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农业信息化现状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农业信息化现状范文1
中图分类号:F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09)01-0353-01
1 发展农业信息化的重要作用
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网络开展有效的信息服务,可以使农产品顺利进入市场,进而实现农业增产、农民增收。用现代信息技术全面改造和装备农业,对农业生产的各种要素进行数字化设计、智能化控制、精准化运行、科学化管理,能够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业效益。利用信息技术汇集、处理动态经济信息,为宏观决策和管理提供支持,可以促进政府职能转变和业务职责优化重组,以现代经营管理理念,实现管理与运行机制的现代化。
从农业生产方面看,现代信息技术可以指导生产者、经营者、管理者提高生产效益,通过运用信息技术,可以使有限的农业资源得以优化配置,有助于推动传统农业的升级改造,提高劳动生产率。从农民生活方面看,借助多种信息传播媒体可以提高农民生活素质。
2 农村信息化建设的现状
计算机进入农村已经有相当长的时间,可以说不迟于城镇。但是计算机的普及率根据各地区的发展程度不同而不同。就今年7月份调查显示,在经济较发达的廊坊燕郊地区,农村中平均每五户有一台电脑,而在经济不太发达的辛集,平均每十户才有一台电脑。
电话的普及率在农村也是相当高的,也可以说不亚于城镇。据调查,燕郊地区农村固定电话的普及率已经达到95%,而移动电话的普及率也高于40%,辛集地区固定电话普及率也已经达到90%,移动电话也有20%以上。
调查有电脑的人显示,60%的人表示很需要上网查找信息;50%以上的人希望能利用网络进行联系。可见,有相当一部分农民还是需要通过网络了解外界信息的。
对没有或者没有接触过计算机的人进行调查显示,80%以上的人不知道网络是什么东西,不明白计算机与网络有什么联系。这种情况在经济相对不发达的张家口、承德地区比较常见。
3 农村信息化发展速度缓慢的原因
从计算机和电话线进入农村,农村信息化建设发展相当缓慢。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3.1 农民文化水平低
以往人们都说农村的购买能力低,负担能力差,然而从实际调查来看,这些都不是主要原因,很多家庭拥有彩电、冰箱、空调等比电脑贵得多的电器,也有不少家庭有面包车甚至轿车等交通工具。农民不投资信息产品的主要的原因是不会使用电脑,不会上网,也就是文化水平低。据调查,经济较发达地区40岁以下在农村务农或打工的农民,具有初中学历的达到60%,具有高中学历的不到20%,具有大中专学历的寥寥无几,具有本科及其以上学历的几乎没有;而在经济不太发达的地区,学历层次就更低了。40岁以上的农民的文化水平相对还要低一些,勉强说不是文盲。
文化水平低还导致农民信息意识薄弱。农民缺乏从网络获取、利用信息的能力,对学电脑、学上网有神秘感和畏惧心理。
3.2 农业信息匮乏
在网络上搜索有关于农业生产生活方面的信息,结果找到的条目不少,但是具体信息重复率较高,而且很多信息没有什么实际使用价值。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是农业生产信息网站的建设落后,点击率太低、经济效益差导致网站建设落后;其次是信息收集困难,农村人口分散、资源共享意识薄弱导致农业网络资源不足。
3.3 电信运营商不注重农村市场
现在城镇安装宽带有很多优惠政策,价格越来越低,而在农村安装宽带价格很高,一般都在每年1000元左右。农民并不知道这1000元创造的经济价值会是多少,很多人认为是奢侈、是浪费。并且,电信运营商对农村信息网络的维护也不到位。根据规定,电话线出现故障24小时之内必须要有维护人员到达现场。可是在农村,尤其是夏季和冬季,往往两、三天都没有维修人员出现在故障现场。
4 扫除障碍,加快农业信息化建设步伐
针对以上分析,在今后的农业信息化建设中应趋利避害,切实让当今快速发展的信息技术为农业生产和生活服务。
4.1 提高农民文化水平,增强农民信息意识
提高农民文化水平的关键,一是加快发展农村教育事业,着力普及和巩固农村九年制义务教育,建立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善农村办学条件;二是建立和完善多形式、多层次的农民培训体系,全面加强对农民的培训;三是建立文化图书馆,把报刊、杂志等送到农民手中,使农民的知识有鲜明的时代感,知识与时代同步,符合时代的要求。
增强农民信息意识的关键,首先必须让农民认识到网络与他们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可以通过一些成功运用网络的例子进行说明,例如:南方很多种植花卉的农民通过互联网销售花卉,足不出户就能收到大订单。其次,促使农民由被动接受信息到主动收集信息。有关部门应该主动送信息上门,农民通过掌握信息增产增收后就会自觉的收集信息。再次,信息收集方式由原始向现代化转变。原始收集就是互相打听,四处奔走。现代化收集就是利用报纸、广播和互联网等现代设施收集。
4.2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与资源开发
加强农村信息网络建设,积极建设技术先进、功能完备的农业信息化基础设施,是顺利实现农业信息化的重要条件。农业信息化基础设施包括农作物种子工程设施、农作物病虫害防治设施、卫星遥感通讯设施、基础信息资源的开发和网络设施建设。由于农村经济条件有限,基础设施建设遵循边建设、边应用、边服务的原则。
开发信息资源重点在于加强农业科技、教育和经济信息网络中心的建设,完善农业信息服务系统,完善农业信息资源数据库,建设农村公共信息网络体系,免费为农业生产经营者提供公共信息服务。重点整合并传播农业技术、市场供求、价格、气象、病虫害防治等各种农业信息资源,增强农业生产经营的预见性。目前,发达国家无不投入巨大财力来加强农业信息网络建设。美国以政府为主体构建了庞大和完整的农业信息网络,收集、分析和农业信息,美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投资5300万美元建设一个大型涉农网络项目。欧盟委员会2004年投资5200万欧元推进25个成员国之间的网络技术的研发与应用,英国也投资2.4亿英镑支持网络研究项目。同时,还应发挥市场的引导机制积极利用民间投资,允许和鼓励企业、科研机构、社会组织、个人、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农民信息协会和农户等投资信息化建设。
4.3 发展综合服务,完善保障机制
综合服务包括宏观信息服务和微观信息服务。在开展宏观信息服务方面,资源提供者应尽力为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提供权威、及时、准确的信息参考;在开展微观服务过程中,资源开发者必须深入调查研究不同主体的信息需求,使农业信息服务有的放矢。信息服务方式,除电视、电话、电脑“三电合一”模式外,还有农民上网工程、信息进村、电波入户等方式。
完善保障机制,首先应该保障网络畅通无
阻。其次,服务商应该深入探索和实践多元投入机制,形成有利于信息技术创新和增强农业信息化后劲的发展机制,提高信息服务的社会化水平,不断赋予农业信息化建设新的生机和活力,真正使农民和农村在农业信息化建设中受益。
参考文献
[1]林柯,杜敏.新疆农村信息化建设现状及对策建议[J].新疆财经,2008(3):29-32.
农业信息化现状范文2
关键词:广西;农业信息化服务;现状;建议
农业信息化服务是社会信息化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农业信息化又是农业现代化的基础,要做到社会进步,农业发展,必须信息先行。广西是我国大西南的重要省区,也是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农业大省,且地形复杂,农业人口比重较高。受地理因素,人口因素等影响,广西农业信息服务水平相对比较滞后。提高广西的信息化服务水平,已成为促进广西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首要任务。
1 广西农业信息服务的现状
1.1 广西农业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现状
截止到2008年底,广西全区电话村村通率已达到100%,电视入户率为71.6%,光缆网络已经覆盖了全区所有县市乡镇及大部分行政村,移动通信网络覆盖广西100%的县城和乡(镇),行政村覆盖率达90%,截止到2009年,广西农村移动电话用户2000多万户。目前广西已建成100多个农业系统网站,建立涉及种业、农技推广、农产品产销、质量标准、项目管理等17个农业行业业务专网以及14个地级市农业信息网、90个县级农业信息网、700多个乡镇信息服务站,其中,1999年2月开通的广西农业信息网标志着广西农业发展进入了信息化服务时代,它也是全区规模最大,信息最全,辐射人群最广的农业信息服务的综合公益性网站。
1.2 广西农业信息资源使用现状
广西农业信息资源使用主要表现有两个方面:
(1)开发使用农业专家系统等智能支持系统。农业专家系统是一个具有大量农业专门知识与经验的计算机系统,广西农业信息中心建立的农业专家系统建设内容包括智能化专家系统和抗灾减灾应急系统等模块,这些系统不仅能保存农业信息和农业知识,还能综合指导各种单项农业技术,实现高层次的农业技术集成。这些专家系统的开发为建立完善的信息服务体系提供良好技术支持。
(2)建立农产品信息,促销宣传的新途径。农业信息化服务不仅在生产、技术上给予农民指导,更重要的是为其进入市场打开了一条新途径,推动了农民增收。广西农业信息服务中心通过网络联接小生产和大市场,获取价格信息,扩大了销售渠道。现在广西区内的经济作物,热带水果,不仅销往周边省份,还在整个东盟地区热销,大大增加了农民的收入。
1.3 广西农业信息资源使用现状
通过笔者抽样调查,统计得广西农业信息服务需求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如下图所示:
图1 广西农业信息需求
2 广西农业信息化服务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信息化服务体系不健全
尽管广西农业信息化服务体系已初步建立,但是并不完善,主要表现在:县级局域网建设落后,远没有达到国家30%的平均水平;农业信息中心大都建立在相对繁华的城市,信息获取缺乏动态性,对农民的信息指导缺乏针对性,从而难以调动农民利用信息资源的积极性。
2.2 信息化服务水平较低
在现阶段,广西农业信息化服务的人员中,整体学历水平较低,专业化层次不高。尤其县、乡一级的农业信息技术人员不仅人数偏少,学历偏低,而且多数人员对网络技术、通讯技术不是很精通,只懂些简单的操作和维护工作。因此,加快农业信息人才队伍建设,是我国由传统农业向信息农业转变的关键。
2.3 信息化服务内容简单
广西农业信息化服务内容简单,主要表现在注重产中的技术推广服务,忽视产前,产后的配套服务。导致广大农户和农业产业化经营者不能在产前及时了解到品种信息、市场需求情况等有关信息,较为典型的例子就是在结构调整中表现出来的区域布局、品种布局趋于雷同,在生产上盲目跟风,最终导致农产品销售困难。
3 推进广西农业信息化服务发展的几点建议
广西农业信息化服务指导思想是以国家信息化建设“统筹规划、国家主导、统一标准、联合建设、互联互通、资源共享”的方针和“金农工程”的总体要求为指导,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农业信息体系建设为保障,通过加强农业电子政务建设,推进广西农业信息化,促进农业现代化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通过前文对广西农业信息服务现状和问题的分析,笔者认为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3.1加大广西农村信息服务基础设计建设的力度
现阶段,广西政府应该把农业信息服务作为一个支持农业、农村经济发展需优先扶持的重点之一,思想上提高认识,加大投入,加快农业信息服务体系中基础设施硬件建设。加强信息服务硬件基础设施硬件建设的重点要从省、市转移到县、乡、村,为农民提供获取信息的可靠场所。
3.2尽量使信息服务达到供需平衡
信息服务工作要围绕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农民增收和农业增效的发展需求,不但要提供更多的适用高新技术、新方法,而且要把最新的农业生产资料信息、农产品市场信息、农业政策信息、农业教育信息及时传递给农民。要加强市场信息的开发与分析,从根本上解决信息供给与需求之间的“错位”。
3.3加强地方基层农业组织和地方高校、科研院所相结合
高校、科研机构应通过创办区域科技示范基地、试验站的形式加强与地方政府部门、基层农业推广部门的合作,通过农业信息系统各部门,为农民创造一个了解科技、采用科技创新、获取信息、反馈信息的平台,实现科技信息与农民的“零距离接触”,最大程度地满足农民的科技信息需求。
农业信息化现状范文3
近年来,涪陵区除了打造好区乡村信息服务网络体系,涪陵区还先后开通的信息服务方式有:农信通,农民每月仅花2元钱就可以拨打网内电话200分钟,同时还可通过手机上网查询农业信息,目前,全区农信通用户已突破15万户。农业服务热线的建设实现了专家远程指导农业生产和农业病虫害的防治,降低了农业信息化的服务成本,节约了服务时间,从而有利于解决农业信息化最后“一公里”难题。农业信息“村村通”工程,定期邀请农业专家分季节、分农时坐客解答,通过调频电台以定期滚动播放的方式将农情信息和农业实用技术送进村、送到户,让农民朋友在茶余饭后就能通过村上的高音喇叭时时了解农情信息和农业实用技术,多途径解决信息的进村入户问题。相比于农业信息网络服务,农信通、农业服务热线和农业信息“村村通”工程3种服务方式更有利于农民获取信息,可操作性更强。
2农业信息员队伍不断壮大
近年来,涪陵通过农村信息员专项培训、阳光工程培训以及“金农工程”等项目培训农村信息员近1600人次,为全区各行政村平均培训农民信息员约4.2人次,通过培训,增强了农民收集、利用和相关信息的能力,提高了全区农业信息化服务的软件水平。
3存在问题
3.1农业信息化基础薄弱
近几年来,尽管全区农业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有了大幅度提高,但建设范围主要限制在部分有条件的乡镇、村(居)开展农业信息化区乡村三级示范建设。因此全区农业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并未遍及整个农村基层面,更未达到全覆盖。同时,由于全区农业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占整个农业投入比例较小,以及偏重于城镇化信息建设的投资,造成了农业信息基础设施比较薄弱。截止2011年底,全区农村固定电话家庭普及率仅40.7部/百户,尽管全区接通宽带乡镇的比例为96.5%,接通宽带的行政村的比例为80.5%,但电脑普及率仅为12.7台/百户。农民获取信息还是主要局限于像广播、电视、报纸等这样的低层次媒介上。因此农业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的滞后导致了农业信息技术无法有效传播,信息服务质量较低,为城乡统筹发展带来了较大的困难。
3.2农业产业化水平低,农民获取农业信息的动力不足
尽管涪陵区农业产业化有了长足发展,但全区农业生产经营主体仍以分散经营的农户为主,即使农民是信息的提供者和需求者,由于其对市场信息微乎其微的影响而失去提供和获取信息的动力,往往被动地接受各种市场信息,影响了全区农业信息化建设的进程。
3.3农业信息资源利用率低
随着信息化进程的逐步发展,全区农业信息资源的分布严重不均,绝大部分信息掌握在区乡两级政府部门手中,且分布在不同的行业、部门的网站和各类系统中。从而导致了资源系统间缺乏共享机制,重复建设、浪费现象严重,农业信息资源的利用效率低下。
3.4农民文化程度普遍不高,信息专门人才匮乏
全区目前已培训各类农民信息员1600人次,但这些农民信息员由于文化程度普遍较低,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还达不到农业现代化发展的要求。同时由于涪陵区长期以来对信息化专业人才的培养投入相对较少,农业信息化人才的培养远落后于社会需求,特别是高层次农业信息人才匮乏,农业信息化人力资源缺乏、投入不足,成为制约全区农业信息建设的主要因素。
4涪陵区农业信息化发展的对策
4.1政府主导,加强农业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和信息资源开发
由于农业信息基础设施具有明显公益性的性质,因此政府应该充分发挥在农业信息化建设中的主导作用,制定一系列优惠政策引导和鼓励各类相关机构、企业参与农业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和农业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同时政府还要充分发挥其管理和协调作用,加强农业信息化规划与信息标准化建设,强化对农业信息资源的监管,提升信息资源的运用效率,杜绝信息误导事件的发生。
4.2整合现有资源,提高信息利用效率
涪陵区存在多部门、多行业都在开展农业信息化建设,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的现象,应当成立区级农业信息化建设领导小组,主要负责对全区农业信息化建设的指导和管理,同时整合现有农业信息服务资源,建立信息资源共享机制,目前该区移动电话普及率达96部/百人,因此利用手机终端来实现农业信息快速有效地传递,是提高农业信息综合利用的途径,尤其是将农产品生产管理、质量安全、市场交易信息作为重要平台加以打造。
4.3加大力度培养农业信息化实用人才
农业信息化现状范文4
前言
作为国民经济发展主体,农业经济在我国发展起步较晚,尽管在改革开放过程中已取得突破性的成就,但在发展过程中仍存在一定的问题,制约农业经济的持续发展。其原因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经济管理信息化程度角度,使其发展遇到瓶颈。因此,对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的现状以及发展举措探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意义分析
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实质在于充分利用信息化技术以提高农业经济管理水平,具体体现在信息化市场、资源以及科教等方面,尤其在信息化资源方面是优化配置农业生产资源的必然途径。现阶段促进农业经济管理向信息化方向发展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三方面,即首先为农业经济转型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使现代知识型发展模式逐渐取代传统发展模式。其次,农业科研人才的培育。经济管理信息化能够推动知识的快速传播以及农业科技研究的不断进步,为人才培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最后,经济管理信息化是促进农业发展的必然途径。经济发展质量以及农民生产积极性很大程度得益于信息化管理水平的提高,在农业收入不断升高的基础上,农民更致力于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并投身于农业发展过程中[1]。
二、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的现状分析
(一)缺乏对信息化建设的认识
在农业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现代农业发展模式取代传统农业生产模式已处于关键阶段,如何正确利用信息化将是促进农业科技含量提高、发展知识型农业的重要手段。然而农业经济发展过程中信息化管理并未真正落到实处,许多政府部门在贯彻信息化管理要求时多流于形式,使信息化无法真正成为促进农业经济发展的学科与资源。
(二)资源整合能力差
相比工业发展,我国农业经济在采集农业信息过程中更侧重于以点盖面,收集信息渠道过于单一,使相关的农业信息失去基本的准确性与权威性,也由此出现了“信息孤岛”现状,导致信息化经济效益逐渐减弱。尤其在农业发展过程中,对信息化经济管理缺少相应的规划手段,即使采集到国外一些农业信息,也很难对其充分利用,更无法在农业生产方面与国际市场全面接轨。
(三)落后的基础设施
信息化时代背景下,农业经济的发展也是检验政府职能的必要手段,只有使其自身成为市场服务主体,避免完全依托于经济管理智能,才可正确分析农业经济市场,引导农业经济向信息化方向发展。然而大多地方政府部门在产业化程度、农业现代化程度等方面并不高,使信息化进程极为缓慢。其主要原因在于农业经济信息化管理缺乏完善的基础设施,政府部门对基础设施建设重视力度不足,导致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缺乏基础保障。
(四)信息化建设队伍水平较低
农信信息化的实现不仅要求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还应保障具有高素质的信息化建设团队,以此推动农业现代化生产经营,实现农业经济效益的最大化。但目前农业经济发展过程中在信息化建设队伍方面所表现的现状不容乐观。许多信息化建设人员并不具备较强的专业能力,很难为农业发展提供指导性建议,而且农业信息化建设的主体主要为农民,但因大多农民未接受过正规的信息化指导培训,使相关的技术应用水平难以提高[2]。
三、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发展举措
(一)强化信息化建设意识
作为现代农业主要标志,信息化建设应深入到政府部门以及农民发展意识中。针对农业发展中对信息化建设认识的缺失,要求政府部门应发挥模范先锋作用,引导农民投身于信息化建设中,并采取相关的措施培养或鼓励更多技术型人才积极参与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建设工作中,这样才可使农业经济管理中政府部门、人才以及农民的作业充分发挥出来。
(二)合理规划农业信息资源
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资源未实现合理配置,原因在于缺乏合理的规划。对此现状需从三方面进行完善。首先,立足于信息化发展现状,统一信息标准。政府部门可根据当前农业经济市场以及信息化应用程度,制定相关的信息标准,以此作为信息化建设的保障。其次,信息收取渠道的开拓。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发展要求进行信息的交换与采集,相关部门应构建并拓宽更利于现代农业发展的信息收集渠道,如农业市场环境中的供需变化或国外先进农业技术等。最后,信息资源有效性的检验。许多现代农业发展信息并不完全适用于各区域的农业发展,需在正确分析后在可投入使用。
(三)基础设施的完善
信息化建设的完善要求政府部门投入大量资金,加大扶持力度。同时也可将市场竞争机制引入其中,促使先进技术对信息化发展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另外,对更利于农业信息化建设发展的相关设备如计算机等也需引入到农业生产过程中,以此推动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程度的提高。
(四)人才队伍建设的强化
受有限的信息化知识影响,信息化建设更侧重于采集信息与信息方面,未能充分利用信息资源。对此现状要求政府部门工作人员以及农民群众应快速提高信息化知识水平并将其应用于农业经济发展过程中。具体措施首先可进行农民经济信息培训工作,普及信息化知识尤其在如何利用先进技术方面。其次在培养农业复合型人才过程中还需注重引进人才,通过信息化系统的开发使信息化建设质量得以提高[3]。
农业信息化现状范文5
关键词:新型工业化;金融;现状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9-00-01
一、四川省农村新型工业化发展在金融方面的问题
(一)供需矛盾
如今,我国农村的金融供不应求的现象较为严重,大部分需要贷款进行生产及经营的农户或中小企业无法获得资金,导致农村区域经济发展受限。同时,由于建设农村基础设施的非盈利性特征与商业银行的盈利性本质相冲突,城镇化发展进程中金融支持的有效性和功能也被严重削弱,更加制约了新型城镇化的发展。
(二)农信社贷款困难
工业化与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带动了农村金融需求种类的增加,推动了金融需求的多元化,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又推动了农村工业化。农信社作为农村金融的主力军,贷款业务也从农业向工业和服务业推进。但农村居民贷款困难、专业合作社贷款门槛高、农村经济产业需担保公司才接受贷款等问题,却严重制约着农村新型工业化与城镇化的发展进程。
(三)商业银行支持力弱
我国大多数商业银行普遍存在支持泡沫经济的情况,即支持被泡沫化的房地产业,而只有少部分的贷款用来支持能带动城镇化、工业化发展的制造业、农业以及服务业。据统计:我国中小型企业占所有企业的99%,并且能接纳70%以上的农村转移劳动力,创造80%的城镇就业岗位。但是在所有中小企业中,80%的企业从未获得过银行贷款。
(四)政府融资平台方面不够成熟
着重发展政府融资平台已成为当展新型工业化的基础,但就目前的形式而言,政府融资平台仍然存在很大问题:
1.融资平台的政府担保并不具备相应的法律效应;
2.融资的模式过于简单,政府融资平台的资金基本来源于银行;
3.政府融资平台太多,同时也太过于分散,这便增加了负债、不良贷款问题的概率。
(五)民间贷款公司的发展存在障碍
由于我国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的贷款门槛高,城镇中小企业很难跨入银行贷款门槛,所以,大部分中小企业不得不向民间贷款公司进行融资,致使民间贷款公司利率越来越高。这种高利率模式的发展,使得部分中小企业会无法偿还贷款时,企业则面临资金链断裂、破产,最终民间贷款公司陷入追债困境。
二、四川省农村新型工业化发展在金融方面的现状
目前,我国农村银行类金融机构可以划分为四类、九种,分别是政策性银行中的农业发展银行,商业银行中的农业银行和中国邮政储蓄银行,农村合作金融机构中的农村信用社、农村商业银行和农村合作银行,以及新型农村金融机构中的村镇银行、农村贷款公司和农村资金互助社。目前,我国农村基本上是以商业银行、政策性银行、信用合作社以及民间借贷为主体的金融体系,其中农村信用合作社的服务最为普遍。农信社是当今唯一直接面向农户开展业务的金融机构,其贷款也正在从农村小户贷款向大型乡镇企业贷款的方向转变。
(一)农村信用社
近年来,随着金融制度改革的深入,我国农村信用社取得了较大的成就,已成为我国农村金融体系的主导力量,其金融业务也在不断发展。
1.支持区域经济发展
(1)农信社支持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对农户的生产、生活、经营、消费等方面进行了大力的扶持。
(2)对中小型企业提供一定额度的贷款。政府不断加大信用社对当地企业发展力度,为当地实力企业提供贷款,推动了当地农业产业化、城镇一体化、工业现代化进程。
2.支持“三农”的主力军
农村信用社扮演着是整个农村金融主力军的角色,是联系农民的桥梁和纽带,在促进农民增收致富、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方面有着商业银行无法比拟的作用。
(二)邮政储蓄银行
中国邮政储蓄银行为农信社提供融资渠道,并且通过银团贷款的方式将大批资金投入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业综合开发和“三农”重点工程等领域。
三、四川省农村新型工业化发展在金融方面的对策建议
(一)农信社成立担保基金、构建信用体系
国家每年向农户发放大量补助,而政府可将此补助累计成立担保基金。如将100元放置农信社,那么农信社则可放大5陪贷款给农户。这样,既满足农户的需求同时也有利于农信社信贷部的发展。与此同时,农信社可建立针对农户的信用体系建设,对信用良好的农户降低信贷门槛。
(二)加大资金支持力度
1.可建立真正属于农民的金融机构,此类金融机构是完全由农民自己组织并管理的新型信用社。农村信用社可向新型信用社发放贷款,新型信用社则向农民提供比较小型的金融服务。由于新型合作社的成员构成是当地农民,所以他们对贷款者知根知底,进而根据贷款者实际情况做出贷款决策。
2.组建纯政策性农业保险机构。模糊了政策性农业保险和商业性农业保险之间的界限。建立纯政策性农业保险机构一方面加大了对农业保险保费的补贴,另一方面稳固了农业的快速发展。
3.建立与中小型企业相匹配的中小型银行。我国现阶段所存在的大部分民间贷款机构因法律控制而无法按照正常的市场准则去运行。建立正规的中小型银行可以为中小型企业贷款提供便利条件,有助于中小型企业在城镇中的不断壮大,从而推动新型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发展。
4.设立基础设施产业基金。构建基础设施产业基金一方面加快了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进度,并且大大减少政府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投入;另一方面能让投资者更容易参与到基础设施的投资项目中。
(三)金融机构转型
1.金融产品创新。为相应新型工业化、城镇化的需求,金融机构应该限制重污染、高消耗等破坏环境的产业的贷款额度,应该支持更多绿色环保产品的创新。
2.惠普金融创新。目前,我国的金融社会化程度的资源配置还未达到最理想状态。当今的金融机构大部分是给国有企业、大型企业以及富人提供服务产品,而普惠金融体系的建立则可以为大部分金融机构服务不到的城镇中小型企业、农民以及收入低的贫困人口提供金融服务。
农业信息化现状范文6
关键词:农业信息;建设;唐山市
中图分类号: F320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61033146
1 农业信息化建设的必要性
发展现代农业,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首要任务。无论是应对国际竞争,还是持续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解决农业的深层次问题,都必须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唐山是农业大市,工业基础雄厚,具有反哺农业的基础条件,在抢抓新机遇,建设新唐山过程中,农业同样面临难得的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打造唐山现代农业,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促进工农业协调,可持续发展,是摆在我们面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2 农业信息化的现状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唐山农业呈现出快速发展的势头,全市农业信息网络建设与信息服务已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已经走出了一条适合自己的道路。特别是在认真贯彻落实唐山市委提出的“抢抓新机遇、建设新唐山,在科学发展道路上实现新跨越”的战略目标为契机,加快推进唐山市农业市场信息化进程,更好地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为广大农民增加收入提供了信息保障。
目前,唐山农业信息化建设已具备了一定基础,全市有182个乡镇信息服务站、2300个村级信息服务站、200个龙头企业、50万多个农户、170个合作中介组织和3个重点农副产品批发市场实现了微机联网,能够及时收集和信息。全市农业系统县乡联网率达到100%,乡镇上网率达到100%,农业龙头企业上网普及率达到85%,农产品批发市场联网率达到60%,农村经济联合组织联网率达到70%,农村经纪人上网率达到80%,种养大户上网率达到50%,村级信息网络联网率达到50%以上。网站网络的沟通,能够及时收集多类农业信息,市农业信息中心建立了11个大型数据资料库,具有电话语音查询系统、WAP网、触摸式查询平台以及电视上网机顶盒等服务手段,为广大农民提供及时、准确、快捷实用的信息服务。
3 对农业信息化建设的几点建议
针对唐山市农业信息化现状,当前农村信息化工作应该围绕一些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找出切实有效的措施,提高农村信息服务的针对性、有效性,加快农业信息化进程,用信息技术带动农村调整结构,增加农民收入,开创唐山市“三农”工作新局面。下面,就现阶段推进全市农业信息化服务建设谈几点建议:今后一个时期,农业信息化工作要认真贯彻落实党和国家的战略部署,紧密结合农业农村特点,立足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提高农业质量和效益,统筹做好农业电子商务、农业物联网、农业大数据、信息进村入户等重点工作,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战略支撑。
3.1 强化协调配合
推进“互联网+”现代农业行动,需要各地各部门切实履行职责,抓好落实,积极配合,协同推进。相关企业也要积极参与,主动承担社会责任。尽快形成部门分工协作、中央与地方联动、企业积极响应、社会广泛参与的工作推进格局。
3.2 强化政策配套
充分利用国家、省、市推进现代农业发展的各项扶持政策,加快推进农业农村信息化发展,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开展面向“三农”的信息服务,推动农业信息服务的社会化,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的长效投入机制,不断拓展服务范围,提升服务水平。
3.3 强化资金支持
加大公共财政资金对农业农村信息化的投入力度,有效发挥政府性资金引导和示范效应。推动民间资本投向农业物联网、农业电子商务、信息进村入户等领域,促进金融机构加大信贷支持力度,吸引电信运营商对项目基础建设方面的初期投入。
3.4 强化京津冀对接
充分利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有利时机,加快与京津技术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的技术引进与对接。在农业物联网、电商平台、大数据等方面的系统建设中,预留京津冀接口,适时推进农业信息化方面京津冀一体化进程。
3.5 强化人才队伍建设
在做好人才引进的同时,加大本地实用人才培养,加快建立农业物联网、农业电商、大数据、信息进村入户等方面专业实用人才的培养机制和激励机制,为农业信息化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参考文献
[1]罗守进.农业信息资源建设探讨[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
200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