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课的概念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体育课的概念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体育课的概念

体育课的概念范文1

摘 要 本文通过文献资料法阐述了生命教育理念的概念与内涵,分析了生命教育理念与大学体育课程改革的关联性;以湖北科技学院大学体育课程的建设为研究对象,概述了近十年来的改革历程,并从生命教育理念的角度出发,重新审视了地方院校大学体育课程的改革,认为在生命教育理念下地方院校在体育课程建设中无论是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与时数的设置还是教学方法、手段和评价体系及课内外一体化模式的实施等方面存在主客观因素的缺憾,并提出了相应策略。

关键词 生命教育 地方院校 大学体育课程 思考

前言

随着全球经济水平的迅速提高和我国市场经济的变革,当今大学生由于自身生理和心理的不成熟,当自我的期望值与现实社会形成落差时,他们的心理适应能力就面临着巨大的挑战。表现为有心理障碍的大学生越来越多,轻视与伤害生命的现象也时有发生并呈上升趋势,2009年全国直属高校共发生63起大学生自杀事件,有关数据表明,自杀已取代突发疾病和交通意外成为大学生意外死亡的第一大原因。上海高校共发生各类安全事故52起,在事故死亡的24名大学生中,自杀身亡的大学生13人占年度死亡人数的54.17%[1]。近十年来,湖北科技学院等地方院校的大学生自贱生命的现象也时有发生,给学校及广大的师生造成了极大的伤害和警示。因此,在高校开展生命教育,引导大学生寻求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学会尊重生命和热爱生命显得尤为地重要和迫切。而生命教育的形式主要有开设生命教育课程,把生命教育内容渗透到其他课程当中、专题教育等多种形式。目前,生命教育的主要方式还是将其渗透到其他各门课程中[2]。所以,将生命教育视为一种理念渗透到大学体育课程中去,进行体验式教学,使学生身体在动态中感悟到生命的价值,将是我们广大高校体育教师值得探讨的一个课题。自2002年教育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的颁布,地方院校大学体育课程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与实践,取得了许多经验和成绩,但是今天,我们从生命教育的角度来审视这些改革与创新,发现其中有着许多的缺憾,本文试图以社会对合格人才的需求为出发点,根据地方院校的实际情况,正视这些缺憾,将生命教育理念渗透到体育课堂中去,重新构建大学体育课程,绽放大学体育课程建设的新亮点。

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将“生命教育”视为一种理念在大学体育课程中的渗透与相融

大学体育课程是大学生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通过合理的体育教育和科学的体育锻炼过程,达到增强体质、增进健康和提高体育素养为主要目标的公共必修课程。不同的历史时期大学体育课程所蕴涵的理念各有特色,自2002年国家教育部颁布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后,大学体育所倡导的是“终身体育、快乐体育、阳光体育”等理念。它有五个目标即: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其核心是人的健康,即“健康第一”,是以人的生命运动为载体来实现人的身体、身心、社会适应性等多维健康理念。所谓生命教育,就是依据生命发展的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人生的价值,理解生命与生活的真正意义,注重其人文精神和人文素质的培养,关注其生命的整体发展,使其充满生活活力,具有健全人格、鲜明个性和创造智慧的过程[3]。生命教育的核心是人的生命,即“生命第一”,人的生命是自然生命和价值生命的统一体,自然生命是价值生命的载体,价值生命是自然生命的灵魂,舍弃二者中的任何一个,生命都是不完整的[4]。一个人生命的不完整说明了身体与灵魂的不协调即不健康。两者所追求的都是身心整体和谐发展。而大学体育课程的本源就是学生的“生命教育”,生命教育和大学体育是相通、相融的。特别是现阶段针对青少年因各种心理疾病而诱发的残贱生命的现象越来越多,因此将生命教育视为一种教育理念渗透到大学体育课程中去显得尤其地重要与紧迫。

体育课的概念范文2

【关键词】工程教育;大学体育;课改

大学体育在综合素质教育人才培养体系中承载着其他课程不能替代的功能,为提高体育教学质量,增强体育在教学改革中的贡献力,充分理解体育在高校专业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将工程教育理念移植到体育教学上来,推进体育教学一体化改革。

1、采用课内外一体化的教学结构

在先进的工程教育理念启示和指导下,课上学生可以自主选择自己喜欢的体育项目进行学习,教学中采用教与学并重的教学结构,既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首先引导学生在各自的学科领域内建立大学体育同相关学科的联系,并给学生创造获取具体相关专业能力的机会,从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学生处于开放式的、互动的学习环境中进行体育知识的学习,拥有大量的经过教师选择和设计的体育内容,有利于其主动性和积极性的发挥,有利于创新思维的培养。课下教师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优势,通过对教学内容、学习活动等的设计加工,将学习任务提前布置给学生,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既有很大的自,又能保证其学习不会发生质的偏离,能在适当的时候得到教师或小团队的帮助来完成学习任务,为学生提供专业化的学习支持服务,实现课内外一体化教学。

2、构建积极参与的体育教学模式

从体育学科固有特性出发结合大学体育课程的改革需求,以人的发展为本,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强调体育活动中的师生合作、生生合作,提倡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使学生在愉快、和谐、融洽的环境中获得身心的全面发展。课堂外完成分是教师给学生团队提前布置的作业任务,利用网络资源和即时通讯工具指导学生理解作业任务,让学生通过学习团队的合作、探究等方式完成作业任务。课堂内完成部分是学生针对作业任务完成情况进行展示,教师根据操作的具体情况,给出中肯的评价,同时充分发挥争分抢分机制,鼓励学生团队进行各种尝试,恰当地点拨和指导或监督。总结部分由学生对团队学习过程中的得失进行总结,为后续活动的开展提供参照性的意见和建议。整个过程都由学生团队自己去完成,教师只起指导、咨询作用。在实践过程中,将自身专业知识以及相关学科融入到体育学科中来,课内与课外、学校与社会、个人与团队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以成果展示的形式完成作业任务,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健康地发展,实现学生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双重培养。

3、运用工程教育的过程性培养策略

大学体育教学是在学生“想学”的心理基础上开展的,老师首先要激励学生的学习动机;其次要让学生知道学什么以及学到什么程度,调动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最后要采用易于学生知觉和理解的方式去教。结合体育教学实践性强的操作优势,科学合理运用工程教育的过程性培养策略。

(1)团队创建策略,这一策略实现个人人际交往的知识和能力培养。团队精神和沟通能力是未来职业活动中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为实现这些基本素质的培养,在大学体育教学中引入团队概念构建有效学习团队。在教学活动过程中,结合学习任务选择时机合理地安排学习任务,各团队通过合理利用每一个成员的知识和技能协同工作完成特定的学习任务,实现学生个体在学习群体中的意义建构,并通过有效的人际沟通释放和缓解压力、增强自信心、营造良好的人际关系从而提高团队凝聚力,使学生养成大局意识。

(2)角色互换策略,这一策略实现体育知识技术和推理能力培养。继首次大学体育课后的每次课前要求全班学生在课外准备好下次课教学相关的同一组问题,在上课时老师随机选择或挑选一个学生,在整个队伍的前面把准备讲的问题讲出来。学生必须证明他们确实为准备讲这个问题作了努力,并且能够引导全班讨论得出答案。学生在教师的指引下在课外进行自主学习,在课堂上扮演教师的角色,实现知识重构。教师扮演的角色是根据课堂教学目标设计合适的问题,提前布置作业,协助学生完成准备工作,营造积极、安全的讨论氛围,积极协助讲解的学生完成讲解任务,分享学生的理解能力,给出标准答案。

(3)知识创新策略,这一策略应用知识服务自己,实现实践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为实现这一主题,在体育教学中引领学生运用积累的知识和体育技能来解决问题指导实践,并利用领域叠加法,通过查阅文献完成三个步骤的课程综合设计,实现学生隐性知识显性化和显性知识的内化。第一步骤:结合自身专业实际和未来的学习、工作境遇,基于选修的体育项目完成体育健身和职业保健方案的策划。第二步骤:自身专业知识在体育领域应用的文献综述。第三步骤:基于自身专业知识应用的体育领域相关自命题项目设计与开发。

(4)自我展示策略,这一策略让学生体验到竞争以及自我存在和发展的价值,通过学生对所学内容的展示,让学生在体育活动中树立正确对待成功和失败的观念,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及克服困难的勇气。

4、过程评价与效果评价相结合

教学评价主要是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效果进行评价,过程与结果并重,关注结果,更关注过程,关注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将学生的道德品质纳入评价范围内,从学生的注意状态、参与状态、交往状态、思维状态、情绪状态、生成状态等进行评价。以学论教,以教促学,强调学生的自评更注重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重视实施形成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相结合。

大学体育教育应顺应工程教育发展的趋势进行改革。体育教育在增强工程人才身体心理健康水平和社会适应能力、养成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知识转移能力等方面具有极其重要的教育作用。工程素质是一种求新思变的精神品质,在体育教育上体现为培养非智力因素和综合素质。深入开展大学体育教学改革,实现体育教育培养综合素质高、符合社会需求的工程人才。

【参考文献】

[1]林艺真.CDIO高等工程教育模式探析[J].哈尔滨学院学报,2008(4):137-140.

[2]张细谦.体育课程实施的意义与本质[J].体育学刊,2006(2):5-71.

[3]沈登学.论大学教师的教学境界与教学有效性[J].高等教育研究,2009.

体育课的概念范文3

显然,《课程标准》确立了体育与健康课程在基础教育中的地位,确立了以学生为本的教育思想,确立了和谐发展的观念,丰富了“全面发展”的哲学观念。《课程标准》转变了传统体育教育中的陈腐观念,其主要变化有:

一、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

传统的体育教育过分重视体能,重视学生的体育成绩。而人的体能与遗传因素有关,用同样的标准要求不同的学生显然是不公平的。在这种思想指导下,教师只重结果,不重过程,不重视对学生学习中的情感态度的培养,很少让学生懂得为什么学,学了有什么用。结果造成学生对体育逐渐失去了应有的兴趣。《课程标准》把与教学过程相关的态度、行为放到了突出地位,把学生真正作为一个人来看待,促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加深体验,感知动作,明白如何在生活和锻炼中应用所学知识。在这个意义上,体育不仅仅是体能的训练,它也是一种脑力的活动,是一种有益于健康的在一定思维指导下的自觉活动。按照这种理念,学生才能够真正在过程中参与、体验、学习,发展自己对体育课的情感,从而热爱体育课。

二、由重知识技能向重发展转变

在学习的目的上,传统教学以体育知识技能的传授为目的,只重视知识、动作、技术的教学,忽略了人的发展。《课程标准》由重传授向重发展转变。以增强体能、培养兴趣、形成品质、提高责任感和发扬体育精神等为目的,以人为本,有利于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使学生既学习掌握知识技能,又得到情操的陶冶、智力的开发、能力的培养,并在此基础上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这一观点变过去“教教材”为“用教材”,确立了以学生为中心的观念,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了教材的潜能,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

三、由重教师教向重学生学转变

传统教学在忽视学生作为人的主体地位的同时,自然就形成了“教材中心、教师中心和课堂中心”的观念。教师常常不是为学生而教,而是为完成自己的教学任务而教。在教学中,教师牵着学生走,学生围着教师转,以教来定学,束缚了学生的手脚,学生长期处于被动学习状态,自然不利于学生潜能的开发和身心发展。《课程标准》从教向学转变,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会学生自我学习、合作学习、学会锻炼的方法和评价的方法,为学生的终生发展奠定了基础。

四、由学向差异教学转变

传统教学忽视学生的个体差异,采取统一要求的方式实施教学,而人的实际差异性决定了这种教育的非科学性。在无差别教学中,教师备课用一种模式,上课用一种方法,考试用统一标准,使一些学生不费力就可以达到教学的要求,而另一些学生无论怎么努力也达不到教学要求。这种简单化的教学,完全违背了教育的基本规律。《课程标准》强调学生个性的发展,强调培养学生对体育的兴趣、爱好、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就要求教师认真研究学生的差异,做到因材施教。

五、由接受性学习向创新性学习转变

在传统教学中,书本和教师是真理的化身,是评判的标准,学生只能照单接收,不能有自己的创建。学习方式和教学方式的变革是《课程标准》的显著特征,它要求学生改变过去被动学习的方式,充分发挥主体性、能动性和独立性,不断发现、探索和研究,以生成新的知识和能力。学生在体育学习实践中应该形成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为独立学习和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六、由模式化教学向个性化教学转变

体育课的概念范文4

新课程改革已有十年,自己自2007年参与体育课程改革5年,在这5 年中自己的课堂教学理念不断转变,其中有很多的困惑,也有不少自己对新课程改革的理解与认识。

1 对体育与健康有了新的认识

学生喜欢上体育课,其中学生最喜欢的是自由活动、喜欢尽情 释放,但是他们却厌烦枯燥的跑跳,厌烦技术动作的约束。

面对出现的“散点”、“自由活动”、“休闲体育”所谓自主学习“放羊式”教学,几个学生围坐在操场上,手里拿着体育教科书讨论便是探究学习等五花八门的体育课形式应运而生。体育教师必须冷静下来,反复告诫自己不能跟风,“心静是一种智慧”,必须静下来进行理性的思考。

因此,体育教学必须要坚持以运动技能的学习为主线,坚持育体与育人相融合的理念。在这样的理念指导下再实现培养学生能力、提高学生体能、增进学生健康、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目标。正是在这样的思考中,自己走出了困惑与迷茫,坚守自己对体育教学的理解。思考与探索多样、适切的教学方法,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2 对自己的职业有了深刻的理解

作为一名体育教师,愈来愈感到自己肩负伟大的使命。体育教能够使学生掌握锻炼身体的方法与技能;体育教学能够培养学生参与体育锻炼身体的兴趣;体育教学能够促使学生养成锻炼身体的习惯,形成终身体育;体育教学能够促使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体育教学能够培养学生顽强的意志品质;体育教学能够让学生感受体育精神并影响其一生。这些目标的达成,需要一名能够读懂体育、读懂学生、读懂体育教学的体育教师来实现。真是自己对教师职业使命有了深刻的理解,才使自己更加热爱体育教学。不敢轻视自己的学科教学,不敢怠慢自己的教育事业,在内心感到体育教师职业的伟大。将体育教学作为事业来做,认准自己一生为一件事而来,在体育教学中享受着幸福与快乐。

3 在转变教学行为中提升专业技能

关注每位学生的进步幅度体现了教育的激励与唤醒的作用。如何激励与唤醒学生?需要教师要不断的发现学生的进步幅度。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渴望得到教师的肯定与表扬。教师要及时地发现学生的进步幅度并给与适当的评价,确保学生有信心、有决心、有恒心的朝着真确的学习之路走下去。

关注“学困生”的进步幅度,让教师的关爱成为学习的动力

关注“学困生”是大爱教育思想观的体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更加关注“学困生”的学习状况。通过观察他们的学习状况了解他们的学习境况;通过留意他们完成运动技能的情况,帮助与指导他们更好的学习;通过关注他们的进步幅度,及时的对他们进行表扬与激励,激励他们更积极的参与到练习中,避免他们成为大多数学生的陪练者。要想做到这点,教师的目光应多放到他们身上,即使不能用语言进行表扬,也需要教师用眼神与他们沟通,让他们时刻感受到教师的关爱。

教师关注“优秀生”是为了更好的促进他们实现超越自我,完成发展性的学习目标。同时教师也要注意安排他们帮助和指导其他学生,让他们在帮助其他同学的同时感受自身价值。

教师关注“典型生”的进步幅度是为了促进绝大部分学生更好地发展。“典型生”是大部分学生的代表,教师对“典型生”的关注是给这部分学生找榜样。通过同质榜样的作用,激励大部分学生积极的参与学习。

大部分学生在学习中希望能够得到教师的认可与激励。但是教师的评价与激励不能廉价,不能只是夸奖。这需要教师对学生进行适度评价。适度的评价能够起到激励与唤醒的作用,适度的评价体现为评价适时、评价适当。为了实现适度的评价,教师要具有极强的洞察能力,能够及时捕捉到学生的闪光点、学生的进步度。当学生通过努力完成所学的动做时,教师要及时的进行评价,通过评价给学生力量与自信,是学生挑战更高的学习目标。当学生在挑战更高的学习目标时,教师要进行适当的评价,指出学生在完成动作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的方法。这样的评价能够让学生更清楚自己存在的问题及将要努力的方向,能够促进学生更好、更快的发展。

教师在面对掌握所学内容较好的学生进行评价时,要根据学生完成动作的情况进行适当的评价,做到肯定的学生的优点的同时指出学生存在的不足,促使学生能够更加清楚的知晓自己的学习情况。此时,教师的评价应该成为学生学习的镜子,学生能够在镜子中看到自己的不足,以便有目的进行改进与提高。

体育课的概念范文5

【关键词】主题餐厅 念消费 可持续性

一、主题餐厅的风起云涌

主题餐厅在欧美国家十分流行,在亚洲范围内,日本和台湾的主题餐厅较其它地区发展的更快一些。在这个行业里,国内市场虽为后起之秀,但是经过近十年的发展,也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在构成上大致可以划分为“民族文化”“年代特点”“创意主题”三大类。

我国疆域辽阔、民族众多,很多地区都有自己独特的民族风情,因此很大一部分主题餐厅是以民族文化、地方特色为基础而开设的。例如位于北京三里屯的“一座一忘”丽江主题餐厅,位于内蒙通辽的“蒙古往事”主题餐厅等等。“蒙古往事”是一家讲述蒙古帝国文化的时尚餐厅,餐厅从外立面到内部的装修均以抽象的飓风、山岩、蒙古地域象征物作装饰,充分展示蒙古民族的征战文化,又不失时尚色彩,颇受文化界与外藉人士的欢迎。在“不尔罕山下”,喝一杯蒙古奶茶,上一盘“铁木真大刀肉”,品一品阿拉善羊排,聆听着马头琴的悠扬,很容易产生穿越的感觉。据说,店内有很多蒙古特色的收藏品价值不菲,经常被当成拍摄外景地。这里提供的环境及风格完全适合高档宴请,吃肉很过瘾,高档粤菜也很出新;二层楼的环境,吧台、舞台、音响一流。 “泉水羊肉”肯定是你吃过的最好的羊肉。招牌蒙菜38-138不等,去过的都会大力推荐。

凡事有利有弊,主题餐厅有它的优势,也有它的劣势。优势在于它有一个主题环境,可以在比较短的时间内打响知名度;而劣势则是它来得快去得也快,人们往往受主题餐厅的环境吸引而忽略了它的出品,可能开始时客人好奇,餐厅会热闹上一段时间,但当新鲜感过后,生意便会转淡。因此,主题餐厅不能只注重环境,而要在出品和服务方面作整体考虑,这样才能保持长兴不衰。

二、主题餐厅营销的三大宝典

(一)玩个性:玩个性就是突出餐厅与众不同、匠心独运的创意,造成舍我其谁。不可代替的创意,如把电影名变成餐单。顾客在电影餐厅边听不同的抒情经典影视金曲,边吃“擦出爱火花”、“狂野鸳鸯”、“花样年华”是一件多么惬意的事情。

(二)玩潮流:潮流就是餐厅能够迎合时尚人群的需求,走在时尚潮流前列。现在中国哈韩哈日之风的盛行,日本的漫画成了青少年的挚爱读物。

(三)玩文化:现在什么都愿意跟文化搭上边,餐厅也不例外。文化牌出得好,必定能使餐厅独树一帜。

主题餐厅经营成功的如台湾便所餐厅-----被称为“全世界最变态的主题餐厅”之一。这家便所主题餐厅,将厕所和餐饮相结合,颠覆传统,幽默的设计理念更让人跌破眼镜。餐厅以真正的尿池用来做壁灯的装饰。尿椅子是抽水马桶,桌子是洗手盆,连会员礼品区都摆上形状不同的便便,吸引了许多市民来尝鲜。

有成功便有失败,如北京黑暗餐厅便是其中之一。黑暗餐厅的悄然退隐,究其原因,有专家指出:一个餐厅最根本的生命力就是菜品质量。在很多主题餐厅里,菜单设计、内部装修、盘碟设计精美异常,花哨的噱头很多,却惟独没有在菜品上倾注更多的精力。优美的环境的确是主题餐厅一个最大的优势,可以在短时间内打响知名度,人们往往受餐厅的环境吸引而忽略了它的菜品,但这种好奇来得容易去得更容易,当新鲜感过后,单纯依靠环境维系的生意便会变淡。对于主题餐厅来说,抢眼的可能是氛围与环境,但留住客人的依然是食物的口味。

三、概念消费的可持续性

概念性消费即概念点消费.要求概念点必须新颖、独特、能够引起消费者的兴趣。产品的概念点,要好记忆、易传播,并且能代表产品发展趋势,或代表新的一种生活方式(消费观念)。产品概念不是技术意义上的概念,而是消费意义上的概念。产品的技术含量最高的点不一定就是概念点而最能体现出与竞争对手差异的点通常会成为概念点。每一个概念性消费点的存在就说明有需求和供给,由于概念性产品的独特性,就注定了消费者圈的不会太大,和消费人群的固定性。每一个成功的概念性产品(可以是形象产品,也有可能为走量产品)推广和销售,不仅能够提升品牌形象,更能够给企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概念性产品在某些情况下就好比一把剪刀,一颗钉子,钻进消费者的大脑,引起晕轮效应,带领着概念产品的全线产品线的销售,全面提升产品和企业的品牌形象。

不可避免的问题是,在服务行业中概念消费具有很大的可复制性,可谓是“落地”容易“生根”难。为了维持人与人之间的联系近来被提及最广的一个词便是“圈子”,那么加入了商家之后,我们将在此基础上引入一个“倒圆锥体”的概念。所谓倒圆锥体是指将“商家——顾客”这样点对点的单线联系变成一个以“商家”顶点,“顾客”之间形成的圆周(即圈子)为底面的倒圆锥体,构筑成一个以商家为核心的360度的立体“圈子”。这样就会使这个商家所经营的业态具有唯一性也就形成了所谓的可持续性。

我们回到这篇文章的起点,将主题餐厅这一业态形式作为概念消费的代表,来使这个倒圆锥体更加形象化。商家选定的餐厅主题便是圆锥的“顶点”同时决定了圆锥的底面半径;众多顾客构成的便是圆锥的“底面”;餐厅提供的餐饮便是圆锥的“高”;除了直接的就餐外,商家举行的各种形式的主题活动便是使这个圆周具有稳定性的各条“母线”,这也是形成这个立体圈子的重中之重,也是未来这类主题场所想要留住顾客的一个重要方式。通过这类活动,会使商家完全融入到顾客的生活中,形成一种朋友关系而不是单纯的消费关系,这将是经营者所追求的经营的最高境界。

基金项目:哈尔滨商业大学校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201210240163)。

参考文献:

[1]张莉,章刘成.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创新思维模式探索.中国高等教育.2012,(19).

体育课的概念范文6

目前,在科学教育界正在慢慢兴起一种新的建构性科学概念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指促进学生科学概念构建的教学方式:促使学生在已有科学概念的基础上不断建构新的科学概念。本文拟对小学科学概念的建构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相关的应对策略进行探究。

一、影响小学科学概念建构的因素

(一)前概念中错误成分的干扰

小学科学是一门包括了化学物理和地理生物等的综合性学科,它和日常生活联系紧密。学生生活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在不停地变化之中,自然会获得一些感性的认识,由此形成特定的生活观念与经验,这些为学生学习科学概念提供了基础。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通过学习辨别、经验积累等而获得的概念性认识即前概念,它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也因为感性而具有一定的片面性,乃至是错误。若是小学生的前科学概念和科学概念较为接近,小学生就能较为容易地理解并接受科学概念,反之,前概念则将严重干扰小学生形成新的科学概念和理解运用新的科学规律。如,学生根据生活经验总结的会飞的是鸟,对于他们理解蝙蝠是哺乳类动物则会形成干扰。

(二)混淆相近的科学概念

小学科学概念中存在较多相近的科学概念,这些概念相互联系,又具有相异性的本质属性。大多小学生缺乏具体的科学情景,再加上对其理解不到位,极为容易混淆它们,将其关系简单化。

(三)科学方法使用不当

小学生因为科学知识的不充足、生活生产知识的不全面和思维的单向性等造成其在对一些科学知识的归纳分析中存在着一定的片面性,甚至抓不住科学概念的本质属性。如,根据冬眠的大多是蛇、青蛙等小动物的经验,就很可能把熊等大的动物排除在冬眠类动物之外了。

(四)模糊了概念的内涵与外延

所有的科学概念均是内涵与外延的统一体。小学生掌握科学概念,既包括对科学概念的准确理解,还包括对其外延的明确把握。外延就是指科学概念相关的条件与范围、公式适用的条件及范围。小学生在理解和实际应用科学概念之时,往往存在着不自觉的扩大或者缩小科学概念的外延,干扰了对科学概念的准确掌握。

二、小学科学概念建构的策略

(一)善用科学实验来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知识很难像货物一样直接传送给学生,科学概念的顺利掌握要求学生必须积极参与到整个学习的过程之中,重视学生对科学知识的重新构建,而仅靠教师“说”学生被动“听”很难达到对科学概念的准确把握。为此,教师在课前就要精心设计,用最好的发法在最佳的时机中把科学概念引入课堂中。而科学实验就是能够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学习科学概念的强烈欲望、主动积极地参与到科学概念学习的整个过程之中。如,对《物体的浮沉》一节的学习中,通过不同液体和不同物体的浮沉试验情况的观察分析,就很容易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主动观察思考,在形象鲜明生动的实验结果面前重新构建关于物体浮沉的因素。

(二)创设相冲突的问题情境,引发学生的思考

学生在解决认知冲突或解除认知心理不平衡的过程中学会学习。解决了认知冲突可以引导学生改变原有的认知结构。因此,学生的学习可被视为现有的科学概念和经验相互作用的结果,而并非是新的科学知识的积累。小学生前概念中的错误是因为形成时间较长而在学生脑中印象深刻,对学习并接受新的科学概念就会有极大的干扰作用。这很难仅靠教师的讲解来解决。在小学科学概念的教学实践中,教师可对一些生活素材善加利用来设置冲突的情境,引起学生对前概念产生怀疑,在怀疑的基础上加以探究,从而对原有的知识进程重新建构,形成新的科学概念。如,学生在学习物体沉浮的因素中,马铃薯在水中和不明物体中不同的浮沉情况,引导学生思考物体浮沉除了要考虑液体中物体的密度,还要考虑液体的密度,两者结合起来才能建科学的浮沉概念。

(三)重视逻辑推理来探究科学概念

因为小学生特定的年龄与认知水平,科学概念概括性和抽象性,并不是一次就形成的。要进行多层次的分析比较和综合,才能切实发展学生的思维,帮助学生真正掌握科学概念。因此,在教学中要最大限度地实现科学概念和探究的协调发展,引导学生在探究活动中构建科学概念。如,在学习溶解这一概念时,可以先让学生了解溶解的三个条件,接着以面粉在水中是否溶解引导学生对溶解的三个要素加以逐层排除,最终切实掌握溶解这一科学概念。

(四)学以致用,以用促学

小学生在运用科学概念的过程中才能逐渐深入地理解概念并准确掌握,促进学生知识由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科学概念实践的过程也就是概念具体化的过程。只有经过具体的实践检验中才能形成并构建合理的科学概念。

三、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