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农业科学发展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农业科学发展范文1
20*年,*市实现区域生产总值1*.*亿元,增长19.6%;完成财政总收入7.19亿元,增长19%;农民人均纯收入达5815元。
探求*县域经济发展不断进位的秘密——统筹工业农业协调发展功不可没!
广袤农田成为农业龙头企业第一车间
4月10日,由韩国*与中方王迎清共同注资组建的*农村小康食品有限公司项目正式签约落户*,这是*市利用优质农业品牌“长坂坡”大蒜引进的一家大型外资农业龙头企业。
近年来,*市的优势农产品全部和“长坂坡”大蒜一样与农业龙头企业实现了有效对接。加工柑橘的有新世纪食品公司、加工红薯的有天阳苕酥食品公司、加工土豆的有龙之泉淀粉公司、加工优质双低油菜的有金龙油脂公司、加工花生的有澳利龙饮品等。截至20*年底,全市农产品加工企业达530家,其中规模以上的64家,73%农户纳入农业产业化链条,去年完成农产品加工产值45亿元,增长28.6%。
曾几何时,*顶着全国粮食主产大县、全国畜牧大市,*省粮食、油料、水产优势产区等众多光环。然而,这些光环没能让农民得到多少实惠,财政也未得利,*农业的骄傲变成了焦虑,农业产品的转化增值成了迫在眉睫的大事。
痛定思痛。*人犹如梦中惊醒:必须用工业化的理念谋化农业,统筹工业农业协调发展。思路一变天地宽。*市把农业优势产品作为招商引资的“法码”,不断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先后引进了蒙牛乳业、浙江新世纪食品公司等产业化龙头企业,通过龙头企业与板块基地建立的紧密合作,有力地带动了板块基地的发展。新世纪食品有限公司年加工朝鲜蓟、柑橘、小黄瓜、甜玉米等农产品5万多吨,年产值达2亿元。翔鹤食品有限公司是一家从事生猪繁育、购销、屠宰、加工的涉农企业,年屠宰生猪10万头,目前2万头生猪繁育基地正在加紧建设。
农业龙头企业的发展不仅带动了农业产业化的发展,也为财政做出了巨大贡献,去年,这些企业提供的税收近2亿元。
两万农民成了亦工亦农的“两栖”人
5月上旬,在*打工3年多的子龙村农民张玉媱在地处本村的大地陶瓷厂找到工作。在*,像她这样选择在家门口就业的农民越来越多。
近年来,新中源陶瓷、*水泥等大批企业落户*,2009年一季度,在建工业项目就达45个,蒙牛乳业、新世纪食品等大批落户企业也进入蓬勃发展期,用工量猛增。
*把服务企业发展与建设新农村就地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结合起来,每年拿出160万元用于农村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劳动保障等部门深入市内100余家规模以上企业开展用工调查,开发就业岗位8000多个。
工业的发展也为农民提供了增收门路。*水泥公司所在地的*市三桥村共有1000余人,其中有300余人在该公司务工,加之从事三产等相关产业的人员,全村几乎家家户户有人在*水泥公司挣钱,其中从事运输的车辆就有50余台,这些人中有的年收入高达6万余元。在*像这样一个企业带活一个村的例子比比皆是。据统计,目前全市共有2万农民实现了就近就地务工,既靠打工增加了收入,又兼顾了农业生产,促进了*的和谐发展。
扶壮财力反哺“三农”
20*年,先锋村农民种植西瓜2000多亩,西瓜丰收,行情也好,可偏偏路难行,几场阴雨过后,路成了一滩泥,大伙儿只能眼睁睁地看着瓜烂在地里。如今,先锋村借助国家和市里的补助政策,硬化通村公路15.5公里,农民的行路难得到了彻底解决。
近几年来,*市每年用于扶持“三农”的资金逐年增加,财政支农力度的加大,得益于财政蛋糕的不断做大,而财政蛋糕的做大得益于“优先发展工业”。20*年,全市50万元以上续建和新建工业项目达101个,累计完成投资29.43亿元,增长72.6%。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1*亿元,完成工业增加值33.42亿元,分别增长43.7%和26.6%;产值过亿元企业达到24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新增27家,总数达到126家。持之以恒的抓招商引资及项目建设,壮大了财政支柱,20*年财政收入达到7.19亿元,78%来自工商税收。
农业科学发展范文2
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已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既面临“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重大机遇,又面临资源、市场约束增强和体制、机制性矛盾凸现的严峻挑战。在这种形势下,要确保粮食稳定增产、农民持续增收和农村社会和谐发展,就必须始终坚持用科学发展观统领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的全局,特别是要实现农业发展观的与时俱进,着力更新发展理念,拓展发展思路,优化发展格局,创新发展模式,转变发展方式,强化发展措施,不断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努力开创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的新局面。在实际工作中,要着重把握好“六个坚持”。
坚持以人为本理念,维护广大农民的根本利益,促进农民全面发展。农民是农村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构建农村和谐社会的主体。坚持以人为本,体现到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中,就是要一心一意为农民谋利益,切实维护农民的合法权益,使之分享改革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成果,努力促进农民的全面发展。
把增加农民收入作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的中心任务。这是以人为本在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中最根本的体现。要认真贯彻落实“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广开农民增收渠道,促进农民收入持续增长。既要从“三农”本身考虑问题,寻求出路,又要跳出“三农”,从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思考问题,研究对策;既要大力挖掘农业和农村内部的增收潜力,又要在农业和农村外部开辟新的增收途径;既要立足当前采取尽快见效的增收措施,又要着眼长远寻求解决农民增收问题的治本之策,为农民增收提供新的动力。
切实保障农民的合法权益。这是坚持以人为本的本质要求。要使保护农民的合法权益体现在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全过程。尊重农民的创造和选择,维护农民的经营自,切实保障农民的物质利益和民利。稳定农村土地承包关系,保障农民的土地权益。加强农村集体资产监管,推进乡镇政务公开、村务公开、财务公开,维护农民对集体资产的收益分配权和管理参与权。加强对农民负担的监管,进一步减轻农民负担。加快农业和农村法制建设,严格依照法律法规来管理农业、开展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全面推进依法治农。当前特别要加强法制教育和宣传,培育农民依法维权的意识。
全面提高农民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这是提升农业、振兴农村的希望所在,是减少农民、使农民富裕起来的关键所在。要把提高农民综合素质摆在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的重要位置。围绕增强农民的自我发展能力,大力加强科学知识普及、先进实用技术培训和思想道德教育。适应农业专业化、规模化和现代科技发展的需要,培养造就一代新型农民。扩大“阳光工程”的实施规模,加强劳动力转移的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农民外出务工就业的能力。
坚持统筹协调理念,优化发展环境,实现农业和农村经济全面发展。统筹协调理念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涵,是解决城乡发展失衡问题的关键。用科学发展观统领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全局,必须坚持统筹城乡发展,着力改变二元经济社会结构,完善支农政策体系,强化农业发展基础,实现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城乡互动、协调发展。
尽快改变城乡二元结构。要深刻领会“两个趋向”的重要论断,着力消除影响城乡协调发展的体制,构建新型城乡关系。建立城乡之间资源合理配置的市场体系,形成城乡社会事业和基础设施共同发展的运行机制。特别是要加快建立城乡平等的就业体制,完善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不断改善农民进城务工的环境。要为农民提供平等的教育、医疗机会和待遇。逐步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实现城乡社会保障一体化和公平化。引导各类资源与要素向农业和农村流动,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进步。
完善支持保护农业的政策体系。要全面落实“多予、少取、放活”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不断增强农业政策的反哺性和普惠性。调整和优化支持“三农”发展的财政支出结构、基础设施建设投资结构、信贷资金投放结构。建立对农民的直接补贴机制,进一步完善补贴政策,扩大农业补贴规模。探索建立农业投入的补贴机制,积极推动农业的政策性保险试点,尽快形成完整的国家支持保护农业的政策体系。
加大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力度。统筹城乡协调发展,要在强化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上下功夫。要加强农业生产设施和农村生活设施,特别是农田水利、乡村道路、改水改厕和社会公共设施的建设,加快实施农村“六小工程”,大力改善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重点搞好农业“七大体系”建设,完善农业发展综合服务体系。按照项目构建工程、工程支撑体系、体系保障发展的原则,实施农业科技创新与应用等重点工程,着力提升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增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后劲。
坚持可持续发展理念,推进农业增长方式转变,建设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农业。可持续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必须坚定不移地走可持续发展道路。要围绕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优化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探索农业资源保护和合理利用的有效途径,积极发展农业和农村循环经济,实现农业生产、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治理与保护的有机结合。
深化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充分发挥各地资源优势,优化农业区域结构、产品结构和农村产业结构,提高农业和农村经济运行的质量与效益。积极发展特色农业、设施农业和高效经济作物,加强优势农产品产业带建设,提高优势农产品的集中度和优质专用农产品的比重。推进畜牧业生产方式的转变,加快发展现代畜牧业,同时大力发展高产优质水产养殖。推动乡镇企业产品、产业结构升级和产业集聚,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特别是粮食加工业,延长粮食产业链,提高经济效益。强化农产品市场营销工作,促进农产品流通业健康发展。
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农业资源。人增、地减、水缺,是我国农业发展面临的突出矛盾。农业可持续发展关键在于保地节水。要加大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的保护力度。实施沃土工程,加强耕地质量动态监测。改进栽培和饲养方式,推行间作套种、水旱轮作、立体种养模式,发展保护性耕作。引导农民科学施肥,努力培肥和提高地力。合理利用水资源,大力发展旱作节水型农业。
积极发展农业和农村循环经济。运用循环经济理论,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基本原则,发展“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的农业循环经济,促进再生资源的循环、永续利用和非再生资源的节约利用。发展生物质经济,支持农业副产品循环利用。大力推进生态富民家园计划,加快农村沼气发展步伐。发挥农作物秸秆资源丰富的优势,积极发展秸秆产业。推动农产品初加工后的附产品及其有机废弃物的系列开发、深度加工,实现增值增效。
切实改善农业生态环境。以保护自然、保护生态、创造优美环境为目标,利用人、生物和环境之间能量转化及生物循环的规律,构建资源节约型农业体系,促进农业与环境的良性循环,实现农业环境优良化。按照“提高认识、依法监管、加大投入、防治并举”的要求,加大农业污染的防治力度,减少土壤中的化肥、农药残留量。全面实施以清洁家园、清洁水源、清洁生产为主要内容的生态农业建设工程,推进以沼气建设为重点的生态富民家园计划,加快规模养殖场粪便净化和生活污水净化处理设施建设,努力控制和减轻农业面源污染。扩大退牧还草工程规模,加强鼠虫害防治,不断改善草原生态环境,逐步建立草原生态修复的长效机制。版权所有
坚持科技进步理念,强化农业发展的战略基点,不断提高农业发展的科技含量。重大农业技术创新和推广应用是农业发展的战略基点。用科学发展观统领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必须把科技进步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加快科技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提升农业科技基础创新、集成技术创新及应用转化的能力,加大农业科技的推广力度,不断提高农业发展的科技含量。
加快建立新型农业科技创新体系。要加强关键技术攻关和高新技术研究,力争在新品种培育、病虫害防治、生态环境建设、资源高效利用等方面取得新突破。农业科技发展的着力点要实现由注重增加产量向提高产量、质量和效益并重转变,由注重研究向研究、应用、推广和普及并重转变,由注重常规技术向常规技术集成和高新技术自主创新并重转变。大力发展降低成本与节约资源的技术、标准化与生态环境保护的技术、生物技术、信息技术和设施农业技术,建立农业优质、高产、高效、生态、安全的技术体系。
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和推广。促进农业增产增效,关键要靠提高单位面积产量,核心是推广一批先进实用的农业技术。要扩大农业技术推广项目专项补贴规模,优先扶持优质高产、节本增效的组装集成与配套技术开发。重点推广一批先进实用的农业科学技术,扩大主导品种、主推技术的应用范围。
坚持改革创新理念,消除制约农业发展的体制,增强农业发展活力和动力。深化农村改革是用科学发展观统领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全局的内在要求,是推动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农村改革面临的任务仍很艰巨,需要我们下大力气积极推进,以进一步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
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不动摇。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是我国农村的基本经营制度,是党在农村政策的基石。要稳定土地承包关系,全面落实二轮土地承包政策,建立健全农民承包土地流转机制。要加快土地承包纠纷仲裁立法工作,完善土地承包纠纷调处机制。改革土地征用制度,合理分配和使用土地补偿费,推动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加强国有农场农业用地保护和占用的监督管理。推进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制度创新,增强集体经济组织对农民的服务能力。
探索新型农村经济组织形式。鼓励和扶持农民在自愿、平等、互利的基础上,组建多种形式的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发展的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积极培育和发展农村经纪人、专业大户和其他中介组织。推进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立法进程,保护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及其成员的合法权益。通过建立新型农村经济组织,建立起农民与市场联系的桥梁和纽带,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
积极推进农村综合改革。推动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工作,加快免征农业税步伐,切实减轻农民负担。推动乡镇机构、农村义务教育体制和县乡财政管理体制等各项改革试点,探索解决乡村债务的有效途径。加快国有农场农业税费改革。适应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以及政府职能转变的需要,搞好兽医管理体制、农垦管理体制、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等方面的改革。
坚持现代工业理念,谋划农业发展,大力推进现代农业建设。用现代工业理念谋划农业发展,加快建设现代农业,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的重大任务。要把工业经济在长期发展中形成的经营思想、管理方法、组织形式和生产方式等,导入和应用到农业领域,大力改造提升传统农业,推进现代农业建设。
运用现代工业成果改造传统农业。要把现代工业发展的成果逐步运用到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各个环节,为建设现代农业提供有力的物质技术支持。推进信息技术、生物工程技术与现代农业技术的结合,拓宽农业的内涵和外延,增强和发挥农业的多种功能。积极采用工程、生物、农艺等技术措施,进一步提高农业生产水平。大力发展农用工业,提升农业装备水平。
优化农业组织形式与生产方式。借鉴现代工业组织形式,大力推进专业化分工、规模化生产和产业化经营,积极发展农业产业集群,不断提高农业的规模化、组织化、集约化水平,积极探索各种农业生产要素之间紧密结合、良性互动的现代农业生产方式。引入工业融资方法,强化项目推进意识,开展农业资本运营,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形成多元化的投入格局。
农业科学发展范文3
关键词:设施农业;发展思路;建设内容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22-0200-02
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总体发展思路是以素质培养为核心,以学科平台建设为依托,以师资培养为重点,控制规模,优化结构,调整目标,创新模式,提升规格,带动设施农业学科全面发展,提高园艺学科科学研究及应用技术水平,增强培养高层次设施农业专门人才的能力,具体建议如下。
一、更新培养目标,实现设施农业一、二、三产的综合能力培养
在社会不断进步,科技日新月异的21世纪,传统的设施农业专业培养目标迎来了新一轮的机遇与挑战。随着城乡统筹发展,大城市带动大农村步伐的加进,尤其是都市农业的日渐发展、成熟和普及,对设施农业专业的毕业生提出了新的要求,传统的设施农业专业培养目标还需注入新的内涵。都市农业是集生产经营、休闲娱乐、旅游观光等于一体。因此,我们设施农业专业的学生除了掌握设施农业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实践技能,能从事设施农业科学相关的生产经营、销售管理、推广开发、教学科研等工作外,还需掌握信息科技、管理科学、规划设计等知识,熟悉产品包装加工等知识,具有新时代的审美情趣等人文素养。
二、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加强大学生素质和能力培养
实践和创新能力来源于宽厚的基础知识和良好的科学素养。要实施宽口径培养,确保学生具备扎实的基础知识;增加选修课比重,允许学生跨校、跨系、跨学科选修课程,拓宽知识面;加强专业实践和专业设计环节在教学计划中的比例,强化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技能的培养,要积极引导学生参与教师的科学研究。尊重学生的个性,承认学生兴趣和性格的多样化;营造民主、宽松的学术氛围,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对学生的评价要以促进和激励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的发展为导向。创新实验给予学生学分,其学分可由“科研学分”、“技能学分”和“实践学分”三部分构成。部分高校,由于研究生的扩招,学科科研条件未能同步发展,加之部分研究生存在重理论、轻实践,重学历、轻能力的现象,研究生的动手能力、专业技能难以达到高标准要求,必须加以改进。
三、提高师资队伍素质,构建设施农业学科梯队
加强学科带头人的培养力度,以提高教师素质为中心,以培养中青年骨干为重点,加强学科交叉,吸引国内外优秀人才竞聘教学、科研带头人岗位。进一步建立和完善青年教师助教制度,不断提升青年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鼓励与支持教师参与产学研合作、参加学术会议、开展各校设施农业学科教师交流等。建立一支结构优化、素质优良、治学严谨、忠于设施农业学教育事业、乐于奉献、具有创新和团结协作精神,年龄结构合理,具有可持续发展的教师队伍。全面提高教师素质是师资队伍建设的关键,也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必要前提。在实施师资队伍梯队建设方面抓好三个梯次:第一,继续发挥好老一辈学科带头人在学校建设和发展中的作用,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充分发挥他们“传、帮、带”的作用;第二,对优秀的中青年学术带头人,放在关键的岗位上,大胆使用,创造良好的工作条件;第三,继续选拔、培养一批后备学科带头人和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对学科带头人和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可选派继续深造。鼓励和资助青年教师在职攻读博士、硕士学位。此外,还可在农科院、农业局聘请具有丰富科研和生产经验的高级职称人士作为长期的外聘教师。
四、夯实教学科研基础条件,提高科学研究水平
进一步调整和合理设置实验室与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改革实验教学管理体制,加大对实验室建设的投入,多方筹措经费,添置先进的仪器设备,形成良好的教学、科研实验条件和工作环境。重视本科实践基地建设,成立专业实验中心,按一定比例配备实验教辅人员,实现资源与仪器设备的优化与合理配置,完善本科教学实验中心的运行管理机制。加强校内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使之成为设施先进的农业教学科研示范基地。重视并加强学科图书资料的网络资源建设,提高服务层次与水平。加大科研投入力度,根据本学科的实际情况,凝炼学科主要研究方向,积极申报、承担国家、省部重大科研项目,以科研项目和成果转化为动力推进学科建设,力争取得一批高水平、经济或社会效益显著的科研成果,形成各自特色鲜明、优势明显的研究方向。积极参加教学改革与创新,积极申报、承担省部级教改项目,以提高教师素质和教学能力,确保教育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
五、立足传统设施农业,拓展现代设施农业
设施农业学的教育和办学应该立足传统设施农业,拓展现代设施农业。以社会对设施农业人才需求为导向,确定办学规模,在现有的设施农业及相关专业基础上,结合现代社会发展需要,与时俱进,增设新的设施农业专业研究方向,寻求学科增长点。
六、产学研合紧密结合,加大具有综合素质的创新人才培养力度
努力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着力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高度重视实践环节,提高学生实践能力;进一步推进和实施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提高大学生的专业英语水平和能力;大力推进文化素质教育,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在师生中广泛开展践行社会主义荣辱教育,把高等学校建成引领社会主义新风尚的精神家园;加强人才培养的国际合作。不断加大与国外高水平大学合作培养人才的力度,积极探索国内外共同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的有效途径。为了培养具有综合素质的创新人才,需要拓展国内外农业教育资源,引进或利用国内外师资和相关软件,以现代农业生物技术、信息技术和管理科学知识来提升设施农业专业,在学科建设上顺应现代农业与其他学科相结合的趋势,突破单一学科的局限,在发展过程中实现学科交叉、融合并产生新的学科生长点,形成为农服务的学科新特点。加强设施农业专业与农业产业、行业企业、地区的联合培养或合作培养。加强与农业厅、农科院、各地、市、县农业局、乡、镇农业技术推广站联系,建立相对稳定的联系网。必要时聘请上述这些单位一些学术水平高、业务能力强的专家参与专业建设工作,听听他们对设施农业专业建设和发展的意见和建议。通过校内外有机结合,课堂教学与生产实际有机结合,提高设施农业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增强和提高毕业生的就业能力。
七、创新培养层次,提升培养规格
在全日制设施农业专业高等教育之外,应当保持和发展民办高等教育、独立学院、现代远程教育等。坚持以多种形式发展设施农业学科高等教育,走多样化发展之路,这既是实现设施农业学科高等教育持续、健康发展的需要,也是构建现代设施农业高等教育体系的需要。设施农业专业人才层次主要有:高职(专科)、本科(学士)和研究生(硕士、博士)三个层次,其合理结构应该呈金字塔形。设施农业高职(专科)主要培养掌握较全面的理论知识,具有较强的实践操作能力的设施农业专门人才。设施农业本科(学士)培养具备生物学和设施农业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在农业、商贸、园林管理等领域和部门从事与设施农业科学有关的技术与设计、推广与开发、经营与管理、教学与科研等工作的高级科学技术人才。设施农业研究生(硕士、博士)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掌握设施农业学科不同方向(设施农业工程、设施农业环境工程和设施作物生理生态)坚实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了解设施农业学科各发展方向及国际学术研究前沿动态,能独立从事本学科及相关学科领域的科研、教学、管理或技术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八、优化教学手段,加强教学管理
优化教学手段,提高教学质量。使用全国统编教材或面向21世纪教材,改革传统的板书和挂图的教学手段,广泛采用多媒体教学。采用多媒体等现代教育技术教学的专业课程比例达到100%,使教学生动、直观,改善并提高教学水平。同时,专业实践教学逐渐形成“实验、实践―课内外科技活动、社会实践―生产劳动―生产实习―技能测试”的实践教学体系。此外,教学实习分为校内实验基地栽培和管理、实验室分析研究、校外基地实习等方向。推行“毕业论文―生产实习”和“毕业论文―教师科研项目”捆绑的实践教学模式。生产实践教学环节主要在与校外签订的“校外产学结合协议”单位和企业中完成。强化教学质量监督制度。一是打造教学团队。初步建立了专业主干课程教学团队制度,教学团队至少由一名具有正高职称或副高职称的教师负责,同时至少配备1-2名副高职称以及中级职称人员。二是坚持高级职称教师(特别是教授)为本科生授课制度。三是加强停调课监管力度,制定详细的调停课制度和审批程序。四是坚持严格的领导听课和信息反馈制度,把发现的问题及时反馈给相关教师。五是实施网上学生评教制度,督促教师的教学,促进教师提高教学质量。
九、推行本科教学学分制,实施“2+1”学期制
学分制是以学分作为计算学生学习量的单位、以绩点作为衡量学生学习质量的标准。实施学分制是优化学生知识结构、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实践创新能力,培养多规格、个性化创新人才的制度保证。学分的最小计量单位可以设定为0.5。所有培养方案中规定的课程在考核合格后即可取得相应学分。其中理论课程和实验课程可以设定为每16个学时计为1个学分,实践教学环节可设定为每周计为1个学分。根据学生所修学分,实行弹性学制。普通本科专业标准学制为4年,学生可根据自身的具体情况缩短或延长在校学习时间,在校学习时间为3~6年。实施“2+1”学期制可有效利用教学资源,推动学生自主学习和个性化发展。“2+1”学期制将一个学年可分为各为18周的秋季与春季两个传统学期和一个6周的选择性夏季学期。选择性的夏季学期可主要安排通识教育选修课程、辅修(双学位)专业课程、实验课程、教师教育选修课程、专业选修课程、重修课程、毕业设计(毕业论文)、短期培训、学生社会实践等教学活动。
十、正确处理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教学与研究任务的关系
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教学与科学研究是所有大学需要完成的相互依存的两大任务。只有正确理解各自不可取代的作用和地位,并通过制定相应的制度措施才能保证不会厚此薄彼,正确处理两者的协调发展。这些措施中最重要的应该包括资源分配与评价机制。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资源的合理分配将教学、教材等专业建设成果与科研项目评奖同样看待,特别是要建立以成本核算,投入与产出效益评价为基础的高校政绩观和科学发展观。
十一、加强学术交流与合作,促进设施专业发展
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产学研合作。在各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企业和地方政府建立起长期密切的合作关系。开展合作研究,联合培养研究生,互派短期留学生。积极承办和参加国际、国内学术会议和邀请专家讲学。积极承办和参加国际、国内学术会议和国际茶文化交流活动,组织选派学科中青年骨干参加相关领域国际学术会议,进行学术交流。不定期邀请本学科或相关的国内外高校、科研院所知名专家交流讲学。加强产学研合作。通过产学研合作,解决茶产业中急需的关键技术、核心技术,培养创新型人才,建设科技创新平台,转化科技成果,提高我国设施农业的技术水平和竞争力。
十二、出台高校设施农业专业招生优惠政策,试行设施农业人才“免学费”教育制度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三农”问题从一定程度上牵制了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因此农业现代化的根本问题是解决“三农”问题。而设施农业因其产品为人们一日三餐所需而成为“三农”问题中的重要元素,备受人们关注。设施农业既是一门涉农的艰苦行业,又是农业发展必不可少的特殊行业。需要广大热血青年积极投身其中,并为之默默奉献。由于受传统观念和世俗偏见的影响,许多单子家庭的父母不愿意孩子从事这门特殊而又艰苦的行业。因此在高考填报志愿时,包括设施农业专业在内的涉农专业一度出现“门前冷落鞍马稀,招收不满需调配”的局面。为了缓解这一矛盾,有必要效仿我国“免费师范生教育政策”,出台“高校设施农业人才免费教育政策”,并适当降低高考录取线,鼓励和吸引学生将智慧和才华奉献于设施农业行业。
基金项目: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教改项目(JY1102018)。
农业科学发展范文4
1.突出“五个坚持”,现代农业发展走出新路子
1.1坚持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设施实现配套化 按照因地制宜、效益优先的原则,大力推广机械深松、复式整地、果园打药、精量播种、化肥深施、节水灌溉等节本增效的农机化技术。
1.2坚持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农业实现科技化 积极引进新品种、新技术、新设备,推动了新一轮品种更新换代,扩大了新技术、新设备的应用范围。
1.3坚持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服务实现社会化 农业各部门根据农民的需求,积极为现代农业的发展提供全方位服务。
1.4坚持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农业,经营实现产业化 一是构建“生产平台”,对优势产业实行集中布局,初步实现了“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产业发展格局。二是构建“市场平台”,加强农产品流通基础设施建设,除了在县内建农贸市场和农产品专业批发市场外,还鼓励经济能人在周边县市创办批发门市部,增强了流通功能。三是构建“组织平台”,按照“民办、民营、民受益”的原则,大力发展专业合作社、行业协会等农村经济中介组织,不断壮大农村经纪人队伍,初步形成了“农户+基地+农合组织+龙头企业”、“农户+经纪人(专业协会)+专业市场”等合作关系,降低了流通成本,提高了流通效益。四是构建“信息平台”,加强农产品信息网络建设,利用农村远程教育网、有线电视、数字电视、互联网等现代信息工具,为农民及时掌握准确的市场信息、农业科技信息和管理信息创造了条件,疏通了方便快捷的流通“神经”。
1.5坚持用培养新型农民发展农业,农民实现新型化 发展现代农业最终要靠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立足农村劳动力资源丰富的实际,围绕“四个培育”(培育一批科技示范户、培育一批专业生产大户、培育一批“务工型农民”、培育一批农村经纪人),着力打造新型农民,全面提高农村劳动者素质,为推进新农村建设提供强大的人才智力支持。
2.化解“五大难题”,突破现代农业发展“五大瓶颈”
要实现农业由“量变”到“质变”的跨越,就必须突破制约农业发展的“瓶颈”,培育龙头企业和农业品牌,推动农业产业化发展。
2.1化解龙头企业并非“龙头”的难题,突破企业辐射和带动作用不强的瓶颈 龙头企业在发展农业产业化、带动农民走向市场、解决农民就业、增加农民收入等方面功不可没。龙头企业是农产品生产、销售环节的连结和纽带。它肩负着开拓市场、创新科技、带动农户和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重任,能够带动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带动商品生产发展,推动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因此,必须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强化政府服务意识,加大项目支持,培育一批龙头企业、领军人物和产业品牌,切实发挥龙头企业的辐射和带动作用。
2.2化解农民及农业再生产融资难的难题,突破农村房屋、土地、山林不能有偿抵押贷款融资的瓶颈 由于农村的房子、土地、山林都不能用于抵押,因此农村融资较难。要改变这一状况,可以做如下尝试:一是积极引导民间的农民联保组织、农民信用合作组织、民间资本等民间金融组织走向正轨。二是公司化运作,搭建农村融资平台。成立农业发展投资公司,政府为公司注入资金,公司在吸纳农村集体财产的同时,农民以房屋、土地、山林入股,公司为农民贷款提供担保抵押。
2.3化解农村土地流转不起来的难题,突破土地流转方式不活的瓶颈 土地流转是指拥有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农户将土地经营权(使用权)转让给其他农户或经济组织,即保留承包权,转让使用权。积极探索农业用地在土地承包期限内,通过转包、转让、入股、合作、联营、转换、租赁、互换、抵押等方式出让承包权,鼓励农民将承包的土地向专业大户、合作农场和农业园区流转,发展规模化经营,有效盘活土地,杜绝土地撂荒。
2.4化解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与现代农业不相适应的难题,突破农业发展后劲不足的瓶颈 农村基础设施落后是造成农民增收难的重要原因。因此,必须下大力气抓好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一是抓好乡村公路及机耕道的建设,提高机械化耕作服务面。二是加大基本农田保护和土地治理工作力度,实施节水灌溉工程、“三小”水利工程、人畜饮水工程、沃土工程、中低产田造,建设高标准农田,提高耕地质量。三是提高农村沼气建管和利用效率,高标准规划和改造农网,确保用电方便和用电安全。四是逐步建立防洪减灾、水资源供给和水利保障体系,加强山塘水库的除险加固及渠道防渗维护,全面提高农业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和综合生产能力。
2.5化解农业科技推广和新型农民培训相对薄弱的难题,突破科技对农业贡献率不高的瓶颈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要增加农民收入,必须依靠农业科技进步,让科技进步成为农民增收的有力支点。农业科技推广要解决好以下问题:一是必须解决观念问题,切实搞好“传、帮、带、教”;二是必须推广投入成本低,见效快的实用技术;三是必须突出产业特点,为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服务。同时,要积极实施农民素质培训工程,培养一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农村实用人才和新型农民队伍,大幅度提高科技对农业的贡献率。
3.着力“四个创新”,实现现代农业发展新目标
新形势带来新机遇,新发展需要新举措。要实现农业发展战略,必须着力“四个创新”,发展现代农业,努力实现“四个转变”。
3.1创新农业业态,实现从单纯注重农业产能向全面发挥农业潜能的转变 当前,我省正在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而努力。在这个过程中,不仅要关注农产品产能,不断适应并满足人们日益扩展、不断拉长的多样化物质、精神需求,还要创新农业业态,由单纯关注农业产能转向全面发挥农业潜能,吸收和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建设特色突出、功能多元、业态新颖,可持续发展的新型现代农业。
3.2创新生产方式,实现从主要依靠自然资源向依靠智力资源的转变 现代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从立足于自然资源向立足于智力资源转型,着力于“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使信息流(科技市场)、物质流(装备、设施)、能量流(资金、人才)在城乡之间形成对流,促进经济、科技、文化、环境协调发展,动态平衡,形成业态、功能相互联动、互为补充、共生共荣的现代农业。
3.3创新服务体系,实现从单一物产功能向服务功能的转变 长期以来,农业的功能被概括为种植、养殖和粗加工等物产功能,农业的服务功能很少被认知和发挥,更谈不上形成体系。面对日新月异的发展形势和需要,必须“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积极主动地把农业由单一物产功能转向服务功能,创新农业体系,为全国的农业现代化服务。
农业科学发展范文5
一、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是提高*科技信息服务功能和服务水平的迫切要求。
科技信息工作是科技创新的坚强后盾,是科技服务体系的主要力量,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科技信息工作在国家体制创新、技术创新和自主创新中的作用日趋重要,受到政府和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
近年来,*科技情报研究所在信息资源建设与服务、业务拓展、内部管理、运行机制改革等方面都取得了较大的进展,为*科技经济的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深受社会各界的好评,已发展成为*规模最大、资料最全、信息最新、最具权威性的科技情报(信息)收藏与服务中心,成为*社会经济发展、企业技术开发和创新的重要咨询部门。科技信息服务工作初具规模,服务能力显著提升,绩效逐步显现,主要业绩体现了以下五个特点:一是服务功能位居全国同行前列;二是研究学术水平某些领域处于全国同类领先;三是服务平台全区独有;四是服务模式全国首创;五是服务绩效全国优秀。
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工作中仍存在着一些阻碍发展的瓶颈问题,这些问题主要表现为:工作的定位和发展思路不够明晰、项目实施和学术水平提升效果不够明显、背靠政府面向市场的理念不到位、有效激励机制没有建立起来、人才团队建设力度不够等五个方面。这些思路和工作上的问题,如果不尽快解决将严重影响情报所的发展,不利于服务科技经济作用的有效发挥。
因此,要解决这些问题,切实提高科技信息服务功能和服务水平,就要树立起科学发展观,用科学发展观来指导*科技情报事业发展。对不适应科学发展观的思想观念、工作思路、思维方式、工作作风进行大刀阔斧地改革和创新,着力解决影响和制约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把各方面积极性真正引导到科学发展的轨道上来,不断开创科技情报工作发展的新局面。要充分利用自身优势,创新文献信息资源与科技信息服务体系,激活发展动力,拓展服务空间,为区域科技创新和经济发展提供有效的服务。
二、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大力推进*科技情报事业的发展。
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也是解决情报所问题的基础和关键。坚持又好又快发展,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思路决定出路,战略决定成败。我们要始终将创新和科学发展贯穿于情报所的各项工作之中,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进一步明确我区科技情报工作的战略定位和历史使命,加快科技信息服务的专业化、网络化和社会化的进程,加强科技情报信息整理、分析、研究和预测服务能力的建设,加强资源整合和优化,提高服务水平和资源使用效率,创新运行管理机制和服务模式。
(一)加快科技文献信息资源建设,为*经济建设和区域创新提供有力的科技文献资源保障。
现代化的科技文献和丰富的信息资源是科技创新不可或缺的重要支撑,是自主创新的核心竞争力和持续发展的动力。因此,科技文献信息资源如何为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提高科技竞争力服务,是我们情报所未来发展中必须把握的机遇和挑战。我们要立足于服务科技自主创新战略这个主题,来发展我们的科技文献信息工作,为科技界以及社会各界提供权威的、有价值的科技文献信息资源保障,为我区重大科研项目和工程项目提供决策咨询服务。
根据《20*-2010年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纲要》和《“*”*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实施意见》要求,*科技情报研究所按照“共建共享,技术一流,功能完善,突出特色”的建设思路,以资源的整合与共享为中心,从实物资源、网络数据库和集成服务三个层面上搭建了资源丰富、开放共享、技术先进、服务便捷的*科技文献共享与服务平台,有效提高了我区现有科技文献资源的利用率,为地方经济建设和区域创新提供了有力的科技文献资源保障。
要加快科技文献信息资源建设,必须全力推进*科技文献共享与服务平台建设,进一步改造和完善平台的软硬件系统,开展网络信息采集处理系统、*科技查新管理等系统的研究开发;健全服务体系,完善平台管理制度和运行机制,加大区域服务节点建设力度,逐步建立“研、学、图”三位一体的科技文献服务联盟;加快建设平台“一站式”服务大厅,形成平台的对外整体形象;加快文献平台的宣传推广与应用,组建专门的平台推广和营销队伍,深入企业、科研院所等发展会员,开展文献信息的综合服务。
(二)探索科技信息服务的新路子,创新科技信息服务方式。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科技体制改革的深入,各级政府决策和企业集权决策正由经验型向科学型过渡,对情报研究部门为其提供的科学决策参考服务要求越来越高。因此,科技信息研究工作不能停留在对文献资料的占有上,更重要的是在文献的基础上进行分析、研究和预测,做出科学的判断。
情报所要充分利用资源优势和人才优势,向高层次的信息服务方面发展,开展特色信息服务,扩大服务效果,提高服务质量,研究和把握信息用户的需求,找准服务的突破口。一是围绕*科技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重点、热点和难点问题,收集、加工提炼有参考价值的信息,以内部刊物、网上专栏、专题研究等各种形式为政府提供决策参考信息,以有效的服务争取到各级领导对科技信息工作的重视和支持;二是围绕科研院所科研项目的研究方向和领域开展定题、跟踪情报服务;三是围绕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搜集、分析、加工整理各种市场信息,为企业提供竞争情报服务;四是围绕农业生产的热点、难点问题开展专题信息服务;五是围绕*科技创新和自主创新战略,及时收集、加工处理国内外各种科技战略信息、科技政策信息、科技前沿动态信息,将科技信息服务转变为科技情报服务。通过探索科技信息服务的新路子,创新科技信息服务方式,拓宽服务领域,才能充分发挥科技情报“耳目、尖兵、参谋”作用,为科技工作的科学决策提供有力依据。
三、坚持以人为本,培养高素质科技情报人才队伍。
在科技信息服务工作中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紧紧抓住以人为本这个本质和核心,要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思想,建立起人尽其才、才尽其用、人才辈出的激励机制,充分激发广大科技人员以及全体劳动者的聪明智慧和创造潜能。因为信息搜集、深化、追踪需要信息人员具有较高的行业知识和信息敏感性,所以情报所要努力造就一支专业结构合理、学识素质优良、职业道德优秀、勇于开拓创新、适应形势发展的现代化科技情报人才队伍。在科技信息工作中,要始终坚持以人为本,营造优良的创新环境与文化,培养、吸引和用好人才,充分发挥创新人才在科技发展中的核心作用,优化机制,动员广大科技工作者投身经济建设主战场,推动*科技创新和科技进步。
在制度改革方面,一是实行竞聘上岗,把单位所有部门的中层领导岗位,面向所内全部员工,实行竞聘上岗,选拔一批德才兼备、实绩突出、员工公认的优秀干部,增强全体职工的竞争意识。二是实行目标考核。通过制订和实施所中层领导干部《绩效考核办法》,签订《中层干部聘期目标管理责任书》等,激发领导干部的责任感、紧迫感、危机感,,提高工作绩效和管理水平。三是强化岗位责任制。加强管理,明确分工,落实责任,提升效能,将岗位工作责任到人,制定工作的标准及时限,简化工作程序,方便群众办事,确保各项工作的顺利完成。
在管理方法方面,要大力弘扬和倡导“好学、求新、高效”的单位事业文化,不断更新技术知识,充分挖掘专业人员潜力,鼓励广大员工积极参加各种业务培训、学习外语、报读研究生等,掌握新技能,提高服务能力;培养员工们奋发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激励员工的成长,使员工争先承担科技项目,积极踊跃晋升正高、副高职称,营造积极学习、勇于创新的良好氛围,激发事业发展的活力和动力,促进人才队伍综合素质的提高。
农业科学发展范文6
牢牢抓住发展这个第一要义。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也是振兴“两翼”特别是黔江区50万土家苗汉儿女致富奔小康的根本前提。在加快构建生猪、蚕桑、烤烟三大现代农业产业工作中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就要始终坚持把加快“三大”农业产业的发展作为全部工作的出发点,从现有的产业基础出发,从促进发展入手,将过去单纯靠政府“强推硬逼”的发展产业,转变为出政策给扶持、上规模重激励、送科技教方法,增强农户自身造血功能的引导服务式发展。
第一,要形成“区域大产业”的工作格局。乡镇党委、政府是贯彻落实中央、市、区农村改革发展政策措施的基层和“中枢”,是各项惠农政策落地的“主体”,是产业发展的“主战场”。走“政府主导、广泛动员、大户带动、规模经营、整乡(镇)推进、全面发展”的具有山区特色的现代农业产业发展之路。实践表明,水市烤烟、金溪猕猴桃、石会蚕桑的产业,无论是群众的接受度、面积的占比、收入的比重都是显而易见的,是成功的例子和典范。如何巩固现有基础,进一步夯实面积,以点为轴扩散周边,尤其需要我们沉心静气“一抓不放”。一是学有样板,以白石乡“六分工作法”为榜样,结合实际抓一个产业扭住不松手。二是完善机制,机制活、产业兴,在后农业税时代,怎么进一步转变观念,转变职能,围绕“加强农业基础、扶持农村发展、加快农民增收”,百计千方构建乡镇工作机制。三是加大投入,在用好、用活、用够各级政策的同时,应当按照科学发展观统筹兼顾的要求,尽最大可能地增加对“三农”的投入,兑现各项扶持“三大农业产业”的“硬”政策。“区域大产业”工作格局的形成,可以动员、整合全社会的力量和各种资源参与农业产业,使愿意直接投资农业的人更多,从农的人员、资金、项目更广泛,分布更合理,措施更具体,为产业的良性发展注入强大动力。
第二,要强化工作重点,突出“主业”,促进产业加快发展。“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这是乡镇工作性质的使然,但并不是说,工作就平铺直叙,“兵来将挡,水来土淹”,而是有轻重缓急的,有“主业”的,那就是一切围绕产业想、产业转、产业投。大力促进产业发展,通过产业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改善基础设施,修村级连网路、入户路、农网改造、水窖、农房改造;产业与帮乡扶贫相结合,继续实行区级扶贫集团对口帮扶街道镇乡,在加大扶贫帮乡力度上有新举措,机关干部下驻帮扶贫困户制度上有新突破,街道帮镇、镇帮乡的梯度帮扶上有新进展;产业与科技有效结合,加强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和农村科技培训,将现代技术、管理和人才等要素引入乡镇,促进其区域特色产业和支柱产业的发展。在有条件的地方,还可以延伸产业链条,在农产品加工、销售上做文章,鼓励建立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积极发展高效农业、特色农牧产品加工业等。通过发展农业主导产业,着力把握发展规律、创新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破解发展难题,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实现又好又快发展,为打造“200亿黔江、跻身全市区县20强”、建设区域性中心城市做出乡镇应有的贡献和努力。
始终坚持以人为本这个核心。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始终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走共同富裕道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让黔江的人民群众共享重庆乃至全国发展成果,这项工作主要靠农业产业的发展来完成。改革开放30年,我区农村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农民物质文化生活得到了极大改善,成绩有目共睹,农村经济总收入、粮食产量、农民人均纯收入从1978年的7874万元、13.9万吨、71元上升到2007年底的21.27亿元、24.77万吨、2828元(农经口径)。这是我们党坚持以人为本的生动体现。在产业发展中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把改善民生作为一切工作的落脚点,从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的粮食、最直接的“票子”、最问题入手,坚持做到勤谋富民之策、多办利民之事、常兴安民之举,使农民人均纯收入随着经济发展而逐步较多地增加。市委《决定》规划到2012年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要实现6000元,要达到平均水平,今后4年平均要增加400元以上,如果产业上不去,难度极大,更不用说达到全国平均水平。应采取强有力的工作措施,认真谋划未来4年发展的思路、目标和具体措施,细化到年,分类到作物,科学测算对GDP的贡献份额,而不是上有政策、我有对策,上有指标、我有数据。着力帮助有一定产业基础、有规模经营大户、有致富“领头雁”的村(居),提高自我发展能力;对有劳力、有土地、有种植头脑的农户,给予其必要的扶持。同时,壮大集体经济、镇域个私经济,通过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增加产业投入,动员机关干部和社会力量参与农村产业建设,形成人人思发展、个个能创业的产业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