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责任审计的发展趋势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经济责任审计的发展趋势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经济责任审计的发展趋势

经济责任审计的发展趋势范文1

关键词:经济责任审计 问题 对策

经济审计是我国政府的重点审计工作,其不但可对领导干部的工作进行全面监管,有利于对领导干部进行正确评价,而且还可通过发现财务问题而对领导干部的行为起规范作用,有利于我国的廉政建设;此外,经济审计还能保证领导干部经济责任鉴定的客观性,有利于领导干部在离任前后的工作交接。但因各方面因素的影响,我国经济责任审计有存在很多问题。

一、我国经济责任审计存在的问题

(一)立法层次低,经济责任审计不规范

现我国经济责任审计最具权威、层次最高的法规性文件主要有《县以下党政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暂行规定》、《审计署关于任期经济责任审计的实施细则》以及《五部委关于进一步做好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意见》等法规性文件,这类文件的立法层次较低,且不具备立法特征,同时可操作性较差,导致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作用无法发挥[1]。另经济责任审计尚未有统一评价标准,也未出台相关操作规范,导致审计结果无法真正体现领导干部的工作表现,影响了审计的公正性和客观性。

(二)“先离后审”加大了审计风险

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原则是“先审后离”,然而现我国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普遍是应用“先离后审”原则,影响了审计工作的严肃性,也使审计工作的社会威信度严重下降。另在进行审计时,若发现问题,而前任却已离任,则审计结果无法执行,新官上任也不理旧账,导致审计部门进退两难,最终审计结果也是不了了之。时间久了,这种行为会形成一个恶性循环,导致同样的问题频繁出现。

(三)审计人员素质不高影响了审计质量

我国审计人员专业素质较低、执业经验较少,无法快速适应审计工作,影响了审计工作的效率。由于我国大多数审计工作人员的职业素质有待提升,而一般经济责任审计的对象都是管理层,首先在管理层次上就存在一定差距,再加上在追究责任时有多方的说情者,若审计人员职业道德素质不够高则很容易改变审计结果,影响审计结果的客观、公正。此外,复合型审计人员严重缺乏。经济审计牵涉到经济、法律等多方面知识,而审计人员通常中专注于审计专业知识,若审计业务存在涉外问题,审计机关还需聘请具丰富法律知识的专业人员,影响了审计的质量和审计机关的公众形象。

二、完善我国经济责任审计的对策

(一)完善立法,加强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法制化和规范化

首先要完善经济责任审计的实施制度,让各部门在审计工作当中相互配合、相互协调,以免不符合要求的行为出现。其次,经济责任审计需要制定相应的责任追究落实体系,制定并实施审计问题的责任追究措施,充分利用审计结果,发挥经济责任审计应有的作用,并让广大人民群众对审计结果执行情况进行监督,提高经济责任在社会群众心中的形象,再次,优化内部运行机制,审计部门制定管理办法,明确各部门职责范围,同时制定相应的协调程序,以全面规范经济责任审计的内容及格式;组织部门规范委托书等政府性文件,并制定审计工作的内部运行方式;纪检部门做出相应规定,为相关案件的受理提供具法律效应的依据,以支持经济责任审计。

(二)逐步改变“先离后审”模式,成功过渡“先审后离”模式

就现有的政策而言,领导干部的任免机制仍是很难转换的,为逐步改变“先离后审”模式,并成功过渡到“先审后离”,可采取以下措施:第一,实施任中定期审计,并结合届满离任审计。针对处经济责任范围内的相关领导干部,可经组织部门委托,由审计机关进行定期轮审,并将审计结果报告给组织部门以进行备案,同时将其作为对干部进行考核的一种方式,这样不但减轻了领导干部离任前的所有审计工作量,而且还有效保证了审计工作的质量,同时还能及时发现领导干部存在的经济问题苗头,有利于及时纠正领导干部的经济行为[2]。第二,可采取先离任、再审计、后任职的方式实施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然后再由这种方式慢慢过渡到“先审后离”的模式,以免因“先离后审”而产生负面影响,从而提高审计工作成果的利用率,充分发挥审计工作的作用。

(三)全面提高审计人员素质,加强审计结果的执行力度

首先要提高审计人员的职业准入标准。现我国经济责任审计的工作人员基本是通过国家公务员考试后录用的,对于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及执业经验并未有明确要求。然而在很多审计体制较为完善的国家,其对于审计人员的受聘资格要求要严于国家公力员。为此,审计工作人员须认证上岗将是我国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未来发展趋势。其次,强化审计工作人员的日常培训。要尽量为审计人员提供良好的学习条件,通过专业培训,一方面更新审计人员的专业知识,另一方面也使审计人员逐步适应审计工作,为审计的职业化发展打下基础。同时审计人员还要学习相应的法律知识、经济知识及计算机知识,以创新审计方式,改善经济责任审计的工作状态。再次,政府可适当引入社会审计资源,减轻审计机关的人员压力。审计机关的人员是有限的,若审计工作量大,审计人员的工作压力也非常大,影响审计工作效率。为此,政府可适当引入社会审计资源,聘请特约审计人员,使其发挥特殊作用,为审计工作注入新的活力,共同做好审计工作。

三、结束语

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既是我国政府反腐倡廉的一种重要手段,同时也是我国政府用于对优秀干部进行选拔的方式之一。对于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当中存在的问题,审计部门应遵循相关操作规范和流程,加强联系纪检部门、人事部门及组织部门,以保证经济责任审计工作顺利完成,同时充分发挥经济责任审计结果的作用。

参考文献:

经济责任审计的发展趋势范文2

关键词:经济责任审计 程序和方法 界定和评价 存在的问题 绩效审计

经济责任审计制度是一项具有中国特色的经济监督制度,也是依法治国和加强对权利制约与监督的内在要求。随着经济责任审计实践的逐步深入,各级党委、政府以及社会各界对经济责任工作的期望值越来越大,要求越来越高,经济责任审计工作不论是从制度到实施,还是从理论到实践,都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和难得的发展机遇。

一、经济责任审计的含义

经济责任审计是指对领导干部基于本人担任的特定职务,管理运用公共财政资金、国家资源以及国有资本、相关社会资金应当承担的职责、义务的履行情况进行的一种监督和评价活动。根据审计查证或认可的事实,依照法律法规和国家有关规定以及政策目标、行业标准等,客观评价被审计领导干部任职期间经济责任的履行情况。

二、经济责任审计目标、范围和内容

(一)审计目标

经济责任审计总的目标是核实家底,查清问题,明确责任,促进管理。通过对财政、财务收支及有关经济活动的真实、合法和效益情况审计,核实领导干部任职期间财政、财务收支工作目标完成情况,资产、负债的真实情况,遵守财经法纪和领导干部廉政规定的情况;界定领导干部对审计发现问题应负的经济责任,为党委、政府和干部管理部门管理和使用干部提供参考依据。

(二)审计范围

经济责任审计的范围和内容取决于审计的目标和要求。

从审计的时间范围上讲,是任期内审计,如果任期超过三年的,以最近三年为重点。审计发现的重大问题可以进行追溯或延伸。

从审计的内容范围上讲,包括财政、财务收支及相关经济活动的真实性、合法性和效益性。

(三)审计的主要内容

1、财政、财务收支情况。

2、资产、负债情况。

3、执行国家财经政策法规情况。

4、经济责任目标完成情况。

5、国有和集体资产保值增值情况。

6、重大投资项目情况

7、领导干部个人廉洁自律情况和其他需要审计的问题。

三、经济责任审计程序和方法

审计方法是沟通审计主体与审计客体的桥梁,是审计主体实现审计目标、完成审计目的的工具。除一般查账方法外,经济责任评价和责任界定,需要对与财政、财务收支相关职责的管理活动和经济活动进行调查核实,要求我们采取其他一些工作方法以弥补查账方法的不足。如:分析性复核,个别谈话或召开座谈会,发放调查问卷或调查表,审计公示和受理举报线索,查阅会议纪要和文件资料,经济责任审计与其他财政财务收支审计相结合,借鉴其他审计或检查成果等。

(一)被审单位内部控制和财务管理

审计人员在执行审计业务时,不论被审计单位的规模大小,都应该对其内部控制进行测试,并据此确定审计工作的重点范围、抽样规模以及审计程序。开展内部控制评审,应对内部控制情况进行充分了解,并据此确定符合性测试的性质、时间和范围,以及实质性测试的程序、范围和重点。

(二)被审单位经济工作目标任务完成状况

审计人员应当针对领导干部所在单位职责、任务的实际情况,核实本级党委、政府和上级主管部门下达的主要经济工作目标任务和各项财经指标的完成情况,查清有无弄虚作假、人为调节上报指标粉饰业绩的问题。通过对任期内逐年目标任务完成情况、与任职初期相比较的经济指标增减变化情况、债权债务变化情况、预算内外收入解缴情况的核实、比较,客观公正地评价领导干部任期内的工作业绩。

(三)被审单位的财务收支

1、审查任期内预算编报和执行情况。

2、审查任期内单位各项收入和支出管理情况。

3、审查任期内单位固定资产购置情况。。

4、审查任期内财政预算使用效果情况。

(四)被审单位资产负债净资产

对任期内的资产审计,主要审计核实任职初期、任期内和离任时所在部门、单位会计核算的各项资产是否真实、安全和完整。查清任职初期、任期内和离任时各项资产的增减变化及保值增值情况。

(五)审计单位重大经济决策

主要审查任期内重大经济活动(包括投资、引资等项目)、开支决策是否经过集体讨论,可行性分析及专家论证,有无未经集体讨论,擅自决策造成损失浪费、国有资产严重流失等重大经济问题, 分 清被审计领导干部应负的直接责任和主管责任。

(六)审计领导干部个人经济行为

审查领导干部及所在单位依法履行理职权过程中所决策、实施的重大经济事项及宏观经济活动的合法、合规、效益性的同时,审计其个人有无,有无超越职权决策、盲目决策和个人武断决策;直接干预工程发包的问题;检查其个人收入、支出的合法、合规性, 核查有无侵占、挪用公款公物等行为,有无利用职权为自己和他人谋取私利、对亲友经商办企业提供便利和优惠条件等问题。通过以上审计,评价领导干部本人任期内是否严格执行国家的各种廉洁纪律和国家财经法纪的规定、是否依法行政、决策是否科学。

四、经济责任的界定与评价

对经济责任的界定和评价,总体要求应坚持“三围绕三不评”的原则:即(1)围绕审计确定的内容和范围进行评价,与审计事项不相关的行为和事项不评价;(2)围绕审计对象相关的经济责任进行评价,与其经济责任不相关的行为和事项不评价;(3)围绕审计报告所列的事实进行评价,审计证据不充分的事项不评价,具体为以下六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任期内完成经济指标的效果;二是财政财务收支中违规违纪问题应承担的责任; 三是重大经济决策及效益情况;四是国有资产管理、使用及其保值增值情况;五是专项资金管理使用和效益情况;六是个人廉洁自律情况。

五、当前经济责任审计存在的问题

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的目的是为了加强对领导干部的管理和监督,促进领导干部勤政廉政,全面履行职责,促进领导干部所在单位自觉维护财经法规,加强内部管理。但由于体制、机制方面的种种原因。当前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第一,在审计内容上对领导干部本人廉洁自律情况涉及的少,多是以被审计单位的财政、财务收支或资产负债损益的真实性、合法性和效益性情况为主。

第二,查账、看账多,多是就账论账,账外审计手段使用少。一般而言,账面上发现的多是些类似招待费超支、购建的固定资产未入财务账、往来款项长期挂账等常规性问题,像私设小金库、假发票、未经集体讨论处置资产和领导干部在经济决策程序上不合法等重大问题,都要靠从账外资料中获得线索,单从财务资料上是无法取得突破的。

第三,基建项目审计深度不够。因为大部分审计人员对基建会计和基建有关的制度、法律知识掌握的较少,而基建领域又是公认的腐败重灾区,这就存在了一定的审计风险。基建项目审计要从项目的决策、选址、设计、招投标到施工管理、完工验收、财务决算和交付使用全过程进行监督,审计范围广、内容复杂、技术性强,对审计人员的要求较高。

第四,审计评价内容过于笼统、评价指标体系不够系统、评价标准不够统一的问题依然存在。原因就是全国目前都缺乏统一的、可操作性强的责任界定和审计评价规范准则。实际工作中,多数情况还只是简单地以财政财务收支审计评价代替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且审计评价以定性分析评价为主,定量分析评价不完备,缺少具体的、可操作的评价标准和评价指标体系,未能科学合理地评价领导干部任职期间在经济决策、经营管理及遵守财经法律法规等方面的功过。

第五,是经济责任审计结果公告制度还未真正落实。虽然不少审计机关制定了经济责任审计结果公告制度,但目前真正落实的很少。主要原因在于审计机关对经济责任审计公告的作用、意义认识不足,普遍存在畏难情绪,担心由于涉及领导干部个人的审计结果公告容易产生负面影响,出现不稳定因素。

第六,审计人员的现有知识不能适应深化经济责任工作的需要。经济责任审计涉及的内容很广,要求审计人员要具备较高的政策水平,较强的业务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而审计机关现有人员多精通财务、审计等方面知识,缺乏通晓预算、基建、金融、计算机等方面专业知识的全方位人才,制约和影响了审计工作的质量。

六、引入绩效审计理念,深化经济责任审计

近年来,改革发展的不断深入和审计理念的不断更新,给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财政财务收支的真实性、合法性为传统内容的经济责任审计已经不能满足干部监督管理工作的需要。引入和运用绩效审计,逐步实现绩效审计与经济责任审计相结合是新时期经济责任审计的发展趋势,也是财务收支审计发展到一定阶段后走向深化的必然要求。积极推进绩效审计与经济责任审计相结合才能对领导干部经济责任进行恰当公正的评价。

1、积极探索,建立完善的评价指标体系,使审计评价逐步规范化和科学化。制订一套完善的经济责任和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既是对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规范,也是深化和拓宽经济责任审计的基础。

2、积极稳妥、量力而行,逐步推进绩效审计与经济责任审计项目的结合。结合现有的审计资源配备情况,选择被审计单位本身财务工作比较规范、财务数据的真实性较高、相关评价指标及数据较易取得的经济责任审计项目。同时在审计内容和范围上要侧重于可能存在的严重铺张浪费、控制薄弱、效率低下、效益不高、效果不好的环节开展绩效审计,探索并扩大其与经济责任审计相结合的领域。

3、转变观念,更新知识,加强审计综合实力和整体水平。注重现有审计人员的知识更新,通过开展各种培训、实践锻炼等形式,提高审计人员的宏观全局意识和专业水准;有效整合内外部审计资源:打破以科室为单位的常规审计组成模式,以审计项目为单位,根据需要统一调配审计人员,增强协同工作能力,同时借助外部专家的技术和合理利用中介机构人员,解决审计力量不足的问题。充分发挥审计组的整体优势,达到审计资源和审计项目的最佳组合,以利于绩效审计工作的开展。

4、多方联动,提升质量,形成监督合力。要实现以政府性资金为主线的经济责任审计与绩效审计相融合,仅靠审计部门是不足以完成的,因为它牵涉到各个领域和部门,很多问题仅依靠审计手段是无法发现或无法处理的,所以审计部门还需要与纪检、组织、人事、财政等部门联合,形成合力,保证政府性资金规范管理,实现政府性资金的效益性,提升经济责任审计与绩效审计相融合所取得成果的质量。

因此,在开展经济责任审计时应引入绩效审计的理念,通过提升审计目标,深化审计内容,探索审计方法,完善审计评价,促进绩效审计与经济责任审计的全面结合。通过对被审计领导干部任职期间所在单位重大经济活动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进行审查和分析,评价绩效水平,提出审计意见和建议,促进领导干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这同时也是巩固和提高经济责任审计地位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刘世林,方伟明.经济责任审计理论与实务.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6年

[2] 雷雯, 陈玉洁著.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及风险防范.企业管理出版社,2006年

经济责任审计的发展趋势范文3

【关键词】经济责任 审计 全面性

大型国企不同于中小型企业,其一般表现为企业资产规模大、所涉业态广、企业层级多,每次审计一般涉及到企业3年的经营控制活动,由于安排审计的时间有限,还受到审计人员素质不一等因素的制约,要想准确描绘企业全貌并不是件容易的事。经济责任审计作为中国特色的国家审计创新,直接把自然人作为审计对象,审计结果报告将作为组织部门考核管理者的重要依据之一。因此全面反映管理者履职情况无论对个人还是对企业而言至关重要。本文侧重于分析对大型国企经济责任审计“全面性”的把握。因此,如何恰当地为大型国企画好“全身像”,从而客观反映企业管理者的经济责任履行情况是本文关注所在。

一、整体范围特征――全面性目标

1.把握整体,不能“盲人摸象”。大型国企无论其资产量还是经营量,都呈现出较大规模:净资产从几亿到几百亿不等,下属企业多达上百家,企业层级大于三级以上,主要经营业态少则五六个多则几十个,经营链条又错综复杂。这些客观情况,使得把握好大型国企经济责任审计的全面性就显得较为困难。审计如以局部代替整体,好比“盲人摸象”,查到哪审到哪,审计的全面性目标就成了空中楼阁。笔者认为,把握整体应该是两个层面:一是能反映大型国企在经营发展、政策执行、重大经营决策、资产质量、内部管理、遵守廉政规定等重大方面的情况;二是能从总体上反映大型国企的成绩和问题,不能仅停留于关注某项主营业务、某件重大交易事项等情况就作出审计评价,出具审计报告。

2.明确范围,不能“画蛇添足”。对大型国企的经济责任审计,应把审计范围严格控制在经营管理者应履行的经济责任内。何谓经济责任范围,从长度上看,应关注其具备控制力的下属企业;从深度上看,至少应关注三个层级以内的企业;从宽度上看,应对管理者主要职务、兼任职务、个人法定职责等方面予以关注。换言之,凡经营管理者不具有控制力的下属企业,或者层级非常低的企业,都不属于经营管理者职责范围内的直接责任;如过多关注就成了“画蛇添足”。以偏概全的审计报告只能体现其冗余性,并不能体现“全面性”。

3.凸显特征,不能“画虎成猫”。大型国企由于受主营业务性质、管理模式的不同,竞争环境迥异等外部因素影响,以及企业领导风格、风险偏好等内部因素影响,无论从发展质量、发展速度还是发展轨迹等方面各不相同,因此无法以一个标准来评价不同的企业。以企业经营发展状况评价为例,一家大型生产类企业要更多关注其自主研发能力;一家大型商贸类企业要更多关注其品牌经营能力;一家大型房地产开发类企业要更多关注其资金风险指数及持续开发能力和水平等。如果不能抓准这个大型国企发展的脉络和个性,也就不能抓准企业的特征,容易“画虎成猫”。

二、一摸二看三细想――全面性做法

1.勾勒画像先要“摸清楚”。画像的第一步是勾勒出一个轮廓,此时并没有要求做到“嘴是嘴、腿是腿”,但是也要尽量确定“高矮胖瘦”的模样,以便建立一个初步的审计框架结构。笔者认为,对大型国企“全面性”把握的初期要做到三个“摸清楚”。

一是把企业基本架构“摸清楚”。企业总部具体划分有哪些职能部室,各自分别承担哪些职责,管理模式又如何,总部对其下属的控制力,下属单位的数量、层级、所涉行业,总量资产以及运转情况等都需要在第一时间掌握。把部室及其职能“摸清楚”,便于在审计前期有针对性地提出相关访谈提纲,了解企业运作的基本通道。把企业管理模式“摸清楚”,便于掌握该企业是总部集约型还是事业部制或是多总部管理型,以对企业的管控能力有直观的理解和初步评价。把下属单位数量和层级及其主要行业“摸清楚”,有助于对整个企业的运作规模有直观了解,对下一步的审计选点至关重要。对总量资产以及运转情况的了解,便于突出重点、全面安排。

二是把企业发展战略“摸清楚”。企业发展战略代表了企业发展的方向和目标。长至十年、五年规划,短到三年、一年计划,这些都是需要“摸清楚”的内容。一般情况下,企业的长期战略规划和短期工作计划是审计赖以评价其发展水平和能力的标准。标准搞清楚了,就看各项经济活动是否围绕这个大方向来运行,并看相关指标的制订情况如何,利润结构及变化趋势,负债水平及偿债能力等,以此可分析企业经营发展趋势以及经营者的总体经营状况。

三是把企业固有风险“摸清楚”。对大型国企的审计监督是个持续而长期的过程,一般要经历国家审计“三年审一次,一审审三年”的过程。在勾勒企业总体情况时要特别加强对企业固有风险的关注,包括对企业所处外部环境的初步了解。例如,世博会的召开对本地服务类企业会有较大推动作用;世界金融危机期间,由于有效需求不足或产品生产受到限制等,大型制造业、金融业受到的冲击会更明显等。掌握途径包括通过对企业经营管理人员的访谈及了解企业的发展进程,判断经营管理者的风险偏好等。高风险的经验管理者属于激进型,可能在资本投融资、业务扩张等各方面呈现出“大手笔”,低风险的经营管理者属于保守型,情况则恰好相反。掌握途径还包括阅读前任审计报告、内部审计报告、外部年报审计对已有问题的揭示等,并追问其产生的原因和整改效果,还可利用同行工作结果佐证重要交易或事项的风险程度,分析判断对本次审计可能带来的影响。

2.描绘画像要“看仔细”。要画好“全身像”,轮廓勾勒出来后,就要着手细致地描绘了。这个过程通常存在于审计实施阶段,只有在那些关键点、关键环节上再“看仔细”,才能统揽全局、降低审计风险,把握企业全貌,“画像”才能画得像。

一是把企业高风险点“看仔细”。企业在经济运行中由于项目所涉金额、性质等不同,所面临的风险点也各有不同。例如,一家大型制造类企业的废料处置收入与其出售产品的主营收入相比并不起眼,但每年累计处置规模可达上千万元,由于废料处置易被管理者所忽视、数量测算不准、行情上下起伏大等特点,反倒成为企业经营管理的高风险领域。因此,应结合企业行业特点,排查出企业可能面临的高风险点,并予以重点关注。还应围绕企业经营管理者权力运行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在重大股权及固定资产投资、重大筹资活动、土地等重要资产转让、风险投资、对外担保及资产抵押、工程建设、重大未决和已决诉讼案件等方面,对高风险点领域给予足够的审计关注。

二是把企业问题所在“看仔细”。这里的问题主要从“点”和“面”两方面来考虑。“点”指的是阐述问题的立足点,要从产生问题的根源来捕捉;“面”指的是问题的普遍程度,千万不能以偏概全。例如,审计发现一项重大投资事项出现了严重亏损,并整体趋势很难扭转。基于这项基本的判断,就要从多方面分析该问题产生的原因,可通过经营责任者决策时是否充分考虑了市场、产品、企业等多方面影响因素,可行性研究报告是否充分有效,是否符合企业的发展规划和国家政策鼓励方向等来判断是否存在决策失误的情况。如果上述工作都做得周到细致,那么就要考虑是否派专人管理、是否有相关制度约束、是否有定期跟踪检查等投资管理中可能存在的问题;更要看经营管理者是否及时发现和处理问题、是否尽到应有责任,只有把问题所在看仔细,才能客观反映问题本质。此外,不论所发现的问题是个别存在的还是普遍存在的,一定要体现总体与个体的关系,注意覆盖面的清晰表述。比如抽查的100个项目中有1个项目有问题或者50个有问题,对企业整体的风险判断、审计评估都将有完全不同的概念。

三是把企业所处环境“看仔细”。企业发展离不开市场大环境,犹如鱼儿活动离不开水。市场大环境向好,政策面宽松、市场需求旺盛,企业固然受益,各项指标预期良好,这时候审计要注意横向及纵向比较,谨防“一俊遮百丑”,反之亦然。其可以比较的方面包括:一要与企业所处行业的同类企业(一般取上市公司)公开数据相比较,在充分考虑业态规模、发展阶段、主业占比等因素后,作出客观判断;二要与企业前后年度发展情况相比较,追踪连续年度发展走向,判断其属于经常性还是非经常性、持续性还是非持续性,为全面把握企业发展脉络进行客观评判。

3.画像成型要“想明白”。经过画像勾勒和细致描绘阶段以后,画像初稿已基本成型,但是审计报告的披露和画像一样,不仅要形似,更要神似。因此,注意后期的修正工作尤为重要。通过思考和探讨,把对企业的整体报告表述“想明白”。

一是在总体评价中“想明白”。企业发展的每一项决策可能成功,也可能失败,因此要把对企业的评价放在客观的历史背景和市场中去考量。对于那些程序合法合规、决策考虑充分、管理有序跟进的失败项目给予一定的宽容;对于那些有创新精神、开拓精神、符合企业发展轨迹的管理者给予一定的宽容;对于那些工作不规范、因为偶然因素而成功的项目给予及时的预警;对于那些在企业发展中固步自封、不求突破的管理者要给予预警,这样的评价才能更为客观有效。

二是在反映问题中“想明白”。反映问题的核心是归类和定性,准确是最基本的要素,最直接的方式就是沟通。项目主审既要与分项目主审达成充分沟通,听取他们对问题的理解和把握,对类似的情况采用先反映总体、再揭示个体的方式进行表述;也要和企业达成充分的沟通,给他们辩解的权利,从而进一步掌握问题背后的原因,并对其性质轻重作出进一步的判断。要和审计机关的审理部门充分沟通,进一步从法规、程序和事实等方面来推敲和论证,使问题表述全面而准确。

经济责任审计的发展趋势范文4

卷首语

(1)整合资源 提高质量 明确责任 调整范围 研究方法:令狐安对责任审计提出五点要求 无

理论研究

(4)思维创新是推动审计事业发展的不竭动力 张贵虎

(5)谈影响审计工作效率的因素 杨丽

(6)经济效益审计与财务收支审计的区别 赵鹏

(7)内部控制理论的发展与我国内部控制实践改进 苟三云

(9)内部控制评审在审计中的作用 徐明丽

(10)浅谈优化企业内部控制环境的着眼点 马洪维

审计研究

(11)试述审计风险的内部成因与对策 张冰

(12)对构建公共财政框架下的预算执行审计新体系的思考 周继军

(14)谈国家审计的体制改革 马宏杰

(15)企业审计发展趋势研究 张卫平 谢旭霞 肖江

(16)我国政府审计风险控制 智海琴

实务探索

(17)浅议企业领导经济责任审计在企业审计中的特点 张卫彬

(18)新会计制度为国企资产“去伪存真” 陈晖

(19)找准审计工作的着力点 提高审计执法工作质量 刘曙元

(20)审计在规范政府采购行为中发挥的作用 王学龙

问题透视

(21)浅析“小金库”问题 杨萍

(22)正本清源 源清流洁——治理公款行贿的审计对策 苏孜

(23)试论反通货紧缩的措施 张锡元

刊中报

(24)货币政策委员会认为信贷增长偏快趋势得到初步控制 无

(24)证监会明确内部职工股流通新规 无

(24)中国未来20年经济将继续高速增长 无

(24)国家国有资产管理委员会副主任邵宁透露明年国资改革有四大重点 无

(25)国资委主任李荣融说国有独资中央企业将试点建立董事会 无

(25)中国财政收入突破2万亿元 无

(25)中国税收收入完成19843亿元 无

(25)中国人均gdp将超千美元 无

经济研究

(26)试析网络经济对传统会计理论的影响 候青苏

(28)优化国企股权结构问题的思考 李小军

(29)如何完善企业内部会计控制 钟青

(30)甘肃农村走小城镇化道路中存在的问题 薛玉洁

(31)浅议如何发展银行保险业务 赵燕

(32)浅谈假冒伪劣商品的危害 李华龙

会计研究

(33)努力探索企业成本管理之路 丁波

&

nbsp; (34)从资产负债表看企业财务状况 陈亚丽

财务管理

(36)非赢利组织财务管理的几点看法 鲁映霞

(37)利用政府贴息贷款促进医院发展的可行性研究 胡雅洁

(38)企业集团内部会计委派制形式比较 张文煜

技术与方法

(39)谈谈集团公司应收账款的管理 刘文俊

(40)谈如何用通审软件进行计算机审计 高岩峰

(41)浅谈承包经营审计中的盈亏审计 许莹

(42)企业绩效评价中基础数据的调整 李燕

(43)浅谈计算机在审计业务管理中的应用 万国宁

经济论坛

(44)灾后重建的思考 候卫民

(45)“入世”对中国企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 蒋秀中

(46)浅谈流通企业集团的财务管理 李贞

(47)旅游业在西部开发中的机遇和挑战 王保祥

经济责任审计的发展趋势范文5

新形势下的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和发展态势,对审计产生了巨大需求。这不但增加了审计的工作量和难度,同时也为审计职能作用发挥拓展了空间,对于审计事业的发展而言是挑战与机遇并存。如果能够顺应经济社会发展趋势,就是抓住了发展的机遇。因此,我们要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对审计的需求,重新定位审计工作重点、审计范围和审计重点,以及审计发挥职能作用的层次和领域,着力促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支持实现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一)经济社会发展趋势对审计的需求

从当前的发展形势分析,经济社会发展对审计的需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国家审计不仅要监督检查财政财务收支情况,还要关注宏观问题,在完善体制、机制、制度、宏观管理和法规方面发挥作用。(2)国家审计不仅要检查监督经济活动合理合法性和管理的规范性,还要关注国家各项方针政策和重大调控措施的落实情况,以促进经济政策的落实保证宏观经济健康运行。(3)国家审计不仅要注重传统的审计项目的审计,还要进行民生问题和新领域的审计监督检查。(4)国家审计不仅要对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和国有企业主要负责人的经济责任进行审计,还要关注其廉政问题,促进领导干部规范经济行为和保持廉洁从政。(5)国家审计不仅要检查监督微观经济活动错弊问题,还要进行经济效益和效果评价,遏制浪费。(6)国家审计不仅要履行审计监督检查职责,还要进行个案和综合性分析评价,反映和揭示体制、机制制度和宏观管理方面的矛盾、障碍和问题,提供促进规范管理的意见和建议,同时为宏观决策提供参考依据。经济责任审计级别进一步提高,地方党委政府还要求审计机关对政府投资工程建设项目和有关民生投资等项目进行跟踪审计。多方面对审计的需求,给审计职能作用的发挥开拓了广阔空间。

(二)党委政府对审计的要求

在新的形势下,各级党委政府对审计越来越重视,信任度越来越高,有些地方把审计意见作为经济决策的参考依据、调控经济的手段和促进政策措施落实的工具。(1)大的经济决策前要进行审计调查,听取审计的意见和建议。(2)党委要求对党政领导干部全面进行经济责任审计,同时要求进行分析,把审计意见作为管理干部、促进履行职责和反腐倡廉的参考依据。(3)地方政府直接安排关系区域经济发展的行业和重点投资项目审计,以促进地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4)地方政府要求审计机关对政府投资的民生工程项目和重点投资建设项目进行跟踪审计,以保证投资的有效性,实现投资目标。(5)地方政府要求对资源环境进行审计,并要求分析、促进生态文明。(6)地方政府要求不仅进行审计监督,还要求进行分析评价效果,提出建设性意见和建议。审计已经进入宏观决策领域。

(三)国家审计正在发生着重大变革,初步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现代审计体系雏型

顺应经济社会发展趋势,国家审计正在发生着重大变化。一是审计发展方向和目标,已由对个案查错纠弊向发挥审计保障国家经济社会健康运行的“免疫系统”功能转变,目标是“推进法治,维护民生,推动改革,促进发展”;二是审计目的,由对微观监督检查促进规范管理向服务宏观方面转变;三是审计范围,由财政财务收支审计向以财政财务收支为基础的经济权力行为、经济效益、资源环境和新领域扩张转变;四是审计功能发挥,由审计基本功能发挥向审计本质功能和宏观层次转变;五是审计重点,由常规项目审计向重点行业系统和专项审计转变;六是审计方式,由年度结算审计向跟踪审计转变;七是审计手段,由手工操作核查向计算机审计转变;八是审计结果报告,由情况反映和个案纠错规范建议向综合分析和提供宏观建议转变。审计发展方向和工作转变趋势是在进行常规审计的基础上的提升,进一步突出了审计重点,强化了行业系统和专项审计,取向于服务宏观。政府审计转变的方向和现在的发展趋势,已经初步展现出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审计运行体系,其功能作用发挥也已经跨入保障国家经济社会安全健康运行的宏观层面。

二、构建保障国家经济社会安全健康运行的审计运行机制

为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审计的需求和党委政府对审计的要求,审计机关必须进一步强化宏观意识,建立健全以财政财务收支和审计调查为基础,专业系统审计为主体,专项审计为重点,分析评价为手段,服务宏观为目的,保障国家经济社会安全健康运行的现代审计运行机制。这是审计跟踪经济社会发展和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中国式现代审计运行机制。它既能继续坚持微观监督检查职能作用的发挥,又能在宏观层面上发挥作用,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系统工程。

(一) 国家审计促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运行机制

国家审计促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或保障国家经济社会安全健康运行的运行机制是多层次审计活动与互动性相结合的运行机制,审计监督检查单位一般表现为独立进行,同时也为审计分析提供信息资料,客观上审计过程又是一个调研过程或审计信息搜集过程,把实施审计与审计信息采集、审计经济分析融为一个互动整体。各种审计活动和运作虽然独立性很强,关联十分紧密,但是又表现出明显的层次性。

1、审计信息资料的采集与供给系统。(1)基础信息:微观个案审计项目获取的审计数据信息资料。(2)定向信息:为获取信息情况的审计调查所获取的审计数据资料和情况。(3)主导性信息:行业系统和专项审计获取的审计数据信息资料。(4)辅信息:国家和有关方面的经济类信息和数据。(5)参考性数据信息:国际有关方面的经济类信息和有关数据资料。(6)参照性信息:国家实行的经济法规、经济政策,行业部门的有关经济评价指标和标准要求,以及经济社会评价体系评价指标。(7)外来信息:联合国、国际有关组织和国家的经济分析评价体系指标等有关信息。这种以审计信息为主体,以相关信息为辅助的审计信息数据库,就可以满足对国家、行业系统和区域经济分析评价的要求,由此把握经济社会发展动态, 为宏观、行业系统和区域经济决策提供参考依据。

2、审计信息分析评价系统。审计信息分析评价系统,主要是配置和开发计算机软件,用数据信息资料分类输入储存、数据信息资料处理、数据信息资料分析评价。(1)配置审计数据信息资料输入储存软件,即建立数据库。(2)配置专业性和综合性审计数据信息资料输入储存软件,即对数据库数据资料进行处理,按专业分别输入储存。(3)配置综合性和专业性分析评价软件,对综合数据信息资料和各专业数据信息资料进行分析评价。(4)编制综合性和专业性审计数据,信息采集表格,一是由审计人员在实施审计项目时,填写有关数据资料;二是对所填写数据核准后,输入数据库,数据信息采集表设计栏目必须与数据库软件输入储存分类相一致。(5)配套配置综合性和各专业性分析评价指标体系软件,以对综合数据信息和专业数据信息进行比对分析评价。另外还必须配套成立专业专家评价委员会,根据非数据性有关情况对计算机分析评价结果进行审核评价,最终完成审计分析评价报告。

(二) 构建保障国家经济社会安全健康运行机制已具备的基础条件

我国的政府审计经过近30年的发展,已经具备了构建保障国家经济社会安全健康运行机制的基础条件,有些审计项目、运作活动和硬件技术等方面已经跨入到这个层次。(1)政府审计监督体系已经稳固下来,处于完善、提高和创新发展新阶段,逐步向保障国家经济社会健康运行机制方向转换。(2)审计范围和审计对象覆盖经济领域各个方面和有关社会活动的有些方面,可以获取会计、经济、政策和社会等方面的信息数据资料,培育了信息供给源,为审计综合分析奠定了基础。(3)全国统一组织的专业、专项审计(如粮食审计、电力审计和地方政府性债务审计)取得了良好效果和成功经验,并设计了审计信息采集表格,开发了审计信息输入和处理软件,为今后的专业、专项审计给定了范例。(4)金审工程已投入使用,实现了全国联网,可随时采集和输入所需信息,硬件技术为分析各类信息提供了保证。(5)传统的手工操作已转换为计算机审计,审计手段完全可以适应现代审计的基本要求。(6)跟踪审计、信息系统等创新型的审计方式,不但提高了审计工作效率和审计效果,而且为快捷采集信息和获取动态信息提供了支持性保证条件。

三、国家审计促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运行机制的完善条件

国家审计促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运行机制,实际上也是审计保障国家经济社会安全健康运行的运行机制。我国现在的国家审计虽然已经具备了构建审计促进转变经济方式运行机制的基础条件和支持运行的一些条件,但是,要保证有效正常运行,还需要进一步修整、充实、完善、规范和提高。目标要求,就是要使审计职能作用的发挥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审计的需求和党委政府对审计的要求,关键的是要做到实施审计项目、审计信息采集与审计数据处理、审计分析相匹配,最终取值于审计分析报告。从现行审计运行情况分析,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审计项目计划,突出重点行业系统和专项审计。每年度要根据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安排1至2个影响全局的行业系统或专项审计项目,并进行行业系统和专项审计的分析评价。

2、完善审计信息数据库,增设各审计专业数据资料输入储存库。一方面实现数据输入专业电子化,另一方面可对行业系统和专项资金活动情况进行分析评价。

3、按审计专业编制信息采集表,将实施审计项目所需数据信息资料通过采集表核实后输入数据库。主要是掌握审计动态,为进行行业系统和专项分析评价提供数据资料支持。

4、开发审计行业系统和重点专项审计分析软件,对获取的数据资料进行专业分析。

5、制定行业系统和专项审计分析评价指标,作为评价行业系统和专项系统审计依据。此类分析软件,主要是对行业系统和专项审计系统数据进行处理,取得数据评价结果。根据这个评价结果,再参照非数据有关情况和参照相关评价指标进行全面分析评价。

6、成立专业分析评价队伍,专司对审计信息分析评价。专业分析评价队伍设少量专职人员,吸收综合素质高的人员辅助参与分析评价。同时,也可以从外部聘请部分专职专业分析人员和有关专家参与。

经济责任审计的发展趋势范文6

【关键词】审计署;审计结果公告;审计整改报告

2010年9月,审计署颁布了新修订的《国家审计准则》,新准则增加了“审计结果公布”章节,明确规定“审计机关依法实行公告制度。审计机关的审计结果、审计调查结果依法向社会公布。”《审计署十二五审计工作发展规划》中也提出,“要坚持和完善审计结果公告制度,逐步规范公告的形式、内容和程序,把对审计发现问题的整改情况作为审计结果公告的重要内容。”基于此,本文对2003~2012年我国审计署网站公布的审计结果公告进行统计分析与研究。数据统计主要围绕三个方面:近十年来审计结果公告的数量变化趋势、审计公告类型分布及变化情况,以及审计整改结果报告的明细情况。以体现我国审计署审计结果公告的现状及发展趋势,在此基础上分析其利弊,发现问题,并针对问题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议。

一、审计结果公告总体情况

(一)审计结果公告数量总体增加

自2003年至2012年,审计署的审计结果公告呈逐年递增的趋势,2003年当年了第1份审计结果公告,此后,2004年共7份,2005年4份,2006年7份,2007年6份,2008年9份,2009年16份,2010年23份,2011年38份,2012年37份。

从上图我们可以看出,近10年来,审计结果公告数目呈递增趋势,尤其以2008年为转折点,从2009年起呈直线上升趋势,而总体上涨略有波动,2004年和2011年两年较相近几年略高。基于此趋势,我国审计署会进一步加大公告力度,增加公布审计结果的数目。

(二)审计结果公告类型增多

审计署《“十二五”审计工作发展规划》中按照公告的目的和内容将审计公告分为:财政审计、金融审计、企业审计、资源环境审计、涉外审计和经济责任审计六大类型。

由上表可以看出,财政审计一直为审计机关审计的主体,在内容上包括:中央财政管理审计、中央部门预算执行审计、中央转移支付审计、税收征管审计、中央企业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审计、地方财政收支审计、固定资产投资审计、农业资金审计、社会保障资金审计、重大突发性公共事项审计和专项资金审计。2003-2005年3年期间只有财政审计公告类型,随后逐步扩展到其它领域,财政审计公告在数量上呈逐年递增的趋势,占同期审计公告总量的比重减小,到目前是六类审计结果公告类型。关于其他审计公告类型,审计署审计结果公告2006年第4号:“中国农业银行2004年度资产负债损益审计结果”为第一份金融审计公告,2006年第2号:“青藏铁路环境保护资金使用情况审计调查结果”是首次公布的资源环境审计公告,“印度洋海啸中国政府对外紧急救灾援助专项审计结果”第一次公告涉外审计。2010年开始公告企业审计结果和经济责任审计结果。

(三)审计报告的整改情况

审计署“十二五”规划明确指出:“把对审计发现问题的整改情况作为审计结果公告的重要内容”。审计机关针对审计发现的问题,追踪披露被审计单位的整改情况,几乎每个审计结果公告或多或少地体现了其落实情况。除了审计公告中提及的整改情况,审计署也会专门公告“整改结果报告”。对2003-2012年审计结果公告的统计分析发现,2008年以前并未公布审计整改报告,2009年有3份整改报告,2010年没有公告,2011年2份,2012年1份。这6份整改报告中,4份为“中央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审计查出问题的整改结果”,另两份为2009年第11号:“10省区市财政支农资金审计调查发现违规问题整改结果”和2011年第38号:“20个省有关企业节能减排审计调查整改结果”。

由表2,通过横向、纵向对比数据可以发现,审计查处的力度不断加强,整改项目不断完整,落实情况不断改善。对2007-2010年度中央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审计结果整改所涉及的资金总额从267.73亿元、26.34亿元(2009年审计)增加到1782亿元(2011年审计)和1201.69亿元(2012年审计)。对审计发现问题制定和完善的规章制度也从增加到上千条。处理处罚的相关责任人员数目增多且惩罚力度加大。

二、我国审计结果公告存在的问题

由于我国采用行政型的审计模式,审计报告向政府提交,审计机关作为执行机关的组成部门去监督执行机关本身,具有浓厚的内部审计色彩,独立性不强,因此审计结果的透明度较低。

1.审计结果公告数量偏少、范围狭窄

从目前公告的数量和范围来看,审计结果公告并没有反映审计工作的实际情况。由审计署审计公告的数量来可知,我国仅就少量的审计项目结果进行了公告,公开的审计结果公告低于全部审计项目的10%。《国家审计准则》规定,除涉及国家秘密、商业秘密的信息以及依照法律法规的规定不予公开的其他信息,其他都应公开,而其范围远未达到社会所期望的水平。此外,审计公告主要是对政府相关部门或企业的预算执行和财政收支审计,与民生相关内容较少,社会公众对此关注不多,也不能完全了解政府的运营情况。

2.审计结果公告类型单一且发展不平衡

审计结果公告的主体为财政审计,对于其他审计公告类型的涉及时间较晚、数量较少,如审计署于2010年才开始公布,但随后企业审计公告发展迅猛。除了财政审计和企业审计,其余四项审计公告类型所占比例较小,近十年来,金融审计、资源环境审计、涉外审计和经济责任审计总量分别占审计公告总数的6%、6%、5%和4%,四项总和只占审计公告总数的21%。同时,审计项目公告缺乏连续性,如资源环境审计在2006年首次公告后,于2009年才继续公告。审计结果公告的分类并不完整、恰当。如2009年第6号:“41户中央企业节能减排情况审计调查结果”既属于企业审计又涉及资源环境审计;2005年第4号:“16家会计师事务所审计业务质量检查结果”这是业务指导层面的行业检查,将其归为上述六类似乎有失偏颇。

3.审计结果公告不能很好地起到“公而告之”的作用

《国家审计准则》第一百五十七条规定:“审计机关的审计结果、审计调查结果依法向社会公布。”国家在于人民,国家财产也是“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社会公众作为独立的第三方,监督审计公告能够起到良好的监督作用。然而,由于审计报告专业性较强且社会公众中具有审计基本知识的人比例较少,若不加解释直接传递给大众,往往无法达到公告效果,甚至会被不法人士恶意曲解传播不良信息。在审计署公布的一百多份审计结果公告中,大部分公告使用专业术语且无任何解释,同时缺乏图表、对比等形象化表达。在对各层级社会人士进行的问卷调查也显示,68%的人无法准确理解审计结果公告传达的信息含义。

4.审计整改报告数量和内容偏少

审计结果公告制度的目的在于将政府政务公布于众,以接受公众评议和监督。更本质的是将被审计单位的情况暴露于社会舆论监督中,从而对其产生威慑力和约束,使其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而自觉纠正错误,接受审计意见并落实审计决定。审计公告的内容中基本都包含“审计发现问题的整改情况”段落,但该段内容较少,只是对总体情况进行了概括,并未详细说明整改的具体内容和落实情况。近十年来,审计署公布的审计整改报告总共6份,占审计结果公告总数的4%,数量较少,且内容多为文字表达,缺乏客观数据资料,审计整改具体内容的针对性较弱。同时,审计整改报告主要针对中央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审计查出问题的整改结果,涉及其他审计公告的类型较少。

三、对我国审计结果公告的建议

众所周知,信息传递的三个基本环节是“信源、信道、信宿”,缺少任何一个方面都无法有效传递信息,审计结果公告也是如此。在信源上,审计机关公布审计和审计调查结果需报经审计机关主要负责人批准,因此审计结果公告的真实性、代表性和有效性均取决于审计机关对公告的重视度;在信道上,需保证审计结果公告的传播途径的针对性和有效性,由于审计结果公告是面向社会大众的,因此信道也应便于受众的接收。在信宿上,审计结果公告应能转化为信宿所能理解的语言,便于信宿的利用。同时,为了使信息充分发挥其价值,信息的反馈同样重要。审计公告的目的便在于警示和整改,公众应充分利用审计结果对被审单位形成舆论监督,而被审单位也应据此进行整改。

1.扩大审计结果公告范围

2010年2月新修订的《审计法实施条例》公布后,取消了原条例对仅公布“本级政府和上级审计机关要求公布的、社会公众关注的、法律法规要求公布的”这些范围限制,这充分体现了扩大审计结果公告范围的必然趋势。其次,审计公告应更多地向民生和社会公众关注的方向发展,这一方面有利于加强社会公众对政府事务的关注度,另一方面有利于扩大审计结果公告的影响力。

2.丰富审计结果公告类型

审计结果公告的类型分布体现出审计项目的安排,既表明国家审计作为政府的“免疫系统”对国家政务起到的监督职能,另一方面也说明审计机关对审计事项重视程度的区别。因此审计机关对审计项目的公告应充分兼顾“公平和效率”。此外,应进一步规范审计结果公告的类型,使审计结果公告成为一项系统、规范的审计档案文件。

3.拓宽审计公告传播渠道,增强内容可接受性

《审计机关公布审计结果准则》第四条规定:“审计机关可以通过下列形式公布审计结果:(1)广播、电视;(2)报纸、杂志等出版物;(3)互联网;(4)新闻会;(5)公报、公告;(6)其他形式。”然而现实中多为互联网、报纸和杂志,其他方面较少涉及。鉴于我国民众的信息渠道习惯和专业知识水平,应拓宽审计结果的公告方式,如采取电视和广播,并设立专业解说频道,向社会大众客观、公正而专业地传播公告信息。与此同时,应注重增强审计结果公告的可读性和通俗性,例如多用数据、形象化的图表来代替单纯文字描述。

4.增加审计整改情况的报告

审计整改报告作为审计建议和决定的后续监督检查,有利于促进被审单位对审计事项的落实情况,并起到充分利用审计结果的作用。因此,应加大公布审计整改结果力度,增加审计整改报告的数量,审计整改报告涉及项目应尽可能完整,同时扩大审计整改报告的范围,形成强有力的社会舆论监督。

参考文献:

[1]梁小平.国家审计结果公告制度浅议[J].西部财会,2012(04):65-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