸡肉、羊肉等具有地域保护的特色畜禽产品等;提升白灵菇、芦笋、西红柿、黄瓜、酸菜等取得无公害认证的绿色生态蔬菜的知名度,扩大销售量;策划核桃、酥梨的精美包装,发展核桃、酥梨系列深加工饮品;提升具有认证层次不同河峪小米、黑小米、荞麦、苦荞麦等系列杂粮产品的包装档次,发展具有品牌的陈醋、酱油、食用油、白酒等小杂粮深加工产品系列。以此来提高农业经营主体的利润空间和农民的增收幅度。
在打造优质安全高附加值农产品的同时,更要注重解决市场销售难题,才能实现农民大幅度增收目标。为此,要围绕全县特色农产品的开发与打造,采取多元化的现代营销手段,开拓市场,提高农产品市场占有量,形成稳定完善的市场网络。具体要引导农业主体,建设以蔬菜、水果、畜禽水产类产地批发市场和外地鲜活农产品交易批发市场,建设农产品绿色通道,建立鲜活农产品物流配送体系;引导农产品加工企业和从事加工业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利用目前的外地销售网络,优化整合资源,创立具有纯天然、绿色品质和品牌特色的名优特农产品专营销售网络;借鉴岚峪笨鸡蛋、河峪小米直供省直相关的经验、引导农业主体探索发展与省内外、企事业单位直供的市场销售模式;吸收知名企业利用农产品原料的生态品质、定制特色农产品,走从包装设计、产品研发、宣传推介到市场包销全过程由企业负责的定制模式(如社城黑小米);发展由科研单位、客商、企业提供优良品种、技术服务、市场包销的订单销售模式(如今年河北客商推行芦笋种植模式)。此外,还要继续引导农业主体发展节假日展销、会展销售、网络销售等模式,最终以多元化的现代营销体系,促进农产品的通畅销售。
三、构建完善推进都市型现代特色农业发展的保障体系和措施
为快速推进都市型现代农业的实施进程,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实现农民快速增收致富。要按照政策集成、部门联动、资金聚焦、资源整合的发展思路和工作机制,重点开发农业的生产功能、生态功能、生活功能和科技示范功能,发展精致农业、休闲农业、生态农业模式。具体从夯实产业发展基础,完善七大体系建设,提高农民素质和建设新农村四个方面保障都市型现代农业的发展。
(一)夯实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的物质基础
努力争取上级项目和招商引资项目,制订出台夯实农业基础建设的政策,进一步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开发利用好云竹湖、双峰水库、小型水库等水利工程资源,抓好水土保持、土地整理等项目建设,提高农业生产的综合能力,激活水、土地、森林等生产要素潜力,促进农业生产要素向服务都市人生活需求方面转变,为都市型现代特色农业的实施打好物质基础。
(二)建设完善七大保障体系
1、建立现代都市型农业的规划保障体系。各乡镇和县直有关单位要把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纳入本乡镇、本单位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在全县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规划布局的框架内,结合本地资源、市场、经济、技术等方面的优势,因地制宜制定种植业、养殖业和休闲观光旅游业等具体规划,尽可能提高规划的合理性、实用性。
2、建立都市型现代农业的组织保障体系。为促进都市型现代特色农业的快速发展,要成立由分管农业副县长为组长,各涉农部门、县直各有关部门和各乡镇乡镇长为成员的领导组,使各部门切实履行自身职责,支持、参与、服务都市型现代特色农业的发展。同时各乡镇也要成立相应的领导组,形成县乡促进都市型现代特色农业发展的组织保障体系。
3、建设好产业体系。在建设好农业产业和加强农产品开发的同时,更要开发农业生态服务功能、美学功能和文化内涵等。具体结合当地的民俗文化、饮食文化、历史文化、自然文化等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的开发,形成农业产业、旅游产业、文化产业的渗透融合体系。特别要聚合旅游业发展的“吃住行、游玩购”六大要素,打造功能完善而且独具特色的集农业产业开发、文化产业开发和休闲观光为主的旅游产业相统一的农业观光体验园区。
农业发展现状范文5
巴中市恩阳区建区以来,目前已完成4A级旅游景区1个、省级乡村旅游特色乡镇1个、旅游扶贫特色精品村寨2个、旅游扶贫示范村6个、特色乡村旅游经营点8个、民宿旅游达标户40个的创建工作。成功举办了荷花节、芦笋采摘节、葡萄采摘节,接待游客100万人次,收入达5000万元以上。
1)稳步推进4A级旅游景区。确定创建恩阳古镇、万寿养生谷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组织专门人员成立了景区创A办,建立健全各项工作机制,为创建工作开展提供机制及人员保障。2016年9月,省A评专家组实地检查了2个景区创建情况,召开了恩阳古镇、万寿养生谷创建国家4A级旅游景区评定检查情况通报会。恩阳古镇已顺利获得国家4A级旅游景区授牌,万寿养生谷也正在积极整改中。
2)重点打造乡村旅游扶贫示范村。“十三•五”期间,已确定观音井镇万寿村、青木镇花包村、登科街道古溪村、玉井乡贾村、玉山镇火花村、舞凤乡鸡山村6个村为旅游扶贫示范村,并制定了年度计划,细化目标任务,积极邀请专家指导,加强相应配套设施建设,目前已完成创建任务,资料已申报至上级部门。
3)精心培育省级乡村旅游特色乡镇。确定创建下八庙镇为省级乡村旅游特色乡镇,积极与镇政府对接,制定创建工作方案,明确创建工作任务,邀请专家指导创建工作,不断加强硬件设施建设。目前已完成创建任务,软件资料已申报至上级部门。
4)合理优化省级乡村旅游精品村寨。确定创建观音庵村和凤凰包村为省级乡村旅游特色村寨,深入了解资源特点以后,邀请专家制定创建计划,确定所在村镇为创建主体,全面完善硬件设施建设及软件资料准备。目前已完成创建任务,正在认证阶段。
5)筹措省级特色乡村旅游经营点。确定依托观音庵村、万寿村、花包村等8个特色村创建乡村旅游特色经营点,邀请专家多次现场指导,制定创建计划,根据创建要求和进度,已完成创建任务,软件资料已申报至上级部门。
6)全面提升民宿旅游达标户。确定以万寿村张家院子为中心重点发展周边40户为民宿旅游达标户,制定创建计划,多次与当地政府对接,明确创建主体。已完成创建工作任务,软件资料已申报至上级部门。
2主要问题
1)基础设施,尚未完善。拥有珍贵资源的乡村,由于基础配套不到位,难以得到长足发展。
2)扶贫政策,有待提升。旅游业在产业扶贫中应占据着重要地位,但相关项目政策、土地政策、人才政策、扶持政策缺乏足够有力的支撑,近两年国家旅游扶贫政策出台后,有针对性的、可落实的政策较少,项目配套跟进不及时。横向比较来看,旅游项目支持相对较少,如在农家乐建设、人才培训方面,没有专门培训资金和项目。
3)财政投入,严重不足。由于恩阳新区成立时间短,目前区级财政困难,在确保市政建设、民生工程的前提下,投入乡村旅游和休闲农业工作建设的资金有限,加之乡村旅游和休闲农业项目偏少,导致一些乡村旅游和休闲观光农业工作难以实现。
3合理建议
1)加强领导,提高认识。要充分认识到乡村旅游与休闲农业对推动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性。恩阳区是传统农业区,要推动现代农业发展,必须把旅游观光休闲与传统农业结构调整结合,才能走出农业现代化发展的新路。恩阳区全域与重庆、南充、达州等地接壤,具有发展农村观光休闲旅游业的天然优势。
2)突出优势,科学规划。各地要根据当地优势来发展乡村旅游与休闲农业,坚决避免重复建设。各地进行规划,要听取专家意见,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观光点和产品。
3)硬件设施,全面升级。要将已有的观光景点,如示范园、经济林、果园基地以及森林、生态公园等,升级改造,打造优美的观光农业园和景观农业点,形成乡村田园景观、乡村聚居景观、乡村风貌建筑景观、乡村农业耕作文化景观等,让游客在欣赏农村风貌、享受休闲时光的同时,体会到现代生态农业建设的发展与变革。
农业发展现状范文6
关键词:农业;发展现状;障碍因素;对策
一、青冈县现代农业发展现状
(一)先进技术广泛应用
黑龙江省青冈县耕地面积17.087万hm2。其中,玉米种植面积14.667万hm2,水稻种植面积0.800万hm2,大豆种植面积0.667万hm2,薯类种植面积0.127万hm2,蔬菜种植面积0.200万hm2,其他作物种植面积0.267万hm2。截至目前,全县建设示范区45个,面积1.900万hm2,重点推广玉米大垄双行、地膜覆盖和密植通透等高产栽培技术,这些先进技术的应用推动了青冈县粮食产量持续增长。
(二)基础设施逐步改善
青冈县不断加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近几年累计对上争取涉农项目100多个,建设中小型水库除险加固、小流域综合治理等水利工程,完成黑嘴子水库可研、审批并争取立项;组建扩建现代农机合作社,提高大型农机保有量。截至目前,全县已组建1000万元以上农机合作社39个;2018年,全县土地流转面积达8.067万hm2,占耕地面积的47%,实现规模经营面积9.333万hm2,占耕地面积的54%,签订土地流转合同1.5万份,建设土地流转服务机构181个,机构人员442人。
(三)产业结构逐步优化
目前,全县设施农业示范园区10个,蔬菜棚室发展到3946栋328万m2,棚室蔬菜年产量达到2.8万t,经营棚室农户667m2平均收入超万元。万寿菊、粘玉米、笤帚糜子等特色高效作物种植面积达到0.467万hm2。2018年,重点在哈黑、明沈和绥安公路沿线打造蔬菜、万寿菊、食用菌等特色农产品产业带,特色经济作物种植面积发展至0.667万hm2,新建棚室500栋34万m2,落实黑木耳、滑子蘑等食用菌种植面积33.33hm2以上。
二、青冈县农业发展的障碍性因素
(一)土地瘠薄
青冈县最多的资源就是土地,但中低产田面积达5.533万hm2,占耕地总面积的35%,县乡还分布大量的盐碱地,面积约4.133万hm2。土壤pH值在7.8左右。水资源短缺,青冈县境东部以地表水为主,地下水匮乏;西部以地下水为主,地表水缺乏。目前,工农业用水主要来自于地下水开采[1]。
(二)设施薄弱
青冈县基础设施投入不足、功能不全,无法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交通基础薄弱,高等级公路少,境内仅有哈黑(202国道)、明沈(203国道)2条二级公路和绥安路1条省级公路,没有铁路过境;农田基础设施落后,农业生产发展和增加农民收入的载体薄弱;水利基础设施落后,管网、沟渠配套差,农业水利化程度低;城乡电力、信息等基础设施发展滞后。区内仓储、包装、运输等基础条件差,金融、技术、信息、产权和房地产等高端市场体系不健全。产品要素交换和对外开放程度低,物流成本高。
(三)经营滞后
一是基地规模小,产业化程度低。青冈县特色农产品种类众多,但由于缺乏统一规划,各农业产业发展是有面积无规模、有数量无效益、有特色无品牌,很难形成农业产业规模、保持品质优势,导致产品市场竞争力弱、经济效益不高。二是创新意识不强影响产业发展。家庭农场和种植大户大部分是典型土生土长的农民,他们掌握的知识和应用的新技术不多,对人才引进、品牌建设认识不足,抗风险意识不强,家庭农场扩大再生产资金能力有限,抑制了家庭农场大发展。同时传统农业生产方式根深蒂固,部分农户对机械化作业认知程度不够,生产观念有待更新。三是种植业不集中连片,地块碎。大型机械利用率较低,种植成本较高。合作社机制不够健全,后继人才缺乏,退出进入机制缺失[2]。
三、青冈县特困片区现代农业发展对策
(一)全力改善农业设施
截至2018年,青冈县农田有效灌溉面积达6.400万hm2,耕地灌溉率达44%,农田节水灌溉率达31.9%;建成农机专业合作社30个以上,机械收获率达90%;改造中低产田6.667万hm2以上,粮食增产100kg/667m2以上。全县良种应用率达98%,农业标准化率达100%,种植业示范园区达100个,引带粮食总产稳定在17.5亿kg。特色种植面积发展至1.333万hm2。同时要提高社会化服务水平,建立农民专业合作社达1000个,专业技术协会达50个;农业生产科技贡献率达到60%,成果转化率和标准化率分别达90%和100%,农业保险面积力争达到13.333万hm2;全县15个乡镇和165个村全部建成农村信息服务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