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加快城乡一体化建设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加快城乡一体化建设范文1
摘要:通过对现在城乡计划生育现状的了解,并结合我国的计划生育政策,从城乡计划生育政策的弊端出发,分析城乡一体化过程中二孩计划生育政策的可行性以及重要性,以促进城乡计划生育政策的不断的完善,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水平,打造和谐的城乡一体化环境。
关键词:城乡一体化 生育政策 社会保障
城乡的计划生育政策是社会公共政策的一部分,自2005年以来,我镇个体企业主男孩户存在领养孩子现象,有了领养孩子的先例,就出现了个体企业男孩户对象发展自已生育的现象,这两个主要原因对我镇计划生育工作带来了较大负面影响。目前,我镇计划外对象怀孕后经我们多次上门做工作,对象户拒绝采取补救措施,造成很多个体企业主计划外生育二孩的意愿日趋强烈。原有的计划生育政策不能起到很强的限制和引导的作用了。因此各省级单位调节城乡的计划生育政策是很必要的,针对这种现状,本文从城乡生育政策的现状出发,提出适合城乡生育计划的二孩生育政策,以不断的促进生育政策的完善,更加的贴近实际生活。
随着社会经济环境的不同,我国在生育问题上的问题也越来越明显,例如人口老龄化、社会保障严重滞后、人口数量瞒报等问题,这些问题对城乡的发展是很不利的,不利于城乡的和谐发展。近年来很多城镇的计划外生育始终处于反弹势头中,对稳定低生育水平总目标实现困难重重,我镇也面临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的艰难局面,城乡一体化生育政策的约束性和指导性随之减弱。具体表现在:首先,一些通过政府将城乡的行政级别的提高使一部分农村居民成为了城镇居民但是实质上的生活条件并没有改善,一些外出打工的人在外面发展的很好但是子女依旧在农村接受教育,生活水平其实已经等同于城市人口的竞技水平;其次,人口老龄化不断的加剧,需要有更多劳动力来补充这部分的需要,有多余的劳动力能够照顾老人,能够促进社会生产;再次,现在的很多独生子女,性格上发展不完善,由于独生子女从小备受呵护,养成了叫娇生惯养的习惯,同时家中没有兄弟姐妹,不能体会互助和分享的意义,造成性格和人格上的偏差;最后,我国的经济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是靠着内需来推进的,而人是拉动内需的唯一的因素,这就需要有足够的消费者,所以必须要保证城乡的人员的充足;除此之外,实行城乡二孩的生育政策,可以调剂人口的性别比例,打破性别失衡的局面。综上所述,适度调节城乡的生育政策是非常必要的,是利国利民的重大决策。
二、实行城乡一体化生育政策过程中二孩生育政策的可行性
这一生育政策在上海已经开始了尝试,上海作为一个思想很前卫的大都市,有着很强的预见性,上海就宣布了符合一对夫妻可生育两个孩子,针对这种现象,一些人提出了质疑,说上海是公然违背国家的政策,但是这个效果积极的,是明显的,缓解了人口老龄化过程中的一些问题,缓解了这方面的财政负担,同时也带动了城乡的消费。
2.1 “二孩的生育政策”符合大部分人的心理意愿,养育两个孩子可以保证养老,能够使生活丰富,能够完善孩子的性格,在对城城乡居民的调查中,生育子女数的平均值为1.9,也就是说大部分的居民赞成每对夫妇生育2个孩子,赞成养育一个孩子的意愿远远的偏离了正常值。
2.2 “二孩的生育政策”有利于控制人口的性别比,缓解城乡老龄化的进程,维持整体的人口数量和结构的平衡,而且能够稳定并促进计划生育率,这对城乡的和谐发展是很有帮助的。
2.3 “二孩生育政策”并不违背稳定低生育水平这一政策,我理解的这个低生育水平不是一个固定的数值,而是一个合理的区间,生育率这个区间保持在1.5左右就可以视为正常;
2.4 “二孩生育政策”的前提还得是有充足的物质条件来保证,随着我国城乡经济水平的发展,几乎每个家庭都有了养育两个孩子的条件,而且整体城乡对教育的认识也字逐步的提高,这也就保证了城乡的孩子有比较高的受教育水平。
三、实行城乡统一的二孩生育政策必须落到实处
有些农村经济水平较为落后,生存环境也相对封闭,思想观念也不能得到快速的更新,加强全面推行村民自治,以村为单位制定村规民约,推行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机制,省条例第四十二条明确规定在审批宅基地、村级集体经济收益分红等利益分配时,现在审批宅基地已经实行独生子女按两人计算的优惠政策,收益分红方面独生子女按两人计算还没有到位,还有对不履行计划生育义务,不按期上环、结扎、环孕检、外出流动人员不办理婚育证明的人员拟定处罚条款,由政府、计生办督促、指导依村规民约章程处罚和奖励。从而制约不遵守、不服务计划生育管理和服务的行为。我们第一,必须加大宣传力度,重点是农村地区,破除封建思想的束缚,第二,必须从国家政策的高度狠抓落实,不能只做表面文章,还要加快城乡生育政策的制定和执行,同时做好深入细致的工作;第三,发达国家城乡一体化过程的经验告诉我们,健全医疗、教育、就业、养老等的社会保障体系是非常必要的,可以缓解城乡一体化过程中问题,进而解除人们的后顾之忧,维护城乡生育政策的稳定。
从上面的几点可以看出,城乡一体化的发展趋势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城乡实行统一的生育政策是大势所趋。“二孩生育政策”可以满足城乡群众的生育意愿,也可以保证国家低生育水平的号召,同时从人类发展的角度看,是维护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有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二孩生育政策正处于国家利益和家庭利益的结合点上,所以要慎重的对待这个问题,在目前对政策研究尚不完善、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缺乏社会调查和可行性论证的情况下,要以现实情况为标准,在实际调查中,为找准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加紧制定科学的城乡计划生育的政策,以争取政策效益的最大化为准则,不断的促进龙岗镇生育政策的完善。
参考文献:
[1]陈晓华,张小林,梁丹.国外城市化进程中乡村发展与建设实践及其启示[J].世界地理研究,2005,14
加快城乡一体化建设范文2
关键词:土地整理;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
土地整理是人类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的措施,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解决土地利用问题的必然选择。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是工业化、城市化发展到一定阶段对经济社会发展提出的必然要求。目前,我县正处在工业化初期向中期转变的关键时期。实施城乡一体化建设过程中对建设用地的需求不断增加,在实行土地用途管制制度下,用地矛盾日益突出。每年建设光靠建设用地计划指标已满足不了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需要。如何在保护耕地和加快建设用地供给的两难中求平衡求发展,我们通过土地整理来推动城乡一体化建设,进行了积极的偿试。
一、土地用途管制与经济建设用地的矛盾转换
1.“吃饭”与“建设”矛盾是一对长期的矛盾,保护耕地与保证建设用地供应是我国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新《土地管理法》实施后,我国土地管理进入用途管制制度时代。保护耕地,确保耕地总量动态平衡成为我国土地管理工作的重大战略和艰巨任务。保持耕地总量动态平衡,是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一个新的战略目标,事关子孙后代和长远利益。我国人多地少的基本国情,必须要求我们按照可持续发展的要求,统筹考虑“吃饭”与“建设”的需要,在切实保护耕地的前提下,进行各项建设,发展各项事业。
2.开展土地整理是解决确保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和保障经济建设用地这对矛盾的双刃剑。
新修订的《土地管理法》第四十一条明确规定:“国家鼓励土地整理,县、乡镇人民政府应当组织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按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对田、水、路、林村综合治理,提高耕地质量,增加有效耕地面积,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通过开展土地整理新增有效耕地面积的72%可以用来换取建设用地折抵指标,保障城乡一体化建设对用地的需求。这就在理论和政策上保证了土地整理一方面保证耕地总量的动态平衡,另一方面又解决了建设用地不足的矛盾。所以,经济要发展,耕地要保护,土地整理是条出路。
二、土地整理对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的现实作用
1.积极开展土地整理,为建设用地需求提供资源储备。
近年来,我们为保证建设用地供应,积极开展土地整理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在开展土地整理工作中:一是实行土地置换政策,拓展城市发展空间。允许工矿等建设用地复垦以后等面积置换到城郊周围,作为城市发展用地。二是实行基本农田异地代保。,一方面促进了土地整理工作,另一方面又为城乡一体化发展提供了资金补充。三是继续加大土地整理力度,获取建设用地指标;并加大迁村并址和村庄整理的力度,引导自然村和区域规模小、群众有要求的行政村向中心镇、中心村集聚,对旧村用地进行复垦,争取建设用地置换指标,支援城乡一体化建设。
2.土地整理工作推进了城乡一体化进程。
土地整理推进了县城的城市化水平,城市品位。土地整理推进了小城镇建设。小城镇是区域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小城镇的发展是区域经济在空间上的综合体现,是城乡一体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坚持小城镇土地利用可持续发展战略,因此制宜地、科学地选择区域小城镇发展模式和用地横式,使全县小城镇建设迈开了脚步。土地整理推进了工业化进程。城市要拓展,拓展的基础是工业园区和旅游度假区。由于保障了建设用地需求,使工业园区得到了蓬勃发展。土地整理推进了农业产业化进程。对现有土地进行田、水、路、林综合整治,把土地建设成“田成方、渠成网、树成行、路相连”的标准化农田。创造良好的农业生产条件,为效益农业的发展和实现规模经营成为现实。通过土地整理后,农业产业结构进一步调整,粮经比例进一步提高,产业化经营规模进一步扩大。土地整理推动了基础设施现代化进程。
三、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对欠发达地区加快发展的现实意义
1.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是工业化、城市化发展到一定阶段对经济社会发展提出的必然要求。
积极推进城乡一体化,走“以城带乡、以乡促城、城乡结合、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城乡一体化发展道路,是保持武义县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快速发展的重要举措。积极推进城乡一体化,就是加快实现农村的现代化。所以,越是欠发达地区,越要推进城乡一体化。
2.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可以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
按照城乡一体化的要求对中心镇、中心村进行规划建设,有利于合理配置人口、资本等生产要素,减少和避免资源的不必要浪费,使有限的资源发挥更大的效益;有利于打破城乡分割,缩小城乡差别,加快实现农村现代化;有利于加快农村人口向中心镇、中心村集聚,逐步树立现代市民意识。
3.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更有利于更好地实施“工业强县、开放兴县、生态立县”的三大战略。
加快城乡一体化建设范文3
今年是“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也是实施省委区域发展战略和市委“重创双辽”战略及双辽市经济开发区增容扩区的重要一年,更是我市城乡建设事业推进的关键一年。城乡规划建设与管理工作必须按照“中心拓展,两区并进,拉开框架,基础先行,园区共建,整体推进”的城镇发展思路,着力塑造城镇特色,完善城镇功能,强化城镇管理,实现乡村城镇化、城市现代化、城乡一体化的建设目标,促进全县城乡建设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推进城乡一体化,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破解“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是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重大举措。双辽作为全省城乡一体化试点市,必须先行先试,主动探索,统筹抓好城乡规划布局、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力争率先在全省实现城乡一体化,率先实现全面小康目标。
一、 统筹城乡建设,推进基础设施一体化
加快建设城乡一体的交通网。加快推进双辽市境内高速、城市道路、铁路客货运站等重大交通基础项目的前期准备和建设工作。加强303国道、大广高速、市内公路改造升级和市内干线公路、通村公路建设,消除“断头路”,建成“达标路”,形成畅通便捷的城乡交通网。
加快建设城乡一体的供水网。以城区主管网延伸和建设中心水厂为主要模式,建设城乡对接的供水管网,力争3年内全面完成农村安全饮水工程。加快建设城乡一体的供气网。加快辽南街工商村天然气工程、液化气站建设,积极推进城市天然气向周边镇和村庄延伸,大力发展户用沼气和集中供沼气。加快建设城乡一体的供电网。积极争取启动热电联产项目建设,加快改造升级一批乡镇输变电工程,加快推进农村产业基地电网工程和农村公共照明工程建设,实现城乡供电同网同价同保障。加快建设城乡一体的生态网。完成城区污水处理二期工程,加快推进乡镇污水处理试点工程,加强重点水污染流域综合整治,深入开展农村“垃圾集中处理、墓园集中管理”,着力改善城乡环境,打造生态双辽。加快建设城乡一体的信息网。加快推进电话、电视、宽带网三网向农村延伸,加快城乡数字电视一体化建设,以城乡信息化带动城乡一体化。
二、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优化资源配置,切实改善人居环境
在2012年实施“方便农民五件实事”工程的基础上,今年全面铺开剩余17个村庄的实施工作。全力推进农村环境卫生美化工程。5月份,我市投资100余万元实施镇容镇貌美化工程,在303、304国道沿线对行道树进行了补植补栽,对村内残垣断壁进行了修葺粉刷,对街巷垃圾进行了集中清运。6月份,随着农村环境卫生清洁工程的实施,组建了信义镇环卫处,招聘管理人员3名,同时,划定了清扫区域,启动了环卫工人招聘工作,为创建省级卫生乡镇提供了财力保障。三是积极实施住房条件改善工程。为改善农民居住条件,争取危房改造资金200余万元,在双山、东明两个行政村实施整村改造任务,目前已完成工程总量的75%;在跃进村为贫困户新建住房45处,并争取残联资金41.5万元,改善残疾人居住条件18处。
创新投融资机制,破解“钱从哪里来”的难题。建立稳定增长的财政支农投入机制,确保农业基建投资保持在较高水平。建立项目整合投入机制,对涉农项目资金统一规划,整体配套,集中使用,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建立市场融资机制,对城乡一体化建设中可开发经营的土地、资产、资源,采取市场的办法引进工商资本投入。建立村级稳定的可持续投入机制,坚持走以地生财、盘活资产、服务创收的路子,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建立农民自主投入机制,通过产业增收、示范引导、项目带动和政策激励,引导农民投资投劳,共建家园。
三、抓管理,在理顺体制机制上求突破
一是理顺管理体制。针对管理工作中多头执法的问题,科学调整和划分城市管理部门职责范围,建立城乡一体、上下垂直的管理网络。同时,认真落实区域管理、“门前三包”、定点巡查和部门协作制度,整合执法、综治和环卫等城市管护人员,以小组为单位对县城主要街道和路段实行包干管理责任制,做到全天候、精细化管理。二是加大违法建设查处力度。实行违法建设的动态化管理和“零报告”制度,发现问题,及时报告,依法处理,有效遏制违法建设的蔓延势头。三是建成“数字城管”信息平台,加强对公共设施、市容环境、交通安全和社会治安的科学监管,实现全时段、全方位覆盖的城市化管理。四是实施“四化”工程。扩大城市绿化面积,实施城市景观亮化工程,抓好主要街区、马路市场及城郊结合部环境卫生整治,同时,挖掘榆中文化底蕴,建造一批富有深厚文化内涵、独具魅力的城市地标性建筑和公园、广场。
四、统筹城乡管理,推进公共服务一体化
以公共财政为牵引,推进城乡社会事业均衡发展。逐步提高公共财政对社会事业和“三农”发展投入的总量和比例,保障和推动城乡社会事业发展。大力实施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建设工程,全面推进“学区制、一校制、联校制”改革,促进教师在城乡、强弱学校之间有序流动,推动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深入推进基本药物供应保障制度改革,加快重大公共卫生项目建设,加快甲等镇卫生院和甲级村卫生室建设步伐,不断完善城乡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加快推进城乡文化惠民工程建设、体育健身工程,增强先进文化体育向农村的辐射力。
加快城乡一体化建设范文4
【关键词】 济源市;统筹城乡发展;城乡一体化
统筹城乡发展是我国经济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是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的有效途径,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和重大任务,也是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的重要手段。但如何实现城乡统筹发展、如何实现“以工促农、以城带乡”以及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仍然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大课题。济源市作为河南省城乡一体化的试点市,正在大力实施城乡统筹发展战略,按照“关键抓发展、重点抓农村、核心抓统筹”的战略思路,积极探索统筹城乡发展的具体途径,在全省率先实现城乡一体化。
一、城乡一体化的科学内涵
城乡一体化思想由来已久,按照经典理论,城乡一体化即:“通过消除旧的分工,进行生产教育,变换工种,共同享受大家创造出来的福利,以及城乡的融合,使社会成员的才能得到全面的发展。”由于城乡一体化涉及社会经济文化生活等多个方面,人们对其理解各有不同,广义上讲,城乡一体化就是在生产力、城市化水平发展到一定阶段时,城市与乡村之间,逐渐打破壁垒,实现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和优化组合,二者互为市场,互相服务,逐渐改变城乡生产生活方式,实现城乡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动态过程。
二、济源市统筹城乡发展、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的重大意义
1.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改革开放以来,济源市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到2009年,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5060元,也存在着一些经济社会问题,如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差距较大,尤其是农村经济与社会事业发展滞后等。如果这些问题得不到有效解决,经济发展就会出现问题,社会利益矛盾就会更加突出。只有实行城乡统筹发展,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促进农村经济和社会、城乡经济和社会的全面协调发展,科学发展观才能真正落到实处。
2.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在农村,难点在农业,焦点在农民,我国农业和农村的指标水平较低,与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目标仍存在较大差距。推进城乡一体化可使城乡之间各生产要素充分流动,产业发展合理布局,乡镇企业产业升级,农村工业化和城市化水平进一步提高,这一方面提高了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增加了农业效益;另一方面提高了农业生产率,为农业的产业化、集约化经营和现代化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从根本上解决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问题,实现富民强国奔小康的战略目标。
3.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社会和谐归根结底是人与人的和谐,人与人的关系本质上是一种经济利益关系,因此,社会和谐的核心和关键问题是妥善处理好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利益关系。这种人与人的经济利益关系,突出表现在城乡、各地区、各行业、各阶层、各民族的公民尤其是城乡居民是否公平地享受到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上。从济源市来看,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中形成了和谐稳定的大好局面,还存在着影响社会和谐的矛盾和问题,其中,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是影响社会和谐的重要因素。只有实行城乡统筹发展,深化体制和制度改革,调整政策取向,加大各级政府对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投入,缩小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差距,使农民最大限度地享受到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有效缓解和解决经济社会矛盾和问题,最大限度地消除不利于社会和谐稳定的因素,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才能最终实现。
三、济源市统筹城乡发展、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的有利条件
1.工业化已进入中期阶段,具备了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能力。根据理论研究及国际经验,工业化一般分为初期、中期和后期,进入工业化中期就应该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美国经济学家钱纳里等人研究了世界上100多个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资料,得出一个“多国模型”并提出了进入工业化中期的标准:(1)人均GDP为800美元;(2)GDP年均增长6.2%;(3)初级产业产值比重低于39%,工业产值比重超过21%;(4)城市化率高于36.2%。2008年济源市人均GDP已突破6000美元,GDP增长近些年都接近15%,三次产业结构为4.7:73:22.3,城镇化水平达到49.01%。济源市已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农业不应再为工业化提供资本积累。从国际经验来看,二战后发展起来的工业化国家和地区,如日本、韩国等,一般是在20年后开始工业反哺农业。济源工业化已发展了50多年,农业不应再为工业化提供资本积累,应该进入“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阶段。
近些年来,济源市坚持工业强市的战略,工业规模持续扩大,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多项指标居于全省前列。2009年,济源市共实施500万元以上项目622个,完成投资171.5亿元,其中亿元以上项目达46个。目前,全市规模以上企业达到267家,主营业务收入超亿元企业达到82家,超30亿元企业达到6家,济钢、豫光主营业务收入超百亿元,进入中国企业500强,济源已经完全具备了工业具备了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能力。
2.资金政策明显向农村倾斜。近年来,济源市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发展、对农村实行“少取、多予、放活”等一系列方针、政策,加大了对农村的投入、扶持及一系列优惠政策,例如率先在全省建立健全了城乡居民养老保障制度。实行了农村“五通”、“五有”工程、“3581”农民增收创富计划、“百村富民工程”建设、生态文明示范村建设、“双二十”活动、“3+1”工作等。市级财政对“三农”建设专项资金投入2006年1亿元、2007年2亿元、2008年3亿元,2009年3.9亿元,2010年计划达到4.5亿元,镇级财政也结合市里有关政策,将新增财政的30%以上用于“三农”,对农村的政策倾斜,为统筹城乡发展、加快城乡一体化奠定了良好基础。
四、济源市统筹城乡发展、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对策
1.加大城乡一体化宣传力度。推进城乡一体化是一项重大的战略部署,是发展模式、指导思想、工作方式上的一次重大调整,必须使广大人民群众明了城乡一体化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明了城乡一体化的实质和内容,明确既定目标,解放思想,提高认识,减少城乡一体化实施过程中的阻力和困难。
2.改革城乡管理体制和制度,为城乡一体化提供政策支持。“建立城乡统一的社会保障制度、医疗制度、教育制度和就业制度等,从制度上消除二元结构,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任务,是新农村建设能否取得成功的保障。”一是进一步改革户籍制度。“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的户籍被人为的赋予更多的职能,跟劳动人事关系、社会福利制度、教育制度、住房制度等紧密相连,户籍制度是其它制度改革的关键所在。”改革要修订或废除原有将户籍区分为城市户口和农村户口的办法,取消农业户口与非农业户口在各项待遇上的差别;二是进一步改革土地制度。“应在坚持农村土地承包经营制度长期不变的前提下,允许农民对其所分得土地的使用权进行转包、租赁、有偿转让或作为资本入股”,这样有利于推进农村土地使用的集约化,使农村经济得到更好发展;三是进一步改革社会保障制度。建立社会养老保障体系,建立以社会统筹和个人帐户相结合的个人储蓄积累式的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建立社会医疗保险体系,逐步实行以个人出资为主,集体补助为辅,政府适当投入的城镇及农村社会医疗保险制度;建立社会救济福利体系,逐步按最低生活保障线标准对民政救济对象实行基本生活保障。
3.统筹城乡建设规划及基础设施建设。规划是一项工作的总纲,空间布局的一体化更需要规划先行,要从更高的层面、更宽的视野来考虑城市的布局、生产力的分布、要素的搭配,达到资源的优化利用。一要科学规划,根据区位优势、自然条件等因素,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合理布局,明确城镇发展的定位和方向,形成设施齐全、特色鲜明、风格各异的城镇体系;二要坚持建设标准化,维护规划的严肃性、权威性,树立精品意识,严把施工资质关、材料质量关、竣工验收关,确保建设的高标准、高质量;三要坚持管理规范化,完善城镇管理体制,健全规章制度,加快社区建设,整治脏乱差现象,切实做到管理法制化、服务社会化、环境优美化;四要坚持运作市场化,树立经营理念,搞活城镇资源,把存量资源推向市场,实行资本运营,走“以城建城、以城养城”的发展之路。
4.统筹城乡产业发展,推进城乡经济一体化。产业的集聚和城乡经济的融合是实现城乡一体化的关键,要顺应城乡经济不断融合和三次产业联动发展的趋势,统筹规划和整体推进城乡产业的发展,不断提高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一是加快小城镇建设。小城镇是带动农村经济增长的“火车头”,是转移剩余劳动力的“蓄水池”,是加快经济结构调整的“助推器”,是城镇辐射农村的“链接点”,推进城乡一体化就是要建设城镇、提升村庄、城乡互融、协调发展,最终消灭城乡差别。二是“支持农业产业化及其龙头企业,充分发挥农业产业化的龙头企业促进农业、带动农民的作用。”农业产业化,不仅是农业直接生产的产业化,而且要在延长和发展农业加工链条上实现产业化,在连接第二、三产业上实现产业化,在链接市场上实现产业化,农业产业化是推进城乡一体化的有效途径。三是实施新型工业化。当前经济发展形态正逐步由工业化向信息化过渡,这是区域经济跨越式发展的战略性机遇,更是推进城乡一体化的根本动力。新型工业化通过自身的产业扩张张力,辐射、连接、裂变以及吸纳一产和三产,带动一产和三产的发展,并且通过自身的社会化集成系统机制,在城乡之间架起区域发展的纽带和桥梁。
参考文献
[1]孙大飞,杨绍安.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取向[J].城乡一体化.2006(10)
加快城乡一体化建设范文5
关键词:城乡一体化;产业融合;区域经济
中图分类号:F061.3 文献标识码:A
城乡一体化可以把城市和乡村作为一个整体,利用体制改革以及政策调整,促进城市和乡村一体化发展:在建设用地、城镇整体规划、城乡居民社会保障、城乡生态环境治理、城乡居民文化素质、产业契合度等方面逐渐融合。城镇化是工业化和现代化发展上升到一定层次时的必然趋势,是人类进步和文明发展的进一步体现。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可以增强城市活力、提升综合实力、加快地区经济发展。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强调全面提升内在质量,注重质量内涵提升转变。本文分析了秦皇岛市城镇化的发展水平,依此来评价和判断,总结出将来城乡一体化进程中重点需要考虑和建设的方面,为秦皇岛市城乡一体化进程提供理论参考。
一、秦皇岛市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必要性和重大意义
城乡一体化是实现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的必然要求,城乡一体化要获得成功,前提是要以人为本,推进一体化进程。这是一项重大而深刻的思想观念和政策措施的社会变革。不仅要转变发展思路,也要调整产业布局和利益关系,创新体制和机制。新型城镇化的本质是用科学发展观来统领城镇化,坚持统筹兼顾的原则,新型城镇化既有利于城镇空间扩张,又有利于城市的公共服务质量提升,可以带动现代农业、工业和服务业,有利于秦皇岛城市进一步向着现代化、集群化和生态化发展。同时城乡一体化可以拉动消费,实现富民强市,快速提升秦皇岛市整体建设质量内涵,让农村改变现状,提升居民环境生态质量和水平,让城市半径扩大,汲取周边乡镇自然生态风光和资源,促进经济社会和谐与协调发展。秦皇岛市政府为秦皇岛市城乡一体化发展制定了阶段性目标,2015年城乡一体化体系基本建立完成,改抚宁县为抚宁区,城镇化率达到58%,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比重显著提高,农民人均收入大幅增长,全市30%行政村完成新民居建设任务,城乡发展已经步入良性循环。预计到2020年,全市争取完成新民居建设任务的行政村达到60%,城镇化率超过68%。城乡互促,产业结构进一步合理化;投入建设,公共服务城乡进一步均衡;政策制定,社会保障逐步统一,达到建设成果城乡通用共享的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目标。
二、今后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加快推进秦皇岛市新型城镇化进程
(一)优化城镇布局空间,实现秦皇岛强市富民
我们要避免由于城市规划缺乏科学性和预见性而制约新型城镇化进程的事件发生。不能盲目照搬国外建筑模式,要尽量科学规划,做得详尽,同时在制度上要进行完善,坚决避免领导干部人为地干预城市规划的情况,坚决杜绝一届领导一套规划,常换常变的现象。受天然生态资源环境和科技文化水平发展不平衡的影响,秦皇岛市地域差异较为明显。政府有关部门应坚持以人为本、实事求是和可持续发展的原则,逐步由扩张性规划转向限定城市边界、优化地域空间结构,深入研究我市经济社会、历史文化、自然发展前景,保证规划的科学性、权威性和严肃性,加强城市规划的统一管理,保证城市规划的延续性。建立科学规范的规划决策、执行、监督体系。秦皇岛市具有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我们可以把其融入城乡一体化建设之中,挖掘城市历史文化符号,建设特色城乡一体化布局。秦皇岛市各县文化内涵和资源底蕴别具特色,在城乡一体化建设中,科学合理谋划布局的基础上,积极拓展城市发展空间,深度挖掘和规划县城重点地段的特色风貌塑造和特色设计,控制主城区体量,节约集约利用土地,打造特色城镇规划布局。
(二)优化产业结构,推动城乡产业融合
考虑到秦皇岛市城乡各方面的巨大差距,要尽快优化产业结构,推动产业融合,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缩小城乡差距。由过去的偏重城市发展逐步过渡为“城乡分治”,全面发展城乡一体化。在加速县域经济城镇化步伐的基础上,增强城市综合承载力;统筹优化现代农业,大力调整农业结构,不断加大支农惠农政策落实力度,以观光休闲农业园为龙头,通过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的形式改善农业专业化布局,让规模化和一体化农业成为现实,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加快农业现代化。城乡一体化与发展特色农业相结合,不同县镇发展特色主导产业:昌黎县的葡萄酒产业、抚宁的造纸业、卢龙的板栗和淀粉加工业都可以作为重点扶持龙头特色产业,逐步形成融种植、加工、包装、销售一条龙的产业链,实现产业与文明相互渗透的城乡统筹发展目标。全面推进集发农业观光园同三产互动发展,探索土地入股等新的机制,加快重点农业项目上规模、见效益,延伸农业产业链,让富余劳动力从事其他生产经营活动,创造更多财富收入;坚持城市化进程以培育支柱产业为依托,注重工业化作为产业支撑,只有加快推进工业化进程,才能大力发展城镇经济,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才能进一步提升城镇经济实力,推动城乡产业融合。
(三)加快城乡一体化建设,营造滨海宜居城镇
新型城镇化能够推动公共服务业、消费型服务业和生产型服务业发展,提高第三产业比重。城乡一体化建设可以促进居民的生活环境改善,提升城镇品位和硬件设施水平,吸引更多周边人口。重点支持经济实力强的乡镇进行培育,拓展区域内涵,发展为秦皇岛市的特色商贸和旅游名镇,以点带面,打造文明向上的城乡一体化氛围。同时让城乡一体化建设与投资环境相互促进,辐射北部工业区和经济技术开发区域经济,构造流通商贸城镇。大力发展休闲商务环境和设施,满足人们边工作边休闲的愿望,以其独特的区位优势和自然环境造就滨海宜居城镇,这样就会吸引京津及周边的高消费人群来到秦皇岛,拉动消费、带动旅游业和相关第三产业,实现“开放强市、旅游兴市、产业立市、文化铸市”的发展战略。
(四)破除机制体制障碍,推进城乡一体化
秦皇岛城乡一体化过程中,农村人口大量进入城镇,各种矛盾和问题也会集中出现并阻碍新型城镇化进程。首先,农村土地制度的改革有可能阻碍城乡一体化进程,承包制会阻碍农业生产的规模化、一体化和科技化。其次,户籍制度进一步限制了农村人口流向城市,享受不了市民权利,阻碍城乡一体化进程。最后,社会保障制度的不对称、不平衡,改革缓慢,保障体系隶属不同行政管理部门,导致城乡社会保障不能完全统一。秦皇岛市应深入贯彻落实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立足秦皇岛市实际情况,进一步放宽城镇落户条件,积极稳妥深化户籍制度改革,逐步取消二元制户籍管理制度。建立统一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保证城乡待遇一致,让农民进城后可以享有和市民同样的医疗、养老、教育等权利。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建立城乡统一的社会就业失业登记制度,为推进新型城镇化提供有力保障。
(五)注意城乡环境保护,重视程度一体化,优化生态环境
2015年秦皇岛市建成区面积进一步扩大,人均道路面积居全省前列,公共交通发展迅速,城市环境空气质量在全国范围内保持较高水平,全市污水集中处理全面覆盖各个县区,城市生活垃圾达到全部无害化处理,生态环境进一步得到优化。在此基础上要注意考察生态系统的生物因子和非生物因子的影响;通过对生态因素的识别以及对这些因素的分析,提升城乡环境保护重视程度,不要存在差别待遇,在观念上意识到城市与农村环保一样重要,争取做到城乡环保的一致性。同时环境保护管理体制要一体化,达到设计一体化、保障体系一体化。依据城市和农村的不同特点完善各自的环境管理体制,逐步增加农村的环保投入。在此基础上,城乡环境保护法要进一步完善,让农村环保工作同样有法可依,根据农村环保的特点,修订与完善相关环保法律法规,制定专门的农村环保法规体系,达到城乡环境保护一致性。
参考文献:
[1]王志敏.秦皇岛市新型城镇化建设中的问题与对策[J].中外企业家,2014(6).
[2]东晓,刘兴鹏.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的中小城市环境风险及其防控[J].天府新论,2014(5).
加快城乡一体化建设范文6
关键词 城乡一体化;现状;要求;高职教育;问题;对策;安徽省
中图分类号 G64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2)11-0334-02
城乡一体化就是把城市与乡村、工业和农业、城市居民和农民作为一个整体,通过统筹谋划,促进城乡在规划建设、产业发展、市场运作、生态保护、社会事业等方面一体化发展,以改变我国长期以来的二元经济结构,实现城乡在政策上平等、经济发展上互补、居民待遇上一致,让农民和城市居民一样享受现代文明和改革带来的实惠、促进社会和谐健康发展[1-2]。
城乡一体化对于破解城乡二元结构,加快农业、农村发展、促进农民富裕和社会和谐发展具有重大意义[3]。近年来,随着安徽省城乡一体化进程日益加快。城乡一体化对高等职业教育提出了更多新的要求。然而,由于安徽省高等职业教育在发展中存在着专业设置不合理、教育内容滞后、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不高、高职教育经费投入不高、高职教育管理体制不健全等诸多问题,与快速发展城乡一体化的步伐不相适应。
1 安徽省城乡一体化发展现状
和全国其他地区一样,安徽省在经济社会的发展中,将城乡一体化作为社会发展的主攻方向和必由之路,全力推进城乡一体化向纵深发展。安徽省自南向北分为皖南、皖中、皖北3个自然区域,全省建制镇908个,10万人以上人口的镇47个,20万人以上的镇1个。近年来,在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在全省上下共同努力下,安徽省城乡一体化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1.1 城乡差距逐步缩小,二元经济结构转换加快
随着农村劳动力流转户籍制度改革的逐步推进,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不断完善,农业劳动力非农化转移速度加快,农业就业比重下降,城乡恩格尔系数差异度逐步减小,城乡二元经济结构逐步被打破,安徽省城乡一体化水平一直呈稳步上升的态势。根据2011年《安徽统计年鉴》统计资料,2010年安徽省城乡恩格尔系数相差度0.013,非农产业比重 86.01%,城镇化率达43.2%,二元生产率对比系数为0.2。
1.2 城乡一体化的基础设施建设推进明显
城乡一体化的基础设施建设包括以下方面:一是加大了安徽省城乡交通设施建设的力度;二是加大了农村水利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力度;三是加大了农村社会事业设施的建设力度。目前安徽省行政村通汽车比重达99.6%,农民生活信息化指数为0.6,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47.8%,有效灌溉面积占耕地比例为84.2%。
1.3 以民生工程为抓手,城乡一体化的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明显加快
安徽各地政府应大力做好民生工程,形成城乡一体化的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体制机制,进而促进教育、医疗、文化、体育等各方面均衡发展。目前,全省已基本实施了城乡医疗保险制度并轨。1万人中农业科技人员数达3人,6岁以上人口受教育年限7.6年,每1 000人农业人口乡村医生和卫生员达1.06人,农民文化娱乐消费支出比例9.1%,农村养老保险覆盖率54.8%,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参保率9.6%。
1.4 城乡生态环境明显改善
近年来,安徽省加大农村污染治理力度,严格控制农村地区工业污染,加强农业面源污染控制,保护和修复生态环境。目前,环境质量综合指数64,城乡安全饮水卫生合格率93.4%,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57.55%,森林覆盖率27.53%。
1.5 农村产业一体化格局基本形成
近年来,安徽省各地因地制宜,优化城乡产业布局,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发展壮大特色产业,不断延伸产业链,较好地带动了地方经济发展和人口就业,农村产业一体化格局基本形成。
2 安徽省城乡一体化对高等职业教育的要求
安徽省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加快,给高职教育的发展带来了生机,但对高等职业教育也提出了更新、更多要求。
2.1 加强农村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
从目前来看,安徽省农村劳动力的整体文化水平较低,农村劳动力缺乏必要的职业技能培训,劳动生产能力还处于简单的体力劳动阶段,远远不能适应城乡一体化对农村劳动力质量的要求。严峻的形势和状况迫切需要加大高等职业教育建设,不断加强农村劳动力的培训,提高劳动力的素质和文化水平。
2.2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复合型人才
随着安徽省城乡一体化的深入推进和农村产业结构的升级,劳动力结构需要与之进行相应的调整,以便使农村劳动力能够适应多个领域、不同的工作需求。随着农业功能的增多和强化,社会对农村劳动者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并且要求劳动力在城乡一体化进程中,要面向增长型产业,开拓新的就业领域。因此,必须深化职业教育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模式,面向市场、企业和农村的多种功能,培养、培训大批生产、服务、管理第一线需要的、具有较高素质的农村实用型人才和复合型人才,以推进城乡一体化向纵深方面发展。
2.3 构建终身职业教育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