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性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性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性

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性范文1

一、城市化与新农村建设的互动关系

1.城市化发展对新农村建设的影响。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迅速发展,城市化进程的速度达到同期世界城市化进程速度的两倍,但是2000年中国城镇化水平为36.1%,不仅远远低于发达国家(比发达国家低38.9个百分点),比世界平均低10.9个百分点,而且比发展中国家还低3.9个百分点。不仅低于发达国家在同一工业工业化水平时的城镇化率,也低于目前在同一发展水平上的发展中国家。中国城市化发展水平之后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与工业化发展水平这种局面,已经成为严重制约我国综合实力提高和国家竞争力增强的“巨大瓶颈”。城市化滞后不利于农村工业化的进程;削弱了城镇吸纳和转移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能力;使农村非农产业市场需求狭小,制约了国内需求的持续增长;延缓了农村社会现代化的进程。20世纪80年代后期以来的“民工潮”正是农村城市化滞后导致农村发展落后综合症状的集中表现。如果在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的基础上,使我国农业生产率接近和达到世界先进水平,那么13亿人口每年所需的4.8亿吨粮食,最多需要4000万农业劳动人口。在这种情况下,转移和安置农村剩余劳动力将成为中国未来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大难题。

2.新农村建设对城市化发展的影响。按发展经济学的观点,在预期收益高、城市劳动力需求充分的情况下,由于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而导致的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是可以通过转移到城市得到解决的。但当前我国的情况却不尽如人意。因此,新农村建设应该跳出农村农业找出路,而城市化也不能仅在城市找出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是跳出“三农”来解决“三农”问题的新思路,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新举措,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

建设新农村是城市化持续健康发展的保障,没有农村的健康发展,城市化也无法持续健康的推进。新农村建设不断积累起城镇化、城市化所需要的经济社会动能,而城市化是新农村建设的高级形态和必然趋势。通过新农村建设,一方面可以增强城乡之间的互动,促使农村富余劳动力朝城市转移。我国农村人口数量巨大,随着新农村建设成果的不断丰富,农村富余劳动力会不断增加,不仅大中小城市需要不断发展以提高其承载力,而且还需要建设一些新城镇。因而新农村建设推动了我国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加速了城市化的步伐。另一方面,通过新农村建设,可以提高农民的素质和竞争力,使其能够在城市中占有一席之地,从而加快城市化的进程、农村经济振兴和社会进步,是城市化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新农村建设还能够扩大内需,提高城市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能力,对农村教育投入的重视有助于加快城市化的有序发展。新农村建设将带动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的兴起,促进城镇化发展。

二、协调新农村建设与城市化建设的相关政策建议

1.改革二元户籍管理制度。我国的现有的户籍制度是计划经济时代的产物,直接影响城市化的进程,阻碍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因此必须对现行城乡二元户籍制度进行改革。要逐步取消现行户籍制度,建立和实行城乡一体的户籍管理制度,从以身份管理为主向以职业管理为主转变,实行城乡就业的公平竞争、同工同酬、同等待遇制度,切实保障农民的合法权益。逐步取消限制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的人为因素,增强城乡之间的互动,降低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的成本,使农村剩余劳动力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向城市转移。只要进城农民有固定职业、固定收入和固定住所,都可以以市民身份进行登记。

2.加强农村义务教育、职业教育和各种形式的职业培训。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农民的素质对新农村建设至关重要,农民受教育程度、接受职业技术培训的状况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影响着农民收入的增加,直接影响到农业及农村经济的发展。高素质的农民一方面将极大地促进新农村的建设,另外也会加快农村的剩余劳动力向城市的转移,为城市提供更多高素质的人才,推动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因此国家和社会应该继续加大农村教育的投入,努力实现城乡教育资源共享,缩小城乡教育质量的差距,加强农村义务教育、职业教育和各种形式的职业培训,不断提高劳动力素质。

3.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提高城市化水平就是要将大量农村富余劳动力转向非农产业和城市,实现这个目标的制度保障就是要消除劳动力转移过程中种种结构和制度限制因素。按照市场化、社会化的要求,取消对农民进城务工就业的种种不合理的限制,加快建立和完善区域内、区域间城乡劳动力市场网络建设,打破城乡分割的劳动力市场,建立完善统一的城乡劳动力市场,实行城乡劳动者凭学历、技能自主择业。优化农村的就业环境,增强城乡之间的人才互动,为农村输送优秀的基层管理人才和专业人才。

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性范文2

关键词:农村 能源 建设

1、现状与存在问题

1.1 农村能源建设现状

农村能源事业的发展,从上世纪80年代起步至今,已有20多年历史,在上级党委政府的关怀和农村能源主管部门的指导下,从无到有,逐步发展壮大。特别是近年来我县重点抓好省柴灶、节能地炕、太阳能热水器等节能技术和沼气综合利用技术。目前,全县已累计建设沼气池0.187万户,推广省柴节煤炕灶15.53万户,太阳能热水器0.84万平方米,有效地改善了农村能源结构,保护了农业生态环境,提高了农民生活质量,促进了农村小康建设进程。

1.2 农村能源开发利用情况

我县农村除了一部分商品能源外,可利用的自然资源也很多,主要有生物质能、人畜粪便、太阳能等。所以积极发展柴林薪草建设,退耕还林,合理使用林木资源,可以一边使用一边建设,扩大再生林建设,使林木资源能够得到可持续发展;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积极开发利用秸秆柴草、人畜粪便、太阳能、风能资源等可再生资源,即对环境没有什么污染,又能使身边的资源能为我所用。我县秸杆资源和人畜粪便比较丰富,农作物秸杆实物量有114万吨/年,人畜粪便理论量可达30多万吨/年;太阳能和风能资源也十分丰富。

1.3 农村能源的利用范围狭窄

据调查统计:全县农村可再生能源资源非常丰富,但目前在农村也存在着农民财力不够、政府资金投入不足等问题。而且退耕还林区域农村能源建设还很差,新能源几乎没有得到利用。农村能源利用范围狭窄。

1.4 开发与推广资金少

国家为保护生态环境、保护森林资源,在农村大力开发与推广使用沼气池,鼓励广大农户兴建沼气池,确定对新建沼气池的农户给予一定的资金补助。据市场调查:新建一口8-10立方米的沼气池,需投入资金2400元左右,我县属省级贫困县,农村经济薄弱,农户年收入低,2400多元对一户农户来说是一笔不小的开支。节柴(煤)灶、节柴节煤炕建造改造也需要一定的资金。

1.5 科技支持体系不健全

农村可再生资源的发展,范围广、内容多、技术新,农村维护网点少、维修人员少,一旦出现故障,难以及时维修,从而影响农户修建的积极性。

2、改变农村能源建设的条件

以科学发展观和建设和谐社会为指针,以巩固退耕还林成果、营造梨树生态农业建设县为目的,实施“科技领先,节能优先;多元发展,合理布局;创新机制,改善环境”的发展战略,坚持突出重点,安全第一,实现梨树县农村能源的可持续发展,为加快县域经济发展和提高人民生活质量提供有效的能源保障,推进全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1)对在退耕还林区内具备一定条件适宜建设沼气池的养殖户修建沼气池。(2)对以烧柴为主的农户,改普通柴灶为节柴(煤)灶。 (3)鼓励有条件的农户,改烧柴、烧煤灶炕为节柴省煤炕,以改善环境,节约薪柴资源。

3、改变农村能源建设的预测效果

项目的实施,覆盖退耕农户6302户,退耕农户覆盖率为100%。农村能源建设项目完成实施后,将显著减少能源消耗,明显改善退耕农户农民的生活条件与生活环境。

3.1 经济效益

一个沼气池年节约柴草2吨,可生产沼气300立方米,生产优质有机肥20立方米,年可节约资金1,000元,建13600座沼气池年可节约柴草27200吨,年可节约资金1360万元;一个节柴(煤)灶年节约薪柴1吨,建设节柴(煤)灶5850个,年可节柴5850吨;按每吨薪柴200元计,年节约资金117万元;一铺节柴省煤炕年节约薪柴1吨,5850铺节柴省煤炕年可节约薪柴5850吨,按每吨薪柴200元计,年节约资金117万元;项目实施后,年节约能源资金1594万元;年节约薪柴38900吨,按每亩薪炭林年产薪柴800公斤计算,可护林48625亩。

3.2 生态效益

项目建设有利于改善生态环境,按农村平均每户柴煤型灶年消耗薪柴3吨计算,全县0.6302万户退耕农户一年消耗薪柴约1.89万吨,相当于1.71万亩薪炭林一年的生长量;同时柴煤型用能结构农户平均每户一年向大气排放的烟尘为50公斤,二氧化硫10公斤,二氧化碳9公斤,还有其它许多有毒气体,严重影响生态环境和人民身体健康。生态能源技术的推广和应用,能有效保护森林,巩固退耕还林成果,改善土壤、水质、大气质量,改善当地生态环境和人民生活质量,对梨树县的环保生态建设将发挥重要的作用。

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性范文3

关键词:群众文化;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作用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项长期的综合性工程,要将政治建设、经济建设、文化建设处于统一网络结构体系中。同时,在我国文化事业方面,群众文化是其不可或缺的关键性组成要素,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利于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理念落到实处。

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群众文化的作用

1.促进乡村文明发展

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农村群众文化生活丰富多彩,能够快速在不同层次群体间构建良好的沟通桥梁,加强彼此间的沟通、交流,关注弱势群体,及时给予人文关怀,有效传递正能量,缓解人际交往中出现的各类矛盾。农村群众文化能够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营造良好的文化环境氛围,促使不同层次农民群众不断受到熏陶,养成良好的生活、娱乐习惯,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群众文化能够为农民群众提供多样化的文化产品以及服务,正确认识封建迷信,和不良风俗划清界线,借助名村群众力量,有效抑制各类歪风邪气,促使农村地区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比如,诚实守信、团结友爱,促进乡村文明发展的基础上,不断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

2.提高农村群众文化素养,培养新型农民

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农村群众生活水平明显提高,更加注重精神方面的追求。多样化群众文化活动的开展利于满足农村群众在精神文化方面的个体化需求,开阔农民群众视野的基础上,使其与时俱进,树立全新的思想观念,注重自身技能的提高,不断提高综合素养,积极、主动参与到新农村建设中,为其出谋划策。同时,群众文化利于农村群众全面、深入把握当下党和国家制定的方针、路线、政策等,正确理解对应的法律法规,强化农村群众的法律意识,学会用法律的武器保护自身合法权益,不断加快农村法制建设步伐。农村群众文化建设利于丰富农村群众文化生活,使其不同形式的文化活动中不断受到政策教育、法制教育,提高农村群众知识层次的基础上,具备较高的文化素养。此外,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浪潮中,农民群众已被提出全新的要求,新型农民培养的重要性不断显现,而这也是新时期群众文化建设方面不可忽视的关键性任务之一。群众文化建设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加快新型农民培养速度,解放农村剩余劳动力,大力发展农村经济等,将新农村建设理念落到实处。

3.传承发展农村文化

从某种意义上说,农村文化传承与发展和群众文化建设紧密相连。群众文化建设利于科学整合农村地区已有的文化资源,使其和地区教育、旅游多方面资源巧妙融合,形成系统化的文化产业。群众文化建设利于农村群众在实践中全方位正确认识新农村建设、农村文化,积极参与到传承和发展农村文化中,有效保护地区已有的特色文化,在新农村建设中更好地彰显地区特色。

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群众文化的优化途径

1.优化完善农村文化基础设施

在新农村建设方面,农村群众文化作用的发挥建立在多样化的农村文化基础设施上,是一系列农村群众文化活动顺利开展的重要保障。我国要根据地区在新农村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以及已有的文化基础设施,加以优化完善,合理扩大公共设施规模,将检修维护工作落到实处,使其在农村群众文化建设中发挥多样化作用。我国要加大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比如,文化馆、广播站、图书馆,优化完善其基础设备设施,软硬件齐全,科学开展农村群众文化活动。

2.高度重视,注重农村公共文化建设

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中,我国必须立足基本国情,统筹兼顾的基础上,全面、客观分析群众文化内涵、特点以及重要性,科学开展群众文化建设工作,使其在新农村建设方面发挥着多样化作用。我国要根据新农村建设要求,根据地区建设情况,尤其是存在的问题,适当增加在群众文化建设方面的财政投入力度,大力建设农村公共文化等,不断提高农村公共文化服务质量,这是因为农村公共文化建设是农村群众文化建设的关键点。在新农村建设中,文化部门要客观分析该地区农村群众在文化方面的客观需求,优化完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根据地区已有的各类资源,开展不同形式“积极、向上”的群众文化活动,比如,“三下乡”活动,及时向农村地区送达文化新产品以及服务,丰富农村群众文化活动内涵,不断吸引农村群众参与到农村公共文化建设中,加大公共文化建设力度的基础上,不断加快新农村建设中群众文化建设步伐,使其发挥多样化作用,大力推进新农村建设。此外,文化部门要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原则,根据地区各方面实际情况,开展不同形式的精神文明建设活动,营造良好的精神文化风尚,构建农村群众文化新格局,不断发挥群众文化多样化优势,进一步丰富农村群众文化生活,提高农村群众文化素养。

3.注重农村群众文化队伍建设

在群众文化建设中,我国要将农村群众文化队伍建设放在核心位置,对高校提出文化人才培养提出针对性要求,培养大批的高素质文化专业人才,多鼓励他们深入基层,开展文化建设工作,推进新农村建设步伐。同时,文化部门要注重对文化工作者的培训,对其进行理论指导的基础上,进行系统化实践培训,培养他们综合素养,不断发展壮大农村文化队伍。总而言之,在新形势下,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已成为一种必然趋势。我国要准确把握群众文化在其中起到的积极作用,多层次大力建设农村群众文化,优化农村文化基础实施,注重农村公共文化建设等。以此,不断加快新时期新农村建设步伐,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1]杨国宏.谈繁荣新农村群众文化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的作用[J].人文天下,2016,10:103-104.

[2]薛明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新农村先进文化建设实现机制[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03:392-397.

[3]檀江林,顾文婷.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乡风文明的有机生态系统构建[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5:59-66.

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性范文4

1.系统理论。系统理论是一门利用逻辑与科学方式创造的一般系统理论,它在一定的相互关系条件下总领了各部分之间的联系。在新农村建设与乡村生态旅游互动发展过程中,系统理论的特点主要体现在:第一,系统理论将新农村建设与乡村生态旅游融为一体,着重强调整体效应;第二,强调系统调节的重要性,把握新农村建设与乡村生态旅游的契合点;第三,新农村建设与乡村生态旅游都是处于动态之中,并且根据环境和条件的不同而不断地有序变化。2.城乡一体化理论。一体化的定义在于将各个部分融合成一个整体,它要求从整体上考虑问题,即以整体视角考虑部分之间互动的结果。逐步消除城市与农村之间的差异,改善农业经济和农民居住环境,加快农民居民向城市集中的步伐,大力推进产业发展、社会保障、基础设施以及社会事业等多方面的城乡一体化,最终实现将农村的全面城市化。3.乘数效应理论。该理论指的是经济活动中某一种变量的变化所引起的经济总体的变化现象,经过多次变化和发展,最终的结果可能多倍增加于最初的经济量。而在新农村建设与乡村生态旅游中产生之所以能够产生乘数效应,是因为两者之间存在一定的关联性。乡村生态旅游“乘数效应”的出现,使得它与各产业机构之间进行了合理的优化,并且能够催生出新型的产业,这种连带性,使得新农村建设呈现出多元化。

二、新农村建设与乡村生态旅游互动发展模式分析

(一)新农村建设与乡村生态旅游互动发展模式的构建理念新农村建设与乡村生态旅游互动发展模式的建立,离不开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支撑。乡村生态旅游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融入其中,依托乡村的生态环境,增加生态体验与生态教育的功能,保证游客的休闲、观光、娱乐、农事体验、生态素养等多方面需求。它的蓬勃发展拉动了新农村建设,可持续发展理念贯彻始终,成为新农村建设与乡村生态旅游互动发展模式创建的有效切合点。

(二)新农村建设与乡村生态旅游互动发展模式的构建方法首先,充分利用乡村生态建设工程,如农业科技、退耕还林、生态项目开发等,统筹乡村生态旅游产业结构,实施产业优化;其次,以乡村生态旅游发展为中心,将乡村旅游相关资源充分整合,以旅游产业引领农村地区旅游发展,调整区域产业结构,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从而解决“三农”问题;再次,从乡村生态旅游产业结构优化入手,增加乡村生态保护意识,推动农业无公害生产;最后,充分发挥乡村生态环境条件的重要作用,构建区域特色乡村生态旅游发展模式,以品牌建设为落脚点,提高乡村生态旅游知名度。

(三)新农村建设与乡村生态旅游互动发展基本模式大对数的乡村生态旅游存在旅游资源单一、品位不高以及相对贫困的状态,这种现状之下要求乡村生态旅游与新农村建设结合在一起,实施政府引导、企业推动以及全民参与的政策方针,建立新农村建设与乡村生态旅游互动发展模式,如图1所示。

(四)新农村建设与乡村生态旅游互动发展模式的结合点1.乡土资源与旅游资源的结合。乡村生态旅游的特色在于天然的农事活动、田园风光、农村居民文化、民俗风情、自然风光以及人文景观等等,这些都是乡土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为城市居民的休闲、娱乐、观光、学习等提供了平台。那么乡土资源与旅游资源的结合主要表现在山水环境资源、生态环境资源、乡村田园资源、特色古典村落建筑资源、农业生产资源五个方面,充分体现了乡村生态旅游的天然优势,然而单一的资源来源也是它的弱势,应该综合利用资源。2.新农村产业结构与乡村生态旅游的结合。新农村建设与乡村生态旅游的互动发展,意味着第一产业与第三产业的相互结合,新农村建设的加快带动了农村经济的进步,而乡村生态旅游的发展带动着多种产业的相互联合发展,它们互利共生,最终实现新农村建设的宏伟目标。由此可见,农村产业结构势必要进行优化,打破常规的小农经济模式,整合多样化资源,转变观念,促进产业融合,引入第三产业,加快农业经济转型。3.乡村生态旅游与城乡互动的结合。城乡之间的和谐发展离不开乡村生态旅游的作用,新农村的建设特别强调了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性,着重体现乡村生态旅游的发展,加强城乡一体化进程,充分发挥城乡统筹。以旅游推动现代农业建设,实现农业技术进步、农村繁荣和农民富裕。

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性范文5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背景;农业经济;管理措施;管理内涵;现状

农业是农村得以发展的根本,提高对农业经济的重视程度,有利于农业的合理发展。农业经济既是我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基础。重视农村经济管理,对发展我国经济建设具有重大意义。

1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业经济管理内涵

农业经济管理,就是在贯彻落实国家方针政策的同时,充分利用当地市场经济、劳动力资源等多种条件,对市场资源进行再分配,使农业经济发展逐步步入正轨,积极健康发展的管理活动。农业发展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基础,农业发展与当地经济发展紧密相联,农业经济的发展对我国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在新农村建设的背景下,为了农业经济发展的稳定性、持续性与科学性,农业经济管理成为了必不可少的调节手段之一。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农业经济管理要求农业经济向现代化、信息化与持续化发展。

2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业经济管理的现状

2.1农民对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业经济管理认识不足

新农村建设的背景下,要求农业经济向现代化发展,实现农业经济产业化,将目光放长远,实现农业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中央政府对此十分重视,为健全农业经济管理,中央相继出台了多部文件,然而,由于部分农民素质不高,对新农村背景下管理农业经济的意义认识不足,不能很好的响应和配合政府的各项方针政策,很多中央文件得不到很好的贯彻与落实,地方政府工作人员素质不高,执行力较差,部分农业经济发展仍处于家庭作坊模式,相互竞争激烈,不懂得合作共赢,无法团结在一起共同发展进步,无法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贡献最大的一份力量,一定意义上阻碍了经济的发展。

2.2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业经济管理体制不健全

当前,我国的农村经济管理尚未形成与我国市场经济相配套的管理体制。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业经济管理体制不健全,不能最大化的发挥农业经济的优势,不能很好地将农业经济管理与市场经济有效结合,不能完全符合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与发展方向,不利于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我国新农村的更好建设。为此,我国农业经济管理体制亟待完善与健全。

2.3农业经济管理人员执行力较差

农业经济管理人员,知识结构单一,综合素质较低,对农业经济管理的意义认识不足,不能做到与时俱进及时更新与补充自己的知识储备,这就必然导致了他们执行力较差。农业经济得不到有效管理,单纯依靠农民自己薄弱的力量难以形成较强的凝聚力,不利于我国农业经济和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有效发展,对建设新农村贡献的力量也是微乎其微。

3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业经济管理的措施

3.1新农村建设背景下转变农业经济管理模式

随着时代的发展进步,农业经济也逐渐转型,农业经济管理已经渗入到新农村农业经济活动中的各个环节,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开始注重食品生产是否安全、是否健康。对此,农业经济的发展也是不能单纯追求经济效益,农业经济的发展更是商家良心的体现。转变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农业经济管理模式,实现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符合我国市场经济建设的基本要求。

3.2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实现农业经济管理现代化

随着高新技术的飞速发展,科技信息的现代化也应用到农业经济管理之中。实现农业经济管理现代化,即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对农业经济实行科学管理,提高农业经济管理人员的素质,提高农业经济管理人员对农业经济管理重要性的认识,与时俱进,不断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在农业经济的生产与管理中运用现代化技术,实现农业经济发展的现代化、产业化与可持续性发展。

3.3新农村建设背景下提高农民农业经济管理素质

农民是农业经济发展的主体,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质,有利于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业经济管理的科学性。世界是一个开放的世界,农业经济也已不是闭门造车,需要与时代同步,发展特色农业产业,打造自己的品牌。提高农民素质,有利于农业经济发展,农民可以解决经济发展中的基本问题,减少走弯路,减少资源的浪费,有利于新农村建设与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

4总结

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农业经济管理仍存在许多问题,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质,提高管理人员对农业经济管理重要性的认识,利用现代化科技水平,都有利于弥补与完善当前农业经济管理中的缺陷。

作者:张晶 单位:吉林省白山市江源区石人镇政府农经站

参考文献

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性范文6

海南省新农村建设在“国际旅游岛”项目不断推进过程中挑战与机遇并存。因其自身在农业上的支柱作用,开发探索出一条能够既服务好国际旅游岛建设需要,又能迎合海南省农民生活需求和文化传承的方式方法,对村庄发展有着划时代的意义和作用。建设海南省新农村,是国际旅游岛建设中的重要环节,改善生态环境,农民生活环境,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这有助于提高农民生活水平,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建设一带一路是一场经济社会飞跃的变革,一个经济结构的调整,企业实现跨越发展的良好契机,如果搭上这趟快车,抓住机遇,经济社会发展就能跟上甚至超越时展的步伐,如果错失了这次战略机遇的快车,将错失发展机遇。三部委联合推出的《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在这份文件中,明确地为海南省指明了方向,加大了对于海南省国际旅游岛的开发和开放力度,海口市和三亚市则入选沿海节点城市,将有机会通过一带一路参与到全球竞争中,在机遇中促进海南省的发展。

二、“一带一路”战略下海南省新农村建设存在问题与措施

在海南省新农村建设中,全民的环保意识是建设文明新农村的基础,全民的“环保”意识可以提升城市品位。第一步,引导农民参与到保护环境当中,植树造林,退耕还林,引导渔民退出海域养殖。第二步,宣传环境污染对人体的危害,倡导人人保护环境。海南省现今对于农村环境的建设环节比较薄弱,在建设海南省新农村的同时,对于农村环境的要求比较高,农民由于缺少环保意识,导致农村环境很差,严重阻碍了新农村的建设。海南省农村环境脏、乱、差,使海南省文明新农村建设面临困境,环境的污染严重影响农村形象,身处在农村的小路上和小河边时,垃圾随处可见,需要政府采取措施整治环境污染,为建设文明海南省新农村作出贡献。由于村民缺乏环保观念,所以存在很多不文明现象,随手丢弃垃圾,很少对垃圾分类放置,导致农村环境受到污染,对于新农村建设有一定的阻碍作用。而要想村民形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必须要让村民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开设环境保护大会,倡导农民保护环境,向村民讲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以及环境污染对人们身体的危害,使农民真正认识到污染环境的危害,使其自身养成良好的习惯,呼吁农民认识到环境保护从自身做起,体现在生活中大大小小的事情上。只有农民认识到环境的重要性,从自身做起,使乡村环境得到改善,才能进一步建设新农村,真正为建设海南省新农村作出贡献。同时,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海南省地处区位特殊,地位重要,机遇千载难逢,海南省抓住发展机遇,主动对接“海丝”战略,借开放大势,谋开放大局,突出海南省在海外、海上、海洋的优势,全面提升海南省发展水平,建设海南省新农村。例如,抓住海南省海上的区位优势大力发展海南省旅游业;利用海南一带一路战略中的优势,发展海南省旅游业。通过旅游带动海南省经济发展,促进提高农民的经济收入,使海南省新农村建设更上一层楼。而促进海南省发展的具体建议有:持续发挥海南省的开放优势,强化载体功能,建立以人文文化为引领的海上丝绸之路,利用港口和航运的优势发展海南省经济,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海南省拥有参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的独特优势,又是博鳌亚洲论坛所在地,同时也是我国独一无二的最大国际旅游休闲度假中心,要把海南岛打造成开放之岛、绿色之岛、文明之岛、和谐之岛,必将吸引越来越多发游客到海南省观光旅游,所以海南省当地人民的文明很重要,对于这样一个世界各地有名的国际旅游岛,文明建设迫在眉睫,只有建设文明海南新村,才能给外来游客留下好印象,从而增进世界各国对中国的认识和了解,推动民心想通,夯实民意基础,营造更加良好的外部环境。

作者:李娜 单位:海口经济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