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传统文化的弘扬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传统文化的弘扬范文1
然而,在江苏省溧阳市天目湖畔的苏园内却是另外一种景象。会场内,春意盎然,暖意浓浓,来自全国各地的学员们正聚精会神地聆听老师的演讲,不时爆发出阵阵笑声和掌声。
苏园的掌门人、溧阳市幽香苏茶有限公司董事长霍益民向记者介绍:“‘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做有道德的中国人’公益论坛已在苏园举办九期,另外还举办过一期企业内训班和一期儒学文化研习班。这次是第九期,学员有100多人,来自全国各地。”
听一次课,许下一个愿
“你是怎么想到要举办弘扬传统文化的公益论坛呢?”
霍益民说:“那真是一次偶然的机会。”
2008年11月,霍益民到南京去看望一个朋友。朋友正在上课,他就走进教室也听起课来。讲课的是著名的国学大师蔡礼旭,正在讲做“幸福人生”讲座,内容讲的都是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事儿,学员们听得津津有味。
“还有这样的课?”这一听,霍益民就再也不想走了,一连听了四天。他的朋友是一位企业的领导,由于金融危机的影响,企业遇到许多困难,面临停产,也是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学了《弟子规》以后,就把它带到企业里,用传统文化的精神来加强企业管理,竟出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企业面貌大变。
“学习传统文化竟有这样好处?我听了,信了。”霍益民说。
“你听了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霍益民说:“蔡老师讲的一个个小故事打动了我。”他接着说:“祖国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内涵极为丰富。如《弟子规》只有36句1080个字,但是可称为传统文化的经典之作,内容十分广泛,讲人生,讲道德,讲怎样去处理好各种人际关系,等等,涵盖面十分广泛。在物欲横流、道德滑坡的当今社会,重学传统文化有着很深的现实意义。没学前,一个人做事总是以我为主,学了以后,像镜子一样对照自己,就会时时刻刻提醒自己,哪些做得对?哪些做得不对?明确人生的目标,学习后真是让人受用无穷。总书记提出的‘八荣八耻’,我们唱的‘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在《弟子规》里都能找到根据。总书记指出,‘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我们是搞企业的,企业不但要为社会创造物质财富,还要为社会创造精神财富,为社会道德风气的好转,为构建和谐社会作出自己的努力,这应是每个企业家肩负的社会责任,德是企业的基础,企业家身上要流淌着道德的血液。”
在南京听课后,霍益民心里就许了这一个愿:“要把传统文化的学习引到自己的企业来,并在苏园办班,让更多人学习,让更多人受益。”
传统文化净化了人们的心灵
2009年11月,在各方面的支持下,第一期“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做有道德的中国人”公益论坛在苏园办起来了,没想到一下来了2百多人,大大出乎霍益民的意外。粉墙黛瓦的苏园原是一个集茶叶加工、经营、培训和休闲于一体的建筑群。举办论坛之前,霍益民和企业的员工们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学员来学习,食宿全部免费,连前来上课的老师都不收报酬,来自全国各地的几十名义工为会议服务,起早摸黑,全力做好后勤工作,其中还有资产超过几千万元的企业家。有的企业老板还自掏腰包,印了2万本《弟子规》赠送给苏园,作为学员人手一册的读本。由于专门建造的宿舍楼还没建好,一时床位不够,一些学员表示宁愿睡地铺也要参加学习。学员热情之高涨,让霍益民十分感动,他说,“困难再大也要克服,为大家服务好。”
良好的学习氛围,老师深入浅出的讲课,使在座的学员们听着听着情不自禁地一次次鼓掌。到现场亲自演讲的,还有视频中播放的一个个震撼心灵的人生故事,净化了学员的心灵,许多学员掩面抽泣,留下激动的眼泪。一个名姓侯的女学员在听课后敞开心扉说:“我作为一个女儿、媳妇、妻子、母亲,结婚20年来,我没有为公公婆婆烧过饭,节假日和休息天也很少去看望老人,总认为丈夫在家里忙这忙那都是应该的;作为妻子也没有尽到妻子的义务;听了传统文化的讲座,我心有触动,认识到,孝悌为传家之宝,勤俭为持家之本,谨慎为保家之本,诗为起家之本,和顺为齐家之本。传统文化是传家之宝。我回去后不管再忙,每周要去看望母亲,帮母亲做点小事,听她唠叨,做个好媳妇;夫妇之间要互敬互爱;还要做个好母亲,正确引导孩子学习《弟子规》,走上学习和弘扬传统文化的大道。”
一位小学教师这样写道:“学习的收获不仅仅是懂得了许多道理,明白了许多事情,受到许多感动,更重要的是找到了人生幸福的方向。要问我眼里为什么总是噙着渭水?那是因为智者的声音唤醒了我感恩的心;要问我的心潮为什么如此澎湃?那是因为讲座中老师的真情真意感动了我;要问我的脸上为什么如此光彩灿烂?那是因为圣贤的智慧启迪了我,开导着我,指引着我,让我豁然开朗。”
传统文化净化了人们的心灵,教育年轻一代健康成长。在交流会上,一个来自福州的女孩,讲述了自己的人生故事。她曾在在社会上结识一个男朋友,染上了。在三年里每个月都要花去上万多元甚至更多,还为此经常与父母吵架。后来学习了《弟子规》后,她的心灵受到巨大的冲击,变成了另外一个人,她跪在地上,含着眼泪对自己的母亲忏悔说:“妈!我感恩你,是我害了这个家,现在我懂事了,我知道怎样做人了。”她把烟和戒了,开始吃素。原来花钱大手大脚的她,现在连一粒米饭掉在地上都会捡起来吃;她再也不乱买衣服,穿着旧衣服也挺着胸在大街上走。她不但帮助婆婆洗衣服,还帮助很多老人做事情,在马路上见到残疾人还会走上前去帮助送回家。
这是灵魂的洗礼,这是道德的力量。传统文化的学习,引导人们“思无邪”,弘扬正气,宣讲道德,特别是学校道德教育从孝敬父母做起,正在使许多人的生活和生命发生变化。
苏园成了道德大讲堂
到目前为止,苏园已经举办了11期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公益论坛,参加的人数已超过2千人,还有2千多人等着分批参加学习。学员来自全国各地、社会各个阶层,有公务员、医生、教师、企业职工、大学生等等。霍益民专门组织起一个工作班子,注重实效,精心布置环境,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亲自筹划安排每期课程,聘请老师,采用面授和视频相结合的方式,把每期的内容安排得既丰富多彩又生动活泼。授课内容有《家和万事兴》、《百善孝为先》、《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新世纪健康饮食》、《礼在生活中的运用》、《传统文化与中医养生》、《中华文化与管理科学》、《涵养女德美丽人生》等。到会亲自讲课或播放讲课视频的老师中,除了有知名的国学老师外,还有中央党校、南京中医药大学等大学、科研单位的教授、专家,还有国内成功的企业家和著名的影视导演、演员、还有央视“2009感动中国”的新闻人物、道德模范等。其中全国道德模范、奥运火炬手、山东省十大优秀母亲田秀英就4次亲自到会,为大家讲述了自己的人生故事:她自己家被大火几乎烧尽、三岁儿子烧成焦炭模样,丈夫多次想轻生。在别人眼中痛苦不堪的人生困境面前,她笑对人生,以伟大的母爱,去克服一切困难,带着儿子和丈夫走出了人生困境,把儿子培养成为一名大学研究生,让一家人都获得了新生。她的生动讲述使在场的学员无不为之感动和钦佩。
博大精神的传统文化是安身立命之学,提出了全社会可接受的共同价值观,在现代社会仍然有着不可低估的价值。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许多学员都感慨万分,是苏园让他们补上了接受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一课,在人生的道路上留下了难忘的记忆。一些学员离开苏园时,都依依不舍,有的甚至买了车票还要把车票退掉,再在苏园住一晚。其情其景,感人至深。
传统文化的弘扬范文2
【关键词】古诗文 教学 弘扬 传统文化 策略研究
一、古诗文教学中弘扬传统文化的意义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课程目标中强调:增强文化意识,重视人类文化遗产的传承,尊重和理解多元文化,关注当代文化生活,学习对文化现象的剖析,积极参与先进文化的传播和交流。的确,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如果没有自己的精神支柱,就等于没有灵魂,就会失去凝聚力和生命力。
作为人类文化载体的传统文化精粹的古诗文,凝聚着中华民族的人文情感,饱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和道德因素,蕴藏着浓厚的文化积淀,闪耀着理性思索的光芒,是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最佳学习材料和内容。
弘扬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软实力,具有现实意义。积极推进传统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打造昂扬向上的人文精神,全面提高人的素质,为中原经济区建设提供强大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塑造中原人文精神,弘扬兼容并蓄、刚柔相济、革故鼎新、生生不息的中原文化,加强人文教育,提升人文素质,注重人文关怀,塑造具有中原特质、体现时代特征的人文精神。
二、古诗文教学中弘扬传统文化的策略
1.提高教师修养,自觉传承传统文化
作为人才的培养者,教师不仅要通过自己掌握的知识去影响学生,还要通过自己的人格魅力和道德修养去感染学生。在古诗文教学中,教师更应该是闪烁着人文精神光芒的文化传承者,他应该以个人魅力吸引学生关注传统文化、热爱传统文化、传承传统文化。因此,教师首先必须具备完善的人格素养,即有崇高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求真向善,坚强乐观,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奉献精神;其次,教师必须具备深厚的文化底蕴。因此语文教师应确立终身学习的观念,多读蕴含着民族智慧的经典作品,并不断思考,在积淀传统文化素养的同时,也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解读能力,不断完善自身的人文思想和人文素养,创设更为宽广的人文精神的天空。
2.创设文化课堂,挖掘教材传统文化
语文教材所选的诗、词、小说等古代作品中,不仅积淀着丰富的古代文化知识,也积淀着丰富而深厚的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尤其新课程下的新教材更是处处彰显人文与文化的意蕴。这就要求教师更新教学观念,在传授语言文字知识,进行人文教育的同时,认真分析挖掘教材中的传统文化内涵,用前人的智慧和精神力量循循善诱,让学生真正认识和理解传统文化的合理内核与真正价值,激发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并接受人文陶冶。从而自觉地接受优秀的传统文化。
3.丰富阅读生活,积淀传统文化底蕴
不管生活怎样的热闹,一个纯净的心灵世界,一种对书香气息的天然热爱,一种良好的阅读习惯,都是一个生命健康成长不可或缺的要素。不管社会怎样变迁,不管科技怎样进步,不管教育怎样改革,我们都必须让学生们在人生记忆力最佳的时期,诵读名家名篇,诵读千古美文,让文化经典占据他们的心灵,让他们的阅读从一起步,就直抵经典。课堂上加强祖国经典著作的推介和引用。在我国的名著里,蕴涵着一座巨大的知识宝库,她的朦胧、她的深厚正等待我们去摸索。课堂上不失时机地对祖国经典著作推荐和引用,是对传统文化的弘扬的最好途径。
4.开发教学资源,贯穿传统文化教育
新课标明确要求学生要“诵读古典诗词和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在教学中,我们要积极引导学生博览群书,从手头的报刊杂志或专著中积累传统文化方方面面的写作素材,挖掘出传统文化中的写作技巧和语言脊髓,让学生的作文能真诚地流淌出自自然然的传统文化的意境和韵味。
5.开展系列活动,体验走近传统文化
对学生进行丰富多彩的专题讲座,使学生渗透积淀多方面的传统文化,以达到教育的目的。举办了唐宋诗词朗诵比赛,使唐宋诗词在广大学生的心中扎下了深深的根基。教师鼓励并引领学生走出课堂,在一系列的语文学习活动中走进传统文化。利用课外时间多读经典。开展“亲近古诗文”经典工程,通过诵读含咀,熏陶渐染,在“润物细无声”中外化为良好道德、丰富学识和文明行为,使他们“博于学问,明于睿思,笃于务实,志于成人”。
6.开发校本课程资源,传承本土传统文化
为了让学生记住并传承家乡的传统文化,我们大力挖掘出了一系列优秀的本土传统文化。千年本土文化挖掘并做了精心的编排,成了我校校本课程资源的有机组成部分,为我校莘莘学子提供了一份厚实的精神礼物,它将永远激励他们不懈追求,奋发向前,为家乡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贡献力量。
7.发掘节日文化,深入感知文化内涵
在节日文化这个层面,可从节日的具体时日切入,探究这一节日的来历、别称、传说以及相关诗词,深入感知这一节日所体现出的人文情怀以及将此作为法定节日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所具有的深远意义。让学生在节日的海洋里尽情游弋,充分享受和体会中华民族传统节日给我们带来的无穷温情。
传统文化的弘扬范文3
作为中国的本土宗教,道教在历史上为中华文明的延续与光大贡献了巨大力量。在新的时代条件下,道教界将积极响应讲话精神,继往开来,勇于担当,充分调动资源,切实找寻道教文化的时代切入点,为激活中华文明的生命力探索新的生长点。
今天,全国道教界代表齐聚东岳泰山,决心为中华文化的当代复兴贡献积极力量,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践行道教尊道贵德的核心教义。道教以道为最高信仰,而道在人身上的体现则是德。我们要将对道的信仰内化于心、外显于行,在日常生活中努力做到清心寡欲、顺应自然、不妄作为、慈心于物、诚敬忠孝。
二、传承道教和谐共生的思想智慧。《道德经》强调和谐为宇宙的根本法则,“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故“知和日常,知常日明”。庄子指出:“与人和者,谓之人乐;与天和者,谓之天乐。”当今世界,各种纷争、冲突不断,生态环境面临严重危机。我们要传承道教和谐共生的思想智慧,致力于创造一个安定、和谐的生存环境。
三、彰显道教抱朴守真的心灵品质。道教主张固守人的纯朴自然的本性,反对虚伪和欺诈;主张坚守节操,不随波逐流,不朝秦暮楚;主张以诚待人,不矫揉造作,不口是心非。我们要提倡抱朴守真的心灵品质,为营造淳厚的社会风气做出贡献。
四、发扬道教珍爱生命的养生传统。道教珍视生命,将生和道紧密结合。《太上老君内观经》说:“道不可见,因生以明之。生不可常,用道以守之。”我们要在重生、贵生思想指引下,积极发掘并推广道教各种行之有效的养生智慧和方法,为民众身心健康做出贡献。
五、光大道教济世利人的慈爱情怀。《道德经》主张“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提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我们要秉承历代高道大德的慈悲济世精神,积极开展赈灾施爱、扶危济困、治病救人、心灵疏导等慈善活动,践行道教济世利人思想,服务社会,利益人群。
六、今后每逢建国五周年、十周年国庆庆典,将联合五岳道教宫观同时举行“五岳同祈,祝福中华”大型祈福活动。祝愿祖国繁荣昌盛、人民安居乐业,让古老的道教仪式重新焕发活力,让深植于海内外中国人心中的五岳信仰重新绽放光芒,让日趋博物馆化的祖国文化遗产重新承担起福国裕民的当代功用。
我会进一步强调,要充分认识包括道教文化在内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民族复兴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自觉提升文化素养、宗教素养,提高服务信众、服务社会的能力;充分利用各种现代化传播方式,宣传优秀传统文化,帮助信众和社会民众加深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认识,形成文化自信,并且在生活中笃信、力行,培育向上、向善的力量。
畅玄弘道,正当其时。展望未来,我们相信,在中华文明复兴的伟大进程中,道教界必将大有可为,也必将大有作为!
传统文化的弘扬范文4
一、美术教育的现状
早在2001年教育部就颁发了《全国学校艺术教育发展规划》,同时制定了《全日制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其中规定:“艺术课程将古今中外一切经典性的文化艺术遗产,自然地融入课堂教学,成为学生成长的文化养分”,并要求学生“进一步了解艺术与民族习俗、审美趣味的关系”。在新课标的指导下,各地陆续编写了符合新课标精神的中小学美术教材,并将民间美术按一定的比例纳入其中。例如,人教社出版的三年级《美术》教材中就编入了《民间玩具》这一课,其中列举了江苏无锡泥塑大阿福、陕西干阳布公鸡、北京沙燕风筝、甘肃庆阳黑虎枕等民间玩具。湖南美术出版社出版的初中《美术》教材,也将木版年画、图腾色彩、傩戏面具、藏戏面具、麦秸草编等民间美术的典型案例收入其中。江苏美术出版社还出版了《乡土美术教材》,作为统编美术教材的补充教材。在新教材的引领下,中小学美术教育尤其是小学美术教育显得丰富多彩。民间美术以鲜活的面貌展示在学生面前,学生在课堂上欣赏到了民间美术的艺术特色,并了解到它的制作工艺。民间美术成为学生感受传统文化内涵的媒介。
高等师范院校作为中小学教师的摇篮,其教学内容与模式要以适应基础教育的发展、培养合格的中小学教师为前提。《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师范院校和其他承担基础教育师资培养和培训任务的高等学校和培训机构应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与内容,调整培养目标、专业设置、课程结构,改革教学方法。”但是,与生机勃勃的小学美术教育相比,许多院校的美术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严重滞后于基础教育的需求。美术教育还是以素描、色彩、油画、国画为主要课程,以画室教学为主要教学模式。而民间美术依然处于边缘化的位置,很难登上高师美术的大雅之堂,在客观上制约了学生职业能力的发展。因此,将民间美术纳入高等师范院校的专业课程,构建民间美术的教学模式显得尤为重要。这样不仅能够丰富高师美术专业的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更重要的是通过课堂教学的有效途径,让多姿多彩的民间美术走进课堂,并在课堂教学中使民间美术得以传承与延续,为民间美术事业的发展带来新的契机。
二、民间美术的资源
民间美术根植于民间,服务于民间。千百年来,在代代相传中发展、壮大,形成了庞大的体系、繁多的种类。在功能上可分为装饰性与实用性两大类,但两类之间并没有明显的界限,都是人们为了表达喜怒哀乐的心情、寄托吉祥美好的寓意而创作的。从视觉角度来看,平面造型的有版画、剪纸、刺绣、织锦、印染等;立体造型的有泥塑、面塑、雕刻、花灯、布制品等。这些充满着原野芬芳的原生态的艺术设计,都是来自于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广大民众。他们不受任何理性的束缚,把创作当作自娱的方式,以超自然的灵动的形象再现着心中最真实的意念,将自己对生活的感悟凝聚在作品中,以独特的构成形式,表现出极具个性的艺术形象,并赋予其生命的含义。
我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自然地理资源和多元人文资源使民间美术呈现出丰富多姿的艺术形态。从云贵高原的手工蜡染花布、撒尼挑花刺绣,到新疆地区的花毡织造、土陶烧制;从陕北高原的凤翔木版年画、安塞剪纸,到江淮平原的惠山泥人、秦淮花灯,民间美术总是以生动的形象展示在我们面前。这些作品算不上宏伟大作,甚至有些笨拙,但它们代表着吉祥的寓意、民俗的习惯以及情感的需求等诸多文化因素。例如陕北布制虎,其形象源于古代图腾。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虎”从原来的图腾纹样逐步演绎成现在的造型样式,成为中华民族共同的文化标志,具有辟邪、除毒、驱怪、食鬼、镇宅的精神价值,是广大民众的保护神。有些地区为了祈求神灵的保护,长辈们常常给孩子做虎头帽、虎头鞋。以“虎”为载体表达出长辈祝愿孩子健康平安、虎虎生威的希冀和愿望。
多姿多彩的民间美术无论是创作理念、表现形式还是文化内涵,都始终与民俗文化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可以说民间美术是民俗文化的外在的视觉符号,在这个符号背后则是传统文化的有力支撑。因此,许多优秀的民间美术被收入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成为各级政府重点扶持的文化传承项目。
但是,随着现代化科学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民间美术受到了外来文化与现代文明的巨大冲击,许多种类濒临消失,传统的民间美术传承模式显得极为苍白。在这一历史时期,高等师范院校应该肩负起传承民间美术的重任,利用高师美术教育的平台,为那些在现代社会中即将失去生存空间的民间美术开辟一片崭新的天地。同时,这些具有宝贵艺术价值的民间美术也能为高师多元化美术教育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和鲜活的实例。
三、构建有效的教学模式
传统文化的弘扬范文5
关键词:传统文化 师德师风 小学生
DOI:
10.16657/ki.issn1673-9132.2016.09.126
小学生“弘扬传统文化,推进师德师风建设”,使之能够在祖国的现代化建设中发挥更好和更大的作用,是当今中国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今天,在建设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中,我们强调要有“中国特色”,我们的传统文化,无论是建筑、书法、绘画、音乐、社会习俗等等,无不独居特色。如何加强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研究、宣传、教育力度,推进师德师风建设,更好地提高小学生理解和认识中华精髓,促进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在新世纪焕发新的活力,无疑是一个极有意义的课题。
一、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同志提出的“记住要求、心有榜样、从小做起、接受帮助”,表明培养人才要从孩子抓起。还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不忘历史才能开辟未来,从延续民族文化血脉中开拓前进,我们才能做好今天的事业。
(一)诵读中华经典作品
中华传统文化是民族发展的精神支柱,国学经典不仅是中国悠久传统文化的明证,更是我们不可缺少的精神力量。让我们热爱国学,亲近经典。积极诵读《三字经》《弟子规》等优秀经典,开展诵读《弟子规》诗,唱《弟子规》歌曲,跳《弟子规》舞蹈,并将经典的精神变为自觉行为。
让我们尊崇传统,滋养人生。吸纳先人的智慧,接受文化的熏陶,积极学习书法、古典文学、传统音乐……提高自己传统文化艺术的修养。让我们传承文明,摒弃陋习。远离自私与冷漠,崇尚传统与文明,修身立人,明礼诚信,为社会和谐文明的传播尽一份力,发一份光。
(二)把传统节日教育情注课堂教学与实践活动之中
在中小学阶段课程中,有很多内容都是涉及中国传统节日教育的,我们可以通过教学,让学生更好地了解节日、认同传统节日、喜爱传统节日,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充分挖掘各学科中蕴涵的丰富的民族文化。如:利用语文教材中关于个传统节日的诗词文章开展教学,教师通过对杜甫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等诗词的背景、内容的分析,既能够让学生了解节日的由来,又能让学生从这些诗词中感受到诗人的人生观和世界观,激励学生积极向上,逐渐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三)学校是哺育小学生茁壮成长的摇篮
学校是接受教育的主要场所,对于正在积累知识,思想还未成熟的青少年来说,学校就显得尤为重要了。我们要充分利用学校教育的优势,把传统文化教育渗透到教育教学之中并结合各科的特点开展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教育活动,使小学生从小学起就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是我们民族的文化之根、民族之魂,在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的当今世界,中小学只有坚持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方能增强民族凝聚力,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二、推荐师德师风建设
新形势下如何加强中小学师德师风建设。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育的发展在教师,教师是教育系统最核心、最关键的因素,教师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教育发展的质量。
(一)以制度建设为着力点,推进师德师风建设规范化
建立健全各项制度,将师德师风建设作为齐抓共管、教师积极参与的长期性、规范化的活动。学校应推进师德师风建设制度化、规范化,增强教师遵守职业道德、敬业守职、忠诚人民教育事业的自觉性,建立教师师德师风评价机制,对教师作风进行定期考察,每半学期组织学生开展“学生评教”活动。
(二)以拓展宣传活动为突破口,增强师德师风建设主动性
每学年,学校在教师节期间,开展“感动校园人物”及“优秀教师表彰大会”,表彰师德师风个人,积极营造“努力争做受学生爱戴,让人民满意的教师”的氛围。开展“良师益友”评选活动,通过自我申报、评委打分、民主评议等方式评出师德高尚师风纯正的“良师益友”,通过身边的师德先进典型,感染熏陶全校教师,切实提高全校教师的师德师风。
(三)以培训培养为关键点,提升师德师风建设实效性
学校将教师的师德师风建设作为培训培养的重点纳入师资队伍规划,通过新老教师师徒结对等多种方式切实增强教师的职业道德,对每年新进教师进行系统的岗前师德教育,通过师傅带徒弟的方式将优良的师德师风传承下去。
(四)以为人师表为核心,增强表率意识,弘扬高尚师德
教师要不断增强“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表率意识。从学生的角度看,教师是社会的规范、师德高尚是学生的榜样。教师对学生道德品质的形成具有超常的决定性作用,无论是德育内容、德育方法还是德育手段等都长期系统地对学生产生影响。
“疾徐有致,执着成杨”,通过细实的活动,该校的各项工作高效扎实,呈现出勃勃生机,为提升学校的品牌,建构特色校园铺平了道路。师德师风是教育行业作风建设的一杆标尺。师德师风建设成效直接关系社会主义育人事业方向,事关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发展未来。所以,师德师风建设必须常抓不懈,结合发展的新时期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与时俱进地增强前瞻性和针对性,始终把握好师德师风建设的导向性和实效性。
三、总结
诸子学说百家争鸣,诗词歌赋韵律悠长,琴棋书画意境玄妙,四大发明光照古今,传统文化是国家的史诗和骨骼,新时代的小学生正是这伟岸身躯的血液和传承。如何使这股血液更准更好地流淌,教师是最重要的枢纽。推进师德师风建设,不仅是对学生本身的负责和指引,同时也为国家培养重要人力作出重要贡献。因此,作为新时代的小学生,不仅应当胸怀天下,放眼世界,学习现代知识,更应当饮水思源,勿忘根本,以学习和传承传统文化为己任。
参考文献:
[1]魏斌.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师风建设内外因分析研究.教育探索,2011(5).
[2]谢丽娴.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师风建设的价值引导.高教探索,2011(4).
传统文化的弘扬范文6
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灵魂。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是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的需要,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文化对于丰富人的精神生活,提高人的综合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关于文化,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提出一个非常重要的论断:“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并且号召“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
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一直是生活在我们这块大地上的炎黄子孙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也是今天我们提升文化实力的首要资源和重要基础。《周易》有两句话:一句是“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乾卦);一句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坤卦)。当年梁启超在清华大学作《论君子》演讲,引用了这两句话,后来“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成为清华校训;张岱年更是用“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来概括整个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
北京出版集团出版了一套名为《经典通读》的系列丛书,其中精选了马克思、亚里士多德、黑格尔、达尔文、爱因斯坦等一批影响世界的西方思想巨人的学术经典,包括《资本论》、《社会契约论》、《物种起源》、《政治学》、《乌托邦》等20部著作。出版方宣布将寻找一位文化娱乐明星为这套丛书担任代言人,并联合中国图书商报社、人民网等媒体启动了“最有文化魅力明星”的评选活动,徐静蕾、陈鲁豫、曾子墨、杨澜、濮存昕、易中天、于丹、郭敬明等12位明星成为候选人。这是出版方准备实施的“图书宣传娱乐化”的理念,并且认为娱乐文化明星同样有资格来代言哲学图书……此举引起了读书文化界的非议。
用娱乐文化明星推广、宣传人类经典,难以淡化掉商业和娱乐的色彩,但这种传播形式,是否就不能引起大众读者对经典的注意和关心,不能起到推广和宣传大众阅读经典的作用?这实际上还是反映出了在这个大众时代如何解决经典阅读的这一问题。而且,这是一个至今还没有完全解决的、需要广泛探讨和尝试的阅读问题。
其实,这种大众化方式解读经典,从这两年以来的易中天在“百家讲坛”的“品读”历史文化,和于丹式的“《论语》心得”、“《庄子》心得”便已开始了,其受大众欢迎的程度,甚至成了人们回归传统文化,思考“国学”热,引发在这个物质时代如何保留和珍存对人类经典的情怀思考的契机。的确,易中天、于丹们对文化经典的解读存在着一定程度的误读,但阅读的现实越来越证明这种通俗化、大众化传播、解读和普及经典的工作是有意义的,是正在被越来越多的人认同的拉近大众读者与经典的距离,让经典和现实、和时代心理结合起来,让人类文化经典活在当下、活在当代人的心里的一条探索之途。
人类拥有经典——不论是产生于哪一个国家、哪一个民族、哪一个历史时代——这是人类文明历史、文化历史的一部分,而且是最重要的一种要素——我们在谈论人类的文化财富时,往往以人类的经典作品作为象征和代表。经典作品的品质,应该包括它的时代性、民族性、历史性、文化性,它们都是一些表达伟大观念的伟大的作品,这些古老伟大的作品可以看作是文化或哲学的化身……
经典作品固然是历史的、传统的,但我们无法切断它与当代人的联系,这种联系是精神的,也是文化心理的。“古代的预言家和哲学家,在我们的心灵世界里,与现代最有领悟力的作家一样,都是同时代的人。有些古代作家比现代畅销书更能搔到我们经验与情境的痒处”。经典作品往往反映了人类的一些普遍观念和思想心理,现实和理想的矛盾、灵与肉的冲突、生与死的叩问、理性和感性的纠缠、善与恶的交锋、对人类终极追求的自觉意识……经典作品的超越时代,历久弥新,总能让读者从中找到共鸣,许多读者不就是在阅读经典中,从中世纪的流浪儿,19世纪的俄国贵族青年,或两次世界大战之间布拉格的小职员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这就是经典作品持久的价值。这就是经典对现代人精神和灵魂的深远的影响。
记得一位西方文化批评家谈到他对待经典的文化态度时说,“没有人比我更尊重经典的作品,我欣赏其中的精神的崇高以及知识的渊博”,“但是宗教,政治机构,以及人情风俗的差别都已经在这个世界里造成了很大的变化,所以,我们应该把脚移到一个新的制度上,才能适应现时代的趋向和精神……假如荷马活在现代,他也会写出一些好诗,能适应他所属的世纪”。这告诉我们,真正的经典作品,要成为“养育所有生命因而也养育现代人的生命的源泉”,不能仅仅是过去历史的,是一种文化记忆,也不能总是处于退守状态,“这种精神财富必须不仅仅是一种有关过去的知识,它还必须采取当代富有生命力的形式”,这样,或许,经典才能永恒和不朽,并使我们对经典充满信心。这就需要大众化的阅读,需要大众化、通俗化的解读方式的存在,就需要按照时代的已经变化了的精神、心理、人情风俗来理解经典、认识经典,需要对经典进行继承和创新……
当我前些日子看电视剧《恰同学少年》,听青年和他的同学高声朗读梁启超《少年中国说》时,觉得特别提气。这是天下最好的文章之一:
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红日初升,其道大光;河出伏流,一泻;潜龙腾渊,鳞爪飞扬;乳虎啸谷,百兽震惶;鹰隼试翼,风尘吸张;奇花初胎,矞矞皇皇;干将发硎,有作其芒;天戴其苍,地履其黄;纵有千古,横有八荒;前途似海,来日方长。美哉,我少年中国,与天不老!壮哉,我中国少年,与国无疆!
于丹说,在阅读经典的过程中找到了自己的人生坐标,她本人的“心得”只是提供一种阅读方式,希望千心万心皆有自己的所得。易中天说,为什么要读经典?就是因为能从经典中,读人,读人生,读智慧,读社会。出版这套《经典通读》系列丛书的初衷,也是通过对西方经典进行大众化的“于丹式”解读,在普通大众中传播科学理性的思想。
据说,在西方一些国家的旅馆房间的床头,常摆放着一部《圣经》。美国历史学家余英时曾经就此提出过一个很实际的建议:中国旅馆的每个房间都应该放一部“四书”,就像日本人放佛经,西方人放圣经一样,“摆一本四书总有人会翻两句,得一句有一句的好处”。谁不希望人类文化的经典,是如此深入和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每一个普通、平凡、寻常的细节之中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