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服务概念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农业服务概念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农业服务概念

农业服务概念范文1

    2010年以来我国CPI持续走高,其中食品价格更是一路飞涨,农产品价格出现了所谓的“最后一公里”问题。农产品在“最后一公里”出现了价格上涨最多现象,是现代流通体系尚未对我国传统农业实施服务与改造的结果。工业品流通有现代服务业体系的支撑,所以工业品没有出现产品价格“最后一公里”问题。因此,要想稳定农产品价格的关键在于扭转农产品缺乏现代流通体系的不利局面,也到了理论界认真研究现代服务业如何改造中国传统农业问题的时候了。

    舒尔茨在其《改造传统农业》着作中认为,改造传统农业需要引进新的生产要素和技术。现代服务业能否成为改造传统农业新的生产要素,这是一个极具理论和现实研究意义的课题。改革开放三十余年来,中国的工业化已发展到中级阶段水平,城镇化率已经达到了46.6%,拥有6.2亿城镇人口①,但中国农业大而不强的现状未得到本质上的改变,特别是传统农业比重较高,依然主要依靠以工哺农等非市场化路径来发展农业,严重制约和延缓了中国农业现代化的进程。笔者曾在《农业现代服务业:以工促农的产业路径》拙文中,理论上论证了农业现代服务业是以工促农的市场化路径,是现代服务业与农业实现产业耦合的产物[1]61,但未从实证角度论证现代服务业改造传统农业的实际绩效,本文将予以弥补与完善,并从理论上完整地提出现代服务业改造传统农业这一命题。

    二、文献综述

    西方国家重视研究现代农业发展的历史应伴随经济学家批判传统发展经济学对农业的偏见,以及追溯到舒尔茨改造传统农业思想开始。首先,1958年农业经济学家科克伦(Cochrane, Willard. W)提出了“农业踏轮理论”,他是从农业技术引进的角度来认识改造传统农业为现代农业的过程。该理论认为,在完全竞争的市场中,每个生产者适应农业新技术发展的一条重要途径,就是技术的跟进和应用心[2]。在20世纪60年代初舒尔茨提出改造传统农业理论的同时,美国农业经济学家约翰.梅勒(John. Mdlor)也指出,促进技术进步是传统农业转变为现代农业的关键[3]。以舒尔茨为代表的经济学家们,虽然论证了要发展现代农业必须通过引进新技术来改造传统农业等理论,但他们并没有解释如何引进技术及引进何种技术。直到70年代早期日本经济学家速水佑次郎(YujiroHayami)和美国经济学家弗农.拉坦(vernon w. ruttan)提出“诱发性技术创新理论”,才解释清楚发达国家如何发展现代农业和实现农业现代化[4]。拉坦和速水佑次郎通过研究发现,美国和日本两国走的完全不一样的农业现代化道路,并认为应该为农业发展补充最稀缺的要素技术。换句话说,技术的经济可行性决定了一个国家农业现代化的路径安排,而不是取决于其技术的可能性(林毅夫,1988)。

    综合当前国外现有的研究文献资料,从20世纪70年代以来,国外研究服务业和现代服务业的领域主要集中在生产业(Producer Services)等领域,并把生产业作为高级生产业或现代生产业(advanced producer services,国外文献简称为APS)研究范畴,这一点与国内把服务业区分为传统和现代服务业有较大区别。目前,在浩瀚的外文文献中,与本文相关的研究主要集中在:(1)现代服务业与农业关系研究上。Kenneth A. Reinert(1998)从贸易理论的视角出发,实证分析了生产服务作为直接投入对于农业产生积极影响,并构建了农村地区农产品产出模型[5];采用投入—产出表的相关计算方法,Postner H. Harry(1982)测算出加拿大1967—1977年的生产服务业消耗率呈现持续增长的趋势,证明了生产业对其他行业的影响在逐步增强[6]。(2)现代服务业为农业提供高科技服务研究上。Griliches(1958)研究发现,美国采用了杂交玉米技术后,社会回报率明显比未使用前高[7];Akino,Masakatsu,YujiroHayami(1975)对水稻、家禽育种等品种改良研究后发现,其社会回报率不仅对于发展中国家表现为显着提高,而且在日本和美国等发达国家其社会回报率也相当高[8];David, Hall Toole(2000)研究了这一领域颇有影响的三十余篇文献后得出结论:多数学者研究结论支持公共农业科研投入和私人科研投入呈现为互补关系[9];Bennet(2002)认为科技成果要想真正转化为农业的生产率,需要市场交易来完成[10]。(3)现代服务业为农业提供其他生产服务研究上。Pearce(1990),Oppermann(1995),Swarbrooke(1996)认为现代服务业对传统旅游市场的升级与改造,使得农业旅游成为经营者投资的重要领域[11],ArloBiere(2000)认为,应该单独开设一门农业贸易物流课程,并应在农业物流和供应链管理等内容上进行重点讲授[12]。

    在国内文献中,黄佩民、孙振玉(1997)首先提出农业社会化服务业这一与“现代服务业改造传统农业”密切相关的概念。随后学者开始重视研究这一问题。李桐山(2003)认为,与传统农业服务业相比,现代农业服务业是一种新型的农业服务业,具有与市场机制、高新技术和信息平台相适应等特点,并提出了现代农业服务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13]。刘立仁(2005)认为,建设现代农业不仅应包含大力发展农业现代服务业等内容,而且也应把其作为建设现代农业的一个重要切入点,并首次对其进行分类研究[14];韩坚(2006)认为,农业生产业是提高农业生产效率的新途径[15];陆云福、温月清(2007)以苏州市为例,刘峻岭(2007)以贵州省为例,分析我国农业现代服务业的发展现状,并对农业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提出了相应的对策[16]。但到目前为止,学界在相关概念使用上存在着两种不同的看法。一部分学者同意使用“农业现代服务业”这一概念,另一部分学者赞成使用“现代农业服务业”这一概念,因此,在内涵界定中出现了概念混乱等现象[1]62。本文认为,使用“农业现代服务业”更能体现现代服务业改造传统农业的内涵和本质特征。总之,中国农业社会化服务业在实践领域已经承担了改造传统农业的功能,本文提出现代服务业改造传统农业这一命题,并试图系统地进行理论与实证研究。

    三、理论框架

    本文从产业耦合视角出发,从理论上证明现代服务业改造传统农业最终的结果是诞生了一个全新的产业类型即农业现代服务业,并寻找了现代服务业改造传统农业的理论与现实依据。

    (一)农业现代服务业的形成机理

    被现代服务业服务的生产者,应包含农业、工业和传统服务业等所有产业的生产者。因此,根据服务与改造对象的差异,本文将现代服务业依次划分为改造农业的现代服务业、改造工业的现代服务业和改造传统服务业的现代服务业,它们与农业、工业和传统服务业的关系及形成机理见图1。所谓工业现代服务业是指现代服务业对传统工业的服务,主要体现在为工业生产提供技术研究与开发、信息服务、交通运输、现代物流、金融和商务等服务。其服务的核心价值为工业技术改造与升级提供智力、金融和现代商务的服务。

    图1 农业现代服务业的形成机理

    从狭义上讲,现代服务业是相对于传统服务业而言的。传统服务业一般是指餐饮等与吃、穿、住、行相关的为人们生活提供服务的产业。现代服务业是依托于现代科技、信息技术和现代管理理念发展起来的,是信息技术与服务产业结合的新产物,主要产生于工业比较发达的阶段[17]。根据西方发达国家服务业的发展经验,由传统服务业向现代服务业发展和服务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是产业发展的一般规律和要求。因此,现代服务业是一个动态概念[18]。随着科技和信息技术的进步,服务业会拓展新的领域和增加新的内容,新的现代服务业会不断涌现出来,旧的现代服务业也就逐渐“沦落”为被改造的传统服务业。

    农业现代服务业是本文引入的最核心的概念,也是本文试图为学术界和实践中着力引入的新概念。所谓的农业现代服务业,是指从工农业和服务业中分离出来而又经过适度产业耦合的,借助现代服务业的现代科技和现代信息技术来改造传统农业的新型产业[1]62。本文继续沿用刘立仁对农业现代服务业的分类标准,将农业现代服务业分为现代农业技术服务、农业生产资料连锁经营、现代农产品物流、良种引进服务、农机跨区作业服务、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与中介服务、现代农业保险、现代农业信息、农业观光旅游等[14]。农业现代服务业最核心的功能是借助现代服务业的现代科技和现代信息技术等优势改造传统落后的农业,帮助传统农业走上现代化发展的轨道,使其具有现代化的产业标签。因此,农业现代服务业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意义可能更大,因为发展中国家多数是传统农业大国,急需要现代服务业的引植和服务。当然,现代服务业的孕育离不开发达的工业和科技,而发展中国家工业化发展普遍滞后,国民教育程度低是不争的事实。因此,对于多数发展中国家来说,引入现代服务业改造传统农业需要循序渐进。

    (二)现代服务业改造传统农业的理论依据

    1.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蜕变的技术需要

    服务业发轫于工业,而工业又发轫于农业,所以,从产业发展的历史逻辑来看,农业中最优秀的要素依次被工业和服务业剥离了,那么,农业成为弱势产业也就成为历史的必然。要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蜕变,仅依靠农业自身积累和技术革新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借助外力即外来的技术和服务,特别是最新的科学技术、现代信息和管理技术,而现代服务业是依靠高新技术和现代管理方法、经营方式及组织形式发展起来的、主要为生产者提供中间投入的知识技术信息密集型服务的部门[19]。因此,改造传统农业所需的技术不仅可以由现代服务业来提供,而且与现代服务业的本质内涵相匹配,同时也是其拓展发展空间的自身需要。

农业服务概念范文2

1公共管理的基本概念。

在20世纪70年代公共管理在西方兴起和发展,关于公共管理的定义也是各式各样。现代来讲,公共管理师以政府部门为核心,整合社会的各种力量,运用政治、经济、管理的方式,来使政府的治理能力加强,提升政府绩效和管理能力,从而实现公共利益。作为管理来看,公共管理与其他管理在研究的原理和方法等方面,有许多相同点,但是在管理目的、管理性质、管理手段等也有独特的地方。

2农业机械化的概念。随着农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农业的认识从开始的不了解,看天吃饭,逐渐的加深对其的认识,而农业机械化的概念在不断的被所认识,其内容也在不断的丰富。目前的农业机械化的定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农业机械化指的是农、林、牧、鱼各个部门实现机械化的过程,依据与农业发展的需求,不断完善农业生产方式,让机械技术和现代管理相结合。狭义的农业机械化是指农业生产中的某个环节或者某种农业产品生产过程的机械化。运用动力机械和配套的作业代替人和畜力等等的传统农具,进行农业的各种作业。

2农业机械化公共管理与服务的目标

从公共管理的角度,管理和服务时分不开的,农业机械化是为了农业的经济生产服务的,若是离开了农业生产和经济,那么农业机械化的发展与否就没有什么意义了。这样来看,农业机械化公共管理与服务的最终的目的也是为了农业生产和农业经济的发展,促进工业的生产,提高生活水平。

3农业机械改革发展的现实途径

1完善保护农业机械化服务的法律制度。在农业现代化的发展的进程中,发达国家都建立了直接亦或是间接的保护农业机械化的法律法规。因此,在农业机械化发展的中国,应当参考发达国家的经验,修善农业机械化促进法和推广法,确立农机服务和公共服务组织的职能地位。制定农机的装备和设施的安全法规,让农机建立的责任、义务、权力受到明文法规的约束,来使农机安全管理体制更加的规范化。除此之外,根据WTO的要求来制定农业投资的保障法,保证发展农业机械化的投资资金的及时到位。并且可以不断推进中小企业的法律法规,来保证中小企业的企业的不断发展,从政治、法律、财税等等方面促进中小企业的农机服务的发展。

2健全农业机械化的管理体制。①重新建立县级以上的农业机械化管理部门的行政管理制度。从公共管理的理念来看,农业机械化是一个混合的产品,不能仅仅依靠市场机制的作用,还需要政府的支持。然而政府机构的改革单靠减少机构、人员和财政支出是不够的,更应该转变政府的只能,发挥公共财政的作用,加大其支持力度。②提高农业机械化监理部门的地位。农机安全监理是行政执法部门,应当由行政单位按照法规程序进行,而技术检测应当由专业技术部门负责,让行政与技术检验服务相互分离。农机安全监理依法对农机安全进行监督管理和事故仲裁等处理。技术检验部门则负责对与农机安全有关的技术检测方面的管理。③促进县乡机构改革,完善农业机械化管理体制。农业机械化的管理改由县农机管理部门进行直接管理,并且负责了解、掌握基层农机化发展的情况,为政府的有效决策提供依据。而其他管理职能,由县农机部门按农业生产的状况进行统一的安排。

3不断完善农业机械化的服务体系。①有偿农业机械作业服务的大力推广。有偿农业机械作业服务是一种受国家法律保护的民事合同关系。其主体包括农民和农业机械作业组织,其对象包括本地或者外地的农民和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双方处于平等的地位。政府部门应当制定相关的农业机械作业质量的标准,使双方的协议被保护,维护双方的利益。②鼓励农业机械化跨区作业。农业机械化跨区作业服务是指跨越县级以上的行政区域进行农机作业服务。农业机械化跨区作业服务解决了农村统分结合的导致的分散经营与农机所需求的大面积集约经营之间存在的矛盾。政府相关部门应当做好服务以及必要的管理工作来支持农业机械化跨区作业。③鼓励形式多样的农业机械服务组织。政府应当积极采取各种措施,例如采取积极的财政和税收政策措施等等来鼓励和扶持发展多种形式的农业机械服务组织。通过政府的鼓励和扶持,不断完善农业机械化服务体系的建设。④积极建设农业机械化的信息网络。政府要推进农业机械化的网络建设。信息网络的滞后,对农机服务社会化有着重大的影响。农业机械化的网络建设,让农业生产经营服务组织能够及时、多方面的了解到市场的供求信息,使农业资源得到合理的配置。⑤开展农机服务必须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农机服务组织应该依照农民和农业生产经营组织的要求,提供示范推广、技术培洲、信息、中介等社会化的服务。现在的工作要建立并且完善农机服务系统,解决社会化服务等的问题,建立、健全农机作业市场、维修市场、销售市场等。

农业服务概念范文3

关键词:农业产业化;农业产业链;农业产业链组织

0前言

在经济全球化和农业市场化的浪潮下,越来越多的实践表明产业链管理是提高农产品国际竞争力的成功战略,农业企业之间的竞争也逐渐演化成为农业产业链之间的竞争。而农业产业链组织是一种新兴的加强农户与企业、市场之间联系的农工商一体化组织,在美国、荷兰等发达国家和巴西、阿根廷、南非等发展中国家都被成功运用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在我国,农业产业链组织的理论与实践都还处于起步阶段,所以厘清农业产业链组织的相关概念及概念间的关系,归纳和总结目前农业产业链组织的研究成果,对于如何发展农业产业链组织,在理论和实践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

1农业产业链组织的概念

农业产业链组织集农业产业链和产业链组织的内涵为一身,是一个全新的理论体系。在经济活动的过程中,各产业之间存在着广泛的、复杂的和密切的技术经济联系,因此,人们将各产业依据前、后向的关联关系组成的一种网络结构称为产业链;产业链作为一种新兴的产业组织体系,近年来受到各行业的广泛应用,并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农业产业链是在产业链概念的基础上产生的。王凯、韩纪琴(2002)认为,农业产业链是具体的不同农产品链的集合体,是农、林、牧、副、渔各业的产品链,如蔬菜产业链、棉花产业链、果品产业链等的总和,构成了总的农业产业链;王国才(2003)认为,农业产业链是一个贯通资源市场和需求市场,由为农业产前、产中、产后提供不同功能服务的企业或单元组成的网络结构;张利庠、张喜才(2007)认为,农业产业链是指与农业初级产品密切相关的产业群的供给和需求关联构成的网络结构,包括为农业生产做准备的科研、农资等前期产业部门,农作物种植、畜禽养殖等中间产业部门,以及以农产品为原料的加工、储存、运输、销售等后期产业部门。因此,农业产业链实际上是产业链中一类特殊的产业链,在这一类产业链中,农业或农产品作为其中的构成环节和要素,与其它部门和环节发生密切的技术经济联系。总的来说,农业产业链是产业链生产方式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它将农业生产者从传统农业中解放出来,参与社会化大生产;它连接了与农产品的生产、加工、销售以及其他相关服务部门有关的企业和各类组织;它采用现代企业经营管理制度,共享利润、共担风险;它是其他产业链形成的基础,为国民经济的稳健运行提供了基础保障。

而产业链组织从本质上来说是一种产业组织形式,产业组织指的是同一产业内企业间的组织或市场关系。这种企业之间的市场关系主要包括:交易关系、行为关系、资源占用关系和利益关系。一般来说,产业组织通常是指以同一商品市场为单位划分的狭义的产业或市场组织,其考察的是同一产业的企业。所谓的市场关系即是处于同一商品市场的企业之间的市场关系。产业链上的物流链涉及到的产品一般情况是单一的,比如棉花产业链、大豆产业链、生猪产业链等,他们与这些产业链上的结构链、价值链、信息链相互连接相互影响构成产业链组织。

结合农业产业链和产业链组织的概念,笔者认为,农业产业链组织是指从农业初级产品到最终消费品所涉及到的各产业群组成的战略联盟,这个战略联盟内部各企业又形成了多种多样的组织关系和市场关系,包括交易关系、行为关系、资源占用关系和利益关系等,它是现代农业生产方式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民经济稳健运行的基础。现代农业产业链组织也可以从三个层面来理解:宏观上看,现代农业产业链组织是农业初级产品演变成最终消费品涉及到的所有部门构成的战略联盟;中观上看,它和产业链组织是相通的,都是产业资金链、价值链、人才链、信息链、物流链等的贯穿联结;微观上看,各结点企业之间通过交易关系、行为关系等连接成一个个小型组织,为农业产业链组织服务。农业产业链组织的结构如下图所示:

此外,农业产业链组织在实践中通常会与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组织模式联系起来,两者有许多共性和交叉的地方,因此我们探讨农业产业链组织的构建,就必须搞清楚农业产业链与农业产业化的关系。

2农业产业链与农业产业化的关系

我国的农业产业化经营开始于上世纪90年代初,对提高我国农业比较收益、发展农村经济起到了很好的效果。

我国关于农业产业化概念的表述很多,综合来说,农业产业化可表述为:农业产业化是以市场为导向,以农户为基础,以龙头企业为依托,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以系列化服务为手段,通过实行种养加、产供销、农工商一体经营,将农业再生产过程的产前、产中、产后诸环节联结为一个完整的产业系统,从而实现农业的市场化、社会化、集约化发展的过程。所谓市场化,即依据市场的需要调整农业的产业结构及其产量;所谓社会化,即将分散的、互不联系的个别生产过程转变为互相联系的社会生产过程;所谓集约化,则是要求有更多的资金、技术和科学投入,通过结构优化、技术进步和实施科学管理,提高经济效益。农业产业化是引导分散的农户小生产转变为社会化大生产的组织形式,是各参与主体自愿结成的利益共同体。其最终目标,是实现农业农村经济的产业化,使农业走向自我发展、自我积累、自我约束、自我调节的良性发展轨道,促进优质、高产、高效农业的发展,推动农业的现代化进程。

农业产业化与农业产业链、农业产业化组织与农业产业链组织都是紧密相联的概念,在本质上是共通的,在实际运用中也常常有交叉,但它们又有着各自的内涵特点,相互区别。理清农业产业化与农业产业链及其相关概念间的区别和联系,对构建现代农业产业链组织有重要的借鉴作用。

2.1农业产业链与农业产业化的关系

(1)两者的区别。

首先,农业产业化是一个动态的概念,而农业产业链是一个静态的概念。其次,农业产业化是一种特定的发展模式,侧重农业经营理念、发展趋势、发展目标和发展模式等内容;农业产业链是一种实实在在的组织形式,是具体的不同农产品链的集合体。再次,由产业链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看成是一种客观存在,产业之间的联系不受空间地域约束,对于不同的产品链,其规模和范围相差很大。因此,农业产业链比农业产业化具有更广阔的延伸拓展的空间。

(2)两者的联系。

产业链与产业化又是密切联系的。产业化把产、加、销各个分散和独立的环节纳入一体化的生产经营体系,是基于这些环节之间客观存在着的联系,即产业关联。若环节之间毫无联系,不具备供需关系,则一体化便失去了存在的基础;反过来,实施产业化经营,可以克服有些产业链松散和脆弱的状态,促使产业链稳定和规范,确保产业链各环节主体的价值得以实现,并能拉长和拓展产业链,使产业链质量、功能得以增强。此外,农业产业化与农业产业链的联系还表现在两者都要受到农业生产规律的作用和约束,都要涉及农产品的加工和销售,都涵盖价值的形成和分配,都受市场需求的方向和规模的影响,而且均与所处的社会经济条件密切相关。

2.2农业产业化组织与农业产业链组织的关系农业产业化组织指的是农业产业化各主体之间的关系,它包括横向主体间的关系和纵向主体间的关系。横向产业化组织,指的是处在产业链相同节点上的各要素企业之间的关系,即同为初级品生产者之间的关系或同为加工企业之间的关系;而纵向产业化组织,即以某一种农产品为纽带而形成的从初级品生产到最终消费市场的各主体间的纵向关系。根据我们前面对农业产业链组织的定义可以看出,农业产业链组织与纵向的农业产业化组织实际上是异名同质的概念,也就是说,农业产业链组织实际上是农业产业化组织的一个组成部分。

综上所述,农业产业化指明的是农业发展的方向,是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农业产业链强调的是农业发展的手段,是一种静态的结构状态,因而农业产业链比农业产业化更具体,对静态链条的管理也比对动态过程的经营更易于操作。农业产业化的经营目标要求延伸农业产业链、产业化经营的实现方式要求产业链的协调、提高产业化经营绩效要求产业链有具有竞争力的龙头企业和科技支撑,因而对产业链组织的研究对于实现农业产业化目标的实现具有更实际的意义,这就要求我们要在农业产业化经营理论与实践的基础上寻求突破,找到现代农业产业链组织的创新模式。

3农业产业链组织相关研究评述

国外学者的研究重点主要集中在农业产业链中的信息管理、价值链分析和农产品质量控制等方面,其农业产业链管理理论经历了从上世纪80年代以前的“纵向一体化”到之后的“横向一体化”的转变。国外农业产业链管理比较有影响力的成果主要有:霍夫曼(2001)强调信息和交流技术对农业产业链发展的重要性,运用好信息和交流技术可以提高农业产业链上企业的竞争能力,占领更广阔的市场;拉丁弗伊斯总结霍夫曼等人的研究指出信息和交流技术的组合中存在三大技术障碍:过于特定、刻板和适用范围狭窄,他主张建设一般的、柔性的、广泛的信息和交流技术服务结构,另外他认为对于信息和交流技术这样一个为整个农业产业链服务的项目,不可能由个别投资者建设,政府应该出面投资;罗斯(1995)提出将全面质量管理学说应用到农业产业链管理中;斯迟拜通过提出估计有效客户反应(即ECR:流通供应链上各个企业以业务伙伴方式紧密合作,了解消费者需求,建立一个以消费者需求为基础和具有快速反应能力的系统)强调价值链在农业产业链中的作用,价值链分析可以从消费者需求和市场份额两方面为农业产业链上的企业提供具体的ECR估计方法。价值链分析证明了农业产业链管理的重要性,不注重农业产业链的管理将造成产业链运行成本高,效率效益低、资源无效损失等后果。

国内学者的研究主要关注农业产业链的管理、组织形式和构建等方面:

3.1产业链管理方面的研究

桂受平和张霞(2006)从农业产业链的管理和要素投资入手,将农业产业链涉及的有关联的产业群用U型曲线来描述。所谓的U型曲线是指战略规划、新技术研发、生产、加工、物流、营销和品牌六个增值环节组成的价值链。作者认为通过对产业群内各个组织的相关环节的价值投入,可以提高农产品的附加价值,通过对比按U形曲线控制要素投入量和与之相反的情况所产生的价值总和(按曲线投入要素产生的价值总量要大得多)说明U形曲线协同管理在农业产业链管理中的优势。

学者孟枫平(2004)对联盟博弈(合作博弈)在农业产业链合作问题中的应用进行了细致的论证。他的推导建立在博弈论(与纳什均衡不同,纳什均衡是一种非合作博弈)基础之上的。通过分析,他指出,农业产业链上的公司更愿意同大农户合作,并且会建立稳固的关系。在此基础上,对我国农业产业链组织的运作提出了建议,即小农户通过合作形成具有一定规模的大户,积极开展与公司之间的合作,可以维持稳固的关系,并取得较大收益。

3.2产业链组织形式方面的研究

王凯和颜加勇(2004)将我国农业产业链组织分为以下几种:按组织与运行机制,分为企业模式、合作社模式、合同生产模式;按龙头企业和参与者的不同,分为龙头企业带动型(以公司+基地+农户为典型形态)、中介组织带动型(以合作经济组织+农户为典型形态)、专业市场带动型(以生产者与专业市场经营组织间通过合同形成较稳定的购销关系为典型形态)、其它类型(农业综合企业、各级农业服务体系或科研教育等事业单位以契约关系为农户提供社会化服务所形成的农业产业链组织)。作者认为,龙头企业带动型、专业市场带动型不会成为我国农业产业链的主流形式,而中介组织带动型很可能成为未来我国农业产业链组织的主流。

产业链组织要发展成熟必然面临产业链延伸的问题。龚勤林(2004)结合区域经济学的理论沿革提出根据区域优势进行比较,在区域之间(包括地区之间、国家之间)进行产业链的优化配置,延伸产业链,并认为可以通过构建区域产业链解决我国面临的城乡二元结构问题,统筹城乡经济发展。

农业产业链的运作效率方面,张利庠、张喜才(2007)认为我国农业产业链面临产业链断层、产业链价值错位、产业链集中度低、产业链风险控制能力低等状况,有效的农业产业链组织形式应该以龙头企业为主体连接整个农业产业链,要重点完善产业链的信息化,建立“品牌+标准+规模”的经营体制、混合纵向一体化的链接机制和“公司+园区+农户”的组织形式。

3.3农业产业链构建方面的研究

王艺、王耀球(2004)在《构建新型农业产业链》中认为要构建符合现代农业标准的农业产业链,就要引入供应链的管理思想。引入供应链思想,可以将上游企业有效结合,共同为最终消费者创造利益的同时获得自身的利益增值并推进物流管理。赵绪福和王雅鹏(2004)在《从产业化经营的需要看中国农业产业链的构建》中分析了产业化对产业链构建的影响:产业化的经营目标(实现农工商一体化)要求延伸产业链;产业化让农民获利的经营宗旨要求农民的积极参与;产业化经营市场、龙头企业、中介组织、基地和农户等主体要素有机结合,高效互动的实现方式要求产业链的协调;产业化的整体经营绩效的提高要求产业链有具有竞争力的龙头企业和科技支撑。

现有的研究成果丰富了我国的农业产业链理论,其中已有很多为实践所借鉴和运用,农业产业链理论在我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缺陷在于:①较少有人提及政府在我国现代农业产业链的建设中应该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如何发挥作用。②农业产业链组织形式方面的研究从深度和广度看,很不够。③采用哪种类型的产业链对我国农业现阶段的发展更为合适,核心企业如何发挥领导作用,利益和风险在合作各方之间如何分配和分担等问题都没有得到较圆满的回答。④随着我国资本市场的快速发展,应该从哪些方面发挥资本市场在现代农业产业链发展中的作用。⑤对不同的产业链组织形式,究竟哪一种适合我国现阶段农业发展各方说法不一,缺乏可靠的理论和实证研究。⑥对农业产业链管理的研究也只是停留在理论层面,并没有结合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实际,而且在农业产业链管理和组织这两个方面区分不太明显,常有交叉。

未来研究中我们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明确政府角色。市场经济的固有缺陷导致政府的某些干预是正当的,中国的现代农业刚刚起步,仅靠市场的力量难免造成发展瓶颈,应该给政府在农业产业链组织中的角色定位。

(2)正确分析我国国情和农业发展状况,提出适合现阶段发展的农业产业链组织方式。

(3)资本市场的快速发展对农业产业链组织发展的促进作用应该被明确提上研究范围,如对农业产业链的金融支持等。

(4)对各种农业产业链组织形式所面临的风险应有明确的归类,以便在实践中做好相关的风险防范工作。

参考文献

[1]杨公朴,夏大慰.产业经济学教程[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2.

[2]安波,杨英措,张华.农业产业链的企业效应[J].商场现代化,2007,(07).129.

[3]陈吉元.农业产业化:市场经济下农业兴旺发达之路[J].中国农村经济,1996,(8).

农业服务概念范文4

2013年底,国奥在齐齐哈尔签下框架协议,帮助齐齐哈尔市扎龙湿地周边地区建设新型农业产业项目。“运营城市项目,要因地制宜,创新思维。对于齐齐哈尔,我反对旅游拉动产业,真正要做的是把这里天然广袤的资源都利用起来,搞好以北国生态农庄产业为特征的新型城镇,给美丽的扎龙湿地留下些好东西。”眼下,张敬东正在为他的理想不断奋斗着。

爱挑战的理想家

“我到过很多国家,看过很多国家的农庄,那真的是一种生活状态!”从业23年,张敬东盖过运动场馆,卖过商品房,运营过几座城市项目。见过大风大浪的张敬东,现在想得更多的,是如何为理想而奋斗。

“扎龙项目,是为理想而做的。”对于国奥选择开发的齐齐哈尔扎龙湿地项目,他的思路清晰:“怎么做老工业基地振兴?怎么还东北一个新颜?相信国奥扎龙三生农业园、未来的北国生态农庄群,能够给东北、给全国的农业开发出一个新的案例、示范样本。”

扎龙国奥项目依托扎龙湿地及周边资源,通过发展农业产业化和新型城镇化,打造农业原产地品牌,集成产业链条,构建整体农业产业示范区;特别是LOMO新村的设想和品牌营造战略,从农业生态廊道的打造到核心湿地的保护,从新型城镇化生态农庄的建设到零碳示范区,都将有效利用当地资源,并延伸文化内涵,突出地方特色。

走新型农业产业化发展之路

人称齐齐哈尔为鹤城。这座地处东北地区西北部的中心城市,拥有著名的扎龙湿地。这里是丹顶鹤的家乡,扎龙湖正位于齐齐哈尔市的东南郊。国奥的新项目便坐落在扎龙湖周边。

“齐齐哈尔以扎龙湿地保护区的旅游来拉动相关产业发展的设想是错的。”张敬东直截了当。在他看来,只有发挥优势,做到极致,才能根本转变困难局面。而齐齐哈尔的优势在农业。

“以新型农业产业化的发展,结合当地最好的黑土地,结合当地最丰富的地表和地下水资源,把农业产业化发展与现在的关键词“食品安全”、“三农经济”相结合,以农业为课题,把农业产业化作为地方的核心竞争力。通过营造丹顶鹤的家乡,营造中国最大面积的湿地,形成中国绿色食品、安全食品的第一城市品牌。如果能做出这个,齐齐哈尔就赢了,东三省示范样板就出来了,全国人民也受益了。”张敬东一口气向笔者讲述了自己的理念。

解读“三生农业”

众多难题中,首先就是新型城镇化。在张敬东看来,新型城镇化并不是简单机械地合村并点、征一些地、拆一些房,把农民挤上楼。真正的新型城镇化是从农民的切身利益着想,同时考虑城市人的需求,建立一种让农民更有成就感和归属感的智慧型农业产业,以新型农庄群和农庄产业形成一种让生产、生活、生态达到有机整合的一种状态,张敬东称之为“三生农业”。

让农民更有成就感和归属感,是“三生农业”成功的关键。

“我们要干的是怎么把‘农民’变成一种职业。”张敬东进一步解释,从传统农民的概念转向未来产业农民的概念,让“农民”不再是身份而是职业。

长期以来,我国大多数农民缺乏扩大再生产能力,一年收入也就几千块钱。帮助农民实现生产力投入,实现资本化架构就是未来张敬东和他的团队的方向。

而当农民拥有了自尊、归属的后盾,下一步需要解决的就是技术。“未来,建立生产型基地、种植型养殖型工作园,给农民原产地的东西以最好的、科技的、高效的后期远达配送、物流运输、线上线下交易,这样能够跟我们的―二线城市直接挂钩。既可以保证农产品的质量,也能减少深加工、浅加工等中间环节造成的费用,让农民的利益得以切实保证。”多点互动、资源整合、跨界运营

作为一个城市运营商,张敬东用12个字刻画出了城市运营的精髓――多点互动、资源整合、跨界运营。

在他的设想中,国奥在各地的项目都可以形成有机的互动。比如齐齐哈尔和桂林,“如果我们能做到让桂林的南国农庄和扎龙的北国农庄实现季节性互补,实现南北的生活差异的互补,那么我们就圆满了”。说到这里,张敬东信心满满。

农业服务概念范文5

1.产业集群的概念

产业集群也称产业群、产业群簇、产业簇群等,是美国学者迈克尔?波特在1990年《国家竞争优势》一书中正式提出的。根据其所下的定义,是指在特定领域中,一群在地理上临近、有交互关联性的企业和相关法人机构,并以彼此共通性和互补性相联结,他们通常以某一主导产业为核心,在空间上聚集,并形成强劲、持续竞争优势的现象[1]。我国的产业集群诞生于改革开放后的80年代初,几乎是与开发区同时发展起来的。20多年来,产业集群发展已经成为带动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一个新的重要力量,且呈方兴未艾之势,产业集群对区域经济发展的贡献正日益突出。

2.农业物流产业集群的概念

由于农业物流产业集群是一个较新的概念,目前在文献中还没有正式的阐述,在这里我们依据迈克尔?波特对集群定义的权威概念,结合农业物流的现象加以诠释。农业物流产业集群在本质上也是一种集群现象,只是通常的“某一主导产业”变成了前人研究较少的服务业中的农业物流业。农业物流产业集群的概念定义如下:是指在一定区域内,以农业物流主干企业为核心的,同时由具有竞争和合作关系的相互关联的物流企业、专业化的供应商、服务供应商、相关产业厂商以及相关机构等大量聚集,并在产业集群信息的引导下,企业之间形成完整的内部分工体系,保持持续竞争优势的现象。在我国农业物流产业集群主要涉及养殖业、农产品及农业生产资料加工制造业、交通运输、仓储及邮电通信业、金融保险业、社会服务业等几大门类、十几个产业。物流产业属于宽产业,一旦产业簇群成型,整个产业群就会开始相互提携。物流集群的产生不仅通过对业务信息,业务行为,资源(有形和无形)的共享催化行业内部结构的合理性调整,增加创新的能力,进一步减少物流成本,提高行业的竞争力;同时可产生对外部的溢出性效应,通过网络化的互补协同作用进一步提升我省农业的竞争优势;还可以通过行业协会或企业自身的力量影响政府的投资决策和其他的政策。

二、山东省发展农业物流产业集群的意义

农业物流产业集群以网络化和根植性为主要特点,以创新为主要发展动力,以集群的思想指导物流必然带动物流业新的更快的发展。因此,我们认为大力发展农业物流产业集群是促进现代农业发展的有力途径。发展农业物流产业集群符合我省农业区域布局规划的要求,农业物流产业集群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进一步增强本地农业物流企业的竞争力,提高农产品市场流通效率

物流企业在地理上集中,促进了本产业在区域内的分工,使厂商能够招聘到有专业技能和工作经验的雇员,及时得到本行业竞争所需要的信息,更稳定更有效率地得到供应商的服务,比较容易地获得配套的产品和服务,并以较低的价格从政府以及其他公共机构获得公共物品或服务。这些都使区域内的物流企业降低了成本,产生更高的生产率,为农产品流通效率的提高创造了条件。

2.促进农业产业化的可持续发展

物流集群可以增加相关产业的有效需求与供给。物流企业通过集聚,获得外部规模经济和外部范围经济,从而使农业的生产成本降低;同时一些拥有良好形象和品牌的企业集聚,强化了品牌效应,能够满足顾客需求多样化和追求个性化的特征,从而为农业产业提供了更多的需求。运输设备的租赁、生产、零售、批发企业,托盘、包裹等制造、配送企业等等,集群内的相关产业的需求都会增加,同时由于规模优势的存在,农业的经营成本也会相应降低。促使整个农业产业进一步专业化和合理化,实现可持续发展。

3.促进和加强更大空间经济发展,更强的拉动力

物流集群主要通过对物流行业的影响,从而通过物流行业来影响和带动集群内和集群外相关产业和经济大发展。物流集群在自身发展的同时,其作为宽产业这一特征也会加以体现。作为农业集群或主体的支持产业,物流集群通过自身的内部群体效应和“乘数效应”可以进一步的促进和带动整个农产品经营和发展。在产业范畴上,集群的范围比专业化更广,如与批发和零售有关的销售业、与金融支持等有关的金融业、与研究和职业培训有关的教育产业、甚至客户也参与和引导产业的发展,这样通过物流产业拉动现代农业及其相关产业进行和谐高效的发展。

4.提高区域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根据迈克尔?波特的产业竞争理论,某一产业的竞争力的强弱,受产业的要素状况、需求状况、竞争状况和相关支持行业的四个方面的共同作用。通过发展物流产业的集群,我们认为可以通过三方面来影响我省的农产品竞争力:第一,物流产业本身具有较宽的产业幅度,有更广泛的外部性,物流产业的发展可以促进改变农业产业的产前、产中以及产后各要素状况的合理配置,包括人才、技术、资金、设备等等;第二,农业物流产业更大的区域空间,通过物流产业的发展可以开拓更加广泛的市场,从而提高了农产品的市场需求状况;第三,物流产业本身作为农业产业相关支持行业,其发展水平直接制约着农业产业化发展水平[2]。

三、形成农业物流产业集群的可行性分析

1.具有一定的农业产业化基础

经过多年的发展,山东省现已形成区域化、规模化、专业化的产业化基地,如:以寿光、苍山、金乡、莘县批发市场为龙头的鲁中、鲁西瓜菜生产基地,以诸城外贸、得利斯、金锣、凤祥、龙大集团为龙头的胶东、鲁中和鲁西北畜禽生产基地,胶东、鲁北和鲁中山区干鲜果品生产基地,半岛地区及黄淮流域的渔业养殖基地。产业化组织初具规模,全省现有各类农业产业化组织12098个,带动建成农产品生产基地5900多万亩,有三分之一以上的农户与龙头企业建立了比较稳定的产销关系,三分之一以上的农产品、二分之一以上的水产品和三分之二以上的畜产品基本实现了产业化经营。山东农业产业化经营已呈现出由自发到自觉发展、由价格支持到产权联结、由经济功能到综合功能、由单向带动到双向互动转变的态势。

2.农业物流集群的主体完备

根据集群的定义,集群往往是以某个产业为核心的,如果没有一个核心产业或者相关的产业和支持性产业不存在,那么集群也就不存在。农业物流集群是以农贸批发市场、物流园区以及农业的3PL为主体,具有一定的集聚基础,以农业物流企业为核心的产业集群的主体是完备的[3]。

3.空间上具有集聚的可能性

现代物流集群是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情况下出现的,信息化是物流集群的显著特征,随着交易成本的降低,某个区域内和区域之间的交流会更加的方便,物流产业的出现本身也是满足经济发展效率的结果。同时在产业集群里,由于进入壁垒的降低、信任文化的创造以及经济效益的提高和区域品牌的创立,集群有着自己强大的吸引力,往往会吸引其他企业的进驻。按照我们的逻辑,物流集群不仅可以节约社会物流资源,而且可以增加区域内企业之间的良性竞争,因为此时的竞争是在一个统一的框架下进行的,或者说大家的利益都是通过签订一个隐性合同的存在而紧紧联系在一起,大家只有相互合作才能实现共赢,才不至于出现一损俱损的现象。由于本身有吸引力,再加上物流集群出现的区域本来就有良好的物流基础,所以物流集群在空间上的集聚是可能的。

4.服务业集群早已存在

物流产业从大的国民经济分类来看,将其归属于第三产业应该是没有错的,服务具有无形性、不可分离性、可变性和易消失性的特点。和其他服务行业一样,物流向利益方提供基本上是无形的活动和利益,并且不导致所有权的产生,但物流服务是与某些有形商品联系在一起的。迈克尔?波特早就注意到了伦敦的理财服务和美国波士顿咨询和软件公司等的集群的存在,在中关村IT咨询业也出现了集群的现象。按照迈克尔?波特的理论,一个国家或地区的集群类别从产业链的角度看可以分为上游产业、功能与支持产业、最终消费商品和劳务产业。不过既然在存在“利用较小范围的产业和产业环境的占有率堆砌更大的产业集群”的可能,那么与与其他服务业本质上一致的物流业一样可以存在集群现象。

四、面临的问题

虽然我省发展农业物流集群的一些基础条件已经具备,比如物流企业、物流设施、物流需求等。我省发展农业物流产业集群还是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缺乏农业物流集群的观念

当然,这与我们概念的新颖性有关,同时也存在以下的一些原因:①部分人认为物流只是支持产业,研究以物流企业为核心产业的集群意义不大;②将物流集群与物流基地、物流中心、配送中心混为一谈;③部分人受物流园区概念的影响认为物流集群就是将某一区域内的不同所有制结构、不同规模、不同专业方向的物流企业聚集在类似“园区”这样的范围内,企业间相互合作。这不仅在空间上缩小了物流集群的范围而且把物流集群概念的内涵也缩小了,物流集群远远不能够在“园区”的空间维度内完成所有的活动,物流集群内除了物流企业之间的合作之外,还有更丰富的内容。

2.产业集聚度较低

一是企业在空间布局上较为分散。由于缺乏产业集群发展方向的宏观指导,以农贸市场为载体的个体农产品和农资经营模式占主导,物流企业小而散,运作水平低下。二是企业缺乏应有的专业化分工。集群内企业之间内在联系少,“大而全”“小而全”的现象比较普遍,缺乏应有的专业化分工,导致产业链条短,中小企业集聚度低。

3.缺少农业物流的核心企业

以农产品为例,以批发市场为核心的农产品流通体制在我国占据主导地位,应该说,农产品批发市场的出现是我国流通体制改革的重大成果,它的兴起与发展,不仅加快了我国农业市场化进程,对整个经济体制改革也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但这一体制存在着一些固有的弊端,其原因在于批发市场对信息链的阻断。解决这一问题的办法可能有很多种,制度选择的关键是交易成本的大小,其中包括信息收集成本,这一成本对不同种类农产品是不完全相同的。比较有效的办法是通过积极培育农产品物流核心企业,建立农产品供应链管理体系,并以农产品供应链中的核心企业来替代目前批发市场在农产品流通中的核心地位。而我省真正具有较强影响力农产品物流企业较少,大多是一些小而散、专业化程度不高的物流企业。

4.农业物流的社会化服务体系仍需完善

近年来,我省在物流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加大了投入,加大了对“三农”的扶持力度,农业物流网络更加畅通,一些专业高效的物流网络正在发展,如冷链物流、农资连锁超市等发展较快。应当看到,要形成产业集群,要具有相应的社会化服务体系与之相配套,当前的农业物流网络相对比较粗放,物流基础设施的兼容性、配套性差,物流技术相对落后,物流的信息化水平较低,这和发展现代农业的要求还有较大的差距,成为制约现代农业物流发展的重要因素。

五、相关措施

山东省实施农业物流集群对于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具有重要意义。实施物流集群战略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上下共同的努力,一种新的战略的实施首先是要在观念上得到认可,这需要强势力量的推动。政府和企业无疑是形成产业集群的重要力量,政府在初始阶段无疑要扮演重要的推动角色,同时企业也必须要从自身做起,完善自身,才能成功。

(一)政府主导和推动

虽然集群强调企业自身的创新和发展,企业才是生产力的最终创造者,也是竞争优势创造和提升的最终体现者。按照迈克尔?波特的理论,一般认为政府最应该作的是成为放松或扩大钻石体系的力量,为了创造新的机会和压力,政府应该成为钻石体系的闸门。同时产业集群的形成方式有多种,一是通过关键性企业的衍生、裂变与被模仿而逐步形成;二是通过对大企业的拆分,将原有的内部交易转化为市场交易,从而在较短的时间内形成一个产业集群;三是根据产业集群的战略规模,出台一些鼓励性的政策与措施,吸引投资者前来创办相关企业,或直接迁移进一些需要的企业,从而较快地形成一个产业集群等等。我们认为就目前物流集群的现状来看,政府应该更多的投入精力和时间来推动集群的发展,真正做到一个马力强劲的发动机。同时要有重点地选择几个区域优先培育和发展,比如鲁中地区、胶东地区、鲁南地区等等。

1.尽快全方位普及农业物流集群思想。目前,各级政府和企业对物流集群的认识都还不够,物流企业集群思想认识还相当不够,对集群根植性和网络的认识也还不多。具体而言,我们认为政府应该制定物流集群行业的政策,鼓励和资助非盈利社会组织和行业协会的成立(如物流企业家协会),组织编写相关资料和教材,组织物流设备、软件、企业的展览,组织物流集群论坛,促进物流企业之间的交流,组织考察学习等,也可以将一些大型的政府物流项目采取专业化的公司物流运作,促进企业的主动参与[4]。

2.做好总体的物流集群规划为加快山东省农业区域布局调整,建设优势农产品产业带,推动农产品竞争力增强、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山东省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已经出台。规划11类农产品作为山东优势农产品,进行重点扶持培育,在山东省形成具有鲜明特色和较高知名度的优势产业区。针对上述规划,我们提出构建“五大区域物流基地,四大物流系统,一主两辅多点的外贸物流体系和12个物流中心”的物流网络框架。结合山东省最近提出的一体两翼的发展布局,我们认为山东省物流集群的规划可以建立以济南、青岛、潍坊、济宁、临沂、烟台为核心的多核式的发展模式。具体如下:以粮、棉、果品、禽畜产品为中心的济南农业物流集聚区;以外贸产品、水产品为中心的青岛农业物流集聚区;以蔬菜为中心的潍坊农业物流集聚区;以粮、玉米、禽畜产品为中心的济宁农业物流集聚区;以粮、油、蔬菜、果品、禽畜产品为中心的临沂农业物流集聚区;以果品、水产品为中心的烟台农业物流集聚区。各物流集群作为支撑山东经济大物流集群的子集群,既分工又相互协作,形成覆盖山东、网络全国、辐射亚太物流辐射能力。通过打造产业集群的影响力和号召力,进行统一的品牌化运作,逐步形成物流价值链的运输、仓储、搬运、装卸、加工、保管、配送、商务和货代的各增值环节的发展和优化,降低品牌打造成本,提升后发展地区的品牌打造效率。

3.将集群的发展与农贸市场的健全、物流园区的建设结合在一起农业物流集群和农贸市场、物流园区具有较强的关联性,政府要统筹考虑,协调发展。因此,要充分发挥物流相关部门、相关领域的合作,将物流产业集群发展与物流园区发展进行捆绑规划,营造良好产业环境。每一地区由于其具体情况不同,可以采取不同的发展模式。产业集群以内部市场结构为标准,可划分为轴轮式、多核式、网状式、混合式和无形大工厂式五种模式。

4.抓好农业物流通道的建设和扶持首先是清除体制障碍,并打破行业、地区界限,要使企业树立“不怕竞争、乐于竞争”的态度。积极主动的参与竞争。其次是加强道路和信息化建设,做好硬件设施的完善,在现有基础上,加大信息化建设,引进和研发先进的信息技术,大力发展智能交通系统,加快信息平台和网络的构建,做到集群内部和外部的有限信息共享,加快物资周转,进一步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和效益[5]。为适应现代物流业发展需要,按市场化运作的原则,逐步建立连接海关、检验检疫、港口、运输公司、外贸、工商企业、银行、交易市场等相关单位的现代物流中心公共电子信息平台,进行电子数据交换、电子商务和信息服务。初期建立外贸及集装箱多式联运、大宗货物和典型市场的公共电子信息平台。再次要做好物流标准化的统一工作,包括EDI信息编码的统一、会计计量科目、标准、口径的统一,物流设施的统一;最后,做好物流网络节点之间的无缝对接,注重各个物流基地、配送中心、物流园区之间的协调;注重主干道和支道之间的连接;注重城市区域内的县级经济区域之间的协调。县级经济区域之间在区位上是城乡的连结点,在层次上是宏观与微观的结合部,与农村县域经济相比,除了人口集中外,最明显的特点就是它服从城市规划,功能比较明晰,有利于强势企业集群的形成。

5.培育大型农业物流企业集团着眼区域优势,把握功能特色,选准强势企业集群的发展方向。有选择的培育大型物流集团,如龙大、金锣、中粮、山东商业集团等等,可在税收、土地、投资、市场准入、金融等政策上给予优惠,同时要引进国外的大型物流企业。双管齐下,树立集群品牌,形成强势企业集群的向心优势,并以此为基础促进物流行业的进一步专业化,调整产业结构层次。要鼓励龙头企业积极参与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建设,使之成为农业物流的有效载体和主导。要不断创新机制,不断完善与农民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联结机制,逐步建立和推行对农户的利益再分配机制,实现“农民增收、企业双赢”的目标。

6.充分发挥行业协会、高校以及科研机构的作用。通过建立公共机构或制定公共政策来获得竞争优势集群内可以成立一些中介机构来为集群内所有的企业服务。如行业协会联系集群内各个企业的技术、管理人员,举行各种正式和非正式的活动,不仅加强显性知识和技术间的交流、扩散,而且为区域集群内的隐含性知识传递和扩散提供条件[6]。注重建立共同的研发机构,形成群内企业与企业间的合作网络,促进集群内的“产学研”结合,同时注意加快培养物流人才。

(二)企业积极参与

1.企业主动实施基于地点的竞争战略

积极参与产业集群的发展而提升自身的竞争优势。产业集群因其强大的集群效应而有力地提升群内企业的竞争优势,并且这种集群效应越大对企业的促进作用越强。基于地点的竞争战略理论认为,一个企业选择在一个合适的区域落户,相对较容易地获得竞争优势,并且认为,某产业集群是该产业内企业的最佳“栖息地”。处于集群外的企业应尽可能地进入集群之中;尚未形成集群地区的企业则应努力形成产业集群;而处于集群之中的企业则要不断地参与集群的发展,强化与其他企业之间的合作,形成更多的共同行动,从而扩大集群的效应。

2.推进企业自身变革

目前我国大多数的农业物流企业仍采用传统的经营模式,物流运作效率低下,农业损耗惊人,无法适应市场的需要。这要求传统的农业物流企业摆脱传统组织分工理论的束缚,依据现代物流的特点和物流系统论的基本原理,尽快实施物流标准化、推进各类物流装备的现代化、用信息化带动企业物流的现代化,构建现代农业产品物流企业。

3.建立分工协作的产业网络体系

坚持分工协作、就地结网、重视相关产业的网络体系的建立,努力形成大中小企业紧密结合、专业分工与协作完善的网络体系。针对现状可以以大中型企业为龙头,通过产业环节的分解,衍生出一批具有分工协作关系的关联企业。这种企业分解模式既可以大量增加新增企业数量,又可以增强企业的根植性和竞争力。

农业服务概念范文6

【关键词】 生物与健康产业 概念 内涵

1 产业概念

以现代生物技术生产的产品及所形成的产业是国际上新兴的产业,涉及现代生物技术本身所形成的产品、利用现代生物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培育的新产品,涉及传统生物产业与现代生物产业的内涵差别、产业规模等诸多因素,至今国际上有关生物产业的定义尚无明确界定[1]。国家发改委在《生物产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的研究编制过程中,将生物产业定义为“将现代生物技术和生命科学应用于生产以及应用于经济社会各相关领域,为社会提供商品和服务的统称,主要包括生物医药、生物农业、生物能源、生物制造、生物环保等新兴产业领域”[2]。

生物与健康产业密切相关且互为交融。健康产业主要包括医疗保健服务业和医疗保健相关产业。医疗保健服务业由向公众和个人提供预防、治疗、护理、康复等医疗保健服务的卫生机构和医疗保障组织组成。医疗保健相关产业包括老年护理、健康管理、医疗旅游、美容养生等延伸性保健服务,以及为医疗保健服务提品和支持的产业。

我国广州、宁波等市根据区域产业特点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将生物与健康确立战略性新兴产业加以培育,为此,有必要探讨生物与健康产业的概念与内涵,依此调查产业的发展规模、水平、结构等基本情况,及时为各部门制定政策、开展宏观调控提供依据。

2 产业构成

目前,国内外关于生物与健康产业内涵的理论研究成果不多[3],我国相关的产业分类指导和统计管理等制度出台相对滞后,导致国家的生物产业产值通过参考国内外材料估算的方法获得[4],数据准确性差,甚至不能反映其中的核心产业生物医药产业的情况,国家亟须建立一套相关的政策体系。

2.1 国家产业政策

在产业构成上,2011年11月,国家科技部《“十二五”生物技术发展规划》,明确指出我国现阶段重点发展的生物技术产业包括生物医药、生物农业、生物制造、生物能源和生物环保五大领域[5]。2012年12月,国务院《生物产业发展规划》,提出大力发展生物医药、生物医学工程、生物农业、生物制造、生物能源、生物环保、生物服务七个重点领域[6]。然而上述文件对各领域的概念与内涵并无明确阐述。2012年9月,国家发改委《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产品和服务指导目录(公开征求意见稿)》,其中生物产业包括生物医药、医疗器械、生物农业、生物制造、生物服务、海洋生物六个小类和23个条目,初步勾画了生物产业作为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基本组成。

2.2 产业内涵探索

全面准确的产业统计需要对产业内各领域进行细分与测算。2008年,国家发改委着手建立生物产业运行监测系统。2008年7月,该委召开“建立我国生物产业统计体系研究课题”讨论会,总结生物产业统计试点工作,提出生物产业统计体系主要包括生物医药、生物农业、生物能源、生物制造、生物环保和生物服务六大块内容,讨论完善我国生物产业统计体系。2012年初,国家发改委、工信部等部门召开联席会议,提交了《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产品和服务统计目录》与《战略性新兴产业行业分类统计目录》,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统计调查方法研究进行论证,提出认真做好生物产业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形势的监测和分析,加强信息引导,采取多种形式利用数据资源,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健康发展。然而,由于生物与健康产业涉及的技术领域非常广泛,同时贯穿产业活动中研发、生产、流通和服务等多个环节,随着技术创新、产业分化和产业融合的不断发展,该产业的子产业关联性强、产业边界模糊等特征日益凸显,对产业的分类和统计标准设计要求较高,相关的指导和管理政策一直未能出台。

3 国内部分省市相关政策

在国家尚未出台统一的生物与健康产业相关分类和统计办法的情况下,国内各省市纷纷结合区域情况开展相关尝试性工作,在为区域产业发展提供决策依据的同时,也为国家相关政策的制定提供了参考。2011年12月,黑龙江开展全省生物产业统计工作,将生物产业分为生物医药、生物农业、生物制造、生物能源、生物环保五大领域,然而关于各领域的定义与具体范畴未见,由科技管理部门负责推进。2010年,南宁市发改委委托南宁市统计局和广西社科院开展生物产业统计体系与产业指标课题研究并于2011年3月通过了成果评审,界定了生物产业的统计范畴,提出了生物产业指标体系及具体统计方法,但具体内容未见。至2012年初,已有云南、四川等十多个省市初步设立了新兴产业统计指标监测体系,对生物产业等新兴产业进行统计,其中以云南省、江苏省无锡市、浙江省宁波市对生物与健康产业的界定较为详尽。

3.1 云南省跨越一、二、三产业统计生物产业

云南省实施“生物经济强省”战略,2007年4月,省发改委《云南省生物产业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提出“生物产业(烟草产业除外)指的是从事生物产品研究开发、生产和生物技术服务的产业,包括:生物医药、生物农业、生物制造(轻工、化工)、生物能源、生物服务业等。”2010年10月,云南省政府发展生物产业办公室《云南省生物产业统计报表制度(试行)》,将生物产业界定为“指以生命科学理论和生物技术为基础,结合信息学、系统科学、工程控制等理论和技术手段,通过对生物体开展研究并制造产品,或改造动物、植物、微生物并使其具有所期望的品质特性,为社会提供商品和服务的行业的统称,包括生物农业、生物林业、生物医药、生物能源、生物制造、生物环保、生物服务等领域。”该制度以《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4754-2002)》为依据设置云南省生物产业统计指标及口径范围,对生物产业的农业生产、工业生产、产品销售和利税等情况进行统计,指标体系涵盖一、二、三产业。该制度将烟草产业纳入生物农业统计范畴,因为云南省是我国最重要、规模最大的烤烟和卷烟生产基地,烟草种植业、卷烟工业是该省农业和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烟草产业是该省最具比较优势、最有特色的产业之一,是省财政的主要支柱,所创税收自1988年起一直位居全省各产业之首,最高年份占全省70%。此外,烟草产业还促进了其他相关产业的发展,是该省的重要产业。2011年,云南省生物产业总产值达4100亿元,成为全省重要的支柱产业。但是,关于产值的具体构成未见报道。

3.2 江苏省无锡市分十大领域统计生物产业

2012年1月,无锡市统计局、发改委《无锡市新兴产业统计监测制度(试行)》,对该市物联网、节能环保、生物产业等十大新兴产业开展统计监测,该制度将生物产业界定为“包括生物技术产业和新医药产业。生物技术产业:主要是生物能源、生物工业、生物农业、生物环保等新兴产业领域。新医药产业:是指以新技术、新工艺、新剂型、新装备等的开发应用为特征,是蕴含巨大经济社会效益、最具广阔发展前景的新兴产业,主要包括生物技术药、中药、小分子药物和医疗器械、生物试剂、医用材料等。”在该制度的统计分类目录中,将生物产业分为生物医药制造、生物药品制造、中药制造、医疗器械和医用材料制造、生物工业产品制造、生物农业产品制造、生物环保产品制造、生物能源产品制造、药用包装材料、其他十大领域,统计生物产业的总产值、新产品产值、主营业务收入和从业人员数。但是,对于各领域的具体统计范畴及其与《国民经济行业分类》的关联未见,由市科技局与市农业委员会负责核定相关企业名录并组织统计工作。无锡市发改委公布的新兴产业发展数据显示,2012年1~10月该市生物技术和新医药产业总产值(营业收入)为252.75亿元,同比增长9.1%。

3.3 浙江省宁波市采用汇总系数统计生命健康产业

2013年3月26日,宁波市统计局、市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宁波市战略性新兴产业统计分类目录(试行)》,以《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4754-2011)》为依据,根据具体类别与相关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关联度确定不同的统计汇总系数,对该市节能环保、生命健康、新能源、海洋高技术等八个战略性新兴产业进行统计。其中,生命健康产业包括生物制品制造产业、生物工程设备制造产业、生物技术应用产业三个子产业,下分十个领域。

4 生物与健康产业概念与内涵

在我国现行的生物与健康产业统计体系下,本文以国家产业政策为基础,参考国内各省市产业界定方法,将生物与健康产业界定如下:

4.1 产业概念

生物与健康产业是指以生命科学理论和生物技术为基础向社会提供商品和服务的行业的统称,包括生物医药、生物农业、生物能源、生物环保、生物制造、生物医学工程、生物技术服务、健康服务产业领域。

4.2 产业构成

(1)生物医药产业:是指以现代生命科学理论为基础,与医药产业结合,利用生物体及其细胞、亚细胞和分子的组成部分或以其作为作用对象,结合工程学、信息学等手段开展研究及制造产品或改造动物、植物、微生物等,并使其具有所期望的品质、特性,进而为社会提供商品和服务手段的综合性技术体系,其内涵包括生物医药产品研制、规模化生产和流通、服务等。该产业主要包括化学药品原料制造、化学药品制剂制造、中药饮片加工、中成药制造、生物及生化制品的制造、卫生材料及医药用品制造、医疗仪器设备及器械制造以及制药专用设备制造[2]。

(2)生物农业产业:是指运用基因工程、发酵工程、酶工程以及分子育种等生物技术培育动植物新品种,以及生产农业投入品如生物农药、兽药与疫苗、生物肥料以及生物农用材料所形成的产业。该产业包括农业生物种业、生物饲料、生物农药、生物肥料、生物疫苗等重点领域[7]。

(3)生物能源产业:生物能源是指由生物质转变而成的能源,是从能源作物、林业废弃物和有机废料等生物质中产生的能源,包括来自树木的木材能源和来自非木材的农业作物的农业能源,其中储存着可用于产生电能、热能、液体燃料及气体燃料的化学能源。我国生物能源主要指利用淀粉、糖、动植物油脂以及木质纤维素为原料生产燃料乙醇、生物柴油、沼气以及生物质发电等[2]。

(4)生物环保产业:目前国际上尚无统一的界定,一般认为凡是与生物技术结合,充分利用生物的特殊功能进行生物净化、生物修复、生物转化和生物催化,从污染治理、清洁生产、能源开发到可再生资源利用,多层面、全方位地为解决工业和生活污染、农业和农村面源污染、荒漠化和海水污染等提供相关产品和服务的行业,均属于生物环保产业研究和应用的范畴,也是其发展的趋势和方向[2]。

(5)生物制造产业:包括采用微生物细胞、生物酶,以及基因工程、合成生物学和细胞融合为代表的现代生物技术及以发酵和酶转化为代表的近代生物技术成果形成的生物制造业,是以现代生物技术为基础大规模生产人类所需基础化学品与原料等的一种工业方式,广泛应用于化工、食品、制药、造纸、纺织、采矿、能源以及环境保护等许多重要领域[2]。

(6)生物医学工程产业:是指运用综合工程学、生物学和医学的理论和方法,提供生物医学材料制品、(生物)人工器官、医学影像和诊断设备、医学电子仪器和监护装置、现代医学治疗设备、医学信息技术、康复工程技术和装置、组织工程等产品研制、规模化生产和流通、服务的产业。

(7)生物技术服务业:是指以现代生物技术与其他要素为支撑,通过生物技术的研究、创新、应用、转化、转移、扩散,形成完整的生物技术产业链的服务活动的总和,是一种创造和传播生物技术知识,提供、应用生物技术知识服务的产业体系[2]。

(8)健康服务业:是指以现代或传统医学技术为主要支撑,以医疗服务、健康理疗、康复调理、生殖护理、健康管理为主体的,为人类健康服务的综合性体系。

参考文献:

[1]李学勇.中国生物产业调研报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

[2]北京生物产业发展报告编辑委员会.启航2009北京生物产业发展报告[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

[3]伍业锋,刘建平.生物产业的界定及统计制度方法初探[J].统计与决策,2011,(20):35.

[4]龙九尊.专家呼吁建立战略性新兴产业统计体系[N].科学时报,2010-9-13(B1).

[5]科学技术部.“十二五”生物技术发展规划(国科发社〔2011〕 588号)[Z].北京: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