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农业发展的方向及重点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农业发展的方向及重点范文1
[关键词] 农业结构调整 现状及问题 措施
[中图分类号] F320.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4)08-0036-01
农业转变是一个缓慢而长期的过程,由于农民收入水平低,农业生产新科学技术不能被有效利用等问题普遍存在。因此,为了能够尽快缩短转变周期,就需要清楚认识到其中存在的问题,并具有明确的发展方向。
一、现代农业发展的现状
1.农业产品结构现状
随着农业经济的发展,我省农产品量有了很大提升。家庭承包制和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在一定程度上调动了人民的积极性,从而促进了农业生产力的迅速发展,使粮、油、棉等都取得了很大的成绩。近几年来我省粮食产量一直在加速增长,且位于全国发展的前列,不仅解决了本省以往的吃饭问题,而且每年还可以外调一部分粮食来支援外省。然而,在产品结构仍有一些问题存在:主要表现是现行的农业机构与市场需求机构不能够符合,不能满足农民对提高经济收入后对于产品多样化、优质化和专业化的需求。在种植业中,优质的品种与国外相比较还存在一定差距。随着社会对于需求产品多样化的提升,我省传统主要追求产量的生产模式,已不能够满足发展的需要。因此,仍保持传统的模式,就造成了单一产品过剩的现象,即低档和普通产品较多,高档和深加工产品较少。
2.农业技术结构现状
农业技术结构是指服务于农业各行业和各环节,各类农业科技资源、技术构成、技术配置的总和。目前,在农业发展过程中,我省的农业产品技术含量仍然比较落后,市场竞争力比较弱,农业科技水平还比较低。对于农业科技贡献率与其他地区相比较仍有一些差距。同时,我国在现阶段农业结构中也存在一些问题:首先是化学等生物技术发展较快,机械技术发展相对缓慢,其次是农业生产中领域技术发展迅速,产前和产后的技术发展滞后。三是种植业比较多,养殖业比较少,传统类农业多,高新技术型少。产量技术发展快,质量技术水平发展慢,开发应用技术多,治理和恢复性技术少。
3.农村人力资源结构现状
我省农村有着丰富的人力资源体系,如果这些资源可以被有效的利用,对于农业经济的发展和提高农民的经济效益都有非常大的推动作用。然而目前我省人力资源的还存在一些问题:一是文化水平较低,经调查显示农村中、小学文化程度的人员所占比例较大,而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所占比例较少,而且文盲现象也普遍存在。二是农业技术水平低。全省大部分农民劳动者由于文化水平有限,且没有经过专业的培训,因此,农业技术素养偏低。三是思想观念比较落后。许多农民有着传统旧思想,小农意识比较严重,不具有发展的长远特征,因此不能对自身的文化层次和技术水平有明显的提高。
二、我省现代农业发展的对策
现代农业发展在发展过程中存在许多问题,面对这些问题就需要认清问题的根本和本质,从而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对于解决措施可以重点从以下几点做起:调整农业产品结构,调整农业技术结构和调整人力资源结构等 。
1.调整农业产品结构
首先要打破传统旧观念和小农思想,接受新的思想理念。由于我省大部分地区属于传统农业区,因此,传统思想比较牢固。农民文化水平有限,所以不能很好接受新事物,缺乏创新意识。对于耕作过程,也仅仅是为了生存,没有竞争意识,只会遵循传统耕作观念,安于现状,所以要想调整我国农业产品结构就要转变农民的观念,消除小农意识,使农民能够勇于担当产品调整结构的风险,提高自身的思想认识。其次,对于农产品生产工作要推行标准化作业,规范化和标准化作业是调整我国农业产品结构必备的条件,也可以为进行食品工业化生产提供优质原材料。农产品需要通过加工得到增值,而加工食品想取得发展也需要越来越多的规格化和标准化的优质原材料。
2.调整农业技术结构
目前,农业技术的发展主要集中在农业信息化技术,安全农业技术和农产品加工技术等方面,要想使得农业技术能够更好、更快的发展就要实现四个转变。一是要将提高产品的产量作为主要研究目的向提高产量和品质并重的提下、以优质为主要的导向转变。随着农业发展阶段性变化,以及人们消费需求结构和层次的转变,为消费者提供安全、优质和营养的农产品则成为了农业结构需要调整的主要发展方向。二是要注重产中技术为重点向产前、产中和产后全过程技术研究转变。三是从一单项技术为重点的研究向配套技术研究进行转变。农业技术结构的调整不仅仅是有几个单项技术组成,需要建立农业综合配套技术体系。四是以单方面以农业科学为重点向农业科学与其他科学门类相融合作为重点的方向转变。农业结构的调整,不是单一农业作物优良品种和农业耕作制度的转变,而需要环境、资源、人口等综合因素的调整,必须同经济、环境、人口等科学有机的相结合。
3.调整农村人力资源结构
加强农村人力资源的合理化利用优势,提升农民的文化水平和素质,是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的一个关键性因素。农村人力资源的结构调整,一是致力于农村人力资源的合理利用 ,树立起“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加强建设农村科技、教育、经营等多方面人才队伍,使农村可用人才的数量与技术水平与农业结构调整及转变方式相适应,从而切实对于人力资源结构进行调整。二是政府部门加强宏观调控作用,加大对农村教育的资金投入力度,落实好义务教育问题,提高九年义务教育的水平。三是建立城市教育和农村教育的协调发展机制,提高农村人员的受教育水平。以此来提升农民思想认识,培养出一批专业素质和水平都优秀的实用型人才队伍。
参考文献
[1]林善浪,张国.中国农业发展问题报告[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3.
农业发展的方向及重点范文2
一、基本情况
耕地面积8.1万亩,张店区现有农业人口14.04万人。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1.1286万元。年,为加快提升全区农业发展整体水平,按照市委市政府的统一部署,区委区政府立足区情,确定了调整农业结构,优化农村环境,富裕农民生活,服务城市需要”现代农业发展思路,着力推进都市农业发展。成立了由政府牵头、部门组成的加快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工作领导小组,先后印发了关于加快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的实施意见》关于推进全区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及股份合作制的指导意见》对加快发展中心城区都市农业做出了全面部署。目前,区都市农业发展初具规模,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开始显现。
1科学规划。
大中小相配套”原则,全区都市农业发展遵循“点线面相衔接。因地制宜,着重建设“四个片区”一是建设优质粮食生产片区。主要是依托马尚镇、房镇镇、中埠镇等区域内的农田,发展精准农业生产,建设优质粮食生产基地。二是建设生态涵养发展区。以黑铁山、玉皇山、炒米山、唐家山等区域为主,深入挖掘山区特有资源优势,积极发展特色农业、生态农业和休闲观光农业。三是建设生态经济林果带。傅家镇、马尚镇、房镇镇重点实施滨博高速公路沿线经济林产业。四是进一步打造城市绿地生态体系。主要沿主干公路、主河道建设绿色通道、防护林带以及环村、环镇生态林,大力发展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兼备的经济林果带。
2突出特色。
农业结构调整进展顺利,区都市农业园区发展特色鲜明。生态绿化修复初见成效,都市型现代农业框架初步形成。目前,累计种植核桃8000余亩;初步完成大规模沿路、沿河绿化,种植园林绿化苗木9000余亩;黑铁山区域生态修复规划面积2230亩,已完成苗木种植1200亩;实现土地流转面积达到1.96万亩,发展种植专业合作社8家。以建设各具特色的都市农业园区15个,总规划面积8000余亩,计划投资近9亿元,已完成投资2.8亿元,同时,注重引导园区积极与科研院所联系,引入先进的科技项目,种植适合本地的特色农产品,带动都市农业向名、特、优方向发展。
3政策引导。
制定了一系列的都市农业补助、奖励政策。按照都市型现代农业示范园区规划建设的单位,区政府从财政上不断增加对都市农业发展的投入。区财政按照当年实际投资额的5-10%予以补助;对按照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规划要求实现长期结构调整的按照其调整面积,区财政按每年300元/亩的标准连续补助三年,当年提供300-500元/亩的苗木补助;对实现长期结构调整的镇,区财政按照每调整1000亩奖励2万元标准予以奖励。对都市农业园区建设配套设施所需的用地指标,优先予以安排。目前,全区已兑现各类苗木补助款490.31万元;对5个都市农业示范园区发放奖励资金45万元。同时,积极协助解决都市农业园区用地问题,已落实新增指标和挂钩指标1654.2亩。
4发展良好。
全区都市农业发展,目前。正逐步实现由过去的家庭式零散的苗木培育、单一的农作物种植,向集体种植、优质种植、休闲观光、增收增效于一体的多功能方向发展。生态庄园、吉田园、农业高科技示范园、名典彩叶观光园、十三皇庄农业生态观光园被命名为市级都市农业示范园区。按照“宜粮则粮、宜菜则菜、宜苗则苗”原则,对孝妇河、滨博高速公路、张周路等重点地段,沿河、沿路种植了经济林,对黑铁山、玉皇山、炒米山等重点区域,实施大面积生态修复工程。土地流转逐步规范有序,土地集约化利用程度得到增强,流转的近2万亩土地中,有98%以上的项目达到50亩以上的规模化经营标准,促进了农业结构优化调整,增加了农民收入,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
二、存在问题
全区都市农业整体发展势头良好,当前。但仍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对都市农业的重视程度有待加强。目前。对发展都市农业带来的经济、社会、生态的综合效益认识不够深,因此,对都市农业发展还存在重视程度不够的现象,尚未形成发展都市农业的良好氛围。部分财政补助资金不能及时兑现,一定程度上挫伤了发展都市农业的积极性,不利于我区都市农业今后的健康发展。
2发展都市农业与城市发展尚未实现有机统一。政府宏观上对都市农业发展做出了部署。社会投资都市农业的信心不足。
3土地使用效率有待于提高。有的园区和部门难以突破固有思维模式。灵活运用,限制了都市农业发展。
4都市农业园区发展有待于规范。使园区发展能够得到有效控制和指导。目前,政府宏观的规划需要进一步细化。都市农业园区建设没有制定相配套的发展标准,多数园区存在发展自由现象,发展方向、目标不够清晰,园区建设档次低,发展层次不高,同时,容易造成个别园区变相圈地。
三、建议和对策
把城区与郊区、农业和旅游,都市农业是随着城市化水平和人们收入水平的提高。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结合在一起的新型产业,依托城市、服务城市、适应城市、满足城市人们各种需要的现代农业。区都市农业发展应立足区位特点和市场需求,因地制宜地确定都市农业发展方向、形式、规模和布局。
1加强宣传提高认识。形成都市农业发展合力。一是进一步加大发展都市农业宣传力度,提高全民对发展都市农业的认知度,形成良好的发展氛围。二是不断强化基层政府对都市农业发展的宏观指导,同时,农业部门要结合各镇实际情况,有针对性的指导各镇编制都市农业发展规划,促进我区都市农业健康有序发展。三是及时兑现有关都市农业发展的财政补助资金,充分调动和激发发展都市农业的积极性。
2纳入城市发展总体规划。夯实都市农业发展基础。农业、规划、土地等有关部门要充分结合中心城区“十二五”发展规划,针对不同时期的发展目标,根据地理特点,进一步细化我区都市农业发展布局,使全区都市农业发展更加贴近实际,更加科学合理,鉴于中心城区的发展规划要求,建议我区都市农业今后可重点围绕黑铁山、玉皇山、炒米山等东部地区进行发展。
3科学实施土地流转。充分提高土地使用效率。一是主动争取国土资源等部门的支持与配合,以镇、街道为单位,建立规范的土地流转平台,将土地流转纳入基层政府管理,以镇、街道为主导,统一调配使用,尝试联租、联包方式的同时,促进土地流转有序进行。二是要结合城市规划、土地规划,预防因短期性用地给园区建设带来的投资浪费。三是实施土地流转中,要坚持群众自愿原则,切实保护好群众利益。
农业发展的方向及重点范文3
1京津冀农业现状及发展方向
1.1北京市农业现状及发展方向北京市拥有1600万常住人口,1.64万km2土地面积,属于都市型现代农业。加入WTO以来,我国政府加强了对北京农业发展的政策支持,但由于北京人口密度太大,本地区农产品尤其是品牌农产品供不应求,农产品价格也不断提高,现以输入外地农产品为主。北京市未来农业发展方向是提高农业生产率,实现生产标准化、产品安全化和质量化。
1.2天津市农业现状及发展方向天津市属于外向型都市农业,农业生产逐步向产业化发展。虽然天津农业产业化发展有很大进步,但也处于本地农产品供不应求的阶段。天津市未来农业发展方向是积极吸取外企的先进农业科学技术弥补自身的不足,加大资金支持力度,提高农业科技化水平础。1.3河北省农业现状及发展方向河北省是农业大省,中国农耕文化的发祥地。20世纪80年代以来,河北省农业投资总量显著增长,但农业投资增幅大、农业基础设施投资比重低,严重影响了农业的发展;河北省农产品品牌化不够完善,农民收入低,消费者水平不高。河北省未来农业发展方向是改进现代农业科学技术,实现产品品牌化,以输出农产品为主,充分利用优越的地理位置加大与京津的农业合作。
2京津冀农业协作发展的制约因素
2.1区域利益呈非合作博弈京津市场准入门槛高,利益封闭,要素进多出少。京津冀相似的产业结构无法承担区域行政博弈中一些产业地位相对位次下降的风险,在现有利益机制下,河北省采取弃重(工业)强农战略的代价巨大,这也是在市场机制下京津冀农业难显协调发展,京津冀与长三角和珠三角相比农业发展相对落后的主要原因。
2.2缺少区域整体协作观念京津冀地区自身合作意识不强,根本原因是在各自行政区内考虑发展的成本低,从京津冀整体考虑持续发展的成本高,即外部性损失以及外部成本内部化的负担都不愿意各自承担,都尽力以转移外部性换来区域内发展的福利最大化。因此京津冀地区缺乏利用市场机制推进区域农业合作的意识,追求官本位秩序下的的惯性思维和行动的路径依赖,束缚了市场与政府的手段协调[1]。
2.3区域协作战略和规划难以整体设计《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年)》、《天津城市总体规划(2005—2020年)》的制定和河北省提出“一线两厢”战略构想,虽然都提出了建立环渤海合作机制,但由于京津冀农业协作要跨行政区划,涉及首都、1个直辖市和1个相邻省,行政关系的整体协调,要跨越多层行政区,在不同的发展阶段水平上,要综合考虑短期与长远、部门与区域的复杂关系。三方既要在相互协调中优化资源配置的新建设,又要在整体利益良性互动约束下兼顾各方利益,其难度之大导致京津冀农业区域协作规划难以出台。
3京津冀农业协作发展可行性分析通过计算京津冀区位商来分析京津冀农业协作发展的可行性。区位商又称专门化率,用一个地区特定部门的产值在地区全部产值中所占的百分比与该部门在全国部门产值中所占百分比的比值来衡量一个地区经济发展的专业化水平。当区位商≤1时,说明该地区专业化程度低于全国,属于自给性部门;当区位商>1时,说明该地区专业化程度高于全国,专业化水平高[1]。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00—2009年数据,计算出京津冀农业区位商(表1)[2]。
4京津冀农业协作发展模式根据京津冀农业的组织结构关系、要素投入整合关系和区位优势,提出未来京津冀农业的合作模式如下:
4.1龙头企业带动模式龙头企业带动型是以公司或集团企业为主导,以农产品加工、运销企业为龙头,重点围绕1种或几种产品的生产、销售与生产基地和农户实行有机联合,进行一体化经营,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经济共同体[3]。在实际运行中,龙头企业联基地,基地联农户,进行专业协作。龙头企业带动型发展模式可以降低交易成本,不必再去市场上逐一谈判,不必花费过多的精力寻找供方或需方,生产者由此可实现区域化生产,引进先进技术,加工厂家和经销商可扩大规模,取得规模效益。以龙头企业为结合点,开展项目研究与开发,突破传统的生产模式,能够起到1+1>2的效果。
农业发展的方向及重点范文4
Abstract: Low carbon agriculture is modern agriculture with low consumption, low pollution, low emission and high efficiency as the foundation, is the inevitable choice to cope with climate warming, is to realize the agricultural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 China and the only way which must be passed to improve the market competitive power. This paper takes Anhui Province as the research object, based on the comprehensive analysis of low carbon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situation in Anhui Province, according to the low carbon agriculture in the necessity to the development of Anhui, puts forward some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to develop low carbon agriculture development, such as promotion propaganda; to increase government support etc.
关键词: 低碳农业;现状;对策建议;安徽省
Key words: low-carbon agriculture;current situation;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Anhui province
中图分类号:F3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26-0007-03
0 引言
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就是农业,农业能够得到可持续发展,不仅关系到粮食安全以及生态安全,更关系到国家安全以及民族的生存和发展。为了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推进清洁生产和发展低碳农业。低碳农业应当遵循“4R”原则,即减量化(Reduce),再利用(Reuse),再循环(Recycle)和再思考(Rethink),利用物质能量循环、生态位等生态原理,以“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为新特征,“农业生产、安全保障、气候调节、生态涵养、农村金融”等功能突出的新型农业。
安徽省虽然具有丰富的农业资源,但仍旧是传统粗放型的生产模式,农业的整体竞争力较差。因此,2010年5月安徽省编制了《安徽省低碳技术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其中农业是低碳技术发展的重点和方向之一。农业作为重要的碳源、碳汇系统,将在安徽省低碳经济的发展中产生重要影响。
1 安徽低碳农业发展现状
安徽作为全国的农业大省,粮食产量一直位居全国前列,但是长期的石化农业发展模式在促进安徽农业生产取得较快发展的同时,也使其面临着环境恶化,如农村水源污染严重、土壤污染严重,农村固体废弃物污染蔓延。
1.1 农药和化肥施用量依旧呈增长趋势 近年来,随着现代农业的发展,安徽积极推广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业,生物肥料及生物农药技术在农业生产中不断被推广利用,越来越多的优质农产品被送上了消费者的餐桌。然而,受比较效益驱动,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商业肥料及农药的使用比重仍然较大,农业施用量比重远高于林业,仍呈增长趋势。从统计数据看,2011年,农业及林业施用化肥总量约为3296711吨,施用农药总量约为117475吨。根据图1可知,从2001年到2011年,化肥和农药的使用量一直处于一个持续上升的状态。
1.2 传统发展模式仍起着较大影响
通过表1可以看出,安徽省农业碳的排放量近11年来呈现整体上升的趋势,2011年较2000年增长了29.07%,年均增速为2.64%。各种农业投入的排放量增加程度不同,增速最大的是农药,为4.32%,其次是农膜,为3.53%,最次是化肥,为2.49%,农业机械和灌溉的年平均增长率接近1%。这与近11年安徽省农用物资投入量以及农业机械化程度增加有直接联系。有研究结论显示,2008年安徽省无论是单位耕地面积的农业碳排放量,还是农药、化肥、农膜、农用机械碳排放都位居全国前10位。通过以上分析说明,安徽省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农业发展传统的高碳模式。只有注重农用花费物资的减量高效利用以及提高农业灌溉效率,才能显著降低农业碳的排量。
1.3 认识浅显化,经营粗放式 我省农民对于低碳经济的认识还处于浅显化阶段。我省农作物生产规模大,并且施肥大都依赖化肥肥料,由于我省农业还处于粗放式经营阶段,导致了由于缺乏动力收集而造成了新的污染,此外,大量的焚烧秸秆污染了大气。这些都阻碍了农业生产环境的有效质量。
1.4 政策配套不够全面,发展空间有待扩张 目前,我省低碳农业发展政策体系配套还不够完善,缺乏发展空间。虽然粮棉等农产品有着完善的收购体制和政策,无论是收存体制还是贷款方面都有相应的支持。但是就现状来看,在新的能源危机、低碳减排等方面还没有建立完善的支持低碳农业发展的政策体制,这些方面急需进一步完善。
2 安徽省低碳农业发展的必要性
2.1 是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实现农业转型升级的重要途径 安徽作为中部省份的重要代表,迫切需要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并进行转型升级,用低碳的农业发展方式突破资源环境的制约,优化农业生产环境的同时提高农产品的品质。改革开放30多年来,虽然安徽农业发展保持了较快的增速和较高的竞争力,但依靠资源消耗、增加物质投入的粗放型生产方式尚未根本转变,仍处于农业现代化进程中。当前城乡居民对农业产品的形态和质量要求发生深刻变化,农业的竞争力和增长点也从量的增加转向生产、生活、生态多种功能的拓展,使得安徽转变农业发展方式、进行转型升级的任务更加紧迫。低碳农业经济注重将农业经济活动、生态环境建设和倡导绿色消费融为一体,更强调农业结构、生产方式与环境承载力之间的协调,因此,发展高效生态低碳农业,可促进安徽农业向经济高效、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方向转变。
2.2 是建设农业强省的必然要求 在本世纪初,安徽就提出了大力发展高科技农业、建设科技农业强省的战略目标,这也是安徽在现实情况下发展现代农业的必然选择,而提高农产品的品质是核心和关键就是降低污染,减少碳排放。发展低碳农业至少在3个方面有助于安徽建设农业科技强省。一是通过重构农业有机废弃物还田的技术路线,提高土壤的有机质,进而增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二是通过实施节水、节肥、节药、节能等各种节约措施,减少农业生产污染;三是在产前、产中、产后全程推行标准化农业生产技术,保障农产品的质量安全。
2.3 是建设生态文明改善农村环境的现实选择 在新农村建设中,安徽很多农村地区的面貌发生了较大改善,但是,不少地区仍然存在农药、化肥、农膜过度使用,农机能耗高、废气排放多,秸秆焚烧污染大气,畜牧业废弃物难以无害化处理等问题。这些问题长期得不到有效解决,不仅影响了农业发展和生态环境,而且降低了农村居民生活质量。安徽省在十二五规划中已做出了建设生态文明的决策部署,强调要发展生态经济,优化生态环境,加快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模式和消费方式。因此,只有用低碳农业模式取代传统高耗能、高污染农业增长模式,才能真正让农民群众既有好的农业收益,又有好的生活环境。
3 安徽低碳农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安徽低碳农业发展虽然有一定的基础,但仍存在许多问题。国内外的实践经验表明,安徽推进低碳农业发展的措施,应重点体现在加强政府的宏观指导、健全市场机制、完善低碳农业技术创新体系、推进低碳农业技术服务体系、建立多元化投融资机制、完善政策法规保障及社会保障体系等几方面。
3.1 建立完善低碳农业科技创新体系 一是搭建科技创新平台,提升低碳农业自主创新能力。首先整合安徽优势科技资源,组建低碳农业发展机构,为低碳农业发展提供技术指导和支持;其次鼓励有条件的农业企业建立低碳技术创新机构,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优势技术;再次将低碳农业纳入到科技攻关计划,攻克制约低碳农业发展的关键、共性技术难题,加大对低碳领域相关技术创新的支持力度;最后是加强国际合作,引进吸收国际先进低碳农业科技成果;二是建立重大科技研究项目管理体系,相关部门分工负责重大科技项目的研究和实施工作;三是形成完善的低碳农业技术支撑体系。重点研发和推广应用资源节约型技术,农用化学品的减量化使用及其替代技术、清洁能源技术、废弃物无害化处理与资源化利用技术等。加快低碳农业技术标准的制定,形成科学、统一、权威的标准化体系。
3.2 加强低碳经济进农村的宣传,提高农民低碳意识 我省要想发展低碳农业,必须从以下两方面入手:第一,提高农民的低碳意识。为了使农民在思想上能够主动的接受低碳观念,必须大力做好低碳农业的宣传以及教育工作,使低碳农业的理念深入农民内心。第二,加快转变农业的生产方式。低碳理念的本质就是节能降耗,我们应当认识到,降低农村碳的排放量是一个长期而艰难的过程,应当推行涉农生产节能减排责任制以培育低碳农业的管理理念。研究发达国家低碳农业的先进做法同时结合我省的实际情况,探索出一条切实可行的低碳经济的新道路。其次,还要逐步开发并完善农业能源效率的标准,使得低碳农业有法可依。我省应加强低碳经济政策的制定,引导农村开发低碳产业,鼓励公众使用绿色材料,倡导低碳经济。
3.3 推进低碳农业技术成果转化与推广服务体系建设 一是建立一批低碳农业示范基地。加快建设一批科技含量高、辐射带动能力强的低碳农业示范区,开展低碳农业技术的集成示范;二是建立低碳农业技术培训体系,提高农民素质;三是建立健全科技推广服务体系。结合基层农技推广体系的建设和改革,把服务低碳农业发展作为基层技术推广体系的重要内容,切实完善各类低碳农业项 目的后续服务,建立低碳农业发展的长效机制。
3.4 建立完善低碳农业发展的多元化投融资机制 一是研究设立推进天津市低碳农业建设的专项资金,加大对低碳发展的政策研究、技术推广、试点示范、宣传培训及重大项目的支持力度;二是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和有利环境,建立股票债券融资、招商引资、金融信贷、民间资本等多元化融资体系,为低碳农业企业发展提供良好的投资软环境。同时,加强同国际社会的交流与合作,积极争取有关国际机构的资金和技术援助。
参考文献:
[1]李波,张俊彪,李海鹏.中国农业碳排放与经济发展的实证研究[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1,25(12):8-13.
[2]马涛.上海农业碳源碳汇现状评估及增加碳汇潜力分析[J].农业环境与发展,2011(5):38-41.
[3]田云,张俊飚,李波.基于投入角度的农业碳排放时空特征及因素分解研究——以湖北省为例[J].农业现代化研究,2011,32 (6):752-755.
[4]闰铁柱,杜会英,夏维,等.安徽省畜禽粪便污染现状及其防治对策[J].农业环境与发展,2009(2):58-62.
[5]翁志辉,林海清,柯文辉,等.台湾地区低碳农业发展策略启示[J].福建农业学报,2009,24(6):586,591.
[6]高旺盛,陈源泉,董文.发展循环农业是低碳经济的重要途径[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10,18(5):1106-1109.
[7]陈莉.低碳农业经济:我国农业发展的必然选择[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201l(3).
[8]姚飞.安徽省耕地资源利用分析[J].科技信息,2006(1).
[9]潘成荣.安徽省耕地资源利用分析[J].农村生态环境,2004 (1).
农业发展的方向及重点范文5
关键词生态农业;建设;现状;问题;建议;安徽泾县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生态质量和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健康消费、绿色消费正成为人们的消费主流。发展生态农业,不仅能够解决长期以来粗放的农业生产方式带来的资源短缺、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等问题,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而且有利于人民群众生活质量的提高,是实现农业和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2004年泾县被列为省级生态农业建设示范县。经过几年的建设,泾县生态农业有了一定的基础,并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但一些制约生态农业发展的体制性、机制性问题还有待解决,需进一步完善措施,加快发展。
1泾县生态农业发展的现状
近年来,泾县县委、县政府非常关注生态农业发展,确定了“生态立县”的发展目标,2005年11月,《泾县生态农业发展总体规划》通过省农委组织的专家组论证,2006年4月泾县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批准实施,从制度上保证了泾县生态农业建设的实施,使泾县在生态农业建设工作中呈现出了认识上逐步统一、治理上逐步科学、投入上逐步加大、速度上逐步加快的良好局面。
1.1农产品质量稳步提升
以农业标准化生产、农业投入品监管、生产环境和农产品质量跟踪监测等环节为重点,深入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行动”,对农业面源污染进行综合治理,通过严禁高毒、高残留农药使用,推广平衡施肥技术、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技术、病虫草综合防治技术等一系列措施的使用,化肥使用强度由2004年的325kg/hm2降为2006年的295kg/hm2,病虫综合防治率由2004年的45%提高到2006年的60%,农膜回收率由2004年的20%提高到2006年的25%,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由2004年的38.8%提高到2006年的49%,规模化畜禽养殖场粪便综合利用率由2004年的74%提高到2006年的80%。至2006年,全县建成标准化农产品生产基地15个,面积1.7万公顷,其中2666.7hm2茶园被授予全国绿色食品(茶叶)原料生产基地达标县,有16个农产品取得无公害、绿色(有机)食品质量认证。2006年在全市率先推行农产品产地编码卡试点,制定农产品生产技术及操作规程9部,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室,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年均抽检样品500份,合格率97%。
1.2农业生态环境得到改善
通过实施“国家公益林”工程、退耕还林工程、长江防护林工程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全县林业用地面积达到14.2万公顷,有林地总面积12.85万公顷,森林覆盖率提高到65%;围绕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和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大力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组织实施农业综合开发,完成综合治理面积3800hm2;制定实施了《泾县土地资源利用发展规划》《泾县矿产资源利用规划》,对无证开采矿企业实行了关停并转,泾县的矿产资源和地质环境保护工作得到了进一步加强。
1.3畜牧业和农村沼气建设发展加快
畜牧业作为我县农业发展的支柱业,已成为农民增收的主要来源,2005年泾县畜牧业总产值达到3.3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30.5%,农村沼气新能源建设日新月异,至2005年底全县共建沼气池586口。新农村建设示范村16个,其中查济(星吾公)村被列为农业部乡村清洁工程建设示范村,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在全市处领先地位,综合利用率达到49%,农村生态环境和农民生活质量同步改善和提高。
1.4龙头企业成为引领生态农业建设的典范
一批规模大、带动能力强的农业企业开始涉足生态农业建设,为生态农业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如以种、养、加为一体的安徽祥泰公司,开发荒山荒坡种植青梅67hm2,建起了集林、果生产加工、生猪养殖、沼气建设和生态旅游为一体的生态农业园。
2存在的主要问题
泾县生态农业建设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面临的问题也不容忽视。主要表现在:一是破坏生态的现象依然严重,部分基层干部群众生态意识、责任意识不强,化肥、农药使用严重超标,乱砍滥伐林木、乱占滥用林地资源的现象屡禁不止。二是体制不顺影响生态农业发展。生态农业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由于涉及多个部门,工作上缺乏协调,职能上存在交叉。三是生态建设投入不足,虽然县财政在生态农业建设上投入逐年加大,但不能满足发展的需求。
3对策与建议
生态农业建设能够实现农业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双重功能,代表着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根据建设要求和发展方向,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3.1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
《泾县生态农业发展总体规划》己批准实施,要严格按照规划目标组织实施,减少随意性,做到整合资源、统筹发展。要建立生态农业建设专门机构,明确职能部门的责任,加强对生态农业建设的指导和监督,做好部门之间的协调配合,形成生态农业建设的强大合力。
3.2拓宽融资渠道
进一步加大政府投入,保证财政预算逐年增加,遵循市场规律,发挥政府投入的导向作用,采取财政贴息、投资补贴等手段,引导社会资金,投资生态农业,逐步形成政府投资为导向,农民与企业投入为主体,信贷投入为补充的市场化、社会化、多元化的生态农业建设投入新机制。超级秘书网
3.3抓好示范点建设
生态农业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要在点上求突破,在质上求提高,要以点带面逐步推广。结合泾县的环境特点,重点做好生态农业示范园区试点建设,开发观光农业,完善服务功能。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在生态农业建设中的示范带动作用,为生态农业建设的整体推进提供经验。
3.4推进农业循环经济发展
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是生态农业建设的根本,也是建设节约型社会的必然要求。根据我县的特点,要把发展沼气建设作为农业循环经济体系中的关键环节来抓,围绕沼气建设,推进农业结构优化调整,大力引导畜牧业的发展,推动种植业由二元种植结构向三元种植结构转变,推广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技术、猪-沼-茶(粮、蔬、果)等生态循环模式,促进农业资源的综合利用,提高农业综合效益,让农民在生态链条中增效。
农业发展的方向及重点范文6
关键词:农业发展;差异比较;经验借鉴;中美农业
中图分类号:F323.22 文献标识码:A
原标题:中美农业发展差异分析及对我国的借鉴
收录日期:2016年8月23日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党的“十六大”开始提出了“城乡一体化”建设的要求。截至2014年底我国城镇化率已经达到54.77%,粮食产量达到60,702.61万吨,农业总产值达到58,343.5亿元,占全国GDP的9.1%。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农业还相当落后,在农业发展的许多方面存在着错误和不足,为了促进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本文从农业发展的不同方面,比较中美农业发展中的差异,找出我国农业发展中的不足,明确美国农业发展的特点,借鉴美国农业发展中的经验。因此,在这种情况下,本文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一、中美农业发展中的主要差异比较
中美农业发展中的差异是多方面的,结合中美农业发展的实际情况,主要从人口现状及土地制度、农产品结构及产量状况、农业生产方式、农业现代化状况、农业基础设置及科技投入、农业环境保护等方面,重点比较中美农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差异,以明确对我国农业发展的启示,探索促进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
(一)中美土地制度及人口状况比较。我国有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面积,居世界第三位。美国的土地面积为937万平方公里,占世界第四位,中美的土地面积相当。截至2015年底,中国耕地面积20.23亿亩,人均耕地1.480亩;美国耕地面积28.23亿亩,人均9亩,约0.6公顷。2015年我国期末人口为13.6782亿人,其中:男性70,079万人,女性66,703万人,农村常住人口61,866万人,城市化率为56.1%,农业从业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比率还在20%以上;而美国2015年的期末人口为3.2136亿人,其中男性人口15,865万人,女性人口16,271万人,农村常住人口5,785万人,城市化率约为82.61%,农业从业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比率约为1.85%,人均种地约3,000英亩,是世界上生产效率最高的国家。在土地所有权制度上,中国的土地所有制是国家所有和集体所有,以国家所有制为主,而美国的土地所有制是私有制,国家所占有的土地很少。
(二)农产品结构及参量状况比较。中国的农产品主要有:小麦、玉米、谷物、高粱、大豆、马铃薯、棉花、油料作物、花生、糖料、甘蔗、蔬菜等。2014年我国粮食总产量60,702.61万吨,其中小麦(包括冬小麦)24,628.84万吨、玉米21,564.63万吨、稻米(早中双)20,650.7万吨、薯类产量3,336.4万吨、豆类产量1,625.49万吨、油料产量3,507.43万吨等。美国粮食总产量约500,000亿吨,美国的农产品种类与中国不同,美国农产品以玉米和小麦为主,玉米约占总产量的80%,小麦约占总产量的10%。但比较人均产量,中美的农业发展状况就完全不同了,2014年中国的粮食亩产约为400公斤,美国同年度的平均亩产为510公斤;2014年中国农村的人均产量约为4,437.91公斤,美国农村的人均产量约为155,588.75公斤,美国农村的人均产量是中国农村人均产量的35.06倍,说明中美农业发展的差距还相当大。
(三)中美农业生产方式比较。中国的农业生产方式受历史背景的影响呈现出差异化的生产方式,主要以、集体合作社和国营农场为主。大多农村采用低级的家庭生产方式,一些有经济基础的农村开始实行集体合作或农场生产经营方式,在边缘区域特别在、内蒙等地还有规模比较大的国营农场,但我国国营农场的生产效率极低,生产经营效果也不及家庭联产承包。美国的农业以家庭农场为主,约占各类农场总数的87%,合伙农场占10%,公司农场占3%。1950年农场总数为565万个,拥有土地48,600多万公顷(包括耕地、牧场和饲草用地,下同),平均每个农场拥有土地86.2公顷。目前,美国的农场大约有200万个,每个农场的土地规模为200公顷左右,农场数量下降了60%多,平均规模扩大了一倍,全国农业从业人员占总人口的比率下降到2%以内,具有很好的农业生产经营效果和效率。
(四)农业现代化状况比较。中国农业到目前为止还处于半手工半机械化的生产方式中,农业的现代化水平相对较低。特别在联产承包责任制下,除了播种和收割以外,其他劳动还是手工为主,致使中国农村的现代化水平相对不高。美国农业在20世纪40年代就实现了农业生产的机械化,60年代实现了翻地、整地、播种、田间管理、收获、干燥等过程的机械化,70年代完成棉花、甜菜等经济作物从生产到收获的机械化,现在已经把计算机普遍应用于农机以及农业管理,其农业现代化程度已经相当高,人均种植3,000英亩土地,平均亩产超过500公斤,最高亩产超过1,000公斤,是世界上效率最高的农业,在这方面值得我国借鉴。
(五)农业基础设施及科技投入比较。中国的农业基础投入相对薄弱,国家主要投资重大基础设施,主要是水库、道路、山川河流改造等,农业生产的设备及生产环境改造等还需要农户投资,存在基础设施投资不够均衡的现象。其科技投入也有同样的现象,从投资的统计资料来看,中国农业基础设施投资与科技研发投入总额占农业总产值的比率不足1%,表现为投入的相对薄弱。美国政府对基础设施的投资,1950~2001年投资360亿美元;2014~2023计划投入480亿美元;在技术研发方面,2000年政府的投资为995.6亿美元,转移支出投资2,578.30亿美元;到2012年政府的投资达到1,524.20亿美元,转移支出投资为4,701.14亿美元。据统计,2015年美国农业基础设施投资占农业总产值的比率在1.5%左右,农业技术研发投入占农业总产值的比率在2.8%左右,可见我国农业投入与美国相比还有很大差距。
(六)农业环境保护及政策比较。我国农村的环境问题进入21世纪以后才开始受到人们的重视,目前我国农村的发展仍处在用污染环境换取收入的阶段。尤其是养殖业发展以及乡镇企业的发展造成了严重的农村环境污染,在一系列环境保护政策的压力下,农村环境污染虽受到一定重视,但治理效果还很不明显,环境污染治理投资也相对较少。美国在20世纪30年代就开始了农业环境保护,主要利用法规手段以及经济手段,通过制定一系列法规限制农业生产的环境污染行为,利用税收、信贷、补贴等手段,激励农业生产保护环境。同时,政府加大对环境污染的治理,农业生产环境污染倒“U”趋势形成。
二、美国农业发展的特点及对我国农业发展的启示
美国农业经过两百多年的发展已经成为世界各国农业发展的样板,值得我国农业生产及管理人员学习与借鉴。通过以上对中美农业发展中关键因素的比较分析,明确了中美农业发展的差异,这些差异就具体表现为我国农业发展的不足,以下通过分析美国农业发展的特点归纳对中国农业发展的借鉴。
(一)以完善农业法规和配套体系为基础。美国农业的发展以完善农业法规和相关的配套体系为特征,实现法制化发展。在规范化过程中,定位“农业是制造业和商业的基础”,把农业发展放在非常重要的位置。而我国经济发展中,过度追求城市化,对农村的发展不够重视,也缺乏规范有效的法律、法规体系,出现农业明显落后的局面。我国农业发展需要借鉴重视农业发展地位以及完善法规体系等,实现农业的稳步发展。
(二)以普遍的家庭农场为发展形式。私人农场是美国农业发展的主要形式,也是一个明显的发展特点。美国的农场在发展中收缩,1950年农场总数为565万个,拥有土地12亿英亩,平均每个农场拥有土地213英亩;到2010年,美国的农场下降为约220万个,农场占地面积为9.2亿英亩,平均每个农场的面积为418英亩。美国220多万户的农场中,大约有350多万的农业劳动力,每个农场主平均经营400英亩(2,400亩)的土地,每个农场的劳动力平均为1.6个。发展农场,利用现代化手段从事农业生产,把农民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现代化农场生产是中国农业未来发展的必然方向。
(三)全面的农业生产高度机械化是美国农业的一个明显特点。美国农业的现代化生产实现较早,20世纪70年代就已经全面实现机械化生产,这是农业生产快速发展的一个重要途径。目前,美国农业已经开始应用卫星通讯、遥感技术、电子计算机等高尖技术,将这些技术应用于农具以及农业管理,在农业生产机械化的基础上向现代化方向转移。这是我国农业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借鉴美国农业的经验,尽快实现农业的机械化是目前中国农业发展的必然选择。
(四)以技术研发和科学技术应用为农业发展的重要手段。美国农业的发展得益于重视科技研发、研发投入以及科学技术应用。美国在长期的农业发展过程中,长期保持高额的科技研发投入,研发支出投入达到农业总产值的2.5%以上,这种高额投入是技术发展的动力,也是促进农业生产发展的重要手段。我国的农业发展,今后应特别重视科技研发投入,尽快提升科技研发投入占农业总产值的比率,充分利用技术进步促进农业生产的高速可持续发展。
(五)始终重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美国的农业发展,在20世纪30年代就开始从不同的方面制定环境保护及治理的政策,通过最大限度地节能减排实现保护生态农业环境的目的,在农业发展过程中始终把环境保护放在重要位置是美国农业发展的经验,也是其重要特征。要实现中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就必须要克服先污染后治理的做法,在农业发展的过程中加强环境污染预防,最大限度地避免污染环境才是农业生产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是我国农业的长远发展目标,要在借鉴美国农业发展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农村发展的实际情况,有计划地设计与实施,才能够逐步实现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三、建议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农业粮食产量已经实现世界第一的目标,但在生产效率、生产方式、生产管理、生产效果、环境保护等多方面与发达的美国农业还有很大差距。为了找到我国农业发展的不足,针对存在的不足寻找可持续发展的有效对策,本文重点从人口现状及土地制度、农产品结构及产量状况、农业生产方式、农业现代化状况、农业基础设施及科技投入、农业环境保护等六个方面比较了中美农业发展中存在的差异,并结合分析美国农业发展的特点,总结了中国农业发展中可借鉴的对策,对促进中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特别的重要意义。中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是一项需要进行长期研究的重要课题,本文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中美农业发展差异比较分析以及可借鉴对策方面。限于本人水平所限以及积累的不足,本文的研究还很不完善,今后的研究应重视比较方法的研究以及实际情况的资料比较方面,通过对这些问题的研究促进本课题研究的有效性不断提高。
主要参考文献:
[1]叶楠.中美农业产业化对比研究及启示[J].产业经济,2015.30.
[2]韩啸,周云.中美农业合作空间研究――基于农业互补性分析[J].西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3.
[3]彭宇文,吴林海.中美农业科技体制比较与我国农业科技体制改革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0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