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劳动教育考核方案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劳动教育考核方案范文1
【关键词】劳动教育;实践;课程
一、让劳动教育课真正进入学校主流课程
“童乐园”劳动教育实践课的开展,使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真正进入农村小学的“主流课程”。我校总结了劳动教育实践课程的“五落实”保障机制:课时落实、教材落实、师资落实、考核落实和制度落实,确保综合实践活动课真正进入学校主流课程。
二、认真研制劳动实践教育目标
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我们分“年龄特点”和“学科特点”两个维度,制订了劳动综合实践课教学目标。
(一)按照学生的年龄特点,设定童乐园劳动实践教育的梯度目标,确保劳动实践教育循序渐进,螺旋上升。
总目标是:
1.通过“童乐园”劳动实践活动课与其他课的结合学习,了解和实践劳动有关的一些知识。掌握简单的劳动工具的使用。
2.通过各门学科的综合实践活动学习,让学生学会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交往协作能力、观察分析能力、动手实践能力以及对知识、技能的综合运用能力和创新能力在活动并能够运用学到的理论知识指导实践操作。
3.能根据自己在劳动中所出现的问题,制定一个小课题研究,并尝试撰写研究小论文。
4.通过实践活动增强学生探索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和谐发展的积极性和创新精神,并在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合作学习、共同探索的团队精神,塑造完善人格,形成对自然的关爱和对社会、对自我的责任感,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培养沟通能力。
5.通过综合实践活动课与其他课的结合,让学生深刻体会到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应用广泛,它与其他学科有不可分割的关系。
分段目标:
低段目标:1.使学生掌握简单的劳动工具的使用。2.通过实践活动学习生活与社会中的简单的常识性知识。3.培B他们热爱劳动的意识,积极培养学生对生活的好奇心,增强对生活的了解和认识。4.通过数学、语文、音乐、美术、品社课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的结合,使学生初步感受到综合实践活动课适合每一门学科。
中段目标:1.培养信息的收集和整理的能力;教给学生一些设计及制作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设计及制作的能力。2.学会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交往协作能力、观察分析能力、动手实践能力以及对知识、技能的综合运用能力和创新能力在活动、与他人的合作交往中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3.通过小组合作活动,感受到与他人协作交流的乐趣,培养学生对自己的研究成果有喜悦感和成就感,激发学生对自然对社会的责任感、正义感以及对生活的热爱。4.在数学、语文、音乐、美术、品社课的基础上又加入英语、科学两样,学生要按要求完成每门课所制定的综合实践活动的特定目标。
高段目标:1.以学生为主体,贴近学生生活,运用其所学知识,引导学生进入主动探究知识,亲身体验实践活动带来的苦与乐。2.通过实践活动,激发和培养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兴趣和能力, 让学生初步掌握参与社会实践与调查的方法、信息资料的搜集、分析与处理的方法和研究探索、实验论证的方法,能写研究方案,初步学会写研究报告。3.总目标4(内容详见上文)。4.通过前面的两个学段的学习,学生已经深入明白综合实践活动的重要性和不可缺少性。
(二)根据各学科的特点,分学科制订了与学科特点相融合的“童乐园”劳动实践活动课的教学目标。
融入语文学科特点的劳动实践活动课教学目标:1.通过各种语文学习对劳动实践活动产生兴趣。2.结合语文学习,观察大自然,书面与口头结合表达自己的观察所得。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像,注意表现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的内容,养成记观察日记的习惯。3.通过课题小研究,培养学生有目的地搜集资料,应用资料的能力,学会写简单的研究报告。4.通过语文综合实践活动,逐步掌握基本的生活技能,初步具有认识自我的能力,养成勤奋、积极的生活态度;激发好奇心和求知欲,初步养成从事探究活动的正确态度,发展探究问题的初步能力。理解人与自然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知道如何保护和改善自然环境,并身体力行。(分段教学目标略)
融入数学学科特点的综合实践活动课教学目标:1.认识园地的形状大小、计算园地周长、面积。2.利用园地现有材料绘制条形、折线统计图。分析园地的产量、盈亏等情况。3.能运用所学知识进行作物买卖,并自己编制相关的数学应用题。4.能借用学生对园地的热爱,增加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通过园地这一具体形象的物体,让学生更容易掌握抽象的数学内容,感受成功学习的快乐。5.让学生知道生活当中处处是数学。
三、编制实施《“童乐园”小农艺》校本课程
校本课程的编制是必需的,我们决定编写《童乐园小农艺》校本课程,目的首先是为了使“童乐园”劳动实践教育能够更加系列化,确保持续开展下去,并不断提高劳动实践教育的实际效果。其次是为了切实减轻老师指导劳动实践教育的难度,让老师们能快乐地指导这门课程,最后,也是为了促进全体教师课程开发能力,在了解、熟悉这门课程的基础上有自己的发现、自己的独创。因此,课题组的老师在研究过程中,都十分重视及时把研究成果整理出来,让更多的老师参考,从容吸引更多的老师加入到课程资源开发的队伍中来。
劳动教育考核方案范文2
一、考试性质
宜昌市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是义务教育阶段的终结性考试,是初中毕业和高一级学校招生合二为一考试。它具有以水平(毕业)考试为主、兼备选拔(升学)考试的性质。
二、考试方式
1.语文、数学、英语:实行纸笔闭卷和分卷考试。物理和化学、道德与法治和历史、地理和生物实行纸笔闭卷和合卷考试,分别计分。
2.英语听力口语:与笔试分开考试,采用人机对话的方式,实行电脑评分。考试分为“回答问题”、“听后选择”、“听后记录并转述”以及“模仿朗读”四个项目。
3.体育与健康:采取过程管理评价与目标效果测试相结合的方法,即七、八、九年级平时考核和中考统一考试两部分综合评定。平时考核由学习态度和体育课学业水平成绩两部分组成;统一考试分为中长跑测试、力量测试和技能项目测试。
4.物理、化学、生物实验操作:与笔试分开进行,采取现场操作方式单独组织考试。其中物理和化学采用合卷,分别评分。考生现场抽签确定考题,成绩当场评定,合格即得满分。
5.音乐、美术、信息技术、生命安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实施标准化考试,采用五科合卷机考的方式,实行电脑分别评分,成绩当场呈现。主要考核学生初中阶段“应知应会”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素养。
三、考试计分
语文、数学、外语、物理、化学、体育与健康以原始分数呈现,各科总分值分别为:语文120分;数学120分;英语120分,实行笔试(80分)与听力口语(40分)分开测试;物理80分,实行笔试(70分)与实验操作(10分)分开测试;化学50分,实行笔试(45分)与实验操作(5分)分开测试;体育与健康50分(其中七、八、九年级平时考核成绩各计5分,中考统一考试成绩计35分)。
生物、地理、道德与法治、历史、音乐、美术、信息技术、生命安全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以等级呈现,各科卷面总分值均为100分(其中生物笔试90分与实验操作10分),按80分及以上、70—79分、60—69分、59分及以下分为A、B、C、D四个等级呈现。其中生物、地理、道德与法治、历史分别对应30分、25分、20分、10分,计入总分。
综合实践活动中的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三门科目考查,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
四、考试时限
语文150分钟。数学和英语各120分钟,其中英语笔试90分钟,听力口语30分钟。物理和化学(合卷)笔试共150分钟,理化实验操作(合卷)30分钟。道德与法治和历史(合卷)共90分钟。地理和生物(合卷)共90分钟,生物实验操作20分钟。音乐、美术、信息技术、生命安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合计100分钟。
五、考试时间
注:1、体育与健康科目平时考核时间安排在七、八年级下学期和九年级上学期。
2、2019年八年级地理和生物科目考试时间安排在6月22日下午。
六、考试组织
1.考试命题
宜昌市初中学业水平考试由宜昌市教育局组织统一命题。命审题工作实行集中封闭式管理。
2.考试范围
考试范围严格按照各学科《全日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11版)》确定的课程内容,同时参考现行学科使用版本教材。学业水平考试注重考查学生九年义务教育的积累,减少单纯记忆、机械训练性质的内容,增强与学生生活、社会实际的联系,注重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核心素养。重视发挥考试的教育功能,在各科目考试内容中融入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美育和劳动教育等内容的考查。
3.考务工作
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道德与法治、历史、地理和生物等笔试学科考试和听力口语考试,由宜昌市教育招生和考试办公室统一组织,各县(市、区)教育局实施。
体育与健康测试,物理、化学、生物实验操作考试,音乐、美术、信息技术、生命安全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机考学科考试,由宜昌市教育招生和考试办公室制定统一的考试办法,各县(市、区)教育局组织实施,各学校家长委员会选派代表全程参与监督实施。
七、考试成绩运用
1.在用于完成九年义务教育时,参加全部学科学业水平考试并取得成绩,与完成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一并作为取得初中毕业证书的依据。
劳动教育考核方案范文3
关键词:中职生;职业道德;行为养成;途径
职业学校的主要任务是为社会培养合格的应用型人才,这就需要重视对学生职业道德的培养。多年来,甘肃煤炭工业学校一直重视对学生的职业道德养成教育,在教育实践中探索出一些有效的途径和方法。
一、中职生职业道德行为养成的作用
在当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职业道德建设对从业者个人是十分必要的,也是提升个人素质和事业发展的前提。因此,职业道德行为养成具有现实意义。
第一,提高综合素质。随着社会的发展,对入职员工综合素养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是合格员工的必备条件。一个高素质的从业人员应做到爱岗敬业,不断提高专业能力以胜任岗位职责。
第二,促进事业发展。职业道德行为养成是实现职业生涯目标的重要保证。从就业者职业关系来讲,工作目标就是为从业者职业关系中的各个服务对象提供服务,能否为这些服务对象及时提供相关的高质量的服务,取决于从业人员能否严格履行事业行为准则。
第三,抵制不正之风。中职生在努力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要提高职业道德素养。严格遵守和执行国家制定的相关法规,积极认真地完成岗位任务,履行职务职能,从而抵制当前社会发展中的不正之风。
二、中职生职业道德行为养成的途径
第一,在日常生活中培养情感教育。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中职生渴望爱与尊重,教师应对他们进行关心和爱护。以行育情,培养高尚的职业情感。在实践活动中,学生明确了社会对人才的职业道德要求,陶冶了职业情感,也培养了学生的正义感、责任感、荣誉感。
第二,课堂教育是保证。课堂教育是学生形成良好职业道德信念的主阵地。职业理想、职业行为习惯的养成离不开教师的积极引导。所以,在专业技能训练中,教师要对学生提出职业道德的要求,加强职业岗位规范,严格要求学生规范操作,让学生在提高实际操作能力的同时自觉养成良好的职业行为习惯。
第三,组织学生实践活动教育。教师要针对学生实际情况,开展有意义的活动,以学生容易融入的方式进行职业道德渗透,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促进职业道德内化。立足“小而近、低而实”的目标,开展“文明礼仪、从我做起”活动,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自觉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第四,合理安排学生专业实训教育。职业学校的学生毕业后大多数都要走上工作岗位,如何让他们能正确地处理好与单位同事以及他人的社会关系,体现自己良好的职业道德形象,职业岗位教育是未雨绸缪的好办法。除了开展一系列社会实践活动外,还要计划安排学生顶岗实习、学生校外参加社会实践、工学结合等,让学生在具体的职业活动中检验能否把内心形成的职业道德情感、信念外化为良好的职业道德行为。
三、提高职业道德养成教育实效的途径
第一,个案教育。为全面提高中职生综合素质,需建立学生操行档案,制定切实可行的考核方案。比如甘肃煤炭工业学校实行的学生德育量化制度,尤其对“问题”学生,实行个案管理。“联网”互动,综合评定,全员管理,形成合力。这种教育方式能够让学生“量化”自己的行为并加以改正。
第二,激励教育。根据青少年的心理特征,激励教育有着很大优势。尤其对品德“问题”学生,激励所带来的愉悦心情会形成动力,从而引起学生更强烈的愉悦体验,进而自动“软化”其隐性抵触,提高其服从集体行为规则的意向。
第三,暗示教育。明示法是直接通过教育者有意识的心理和行为活动而产生影响的方法,暗示法则是间接内隐地通过受教育者无意识的心理活动而产生影响的方法。中职生希望得到别人的尊重,而暗示法没有明显的教育痕迹,受教育者易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根据学生的心理实际,让学生在校园中积极寻找“校园十大文明现象与十大不文明现象”,并写出自己的感受,这种方法要比说教效果好得多。
第四,劳动教育。很多中职学生劳动观念淡薄,缺乏责任感和吃苦耐劳的精神,学生就业后承受不了企业的劳动强度而出现频繁跳槽,为了让学生能尽快适应企业的要求,就必须把已被遗忘的或忽略的劳动教育纳入管理。比如通过每周的公益劳动,班级辛苦一周打扫校园和教学楼等,在劳动中树立中职生劳动光荣的职业道德理念。总之,在职业道德养成教育过程中,采取多途径和灵活多样的方式方法并进行有效组合使其发挥更大的功效,把职业道德养成教育渗透到课内课外、校内校外。总之,通过职业道德养成教育,学生的行为在改变,素质在提高,职业道德在养成。
参考文献:
[1]陈颖.工学结合模式下高职生职业道德教育探析[D].成都:西南财经大学,2010.
[2]邓晓丹,孟桂云.文科大学生的就业瓶颈与职业素质养成[J].现代教育科学(高教研究),2007(5):120-123.
劳动教育考核方案范文4
作为一所以科技教育为办学特色的省一级重点中学,台州市第一中学积极探索普通高中技术教育的新路径。自2010年以来,学校依托仅一墙之隔的椒江职业中专的教育资源开设“职业技能实践课程”,“试水”普通高中职业技能教育,开创了普职优势资源整合实施普通高中技术教育的崭新模式。
一、普职资源整合的动因
普职资源整合,即通过一定的方式、政策和机制,整合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学校的资源,以实现普职学校的携手合作、资源共享和人才共育。在实施此项活动过程中,职业学校和普通中学建立结对关系。其中,职业学校负责向结对的普通学校无偿提供特色专业实验、实训场地、图书馆,为普通学校学生开展综合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提供物质条件,为普通学校师生开展职业教育政策解读、职业意识培养、特色专业介绍活动,为普通高中的通用技术课程提供兼职专业教师和必要的教学设施。此种普职资源整合源于台州一中开展的“学一门生活中的技术”活动,是台州一中分别于2010年和2011年暑期由校团委、学生会组织实施的实践活动,目前已成功举办两届。活动以即将升入高二年级的高一学生为对象,安排4天时间在职业中专集中进行职业技能实践课程学习。活动过程如图1所示。
经过两年多的磨合与发展,该活动已逐步向规范化的选修课程体系发展,派生出多个项目设计类和学科拓展类课程,在课程的开发、实施、评价、师资配备及教学管理制度等方面初步形成了一定的操作范式。
从新课程以及普通高中技术教育的角度分析,台州一中尝试普职资源整合基于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一)为了增加普通高中技术教育的比重,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能力是人们成功地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需的个性心理特征,是人的综合素质在行动中表现出来的实际本领和能力。它包括人应具有的一般能力——认识能力、实践能力和社交能力、专业技术能力或职业技能、创造能力。实施素质教育,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其实质就是解决“高分低能”“重知轻能”的问题,故必须确立“能力为本”的观念。由于高考的压力和认识上的误区,长期以来,普通高中在科技教育中偏重于科学教育,而对于技术教育则相对忽视,即使开设了信息技术、通用技术、研究性学习以及综合实践活动等技术教育课程,也往往理论讲得多,动手做得少,“应试”痕迹非常明显。由于缺乏必要的实践操作机会和实际技术体验,学生难以将技术课程真正学好,并且导致了动手能力的弱化。物理实验会考时发现,有些高二学生竟弄不清螺旋灯泡(或卡口灯泡)的两个接线端在哪里,能自己连接或修理家庭照明电路的学生不到5%。这与新课程的要求不相符合。职业高中虽然在办学体制、培养模式、教育目标、生源基础等方面都与普通高中存在着巨大差异,但是它注重实践操作,在此基础上形成了成熟的技术教育模式。借鉴职业高中的技术教育经验,无疑是增加普通高中技术教育的比重、提高学生动手能力的捷径。
(二)为了在普通高中渗透职业技术教育,增强学生对未来职业的认知
基础教育阶段是学生择业观、职业观形成的重要时期,但是,不少学校把主要的精力放在对学生进行知识的机械重复训练和应对考试上,几乎没有开展真正意义上的职业认知教育。在这样的背景下,学生对什么是职业、对各种具体职业的认识基本上是模糊的,甚至是空白的,这会导致学生将来选择职业时迷茫、不安,更谈不上选择一个符合自己兴趣、爱好和特长的职业了。普通高中学生渗透职业技术教育是新课程改革的内在要求。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城市的普通中学要逐步开设职业技术课程。在开设职业技能课程方面,职业高中拥有如专业师资、场地、设施设备等普通高中所不具备的实践教育资源优势。普职资源整合是向普通高中学生渗透职业教育、增强学生对未来职业认知的一条重要途径。
(三)为了探索普通高中多样化办学的路子,满足社会对创新型人才的需求
高中阶段是学生个性才能显露、人生发展选择的关键时期,学生的个体发展已呈现出多元发展的趋势;同时,随着生产技术的不断进步和产业转型速度的不断加快,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也呈现多样化和全方位的特点。但一直以来,普通高中“一切为了高考”的倾向十分严重,“千校一面”,缺少办学特色,形成了高度同质化的格局。普通高中这种单一的人才培养机制和教育模式与学生、社会的多样化需求形成了尖锐的矛盾。普职资源整合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技术素养。“技术素养的内涵十分丰富,不仅包括良好的技术知识结构,娴熟的技巧技能,更重要的是强烈的探究精神、丰富的想象力、富于建设性的批判和创造力,其核心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技术设计等活动,技术课程应能成为激发学生探究、批判和创造欲望的良好载体,使学生的创造潜能、批判思维得到有效开发,提高学生实践动手能力。”[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要推动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这是高中教育改革的重要举措。加强普通高中和职业高中学校间的合作,将职高的一部分专业技术课程引入普通高中,是探索普通高中多样化办学、更好地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有益尝试。
二、普职资源整合项目与课程的开发
普职技术教育资源各有优势,可以相互补充,相得益彰,这是普职资源整合的前提和基础。作为普通高中,台州一中拥有大量的理论教育资源,但是学生动手实践的机会和资源设备却相对较少。椒江职业中专则拥有大量的实践教育资源,从专业设置来看,有数控、化 工、电工与电子、机械加工、汽车维修、计算机等与生产生活紧密相关的专业;从专业实训设施来看,有数控机床、电工电子实验室、机电一体化设备、计算机软硬件设施等。这些实践教育资源与普通高中技术教育的相关学科构成了普职资源整合项目,比如:通用技术、物理课程可与电子、电工、机械等专业整合;信息技术课程可与计算机相关专业整合;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除了以上各专业外,还可与装潢设计、平面设计等专业整合。具体如表1所示。
表1
在分析上述项目的基础上,普职两校合作开发了面向普通高中的职业技术选修课程,如电工技能、钳工制作、电子商务、企业网站设计和制作、多媒体技术与动画制作、计算机安装与维修、汽车实用技术、快乐数控、局域网络搭建、艺术手工、创意广告设计等。这些课程突出了技术教育的生活性、趣味性、实践性,授课教师以高级技师、高级工、技术能手等具有专业技能强项的职高师资为主,能够较好地满足教学的需求,弥补普通高中技术教育的不足。与此相应,两校建立了菜单式与自主式相结合的选课机制,为学生提供每周4课时、一学期40课时的职业技术选修课程菜单,组织学生通过网络报名自主选课,以走校的形式加以实施。
两校还成立了校本课程领导小组、研发小组、实施与评价小组、审议委员会等组织机构,完善选课、学分认定、档案管理、教师考核、课程评价等管理制度,以确保普职资源整合的顺利开展。
三、 普职资源整合与普通高中技术教育相关问题探究
普职资源整合为普通高中更好地开展技术教育搭建了多元化的操作平台,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空间,但是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还有许多问题需要作进一步探讨。比如,我们要认识什么是技术教育,在新课程背景下普通高中技术教育具有哪些特征,它与职业技术教育之间有什么联系和区别,在普职资源整合的框架下普通高中技术教育的目标定位是什么,等等。这是保证普职资源整合顺利实施的前提。因此,在普职资源整合中必须理清以下几组关系。
(一)“技术教育”与“劳动技术教育”的关系
“劳动技术教育”一直是我国普通高中进行技术教育的主导性概念,直到今天其概念影响依然十分强大。所谓“劳动技术教育”,人们通常将其理解为“劳动教育”和“技术教育”。不可否认,所有的技术都是各种形式的劳动的技术,因此,在劳动教育的过程中常常附着一定程度的技术教育。从这个意义上说,技术教育与劳动教育有着重合相通之处。但是,历史上人们对“劳动技术教育”的认识更多地倾向于对学生进行劳动态度、劳动观念、劳动习惯和劳动体验的教育,基本上属于德育范畴,即使涉及到其中的“技术”因素,也大多侧重于简单技能的培养。事实上,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普通高中的技术教育已不能也不可能停留于一般生产劳动教育的阶段,其范畴应包括技术本质、技术与社会、技术与环境等技术发展理念。我国高中新课程方案中不再设“劳动技术”科目,而设立“技术”领域,就是这种理念的体现。“技术教育”提倡的是一种思想,要求学生理解:技术是社会进步的根本动力,只有技术的发展,才可能推动社会前进;而技术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技术的创新。这种认识可以使我们的学生去关注社会生活、学习、生产等一切社会实践活动,从中发现问题,明确问题的症结,去思考、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养成良好的习惯。因此,新课程背景下普职资源整合最大的意义并不仅仅是为普高学生敲敲打打练技术提供场地和资源设备,也不仅仅是通过实践活动的参与使学生树立起劳动的观念,而是在提高学生动手能力的基础上使学生获得技术体验,更好地培养其问题解决能力、技术探究能力、反思能力与创造能力,从而促进其对技术的理解,激发其创造的欲望,深刻理解技术对社会、环境和人类生活的影响。如果离开了这个立足点,普职资源整合就将失去其存在的基本依据。
(二)“技术教育”与“科学教育”的关系
由于在日常语言中人们常常将科学和技术混淆起来,这就容易导致误解,似乎科学与技术是同样的事物,技术教育存在于科学教育之中。实际上,科学和技术在本质上并不属于同一个概念。“科学教育是关注科学技术时代的现代人所必需的科学素养的一种养成教育,是将科学知识、科学思想、科学方法、科学精神作为整体的体系,使其内化成为受教育者的信念和行为的教育过程,从而使科学态度与每个公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让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在现代文明中交融贯通。”[2]科学的作用在于理解,技术的作用在于做、制造和实施。但是,科学和技术又像一对连体双胞胎,既相互依赖,又相互促进。一方面,科学构成了当今多数技术产品的基础;另一方面,技术又为科学提供了探索世界所需的工具,促进了科学的发展,提高了人类认识世界的能力。因此,科学教育与技术教育既有合作,又有各自的独特品性。一般来讲,前者具有认识功能,后者具有应用功能。就普通高中技术教育而言,它是一个既要动脑构思、设计,又要动手操作的实践过程;是一个将高中的科学知识转化为技术应用的试验场;是一个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运用技术原理和工具手段解决问题的实践活动。技术教育活动使学生对于技术过程、方法和常见的技术设计、结构等具有基本的技术意识和眼光,形成技术思维。普通高中长期以来注重科学教育,技术教育则严重滞后,这为新课程背景下普通高中引入职业技能课程留出了空间。如果不能认清普通高中技术教育的独特品性,就不能准确、全面地把握普职资源整合对于普通高中技术教育的意义。
(三)“普通高中技术教育”与“职业教育”的关系
职业教育,顾名思义即传授某一职业所需的知识和技能的教育,它的突出特点在于它不是以传递原理性知识为主,而是以传授技能、技巧、技术性知识为主。由于技术与职业的紧密联系,技术教育成为职业教育的主要内容,成为职业教育的特色与标志,因此职业教育也常被称作职业技术教育,但它的目的是应对职业的需要。虽然普通高中的技术教育也具有职业入门教育的意义,但在普通高中开设职业技能类选 修课并不等同于职业教育的职业定向,即它不是为了让学生学到系统的专业知识,也不是为了掌握专业技能或通过技能等级考试,更不是为了学生就业,而是要通过普职资源整合这个平台来转换普通高中技术教育的学习模式。“技术课程不是单纯的技能训练课程,它着力发展的是以技术设计与应用为基础的技术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它力图使青少年的知识、技能和对科学的理解结合在一起,注重的是学生对技术思想和方法的领悟和运用,对技术的人文因素的感悟和理解,其核心是‘提高技术素养’。这一课程目标的确立,突破了传统的以‘单纯劳动’或‘技能培训’为主要取向的目标模式,以全新的内容体系实现了我国技术教育课程目标的根本转型。”[1]一方面,要通过“做中学”激活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成就感,提升学习积极性;另一方面要拓展学生的学习视野,找到生发学科兴趣的研究点。因此,普职资源整合不能单纯地将普通高中技术教育和职业教育机械地叠加在一起。
综上所述,在普职资源整合中,普通高中技术教育一方面要加强与职业技术教育的互动,打通使用职业技术教育资源的渠道,另一方面也应当保持自身的独特品性。作为普通教育的组成部分,普通高中技术教育是学生全面发展的一个独特知识领域,其主要目的不是要培养专门技术人才,而是要发展学生以问题解决能力为核心的技术素养,以便为将来进入技术的社会做好准备。虽然在普职资源整合中也渗透了劳动意识教育、职业技能教育等因素,而这些因素也可以满足不同潜质学生的发展需要,但是其最终的目标在于通过这个多元化的技术教育平台,使学生获得一定的技术经历和技术体验,并以此为台阶促进他们技术思维的发展和技术素养的提高,而这正是普职资源整合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
参考文献:
劳动教育考核方案范文5
【关键词】物业管理,典型工作任务,项目教学
一、问题的提出
国家教育部文件倡导“校企深度合作”,并指出高职院校要培养“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要致力于提升高职生的“综合职业能力”。综合职业能力包括专业能力与关键能力,关键能力又包括方法能力与社会能力,方法能力就是学会做事,社会能力就是学会与人相处,而在关键能力中起主导作用的是人的价值观取向。为了实现高职教育培养“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目标,作为职业教育者必须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方法,“项目教学法”被认为是目前较有效的教学方法。
“项目教学法”是一种典型的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法,它是通过“项目”的形式进行教学。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亲自处理一个项目的全过程,通过信息的收集,方案的设计,项目实施及最终评价等各环节,完成项目任务,在这一过程中学习掌握教学计划内的教学内容。学生全部或部分独立组织、安排学习行为,解决在处理项目中遇到的困难,提高了学生的兴趣,调动学习的积极性。
典型工作任务(Professional tasks) 来源于企业实践,是职业行动中的具体工作领域,也称为职业行动领域,它是工作过程结构完整的综合性任务,反映了该职业典型的工作内容和工作方式,完成典型工作任务的过程能够促进从业者的职业能力发展,而且完成该任务的方式方法和结果多数是开放性的。职业教育的课程开发关键在于职业岗位典型工作任务的总结及归纳。
项目教学中的项目与典型工作任务之间的关系如何呢?项目教学法通过“项目”组织教学,所设置的“项目”应包含多门课程的知识及多个工作任务。项目课程是以工作任务为起点设置的,课程内容所包含的知识和技能是职业化的且与工作任务密切相关的。尽管项目课程是以工作任务为核心选择课程内容,但其课程内容并非一个个工作任务的简单叠加,而是围绕着经过归纳的典型工作任务来进行,严格来说是围绕着基于典型产品或服务的活动来进行。活动是项目课程的基本构成单位,而每一个活动是由若干工作任务构成的。这是项目课程明显不同于任务本位课程之处,即项目课程不局限于单一的工作任务,这同时也是项目课程对任务本位课程的发展之处。
因此,在提炼归纳出职业岗位群的典型工作任务后,通过打破任务之间的界线,突出任务之间的联系,以培养专业高端技能型人才为目标,以实践为基础,以典型工作任务为引领,以项目为载体设计课程,实施项目教学。
二、理论基础
关于“人”的学说中指出,人的本质是劳动,是需要、交往和意识,是社会关系的总和,是自由的自觉的活动。正是由于人的这些本质的存在,才产生了各种各样的职业,而在各种职业活动中,人们又总是在通过各种方式体现着自身的本质。因而职业是职业教育的逻辑起点,职业教育一定要遵循人的本质理论,即人的实践活动观。
项目教学法萌芽于欧洲的劳动教育,经过发展到20世纪中后期逐渐趋于完善,成为一种重要的理论思潮。2003年7月德国联邦职教所制定以行动为导向的项目教学法,把学习过程分解为一个个具体的工程或事件,设计出一个个项目教学方案,按行动设计教学思路,不仅传授给学生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更重要的是培养他们的综合职业能力。
我国的职教政策要求职业教育要坚持以能力为本位,强化综合职业能力培养。教育部文件提出要“强化学生素质培养,改进教育教学过程。改革以学校和课堂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方式,重视实践教学、项目教学和团队学习”,这都对高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指明了方向。
“项目教学法”最显著的特点是“以项目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创造了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协作、探索创新的新型教学模式。项目教学法是师生共同完成项目,共同取得进步的教学方法;是实现学生可持续发展的教学方法。在职业教育中,项目教学法有其独特的优势,它与职业教育培养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的目标是契合的,也同样是遵循关于人的实践活动观的。
因此,探索典型工作任务引领下的项目教学是遵循理论,贯彻国家职教方针,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实现人的可持续发展,践行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举措,理论基础是正确和坚实的。
三、研究实施过程:
(一)前期研究。在《物业管理专业典型工作任务引领下的项目教学探索》课题立项之前,我们已经组成校企联合课题组,共同进行《物业管理专业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开发研究》课题,并取得了较好的成果,公开出版了《物业管理工作教程》专业教材,初步解决了教什么、怎样教的问题。现阶段新的课题研究任务就是配套实施行动导向的教学,构建“导向特定学习结果的一步步程序”,进一步解决怎么样教的更好的问题,即如何以教材所列出的典型工作任务来实施项目教学。
(二)准备阶段
1、组建由学校专业教师与企业中高层管理人员组成的联合课题组,统一思想,明确课题研究思路。
2、进行相关研讨及学习《职业教育学—原理与应用》(黄尧主编)的第六章职业教育课程论,提高课题组全体成员的理论水平。
(三)实施阶段
1、专业教学团队分工协作,以《物业管理工作教程》中提出的52个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提炼总结出学习型工作任务,结合实际工作过程设计实践与项目课程,编制《物业管理专业项目教学任务指导书》。
2、实验班在校外实习基地居物业公司实际管理的物业服务项目中,以《物业管理工作教程》作为专业教材,进行物业管理基层工作岗位的实践教学,为之后的项目教学打基础。在此过程中结合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的职业价值观,引入“知晓、理解、评价、行动”四步循环法对学生进行 “以尊重待人、相信自己”等十五个模块的价值观教育课程。与此同时,教学团队完成《项目教学任务指导书》的审稿定稿工作。
3.利用《项目教学任务指导书》组织项目教学。项目教学考核采用过程性考核与终结性考核相结合的方式:①过程性考核:主要从平时出勤、过程参与程度、工作学习态度以及完成任务情况等方面进行考核。②终结性考核:是项目教学学习成果的综合评价,在过程性考核成绩的基础上,综合学生自评、企业管理指导教师评定及业主评定而成。
(四)评价总结阶段
1、课题组做课题研究总结。
2、实验班参加企业顶岗实习的面试与选拔,检验我们人才培养的质量。在实验结题时,我们实验班的学生100%以优良的成绩经过了企业的面试选拔,进入物业服务企业及其他相关企业进行顶岗实习。
四、成果与反思
(一)成果
1、完善了《高职物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实施方案》,其中包含《物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之能力指标体系》及《物业管理专业教学计划(三年高职)》。
2、编制《物业管理专业项目教学任务指导书》。在《物业管理工作教程》基层管理岗位和经理岗位所列的典型工作任务的基础上,结合物业管理项目获取到管理服务的实际工作过程,经过归纳、总结及教学序化处理,形成了14个学习性工作任务,即教学项目。
3、经过项目教学组织与实施,教学团队的综合能力有很大提高。
此课题的研究成果可为高职管理类及服务类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建构提供经验,有一定推广价值。
(二)反思
1、项目课程的开发还应进一步深入,要在校企深度合作的条件下,注意项目课程与企业生产任务的区别及联系,应把项目课程的设计与企业实际工作紧密联系起来。
2、项目教学是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及综合职业能力的教学方法,故实施项目教学,需加强物业管理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
3、由于各种条件的限制,有些项目的实施无法“真做”,必须要通过“模拟项目”进行,这使教学组织难度增加,学生的参与积极性也同样受到影响,这是在以后的教学中要不断改进与完善的。
课题组每个成员在经历了研究工作的全程后都感到收获很大。研究工作不但提高了课题组成员教育科研的理论与实践水平,同时对校企深度合作有了更深一步的理解与体验。同时,我们应该思考在十会议精神及国家新的职教政策的指导下,我们的工作还应如何继续深入地进行下去。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1-4卷).
[2]赵志群. 典型工作任务分析与学习任务设计,《职教论坛》2008年第12期.
[3]马成荣. 基于工作任务的职业教育项目课程理论与开发研究,中国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网, 2011.
[4]教职成[2011]6号、教职成〔2011〕9号、(教职成[2011]12号)
劳动教育考核方案范文6
建筑识图作为一门较为核心的基础性课程和涉及实践操作较多的课程,所以教师在教学中需要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为主要目标。项目教学法最重要的就是使得学生可以学会灵活使用课程教学知识,项目教学法使用在建筑构造和视识图中可以有较好的教学效果。文章综合课程改革的背景内容,具体分析建筑识图和构造课程中项目教学法的实际应用,并将项目教学法对于教材的内容开展分块项目化,再进行对于每个具体任务的分析,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专业素养。
关键词:
建筑识图;构造工程;项目教学法;注意事项
一、引言
项目教学法从欧洲的劳动教育中产生,十八世纪欧洲开始了合作教育,这之后的例如美国在内的国家开始了合作教育。二十世纪逐渐受到世界范围内广泛的认可和推广。该教学的核心是,以项目为主要核心,教师在教学中起到引导性作用,学生自主进行学习。这项教学法着重于对于学生的自主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可以使得学生灵活使用。一些课程的教学中使用到项目教学法可以很好地帮助完成优质教学。现代教育中人才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学校的教育质量的高低将和人才直接联系。所以教师需要对于课程有一个深度认识。但是因为社会的逐渐发展和人才的需求逐渐变化,使得以往的教学已经无法满足新形势对于人才培养的需求,只有逐渐完善教学质量,才可以符合当下对于人才培养的需求,所以教学的改革已经是中国目前学校建设中的重点部分,为符合新形势社会对于人才的要求,教学需要从教学的根本性入手,开展改革。将人才的专业素养培养放在首位。下文将根据实际教学,简述建筑识图和构造课程中项目教学法的实际应用。
二、目前中国建筑识图和构造课程中的问题点分析
实践证明,整合之后的教材缺乏了整体性及系统性。所以,教材就算再怎么进行优化,将内容丰富化,但在教学中还是会出现无法对学生进行科学化的教学。教材虽将内容更为丰富化,但是教育中的实际问题还是存在,具体教育中将很难实现真正好的教学。教师目前因为教育进行改革,在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选择的上较为灵活,最大化调动学生的主观思考能力,教学需要使得学生明确操作中的具体思路,需要将教学变得更为合理化。
三、项目教学法应用于建筑识图和构造课程
项目教学法的本质是使用模拟项目的模式进行教学。就是人们说的使用一个完整的方式对问题急性解答,教学的问题需要使得学生可以通过新思维明确教学知识。教师在教学中将自身定义为一名导师,教材项目展示给学生,学生通过对于项目的分析,将自身搜集到的资料进行设计和探讨,学生根据自己收集的内容开展方案的设计和实践最后进行评价。项目教学法在实施中仍有很多的漏洞。实践中无法引入其他案例进行教学。教师需要重视学生在实践中的自主探索能力发展,学生在对于一个问题出现疑问的时候教师可以进行针对性回答。建筑识图和构造课程作为面对着当今学生的重要课程,将制图环节及计算机技术进行尖端结合,使其成为较为灵活化的融合,最终成为较为实用化的课程。课程不仅是重要的,同时也是较为专业化的。在实践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项目教学法将知识点之间进行结合,随后将其进行分解,综合及分解。最基本就是将知识之间的联系分开。教师的教学可以以学生先行自主学习,然后再进行教学,教学法的根本就是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得每位学生都能够进入教学环境。并且教师也有很多的时间对于学生的学习进行观察。
四、项目教学法的项目化应用
第一,项目教学法使用是为了解答课程教学中的难点问题。该目的的达成需要教师积极提升自我水平,将学生和教师之间的关系拉近,日常加强和学生的互动和交流。教师将教学的项目进行分析后,将其代入项目教学法的任务中,让学生积极自主进行学习。通过处理案例,不断调动学生学习兴趣。教师需要加强对于学生的激励。对学生进行任务的时需要联系实际和日常,使得学生感受到知识就在日常中,明确知识的作用性,每位学生在学习中充分感受到自己的存在是重要的。教师将技能考核和教学进行融合,考核明确学生的技能和知识掌握程度,教师可以根据考核结果更好地将教学优化。第二,建筑识图及构造课程的教学内容项目化,可以让学生明确知识点关系到的项目内容,学生可以更加主动地加入项目教学法中,最大限度调动学生学习兴趣,使其明确专业技能。第三,教学将建筑识图和构造课程教学任务进行更深层次的分解,依据课程的分解对于任务开展较为合理性的分配。第四,考核可以反映出教学的效率和学生的掌握程度。教师可以根据考核的内容进一步完善化后续教学内容,保障学生的学习掌握程度。将教学更加完善化和课程内容相符的评价系统,不仅可以帮助学生的各项自主能力发展,同时可以使得学生获得专业素养的提升。
五、结束语
项目教学法是一种较为科学性的教学方式,其作为一种将各种教和学进行融合的教学方式,作用在于让学生加强对于知识的掌握和进一步巩固,探索新知识,在调动学生的自主能力的同时养成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相信以后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该技术可以获得更好的发展。
作者:伊丽娜 单位:内蒙古建筑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杨虹.“任务驱动法”在高职实践教学中的应用反思——以《建筑识图与构造》课程为例[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3(12):117-120.
[2]赵程程.试分析建筑结构与识图课程中项目教学法的应用[J].四川水泥,2016(04):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