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一体化建设实施方案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城乡一体化建设实施方案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城乡一体化建设实施方案

城乡一体化建设实施方案范文1

  关 键 词:城乡结合部建设

2010年2月,北京市正式启动50个重点村的建设改造。50个重点村聚集了120多万人,其中户籍人口21.4万,流动人口超过100万,人口结构倒挂现象普遍存在。曾被形容为“人口资源环境矛盾最突出,社会秩序最紊乱,利益诉求最复杂,城乡反差最明显”。经过两年建设改造,全市50个重点村旧村拆除工作目前已基本完成,回迁安置楼正在按照动迁后两年回迁目标加紧施工,集体经济产权制度改革全面启动,集体产业规划发展,转移就业、社区建设、绿地回建等工作稳步推进,实现了城乡结合部面貌改变、产业转型、群众生活改善。

今年3月2日,北京市召开城乡结合部建设总结表彰大会,宣布经过全市上下的共同努力,全市50个重点村建设两年目标任务圆满完成。市委书记刘淇在会上总结了两年来重点村建设五个特点。

动议:两年解决20年问题

在经济、社会、人口资源环境等矛盾最尖锐的结合部地区,“都市病”易患难治。早在2009年12月,北京市委常委会就专题研究城乡结合部问题,会议认为:城乡结合部是首都经济、社会、人口资源环境等矛盾尖锐的地区,重点村是城乡结合部这些矛盾最尖锐的地区。会议决定:下决心经过两年时间的努力,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创新体制机制,对这些区域整体建设改造城市化,使这里的群众全部妥善安置,外来人口合理安排,区域产业健康发展,绿色空间同步实现。之后再逐步拓展到全市227个村庄。此前,市委书记刘淇、市长郭金龙等多次深入流动人口聚居地调研,对此问题关注已久、深思已久;市人大代表、政协委员逐年都有相关议案、提案提出。

思路:以政府为主导、农民为主体

50个重点村的建设,北京市从一开始就确定了“政府主导、农民主体”的思路,并且明确了“调、拆、建、转、管”的五大重点任务,集成绿化隔离地区建设、规划、立项、土地储备、拆迁等10类33项政策,诸多部门协作,提速行政效能,激发融资智慧。规划部门按照“一村(乡)一策”原则,编制了规划实施方案。各区研究制定了重点村建设实施方案,确立了土地储备、重点工程带动、产业园区带动、新城建设带动、执行绿隔政策等建设开发模式,平衡了建设资金,制定了倒排工期。

按照规划,50个重点村拆迁整理出来的45平方公里土地,7.8平方公里建回迁安置房,3.3平方公里建集体产业,13平方公里回建绿地,4平方公里建设公共基础设施,16.9平方公里用于平衡建设资金,完善城市功能。这确保了农民安置能上楼、农民长远生计有保证、城市长远发展目标能够实现。

但最大的难题是:建设改造钱从哪里来?经初步测算,完成50个重点村整体迁建,资金需求2321.1亿元。为此,北京采取了三种办法。

城乡一体化建设实施方案范文2

黑龙江省是国家重要的商品粮基地,粮食总产量、商品量和调出量均居全国首位,在全国具有特殊的地位和作用。而“两大平原“耕地面积占全省的80%以上,粮食产量占全省的90%以上,是黑龙江省乃至全国重要的粮食主产区。在“两大平原”开展现代化农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是目前国家开展的唯一涉及农业生产关系的重大调整和变革,已纳入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管理。综合配套改革试验为我省加快发展带来了难得的机遇。

黑龙江省制定的实施方案,明确了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将以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为主线,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确保农民持续增收为目标,将牢牢守住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底线,坚持走合作经营道路,着力破解制约现代农业发展的体制机制问题和深层次矛盾,努力把两大平原建成国家商品粮基地核心区、绿色食品生产样板区、高效生态农业先行区和统筹城乡发展先导区,加快推动我省由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转变,为全国粮食主产区实现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四化同步”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实施方案重点从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创新农业生产经营主体、深化农村土地管理制度改革、创新农村金融保险服务、大力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和应用、搞活农产品市场流通、加快水利建设与管理体制改革、加强生态建设与保护、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加快城乡一体化发展、完善农业支持保护政策等11个方面细化分解改革试验任务,谋划和设计区域布局、实施路径和方法。主要任务:一要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科学发展优质高效种养业,抓好玉米、水稻、大豆、小麦等优势产业带建设。重点发展“两牛一猪”,兼顾发展其他畜禽和水产养殖业。大力发展绿色食品产业,重点搞好大米、山特产品、水产品和蔬菜等产品的系列开发。积极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业,打造全产业链经济;二要创新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培育农民合作组织、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和农业企业等四种经营主体,逐步建立起以农民合作组织为主体、以专业大户和家庭农场为两翼的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体系。加快土地流转,促进土地规模化经营,增强农业抗风险能力和市场竞争力。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带动农户到2015年覆盖面达到80%以上。深化农村土地管理制度改革,优化城乡用地结构;三要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大力兴水用水,创新管理体制和投资主体,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推进水价改革,实现水资源优化配置。发挥农业科技的支撑作用,加快农业科技服务合作化、社会化步伐。提高现代农业装备水平,提高田间综合机械化程度和农机装备省内配套率;四要抓好农业社会化服务。搞活农产品市场流通,创新农产品流通方式和交易方式,培育壮大多元化市场流通主体。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树立绿色有机品牌,实现从农田到餐桌全程质量控制,打造全产业链的食品安全品牌。建立健全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创新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增强金融保障能力、拓宽农业保险形式;五要加快城乡一体化发展。加大社会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体系投入,在规划布局、公共服务、社会保障、城乡就业上,探索建立在现代农业基础上的城乡一体化发展之路;六要完善农业支持保护政策。增加资金投入,建立完善粮食生产和生态补偿机制等支持保护政策体系,调动政府抓粮和农民种粮积极性。

(黑龙江日报)

城乡一体化建设实施方案范文3

一、指导思想

以“服务民生、服务三农”为宗旨,以改善农村支付环境为目标,全面提升农村服务水平,推进农村地区支付清算基础设施建设,创新和丰富支付工具和服务品种,改善农村地区银行卡受理环境,畅通农村支付结算渠道,构建城乡一体化的支付结算网络。

二、工作目标

总体目标:在郧西县农村支付环境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的指导下,努力提高支付清算网络系统在涉农金融机构乡镇网点的覆盖面,丰富农村支付服务主体和工具,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体制的建立。

具体目标:在农村地区逐步完善以大、小额支付系统为基础,以卡基支付系统及自助设备为支撑,以网上银行、电话银行、商易通等特色支付工具为补充的支付结算网络体系,力争在年底,大、小额支付清算系统覆盖到60%乡镇银行(信用社)网点,方便个体私营企业办理结算;邮政“绿卡村”覆盖面达到60%,ATM机自助设备和POS终端乡镇布放率达到60%,满足农村集镇超县、商场、宾馆、休闲娱乐等场所刷卡、消费方式升级的需求;100%农村金融机构开通网上支付、电话支付、移动支付等功能,实现特色支付工具在乡镇全覆盖。

三、工作措施

(一)推进现代化支付体系建设。进一步加强对农村地区银行机构支付体系建设的技术培训和业务指导,完善支付系统应急处置预案,支持有条件的农村信用社和邮储银行乡镇网点通过方式加入人民银行支付系统。

(二)完善内部清算网络建设。农村信用社和邮政储蓄银行要加强内部清算网络建设,研究乡镇网点业务处理系统标准软件和硬件配套以及外包处理,优化业务处理流程,促进乡镇网点提高系统内支付业务处理效率。新设农村银行机构必须实现与上级机构的清算网络连接。

(三)以新农村建设为科学指导,切实改善农村地区用卡环境。针对目前农村金融机构网点收缩的情况,农村信用社和邮政储蓄银行要按照互利合作的原则,调整农村地区银行卡的收费策略,便利银行卡在农村地区的跨行使用。要适当增加投入,有选择性地在外出劳务较大、经济较发达或农副产品、矿产品交易量较大的乡镇,布放ATM机和POS机等自助终端设施,逐步改善农村地区银行卡受理环境,提高银行卡在农村地区的使用率。

(四)推动农村地区非现金支付工具的应用,丰富支付结算品种。一是结合地域特点,推广网上银行业务。根据乡镇金融机构网点少,部分客户离金融机构路程较远的特点,采取“以点带面,全面发展”的策略,有针对性地推广网上银行业务,方便客户日常资金结算,缓解金融机构柜面服务压力。二是结合农村地区行业经营特点,推广电话银行业务,解决农村地区农副产品收购结算方式单一、现金使用量大的问题。三是推动银行卡特色服务的开展。结合打工经济特点,积极推广农民工银行卡特色服务,形成以农村信用社和邮政储蓄银行网点为主体、各发卡银行共同参与的农民工银行卡特色服务环境。

(五)加强宣传,扩大社会影响,确保支付工具延伸工作的顺利开展。一是定期组织郧西县银行业金融机构在农村地区开展大型户外宣传。二是组织信用社和邮储银行充分利用营业网点的优势,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1)悬挂横幅,发放支付结算宣传资料;(2)开辟窗口,设置“农村支付结算宣传咨询窗口”标志牌,方便乡镇企业、农民咨询;(3)加强对柜面人员支付结算业务知识的培训,确保做到“有问必答、答必详尽”。三是充分利用报纸、电台等媒体资源,通过新闻报道、专栏介绍等形式,多层次、多角度开展宣传活动。四是与县劳动局、农业局等部门开展合作,将农民工银行卡特色服务、银行卡基础知识等支付结算知识,纳入对农民工的培训课程,让“支付结算知识进农村”宣传活动制度化、经常化。

四、工作要求

(一)加强组织领导。为保证农村支付环境建设工作顺利开展,成立郧西县农村支付环境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分管副县长任组长,县政府办、人行、农行、农村信用联社、邮政局、邮政储蓄银行负责人为成员。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县人行,高晓东同志任办公室主任。

(二)落实工作职责。领导小组负责农村支付环境建设工作的总体部署和协调,解决工作中出现的矛盾和问题。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每半年向领导小组报告项目建设和运行情况;负责每季组织召开工作会议,通报建设情况和信息沟通;负责制定项目建设方案和业务运行方案,对项目建设提供技术支持;负责落实系统安全工作责任制,完善项目运行制度建设,排查和解答项目运行过程中的业务和技术问题;负责项目建设的社会宣传和工作总结,组织开展业务培训;完成领导小组部署的其他工作。

(三)加强信息反馈。领导小组办公室的成员单位要主动履行各自的工作职责,对实施方案确定的工作内容进行积极探索和调查研究,积极发现问题,总结经验,并向领导小组及时反馈。

(四)严格监督检查。县政府将督促人民银行郧西县支行适时对辖内农村支付环境建设工作进行检查督导,并根据阶段性工作目标,对各银行机构农村支付环境建设工作的实施情况进行考核评比。

五、工作步骤

(一)制定方案。年9月30日前,完成对郧西县支付结算环境的调查论证,制定农村支付环境建设工作的实施方案。

(二)组织发动。年10月10日前,召开银行机构座谈会,启动实施方案。

城乡一体化建设实施方案范文4

一、指导思想

坚持科学发展观,以区域推进素质教育为核心,以提高农村学校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为重点,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为根本,加快中小学教育现代化建设步伐,进一步深化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和教学改革,深入开展区域教育均衡发展的研究与探索,促进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二、总体目标

到2015年,实现全区教育高位优质均衡发展。建立教育管理、教学设施、教师队伍、教育教学等一体化管理模式,使区成为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示范区,使每一所学校都成为特色发展学校,让每一个学生都能享受到同等的优质教育。

三、工作要点

(一)全面优化管理机制。严格按照“统筹规划、科学发展”原则,落实区域内城乡教育一体化管理。完善一体化管理细则,进一步明确学区一体化管理的权利和职责,统一规划学区工作,统一安排教学活动,合理调配城乡师资,统筹学区工作经费。确立一体化管理目标,深化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形成长效管理机制。明确一体化管理任务,做到“学校布局调整规划、学校建设标准、教育经费拨付、教职员工队伍、教育质量评估”等诸方面管理的协调统一。到2015年,形成城乡学校教育教学一体化管理新体系和运行新模式。

(二)合理调整学校布局。根据《关于市中小学布局调整的规划方案》,制定2011—2015年的具体方案,按照学校规模适宜、班额适度、方便学生就近入学的原则,做到城乡一体化规划,且适应学龄人口变化、城市化进程和新农村建设,确保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农村留守儿童平等接受教育。2011年,迁建望岛小学、八中,扩建孙家疃小学;小学、初中平均班额达到45人、50人;公办学校接收流动人口和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比例达到93.47%。2012年,扩建七中;小学、初中平均班额达到44人、48人;公办学校接收流动人口和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比例达到94.5%。2013年,新建望海园学校;小学、初中平均班额达到43人、46人;公办学校接收流动人口和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比例达到95.5%。2014年,新建羊亭小学、温泉中学;小学、初中平均班额达到42人、45人;公办学校接收流动人口和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比例达到96.5%。2015年,新建半月湾中学;小学、初中平均班额达到40人、45人;公办学校接收流动人口和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比例达到97.5%。

(三)不断改善办学条件。稳步实施校舍安全工程,2011年,投资2000万元,加固改造校舍,投资8400万元,新建、扩建校舍面积43000平方米;2012年,投资800万元,加固改造校舍,投资2435万元,扩建校舍面积16236平方米。实施中小学办学条件标准化和省级规范化学校建设工程,要对照《省普通中小学基本办学条件标准(试行)》,确定薄弱学校名单,制定年度具体工作计划,2011年,全区标准化学校达到100%。2012年,全区省级规范化学校达到80%;2013年,全区省级规范化学校达到87%;2014年,全区省级规范化学校达到90%;2015年,全区省级规范化学校达到90%以上。提升学校内部设施配备水平,2011年,全区100%的学校数字化实验室(探究实验室)、综合实践活动室等各类实验室及内部设施达到省级标准要求;93%的学校教学仪器及图书馆藏书量达到国家配备要求;60%的学校建立学生电子阅览室,与校园网相结合,实现电子图书资源共享。到2012年,全区95%的学校教学仪器及图书馆藏书量达到国家配备要求;80%的学校建立学生电子阅览室,与校园网相结合,实现电子图书资源共享。

(四)实现资源深度共享。落实《市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及平台建设实施意见》,每年更新约1000台电脑,基本建成教育远程学习平台,建成动态优化优秀视频资源库。进行录播教室应用于学区均衡发展的探索,借助我区教育信息化的发展优势,深入研究信息技术在教育管理、教师培训、教育科研、教育教学等方面的广泛应用,全面提高学区信息一体化管理水平。加强信息技术方面的课题研究,完善“教育资源库”的维护建设,发挥远程教学评估系统的作用,以教育信息化促进城乡教育高水平、高质量地均衡发展。

(五)加强教师队伍建设。进一步完善教师管理制度,统一管理教师招聘录用、职务(职称)评聘、培养培训及考核等,实行电子档案动态管理,2012年全区城乡中小学教职工将执行同一编著标准。进一步强化教师培训,切实发挥骨干教师示范引领作用,继续深化“专题”培训内容,面向薄弱学校、农村学校,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从2011年开始,每年重点培养农村骨干教师200名左右。强化教师、中层干部定期轮岗制度,按照《区教育局关于实施城乡中小学教师交流工作的通知》精神,推进区直教师支教工作,每年按不低于5%的比例进行教师交流,在同一所学校任职满六年的校长要进行交流。

(六)切实发挥学区作用。落实《区教育局关于加强学区建设的指导意见》和《区关于依托学区平台落实城乡教学教研培训一体化管理的实施意见》,发挥学区委员会和中心教研组的作用,以整体提高教学质量为核心,以一体化全方位管理为手段,不断完善学区配套制度。制定统一的教学计划,实行学检测,建立学档案,开展研培训活动,充分发挥学区在教学、教研、培训等方面资源整合的优势,实现“以强带弱、以弱促强、共同发展”。

(七)整体提高教育质量。深入开展“区域整体推进素质教育的研究与实践”重点课题研究,探索将各项课题与区重点课题进行有机整合,建立素质教育评价体系和深入实施素质教育的考核评估机制。不断完善中小学教育质量监测机制,认真落实《区中小学教育质量监测实施意见》,每年度要开展一次学区教育质量评估考核,确保考核结果逐年提升。进一步强化学科教学管理,科学落实《区中小学教学常规》,各学区要实施规范管理、精细管理、民主管理,探索创新现代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制度。促进区域特色发展建设,按照《区中小学创建特色学校建设实施意见》,到2015年,全区中小学全部达到A级以上特色学校标准,50%的学校达到AA标准,20%的学校达到AAA级标准。

四、保障措

(一)强化组织领导。区政府组建以主要领导为组长、分管领导为副组长,发改、财政、教育、规划等有关部门的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区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区教育局组建以局长为组长、分管副局长为副组长的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制定具体的工作方案和工作计划。2012年,将出台中小学布局调整、教育信息化建设、城乡干部教师定期交流、均衡发展督导等一系列文件措施,为区域教育均衡发展提供目标明确、措施得力、严格高效的工作机制。

(二)全面组织实施。制定年度具体规划,进一步明确工作职责和工作任务。2011年,召开全区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会议,出台实施方案,进行全面宣传和工作部署。2012年,按照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指标,从体制机制、学校布局、办学条件、教师队伍等方面逐一扎实落实。2013年,根据前一阶段自我评估情况,总结经验,查找不足,明确思路,制定新的举措。2014年,着眼质量均衡,提出更高的要求,争取形成特色,并走在全市发展的前列。2015年,开展全方位的自我评估,查漏补缺,撰写报告,提炼成果,争取达到区域高位优质均衡。

城乡一体化建设实施方案范文5

一、关于几个概念的界定及相互间的关系

为理清思路,有利于成都市深入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战略的顺利进行,先对成都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与村庄整治的关系作以下探讨。

(一)社会主义新农村[]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按照“二十字”的要求,动员全社会力量参与,协调推进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涵盖农村政治、经济、社会、生活、环境等全面性综合性内容,是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全面深化,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

根据中央十六届五中全会的决定和中央农村工作会的精神,社会主义新农村是由各级政府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组织和引导农民参与,全面深化农村改革,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大力发展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事业,按照统一规划建设和治理农村人居环境,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城乡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的现代中国农村。

落实到成都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是深入推进城乡一体化,统筹推进“三个集中”,努力引导和帮助农民向城镇转移;同时“四位一体”,改善农村发展环境,在农村区域产业集中发展、土地集中经营、农民集中居住,改变农民生产生活方式。因此,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需要紧紧围绕推进城乡一体化的总体部署,深化细化各项工作,由各级党委、政府统一领导,各级各部门各个方面参与,协调配合,共同实施。

(二)村庄整治

根据建设部《关于村庄整治的指导意见》,村庄整治是国家建设部提出的各级建设部门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中承担的核心任务。是在当地党委、政府统一领导下,按照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体部署,立足于提升农村人居环境和社会文明,为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改变农村传统的农业生产生活方式,提高广大农民生活质量,积极配合各个方面,充分利用已有条件,整合资源,完善村庄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保护生态环境,建设新社区、改造旧村落,改善村容村貌的具体工作。

落实到成都市,村庄整治工作不能简单化地理解为对现有村庄的整改,而是建设部门按部门职能承担的统筹城乡资源、统筹推进“三个集中”,参与农村“三大工程”建设,促进农民转移和集中的各项具体工作任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村庄整治的关系,是整体与局部、综合与具体的关系。因此,各级建设部门要在各级党委、政府的统一领导下,按深入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体要求开展工作,绝不是把村庄整治与推进城乡一体割裂开另搞一套。

(三)新居工程

“新居工程”,是特指成都市在中心城区、14个县城、30个重点镇本轮规划的城市建设用地区内,按“六统一”的方式,提前建设的专用以集中安置该区域农村居民的城市化居住小区。即纳入城镇统一规划,统一供地,统一按城镇居住小区的性质和标准,统一配套小区路、水、电、气、通讯和排污、治污等基础设施,以及文化、教育、卫生、商贸、绿地等公共服务设施,由城镇政府统一组织建设,并实行统一的社区服务和管理,满足被安置农民和进镇落户农民转为城镇居民后的生存和发展的需要。新居工程是成都市推进“三个集中”的创新性实践,是组织和引导农民向城镇集中、最终转变从业方式、居住生活方式,改变农民身份,成为城市居民的重大建设项目。

(四)农村新型社区

农村新型社区是按照成都实际,在农村区域按照统一规划和统一设计所建设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齐全,符合产业发展和人居环境要求,具有社区服务和管理功能,规模较大的农村集中居住社区。

成都市深入推进城乡一体化,重点是统筹推进“三个集中”,把农民尽可能从土地上解放出来,转移到城镇从事非农产业,转变为城市居民。同时,对仍以农业产业为主,需居住在农村的农民,提高农民聚集度,有效改善农民居住条件。农村新型社区是成都市农村区域农民居住生活的一种先进形式,是成都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项具体内容,是改变农民居住方式的基本形式,也是村庄整治的主要模式。

(五)几个概念间的关系

由此可知几者之间的关系: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统领各个方面的总体战略任务;村庄整治是总体战略任务中的部门工作任务;建设农村新型社区是成都市在总体战略任务中促进农民集中居住的重要内容;新居工程已不再属农村范畴,而是统筹城乡建设,在特定区域将农民直接转变为城市居民的建设项目,是成都市建设新农村的最高层次。

二、成都市新农村建设的具体方式

(一)新居工程建设

新居工程是成都市农村居民向城市居民的转变、农村社区向城市社区管理体制转变、城乡同繁荣共发展的重大项目。是新农村建设中促进农民向城镇集中,转变农民身份的综合性工程。按全市新农村建设的总体目标,到2010年,农民变市民中心城区达到100%,14个县城和13个优先镇达到70%。实施新居工程建设政策性强,各区(市)县政府要制定专门的办法,由政府组建“新居工程”建设投资公司作为投融资和项目建设的主体,政府先投入一定的启动资金,公司以土地的预期收益为抵押多渠道筹资、融资,对土地进行整理,在土地征用后,通过招拍挂方式取得的土地收益,返还其土地整理成本。新居工程实施方案要经三分之二的农民同意,符合规划,按法定程序报建。

(二)农村新型社区建设

农村新型社区是我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基本形式,按全市新农村建设的总体目标,农村范围(即县城、重点镇之外的区域)到2010年,农民集中居住度平坝地区达到60%,丘陵地区40%。农村新型社区按乡(镇)总体规划布局定点,并确定其聚居规模。以土地整理和宅基地归并项目为载体组织建设,其实施方案,经三分之二村民或三分之二村民代表同意后,按法定程序报建,由乡镇政府和村集体经济组织,有组织分步骤地实施建设。

(三)旧村落(场镇)改造

旧村落(场镇)改造是我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补充形式,是结合实际因地制宜地对按规划予以保留,但环境较差、设施不全的现有一定规模的村庄和院落,以及已撤消建制的原场镇片区,按照农村新型社区标准对环境、设施和建筑实施综合整治,并吸收附近农民进入建房居住,成为符合宜居要求的新型农村居住社区。旧村落(场镇)改造以“统一规划、统一设计、政府资助”的方式,由乡镇政府和村集体经济组织,因地制宜,有计划分步骤地组织实施建设。

(四)移民新区建设

是我市边远山区建设新农村的创新形式,即不宜集中居住,也不宜发展二、三产业的山区,农民无法依靠当地资源增收致富,在较大的区域内,统筹区域发展,根据实际情况,将农民迁移到适宜集中居住、有利产业发展和创业增收的片区,按规划和标准建设新型社区,彻底改变农民的生产和生活条件。通过移民新区建设,到2010年山区农民集中居住度达到40%。移民新区建设,以“统一规划、统一设计、政府资助”的方式,由乡镇政府和村集体经济组织,因地制宜,按规划、有计划、分步骤地组织实施建设。

三、成都市新农村建设的措施

(一)基本措施

1、以规划为先导,全面规划,分步实施新农村建设。

按照区域“三集中”规划,编制新农村建设规划,以整个村域为单位,对农村生产生活各要素、各项设施全面统筹,综合整治。各部门要积极参与新农村建设规划的编制,予以相关的技术指导,并帮助和指导乡镇政府和村级组织制定实施方案,按照规划进行相关的专项设计。依据规划,根据产业发展趋势,科学、有序地进行新农村建设。规划按终极发展目标一步到位,而建设按产业集聚程度,分区域梯次推进,分步

2、以土地整理和宅基地归并为依托,大力引导农民集中。

成都市新农村建设紧密结合土地整理和宅基地归并同步进行,在土地整理和宅基地归并项目的实施中,实现产业集中发展、土地集中经营、农民集中居住。各区(市)县积极开展土地整理工作,按照土地利用规划、新农村建设规划、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发展方向,结合土地整理项目,利用项目资金,各方面的建设投入同步跟进,配套实施,抓好项目范围内的生产设施、农村新社区或城镇“新居工程”的住宅、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等各项建设。在土地集约化、产业规模化的同时,建设功能齐全、环境优良、风貌协调的农村新社区或城镇“新居工程”小区,引导农民改变居住方式,从分散走向集中、从农村转向城镇。土地整理和宅基地归并项目是成都市新农村建设的切入点,结合点,没有土地整理和宅基地归并项目的区域暂缓实施新农村建设。这就是成都特色。

3、发展集体经济,壮大村集体经济组织的调控能力。

通过土地整理和宅基地归并新增的耕地,所有权归全体村民共有。但不分配到农户,由村集体经济组织统一经营或统一流转经营,发展集体经济,壮大集体经济实力。其经营收益,一部分分配给村民,一部分用于村农公益事业和公共服务活动。这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根本。新农村的本质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的目的是共同富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最终目标是实现全体村民共同富裕。在现阶段,需要建立必要的社会调控机制,协调发展的不平衡和存在的矛盾。农村社会调控主要靠村民自治组织和村集体经济组织实施,村集体经济组织就需要有基本的经济调控能力。发展集体经济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措施。

(二)建设管理的措施

1、以垃圾和污水处理为重点,开展农村环境整治。

按照新农村“五化一配套”(道路硬化,公共场所绿化,路灯亮化,河道净化,社区洁化,环境美化,公共设施配套)的内容,各部门从技术上和政策上指导、配合乡镇政府、村级组织强化村内主要道路、供水、排水等基础设施建设和整治。重点建立县、镇、村三级联动的农村垃圾处置体系(县级统一组织处理、乡镇负责组织清运、村级组织收集);配建排污管道和生活污水净化沼气池或其他污水处理设施。

2、以农村危房和私搭乱建清理整治,消除农村建筑安全隐患。

各区(市)县建设局组织力量,指导和配合乡镇政府,对村内危房和私搭乱建进行清理整治。教育和帮助农村拆除有安全隐患的建筑,向规划的新社区集中居住。

3、以延伸城市建设管理方式,创新村镇建设管理体制。

新农村建设项目均由县级建设部门统一管理,并依法予以业务监督和技术服务,统一实施工程质量、安全监督。各区(市)县建设局改革村镇建设管理体制,打破当前城乡建设二元分割格局,建立以主要负责人牵头,各部门统筹联动的新农村建设管理工作机制;同时发挥建设局村镇科(办)的综合作用,协调各相关科室,把城市建设管理的方式向农村延伸,建立新的村镇建设管理模式。农村新型社区建设方式,以“统规统建”为主要方式,淡化“统规自建”,确保规划和设计的执行。加强村镇建筑工匠的管理和培训,进一步提高素质,现有工匠队伍维持现状,不再新增村镇建筑工匠,鼓励和引导村镇建筑工匠向建造师转化。

4、以加强技术服务,塑造多样化的新农村建筑风貌。

新农村建设防止“村村一张图,村村一个样”的现象,各地新农村的建设方案和房屋建筑要结合实际,依据当地不同的传统文化、地形地貌、生产生活需要等因素,分别进行设计,使新农村建设突出乡村特色、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市建委组织专家免费为各地新农村建设提供技术服务,各区(市)县建设部门加强指导。市、县二级建设部门免费为各地提供新农村住宅设计方案,并指导各地结合当地实际调整和完善设计,提高新农村建设的质量和水平。

城乡一体化建设实施方案范文6

一、项目概述

1、项目提出背景、意义及必要性

2、攻关目标和内容

3、项目形成成果、知识产权及完成时间

二、项目立项的必要性及市场需求分析

1、项目技术攻关的必要性

2、项目的市场需求分析

三、相关领域国内外技术现状、发展趋势及国内现有工作基础

1、国内外技术现状、专利等知识产权情况分析和国内现有的工作基础

2、国内外技术发展趋势

四、项目计划项目及主要研究内容

1、主要目标

2、研究与开发内容

3、项目的技术关键,包括技术难点、创新点

五、技术、经济效益分析(含市场风险分析、推广应用前景及产业化可行性)

1、技术经济效益分析(含经济效益、社会效益)

2、推广应用前景分析(产业化可行性)

3、项目实施的风险分析(含市场风险、技术风险、管理风险等)

六、计划实施年限、经费预算及来源渠道

1、年度计划

2、经费预算

3、经费来源

七、必要的支撑条件、组织措施及实施方案

1、必要支撑条件

2、组织管理的措施

3、组织实施方案

八、其它说明

九、行政主管部门(县、区)意见(并加盖公章)

项目实施方案(一)

根据自治县民委“马民经(**)19号”项目合同书内容和四川省民族两金管理相关规定,现就2007年低产茶园改造项目具体实施制定如下方案:

一、项目实施总体要求

通过对劳动乡、老河坝乡、民建镇三个乡镇部分老化茶园采取换种、深修剪、追施肥料等技术措施,实施低产茶园技术改造,通过改造大幅度提高项目区茶园生产性能,增加产量,提高茶叶品质,达到较大幅度增加经济收入的目的。同时通过项目实施引进优良高产品种、推广适用先进改造技术,对广大茶农进行技术培训,达到科技推广宣传,带动全县茶叶生产科技含量稳步提高,促进民族地区农业经济快速发展。

二、项目实施地和工作量

㈠劳动乡柏林村1500亩(其中换种500亩、深修剪1000亩);井池村深修剪1800亩。技术培训1000人次。

㈡老河坝乡永红村1000亩(其中换种400亩、深修剪600亩)。技术培训500人次。

㈢民建镇天星村600亩(其中换种100亩、深修剪500亩)。技术培训500人次。

三、项目实施单位和项目组织

县科技局、劳动乡人民政府、老河坝乡人民政府、民建镇人民政府。由县科技局负责统一协调相关工作、技术支持和补助资金筹措;乡镇人民政府负责发动村组干部群众,并组织具体实施。

四、主要技术措施

㈠换种。对茶树树龄长,树势严重衰弱,产量低,品质差,生产性能无法恢复的茶园,选用现在最优品种,如名山131、福选九号、福鼎大白等进行换种。此项工作于2007年11月上旬完成。

㈡深修剪。对茶树树龄在十年左右,由于管理不善造成树势有所减弱,出现减产,但生物经济年限还很长的茶园,采取深修剪、追施肥料、防治病虫等技术措施,恢复茶园生产能力,增加产量,提高品质。此项工作于2008年6月完成。

⒈树冠更新。深修剪一般在春茶结束后进行,剪去树冠上部5——8寸的细弱枝条,再用整枝剪清除茶蓬中的弱枝、病枝、枯枝及下垂枝,保留分生力强的骨干枝。

⒉根系更新。在根系旺盛生长来临之前进行深耕,结合施有机肥。耕作深度应增加到9——16寸。

⒊改良土壤,提高肥力。对土壤瘠薄的茶园,在茶树行间沿树冠边缘垂直掘出深40厘米,宽50厘米的沟,取出地土放置在行间熟化,新土填入沟中,实行土壤局部更换;对茶园进行改梯、建梯,并按新茶园的要求,修建排蓄水系统,防止和减少水土流失;深耕施有机肥,通过深耕结合施有机肥来逐步加厚耕作层,一般深耕30厘米以上,尽量做到表土与底土互换。

⒋强化改造后的管理

增施养料:包括增施基肥、追肥及根外肥。

修剪养蓬:低产茶园树冠,不论采用何种修剪改造,在初期都要按照新茶园培养树冠的要求,采用修剪和打顶养蓬方式培养树冠,直至茶树树冠养成后才能正式投产开采。

合理采摘:树冠改造后的1——2年,要贯彻“以养为主”的原则,在茶树高度未达到70厘米,树幅未超过1米时,只能采用打顶培养树冠,要采高留低,采中留顶,采密留稀,抑制主枝生长,增加分枝密度,提高生长枝数量。

病虫防治:以农业防治、生物防治为主,化学防治为辅。

五、资金安排。本着茶农投入为主、政府补助为辅的原则开展该项目实施。项目资金初步安排如下:

㈠劳动乡柏林村换种500亩,需茶苗款27万元(300万株),项目资金补助10万元;深修剪改造茶园1000亩需肥料款15万元,项目资金补助5万元。

㈡劳动乡井池村深修剪改造茶园1800亩需肥料款27万元,项目资金补助15万元。

㈢老河坝乡永红村换种400亩,需茶苗款21.6万元(240万侏),项目资金补助12万元;深修剪改造600亩需肥料款9万元,项目资金补助3万元。

㈣民建镇天星村换种100亩需茶苗款5.4万元,项目资金补助3万元;深修剪改造500亩需肥料款7.5万元,项目资金补助2万元。

以上四项合计项目补助资金:50万元。

六、项目要求

㈠确保项目实施质量:为了扎实抓好项目实施,保质保量,对项目区参与项目实施的茶农实行实物补助形式,即由乡镇人民政府对农户直接补助苗和肥料,不补助现金。同时确保茶苗品种纯度和肥料质量;

㈡通过项目实施起到带动项目区茶叶生产产量和产值大幅增加,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㈢通过项目实施进一步提高科技在农业生产中的支撑作用,激发广大群众用科技、学技术的积极性,不断提高生产技能,为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先进技术推广打下良好基础;

㈣强化项目资金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确保党和政府的政策不折不扣惠及群众。

项目实施方案(二)

一、指导思想

认真贯彻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加快发展现代农业为目标,依靠科技,建设示范基地;品牌经营,实施标准化管理;市场化运作,创新经营机制;注重与环境协调,实现可持续发展;更大范围,更高层次实现农业资源和生产要素的整合、聚集、转化,推进农业园区化发展,促进农业结构调整、现代畜牧业发展、山区林业综合开发、农业产业化经营、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农业科技支撑和农民增收跃上新台阶。

二、基本原则

(一)优势产业原则。立足我市产业特点,以市场为导向,在优势区域、优势产业建设现代农业示范园区,推动特色高效农业发展。

(二)科技先导原则。综合运用现代农业科技成果、现代农业生产手段和现代经营管理方式,促进主导产业升级,提高农产品质量,提升农产品市场竞争力。

(三)“三整合”、“三集中”原则。整合项目,整合资金,整合科技,推进农业资源聚集,破解现代农业发展资源要素约束难题。土地向业主大户集中,促进规模化发展;农民向园区集中,促进农民向产业工人转变;项目向园区集中,促进投入整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