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媒体时代的具体特征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全媒体时代的具体特征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全媒体时代的具体特征

全媒体时代的具体特征范文1

关键词:全媒体时代;工作人员;培训技巧;策略和方法

中图分类号:F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6.07.035

本文主要从全媒体时代的背景下来探讨关于工作人员如何更好地适应这种环境,提升自己的各方面的技能,以及对于自己信息素养的提升,在自我的社交礼仪的技巧,业务技能的学习,创新意识和观念的培养,以及健全的评价机制方面,都需要我们在全媒体的时代背景下做出新的举措,这对于我国的发展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1 全媒体时代

全媒体时代的提出首先是作为一种生活性的全媒体,称其为“全媒体”,主要是因为它涉及多种传播手段和工具,其媒介包括报纸,杂志,广播,电视,音像,电影,出版,网路,电信,卫星通讯等,根据不同年龄段的人所接受的媒体介质不同,提供给人类不同的需求,来满足人们对于听觉,视觉上的各种感受,实现对受众的全面覆盖以及最佳的传播效果。在新闻传播,远程教育等领域广泛渗入和涉及。

全媒体时代有其自身的特点,它弥补了很多媒体的不足,通过动静结合,深浅互补的方式,实现全时在线,及时传输,实时终端,交互联动等功能,在其自身特点的影响下,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全媒体时代具有一定的组成结构,包括传播,采编,运营。全媒体的传播是以全媒体的渠道进行信息和内容的多渠道,多媒体,多平台的,全媒体的采编是针对不同的媒体渠道特征,对信息加以重新的整合,提供给不同的受众群众信息,全媒体的运营目的是为了获取利益,将这种服务变成商业化的模式,实现流通。

全媒体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具有广阔的发展余地,全媒体在传媒业已经占据了很大的市场,将会制定一系列的战略,聚众化平台上的分众化营销,通过产业的建立完成传播的手段,为企业提供营销管理整合服务,为用户提供生活消费集成服务。在很大程度上改善了传统的媒体的缺陷,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性意义。

2 全媒体时代下进行人员培训的重要意义

全媒体时代代替了传统媒体的发展,是对在传统媒体上的新的改变,全媒体改变了传统媒体单一的表现形式,强调多种媒介形式的有机融合,在这样的发展方向下,为我们提供了新的职业岗位,为解决就业问题做出了极大的贡献。媒体发展的有效策略,就是打造兼容开放的全媒体的平台,通过对人员的培训,完成这一目标,既为我们的生活带来了便利,共享信息的同时,工作人员经过整合信息和参与过程,提高了自己的技能,达到了综合发展的效果,同时又能够将这种能力扩展回我们的工作之中,促进全媒体更好的进行发展。

全媒体由于涉及的领域比较广泛,在各行各业都能参与进来,通过对人员的技术培训,形成各行各业的专业化人才,为自己本行业做出极大的贡献,同时,对于信息的学习和传播也起到了一定的催化作用。受众的快速浏览,碎片化的阅读方式,也为全媒体的传播提供了一定的便利之处。全媒体时代下的人员培训,不仅能够提高我们工作人员的整体素质,更新工作人员的技能,提高我们工作人员的沟通和协调能力,团结合作的意识,在日后的发展过程中通过创新性的思维,改善我们的运营模式,使之更加人性化。

社会的不断发展需要我们培养更多的全能型综合性人才,许多专业领域的技术需要更加尖端科技的人才,我们只有培训人才才能适应社会的不断发展,否则就会被社会所淘汰,对于人才的培训,我们必须有建设性的指导方针,新闻媒体本身就与社会各个领域有所接触,所以也会带动各个领域的发展。对于各个领域的人才,我们全媒体时代下的人才也是一种典范和标榜作用,因此,全媒体时代下人员培训具有重要的意义,而我们在这种意义的指导下,也会制定更多的策略和创新思想完成我们的人才培训。

3 全媒体时代背景下人员培训的技巧

全媒体的时代背景下,对我们的工作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培训新型的人才,必须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增强复合型人才的培养,通过广阔的信息完善自己本身的知识结构,提高自己各方面的能力,才能成为各行业的尖端人才,以下就举例说明一些各行业的人员培训的技巧。

3.1 注重工作人员的创新意识和信息素养的培养

工作人员的创新意识和信息素养是现代企业发展的内在动力,也是企业能够更好的发展的影响因素。他们对于知识的收集和更新,有着更加敏感的态度,通过不断的接受新鲜事物,并通过自我的判断进行更新,以新的方式来满足进行学习的人的不同需求。而作为一个新媒体的工作人员来说,要具备新闻人的素养和创新意识的培养,比如说湖南广播电视台就通过创建电视湘军特色文化的激励制度进行了创新,成为行业的典范,在这种特色文化的影响下,注重工作人员的创新意识和信息素养的培养,才能达到我们的高标准和高要求。

3.2 知识整合能力的要求

对新闻工作者来说,对于信息的收集和新闻必须进行多方面的解读,面对纷繁复杂的新闻消息,我们的新闻工作者必须对其进行信息的筛选,从而找出具有价值的消息,在进行给公众的传播,改变我们传统的人文管理,消除传统的体制对我们的工作者的影响,设置一定的激励目标,湖南电视台就进行了一定的团队建设,栏目建设,人才队伍建设,项目建设等目标,通过参与和反馈,形成更好的对于知识整合能力的要求,实现一定的目标,完成高度的建设。在实际的管理和执行的过程中,具有相应的调控机制。

3.3 建立一定的绩效考核体系

我们的新闻工作者要有良好的新闻传播能力,新闻传播的时效性是依靠速度进行的,新闻传播的速度决定了我们新闻的影响力,新闻的影响力是我们传媒业竞争的手段之一,在这个方面,我们的新闻工作者就要培养自己在抓住消息转变成新闻时的时间和效率,紧跟潮流,抓住新闻的吸引力,多角度的进行思考,而这是关乎我们的绩效考核体系的,湖南广播电视台就将具体的实际情况和工作管理中的决策结合起来,科学的进行绩效考核,不同的岗位有不同的标准,同时设立一定的考核手段和考核人员促进我们考核制度的完成。在江苏广电中就采取基础员工采用传统的主管考核,中层管理人员就主要采用目标责任制度,阶段性的绩效考核和长期绩效考核进行方案中的综合使用。

3.4 构建公平合理的薪酬和福利体系

合理的设计我们薪酬制度的各种要素,湖南广播电视台就主要采用的是公平,竞争,激励,经济,合法。建立以激励为特征的福利体系,由传统的人力资源管理向现代公司制管理转变,满足员工对于我们福利层次化的需求,实施针对性的设计和实施多样化和福利套餐组合供员工选择,使每个员工的福利保障需求得到最大的满足。通过人性化的管理原则,自主的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案,科学的薪酬和福利体系,这种特殊性的岗位给我们带来了一定的机遇和挑战,按照考核下来的分数进行奖金的发放,达到一定的激励作用。构建公平合理的薪酬和福利体系将在很大程度上激励我们的员工燃烧工作热情,有计划的发展我们的人才,进行重点性的培养,完成我们的人员培训。

3.5 加大实践平台的建立

全媒体时代的背景给我们带来了极大的挑战,我们必须提高自己的竞争能力,而自我的竞争能力除了要提高自己的实力和知识之外,还要在实践的过程中充分的锻炼自己的能力,广西电视台就在收集了民意的情况下,打造了学习交流的平台,为广大工作人员提供了一个实践平台。通过实施一定的外派培训项目,参加各种实施活动,同时扩大我台的内部培训面,增强我们的培训内容,在各方面的提升促进了我们的人才培养计划,依靠我们内部的师资力量与单位的政策紧密的结合,与高校进行相应的合作,学校要建立基本的实践基地,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要理解理论和现实的差别,在实践的过程中掌握我们应该掌握的技能,学会沟通和团结,我们不仅能够在专业的平台中学习到一线的知识和处理事情的手段和方法,减少了我们到岗位之后熟悉的时间,能够尽快的投入到我们的工作中,实习就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对于相关的用人单位来说,这种实习性的对于人才的培养,能够节约人才的成本,同时又能够把握人才到自己的单位当中,为自己获得了更好的效益。总之,加大实践平台的建立在全媒体的时代背景下是一个人才培训的最有效的实践方法。

3.6 更新教学理念与自身素质

全媒体的时代背景下,对于人才的培训不仅关乎人才的本身,而且也与培训人才的人有紧密的联系。作为一类教师,我们要更新自己的教学理念,紧跟时代的潮流,提出与众不同的创新的教学方法,有自己独特的教学手段进行人才的培养,在这种直接作用的教学过程中,我们教师本身就要有十分充足的实力能够指导我们的学生,将自己的实践经验和总结教给学生,让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融合自己的具体的特点进行相关的改善,我们的单位在很大程度上也要招聘优秀的人才,充实我们的教育力量,通过员工的优秀招聘和人才的引进,以面向社会公开招聘为主,以特殊人才引进和面向高校专项招聘为辅,完成我们的教学理念的更新和自身素质的提升。

全媒体时代的具体特征范文2

一、全媒体时代的传播特征

(一)全民共同参与

在传统的媒体形式下,信息传播渠道基本包括电视、报纸和广播。话语权被牢牢掌握在媒体手中。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新媒体技术相继出现,当今社会的传播媒介变得更加多样化,传统的“渠道霸权”逐渐转变为“渠道过剩”。这使得信息接收者和传播者的界限逐渐模糊,信息传播的平台也更加开放,传播形式更加多样,越来越多的平民大众成为信息者,他们运用更加便捷的传播方式行使自身的话语权。

(二)打破时间和空间限制

移动传媒、互联网、手机等新媒体的发展为当今社会的信息传播提供了更为多样化的渠道。与之相对应的,全媒体时代随之到来,这对传统媒体形成了强烈冲击,信息传播方式呈现出鲜明的多样化特点。传统模式下那种固定地点、固定时间、你播我看的单向传播形式逐渐被打破,人们在任意地点和时间都可以随意接收信息。显然,在全媒体背景下受众有了更大的选择空间和更多的选择权利,信息传播的时间和空间限制逐渐减小。

(三)受众细分化

在全媒体背景下,传播不仅呈现出小众化特点,还逐渐形成分众化。随着计算机和互联网的普及,网络用户逐渐攀升,媒体的不断变革,为受众的细分化提供了可能。同时,网络技术的日益成熟也使得节目的制作成本大大降低,受众的选择范围也逐渐加大,每个人都可以成为节目的参与者、制作者,节目形态、内容都呈现出多元化特点。

二、全媒体背景下播音主持教学的适配性思考

(一)加强媒介素养的培养

高校应当根据自身的教学实际,在播音主持教学过程中组织关于“媒介素养”的学术报告会、专题讲座,进一步加强学生对传媒的了解与认知,增强媒介素养教育。在师资力量方面,既可以邀请校园外的媒体从业人员,也可以聘请专业素质较高的教学人员。与此同时,还应当加强对学生信息解读能力、分析能力、判断能力的培养,根据对相关案例的分析,引导学生挖掘新闻背后的新闻。这主要是指,指导学生透过新闻报道的表面信息,主动分析新闻事件背后隐含的内容,并对之进行深入思考。此外,高校还可以运用校园内的报社、广播、电视台等平台,让播音主持专业的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参与到具体的实践中,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了解相关的工作程序,进一步增强其对媒体的了解,为学生营造一个更好的媒介素养学习氛围,促使学生不断提升自身的媒介主体意识。

(二)革新考核方式

首先,应当考察学生对新闻时事、文学知识和社会常识的掌握情况。一个优秀的播音主持人必须具备坚实的文学功底和丰富的社会常识,当然,还应当及时关注国内外的新闻时事,只有这样,才能增添主持内容的丰富性。其次,应当关注学生的思维能力、思想广度与深度。例如,可以采用即兴评述的方式,它要求学生能够快速分析题目、确定主题、搜集材料,并在规定时间内构思评述框架,进而展开条理化论述。当然,教师还应当对学生的评述表现出一定的广度与深度,尽量避免空洞或肤浅,应当能够透过现象看本质。再次,还应当考察学生的表达能力与语言组织能力。这要求学生可以将思考到的内容系统化,逐步剔除与主旨无关的信息,并且将核心内容用语言准确地表述出来。一个优秀的播音主持人固然需要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但仅限于此还远远不够,还需要能够将思考的内容得体、流畅地表述出来。因此,口头表达能力也是即兴表述的一个重要环节。最后,还应当重视学生对社会现实的认知程度。教师可以将一种说法或现象呈现在学生面前,至于这种信息是否正确、是否正常,则需要学生依靠自己的辨别能力来决定。这种考核形式可以促使学生认真思考社会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并通过各种媒介关注社会热点话题,不断提升自身的判断能力。

全媒体时代的具体特征范文3

“互联网+”的时代趋势促使学术期刊也需要用互联网思维来发展其数字出版产品。在新媒体产品形态上,期刊封面的作用较纸媒产品有了新的功能与价值。本文甄选较高影响力的国内外不同类型的学术期刊,通过眼动仪进行实验测试得到相应的热力图、轨迹图和焦点图,再结合设计案例分析,提出了封面设计中对用户视觉体验的运用方式,以促进学术期刊更好地适应全媒体与跨平台的出版,助力提升学术成果传播。

关键词:

学术期刊、封面设计、数字出版、视觉体验、互联网+、眼动仪

当前移动互联网信息技术迅速发展形成的“互联网+”趋势影响着知识的认知与传播。学术成果的发表、展示、获取、宣传和传播等模式正发生着改变,对传统的学术期刊运营和发展也提出了新的挑战。学术期刊的建设需要重视与“互联网+”时代背景相结合,探索形成“互联网+学术”的模态,促进期刊进行适应于移动互联与数字化特征的品牌构建。在此背景下,长期被国内众多学术期刊忽视的封面设计也需要重新进行调整,以助力期刊数字出版的创新与学术品牌化的发展。

一、重新定位期刊封面的作用

科技期刊封面图像在塑造期刊形象,促进科学知识的理解、传播、创新、合作和应用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是可视化手段在平面设计中的一种应用形式。[1]“互联网+”趋势带来的影响也改变着学术类期刊的封面,使其不再仅限于平面设计范畴,而是融合了信息设计、交互设计等诸多方面。

1.整合期刊信息

移动互联信息时代的期刊必须适应“多屏”载体的全媒体管理及传播要求。若将学术期刊的纸质传阅特征称为封面设计1.0时代的话,数据库检索与PC端阅读特征则为封面设计2.0时代,而当下的“多屏”全媒体媒介与移动查阅成为封面设计3.0时代的主要特征。当在移动端设备上进行期刊展现时,封面设计的作用是将期刊信息可视化,平面设计仅仅是外在表象,实质上蕴含了信息设计,即让期刊重要信息在局促有限的屏幕空间里得到有效的呈现,使读者易于识别和甄选,利于快速查阅,并且适合在各种媒介渠道上进行较统一的展现。这正是数字出版时代区别于传统纸媒对学术期刊封面提出的新要求。

2.构建期刊形象

我国大部分学术期刊的封面装帧较多地考虑与其内容严肃性的统一,封面基本上是“庄重”“严肃”的格调。[2]但把学术的严肃性与封面的风格诉求完全等同的理念值得商榷。而我国学术期刊忽视封面的设计,本质上是忽视封面的作用。封面应该成为期刊形象塑造的具体手段。追求高水平学术前沿的卓越精神属于学术期刊的内在品质形象,而版式、封面等则是外在视觉形象。在信息海量且传播快速的时代,视觉形象是期刊品牌形象不可缺失的组成。譬如图1日本科学期刊GenestoCells,根据每期主题专门邀请艺术家和设计师绘制封面,浮世绘式的风格、图形化解读生物科技成为该期刊独树一帜的形象,封面成为期刊塑造品牌形象的重要手段。

3.增强UI视效

“互联网+”时代的数字出版应充分遵循全媒体开发的设计定位,期刊的封面属于新媒体UI的重要构成要素,这是封面在传统纸媒时代不具备的作用。在移动端的新媒介呈现上,学术期刊封面往往不能沿袭纸媒的设计思路,应该采用做互联网产品开发的定位来进行全媒体融合。以App、微信公众号等媒介形式为例,期刊封面会变化为近似图标的大小。因此,数字出版时代的期刊封面还必须考虑扮演界面元素的作用,将封面设计与UI设计相整合:封面的变化应具备小尺寸的适应力与识别性,并且封面的识别性与整个新媒体的形象识别密切关联。

4.助推学术传播

数字技术、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得当今时代快速走向“视觉化”,对受众的思维方式和行为走向产生着深刻的影响。这样的时代文化特点决定了视觉的吸引力在相当程度上影响着传播效果。[3]对于传播学术和科技成果来讲,学术价值与水平高低固然是核心内容,但传播渠道及其效果也是影响因素之一。从数字出版时代的传播效应而言,封面具有提升吸引力、增加识别性和转化图解力的显著作用,从而更好地扩大期刊影响力、传播学术成果和科技知识。学术期刊的封面在新媒介载体上可以形成提升该学术期刊的传播效应,该作用相对于纸媒出版阶段被显著放大突出,成为封面新的重要价值。

二、探索期刊封面的视觉体验

为了更客观地了解读者对当前不同风格的学术期刊封面在屏幕上的视觉体验,笔者采用了眼动仪实验法对高校读者受众进行测试,通过仪器设备追踪用户的视线并捕捉数据,从而定量地分析封面上的图形与文字等信息蕴含的读者视线轨迹、视点聚焦等情况。

1.测试方案设置

(1)设备情况

本次测试实验采用“爱威视”品牌的眼动仪,型号为EV-DP1,采样率60赫兹,精准度为0.5度~1度,延迟时间<20毫秒。

(2)被测人员情况

被测人员共9名,男性5名,女性4名。所有测试者的近视度数均低于300度或视力正常。其中7名为高校教师,2名为在读硕士研究生。所有测试者均是各自学科领域学术期刊的读者,且均有数据库查询阅读文献的需求及经验;在阅读行为上,测试者经常用平板电脑或手机阅读。

(3)期刊情况

期刊封面选择主要考虑了学术期刊的学科类别分布、影响力较高的国内外期刊,以及整体视觉直观感受图像的简单与复杂的对比等。其中专门选择了比较重视封面设计的艺术学类期刊《装饰》来做特别关注和对比参考。最终,本次测试选择了医学、文科(管理学、经济学)、理工科、艺术学四大类共12个较新出版的期刊封面。选择的期刊及测试划分分别是:国外医学期刊THELANCET(《柳叶刀》)、国外文科类期刊TheEconomist(《经济学人》)、国外理工科类期刊Science(《科学》)、国内文科类期刊《经济研究》和《世界经济》、国内理工科类期刊《地理学报》和《石油勘探与开发》、国内艺术类期刊《装饰》。

(4)测试过程

首先对12本期刊封面采用交叉间插性的顺序进行呈现编码,即其顺序为:①国外医科;②国内文科;③国内理工科;④国外文科;⑤国外理工科;⑥国内艺术学。每个期刊封面展现时长为6秒钟。每个测试者按照①~⑥的编码顺序,以不同的期刊封面进行两轮呈现,完成整个测试过程。

2.实验测试结果

完成所有测试后,通过眼动仪配套软件生成了测试数据叠加后的热点图、轨迹图和焦点图。输出的图像蕴含了设备对被测试者视线的数据捕捉及其定量分析后的可视化呈现,再结合后面的案例分析,为针对视觉体验的封面设计思路的提出提供了科学依据。

3.重构封面的视觉体验设计

进入“互联网+”时代的数字出版应该引入“以用户为中心(UCD)”的理念,立足于用户的视角,重新审视期刊的封面设计。以读者为核心用户群的期刊封面一方面充分考虑全媒体跨平台的适应性,另一方面重新思考封面设计,重视用户形成的视觉感受、印象及其影响,即封面的视觉体验。互联网思维下的封面设计,可谓是封面形式下的用户体验设计(UED)。

(1)信息可视化:

图像塑造视觉传播无论是文字风格,还是图像主体风格的期刊封面,封面文章信息或内容提要都是集中关注的热点。国际权威学术期刊较多地采用了图像的封面。封面采用图像图形与学术的严肃性、权威性并不矛盾。这些图像或图形是对本期主题或重要学术成果的可视化解读,让读者更加深刻地了解本期杂志的学术内容,让封面也具备了传播力。随着科技和数字媒体在生活和工作中的普及,受众所消化的信息越来越多,数字出版与传统印刷出版物在受众互动方式上存在差异:信息时代引发了受众处理信息和浏览网站方式的革新,产生了一种新的行为模式——持续性部分关注,从而形成“注意力碎片”。随着不断获得的海量信息,大脑喜欢筛选并关注与众不同的信息,所以用可视化来传播信息,可以更容易吸引受众更多的注意力碎片。[4]从当前人们的认知行为来看,封面图像信息更容易形成视觉聚焦,聚集移动阅读造成的惯性化碎片式注意力。积极地应对移动互联网时代下用户的“读屏”行为与“读图”习惯,学术期刊才能不负知识传播的使命,应对网络上纷杂信息的冲击。

(2)图文逻辑性:

排版架构视线关系几乎在所有的期刊封面上,刊名字体区域都为视线分布最密集(圈分布的密集程度),也是停留时间最长的区域(圈越大代表视线停留关注时间越长)。从视线移动顺序上看,刊名区域在视觉热点区域中的顺序靠前。刊名设计是期刊品牌外在形象设计的核心,承载着体现期刊品质、表达期刊内涵的重要作用[5]。追踪视线轨迹可以看出:较多被测试者将视线从首先关注刊名移动到围绕或紧邻刊名的区域,且遵循视线习惯,首先进行平行移动。《装饰》封面的视线逻辑比较清楚地呈现出了这一规律。因此,封面设计可以对此视线关系多加利用,让封面的刊名、文字信息和图像图案这三种视觉元素之间形成逻辑性:以期刊的刊名为首要核心;以期号卷号、封面文章、内容提要、导读等文字信息为次中心;以图像图形为底,形成图案解读与辅助提示。当封面采用图像图片时,尽量避免选择对比元素较多或较分散的图像,否则会在一定程度上打乱图文排版蕴含的视线逻辑。譬如,右侧封面右下角的众多国旗图案区域就分散了一部分视线,该封面的视线逻辑清晰度弱于左侧的封面。此外,还需要考虑在移动端呈现效果的识别性,尤其以缩略图和图标方式展示期刊封面。根据掌上阅读的需求,一般说来,应考虑小至32×32分辨率下封面展现的识别效果:①期刊刊名的独立性识别;②不同期号的选择性识别;③图像与不同期号之间的对应性识别。

(3)整体认知感:

边缘利用周边视觉,封面图幅边缘和周边区域并不缺少视觉的关注。这种情形符合认知心理学公认的结论:对于识别具体物体来说,中央视觉是最重要的,但对于认知整体场景而言,周边视觉更为关键。[6]尤其是习惯了PC端阅读的用户,已经感知到了这种认知经验。因此本次测试结果也反映了这种视觉认知行为。这是纸媒体出版的封面不具备的认知特征。因此,“互联网+”时代的封面设计应更加注重积极运用和发挥该认知特征。封面的周边区域非但不是“鸡肋”,而且可以强化封面的整体识别。文字信息与图像之间的视觉关系往往是封面设计的难点。若在封面中间区域进行图文叠加,往往使图文之间的识别性互为干扰。而若采用周边视觉的认知原理,则可成为另一种设计方案,且契合认知心理学原理。譬如期刊THELANCET、Science的导读文字都放在顶部或底部非常靠近封面边沿的位置,却丝毫没有影响用户的关注:焦点图上这些区域的亮斑叠加较多,形成了仅次于刊名的焦点聚集区。

(4)操作引导性:

视觉隐喻引导用户期刊封面包括封一、封二、封三、封四和书脊[7],狭义的封面往往仅是指封一。无论是PC端还是移动端的期刊产品,若要呈现出包括封一在内的所有封面,就意味着要呈现多个图片信息。与纸媒出版迥异的是,数字出版物除了内容信息本身以外,还蕴含诸多操作,即多种阅读场景下的交互行为。封面图片还可成为产品的界面控件。设计师若仅仅是在视觉层次上追求“拟物”,而忽略了交互的“拟物”,那么这种设计是失败的。拟物设计的功能性在于通过界面中视觉的“隐喻”来引导用户。[8]例如英国BMJ出版集团除了有世界顶级综合医学期刊TheBMJ(《英国医学杂志》)外,还有开放获取期刊(OpenAccessJournal)和混合式期刊(HybridJournal)共60余种,覆盖纸媒、PC端、Pad和APP等多种出版模式。在数字出版产品上,期刊封面的展现需要符合互联网产品的交互特征。该Banner采用了典型的轮播图的交互控件形式。对单个期刊的封面呈现来讲,适应全媒体出版的视觉设计必须考虑交互性,封面图形要转换为界面控件,形成对用户操作行为的引导。这也是“互联网+”时代背景下,封面承载的创新功能对设计提出的产品需求。

结论

“互联网+”趋势促使数字出版进入全媒体跨平台阶段,也促进了学术传播与移动互联网的融合。在“互联网+”发展背景下,学术期刊的封面可以发挥相对于纸媒更大的作用,也出现了单一纸质封面所不具有的创新功能。在符合学术期刊办刊定位基础上的封面设计,除了在视觉上追求科技与艺术的形式统一,还要实现契合“互联网+”特征的创新。“互联网+”特征的影响也不仅仅是期刊品牌形象的构建,更重要的是运用互联网思维及其产业的发展观。学术期刊的封面设计已不再是单纯的视觉传达设计,而应该以用户为中心,重视用户体验设计。与时代结合,可持续性地扩展影响力才是学术期刊不断创新的本质。

基金项目:

本文为四川省科技厅2015年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四川省工业设计云服务平台研发与应用示范平台”子课题“信息交互产品开发服务平台”(编号:2015GZ0080)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周睿 罗彬菲 单位:西华大学艺术学院

注释:

[1]王国燕、姚雨婷:“顶级科技期刊封面可视化及典型案例研究”,《出版科学》,2015.2。

[2]梁伟明:“学术期刊的封面装帧格调论”,《编辑学报》,2000.12。

[3]刘岭:“国内科技期刊封面设计的视觉传播研究”,《东南传播》,2015.4。

[4][加]MarkSmiciklas:《视不可当:信息图与可视化传播》,项婷婷、张东宁译,人民邮电出版社,北京,2013,第13-14页。

[5]谢晋业:“中国科技期刊刊名字体设计研究”,《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5.26。

[6][美]SusanWeinschenk:《设计师要懂心理学》,徐佳、马迪、余盈亿译,人民邮电出版社,北京,2013,第5-6页。

全媒体时代的具体特征范文4

【关键词】全媒体时代高校广告专业教育创新

在我国,电视文化产业的影响力日益突出。伴随之产生的广告产业也是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全媒体时代的到来,更是令广告的发展产生了新的活力。原本我弧⒕窒扌院芮康谋ㄖ健⒃又拘问降墓愀娲播形式增加了光、声、图等形式,不再仅仅是文字的传达。全媒体时代的到来,让广告信息的传播更为迅速、让人们更容易获得信息。广告涉及的题材也比较广泛,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其产生的影响也是不容小觑的。但是,我国的广告产业创新能力还不够,许多广告创意都是从国外引进的,基本上是照搬人家的模式,很少有自己独特的创新,这说明我国的广告专业人才还是十分匮乏的,广告产业的创新基础就是要提高高校广告专业的教育,创新教育。

一、高校广告专业教育的背景

“全媒体”目前并没有准确的定义,人们普遍认为全媒体是一种新的信息传播方式,同时也是一种新的信息传播理念。这是与科技的迅速发展密不可分的,网络通讯的日益普及,电子科技的高速发展,这都是全媒体时代到来的基本前提。全媒体信息的传播结合了文字、声音、图片、图像、动画等,改变了原有的信息传播单一的文字途径,变得生动而有趣。吸引着人们的眼球。全媒体的特征和迅速发展对高校广告专业的教育创新都是有很好的促进作用的。高校可以充分利用全媒体的特性,努力创新,顺应时代的发展需求。针对广告专业的特点,高校在具体的教育活动中,应该着重于加强学生相关方面的知识,不仅是课本上的理论,实践能力的培养更为重要。构建课内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育体系。加大教育创新的投入,为广告专业的人才储备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广告专业教育创新的途径

第一,合理的设置课程

高校广告专业要想在教育方面有所创新,最基本的就是相关课程的设置了,学生的专业知识基本上都是从课程上学习而来,因此专业性的知识是学习的重点,但同时也要注意结合其他科学文化知识。广告学的综合性很强,它涵盖着文学、艺术学、社会心理学、统计学、管理学等众多学科,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广告人,自身综合素质的提高是至关重要。高校的广告专业教育要充分考虑到其专业的特点,合理地设置相关课程,让学生们不断汲取新的知识养分,完善自身的综合素养。从最简单的理论基础开始认知,获取更多的经验,来不断地加强、更新自己的认知和感受。结合高校广告专业学生的特点,合理地开放相关课程,帮助学生们进一步完善自己的学习体系。

第二,多元化教学

现代科技水平不断提高,全媒体时代的到来更是让许多教育教学方面有了很多创新的机会。在高校广告专业的教学中,各种教学视频、教学ppt、主题讲座等形式可以用来改变原有的教育形式,方便学生们多元化的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事实证明也是这样,多元化的教学方式对学生的学习能力的提高是有很大的帮助的,学生不仅仅只局限于老师的讲述,还可以通过眼睛来看、耳朵来听、和同学之间互相交流,发表各自的意见,表达各自的观点、、互利共赢。多元化的教学方式对学生各方面的素质都有很大的提高,也是适应现代社会经济国际化发展的保障。有助于广告专业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和发展,对我国广告行业人才的全面化培养有不可小觑的重要作用。多元化教学模式的运用也是一种适应全媒体时展的方法,对于高校广告专业的教育改革创新和学生的学习进步是有显而易见的促进作用的。

第三,加强高校合作、交流

各高校间可以形成联盟,互相交流、合作共赢。这样对于有些师资力量比较弱的学校是有很大帮助的,师资力量对于广告专业的教育来说很显然是十分重要的,高校合作、联盟的形式可以为彼此提供最好的资源来促进彼此的发展,轻松地化解了有些高校师资力量薄弱的问题,互利共赢。同时,高校也应该积极推进专业教师的培养工作,对于那些在职的教师队伍,应该加大教师再教育的成本投入,提高广告专业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为高校的广告专业教育打下坚实的基础。学校还可以邀请广告行业的专家进行校园讲座,举办高校联盟学校学生之间的广告创新竞赛,这样在学习知识的同时也可以增进学生间的合作交流。同时也能让学生的视野更为开阔,学到更多的东西,也是高校广告专业教育创新的有效途径。

三、发展与展望

全媒体时代的到来,各种信息传播的途径都产生的巨大的转变,信息的传播理念也发生了变化。原本单一、局限性很强的报纸、杂志形式的广告传播形式增加了光、声、图等形式,不再仅仅是文字的传达。广告信息的传播更为迅速、让人们更容易获得信息、广告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潜移默化地产生着许多影响。但是,我国的广告产业创新能力还不够,许多广告都缺乏新意,广告产业的发展要注重广告专业人才的培养,要提高高校广告专业的教育创新,合理地设置相关课程,加大广告专业教育创新的投入。全媒体的影响下,我国广告专业的教育要充分结合其特性,在创新方面做出更大的突破。相信在不久的未来,高校广告专业教育能发展得更好。

【总结】

全媒体时代,原有的信息传播途径发生了巨大的转变,信息传播理念也变得有所不同。国内的广告行业只有不断适应时代的需求,不断地努力创新才能吸引观众的眼球,才能才能扩大广告的传播力和影响力。广告的类型比较多,迎合着不同年纪、不同性格爱好的观众的口味,但是却也存在着许多问题,其类型和主题形式许多都是照搬国外的广告,缺乏创新能力。但是总体来说,新媒体时代,我国的广告行业水平还是呈上升趋势的,这与高校广告专业的教育水平提高、创新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在未来,如果高校的广告专业教育能在创新方面再做努力,为我国广告行业储备更多的人才,相信广告行业会越做越好,得到更大的发展和进步。

【参考文献】

[1]汪梁.论数字传播时代的高校广告专业教育探索[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6(10)

[2]张桂红,张艳霞.浅析高职院校广告专业实践教学体系[J].中国职工教育.2013(12)

[3]顾广欣.广告专业本科学生专业认同度调查及对策研究[J].甘肃科技.2013(15)

全媒体时代的具体特征范文5

关键字:信息消费 全媒体经济 传媒应对 信息社会

中图分类号:G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520(2014)-02-00105-02

信息消费是目前信息化时代中的必然趋势,全媒体经济又是基于信息消费的基础之上的,全媒体经济与信息消费相互联系相互促进,是现代化社会中必不可少的两种新型的消费模式和经济发展趋势。在人们对信息需求极大的今天,在高需求下就产生了信息消费,人们希望通过信息消费掌握更多的信息内容,而信息消费过程中的媒介又需要通过媒体来进行完成,因此在实施信息消费的过程中媒体经济又跟随着在不断的发展壮大。信息消费与全媒体经济之间必然存在着一些必要的联系,对于信息消费与全媒体经济的发展中传媒如何应对逐渐壮大的信息消费和全媒体经济是本文需要讨论的重点。

一、信息消费的有关概念及其作用

消费这一概念是人们社会经济发展与人类生存的必要前提。消费的概念中包含有很多种含义,消费包括有消费方式、消费观念等诸多因素,其中消费方式就是决定人们采取何种消费手段的重要因素,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科技的发展,消费方式也随着在不断的改变和发生着变化。信息消费的出现就体现了人类社会中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水平及发展方向的变化。

信息消费主要是指在信息化的时代中,人们为了掌握到更多的信息满足自身对信息的需求,以货币支付的方式购买信息产品和信息服务,而这类服务和产品又是通过媒体这一媒介来完成的。

由于现代的科学技术和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都有所提高,在满足于物质消费之后,信息消费作为精神层面消费的一部分人们对其需求也在日益增长。作为信息消费其能够快速发展和存在有着其自身带来的作用和生存下去的条件。信息消费对于目前我国处于投资率较低和消费偏低的现阶段形势下,有着拉动国内需求,促进经济增长,提高人们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等诸多方面的作用。

信息消费作为一种精神层面的消费与物质消费相对比,更加无形性、时效性、共享性、无污染性等诸多优点。信息消费也无时不刻的出现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人们在闲暇时间的娱乐消费活动,在工作中所需要借助的一些网络等信息收集活动都是与信息消费有着密切的关系。信息消费有着传统消费所不能比拟的优势,在现如今的社会经济发展中各个国家都在力图需找到一个新兴的消费热点,而信息消费作为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一个新的消费热点正被不断的发掘和发展,信息消费在今后对我国经济也必将成为扩大内需,促进社会经济快速平稳的发展和进入全媒体经济时代的重要着力点。

二、全媒体经济的概念及其意义

全媒体经济就是借助于广播、电视等一系列媒体作为传播媒介对消费者提供信息服务平台,让消费者通过这些平台进行信息消费来达到满足于自身对信息的需求,全媒体经济就是以信息消费为主导的一种经济发展模式。

全媒体经济就是信息消费的重要特征,其实质就是消费者在进行信息消费时通过媒介全方位、丰富化、便利化和个性化等方面的信息营造使得消费者能够全身心的享受到信息服务带来的便捷需求和享受,让消费者在享受信息带来的娱乐的同时刺激消费,促进消费经济的增长。

电视传媒作为全媒体经济中最为普遍也最为重要的传媒工具之一,在为信息消费的增长中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人们通过支付收视费用利用电视传达的大量信息了解到来自全国各地所发生的事情,并且各个电视台为了赚取收视费用都竞相想出能够吸引人们眼球的电视节目,使得人们在业余时间能够通过电视使身心更加放松和愉悦。

全媒体经济是以信息消费为主导的经济增长手段,它的出现和发展有利于促进现代化科技的不断进步。随着信息消费的普及和发展,经济的发展和有关企业的发展都越来越依赖于全媒体经济的发展,全媒体经济能够得到快速的发展不仅仰仗与信息消费的快速发展,在其发展的同时也促进了信息消费的进一步成长,间接的促进了需求的增长,拉动的国家经济。

三、电视传媒在“新”时代中的应对策略

全媒体包含有传媒媒体的广播、电视、报刊、户外以及新媒体网络等众多的媒体形式。全媒体经济实现了互联网等新媒体与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信息的共享,促进了信息的更加便捷的流通同时也打破了信息传播的界限。全媒体时代的到来使得信息服务更具有个性化,提高了客户的满意度达到提升整体媒体效益的影响力的效果。电视传媒在这一“新”时代中应该面向全面创新,打造新时代中的新型的电视传媒。

1、整合自身优势,打造现代传媒团体

在新时代的发展潮流中,全媒体经济的快速发展导致电视传媒面临着巨大的威胁,为了缓解这一问题电视传媒在危险中寻求生存机遇。改造和提升自身形象的前提就是要保留有自身的优势,按照现代化的传媒的要求地方的电视台应该建立有完善的现代化管理制度,保留各地的特色民族气息,同时需要建立有一支素质较高的现代化传媒团体,优秀的团体能够将本地的电视传媒做的更有特色。具有特色的电视传媒才能在形式丰富的传媒经济中屹立不倒。

2、坚持各台特色,打造节目品牌

社会守望是大众传媒的首要功能,电视作为传媒工具中被人们利用最为广泛之一承担着传播的重要责任。电视在坚持自身特色的同时要建立专业的传播体系,做到认真面对市场、了解市场、求真务实。各地电视台在制作新闻过程中可以将各类节目进行分类,逐渐形成较为合理的节目体系,更优质的为人们进行信息服务,这是电视传媒在应对全媒体经济时代时最具优势的秘密武器,这是电视传媒中的一大特点与优势,保留这一特点优势能使电视传媒继续在全媒体中发展壮大。

而一个电视台声誉的好坏最直接的受到了节目质量的好坏。在制作节目中要立足与本地固有的特色再加上一些创意才能吸引人们眼球,制作出的节目才能受到观众的好评。

3、积极拓展宣传思路,满足广大群众文化需求

节目是电视媒体的理念和实际能力的物化表现,也是媒体竞争力的具体体现,但是没有良好的宣传力度没有引起观众的注意力再好的节目也无法真正施展它的优势。在制作节目时要充分考虑到观众的喜好,尽量满足于他们的精神层面和娱乐心理的要求,借助于强大的电视媒体宣传力度将好的节目推荐给观众,开发新市场这也是当今各媒体寻求突破,迎接新时代下新挑战的重要手段之一。

总结:全媒体经济以信息消费为主导,信息消费促进全媒体经济的发展。两者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关系。在现代化信息时代,信息消费与全媒体经济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在全媒体经济时代中各媒体都在寻求在新时代下的发展机遇,针对新时代的特点,各个媒体也都相应的想出了一些应对措施,力图在今后的发展进程中走的更远。

参考文献:

[1]. 刘海霞,李后卿. 信息消费心理及行为分析[J]. 情报杂志. 2004(02)

全媒体时代的具体特征范文6

关键词:南都PAI 移动终端 全媒体 传播渠道

当下,新媒体发展方兴未艾,而且大有昂首阔步之势;传统报业的发展却日益举步维艰,面临着发行量日益减少,广告收入日益降低,用户粘性逐步退却的局面。如今,受更愿意通过电脑、手机、pad等新媒体来获取信息。如何在新媒体的包围中,寻求新的突破口,就成为传统报业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本文以南都嘉华与南都全媒体集群共同打造的PAI为例,分析与解读传统报业如何在全媒体时代寻求新的转型之路。

所谓全媒体,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彭兰教授认为,它指的是一种业务运作的整体模式与策略,即运用所有媒体手段和平台来建构大的报道体系。从整体上看,报道不再是单落点、单形态、台的,而是在多平台上进行多落点,多形态的传播。全媒体突破了单一媒体的报道形态,融合了传统媒体的报道内容,扩展了传统媒体的报道渠道。它以全面的、整体的、系统的报道模式、传播内容、媒介形态日益成为媒介发展的新趋势。

一、内容到渠道,传统报业发展新突破

内容是媒体发展的重要因素,无论是报纸、电视、广播等传统媒体,还是手机、互联网等新兴媒体,离开了内容就失去了核心竞争力。因此,“内容为王”一直是传媒业秉承的金科玉律。然而,随着互联网、手机等新兴媒体的发展,信息的传播早已突破了时间和地域的限制,变得随时随地、无孔不入。但是,传统报业信息的传播速度、传播范围、传播内容的同质化都严重影响到传统报业的竞争力。我们看到这样一种现象:一方面,我们高呼传统报业应该以“内容为王”,但是受到新媒体的冲击,内容似乎又面临着“贬值”的危机。那么,如何在经营好内容的同时,又让内容不断“升值”?就成为传统报业应该思考的重要问题。作为报界乃至传媒界翘楚的南都全媒体就在做着这方面的尝试。

2012年6月1日,南都全媒体了自己的移动终端――南都PAI,它似乎预示着传统报业正在开启新一轮的突围战争。与之前南都全媒体推出的iPad客户端和iPhone客户端不同,此次推出的南都PAI是他们独立移动终端,在这里,南都PAI与其说是一个移动终端设备,不如说更像是一次品牌身份的再次强化与确认。应用产品以“南都桌面”为承载载体,融合了包括南都阅读、南都视觉、南都新闻、南都读书、南都视点等在内的所有南都全媒体数字信息内容,处处体现着“南都”特色。这是南都全媒体面向全媒体转型,向全媒体集群进军的重要一步。这表明,南都全媒体正在从单纯的内容提供商向信息集成商、媒体和信息内容的综合运营商转型。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副总编辑、南都全媒体总裁、《南方都市报》总编辑黄常开强调,南都PAI以电子终端设备取代纸张,实现了传统媒体内容传播介质的革新,是南都全媒体集群在新媒体领域探索实践的一种创新模式。把平板电脑作为传统报业传播的新媒介,南都PAI的开发就改变了以纸作为传统报业主要传播介质的传播形态,弥补了新闻纸在全媒体时代缺乏互动性和立体交互式传播的缺陷,实现了传播介质的革新,大大丰富了传播主体的媒体形态。而实际上,以传统报业为代表的传统媒体向新媒体乃至全媒体的转型,无异于一场从内容到渠道的重塑。

媒介形态的改变会对人们的阅读习惯产生影响,而阅读习惯的改变能促进媒介形态的进一步革新。立足当下,放眼未来,手机、手持阅读器日渐成为人们阅读书籍的主流终端,而无线移动终端必将成为未来媒体竞争的重要“据点”。南都全媒体敢为人先,试图改变人们读报阅读纸质媒体这种媒介形态的阅读习惯,也许正如苹果发明iPad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习惯一样,会对传统报业乃至人们的读报习惯和行为模式产生重要影响。相同的媒介内容,通过不同的媒介形式进行传播,传播效果也相距甚远。南都全媒体正是抓住了这一点,通过改变传播渠道,试图利用传播渠道的优势,改变传统报业发展不利的状况,为传统报业的发展寻找新的发展路径。渠道进入内容的竞争,这是全媒体时代纸质媒体发展的必然趋势。

二、传统报业抢占移动终端的必然性

全媒体时代,媒体融合带来的不仅是内容产品形态的丰富,同时也带来了信息传播终端的变革,抢占移动终端也就成为纸质媒介发展的新机遇。从某种意义上说,全媒体时代的竞争就是移动终端的竞争。同时,人类的信息需求在变化,信息传播技术在发展,信息终端形态也在不断地更新。现如今,手持移动终端以它的便携性、交互性、多功能等特点,正日益成为人们获取新闻信息的重要渠道。向全媒体转型的南都当然不会错过进军移动终端的机会。

作为向全媒体转型的领头羊,南都全媒体在移动终端这块试验田里早就进行过尝试。早在2009年,南都全媒体就在iPhone上开发了阅读终端,这是南都全媒体开发移动终端的最早尝试,也是向全媒体转型的重要一步。在这个移动终端里,用户可以随时浏览南都全媒体报系的精华新闻、独家评论、深度报道等一系列南都全媒体旗下的新闻产品。到了2010年,随着iPad的上市,南都全媒体iPad客户端也以最快的速度正式。无论是南都全媒体的iPhone客户端还是南都全媒体iPad客户端,“南都”都只是它们界面上的一个应用,一个应用移动终端。而此次的南都PAI,可以说是南都自己的移动终端,它汇聚了南都全媒体旗下的各种新闻产品,只要用户打开南都PAI,桌面上就是南都全媒体的内容。同时,它除了搭载南都全媒体的内容产品外,还通过深度合作的方式聚合了移动互联网主流的内容应用客户端产品,包括UC浏览器、移动电视等,大大加深了南都PAI内容产品的齐备程度。如此一来,“南都”只是作为这款移动终端的品牌标志,而非具体信息内容。它一方面扮演着内容提供者和加工者的角色,另一方面又充当着“广场”的角色,集合各种其他品牌的应用客户端。

走移动终端化之路,是传统报业在发展与转型期面临的必然选择。随着传播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受希望能在任何时间和地点,通过任何媒介方便地获取高质量的新闻或信息,各种各样的移动终端必然是重要的载体。未来的数字移动终端会更加多样化,但无论其怎样变化,不变的是其便携性、移动性、互动性。未来更多个性化终端的出现,必然导致媒体产品形态的变革,这是尤其值得我们所重视的。这正契合了麦克卢汉所提出的“媒介即信息”的观点。南都PAI的开发与使用将有助于南都全媒体在未来新媒体的竞争中占据高位,有利于加快南都全媒体转型的步伐,对扭转现在报纸弱势的地位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三、传统报业发展移动终端的条件

如今,传统报业的发展正面临着许多困境,在面对广告收入减少、发行量降低的境况下,它们正积极地寻找突破和新的经济增长点。南都PAI的出现,给处于低谷期的传统报业提供了重要的借鉴和学习机会,也许会成为全媒体时代传统报业转型的新路径。下面就传统报业发展移动终端设备需要满足的条件作一些分析。

(一)平台开发是前提

传统报业在向全媒体转型时,必须以整体的平台化再造为依托。总体来说,传媒业的平台化再造就是要通过组织架构的彻底重构,改变传统媒体垂直的业务体系、单向线性的运作流程和封闭的价值循环,使之成为能够与社会外界资源实现双向信息流动和价值循环的崭新企业有机体,成为以内容为核心却能够吸聚多方资源的、动态的开放信息平台。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建立一个集多媒体新闻采集、多渠道信息、多平台办公、多平台信息共享等功能于一体的一体化综合平台就显得尤为迫切。经过多年的发展,南都全媒体基本形成了这样一个统一化综合平台,基本实现各报刊、各媒体信息资源的共享,这是南都PAI开发的前提条件。

(二)媒介融合是基础

“融合”也是现代传媒界发展的关键词,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融合是传媒界关注的焦点。各种媒体走向互动融合既是媒体本身发展的需要,也是市场竞争压力的使然,在竞争日趋残酷的媒体市场上,任何单一媒体都很难抵挡市场竞争的各种风险,这就迫使传统媒体寻求与新媒体互相融合的道路。南都全媒体在媒介融合方面表现突出,报网互动、报台互动、应用移动终端的开发,积累了丰富的技术经验和人才资源,这是南都PAI开发的基础。

(三)品牌塑造是支撑

品牌是一家报业的形象标识,品牌的塑造对于任何一家报业都具有重要作用,它意味着权威性、真实性、影响力。受对于品牌的忠诚度是一家报业发展的重要条件。南都全媒体一直以来都重视品牌的塑造,不管是以《南方都市报》为旗舰的报刊媒体平台品牌,还是以奥一为核心的跨媒体平台品牌,抑或是以南都经营公司、传媒公司为主体的跨行业平台品牌,都是南都全媒体品牌塑造的重要结果。南都PAI正是凭借“南都”这个品牌,一就得到了业内人士、受的广泛关注,这有助于南都PAI成长与品牌的塑造、认同与确立。

四、移动终端发展的优势

“任何人”在“任何地点”和“任何时候”获得“任何想要的资讯信息”,这是移动阅读终端发展的内在驱动力和终极目的。正是由于这样的内在驱动力,移动终端才具有更大的发展前景。

(一)顺应趋势,迎合受数字化阅读潮流

据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最新公布的第九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数据显示,2011年我国18-70周岁国民中有27.6%的国民进行过手机阅读,比2010年的23.0%增加了4.6个百分点,增幅达20%。我们可以看到,通过手机这种移动终端进行阅读的受不仅基数大,而且还在继续增加。可以预见,手机阅读正日益成为人们阅读的新形式。南都全媒体以这个新的阅读趋势契机,在向全媒体转型的过程中,适时推出了符合人们阅读习惯的南都PAI作为移动终端,抢占手机移动阅读市场,可谓是良苦用心。这样有利于南都PAI的推广和品牌的建立,拉近了与受的距离。

(二)化整为零,满足受的多样化阅读

在互联网、手机、iPad等各种新媒体面前,人们的阅渎方式和阅读习惯都在发生重要的变化。正如前文提到的,手机终端阅读的人数在逐渐增加。新媒体的发展不仅导致时间的碎片化,同时也导致内容的碎片化,时间的碎片加上内容的碎片导致了阅读的碎片化,碎片化阅读是全媒体时代受阅读的主要特征。南都PAI正好弥合了受阅读的习惯和特点。它一方面具有手机阅读的功能,能让受随时随地进行碎片化的阅读;另一方面它将南都旗下产品进行分类,受可以对喜欢的内容进行选择,满足了不同受的阅读需求。真正做到了化整为零,受的个性化需求得到全方位的满足。

(三)突破地域限制,增加用户粘性

在中国,由于行政规划的特殊性,报纸的发行往往受到地域的限制。各个省市的报纸一般都在本行政区域内发行,受覆盖面有限,传播范围有限,全国发行的报纸种类少之又少,即使是南都全媒体旗下的报纸也受到一定的影响。传统报业一直在寻找各种方法突破行政壁垒,扩大发行范围,拓展传播影响力。而作为一个移动终端,南都PAI就突破了地域的限制,真正做到了“南都,无处不在”。只要拥有一部南都PAI,就可以阅读到南都全媒体旗下所有上线的新闻、图片、视频、评论等各种产品。可谓是一“PAI”在手,天下尽收。如此一来,受就会增加接触南都产品的频率,从而增强受的粘性。

(四)整合各种媒介形式,提供多种视听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