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农业发展背景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农业发展背景范文1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休闲农业;发展对策
休闲农业是一种新型交叉产业,对农村发展的各个方面都有深入影响,其功能是综合的。现如今,休闲农业和新农村建设通常被结合起来,通过休闲农业来推进新农村建设。在新农村经济中,休闲农业具有一定的带动作用,可以充分利用各种农业资源及民俗文化等,带动交通运输业、加工产业、餐饮服务业等的发展,建立起“以城带乡”的经济发展模式。休闲农业的发展将促进农村建设的不断进步。休闲农业的发展与新农村建设两者之间存在着相互融合、共同促进的关系。新农村建设有利于休闲农业的发展,而休闲农业的发展对新农村的建设又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但是,在新农村建设背景下,休闲农业的发展仍存在许多问题,需要进行更深入的研究。
1休闲农业的内涵与特点
通常休闲农业除了观光、采摘活动外,还有很多其他形式的活动,总体来看,休闲农业指利用乡村具有的独特的各种资源,经过规划和开发,为游客提供旅游观光、休闲度假等的旅游经营活动。从上述内涵中,可以总结出休闲农业的特点:区域性、乡村性。城市是休闲农业的主要市场,休闲农业功能较全面,形式较自由,受季节影响较明显,结构较为特殊。
2休闲农业对新农村建设的作用
发展休闲农业对新农村建设的作用体现在方方面面。首先,休闲农业的发展使得农村现有的各种资源能够得以充分利用,增加农民的经济收入,为新农村建设奠定经济基础。其次,发展休闲农业可以带动农村的第三产业发展,如住宿、饮食、商场、交通和文化行业等,这些在旅游业中都是必不可少的关联产业。同时,由于这些产业提供了大量的就业岗位,这便为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提供了出路。休闲农业的发展,有利于增加城乡之间的交流联系,提高劳动者的素质。通过农业生产及经营管理等各方面高素质人才的带动、影响,以及城市游客与劳动者的交流互动等,能够提高劳动者的素质。休闲农业的发展,有利于调整优化农村产业结构。我国农业自古以来就以种植业为主,存在农业结构不合理的问题。而休闲农业将一二三产业融合在一起,在促进第三产业发展的同时,也带动了一二产业的良好发展,有利于调整优化整个农村地区的产业结构。
3休闲农业与新农村建设的关系
如今,休闲农业在农村各方面的发展中都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从系统论中可知,城市和农村作为系统的一个构成部分,各自发挥着作用。休闲农业可以说是一个枢纽,在城市和农村之间起着一定的联系作用,可以为城市和农村之间交换物质和信息。休闲农业将城市文明与农民素质的提高紧密结合起来,拉近了城市与农村之间的距离,对新农村的可持续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同时,新农村建设对休闲农业的发展也具有促进作用。
4我国休闲农业发展现状
在分布上,从大城市逐渐发展到小城市,从城市逐渐延伸至乡村。发展初期,休闲农业主要以大城市周边为发展地区,如今休闲农业已发展到中小型城市及乡村地区。休闲农业的重心从城市本身逐渐转移到景区中。现在休闲农业的发展越来越规范化,各地对其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休闲农业的重心也从城市本身向景区不断发展。休闲农业的发展与新农村建设之间紧密联系。休闲农业的发展要求与新农村建设的体规划相符合,将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建设新农村、改善生态环境等结合起来,使休闲农业的发展能够与新农村建设之间具有一定的互促作用。
5新农村背景下休闲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首先,有些休闲农业盲目地开发,没有作出科学的规划,导致建成后没有大量的游客,经营效果不好。因此,要明确不是所有地方都适合发展休闲农业。其次,受到农村发展条件的限制。在休闲农业不断的发展过程中,城乡交流越来越多,而又缺少相应的有效管理,使得乡村趋于城市化发展,使原本的休闲农业逐渐失去了乡村特色。另外,存在资金不足、缺乏专业人才的问题。由于乡村是休闲农业发展的主要地区,资金不足是困扰休闲农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限制了休闲农业更好的发展。很多休闲农业的分布地区处于偏僻的乡村,缺乏高素质人才十分普遍。
6新农村背景下休闲农业的发展对策
农业发展背景范文2
关键词:京津冀;保定市;休闲农业
中图分类号:F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6)02000802
1 休闲农业的发展历程
休闲农业的发展最早可以追溯到19世纪的欧洲。城市化和工业化为欧洲各国带来了快速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得到了根本的改善。但是也带来了不少的负面影响,生态环境的恶化直接影响到了人们的生活质量,因此城市居民越来越希望能够返璞归真,重返田园,绿色的生活环境,在对这种诉求的追求下,休闲农业应运而生。
我国乡村旅游起步较晚,大多学者比较认同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90年代以后逐渐出现观光与休闲相结合的休闲农业旅游。进入21世纪,观光、休闲农业有了较快的发展。由单一的观光功能开始拓宽为观光、休闲、娱乐、度假、体验、学习、健康等综合功能。
2 京津冀协同背景下保定市休闲农业发展的现状
保定市因毗邻京津,底蕴丰厚,发展休闲农业的主要机遇就是满足京津两地的休闲农业市场需求,吸引京津两地的游客到保定参加休闲农业旅游。
“十二五”以来,河北省保定市休闲农业从无到有,逐步形成新的产业。截至2014年12月,全市共有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企业283家(其中:休闲农庄5家,休闲农业园区26家,民俗村6个,农家乐246家),主要分布于易县、涞水、涞源、阜平、顺平、满城等太行山区和环北京县市,从业人员1.45万人,直接吸纳农民工1.27万人,带动农户4.34万户,年接待游客632.94万人次,营业收入12.9亿元(其中农副产品收入2.9亿元),利润总额1.8亿元。全市共创建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1家(唐县秀水峪旅游开发有限责任公司);全国星级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企业3家(涿州市润生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满城县龙门山庄生态园、易县狼牙山中凯集团);省星级休闲园(采摘园)7家(望都县嘉欣果蔬种植专业合作社、唐县华峪山庄、唐县晨泽农业生态园、满城县龙门山庄生态园、易县狼牙山中凯集团、河北润雅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河北屯园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全国“美丽乡村”3个村(博野县大北河村、易县于家庄村、高碑店市平辛庄村);顺平县桃花景观和易县牡丹花景观认定为2014年中国“美丽田园”。全市每年开展以休闲农业为主要内容的节(庙)会达28场次,接待(参与)250余万人次。
3 保定市休闲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3.1 产业发展水平落后
首先,保定市休闲农业起步较晚,成规模的企业数量少,著名的企业就更少之又少。其次,农产品缺乏深加工,精加工,吸纳劳动力及周边农村经济发展的带动力不足。第三,企业经营项目单一,大部分停留在农家乐,采摘园,农耕园,垂钓等活动,住宿,娱乐,交通等基础设施条件有待改善。
3.2 休闲农业从业人员素质有待提高
由于城乡差距的原因,农村劳动的知识水平以及整体素质偏低。在满城,安新,来源,顺平等,50岁以上的农民多为初中毕业或不足初中毕业;40岁以下的农民知识水平有所提高,但整体专业知识有限,职业素养普遍不强,缺少现代企业经营的知识和经验。
3.3 休闲农业企业宣传不到位
由于思想观念的问题,休闲农业企业管理者“酒香不怕巷子深”的经营观念比较严重,缺乏基本的宣传工作,相应的农产品也没有制定有效的促销策略,经营管理者缺乏相关的专业知识和对市场信息的敏感度,严重的制约了休闲农业的发展。
3.4 交通条件等基础设施的建设
随着我国城市周边地区交通条件和信息条件的改善,到城市周边农村去休闲,去体验农村生活越来越方便,越来越被城镇居民所接受。因此,交通条件的便利,水网,电网,网络通讯等各种基础设施的完善一定程度上制约农业园区的发展。
4 保定市休闲农业发展的策略
4.1 以农业经营为本,推出多样式的休闲活动
休闲农业的多样发展要以农业经营为基础,以农业生产与农事体验相结合。农业企业中的有机生态种植园等除了用作休闲,观光,旅游外,还可作为农业科普教育基地,与高校与科研机构建立合作关系,供学生参观学习。此外,开发休闲农业的“附加价值”,努力增加产品的深加工,精加工,带动相关产品的生产。例如与水果加工企业,花卉市场等达成供货协议,为企业提供了天然的有机原材料,还吸纳了当地劳动力就业。
4.2 提高人员素质
加强休闲农业企业从业人员的专业素质。可以定期的组织培训,请成功企业的人员,科研单位的专家等为本企业的从业人员进行相关的讲座,技术指导,或者可以直接参与高校的科技研发活动。此外,要与行业中的成功的农业园,建立长期联系,可以相互实地考察,观摩,逐渐形成教学、培训、考察一体的人员培养模式,使休闲农业企业的人员素质逐渐专业化。
4.3 做好相关的市场推广宣传工作
休闲农业游以天然、放松、减压的旅游方式,在城市居民中逐渐受到追捧。保定市及周边众多县乡纷纷开发了自己的休闲农业园区,极大的丰富了京津等周围地区城市居民的休闲生活。但对于休闲农业企业而言,这种情况意味着竞争的加剧,许多企业都面临如何吸引游客注意力的问题。
广告宣传是最直接的方式,可在企业市场覆盖区域的当地报纸、电视和主流网络媒体上充分宣传、展示企业形象;或者选择目标群体定期的发放企业的月刊,定期更新的宣传册等;在高速公路道路两旁、长途车站,设置引导牌;与各大旅行社达成长期推广协议;在地区旅游图中标注本企业名称和地址;创建微信公众号等方式,对休闲农业园区进行推广和宣传。
5 保定市休闲农业未来发展趋势
5.1 体验化
休闲农业离不开消费者的切身体验,它是体验营销的一种实践。农业休闲企业在设计具体活动时要将园区的特点与消费者的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充分的结合起来,使消费者产生美好感觉并形成难忘的记忆,这是休闲农业在市场竞争中取得胜利的关键。
5.2 绿色化
休闲农业的重要作用之一就是要为生活在大城市的上班族提供一个能够放松精神,释放压力的纯天然环境。休闲农业企业的经营者应该致力于开发这样的环境,让园区充满天然的气息,例如提供无公害蔬菜、水果、养生的餐饮,而尽量避免园区过多的商业味道,为消费者提供一个真正有意身心放松的天然场所。
5.3 度假化
在西方发达国家,休闲农业园已经逐渐发展成度假农场并且日渐成熟。因此保定市及周边的休闲农业园区可以借鉴其运营模式,这是有市场可行性的。例如面对“有钱有闲”的退休族或者休年假的上班族,度假村式的休闲农业园,既体现着当地风土人情,又不乏自然之美,对工作在京津等地的上班族来说,是一个休闲度假的好选择,也是农业未来的一种新形态。
参考文献
农业发展背景范文3
【关键词】 县域经济 新型城镇化 现代农业 新路径
一、绪论
1、研究背景
2001年诺贝尔经济奖获得者斯蒂格利茨曾预言,中国的城镇化问题是21世纪人类发展进程的两大关键因素之一。同时,新世纪对中国发展的三大挑战中,城镇化是居于首位。西方发达国家的城镇化是一个自然渐变的过程,将城镇化率由30%提高到60%,中国计划30年完成这个阶段。中国要依靠现代农业来保证全国对农业的产业需求,这样我们才能支撑新型工业化与城镇化的实现。其次,中国的经济和社会已进入了一个新的转型时期,需要城镇和乡村的资源要素重组与产业结构升级,并需实施新型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关联推进”的战略。新型城镇化要以农业现代化为前提,要大力发展县域农业经济,发展农业特色城镇。
2、研究意义
我国农业资源与其他国家相比非常稀缺,这决定了农业现代化是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由之路。我国是否能选择一条以集约、节能、生态发展的新路径,农业剩余劳动力是否可以顺利地转移,不仅影响着农业生产的规模效益,也会影响内需的变化;同时,我们也要为农业的现代化发展创造合适的条件,以实现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同步发展,湖北省作为中部地区的农业大省,其县域农业经济的发展在相当大程度上紧密地影响着全省经济的整体实力和发展水平。因此,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研究湖北县域农业发展新路径,对于提高我国县域农业现代化水平有着十分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二、新型城镇化给县域农业发展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1、机遇
(1)农业的现代化建设和新农业技术的采用都需要大量的农业劳动力从农业中转移出去。同时,新型城镇化的建设也需要吸纳农村就业人员对工业与服务业的补充。
(2)现代农业产业的建设要求农业劳动力的转移和机械化信息技术的引入,不仅需要对专业户、家庭农场、龙头企业等发展模式的实践,还需加快对农产品流通、农产品加工业等领域的探索,实现城乡一体化的商业体系。
2、挑战
乡村生态环境不仅自身面临着农业化学品污染和工业、矿业污染物的大规模排放,而且城镇建设也会使部分污染产业转向乡村耕地、水域等排放污染物。新型城镇化的建设和新型农业工程系统的建设都需大量的资金做为支撑,应避免资金由乡村流向城市,由西部流向东部,由农业流向非农产业等趋势,创新投资、融资的运行机制,健全城乡一体融资服务体系。城乡在信息基础设施的分散化,无线与有线系统的非区域化,信息资源、技术、服务等系统未能有效支撑,需实现城乡在信息化方面的关联推进。
三、湖北省县域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实践及其问题
1、湖北省县域农业发展概况
党的十报告中明确指出,应加快发展我国现代农业,努力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保证国家的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的独立有效供给。湖北省作为中部地区的传统农业大省,全省的绝大多数人口在县域,尤其是在县域农业经济方面密切地影响着该省经济的整体实力和发展水平。随后,湖北省第十次党代会中具体着重强调大力推进本省的农业现代化,努力把湖北省建设成为农业的强省。在湖北省县域经济的“十二五”规划中提出,在2015年力争国内生产总值(GDP)过百亿元的县(市、区)达到60个,计划在县域范围中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26%,预期达到县域生产总值占全省生产总值的60%以上。
2、湖北各地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实践
(1)荆门“中国农谷”。在2009年编制的《屈家岭管理区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总体规划》中,著名学者张健华、张培刚等提出了在湖北荆门建设“中国农谷”的构想,集中力量打造绿色、创新、富民的农业示范区,率先在该地区实现农业现代化。此构想将以科学发展为主要指导思想,以“三化同步”为主要工作原则,以泛农发展为前进方向,以科学技术作为产业链的支撑,成立华中农业示范区。“中国农谷”涵盖着荆门市管辖的多个县区,以屈家岭为中心部。在该辖区内已有众多著名的食品加工企业和科技园区,并且还将新成立农村社区。在进入下一发展阶段时,“中国农谷”将加速对该品牌的宣传力度,发展多个具有特色产业的集群,加强对该区域基础设施、交通设施的建设,使农民从中受益。
(2)利川“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近年来,湖北省集中力量成立了多个高山生态蔬菜种植专业村,给利川的特色农业发展增添了新的动力。截止2013年第一季度,利川的绿色生态米基地已达到36.8万亩、生态高山蔬菜基地32万亩,生态高山茶叶基地达到16.7万亩。截止2012年,全市已拥有各类农产品加工企业多家,特色的生态农业总产值已达41.66亿元[。在标准化生产基地在创建工作过程中,各级领导重视,组织制度健全,生产管理科学,农业投入品管理规范,技术服务配套,监督体系健全,基础设施完善,经济、社会、生态效益显著,达到了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的要求。
(3)浠水“现代渔业”。湖北浠水依据自身靠近湖泊的优良地理环境,因地制宜的发展“现代渔业”。首先,由原先的露天育种方式发展为车间室内育种的科学发展模式,同时联合中科院水生所等多个科研单位,开发培育特优苗种。其次,该养殖区域成立多个水产合作社,免费对渔民进行科学的养殖技术培训,全县已有多个国家级和省级养殖示范基地。第三,重点发展对鱼虾等初级农产品的深加工,形成一条“种植、养殖、加工、销售”的产业链。第四,着力发展第三产业,筹建一个以生态种植、度假、垂钓为一体的休闲中心。该县围绕建设现代农业的总体思路,以科技创新为动力,稳步提高渔业综合生产能力,加快该县由水产大县向水产强县的建设步伐。
(4)天门“专业+股份”合作模式。自2012年以来,天门市加快开展新型农业合作社规模化经营,注重把土地整治与新型合作社模式有机的结合起来,成立了湖北省第一个以农民为自建者的土地整治项目。该项目通过土地流转的方式,以村为单位对农民土地进行集中开发利用,并对农业合作社社员采用先进的企业管理方式,推广宣传科学的种植技术,使其达到土地规模收益的最大化。其中,最为突出的是在该模式中农民有了更多的主动权。同时,值得关注的是新型农业合作经营模式的规模不能盲目扩大,参与的农民数量应与合作社的规模成一定的科学比例,一旦该模式出现比例失衡,将会导致农民生产加工成本增加,收入利润下降。所以,应走适度规模的农产品深加工与种田产粮相结合的发展路径。
3、湖北省各地在发展农业现代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县域经济呈边缘化发展趋势。近年来,我省县域经济的发展远低于城市经济的发展速度,并且二者在经济总量的差距上不断拉大。县域与城市的发展本应是紧密联系,互为补充,协调发展,并应在产业整合、分工协作等方面形成有效的协作机制,但实际上城市与县域之间的互为辐射带动作用并未充分发挥,仍存在着城市与县域之间对项目、资金等资源的恶性竞争,城市与县域之间的经济发展呈现出相对的独立性并未形成协调发展、统筹规划的发展模式。
(2)县域民营经济融资环境恶劣。在县域农业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中,融资环境恶劣、筹资渠道过窄、资金制约严重等都是其发展阻碍。在推进城镇化进程中,尤其是在县域经济主体为民营经济时,资金短缺这一问题尤为突出。第一,政府部门对银行向县域民营企业发放贷款缺乏有效重视,导致无法刺激金融机构对县域民营企业贷款的积极性,从而客观减少县域民营企业贷款融资的渠道。第二,我国对货币政策调控力度的逐步加强,导致各个商业银行对自身经营机制进行了一系列的调整,客观上冲击了县域民营企业在银行的融资。第三,县域民营企业大多没能力拥有进入证券市场的资格,因而民营企业无法通过债权融资和股权融资等获得直接融资的渠道,这些制度性的障碍不利于县域民营企业获得直接融资发展县域经济的条件。因此,拓展县域民营企业持续经营的融资渠道,已经成为推进城镇化进程中县域民营企业稳健发展的首要问题。
(3)县域农产品加工业多数为粗放经营模式。如今的县域农业经济的生产经营方式大多仍旧是“农产品—初级加工—销售”为主要形式的粗放式经营,初级加工的农产品特色不明显,科学技术含量低,优势产品竞争力弱,难以形成在国内市场乃至国际市场经济中本地区农产品的核心竞争力,严重制约县域农业的发展。这需要我们转变对县域农业发展的经营理念,不应再过度依赖以政府为主导,应运用市场经济的思路来规划对县域农业经济发展的模式。
四、新城镇化背景下湖北县域农业发展新路径
1、推广特色农业产业理念
湖北省拥有丰富种植生产农产品的地理环境优势,也是全国主要粮食主产大省,长江、汉江流域都被列为全国优质稻谷、双低油菜产业带,鄂北岗地被列为中低筋专用小麦产区,全省的46个县(市)被列为全国粮食主产县(市)。油菜籽产量居全国的第一位,稻谷产量居全国的第四位。同时,我省也拥有发达的现代物流体系以及居全国领先地位的高校、研究院等,拥有强大的农业科技创新力优势,并且丰富的粮油资源也为我省发展粮食加工业提供了充裕的物质基础。全面建设绿色县、生态特色县,实现生产发展和生态环境的协调统一,推进从传统农业向生态特色农业、现代都市农业发展,从而力争使湖北省成为“国家种业中心”。
2、打造现代农业产业集群优势
我省已在2013年打开县域农业发展新局面,首先重点扶持发展75个成长型现代农业产业集群,集中力量打造一批可过百亿元甚至千亿元农业产业集群和基地,加快发展一批有特色、高度集中、关联性强、高市场竞争优势明显的现代农业产业集群。我省也将建立健全新的用地机制,集约利用农民土地,针对该区域农业、工业、现代服务业的特点与发展水平执行差别化的用地政策,力争用最小的单位资源消耗实现各项产出的最大化。坚持以农业产业兴镇,首先要依据本区域的土地资源特征和新城镇规划、功能的定位,以促进农产品和农产品深加工相结合的产业发展路径,形成可支撑该县域经济发展的支柱性产业,避免形成“造城”的不良之风而引发的城镇化“空壳”现象。我省将一直坚持以资源共享、品牌效应、产业创新与聚集效应相结合,发展现代农业产业集群新战略。
3、建立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体系
据2013年湖北省政府的《湖北省县域经济发展规划》,以“集约、智能、绿色、低碳”的原则,将继续保持高质量的农业种植水平,进一步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在坚持新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不变的前提下,培育新一代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形成以公司、基地、农户三者为核心的新型农业经营模式,构建一个“专业化、组织化、集约化、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体系。与此同时,湖北省也出现了一批新型农业经营的好典型,以龙头企业带动镇域“四化同步”发展的“福娃模式”,创新土地利用机制建设农村新社区的“尹集模式”,多产业发展镇域经济的“大冶经验”,以土地流转推进股份合作的“龙岗模式”,以合作社全程机械化服务推进规模经营的“华丰模式”。各个县市区应选择一个典型乡镇、一个模范村因地制宜的运用在自身的发展中,通过树立典型乡镇、村,通过以点带面的方式引导全省新一轮城镇化建设和城乡发展一体化的有序推进。
4、建立现代农业科技创新体系
科技创新是农业发展永恒的动力。中国正经历大规模的城镇化建设,这极大的提升了对农产品的需求,只有加大对农业科技的投入力度,农产品的供给才能安全保质保量的完成。建立“一主多元”科技推广体系是适应我国的现有国情。政府应鼓励企业成为应用型农业基础创新的主体,建立多个企业服务站,可由原本的产品销售和产品应用服务向综合发展,进一步提高服务的能力、服务的程度以及服务的水平,又可与国家所建立的综合体系相配合。与此同时,注重信息化在农业产业化中的推广与应用,以信息化带动农业现代化,培育新兴农民,大力推动现代农业科技的加速发展。我们要以龙头企业为先锋,打造“五位一体”的农业科技产业链,提高农民群众科技、文化、信息的接收水平和运用能力,善于利用信息技术改善农村公共服务,加强社会管理,强化综合监管,提高管理与服务的水平。
五、结论
文章以我国新型城镇化为背景,分析在传统城镇化进程中县域农业经济存在着呈边缘化发展趋势,民营经济融资环境恶劣,农产品加工业多数为粗放经营模式等诸多问题,对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县域农业产业新的挑战与机遇进行了阐述,提出了农业劳动力的转移、机械化信息技术的引入、城镇污染产业对乡村生态环境的进一步破坏、城乡金融体制的有待完善、城乡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等问题。在此基础上,就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的关系,提出中国要依靠现代农业来保证全国对农业的产业需求,才能支撑新型工业化与城镇化的实现,为农业的现代化发展创造适合的条件,以实现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同步发展。最后,以湖北省县域农业的现代化发展实践为例,探索一条符合我国国情发展现代农业的新路径,并提出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县域农业发展的一些建议对策。
【参考文献】
[1] 梅方权:新型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关联推进的战略分析[N].科技日报,2013-10-31.
[2] 湖北省委政策研究室、湖北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湖北省统计局:2012年湖北省县域经济发展报告[J].当代经济,2012(7).
[3] 黄德斌、焉潮:湖北省委书记李鸿忠在五三农场调研时强调:打造“中国农谷”推动跨越发展[J].中国农垦,2011(10).
[4] 郑凯、肖传武、蔡忠平:促进利川优先发展工业的对策与建议[J].世纪行,2012(6).
[5] 刘杰:发展专业合作社加快农机化步伐着力将天门打造为“全省农机化第一市”[J].湖北农机化,2010(1).
[6] 沈昌发:关于湖北省粮食产业化发展战略的构想[J].中国粮食经济,2007(10).
农业发展背景范文4
通过发展集“吃、住、行、游、购、娱”旅游6要素的要求于一体的休闲农业,可以带动农副产品加工业、餐饮业、旅馆业、交通运输业、零售业、文化娱乐业、建筑业等相关产业的发展,进而拉动农业产业的转型升级。保定市的休闲农业与北京、天津、省内其他环京津的城市相比发展较缓,与建设旅游大市的要求差距很大,制约因素主要有以下几点。
1.1起步晚、规模小、硬件不足
与周边城市相比,休闲农业从业企业的数量、规模和接待能力等方面都存在很大差距,没有充分发挥我市环京津的区位优势。在283家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企业中,以家庭为主的农家乐就有246家,占总数的86.9%,其它一些较大规模的企业,也普遍经营面积小、游乐项目少、设施不完备,来客而留不住客。在经营项目上基本多为观光、采摘、垂钓、餐饮等,同质化严重,而农事教育、现代农业科技展示、传统农业发展史等农耕文化和民俗文化方面的内容很少。
1.2服务质量参差不齐,软件有待提高
目前,全市仅满城县青山绿源荒山开发有限公司的龙门山庄生态园、易县狼牙山中凯大酒店集团有限公司被评定为全国四星级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企业(园区),管理、服务比较规范;而多数企业的管理、服务人员接受过专业培训的比例低,管理水平、服务质量参差不齐。特别是以餐饮、住宿为主业,以家庭、夫妻为主要管理服务人员的农家乐,各种管理制度很难规范,随意性较大,环境卫生、服务质量有待改善和提高。
1.3宣传不够,客源不足
保定市旅游资源丰富,一些新开发的休闲农业景区或乡村自然风光其实更适合短线度假,既不会出现游客“人满为患”的情况,又避免了知名景区交通的拥堵,但由于宣传力度不够,导致出现了城市游客不知到哪儿游,而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企业又争取不到足够客源的现象。
2对策与建议
根据保定市休闲农业发展实际,统筹考虑京津冀协同发展的规划布局,为服务城市需求、富裕一方农民、提升保定形象,提出以下对策和建议。
2.1加强行业指导
一手抓宣传推介,一手抓政策扶持。把发展休闲农业作为各级政府、农业主管部门转变工作作风、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提高农业效益、增加农民收入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来抓。加快制定休闲农业发展规划,积极引进休闲农业开发项目。筹备组建我市的休闲农业协会,指导其与中国旅游协会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分会、北京观光休闲农业行业协会、天津市休闲农业协会的对接。通过电视、广播、报纸、期刊杂志、门户网站、官方微博和微信公众号等。搞好休闲农业的策划、组织、包装,创新营销方式,广泛利用门户网站、报刊杂志、广播电视、官方微博及微信公众号等多种媒介和区域性、专业性会展,有计划、有重点、多渠道的宣传推介保定。要因地制宜,精心筹划和举办农事节庆、节会活动,如白洋淀荷花节、狼牙山山花节、顺平桃花节、满城草莓节、神星镇柿子节和阜平红枣节等,扩大休闲农业的知名度和群众参与度。结合不同休闲农业企业(园区)的特点,分类指导、强化管理、合力打造,使休闲农业企业(园区)的硬件和软件明显提高,接待能力上一档次。休闲农业涉及多领域、多部门,要树立“一盘棋”思想,以我为主,主动作为,加强与财政、发改、国土、旅游、金融等部门的沟通协调,研究制定推动我市休闲农业发展的财税、融资信贷和土地流转等支持政策,协调交通、水利、电力、通讯等部门搞好基础设施建设服务,休闲农业发展到哪里,基础设施建设就服务到哪里,多部门互动协作,形成发展休闲农业工作的合力。
2.2注重提升内涵
既要鼓励创意设计,又要注重文化传承。坚持以农业为基础,农民为主体,农村为特色,围绕农业生产过程、农民劳动生活和农村风情风貌,统筹规划设计,强化特色创意,抓好示范基地创建、知名品牌培育、服务体系建设、乡土文化挖掘,着力培育一批主题鲜明、特色突出的休闲农业示范点和集聚村,开发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休闲商品,推进农业与文化、科技、生态、旅游的融合。建立特色精品农业区,发挥鲜活农产品的供应功能;建立参与体验农业区,发挥休闲观光功能;建立生态景观型农业区,发挥生态平衡功能;建立现代农业区,展示新品种、新技术、特色作物和高标准现代农业设施,发挥农业的文化科普功能。加大农业文化遗产历史、文化、景观价值的发掘,把其作为休闲农业的重要资源来传承利用,推动遗产地经济社会协调可持续发展。
2.3优化产业布局
丰富类型和形成产业集聚区。在产业布局上,要立足当地特色和现有旅游资源,以农业功能的拓展、农耕文化的传承为思路,提供农事体验、度假休闲服务,让游客摘点新鲜菜(果),钓点鲜活鱼,吃吃农家饭,睡睡农家炕,参照保定市编制的《环首都休闲度假旅游总体规划》和《古北岳大茂山历史文化旅游产业聚集区总体规划》,逐步形成环京津和沿京港澳、荣乌、保阜、张石、张涿高速公路等几条各具特色、互为补充的休闲农业精品线路。在产业类型上,要进一步创新发展形式,促进休闲农业多样化、个性化发展。特别要重视支持农民以自家庭院为载体发展农家乐,鼓励发展农家乐聚集村。支持经营主体协作联合,打造精品线路,推动休闲农业产业集聚。鼓励企业(园区)参加全国和河北省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星级示范创建以及休闲农业创意精品大赛等活动。鼓励有条件的县参与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创建、中国最美休闲乡村和中国美丽田园推介活动。
2.4提升休闲农业软硬件水平
不断提升从业人员素质和改善服务设施。要着力培养一批规划设计、创意策划和市场营销人才,为休闲农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撑。要充分利用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平台,加强对休闲农业经营管理人员农业技术、接待礼仪、游客服务等相关知识和技能的培训,引导休闲农业经营管理者更新发展观念,分层次、分类别开展业务培训,不断提高从业人员素质。同时,注重规则、规范制定,强化监督管理,完善退出机制。引导各休闲农业经营主体在统筹考虑资源和环境承载能力的情况下,加大生态环境保护的力度,结合正在开展的农村面貌改造提升(基层建设年)、美丽乡村建设等活动,推动休闲农业经营场所的基础设施建设,完善路标指示牌、停车场等辅助设施。
3结语
农业发展背景范文5
[关键词]现代农业;金融;城镇化
[DOI]10.13939/ki.zgsc.2016.38.242
在改革开放不断深化的背景之下,我国的城镇化进程呈现出不断加快的态势,在这一过程当中,金融业有效的承担了资源配置的作用,对于城镇化发展与建设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是在现代农业的发展当中,由于受到诸多因素的制约,金融业并没有发挥出其在城市建设当中的优势,自身的作用并没有得到有效的发挥。所以说,通过加强城镇化背景下现代农业金融发展思路研究,能够为现代农业金融作用的发挥提供可靠的保证,更好地发挥出其在促进现代农业建设当中的作用,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以及城乡统筹协调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1 现代农业概述
城镇化与现代农业作为目前城市进程当中的两种重要形式,它们之间存在着十分紧密的联系,通过两者的协调统一发展,不仅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促进我国城市化的水平,还能够为稳定国内经济做出巨大的贡献。就现代农业而言,指的是通过科学技术、管理方式以及现代工业等手段,更好地促进社会化农业的发展。作为现代农业发展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村金融在为现代农业发展当中提供着充足的资金支持,通过将金融、货币、信用以及农村经济结合起来,保证农村市场当中资本的流通与合理分配。在农村市场当中,通过对货币资金的融通整合,更好地保证整个资本市场的安全,为现代农业的发展提供了可靠的保障。
2 现代农业金融发展问题
2.1 农业发展面临的困难
我国是人口大国,农业人口占总人口比例较大,所以开展现代农业建设任务艰巨。在这种情况下,现代农业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首要问题就是资金不足,与此同时如何使有限的资金得到有效利用这就变得尤为重要。尽管在近几年,国家对于农业发展的扶持力度在不断地加强,但是受基数较大等因素影响,不同地区总体投入力度存在差距,特别是对于一些偏远地区来说,数量有限的资金扶持很难从根本上来改变当地的农业发展现状。数据显示,“十二五”以来,全国农业综合开发累计投入财政资金2070.86亿元,改造中低产田、建设高标准农田1.08亿亩,但是这些资金大多是用于一些经济基础较好,农业发展水平较高的东部平原地区,对于一些偏远山区的扶持力度远远不足。
2.2 金融服务不足
在现代农业金融的发展中,农村的自营资本存在着很大的欠缺,这就需要相应的金融机构为现代农业金融的发展提供更为丰富的金融服务。但是就目前现代农业金融的发展来看,金融机构所能提供的服务有限,许多现代农业在发展过程中,往往会因为资金不足而导致项目的流产,对于整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产生了严重的影响。河北省某一山区农民想承包山地用于果树种植,所需资金大约为30万,但是由于资历不足,通过银行贷款只被批准一些小额贷款,贷款金额只有10万左右,难以满足其资金需求,使得该农民的果树种植不断被搁置。特别是在一些偏远地区,许多金融机构的服务范围并没有将这些地区囊括进去,导致这些地区的金融服务落后,对于推进当地现代农业发展十分不利。
2.3 银行准入门槛对发展农业金融的制约
对于我国金融市场的发展,银行占据着主导地位,大部分行业发展所需要的资金都是通过银行渠道获得。但是在这一过程当中,银行为了维护自身的利益,往往会设置一定的准入门槛来对服务对象进行筛选,从而保证自身所提供的金融服务能够获得相应的回报。在2015年出台的相关文件中表明,银行准入门槛为“最近3个会计年度连续盈利,年终分配后净资产达到总资产30%以上,权益性投资余额不超过净资产50%”的企业。但是在农业金融的发展中,由于自身的经济实力等因素制约,往往无法达到银行的准入门槛条件,最终难以获得银行的金融支持。在这种银行准入门槛的制约下,农业金融无法有效促进现代农业发展。
3 在城镇化背景下发展现代农业金融的措施
3.1 构建完善的农村银行金融服务体系
为了更好地促进农业金融的发展,就必须要构建起完善的农业银行金融服务体系,通过高效率的农业金融管理制度,更好地发挥出现代农业金融在促进现代农业建设当中的作用。在完善的农村银行金融服务体系之下,相应的金融机构就能够在最大限度上促进自身投入力度的提升,保证其所提供的金融服务能够与现代农业金融发展相适应,更好地发挥出金融在促进农业发展方面的作用。所以说,为了更好地发挥出现代农业金融的作用,必须要构建起完善的农村银行金融服务体系,从而使相应的金融服务更加的规范与科学。
3.2 丰富银行支持形式
在目前的现代农业金融发展当中,除去国家的资金支持之外,银行是现代农业金融发展的重要资金来源。但是在目前的大多数银行当中,多数的金融服务都是为城市相应行业发展制定的,农村金融服务的形式十分有限。所以说,为了更好地发挥出银行在促进现代农业金融发展当中的作用,就必须要丰富银行支持形式,通过多样化的金融服务产品,更好的与现代农业多样化的发展方式相适应,进而更好地促进现代农业的发展,保证现代农业的全面发展。在这一过程中,银行机构应该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通过实地考察来制定出最为恰当的金融服务产品,更好地发挥出其在促进现代农业金融发展方面的作用。
3.3 降低银行准入门槛
为了更好地发挥出银行在促进现代农业金融发展当中的作用,必须要适当地降低银行的准入门槛,从而为更多的农业发展提供金融服务。但是在降低银行准入门槛的过程中,必须要做好相应的风险防范,在保证银行不亏损的情况下,更好地统筹城乡发展,加大现代农业的扶持与服务力度。特别是应该降低相应信贷准入门槛,为需要资金的农业发展提供充足的资金支持,进而为农业经济的发展提供可靠的保障。除此之外,国家应该出台相应的文件,鼓励银行机构为现代农业金融的发展提供服务,更好地激发出银行机构为农业发展服务的热情,为现代农业金融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4 结 论
在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的背景之下,金融业在城市发展建设的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已经十分明显,通过高水平的金融业发展,能够有效地实现资源配置,因此在现代农业的发展当中,充分地发挥出金融行业的作用,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促进现代农业的发展,更好地保证城乡区域统筹协调发展。所以说,通过加强城镇化背景下现代农业金融发展思路研究,能够为现代农业金融作用的发挥提供可靠的保证,更好地发挥出其在促进现代农业建设当中的作用,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以及城乡统筹协调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罗诚.国外农业信贷制度的考察与借鉴[J].黑龙江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4(2).
农业发展背景范文6
【关键词】农业品牌 区域公用品牌 整合营销
京津冀协同发展为沧州农业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便利的交通将巨大的京津消费市场迅速拉近,可谓商机无限;严重的食品安全危机和京津人民不断升级的消费需求又对沧州农业的内涵和品质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针对沧州农业经营分散、品牌效应不强的产业现状,整合资源打造一个响当当的沧州农业公用品牌,以此引领沧州农企和农户由粗放式经营转为内涵式发展,是沧州农业发展重要的战略选择。
一、涉农品牌的概念区分
纵观已有的涉农品牌,基本可划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彰显区域农业整体形象的大农业品牌,该层次品牌的诉求重点是区域农业发展的显著特色及深刻内涵,往往不涉及具体的农产品品类,其涵盖区域相对较广,一定程度上可以突破行政规划的束缚,典型代表为临沂农业品牌――生态沂蒙山,优质农产品;东北农业品牌――“寒地黑土”等。第二层次是基于农产品的区域公用品牌,该层次品牌诉求的重点是带有明显地域自然特征的农产品品类,如涪陵榨菜、烟台苹果、安溪铁观音、信阳毛尖等。第三层次是企业品牌,比如沧州市青县的有机蔬菜品牌“大司马”、北京有机蔬菜品牌“三分地”等。第一、二层次的品牌建设由政府主导,从宏观层面进行统一规划,而符合要求的农企(农户)皆可使用该品牌;第三层次的品牌建设由农企(农户)主导,品牌使用权归该农企(农户)所有,他人擅自使用属侵权行为。
二、品牌体系的构建
(一)沧州农业品牌建设现状
在农业品牌化的进程中,政府在宏观调控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如2015年沧州市政府负责,市人大常委会已经批准通过的《河北沧州国家农业科技园区总体规划》,欲将沧州市国家农业科技园区按照“核心――示范――辐射”三个层次打造成“生产、生态、生活”三位一体的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出台《关于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的奖励办法》,支持农业产业化发展专项资金由300万元增加到1000万元,支持龙头企业提档升级、做大做强;大力完善农业标准化体系,目前已经完成了《无公害果品早脆王枣栽培技术规程》、《规模化奶牛场生产管理规范》等6项市级农业地方标准的制(修)订工作,并实施。沧州当地农企、农户、农业合作组织为了更好的生存与发展,也在积极探索农业品牌化之路,涌现出一批优秀的农产品企业品牌。
综上所述,政府通过出台相关制度为沧州农业发展指明了方向,然而对于广大消费者而言,“沧州农业”还不是一个响当当的品牌,市场影响力较弱。究其原因,不外乎两点:一是“沧州农业”尚无明确的市场定位,品牌形象模糊;二是品牌传播力度不够。因此,由政府主导打造形象统一的公用品牌是沧州农业品牌发展的当务之急,即以政府信用为当地农业品质背书、通过资源整合加大传播力度,引导广大农企“抱团出击”,从更宏观的层面推动品牌农业的发展。基于此,本文通过盘点当地农业资源,力图构建“整体形象公用品牌+农产品公用品牌+企业独有品牌”的沧州农业品牌体系,并尝试综合运用各种营销手段以实现品牌的深度传播。
(二)沧州农业资源的盘点
沧州地处河北省东南,东临渤海,北靠京津,有耕地1241万亩,草地60万亩,海岸带面积27491公顷,是河北省粮、棉、油集中产区之一,京津无公害蔬菜主要供应基地、中国北方知名的畜牧及水产品供应基地。
具体来说,沧州地区有三大优势农业资源:一是种植业资源。由于沧州属于典型的平原地区,幅员辽阔,适合大规模的农作物种植,加上科学育苗、土壤改良、节水灌溉等现代农业生产技术的应用,沧州在小麦、玉米、棉花、苜蓿等农作物的生产上均保持着较好的品质和较高的产量,可谓“渤海粮仓”;沧州还同时拥有沧州金丝小枣、黄骅冬枣、泊头鸭梨、青县羊角脆、白洋淀菱角等传统优势瓜果品类,且近年随着青县“大司马”、“青青”、“福鑫家源”、“锦芳”等有机蔬菜品牌的崛起,沧州成为北京、天津两市无公害蔬菜供应地之一,被誉为“京津菜篮子”。
二是水产资源。“黄骅海鲜”可以算作沧州极具特色的地方名片之一,渤海梭子蟹、东方大对虾、皮皮虾、毛蚶、平鱼、快鱼、吉头、鲅鱼等都是黄骅海鲜中的佼佼者,他们不仅是餐桌上的美味,更和豪气爽快的沧州人性格共同塑造了独具特色的沿海渔家风情。
三是农业旅游资源,结合沧州的优势农产品,已经有部分观光园投入运作,如冬枣采摘园、梨花观光园、蔬菜观光与采摘基地等,未来通过丰富观光园内容设计,更多融入传统文化和地域特色,会将成为沧州农业另一重要的增长极。
(三)沧州农业品牌体系的确定
1.整体形象公用品牌。基于本地的农业资源,本文将整体形象公用品牌的内涵确定为“沧海青田”,“沧海”不仅和沧州地名紧密结合,还凸显了沧州的水产优势;“青田”则是沧州优质粮食作物和瓜果蔬菜的种植基础,“青”字反映了沧州农产品的有机健康品质,且具画面感,易激起消费者对沧州农业的正向联想。“沧海桑田”品牌的塑造,旨在以区域整体的形式走进消费者的视野,因此在整个品牌体系中处于引领地位。
2.农产品公用品牌。结合沧州当地的特色农产品种植情况,重点塑造“沧县金丝小枣”、“泊头鸭梨”、“黄骅冬枣”、“青县羊角脆”、“黄骅海鲜”、“任丘菱角”、“沧州冬菜”、“沧州有机蔬菜”等“地域+品类”型的农产品公用品牌。相对于整体形象品牌的抽象,农产品品牌显得更为具体,是对整体形象品牌的解释和补充。而为了防止不法农企农户滥用农产品公用品牌,以次充好,可以“沧海青田”的商标为正当经营者提供信用背书。可以说,整体形象公用品牌和农产品公用品牌二者各有所长,在品牌农业的建设中相得益彰。
3.企业独有品牌。企业独有品牌是对农产品公用品牌的延伸,是沧州农业构建差异化竞争优势的有效途径。强化农企农户的品牌意识、鼓励多种形式的品牌传播实践,沧州农业品牌之路才能走的更远。
三、品牌体系的传播
(一)建立质量监督机制
频频发生的食品安全事件为农业品牌传播带来的最大挑战是消费者信任危机。解除信任危机的根本是过硬的产品品质。因此,可以由农业主管部门注册“沧海青田”的商标,并以该商标使用权的授予和解除严把农产品质量关,即只有产品质量通过相关质量认证的企业才能申请使用“沧海青田”的商标;如果在使用商标期间由于产品质量问题对“沧海青田”品牌形成不良影响的,视情节严重程度进行处罚,最严重的取消商标使用权。“沧海桑田”商标的使用意味着政府部门用自己的信誉为农产品的品质背书,相对于零散的农企农户,这样更容易获得消费者的信任和青睐。
(二)媒体传播
1.媒体类别的选择。电视、报纸、杂志等传统媒体在业界拥有较好的口碑,可以帮助农业品牌树立形象;灯箱和路牌广告是农产品社区推广的重要帮手;微信、微博、论坛、网站等新媒体由于其良好的互动性和二次及多次传播效应不容忽视,因此开设微信公众号、在一些生活类论坛进行植入式广告推送等都可以成为推广沧州农业品牌的有益尝试。
2.传播方式的选择。本文认为应以广告树立形象,以深度报道解释内涵。具体而言,通过线上线下的主流媒体广告案,做简短而直白的品牌表达;通过电视节目、报纸专栏、网络软文等对沧州农业品牌进行深入介绍。
(三)销售渠道传播
大卖场、专卖店、网络都可以成为品牌农产品的销售渠道,而渠道本身就拥有较强的传播效果。其中,售点陈列,pop广告、人员促销、打折、买赠、免费品尝等形式可以使目标顾客更快更好的了解和体验品牌农产品。网络预售不仅为农企农户带来更多来自网络的消费者,而且通过实施分阶段采摘、有计划配送,可以实现真正意义的“以销定产”。
医院和药店虽然不是农产品的直接销售场所,但也是农业品牌传播的有效场所。出入医院和药店这类场所的人群都是关注健康或者体验到健康重要性的人群,因此在医院和药店发放宣传单页,推送电梯液晶电视广告等能较好的接触到品牌农产品的目标人群。
(四)跨界传播
旅游业和农业是天生的跨界搭档,旅游业的品牌传播已日趋成熟,农业品牌可以搭上旅游品牌的推广快车,携手并进;也可吸收旅游元素,将休闲观光农业做大做强。因为农业与旅游结合后,吸引着消费者从城市来到农村,使得传播不仅就近、便捷,而且更加生动、可感,具有故事性。
另外,保健、养生产业和品牌农业的目标顾客都是对健康和生活品质有较高要求的消费者,重合性较高,可以联合起来进行品牌推广,或者相互推广。
(五)事件传播
热点事件的吸睛能力毋庸置疑,农业品牌在进行热点事件传播时可以“造势”,也可以“借势”。“年货县长”在微博上吆喝叫卖当地年货属于“造势”,借县长的特殊身份吸引消费者的注意。经常见诸于媒体的食品安全事件、农药超标事件由于和大家的健康息息相关,往往能引来不少围观,如果能向这些热点事件“借势”,将农业品牌信息植入其中也不失为品牌传播的一种好方法。
(六)节会传播
根据农产品的成熟周期,结合当地的风俗习惯,设计形式活泼的冬枣、金丝小枣、鸭梨等农产品采摘节,举办梨花摄影展,诗画比赛等,不仅可以吸引人气,同时强化了农业品牌的文化元素,丰富了农产品的内涵。政府相关部门也可组织当地农企参加农博会等大型行业盛会,为沧州农产品争取更多集体亮相的机会。
参考文献:
[1]中国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的评估价值研究,胡晓云,程定 军,李闯,詹美燕,中国广告,2010年第3期。
[2]从地理疆域概念到区域公用品牌――“寒地黑土”谱写现 代农业品牌建设新篇章,韩伟达,品牌建设,2010年第3 期。
[3]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建设的战略思考――以烟台苹果为 例,刘守贞,张洪波,王奎良,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 报,2012年第4期。
[4]生态沂蒙山,优质农产品――来自临沂市品牌农业的实践 与思考,王长亮,农产品市场周刊,2015年第8期。
[5]论农业产品品牌的新媒体传播方式,栾慧勇,新闻界,2009 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