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计算的主流技术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云计算的主流技术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云计算的主流技术

云计算的主流技术范文1

不是PC而是云端设备

首先,我将从产业的角度和企业的角度来讲述当前新一代信息技术给中国的电子信息产业带来什么机遇。

PC产业不能摆脱“中国制造”。我接触电子信息产业26年,接触这个产业越多,我就越感到,PC产业不能摆脱“中国制造”的束缚,不可能变成“中国创造”的产业。

PC机时代大概始于1981年IBM推出PC。现在,在Wintel架构的垄断之下,任何创新都不太有意义:不管产品的性价比如何,这个垄断使得你没有创新的空间和应用的空间。

中国已经是世界上最大的PC制造国,但PC产业附加值低,国产化率很低。分析一个3000元左右的笔记本电脑大概的成本构成:英特尔的芯片和Windows预装操作系统占39%;硬件等零部件占9%;光驱和无线网卡占13%;液晶屏占13%;线路板和外壳占17%;而国内主要做的组装生产占9%。这就是现状。在PC产业,我们不得不承认主观上要打破“中国制造”的框子跳出来很难。

PC产业转型困难,那是不是我们就没有希望,电子信息产业是不是还有机会呢?云计算提供了一个新的机会。在PC时代,信息设备终端基本上都是PC。云计算的到来宣告了PC时代的终结,现在进入了后PC时代。云端设备将取代PC。

云端设备多样化,智能手机、平板电脑、智能电视、瘦客户机、PC都可以是云端设备。云端设备不是PC的延续,而是新一代信息设备。云端设备和PC的差别主要在12个方面:一、PC属于计算机领域,云端设备是跨领域的――横跨内容服务、计算机、通信、消费电子等四个甚至更多的领域;二、体系架构,PC处理器主要是英特尔、AMD,云终端时代,ARM兴起,中国龙芯也出现,而操作系统上的选择也很多,如Linux(安卓、WebOS、沃Phone),iOS,Windows;三、应用方式,过去是本地应用,现在是云服务;四、操作方式,过去是鼠标、键盘控制,现在是手指或笔+触摸屏、语音、键盘等方式;五、商业模式,过去是销售硬件、软件,现在是用内容来收钱或广告收费;六、设备种类,过去是单一的PC,现在多种设备并存,满足不同需求;七、软件来源,过去是软件公司提供软件,现在是软件公司和独立开发者共同提供软件;八、数据存储地,过去数据存储在本机,现在存储在云上;九、处理能力,过去PC具备高处理能力,现在云端设备处理能力较低,主要用于展示信息和实现交互;十、用户体验,过去PC复杂、难用,现在云端设备友好、易用;十一、设备用量,过去一人主要用一个,现在一人使用多个,依托云实现多个设备的信息同步;十二、移动支持,过去不移动或移动不大方便,现在移动方便,随时随地可用。

云端设备的发展势头不可阻挡。摩根士丹利预计在2012年,全球智能手机的销量会超过PC(包括桌面电脑和笔记本电脑),而数据显示,引领云端设备的iOS的发展速度远远超过了IT历史上浏览器、imodeL等新技术的发展速度。

中国有什么机遇从低附加值的“中国制造”要走向“中国创造”?新一代信息技术改变了应用模式和市场格局,提供了由“中国制造”走向“中国创造”的机遇,因为一切都是服务,软件是服务,数据中心是服务,物联网也可以成为服务。在这种情况下,用户关心的是服务的性价比,而不关心提供服务的基础设施是什么,比如数据中心提供服务,用户不太关心用的是不是英特尔CPU,或者是不是Windows操作系统。国产的CPU和操作系统,国产的软件和其他的硬件,就有融入的机会。

中国已经是或者将是云端设备最大的市场,加上中国拥有世界最多的人才资源和最大的制造业规模,我们完全可以形成一个有自主核心技术,有高附加值、高利润的产业――云端设备产业。云端设备摆脱了Wintel架构的垄断,可全部或大部分采用中国自主核心技术,达到高国产化率。

CPU+OS是信息设备的核心技术。将主要指标的重要性排序,对PC而言,依次是与Wintel兼容性、性价比、功耗,而对云端设备而言,则是功耗、性价比,并无与Wintel兼容的要求。云端设备的CPU,低功耗比高主频更重要,这使ARM、MIPS等非英特尔架构更有利,龙芯等国产CPU就有公平竞争的机会。云端设备的OS,不需与Windows兼容,这使Linux平台更有竞争力,因为其成本低、开放性好,容易定制,因此,中国自主开发或基于开源软件的OS就有推广应用的机会。

2010年,我国电子信息产业销售收入规模为7.8万亿元,但这个产业大而不强,属于低附加值、低利润产业(利润率仅为3.6%)。当前对节能减排、绿色IT的要求越来越高,单纯扩大产业规模已面临瓶颈。为了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十二五”国家将大力发展包括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内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应抓住云端设备兴起的机遇,由“中国制造”迈向”中国创造“。“中国创造”可以比“中国制造”取得大得多的效益。

为破坏性创新正名

近年来,中国通信领域以华为、中兴为代表的一批企业迅速崛起,成长为新兴跨国公司;在中国通信市场上,外国公司的垄断已被打破,国产化比率大大提高;大批低价“山寨机”涌现,促进了中国移动通信的普及。

对山寨产品应区分知识产权,而不应全盘否认或全盘肯定。对于创新的产品应给以鼓励。应帮助广大中小企业发展自主知识产权,联合起来应对知识产权诉讼,努力创建自主品牌,提高产品和服务质量,提升山寨产品的地位和改善形象。

中国通信领域的这种变化不是由于出现了某种原始创新,或出现了更高档的产品,而是由于中国广大企业推出了性价比更好的产品,破坏了既有的市场格局――这种破坏也是创新。

采取这种破坏性创新模式,中国企业逐步地从生产低端产品发展到生产高端产品,从国内市场发展到国外市场,从产业下游发展到产业上游。对此种模式,应总结经验,扬长避短,推广到其他领域。

创新根据其技术内涵,一般分成“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三类。创新根据其对市场格局或商业模式的影响,往往可分成“维持性创新”和“破坏性创新”二类。“破坏性创新”可以是市场破坏性创新或商业模式破坏性创新。市场上的主流厂商或垄断者为维护其既得利益,往往推行“维持性创新”;而市场上的非主流厂商或新进入者为了争夺市场,往往采取“破坏性创新”。许多事实表明,非主流厂商的“破坏性创新”可以与主流厂商的“维持性创新”竞争并取胜,华为、中兴等就是例子。

无论是“破坏性产品”还是“破坏性方法”,二者的效果都是使非主流厂商能推出比现有主流厂商的产品更便宜、更简单,甚至更有效的替代品,从而破坏既有市场或产生新市场。替代品的特征是:更便宜,它直接锁定低端用户或者产生新的用户群体。开始时,它不会侵犯现有的主流市场,恰恰相反,从低端市场进入能够避开高端市场的激烈竞争,从而成长壮大,并吸引用户脱离主流市场,进入新的市场。更简单,它可能没有主流厂商产品那么多的功能,但使用更简单,从而使用户群体迅速扩大,而用户的增加又使产品的价格更加低廉,形成良性循环。更有效,虽然它的总体性能上不如主流厂商产品,但在某些方面甚至比主流厂商产品更有效,从而为用户创造一定的新价值。

云端设备特别适合中国企业实行“破坏性创新”。这一领域以iPhone、iPad等为代表的主流产品主要针对高端用户,还存在着广大低端用户,为实行“破坏性创新”提供了极大的市场空间。目前,这一领域破坏性创新取得成功的条件也已基本具备或即将具备:奉行“维持性创新”的主流公司产品的技术性能已超过了一般用户的需求;奉行“破坏性创新”的非主流公司的产品的技术性能也已接近或基本满足了一般用户的需求;非主流公司实现“破坏性创新”的产品已能或即将得到一般用户的认可,可望取得较大市场份额。

云计算的主流技术范文2

云计算是2008年IT业界最流行的词汇,也无可争议地位列我们评出的2008年10大IT技术之首。事实上,云计算的兴起有点突然,一年前云计算还只有很少的几个专家听说,而如今,哪个厂商的产品如果不能和云计算挂上点关系,其市场战略似乎值得重新评估一下。然而,尽管现在不少厂商、咨询顾问言必称云计算,但是能把云计算说清楚的却很少,甚至时至今日,对什么叫云计算也是各有各的说法。

从某种程度上说,关于云计算之所以众所纷纭,与主流的大厂商,包括IBM、Google、Amazon、SalesForce.省略是最有代表性的供应商)、把开发平台作为一种服务(如微软云操作系统Azure)。如果要细分的话,还有管理服务、外包服务等也被一些厂商归为云计算之列。

在上述三种云计算的主要形式中,基础设施服务被用户接受得比较容易,这一方面与IBM在这方面的大力推广有关,而另有部分原因在于它与我们以前常说的公用计算(也称网格计算)非常相似,以至于今天也有人把公用计算列为云计算的一种。然而,不论是云计算还是公用计算的最终目的都是一致的,即要像用水和用电一样使用计算服务(这也是描述公用计算特征的一句话),因此,即使两个概念可能有所区别,那也一定是殊途同归。特别是在中国,由于公用计算到目前为止真正成功的项目并不多,如果云计算成为主流,供应商们自然会聚集在云计算这杆大旗下,因此公用计算很有可能最终会被云计算取而代之。而在国外,已有人把公用计算也列入到云计算之中。

在几种云计算服务中,除了SaaS已经是一种相对比较成熟的商业模式外(SalesForce.省略的Force.省略上开发应用程序的方式截然不同,使用某厂商的编程模型开发的应用程序要迁移到另一厂商的平台上也并非易事。因此,用户一旦选定某厂商的服务很有可能被该厂商锁定,这是用户非常不愿意看到的。

事实上,作为一个新生事物,云计算面临的挑战还很多。但可以肯定的是,经过2008年的概念推广,以及厂商一年的技术储备,特别是虚拟化、SOA的日趋成熟,今年会有更多的云计算服务形式和解决方案推出,相应地也会有一些成功的案例出现,相信云计算之路将会越走越实。(文/邹大斌)

影响力指数:9

创新力指数:8

云计算的主流技术范文3

关键词:云存储;云存储服务提供商;隐私权

中图分类号:G250.72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本文主要分析云存储服的基本特点及云存储服务提供商所涉的侵犯著作权及隐私权问题;从当前个人数据隐私权侵权风险,国内外对互联网个人数据隐私权的立法保护及不足等方面分析云存储服务提供商的隐私权侵权行为,提出提升个人信息保护的战略位置,加快完善个人隐私保护的立法,加强对个人云存储隐私权的技术保护等优化措施。

1、云存储概述

云存储的概念与云计算类似,它是指通过集群应用、网格技术或分布式文件系统等功能,将网络中大量不同类型的存储设备通过应用软件集合起来协同工作,共同对外提供数据存储和业务访问功能的系统。云存储服务按服务对象,可分为后端面向企业的云存储服务和前端面向用户的云存储服务〔1〕。

过去几年,国内外公司纷纷抢滩云存储服务市场,云存储服务提供商如同雨后春笋层出不穷。国外主流云存储服务提供商包括Amazon、Google、IBM、Dropbox、Evernote等;国内主流云存储服务提供商包括网易、腾讯、金山、百度、新浪、酷盘、115、中国移动、中国电信、中国联通等。国内主流云存储服务提供商经过短短两三年的发展,用户数基本达到数千万甚至亿级。

2、云存储特点

云存储系统的结构模型基本由存储层、基础管理层、应用接口层、访问层四层构成〔2〕。

图1-2

存储层是云存储最基础的部分,主要负责存储用户文件信息。存储设备模式多样,包括FC光纤通道存储设备、NAS和 iSCSI等IP存储设备、 SCSI或SAS等 DAS存储设备。云存储中的存储设备往往数量庞大且分布多不同地域,彼此之间通过广域网、互联网或者 FC光纤通道网络连接在一起。

基础管理层是云存储最核心的部分,也是云存储中最难以实现的部分。基础管理层通过集群、分布式文件系统和网格计算等技术,实现云存储中多个存储设备之间的协同工作,使多个的存储设备可以对外提供同一种服务,并提供更好的数据访问性能。

应用接口层是云存储最灵活多变的部分。不同的云存储运营单位可以根据实际业务类型,开发不同的应用服务接口,提供不同的应用服务。比如视频监控应用平台、IPTV和视频点播应用平台、网络硬盘引用平台,远程数据备份应用平台等。

任何一个授权用户都可以通过标准的公用应用接口来登录云存储系统,享受云存储服务。云存储运营单位不同,云存储提供的访问类型和访问手段也不同。访问层主要为用户提供包括文件管理、文件同步、备份功能、分享功能、私密空间、媒体筛选、通讯录、拍照上传、Office插件、文件转码、收藏夹、任务中心等。

3、云存储隐私权问题及建议

在云存储的存储层,保存了视频、图片、音乐、各类文本等海量用户数据。以百度云为例,截至2013年6月,百度云的用户数突破7000万,每日平均新增用户20万,日活跃用户200万,每日上传下载的文件数以PB级计算。数据就是可挖掘的金矿,用户数据可能面临来自云存储服务商及网络黑客等方面的威胁。

3.1云存储隐私权问题

3.1.1云存储技术存在的隐患

云存储采用的是一种分散性的数据存储方模式。来自世界各地的计算机用户通过各自的服务终端进行交流以及信息使用,而用户所提交的个人数据信息则将被分散存储在不同国家或地区的云存储服务器中。以亚马逊为例,AWS 已经为全球190个国家及地区内成百上千家企业提供支持。亚马逊的数据中心位于美国、欧洲、巴西、新加坡和日本等国家。云存储涉及多方主体,并涉及多个国家和地区,某一云系统可能会成为处于同一服务器上另一系统主题的攻击对象,从而使该云中的个人数据和相关信息收到侵害。

3.1.2云存储服务提供商的威胁

在实际操作中,云存储服务提供商会在与用户签订的服务协议中引入相关的技术性保护条款。从商业运营的角度上来讲,这种CSP与其用户签订的服务协议本身也极有可能对存储在相关云服务提供商系统中的用户数据信息造成威胁。比如说,此类服务协议通常会在相应的条款中赋予云服务提供商在特定的情形下公开和处理用户个人数据信息的权利,而另一个方面却并没有对云服务提供商在进行此类用户信息处理和公开时应该负有的责任和义务做出任何规定和表述,很明显这将使得用户的个人数据和信息处于极为不利的地位。

3.2云存储隐私权立法建议

3.2.1隐私权立法的不足

隐私权是指自然人享有的私人生活安宁与私人信息秘密依法受到保护,不被他人非法侵扰、知悉、收集、利用和公开的一种人格权,而且权利主体对他人在何种程度上可以介入自己的私生活,对自己是否向他人公开隐私以及公开的范围和程度等具有决定权。对应的网络隐私权主要是指公民在网络中享有的私人生活安宁与私人信息依法受到保护,不被他人非法侵犯、知悉、搜集、复制、公开和利用的一种人格权;也指禁止在网上泄露某些与个人有关的敏感信息,包括事实、图像、以及毁损的意见等〔4〕。

3.2.2云存储服务提供商所涉隐私权问题的立法建议

根据以上论述,笔者建议通过以下方式加强云存储隐私权保护:

1)提升个人信息保护的战略位置。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数据逐渐成为国家发展的战略资源。2013年由美国前情报人员斯诺登披露的美国“棱镜门”,再次向世界各国政府及人民敲响了警钟。数据失控不仅对国家安全产生威胁,而且对接近一般国民数量的广大网民的个人隐私产生严重威胁,需要从国家层面提升个人信息保护的战略位置。

2)加快完善个人隐私保护的立法。不管是加拿大的《个人信息保护与电子文档法案》、美国的《存储通讯法案》,还是我国 《侵权责任法》〔5〕相关规定,均严重滞后于技术发展,无法明确规范云存储服务提供商的商业行为,有效保护个人用户的信息隐私权。需加快隐私权相关法律法规的立法。

3)加强对个人云存储隐私权的技术保护。目前,我国无论从网络的系统、设备、硬件、到操作系统、应用软件、智能终端乃至芯片等核心技术仍处于巨大的安全风险。根据行业分析,2013年云存储面临的的技术安全问题包括数据泄露、数据丢失、账户或服务流量劫持、不安全的接口和API、共享技术漏洞等,无论站在国家信息安全还是个人信息保护考虑,均需大力鼓励隐私保护技术的研发、创新,从技术层面来保障隐私安全,使技术手段成为法律保护的重要补充。

4、结 语

综上所述,目前不管国内外,对云存储服务提供商的立法及监管依然不足。特别是我国知识产权保护机制不完善,保护意识不够强的情况下,使我国成为知识产权侵权的重灾区,云存储服务提供商对个人用户隐私的立法缺失严重,我国仍需加强云存储技术的完善及优化,提升云存储服务提供商的运营监管。

参考文献

刘鹏.云计算(第二版).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1年.第1页

/136/12201136.shtml,2012-1-1

path简介:/link?url=hhyj7_5r1MGLzDvpUhK6KhFTwASKN8CgWdxPT87DfSqJRKdEnfNla8kxurFQxg,2013-1-1

云计算的主流技术范文4

撰文/ 丁海骜

“2015 年3 月10 日,CAD 云平台Onshape 开放公测,同时,Onshape 还获得了由North Bridge 和NEA 领投的6400 万美元种子轮融资。”

2015 年的春天,Onshape 的这条新闻让整个CAD 领域感到了燥热,并重新开启了一个沉寂已久的关于“未来”的讨论:在技术、市场和服务趋近成熟,已形成某种定式的CAD 领域,该如何寻求突破?

“通过在过去的10 年间不断在桌面上安装CAD 系统,人们都看到了一点:CPU的速度很难无限增长,对于传统桌面级的CAD 系统来讲,能优化的空间已经很小;但云计算的性能和网络性能的提高空间是无限的,因此对于一个完全基于云计算技术开发的CAD 平台,Onshape 能够提高和优化的空间就很大。”笔者辗转采访了现任Onshape 公司CEO, John McEleney 在邮件中如是说。

熟悉CAD 软件的人都知道,CAD 软件近年来就一直有这样的趋势:社交化、移动化、互联化非常明显,越来越多与CAD 系统原本枯燥的算法技术、架构体系等不同的新兴IT 技术被引入到CAD 系统中。这不仅使CAD 软件的性能得到了提升,功能日益丰富,更使得CAD 软件变得越来越生动,不再刻板。只是这种趋势,在Onshape出现前,还没有成为CAD 软件技术升级的关注核心,也没有成为彼此争夺市场的竞争点。Onshape 的出现打破了原本的平衡,将原本的“趋势”变成了“产品”,使得原本循规蹈矩的演进陡然加速。

而Onshape 所采用的技术、推出的产品和发表的言论之所以如此引人关注,并且被认为足以影响整个行业的发展,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其核心创始团队极深的CAD 领域背景:John McEleney 曾担任SolidWorks 的CEO 长达11 年7 个月;而Onshape的创始人兼总裁Jon Hirschtick 更是堪称CAD 领域的传奇人物,很多主流的CAD 软件和软件公司都与其有千丝万缕的关系。之前,Jon Hirschtick 最广为人知的身份是传统主流CAD 软件SolidWorks 的创始人,并掌控其长达近18 年。

CAD 主流市场的云应用

“Onshape 是世界上第一个和唯一一个完全基于云技术(fullcloud)的CAD 系统产品。”John McEleney 在邮件中告诉笔者:Onshape 不是将原本桌面级的CAD 软件向云端转移,而是完全基于云技术进行开发,因此与现有CAD 软件的最大区别在于所有的建模计算、数据管理和存储都是基于云端,用户只需通过电脑、平板或手机访问云端的设计工具,就可以进行设计。

“开发Onshape 是一个从无到有的创造过程,因此我们不得不在原有的CAD 行业外去寻找技术精英人才来组建一个研发团队:包括云架构、移动、浏览器、安全和DevOps 等领域。The OnshapePart Studio 确切地讲,并不是一个传统的几何内核,它是用户在我们的CAD 系统当中的工作环境。我们吸收了经过验证的Parasolid内核的优势,你可以认为我们的CAD 系统内核就像是一个来自桌面实体建模、谷歌应用、GitHub 和Salesforce 的结合体。”JohnMcEleney 说。

对于主流CAD 市场来讲,Onshape 还是一个新兵。而且公平地说,第一个让用户从市场化的产品当中真正尝试应用云技术的是欧特克。

从十几年前推出Autodesk Buzzsaw 开始,欧特克始终希望借助将云计算应用到CAD 软件重新赢得市场的尊重。到2010 年AutoCADWS,AutoCAD 基于云端的产品在市场上拥有大量的真实用户。

“ 云计算对所有软件都有巨大影响,CAD 也不例外, 所以CAD 采用云技术是必然的,”欧特克Fusion 360 产品总监KevinSchneider,这位在欧特克制造业部门工作17 年的资深CAD 业者,在接受笔者邮件采访时谈到:“用户需要更易于评估、集成度更高、互联性/ 协作性更好的CAD 工具,云技术就是一个可以提供这些能力的平台。但是,设计并不会因为云而改变,云只是一个能让设计更优、更快、更经济的平台。”

自2011 年9 月宣布推出欧特克云(Autodesk Cloud)后,欧特克应用云技术改造现有CAD 工具的进程进入了快车道:陆续推出了用于查看、编辑和共享文件的A360,用于智能手持终端的AutoCAD360;用于管理文档、模型和数据的Buzzsaw;用于构建三维点云的ReCap 360;用于产品生命周期管理的Autodesk PLM 360;用于对制造流程进行分析优化的Process Analysis 360,以及对进行仿真分析的Sim360。其中,A360 和Fusion360 也为设计师提供了一种全新的工作方式。

如果说欧特克是为了保持市场和技术领先的“荣誉而战”,那么对于SolidWorks 来讲,对云计算技术的应用更多是为了顺应公司产品战略整合的要求。

成立于1993 年的SolidWorks,1997 年被法国达索系统收购后,一直以独立的软件形象面对市场和用户,至今22 个版本,都与达索系统面向高端的定位保持了差异化市场存在——面向中端市场。

2012 年, 达索系统基于云端的3DEXPERIENCE 平台正式面世。2014 年,SolidWorks Conceptual Design(SWCD)——SolidWorks 第一个在达索系统3DEXPERIENCE 平台上的应用。

作为一种尝试,SWCD 这一具有明显云特征的应用,事实上开启了SolidWorks 与达索系统产品层面的整合:3DEXPERIENCE 平台成为SolidWorks 与达索系统产品融合的基础——云技术解决了达索系统多年来一直试图解开的难题。

与以上两个CAD 软件提供商不同,PTC始终希望通过与更专业的合作伙伴一起实现对云计算技术的应用:在2013 全球用户大会上,PTC 推出了针对Creo 的虚拟化应用。

所谓应用虚拟化,是基于应用/ 服务器架构,采用类似虚拟终端的技术,把用户对应用程序的操作与计算过程分开操作。而此次的Creo 虚拟应用,PTC 就联合了IBM、Citrix和NVIDIA 共同实现。

时至今日,PTC 将更多注意力投入到建设物联网系统当中。但是我们也应该注意到,对于PTC 来讲,用于物联网的云平台何时会被平移给Creo 应用,也许并不是技术问题,而是对最佳时机的判断。

云技术应用的差异

事实上,要理清云技术对CAD 软件的影响,首先要弄清楚以下几个事实。

首先,CAD 软件的行业属性明显:企业类型、规模、业务模式的不同,都对CAD 有不同的属性要求。客观地说,虽然采用云计算和网络技术改变CAD 软件的易用性是必然趋势,但对具体的CAD 软件是否要采用该方式升级,则完全取决于CAD 软件提供商对软件本身的定位——越是大型企业的CAD 用户,对新型CAD 的需求和适应度越低。

第二,在功能日益趋同的当前CAD 市场,新兴IT 技术所带来的新型应用模式、服务模式等,极大提高了专业用户的使用体验,也降低了CAD软件的使用门槛,扩大了CAD 软件在工业企业当中的应用范畴。同时,也减低了软件的拥有成本。

第三,从软件发展的角度看,应用模式的改变,也说明CAD 软件进入了成熟期——现阶段,想要在CAD 技术上实现某种革命性、天才式的突破,可能性越来越小,而对应用模式的改变,则有可能替代纯粹的技术升级,为CAD 软件带来再一次跳跃的机会。

第四,基于云技术的CAD 软件应用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某些领域工程技术人员的需求,使得设计工具能够更进一步地符合设计行业的新型生态关系,尤其是中小型企业。

同时,一个不能回避的事实是:应用了云技术的主流CAD 产品,虽然所实现的功能和用户体验并没有太大的差别,但是究其根源技术和实现手段,是不尽相同的。

那么问题来了:都是基于云技术的CAD 产品,到底有哪些差异呢? IT 技术对CAD 软件的未来到底能有多大的决定作用?

正如John McEleney 始终强调Onshape 完全基于云技术开发的纯正技术基础,其自然是最具有云端应用的特色,因此Onshape所表现出来的特征直指传统CAD 软件的软肋:Onshape 从软件的应计算、存储、部署、服务和升级等各个环节都基于云端,因此无论是计算速度、对文件的调用还是对数据的管理,都具有一种后发的优势。

“首先,一个设计团队的多个成员可以在同一时间、对同一个CAD 模型进行操作——无论这个设计团队的成员是同一个办公室或者分布在全世界的不同地方。”John McEleney 在给笔者的邮件当中总结说,因为Onshape 系统与由Onshape 所产生的CAD 数据都基于云端服务器, 从未被拷贝,所以来自云端的单数据流使版本和版本控制只需控制Onshape 内的一个单独文档。因此,对于用户来讲,应用Onshape,不需要从云端服务器下载任何东西,不需要同步或者定义最新版本,不需要锁定、登出自动保存……从而避免了混乱的签出、文件拷贝错误。同时,对于整个设计团队来讲,每个人在任何时候都能看到并应用相同的原版的CAD 数据, 所有的用户都可以编辑任何数据,而不需要担心覆盖了别人的工作。

“而且由于Onshape 系统也是基于云端部署,所以Onshape也是唯一一个可以让用户可以在手机或平板电脑上设计和编辑模型的CAD 软件。它使用户可以访问到完整的CAD 系统,随时随地——不仅仅是查看。”John McEleney 说。

相对于刚刚出现仅3 年的一款CAD 软件来讲,传统主流的CAD 软件的优势是功能完整。当然,其对于云技术的应用还需要一个过程,因此很多的系统提供商的解决方案,都是同时提供桌面级和基于云端的两种解决方案。虽然没有Onshape 那么新鲜纯粹,但是从用户的角度考虑,这也并不完全就是劣势。

“我们并不完全依赖云技术来运行该应用程序。Fusion 360 也可以在用户桌面上本地运行,所以并不需要始终保持联网。对于我们的客户而言,这是一个主要的关注点和需求。我们的客户希望能够在离线的状态下工作(例如在旅行中),完全依赖浏览器和互联网的CAD 工具会给用户带来不便。在Fusion 360 中,云技术拓展了CAD 的功能,增加了一些十分强大的能力,但并不是时时刻刻依赖云连接来运行。”Kevin Schneider 的说法相信应该能够获得更多工程技术人员的认可。

事实也是如此,CAD 工具是来帮助用户企业解决关于产品相关的设计问题的,所以从用户的角度看CAD 软件的进步,一定不是从IT 技术的层面。

“我们的目标是帮助用户设计更好的产品,科技只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手段。对用户而言,理想的合作伙伴应该专注于解决设计问题,一切从应用出发,而不只是着眼于技术。”Kevin Schneider 说。

笔者无意比较两者之间的优劣,事实上也并不存在绝对的孰优孰劣:优势和劣势都仅仅是技术层面的相对而言,从用户的角度看,所谓的优势和劣势是可以相互转化的。并且一个多元的CAD 环境与一个多元的世界一样,可以提供更多的选择,也可以有更多的机会选择到真正合适的CAD 软件。不过,还是有一个原则应该遵循:从使用角度出发,结合自身的业务特点——尝新不应该被鼓励,守旧不应该被嘲笑,只有合适自己的才是最好的CAD 软件。变化的是工具,不变的是对制造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构建。

改变的价值

对云计算技术的应用,以及Onshape 在CAD 业界引起的讨论,在客观上,正在将CAD 的应用向深度和广度上推进。市场的一个最大变化是:软件行业多年以光盘交付为标志的永久许可证销售模式受到了挑战,基于云计算技术的租用方式正在替代多年的软件试用许可证销售模式,成为最新型的CAD 销售方式。

这也就这意味着,未来,工程师与软件之间的互动模式也将发生变化——软件不再是应用企业或工程师的所有物,其仅仅是用户获得软件功能的方式,是系统提供商为用户提供的一种功能服务。

2014 年4 月份,SolidWorks 宣布接受北美和欧洲用户的预订, 采用SAAS 模式为用户提供基于云端的SWCD,其月租价格初步定为249 美金。

2014 年年底,欧特克在“拉斯维加斯大师汇”上宣布,将在24 月个内,调整对CAD 产品的销售模式——从销售许可证到租用模式。

2015 年3 月,Onshape 宣布对普通的用户采取免费的策略——测试阶段的Onshape 提供了免费版、专业版以及企业版三种套餐,其中的差异在于,免费版与专业版的功能一样,但是私有文件数为5 个(这种方式跟GitHub 有点类似),而专业版需要每用户每月收费为100 美元。

新的市场营销方式和服务方式到底能多大程度上影响市场格局,仍需时日去验证,但是至少我们从中可以体会到一点值得欣喜的地方:现在的三维CAD 已经不再是往日的庞大系统,也不再需要应用企业投入超出自己能力范围的精力和资金了——CAD 应用的普及拥有了最佳的技术基础和市场时机。

记者手记

放眼现在的中国制造业,升级转型的呼声此起彼伏,而且无论是在制造业、信息化领域,还是学术、科技领域,每个人现在都在谈工业4.0、三维打印……似乎中国的制造业之所以落后,完全就是因为管理手段落后、制造工具不先进以及整体信息化程度不高所致,似乎只有新技术才能帮助中国的制造业真正走向强大。事实上,与一味强调个体的领导作用相比,整个产业的均衡发展更是目前中国制造业亟需解决的问题。

制造业是讲究配合的行业,只有相关产业链上的每个企业都到达了一个高度,才能真正在某个领域实现某种程度的升级——单个企业效率的提升往往不会最终形成明显的效益提升,就是因为产业链上相关上下游企业的效率并不见得同时提升,短板效应影响了整个产业链的价值和效益。对于中国的制造业来讲,中小企业的短板依旧存在。虽然在经历最近30 年的高速发展后,有些行业和领域的制造业企业在工具应用等方面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但是对于整个行业来讲,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尤其是中小型企业,甚至仍然需要从普及三维设计开始。

CAD 软件的改变,使得中小企业真正有机会修补自己与先进企业之间的断层,弥补行业短板。

云计算的主流技术范文5

【关键词】云计算 云服务 高校教学 资源共享 数字化

随着当前教育改革持续推进,教育发展与信息技术的结合也日益密切,以云计算为代表的数据服务在当前高校数字化校园建设中占据主流,有利于促进高校教育资源的可持续发展。云计算与高校教育网络的联合使得以“云服务”为主要代表的形式通过在线“云端”服务遍及到广大师生中间,配合高校管理信息化趋势,构建崭新的资源共享模型框架,为高校教育服务,也是高校目前数字化、信息化教育资源网络环境构建的一种重要尝试方向。下面我们以云计算在高校数字化校园建设中的具体应用为例进行探索研究。

一、云计算介绍

云计算的出现离不开大数据时代优势,在现代社会,数据作为一种传递信息的服务形式能够为他人活动提供各种便利,比如上网查询资料、资源共享、数据收集与整合等,数据传递的各类信息都对人们的生活产生深刻的影响,这种影响力得到贯彻的途径即数据服务,可以说,云计算是大数据时展到一定阶段必然会出现的产物。云计算本质上是数据服务,也可以进一步理解为虚拟化服务和桌面云服务,即通过云计算理念将桌面作为服务形式提供给用户,可以说是SaaS(软件即服务)内容的一个重要构成部分。这种服务的优势在于安全性能更佳、硬件成本和管理成本降低,能够实现快速部署,支持功能强大,管理简单,容灾能力强,业务连续能力佳,用户所需花费更低。

云计算的出现为高校整合教育资源提供了崭新的途径与方法,云计算技术参与构建教学资源网络平台将会优化广大师生的网络学习环境和资源共享环境。将云计算应用于高校资源库的建设有利于为教学模式创新提供强有力支持,提升教学资源利用率和利用水平,为现代教育信息化理论的丰富和实践提供宝贵经验。作为以服务为核心思想的大数据时代,采用云服务成为了发展主流,其显著的优势使得能够在高校信息化进程建设方面提供切实保障。比如云端数据的储藏,不仅有效节省了空间资源,通过建立权限不一的云端服务平台实现资源的高度整合与共享。云端提供的软件服务将无数软件置于服务器,解决了各种标准和协议的网络准入,并且可实现多人网络协作使用,这种数据服务促使桌面云服务有了更好的发展空间与市场。新时期云计算、云服务的出现满足了广大用户多元化、多层次的网络需求,个人定制服务成为主流,这种更加人性化的设置和服务无疑将会促使资源网络的构建变得更加普遍和强势,用户通过个人账号即可享受高质量的数据服务。

二、云计算与高校教育的结合

云计算与教育结合已经成为当前主流,以云服务为代表的数据服务在近年来和众多教育机构进行了联合实践。比如美国的北卡罗纳州,西蒙公司在美国格雷汉姆小学进行了云计算项目的尝试,满足校内教学资源共享和数字化学习需求,为超过六百余名的师生提供了虚拟桌面云服务,在为他们提供丰富的学习材料的同时,构建了高效共享的资源网络,师生们无论身处何地,都可以通过计算机访问虚拟桌面服务。国内,众多高校也与网络公司进行了云计算合作项目,比如北京师范大学的“教育大发现”就是一个典型的云服务工具,它通过利用google、维基、好看簿等免费云服务工具将其与校内资源共享平台相连接,形成了一个高质量的学习研究社区,成功为校内教学科研提供了优质服务。当前教育领域与数据服务的高度结合促使越来越多的结合实践将重点放在了教育研究与云计算、云服务的结合上,学校方面将个人信息处理迁移到“云”上的倾向越来越强,这不仅仅是教育信息化发展过程中的战略性眼光和前瞻性实践,同时也是对云计算时代潮流的把握,是探索崭新教学方式、资源建设和共享的重要步伐,是利用信息技术辅助教育的关键举措。

三、云计算在高校教学资源网络构建中的应用

云计算与高校教育资源服务的结合带来众多优势,比如当前积极提倡和推广的高校教学资源网络的构建。作为当前数字化建设重要课题,对于高校而言,云计算的应用能够降低学校软硬件建设成本,提升资源建设和使用质量。要知道,云计算对客户端要求并不高,仅需要普通的上网配置就可以实现众多服务,无需频繁对硬件设备进行更新换代,应用成本大幅度降低,普及频率大幅度提升。这种以云服务、桌面虚拟服务等为主要形式的服务,可以随时随地展开学习活动,降低了教学对空间环境的限制,学生通过电脑、手机、PDA等就可以在线查看教学资源,也可以将学习任务带回家,被储存在云端的数据可以随时获取。云端数据存储相较一般个人资源存储在安全性上更加有保障,专业高效的安全存储无疑是最佳选择,不需要担心数据的损坏或丢失等问题,更有利于实现数据的共享。目前国内已经有不少企业和教育机构选择了这种信息服务形式,数据服务与教学资源网络构建的结合将其众多优势服务于教学,利用其强大的协同互补能力提供共享网络构建,将个人乃至高校置入同一个资源网络“云”服务中,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大范围的资源共享。

就目前来说,云计算环境下高校数字化教学资源网络的建立还面临着不少问题,比如教学资源分布不均、更新速度慢、共享程度低、维护建设成本高等,这些都困扰着高校教学资源数字化网络环境的建立。从这些问题入手,应用数据服务优势从多方面予以解决,是高校加快、加强数字化建设的必然途径。从总体架构上来看,国家教育部当前筹建的“互联网应用创新开放平台”是高校教学资源网络模型环境建立的最佳依托,根植于学校自身信息化建设成果,结合统一身份认证平台和众多门户网建设服务,从存储层、业务处理层和服务层分别入手,完成环境建设。高校教学资源网络模型架构见图1。

国家教育部筹建的创新平台为高校应用创新和资源共享提供了良好的基础,高校通过依托这个平台的优势来完成自身的教学资源网络模型环境建设,将会事半功倍。这个专业化的平台服务层面上将会广大用户提供一站式的资源下载、上传、共享等服务,利用分布式只能处理技术完成业务处理并快速响应大量用户的服务申请,利用数据库技术和NOSQL(非关系型数据库)技术完成海量资源的存储。通过崭新数据平台服务于教学,利用数据交换的方式获得基础用户数据,以平台为用户出入口,提供资源浏览、共享和下载服务,并且对注册账号拥护提供个性化服务,将平台与学校门户系统相结合,利用统一身份认证系统进入教学资源网络,从而构建起优质的服务环境。目前来说,教学资源平台的云计算环境可采用Hadoop作为基础软件,采用关系型数据库服务于用户基础数据和教学资源管理,NOSQL技术加上分布文件系统,不仅降低了对软硬件的要求,且容错性高,尤其适合超大数据集的应用需求,高访问量数据交换,解决数据服务、桌面云服务等面临的通信协议解决难等问题。

比如根据高校需求购买高质量的优势教学资源,直接入库,在导入属性标志后放到资源平台上供用户使用,或者整理网上免费资源,整合筛选成优质资源提供下载服务,或者依托高校本身强大的科研师资力量自主开发打造特色教学资源,发挥广大师生的教学潜力。在资源展示方面,可参考优质门户网站,设计优质界面,提供便捷服务,方便师生应用索引,通过设置导航、搜索、热门资源、宣传推荐、评价、个性化与管理等多个模块提升广大师生用户体验,打造优质的学校教学资源网络模型,切实提供多样化的优质服务发挥数据服务的优点,加快高校教学信息化建设进程。利用云计算技术服务于高校教学资源整合与共享,能够使得资源管理和利用变得更加高效便利,不过目前这种探索还处在初级阶段,需要深入分析风险问题的基础上解决资源协调、信息安全和资费收取等问题,为信息化进程和水平的进一步提升提供保证。

总之,高校数字化校园的建设离不开云计算的应用,发挥云计算优势建立优质高校教学资源网络,有助于充分、合理、高效的整合资源服务于教育,加快完成信息化、数字化,打造新时代特色高校教育模式,利用越来越成熟的云服务技术切实服务于广大师生。

参考文献:

[1]林伟伟,齐德昱.云计算资源调度研究综述[J].计算机科学,2012,39(10).

[2]张鑫.在云计算环境中搭建安全的数字化校园平台[J].新乡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29(6).

云计算的主流技术范文6

同时OpenStack有许多子项目,用于对云计算平台中的各种资源(如计算能力、存储、网络)提供敏捷管理。这些项目虽然刚刚起步,但却雄心勃勃。此外OpenStack也提供了对虚拟化技术的支持,并期望如Linux一样,使所有软件厂商都围绕着它进行工作,一统IaaS江湖。

随着更多厂商的支持,在全球范围内,围绕开源云计算和OpenStack项目的技术研究和产品推介会也越来越多。但是,如同其他众多技术一样,OpenStack是否存在着被过度炒作的现象和风险?在技术框架、厂商支持以及商业前景上,OpenStack还有多少路要走?

通过解构OpenStack的现状,并与其他开源云计算平台对比,我们发现OpenStack存在三个问题,其中自身架构的缺陷和商业价值的模糊,已经成为许多用户最为诟病的部分。

架构仍存缺陷

事实上,从技术完整性的角度来说,OpenStack架构还存在着很多问题。

OpenStack第一个版本Austin是在2010年7月,而今年5月Essex的是其第五个版本,核心项目从最初的2个增加到6个,且得到了3000多名开发社区贡献者的支持。但表面的繁荣不能掩盖OpenStack的种种问题。

据新浪云计算技术经理程辉在不久前的云计算大会上透露,目前OpenStack在计费和监控系统、项目管理协作系统(Dashboard )等方面都明显存在不足,真正到完整产品层面,这些部分甚至都要完全重写。此外,按照众多实际使用过OpenStack的用户反映,目前 OpenStack软件文档依旧“模糊而不成熟 ”,更多像是在研发阶段而尚未进入生产阶段,基本上不可能初次尝试就能实现安装,更不用说要配置和部署系统;一些开发工程师都认为,比较起CloudStack或者 Eucalyptus,“OpenStack更像是一个黑客,或者玩家们的产品”,其管理和控制界面也不够完善,还很难被称为成熟的产品化的IT产品。

对此,New River市场研究的总裁Bill Claybrook称:“我同使用它的人进行了对话,但是大多数人告诉我他们认为这项技术距离在生产环境中使用要18个月——他们认为OpenStack还没有为严肃的云计算应用做好准备。”

事实上,在IaaS领域,除了亚马逊的AWS一家独大以外,还有一些商业或开源组织的产品更成熟和稳定,著名的如CloudStack、Eucalyptus,且都已开源。然而时至今日,OpenStack的技术架构仍存缺陷且进展缓慢,而其他平台竞争力在提升。

4月5日,Citrix(思杰公司)宣布将所属CloudStack开源软件加入到Apache软件基金会(Apache Found)。这意味着CloudStack彻底开源,并对OpenStack形成“威胁”。CloudStack平台虽然目前的支持群体较小,社区也比较单纯,但其成熟度更高,并已在更具生产实际的环境中得到了充分验证,CloudStack至少已经帮助85个大规模生产性云平台实现了10亿美元以上的运营收入,典型的客户包括韩国、澳大利亚、印度的电信运营商等。在这个基础上,CloudStack完全有可能吸引更多的企业和开发者支持,与OpenStack一决高下。

此外,另一个开源私有云服务的平台Eucalyptus(桉树)刚刚完成了3000万美元的融资,该公司的云计算服务主要是通过用户自己的服务器来建立一套私有的云计算架构,为用户提供数据、服务质量和安全性上的更高保证。Eucalyptus的客户中不乏很多大牌客户,其中包括索尼、Puma、FDA、NASA、美国农业部、国防部等。而上个月Eucalyptus刚刚和Amazon达成合作,允许用户将私有云和公有云服务整合起来,充分利用双方整合的优势。 比起OpenStack,Eucalyptus的架构和产品也更加成熟。

根据市场研究公司Forrester的报告,全球云计算市场到2020年将增长至2410亿美元,远高于2011年的410亿美元。业内人士纷纷断言,IT企业对云计算的态度,早已从概念变成了实践。而迟迟不能提供完美解决方案的OpenStack,至少在目前的境况下将不会获得太多企业用户青睐,毕竟不是任何企业都有足够的技术实力和人手去“重写”一个个模块,他们需要的是更成熟的方案。

厂商貌合神离

根据最新公布的数据,已有183家公司和3386个开发者参与到OpenStack的开发之中;在这个名单中,既有惠普、戴尔、英特尔、思科等硬件厂商,也有微软、思杰等软件巨头,此外还聚集着包括国内新浪、趣游等在内的“中小厂商”。在开源社区,加入OpenStack似乎成了一种进入某种门槛的标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