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智慧农业产业前景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智慧农业产业前景范文1
摘 要 本文主要简单的介绍了“互联网+”背景下农业的含义,通过对现阶段“互联网+”背景下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来探讨今后“互联网+”背景下现代农业发展的有效路径,以将农业与互联网相结合,推动农业的快速发展,使其能够适应当下的环境,提升现代农业经济效益,从而保障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 互联网+ 现代农业 发展路径 可持续发展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科学技术已经成为当下的热门话题之一。近年来,互联网与人们的生活密不可分,无论是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还是在社会各行各业的发展中,互联网技术都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二十一世纪是一个互联网时代,在这种背景下,传统的农业发展模式受到了阻碍,其必须迎合新时期的发展趋势,将“互联网+”融合于农业发展过程中,以形成有效的产业整合,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促进农业经济的大力发展。“互联网+”背景下的现代农业,需要不断地完善产业结构,实现智慧农业的转型,制定科学的农业发展路径。
一、“互联网+”背景下农业的含义
“互联网+”农业指的就是将传统农业与现代互联网技术相结合,并利用网络技术来实现农业发展模式的转型,提升农业生产技术,优化农业产业链,挖掘和丰富农业生产相关信息,以推动我国农业的现代化发展,保障农业的稳定增长。
二、现阶段“互联网+”背景下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现阶段“互联网+”背景下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一是网络在农村的普及度不高。虽然如今互联网的发展大家有目共睹,但是在部分偏远落后的地区,网络条件并不是十分好。当地的农民缺乏网络交易意识,而且对网络的应用也不熟悉,以致于其仍然使用传统的农业生产运营模式,无法真正实现有效的“互联网+”农业。二是还未重视农业产业链的核心地位,在转型过程中忽视了现代农业产业链的制定和完善;三是部分农民对新事物的接受能力比较慢,对互联网的应用还未完全掌握。农产品的信息还是过去的传统手法,未能发挥电子商务的作用,从而导致农业电子商务服务效果不显著。
三、今后“互联网+”背景下现代农业发展的有效路径
(一)向智慧农业转型
在互联网时代下,现代农业应当改变传统的农业发展模式,向智慧农业转型。首先,要将互联网技术贯穿于农业发展的每一个环节中,以提高资源利用率。通过互联网技术的应用,能够科学地控制施肥灌溉,有效分配人力资源,促进耕种的精准度。在农业的生产过程中,利用互联网技术,能够保障农业生产的专业性,提升农业生产效率;其次,要充分利用大数据,升级农业生产技术。物联网是互联网技术发展的产物,其能够通过大数据来把控各项信息,实现便捷而有效的通讯,可简化农业生产的繁复性。比起传统的数据,物联网的大数据所包含的信息要更为广阔,数据类型要更为丰富,具有结构不单一、规模大的特点。在农业生产中利用大数据,完善物联网体系,能够有效的实现智能化生活,对田g的土壤、生态环境和作物等实施实时监控,及时发现耕种中的问题并采用针对性的方案来解决,可提高农业的生产效益。
(二)完善互联网背景下农业的产业链
现代农业想要取得良好的发展,核心任务是制定现代化农业产业链并不断地完善。为避免发生农业生产和销售中的各项问题,则必须遵循共赢原则。现代农业应当做好市场调查,明确市场的农业产品需求,发展龙头企业,以带动和发展其他生产企业。要重视农产品加工企业的持续发展,推动农村经济合作社的发展,加大对农村经济发展的扶持,提高企业竞争力。除此之外,还应当建立完善的农业电子商务平台,扩展农产品的网络销售渠道,合理配置资源,实现农业产业链的创新。
(三)促进农业电子商务的发展
电子商务是互联网发展的产物之一,其是一种全新的购物模式,能够对农产品的销售起到重要作用。这种新型的销售方式,能够减少产品的流通成本,缩短流通时间,提高农产品的销售量,从而提高农业的销售量,增加农民的收入。这种经营模式可以让人们更了解农产品,丰富农产品的类型,有利于现代农业的稳定发展,也是互联网背景下农业发展的必然需求。
四、结语
将互联网技术与农业相结合,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现代农业发展的趋势和方向。就当下而言,“互联网+”背景下的现代农业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发展速度快,但是仍然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有待于进一步改善和解决。这是一项长期工作,不可急于一时。“互联网+”背景下的农业有着良好的发展前景,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要善于发现问题并有效解决问题,制定完善的现代农业发展制度,寻找最适合现代农业发展的道路,以推动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保障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的稳定性。
参考文献:
[1] 伊恩桥.“互联网+”背景下现代农业发展路径选择[J].农技服务,2016(15):183.
[2] 柳妍,王鹏.“互联网+”背景下生态农业发展路径研究――以武汉市广地农业科技有限责任公司为例[J].现代商贸工业,2016(20):12-13.
智慧农业产业前景范文2
关键词:智慧农业;智能生产;电子商务;智慧管理;为农信息服务
中图分类号:S-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70631074
智慧农业就是指在农业的发展过程中,积极使用现代信息技术,通过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对农业的生产、经营、管理以及服务这4个方面进行改造升级,从而实现农业的精准生产,进行科学管理,通过智能控制和网络经营获取高效的信息。换言之,就是将农业的发展往生产智能化、经营网络化、管理智慧化、服务信息化的方向推进。
1 将物联网技术的应用作为推进农业生产智能化的重点
农业的物联网主要包括应用物联网、移动互联、3S等方面,作为现代信息技术创新农业生产方式,物联网的发展,能够实现农业生产的各个方面的功能的改善,例如环境感知、数据传输、智能控制、远程服务、决策分析等;还能提高农产品的经济效益;也能为农业生产调控提供科学的依据,也能达到提高农产品质量的目的。农业物联网应用的发展应重点突出园区示范、可持续发展等方面。针对这个问题有以下几点建议:加强农业园区的示范引领的作用。这就要求将现代化农业园区管理服务的信息化综合平台作为重点建设对象。立志打造新型智能农业建设的榜样;推进信息技术应用在生产领域的加快使用。主要是进行设施农业的建设,例如水产养殖进行规模化饲养,建大规模的蔬菜园设施等。目的就是为了推广农业物联网技术;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坚持政府引导、企业主体的发展模式,以可持续发展为中心展开新型农业的发展。
2 将发展农业电子商务作为推进农业生产经营网络化的突破口
所谓农业电子商务,就是指加快农业特色产业、主导产业以及优质产品的发展,与电商进行合作,在发展的基础上进行改造和完善,促进农产品的流通。建立三级电子商务运营网,发挥农业部门以及一些其他与农业相关的组织的作用,用电子商务带动农业的发展,并且与农村综合服务平台进行共建共享。要促进农业电子商务的发展,主要包含以下几个要点:加强辅导培育。积极建设市、区农业电商的创业中心,实现创客和孵化功能的一体化,可以进行农业生态园建设,对温室大棚物联网技术进行推广和宣传,并通过农业电商创业中心,在创客空间网上对创客进行全程的辅导和全程跟踪。深入发展实施农业电商人才的培养计划,引导更多的农民进行网上创业,在网上进行农产品的销售,培养专门的农业电商商务人才,让专业人才对农民的网上创业作出指导;推动聚集发展。进行农业电商飞累的相关的网站或软件的分析,并开发出适合使用的电商网站或是软件。一定要加强与第三方电商的合作,在网络上进行特色农产品的宣传和推广;鼓励有条件的区积极建立镇街农业电商服照荆辉诜⒄古┮底试吹墓程中加入休闲农业的发展,拓宽农业电商的发展道路,完成农业产业链的优化升级;沟通平台的建立。可以进行农业电商创业沙龙的活动,通过围绕新鲜安全的农产品、休闲农业等农业电商发展的热难点,农业电商主体、农业部门并联系专家对现存的问题,对如何稳定发展进行意见交流,制定出适合农业电子商务发展的最佳方案。
3 将大数据的开发与应用作为推进农业管理智慧化的基础
推进农业智慧化管理,重点在于农业大数据的开发和应用,目的是建立智慧农业综合化的信息服务平台,主要功能是信息的采集、监管与监测、科学服务、统计分析等。整体、整合、实用、实惠是农业智慧管理应该要吐的重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市农业智慧中心的建设。主要是进行“一中心,多应用”的农业管理服务信息化平台,主要包括农业管理服务信息化平台的建设、建立电商网站、建立农业物联网检测平台等。主要目的是开发多层次数据开发系统,提高农业生产经营和服务水平;进行行业性信息化平台建设。主要目的是提高农产品的质量,生产出安全高质量的农产品和水产品。面对这个目的,可以加强农业方面的专门、因地制宜并从实际出发制定合适发展的管理方案、加快建成信息管理系统,从而形成示范性的行业性信息化技术;农业数据的开发和应用。可以运用信息化的手段,对农业数据进行整理、统计、分析、开发和应用,从而加强大数据的应用,根据大数据进行决策、指挥和调度,达到提升农业信息化管理服务水平的目的。实现各方面数据在整个农业系统内部的开放应用,积极做到共建互享,进行优势和劣势的互补,实现数据的交流应用,推动农业服务管理向网络化、快捷化、高效化发展。
4 建立新型信息服务体系作为推进农业服务信息化的有效保障
建立新型信息服务体系,主要是加强基层农业的综合服务体系的建设,从而达到提升农业在科方面的发展、提高农产品质量以及加强农业执法的目的,但最重要的就是加强各类农业公益的信息化水平。面对这些问题,可以引导高校、科学院等组织紧紧围绕农业服务进行产业升级,积极开展信息技术的研究和示范应用,为农业经营提供有力的发展信息,加快发展构建主体多元化、服务专业化等农业信息服务体系的脚步。扩大农业信息服务的试点,进行资源的整合,加快功能的升级,形成合作共赢的为农服务信息体制。进行益农信息社的建设。主要是了为了更顺利地推动信息进村入户试点工作的进行,达到资源的进一步的整合完善,积极主动地与电商平台进行工作的对接,从而为农民提供便利的公益性的服务。要加强与京东、邮政等网络和市场主体的合作,创建“三位一体”机制,即政府、服务商以及运营商的合作,构建公益与市场相结合的可持续发展的新型农业的发展模式;加大网站对信息传输的力度。对农业政务门户进行更多的网络建设,促使行政权力可以开明的进行一级实现公共服务项目的在线办理,优化政务在微博以及微信客户端上的信息服务,使农业的信息服务更加的及时,更加的具有针对性。重视对市场价格的监测以及信息人员团队的设立,推动镇街在信息报送方面的进展。对市场的价格信息进行仔细的监测和反馈;提高信息服务的水准。优化农业信息服务系统,重视农村信息人员团队的设立问题。稳步的促进农业科技服务云平台的设立,对农业科教系统当中相关的资源进行汇总,将经济和科技融合起来,尽最大的努力推动现代的农业发展。
5 设立全程可追溯平台
最近几年,农业发展不断被食品安全问题所限制。为了实现质量追溯以及给予消费者安全保障,可以利用农场智能化管理平台,建立绿色履历追溯系统。该系统能够自行设立履历模板,建造二维码标签,而且可以把所有的标签都粘贴到农产品上,而消费者只需使用手机对该二维码标签进行扫描就能看到质量追溯信息。标签和地块的产量是一一对应的,一个农产品对应一个二维码标签,对所有的农产品都可以实现质量追溯。农业信息主要为农产品的信息以及产地的环境信息,比如空气质量和水质等;农场管理信息就主要为农场的主人以及农场的种植者和负责监督的人员等信息;农事信息主要为预防病虫害的方案以及农事记录与农药残留的检测报告等;营销信息主要为加工、物流以及销售。在设立农场智能化管理平台以后,可以进行整体的规划,增加生产效率,减少资源浪费问题以及环境的污染问题,优化土地资源的质量,设立更为标准的流程,进行规范化生产,减小管理的难度,增强管理的效率。既要使专家能够非常便利的进行远程的咨询与指导,还要和与之相关联的渠道商进行对接,使消费者能够以最低的r格就能买到优质的农产品,这样可以促进农产品的销售和预订,增加了农民的收入,减小了风险。
6 结语
我们国家的农业发展已经实现了从传统农业到智慧农业的跨越,但在农业的发展过程中还是有很多的困难,应该怎样以更宽的角度来探究智慧农业的发展前景,这对我国农业的发展非常重要,有着导向的作用。所以,设立绿色和可持续发展的智能全产业链服务系统,要进行种植生产以及渠道对接、追溯服务整个过程的服务,研发新技术和新模式并积极地运用到实际中,这是我国在农业发展过程中必须要经历的。
参考文献
[1]韩秀艳,孙涛.我国智慧农业发展路径设计及其优化策略研究[J].陕西农业科学.2016(12).
[2]钱遥张霄飞,鲍晓娜.智慧农业发展策略探析[J].山西农经.2016(13).
智慧农业产业前景范文3
一、深入推进农村产业融合的必要性
深入推进农村产业融合有利于贵州推进乡村产业振兴、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推动“四新”主攻“四化”、促进农民增收,最终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人民共同富裕的目标。
(一)深入推进农村产业融合是贵州实现乡村产业振兴,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关键举措
全力推进产业振兴可以为乡村全面振兴提供坚实基础和重要保障,为农村经济增长提供不竭源泉。贵州农业正处在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快速转变的关键时期,客观上需要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在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形成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农村产业体系。深入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要把加工业和休闲旅游作为重点产业,突出山地特色,与贵州特色山地农业融合,做优做特第一产业、做大做强第二产业、做活做精第三产业,着力构建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完善利益链,让农村产业融合成为农民生活富裕和加快农业现代化的新动能,实现乡村产业振兴,为在乡村振兴上开新局提供有力支撑。
(二)深入推进农村产业融合是贵州充分释放
山地特色高效农业潜力,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的必然选择贵州是全国唯一没有平原支撑的内陆山地省,如何发挥自身山地特色优势,提高农业发展质量效益和竞争力是贵州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核心问题。深入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有利于充分盘活乡村资源,释放山地特色高效农业发展潜力,借助二三产业的发展延伸产业链与价值链,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促进农业全产业链、价值链转型升级,实现农业多元价值的增值,提升农业发展质量;有利于在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背景下,贵州面对国际和国内双重竞争压力,能够守住重要农产品供给安全底线,持续挖掘和发展特色优势农产品潜力和价值,不断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
(三)深入推进农村产业融合是贵州围绕“四新”主攻“四化”的重要支撑
贵州明确以高质量发展统揽全局、围绕“四新”主攻“四化”的发展战略。新型工业化、农业现代化和旅游产业化之间客观存在着一种相互联动的发展关系,新型工业化不仅能够加速贵州的工业化进程,推动全省工业倍增行动,而且能够为贵州山地特色农业和旅游业的发展开辟广阔前景,加快农业现代化、旅游产业化的发展步伐。深入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有利于更好地链接新型工业化、农业现代化和旅游产业化,强化三者紧密的联动关系。推进新型城镇化是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重要途径,高水平的城镇化带来对高品质、安全农产品的更多需求,带来对农村旅游业、乡土文化、田园风光、电子商务、仓储物流等新产业、新业态的需求。深入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有利于更好地满足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市场需求,助推新型城镇化高质量发展。
(四)深入推进农村产业融合是贵州实现农民
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提升农村居民收入,促进共同富裕的有效路径就业是民生之本,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是增强群众自主发展能力、提升农村居民收入、改善民生、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最重要最直接的方式,推进乡村产业振兴是拓宽农村居民就业增收渠道的根本之策。随着农村人口流动性增强、农民分工分业加快、农业生产集约度提高,传统农业生产经验方式已经无法满足农民就业创业和增收致富的需求。深入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有利于延长农业产业链,将传统农民转变为产业工人和职业农民,并参与到产业链的各环节中来,真正让农民分享到全产业链增值收益,增加农民收入,缩小城乡收入差距,促进共同富裕。
二、推进农村产业融合存在的主要困难与挑战
党的十以来,贵州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一产基础弱、产业链延伸不充分、产业主体发育不健全等问题严重制约着农村各产业深度融合发展。
(一)一产基础弱,难于支撑农村产业融合
第一产业是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的基础,实现农村产业深度融合需要强大的一产作为支撑。但贵州农业发展基础薄弱,2019年,贵州一产增加值占全国比重仅为3.2%;粮食产量1051.24万公斤,仅占全国比重的1.5%。全省生态绿色有机农产品发展多年,但产量仍然较少。受地形地貌限制,机械化水平低,农业生产质量效益低下;生产以小规模分散经营为主,现代生产要素难以引入,无法形成规模效应,导致生产成本过高,农产品缺乏竞争力,对一二三产业实现深度融合发展难以提供有力保障。
(二)产业链延伸不充分,产业融合合力无法释放
产业链延伸不足主要表现在:一产向后延伸不够。一产是“压舱石”,为农村二三产业的发展提供物质基础。全省相当部分的农旅融合产品单一、缺乏特色、规模小,经济效益不高,带动作用不强。农产品加工转化率普遍偏低,产业链条较短,贵州农村产业融合经营主体虽然在山地特色农业与二三产业融合方面做了很多努力和探索,但融合模式主要采用“种植+加工”“种植+销售”模式等,都是二次产业简单融合,产业链延伸、产业融合的增值收益不高。除酒、饮料和精制茶等加工业外,其他农副产品加工附加值低。二产向两端拓展不足。第二产业是纽带,延伸农产品的产业链与价值链,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工业内部结构不合理,工业发展对矿业、白酒业、装备制造业等少数行业依赖大,占比达70%以上,产业结构刚性明显,抗风险能力弱。依托工业园区建设的特色食品、医药、白酒业等具有一定程度的聚集效应,但总体仍呈散沙状态、规模过小。三产向高端开发滞后。第三产业是发展新引擎,引领乡村产业加快发展。农业价值链高附加值的绝大部分都在加工、流通、营销等环节,受教育水平低、地形多山地、基础设施建设落后等因素制约,农村地区营销水平、电商、物流、供应链等发展滞后,产业链条难以向高端开发领域延伸,直接导致农村只能售出低附加值的原产品。
(三)融合主体孱弱,小而散小而弱问题突出
全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数量增长较快,但质量参差不齐,多数是家庭农场、合作社及本土产业化龙头企业,对农户带动作用不够明显。尽管市场前景广阔,发展势头较好,但大部分农产品加工企业规模小,行业集中度低,龙头企业竞争力弱,产业融合引领作用不强。现有各类行业协会多数属于松散组织,在推进区域化、品牌化方面服务能力不足。
(四)农户不能充分分享农业产值和附加值
贵州在农户与新型经营主体之间的利益联结机制建设方面作了很多扎实有效的工作,但也存在一些不足,有实力的新型农业主体比较缺乏,而参与农业经营的龙头企业又大多涉足非农领域,农村居民不能够充分分享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带来的增值收益。大部分企业与农民之间的利益联结机制,在实际作用中显得十分脆弱,一方面很多新型产业融合经营主体利用其在产业链中的强势地位,获取了产业发展的大部分利润,而农民处于产业链的弱势地位,主要还是从事初级农产品生产、销售,而产业链利润主要集中于二、三产业,导致农民难以获得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带来的利润,进而导致农民参与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积极性不高;另一方面,龙头企业和农户在合作中地位不平等,合作诚信度低,导致订单违约率高,没有形成与农民风险共担、利益与共的局面。
(五)农村产业融合要素供给不足
贵州在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过程中,土地、资金、人才等要素供给能力不足,严重制约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的深入推进。贵州作为典型喀斯特地貌山地省份,国土面积的92%是山地和丘陵,喀斯特面积占全省面积的61.9%,天然限制了土地资源供给,其中农业用地尤为稀缺,导致土地流转成本过高,难以满足现代产业融合发展对大量土地资源集中使用的要求。农业因前期资金投入大、周期长、经济效益见效慢、资金回收时间长,对投资吸引力不足;又因经济下行压力和疫情的影响,大多数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面临融资难、融资贵等问题。近年来,贵州农村青壮劳动力外流严重,农业生产主要依靠老人和妇女,新型职业农民总量低、青年后备力量较弱、文化程度较低,人力资源供给不足。
三、推进农村产业融合的对策建议
从优化产业结构、延伸产业链、培育新型融合主体、健全利益联结机制、强化要素保障等方面,对贵州深入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提出相关对策建议。
(一)优化产业结构,提升发展质量
立足自然资源特征,打造特色优质农产品精深加工基地,形成具有贵州特色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通过精耕细作、精深加工、精准扶持,打造精品农业,构建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现代农业发展新格局。大力推动农业现代化,在夯实山地特色种养业的基础上,拓展多种产业,深挖农业的多功能性,拉长农业产业链条和扩大农业农村服务业,建立农产品加工产业园和聚焦区,让贵州山地优质农产品实现就地加工,提升农产品附加值,促进商贸流通、市场开拓、电商业态、旅游农业协调发展。
(二)促进产业链接,创新产业发展模式
推动农业产业价值链上下贯通、充分延展,促进山地特色农业与二三产业纵向融合,实现山地特色优势农产品种、养、加一体化生产及商、贸、服一体化运作。促进农业与生态旅游、文化创意、休闲娱乐及乡村康养等多产业融合发展,支持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有效融合,在创新商业管理运行模式、共享基础设施配套、搭建公共服务平台等方面开展有效合作。调整财政投入、贷款担保等扶持资金向农村产业链协同发展项目倾斜,积极引导产业链之间互补共融,强化产业链协同效应。
(三)培育多元化、多向性的新型融合主体
按照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要求,积极引进和培育一批综合实力雄厚、运营模式先进、可持续发展能力强的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大力推进“三变”+“三联”的联动模式,发展多领域、多种形式股份合作。不断壮大龙头企业,鼓励企业大力推行高效生态循环种养模式,积极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物流运输、现代营销、智慧农业等。加快推进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规范化建设,不断提升服务农户能力,强化作为农户与市场之间的纽带作用。
(四)健全利益联结机制,形成利益共同体
以农民合理分享全产业链增值收益、持续增进农民福祉为核心,引导“三产融合”主体之间及其与小农户之间紧密合作,形成风险共担、互惠共赢、包容互促的紧密型利益共同体。创新订单农业,建立订单农业信用体系,鼓励、支持农业经营主体与京东、天猫等电商平台发展“互联网+订单农业”模式。大力推广毕节“六联六带”的利益联结模式,实现有利可联、有法可联。
(五)强化要素保障,激活市场活力
智慧农业产业前景范文4
关键词:信用组合;农业产业化;信贷模式
中图分类号:F830.6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392(2008)09-0041-03
一、信用组合信贷模式的主要原理
本文的“信用”实质上指的是资金需求者基于自身资金和资产实力上的一种借贷能力。信用组合模式是指金融机构通过相关协议或管理制度,将农业产业化涉及部门的信用进行捆绑组合,使信贷资产得到有效担保,风险降低,从而扩大对农业产业化发展资金支持的信贷模式。
目前农业产业化链条一般是“龙头企业+基地(半成品加工企业或协会等)+农户”的模式。这个模式从资金缺口和信用能力上看,呈现出截然相反的状态。从资金缺口上看,这个链条呈现正“金字塔”形状,最上端的龙头企业数量最少,但贷款满足程度最高,资金缺口最小,中间环节次之,最底层的农户则数量庞大,但资金需求满足程度最低,资金缺口最大;从信用能力上看,产业链却呈现倒“金字塔”形状,龙头企业信用最强,可抵押资产多,从银行贷款相对容易,中间环节次之,而农户信用最弱,资产最少,贷款难度最大。信用组合的信贷模式在于通过一套协议制度将产业链上分布不均的信用能力进行捆绑组合,使其均衡分布在产业链各个环节上,以解决资金供给的不平衡。而产业链各环节在经营上的紧密联系性和生产效益上的相关性,给不同环节的信用组合提供了现实的可行性。
此外,如果我们从大的农业产业化链条看,在“龙头企业+基地+农户”之外,还包括政府支农部门、扶贫部门、信用中介部门、保险部门等其他单位,这些单位都属于大的农业产业化链条环节,他们也具有性质不同的信用能力,张家口市金融机构在推行信用组合模式过程中,也将他们的信用与企业信用进行组合,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二、信用组合信贷模式的主要实践形式
(一)封闭贷款管理制度下农业产业链上下游环节的信用组合
这种形式是指金融支持产业链中的弱势环节,但其上游或者下游环节中的信用强势企业要捆绑到贷款协议中来,通过提供担保或者签订购销订单的方式为弱势企业提供信用保证,为了保证捆绑的效果,采用封闭贷款的方式对信贷资金流动进行管理。如,张家口市怀来县葡萄酒产业是河北省十大龙头型经济之一,龙头企业中国长城葡萄酒有限公司是全市唯一一家国家级产业化龙头企业,产业链下端连接着10余家原酒加工企业和4万农户。每年秋季葡萄收购、榨汁时间约10天左右,龙头企业自身的原酒部门无法在短期内吞吐储存如此大量的葡萄原汁,而产业链中间环节原酒加工企业由于实力不足,无法筹集到足够的收购资金收购葡萄,造成下游葡萄种植户的损失,所以产业链的中间环节原酒加工企业属于弱势环节。面对这种情况,怀来县农行采取信用组合的方式解决了原酒企业的收购资金问题。主要措施是:一是签署三方协议书。即农行与长城葡萄酒公司、原酒加工企业签订三方协议,农行及时提供葡萄集中收购资金,长城葡萄酒公司按购销合同收购原酒、及时支付货款,原酒加工企业定向向长城葡萄酒公司销售原酒,通过协议将长城葡萄酒公司的购销合同与贷款合同组合,弥补了原酒加工企业的信用不足。二是制定产品封闭管理规定。对封存抵押原酒的车间,银行和企业双锁双钥,同入同出,出入登记,对原酒销售,出库、运输全程监控,确保长城葡萄酒公司的收购。三是制定资金封闭管理规定。贷款投放后,由支行客户经理组负责对原料收购、原酒生产、保管、销售、货款的结算等环节的资金流向进行全程监控,保证原酒销售收入归还贷款。农行与企业签订“货款回笼承诺函”,即长城葡萄酒公司承诺收购原酒货款打入农行指定账户,用于归还贷款。
(二)专门机构管理模式下的农业产业链上下游信用组合
这种信用组合形式的特点是,在对产业链弱势环节的信贷支持中,将龙头企业的信用组合进来,并用一定的实体机构形式加强弱势环节的风险管理,维护龙头企业的信用安全。如,张家口市涿鹿县奶牛产业,由于奶牛养殖成本较高,农户无法筹集到足够的资金,使得整个奶产业发展缓慢。当地农村信用社充分运用信用组合方式,与龙头企业、奶牛养殖小区和奶牛养殖户三方分别签订担保、管理、借款合同,明确各自的职责。奶牛养殖户贷款,由龙头企业提供担保,为了防范养殖风险和资金风险,由养殖小区或奶站负责奶牛的统一管理、配种、防疫、提供养殖技术和培训,养殖户的牛奶销售收入中,由奶站负责贷款本息的代扣代收,养殖户在归还贷款前不得转移和出售奶牛。目前这种信用组合形式中,专门的管理机构还包括专业协会、联合会、管理区等,虽然与养殖小区形式比起来规模都较小,但原理相同,都可以有效解决信用担保不足的问题。
(三)农业产业链与政府部门的信用组合
这种信用组合范围是在大的农业产业链范围内进行的,主要是由于在金融对弱势产业链支持过程中,没有龙头企业或者龙头企业实力不强,则只能将政府有关部门的信用引入到产业链贷款中来,通过政府政策、资金的加盟,提高产业链的信用能力,从而降低风险。如张家口市崇礼县在支持该县蔬菜产业起步发展时,县政府召集农村信用社、财政、扶贫、农业等部门领导就如何支持农户新建蔬菜大棚进行研究,摸索出贷款发放的新模式。对符合条件的农户,每新建1亩蔬菜大棚,农村信用社给予6000元的小额贷款,崇礼县政府负责全额贴息1年,对实行节水灌溉的农户,崇礼县政府给予一次性的经济补助。
(四)农业产业链与其他专业部门的信用组合
这种信用组合形式也是在大农业产业化的范围之内,信用组合的对象是专业的担保机构和保险部门,通过专业信用的加入,来弥补产业链本身信用能力的不足。如,2006年张家口市康保县几家粮油购销龙头企业资金十分紧缺,而作为贸易类企业,本身抵押资产也不足,经过企业、中小企业担保中心和农发行三方协商,决定由中小企业担保中心在农发行专户存入200万元风险担保金,康保县农发行在进行初步调查的基础上,积极向上级行申报,当年为康保县海通威达商贸有限责任公司发放贷款500万元,解决了企业资金困难,实现了企业与银行的良好对接。上世纪90年代初,部分县区在发展农业产业化过程中,也引入了农业保险,如蔚县在1990-1992年,曾由中国财产保险蔚县支公司为全县烟叶种植业提供保险,在发生严重雹灾的情况下,赔款达350万元,发挥了强大保障作用。
(五)金融机构内部不同产品的信用组合
这种信用组合是金融机构内部针对农业产业链的具体情况,将不同风险的信贷产品进行优化组合,达到既能满足企业资金需求,又能降低整体贷款风险的效果。如,张家口市张北县肉食品加工产业,由于生产期集中,短期内流动资金需求大,农村信用社根据企业的这些特点,在每年的生产旺季,除了向企业提供房屋抵押流动资金贷款外,再根据企业生产经营情况和股东的信用状况提供一定数额的个人经营贷款,通过抵押贷款与信用贷款的组合,解决了企业流动资金不足。此外,部分金融机构在信贷投放时,将企业信用与个人信用相互组合,在企业抵押资产不足时,将股东个人资产纳入担保范围,采用私贷在公用的方式发放贷款,虽然在是否违规上存在疑问,但在增加对企业的资金支持方面却有一定的作用。
除上述五类信用组合贷款模式外,农户联保贷款实质上也是一种信用组合,它是农业产业链弱势环节内部的信用组合,但由于其所从事产业具有同质性,一般情况下如果发生市场风险,联保体成员均会受损失,担保能力也就名存实亡,所以弱势个体依靠数量累加,并不能使整体信用增强,这也是本文未把联保贷款列入的原因。
三、张家口市推广信用组合信贷模式的难点
(一)龙头企业实力差,影响信用组合贷款效果
信用组合信贷模式的关键是产业链强势环节对弱势环节的信用支持,如果龙头企业本身的抗风险能力差,对弱势环节的信用支持便无从谈起。目前,张家口市农业龙头企业普遍实力不足,全国级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仅1家,省级的龙头企业15家,市级龙头企业95家,县级龙头企业90家。在一些优势产业中,又存在着龙头企业扎堆的现象,龙头企业内部在原料、资金、市场方面存在着竞争关系。这些因素严重制约了信用组合贷款作用的发挥。
(二)产业链辅助部门信用支持能力不强,影响信用组合贷款规模扩大
目前,张家口市共有信用担保机构45家,但大部分为中小企业担保提供信用担保,还有一部分为下岗失业人员提供担保,专门为农业企业和农户提供的担保机构几乎没有。农业保险由于亏损严重,2003年已经在全市停办。政府部门对农业产业化的资金支持数额较少,2007年共争取省级财政龙头企业扶持资金538万元,利用市级财政安排贴息资金400万元,仅占2007年全市金融机构对龙头企业信贷投入总额的1%,起不到有效的信用支撑作用。信用组合贷款的组合范围受到较大的制约。
(三)金融机构间缺乏主动联合
信用组合贷款目前仅是被支持部门内部的信用组合,而作为支持方的金融机构则没有进行有效的组合。资金需求方不断整合的直接效果是产业链条各环节的资金需求联系更加紧密,资金需求往往是以产业链需求的方式出现,资金量很大,对资金成本的要求也比较高,而作为资金供给方的金融机构如果没有有效联合,单个机构很难满足产业链的资金需求,此外,农村信用社的资金实力也达不到需求方的要求。目前在张家口市部分县区,形成了农业银行和农业发展银行支持龙头企业,农村信用社支持农户的信贷模式,但均是被动形成的,银行和信用社之间没有进行主动的联合,主动对利率、期限、担保方式等进行优化组合,以更好的支持产业化发展。
四、几点建议
(一)集中资金支持优势龙头企业
张家口市龙头企业实力较弱,亟需提升结构层次。从全市目前的金融实力和财政实力看,不易将资金分散支持所有龙头企业,而应该集中资金支持省级龙头企业中有可能晋级到全国级的龙头企业,同时,要适当控制部分实力较弱行业的龙头企业数量,通过合并、重组等方式集中资源优势,打造强势龙头企业,提高其竞争实力。
(二)积极开展针对产业链的银团贷款试点
当前信用组合信贷模式仅局限于贷款需求方的信用整合,作为供给方的银行部门则没有对进行主动的合作,政府和金融管理部门应积极搭建平台,选择1-2个发展前景较好的产业链进行银团贷款试点,将不同价格、不同期限、不同风险要求的资金进行整合,一方面扩大了资金供给量,另一方面可以根据农业产业链的不同特点进行资金匹配,分散金融机构面临的风险。
(三)积极发展涉农保险
随着农业产业化的推进,推出农业保险势在必行,在目前农业自身抗风险能力较差的情况下,可适当提高农业保险费率,使保险机构的风险与收益相对等。要积极开发农业贷款保险品种,金融机构可以将高风险农业贷款向保险公司投保,在农业贷款发生损失后,由保险公司承担一部分损失,以达到分散和降低风险的作用。在推动开办农业保险的同时,要积极利用国际金融组织的长期、优惠贷款,加快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业抗灾能力。
(四)建立农业信用担保机构
农业企业与中小企业一样,在信贷方面都属于弱势群体,目前张家口市各县均成立了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中心,主要由财政出资。建议参照这种模式,成立专门的农业信用担保公司,为农业企业和种养大户提供专业的贷款信用担保服务,解决其担保、抵押能力不足的问题。在财政困难的县区,可以将现有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中心业务范围进行拓展,为种养大户和农业企业办理信用担保业务,上级财政部门应对此类信用担保中心进行适当增资和政策支持。
(五)加快农村信用体系建设(下转第7页)
地方政府和金融管理部门应联手加强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工作,通过建立农村企业和个人信用信息数据库、开展信用宣传、推进信用评级、成立信用服务机构等多种方式,推动农村金融生态环境的改善。当前应着力在农村推进各类信用组织建设,如各种信用联合体、信用联保组织、信用协会等,大力推进行业协会建设,通过这些组织将各类农业企业和农户的信用捆绑起来,增强其融资能力。
参考文献:
[1]缪曼聪,2008:《农业银行“面向三农”:市场定位与制度安排》,《金融参考》第1期。
[2]王丽艳,2008:《“金智慧民”创业贷款模式:普惠金融的实践与思考》,《金融参考》第2期。
[3]唐廷华,2006:《经济欠发达地区农村建设中的金融支持》,《金融研究报告》第49期。
课题主持人:曹建强
智慧农业产业前景范文5
【关键词】创意农业 都市型现代农业 北京
随着城乡居民收入不断增加,具有丰富文化内涵的创意农产品和农业活动日益受到市场青睐。发展创意农业,既能满足日益细分的市场需求,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又能充分挖掘农业潜力,增加农民收入,带动地区经
济发展。创意农业已成为新农村建设中另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
一、创意农业的内涵、特征
1、内涵
创意农业的提法源于创意产业。创意产业是指那些从个人的创造力、技能和天分中获取发展动力的企业、以及那些通过对知识产权的开发可创造潜在财富和就业机会的活动。过去人们对创意的关注,主要集中在文化艺术领域。在目前时代,市场需要创意,农业同样需要创意。近两年,人们对创意农业的研究逐渐增多,但对于创意农业的概念没有明确界定,专家学者的定义主要集中在以下几种:一是创意农业是指对农业生产经营的过程、形式、工具、方法、产品进行创意和设计,从而创造财富和增加就业机会的活动的总称。这种提法是比照创意产业的定义,结合农业自身的特点给出的。二是创意农业是指利用农村的生产、生活、生态“三生”资源,发挥创意、创新构思,研发设计出具有独特性的创意农产品或活动,以提升现代农业的价值与产值,创造出新的、优质的农产品和农村消费市场与旅游市场。创意农业不仅仅是创意农产品,还要创意农耕文化活动、创意农业产业形态。创意农业的特色和优势就在于通过创意把文化艺术活动、农业技术、农产品和农耕活动、市场需求有机连接起来,形成多层次的产业链条,让人们充分享受农业价值创新的成果。三是创意农业是以市场为导向,以农业生产为依托,以创意为核心,以知识产权为基础,充分应用美学、艺术学、生态学、农学、养生学、景观学、知识产权学、休闲学、环境学、农业技术经济学、园艺学、市场营销学以及现代旅游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指导人们将农业的产前、产中和产后诸环节联结为完整的产业链条,将农产品与文化、艺术创意结合,使其成为具有“四高”即高文化品位、高知识化、高赢利性、高附加值,“四化”即智能化、特色化、个性化、艺术化,“五型”即审美型、文化型、娱乐型、科学型、观赏型的新型农产品;通过“三生”即创意生产、创意生态、创意生活,创造“三农”即创意农村、创意农居、培养创意农民,达到“六美”即美色、美形、美味、美质、美感、美境的目的,以实现资源优化配置,产生更高附加值,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种新型农业生产方式。
综合上述三类具有代表性的创意农业概念,创意农业的内涵就是将科技、文化、知识产权、人的创造力等各项资源通过创意的手法变成生产要素,投入到农业,提高产业附加值,创造财富。具体说,创意农业是以市场为导向,以农业生产为依托,以创意为核心,将农业生产和艺术创意相结合,生产创意农产品和设计创意农业活动,以提升产业附加值、实现资源优化配置的一种新型的农业发展模式。
2、特征
(1)创意农业是文化与科技相结合的产物。创意农业是是创意灵感在农业中的物化表现。它是文化与技术相互交融、集成创新的产物,呈现出智能化、特色化、个性化、艺术化的特点。一方面,创意农业具有高文化品位,它能够将单纯的农业生产与丰富的多元文化相结合,将农产品和农业生产过程赋予文化内涵和价值,给人以超越物质的精神享受。另一方面,创意农业具有高科技性,许多好的创意需要通过一系列的科技手段才能实现。创意农业要求以科技创新与文化创意相结合的发展新思路,去积极挖掘和开拓文化生产力在农业发展中的巨大潜力和价值空间。文化和科技的有机融合将产生巨大的引擎作用,推动我国新农村建设的发展。(2)创意农业是一二三产业相融合的新型业态。创意产业强调用新的理念,激发新的发展模式和其他产业融合发展。用创意产业的思维方式重塑农业的产业体系,拓展农业的生产、生态、旅游、文化、教育等综合功能,形成创意农业产业链和产业集群,促进现代农业整体发展的全新模式。创意农业绝非传统农业的单一生产功能,要求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在整个创意农业产业体系中,一二三产业互融互动,传统产业和现代产业有效嫁接,发挥引领新型消费潮流的多功能。(3)创意农业是具有高附加值的产业活动。传统农业的产出依赖于对自然资源的消耗,产业链条短、市场需求单一,因此附加值很低。而发展创意农业主要消耗“人的智慧”这一新的生产要素,并加入文化、科技等资源,将农产品的设计、生产、加工、营销、配套设施开发等融为一体,构筑多层次的农业产业链,开拓新的消费市场,因此具有很高的附加价值。创意农业不仅能够提高农业综合效益,直接增加农民收入,而且能够拓展农民就业空间实现多环节增收。(4)创意农业是对特色资源的再整合。创意农业并不是要对农业资源再创造,以发明一种新的可利用的资源,而是对现有资源、特别是特色资源的再发现和再整合的过程。这一整合过程依然以原本存在的资源为载体,通过加入新的辅助资源,重新开发、设计、包装,使其具有独创性,从而使其具有新的市场。
二、北京发展创意农业的必要性及可行性
近年来,北京市着力于深度开发农业新功能,基本构建了适应市场需要的都市型现代农业格局。北京的都市型现代农业,是与首都功能定位相契合,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现代物质装备和科学技术为支撑,融生产、生活、生态、示范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现代化大农业系统。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必须发挥首都科技、人才、信息、市场和资金方面的优势,整合资源,扬长避短,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那么,立足北京自身市场需求和资源条件,创新和特色是北京都市型现代农业的着力点。而创意农业通过对特色资源的创新开发,不仅可以带动郊区特色产业的形成,还可以让消费者更深层的了解农业的人文、科技内涵,带动创意农产品的消费。创意农业是北京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方向。而且,北京具备发展创意农业的基本条件:第一,北京作为全国最大、最密集的消费市场之一,具有消费群体规模大、消费层次多、消费需求变化快、消费质量高等特点,市民多元化的消费市场需求,为北京创意农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第二,北京集聚了大量的科技、金融和人才等各种社会资源,资金和社会投入充足,对郊区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强大的辐射和带动作用,具备了创意农业发展的资源优势。第三,北京作为历史文化名城,具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和文化资源,为创意农业发展提供了丰富的文化背景和创意源泉。第四,北京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区域特征明显的农产品主导产业,培育出了一批优质特色农产品,为发展创意农业提供了物质载体。
三、京郊创意农业发展实践
1、创意农产品
首都高端消费市场要求农产品满足多样化消费需求,普通农产品注入科技、文化内涵就会身价倍增。具体来看,京郊农产品创意分为以下几种类型:(1)废物利用型,将农业或生活的废弃物,通过巧妙的构思,制作成实用品或工艺品。如门头沟麦秸画、蝶翅画,大兴的蛋壳画,平谷桃木工艺品,通州区的熏蚊草等。(2)用途转化型,通过改变某种农产品的常规用途,赋予其新的创意。如延庆豆塑画,色彩斑斓的盆景蔬菜、盆景水果等。(3)形色创意型,通过对农产品进行外形和色彩等方面的创意,就产生出了令人耳目一新的产品。如大兴的“金猪西瓜”、“水晶西瓜”。依托北京当地农业资源而创意设计的农业旅游产品,成为国内外观光游客的挚爱,促进了农民增收,更成为北京都市型现代农业的夺目名片。
2、创意农耕文化
农产品需要创意,农业生产过程、农业耕作活动同样需要创意。当科技和文化创意作为两大引擎,在赋予农业深刻内涵的同时,农业已不只是一种产业经济,而是一种高度的农业文明展示。在京郊密云、顺义、怀柔和房山进行的玉米迷宫种植试验,通过不同时期作物生长的变化,按照事先设计的方案,利用玉米秸秆种植“迷宫阵”,建造适宜人们旅游观光、休闲度假的新场所,使市民、青少年体验农业文明,接受农耕教育,进行旅游观赏,将“都市”与“农业”真正融为一体。同时,提供相关产品的销售、农作物采摘等多项服务。以“玉米迷宫”为主题开发多种休闲和旅游产品产生的直接收益约是玉米生产价值的20-50倍,直接的受益者是农民。此外,各种农业主题公园,比如南瓜园,把世界各地、各种色彩的南瓜都集中在一个地方,不仅可以体验农产品的丰富内涵,还可以起到教育和示范的功能。
3、创意农业产业形态
北京郊区通过创意农业,带动一批产业的兴起,创造出超出传统农业几倍、几十倍的价值。如朝阳区蟹岛绿色生态度假村将生态循环农业的设计创意做成一个年产值几亿元的大产业;怀柔区的虹鳟鱼一条沟是以虹鳟鱼、金鳟鱼、鲟鱼等冷水鱼养殖为中心建立起来的集烧烤、吃农家饭、住农家院、爬野长城、骑马为一体的综合性观光旅游景区;昌平区小汤山农业园区利用科学技术将南方生长的水果引种京城,使北京市民吃上北京产的香蕉、火龙果;平谷区通过科技手段将桃树培育成盆景装点居室;延庆县柳沟村利用传统的豆腐加工技术,迎合市民追求安全、养生的需求,创意出远近闻名的豆腐火盆锅盛宴;顺义区万科农业园将土地租给城里的市民,圆了城里人的农夫梦,农民也实现了从生产者向管理者的角色转变。
四、结论及政策建议
1、结论
(1)我国创意农业市场前景广阔。总体而言,我国创意农业处于萌芽阶段,仅在北京、上海等大都市发展,但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者对“新、奇、特”农产品的需求大大增加,创意农业存在着相当大的发展潜力和市场空间。(2)北京创意农业取得一定效益,具有一定规模。创意农业是北京都市型现代农业的新亮点,京郊农民增收的新途径。京郊创意农业的大发展,满足了市民多样化产品需求,为北京市民提供了休闲旅游好去处;一大批用头脑经营、靠文化创业的新型农民脱颖而出,用文化激活传统农业魅力;提高了农业附加值,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市民受益。(3)北京创意农业发展也存在一些问题。一是创意农业的类型比较单一,产品不够丰富。二是创意农业企业的创牌意识不强,缺乏国际国内知名品牌。三是创意农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2、政策建议
(1)构建多层次的产业链。创意农业要求一二三产业高度融合,通过对传统农业的深度开发和优势产业的保留、提升,培育出丰富畅销的创意农产品,创造丰富多彩的农业文化活动,不断延伸农业产业链条,形成彼此良性互动的产业价值体系。(2)加强创意农业品牌建设。品牌化是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追求的一个目标,也是促进创意农业更好发展的必由之路。北京的创意农产品和农业产业需要知名品牌,要注意与市场接轨,并通过政策的引导,鼓励农民、农业企业积极培育自主品牌。 (3)推动创意农产品标准化。建立健全创意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加快创意农产品质量认证,提高创意农产品质量水平。加强与国内外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的合作,研发各类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提高产品附加值,增强创意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参考文献】
[1] 秦向阳、王爱玲、张一帆、周连第:创意农业的概念、特征及类型[J].中国农学通报,2007(10).
[2] 任荣、刘树:京郊创意农业的发展思路及方向[J].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学报,2008(2).
[3] 俞晓晶:打造以休闲农业为主的创意农业[J].科技和产业,2008(4).
智慧农业产业前景范文6
农业是光伏应用的重要领域
说到光伏产业的具体应用,多数人的脑海里都会出现在西部戈壁滩或者沙漠建设的光伏电站,或者在工业厂房屋顶建设的分布式电站。由于太阳辐射能量密度低,建设光伏电站一般需要大面积的廉价土地,比如戈壁滩、半固定的沙漠和盐碱地等。长期以来,我国主要在新疆、青海、甘肃、内蒙古等地发展光伏产业。但由于这些地区适合建设的地方十分有限,且把这些电从沙漠地区运输到工业比较发达的沿海和南部地区成本比较高,所以中国目前的光伏电站已经遭遇了发展的瓶颈,西部地区的电站建设速度也逐渐放缓。
那么光伏产品能不能应用到农业一线生产中呢?答案是肯定的,比如利用太阳能的浇灌方式,太阳能照明、杀虫等等已经有了很多应用,而进一步将光伏发电电池板或者薄膜作为农业工程的一部分进行建设,就形成了目前的分布式光伏应用的一种新的模式——光伏农业。
据介绍,目前光伏农业主要有两种应用模式,一是通过在农业大棚上架设不同透光率的太阳能电池板或者光伏薄膜来实现。其优势在于:首先,由于其具备一定的透光性,不仅能满足不同作物的采光需求,可种植有机农产品、名贵苗木等各类高附加值作物,还能够养殖牲畜、发展渔业,或者实现作物的反季种植。其次,光伏农业大棚利用的是农业大棚的棚顶,因此能够节约土地资源。最后,作为一种新型的农业生产经营模式,在带动区域农业科学技术推广和应用的同时,通过实现农业科技化、农业产业化,将成为区域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的支柱型产业。比如光伏农业大棚把农业、生态和旅游业结合起来,利用田园景观、农业生产活动、农业生态环境和生态农业经营模式,以贴近自然的特色旅游项目吸引周边城市游客在周末及节假日作短期停留,以最大限度利用资源,增加旅游收益。
光伏农业的另外一种应用模式是将光伏发电系统独立出来,作为电站来提供电力。采用光伏发电,不仅能解决荒漠土地、林地或者大棚周边的取水灌溉、鱼塘供氧、荒漠治理、草原畜牧、海水淡化等领域的供电问题,并且无需架设电网、无需储能装置,既经济又环保。
比如光伏提水灌溉系统的应用就可以很大程度上解决我国农业浇灌和人民生产生活水资源短缺问题。国家气象局太阳能资源调查数据显示,我国荒漠太阳能资源总面积约为130万平方公里,按照每平方公里安装40MW的估计,装机潜力容量可达到500GW。在这些无电地区,通过建立光伏电站发电,实现荒漠作物的提水灌溉。治沙女英雄牛玉琴治理的毛乌素沙漠就是很好的例子,治沙基地使用Solartech光伏扬水系统,在防沙治沙的同时还种植了玉米、大豆等各类经济作物。
而从目前的发展趋势来看,我国光伏农业市场的产品供应和需求都在逐步放大之中。其中的主要产品门类也已经从单纯的太阳能电池和太阳能电力系统拓展到光伏水泵(光伏滴灌、喷灌、微灌产品)、太阳能污水净化系统、农业用太阳能转光膜、农业用光伏玻璃、太阳能马灯、太阳能充电器、太阳能照明灭蚊灯、太阳能杀虫灯等。
因此,光伏农业科技不仅能够有效利用太阳能资源,产出清洁绿色能源,还能实现高效种植,为绿色农业生产提供一条新的路径。光伏农业的本质是一场实现农场变工厂,田间变车间的过程。现代农业是需要科技和新能源的推理和动力,而光伏技术的应用对现代农业的支撑是恰逢其时,也是历史必然。
光伏农业市场需求空间巨大
应该说,我国从一开始对光伏农业的市场前景认识程度并不高。记者跟踪了多年光伏产业的变化,我国光伏产业最开始主要针对的是欧美市场,其产品主要为光伏电池板,虽然控制器、蓄电池组、逆变器等设备的技术水平在不断上升,但是一直以来,农业都不是光伏产业的目标。一直到2012年欧美与我国光伏电池的双反事件的爆发,才让众多的企业重视起分布式光伏乃至农业光伏领域的存在。
NPDSolarbuzz分析师韩启明表示:“中国的农业光伏市场曾经被下游光伏供应商及安装商忽视。在中国光伏出口面临欧美双反限制的不利情况下,在本土发掘更多的需求将成为光伏产业界的重要课题,农业光伏则是众多应用中最具前景的一种。在农业光伏项目中,最普遍的类型就是光伏大棚,因为除了供应电力它们还具有其他优势。位于温室顶部的光伏电池板可以遮阳吸热,替代建筑材料,并增加整体美观。”
目前,与农业高度结合的商业光伏设施正在我国得到一线光伏开发商的支持,这一新的光伏应用类别预计在未来几年内会迅速增长。比如应用到生态农业大棚中的仿生态转光膜技术,这种技术能根据不同植物生长对不同波长光吸收的需求,对透过转光膜的太阳光进行波长转换,以便农作物更容易吸收,提高了光合作用的效率。这种新型农业大棚能完全实现能源自给,既节能环保,又极易维护,相比于传统大棚,有成本低廉、农产品量质皆高的优点。
2014年初,总面积3024平方米的国内首个拥有自主知识产权集成创新的智慧温室在北京通州投产。该温室的特点就是将光伏能源、现代农业装备以及物联网技术进行了有机融合,集成应用了物联网技术、无土栽培技术与自动化装备,通过可视化管理和智能化决策,实现作物精准化高效生产。这里通过装备利用太阳能集热系统、太阳能薄膜光伏发电系统、草莓高产栽培装置、苗木移植机器人、基于植物生长检测的物联网系统、智能型自动转移喷灌机等,可以满足温室生产的灌溉、施肥、补光、补温等不同用电的需求。同时,还具有融雪功能,提高了温室透光率和抗风雪性能。
在国家相关政策抑制大型集中式地面电站建设、分布式发展又遭遇“好屋顶难求”的背景下,光伏蔬菜大棚、“渔光互补”水产养殖、太阳能杀虫等一系列农业领域的应用,为国内光伏农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会。
光伏技术和产品在现代农业中有着广泛的运用前景和重大的现实意义。有专家计算,如果在全国大面积、大范围地推广光伏农业产品,其市场可达千亿元规模,在5年内可达到万亿元规模。
光伏农业项目建设遍地开花
由于建设农业与光伏一体化电站,将传统农业种植与光伏发电相结合,提高光伏发电项目土地的综合利用率,实现阳光、土地资源的立体高效利用。因此得到了众多地区的青睐。
2013年4月,河南省西峡县中菇香菇专业合作社的光伏香菇产业项目全面实施。该项目利用西峡香菇种植基地的优势,引入太阳能光伏发电,全面提升该县香菇产业发展水平。作为河南省惟一一家获得鲜菇出口资质的企业,中菇合作社年产标准化香菇3000万袋。光伏香菇产业项目计划在3年内,把合作社现有的1200亩种植基地建设成集40兆瓦装机容量的光伏电站和1000万袋香菇高效种植基地为一体的光伏农业示范基地。
2013年9月,江西省兴国县与恒天电力光伏有限公司签订恒天电力兴国20MW光伏农业科技大棚(电站)项目,项目总投资约3亿元。该项目一期建设10MW光伏农业科技大棚,占地面积600亩,投资1.8亿元;二期建设10MW光伏农业科技大棚,投资1.2亿元。
据了解,该项目的一期工程位于兴国县埠头乡龙沙村龙沙湾,以大棚棚顶安装高效晶体硅电池组件采集电量为特色。采取双向运营,利用棚顶光伏发电,打造“自发自用、余量上网、电网调节”的运营模式;在棚内种植苗木、茶叶、花卉、蔬菜等农产品,打造以现代农业为主的科技大棚旅游区。该项目建成后将成为该县首家以光伏发电与现代农业、旅游观光有机结合起来的新型农业产业化项目。
2013年10月,五原晟宇100MW光伏一期项目具备发电条件。晟宇100兆瓦光伏设施农业项目总投资4.12亿元,是由内蒙古山路能源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投资建设、集光伏发电与设施农业为一体的示范工程。项目分三部分组成:建设占地200亩的光伏温室,在温室顶部安装光伏太阳板,实现空中发电、棚内种植;利用原有旧排干改造,建设占地80亩的鱼塘电站;采取节水设施农业喷灌技术,建设占地1200亩的地面电站,并间隙种植优质牧草及中草药,实现农业与工业的有机结合。
2013年10月,江苏连云港市目前正兴建首座蔬菜大棚光伏电站——二龙山光伏农业生态科技园,项目总投资1.5亿元,设计装机规模15兆瓦。建成后,年发电量可达2000万千瓦时,园区蔬菜大棚年产各类水果400余吨。这里温室里的照明、通风、供暖等用电问题通过光伏发电解决,在同等面积的土地上形成立体的生产,实现了大棚和电站的双向受益。”
2013年11月,国家金太阳示范工程—“中国蔬菜之乡”寿光首个蔬菜大棚光伏发电项目正式并入国家电网。该项目年均发电量近160万千瓦时,除满足蔬菜大棚用电外,大部分将输送给周边居民使用,实现了发电、种菜双丰收。
据笔者不完全统计,到2014年3月,我国光伏蔬菜大棚、“渔光互补”水产养殖、光伏畜禽养殖大棚项目等已经达到400多个。对于我国光伏产业来说,在农业领域应用的市场价值和市场空间正在快速发展。
光伏企业紧盯光伏农业发展
目前,国家正在大力倡导并推进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的实施,光伏发电与新型农业、科技农业、旅游观光相结合的绿色能源与现代农业相结合的经济发展模式正在吸引光伏企业的眼球。从2013年以来的市场发展来看,目前在中国许多省市,尤其是新疆、湖南和河北,越来越多的光伏项目开发商开始优先考虑包括光伏农业在内的光伏应用新机遇。
以中国节能环保集团公司为例,该公司在去年就谋划运作总量超过100兆瓦的农业光伏项目。2013年2月,中节能太阳能公司应城光伏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注册成立,成为太阳能第22家下属子公司。据悉,中节能已顺利取得由应城市工商管理局颁发的中节能(应城)光伏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企业法人营业执照,应城项目公司正式成立,该子公司的成立将加快推动应城10MW光伏农业科技项目的建设。2013年8月6日,中节能(汉川)农业光伏科技大棚项目并网成功,向大棚输送电能。这标志着湖北首个农业光伏科技大棚正式投运。
此外,中海阳能源集团、追日电气、东方日升、保定天威保变、英利、汉能控股等企业都在抓紧实施与光伏农业相关的项目。比如中海阳能源集团公司已于近日成功中标中节能乐平20兆瓦光伏农业科技大棚电站项目,项目是江西省引入的首家将光伏新能源应用于农业领域的项目,同时也是目前全国规模最大的光伏农业大棚项目。而作为该项目的EPC总承包商,中海阳将为其提供全方位解决方案。据了解,中节能乐平20兆瓦光伏农业大棚项目通过在农业大棚上架设太阳能电池板,在不改变农用地性质的同时,将大棚屋顶光伏发电系统产生的电流接入就近变电站并网发电。安装在大棚上的太阳能电池板还将起到隔绝红外线作用,处理好传统农业大棚保温、升温问题。此外,太阳能电池板所发电力还能为农业大棚的LED植物灯系统、生物杀虫灯、地源热泵、加温和散热设备、拍水泵和营养液循环系统、植保设施等使用,从而达到棚上清洁发电、棚下高效种植的效果。
而我国两家著名的薄膜光伏产品公司,保定天威保变和汉能公司也纷纷与光伏农业结缘。保定天威保变电气股份有限公司透露,天威薄膜公司一期技术升级新产品——薄膜光伏叠层组件,成功签订山东光伏农业项目供货合同。天威集团总经理丁强介绍,该光伏农业项目位于山东省,包括16个蔬菜大棚,采用叠层120W型组件,总装机容量0.69兆瓦。这是继2010年天威薄膜公司17千瓦透光组件在山东寿光薄膜光伏农业透光大棚成功应用后,再次承建该工程的二期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