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茶叶的专业知识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茶叶的专业知识范文1
论文摘要:教师的职业技能,是指专门从事教师职业、运用教育理论知识完成教育教学任务所必备的专业性基本技能和技巧,它在整个教学环节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通过对小学教育专业学生的教师职业技能现状的调查,发现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即要提高小学教育专业学生的教师职业技能,必须做到:构筑明确的教师职业技能目标管理体系、优化教师职业技能训练管理过程、完善教师职业技能训练质量监控、建立有效的教师职业技能训练激励机制。
为了适应基础教育的改革与发展,解决师范院校学生的教师职业技能水平较低等问题,越来越多的高师院校坚持为基础教育服务的办学方向,突出师范教育特色,把对学生进行教师职业技能训练纳人到课程体系,并加强考核和管理。而体现师范教育特色之一的高师学生的教师职业技能训练工作,也一直受到教育主管部门的重视。如原国家教委师范司、浙江省教育厅(浙教师[2002]141号文件)先后制定了关于高师学生教师职业训练有关文件,明确了小学教师职业技能的概念与内涵,即:教师职业技能,是教师从事教育教学工作必备的专业性基本技能和技巧,是师范专业学生的一门必修课,它具有综合性、操作性、实践性等特点,是融理论与训练为一体的实践性很强的教育专业课程。小学教师职业技能主要包括:语言表达能力、文字与图形表达能力、课堂教学基本技能、现代教育技术与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美育与艺体活动技能、学生教育与班级管理能力等六个方面。
一、小学教育专业学生的教师职业技能现状调查
为了进一步了解小教专业学生的教师职业技能的现状,我们开展了小学教育专业毕业生的教师职业技能的跟踪调查活动。调查时间:2002年4月;调查对象及人数:湖州师范学院初教系200()届、2001届168名小教大专毕业生(包括高中起点三年制大专生、五年一贯制大专生、“三·二”分段大专生);调查方式: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向用人单位发出168份调查问卷,回收148份,回收率达88 %;调查内容包括:语言表达能力、文字与图形表达能力、课堂教学基本技能、学生教育与班级管理能力等方面;调查项目设计的依据:原国家教委师范司1992年(关于印发高等师范学校学生的教师技能训练基本要求(试行稿)的通知)、1994年制定的(高等师范学校学生的教师技能训练大纲(试行))、浙江省教育厅2002年(浙江省教育厅关于印发浙江省高等师范小学教育专业学生的教师职业技能训练要求与考核办法(试行)的通知》的文件精神。
调查结果如下:
1、语言表达能力:主要调查口头表达能力、教态两方面(见表1)。
2、文字与图形表达能力:主要调查板书书写水平(见表2)。
3、课堂教学基本技能:主要调查教学态度、对教材理解把握处理的能力、课堂应变能力三方面(见表3)。
4、学生教育与班级管理能力:主要调查组织管理能力、开展活动能力两方面(见表4)。
5、综合技能(见表5)。
从以上调查反馈的结果来看,用人单位对小教大专毕业生的教师职业技能给予了客观的评价和较充分的肯定。综合如下:对小教大专毕业生的教学态度方面满意率达到100;对小教大专毕业生的综合技能、板书书写水平、教态等满意率达到90%以上;对小教大专毕业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课堂应变能力、对教材的理解把握处理能力等满意率达到87%以上;对小教大专毕业生的开展活动能力、组织管理能力的满意率达到81%以上。但实际上小教大专毕业生的教师职业技能不容乐观,主要体现在:口头表达能力、把握处理理解教材的能力、课堂应变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开展活动能力很强和板书书写水平优秀的学生明显不多,相当一部分学生的教师职业技能只是达到了基本掌握的程度,在教学过程中很难达到运用自如的程度。
二、小学教育专业学生的教师职业技能对策研究
根据这次调查的结果,我们将进一步努力探索小学教育专业学生的教师职业技能的内涵,完善其培训内容、训练方法,既要研究小学教育专业学生的一般职业技能的训练的内容、方法,包括语言和文字技能、艺术和体育技能、教学媒体操作技能、组织管理技能;又要重视小学教育专业学生的专业职业技能的训练内容、方法,包括对小学教材的分析技能、教学设计技能、课堂教学技能、演示实验和制作教具的技能等,以提升毕业生的教师职业技能,提高毕业生对教师角色的适应能力。所以我们觉得对小教学生进行职业技能的培训和教师职业素质的养成,要有完善的配套措施和规范化的制度。
(一)要构筑明确的教师职业技能目标管理体系
长期以来,我国高师院校办学指导思想明显存在着“重学术性、轻师范性”的倾向,又因近几年各级教育主管部门下文要求开设的课程不断增加,而且各个学校为突出办学特色又出现了加大计算机、英语、公共选修课等课时的趋向,使原来已十分拥挤的课程显得更加繁杂,于是造成了现行小学教育专业课程体系缺少操作性、实践性强的执教技能训练课程、课程配比不合理的现象。另外,小学教育本科化之后,招收的是高中起点后的大学生,这些学生与五年一贯制大专生、“三·二”分段大专生相比,虽然文化基础知识、接受能力和发展潜力等方面相对较强,但生源质量、专业思想、教师职业技能等方面往往不如五年一贯制大专生、“三·二”分段大专生,尤其是由于高中起点后的大学生可塑性不强,教师职业技能方面明显较为薄弱。 转贴于 “定格在本科、定性在教育、定向在小学”的小学教师培养,要求我们既能培养出能适应21世纪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需要的、具有时代精神和现代人格的全面发展的小学教师,又要培养出“能教小学、能管理小学、能研究小学”的高素质教师,这就需要我们在教学过程中重视教师职业技能培训。况且以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文字与图形表达能力、课堂教学基本技能、现代教育技术与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美育与艺体活动技能、学生教育与班级管理能力等为核心的小学教师职业技能训练,经过师范教育工作者多年来的潜心研究和广大中师学校的积极实践,其理论及实践作用都已得到充分的证明。而且“开展教师职业技能训练的目的是引导学生将专业知识和教育学、心理学的理论与方法转化为从师任教的职业行为方式,并使之趋于规范化。从直接相关的范畴来看,高师的心理学、教育学学科教学法应考虑进行统一目标管理,连同教师职业技能训练、教育见习、教育实习综合为理论实践教学联合体。”
可见,教师职业技能培训是一项系统工程,是由理论体系、操作体系等构成的完整的立体网络式的系统结构体系;教师职业技能培训又是一项长久性的工作,执行这一工作需要一个过程。这就需要结合国家及地方教育行政部门的文件精神和小学教育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在传统的、原有的教师职业技能训练模式基础上进行改革,规定小学教育专业学生的教师职业技能训练要求及考核标准,构筑明确的教师职业技能目标管理体系,并把学生的教师职业技能训练纳人到教学计划中。这样就使学生的教师职业技能训练有了一个明确的管理目标,做到有章可依,从根本上保证了训练的可能性和持久性,保证了开课时间和训练质量,从而达到训练的目的。
(二)要优化教师职业技能训练管理过程
既然小学教育专业学生的教师职业技能是其毕业后的敲门砖和毕业前的必修课,是其专业知识得以顺利传授的重要凭借和依托,这就要求我们高师院校的相关教育工作者明确训练目标管理体系,确保教师职业技能的培训质量,强化训练管理过程。主要应抓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第一,要制订系统的教师职业技能训练计划。教师职业技能的基本结构,不是决定于其个别构成要素的性质,而是决定于由若干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要素组成的整体,因此要从全局角度来考虑制定计划,这一计划尤其要注重训练内容安排的系统性,体现出从基本技能训练到专业技能训练的逐步深化过程。如一年级可以以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文字与图形表达能力、美育与艺体活动技能为主;二年级可以以培养学生的课堂教学基本技能、现代教育技术与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为主;三年级可以以培养学生的教育与班级管理能力为主;而四年级则对学生的教师职业技能进行综合训练及考核,成绩合格者发给教师职业技能证书。第二,采取规范化、多样化的训练方法,将计划落实到具体的训练形式上,可采用理论指导和实际训练结合、激发兴趣和持之以恒结合、课堂训练与课外自练结合、范例训练和创造训练结合、单项技能训练和综合技能训练结合、自觉训练和考核评比结合等方法进行。第三,建立实习训练中心,加强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训练。小学教育专业的目标是培养未来的小学教师,学生要胜任未来小学教师这一职业,除了要掌握扎实的知识,还应具备良好的教学能力,而教学能力的形成,则需要实践的磨练。这种能力绝非单纯靠课堂听课就可以得到的,他们必须深人到社会生活、小学教育实践中,在有经验的教师指导下,参与班级的教学、学生的管理和学校的工作,这样才能逐步掌握教师职业技能。因此要建立学生实习训练中心,通过见习、小实习、大实习、“拜师学教”等活动,加强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训练,使师范生得到全面的锻炼和综合素质的提高。
(三)要完善教师职业技能训练质最监控
“在教师职业技能培训的组织过程中,通过组织管理能够解决执行计划方案过程中出现的矛盾。但是在培训的过程中,有一些矛盾即计划的组织实施过程随着时间推移和过程展开而出现的计划与组织实施相偏离的种种矛盾。这方面的矛盾单靠计划过程和组织过程是无法解决的,这就需要有一个组织过程以外的过程来辅助或监督。”要完善教师职业技能训练质量监控,可通过建立教师职业技能质量监控网络和严格每项技能的考核制度加以解决。
建立教师职业技能质量监控网络,是指在开展教师职业技能训练活动时,各学校要由主管领导牵头,成立专门负责这项工作的领导小组,并负责这项工作的教学组织管理工作。而各教学系应该积极配合学校工作,成立相应的训练与考核领导小组,直接掌握和管理学生的职业技能训练。同时任课教师、学生更应积极参与到教师职业技能的教学和训练中来,从而形成立体式的网络质量监控体系。严格每项技能的考核制度,是指根据教学计划中的小学教育专业学生的教师职业技能训练要求及考核标准,建立一套明确的、规范的训练考核评价系统,并要求训练与考核领导小组本着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采用优秀、良好、及格、不及格等级达标考核的办法,负责达标考核的组织、考务和等级审定工作,严格等级考核制度,考核成绩合格者发给等级证书,准予毕业。
茶叶的专业知识范文2
关键词: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专业认识
一、调查背景及目的
自我院2005年设立以来,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受到学生的持续欢迎,越来越多的学生(见表1)选择这个专业学习。大学生对专业的选择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以后的工作方向,而大学生对专业的认识程度则影响了其在大学期间学习成果在社会上的价值。学生的学习成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自身学习内容的喜爱和兴趣以及对学习内容的认识。
表1 日照职业技术学院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历年报到人数
2012年开学之际,工商企业管理教研室以2012级工商企业管理专业新生为对象展开调查。通过调查掌握学生对自己所学专业的认识程度。具体调查目的有:(1)掌握新生基本情况;(2)新生对专业的认识程度及选择专业的原因;(3)找出影响专业认识程度存在差异的因素;(4)根据调查得出结论并提出建议。
二、研究方法
在新生入学接受专业教育时,采用普查方式,对2012级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所有学生发放问卷,说明填写要求,在老师的监督下,人手一份,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填写问卷。采用不记名的方式,减少了学生对问题的顾虑,保证了调查结果的真实性和可靠性,最大限度减少人为因素造成的误差。研究数据利用Excel和SPSS19.0进行分析。
三、新生的基本情况分析
1.性别分析
男生占34%,女生占66%,女生人数约是男生的2倍(见表2)。这可能是因为很多学生、家长认为该专业偏重文科,比较适合女生的性格和爱好,而不适合男生。其次,女生感觉学完这个专业以后找工作一定也是管理方面的,可以坐办公室做白领。而大多数男生有吃苦耐劳的精神,觉得学习一个技术性专业,毕业后好找工作,做个蓝领更稳妥。由此看来,工商企业管理专业还没有真正被理解。
表2 新生基本情况汇总表
2.居住地分析
调查结果显示,农村学生108人,占75%,城镇学生36人,占25%,四分之三的学生来自农村。原因一方面可能是因为我国农村教育与城市教育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另一方面可能是因为农村的父母学历低或没学历,不能很好地辅导孩子,从而影响了孩子的学习成绩。
3.学生职务分析
近四分之三的学生曾担任过学生职务。担任职务能够锻炼学生的合作能力、协调能力、组织能力、管理能力、宣传能力、决策能力、创新能力等。说明2012级75%的学生具有班级管理经验,具备良好的班级管理能力。单从“管理”这一点上讲,与工商企业管理专业有一定程度的吻合。
4.了解专业的途径分析
排在第一位的是网络查询,占70%。这与当今社会网络无处不在相吻合,各个学校的状况、专业分布、社会评论等内容足不出户便能了解一切。他人推荐占第二位26.39%,这说明学生对他人亲身经历及实践比较信任。学校宣传比例最低,144人中只有3人是通过学校宣传了解专业的。
5.是否有明确的人生发展目标分析
对于自己的未来人生发展目标非常明确和比较明确的占到总数的85%,他们对于自己的人生有一定的规划,知道自己要做什么,学习专业是干什么的,以后又能干些什么。此外有15%的学生对于人生发展目标不明确,家长和老师应该帮助这些学生走出对未来没有目标的盲区。
6.对专业工作的认识分析
表2数据显示,对专业工作认识比较明确的占总人数的63%,非常明确的占11%。可以看出74%的学生对专业工作都有较清楚的认识。不明确、没有考虑过的人数超过25%,对专业工作的认识还有待提高。总体来说2012级新生对专业工作有较清晰的认识,可以看出大学生在选择专业时不再是一只‘木偶’,而是根据自己的理想与目标出发的。
7.外出打工分析
调查结果显示,选择打工或实践的学生几乎达到了80%,这是一个好现象。参加打工或实践的学生能理解生存的辛苦,就能更加珍惜学习的机会。出门打工,一方面能够提高学生自身素质,培养自身社交能力;另一方面可以学到书本中学不到的经验。
8.选择专业原因分析
在选择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原因中,约76%的学生是根据个人兴趣,自己想学。这说明当代大学生有自己的主见,比较独立。约14%的学生是因为该专业就业前景比较广阔而选择这个专业的。排在第三位的是他人推荐(包括同学、朋友、父母等),约占12%。很多学生对好朋友、同学、父母的推荐是特别重视的,他们认为能够推荐的都是对这个专业非常了解的人,或者是看到了从事本专业的人得到了很好的发展。可以看出,现在学生选择专业具有针对性,很现实。
表3 选择专业主要原因
四、新生对专业工作认识的差异分析
1.性别差异分析
表4 性别对专业工作认识程度的影响
由表4得出不同性别对专业工作的认识存在显著差异。男生的均值为1.94(均值越小越好,下同),对该工作认识非常明确的占29%,比较明确的占大多数,比例为55%,两项合计84%,没考虑过和不明确的共占总认识程度的16%;而女生的均值为2.49,对该工作认识非常明确的为2%,比较明确占66%,两项合计68%,没考虑过和不明确的为32%。总体来说,男生对专业工作的认识显著高于女生。
2.居住地差异分析
由表5可以看出,农村生源的平均值是2.33,城镇生源的平均值是2.22,城镇比农村的稍好一些,但两者之间不存在明显差异。
表5 居住地对专业工作认识程度的影响
3.是否担任过学生职务差异分析
从表6中可以看出,担任过学生职务的学生中对管理工作的认识程度要明显高于没担任过学生职务的。在调查中担任过学生会工作的学生有107人,其中对管理认识比较清楚程度以上的有84人,占总人数的78.5%,而没参加学生会工作的学生对管理的认识程度比较低。
表6 是否担任职务对专业工作认识程度的影响
4.人生发展目标差异分析
由表7可得,人生发展目标是否明确对企业管理工作的认识有显著影响。人生发展目标明确的学生100%的对企业管理工作都比较清楚,而在对人生目标比较清楚的122人中,有75.5%的学生对管理的认识都比较明确;相反,在人生目标不明确的学生里,对管理认识比较明确的仅有33.33%,非常明确的一人没有。所以,明确的个人发展目标更有利于学生对专业工作的认识。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长远的人生目标是成功基石。
表7 发展目标对专业工作认识程度的影响
5.专业选择原因对专业工作认识程度的影响
表8 专业选择原因与专业工作认识程度的影响
根据表8数据显示,按照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的工商企业管理专业,这些学生中对管理工作的认识非常明确的占12.7%,比较明确高达65.3%;而由于其他原因选择该专业的对管理工作的认识都不是很好。相对来说,对专业是否有兴趣对管理工作认识的影响是非常大的。因此专业选择遵循自身兴趣更有利于对专业工作的认识。
6.是否外出打工对专业工作认识的影响
表9显示,外出打工的学生对专业工作的认识显著高于未打工的,是否外出打工对专业工作的认识有显著影响。
表9 是否外出打工对专业工作认识的影响
五、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通过以上分析发现,70%的学生通过网络途径来了解专业,约76%的学生根据自身兴趣选择专业,73%的学生对专业工作有较明确的认识。进一步研究发现,男生对专业工作的认识显著高于女生;担任过学生职务的学生中对专业工作的认识程度要明显高于没担任学生职务的;人生发展目标是否明确对专业工作的认识有显著影响,有明确发展目标的人对专业工作认识更明确;是否外出打工对专业工作的认识有显著影响;遵循自身兴趣选择专业的学生对专业工作有更清晰的认识;居住地对专业工作的认识不存在显著影响。
(二)建议
1.对学生和家长的建议
(1)自主填报志愿,为自己的人生负责。作为大学生,专业选择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在选择专业前要深入了解和研究各个专业的情况。首先要让学生认清自我,结合自身特点选择专业,对自己将来的职业方向及前景有所了解。第二,家长要尊重孩子的选择,了解孩子的爱好兴趣。
(2)多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利用假期或业余时间参加社会实践或外出打工,增强环境适应能力和为人处事能力,为专业学习和以后的工作打下基础。
(3)确立明确的人生发展目标。家长应根据孩子的爱好、兴趣引导或帮助孩子尽早明确人生发展目标,以便孩子能早日知道自己的奋斗方向,通过各种途径及早涉猎与目标有关的各种知识和资料充实自己。
(4)积极担任学生职务。学生和家长都要有“担任学生职务是一种综合锻炼”这个意识,家长要从小鼓励孩子担任学生职务,锻炼孩子,培养孩子管理理念。
2.对学校和专业的建议
(1)加强专业网站建设。学校和各专业要大力加强专业网站建设,及时更新网站内容,在网站上学校和专业的最新动态。
(2)夯实专业建设,提高教学质量,在学生中树立良好的专业口碑。
(3)加大学校宣传力度。一方面依靠专门的部门机构加大对学校的宣传力度,另一方面借助校友和往届毕业生的宣传,提高学校知名度。毕竟有的人认为网络上的东西很多是“虚”的,不真实。
(4)建立学生电子档案。对学生实行电子管理,实时地对有显著差异的群体实行分层管理。如对那些人生发展目标不明确的学生,要及时帮助学生明确发展目标。
Higher Vocational Freshmen to Professional Understanding of the Differences Analysis
——in Business Management Professional as an Example
SHI Pei-fen
茶叶的专业知识范文3
关键词:标准;中职教师专业素质;调查;现状;建议
作者简介:涂三广(1978-),男,江西余干人,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职成教所博士研究生,教育部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研究所培中心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为比较职业技术教育、职教教师教育、职业教育培训;何美(1983-),女,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教师教育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博士,研究方向为教师教育、比较教育。
基金项目:全国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5年度教育部重点课题“基于标准的中英职教教师比较研究”(编号:DCA150234),主持人:涂三广。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6)30-0021-09
2013年,教育部颁布实施了《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专业标准(试行)》(以下简称“专业标准”),对合格的中等职业学校教师提出了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基本要求;为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的培养、准入、培训、考核等提供了基本依据。《专业标准》提出教师的专业素质要以能力为重,要求教师具备专业理论与职业实现相结合的教育教学和育人能力。《专业标准》从专业理念与师德、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三大方面提出了合格中职教师的60条标准。本研究以这60条标准为依据,调查了1000名中职教师对个人专业素质的认知,以期获得中职教师专业素质概况,反映教师专业素质和专业发展提升的现实和问题,力求为政策研究提供实证分析,为中职学校和家长了解教师素质状况提供调查数据,为中职教师专业发展指导工作提供研究基础。
一、问卷设计与方法
本研究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方法和焦点问题访谈法。
(一)问卷设计
调查问卷主要由调查问题和有关背景信息两大部分构成。调查问题主要围绕教育部2013年9月颁布的《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专业标准(试行)》框架中的专业理念与师德、专业知识、专业能力维度来设计,并侧重专业能力。
在(1)职业理解与认识(2)对学生的态度与行为(3)教育教学态度与行为(4)个人修养与行为 (6)职业背景知识(7)课程教学知识(8)通识性知识(9)教学设计(10)教学实施(11)实训实习组织(12)班级管理与教育活动(13)教育教学评价(14)沟通与合作(15)教学研究与专业发展等领域,从15个维度,23个具体指标点设计可测量的具体态度、知识和能力23项内容,并由23个题目呈现,通过6分量表进行具体考察。背景信息主要涉及教师的任教学校、教龄、学历、职称、任教科目、资格证书获得情况、企业实践和入职途径等从业信息。在调研中,为了更有效反映不同教师的素养状况,问卷设计按照实习指导教师、文化课教师和专业课教师分为三类填写。
(二)问卷来源分布
本次调查研究共收回问卷1000份,在有关省份的分布如下(见表1):
(三)焦点问题访谈
焦点访谈法是收集信息和资料的一种重要方法,是通过召集一组与研究主题有关的同类人员对某一研究议题进行讨论,得出深入结论的定性研究方法。根据访谈对象人数的多少,访谈又可分为个别访谈法和团体访谈法。个别访谈法指研究者对一位访问对象进行访谈;团体访谈法指研究者同时对一群研究对象进行访谈[1]。本文采用焦点访谈法,主要是考虑到一些观点的代表性,避免以偏概全或者个人主义。
二、问题与思考
(一)专业理念与师德方面
国际上,success for all已经成为世界各国教育追求的目标和共识(如:美国的“no child left behind act”,英国的教师和校长教学领导专门有“Leading inclusion: Achievement for All”[2])。教育公平不仅应该体现在国家的政策设计,更应该体现在课堂教学的实施环节。确保每个受教育者得到适合其自身的教育已成为教育质量追求的最高价值。作为职业学校教师,因材施教,给每个学习者提供适合其自身的教育成为我们职业教育能否得到家长和学生认同的关键。理念与师德不能离开上述理念的实践,工作实践是教师理念与师德的载体和体现。
基于以上认识,找到合适的指标彰显教师职业教育理念与师德成为调查的关键?通过比较分析,本调查选取了三个指标,分别是教师是否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能否在实训中全面地与每个学生一对一交流、能否耐心指导每个学生。
1.大部分教师关注学生全面发展。调查发现,在“重视学生在知识学习、技能训练与品德养成的全面发展,努力避免顾此失彼”方面,有42.9%的教师认为自己“非常符合”,不同类教师对于学生知识学习、技能训练和品德养成的重视程度表现不同。在实习指导课的教师中,有35.56%的教师表示“非常符合”;在文化课的教师中,有50%的教师表示“非常符合”;在专业课的教师中,有45.05%的教师表示“非常符合”。
2.实训(实验)中,能够全面地与每个学生一对一交流教师比重不高。调查发现,在“实训(实验)过程中,与每个学生一对一地交流”方面,有23%的教师认为自己“非常符合”。其中,实习指导教师有28.89%“非常符合”;文化课只有14.15%表示“非常符合”;专业课22.53%的教师表示“非常符合”。可以看出,文化课教师、实习指导教师以及专业课教师与学生的交流比例都不高。
3.教师对于指导学生耐心总体有限,文化课教师耐心较低。在“有持续的耐心,指导学生不断地进步”方面,从三类教师来看,在实习指导课的教师中,28.89%的教师表示“非常符合”;在文化课的教师中,有14.15%的教师表示“非常符合”;在专业课的教师中,有22.53%的教师表示“非常符合”。
问题一:如何理解“双师型”本质,文化课教师要不要去企业实践实习?
按照国家政策,“教育部关于建立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到企业实践制度的意见”(教职成z2006{11号)明确指出“职业学校文化课教师和相关管理人员也应定期到企业进行考察、开展调研,了解企业的生产情况及其对职业教育的需求,不断改进职业学校的教育教学和管理工作”[3]。调研发现,职业学校文化课教师很少去企业实践,也不参与实训教学。对于文化课教师是否应该参与,如何有效参与?可能需要根据学校和专业而定,不能一概而论。
更值得深入讨论的问题是,文化课教师是否应该是“双师型”教师?
这是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话题。涉及到对“双师型”本质的认识。在教育部颁布的《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专业标准(试行)》明确对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的目标定位为“双师型”。这里的双师型不是我们理解的懂得理论,又懂得实践,而是既在专业与学科上是专业化的,又在教学上是专业的。从教师教育的角度来看,是作为职业学校教师应该首先具有相关学位和文凭,其次要懂得教育学、心理学和教学法知识与实践,能够胜任教学。如果用2014年英格兰《教师与培训者标准》对职教教师能力和素质的“Dual professional”的定位和要求就是,职教教师要成为职业与学科专家(subject & vocational specialist),同时成为教学专家(teaching specialist)[4]。用国际劳工组织2015年的报告来说,高质量的世界TVET师资培养体系包括四层次,具体包括:教师职前大学教育和高等专业教育(文凭);非学术性(non-acedemic)的行业或者企业工作经验(工作经验);教育学与教学法的学习(专业教学法);继续教育和终身学习(适应发展能力)[5]这意味着,“双师型”不仅仅是我们理解的中国职教教师缺乏企业实践经验的知识,而是要求职教教师有企业经验(实践知识)基础上,还能够懂得如何把这些知识有效教给学习者,也就是如何教这些经验和知识。国外把这种知识教学称为行动导向教学,这种教学需要专业的教学法。因此,“双师型”本质是教师成为职业与学科专家,同时是教学专家。
问题二:实训的一对一指导不足是教师认识问题,还是教师能力问题。
通过了解发现,能力不足才是问题关键。83%的老师认为缺乏企业实践经历。当然,能力不足既是质量内涵不足,也包括数量不足。中职生师比(25:1)是教师难以兼顾的关键因素。许多优秀教师表示,学校工作忙出不去(校长不放这些骨干教师去企业实践)。此外,对实训的认识不足是教师内在动力缺失的根本。因此,2016年,教育部、财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安全监管总局、保监会联合印发了《教育部等五部门关于印发的通知》(教职成〔2016〕3号,以下简称《规定》)。《规定》明确了实习的教学属性,这为确保实习的质量和效果提供了保障。《规定》明确要求要提高教育质量,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保证实习教学效果。这对于解决我们认识上行动上提供了政策和实践依据。
问题三:如何理解教师对于学生的指导意识不强?
通过对结果进行进一步分析发现,教师指导耐心有限与学生和教师自身素质关联密切。从学生而言,中等职业学校教育一直存在“为义务教育买单”行为,这是其中困难之一。从教师而言,不仅是教师自身专业理念和师德的问题,更涉及到教师本身指导能力与对学生发展认识的问题。有教师表示,职校学生来源多样化,很难简单用教学和讲道理方式指导好。
(二)专业知识方面
教师专业知识来自哪里,存在于何处?当前我国职业学校教师专业知识的现状如何,如何发展和构建教师专业知识?这是本维度调查的出发点,也是研究的目标之一。鉴于此,在专业知识方面,调查主要选取了教师职业知识和专业实践展开。具体情况如下:
1.不到1/4教师认为能够完全掌握职业教育的有关知识。在“把职业教育规律、技术技能人才成长和学生身心发展等规律的有关知识运用到教育工作当中”方面,仅有22.5%的教师认为“非常符合”。实习指导课的教师中,17.22%的教师表示“非常符合”;文化课的教师中,有19.81%的教师表示“非常符合”;在专业课的教师中,有23.74%的教表示“非常符合”。
2.约1/4的教师认为能够系统掌握所任教课程的专业实践内容。在“系统地掌握所教课程的专业实践内容和技能”方面,有23.4%的教师认为“非常符合”。三类教师中,21.16%的专业课、27.22%实习指导和28.30%文化课教师认为自己完全掌握实践教学内容。
问题四:职教教师专业知识内涵、来源及其表征方式?
2013年的专业标准明确提出职业学校教师应该掌握“教育知识”“职业背景知识”“课程教学知识”和“通识性知识”四大方面的专业知识,并提出了具体17条标准要求。我们把这些要求作为是职教教师专业知识的政策表征(见表2)。
专业标准中提出的上述知识要求,假定这些都是合乎理性和科学的,那么这些知识如何获得?作为一个教师应该如何来追求自身标准化?
分析发现,专业标准基本明确了职教教师四大类知识的来源。在这其中,“教育知识”与“课程教学知识”的获得不仅需要师范院校的理论培养,更需要一线学校的教学经历。在职教教师来源越来越多元化,师范教育类学生入职任教比例越来越低的背景下(曹晔教授调查不到30%),相关省市(上海、浙江和江苏省)开展新入职教师培训。“职业背景知识”的获得则要求教师必须有相关行业和企业岗位的工作经验,并持续对行业与企业发展情况跟进。这类知识的获得,目前我国普遍采取的办法是教师企业实践或者聘请兼职教师。“通识性知识”的获得可以有多种途径,一般包括大学的专业性教育,职后的继续教育等。当前,我国职业学校教师普遍来源于各类大学,来自行业企业兼职教师总量不到10%[6]。有专家指出,“一强两弱”是职业学校教师基本现状。“一强两弱”指专业理论知识强,实践能力弱和实践教学水平差。我个人认为实践知识缺乏,导致两弱。
从政策制定者而言,为了确保教师专业知识的标准化,2013年教育部颁布针对职业学校教师的专业标准。同时,2016年教育部等七部委颁布了《职业学校教师企业实践规定》,这是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重要抓手和制度设计,更是加强职教教师“职业背景知识”的重要制度设计。显然,专业标准与企业实践的政策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实际上,关于教师企业实践问题,早在2005年国务院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决定就明确提出。十几年来,企业参与积极性不足和教师企业实践效果不佳成为“双师型”建设难以落地的主要原因。有必要从理论上深刻思考教师知识来源的理论基础。
从理论上看,教师专业知识被不同教师教育研究者和教育学者进行了解读和阐述。比较有代表的是美国著名教育家舒尔曼和英国的教育社会学家迈克.杨。舒尔曼受专家新手比较研究的启发,对教师教学行为的研究进行了认识论和方法论上的批判,提出了教学需要七类教师知识的支撑:学科知识(content knowledge, 简称CK)、一般教学法知识(general pedagogical knowledge)、学科教学知识(pedagogical content knowledge, 简称PCK)、学生知识(knowledge of learners)、教育环境的知识(knowledge of educational context)、有关教育宗旨、目的等知识(knowledge of educational ends,etc.)。在舒尔曼的教师专业知识分类中,与课程内容(content) 直接相关的知识有两类:一类是学科知识(CK)、另一类是学科教学知识(PCK)。
按照英国社会学家迈克杨在《职业知识的概念化:一种理论的思考》文中观点“职业教育知识来源于工作场所,知识总是在某种情境下产生的,它从来都不是完全脱离情境的,因此,要建构教师的职业教育知识,必须基于工作场所的实践中才能获得”[7]。波兰尼所说的“默会知识”及其舒尔曼的教学实践知识对该问题也进行了很好的解答。用现在的典型培养模式说,这种知识的获得需要通过“学徒制”的方式,而不是靠传统课堂的讲授。
问题五:如何发展教师专业实践知识?
从调查结果看,在职业教育有关知识和专业实践知识领域,职业学校教师离理想状态差距较大。而教师企业实践是教师专业实践知识来源的唯一渠道。我们发现,教师企业实践与教师年龄密切相关,年轻教师去企业实践意愿高于中老年教师,这与教师职称评审等因素有关;中老年教师企业实践的文化认同很低,个体去企业实践的意愿也不足。从我国职业学校教师来源现状分析,当前我国职教教师总量占教师比重不到10%。国际上职教教师必须有一定行业企业经验(澳大利亚职教教师要求3-5年,英国继续教育教师必须首先要求行业资格证书)。
因此,在当前我国职教教师普遍来源于普通高等院校的现实背景下,加强教师企业实践的规范性,加强企业实践效果考核,这被认为是完善教师实践知识获得的关键。应该按照《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精神,一方面,要加大从企业和行业引进兼职教师,让更多具有工作经验的能工巧匠进入职业学校任教;二是推进2016年七部委颁布的《职业学校教师企业实践规定》,确保教师职后企业实践的应有成效。原则上的确是这样,如何确保这些政策的实施及其效果?一线学校管理者认为,存在政出多门现象,不知道如何实施。这已经成为考验国家政策能否有效落地的关键。
在此,在教师专业知识要求方面,我对未来引进的职教教师提出三个假设(建议):一是职教教师入职前必须要求有企业工作经验1-3年(根据不同专业类别可以有所不同,服务业可以少一些,制造业应该更长);二是学习台湾省教师企业实践国家购买岗位,购买岗位可以多元化,包括建立公共实训中心和跨企业实训中心和专项基金等;三是建立严格的教师企业考核评价机制,由行业专家和课程专家联合考核,不合格者不允许入职。
(三)专业能力方面
调查发现,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专业能力的总体表现情况如下(见表3)。
1.仅有1/5教师认为能够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在“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努力创造合适的环境和l件”方面,有21.3%的教师认为“非常符合”。其中,20.56%的实习指导课教师表示“非常符合”;在文化课的教师中,有16.04%的教师表示“非常符合”;在专业课的教师中,有22.22%的教师表示“非常符合”。
对于上述结果,相关教师管理者表示“教师本身创新创造的意识与能力双缺失,习惯于按部就班被动接受任务,对外部社会发展环境变化感知不敏锐,自我更新跟不上……”。
2.约1/4的教师认为能够努力为学生营造良好学习环境培养学生能力。在“努力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与氛围,培养学生的职业兴趣、学习兴趣和自信心”方面,有25.3%的教师认为“非常符合”。其中,在实习指导课的教师中,20%的教师表示“非常符合”;在专业课的教师中,有26.03%的教师表示“非常符合”;文化课教师中,29.25%的教师表示“非常符合”。
对于这个问题,相关教师认为“大多数一线教师理念不够,对学习环境等隐性资源对培B学生的正向作用认识不足……”。比如,就“如何有效培养学生职业道德”来看?考虑到道德不能空洞无物,道德需要合适的载体,职业院校学生的职业道德建设更应该结合学生专业实际开展。从理念而言,我们国家提出的“企业文化进校园”就是营造良好的学校环境的具体抓手,职业学校教师(特别是专业教师)能不能把企业文化有效转化,在具体的职业中与学校课程对接融合才是关键。
3.不到1/4教师认为掌握了“理实一体”的方式方法。在“能够采取讲练结合、工学结合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方法”方面,有24.4%的教师认为非常符合。其中,实习指导课的教师中,29.44%的教师表示“非常符合”;在文化课的教师中,有26.42%的教师表示“非常符合”;在专业课的教师中,有22.53%的教师表示“非常符合”。
调查发现,教师自身理实一体能力缺乏,存在理论和实践两张皮现象,从学校到学校,实践经验缺乏较大。
4.不到1/5教师认为能够有效调控教学过程。在“能够指导学生主动学习和技术技能训练,有效调控教学过程”方面,有19.2%的教师认为“非常符合”。其中,在实习指导课的教师中,14.44%的教师表示“非常符合”;在文化课的教师中,有16.98%的教师表示“非常符合”;在专业课的教师中,有19.79%的教师表示“非常符合”;其他教师中,31.58%的教师表示“非常符合”。
这是一项对教师要求非常高的标准。能否做到与教师教龄、职称、教师本身素质等方面密切关联。从访谈情况看,大部分教师认为职业学校教学与普通教育教学差异较大,教师教学的管理责任很重,教学要求相对不高。
5.约1/4教师认为能够熟练应用信息技术手段。在“教学过程中熟练应用多媒体和网络等信息技术手段”方面,有25.3%的教师认为非常符合。其中,实习指导课的教师中,仅有14.44%的教师表示“非常符合”;文化课的教师中,有21.7%的教师表示“非常符合”;专业课教师中,28.61%的教师表示“非常符合”。
6.近四分之一的教师能与企业共同制定和组织校内外实习实训。在“与企业共同制定和组织校内外实训实习”方面,有14.9%的教师认为“非常符合”。其中,实习指导课的教师中,16.67%的教师表示“非常符合”;文化课的教师中,只有4.72%的教师表示“非常符合”;专业课的教师中,有15.98%的教师表示“非常符合”。
7.少部分教师熟悉有关法律,能够维护学生的合法权益。在“熟悉《未成年人保护法》和《劳动法》,能够在实习中维护学生的合法权益”方面,有13.9%的教师认为“非常符合”。其中,实习指导课的教师中,12.78%的教师表示“非常符合”;在文化课的教师中,有15.09%的教师表示“非常符合”;在专业课的教师中,有13.85%的教师表示“非常符合”。
作为一种跨界的类型教育,教师对于职业教育的职业性认识不够。许多老师只表示知道有这个法律,至于与自己工作关系和企业实践之间关系并不清楚。
8.少部分教师能够妥善应对突发事件。在“妥善应对突发事件”方面,有14.9%的教师认为“非常符合”。其中,实习指导课的教师中,7.22%的教师表示“非常符合”;在文化课的教师中,有14.15%的教师表示“非常符合”;在专业课的教师中,有16.44%的教师表示“非常符合”。
职业学校突发事件远远高于普通中学,在很多职业教育管理者反馈中,学校管理工作甚至成为学校工作中最重要的工作,高于教学工作。这样的工作是对教师的复合型能力要求,与教师的心理承受、社会能力、情商能力都有关系。
9.约1/4的教师认为能够与学生建立良好关系。在“了解学生,能够与他们平等的交流,建立了良好的师生关系”方面,有26.3%的教师认为“非常符合”。其中,在实习指导课的教师中,30.56%的教师表示“非常符合;在文化课的教师中,有25.47%的教师表示“非常符合”;在专业课的教师中,有24.96%的教师表示“非常符合”。
10.大部分教师能够配合和推动学校与企业和社区的合作。在“能够配合和推动学校与企业、社区建立合作互助的关系,促进校企合作,提供社会服务”方面,有15.7%的教师认为“非常符合”。其中,在实习指导课的教师中,7.22%的教师表示“非常符合”;在文化课的教师中,有8.49%的教师表示“非常符合”;在专业课的教师中,有19.63%的教师表示“非常符合”。
调查发现,教师普遍缺乏社会资源,难以真正有效推动企业实践。经济发达地区比西部地区好,但是,由于教师自身的来源和身份,真正做到推动学校合作的非常少,更多只能配合和应付。
11.大部分教师认为缺少对教育教学问题的主动探究。在“针对教育教学工作中的现实需要与问题,主动进行探索和研究”方面,有20.4%的教师认为“非常符合”。其中,实习指导课的教师中,有15.56%的教师表示“非常符合”;在文化课的教师中,有24.53%的教师表示“非常符合”;在专业课的教师中,有21%的教师表示“非常符合”。可以看出,职教教师科研能力严重缺失,科研意识不强。这与后面调研的结论基本一致。
12.教师普遍缺少针对性的个人专业发展规划。在“结合行业企业需求和专业发展需要设计个人的专业发展规划”方面,有10.9%的教师认为“非常符合”。其中,在实习指导课的教师中,有6.67%的教师表示“非常符合”;在文化课的教师中,有5.66%的教师表示“非常符合”;在专业课的教师中,有12.94%的教师表示“非常符合”。
13.近1/4的教师近五年没有参加过企业的培训。在“近5年您参加企业培训的时间”上,有13.5%的教师为“12个月及以上”,17%的教师为“6至12个月”,20.7%的教师为“3至6个月”,26.2%的教师为“1至3个月”,22.6%的教师为没有参加企业培训。
根据7七部委2016年颁布的《职业学校教师企业实践规定》五年内,职业学校教师企I实践不少于6个月。从调查看,参加企业培训时间超过6个月的实习指导课教师、文化课教师与专业课教师比重分别是25.98%、34.9%和32.27%。
14.1/3的教师没有在工学一体化教室开展过教学。在“近3年在工学一体化教室进行教学的比例”上,33.3%的教师少于10%,16.6%的教师在10%-15%,19.5%的教师在15%-20%,12.14%的教师在20%-30%,18.56%的教师大于30%。也就是说,1/3的教师几乎没有在工学一体化教室开展教学。其中,在实习指导课的教师中,有42.94%的教师近三年课程在工学一体化教师进行的比例“少于10%”;在文化课的教师中,有50.94%的教师近三年课程在工学一体化教师进行的比例“少于10%”;在专业课的教师中,有25.11%的教师近三年课程在工学一体化教师进行的比例“少于10%”。
15.近七成教师认为自己在“培养学生参与意识和学习兴趣”方面贯彻得比较好。在“教学中贯彻得比较好”的方面,有66.6%的教师认为自己在“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学习兴趣”方面贯彻得比较好,62.78%的教师认为在“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方面贯彻得较好,60.26%的教师认为在“学做一体,实施有效教学”方面贯彻得较好,54.53%的教师认为在“有效调控教学过程”方面贯彻得较好(见图1)。
16.近七成教师认为“缺乏专业提升的平台与机制”是工作中的主要困难。在“工作中遇到的主要困难”方面,有67.4%的教师认为“缺乏专业能力提升的平台与机制”,有40.3%的教师感到“缺乏专业发展的动力”,有25.9%的教师认为“专业知识不足”,有22.6%的教师认为“专业能力不足”(见图2)。
17.“教育科研能力”是教师普遍反映欠缺的能力。在认为最具优势的方面,有53.3%的教师选择“教学设计、实施与评价能力”,30.8%的教师选择实习实训能力,10.1%的教师选择班级管理能力,5.8%的教师选择教育科研能力。
在认为最欠缺的方面,有49.9%的教师选择“教育科研能力”,24.4%的教师选择“实习实训能力”,15.7%的教师选择“班级管理能力”,10%的教师选择“教学设计、实施与评价能力”(见图3)。
18.三类(实习指导、文化课和专业课)教师对于自己优势的看法。在实习指导课的教师中,25.56%的教师认为自己最有优势的是“教学设计、实施与评价能力”,66.67%的教师认为自己最有优势的是“实习实训能力”,3.89%的教师认为自己最有优势的是“班级管理能力”,3.89%的教师认为自己最有优势的是“教育科研能力”;在文化课的教师中,81.13%的教师认为自己最有优势的是“教学设计、实施与评价能力”,4.72%的教师认为自己最有优势的是“实习实训能力”,5.66%的教师认为自己最有优势的是“班级管理能力”,8.49%的教师认为自己最有优势的是“教育科研能力”;在专业课的教师中,56.93%的教师认为自己最有优势的是“教学设计、实施与评价能力”,25.27%的教师认为自己最有优势的是“实习实训能力”,11.87%的教师认为自己最有优势的是“班级管理能力”,5.94%的教师认为自己最有优势的是“教育科研能力”;在其他教师中,47.37%的教师认为自己最有优势的是“教学设计、实施与评价能力”,29.82%的教师认为自己最有优势的是“实习实训能力”,17.54%的教师认为自己最有优势的是“班级管理能力”,5.26%的教师认为自己最有优势的是“教育科研能力”。
19.三类(实习指导、文化课和专业课)教师对于自己最欠缺的方面。在实习指导课的教师中,30.56%的教师认为自己最欠缺的是“教学设计、实施与评价能力”,3.33%的教师认为自己最欠缺的是“实习实训能力”,12.22%的教师认为自己最欠缺的是“班级管理能力”,53.89%的教师认为自己最欠缺的是“教育科研能力”;在文化课的教师中,2.83%的教师认为自己最欠缺的是“教学设计、实施与评价能力”,51.89%的教师认为自己最欠缺的是“实习实训能力”,15.09%的教师认为自己最欠缺的是“班级管理能力”,30.19%的教师认为自己最欠缺的是“教育科研能力”;在专业课的教师中,6.12%的教师认为自己最欠缺的是“教学设计、实施与评价能力”,25.23%的教师认为自己最欠缺的是“实习实训能力”,16.51%的教师认为自己最欠缺的是“班级管理能力”,52.14%的教师认为自己最欠缺的是“教育科研能力”;在其他教师中,3.51%的教师认为自己最欠缺的是“教学设计、实施与评价能力”,29.82%的教师认为自己最欠缺的是“实习实训能力”,19.3%的教师认为自己最欠缺的是“班级管理能力”,47.37%的教师认为自己最欠缺的是“教育科研能力”。
三、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完全能够达到《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专业标准(试行)》素质的要求教师不多,标准化的职教教师队伍建设依旧任重道远。主要问题在:
1.专业实践知识严重缺乏。对于知识的类型、知识本质及其如何获得有效知识等方面亟待提升。2.教育科研能力是短板。不同类型课程教师普遍反映欠缺“教育科研能力”,特别是实习指导课教师。3.缺少企业合作与企业培训。近四分之一的教师缺少与企业的合作,在配合和推动学校与企业和社区合作方面有所欠缺,同样有近四分之一的教师没有参加过企业的培训。4.缺少专业发展规划和发展平台。近四分之一的教师没能结合行业企业需求和专业发展需要设计个人的专业发展规划。5.法律意识淡薄,对相关法律有比较清醒了解的教师比例不高。
(二)建议
职教教师专业化是教师发展的必然,专业标准作为专业化的标尺。如果专业标准不是国家象征主义阶段,它理应成为指导教师专业发展的依据。当前,应该重点围绕标准,对标准进行有效的转化,使标准成为指导教师发展的具体培养方案,加强基于标准的教师教育和教师培训。
1.在教师培养教育中基于标准开展培养。在中职教师培养过程中即重视创新创造意识和能力的培养。给予师范生校企合作、校区合作的知识和实践机会,培养师范生配合、参与、推动和主动建立学校与企业和社区合作的意识和能力。加强师范生有效调控教学过程的策略和技能。培养师范生主动探究教育教学问题,开展教育研究的意识和能力。
2.保障教师的在职培训平等机会和提高培训质量。国家和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均出台了有关文件,规定了教师参与企业实践培训的学时要求,但调查显示仍有近四分之一的教师五年中没有参加过培训。特别是作为培训重点对象的专业课和实习指导课教师,都有超过四分之一的教师没有参加过相关培训。落实和加强教师培训的有关规定,是中职教师教育的重要环节。调查显示,有近七成的教师认为“缺乏专业提升的平台与机制”是工作中的主要困难。应当为中职教师参与培训,提供更多的机会和平台,提高教师培训的实效性和针对性。并且完善教师参与培训的有关保障机制,保证教师参加培训的时间和物理条件,提供更加优质便利的发展环境。
3.健全制度机制。国家和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应当进一步完善中职教师培训制度,指导和推动中职教师的终身学习和持续的专业发展;应当健全奖励机制,激励教师主动开展创新、创业和探究,主动参与校企合作,积极服务学生、学校和社区;建立和完善教师参与企业培训的运行和管理机制,保证培训质量以及教师回岗后的教学质量。
4.加强新入职教师教育和职业规划。做好新入职教师培训,鼓励教师不断持续地终身学习,指导和帮助教师结合行业和企业需求和个人的专业发展需要,发现个人发展方向,设计合适的专业发展规划。
参考文献:
[1]张东华.图书馆服务质量评价指标构建方法――焦点访谈法[J].情报理论与实践,2012,35(1):91-95.
[2]Develop the skills, knowledge and confidence you need to become a highly effective headteacher.
[3]教育部.关于建立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到企业实践制度的意见[Z].教职成(2006)11号.
[4]Professional standards for teachers and trainers in education and training England[EB/OL].http://et-foundation.co.uk/wp-content/uploads/2014/05/4991-Prof-standards-A4_4-2.pdf.
[5]Vocational teachers and trainers in a changing world: the imperative of high-quality teacher training systems.2015 Employment Policy Department ILO.
茶叶的专业知识范文4
关键词:交叉学科;专业硕士;应用型人才;企业实践
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经济结构正处于调整和转型时期,社会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逐渐由学术型向应用型转变。为了更好的满足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发展的迫切需要,我国从2009年开始大力培养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全日制专业硕士的培养应以企业的实际生产和创新发展需求为导向,专业硕士研究生进入企业后应能迅速转化角色成为企业创新发展的主力军。企业的创新发展离不开高新技术的研发,而高新技术不只涉及一个学科,它是多学科交叉发展的产物[1],因此交叉学科应是培养全日制专业硕士,即企业未来创新发展主力军,创新能力的重要载体。
当前,为了响应国家对工程人才的培养政策,为了向企业输送高素质、高水平的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国内许多高校都在积极探索适合自己学校情况的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培养方式。但由于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培养是一种全新的培养模式,许多高校及导师经验不足,目前在培养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对国家关于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要求贯彻力度与准确度不够,主要体现在培养目标定位不准;培养模式设计不合理;课程设置上与学术型硕士的差别不大;培养过程中对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重视程度不够;学位论文偏重理论研究,与实际应用结合不够紧密,培养质量评价标准不够完善等。针对上述问题,本文主要从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培养的培养目标、培养模式、课程设置、实践环节以及评价标准等方面探讨交叉学科背景下的全日制专业硕士培养模式。
1.培养目标
为了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和科学进步,需要同时培养出一大批应用型人才和学术型人才。传统的硕士研究生教育主要偏向于培养具备独立从事科学研究的学术人才,忽略了对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当前我国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对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的需求,无论是规模,还是质量都有更大、更迫切的需要[1]。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是为了克服原来学术型学位硕士只培养教学科研的理论型人才的缺陷而新增的一直硕士类型,在学位层次和地位上与学术型学位硕士处于同等级别,但在培养目标上须与学术型人才培养目标相区别。
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旨在培养具备坚实的理论基础、宽广的专业知识和良好的职业素养,能够创造性地从事现代化生产工作,能够独立承担专业技术或管理工作的应用型、复合型高层次专门人才[3,4]。
培养目标侧重于工程应用,主要培养基础扎实、素质全面、工程实践能力强、有一定创新能力的高层次工程技术和工程管理人才。在业务上掌握相关专业领域的基础理论知识、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先进技术方法和现代技术手段;了解工程领域的技术现状和发展趋势;顺利阅读国内外相关领域内的科技资料和文献、获取本领域的技术信息并与同行进行技术交流,自主学习能力强[5]。
2.培养模式
全日制工学硕士研究生培养过程主要集中在高校和科研单位,基本上脱离企业,重点提高学生的学术水平和科研能力。全日制专业硕士学位教育是为了培养学生具备一技之长,能够适应现代化生产的应用型人才。如果将学生培养主要集中在高校和科研单位则很难培养出合格的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
研究生培养模式是指在一定的现代教育理论、教育思想指导下,按照特定的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以相对稳定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管理制度和评估方式,实施研究生教育的过程的总和[6]。为了更好地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教育应在坚持“实际问题导向”的基础上适当加强理论知识和基本研究能力的培养,旨在培养出有较好理论基础的应用型研究人才。
产学研相结合的培养模式是培养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一种有效模式。加强校企间的全程合作是产学研培养模式的关键。在整个研究生培养的全过程中,企业应与学校积极合作,在教学实践环节以及评价产出等方面提供支持。学校也应该积极与企业配合,调整研究生的教学与管理模式。在培养过程中,一方面,企业应积极指导研究生参与企业的实践生产和管理过程;另一方面,学校应请熟悉行业最新情况和发展的人士到学校来讲座,提供最新的工业信息。
建立健全学校和企业双导师制,以学校导师指导为主,企业导师参与实践过程、项目研究、课程与论文等多个环节的指导工作。在导师制上,采用学校、企业双导师制,可以弥补单一学校导师在指导学生实践方面缺乏经验的缺点。在资源利用上,充分利用学校与企业不同的教育资源与教育环境,发挥各自的优势,把以课堂传授间接知识为主的学校教学与直接获取实践经验和工作能力的生产现场相结合。吸收不同学科领域的专家、学者和实践领域有丰富经验的专业人员共同参与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工作。
3.课程设置
课程教学是全日制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的重要环节,是专业硕士进入后期的科学研究和应用的必备条件。课程设置与培养目标密切相关,科学的课程设置不仅起到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为全日制专业硕士研究生打下扎实的学科交叉知识基础的作用,而且有利于专业硕士复合型能力的养成。根据工程领域特色和企业迫切需要,全日制专业硕士课程设置应具有以下特点:
(1)实用性
课程设置应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充分结合行业需求,反映工程前沿,积极聘请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行业专家参与课程设计和教学。
(2)先进性
茶叶的专业知识范文5
关键词:高职院校;地勘专业;生产实习;问题与对策
高职地质勘查专业主要培养掌握一定地质勘查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具有较强实践技能、良好职业道德和一定的自主创新能力,能在建筑、交通、资源、水利水电、矿山等岩土勘查施工一线从事岩土工程勘察及检测等技术与管理工作,具有可持续发展的高素质应用技能型人才。高职地质勘查专业的生产实习是基于专业学科的岗位综合能力训练,通过生产实习使学生接触到真实岗位工作情景,身临其境感受到工程施工的全过程,可以将所学的理论更好的付诸于实践环节,在实际岗位上提高操作技能和时间经验,提高学生自身的各项综合素质。因此,地质勘查专业的生产实习实践教学环节,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重要方式,在整个教学体系中是不可缺少的教学环节。通过对近几年地质勘查专业生产实结和实习环节的调研与分析,发现在地质勘查专业在生产实习教学环节过程中存在着一定的问题,给实习管理带来了很大的困难,以致生产实习没有达到预期效果,甚至影响到了人才培养的质量。为此,针对高职地质勘查专业在生产实习中存在的问题,以内蒙古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地质勘查专业为例,结合学院近年来的教学改革与实践经验,通过对学院地勘专业现阶段生产实习现状进行调研分析,探讨出相应的管理对策与措施。
1地质勘查专业生产实习现状与问题分析
内蒙古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地质勘查专业成立于2006年,是内蒙古较少几个设立此专业的院校之一。地质勘查专业生产实习一般是安排在第四学期第十周至第五学期第七周,总学时为360学时,基本上为半年时间,可以让学生更有针对性的熟悉地质勘查工作的各项要求和基本操作,在真实的岗位上锻炼自己的实践技能。在研究过程中,以学院2013级地质勘查专业学生的生产实习为研究主体,对该专业生产实习学生、实习单位、生产实习指导教师在生产实习组织、实施、监督、管理、评价等环节进行跟踪调查。从近几年的生产实习学生反馈的意见来看,大多数人认为真正学习地质知识而且能够学以致用的都是在生产实习期间。但是部分同学对生产实习的重视程度不够,部分同学认为实习就可以放松自己了,更多的是来接触社会,忽略了生产实习的实效性,都严重地影响实习的教学效果。地质勘查专业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而且涉及到地质罗盘和手持GPS进行定点、定位,地质结构面判断、测量,工程放样、变形测量,工程测绘,岩土体编录,原位测试与岩土测试,资料整理与工程地质图件编制的,工程地质报告编写,岩土施工组织及质量、技术、进度管理等各个方面的相关专业内容,这给联系生产实习单位带来一定的困难,很难找到一家包含上述诸多内容的生产实习单位。目前,地质勘查专业的实习企业有其自身的特点,各地相关企业很少,多数处于行业垄断,这就导致了学生实习的企业很难落实,学生生产实习的企业实际上也是依靠教师私人关系进行联系的。所以说,能够按照生产实习要求进行实习并保证其实习质量的实习单位很难落实。结合地质勘查单位的工作要求,生产实习单位一般都是以地质队或组的方式在各地区从事岩土工程勘察及检测等技术与管理工作,工作需要的人员数量不是很多,实习的学生是更2个左右在一起,这些方面给生产实习指导工作带来了很大的困难,造成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和实习指导存在一定的难度。生产实习指导的教师大多数都是专业教学中的骨干教师,平时都有教学任务和班主任等工作,平时很难能抽出专门的时间到地质勘查工地对学生进行现场实践指导和管理,使生产实习实际上处于无人管或“半管理”的状态。遇到问题主要是以电话和网络等方式进行解决,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间接着影响了实习效果和人才培养质量。另外,专业师资力量薄弱,指导教师实践能力不强,指导教师的管理和考核制度不够健全。地质勘查专业生产实习期间存在着一定的风险性,学院和企业又缺乏必要的安全风险保障,学生在校期间相关的施工安全教育较少,学生一定程度上缺乏施工安全常识。现行的企业职工工伤保险相关条例没有明确在校生与生产实习单位之间的劳动关系。在实习时,企业与学生很少会签订相关的安全协议,在实习企业学生出现安全问题一直是比较难以解决的事情,通过多学院其他专业生产实习安全状况调研发现,每年在学生生产实习过程中都存在大小安全问题,此外,生产实习考核评价体系存在着一些问题,没有创新和特点,等同于其他的理论课程的考核。生产实习的考核也存在一定的问题,没有创新和特色,不注重效果,流于形式,以至近几年学生生产实习效果整体提升较小。目前,地质勘查专业生产实习的考核主要是通过实习日志、实习企业的实习鉴定及组织学生实习答辩等进行综合确定的生产实习成绩,考核重视了结果,忽略了过程。而地质勘查专业生产实习重要的往往是学生实践技能提高的过程。所以说这种考核评价方式不能准确反映学生实习过程中的状况,技能水平是否提高也得不到验证。
2地质勘查专业生产实习对策研究
为提高地质勘查专业生产实习教学效果,让学生在实践中锻炼自己,提高理论联系实际的本领,使学生在实习中是学生到工作单位后能尽快的适应实际工作环境,有必要对生产实习的教学过程进行必要的改革。在对地质勘查专业生产实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搞好高职地质勘查专业生产实习和提高实习教学效果的有效策略。
(1)在校期间对学生进行专业培养主体教育和讲座,向学生印发“实习承诺书”、“实习单位接收函“、“实习承诺书”、“自择实习申请表”和“实习安全协议书”等实习资料。以文字的形式向学生和学生家长说明实习过程的基本情况和实习过程中对学生和家长的各项要求,对学生及学生家长签字的“自择实习申请表”进行归档,作为实习过程管理的一个重要依据。整理和完善地质勘查专业生产实习相关规定、管理办法及各类表格,进一步规范了地质勘查专业学生生产实习各项程序,使其各项工作更加规范化、程序化。
(2)在实习过程中,由院领导、系部领导和专业实习指导教师要对实习企业进行定期走访,协调实习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保持与实习单位管理人员和学生的信息畅通,客观真实地了解并掌握学生在单位的实习表现情况,了解学生在实习过程中遇到的各类问题和困惑。可以让实习指导教师现场对学生进行指导和了解其实习状况等,让学生对实习指导教师进一步的信任。同时更能了解实习企业当前情况,现场可以找一些单位的老师傅等对学生日常在工作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更好的解答。基于学院领导和老师的企业指导和调研,逐步建立科学合理的生产实习考核评价体系,重点协同实习企业共同实施对生产实习工作的动态检查、评估和质量监控,重点对学生实习的出勤率及态度、实习项目完成情况及效果、实习和工作纪律遵守情况、团队精神、安全意识等进行考核,加强各项过程管理。
(3)把“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学院内涵建设、专业建设的重点,制定和出台相关政策性文件,鼓励教师到企业参加实践锻炼,在企业实践锻炼中,可以了解行业发展最新动态,提高自身各项技能,同时,还要聘请企业的能工巧匠和技术人员为学院的兼职教师,负责学生岗位技能的指导。聘请企业兼职班主任与学校指导教师、班主任一起加强对学生的教育,通过经常与学生交流,及时掌握学生思想动态,定期向学院汇报学生的情况。
(4)考核是保证生产实习质量的一个重要环节,为了保证考核的公正和合理性,评价标准要清晰、具体,操作性强,生产实习的评价标准可参照企业或行业标准确定,重点考核职业素养、职业态度和专业技能,以标准确定引领岗位实习的方向。组建生产实习监控和评价机构,结合企业人力资源部绩效考核标准进行灵活考核。生产实习期间要分阶段进行跟踪考评,注重与实践的结合,考核方式要灵活、有效,评价方式要有激励性。在实习成绩的最后评定中我们增加了实习答辩的环节,这就要求学生在实习过程中要真正地深入到实践中去,切实利用好生产实习的学习机会,增强分析实习问题的能力和本领,从而保证了良好的实习效果。同时,可以建立地质勘查专业生产实习考核系统,适时对学生进行监管和考核。同时,学院应本着“校企合作、实现共赢”的原则,探索新的校企合作模式。例如,我院可利用自治区示范院校、全国交通类示范院校、中央财政支持建设的职业教育实训基地等方面的优势与企业共建专业、共同开发课程、共建实习基地等。
作者:牛洪全 单位:内蒙古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王雪峰.石油高职院校非地学专业野外地质实习教学探讨[J].科教文化,2011.
[2]袁颖.勘查技术与工程专业二年级专业实习的野外教学实践与思考[J].中国地质教育,2014.
[3]皇甫静,李贤政.高职院校学生顶岗实习研究与实践[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
茶叶的专业知识范文6
关键词:高职院校;影像检查技术;实践;课程探索
目前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影像学检查在临床已有着较为广泛地应用,因此对于可熟练操作影像学检查设备及影像学图像处理软件,同时还可维护及维修影像学检查设备的人才需求量显著增加[1]。因此近年来根据临床工作需求,已有多家医学类院校设立了影像学检查技术专业,而本研究通过调研汉中地区基层医院对影像学检查技术专业的需求情况及其他医学类院校设立影像学检查技术专业的经验,以探讨我校设立影像学检查技术专业的可行性。
1 影像检查技术专业概况
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临床对于具有高素质的医学影像学技术专业人才的需求显著的增加[2]。为更具针对性的培养影响检查技术专业人才,我校于2014年1月~7月间对汉中地区基层的174家综合和性公立医院(二级甲等医院20所,一级甲等医院154所)影像检查技术专业就业及需求情况进行调查问卷,结果显示:在影像科工作人数20人单位者1所;而在影像技术岗位人员0人为87所,1人为1所,2~3人为71所,5~10人为9所;而在未来5年内174所医院均需要影响技术人员;对招收人员学历要求:本科70所,高职高专114所,中专20所;X线检查技术161所,CT检查技术20所,MRI检查技师2座,DSA检查技师2所;需求倾向:诊断+技术复合人才153所,影像诊断33所,影像检查技术27所。可见在所观察的174所基层医院中,影像技术岗位的临床缺口较大,且对影像技术专业高职高专人才需求量较大。因此建立起可培养高素质医学影像学技术人才的专业有着十分的必要性。
2 影像检查技术专业教学分析
2.1 影像检查技术专业教学内容总结 因影像检查技术专业在临床工作中有着操作性强、综合能力高的临床特点。故在临床课程的建立及教授过程中,应重视结合本专业的特点而建立[3]。在专业基础课程的建立中,应本着"必须"及"适度"的原则,取消或削减与本专业无关或关系不密切课程,适当增加与本专业关系较为密切课程的课时,必要时可设立部分与本专业关系密切的课程。专业基础课程的建立时,可减少了高等数学、大学物理、大学语文及医学病原学等课程的课时,增加了人体解剖学的课时,并增加了设立了交际学、人体断层解剖学,医学影像物理学及医学电子学基础四门课程。通过调整专业基础课程的设立,以突出本专业的临床特点,为专业课程的设立建立基础。而对于专业课课程的建立时,需结合临床影像检查技术的特点,重视临床实用性,将现有课程进修重新整合搭配。首先弱化部分与临床影像检查工作不密切的专业课程,将医学统计学、文献检索、科研方法及医学英语等课程的授课形式转变为讲座课,授课目的为以学生了解为主。其次,细化影像检查课程,增加CT、MRI成像原理及维修课程,介入放射学,核医学等课程。同时根据问卷调查结果显示,临床影像技术X线检查技术161所,CT检查技术20所,MRI检查技师2所,DSA检查技师2所。可见在就业需求方面,以X线检查技术需求量较大,故在学生进行理论教学的同时,应将教学重点偏向于X线检查技术[4]。
2.2 影像检查技术专业教学效果评估 理论及实践教学虽为影像检查技术专业的主要内容,但对于教学效果的评估同样在专业建立中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通过对教学效果的评估,不仅可反馈教学效果,同时对专科课程的完善有着重要的作用。
因理论教学及实践教学有着不同的特点,故在对于教学效果评价中,应将理论教学评价及实践教学评价给予分离,应用不同的评价体系对理论教学及实践教学的教学效果进行评价。其中理论教学的教学效果评价可继续应用目前的笔试形式进行。但是在理论课程评价中,对于专业课课程的评价应更为严格,专科课程中存在不合格者,均不予进行下一步教学授课。而对于实践教学的教学效果评价则以考核方式进行,考核方式由理论口试及实践操作两部分组成,评委均由实践教学所在医院组织,由学生在进行X线检查、CT检查、MRI检查等各部分检查的实践教学后,统一进行。考核内容包括:各影像学检查项目的成像理论、各项检查操作方法及设备维护维修等[5]。由评委现场对学生的实践教学效果进行评价打分,并反馈学院。学院每学期均对理论教学及实践教学评价效果进行总结,并分析在教学中所存在的问题,分析问题原因,并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案,以导致临床教学。
3 问题及展望
高职院校医学影像技术专业的设立,其目的为培养具有影像学设备操作、维修及维护等实践技能能力的人才,是医学影像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6,7]。虽然目前已有众多高职学院已设立了专业,在课程设置及教学效果评价方面均已积累了较多的经验,但是因本专业毕业生就业范围较为广泛,毕业后所进入的医院级别存在一定的差异,无法全面的对学生进入工作岗位的工作情况进行评价,缺乏通过工作情况对专业建设的反馈体系。故尚需建立起以毕业生为评价群体的专业反馈体系,以更好的指导专业的设置。同时在需求倾向中显示,临床需求中以诊断+技术复合人才需求量较大,但目前影像技术专业毕业生则无法考取职业医师证,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影像技术专业毕业生的就业面。
参考文献:
[1]黄玲莉,李芋亭,朱唯玮,等.现代医学影像专科毕业生的就业与探讨[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4,12(1):76-77.
[2]李家林,胡斌,储丽琴,等.医学影像技术特色专业建设探析[J].职业教育研究,2014,3(3):34-37.
[3]曹琰,李萌,袁安东.高职高专医学影像技术专业《医学影像检查技术》课程建设[J].中国成人教育,2012,14(14):146-148.
[4]汪素涵,李忻.医学影像技术学实验教学新模式探讨[J].现代医药卫生,2011,27(15):2387-2388.
[5]王哲,袁虎.医学影像成像理论实验教学过程中的一点体会[J].科技信息,2011,33(1):6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