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对传统文化的建议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对传统文化的建议范文1
关键词:现代建筑装饰;传统文化;借鉴
1 对传统装饰元素的解析
建筑装饰元素是指对建筑的美化和在建筑空间的构件上拓宽建筑的生命力,让人们获得更直观的视觉感受,来强化建筑的视觉效果和美感。
(1)建筑装饰元素题材。在传统建筑装饰中有构件、雕刻、彩绘等元素,不同的元素采用的题材也有不同,大部分是人物、飞禽走兽、花鸟鱼虫。建筑装饰元素的题材的特征是“图必有意,意必吉祥”,其主题始终围绕的是吉利祥瑞、趋利避害,所以一些民间艺人会采用对自然物象的谐音或者是通过象征的手法对民间故事的题材进行整合,促进建筑题材和人类认知情感的交流,也可以从另一方面传递人们的愿望。比如“鱼”谐音“余”;“苹”谐音“平”;“三羊(阳)开泰”;“太平有象(祥)”等词汇。
(2)建筑装饰元素的表现形式。因为装饰元素的多样化,所以表现形式也是具有多样性的,一般通过彩绘、雕刻等形式,这些表现形式在固定的历史时期可以展现出建筑里面的民族民风以及对传统文化的传播,而且也可以看出人们对幸福、美好生活的希冀。
1)彩绘。何谓彩绘,即利用色彩之间的关系,来突出装饰图示绘制在建筑构件的作用,这一类的建筑形式主要在梁枋、窗棂、柱头、门扇、斗拱等构件上,通过色彩的描摹不仅可以延长建筑构件的使用寿命而且可以增加建筑的个性和美感,体现出人们热爱生活的特点。2)雕刻。何谓雕刻,即我国传统建筑的风格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形式是木雕、石雕、砖雕,在建筑过程中担任着整体的特殊功能,以及表现大众的审美要求。①木雕。人们通过对木材及相关材料的雕刻加工,在建筑中充当固定功能和表达木材特有的审美意思,是传统建筑的骨架形式。在构件中主要充当柱、枋、梁、檩,来展现出古朴典雅、华丽富贵的风格。从工艺上划分有浮雕和圆雕,浮雕采用在天井上方栏杆、檐条上;圆雕是在斗拱、檩条、梁架、立柱上的构件的装饰手法。②石雕。人们把石块雕刻成各式各样的图案与形象,展示建筑物体的长久性和结实性,也是一门展示人们智慧和思想的工艺艺术。在我国的传统建筑构件中一般运用在台阶、石碑、石狮、抱鼓石、石像等,形象不容易被损坏。③砖雕。人们在砖块上通过对人物、山水、花草的雕刻,来表达人们的希望,是我国传统建筑的常见的艺术形式。主要运用在寺塔、房屋、大门、墓室等建筑物的构件或者是墙面上上。在题材的处理上主要采用吉祥的图案和形象,比如龙凤,羊,麒麟,狮子等动物来表示龙凤呈祥、三阳开泰等含义,同时一般的松柏,梅兰竹菊,鲫鱼都是在砖雕常见的物象。
2 传统建筑装饰元素对现代建筑设计手法的表现形式
传统的建筑装饰元素主要采用的打散、重构、变形的手段和原则,现代建筑装饰设计的过程中,通过对传统装饰元素的不断研究和翻译,现代建筑装饰的形式不断进步和丰富,展示多样化的建筑风格,表现传统美感和文化。
(1)对元素的引用。在现代人的审美观的引导下,现代建筑在运用传统建筑装饰元素的过程中,通常是直接引用构图优美或者是简洁的图案。比如在茶楼的墙面或者是园林建筑中随处可见的龙纹和几何纹等雕饰;在深圳的万科第五园里的祥瑞图腾,都是对古代建筑图案的直接引用,展示江南传统水乡的村和院的特征。
(2)对元素的抽象变异。现代人通过对图形的进行几何的变化,简化或者是夸大来展示出独有的神韵和造型,以强化主题为目的,来改变建筑的比例和结构,让原有形象更加具有生动性。主要引用在窗格和斗拱上,夸张的设计,现代结构的建筑依然可以看出重视传统的阁楼的意味,在方格窗错落有致下,建筑物对现代气息和传统文化的完美融合。比如在某博物馆的设计风格上就是采用传统装饰元素的窗格艺术手法,通过现代人对元素的抽象变异,展示窗格曲折的变化,创造出放大版的几何体,对现代美进行合理的诠释,不只是突破了呆板的矩形,而且还是得窗格的建筑具有相应的使用功能。
(3)对元素的分解和重组。即是把建筑装饰元素分割意味,遵照一般的规律来进行的重新组合。分解就是有步骤有规律的对装饰元素进行分解,以自由的方式和建筑的创造原理,运用对比,重复,对称等方式对节奏和韵律进行合理地把握,采取近似和特异的形式对建筑重塑生命,即使是自由分解也是在构成原理的基础下自由随意的分解。重组就是对元素的大小变化、重复组合,简化或者重叠进行组合。对元素的分解和重组可以使得传统装饰元素富有时代气息,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因为分解与重组创造出来的建筑物设计都是以现代人审美观为基础,进行的建筑装饰元素的改造,所以使传统装饰元素具有鲜活的生命力。以下就是两个基本的例子:
1)世博会的中国馆:它是对传统建筑装饰元素的现代化创新化,对建筑形状的夸张的变异,把斗拱的传统造型,利用现有技术和建筑材料进行分解和重组,变成现代的斗拱形状,展示在国人的面前,对斗拱元素的分解和重组可以体现出当今工程技术的结构美感,也可以表达出中国文化的精气神。2)藤本壮介的终级木屋:同样采取的分解和重组的手法,利用建筑元素中的木材重组形成的空间,使得木屋在保存空间的形势下,又具有原式和整体结构,对大自然中的智慧的运用展示美感。
3 现代建筑设计对传统建筑装饰元素的运用
作为传统文化的艺术精华,传统的建筑装饰元素装载着深厚的民族文化内容,因为传统的建筑元素师一定历史时期的人们在生产劳动的过程中获得的灵感,表示对幸福生活的愿望。时代的背景下,现代建筑设计对传统建筑装饰元素的抽象化,不仅要展示建筑本身的文化特色,还可以传达传统建筑装饰的含义,把现代气息和传统文化的韵味有机的结合。
(1)香山饭店:把江南民居和传统庭院的装饰元素融入现代建筑中,通过对元素的抽象变异、分组与重组,展示香山饭店独特的建筑形体和布局。正菱形的窗户,走兽,文祥的装饰元素都显示出吉祥的气息;壁灯和楼梯间上采用各种动物的图案,也体现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愿望,在现代建筑的过程中宣示了我国的传统建筑的观念,追求美好的生活愿望,同时也吸收了西方建筑的哥特式风格,使建筑风格多元化。
(2)苏州博物馆:巧妙借用水面,把建筑物延伸在周围环境中,展示传统的苏州建筑风格。在木床上雕刻出各式瑞祥的图案,用木质边框做外白色底色加上山水的颜色,增添出创通文化和地域色彩。博物馆的屋顶是飞檐翘角的坡顶,对传统建筑元素的分解和重组,演变出新的几何形体对屋顶的装饰,同时还采用现代材料的玻璃,是一座具有现代化的创意园林。
4 结束语
在现代社会中,需求日益多元化,所以现代建筑装饰更是要对传统的建筑装饰元素进行研究和继承,吸收其精华,通过把传统建筑装饰和现代建筑装饰的对比,找出相同之处,坚持我国独特的传统文化,对于外来文化,要采取兼容并蓄的态度,去其糟粕,创新建筑设计理念,让传统的建筑装饰在现代建筑上熠熠生辉。
参考文献:
[1] 中国民族建筑研究会.中国民族建筑研究[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
对传统文化的建议范文2
关键词:现代工艺;美术设计;传统文化元素
在现代工艺美术设计中融入传统文化元素是社会发展的趋势和潮流。只有积极借鉴和学习传统文化元素才能够设计出更好地工艺美术作品。工艺美术设计发展至今,不仅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还需要协调人与社会以及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现代工艺美术设计中,传统文化元素是艺术设计的核心和灵魂,将传统文化元素融入到现代工艺美术设计中能够保证作品更具内涵和韵味。
一、传统文化与设计分析
我国的传统文化含有丰富的内容和元素,经过历代艺人、画家以及工匠等的创作,积累了丰富的艺术表现形式。从彩陶到青铜,从器皿帛画活雕塑画像石,再从绘画到瓷器,和剪纸、面具、建筑以及纹饰等都体现出精致、灵巧、简约、奢华等手法,[1]这些丰富的形式给现代工艺美术设计提供了丰富的元素和图式。我国传统设计元素是文化中的宝贵财富,有着丰富的内涵、多样化的形式和悠久的历史,是其他艺术形式无法代替的。当前国际化的设计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现代工艺美术设计也需要面对新的问题,科学的借鉴传统文化元素,创造出更有特色的现代工艺美术作品。
二、现代工艺美术设计对传统文化元素的借鉴
(一)传统设计理念的应用
我国的传统文化是经过长期历史发展而积累、总结和形成的,这是一种民族文化精神的重要表现,具有很强的凝聚力。从一万八千年以前,人们就开始认识到了美,山顶洞人的装饰品中在钻孔、着色方面有了原始的认知形态。到仰韶文化时期,彩陶成为了具有时代特色的艺术品。人们在夏商使其就能够熟练的冶炼和铸造青铜。我国的工艺设计经历了商周的青铜、汉代的工艺品、唐代的唐三彩、宋代的瓷器、明代的苏绣以及清代的家具。[2]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历史文化从绘画、书法、建筑、民间艺术等得到充分的体现,对于现代工艺美术的设计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影响。尤其是我国绘画中的笔墨、结构等技巧应用到了现代化的艺术设计中,凸显绘画中的虚实、曲直、黑白、刚柔以及浓淡等应用,在艺术设计中表现出新的美,并且已经将这些新的设计手法应用到现代工艺美术设计作品中。
我国的传统文化以当时民间流传的艺术作品作为主要的表现形式,这些民间艺术作品呈现出浓厚的民族特点以及时代特征,可以说这是现代工艺美术设计中十分重要的财富,更好地触动设计人员的心灵。我国民间流传的工艺品经过几千年的历史发展总结了丰富的经验,对于现代工艺美术设计而言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我国传统文化中的造型艺术设计有着重要传承价值和意义,现代艺术设计师积极吸收传统的色彩与造型,并以此作为现代工艺美术设计的重要依据。现代工艺美术设计中,中国传统文化是取之不尽的资源。我国传统文化是长期发展中形成的,中国文化的形态更加稳定。我国传统文化中民族精神、气节、人文关怀、道德修养等是十分丰富的,引导人们更好地发展与进步。
(二)传统装饰纹案的应用
我国的艺术设计分为三个过程,陶器、制造青铜器、使用金银器。原始社会的艺术设计中陶器是重要的标志。[3]陶器在制造过程中是有所差异的,不同的陶器在造型、装饰纹路以及色彩等应用上都是不同的。当前陶器的制作手法逐渐发展起来,其制作的过程和工艺也逐渐复杂,制作过程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彩陶是仰韶文化的重要体现,原始社会中,陶器虽然很美,但是它的主要功能要是使用,青铜器的出现是陶器的发展,并且在很多方面都表现出不同,比如工艺手法、造型以及装饰功能等都是存在差异的。青铜器不仅在使用功能上比较好,而且其造型和装饰也比较独特,这些设计体现出人们当时的精神与物质观念。上世纪80年代之前,我国的艺术设计沿用了工艺美术和传统的图案。传统的装饰纹案都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在现代的工艺美术设计中,古典的装饰纹案起到了良好的艺术设计效果。我国的古典家住、画像石、剪纸、书法、装饰纹案等传统图饰有一定的代表性,能够更好的表现出我国的艺术形式。能够体现出我国高品位的文化内涵,并且也凸显时展的潮流。现代工艺美术设计中,我国传统图饰的使用需要与文化艺术相结合。工艺美术设计人员可以对传统的图饰进行重新设计与研究,将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吸收,融入到工艺美术设计中从而更好地表达民族文化。
三、现代工艺美术设计与传统文化的融合
(一)现代工艺美术设计与传统文化融合的发展趋势
对于现代工艺美术设计而言,我国的传统文化元素对其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二者是统一的整体。我国传统文化是宝贵的精神财富,经过几千年的沉淀与积累更是形成了丰富的民族文化内涵,并在汉字、传统的图形、绘画以及工艺等表现出来。当前尽管我国的艺术设计取得了一定的发展,但是效果却并不理想。当前世界经济发展呈现出全球化的趋势,我国的现代工艺美术设计不仅需要回归到传统化,也需要与当前的时展相适应,与世界接轨,这是我国设计人员对传统文化的总结与反思。
(二)传统文化对现代工艺美术设计的促进
我国的现代工艺美术设计中,是有硬和软两种方法的,这两种方法中的硬其实就是在进行现代工艺美术设计中使用一些外在的工具,进而更好地辅助工艺美术设计,使用的主要工具主要有电脑、笔等,这些是比较常见的。而软的方法则是思想上的内容,比如新的设计理念等。在硬和软两种方法中,软是最为重要的,在对现代工艺美术作品欣赏中,人们一般都是被设计理念吸引的,现代工艺美术设计作品中,设计理念是其灵魂与精神。硬的方法以软的方法为依托,只有实现了软的设计理念与方法,才能够更好地通过硬的方法表达出设计的作品。
鉴别传统文化元素时,需要对创作的内在思维以及方法等进行科学的分析,我国古代作品创作时主要有三种方法,其一是“形”,这是长期的历史发展中一直有存在的创作方法和主题,其二是“意”,这是对图形内在的含义进行分析和研究,并结合这些内涵进行创作。其三就是“神”,也就是说在设计创作过程中按照传神的方法进行,这在现代工艺美术设计中是比较少见的,因此需要进行更好地学习。
四、结语
将现代工艺美术设计与传统文化元素相结合,充分体现出人们的思维方式与审美,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艺术形象以及民族特点凸显出来,从而设计出更多高水准的作品。现代工艺美术设计师需要保持独特的眼光以及文化功底,从传统的民族文化中吸收灵感,从而创作出更多好的工艺美术作品。
【参考文献】
[1]魏娜.新疆文化产业与民族传统文化――七坊街中的维吾尔族民间工艺美术元素分析[J].现代装饰(理论),2014(01):135-136.
对传统文化的建议范文3
关键词:传统文化;当代大学生;调研;统计分析;建议
中图分类号:G515.5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1)02-0186-02
一、引言
中国传统文化,是指以汉民族文化为代表的中华民族历代相沿而又不断传承更新的共同认可的生活方式、道德意识、民情习俗、思维特性及价值观念等。弘扬优秀的民族文化,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要求,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需要。大学生是社会上极其特殊的一个群体,是未来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离不开大学生的积极参与。为了掌握当代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情况,我们以辽宁省六所高校部分大学生为对象进行了调研,并对调查结果进行了统计分析。
(一)调查研究的背景
从1840年到20世纪80年代,国人围绕中国传统文化进行了几次论争。90年代后,人们开始重视传统文化问题,在中华大地上掀起了一股传统文化热(国学热),一直延续到现在。当代中国社会发展,正处在文化冲突的焦点。十六大报告指出:“……面对世界范围的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必须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纳入国民教育全过程,使全体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作为未来社会中坚力量的大学生更应重视对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以便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出应有的贡献。
(二)研究方法
本次调研采用问卷调查方式,只针对大学生群体,调查对象为沈阳市六所高校在校大学生。采取团体施测形式,文理科生兼顾,覆盖面较广,具有较强的代表性。共发放问卷500份,回收有效问卷444份,样本分布情况见表1。问卷共包含35道题,27道单选题,8道多选题。
二、调查结果的数据分析
(一)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总体认知情况
1、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了解程度一般。在参与调查的大学生中,6%的人对传统文化了解非常深入,81%的人了解程度一般,13%的人不了解。总体上看并不理想,传统文化教育依然任重道远。
2、大部分大学生对传统文化很感兴趣。76%的被调查者对传统文化很感兴趣或比较感兴趣,20%的人兴趣一般,4%的人不感兴趣。这说明在大学生中开展传统文化教育具有良好基础。
3、关于传统文化的存在价值:认同度很高。90%的被调查者对传统文化的存在价值持肯定态度,11.9%的人认为可有可无或没有价值,显然他们在认识上存在误区。95%的人认为有必要学习传统文化,3.4%的人为了考试才学习;个别人认为没必要,这显然是错误的。调查表明,大多数大学生在情感和理性上认同传统文化的价值和重要性。
4、大学生认为优秀传统文化具有积极作用。90%以上的被调查者承认传统文化对社会具有积极作用。87.9%的同学认为学习优秀传统文化对个人帮助较大,12.2%认为帮助程度一般。可见主流思想是肯定传统文化的作用。
5、大学生对保护传统文化态度比较坚决,对紧迫性认识不足。94%的被调查者支持保护传统文化遗产的活动。对于传统文化是否需要保护的问题,76%的人回答坚决保护,20%的人表示稍作保护, 4%的人觉得无所谓。关于保护传统文化的紧迫性,69%的人认为十分紧迫,18%的人不觉得紧迫,表示不清楚、无所谓的人数各占9%,4%。可见大学生对保护和传承传统文化的迫切性认识不够深刻。
(二)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知识的具体掌握情况
文学艺术、传统技艺、传统节日等是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和外在表现,问卷着重从这几方面进行了调查,以求窥一斑而见全豹。
1、文学艺术与传统技艺
对于京剧或其他地方剧种,“非常喜欢”和“可以去看看”的人分别占12.6%和46.8%,“不感兴趣”和“非常讨厌”的占34%和6.5%。可见接受程度不高。对于古代经史子集,9.7%“爱不释手”,66.9%“偶而翻阅”,可见大学生并不反感,但了解不多也不深刻。对于四大名著,12.2%的同学多次看过,33.3%都看过,47.5%看过一两部。21.2%的同学能背诵很多古典诗词,64.6%回答“不多”、14.2%“很少”。关于二泉映月是什么曲子,84.5%的同学选择了正确答案二胡,答唢呐、笛子、钢琴曲的分别为8.1%、6.5%和0.9%。总之,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掌握很不理想,需要大力加强。
2、传统节日
对于传统文化的另一重要载体-传统节日,51.8%的同学很感兴趣,43.7%的人随大流。对于国家将清明、端午等传统节日定为法定假日的行动,92%的同学非常支持或比较支持。大学生对韩国端午申遗事件的反应见图1,折射出大多数人有文化保护意识和高度的爱国热情,但也有少数同学漠不关心,令人不解。
3、大学生感兴趣的传统文化内容及学习途径
中国传统文化包罗万象,涵盖的范围非常广泛,其中,文艺类、科学类、建筑类为大学生最喜爱的内容,其后依次为饮食类、传统习俗、服饰、道德教育。目前大学生获取传统文化知识的途径中,课外阅读、媒体宣传和课堂学习分列前三位,其次是长辈教授和其他途径的学习。大学生眼中造成自身传统文化贫乏的主要原因如图2。
4、大学生乐于接受的传统文化学习方式
这是本次调研的重点内容之一,采用多项选择方式。大学生最喜欢的学习方式依次是①名家讲座;②民俗活动;③旅游;④传统文化题材影视作品(表2)。结果显示大学生更乐于接受生动形象的、具有现代特征的学习方式,同时对传统学习方式课堂学习、课外阅读也不排斥。
(三)大学生对传统文化发展前景的展望
调查问卷最后请大学生展望传统文化的未来。认为前景很乐观和比较乐观的人各占24%、38%,表明多数大学生对传统文化很有信心。21%的人认为前景一般,少部分人不乐观,呈现出担忧心态。
三、调查结果引发的思考与启示
(一)传统文化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第一,社会上还没有形成崇尚民族传统文化的良好氛围。社会重视力度远远不够,优秀传统文化没有得到很好地传承,在青少年心中有淡化趋势。
第二,传统文化教育形式单一,缺乏有效渠道。尽管大学生在理性上认同传统文化且学习热情较高,但由于方式、渠道限制等原因效果并不理想。
第三,学生在学习上过于追求实用主义和功利主义。不少学校只重视应试教育,忽视或淡化了人文精神和思想道德文化等内容,加之就业难度大等导致学生学习时实用主义和功利主义思想较严重。
(二)改进建议或措施
1、纠正全社会轻视传统文化的普遍风气,形成传统文化教育的良好氛围。家长、学校以及其他企事业单位、民间组织、社区等应共同努力,形成良好的传统文化学习氛围。
2、多途径、多形式开展传统文化教育。
一方面要大力提倡和引导青少年阅读经典,另一方面也要不断改革,用当代青少年更易接受的形式去表现传统文化内容。
3、传统文化和历史知识教育制度化。
传统文化的重要地位应从战略高度进一步强调并制度化,还应保证政策制度的连续性。
4、重视传媒在弘扬优良传统文化、传播历史知识中的作用。应充分发挥现代传媒的优点来传播和弘扬传统文化。
5、大学生应学会更加全面地塑造自己成才。当代大学生应深刻认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对个人成长及健全人格形成的重要作用,注意提高个人思想道德水平和基本素质,真正做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而不使其流于形式或口号。
四、结语
本项调研目的在于促进大学生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视,更好地把自己塑造成为适应社会和时代前进需要的复合型人才,同时为青少年传统文化教育提供现实依据。本文所提供资料真实准确,统计分析结果对于改进传统文化教育的缺点和不足、提高其针对性和有效性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黄洪基.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和态度及其对策[J].民族传统文化精神与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2007.
对传统文化的建议范文4
关键词:传统文化 知识产权保护 建立与完善
传统文化是指某一特定的民族或特定区域的人群世代相传,反映该民族或该区域人群的历史渊源、生活习俗、心理特征及所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群体特征、等诸多内容的文化艺术表现形式的总和。“中华民族拥有丰富而宝贵的传统文化资源及品牌,它们承载的是一种地域文化的精神财富,凝聚了中国精神和中国风格,是区域族群在客观认识、反映自身文化进程的基础上持续分析、总结经验并不断走向进步的基础,是国家或地区文明及其综合实力的重要体现”。保护传统文化的方法和途径有很多,而知识产权保护是其中最重要、最有效,也是力度最大的一种保护方法。
一、知识产权保护与传统文化
知识产权通常是指“权利人对其所创作的智力劳动成果所享有的专有权利”,知识产权所保护的客体一般具有以下几个特点:非物质性、法定性、地域性、时间性和专有性。一般是经过创造性劳动和投资所获得,具有标志性,具有原创性、表达性。知识产权通常包括文学、艺术和科学著作或作品;表演艺术家的演出、唱片或录音片或广播;人类经过努力在各个领域的发明;科学发现;工业品外观设计;商标、服务标志和商号名称及标识以及所有其他在工业、科学、文学或艺术领域中的智能活动产生的产权。
中国的民族民间传统文化资源极其丰富,以儒家为内核,还有道教、佛教等文化形态。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主要包括民间文学艺术、民间民俗及传统工艺三类,如诗、词、曲、赋、民族音乐、国画、书法、古文、传统戏剧、曲艺、对联、皮影戏、灯谜等等,博大精深,数不胜数。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知识产权的客体范围在逐步扩大,一些本不符合知识产权客体要求的内容,也被纳入知识产权的保护范围,受到了知识产权的保护。为更好地弘扬和传承传统文化,理应将传统文化纳入知识产权的保护范围,只是传统文化有着不同于传统知识产权保护客体的特征,决定了对其进行知识产权保护,确实存在许多问题。
二、传统文化知识产权保护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国传统文化的保护存在着许多问题,如过度商业化地滥用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传统技能或民间艺术面临着年久失传的危险;一些独特的民族语言、文字和习俗正在消亡;一些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的代表物和资料难以得到保护等等,传统文化面临着快速流失、甚至消亡的危险。同时,发达国家可以任意获取某些传统文化,以盈利为目的,对其进行开发使用,并通过知识产权获得保护,而传统文化的真正所有者却得不到任何保护,甚至要被迫付出昂贵的使用费。民间故事“花木兰”被美国改编制作了电影、“端午节”被韩国一公司仅用280元人民币抢注了网络域名,种种此类让人痛心的案例,让我们不得不重新审视我们对传统文化的知识产权保护问题。
(一)只有少数国家承认用知识产权保护传统文化
突尼斯是世界上第一个用知识产权法保护传统文化的国家。此后,大批的发展中国家通过版权法来保护本国的传统文化。2000 年, 为了进一步加强对传统文化的知识产权保护工作,WIPO 成立了“知识产权与遗传资源、传统知识和民间文学艺术政府间委员会”。
但民族民间传统文化通常被视为公有领域的信息,是否应给予传统文化以知识产权方面的保护,是国际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目前世界上的大多数发达国家都不承认对民族民间传统文化进行知识产权保护。理由是“公有领域内的一切成果包括传统知识是属于全人类共同所有的财富,人人皆可自由利用。”
(二)制度上的障碍
知识产权的保护规则多数都是由发达国家制定的,是发达国家之间利益分配的产物与结果。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无论我们如何按照入世的承诺,修改和制定知识产权方面的法律法规,始终赶不上发达国家制定的标准。为了自身利益的需要,我们必须通过可能的方式和途径,在进一步完善我国相关法律法规的基础上,积极呼吁和参与国际上传统文化知识产权规则的制定,在国际舞台上争取主动。
三、建立与完善传统文化知识产权保护制度的建议
尽管用知识产权保护传统文化存在着很多障碍,但是对于一个传统文化资源极其丰富的大国,我们没有理由跟随发达国家的意愿,否认用知识产权来保护我们的传统文化,而必须采取措施,不断完善相关的法律和制度。用知识产权保护好我们几千年传承下来的宝贵资源。继承、发扬和保护传统文化,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更是全面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必然选择。
(一)制定相关的法律制度
为真正实现保护传统文化,应该采用知识产权特别立法的方式,把对传统文化的知识产权保护纳入法制的轨道。我们没有任何理由质疑知识产权对传统文化的保护,当务之急是必须制定和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弥补法律和制度上的漏洞。有关部门应对此加强研究、尽快立法。
(二)全面落实《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的要求
《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中明确提出要建立健全传统知识保护制度,扶持传统知识的整理和传承,促进传统知识的发展,完善遗传资源保护、开发和利用,加强民间文艺的保护,促进民间文艺发展,深入发掘民间文艺作品等等,充分说明尽管用知识产权保护传统文化存在制度上的缺陷,但是我们已经在实际工作中承认了这种做法,并正在不断努力加大保护力度。各部门要按照纲要的要求,认真落实对传统文化的知识产权保护工作。
(三)加强行政保护
在法律制度不健全的情况下,用行政手段把传统文化知识产权保护工作落到实处十分重要。例如对传统文化作品的搜集、整理、研究、存档等工作,申请知识产权保护等工作,以及相应的财政和行政措施等等。
(四)合理确定保护对象
传统文化是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并不是所有的民族民间传统文化都适用知识产权法的保护。《关于保护民间文学艺术表现形式、防止不正当利用及其他损害的国内法示范条款》中就有相关的规定。不受私权机制保护的民间文学范围可包括: 世俗礼仪、、起居饮食等习惯行为本身;宗教礼拜的地点、祭祀物品;超自然现象;历法等,这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在传统文化应该受知识产权保护和合理确定知识产权保护范围的一个具体意见。我们亦应制定相应的具体规定,合理确定知识产权对传统文化的保护范围。
(五) 权利保护期限不应该受到限制
传统的知识产权保护是有一定期限限制的,比如对专利、商标、著作权等等的保护期限,法律均有明确的规定。而传统文化不同于传统的知识产权保护客体,它世代相传,不论在过去、现在和将来,将永久受到法律的保护,所以对权利的保护期限应该没有任何限制。笔者反对有学者提出的对传统文化进行有期限的知识产权保护的观点。
(六)权利保护内容应有特别规定
以营利为目的使用传统文化的,必须注明出处并缴纳相应的使用费,可以像有人建议的那样,将收取的使用费以基金的形式留存,用作保护和发展传统文化知识产权的专项经费。
(七)充分发挥地方政府在传统文化知识产权方面的重要作用
作为地方传统文化知识权利主体的地方政府,应积极发挥作用,主动承担保护传统文化的责任。对于不积极履行保护职能的,使传统文化知识遭遇毁灭的行为,应该追究主要责任人的行政甚至刑事责任;对传统文化遭遇侵权行为的,地方政府必须行使享有的权利,使其停止侵权行为并赔偿损失,如果无法解决,亦可通过诉讼解决侵权行为,采取多种措施,使传统文化享受全方位的保护。
参考文献:
①戴琳. 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的知识产权保护[J].云南大学学报法学版,2011(9)
②孙晓. 我国民间传统文化的知识产权保护论[J].中国商界(下半月) ,2010(11)
③陈彦均. 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的知识产权保护初探[J].内蒙古电大学刊,2010(3)
④贺敏. 论传统文化的知识产权保护[J]. 湖北函授大学学报, 2011(7)
⑤王焯. 传统文化品牌区域产业化解析与建构——以辽宁为例[J].中国商贸,2012(25)
对传统文化的建议范文5
[关键词]传统武术 文化战略 国家意识 改革创新
[中图分类号]G8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3)12-0117-02
对于中国文化,余秋雨先生曾说:“拜各国友人对中国社会经济发展普遍乐观,但绝大多数人认为中国的文化遭遇着严重的危机,社会经济和精神文化两者在发展上明显失衡。”中国当今社会发展现状充分说明此言并非妄自菲薄。中华传统武术在当今世界的发展中处境尴尬,在青少年群体中日益边缘化,日本武术协会更在数年前,居然向中国提出了“替中国推广太极拳”的请求,更出狂言:“十年后,太极拳的中心会在日本,而不是中国”。近些年,中国在东亚地区,曾多次面临着这种文化的侵略与争夺。因此,我国当对中国传统武术树立“国家意识”,正视传统武术,保护武术这一历史悠久的传统文化。
一、传统武术的概念诠释
(一)传统武术概念
传统是一个发展的范畴,它具有由过去出发,穿过现在并指向未来的变动性传统。我们可以这样理解:传统即由历史演成形成,它具备稳定传承的组织结构、文化结构和思想文化要素,又兼具不同时期演变的可塑性与延续性,至今仍影响着人们特定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审美取向、民族特征等深层文化的社会心理和行为习惯。
(二)传统武术概念解释
关于传统武术的概念各有解释,综合以为,传统武术是以中国传统文化为理论基础,在农耕文明的大背景下形成,套路、散手及功法练习为其主要的表现,师徒、家传为主要传承方式,以强身健身、技击能力为主体价值,兼具修身、观赏、悟道等多种哲学价值功能,注重天人合一、内外双修的传统体育文化项目。
二、文化战略下传统武术的定位
(一)确立传统武术的文化战略地位
文化战略是国家发展的软实力定位,是国家层面在文化方面对世界展示的内涵和气势所在。具体到传统武术,其文化战略即指国家对传统武术发展在国家和世界文化范围内地位的一个定位。回溯每个特定的艰难历史时期,挺身而出中都有传统武术提倡的意志与精神,传统武术为中华文明、中华民族的振兴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今天,传统武术依旧有能力塑造令人尊敬的民族精神与气节。
(二)传统武术战略地位确定的必要性
中国传统武术又被国人称为国术,更由于影视的影响,在世界范围曾一度掀起中国功夫热。总理就曾收到美国小学生给他的信,信中问到:“温总理,您会练武术吗?”这在相当程度上说明武术已具有了名片效应。但具讽刺意味的是,成为中国名片的武术,在国内却日渐衰微,国内韩国的跆拳道、日本的空手道等其他武技却十分风靡。传统武术正与我们的青少年群体渐行渐远,这尤其让我们震惊。青少年群众正是接受传统文化教育,确定民族认同感的最重要年龄阶段。
三、传统武术文化战略地位确定之后的保护措施
必须把传统武术定位于“国家意识”的层面下,“国家意识”即一个国家的国民在共同的历史文化发展中形成的共同的文明结构、共同的价值观、价值情感取向与心理认同的总和。只有“国家意识”才能使公民个体将自己置于民族文化的强烈的亲近感和需求感中,将个体命运同国家和民族的命运联系在一起。
(一)传统武术的发展应做好“基本”的保护工作
1979年,我国发起的全国性的武术挖掘整理工作,共采访了老拳师4826人,征集民间武术文化文献资料1318本,录像拳师1317人,整理各种套路技术录像3364套。可以说,当时这项工作为中国传统武术的传承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功在后世。但此后30多年中,再无此类的大规模的整理工作,而由于数字化时代的到来,原本的录像资料在载体、清晰度,资料建库,图片格式清晰度等诸多方面均已不再适宜。而这些工作,正是传统武术精华的核心,是“基本”所在。应重新进行一次大规模的挖掘整理工作,将之前的整理的资料进行重新归类,文字传承资料细化,并利用先进设备,在高清视频、高清图片上做文章,再一次做好传统武术的整理保护工作。
(二)传统武术应扎根学校,在青少年时期培养国人的文化认同感
民国时期,武术就纳入了各级学校课堂中,传统武术纳入学校教育体系,不仅有利于传统文化在少年群体思想的扎根,有利增强学生的体魄,而且也有利于民族文化遗产的传承。但当前传统武术在各级学校的开展情况并不乐观。在应试教育的背景下,学校重视升学率不重视体育,在武术项目的选择上只有简单的武术操,教学时间上也有很大的随意性。教材内容缺乏趣味甚至没有武术教材,更缺乏在武术文化方面的兴趣培养,而兴趣则是学习一件事物的首要前提。在师资方面,大部分学校体育教师仅在学校期间选修过武术,对传统武术更是知之不深,这种情况在体育教师人群中普遍存在。
(三)传统武术的理论创新
何谓传统武术理论创新?笔者认为,就是用今天人所能懂的语言具化古人晦涩难懂的语言。传统武术的理论架构源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大背景,渗透了先人的哲学、道德、法律和风俗等多种文化形态,在修炼内容与方法中,无一不体现着中国古典的哲学理念、美学观点、伦理道德等。但传统武术中的很多理论在现代人看来却是难以理解,如“天人合一、意势无定、神完气足”,传统武术的修炼更讲究个体的悟性,缺乏理性的文字具体说明和实践性。如何转化理解这些话,即为传统武术理论的创新过程。如传统武术中的“五行”“阴阳”“道”……传统武术理论创新,即是将这种古人“无形”的概念用今人“有形”的现代语言来表述。
(四)传统武术技术创新思考
传统武术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不断进化,开枝散叶,逐渐演变成为拥有众多门派与拳种的综合体系,这正是不断积累并创新的过程。回顾武术历史,可以清晰看到传统武术的两条核心脉络,其一为武术本质属于的技击特点;其二则是深受传统文化影响并自成体系的文化特点。对传统武术的创新必须在保持传统武术的技击特点和民族文化特点不变的前提下进行,如截拳道的创立,李小龙以咏春拳为基础,借鉴空手道、泰拳、西洋拳击等多种其他国家的技击特点,创立了截拳道,王芗斋在形意拳基础上创立了现代实战拳“大成拳”等。
四、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1.当前传统武术的地位日益萎缩,究其本质,一是国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视程度不够;二是国家重视不够导致传统文化在当今社会人们生活方式中被边缘化,人的价值观亦发生变化。
2.加强对传统武术的传承,在国家层面提高传统武术的文化战略地位;促进传统武术的改革与创新。
(二)建议
1.在国家层面加强中华传统文化保护与建议,加强对传统武术遗产的保护,有系统地开展传统武术的再挖掘整理,并将收集的资料对社会公开开放。
2.建议国家在法制层面立法保护传统武术,在全民范围内研究推广传统武术的竞赛、宣传机制,在9年制义务教育中,将传统武术项目加入其中,编撰统一的技术与理论并重的教材体系,并形成严格的考核体系。
【参考文献】
[1]栗胜夫.中国武术发展战略研究[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
[2]孙晶.文化霸权理论研究[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对传统文化的建议范文6
关键词:不竭动力;传统文化;古代文学
中图分类号:G642.0?摇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25-0006-02
所谓传统文化教育,就是通过教师在古代文学的教学,向学生传递课本中反映的内容,包括文学史,文章的思想情感,遣词造句等,从而使学生领悟到课本表现出的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在古代文学的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对当代学生来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及教学计划,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
一、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
传统文化对于整个民族来说,其作用是不可小看的,它是中华民族的脊梁,是中华民族精神世界的源泉,他滋养丰富着中国人的精神世界,博大而深邃,作为教育工作者,通过教育教学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的教育(非常必要),其必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振兴中华民族的需要。一个民族如果没有自己的文化,就不能久立于世,中华民族之所以久立五千多年而不倒,就是因为有其自身的传统文化以及其文化的包容性,它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中华文化不断融入新的东西,但是,也正是不断有外来文化的冲击,我们才需要进行传统文化教育,这样才能增强民族的自信心与凝聚力,才能稳固民族的文化根基,振兴中华民族。
2.传承历史文化。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表现出的优秀品质,至今还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艰苦耐劳,敬业奉献等都是中华传统文化流传下来的优秀美德,但是,随着外来文化的不断侵入,近几年来,中国人过洋节,传递着洋文化,而自己民族留下来的传统节日,却少有人问津。而古代文学中的许多词义、字义等在逐渐消亡,需要人们保护传承下去,因此,进行传统文化教育,培养民族精神和民族使命感,传承历史文化,是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主要目标。
3.可以提高人们的精神文化素质。目前,社会处于转型期,而大学生的心理也正属于向成人过渡的时期,也是需要在人生的岔路口进行选择的时期,来自社会上的许多思想正影响着当今的年轻人,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影响着他们的思想与行为,个人主义,拜金主义等思想逐渐进入他们的脑子,只有进行传统文化教育,才能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帮助他们走上正确的人生道路,从而帮助他们体会到做人的快乐。
4.能够反作用于古代文学的学习。学生一旦拥有了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感与使命感,就会激起他们努力学习古代文学的兴趣与热情,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以及教师的教学。
二、目前古代文学的教学现状
在对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进行了一定的了解后,接下来,就应当了解目前我国古代文学的教学现状,以求找出在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更好办法。古代文学的教学现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传统文化教育渗透不明显。当前教学活动中由于专业限制,对传统文化教育课程开设差异很大,甚至不开设此类课程,平时所教授的也是围绕考试范围展开,侧重点在课本知识,这就导致学生只注重课本知识,而不注重自身文化修养的提高。教师传统文化教育渗透不明显,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将会产生不利影响。
2.市场经济下社会对学生的影响。在21世纪市场经济的作用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免产生重利重直接效益的思想,这也不利于教师在教学中进行传统文化教育,文化教育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不是一天两天就能够看到成效的,因此,学生对于老师的传统文化教育不免有厌烦的情绪,不利于教师教学的顺利开展。
3.古代文学的特殊性。古代文学与现代话语在语法、构词、词义等方面均有明显差别,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难免比较吃力,需要下大工夫去学习、理解文章的意义、思想,教师想着如何教好学生,学生想着如何学好知识,侧重点均在知识的学习上,也就忽略了对其中所包含的传统文化进行学习。
4.部分老师对教授传统文化的重要性认识不够。无法更好地渗透传统文化的教育,部分老师对传统文化教育教学的作用没有信心,被动的进行教学活动,必然使有限的教学活动收效甚微也是一个原因。没有能够效的利用教学活动,积极主动开展不同形式的拓展教学活动,没有能够实现教学中的最大化,这是教师教学中对传统文化教育认识不够的弊端。
三、对于更好地在古代文学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的几点建议
综上所诉,对于在古代文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对于学生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需要更好地将传统文化教育与古代文学的教学结合起来,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着手。
1.客观地对传统文化进行分析评价。任何一种文化都不会是一个十全十美的文化,都是在不断发展过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教师在进行古代文学的教学时,对于其中的传统的文化,要教导学生运用辩证的思想进行分析评判,去粗取精,对于精华要吸取,对于糟粕要舍弃。例如,《论语》中教导子女要完全听从父母以及关于“违”、“孝”的教导,如今,这个说法就带有一定的片面性,父母与子女其实是平等的,父母的话不一定全都是对的,子女不应为父母的附庸和愚孝,父母有错的地方,子女也要指出并进行纠正。对传统文化中的“忠、义、仁、爱、孝、诚、信、恭、俭、让等,朴素、温暖、智慧的传统文化是我们需要传承的最宝贵的精神财富”。
2.传统文化教育要与具体实际结合在一起。古代文学是反映我国传统文化的直接媒介,教师在进行传统教育时,不能搬开教材而进行传统文化的教育,应当使两者相互结合,例如,学白的《将进酒》时,从字里行间透露出其怀才不遇,但又拥有远大抱负的伟大志向,教师可在这是教育学生,不管现实有多么残酷,人只要有一个伟大的抱负,一个认定的人生目标,并为这个目标不断努力,就一定能到达成功的彼岸,艰苦奋斗自古就是我国文化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3.注重古文字的教学。中国文字从古代到现代经历了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等再到现如今的简化字,文字的发展也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部分,在古代文学的教学中,适当穿插对古文字的学习,让学生初步了解古文字的构形法、构意法,了解古文字的基本含义,也是传承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例如,“天”的甲骨文是,《说文解字》中有这么一句话。“天,颠也。颠,顶也。”指的是天是在人的头顶的,有的解释是正面站立着的人,也反应出了天人合一这一古代著名的思想观念。
4.教师要提升自己的道德修养。教师自古就具有传道授业解惑的功能,教师自身不具有良好的道德修养,他就不足以去教学生,因此,教师要利用课余时间提高完善自身的修养,学校也要定期对新进教师进行道德修养的培养,培养教师的良好美德。
四、结语
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的精髓,作为中华民族的炎黄子孙,理应继承和发扬,而最主要的途径就是在教学的过程中,在学习古代文学的知识中,在古代文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是应对日益变化的客观世界,在世界民族之林站稳脚跟的重要前提,只有继承发扬我们的传统文化,中华民族才能永立不倒。
参考文献:
[1]彭薇.关注古代文学作品教学中优秀传统文化精神的传承[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07.
[2]罗义群.行之有效的措施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保证——建设中国古代文学精品课程的体会[J].凯里学院学报,2007,2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