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健身体育路径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健身体育路径范文1
经济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使得全民建设成为一种必然趋势。基于此,政府及相关部门应为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建立充足的体育健身场地,并提供足够的设施以,提高全民健身的积极性。在此基础上,还应根据不同地区经济发展以及人们生活习惯的不同逐渐实现我国不同地区的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均等化。使得全民健身实至名归,促进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
一、全民健身公共体育服务均等化模式
公共体育服务均等化依靠于政府对于公共资源的利用。因此,其实现模式为公共财政和公共服务两种。其中,公共财政水平是政府能力的体现,对公共服务的均等化具有支配性作用。其核心内容是实现国内人均财政收入均等化。公共服务供给模式通过直接的健身器材和设施供给实现公共体育的均等化。其具体内容包括实现公共服务的标准化模式是指中央和上级政府制定公共服务设备、设施和服务的统一标准, 并按标准进行公服务设施的统一化。各国经济发展和体育发展水平不同,因此在公共体育均等化模式的选择上应具有差异。根据我国经济发展的特点,应选择最低标准的公平模式。该模式是在既定原则基础上,通过经费保证与智能分工的结合为民众提供均等化设施和体育服务体系。总之,我国全民建设过程中,服务均等化模式选择最低标准模式具有可行性,符合我国地域发展差距大、全民体育观的渗透程度不高等特点。
二、全民健身公共体育服务均等化的路径探索
基于我国经济发展现状,全民健身公共体育服务均等化的路径应从中政府职能是实现和加强、公共服务意识的提高等方面入手。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转变公共服务职能
全民健身公共体育隶属于公共服务范畴,其主体为政府职能部门。在我国,传统的政治观念造成政府的服务意识浅薄,政府公共服务职能缺失。随着政治改革的进行,政府应意识到服务体系建立的重要性,摆正自身位置。致力于在社会中建立服务型政府。因此,为确保公共资源供给,政府应正确认识自身职能,以发挥其在全民健身均等化中的作用并致力于建立多元化的公共体育设施和体育项目,推动全面健身的发展。
(二)确立均等化服务内容标准
“均等化”全民健身模式的形成其重要基础在于民众如何认识“均等化”标准,政府如何将标准化的“均等化”服务提供给民众。在最低标准模式下,均等化服务内容标准应以民众的公共需求为基础,充分考虑到经济发展能力需求。为促进全民体育健身,在社区及农村成立小康体育村,提供完善的、免费的体育器材。针对社会团体开放体育场馆,尽量提供均等化的体育场馆面积,并根据当地民众需求进行适当调整。
(三)统筹城乡区域经济发展
城乡经济发展差异大是我国经济的主要特点,这一特点使公共服务体系均等化发展受阻。因此,实现全民健身公共体育服务均等化的根本途径在于缩小城乡经济差距,尤其是各地区体育发展差距。政府应为发展地区施用一定的经济辅助,但要在城乡公平、经济平等的基础上进行,以免出现不合理现象,对公共体育全民化的实施产生消极影响。对于我国来说,全民健身公共体育服务均等化的最终途径在于提高公共体育的地位和作用,使公民获得切身利益,促进全民体育的发展。当然,城乡经济发展的不统一现象在我国具有长远的历史,解决这一问题需要长期的过程,是民众能获得体育锻炼的乐趣与体育资源共享的权利。
(四)逐渐完善我国公共体育服务均等化机制
公共体育是全民项目,应具有广泛性特征,基于此,公共体育应致力于实现内容丰富、地域广阔等特点,实现真正意义的无差别性。完善我国体育服务项目的机制需要相关人员将其均等化作为前提,并且了解均等化的具体目标及途径。其中,其核心在于公共在体育资源的保障。相关部门要通过调查对公共资源需求进行分析,通过具体的评估方式促进公共资源的均等化,提高其利用率。对于政府部门来说,资金支出的合理性是其主要任务,确保资源的建立和利用,在此基础上完善健身服务体系,资金转移支付制度是目前政府部门的主要政策之一,其具体内容包括资金数额确认,根据地区经济差别确保运行方式的合理性,并对相关措施予以完善,在全国范围内实现公共体育服务均等化的实现,促进全民体育健身,提高国民素质。
三、总结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全民健身不仅成为一种口号,而且成为一种受民众欢迎的锻炼模式。全民健身有利于提高民众的身体素质,但在一些地区,受限于经济发展和观念问题,体育发展水平具有不均等性,这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民众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因此,为实现我国公共体育服务体系的均等化,首先转变公共服务职能,加强政府部门对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建设的积极干预作用。缩小城乡经济差距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根本办法。总之,民众对于体育的认识已经转变为个人权利诉求阶段,实现公共体育服务均等化使民众的权利,具有必然性。文章分析了我国公共体育服务体系的均等化的建立过程,旨在提高我国民众对公共体育锻炼的认识,提高公共体育锻炼的积极作用。(作者单位:华东交大通大学)
参考文献:
[1] 黄继珍.资本视角下的农村公共体育资源配置研究[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10(5).
健身体育路径范文2
摘 要 本文首先探讨了学科建设的相关概念及理论意义,结合体育院校学科建设工作的实际情况,提出了沈阳体育学院学科建设的发展路径。
关键词 学科建设 内涵 发展路径
一、学科和学科建设
(一)学科的定义
什么叫学科?《辞海》解释为:“指一定科学领域或一门学科的分支,也指教学科目,即学校教学内容的基本单位。”国外的一些著名辞书,如《牛津大字典》(第一卷)、《苏联大百科全书》等都对discipline进行多种注解,一般包括科学门类或某一研究领域、一定单位的教学内容、规范惩罚等含义。
(二)何谓学科建设
所谓学科建设,指的是高校为了更好地形成真理性知识而开支的各项工作(活动),包括学科团队建设,学科带头人选培、学科平台建设、学术研究、学术文化营造、学术成果评价、学术成果推介和转化,核心是学术研究。
二、沈阳体育学院学科建设的生命意义
(一)提高教学质量
人才培养质量是一所学校的生命线,培养高水平的人才是体育院校的根本任务。随着体育院校日益大众化,体育院校之间的竞争愈演愈烈,谁能在竞争中获胜,关键要看你培养学生的质量如何,而考研率、就业率、学生的综合能力等都是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特别是市场和社会对毕业生的评价和认可度。通过抓学科建设,可以进一步带动教学工作,对提高教育质量、深化教学改革、更新教学内容、提高教材建设起到积极作用。
(二)增进师资队伍建设
体育院校的主要任务就是培养能够适应社会、服务社会的高级体育类专业人才。但是没有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又怎么能培养出高水平的人才?建立一支知识结构、年龄结构、职称结构合理的高水平人才队伍不能仅靠高待遇、靠感情,更重要的要靠工作环境,即所谓事业留人。只有通过学科建设,才能够促进学科带头人的迅速成长,有助于改善学术梯队的结构,提高师资队伍的质量,使师资队伍的学术水平得到提高。
(三)推动优势学科发展,形成学科特色
学科建设是体育院校发展的根本性任务,是不断提高学院办学能力、提高教学质量和科学研究水平的基础,它影响并决定着学院的办学水平和特色。学科建设就是要选择一些有特色、与地方或全国经济发展形势相适应的学科,重点投入、重点建设,促进学科发展,提升学科水平。同时,重点学科的建设又带动了相关学科的同步发展。只要通过学科建设,不断努力,才能逐步形成在社会上有一定声誉和影响力的特色学科和优势学科。
三、沈阳体育学院学科建设的发展现状
沈阳体育学院坚持以学科建设为龙头,实施学科强校战略。通过凝练学科方向、培育创新团队和构建学科平台推动学科发展,全面提高学院的学科水平与实力;坚持教学、训练、科研三结合,以体为本,培养专业技能突出、实践能力强的应用型体育人才,竞技体育突出冰雪、兼顾其他,勇攀世界体育高峰理念,实行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学科发展方向;全面落实“特色加精品”办学理念,努力提高学科建设水平,构建富有特色的体育学科专业体系。
2003年以来学院共承担国家、省部级各类科技项目226项,其中国家及9项,国家体育总局科研项目36项,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3项,辽宁省科技厅项目3项,辽宁省社科项目66项,辽宁省教育厅科技项目76项,辽宁省教育科学规划项目33项。学院先后获得国家体育总局授予的“冬奥会突出贡献奖”、“国家冬季项目后备人才培养杰出贡献奖”、“全国群众体育先进集体”和辽宁省“文明单位”、辽宁省“参加全国第十届运动会突出贡献单位”等荣誉称号,为国家体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作为体育专业性院校,学院在55年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学科。沈阳体育学院,设有15个本科专业,跨教育学、管理学、文学、理学4个学科门类。体育学科下属的二级学科已经形成一定的规模,如体育人文社会学、体育教育训练学、运动人体科学的发展已相对成熟。1986年开始硕士研究生教育,拥有体育学一级学科及全部4个二级学科的硕士学位授予权,体育学是辽宁省高水平重点学科。根据国务院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科的划分,在12个学科门类中,沈阳体育学院涵盖3个学科门类,拥有6个一级学科、10个二级学科。
建校以来,培养了博士、硕士、本专科等3万多名各级各类专业人才,自主培养的大学生运动员共夺得奥运会、世锦赛、世界杯赛金牌55枚,残奥会金牌17枚,运动员学生获得三大赛金牌76枚,为国家体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四、沈阳体育学院学科建设的发展路径
(一)发展沈阳体育学院优势学科,完善学科梯队建设
学科梯队建设是学科建设的关键。学科建设主要靠教师,特别是大师级的学者。一个学科,往往学科带头人在,学科在;学科带头人离开了,如果没有后备力量补充上来,这个学科也就会有跨掉的危险。要着重培养和引进那些在某一特色学科领域、产业发展领域中,能够掌握特色产业核心技术的中心人物、学术大师和学科带头人,他们都是业务精湛,善于把握学科前沿,能够带领学科队伍抢抓机遇占领学科建设的制高点。
(二)走创新之路,创建优势学术基地
基地是学科建设的依托。研究基地一般都得到了上级主管部门或大型企事业单位的经费与政策扶持,拥有先进的实验设备、研究设施和研究资源。应扩大这些资源的使用面,提高利用率。建立围绕基地主要研究方向,多学科间的学术论坛,为研究者提供定期交流的平台,成为研究生培养、基地建设中必不可少的部分。如:将以基地为依托、研究生为主体、硕士生导师为主导的学术论坛制度化、常规化。沈阳体育学院学术研究交流形式主要有:
1.每周一次学术论坛。按各个不同的方向,邀请不同的硕士生导师主持,由研究生参与。一般由研究生根据自己的研究方向选定一个主题,或介绍最新的研究动态,或分享最新的研究心得或展示最新的研究成果。与会者应围绕研究生选定的主题,自由发言,谈心得体会。会末,论坛组织者公布下期选题,布置应准备事项。同时,可在全校范围内征集主持人,欢迎其它学科成员的参与。
2.不定期外聘专家的学术讲座。可规定全体研究生、硕士生导师、基地成员等人员参加,出席情况与研究生的成绩、硕士生导师年终福利、基地成员的去留挂钩。研究生出席率若达不到一定比例,其必修环节中“学术交流”一项为不合格。将要求其延期一年毕业。如:沈阳体育学院每半个月举办一次的学术咖啡馆,其主要目的是增进学生与专家们的交流。
3.重大学术决策前的研讨会。在申报高级别项目、各级重点学科前,可召开由基地主要成员参加的研讨会,传达文件精神,交流科研信息,有指导性的整合现有力量,优化组合方式,方能有的放矢的做好申报工作,提高成功率。
(三)走特色之路,发展科研项目
在体育学术界有的学者尖锐地指出,体育院校的科研成果难于上档次,也难于步入国家各种科研基金的行列,其原因是在科研上长期存在小农经济色彩的“科研单干制”。体育院校要承担重大科研项目,首先是领导重视,分管教学和科研的各级领导和学科带头人应发动有学术思想的教授、教师,经常进行学术上的“碰撞”,寻找学科新的增长点,构想新的攻关课题,花力气作好项目的设计和争取工作。
高水平人才的培养需要高水平科研项目的支撑。这些项目的取得依赖于学科带头人、研究队伍成员长期的经验积累。首要的问题是选准研究方向和学科带头人,集中力量进行攻关,争取有大的突破,取得一批高质量的研究成果,为社会创造出较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从而推进学科建设发展的步伐。
五、结语
21世纪,体育专业院校的学科建设担任着培养体育人才身心素质与健康的重任,肩负着民主振兴的宏伟大业,其战略基础地位不可动摇。沈阳体育学院学科建设的发展在探索与实践中逐步发展壮大,取得了明显效果。通过对学术交流平台的搭建,高层次课题引领等途径,总结出沈阳体育学院体育学院学科建设的新途径。
参考文献:
[1] 常正霞.科学研究与学科建设关系浅析[J].西北成人教育学报.2006.1.
健身体育路径范文3
摘 要 本文采用文献资料、实地考察、问卷调查和数理统计等研究方法,就邢台市市区内全民健身路径建设中的软、硬件建设进行了相关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邢台市市区内全民健身路径使用与管理中存在一些问题,邢台市市区内全民健身路径建设取得了一定范围的发展,地域发展趋向平衡,但还不稳定。健身环境与文化建设之间发展还不和谐;社会体育指导员数量基本上不能满足是民健身需求;全民健身活动宣传力度还不够深刻;有关法规政策还不完善。为此,在调查与分析的基础上为邢台市全民健身路径的建设和管理提出了相对应的对策建议。要解决目前社会体育发展状况,推进全民健身路径稳妥发展,重要的是要坚持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要将工作重心从以建设为主转化为以使用、管理、提高为主,树立“以人为本”的发展思路,推动群众体育蓬勃发展。
关键词 全民健身路径 可持续发展 配建项目
河北省是我国健身路径的全民健身示范工程重点省市,对全民健身路径的建设十分重视。就邢台市而言,我们实地考察了市区内的建设路径,并查阅了相关资料,得出了邢台市的建设路径发展处于不健康的发展轨道上,体育场馆少,锻炼人群年龄呈两头大中间小的现象等,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迫在眉睫。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邢台市市区内各对群众开放的公园、健身广场、社区健身设施、企业事业单位职工健身以及一些家庭健身活动。
(二)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
根据研究内容,通过计算机检索,并查阅图书、报刊,访问相关网站,以及近十年有关全民健身路径、群众体育全民健身服务体系等方面的研究资料和文献。
2.问卷调查法
从邢台市全民健身路径建设现状,对邢台市市区内健身地点的使用及管理状况进行调查,就邢台市市区内全民健身路径的社会效益、健身效益、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发展对策等方面对市区居民进行调查。发放问卷1000份,其中男性500份,女性500份。回收960份,回收率为96%,其中,有效问卷940,有效率为98%。
二、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邢台市全民健身路径的使用现状
1.全民健身路径人群对健身路径的了解和使用方法情况
健身路径的出现既有深刻的社会经济原因,也有社会体育本身的原因[2]。全民健身工程实施以来,邢台市市区内的健身路径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经常参加锻炼的人群能够理解“健身路径”,但是还有少数人群不知道,或是没听过“健身路径”。这说明有关部门的宣传力度还不够,人民群众的健身意识还不清晰,需要采取更有效的方法和措施。
健身路径生产商在生产器械时在器械上都标注了使用方法,这是为了指导人们科学合理的使用健身器械,达到锻炼身体的目的。然而,调查显示,只有将近35%的人是按照器械使用说明进行身体锻炼的,其余人群只是随意进行身体锻炼或者只是随波逐流。这说明健身路径在人群的使用中还不能达到科学合理,健身器械的价值并未能被体现出来。
2.健身路径的使用时间和频率
从所调查的健身人员每天锻炼的时间分布看,邢台市市区内健身人群选择晚上进行锻炼的多,占65%;早上进行锻炼的人群少,约占25%;其余时间进行锻炼的约占10%。从所调查的健身人员的锻炼频率看,邢台市市区内健身人群利用健身路径锻炼2次以上的占到了70%,并且每次锻炼的时间达到30分钟的占到了80%,这说明参加健身锻炼的人多数属于体育人口。
3.性别、年龄、职业和学历特征
健身路径的建设作为一项实事工程,受到了人民大众的喜爱,在参与调查的全民健身路径的锻炼人群中,女性参与者的热情高于男性。从所调查的结果中可以看出,年龄是参与健身的一大影响因素,两级分化尤为明显,其中锻炼的人群以老人和儿童为主,而老年人又是参与锻炼群体的主体。这主要是因为,老年人退休在家或是劳动能力较低,有充足的时间进行健身活动,同时带着家里的儿童一起;中年人由于工作压力大、生活负担重的原因,在时间、资金和心理上无心进行健身锻炼。
(二)邢台市全民健身路径的布局现状
实地考察邢台市市区内全民健身路径的建设位置一般选择在接近居民休息的区域内,大致可以分为居民生活社区、公园广场、企事业单位内、接近湖畔的位置。从所调查的结果来看,邢台市全民健身路径的布局呈现出不均衡的特征,大型的健身公园或是广场远离居民生活区,例如森林公园。为此,邢台市市区内健身路径需要进一步完善布局现状,要求服务范围进一步覆盖居民区,争取人均使用率有所提高。企事业单位内的健身路径要注重质量而不是数量,健身路径的样式可以多。接近湖畔的健身路径一定要做好安全保障,并要有创新的健身路径,满足群众的不同需求。总之,健身路径投入使用后,一定要注意避免打扰居民、与环境不协调等问题。
三、结论
通过本文的研究,可以看出邢台市市区内的健身路径建设有了一定的发展规模,又具有了一定的优势,健身路径种类比较齐全,健身路径的布局比较合理,健身路径的使用率还没有到浪费的局面等等。但是其不足之处也显而易见,人们对健身路径的理解不够透彻,健身路径的维修问题亟待解决,健身路径的使用不够科学等。
参考文献:
健身体育路径范文4
关键词 滨河路 健身路径 使用状况
中图分类号:G806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16)06-040-01
随着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然而越来越多的人们开始关注自己的身心健康,健身路径作为全民健身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渐渐成为大众健身的主要手段之一。但是,目前情况下还存在一系列的大小问题等,对周口市川汇区滨河路居民健身路径的实际建设情况和目前使用情况等多个视角进行研究,在实践上更好地开发周口市川汇区滨河路居民健身路径建设和发展。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以周口市川汇区滨河路健身路径使用状况为研究对象。
(二)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
通过图书馆资料库查阅了有关网站,如中国期刊网、中国知网等网站,大量与健身路径使用有关的资料,我们以这些资料作为研究的基础和出发点以及相应的论证依据和来源。
2.实地考察、访谈法
实地考察周口市川汇区滨河路健身路径点器械,各种渠道了解健身路径点配置器材的种类、数量等,对群众使用健身路径点器械的情况进行统计,就健身路径维修状况进行了解并与有关人员进行了访谈。
3.问卷调查法
根据研究制订《周口市川汇区滨河路健身路径使用状况调查分析》问卷一份,对参加健身路径锻炼人群中的210 名群众进行问卷调查,回收问卷210份,回收率为100%,有效问卷200份,有效率为95.2%。
二、结果与分析
(一)周口市川汇区滨河路健身路径的基本建设情况调查分析
周口市川汇区滨河路健身路径的分布情况:通过实地考察健身路径器械的分布情况分布在东段有5处,中段的有8处,西段有3处,分布于中段的健身器材相对较多,中段东西两端的使用率则较少,中段东西两端靠近大路,车辆较多,周边环境嘈杂。
(二)周口市川汇区滨河路健身路径使用情况调查分析
1.周口市川汇区滨河路健身路径使用者的基本情况调查
(1)健身路径使用者的性别年龄特征分析
通过实地考察,了解到健身路径使用者的性别年龄情况研究表明利用健身路径锻炼的大多数是中老年人,分析认为一些器材相对简单并且容易操作,另外健身路径距离家较近,方便出行,再者健身路径是居民无偿使用,不用花费钱,同时也能满足中老年人健身锻炼的需求。
(2)健身路径使用者的文化层次与职业特征分析
了解到健身路径使用者的文化层次与职业特征情况调查表明:退休和其他职业的人员占总人数的72%,退休老人没有工作的忙碌,所以有大量的健身锻炼的时间,而其他职业人员,例如个体员等户经营商工和朝九晚五的事业单位的人,他们工作时间比较自由,健身锻炼的有充足的时间。
2.健身路径使用者锻炼目的调查分析
健身路径使用者参加体育锻炼的目的是明确的,增强体质健身作为参加体育锻炼的首要目的,交际占28%,是健身目的的最低目标,人们的生活质量的提高,三高人群越来越多,在闲暇的时间去锻炼一下对自己的健康百利无一害。
(三)健身路径使用者的锻炼效果调查与分析
效果是我们每一个人对于做过的每一件事后所想达到的程度,也我们在每件事所追求的目标,健身路径使用者的锻炼效果调查最低限度也只是保持在原有的健康水平,人们身体状况的提高并不十分显著,应该在这方面给予指导锻炼。
(四)周口市川汇区滨河路健身路径使用状况存在的问题
1.健身器路径的使用方法与功能的问题
数据显示33%的人们对健身路径的使用方法与功能处于茫然的状态,有大约24.5%的人们对身路径的使用方法与功能了解的甚少,这部分人群是靠着自己的摸索进行健身路径的锻炼。
2.健身路径的布局问题
目前对周口市川汇区滨河路健身路径布局问题,健身路径主要设置在滨河路街道两旁,滨河路贯穿好几个街道,街道两旁环境非常嘈杂、这在健身安全和卫生存在一些隐患。
三、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1.各个年龄阶段有所差异,文化程度越高的人参加健身锻炼的自觉意识越大,对健身锻炼的热衷程度相对较高,对自己的身体健康程度关注越大。
2.目前情况下大约有一半的健身路径使用者对健身路径的使用方法与功能了解知之甚少,少数人靠自己的摸索进行健身路径的锻炼。
(二)建议
1.依据经济的实际情况尽可能的增加健身路径的数量, 建议配备社区指导人员以便人们更好更合理的利用健身路径。
2.根据目前健身路径器材主要设置在滨河路街道两旁存在安全和卫生等问题,建议应在离大道两旁较远或者中间的位置都是建设全民健身路径的最佳场所。
参考文献:
[1] 张丽立.高沂市滨河景区健身路径使用现状调查[J].赤峰学院学报.2014,30(1):152-153.
健身体育路径范文5
“残疾”器材安全隐患多
1995年6月,国务院颁布《全民健身计划纲要》,随后,国家体委决定,将体育彩票公益金的60%用于实施全民健身计划,主要在城市社区和农村乡镇有计划、有步骤地配建一批群众体育健身活动场地、设施,即创建全民健身路径,称之为“全民健身工程”。
1996年9月,我国第一条全民健身路径在广州天河体育中心落成,近十年时间里,全民健身路径从城市社区发展到农村乡镇, 10万余条建在群众身边的路径,使我国群众体育设施实现了跨越式发展,这些被百姓誉为“民心工程”、“德政工程”的全民健身工程也被世界公认为中国的一大体育景观。
在随后的十余年间,无论是在城市还是在乡镇,无论是在清晨还是在傍晚,都可以看到在色彩斑斓的健身器材上锻炼的人群。十年前,健身路径对中国的老百姓来说还是十分陌生的健身设施和健身名词,十年后,十余万条健身路径建在了民众的身边,它像一处处随身的绿荫,让数亿民众从中得到关怀。
如今,健身路径已经成为人们日常健身的主要手段之一。大部分“健身路径”占地少、投资小、简单易学而且科学实用,是一种寓健身性、科学性、趣味性于一体的大众化体育运动设施。
遍布全国的健身路径为老百姓带来了真正的实惠,为百姓创造了一个良好的健身条件,“在家门口健身”不再是梦想。全民健身路径,对于促进《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全面落实,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健身器材遭损坏及日常维护难的问题也逐渐暴露出来。
近日,记者深入调查了北京多处健身路径的使用情况,发现部分社区和公园的器材存在不同程度的老化、损坏情况,一些正在使用中的健身器材出现了质量问题和安全隐患:康复机脚踏板失灵了;太空漫步机“死机”了;螺丝松了,杠杆生锈了,部件缺损了……据了解,这样的情况在全国很多地方都可以看到,无论城乡,健身路径均遭到不同程度的损坏,有些健身路径受损情况严重,不仅达不到健身的目的,还存在极大的安全隐患。
谁为公共设施维修埋单
为什么会出现这些问题?残疾的健身器材由谁负责康复?记者了解到,健身路径实行的是“谁使用,谁管理”原则,维修、更换器械等问题由受赠方负责。体育主管部门则承担监管责任。现实是,许多使用单位苦于经费和人手不足,常常视健身路径为包袱,管护工作难以到位。许多小区、街道和公园的健身器材普遍没有设专人管理,也没有什么具体的管理办法。健身路径使用单位纷纷向记者表示,健身器材的配件很专业,维修不及时和配件不到位都成了户外健身器材损坏的主要原因。有时只是需要更换一个螺丝,可市场上就是没有办法买到,给管理造成极大的困难。因为分布太松散且涉及资金、人员等诸多原因,社区对于直接管理维护往往显得力不从心,只能在加强居民爱护健身器材方面做工作。
健身器材如此“短命”,还有一部分原因是因为市民操作方法不当造成的。据介绍,健身器材必须按使用说明书的规定使用,但一些市民却无视这一规定,一个人用的健身器材却要两个人一起用,小孩用的健身器材大人也用,这无疑对器材造成不同程度的损坏。
健身器材的破损是难免的,这就需要定期保养和维修。那么,公共场所的健身器材到底该由谁来维护呢?
对此,记者采访了体育部门相关人士,据介绍,全国各地现有的健身器材大部分是由体彩捐赠、体育局监制的,其日常的保养和护理应由受赠单位负责。在健身器材一年保修期内,如果出现破损情况,受赠单位可以和厂家联系,由厂家为其免费或低价修理。而健身器材一旦超过了保修期,维修费用就相当昂贵,如果再找厂家维修,所需费用由谁来承担就成了一道难题。健身路径要“健康”运转,首先健身的群众要规范使用健身器械健身,其次受赠方要切实履行职责,承担起日常管理维护的责任,以免健身器材由“小病”酿成“大病”,地方政府每年应拨付一定的维修、更新经费,还可以通过市场引导社会资金投入在健身路径的铺设、维护上,让百姓安全地健身。
在调查中记者了解到,居民使用较多的户外健身器材是太空漫步机、椭圆机、健骑机、跑步机和扭腰器,虽说出售户外健身器材的厂家往往有一定期限的维修承诺,但因为是定期检查或者是已过保修期,使得有些被损坏的器材来不及维修,还有一些器材形同摆设,甚至有些器械的部件被盗走,从而给厂家和健身路径的管理部门带来不良的影响。
健身路径器材安全标准与科学健身
为切实加强室外健身器材的质量管理,2004年3月1日,我国正式出台了《健身器材室外健身器材的安全通用要求》(GB19272-2003),这项强制性国家标准是我国第一项室外健身器材的安全标准。
《标准》对各类室外健身器材的安全要求十分详尽,包括基本要求、外形和结构设计要求、主要零部件静负荷能力要求、整机稳定性要求、弹力性能要求、安全警示要求、器材安装及场地要求、安全使用寿命及疲劳性能要求、环保要求和表面质量要求等共计10个方面。
标准规定,室外健身器材的设计应符合人体生理特点,如太空漫步机,两脚踏板之间的宽度必须符合两脚与肩同宽运动的标准;每个踏板前边和内侧都应有高出踏板平面30毫米的防滑凸台,以防脚滑脱后造成磕碰或撞伤;运动部件与固定杆件的挤夹间隙,相对运动间隙应小于9.5毫米或大于25毫米;室外健身器材使用连接框架结构的螺钉螺母应紧固,并且有防松动和防盗功能,不能使用一般的六角螺栓,一方面避免使用者受到意外划伤或伤害,另一方面还要防止器材被不法分子随意拆件,使产品无法正常使用;室外健身器材新产品开发速度快,厂家应及时配置必要的标示牌内容,防止因使用不当而造成的伤害;室外健身器材的立柱直径一般要大于110mm。过小的直径不仅难以承载大的运动负荷,而且由于健身者意外跌倒与器材碰撞 时的接触面积小,往往会造成伤害;
《安全标准》覆盖的产品包括单杠、双杠、秋千、荡椅、天梯、肋木架、太空漫步机、健骑机、跑步机、椭圆漫步机、户外康复器等三十余项。
该标准规定室外健身器材的安全使用寿命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具有杠面弹力性能的单杠和双杠,安全使用年限为两年;第二类是具有转动、摆动或滑动等含有各类活动性零部件的器材,安全使用寿命为四年;第三类是其他无任何活动性零部件的稳固性器材,安全使用寿命确定为六年。如果室外健身器材存在安全隐患、需要限制使用人数、运动强度时,应予以安全警示,避免造成不不要的人身伤害和器械损害。
据悉,国家体育总局每年利用体育彩票公益金进行的“全民健身路径工程”建设都采用了招标方式,要求企业所投产品1.必须符合《健身器材 室外健身器材的安全通用要求》国家强制性标准;2.经过国家体育用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检验合格;3.全民健身工程器材进行了产品质量责任险及意外伤害险保险。总局群体司负责人认为,健身路径的建设事关数亿中国人民的健身安全,必须严格程序,公平、公正地做好所配路径工程器材的招标和采购工作。在工程建设前要与受赠单位签订捐赠协议书,明确各方权利和义务,切实将捐赠资产落到受赠单位产权管理范围,使受赠单位切实承担起维护、管理的职责,防止国有资产流失。
截至2009年,仅国家体育总局本级拨付的体育彩票资金就在全国建设了11万条全民健身路径。国家体育总局群体司司长盛志国表示,随着时代的发展,人民群众健身需求的增加,全民健身路径工程存在的问题也逐渐显露出来。如何在全民健身路径工程建设做到“三好”(选址好、器材好、受赠单位好)的基础上,再做到“五有”:有人建、有人练、有人教、有人管、有钱修,是一个全新的课题,需要与时俱进、更新观念,创新完善工程的建设和管理理念、模式、机制,创新器材的品种和功能,创新和加强对利用路径器材健身的指导。
多方打造技术联盟
健身路径是20世纪末、21世纪初中国健身时代的重要标志,一出现就表现出了旺盛的生命力。健身路径市场的“蛋糕”也吸引了众商家的眼光。经过十余年市场洗礼和优胜劣汰,英派斯、澳瑞特、好家庭、体之杰等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并持续发展。如今,中国已经形成了健身路径器材生产企业体系,还有大量出口。
青岛英派斯(集团)是1999年国家体育总局健身路径重点推荐产品,2000年、2001年国家体育总局健身路径唯一采购产品和2002年~2006年集中采购产品。除此之外,英派斯集团还积极赞助当地全民健身系列活动,为健身路径器材的社会推广、科学管理、安全使用发挥了积极作用。公司副总裁石中凯先生告诉记者,早在1995年,国家体育总局刚刚颁布《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时候,英派斯集团迅速组织技术攻关小组到发达国家考察、学习,并结合大陆实际和国民需求研发出集大众健身、科学指导、趣味娱乐为一体的全民健身路径――英派斯健身路径,为国人打开了一扇通往“全民健身时代”的大门。在生产优质合格产品的同时,还提供器材的维修服务。时至今日,当许多健身路径器材已经不再生产的时候,他们依然严守要求,在规定的期限内继续生产各器材需要更换的配件。实现了从安装、维护到维修的一整套服务。据了解,英派斯还提出了健身路径工程发展的又一思路:通过路径器材的模组化,实现健身器材功能的自由搭配以满足各种健身需求,同时通过结构紧凑的组合设计,在降低产品成本的同时减少器材占用面积,通过整体安装,降低器材安装难度,提高安装效率。此外,在英派斯的技术“百宝箱”里还收纳着登山路径、沙滩路径等多特色路径,木纹漆等多色彩路径,木质路径等多材质路径,这些产品都将通过新材料的广泛采用,进一步提高路径器材的安全性、耐用性和美观性。
对于如何打造“全民健身”这一品牌工程,英派斯也提出了自己的思路,品牌工程的协作管理将通过各级工程主管部门、工程受赠点和品牌合作伙伴三位一体之间的横向交流与合作,在加深三方合作的前提下,建立起完善的合作流程和售后服务。具体做法是各级工程主管部门提出工程需求,品牌合作伙伴实施工程方案,并根据工程受赠点提出的服务需求提供完善的服务给工程受赠点。工程发起机构、实施机构和管理部门由此有了一目了然的责、权、利关系。
对于路径器材的更新淘汰问题,英派斯、澳瑞特、好家庭、体之杰等企业的有关人士均表示,应因地制宜,力求节约,降低成本,针对不同器材的使用年限和磨损程度等具体情况,采取不同的方式,可继续正常使用的器材可以保留,损坏严重和作用有限的器材必须更新和淘汰,厂家应尽可能地回收和利用更新淘汰的器材。器材的更新淘汰应有操作性强的技术标准和依据。器材及其功能的创新和完善,应体现科学性、健身性和娱乐性的原则;应从人们的实际需求出发,区别老年人和儿童、青少年以及正常人和肢残人,开发适应不同人群需要的器材;区别城乡经济社会的差异,建在农村的路径器材要更多地考虑农民的生产劳动和农村留守人员老年人多的特点。
他们认为,器材的质量是路径工程保持生命力的根本。建在农村的路径工程维护成本较高,更应强调器材的质量。应通过产品认证、修改完善路径器材标准等方式,加强和提高路径器材在国内的市场准入门槛,保证器材产品的质量和路径器材产业的健康有序发展。在器材采购过程中,要严格执行器材招标采购的有关规定,确保路径器材的质量。
让路径行业目前集体发力的真实商业逻辑是:由于使用频率较大,加之室外风吹雨打加速了器械老化,致使很多在2006年―2007年间由各地体育部门铺设在全国的路径设施的损坏和报修目前已逐渐增多。一般的健身路径器材的使用年限为4―5年,因此很多小区的路径器材已经到了大规模更换的采购“临界点”。
正如中国体育用品联合会相关负责人所言:“健身路径企业将要开始打造‘技术联盟’――依靠技术和标准化来实现整个行业的提升。”
健身体育路径范文6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中央关于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决策部署,以建设“和谐社区”及创建“文明城区”为目标,以社区体育活动为载体,大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满足辖区居民不断增长的健身需求,提高社区居民的身体素质和生活质量,推动全区精神文明建设再上新台阶。
二、活动内容
1、积极发展壮大社区“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加强社区体育指导员队伍建设,进一步发挥社会体育指导员在开展全民健身活动中的主力军作用,每年有计划地组织体育骨干参加各级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到年底全区社会体育指导员人数达到500人以上,实现每1000人拥有社会体育指导员比率为一名以上,辖区内固定的体育活动场所和晨晚练点配备一名以上社会体育指导员的目标。
2、广泛开展适合不同人群需求的体育健身活动项目。一是帮助社区成立各种健身队伍,利用节假日、双休日和业余时间,有组织地开展小型多样、喜闻乐见的健身活动,反对封建迷信,抵制侵蚀,积极普及、建设健身气功站点;二是邀请体育健身专业人士深入社区居民中,指导社区居民开展体育健身锻炼,教授科学、文明、有益健康的体育健身锻炼项目及好的方式方法;三是积极做好国民体质监测工作,配备一定数量经过培训的测试员,尽可能多的开展监测活动,加强体质测试的档案管理、跟踪随访及科学活动的指导工作,提高群众体育健身的科技含量。
3、积极创造条件,多渠道筹集资金,加强社区体育活动场地的建设和管理。继续实施“城区规模以上全民健身工程建设”,在管好现有健身路径的同时,积极争取上级业务主管部门支持,加快辖区内健身器材建设,增加社区体育活动场所。加强对社区内体育设施及健身路径的管理和维护,定期进行安全检查,对存在质量和安全隐患的体育设施要及时采取措施进行维修,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