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进校园的建议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传统文化进校园的建议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传统文化进校园的建议

传统文化进校园的建议范文1

摘 要 本文通过文献查阅的研究方法对广西地区近两年来民族传统体育走进校园及其发展现状进行了调查分析,并对民族传统体育进校园活动提出可行性建议,为更好的开展民族传统教育进校园提供参考,对民族传统体育走进校园的健康发展,丰富校园体育文化提供服务。

关键字 广西地区 民族传统体育进校园 开展现状 调查研究

广西地区是民族传统体育进校园活动的首批试点地区,对广西地区近年来民族传统体育进校园活动的相关文献和报道进行了整理查阅,分析总结成功经验将更好的保护和推广民族传统体育,进一步丰富校园体育文化,提高学校体育教学水平。

一、广西地区民族传统体育进校园开展现状

广西是我国多民族聚居的自治区,民族传统体育资源丰富,历史悠久并且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针对这一情况,我们通过实地考察法、文献查阅法和逻辑分析法等调查研究方法对民族传统体育进校园的现状进行调查分析发现广西地区的民族传统体育虽然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不过总体开展状态良好。

(一)总体推广良向发展,但具体推广力不足

广西地区多年来一直积极开展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推广活动,每年都会举办相应的民族传统体育运动比赛。2010年11月广西自治区教育厅和体育局联合启动广西地区的民族传统体育进校园活动。2012年又在广西群众体育工作会议上进一步强调了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保护传承,开展“民族传统体育进校园”工作。在对民族传统体育师范学校的走访调查中发现,民族传统的示范学校的体育教学中,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所占的比例仍然较小,而且因为民族传统体育在学生中的普及程度还不够。

(二)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极具多样性,但缺乏规范管理

广西地区大力开展民族传统体育进校园活动,旨在引导大中小学校重视民族传统体育教育。经过近几年来的大力推广,已经发掘和推广了多项具有广西地区特色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其中包括壮族的板鞋和抛绣球,苗族的打草球、回族的摔跤以及其他各民族喜爱的大象拔河、打陀螺、踢毽球、武术、民族健身舞、健身操等项目。只是,目前体育教学中对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教学仍然缺乏规范指导,尤其是在体育教学中缺乏专业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教导人员,而且极易造成体育项目的不均衡发展。

(三)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大量引进校园,但缺少规范教材

广西地区在2010年启动民族传统体育进校园活动时便命名了14所中小学校为“广西民族传统体育示范学校”,并成立了由广西民族大学和全区各示范学校组成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校际保护联盟。2011年又评选12所民族传统体育师范学校。在这样的大力推动下,多项独具特色的民族传统项目引进校园,极大地丰富了示范学校的体育教学内容。但是,过去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大多是经过口口相传或者是练习经验的积累来传承和推广的,在全国大力推广民族传统体育之前几乎没有有关民族传统教育的现成材料,在民族传统体育进校园之后同样面临缺乏专业教材的问题。

二、广西民族传统体育进校园的教育意义

从广西近两年的民族传统体育进校园现状分析来看,民族传统体育进校园切实提高了青少年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健康水平,在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与保护方面也具有突出促进作用。

(一)民族传统体育进校园有助于丰富校园体育生活

体育教育一直是校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丰富体育教育内容,增强体育教育的多样性和吸引力,对于提升校园体育教育质量有重要作用。

民族传统体育的运动项目比常规的项目更加贴近生活,形式又多种多样而且趣味性极强,将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引进体育教学之中,将极大地丰富在体育教学内容。将民族传统体育引进校园将有助于实现体育教学的“寓教于乐”,增强学生对体育课程的兴趣,增强学生的体育学习积极性。

(二)民族传统体育进校园有助于民族传统文化传承

民族传统体育是各民族中代代相传的极具民族代表性体育项目。每一种民族传统体育项目都具有各民族深厚的历史和文化背景,蕴含了丰富自然的民族气派和民族风格。民族传统体育进校园能通过体育教学活动,加深各民族传统艺术和民族文化在学生心中的印象。使学生在传统体育项目生动有趣的活动中接受各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播和传承。

(三)民族传统体育进校园有助于保证青少年体质健康

学校体育教育的首要任务就是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使学生通过参加体育运动来锻炼身体。

民族传统体育是过去的劳动人民为了特定的健身、祛病等健身目的而发明创造的活动项目。将民族传统体育引入体育教学之中,能增强学生上体育课的积极性,提升体育教学质量,使学生的有效健身时间得到保证,提升体育健身质量,增强青少年学生的身体素质。此外,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不仅可以参与到体育教学之中还可以应用于丰富课余活动,能使学生在丰富多样的课间娱乐中达到强身健体的作用。是以,民族传统体育进校园对于青少年培养身体素质,保持身体健康都大有裨益。

(四)民族传统体育进校园有助于促进青少年学生全面发展

民族传统体育项目都是各民族的先辈们经过一代代的经验总结,讲究形神兼顾、动静结合,又与德美结合,充分运用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教育作用能潜移默化的对学生进行德育、美育,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民族传统体育进校园的良性发展建议

(一)规范民族传统体育进校园的具体实施行为

民族传统体育进校园活动是广西第二届体育节的一项重要活动,广西教育厅和体育局已经进行了多方面的推广和宣传。大中小学都已充分引进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内容,并在青少年学生中间掀起参与民族传统体育活动的热潮。如此更应顺应民意,在民族传统体育教学过程中加强基层落实的力度。首先,民族传统体育进校园的示范学校也要对的体育教学进行规范管理,比如,加重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体育教学过程中的比例。其次,体育教师也要增强对进校园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进行充分的了解并且具有将这些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以通俗浅显形式的教导给学生。使学生充分掌握这些健身方法。

(二)深入挖掘民族传统体育资源

我国是一个拥有五十六个民族的多民族国家,每一个民族的形成都经过悠久的历史发展过程,是以一个民族都积累了种类繁多、形象生动的传统体育项目。深入挖掘民族传统体育资源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指扩大进校园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数量和种类。另一方面是指对现有的进校园的民族传统项目进行规范整理和深入挖掘,为学校体育教学提供更加丰富教学内容和教学题材,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言之有物,让民族传统体育教学落到实处。

(三)增强民族传统体育的实用性

增强民族传统体育的实用性能让民族传统体育进校园的项目与学生的文化学习和能力培养更好的结合在一起,快速融入对学生的体育教学中,便于学生快速适应民族传统体育课程,并能在在学习过程中得到德育、体育以及美育方面的有效教育。

(四)做好经验总结工作

在民族传统体育进校园工作中做好总结工作经验是为了给以往的工作进行总结和概括,提炼出比较科学有效的开展形式,为以后的民族传统体育进校园活动进行有效参考,避免重复犯错,优化民族传统体育进校园的活动。

四、民族传统体育走进校园的理性思考

学校体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项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活动。将民族传统体育进校园不仅是能够很好地传承和发扬光大我国的民族传统体育,还可以丰富学校体育文化,推进民族传统体育在学校的健康发展,将各族学生培养成拥有民族自豪感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才。

参考文献:

[1] 谭理.广西民族传统体育进校园活动启动[N].广西日报.2010.11.

[2] 卢羡婷.广西大力推进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示范建设[N].中国民族报.2012.03.

[3] 梁源.民族传统教育走进校园现状及对策研究[J].理论观察.2011.05.

传统文化进校园的建议范文2

关键词:地方戏曲进校园;做法;实践;研究

中图分类号:G7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6)12-0382-01

扎实组织推进"全省戏曲进校园"活动,努力构建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相结合、普及教育与专业教育相促进、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相衔接、具有河南特色的戏曲传承发展新局面,取得了初步成效。戏曲是我国特有的民族艺术,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地方戏曲的传承和发展是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结合地方曲剧进校园的现状和教育的现实状况,浅谈几点思考和建议。

1.曲剧进校园的意义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为中华民族发展壮大提供了强大精神力量,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不可磨绲闹卮蠊毕"。推动戏曲艺术进校园,也是在文化领域践行中国梦,具有多方面的现实意义。

1.1 提高学生的艺术审美素养。戏曲艺术的审美价值,首先体现在其脸谱艺术上。 戏曲脸谱是戏曲艺术中面部化妆表演一种独有的程式化方式,它的设计审美又体现在设色、图案等方面。在设色方面,戏曲脸谱大多以民间喜闻乐见的色彩为主,不仅色彩绚丽夺目,而且也具有特殊的符号意义,用以象征人物的善恶、好坏、性格特点等。这种指代的功能,把色彩象征作为手段,使人一眼便能辨别出善恶美丑、聪慧愚蠢。在图案设计方面,戏曲脸谱同样丰富多彩。这一特点在净角身上尤为突显。此外,戏曲演员身上穿着的服装同样能体现戏曲艺术的审美价值。服装上的花纹、图案同样色彩缤纷,美丽动人。它们与脸谱相辅相成,在带给观众视觉享受的同时,也使观众加深了对戏曲的理解与认识。

1.2 激发学生的创造想象力。在戏曲演出中,有些舞台动作并不能被大多学生观众所理解,这正体现出了戏曲的艺术特征之一――虚拟性。在传统戏曲舞台上,几个龙套走几圈圆场便是千军万马行过了万里疆场。这种渗透道家"虚无主义"的传神表演,突破了舞台对时空的限制,正是戏曲艺术的高明之处。它体现了中国古典美学以虚为实、虚实相生的特点,能够让当代学生培养一种创造性思维,对学生的思维习惯的育化有着积极影响。

2.曲剧进校园实践存在的问题

2.1 缺乏稳定的经费支持。汝州经济不甚发达。缺乏稳定的专项经费来源和支持,以致"汝州曲剧进校园"实践成效起伏不定。有时甚至成为一次性活动;作为"地方戏曲"重要实践载体的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的开发也举步维艰。

2.2 缺乏专业的师资队伍。本地师资队伍总量不足,编制核定缺乏弹性,缺乏受过专门训练专业教师,在"总量不足,引进无门"的前提下,抽选老师专门负责传承任务,难度极大。

2.3 缺乏统一的监控系统。对在学校中开展地方艺术传承,国家的相关政策弹性空间较大,教育部没有下达具体任务和考核标准,目前各学校开展"曲剧进校园"大多出于被动或临时应对,缺少统一的部署和安排。教材的编写,师资的配备,教学方法的创新,教学资源的挖掘等也没有得到统一安排和持续多方支持。

2.4 部份学校、家长、教师对地方戏曲进校园的认识不足,制约地方戏曲在学校教育发展。长期以来部份学校、家长、教师认为地方戏曲是一种不合时宜的、陈旧的东西,没有必要学习,更没有必要保护,因而在采取消极应付或抵制的态度。

3.曲剧进校园进校园的探索思考

3.1 打造一支熟悉地方戏曲的师资队伍。首先加强对音乐教师进行地方戏曲的专项培训,找名家或到专业学校培训学习。其次学校应有计划地定期召开地方戏曲教育研讨会,制定学校戏曲教学的发展规划。第三,与文化部门联合邀请专业演员来校兼职地方戏曲教学,或请传承人来校讲座,让学生亲身感受原汁原味的地方戏曲文化。

3.2 多措并举,深化地方戏曲教学的措施。首先,要选编有代表性的、曲调优美动听和内容积极向上的作品, 从一开始就吸引学生喜爱戏曲。其次,运用"口传心授"的教学方法。采用传统的"口传心授"的教学方式,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继承、弘扬民族传统艺术的目的。第三,运用多媒体教学。在校园教学中通过听觉和视觉上的双重熏陶,使学生更形象、直观地对了解唱段所表现的韵味和内容。第四,成立地方艺术演出队,组织部分学生成立演出队,到专业、业余剧团、到乡野戏台观看演出。第五、开设校园广播"戏曲名曲欣赏"栏目。让老师和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欣赏并熟悉地方戏曲的动人旋律,使校园的艺术文化氛围不断浓厚起来。

3.3 搭建展示舞台。学校可在校园艺术周中开设"曲剧知识竞赛"和"地方戏曲歌手比赛"等;教育部门和文化部门可举办地方戏曲展演、汇演等比赛活动,在各类节庆活动、演出中邀请学生参加演出,为学生提供展现才艺的平台。

4.总结

传承地方戏曲精粹,普及地方戏曲基本知识,推动中小学师生学唱、爱唱、会唱、唱响家乡戏曲,可以激发青少年爱乡、爱国的情感,当然,要让地方戏曲真正走进校园,为孩子们所喜欢、接受并掌握,要做的事情还有很多。还需要政府的推动、社会的参与、家长的支持,要走的路还很长,还需要我们全社会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传统文化进校园的建议范文3

――编 者

京剧应该选入中学音乐课本。京剧堪称中国文化之瑰宝,有着悠久的发展史,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应该传扬下去。戏曲因节奏较慢,故年轻人不大喜欢它。但从人文的角度看,学学其中的精彩片段,还是益处多多的,如《红灯记》,其唱词是经过千锤百炼的,读起来很美。

――吉林磐石市明城中学 汪玉洋

众所周知,京剧是我国的国粹,也是最能代表中华文化的艺术之一。它融入了我国传统文化之精髓,具有丰富的内涵,很多人物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并在民间广为流传,如黑脸包公等。我认为,京剧不仅应被纳入音乐课堂,更应作为艺术专业考试的重要考点之一,这样能使我们年轻人深刻地认识中华文化的精髓。

――吉林磐石市明城中学 窦一名

我觉得,传统文化艺术进校园是件大好事。但不应“单一性”地推广京剧一个剧种。建议发挥各地的积极性,让各省、市、自治区来自定一些地方性更强的及更有优势的文化艺术剧种,这样,从全国来看,不就是一种“百花齐放”吗?

――天津市南开大学附中 张光辉

我们学生已经够苦的了,在巨大的升学压力下,“音、体、美”已经不受重视,现在又加上了大家并不感兴趣的“京剧”,要学好,消化进去,很难。

――河北石家庄市一中 迎 迎

我个人认为,学校应注重学生的基础教育,现在许多学生连音乐简谱、五线谱都读不懂。再说了,流行音乐没有推广就流行了,这很值得深思。因此,京剧节奏必须加快,最好有些更新的剧目,或让老师和同学们共同编些剧目才好。

――河北石家庄市一中 任依蒙

对于戏剧,还是以“选修”的方式进校园为好,如果要求每个人都学,可能会产生逆反心理。

――河北石家庄市一中 杨 杨

我认为戏曲进课堂,可以使学生知识面拓宽,是对民族文化的一种弘扬,也是一种美的陶冶。在POP流行风席卷而来时,人们似乎忘却了那天籁般的民族精华――五彩的脸谱,婉转激昂的唱腔。历史的舞台上一遍遍上演着悲欢离合,看戏品人生,让我们在课堂上学会品味人生,培养气质。

――河北石家庄市精英中学

安 婷

京剧是一种综合性艺术。戏剧是上千年的艺术实践所形成的意象和形象相结合的表演形式,既有非常强的表现力,又给观众以美的享受。把京剧带入课堂对青少年素质的提高有很大的好处。我们在欣赏经典的戏剧的同时,还可以更多地了解历史故事和历史人物。

――河北石家庄市精英中学

初中部 陈 海

目前,在中年人当中喜欢京剧的不多,要想传承国粹文化,先从我爸我妈他们那一代人入手,不是更好吗?

传统文化进校园的建议范文4

一、对昆曲在高校传承问题难点的探讨

1.大学生的审美倾向与昆曲艺术的审美,呈现出“大众审美文化”与“精英审美文化”的结构性分离与对抗的局面

当代审美文化在空间上的类别分化几乎是自明的,即:“大众审美文化”与“精英审美文化”。“大众审美文化”的活动主体是“大众”,是巨大的人群,而精英审美文化的活动主体指“精英”,是少数人;大众审美文化的消费意向是“休闲娱乐”与轻松快乐,而精英审美文化的鉴赏意向则是“心灵陶冶”与精神提高。从某种程度上来讲,由明清传承至今的昆曲首先是精英文化作用于传统戏曲的产物,其中叠印封建统治阶级、明清文人士大夫和近现代知识分子思想的深刻印迹。昆曲,无论是唱词、唱腔、剧本还是舞台身段,都蕴含着文人士大夫、知识分子们的智慧与艺术修养。欣赏者如若要真正去欣赏与体味昆曲,甚至通过欣赏昆曲进而对社会意识形态进行反省批判,是需要有较高的文化知识内涵与艺术鉴赏能力的。

当今信息与消费的时代,给人们的视听带来了多种途径,并由此形成了推动全社会的时尚风潮和社会经济浪潮,比如时尚装潮、流行音乐、旅游观光、汽车文化、卡拉OK等,都是这个时代的特殊产物。它从根本上改变了人类文化的基本生存景观,当然就从根本上改变了人类审美文化的社会景观和呈现样态。大学生身处于这样一个文化生态环境中,他们的审美倾向深深地留下了这个时代文化的烙印,这就导致了大学生的审美特征呈现出了这个时代审美文化的一些基本特征,而这些特征又恰恰与昆曲艺术的审美形成对抗态势。

2.大学生对昆曲内在各艺术元素的“程式”不了解,导致他们对昆曲产生了陌生与不适应感

讲究“程式”是中国戏曲的一大特征。“程式”就是规范,大到人物造型、唱腔和化妆有规范,小到一哭一笑、抬手投足均有规范。这种程式化的表演风格塑造了戏曲艺术的规范美和理想美。可以说,昆曲首先是一种形式美的艺术,从形式的各组成要素到各要素之间的组合,都是符合美的规则的。

人们对于戏曲的欣赏,不外乎“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这个模式。戏迷们早已熟悉剧情、唱段,但是他们还要去欣赏并对此如痴如醉,其原因就是他们要体味这些蕴含“程式美”的戏曲元素所给其带来的审美享受。但是绝大多数学生是对这些“程式”不了解,甚至可以说是一无所知的。他们不知道为什么演员要将一句话唱那么“久”;旋律为什么要这么“绕”;走路为什么要用这种步子……这些“为什么”都源自于他们对昆曲“程式”的不了解,这样就导致了学生很难从这些表演规范中感受到昆曲的魅力所在。

二、对昆曲传承问题可行性的探讨

1.大学生对于自身民族文化认同感是有渴求的

青春版《牡丹亭》在全国各大高校巡回演出,每次演完谢幕,学生们起立热烈鼓掌逾十多分钟。白先勇在一次访谈中是这么解释的,“昆曲能够打动大学生们的心,我想他们衷心期望,也在渴望一种情,一种永恒的情……也许他们是被中国式的美给震撼了。”

从文化的角度来说,大学生对于自身民族文化认同感是有渴求的,学生们被中国式的美给打动了,中国古典文化的“美”在剧场中产生强烈的震撼力。也许更重要的是大学生们从失落的民族美学中重拾自信心,潜伏在底下的骄傲被挑动了。昆曲艺术经历了从盛到衰的过程,而西方外来文化艺术却一次又一次地冲击着人们的视听,当我们看惯了西方的芭蕾,听惯了交响乐,念熟了莎士比亚的戏剧之后,同时在现代社会不断拷问自身民族的文化坐标的时候,如果听到同样具有深厚底蕴的昆曲时就有一种深深的“文化认同感”与骄傲感。可以这么理解,现在“昆曲进校园”的火热场面唤醒了大学生们对中华民族文化的一种“记忆”。

2.内心情感的相通性

昆曲剧目内容和现代大学生的生活与内心有什么是有共鸣的?也许我们可以从于丹、易中天对经典的现代解读引发的“国学热”中获得启示——将经典先还原成生活,因为经典的意义不在于“外在”的传输,而在于从“内心”唤醒。自身生活里的某种情感与想法,正好与经典里的某种情感与人物际遇相“遇合”,觉得“砰然”入心,而这正是他们在懵懂之中一直不明白的或者一直为之所困的东西。如果有那么一个艺术作品通过自身的演绎方式将这种情感释放了,那么这就会使人产生了一种“感动”。

如果让昆曲艺术作品和现代大学生的生活与内心产生某种共鸣,那么这种传承就已经成功了一半,因为“人性”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都是相通的。

三、对昆曲艺术在高校传承与普及问题的建议

当今社会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多元文化冲击与社会文化转型,大学生们对于艺术欣赏与审美的选择越来越多,途迳也更为便捷与多样,这为昆曲艺术的传承和普及带来了机遇与挑战。现在“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为昆曲在高校的普及设置了平台,虽然“昆曲进校园”活动在高校做得如火如荼,但同学们的热情是短暂的,如果没有后续的努力,昆曲给学生留下的良好印象,很容易在他们走向社会后被淡忘。在这样的现实背景下,笔者提出如下建议与措施:

(一)昆剧院团与民间曲社

1.建立与高校长期并且有系统的合作普及计划

虽然中国已经有许多高校都有过专业剧团的昆曲“布道”经历,但是对于单个高校来说,昆曲进校园的机会也许是几年才能碰到一次,因为专业剧团是否走进某一所高校要看这个学校的社团或是学校相关部门是否有意愿与之合作,否则就是昆曲进校园活动呈现出“打一枪换一个地方”的局面。这么一来,对于高校的大学生来说,也许在校的四年(本科阶段)或三年当中(研究生阶段)只能碰到一两次昆曲普及机会,或许连一次都没有。这样看来,专业昆剧团与高校建立长期并且有系统的普及合作计划就相当有必要。

2.合理规划宣传、普及活动,力求更贴近大学生生活,引起情感共鸣

在笔者曾做过的一个调查中发现,有多数大学生都表示希望昆曲艺术应该多贴近大学生的生活,能够在欣赏昆曲的时候引起某些情感上的共鸣。所以在昆剧团走进高校做宣传的时候,要多考虑如何更好地规划普及活动,如何在不破坏昆曲原有艺术性的同时,将昆曲艺术更具备具有现代色彩,更贴近大学生的生活,更容易引起大学生的情感共鸣,让昆曲对于现代的大学生来说不再遥远、陌生。

转贴于

(二)高等院校

1.将昆曲列入高校素质课程

高等院校内的昆曲相关课程主要分为两种形式:一种是专门为研究曲学方向的研究生开设的;另一种就是为全校学生开设的公共选修课;后一种课程更具有全面普及性。但是昆曲公选课的开设却是根据老师的兴趣与时间开设,而这种随着老师“跑”的公选课对于学生来说缺乏系统性与稳定性,对昆曲的普及也带来诸多不便。所以,将昆曲列入高校素质课程,合理、有系统性地实施,将更有利于昆曲在全校学生中得到普及与教育。

2.校园昆曲曲社的建设

高校的昆曲曲社一般可以由学校院系或是学校相关部门成立,主要以学生社团形式存在,活动经费根据学校自身情况,由学校支持或曲社收取的会费支持。曲社活动的形式主要是定期组织学生们学、赏、演昆曲,同时曲社也担负着昆曲进高校的策划与组织的任务。校园曲社可以说是起着连接大学生与昆曲演出或相关活动的桥梁作用,无论对于专业学习曲学的学生来说,还是对于来自其他专业的仅仅只是对昆曲艺术有兴趣的同学来说,昆曲曲社的存在都为他们创造了很好的接触与实践学习的平台。

(三)政府相关部门

昆曲进校园活动的经费一直是剧团顺利开展校园普及宣传活动的一个难点,根据了解,一场普及演出活动需要动用剧团近60人,而演出费、人工费、交通费等相关费用加在一起至少需要近五六千元,这对于剧团与学校来说都是不小的数目,所以设立关于昆曲进校园的专项基金就变得非常有必要。(基金筹建建议见下表)

(四)家庭与社会的引导

1.大众传媒对于昆曲艺术的宣传

大众传媒,即新闻传播工具,如报纸、广播、电视、杂志等,应该在昆曲宣传与普及方面加大力度,让学生有更广泛的途径了解昆曲艺术,引导他们如何欣赏昆曲,获得昆曲相关演出或讲座的信息等。

2.相关文化保护机构可组织关于昆曲的社区文化活动

相关文化保护机构可以联合专业昆曲团体或社会上的民间组织,将昆曲艺术引入社区,在这个注重社区文化建设的时代,让昆曲艺术在群众文化生活中占有一席之地,这也将让生活在其中的大学生有更丰富的途径去接触、感受昆曲。

参考文献:

[1]白先勇主编.圆梦.花城出版社,2006.11.

[2]林华.音乐审美心理学教程.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7.

[3]郑雷.昆曲.浙江人民出版社,2005.

[4]蔡正仁.昆曲艺术传承难在何处.中国文化报,2007,11.

传统文化进校园的建议范文5

善为本,和为贵;积小善,成大德。这既是“和合承德”城市文化品牌的一种解读,又是承德教育人信奉的一种价值观念。承德市教育局局长丁然履职以来,不断强调更新育人观念。他认为,倘若没有观念上的更新,就谈不上探索和创新。因此,他大力倡导“以学生为本”,坚持“文化立校、文化兴教”,用实实在在的行动承担起“传承文明、塑造心灵”的历史使命。

:党的十提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201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十精神的开局之年。在这一新时期,对于承德教育,您有哪些新的认识和思考?

丁然:近些年来,在教育实践过程中,我们逐渐明晰和确立了坚持“一个主题”、突出“一条主线”、狠抓“四个关键词”的总体工作思路。“一个主题”就是走承德特色教育发展之路;“一条主线”是指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四个关键词”分别是均衡发展、质量提升、队伍建设和环境保障。可以说,这一工作思路的主旨就是“育人”,育“人的素质”,而德性和德行又是人的素质中最核心、最基础的部分。因此,德育要成为承德特色教育发展之路的重要支撑。我们要教育学生从小养成文明习惯,修身立志,积小善、成大德,成就美丽幸福人生。

循着这样的思路,我们着力提升学校的内涵发展水平,促进教育质量的均衡。2012年9月,我市被评为全国“两基”工作先进地区,受到国务院通报表彰。这对我们是一种极大的鞭策,给了我们继续前行的强大动力。

承德虽然属于经济欠发达地区,但作为一座历史文化名城,拥有三百多年的避暑山庄文化、多元融合的民族文化……这些都是宝贵的德育资源,是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学校教育过程中可有效利用的鲜活素材。包容、和谐、博大等承德传统文化内涵滋养着青少年,与此同时,我市正在大力构建国际旅游城市,这就要求新一代青少年具备开放胸襟、世界眼光、现代礼仪等文明素养。如何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有机融合,我们一直在思考,并在进行积极的探索。

:那么,具体到中小学德育工作,您有着怎样的设计框架?

丁然:德育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绝不仅仅是学校的职责,家庭和社会必须参与其中,共同施力,形成以学校为主体、以家庭和社会为两翼的“一体两翼”德育格局,才能完成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主体”不做强不行,“两翼”不展开也不行。就像一只大鸟,身子不强壮,飞不起来;两翼不展开,照样飞不起来。

第一,做强学校德育。学校是德育的主阵地。学生经过六年或三年的在校学习生活,其价值观念、行为方式等都会被刻上鲜明的烙印,这就是学校文化的力量。因此,我们以学校文化建设为抓手,通过学校文化建设先进单位评选、学校管理水平分类评估(规范校、特色校、品牌校)等一系列举措,使得学校文化各具特色、百花齐放,并涌现出了一些品牌。比如,承德市实验小学的“幸福教育”、河北民族师院附中的“三行一静”行为教育、承德三中的“和合文化”、南营子小学的习惯养成教育、丰宁实验小学的“书香德育”等。下一步,我们的工作重点是发挥这些品牌学校的示范辐射作用,带动我市学校文化建设和德育工作水平的整体提高。

第二,做大社会教育。与学校教育相比,社会教育涉及面更广,需要各部门及社会各界的统筹协调,这也一直是教育的“短板”。怎样将“短板”补长,我们不断探寻有效途径。最近几年,我市利用项目资金,按照“五有”(有场所、有经费、有人员编制、有专兼职教师队伍、有专业培训课程和特色活动)、“一规范”(规范的管理运行模式)的要求,加快青少年活动中心的建设步伐,以艺术、体育、科技教育等为突破口,陶冶学生情操,促进其身心健康和谐发展。

活动中心具有课程丰富多样、形式自主灵活等独特优势,为青少年素质教育开辟了新的阵地。尤其是我们逐渐意识到,活动中心还是沟通联系学校、家庭与社会的桥梁和纽带,因此我们赋予活动中心更多使命和职责任务,按照“强化功能、整合资源、拓展服务、提升效益”的思路,指导其统筹组织区域内青少年艺术、体育活动;整合科技馆、博物馆等各种社会资源,为青少年健康成长服务;尽可能地向农村延伸触角,使农村孩子也能享受到优质教育资源;突出公益性,注重提升社会效益,实现其功能的最大化。

第三,做优家庭教育。家长是孩子的启蒙老师,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已逐渐成为全社会的共识。然而,很多家长根本不知道如何进行家庭教育,也不懂得与学校配合。现实生活中,“虎爸狼妈”型、偏袒溺爱型、放任不管型的家长比比皆是。针对这一现状,我们通过建立中小学、幼儿园家长学校,组建市级、县级家庭教育专家讲师团,成立家长委员会等措施,有力地提升家庭教育水平,赢得了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我市还被教育部关工委确立为首批“全国家长学校教育实验区”之一。

:如您所说,学校是德育的主阵地,然而,做强学校德育需要行之有效的德育方法。要提高学校德育工作的实效性,中小学在操作层面应该怎么做?请您提一些建议。

丁然:办学必须以学生为本、以生命个体为本,要把“生本”思想贯穿到教育教学全过程。唯有如此,我们才能以尊重生命的敬畏感做好教育工作。具体来讲,我有三点建议。

首先,更新观念,打造人文课堂。课堂是学生获取知识、接受德育的主渠道。我们要更新观念,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把“生本”思想落实到课堂上,把课堂还给学生。教师则要退居幕后,扮演好“导演”的角色,相信学生、成就学生、发展学生,唤醒、激发学生的热情,创设条件满足学生的求知欲、好奇心、表现欲。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到快乐,学会团结合作;让每一堂课都成为“知识的超市”,上演“生命的狂欢”。

其次,创新载体,积聚正能量。一是主流引导,要切实开展好“我的中国梦”主题教育活动,引导学生坚定信心跟党走,产生深厚的爱国情感,报效国家。二是寓教于乐,按照不同年龄段学生的需求和接受能力,有针对性地组织“经典诵读进校园”“高雅艺术进校园”“少儿文艺精品进校园”“道德模范、心理专家、法律专家进校园”“中华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廉政文化进校园”等“六进校园”活动;通过开展道德大讲堂、中华经典诵读、优秀童谣征集、“童心向党”歌咏比赛、“向国旗敬礼”等主题活动,培养学生积极拼搏、奋发向上的道德情操。三是典型带动,继续开展“美德少年”评选表彰活动,典型示范,以评促进,着力培养学生坚定的理想信念、良好的思想品德和乐观向上的阳光心态。

再次,创建小组,延伸管理终端。学校德育要分解到班级管理中,而小组是班级管理的基本单元,抓学校德育就要抓小组建设。以前的班级小组由于责任不清,组员之间没有建立共同的利益关系,形同虚设。为此,我们应该延伸管理终端,把小组建设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赋予小组互助学习、日常管理、考核评价等多项职能,放权给学生,实现民主管理,让每个学生都以主人的身份参与管理,承担责任与义务,在自律与他律中自我管理、自我成长。

:我们知道,地方的历史文化如果巧妙运用,可以成为很好的教育资源。请您介绍一下,承德是如何有效利用这些资源助力学校德育的?

丁然:承德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避暑山庄的兴建使得多个民族在此和谐共处、不断融合,形成了“和合承德”文化特质。近年来,市委、市政府确定了建设国际旅游城市发展战略,把“承传文明、德行天下”作为承德城市精神凝聚人心。我们教育系统也在充分调动各类社会资源,丰富德育内容,充实德育载体。

一是开发和实施校本课程。依托本土丰富的人文资源,努力开发、实施校本课程,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例如,我市丰宁满族自治县组织编写了《可爱的丰宁》地方课程系列教材,将杰出诗人郭小川、满族剪纸等特有的内容纳入课程;承德市实验小学、避暑山庄小学、滦平县巴克什营中心小学等学校也都从自身实际出发,开发校本教材,以优秀的精神食粮滋养学生。

二是优化教育基地功能。加快校外教育基地建设,指导学生走出校园“围墙”,到社会这个广阔的天地中增长见识、锻炼能力、提高素质。除抓好青少年活动中心建设,进一步完善其功能、扩大其覆盖范围以外,我们坚持“不求所有、但求所用”原则,着力整合各类社会资源,开辟校外教育阵地。比如,充分利用烈士陵园、热河革命烈士纪念馆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在社区、乡村学校少年宫等场所建设未成年人心理健康辅导站;有效利用各类体育、文化场所和设施,开展主题教育和综合实践活动;积极争取“全国地级城市示范性学生综合实践基地”项目落地;等等。

三是传承民间艺术。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我市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满族剪纸、滕氏布糊画、隆化二贵摔跤、宽城背杆、平泉燕山大板等一大批民间艺术的传承受到挑战,甚至走向失传的边缘。我们以对历史、对文化负责的态度,决心在这方面做一项有意义的工作,主动协助当地文化部门,鼓励包括“草根”在内的各类民间艺术家成为学校和青少年活动中心的兼职教师,以民间艺术的独特魅力吸引学生,努力使其在新一代中得到传承和发扬。

:您刚才提到,承德市被教育部关工委确立为首批“全国家长学校教育实验区”之一。能不能分享一下,承德在家庭教育方面有哪些成功经验?

丁然:我市开展家庭教育有着优良的传统,尤其是经过近些年的不懈努力,家庭教育的质量和水平已得到稳步提升。我们从“提高国民素质,促进社会和谐”的高度来认识和推进家庭教育,将家长委员会作为现代教育制度和现代学校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来加以落实。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点:

系统行政推动。完善市、县(区)家庭教育和家长学校工作的领导和指导职能,分别成立领导小组,强化分工负责。目前,全市中小学和幼儿园的家长学校办校率已达到90%以上。在广泛成立家长学校和家长委员会的基础上,发挥二者多方位、多角度、深层次的功能,使家长能够接受富有实效的培训指导,能够“零距离”地参与学校的民主管理,推动教育教学工作。除了将家庭教育纳入教育综合督导评估的指标体系当中,市教育局关工委每年还牵头对全市家庭教育开展情况进行专项检查和指导。

多方聘请师资。充分发挥教育系统离退休老干部、老同志的作用,组建市、县两级家庭教育专家讲师团,为家长学校提供师资支持。积极邀请专家学者定期来承德举办专题报告,开展互动交流。每年举办各种辅导讲座200多场,培训家长近20万人次。各中小学、幼儿园选聘部分优秀班主任,经过统一严格培训,成为本校兼职家庭教育讲师。如此构建了一支专兼职结合的家庭教育教师队伍。

传统文化进校园的建议范文6

学科融合:构建中医药文化校本课程

为把中医药文化进校园活动变成一种常态的、自然的、有保障和持续性的校本教育活动,学校打破学科界限,实施学科融合,将课堂变成了汲取中医药知识的主阵地。

比如,在学校开设的“配方课程”中设立“百草韵”课程,作为本校传承民族文化、普及中草药知识的科学启蒙课程。通过中草药校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粗浅的中草药知识,并能够辨识一些生活中常见的中草药,积极参与传统文化的传承。

又如语文课堂中的以“文”煮药,利用阅读课组织学生阅读《百草韵》校本教材及其它中医药书籍,结合生活观察,用最美的文字记录最真的观察与感受,同时进行读写结合研讨。2017年4月,刘颖老师在全国语文“千课万人”写作指导活动中,展示了一节《以文“煮”药》的研讨课,学生通过诗歌、散文分享自己的独特认识,让听课的教师们眼前一亮。

再如美术课堂中的“本草绘画”,教师依托课堂指导绘本绘画,用寥寥数笔勾勒出中草药柔美的身姿,有的色彩斑斓,旁边配上几句诗文,为本草平添了几分艺术的韵味,在审美素养提升的同时爱上本草。

学生体验:感受中医药文化独特魅力

开放式教育主张“在课内习得知识,在课外培养兴趣,再通过课外活动进一步延伸知识,发展能力,促进学生主动参与”,让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亲自参与或置身某种情景之中,用心去感受、关注、欣赏、评价等,从而获得知识、技能、情感,达到教育目的。

“生活即教育”, 培植中草药作为一项体验式活动,让学生践行总比言说效果要好。因此在10月的观察节中,学校通过开展“我是小医童”“中医故事大讲堂”“中药知识知多少”等竞赛活动,来引导孩子们感受中医药的魅力。

比如,一位三年级的男孩培植了一株紫苏,在整个种植过程的42个日子里,这个男孩每天都要浇水,甚至外出之后都不敢在外过夜,担心没人照看。活动结束那天,男孩终于松了口气,并对妈妈说:“妈妈,我特别想说一句:妈妈,谢谢您!一个生命从出生到长大真不简单,养育生命不是件容易的事。为了养好这株植物,我每天只给它浇水,才过了42天,就觉得要累死了,差点就没能养活它。我要感谢您!您养育了我8年,太辛苦了!太了不起了!我以后要好好报答您!”那位妈妈把植株送来时,满脸是骄傲和幸福,眼里还噙着泪水,连连感谢学校活动开展得好。

一次简单的种植活动就让一个孩子对生命有如此感悟,产生对生命的敬重与珍爱,甚至懂得了感恩与回报,这让我们欣慰不已。

亲子互动 :扩大中医药文化辐射力量

开放式教育主张“开放学校教育平台,扩大学校教育的社会再造功能,怀着可贵的社会责任感、使命感提升家长素养”。为此,学校在扩大中医药文化的辐射方面进行了探索。中医药文化尽管源远流长,是我国传统国粹,但自从西医进入中国,大众对中医的认同感有所减弱,中医药知识普及也并不广泛。就此,学校大力开展亲子互动活动,努力扩大中医药在家长中的影响。

2016年7月,学校布置了一项特殊的开放式假期德育作业――培植一株中药,并建议学生与家长共同种植一株中草药,精心培育;记录它的生长过程、撰写观察日志与感想;借助书籍、网络等了解有关中医和中草药的一些知识;制作一份手抄报,开学后带到学校展出和评比。没想到,此项活动得到了全校家长的热烈支持。为此有的家长带着孩子到野外寻找中草药并移植到家里,有的买来种子,有的则直接到市场上买来中药植株进行移植。暑期结束时,从家乡返回深圳的家长车里大都带着一株中草药,其中还有灵芝、何首乌、石斛、西洋参、沉香等名贵中草药,薄荷、紫苏、田七等常见中草药植株就更多了。这累计2000多盆植株,150多个品种的中草药,可谓饱含了家长对中医药的关注之情。

中医文化的深厚魅力,就这样通过一个个孩子,影响了一个个家庭。开放教育理念的效用由此可见一斑。

资源整合:拓宽中医药文化应用渠道

“开放式教育”倡导资源整合,将学科课程与社区教育资源相统整,建立开放而富有创造性的新课程和新课堂。在这方面,坪洲小学有一个得天独厚的优势――宝安中医院就在离学校不远处,这可是一个宝贵的中医药文化教育资源库。就物而言,其中有药展石、浮雕墙、针灸馆、百草圃、中药房、问诊室等;就人而言,医院里不仅有接受中医药治疗的众多病患,还有许多中医药医师及专家。这都是极其宝贵的教育资源。

为此,学校根据需要不定时邀请中医专家来校为师生开展讲座。同时,从2016年暑假起,学校还组织学生走进宝安区中医院,观看象征着悠久中医药历史的药碾石雕,了解药碾的作用;研读中医养生格言石书,学习中医养生知识,理解“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饱食即卧,乃生百病”“饮食自倍,肠胃乃伤”“百病生于气”等等医谚的深刻内涵;走近大医精诚墙,观看古代名中医人像浮雕,了解药王孙思邈、医圣张仲景的事迹等;走进“百草圃”,辨识一些不常见的中草药植物,听医生讲解它们的作用;亲临针灸室,观摩医师为病患贴三伏贴,解除病痛。这项活动大大丰富了学生的中医药知识,提升了他们的药学素养,使他们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了更深层次的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