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智能医疗市场调查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智能医疗市场调查范文1
2004年,苹果公司召集1000多名内部员工组成团队开始研发名称为“Project Purple”的机密项目。2007年1月9日,史蒂夫·乔布斯在Macworld大会上向公众正式介绍了第一代iPhone智能手机。iPhone手机凭借其优秀的工业设计和软件优化,实现了顺畅的触摸界面体验,吸引了众多用户。随着2010年1月27日史蒂夫·乔布斯最新设计的iPad,软件开发公司和用户们逐渐意识到,苹果设备可以应用在更多的专业领域中。凭借大量专业医用软件,iPhone与iPad已经迈步踏入医疗领域。
发烫的苹果
2008年7月开放的App Store设置了较低的门槛和完善的管理模式,也让更多手机软件厂商愿意参与到最时尚的手机系统中。2009年,苹果公司App Store软件下载量达2.5亿次,占全球所有智能手机软件下载量的99.4%。虽然当时多数iPhone应用为游戏、娱乐、网络社交类,但iPhone和iOS系统仍然引领了手机应用的革命与发展。
根据国外专业的App Store统计网站148Apps.biz提供的历史数据,苹果App Store美国市场的软件数量由最初的3.7万款飙升至现在的超过72.2万款,并且软件增加的速度保持在4%左右的水平。苹果公司提出了完善的程序商店管理模式,成功的推广模式和用户反馈模式,并依靠App Store严格的质量审查,确保软件的高品质以满足甚至超出用户的需求。苹果App Store推出至今,一直享有“全球移动平台的第一大程序商店”的头衔。
根据统计数据显示,开发者向苹果App Store市场提交程序的数量也在逐渐上升。今年5月,平均每日提交程序数量甚至逼近1000款。在今年9月12日的苹果会中,苹果公司CEO提姆·库克骄傲地介绍说,iPad市场占有率已经升至68%,全球91%的平板设备网络流量来自iPad。开发者对于苹果平台的热情和信心一定会随着不断增长的用户和苹果设备占有率而不断增强。
“来苏水味”苹果
2011年2月,美国《纽约时报》就曾对蓬勃发展的移动设备医疗应用领域进行了分析报道,截至2010年底,已有超过1.7万移动设备上的专业医疗应用软件。根据美国重点研究医疗IT发展的Health IT Now联盟的统计数据,2010年~
2011年,App Store中医疗类软件销售量上升了250%。移动产业的研究机构Research2Guidance研究员Ralf-Gordon Jahns接受《纽约时报》采访时说:“面对‘智能手机逐渐成为医疗服务的工具’这一趋势,医疗服务提供方和消费者都欣然接受。移动产业在医疗领域的革命一触即发。”
根据148Apps.biz的数据,截至今年8月,苹果App Store美国市场中的医疗类和健康类程序总和有近3.3万,占App Store程序总量的4.48%,在非娱乐类程序中,其总数排在教育类、图书类、工具类、商务类之后的第五位。在苹果官方App Store中国市场中,医疗类应用也已有近万种。
根据美国《纽约时报》的预测,2015年使用移动医疗服务的用户将达到5亿人。以苹果iPhone、iPad等移动设备为首的智能手机、平板电脑在逐渐改变患者们的就诊习惯和医生们的工作方式。在以前,这些场景或许有些科幻:医生通过软件与特定的患者进行一对一的询问、答疑或指导;医生利用软件查询某一症状的可能疾病,获得疾病的检查方式和推荐的治疗方案;医生通过随身携带手机中的软件,随时查看患者的检查结果、治疗信息。现在,在线医生交流软件、疾病和药品查询软件、病案管理软件等智能移动平台软件已逐渐将这样的构想变为现实。
与电脑相比,移动设备更具便携性,可以随身携带;移动互联网的逐步发展也让移动设备可以随时随地获得网络资源。医疗行业与移动设备的结合将碰撞出新的火花。在今年8月举行的中国康体佳论坛中,围绕移动医疗应用,各创业公司与运营商代表们都表示,移动设备在医疗专业领域有巨大的价值。市场研究机构帕克斯公司(Parks Associates)预测,到2015年数字医疗技术和服务带来的收益将超过57亿美元。移动数字医疗吸引着众多开发者。《南方都市报》近期公布的数据显示:在中国,正在开发医疗应用的公司已经有500家~600家。若以每家公司20人计算,该领域的从业者已达上万人。
虽然医疗应用的创业热情高涨,但目前在苹果App Store中国市场内的付费软件、免费软件排名前200榜单中,供医生使用的专业医用软件均不到1/3。为数不多的医疗类应用也大多都围绕药物查询、疾病查询等功能,而真正需要深度专业支撑的医患沟通软件、患者病历管理软件、医学教育和继续教育软件却寥寥无几。
软件与医生的距离有多远
为了获得目前国内专业医疗软件的用户情况和用户感受,在筹划这期专题的同期,《e医疗》在丁香园网站进行了一次针对医生和医务工作者的线上调查。参与调查的医用软件用户包含全国不同地区、不同年龄阶层和不同年资的各科室医生和少数其他医务人员。
智能医疗市场调查范文2
据美国康普与共同发起人博科、伊顿和英特尔委托进行的一项全新《全球数据中心市场调查》,在世界各地参加市场调查的机构中,几乎有三分之一(32%)正计划建造或正在建造新数据中心,而超过五分之四(83%)的现有数据中心获得基础设施和技术项目的进一步投资。面对当前的经济环境,几乎有三分之二(65%)的受调查者表示,在其数据中心项目得到批准之前,都被要求证明这种投资能带来一定的回报。
来自54个国家、负责其机构数据中心业务的730余名IT专业人士回答了《全球数据中心市场调查》中关于数据中心设备、设计和将来发展趋势的问题。
美国康普企业数据中心业务部总监George BroWs说道:“显然,数据中心被视为关键任务,因而各机构继续投资,以确保质量、性能和智能化能切实有助于实现商业目标。尽管当前经济低迷,但无论是为了走在技术发展和新应用的前列,还是为了抓住成本效益机会,世界各地的数据中心扩建和改建项目都在持续展开。”
《全球数据中心市场调查》的其他重要发现:
全球来看,在安装新型铜缆布线的机构中,一半以上(54%)计划投资购置6A类万兆铜缆解决方案一其高性能和可靠性是虚拟化和整合的关键所在,而虚拟化和整合又是绿色和成本削减战略的主要推动力,而且高度依赖于可靠性。就用户行业来看,机场(86%)和医疗机构(71%)是投资6A类万兆铜缆解决方案的主要推动者。
在为其数据中心安装新型光缆布线的受调查者中,向10G和40/100G激光优化多模光纤转化的步伐在不断加快,其中,安装OM3的数据中心增长率为31%,安装OM4的数据中心增长率为19%。
数据中心继续在节能和节省空间技术方面加大投资,其中包括,比以前更紧凑、更节能的刀片服务器,以及允许在每台服务器上运行更多应用的虚拟化技术。由于这些技术可以降低能耗和节省空间,因此可以节省成本。
随着越来越多的计算资源被置入设备机架中,数据中心也正朝着更高带宽型解决方案迈进,以减少布线量的增加。与机架优化服务器相比,刀片服务器可降低电缆管理的复杂性。30%的受调查者已在网络主干中使用新型万兆铜缆解决方案,另有46%计划在三年内采取相同措施。
对于水平网络段,21%的受调查者在使用万兆铜缆解决方案。另有48%计划三年内进行升级。新型高性能铜缆布线解决方案符合6A类/EA级标准,为高性能数据中心提供了一种易于安装的选择。
Brook称:“经济衰退并未抑制对网上信息和应用的需求,而这种需求正是数据中心扩张的推动力。与此同时,图像和视频数据库的增长也进一步要求数据中心使用更高带宽的基础设施。随着服务器体积的减小、所支持应用的增多,网联的密度和带宽也必须随之大幅增长。”
智能医疗市场调查范文3
【关键词】医疗 智能化 可穿戴设备 心脑血管疾病 实时监测
引言
我国老龄化加剧,空巢老人比例增加。由于子女不在身边,突发病症时老年患者往往失去最佳抢救时间,最终造成遗憾。由此,实现远程实时监控的可穿戴智能医疗设备,需求量会不断增加。SQS通过可穿戴设备,实时搜集老年患者身体健康数据,并实现与手机APP端,社区医院端数据互联共享,让社区医院提高对患者的身体状况的掌握程度,让儿女可以实时了解到老人的身体状况。突况时,可以快速有效的实现一键急救功能,为生命安全增填保障。
1 项目定义
在中国,心脑血管疾病患者超过2.7亿人,60岁以上老年人居多,心脑血管疾病占我国每年总死亡病因的51%。并且在大多数情况下,家人无法及时了解到亲属的病情,对专业的检查数据不能解读。然而,心脑血管疾病黄金抢救时间也仅仅只有4分钟,突况时,由于患者表述不清或者未能拨打急救电话,导致急救延迟,危及生命。
移动医疗的话题在近年来被炒的越来越热,很多公司都纷纷进入这个领域。原因是:这个产业体量很大,在中国医疗服务大概是2万亿-3万亿人民币的规模,占GDP5%~6%的比例左右。根据艾媒咨询(iiMediaResearch)数据显示,2012年中国移动医疗市场规模达到18.6亿元,较上一年增长17.7%。预计2017年底,中国移动医疗市场规模将突破百亿,达到125.3亿元。按照GSM对移动医疗行业测算标准,医疗设备厂商和内容与应用提供商占比约39.83%。预计到2017年,中国可穿戴便携医疗设备市场销售规模将接近50亿元。
从用户群体上讲,今天我们也能感受到,在医疗服务市场,健康管理的市场的主体消费人群和消费需求正在形成。年轻人未来也将越来越无力承担家中老人突然生病带来的巨大经济成本压力和生活秩序的混乱,而患病老年群体也越来越希望能够真正的了解自己的病情,并且他们会对疾病前兆判断的工具和服务,形成越来越强的依赖。
目前,在健康医疗领域中,最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及时发现和预警身体的健康异常。传统情况下,会通过年度的体检来实现这一要求。但是,体检时间跨度大,地域的覆盖能力不足,人们纷纷把眼光转移到可穿戴式设备上,希望能够通过这种方式来实现患者身体数据的监测、传输。但是,市场上大多数的可监测穿戴产品并不是针对心脑血管疾病老年患者。在这种情况下,我们的产品SQS应运而生,SQS是一款主打心脑血管疾病老年患者在突发状况时,进行一键急救的软硬件结合产品。
2 用户研究
首先,我们将我们的用户群进行了分类。但在查阅资料,走访调研中我们还发现,部分老年人患者在平时处理一些简单的健康问题时也不一定就直接选择公立医院,有时也会选择距离较近的社区医院。社区医院虽然医疗资源不如公立大医院丰富,但足以帮助患者解决小的就医问题,它设立的本身也是为了缓解公立医院的就医压力。所以,我们将用户群体分为了四类:老年心脑血管疾病患者、患者家属、社区医院、急救中心。
针对这四类用户,我们总结出以下几点现状:(1)老年心脑血管疾病患者:患有心血管疾病,有突发疾病隐患,不能解读自己身体疾病数据,子女不能长期在身边陪伴;(2)患者家属:不了解父母身体健康具体情况,对急救流程不了解,遇到突况不能及时赶到患者身边对患者施救;(3)社区医院:离患者距离较近,医疗资源设备有限,与周边患者互相信任度不够深;(4)急救中心:时间紧、任务重。
根据现状我们进行了实地的问卷调研、访谈调研总结了以下痛点:(1)老年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发病时需要及时的救助,发病严重时可能无法自行通知急救中心和家属,地理位置描述不清耽误救援时间,在没有医生指导的情况下无法解读自己的疾病数据;(2)患者家属:家属无法实时了解患者情况,没有办法再患者突然发病时提供帮助;(3)社区医院:就医群体主要是老年人,大多是小病,社区医院患者较少服务范围小,可以帮助患者更好的了解自己的病情提供好的建议,与患者居住距离近可以提供一些急救服务;(4)急救医院:主要负责院前抢救,急救路线不够通畅。
3 市场分析
针对SQS的用户群体我们进行了小范围市场调查。其中,在对老年人群体的调查中,对穿戴设备的认知度及了解途径显示,在样本中有32.1%的人知道穿戴设备,而了解途径通过互联网的人数最多。老年人群体对医疗可穿戴设备的认知度不高,大多数用户是通过网络了解到可穿戴设备。相比业界,目前对可穿戴设备概念的热捧,可穿戴设备厂商对消费者的宣传推广较为薄弱。用户真正能体验到的可穿戴设备屈指可数,大多停留在概念阶段,医疗可穿戴设备还会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调查表明,可穿戴设备的功能是老年人购买医疗可穿戴设备的最主要原因。由此可见,要想在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需从产品功能性上发力,注重与其他同类产品的差异性。同时也不能忽略价格、款式等其他因素。大多数老人会在能够接受的范围之内选择购买医疗可穿戴设备。老人对产品的接受程度较高,主要是方便,快捷,使用简单,但在购买上,更注重医生的意见和价格。而作为家属,用户对现有app端下载和使用的还不多,但是大多数人对其有多了解。社区医院方面社区医生对医患监测平台的了解和使用程度不高,但是在访谈中社区医生提到一些大医院医生使用短信电话方式监测病人病情。
4 SQS产品概念设计
我们的用户群体有患者、家属、社区医院、急救中心四类,所以,我们分别进行了平台端设计。
(1)心脑血管疾病患者――SQS手环穿戴端。就我们对国内外市场上现有可穿戴设备进行调查,目前主要有五种针对心脑血管方面的可穿戴设备,像是:”美国产ZIO Patvh、台湾产Phyode W Me以及WCD产品,但是这些产品并不全部具备外形小巧,使用方便的特点,也并不完全针对心脑血管疾病老年患者这一特殊群体。另外,这些设备只能让患者自己或是医生监测到身体信息,不能提供突况下的更多服务。
SQS产品为心脑血管疾病患者设计了手环并重新定义了手环的功能,它具有一键式救助、实时监控患者体温、血糖、心率和GPRS定位三大功能。手环可监测的实时数据发送给家属和社区医院。在紧急情况发生时,患者也可通过手环上的一键求救按钮,发送紧急求救信息给急救中心,同时自备GPRS功能帮助急救中心更清楚地确定患者的位置。SQS手环外形小巧,信息收集方法简单易行。由于采用多种传感器设备,数据的测量和传输精准,测量的心率,血糖,体温也是临床医生需要的重要数据,通过传输实时数据实现手环和app互联。对于心脑血管疾病老年患者来说,SQS操作也更容易上手,让老年人也可以通过使用智能互联网产品关注自己的身体健康。对他们来说SQS是一份生命安全保障,它快捷而有效的一键急救功能,让老人用得安心,放心。
(2)患者家属――app端。目前国内医疗类APP还是起始阶段,app功能和服务主要是提供查询、咨询、医院挂号等,并且通过亲身使用现有app体验,我们发现它们并不能真正有效的帮助患者解决自身问题。我们设计的SQS产品app端能够实时清晰的反映家属的身体情况,让患者家属通过移动端的数据传输就能及时了解到患者信息,随时随地查看病患状态。并在突况下定位到患者的地点,方便家属及时做出反应,同时也可通过健康日历来查阅往日数据。同时这些数据的记录也能方便医生对患者病情的了解。对于子女来说,有了SQS,只需安装与SQS设备配套的APP,就可以在他们忙碌的工作中,建立一个快速了解患者身体状况的通道,实时掌握患者的健康状况。对他们来说,SQS是一款带感情的产品是一种对患者的关心与关爱,弥补了子女对于不能实时陪伴患者身边的缺憾,也让生命安全多了一层保障。
(3)社区医院――社区医院专用平台端。SQS的社区医院平台用于社区医生监测患者信息,对用户和医院意义重大。社区医院平台能让社区医生为用户提供及时有效的健康提醒,同时为人力物力和资源相对不足的社区医院提供快速,低成本的信息服务,实现患者身体情况信息的互通,增加社区医院的利用率。提高社区居民对社区医院的信任程度,社区医院也可以根据数据为居民做一些简单的开药治疗,从而减轻大医院负担,为社区医院自身带来一定收益。
(4)急救中心――急救中心专用平台端。SQS急救中心平台能够清晰快捷地为急救中心提供定位和实时身体数据的服务,减少急救中心在接受被急救者信息时,因病情严重不能求救等问题,做到120急救电话通讯率百分之百,缩短快速反应时间。一方面通过该平台,调度员应用电脑屏幕上的地址信息,和患者身体指数能迅速精确掌握呼救人的所在地址,在下达指令时能清晰明确的表达位置及患者身体指数,让急救人员了解患者第一手信息提高急救效率。SQS通过可穿戴设备,实时搜集老年患者身体健康数据,并实现与手机APP端,社区医院端数据互联共享,让社区医院提高对患者的身体状况的掌握程度,让儿女可以实时了解到老人的身体状况。突况时,可以快速有效的实现一键急救功能,为生命安全增填保障。
参考文献
[1]李涛,田桂杰等主编.《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疾病杂志》2007年01期《体温与高血压脑出血病死率关系的研究》.
[2]王愉著.互联网产品视觉设计――风格篇.清华大学出版社,2015.1.
[3]阿里巴巴1688用户体验部著.U一点料.机械工业出版社,2015.8.
智能医疗市场调查范文4
关键词:现代住宅小区规划设计
Abstract: a high level of planning and design, is to improve the village grade and consumer welcome of the premise. Many in the market of excellent village, all through the in-depth market research, project research, accurate positioning, and features a high level of planners to tender type planning and design, selected from multiple solutions, from several scheme optimization one of the essence, set the better than a suit, then repeated discussion modification, and finally the final decision. Plenty of examples show that the in-depth market research and accurate market positioning, smart planning, the correct decision-making, and a high level of planning and design, is the most important factors to the success of the project.
Keywords: modern residential district planning
中图分类号:TB49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引言
住宅建设与千家万户息息相关,它涉及到每个居民的切身利益。住宅建设又与国家、社会关系密切,它影响着国家发展与社会安定。近年来,国家提出将住宅建设作为国民经济有地方特色,设备完善和达到21世纪居住标准的居住环境,从而使中国住宅建筑技术获得整体的提高。
新的增长点和居民新的消费热点,并将住房制度由福利型分配转为货币型分配,住宅建设进入由“数量型”转向“质量型”的开发建设阶段。在居住区规划与住宅设计中,积极推进“以人为核心”的设计观念和“可持续发展”方针,通过规划设计的创新活动,创造出具有地方特色,设备完善和达到21世纪居住标准的居住环境,从而使中国住宅建筑技术获得整体的提高。
1、现代住宅小区的规划设计构理念
在现代的繁华城市里,人们为钢筋水泥构架的现代建筑所窒息,而要想生活在心灵可以休憩的绿色家园里,成了城市人的一种可遇而不可求的都市情结。在此笔者本着生态居住环境的设计理念,试图诠释一种崭新的现代生态生活社区,从而营造一个崇尚自然、回归自然的自由漫步式家园。
1.1具体规划思路
生态建筑和自然美的充分融合是笔者设计思路的方向,体现“以人为本”和“以自然为本”的设计思想。
1.1.1对人与环境的思考
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人的存在和生命的延续都依赖于自然环境所馈赠的给养;同时,自然环境也只有被纳入到人的生活轨迹中,才能成为人的现实生活要素。人类的建筑活动作为人类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一种创造性劳动,毫无疑问具有明显的实用功利目的,但与此同时我们必须要尊重生态法则,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以免其遭受破坏。所有的科技、所有的文明,都不可能置身于环境之外,当然也因此会对环境造成相当程度的影响。在从事建筑设计活动时,一定要从生态角度考虑,保护环境。
1.1.2从生态角度看可持续性发展
这里的可持续发展是指一个生态系统在永久的将来都能继续有效地发挥其正确的功能作用,而不会受到那些关键性资源的耗尽或过荷的强迫而衰退。从现代生态型住宅小区的规划设计上看,小区总体布局、单体空间组合、房屋构造、自然能源的利用、节能措施以及绿化系统的设计,都以遵循可持续发展为出发点和目标。具体设计上,注重绿化布局的层次、风格与建筑物要相互辉映,同时注重不同植物各方面的相互补充融合,发挥绿化在整个小区生态中其他更深层次的作用,如隔热、防风、防尘、防噪音等。房屋的建造则考虑了自然生态和社会生态的需要,注重节省能源,注重居住者对自然空间和人际交往的需求。
1.1.3空间结构的多层次性
从住宅的内部空间到外部交流空间以至公共复合行为空间的扩展,并与城市社会的交汇,这样的层层推出将空间系统化。从园林、回廊、喷泉、休闲广场、宅间绿地到游泳池、健身会所等,通过多个交流场所,创造一种自由漫步式的家园模式,将为人际交往传统的延续和自我娱乐的健康发展提供设施保证。
1.1.4自然再造环境
仅仅利用人工因素打造一个临时性的自然环境并不能实质性体现生态社区的概念,能够让整个社区具有自然再造功能,真正“活”起来,让人文环境与自然环境相互交融,是生态型住宅小区的另一个着眼点。因此设计者常常利用有利的地理条件,把水引入园区内营造自然再造区。
2、住宅小区的智能化建设与新科技应用
现代住宅小区应积极应用新科技,逐步实施智能化建设。住区智能化主要向三个系统发展,一是家庭智能控制系统。除上述一些小区已实施的项目之外,还有电话线被切断与防破坏报警、系统报警自动强制占线、遥控护理与紧急呼救、家庭安全状态与报警准确性确认、程序自动化功能、远程遥控功能、红外线遥控调节功能、电源远程控制及调光功能、电子声音邮件信箱、住户信息管理、报修管理等等;二是住区综合信息服务。主要有休闲娱乐信息、购物信息、日常资讯、生活时尚推介、用户意见反馈、医疗卫生常识、远程医疗诊断、居民求助信息;三是物业管理系统。主要有供电、公共区照明、给排水、电梯运行、电视、停车库等的监控、管理,出入口及巡更控制,报修、收费管理,社区服务等等。
在住区智能化发展中应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按照适用性、可靠性、先进性、可行性、标准化、可扩充性的要求,从实际出发,按适当超前原则谨慎选择和确定智能项目。对技术的成熟程度、投资多少,运行收费等都应认真研究、测算,再作确定。一些运行收费较高、暂时与居民经济能力不适应的项目,可预留选项,逐步发展。
住区的生活用水宜采用分流制,除直饮水外,一般生活用水与绿化、冲厕等用水分流供应。小区的生活污水和其他污水经净化后用于绿化和厕所冲洗,以节约水资源和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3、对多类型居住需求的多样化设计
在我国社会结构转型的背景下,现代生活也产生了多样化的居住需求:①居住质量衡量标准的变化。②社会构成的多样化发展,如老龄化、家庭核心化、社会信息化等对住宅功能提出进一步要求。③对住宅设施的智能化、程序化调控功能要求加强。④居民更多地要求生活个性化,表现自我。⑤对社会化服务需求提高,居住文化、居住教育和居住保健等发展有了更丰富的内涵。⑥环境意识和可持续发展意识的增强,居民回归自然的心态需求趋多。
基于居住社区呈现出的多样化需求,规划工作者应整合社会平衡发展与文化继承创新的目标,把居住区规划设计从被动地服从市场,作委曲求全的妥协,转变为主动的引导市场开发,合情、合理、合法地贯彻规划思想,体现“人本”目标内涵。
3.1针对不同类型居住社区规划布局的研究。居住社区布局研究包括在城市宏观区域的总体分布研究与微观区域上的功能布局研究。在总体分布研究中,不仅要关注城市土地区位的经济因素,还应关注城市文化区位的构成与城市整体社会网络的结构。在微观的功能布局上,应将重点放在不同类型居住社区在居住生活需求上的差异,因地制宜,因人制宜地设计与创造居住社区的规划布局。
3.2针对不同类型居住社区建筑设计的探讨。居住建筑设计本身有着追求富涵人性色彩设计的历史传统。然而一段时期以来,源自工业化以来的公寓式住宅平面加上或中式仿古,或西洋仿古,又或中西结合的立面设计可以出现在任何一种类型的居住社区里,居住建筑已渐渐失去其承载与表达不同文化认知、不同社会关系的特性,沦为一种批量生产的行货。建构不同类型居住社区的空间特色,应要求建筑设计在风格定位、功能布局、形式选择、材料运用等多个方面,以不同的居住社区特色需求为设计依据,以满足不同类型居住人群的生活需要、文化需要和社会需要为目的,进行有针对性的设计。
3.3不同类型居住社区设施、服务需求的满足。分析交通、绿化、房型、物业管理及社区设施配套五项因素在同一价格水平上对居民选择住房的首要性比较,以反映出不同类型居住社区居民的不同需求。例如在中低收入阶层居住社区的大部分居民由主及次地选择交通、绿化、房型、社区及设施配套,而物业管理基本上被列为最后考虑的因素。这既反映出这一类居住社区的区位弱势,交通出行不便,绿化环境不佳;也反映出这一阶层居民经济能力水平的有限性。因而,根据不同类型居住社区的主体需求而不是根据人口规模进行设施与服务的配置,将是居住社区规划的重中之重。
3.4不同类型居住社区环境设计的多样可能性。不同类型的居住社区有着不同的整体文化背景和个体文化认知,且通过环境设计对居住社区的文化特性进行物质化、空间化,形成特色化的居住社区标识。
4、结语
总之,要建设富有特点和具有新颖的居住空间环境的居住小区是完全可能的,只要我们每个设计者在建筑规划设计上搞创作,不拘泥于教条,不难出现具有特色的与周围环境协调适合人们居住心理的居住小区,尽可能地给人们提供舒适、安静和新颖优美的居住环境。这也同时需要我们每个设计者们必须具有丰富的专业技巧,充足的信息及跨学科的知识。
参考文献
智能医疗市场调查范文5
房地产业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经过二十年的发展壮大,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为了更好地了解、分析和把握房地产市场态势,促进房地产业健康发展,房地产信息化已成为历史的必然。而房地产企业信息化是房地产业信息化的基础,是国家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房地产企业信息化的高级阶段称为房地产企业数字化,是指通过数字技术使房地产企业的战略选择发生变化,并使战略选择的范围大大拓宽。按照这种定义,光有一个很大的网站、一批触网的员工或管理企业的软件设施是不够的。数字化房地产企业必须能够利用数字技术为客户和本公司的员工设计全新的价值理念,发现创造和捕捉利润的新方法,并最终实现战略差别化,从而构建自己的竞争优势。
把数字网络技术引入到房地产营销模式中去,实施战略差别化,构建竞争优势,必将成为房地产行业的一大亮点,应用数字网络技术,实施企业信息化之路,将是房地产行业发展的新趋势。
二、数字网络技术在我国房地产营销领域应用的现状
1、网络技术的发展促进了房地产营销管理网络化和营销方式数字化。在营销管理网络化方面,一些房地产商开始在自己的公司内部和网站上建立营销数据库,以方便以后开发销售过程中的营销管理。营销数据库还可以起到其他一些非常重要的作用:第一,房地产企业可以在互联网上直接开展市场调查活动,了解有意向购房的消费者对住宅的要求如何,针对调查数据所反映的市场要求,进行准确的产品定位,把握营销策划的方向。第二,可以为客户提供周到满意的售前售后服务。通过营销数据库,企业可以在互联网上跟客户进行双向交流,实现一对一的营销模式。第三,通过营销数据库的互联和共享,公司各个部门可以即时沟通,还可方便地查找资料。在数字化营销方式方面,一些房地产企业通过先进的三维数字技术向客户展示楼盘,从而丰富了楼盘广告的表现形式,以达到促进销售的目的。
2、构筑网络化、智能化社区的营销概念正成为当今房地产营销的一大亮点。由于网络化、智能化社区的营销概念在当今房地产营销领域的流行,一些房地产企业都将信息化和数字化作为自己的卖点。现在推广数字化、信息化正成为一种潮流和模式。数字化的营销概念主要体现在数字化、网络化社区概念,其实质在于涵盖了教育培训、电子商务、家庭办公、家政服务、法律咨询、休闲娱乐、视频点播、网上教育、网上购物、医疗保健等服务内容。经过专家严格审批,上海浦东的中国通信贸易大厦被认定为上海的首座甲级智能化大楼。深圳香榭里花园小区是亚洲首获国际“最优秀住宅社区规划设计大奖”的住宅小区,其一期工程的智能化系统整体设计方案,充分体现了21世纪的“智能理念”。广州市智能化小区丽江花园星海州因“潮流E生活,网络新社区”而列入广州十大明星楼盘。作为中国房地产巨头之一的中国房地产开发集团,将在未来的5年之内,首先将其已经建成的1000多个社区改造成现代化的新型数字社区,并最终实现在全国建立2万个数字社区的目标。这些房产企业都在为数字化小区建设推波助谰。
3、网络广告是房地产商实施现代媒体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营销媒介方面,互联网作为一种数字化的互动式媒介在短短的时间内在房地产销售实践中迅速普及起来,涌现出像搜房网、买房网等一些知名的网站。网络营销的效果主要还是通过网络广告的效果来体现的,在网络广告的新空间,必须改变传统的思维模式,广告公司与房地产开发商都面临着改变营销传播方法与选取媒体的压力与机遇。与传统的四大传播媒介(报纸、杂志、电视、广播)广告及近来备受垂青的户外广告相比,网上拍卖的广告形式作为一种尝试也被一些房地产公司反复采用。由于网络广告自身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相信在不久的将来,网络广告自然会成为房地产商实施现代营销媒体战略的重要部分。
三、数字化、网络化介入房地产营销领域的现存问题
1、房地产企业实施数字化营销策略,大部分虚而不实,只有概念没有内容,企业行为尚待规范。在营销概念的数字化方面,纵观目前打出数字化、网络化概念进行营销的众多楼盘,其“网络改变生活”的宣传口号,改得无非是唯一的以“宽频到户、高速上网”为主的简单内容,而缺少网络化的实际内容。社区铺线、布线做的仅仅只是网络化前期的准备工作,一些功能还不能完全应用或根本不能用,还远远不能称其为“信息化社区”。事实上,信息化都是一个过程,部分人以为安装好相关设施,就实现了数字化、信息化。其实,正如安装了电脑不等于实现了电脑化一样,信息化需要系统不断的应用和改进,需要教育与培训来达到信息化的目标。同时,虽然大家都在追求信息化营销,但大部分人做的是表面文章,真正重要的是网络内容与服务。每个打着数字化、网络化概念的楼盘都向购房者承诺各种各样的信息服务,然而数字化、网络化概念营销实际意义是在于将这些承诺变成现实。
2、房地产公司对网上营销的费用估计不足,营销效果难测,缺乏评估手段。房地企业应该建立监控机制和相应工具,来评估网络营销计划的进展和成果,清楚地了解网络营销对企业所产生的作用。然而,获取评估的参考指标比较复杂,浏览人数不能简单地作为可靠的评估指标,更有效的参考指标包括查询成交人数、网页登记人数等。企业必须注意收集客户对企业网址提出的意见,在必要时做出适当修改;不断调整网上营销策略是Internet营销成功的关键。
3、房地产公司缺乏相关的专业人员,缺少相应的互联网营销技术。实施房地产业信息化离不开高素质的人才,所需要的人才,不仅要懂计算机,还要懂经济、懂企业营销管理。但是,由于我国房地产业发展历史不长,尤其房地产信息业刚刚起步,缺乏相关的专业人员,严重制约了房地产企业信息化的发展。虽然有些机构可以协助企业建立网址,设计网页,帮助策划企业上网等事宜,但这些机构帮助企业进行网上营销的出发点与企业截然不同,如处于盈利、促销、爱好等目的,可能没有设身处地从企业角度对企业营销活动进行深入研究,没有结合企业的整体经营战略提供全方位的技术支持。因此,依靠专业网络设计公司的设计并不能反映其真正需求,真正能取得良好效果的案例不多。
4、房地产开发商对网上营销前景缺乏认识,素质尚待提高。他们开展信息化可能仅仅是赶时髦,存在一定盲目性。这对企业的危害较大,因为开展信息化不能对企业有所作用的话,企业所花费的资源就会白白地浪费。所以,房地产项目在开展信息化之前,应明确企业的信息化目标,做出完整计划,包括目的、市场调研、所需的资源、资金分配、预期效果等。
5、房地产公司网络直销或通过网上中介机构间接销售的购房方式正受到网上支付手段的限制。在促销、展示楼盘的数字化方面,利用网上全数字化的三维技术,虽然的确可以引导受众进入真实感和可视化达到最完善地步的交互式环境,其巨大的感染力对于正处于由传统营销模式向数字化、网络化营销模式转化的临界点上徘徊的房地产业,无疑是一种突破性的解决方案,网上选房的优势不言而喻,但是要发展成网上购房,却受到网上支付手段的限制,还会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四、解决措施和建议
1、必须将数字化、网络化营销服务承诺变成现实,切实加强信息网络技术项目与房地产营销业务的融合程度。房地产公司能否在营销领域中获得成功,取决于它能否真正向购房者提供销售过程中所承诺的信息服务。同时,房地产上市公司通常资产规模较大,难以在短期内完全转型,尤其是大量存货需要消化,如果介入的信息科技能与房地产业务相互融合,就能在利用高科技使产业升级的同时带动存量的消化,一些上市房地产公司参与数码港等信息项目的建设将对公司产生较好的效果。
2、建立相关的法律法规配套体系。由于数字网络技术引入房地产领域的时间不长,真正直接针对房地产信息营销的相关法律、法规几乎没有。为了给房地产信息营销的实施创造一个良好的法律政策环境,出台颁布一部《房地产信息营销管理办法》的法律文件很有必要。但考虑到我国地方之间的发展状况极不平衡,沿海地区城市的房地产发展规模远大于内地,少数大城市的房地产营销发达程度也远远超过其他地方,这给全国范围内推行营销数字化带来了一定难度。根据我国地区之间目前面临的不同情况,需要在数量和结构两个方面进一步完善,在全国的房地产营销服务中建立一套规范、科学、统一的但又符合地方特色的规定标准。
3、积极进行项目产品和网络营销效果的网上调研。从中发现消费者需求动向,为企业细分市场提供依据。目前,网络市场调研作为一种新的市场调查方式,已受到企业重视,一些网络服务公司也已经开始为公司定制网上调研业务。但如何在大量信息的包围中吸引上网者参加调研并积极配合,仍需做出更多的探索。
4、加强房地产信息营销专业人才的培养力度。人才是房地产公司生存发展的关键。培养一批懂技术、专业化的营销及管理人才将更好地服务于房地产发展事业。比如,建立一个好的房地产网站就需要很多专门的设计者。毕竟,人力资本的重要性在新经济时代的意义是不言而喻的。
智能医疗市场调查范文6
一、近几年台湾新兴产业发展特点
(1)生物技术产业重视管道建设
生技产业是台湾首先提出的新兴产业,根据台湾生物技术开发中心2012年估计,台湾生技药品产业包含基金工程蛋白质药品、血液制剂、人用疫苗和抗蛇毒血清,2011年总产值约新台币6.6亿元,较2010年衰退44.8%,其中基因工程蛋白质药品虽然属于生技医药产业所定义的生技药品,但由于目前厂商都没有产品上市,主要营收来自于技术授权,而2011年无新的授权案件及未有重大的阶段性收入,以致产值下滑。就研发进展来说,目前台湾厂商所开发的生技药品多处于临床前试验或地区内外临床试验阶段,无成功上市案例。不过台湾的生技产业正逐步成熟,除了投入新药研发外,也开始进行管道建设,比如,Optimer先开始在美国打通管道,然后再复制经验给台湾浩鼎。此外,台湾生技产业的血压计、血糖机、气垫床、密闭式抽痰管和导管等产品也陆续打进国际市场,而新药开发也开始进入美国FDA临床。据统计台湾生技产业的每位员工平均产值达91万元,优于电子产业,龙头台积电员工的平均产值为82万元人民币。另外,台湾有高质量的医疗水平、完备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而且位居美国、日本和中国大陆等3大生医市场的关键位置,如果未来能和大陆加强交流,拓展大陆市场,产业的发展将大有可为。
(2)观光旅游成为拉动经济的主要着力点
在观光旅游产业方面,进入21世纪,台湾实施“21世纪发展观光新战略”,力图打造“观光之岛”,争取一跃成为亚洲主要旅游目的地之一,文化旅游产业方兴未艾。在2012年9月11日所的“经济动能提升方案”中,就有“推动产业多元创新”、“促进输出拓展市场”、“精进各级政府效能”三项方针列明与观光旅游业直接相关的政策,各项政策工作时间自2012年起至2013-2018年不等,希望藉由结合不同的产业能量,带动整体观光产业,并维持观光的质量,在2016年达成年度区域外旅客数为1000万名的目标。
目前大陆已为台湾境外旅客主要来源国,且自2012年4月28日起,台湾开放大陆居民个人游(自由行)的第二批试点城市,其中包括天津、重庆、南京、广州、杭州、成都等6个城市,同时每日500人的配额也调高为1000人。根据台湾内政部入出国及移民署的统计,2012年7月大陆申请来台自由行人数已成长至19081人次,较2012年4月增加7844人次,较去年同期增长156.76%,反映前往台湾旅游人次受惠于航班增加带动台湾出国人数增加,以及自由行方式逐渐为大陆旅客所熟悉而持续增加。
(3)绿能产业成为台湾最具技术潜力的新兴产业
根据台湾《绿能产业旭升方案》,台湾希望2015年绿能产值达1兆1580亿元,并期望同年成为全球前三大太阳电池生产地区、全球最大LED光源及模块供应地区、全球风力发电系统主要供货商之一、成为国际微藻生质燃料试量产验证中心与关键技术提供者、全球燃料电池产品生产基地、全球智能电表与通讯组件主要供货商、世界高阶轻型电动车(含电动机车)品牌厂的核心组件供货商,并提供11万人就业机会。就目前发展情况来看,根据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学院《2012世界竞争力年报》,就各国运用绿色科技创造竞争优势的潜力进行评比,台湾排名全球第6。2011年厂家数约为1051家,其中LED照明和太阳能光电厂家数增长较快。2011年产值约4000亿元,投资额900亿元,就业人数达58000人。
(4)精致农业重在生活质量与农业科技的整合
台湾精致农业分为“健康农业”、“卓越农业”和“乐活农业”三大内容。其中“健康农业”,是指通过营造洁净清新的农业生产、生态环境,推广科学合理的农业生产技术和方法,创造生产与生态和谐共生的良性关系,为城乡消费者提供安全、健康、无污染的农产品。“卓越农业”的实质是高科技农业,即发挥台湾农业科技研发创新的优势,结合良好的农业生态环境,整合产官学研的科技资源,加快推进科技研发创新,突破农业生物极限,打造高效率、高质量的高科技农业。“乐活农业”的内涵即通过兼顾发展农村产业文化、景观美学、电子商务、精品营销等地方特色的深度农业旅游,推动农地合理流通,活化农地利用,结合农村小区营造,健全农民组织,增进农民福利,推动农村再生,把农村建设成为面向城乡居民的精致、舒适、安全的居住、游憩、休闲、娱乐的场所。
尽管台湾精致农业体量较小,难以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导产业,但它却是台湾农业发展的必然选择。2012年台湾精致农业产值约950亿新台币。精致农业的重要载体农业科技园区发展势头良好,其中屏东“农业生物科技园区”已有147家生物科技厂商申请进驻,73家厂商获准,25家厂商实质营运生产;台南“台湾兰花生物科技园区”已有29家业者进驻,20家业者已营运生产。此外,彰化县“‘国家’花卉园区”、嘉义县“香草药草生物科技园区”以及宜兰县“海洋生物科技园区”的精致农业也都取得不同程度的进展。
(5)医疗照护产业是台湾最具综合竞争力的产业
健康照护产业方面,根据全球产业分类标准(Global Industry Classi-fication Standard,GICS)将健康照护产业区分为“健康照护器材与服务(Health Care Equipment & Services)”、“药物、生物技术与生命科学(Pharmaceuti-cals,Biotechnology & Life Sciences)”两大领域。具体而言,医疗服务机构对患者提供身体及心理的健康与疾病预防、治疗、护理、照护以及相关的药品研发、仪器制造等皆属此产业的领域范畴。就其市场发展整体规模而言,若以医疗保健费用支出来衡量健康照护产业的产值(主要营业收入来源),近10余年来,呈逐年上升趋势,2011年医疗保健支出共9102亿元,较上年增加2.64%。个人健康照护服务是医疗保健支出的最大宗,其中87.37%的国民医疗保健支出用于个人医疗。近些年来,台湾社会非常重视个人的医疗保健、休闲养生,因此以技术手段作为支撑,以旅游休闲为发展方向的医疗照护产业将成为台湾最具综合竞争力的产业。
(6)数字技术引领文化创意产业发展
台湾将文化创意产业定义为凡从事文艺创作及出版业、影片及声音出版业、广播电视业、广告及专门设计服务业等四大行业。由于文化创意产品属于非民生必需品,通常需求来自具经济能力的消费者,因此与经济发展程度的关联度高,2012年台湾岛内经济情势不佳,广告及专门设计服务业、文艺创作及出版业2012年销售值比重分别降至52.04%、16.12%,但影片及影音出版业因国内外电影持续大量推出,且均有不错的票房表现,其比重增加至21.05%,而广播及电视业则因新产品服务规模的扩大与数字电视相关服务的发展,其比重亦增加至10.79%。受惠于科技进步带动文化创意产业的销售方式与服务内容更为多元,加上新兴国家经济起飞,创造本产业的新需求市场,因此预测2013年除了唱片音乐业以外,各子产业市场规模均将呈现成长态势,其中广告业及电影业的成长表现将相对较佳。目前,台湾文化创意产业将持续往数字化发展,包括数字出版、在线音乐、行动阅读及有限电视数字化等,带动各企业积极投入,因此预测2013至2015年台湾文化创意数字化产值年增率将呈现7-10%的固定成长态势,并预测2015年数字化比例将达到38.49%。
此外,台湾正在强调科技创新带动的智慧生活建设。台湾电电公会正着力通过科技创新等技术手段提升公众生活质量,以促进技术研发与商业模式的整合推广。很多新兴智能小区正在计划采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提升生活的便利化、网络化,并为“银发族” 提供更多的关怀。
可以说,台湾推出六大新兴产业方案,一方面是为了应对全球金融风暴,通过官方投资和引导民间投资来提振经济,更重要的是希望发展新产业,调整和优化台湾产业结构,改变过去过分依赖资通讯(ICT)产业的局面,以及公司代工的命运,生产高附加值的产品,加强与大陆的合作。绿色能源产业方案,希望藉两岸搭桥计划完善产业价值链,扩大市场,以利全球布局,实际上台湾的LED市场本身就高度集中于中国大陆;观光旅游产业方案,计划吸引大陆游客,2008年来台大陆游客为32192万人,2012年发展到150万人,占台湾新增游客的70.75%;医疗照护产业方案提出“积极开拓海外侨胞与大陆地区市场”;精致农业方案里提及的新市场为包含“大陆高所得地区市场”;文化创意产业方案提出电视剧产业要“抢占大陆电视黄金时段”,希望2014年海外市场销售自918亿元上升到30162亿元,其中大陆市场版权销售自3144亿元提升到25105亿元,大陆电影市场占有率自21.3%上升到61.9%,音乐产业大陆市场占有率自11.47%发展到71.35%。
二、台湾新兴产业发展的问题
(1)相关配套措施仍显不足
以台湾小型风力发电机产业政策为例,根据台湾2009年公告实施的《再生能源发展条例》,再生能源电能趸购费率收购期间为20年,每年将视发电技术进步、成本变动、目标达成及相关因素,检讨或修正费率。此外,根据《再生能源发展条例》及《再生能源发电设备认定办法》,设置容量500kW以下的发电设备可全数趸售,而设置容量500kW以上的发电设备仅可余电趸售。虽然2011年起小型风力机电能趸购费率调升为新台币7.3562元/度,较2010年提升1.17%,2012年与2013年费率维持不变,但从2010年趸购费率推行至今申设小型风力机电能趸售案件却仅止于个案,显见这一政策对于市场的诱因或相关配套政策仍明显不足。另外,除了再生能源电能趸购费率外,台湾工商局还规划于观音与全新工业区设置小型风力机推动计划,然而这一计划至2010年提出后至今尚未执行。综合来看,整体政策从消费面来看仍显不足,建立消费者信心或鼓励市场使用的政策支持,仍有待强化。
(2)相关人才缺乏
台湾六大新兴产业有2/3的属性是服务业,并与台湾目前的重点服务业有共通之处,即都属于知识密集型产业,未来产业想要继续维持领先差距,就必须调高高阶人才的比重。但根据经建会总体人力供需推估结果显示,台湾从2009年到2116年,预估基层人力平均缺口会出现37.5万个职缺,高级专业及管理人力平均会出现7.3万个职缺,而中级人力则供过于求。尽管台湾已经累积了数十年制造研发人才培育的丰富经验,但是服务业的发展,却呈现长期研发投入不足的窘境,特别在产业缺乏经济规模,生产力偏低,以及技术进步缓慢的现况里,问题已然浮现。因此,要改善现况,需要政府与企业同步重视研发人才养成训练,以及加速填补研发人才供需缺口,才能改善台湾产业竞争力。
(3)产业标准与协议尚有待整合
以智能电网业为例,由于系统架构非常复杂,不同设备与设备之间皆会相互影响,如果单一设备厂商要进行某项设备的技术试验,在整个系统运作下,则必须同时设置系统中其他设备以进行测试。站在电力公司的角度,为确保产品互操作性、降低风险与提高议价能力,避免设备被单一厂商所垄断,也希望交互使用不同厂商产品,并确保所采用设备技术可以互通。台湾政府可藉由策略联盟扩大产品应用、降低开发风险,透过同业或异业间共同开发新产品应用,不仅可扩大产品组合、延伸市场触角,也可降低技术开发风险。
三、两岸新兴产业合作新趋势
(1)两岸新兴产业合作重点在中间环节的有效搭接
深化新兴产业合作的关键是提升两岸新兴产业在两岸价值链分工的位置,逐步从低端环节向中高端环节升级,从产业内垂直分工向产业内水平分工升级,在两岸之间构筑垂直与水平并重的区域产业分工体系。在垂直分工层面,通过鼓励龙头企业和优势企业加大研发力度,增强创新能力,在低端价值链生产环节有效提升价值分享与谈判水平; 在水平分工层面,要推动内地中间产品制造商提升研发设计水平,逐步从原辅材料、一般零部件配套供货商角色向关键零部件、原辅材料等中心供货商转变。建立与台湾产业配套、台资企业需要的零部件、原辅材料制造中心,促成台资企业研发、采购、营销的本地化进程,增强台资企业根植性与当地企业关联性。
(2)加强知识产权等法律法规对接合作
两岸经济体制和发展阶段不同,两岸经贸制度、法规和经营环境存在较大差异性。两岸新兴产业合作要突破这些障碍迈向纵深,需要加快推进大陆政府职能转变和管理创新,建立高效廉洁的服务型政府和全新的运行体制机制,建立与两岸新兴产业深化合作相符合的市场环境。一方面应从政策、制度和法律层面解决合作障碍,解决台商投资大陆行政与司法接轨难的矛盾。在涉台法律法规、金融制度、外汇管理制度和税收优惠政策等方面有所突破。在遵循两岸合作框架协议的前提下,对两岸法律法规存在较大冲突的地方进行修改和完善。另一方面应进一步完善台资企业社会化支撑服务体系和社会保障体系,建立社会化的企业服务系统,如市场调查机构、技术咨询机构、科技成果交易中心、知识产权事务中心、律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等,鼓励台资企业加快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
(3)吸引台资企业研发中心进入大陆
如何创新两岸生产合作模式,吸引台资企业到大陆设立研发中心、营销中心、物流中心等功能总部和区域性总部,构筑“总部-基地”生产合作模式是目前台资企业到大陆投资的重要考虑方面。
与引进一般生产制造业环节比较,引进功能性总部和区域性总部需要的投资运营环境要求更高,它们更注重投资软环境,包括台资企业集聚程度、人力资源、人居环境等高级要素。为此,需要更加优惠的政策予以推动。通过数据库动态跟踪台湾大型公司总部在大陆的投资趋势及其区域总部和功能总部迁移动向。针对台湾高端产业以及产业高端环节转移机遇,大陆要完善台资企业总部的认定标准、补助奖励兑现和提供便利政策的协调落实工作,以制度的力量推动台资企业总部经济的建设进程,理顺对企业总部的管理体制。
(4)两岸新兴产业合作需要更灵活的机制应对
两岸新兴产业要深化合作需要各方利益主体建立一个灵活的互动机制,畅通交流管道,开放交流领域,提升交流层次,拓展交流平台。通过放松台商投资的限制,加快审批和核准节奏,主动对接台湾信息制造业、精密器械和文创产业等传统优势产业转移。进一步深化拓展现代服务业等领域的合作交流,主动承接台湾金融、保险、医疗、技术服务等产业新一轮转移浪潮。同时,台北市物流协会负责人表示:两岸物流合作不仅是“冷链物流”的技术层面,还应更加重视政策层面互动,其中最重要的是能够在物流和供应链管理流程,通关便利化和自动化等方面加大合作力度,可以考虑采用创新试点的方法。
(5)两岸新兴产业合作需要探索两岸间“产-学-研”新模式
产学研结合创新已成为台湾技术创新的趋势,点亮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和大同大学在此方面有许多经验值得两岸产学界参考。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围绕产业技术创新链开展战略层面的结合,实现“抱团创新”,推动产业升级。在产学研结合创新形式上要实现由单个项目合作为主向系统合作为主转变,由短期合作为主向长期合作为主转变,由内部合作为主向内外部合作并进转变,在结合对象上要从“产学研”拓展到“政产学研用”,在制度环境上要改革完善促进两岸产学研结合创新的制度体系。
四、深化两岸新兴产业合作的思考
(1)抓住ECFA持续发酵机遇,重视高技术产品的品牌建设
在ECFA的持续推动以及陆资赴台的政策框架下,两岸产业合作在稳步地向前推进。2012年大陆共批准台商投资项目2639个,实际利用台资金额21.8亿美元。2012年台湾共核准对大陆投资575件,较2010年增加11%;核准投资金额共计131亿美元,较2011年增加7.12%,双向投资呈现稳步增长趋势。对此,应在ECFA框架下推动两岸联合品牌战略。如在文化创意产业和旅游观光产业方面,双方可建立市场联盟,合资、合作开发两岸业务。再如台湾LED产业,整体产业链完整,人才及技术发展也具竞争力,而大陆企业贴近内地市场,有的规模够大,拥有品牌知名度及通路,两岸在产品架构上有很强的互补性,除目前已有的两岸LED产业联盟外,在品牌和管道方面应着重考虑。
(2)依托资本市场合作拉动新兴产业研发和商业模式创新
两岸企业在新兴产业的资本合作已经开始,不过多数都是在大陆这边。如台湾联电持股三成的宝霖科技,已在山东省济宁高新区签订LED固态照明项目合作合约,已在2009年9月试产,但是对大陆企业赴台投资相对限制较多。所幸的是,这种情况正在不断得到改善。比如2008年6月26日院会通过《调整两岸证券投资方案-短期计划》,放宽两岸证券投资;2010年2月26日,放宽大陆投资产业项目;2010年6月29日,签署《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架构协议(ECFA)》,推动两岸经贸合作制度化发展;2012年8月31日两岸签署了“海峡两岸货币清算合作备忘录”,在两岸货币清算机制建立后,人民币在台湾得以比照美元、欧元等外汇管理方式,两岸贸易及投资等汇款可直接以人民币结算等。两岸可以某些新兴产业领域的政策作为突破点,在资本市场上找准试点,加强合作,如推动其技术研发或者整合商业模式。
(3)进一步凸显陆资入岛的政策效应
目前,尽管台湾对陆资入岛还存在着投资领域、持股比例等限制,但基于两岸经济合作日益紧密的趋势和共同应对日益严峻的国际竞争的需要,两岸相关部门可适度发挥引导、激励和协调作用,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到台湾投资兴业,尤其要高起点、有选择地推进金融保险、高新技术和部分劳动密集型产业“入岛”投资,积极参与台湾生物科技、观光旅游、绿色能源、医疗照护、精致农业和文化创意等六大产业振兴规划和云端运算、智慧电动车、智慧绿建筑和发明专利产业化四项智能型产业建设;力求从两岸“产业搭桥计划”中寻找合作的突破点,有效整合两地资源,拓展合作领域,扩大合作规模,提高合作层次,最大限度地实现两岸产业优势互补和互利双赢。
(4)完善新兴产业合作机制与平台
江丙坤先生曾在“2011海峡两岸绿色能源产业合作高峰论坛”上指出:两岸在发展新兴产业方面“应注重提升关键技术、延长产业价值链,提高产业整体竞争力,拓展共同市场。”两岸一是要继续实质性地推动新兴产业联盟建设,促进新兴产业创新集群发展,形成一个提升两岸新兴产业竞争力的优质平台。目前,两岸已在两岸经济合作委员会下设立了包括LED照明、无线城市、TFT-LCD、冷链物流、电动汽车等5个领域的先期试点产业合作工作小组来帮助两岸建立机制化的产业合作。两岸民间的海峡两岸信息产业技术标准论坛截至2012年已经召开了九届,了LED照明、平板显示与太阳能光伏三项共同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