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传统文化与公民道德建设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传统文化与公民道德建设范文1
关键词:群众文化 文化管理 公民道德 道德水平
一、创新群众文化管理,提升公民道德水准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要求
城市文化管理是指城市政府及其文化行政部门依据国家和所属城市的方针、法律、法规,对城市文化事业进行规划、组织、调控和监督的一种行政行为。而公民的道德水准是群众文化管理的重要载体,公民道德水准的高低直接决定我国群众文化管理水平质量的高低,对于我国精神文明建设有重要的影响。因此,创新群众文化管理,提升公民道德水准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要求。
二、我国群众文化管理及公民道德水准建设的现状
目前,我国在创新群众文化管理,提高公民道德水准方面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
随着经济的发展,物质生活水平逐渐提高,相应的精神文明的要求日益增加,针对这一点,我们组织社区文化、发展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文化,同时国家重视精神文明建设尤其是注重提高公民的道德水准,社会上组织起来的志愿者队伍,在道德践行中收到了实效。
尽管,我国在创新群众文化管理,提高公民道德水准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是仍存在大量的问题:城市群众文化建设的覆盖存在着明显的缺陷,真正的群众建设主体得不到重视;资金筹集渠道单一,投入不足;工作队伍结构不合理,人才匮乏;法律法规不健全,缺乏保障等一系列急需解决的问题。
三、创新群众文化管理,提升公民道德水准的新途径
近年来,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不断推进,在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不断深化的背景下,群众文化管理及社会公民道德建设取得了巨大进步,这些成果社会各界有目共睹。但也存在一些群众文化管理滞后,道德方面依然存在自私自利,损人利己等令人堪忧的问题。因此,我们应当创新群众文化管理,提升公民道德水准,把传统的圣人道德观转变为法治下的道德观,加强外在约束,最根本的还要唤醒公民道德自觉,加强道德自律,使道德意识深入每个人灵魂深处。
3.1创新群众文化管理,提升公民道德水准应在全社会形成良好的风气
文化事业发展是文化前进的基础,而群众文化活动作为公民道德建设的重要载体,责任重大,任重道远。
加大资金投入,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给群众文化活动创造环境,提供足够的硬件设施;培养群众文化专兼职干部队伍,找出群体中的带头人物,使得先进的文化得到传播,不断为社区文化建设注入新的活力;要高度重视群众文学艺术的创作,贴近社会生活,紧跟时代步伐,发展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文化。
提升公民的道德水准,创新群众文化管理,应动员全体人民,以身作则,从自身做起,在全社会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
3.2群众文化管理创新,应着眼于对民族民间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民族民间文艺与群众文化水融、密不可分。群众文化吸收了民族、民间文化的精髓,包容了中国传统文化的许多形式和精华。今天,许多群众文化活动的优势,都来自于民族民间文化艺术。鲜明的民族民间特色,浓郁的地方风味,为群众文化提供了健康的思想内容和丰富多彩的表现形式,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实践证明,群众文化利用当地的民间文艺形式开展活动,最易为群众所接受,最能受到群众的欢迎。广大人民群众通过亲自参与,才艺得到展示,心理得到满足,情绪得到释放,情趣得到提高,这是专业团体无法替代的,这也是民族民间文艺在群众文化活动中最显著的特色和优势。民族民间文艺有着旺盛的生命力,凝聚着广大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愿望,传承着民间文化艺术的精髓,其过程本身就是一种传统教育,也是群众文化活动最突出的表现形式。
3.3群众文化管理创新,应落脚于对公民道德水准的提升
群众文化对公民道德建设所具有的积极作用,是由文化与道德的内在关系所决定的。群众文化反映道德实践,推动道德进步,道德又为群众文化灌注生气,获得价值的依据和内容,二者相互渗透、相互依托、相互促进,推动着社会主义社会稳步前进。加强公民道德建设是发展先进群众文化的重要内容和中心环节,因此,当以群众文化活动反映精神文明、道德风尚时,就应不断注入新鲜血液,不断创新,用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先进文化,用饱含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内涵的先进文化,引导人民群众自娱和娱人、自育和育人;用时代的、新颖的、进步的、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先进文化活动形式,吸引人民群众的广泛参与。使广大人民群众在群众文化活动中,心智得到启迪,情操得到陶冶,精神得到振奋,思想道德、文化素质得到提高。
传统文化与公民道德建设范文2
关键词:道德建设;实质;反思
中图分类号:C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0)13-0083-02
1 道德建设的实质
关于道德的概念,不同的人以及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下,人们的认识是不同的。例如,在我国古代,道德主要指调整人们相互关系的行为准则和规范,有时也指个人的思想质量,修养境界,善恶评价,乃至泛指风俗习惯和尊重道德教育的活动。而在西方古代文化中,“道德”一词起源于拉丁语“摩里斯”(Mores),意为风俗和习惯,引申其义,也有规范、规则、行为质量和善恶评价等含义。在现代,人们认为道德是一种由人们在实际生活中根据人们的需求而逐步形成的一种具有普遍约束力的行为规范,它具有良好的基础,往往流传较为广泛,形成共识。对于这一解释,笔者是比较赞同的。但是,笔者同时也认为道德既然有其广泛的基础,也就说明对于个体来说,它也起到了维护其利益甚至是寻求利益的一种手段或指导,而不仅仅是一种具有普遍约束力的行为规范。据此,我们可以提出一个对道德的本质的认识。所谓的本质,就是一事物区别于其它事物的特殊的根本性质。那么,道德的本质就是指道德区别于其它事物的根本性质。基于上述对道德内涵的探讨,在此,我们可以认为道德的本质在于它是一种规范和工具的统一体,这也正如有学者指出的其本质是在规范性和主体性的矛盾统一中,非强制的反映和调节社会性利益关系的具有伦理价值的一种实践精神活动。那么,我们强调道德建设所要真正追寻的也就在于此:道德的理想主义和我们实际的社会生活的有机统一的结合。之所以说是一种理想主义,是因为道德源于现实,但却又超越现实,我们的这种本体论的认识所强调的是对个体需要的超越性,确立的是道德原则和规范的至上性和超越性,将人视为道德的载体和工具;诚如是,道德仍然是我们人所具有的有目的的活动,是我们人的需要、人的利益在道德中的表达,我们认为强调人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人在道德生活中作为主体的创造性作用,更能激发人的动力,从而更有助于我们达到道德建设的目的。
2 道德建设的构建
2.1 道德建设的内容
我国目前在关于道德建设方面还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我国在这一方面做了一些尝试。于2001年颁布的《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可以说起到我国目前道德建设的纲领性文件的作用。因此,作为对我们的借鉴,将这一时期道德建设的主要内容归结为:以“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20字的基本道德规范为主线;以提高公民道德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培养“四有”的社会主义公民为目标。具体包括:一个核心:为人民服务;一个原则:集体主义;五个基本要求: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重点抓好三个领域的道德建设(十五项具体德目):社会公德领域:倡导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职业道德领域:倡导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家庭美德领域:倡导尊老爱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勤俭持家、邻里团结,等等。
今天,我们党又提出把我国建设成为“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不难看出,虽然是短短的一句话,但其内涵却是非常丰富的,这也是我们当前对道德建设内容的高度概括,每一个社会的成员都把它作为自己行为的规范和指导,最终每个成员也会享受到这样一个“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2.2 与市场经济的关系
我国从20世纪七十年代末进行的改革开放,逐步地将原有的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推进,特别是加入世贸以后,可以说是完全地融入了全球经济之中。市场经济给我们带来了许多方面的好处,同时也伴随着多方面的巨大冲击。物质上的强大满足;开放环境下,外来文化的不断侵入;以及在市场经济下生活节奏的急剧加快。这一切让许多人都措手不及,人们仿佛突然间置身于玲琅满目的商店之中,每个人都有着多重选择的机会。同样,对于我们的道德建设来说也面临着既要适应目前的经济形势,又要保持自主性、独立性。
当然,挑战的背后,同样也蕴藏着机遇。市场经济为保证我们道德建设的顺利进行提供了强大的物质基础,而且,开放的环境下,也对道德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促进了道德建设的完善和发展。再者,一个平稳的经济局面本身也是为道德建设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空间环境。最后,市场经济发展所带来的科技进步,同样对道德建设有所裨益,运用这些新的科技,可以寻求新的方法、手段和载体,为道德建设的多元化提供有效的途径。
2.3 与传统文化的关系
在我国历史上,特别是从两汉儒家思想占据统治地位以后的两千年中,传统文化就一直受其影响,从学界对其归结为“礼法合一,礼主刑辅”就可见一斑。因此,我们的传统文化是被印上强烈的儒家伦理色彩,所强调的是一种伦理道德。它所宣扬的是完全的道德的本体论的观点,最为极端的表现就是“存天理,灭人欲”,完全忽视作为主体的人的地位。
那么,作为今天的我们,生活在现代社会,传统的文化是否已经完全不属于我们这个时代了呢?相反,正如所有的事物都有其一个社会的发展过程。道德的产生也不是凭空出现的,社会主义的道德也是有它的发展过程。对于那些优秀的传统文化,而且又能与我们现今的道德水平相契合的,则应是我们所要继承和发扬的,这体现出了传统文化与现代道德的“源”与“流”的关系;再者,我们还应该充分注意到这种存在了两千年的伦理道德社会中所遗留下的“惯性”,这种“惯性”今天仍然发挥着很大的影响,尤其在广大的农村地区,而这也正是我国道德建设的关键所在,因此采取一种审慎而渐进的方式是必需的,是有助于我们社会的稳定和道德建设的顺利进行的;另外,虽然今天是对过去的继承但也要对其进行理性的分析,科学的鉴别,在借鉴和发扬的基础上赋予其新的意义和生命力,不断超越。总之,对待传统文化我们总的观点就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既要“古为今用”,又在继承的基础上“推陈出新”。
3 我国目前道德建设的现状及反思
自建国至今,虽只有短短的六十年的时间,我国的道德建设仍然取得了令人可喜的成绩。但是,在我们看到成绩的同时,也要反观我们在这一过程中的不足和失误。今天,随着经济改革的不断深入,社会转型步伐的加快以及多元文化的不断涌入等,对于我们这个长久以来较为封闭的、结构单一的社会来说,所带来的震撼是可想而知的。各种因子的不断汇集和碰撞,给我们当今社会注入了活力,同时也携带着危机。在这个快速变化的社会,人们不在像以前沉稳平和,他们开始变得躁动不安,为寻找着自己的归属而茫然无所适从;他们也不再具有以往的亲近和平,看上去虽不是绝对的拜金者,但至少也带有了些许的功利;他们那冷漠而怀疑的眼光,是对今天我们这个诚信匮乏的社会的最好的写照;在这个强调权利的时代,个人个性得到了极度的张扬,然而我们所见到的也许只不过是一片虚假浮华和极度空虚的景象。
这呈现在我们面前的种种,促使我们反思其原因并为改善这一困难而提供解决的途径,即使是在宏观的层面而少微观的程序上的可操作性。让我们回顾本文前述的道德的本质是追寻规范性和主体性的统一,而我们现在的问题就在于规范性和主体性不仅不统一,反而是矛盾的,甚至一定程度上是激化的。具体表现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物质利益的分配和政策宣传导向,即市场经济条件下,资源拥有量的差异,导致社会整体利益分配的不均衡,而我们的政策所主导的正如《纲要》所强调的是作为一个整体的规范性而缺少主体性。因此,我们接下来的注意力就应集中解决这一矛盾,注重社会整体资源的调控,均衡人们社会利益的需求,促使人们主动的遵行社会规范;同时也要注意到道德建设是一项庞大的社会工程,需要全体人民的参与,强化民众个人的自我修养,增强对道德的认同感,也是我们建设的一个着力点。
参考文献
[1]倪愫襄.论道德的本质[J].西安政治学院学报,2004,(2):68.
传统文化与公民道德建设范文3
【中图分类号】 G63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6)16―0020―01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是一个润物无声、潜移默化的过程,不是一日之功,不可能一蹴而就。个人的道德品质需要长期教育和熏陶,整个社会的道德风气也需要精心培育和引导。因而,只有将党员干部、公众人物、先进模范的示范带头作用与广大人民群众主体作用有机结合起来,形成人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动景象,汇涓流而成江海,积小善而成大德,“道德花园”里才能绽放绚丽的花朵、结出丰硕的成果。
一、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强化宣传引导,增强认知认同
“知”是“行”的思想指引。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首先要做好“知”的工作。“知”的过程,就是宣传普及的过程,就是增强认知认同的过程。
当前,我国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全社会强烈地需要凝聚和形成价值共识。这是“分众时代”的鲜明特点,也是培育核心价值观的现实起点。为此,必须在落细落小落实上下功夫,采取分众化、对象化、互动化方式,通过开设道德讲堂、开展专题讲座、编写学习读本、刊播公益广告等灵活多样的形式,宣传阐释核心价值观的丰富内涵、历史渊源、现实基础和道义力量,深刻剖析优秀传统文化与核心价值观的内在联系,努力找准与时展的对接点、与干部群众的共鸣点,力争冲破思想迷雾、廓清模糊认识,不断增强党员干部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认同,让主流价值观浸润人们的“心灵土壤”,成为人们的“精神罗盘”。
二、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坚持知行合一,注重实践养成
“行”是“知”的实践转化。纵观五千年连绵不断而波澜壮阔的历史长河,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价值理念越来越深刻地成为中华民族的集体修为和文化积淀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维系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纽带和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动力。
特别是近年来,随着公民道德建设的持续加强、学雷锋等主题实践活动的常态化开展,全社会的文明素质不断提升,最美人物、道德模范、平民英雄层出不穷,修身律己、见贤思齐、崇德向善、尚荣知耻的社会风气蔚然形成。但在世界范围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的新形势下,也有一些人信仰动摇、信念迷茫、理想摇摆、思想滑坡、道德失范,这就需要每个人立足平凡、追求崇高、万众一心、众志成城,推动主流价值的接力传承。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离不开每个炎黄子孙的积极参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离不开每个社会公民的躬身践行。
三、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坚持示范带动,引领社会风尚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它丈量着道德的高地,记录着精神的标杆,闪耀着时代的光芒,引领着前进的方向。
1. 党员干部要率先垂范。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项铸魂工程,既离不开人民群众这个主体、这个根本,又离不开党员干部以身作则、率先垂范。
2. 公众人物责无旁贷。公众人物拥有更多的社会关注以及更大的社会影响,充分发挥公众人物的积极影响,让他们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在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担道义、守良心、当示范、作榜样”,就能让作为最大公约数的价值认同,更快地飞入寻常百姓家,在各个领域、不同群体中发挥“正效应”,增添“正能量”。
3. 广泛开展向道德模范学习活动。道德模范身上反映了人性中最质朴的爱心、真诚、善良、美好,凸显了他们敬业奉献、孝老爱亲、诚实守信、乐于助人、见义勇为的崇高精神,广泛开展向道德模范学习活动,必定会推动社会风气的持续好转。
传统文化与公民道德建设范文4
关键词:保险业;诚信文化;内部控制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428(2012)06-28 -02
当前影响保险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是诚信的缺失,必须在加快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同时,在保险企业建立以诚信为核心的企业文化,以形成有利于发展的外部环境和内在机制,真正实现保险业持续、快速、健康的发展。
1、诚信文化离不开制度建设
在企业中,我们需要关注两大层面的内容:一是观念层面;一是制度层面。观念和制度,都是我们无形文化当中的重要构成,诚信文化离不开制度建设,制度建设和观念的培育是我们诚信文化和文化规范的基本内容。那么观念的更新,是诚信文化的前提。
中国自古就有诚信守信之说,从古至今,我们已经清晰地看到,走得远、飞得高的企业,没有一项是建立在无诚不信的沙滩上,诚信体现了最基本的道德理论和法律意识,是整个行业维系的基础。因此当道德观念发生碰撞的时候,道德不可能解决一切问题的时候,我们必须用制度来规范。
文化是社会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又对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产生重大影响。正如《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指出,在全社会倡导包括“明礼诚信”公民基本道德规范。诚信是一切道德的基础,明礼诚信的倡导又具有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功能。道德具有不同的层次与要求,表现为不同的道德境界,是广泛性与先进性的统一,法律是道德的底线,是道德作用赖以发挥的保证。道德建设要处理好弘扬主旋律与允许一定的多样化、先进性和普遍性相结合等关系。综上所述,诚信文化是我国民族精神、民族凝聚力的重要体现,也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体现。
一位营销伙伴说,诚信是现代企业的黄金品牌。时至今日,许多知名企业已经认识到诚信的重要性。例如,海尔的高层管理者将不合格的冰箱砸掉,就是要实现对市场、对消费者的承诺“决不让一件不合格的海尔冰箱流向市场”。他认为,“诚信”是品牌,也是无形资产,但诚信的建立离不开制度的建设。
2、企业诚信是取得成功的基础
企业诚信是指企业在市场经济的一切活动中要遵纪守法、诚实守信,并以此赢得消费者的信任,是企业确立价值观建设企业文化的首要任务。企业“诚信”缺失,危害将很大,会直接影响企业自身的可持续发展。甚至是许多中国企业经过多年的发展,因为诚信缺失,致使企业品牌一夜倒塌,确立以诚信为核心的企业价值观是企业基业长青的最基本保证。
大量案例证明,在企业发展的不同阶段,企业文化再造是推动企业前进的原动力,但是诚信作为核心价值观是万古长存的,它是企业文化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基石。一位其他行业的朋友在谈到诚信话题的时候,说到: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诚信伦理观念已深入人心,对其再赋新意,让其再植灵根,对确立以诚信为核心的企业价值观是大有好处的。培育以诚信为核心的企业道德规范和开展企业诚信文化建设是企业文化建设的重中之中。
营销伙伴们认为,诚信是企业营销文化建设的最基本要求和准则。诚信是企业一种重要的无形资产。诚信可以使企业赢得忠诚的员工,增强企业凝聚力,诚信经营可以使企业赢得更多客户。
诚信文化反映了企业的信用、实力和形象,良好的信誉可以给企业带来现实的经济收益。保险企业只有在经营活动中遵守诚信理念,才能拥有比较广泛的、忠诚度高的客户群,才能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同步。专家认为,如果保险企业缺乏诚信理念,在经营活动中损害了客户和消费者的利益,虽然短时期内能获得一定的利益,但是从长期利益角度来看,它是一种自我毁灭。可以说,诚信理念是企业存亡与兴衰的试金石,是企业长远发展的基础。
3、让诚信成为我们为人做事的准则
“无诚则有失,无信则招祸”。那些践踏诚信的人也许能得利于一时,但终将作茧自缚,自食其果;那些制假售假者,或专靠欺蒙诈骗者,则往往在得手一两次后,便会陷入绝境,导致人财两空,有些甚至锒铛入狱。在现代经济社会,即使一个企业拥有雄厚的资本实力,有誉满全球的品牌优势,建立了很好的销售网络,并且有一支高素质的员工队伍和高学历的管理者队伍,但如果它在财务报表、商品、服务上做假,欺骗商品客户和投资者,丢掉了信用资本,产品就没有人买,合作者和客户没有了,所有物力资本和人力资本就失去了它的意义,企业必然会陷入困境,并最终在市场中消失。因此,诚信确实是做人、立业之本。我们每个人都有义务从自身做起,恪守诚信,让诚信成为我们为人做事的准则;只有这样,我们的生活才能绚丽多彩,我们的社会才能不断进步。
职场无小事,轻诺必寡信,重视你所说的每一句话,因为他都是在积累你的“品质大厦”,有两三块砖头质量不过关,就可能导致大厦倾斜的危险。
人在职场,七分做人,三分做事。人际关系是职场的根基,否则即使你是靠技术求生存的人,没有和团队的精诚合作,孤军奋战,在现代职场想成功是很困难的。大家知道微软的几乎所有软件和系统都不是某个人的独立作品,都是团队的力量,尽管大家作用不尽相同。没有和谐的人际关系,任何本领都是空中楼阁,无法真正创造财富和价值。
传统文化与公民道德建设范文5
摘要:
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着如何为人处世的丰富哲理,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宝贵资源。本文分析了当前高校传统文化教育薄弱的现状,以及中国传统文化对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升的积极作用,提出加大对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视力度,从不同角度多措并举,综合开展,来促进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深化。
关键词: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传统文化
四书五经、百家姓、弟子规……说到传统文化,人们首先想起这些国学经典。近五千年的中华文明,不仅留下了富含哲理、博大精深的思想,也孕育了灿烂辉煌、包罗万象的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成果根本的创造力,是中华文明进步的精神财富和文化历程,是中华民族历史上各种文化思想、道德传承、精神观念的总体,更是我国现代化进程的源头活水和内在驱动力[1]。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是历史的必然,也是关乎民族振兴的大事业。当前,大学生是青年群体中的佼佼者,是社会未来的中流砥柱,也是中国传统文化最佳的传承者和开拓者,担负着民族的发展与未来。因此,加强传统文化教育,不仅能够弘扬中华文化、传承民族精神,同时,也能够帮助大学生提高道德品质、提升综合素质、加强文化修养[2]。党的十七大提出要加强中华优秀文化传统教育,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弘扬中华优秀文化,加强传统文化教育,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说明党和政府对传统文化教育的高度重视。2014年教育部印发《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进一步体现了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因此,传统文化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大传统文化教育比重,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熏陶,引导学生更加全面准确地认识中华民族的历史传统、文化积淀和基本国情,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理想信念,具有重大而深远的历史意义。
一、传统文化教育的积极作用
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是学校乃至社会思想道德发展的精神源泉和知识宝库。2001年《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提出,“坚持继承优良传统与弘扬时代精神相结合,继承中华民族几千年形成的传统美德。”将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利武器,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并且能够继承和发展传统文化[3]。
(一)提升综合素质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包含的人生观、价值观、民族观和道德观,对于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起到极大的作用。
1.传统文化中包含着丰富的民族主义、爱国主义情怀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4]。殷忧启圣,多难兴邦。中华民族的历史是一部不同朝代的更替史,中华民族因为走过了太长的苦痛,经历了太多的磨难,所以能够越挫越勇、自强不息。民族主义和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贯穿着整个中国的历史,也涌现了许多优秀的人物,留下了许多不朽的诗篇。对传统文化的学习,能够使当代青年延续这种传统美德。
2.传统文化中蕴含着现代社会所倡导的道德观和价值观[5]。《尚书》提倡,“克勤于邦,克俭于家”;孟子提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论语中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些耳熟能详的传统美德和修身立人之本,一直蕴含在传统文化中,同样也是现代社会所倡导的价值观和道德观。
3.传统文化中有着大量积极健康向上的人生观。能够激励个人修身自律、自强不息。《周易》中有,“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孟子提出,“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孔子有言,“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除此之外,悬梁刺股的精神,精卫填海的意志,这些都是现代社会所不可缺少的。多学习传统文化,能够锤炼人的意志,激发人的斗志,培养独立的人格和进取精神。4.传统文化有着丰富的人文主义内涵。曲艺、戏剧、国画、书法、对联、节日、民俗等等,包罗万象、琳琅满目,每一样都是前人智慧的结晶,对传统文化的学习,能够丰富人的知识、充实人的内心。
(二)加强沟通联系
加强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和应用,可以加深自己对其他事物的理解,可以使自己融入社会的总价值观和道德方向,培养自己的社会责任感,用自己所学更好地为社会做贡献。同时,辅导员和思政教师以传统文化来进行思政教育,也可以加深与学生的沟通,拉近与学生的距离,以身作则,知行合一,用自身的行为做好学生的榜样,更能获得学生的认同和尊敬,从而获得理想的教育效果。
(三)传承促进发展
传统文化之所以流传千年,靠的是传承。经历了社会的变迁和文化的动荡,近代社会与过去相比有了很大的变化,传统文化也逐渐缺失,大学生有责任更有义务担当起传承传统文化的重任。加大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吸收,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将传统文化的精髓保留下来,同时继往开来,将传统文化融入到现代教育中来,与现代社会发展相结合。
二、传统文化教育薄弱的现状
当前大学教育中,传统文化教育仍然处于薄弱状态。当前许多高校重技能、轻思想的情况比较明显,传统文化在教育教学中的比重较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堪忧,辅导员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对传统教育的运用情况也不是很充分,加强传统文化教育比重迫在眉睫。
(一)学校对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视不够
由于传统文化教育在对人才的影响上往往需要一定的时间,不能立竿见影,没有明显的成绩。所以很多高校对传统文化教育教学的重视不够,尤其是以培养应用技能型人才为主的高职院校,往往过分强调学生在应用技术能力上的培养,从而忽视学生全面文化素质的提升,忽视传统文化的学习[6]。人文社科类教育占总课程设置的比例很小,并且以选修课形式开设的占多数,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度,且以传统课堂教学方式为主,不能真正融入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所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难以学到知识。而在社会实践活动和第二课堂中,传统文化教育也远远不够。
(二)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不深
学生接受传统文化的教育很少,在学习上也是消极对待,对传统文化教育的了解缺乏[7],加上快餐文化的冲击以及世俗化社会风潮的侵袭,容易滋生享乐主义、功利主义思想,对青年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都产生了严重的不良影响[8]。很多人认为传统文化是老古董,与现代社会发展不合,对于找工作和经济上没有帮助,对传统文化缺乏认同感,在行为上也时常表现出拜金主义、自私自利、急功近利等不良习气。
(三)辅导员工作中对传统文化的运用缺乏
高校人文教育的课程少,思政教师的主导力度不强,辅导员作为学生学习、生活和心理的辅导者,对学生起到言传身教的作用,是学生的榜样和模范,本应该是传统文化教育方向的引领者,是校园传统文化最佳的建设者。然而许多辅导员不仅在工作中缺乏对传统文化的使用,在自身的发展中对传统文化也没有足够的重视。如果辅导员没有积极主动地参与到传统文化的学习和推广中,就无法对学生起到表率的作用,也无法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三、提高传统文化教育的力度
世界各地都非常重视利用本国传统文化对国民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中华传统文化中蕴含的丰富哲理,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格外重要。近几年,许多高校已将传统文化教育摆上议事日程。
(一)将传统文化纳入教学计划
充分发挥课堂的主渠道作用,将传统文化教育引入课堂,才能有针对性的制定教学目标,设计教学内容,逐步引导学生学习和探究,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创造力[9]。
1.改变传统的教育教学理念。在过去的教学理念中,对学生的培养上急功近利,特别是理工科高校。以专业教育为主,培养能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专业人才,对人文教育缺乏重视,往往仅强调其总体的精神。这样培养出的人才也是不完整的,长此以往,必然会有诸多弊端[10]。应变革教育理念,实施通识教育,将传统文化教育融合到专业教育的过程中,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维持社会的和谐稳定。
2.提高传统文化课程的比重。将传统文化纳入课程体系,融入高校“两课”的教学中,依托思政教育的主要阵地来进行教学;实施主辅修制度,增加传统文化教育必修课和选修课的课时和种类,为学生创造更多的选择空间[11]。同时,重视第二课堂的建设,开展竞赛、讲座等活动,发起协会和社团组织,使课内课外相配合、相协调,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活动中,深化对传统文化的认识。
3.创新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改变过去的教师为主的教学方式,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增加课堂互动和提问环节,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导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在考核方式上也加以改革,摒弃以往的闭卷考试形式,取代以小论文、PPT表述等其他形式,包容学生的个性发展。
(二)将传统文化与校园建设相结合
创造良好的校园环境,便于传统文化的推广和发展。将传统文化融入到身边的每个细节,让学生从生活中潜移默化,养成良好习惯[12]。1.创建完善的校园硬件设施。校园中的板报、橱窗、路牌等,都可以张贴图片、标语,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食堂、体育场、图书馆及宿舍等场地都可以传递点滴的传统文化理念[13],形成浓厚的文化氛围,让学生置身于传统文化教育的环境中。2.营造良好的传统文化环境。多开展主题教育活动,邀请专家做学术讲座和专题报告,丰富学生的知识面;拓宽教育渠道,鼓励学生多参加相关的学术交流平台和论坛活动,通过现代网络和媒体来引导学生的思想。同时设立合理的规章制度,对学生和教师的活动从政策上给予支持。
(三)将传统文化融入辅导员工作
通过辅导员自身对传统文化的吸收与理解,挖掘其中的集体主义、爱国主义精神,进取精神等优秀思想教育资源,来完善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有助于培养大学生的集体主义和爱国主义精神,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形成良好的品德,创造健康的校园文化环境。将传统文化运用在辅导员的思政教育中,可以通过不同的方式灵活添加。将理论教学与实践运用相结合,既要根据不同学生身心发展特点,量才施教,又要加强整体学生的有机衔接,综合管理。
1.班级管理中融合传统文化。通过开设传统文化黑板报专栏,组织主题班会、主题演讲,张贴传统文化宣传画,放映传统文化影视资料,组织兴趣小组等等方式,让班级同学在学习上能够奋发图强,努力进取;生活上勤俭节约,艰苦朴素;思想上能够助人为乐,互帮互助,形成良好的学习和生活氛围。
2.利用传统文化进行心理辅导。在对问题学生的谈心谈话中,对困难学生的帮助中,对学生心理健康的指导中融入传统文化,用传统文化的精神指导学生,帮助学生,培养学生的兴趣,增加学生的爱好,塑造健康的人生观、价值观。
3.将传统文化与现代通讯手段相结合。利用当下学生喜闻乐见的微博、微信、微电影、QQ、BBS等先进方式,传播和开展传统文化教育,将传统文化以学生易于接受、乐于理解的方式加以传达,使学生变被动为主动,能真正参与到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中来,从而更好地提高自己。
四、结语
思想政治教育是目前我国对青年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培养的重要任务,是青年自身道德观、价值观形成和社会历史责任感培养的重要环节[6]。本文通过分析中国传统文化教育薄弱的现状,以及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升的积极作用。将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相结合。在教育过程中,以传统文化为引导,通过逐步渗透和不断熏陶的方式使青年重新进行自我定位[14]。丰富学生的文化内涵和文化精神,培养学生的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提高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历史认同感,完善学生的道德品质和政治素养。从而创造良好的校园环境,维护社会的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2]高红梅,郭学利.高校传统文化教育与支持传统文化教育的教学策略研究[J].现代营销,2012,(11).
[3][4][5]靳红.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应加强优秀传统文化教育[J].高校讲坛,2008,(7).
[6][7][8]谭阳.大学生传统文化教育缺失探析[J].北方经贸,2012,(2).
[9][12][13]温立强,周炳振,徐钥,刘洪超.中国传统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教育的开展[J].工会论坛,2009,(15).
[10][11]高琼,刘茹.我国高校传统文化教育的现状及对策分析[J].创新,2008,(5).
传统文化与公民道德建设范文6
立足现实,在继承和借鉴中建设和谐文化
建设和谐文化,既要有先进性要求,又要有广泛性要求,要把先进性要求同广泛性要求结合在一起。没有先进性,就没有感召力、引导力,就不可能带动整个社会和谐思想观念的不断提升;没有广泛性,就难以贴近生活、切合实际,就没有被社会大多数成员所接受的可能。先进性要在广泛性的基础上体现出来,广泛性要以先进性为指导。这样,才能使和谐文化建设符合时代和现实的要求。建设和谐文化,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着眼于实践,着眼于应用,在理论和实践的互动中实现和谐文化的创新与发展,加快和谐文化被广大人民群众所掌握的进程,加快和谐文化的积累过程。建设和谐文化,本身也是移风易俗、改造社会的实践活动。也是广大社会成员进行自我教育、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的有效途径。
一、建设和谐文化,离不开对中国传统文化精华的继承和发扬。也离不开对世界优秀文明成果的吸收和借鉴,同时也要与社会发展的现实要求相适应
建设和谐文化,要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谐思想观念。重和谐,,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思想精华,长期受到人们的崇尚,深深影响着中华民族的思维方式、心理结构、价值选择、伦理道德和行为方式,在历史上起到了推动社会发展的进步作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谐思想,内容是十分丰富的。在人际关系方面,强调“和为贵”,提倡宽和处世,协调团结。孔子提出的“以宽厚处世、协和人我”的理想人格,就是为了要创造和谐的人际环境。孟子的“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则集中表达了对人与人和谐关系的追求。在人与自然的关系方面,强调“天人合一”,主张人类应当认识自然、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在民族与民族、国家与国家的关系上,强调“协和万邦”,主张不同的民族和国家应和睦共处、亲密友好。中国传统和谐思想在强调“和为贵”的同时,还强调“和而不同”。在和谐中实现共同的发展,在不同中相互吸收对方的长处。这种底蕴十分厚重深远的和谐思想,为建设和谐文化提供了可供借鉴的思想资源。承接和弘扬中国传统和谐思想的合理内涵,充分发掘其理念蕴含的当代价值,对于建设和谐文化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建设和谐文化,还要注意吸收借鉴世界优秀文明成果
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不同国家和不同民族独特性文化的存在。使世界文化具有了丰富多彩的内容。每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化都有其长处。这是其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不同国家和民族的文化千姿百态,其合理内核往往是相通的,总能为人类所传承。无论是东方国家还是西方国家,在文化发展上,都有自己的独到之处,都有追求和谐的内容,都对人类进步做出了贡献,应该彼此尊重、相互学习和吸收。建设和谐文化,离不开与世界文化的交流与对话。以宽广的眼界和博大的胸怀,积极借鉴世界各国的文明成果。博采众长。使其熔铸于和谐文化建设之中,这是建设和谐文化的一个重要途径。西方文化对个人独立自主精神的强调、对科学理性的推崇、对民主法治的追求、对人的价值重视等等内容,也是我们建设和谐文化值得吸收借鉴的。当然,对于西方文化中的极端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无政府主义思想观念,是要坚决抵制的。面对西方文化,妄自菲薄、唯我独尊的态度都是不足取的。只有在交融中学习借鉴,在碰撞中扬弃升华,才有助于我们和谐文化的丰富发展。
三、建设和谐文化,要立足社会生活实际
构建和谐社会,是动态而不是静态的,是相对而不是绝对的,体现为目标和过程的统一。作为目标,构建和谐社会同我们的远大理想、同现阶段的共同理想是一致的;作为过程,构建和谐社会是分阶段的、有层次的,不可能一蹴而就。构建和谐社会,是当前的重要任务,也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建设和谐文化,要着眼于未来的发展,更要着眼于现实的要求。从总体上说,我国的社会发展还处在并将长期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成员的生活和发展条件有很大差异,思想道德水平不可能整齐划一。和谐文化的基本内容,不能脱离现实,不能超越社会发展阶段和人民群众的思想道德水平,要包容多样。把握好建设的层次性,区分不同对象和层次,鼓励先进,团结多数,从而引导好不同阶层、不同思想觉悟的人。这应是建设和谐文化的一个基本思路。
建设和谐文化必须着力把握四个原则
一、建设和谐文化,必须坚持科学创新
创新是文化永葆先进、永葆活力的动力源泉。现代社会,人们对精神文化生活的要求越来越高,这就迫切需要提供题材高雅、形式多样、内容新鲜、生动活泼的文化服务。建设和谐文化,重在坚持文化创新。在形式上要坚持多样性与高雅性的统一,多生产鲜活生动的文化产品,提供喜闻乐见的文化服务,倡导人人参与的文化氛围。在内容上,坚持思想理论创新,始终保持与时俱进的精神状态。不断开拓理论的新境界;坚持文化观念创新,敢于从不适应时代要求的传统文化观念中解放出来,确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新观念;坚持文化体制创新,积极探索和建立符合当代先进文化要求、遵循精神产品创作生产规律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培育有竞争力的特色文化产业,开创文化事业和产业发展的新路。
二、建设和谐文化,必须坚持统筹协调
当前,与经济发展相比,文化发展的步伐相对较慢,体制建设相对滞后,队伍素质参差不齐,而且地域差异、城乡差别和阶层差别明显,因此,加快文化发展成了我们当前面临的一项重要课题。建设和谐文化,要注重统筹文化发展,重点是统筹城乡文化发展,在重视城市文化繁荣的同时,要更加重视农村基层文化阵地建设,加强农村文化活动引导,活跃农村文化氛围;其次要统筹文化事业与产业发展,在更加重视加大文化事业经费投入、兴建公共文化设施的同时,积极出台有关扶持政策,加大引导与培育力度,发展一批有影响、有实力的文化骨干企业,特别是民营文化产业集团。
三、建设和谐文化,必须坚持重心下移
加强基层文化建设是建设和谐文化的基础工程。应当看到,尽管基层文化在近年取得了一些进展,但从总体上讲,发展速度仍然缓慢。尤其与城市文化的日新月异和广大群众对现代文化生活的渴望相比,存在着较大的差距,这主要体现在经费投入、设施建设、队伍素质、资源总量等方面。因此,建设和谐文化,要坚持重心下移,面向基层、面向群众,重点建设一批设施齐、功能全、适用性强的基层文化阵地,着力为基层群众参与文化活动、丰富精神生活、享受文明成果提供有力保障;积极组织开展喜闻乐见的群众文化活动,生产大众化的精神文化产品,提供健康向上的文化服务。保障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满足群众多层次、多样化的精神文化需求。
四、建设和谐文化,必须坚持以人为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