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艺和茶文化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茶艺和茶文化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茶艺和茶文化

茶艺和茶文化范文1

(一)《茶经》对茶文化的精神文明影响

中国是茶的原产地,中国人对茶的熟悉,自陆羽《茶经》问世始,上至帝王将相,文人墨客,诸子百家,下至挑夫贩夫,平民百姓,无不以饮茶为雅事。人们常说“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文人七件宝:琴棋书画诗酒茶”,无不与茶有关,茶已深入社会各阶层,成为人们生活必需品。茶通六艺,茶是中国茶文化的载体。历代诗人常引茶入诗,留下了众多韵味无穷的咏茶名句。陆羽深受儒、佛、道影响,融诸家思想于茶理中,最早确立茶德标准:“茶之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唐代刘贞亮对茶德的阐述则更为具体:以茶散郁气,以茶驱睡气,以茶养生气,以茶除病气,以茶利礼仁,以茶表敬意,以茶尝滋味,以茶养身体,以茶可雅志,以茶可行道。这些有关茶德的论述体现了中国人温厚平和的处世风格。“和”是中国茶文化的核心,是儒、佛、道三教共通的哲理。儒家推崇中庸之道,提倡“亲和自然”、“以和为贵”。茶可以驱睡少眠、清心净性、消食去腻、参禅悟道,于是僧人将茶视为佛祖恩赐,“茶禅一味”。茶出自山川,长于山野,采天地灵气,吸日月精华,自然天成,体现“自然和谐”之美,符合道家“天人合一”、“道法自然”思想。“茶和天下”,儒、佛、道共同推进中国茶文化的发展。陆羽《茶经》也影响到世界其他各国的茶文化。自唐代开始,茶叶及茶文化主要通过古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茶马古道等传向世界各地。日本的茶道、韩国的茶礼、东南亚的茶俗、欧美的茶文化等无不打下《茶经》的烙印。而茶叶能成为世界三大饮料之一,离不开陆羽的肇始之功,这正是中国茶文化的物质基础,也是《茶经》脍炙千古的内在原因。

(二)《茶经》对茶文化的物质文明影响

茶文化的物质文明,即从事茶叶生产的活动方式和产品的总和。它不仅包括茶叶的育种、栽培、加工、包装、运输以及保鲜等创造性劳动与研究,也包括人们品茶、饮茶过程中所使用的茶叶、水、茶具以及桌椅、茶室等客观存在的物品和建筑物。《茶经》是全世界第一部茶学专著,它仅以三卷十章共7000多字的篇幅,深入浅出地论述了茶叶产地、制茶工具、采制评鉴、制茶过程、煮茶方法、饮茶器具、品茶方法、茶史茶事、茶事简化等。人们普遍认为陆羽的最大贡献在于指导茶叶生产、促进茶业经济的发展以及推广饮茶风气等方面。

1.茶叶生产。在《茶经•一之源》中,陆羽对茶的起源:“茶者,南方之嘉木也”;茶树栽培环境:“其地,上者生烂石,中者生砾壤,下者生黄土”;栽培方法:“凡艺而不实,植而罕茂,法如种瓜,三岁可采”;采摘要求:“野者上,园者次。阳崖阴林,紫者上,绿者次;笋者上,牙者次;叶卷上,叶舒次”;评鉴方法:“采不时,造不精,杂以卉莽,饮之成疾,茶为累也”等均做了生动详实描述。受陆羽对茶叶栽培的影响,历经千余年,到2010年,中国茶叶种植面积195万公顷,占全球茶树种植面积的50%以上;茶叶产量140万吨,占全球茶叶产量的30%以上,总产值500亿元;茶叶出口量为30.5吨,国内销售量为105万吨。总体看我国茶园面积世界第一,茶叶产量世界第二,茶叶出口量世界第三,位于世界四大产茶国之首。茶产业也催生数以万计的茶农、茶人和茶商大军,有效解决国家部分人员的就业问题。

2.茶叶制造。在《茶经•二之具》、《茶经•三之造》中,陆羽详细介绍了茶叶采摘、制造、贮藏、蒸青茶饼所需的10多种工具、7道工序的生产流程及成品茶的鉴别方法,其要求极为严格。如“茶人负以采茶”,“凌露采焉,其日有雨不采,晴有云不采”,“采之,蒸之,捣之,拍之,焙之,穿之,封之”等。随着历史的进步,制茶工艺的不断改造,茶叶发展由唐饼茶、宋团茶、明叶茶、明泡茶、清沏茶等到今天我国的6大类茶叶,形成了以西湖龙井、安溪铁观音、武夷岩茶、苏州碧螺春、黄山毛峰、庐山云雾、六安瓜片、恩施玉露、白毫银针、普洱茶为代表的全国十大名茶,数百个茶叶品种。

3.茶具制造。在《茶经•四之器》中,陆羽首创“二十四器”专门用于饮茶,推动了唐代饮茶之风的兴盛,标志着茶文化的成熟与独立。其中“二十四器”的尺寸、材质、功能以及装饰图案,包括生火煮茶、烤碾取茶、盛取水、饮用清洁和陈设等方面描述得无一不备。在茶事器具的设计制作上,虽然讲求优质美观,但极力避免奢侈,注重俭朴实用,体现陆羽追求自然和谐的养生理念。1987年5月陕西省法门寺地宫出土的唐僖宗李儇27件御用珍品,是迄今发现最精美的古代茶具,它代表了唐代茶文化达到了极高水准,印证了中国是世界茶文化的摇篮和发祥地。时至今日,陆羽发明的“二十四器”,促进了我国茶具制造业的大发展,琳琅满目的各色茶具满足人们的饮茶需求。

4.茶叶流通。在茶业商品流通方面,自唐代开始,中国制造的茶饼和茶砖通过“古丝绸之路”源源不断运送到边疆少数民族,成为西北地区各族人民的生活必需品,被誉为“西北少数民族生命之茶”,“茶马互换”在很长时期成为各朝代政府的财政支柱;通过中国西南部的“茶马古道”,中国制造的茶饼和茶砖经过云南,到达南亚各国;通过“海上丝绸之路”,中国制造的茶饼和茶砖运到欧洲各地。茶叶的商品流通,使中国和世界各国互通有无,繁荣经济,也丰富和发展了世界茶文化。元人辛文房《唐才子传•陆羽》记载:陆羽《茶经》问世后,不仅茶业大兴,而且饮茶也广泛普及于百姓生活,成为“比屋之饮”。许多茶商根据各自对陆羽的揣度,绘其像、塑其形供奉于店内,祀为“茶神”,尊为“茶圣”。凡是买“十茶器”者,就能得到陆羽塑像一尊,以此可使生意兴隆。正如梅尧臣《次韵和永叔尝新茶杂言》诗云:“自从陆羽生人间,人间相学事春茶”。也如耿譛《连句多暇赠陆三山人》所言:“一生为墨客,几世作茶仙”,来赞誉陆羽。

二、《茶经》推动茶医药发展

汉代《神农本草经》曰:“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以解之”。陆羽《茶经》云:“若热渴、疑闷、脑痛、目涩、四肢烦、百节不舒,聊四五啜,与醒醐、甘露抗衡也”。茶之入药,《茶经•七之事》中有多处记录,历代经典医书、茶诗茶赋中也多有记载。纵观历史进程,人们首先发现茶用于医药,然后逐渐演化成饮料,现在人们关注焦点又重新回到茶的医药保健方面。

(一)中医对茶医药的研究

中医对茶医药的研究是在阴阳五行理论指导下,注重整体观,采用综合归纳的方法进行的。按照中医理论,茶作为药物具有“四气”、“五味”、“毒性”、“归经”、“升降沉浮”等特性。从四气分析:茶微寒,偏平凉,具有清热、解毒、泻火、消暑之功效;从五味看,茶以苦味为主,兼有回甘,甘补苦泻,因此茶有消食去腻、利水通便、生津止渴、益寿延年功效;就毒性而言,茶完全无毒,且无副作用,符合李时珍《本草纲目》中对茶有“味苦、甘、微寒、无毒”的评价;就升降沉浮看:茶的祛风解表、清头目功效属于升浮,而下气、利水、通便功效属于沉降;从归经方面,茶多能兼备,对人体所有脏腑经络均有效,应归五经。明代李中梓《雷公炮制药性解》记载“茶入心、肝、脾、肺、肾五经”,与之印证。就茶一味而归经遍及五脏,可见茶的治疗范围十分广泛,安全无毒。茶作为饮品,常年饮用,能起到保健养生的功效;茶作为药物,传统中医将其功效归纳为20大类:少睡、消食、祛风解表、安神、醒酒、坚齿、明目、去肥腻、清头目、下气、止渴生津、利水、清热、通便、消暑、治痢、延年益寿、解毒、去痰、其他。暗合唐代陈藏器《本草拾遗》“诸药为各病之药,茶为万病之药”的结论。

(二)西医对茶医药的研究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借助精密分析仪器,运用生物化学、现代医学等理论对茶叶化学成分进行分析,对茶医药功能采用动物模型试验、临床试验和流行病学调查等研究,取得了可喜的成效。分析表明:茶叶中含有500多种化学成分,其中具有较高营养和药用价值的成分是:蛋白质、糖类、脂类、维生素、矿物质、茶氨酸、茶多酚、生物碱(咖啡碱、可可碱和茶碱)、茶多糖及茶色素等。茶叶中的特征成分是茶多酚(涩味)、咖啡碱(苦味)、茶氨酸(鲜爽味)。茶叶中的许多有效成分具有协同作用,使茶更具神奇药效。现代西医与传统中医共同证实茶能防治的疾病有十几种,除此以外,现代西医研究还发现茶有抗辐射、抗癌抗突变、抗氧化、防高血压和心脑血管疾病、降血糖、排重金属、代谢调节和生理调节、防治慢性肾炎和肝炎等作用。

三、《茶经》与现代茶业

(一)综合利用茶叶资源

《茶经》对茶叶质量的要求严格,按其规定一般仅采收春茶,少数地方采收夏秋茶,大量的夏秋茶、修剪后的枝叶以及粗老茶叶废弃不用,导致茶叶资源浪费现象比较严重。如果充分利用这些茶叶资源进行深加工,提取茶多酚、茶多糖等成分,开发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的药物和保健品,将是人类健康的福音。但我国茶资源深加工才刚刚起步,茶叶深加工的相关技术还不够成熟,夏秋茶开发利用和茶食品系列研发有待进一步加强。粗老茶作为兽药、饲料添加物或植物农药的研发也有了新进展。茶叶生产中,尤其在生产制茶饮料、提取功能成分中会产生大量茶渣。由于古人的科学技术水平限制,《茶经》中对茶渣的再利用未有涉及。但由于茶渣中仍含有多种营养物质和药效成分如茶多酚、氨基酸、粗纤维、粗蛋白等,所以茶渣再利用研究也逐渐得到重视。目前,茶渣多被用作牛、猪、鸡、鱼等动物饲料,或被制作成茶渣复合肥料,或被作为栽培灵芝、猴头、蘑菇等食用菌材料。但总体来说,茶渣再利用的研究在我国还处在初级阶段,规模不大,研究不深。如何加大研发力度,做到废物再利用,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二)发展多样化茶保健产品

虽然在《茶经》指导下,各地方根据当地的茶叶资源发展出众多的茶叶产品,但主要以单一品种茶为主。如何挖掘中医食疗宝库,将现代科学技术与传统中医学相结合,将茶叶与中药材配伍,开发多样化的具有中国特色的茶保健品将是现阶段茶产业发展的另一个重点。市场上的茶可乐、八宝茶、茶汽水、茶酒、茶果冻、茶豆腐、奶茶、柠檬茶、茶蜜饮、姜茶饮、茶食品等相关茶产品正是《茶经》、中医药与现代科学技术的综合结晶。在现代快节奏的生活方式以及人们对保健品需求量增长的影响下,这一领域的研究在很长时间内都将会是研究热点。

(三)提高茶叶产品质量

茶艺和茶文化范文2

1.地理环境差异

以自然现象东风和西风为例,在中国,东风预示着春天的来临,万物复苏。这是由于中国是位于北半球的一个半封闭式内陆国家,东临太平洋,而西北部却是高山戈壁。当西风吹来时,正值中国冬季。此时寒风刺骨,树木凋零。因此,在中国,西风常和悲伤、沮丧、凄凉等感情联系在一起。有意思的是,英国的地理环境于此恰恰相反。在英国,恰恰是西风预示着春天的来临。西风代表着希望、生命力和勃勃活力。这是由于英国地处西半球,西临大西洋,西风从大西洋徐徐吹来,恰似中国的东风,因此汉语中使万物复苏的东风的联想意义和英文中的西风相似。而在英国,东风来自于欧洲北部,经常和寒冷、阴郁等感情联系在一起。与中国的西风有着相似的联系意义。从下面两首诗我们也可以看出这点。

It’s warm wind,the west wind,full of bird’s cries.I never hear the west wind but tears are in my eyes.For it comes from the west lands,the old brown hills,and April’s in the west wind,and daffodils.(Cao Shunqing,1988:42)

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Cao Shunqing,1988:47)

其次,从季节的角度来看,夏、秋这两个词在中西方有不同的联想意义。英语中autumn这个词常和喜悦、宁静等感情联系在一起。而汉语中秋却常常和悲伤、孤单等感情联系在一起。中国位于亚洲大陆,属大陆性气候,夏天骄阳似火。而从季节的角度来看,英国属于海洋性气候,夏日温暖和煦,与中国的酷热迥然不同,因此英国着名剧作家莎士比亚曾经这样赞美他的情人,“Shall I compare thou to a summer’s day?Thou are more lovely and more temperate.”(Cao Shunqing,1988:151-153)(能否把你比作夏日璀璨,你却比炎夏可爱温存。)植物也受到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以竹为例,当我们想要表达某种新生事物充满力量或者发展很快时,中国人常选用竹,而在英国更多地则选用蘑菇(mushroom)。这是因为中国多产竹,竹文化也在中国源远流长。英国则以其阴雨多云的天气闻名,这种气候尤其适合蘑菇的生长。因此,英国人尤为喜欢蘑菇。汉语中雨后春笋知新事物发展很快,我们经常把它译为“spring up like mushrooms or mushroom up”。可见,在英语中,蘑菇才有新生事物蓬勃发展这一层含义。

茶艺和茶文化范文3

程序化购买模式激活长尾流量的广告价值

互联网技术为媒介购买带来了一次革命,即程序化购买模式的诞生。媒介购买经历了从传统媒体对媒体版面和时段的购买到现在可以精准地对互联网上携带各种标签的“用户”的注意力进行购买,广告投放更加精准。基于需求方平台(DSP,Demand-sidePlatform)的程序化购买于2012年进入中国,而展示广告的程序化购买可以往前追溯到2003年Google的AdSense的创立。看似这只是广告购买流程和广告展示流程领域里面的一次创新和革命,然而仔细分析可以发现,程序化购买主要是通过对互联网用户在互联网上的浏览行为以及互动行为进行分析然后打标签,进而实现一种实时的、个性化的、精准化的、可重定向的投放,同时还可以实现通过对一个广告投放周期内前期(可以是短短几天)的广告投放数据的实时监测、投放效果的分析和预估,随时调整和优化广告投放策略,实现投放数据的不断积累和投放效果的不断优化。根据美国互动广告局(IAB,InteractiveAdvertisingBureau)对程序化购买的分类可以得知,目前国际上认为程序化购买可以分为四类:第一,直采保量保价模式(AutomatedGuaranteed),其特征是广告位预留和固定价格,这与传统媒体的媒介购买逻辑相似;第二,私有交易市场的不预留保价模式(UnreservedFixedRate),其特征是在私有交易市场(PMP:PrivateMarketplace)内进行不预留广告位但固定价格的程序化购买;第三,私有交易市场市场的不预留不保价拍卖模式(Invitation-OnlyAuction),其特征是在私有交易市场内进行不预留广告位且不固定价格的程序化广告竞拍;第四,公开市场的实时竞价模式(OpenAuction),其特征是这是一个公开的广告交易市场,所有街头涂鸦:一种亚文化的表现形式74主流板块广告主都可以参与这个不预留广告位不固定价格的广告资源——携带各种标签的用户注意力的实时竞拍。其中,前三种通常是对比较优质的媒体资源的广告购买,面对的客户通常是大中型广告主,既可以做品牌广告又可以做效果广告,近年来开始成为主流;而第四种主要是对剩余流量或者长尾流量的广告资源进行购买,面对的主要是中小广告主,在程序化购买刚引入中国的那几年十分繁荣,因为只要有媒体愿意开放广告资源位给实时竞价的交易平台接入,只要媒体有流量,有用户浏览就会有收入。基于艾瑞咨询《2017年中国程序化购买市场趋势展望报告》的数据报告显示,2012年至2016年RTB(实时竞价)和Non-RTB(非实时竞价)在程序化购买中所占的市场比例分别是100%:0(2012);94.1%:5.7(2013);66.3%:33.7%(2014);65.2%:34.8%(2015);52.5%:47.5%(2016)。2012年至2016年程序化购买展示广告市场规模分别是5.5亿元(2012);15.3亿元(2013);48.4亿元(2014);115.1亿元(2015);205.3亿元(2016),程序化广告交易市场增长速度惊人。虽然实时竞价的市场份额占比有所减少,但整体的程序化广告交易市场仍在逐年递增。通过将长尾的媒体资源接入程序化购买平台并进行实时竞价的交易模式使得隐藏在冰山下的长尾流量的价值得以显现,长尾流量每一次的曝光机会是广告主想要与携带匹配“标签”的精准目标用户的沟通成本。用户每一次与广告的交互行为——不论是浏览、点击或更多的互动,都直接转变为实实在在的广告收入,让哪怕是传统意义上的非优质媒体运营方及其内容生产者都可以分享到互联网技术带来资源再分配的红利。至此,只要媒体有内容,有稳定的用户流量,凭借将长尾流量媒体资源接入程序化购买平台,稳定的流量就可以转变为稳定的收益,对亚文化媒体和社区亦是如此。亚文化相关的媒体拥有的稳定流量,因参与其中的用户个人的价值通过实时竞价的程序化购买模式得到交易而获得广告主的认可。互联网技术在广告领域的应用激活了长尾流量的价值,为广告主优化资源配置提供了更多的一种选择。

长尾流量广告的程序化购买模式可以形成对广义亚文化无差别的资本支撑——一种广告功能的扩展

毋庸置疑,在互联网时代拥有流量就是拥有资本,哪怕是看似并不起眼的长尾流量,一旦涓涓细流通过积累汇成大河,变化似乎可以预见。一些亚文化如动漫、电竞凭借群体的日渐庞大,长期在内容领域的深耕和发展,以及专业化的运作走向市场化,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有的亚文化如Hip-hop虽然在中国一直有稳定的受众,也能通过音乐节和酒吧走穴等形式获得还不错的收益,通过一个网络综艺节目和具有争议性的话题以及在社交媒体上的发酵,Hip-hop在中国从“地下”逐渐走到了“地上”,并将一部分融入大众文化进而收获大量新的粉丝和受众,在泛娱乐时代分得一块蛋糕。而更多的亚文化类型囿于种种原因而仍存活于“地下”,还不能被大众所了解、接受和认可。这些亚文化同样拥有稳定的参与者,在网络上也有固定的“场所”进行相关内容的生产、传播和互动,也有专门的人对用户、社群和内容进行运营和维护,然而很多运营和维护的资金成本往往来自群体内部自发的捐助和对亚文化内容消费的直接付费。不过,随着长尾流量广告接入实时竞价的程序化购买平台,流量直接带来广告的曝光,长尾流量变成一种资本流入运营平台甚至内容生产者的手中,进而鼓励更多优质内容的生产和传播,从而带来更多的流量使其得以变现。这种长尾流量所带来的收益是对各个不同亚文化社群及其所活跃的“网络场所”的无差别导入和支持,对亚文化内容的生产和再生产具有一定的支持和支撑作用。实时竞价的程序化购买技术以及互联网流量广泛存在的长尾分布的共同作用为亚文化来无差别的资本支撑,使广告的功能得到扩展。

长尾流量广告的程序化购买模式——一种消解主流文化和亚文化差异的力量

长尾流量的程序化购买是一种通过对携带各种“标签”的用户的注意力进行商品化的定价模式,而对互联网媒体上呈现的不同内容(不论是主流文化相关的内容还是亚文化相关的内容)进行无差别化对待。这样的商品定价模式使主流文化和亚文化的差异在这里客观上被消解了。一个人可能同时拥有多重文化和亚文化属性,这就意味着一个浏览人民日报官方账号信息的互联网用户,也有可能会浏览LGBT、耽美或是电竞相关的网站内容。在这个用户不断切换浏览页面的时候,不同页面上不同广告位呈现的广告都是一款狗粮的购买优惠信息,只因为这个用户之前在电商网站上搜索浏览过该品牌狗粮的信息。这款狗粮的购买优惠信息的每一次曝光机会都是那个电商网站和付费推广的商家共同想要与这个目标消费者进行再次沟通付出的努力,而这个曝光机会是可以被明确标价的,价格基于这个目标消费者所携带的“标签”以及其他想要与这个用户进行沟通的同行或异业的未知广告主对该用户注意力的实时竞价。由此可见,在实时竞价的长尾流量广告的程序化购买这个系统中,不同类别的内容在互联网上呈现,这些不论与主流文化相关的内容或是与亚文化相关的内容,这些有明显差异的内容在这个定价系统中是无差别的,没有高低主次优劣贵贱之分,唯一的差异只是携带不同标签的不同用户的个体注意力的价值差异而已。也就是说,这些浏览和互动行为产生的流量因实施主体的差异而产生不同的价值,与具体产生浏览和互动行为的内容类别关系不大。这样的定价模式带来的影响是对互联网不同类别内容的价值无差异化对待,差异只存在于内容是否足够符合用户的需求、兴趣爱好,内容本身生产制作的质量好坏,页面与用户的交互体验是否友好等,以及其带来的用户流量的多少和不同被打上“标签“的用户之间的价值差异。主导文化和亚文化在文化结构中的差异在这里被消解了,而原本的这种结构在这里也被解构并重构了。

结语

茶艺和茶文化范文4

[关键词]商务英语;文化差异;翻译技巧

[DOI]1013939/jcnkizgsc201623210

商务英语翻译存在文化差异的客观障碍,虽然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深入,国际间的文化交流日渐密切,但是中西方文化差异依然客观存在。不同的历史、社会和民俗,塑造了不同的语言和文化,而这也是英语翻译所面临的重要难题。特别是英语在特定的环境之下有着不同的含义,翻译者必须真正了解英语的文化背景,才能够保证翻译的准确性。

1商务英语的内涵

商务英语是英语的重要分支,主要服务于国际贸易,同时也是在对外贸易中应用最为广泛的语言。商务英语具备极强的专业性,它所涉及的内容更多的是西方的企业管理理念和工作心理,因此商务英语的运用,既要求专业扎实的英语功底,更需要掌握一定的商业背景。由于对外贸易活动频繁,国内涌现出大量商务英语培训机构,以满足经济活动的实际需求。

商务英语翻译主要是指商务合同、广告以及商务信函的翻译,其通常需要经历两个工序:理解和表达。理解即对商务英语中的商业活动信息进行理解,表达即在理解的基础上,通过翻译活动使信息完整地转化成其他语言并传递给读者。而由于商务英语具有特殊性,所以其翻译工作对于翻译者的要求相对更高。

2文化差异对商务英语翻译的影响

语言是文化的重要载体,语言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体现文化魅力,同时也肩负着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使命。历经长期的发展和积淀,语言被民族所创造,并且成为交流的主要工具。由于历史发展历程不同,因此不同民族之间在语言方面有着巨大的差异,而文化方面同样悬殊巨大。

首先,文化差异所造成的语言区别,在商务英语翻译中得到了大量体现。比如,在日期上,英语中先说月,再说日,最后说年,而中文则是从大到小排序。如2016年4月1日,英文表达为“April 1,2016”。其次,在句子的结构上,英语和中文也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在中文句子当中,很少使用连接手法,句子结构相对比较完整,但层次性相对较弱。而英语则截然不同,在许多英语句式当中,句子较为严密,层次性非常高,以至于翻译者必须完全阅读才能够了解句子的真正含义,单独地翻译一部分句子将导致翻译结果的不严密,甚至会出现翻译结果与实际含义相悖的情况。

另外,文化上的差异,对译文的精准性也构成极大影响。相较于中文而言,英语中不同的词汇在不同的语境当中所表达的含义完全不同,如果缺乏对语言文化背景的了解和掌握,很容易出现翻译精确度不足的问题,并导致翻译错误的现象,给整个商业活动的开展造成重大影响。

这句英语的翻译就容易出现翻译精确度不足的问题。在汉语当中,没有定冠词,但是英语当中定冠词的应用非常常见。例句中出现了定冠词the,用以指明five of the items的范畴,即强调所有4项商品,而不是商品中的4项,因此,这句话的翻译结果应该是“很遗憾,您传真当中所咨询的4项商品均无货可供”。而有些译者则将其翻译成“咨询的商品中有4项无货可供”,这样的翻译结果显然忽略了定冠词的作用,从而导致翻译出错。

3如何应对商务英语翻译中的文化差异

3.1直译

直译是英语翻译的重要方法,对于商务英语翻译而言,直译也能很好地回避文化差异中所存在的歧义和误解,尽可能忠实地传达原文所表达的含义。直译过程当中,首先必须保证翻译语句的通顺性,不能因为盲目地追求原文的风格、思想,以及防止读者的误解,而影响译文的可读性。例如,英语中所出现的人名、地名和物品名称,都可以直接使用直译的方式进行翻译,这样的方式比意译更具清晰性和直观性。比如,New York就可以直接翻译成纽约,Hamburg就可以直接翻译为汉堡,这些都是直译的重要表现。当然,中文在英译的过程中,也可以使用直译的方式,这样能够有效地传达作者的真实意图,同时也更符合西方读者的阅读习惯。比如,中文中对友人进行问候时,会说吃了吗,这里就可以直接翻译成“Have you eaten”,这种问候的方式同样可以避免西方读者的误会,并保留句子和词汇本来的含义。

3.2意译

意译,是根据原文的大意进行翻译。意译与直译的区别是,意译更强调对情景的还原以及思想情感的表达,而不是逐字逐句地解释和转化,其更看重语言中的文化内涵。意译也是商务英语翻译中的重要方法,并且在商务

英语翻译中的应用非常广泛。直译在许多英文词汇和语句的翻译上显得非常生硬,所翻译出来的译文十分枯燥和苍白,文理上也会产生不通顺的问题,甚至会出现违背作者原意的情况。比如,商务英语中经常出现bulls eye这一词语,bulls eye的直译结果是牛眼睛,虽然是按照词语的本来含义进行如实的翻译,但是读者往往很难明白其中的含义。此时,借助意译的方式,则翻译为靶心,这就是结合原文意思和地方文化翻译的经典案例,这样的翻译结果能够使读者明白其中的含义,并且使译文更加通顺和便于理解。相同的案例还有a black sheep、cold wave等,如果按照字面进行翻译的话,“黑羊”“寒冷的波浪”等都不免让读者摸不着头脑,无法理解词语的含义。而通过意译的方式进行翻译,得出“害群之马”“寒潮”等翻译结果,则很好地保证了翻译结果的准确性和真实性。

3.3翻译技巧的灵活运用

除了直译和意译之外,商务英语的翻译还应该注重对其他翻译技巧的灵活运用,根据翻译的实际需要来保证翻译的精度和速度,使译文言辞更加严谨,翻译结果更加生动和形象。商务英语翻译强调的不仅是结果的准确性,更强调灵活和精彩,使读者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领会文章的含义,为商务活动提供更为可靠的支持。商务英语虽然具有强烈的商业性,但并不死板和生硬。特别是在广告翻译中,更应该深入分析和探究文章的精彩之处,运用合适的翻译技巧来增强可读性和语言魅力。常见的英语翻译技巧有补词法、省略法、替换法和合句法等,补词法就是在原文的基础上,通过添加一定的词语来保持语句的完整性,增强翻译结果的准确性,更好地反映作者的真实意图。而省略法则是通过省略不必要的词语,使文章翻译结果言简意赅,更加通顺。总之,翻译技巧的应用,需要译者在日常工作中不断地尝试和实践,逐渐掌握合适的运用手法。

4结论

较之一般的英语翻译,商务英语翻译具有更高的难度,在翻译过程中必须注意可能的影响因素,加强对翻译方法和技巧的运用,尽可能地保证文辞的严谨性,同时客观、真实地反映作者意图,为商务谈判和其他贸易活动提供更为可靠的支持。

参考文献:

茶艺和茶文化范文5

本文从中西方法律文化的差异入手,在分析文化的基础上区分了不同的法治类型,并且总结出二者的区别,目的在于将思想提升到一定的高度,进而为我国的法治提供一种横向上的借鉴。

【关键词】

法律文化;法治;差异

随着中国国力的日渐增强,国人更加希望在全球化日益发展的今天,能够在世界民族之林找到自己独一无二的价值归属。当我们演绎西方法律体系和法律文化的发展路径的时候,越发感到单纯的移植西方的制度并不能在中国生根发芽。因此,我们要想很好的学习西方先进的制度与理念,在整合多元法律文化的过程中做到有条不紊,有的放矢。美国法学家弗里德曼有句名言:“法典背后有强大的思想运动”,这个思想运动或者说是价值问题是任何时代的文化必然具备的一个核心问题。武树臣先生将法律文化概括为“法统”、“法体”、“法相”和“法态”,他认为“法统”是法律文化的内核,“法体”则是法律文化的外壳,“法相”是法律文化横截面,“法态”是法律文化的运行状态①。“法统”是贯穿于法律文化体系的核心概念,其所关涉的是法文化的价值核心问题,衡量法律文化的不同类型主要就是依据“法统”的差异而做出的一种界定。根据这种划分我们从不同角度来简要分析中西法律文化和法治的差异。

1.西方法律文化与西方法治

纵观西方的文明发展史,它的轴心时代就是古希腊和古罗马。在当时存在两种精神,一个是努斯精神,另一个是逻各斯精神。努斯精神是一种自由的精神,是灵魂的自由,它可以说是西方自由主义的传统。另一个逻各斯精神是一种理性和秩序的精神,所以在西方又存在一种理性主义的传统。在西方还存在着一次大的变迁即启蒙时代,是一个充分张扬人的个性的人类自我解放方式,人真正作为一个个体在理论上摆脱了政府的压制,摆脱了强者的奴役,而真正地获得了理论上的解放。启蒙时代洛克的自由思想,孟德斯鸠的分权思想等等都在美国得到了继承和发展。其实第一个提出法治国家概念的是伟大的哲学家伊曼纽尔•康德,他说道:摆脱不成熟的状态而真正进入成熟状态的标志就在于“人”。所以启蒙时代的精神对于西方法治的塑造是一种奠基,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2.中国传统法律文化与中国法治

2.1儒家人治中国是熟人社会,在农耕文化的基础上,人们生活在土质松软气候宜人的中原大地上,孕育了亲亲尊尊长长男女有别的宗法家族秩序和行为规范,这也就是礼。孔子讲名分,名不正则言不顺,人要按名分行事,名分的不同也是一种不平等,但这种不平等是合理的,如果所有的人都不讲地位,不守礼节就会出现狂妄自大的情况。孔子在回答如何治理国家时都会谈到为政者首先要做到以礼服人,并且要以身作则,他认为国家的安定与否根本取决于统治者是否能够礼贤下士,把自己放到老百姓的位置去替他们着想。所以孔子的人治主要体现在对统治者思想上的崇高要求,他没有过多提及律法在国家中的作用,崇尚“德治”、“人治”而不是“刑治”。

2.2法家的法治到了春秋时期,新的社会关系的产生推动了社会的变革,韩非子的观点是国家图治,就要求君主要善用权术,同时臣下要遵守法律。法治是最符合当下的,强调“以刑止刑”思想,强调“严刑”、“重罚”,这种思想也是法治优先,希望国家制定的严刑峻法能遏制人们犯法的可能,通过重刑对人们产生一种心理上的鞭策,让臣民都能听话。

3.中西法律文化比较之下法治的差异

我们说西方的文化和法治是以个人和自由为基础的一种法治和文化,而我们中国的法治和文化实际上是家族本位,以家族为核心的一种文化和法治的运行方式,那么这是两种不同的文化类型,也是不同的法治类型。

3.1依附性和独立性的差异人的主体自我意识是人对于自身的价值的认可和独立人格的高扬,我们先来看马克思在对人类历史进行划分的时候从人的角度对历史阶段的划分,“人的依赖关系(起初完全是自然发生的),是最初的社会形态,在这种形态下,人的生产能力只是在狭隘的范围内和孤立的地点上发展着。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是第二大形态。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和他们的共同的社会生产能力成为他们的社会财富这一基础上的自由个性,是第三个阶段。”②在第一个阶段,人没有主体性始终处于依附性状态,没有任何个性可言。第二阶段,是独立性阶段,人的独立性获得了空前的发展,但人却深深的陷进了对物的依赖性当中。第三个阶段,人的自由得到全面发展的阶段,人摆脱了依赖性完全走向了自由的全面发展的道路。在传统的中国如果按照这三个阶段的发展模式就属于第一个阶段,在中国传统中儿子依附于父亲、臣下依附于君王,在这个社会中人的独立价值难以得到培育和发展。而在西方,从它立国的基础,立宪的基础和法治的基础都可以看到那种独立和自由,人的尊严至高无上性。所以我们的法治要走向独立,体现对人的尊重。我们的目标是实现马克思的自由人的联合体。

3.2权力运行机制的差异“绝对的权力导致绝对的腐败”、“一切有权力的人都容易滥用权力,这是万古不易的一条经验”,由此见得,在启蒙圣贤眼中的权力是一个相当可怕的东西。相对于传统中国君主专制统治的特点来说,西方社会更强调权力分立的运行模式。立法、行政、司法分属不同的部门,法律的产生是有权主体通过法定程序制定,因此不会出现像传统中国那样法自权出、朝令夕改的情况。我们传统的时代是一种依附的关系,但是今天,从近代开始尤其是从改革开放以后我们在不断地追求一种现代性的法治,在不断的追求一种民主性的法治,在这个路径当中我们必须解放思想,必须摆脱一系列的对我们的真正的法治国家的建立有阻碍的因素,然后让我们国家的法治真正的得以建立。只有法治才能够保障每一个个体的尊严。而法治就必然让权力有所制约,成为一种良好的运行机制,这是一个根本的切入点。

3.3价值本位的差异性西方的文化它实际上是以个人主义和自由主义为前提的,它的法治价值前提就是个人主义和自由主义。我国的文化价值的前提家族本位,家族本位有优越性,家庭会很稳定,很协调,但是它的一个最大的问题就是会忽略对于社会的关怀,我们会忽略对于国家的关怀,家庭本位实际上使得我们缺乏一种真正的国家责任感,缺乏一种真正的公民意识。我们今天的中国,应该构建的法治文化的价值本位或者说价值的前提应该是个人和国家的统一,寻求一种辩证的统一,这种辩证法必然既反对个人主义的法文化价值观,也反对国家主义的法文化价值观,而主张寻求一种良好的统一。

4.中西法律文化对我国法治的精神导向

按照马克思对人类历史阶段的划分,我们的目标是实现个人全面发展的第三阶段。从中国传统的第一个阶段发展到第三个阶段是一个自由不断获得的过程,而在这个过程当中,精神是至关重要的,如果精神缺失,在遇到困难时就没有导向,无法引导我们去进行更高的追求,无法从事法治的活动。而只有通过这样的一种法治活动,才能真正的去促进我们国家法治的实现。现代性法治在西方依然是一个未尽的事业,真正的要求还是要我们去实践,法治是一种行动,如果我们只是旁观法治的过程,而不参与到这个流动的过程当中,那就很难建成法治。而当你真正参与到法治的行动过程中就必须要有精神的在场,用现代性的理念的价值和精神去改造我们的现实,真正建成一个法治的国家。西方的法律制度和法律文明固然重要,同时也需要我们逐本溯源,探究文化和法治的深层关系,以求两者的融合和发展。但我们没有必要完全改变我们的民族性格,这是没可能也是完全没有必要的做法。因为很难说中西方孰优孰劣,但不可否认的是在当今全球一体化的今天,我们已经不可以一味遵循古法,在自己的游戏架构下自欺欺人。我们需要全球的视野,与全球法治接轨、同步。我们既要继承本民族的优良传统,也要放眼世界,吸收西方先进的法治文明精髓。

参考文献:

[1]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上册[M].张雁深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

[2]张中秋.中西法律文化比较研究[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6.

[3]武树臣.中国法律文化大写意[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4]埃尔曼.比较法律文化[M].北京:三联书店,1990.

[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册[M].北京: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茶艺和茶文化范文6

关键词:家具设计;中西文化;设计风格;文化融合

一、中西方文化在家具中的差异对比

立足于中西方文化的固有差异,中方的文化更加倾向于陆地文化,而“西”文化侧重海洋文化。由于中西方地理环境的不同造就了中西方不同的文化差异,在文化发展过程中,中方文化具有很强的闭塞性与保守性,不过较容易实现文化的传承。西方的文化则更加开放,具有善于变革、善于交换与积极的特性。不同的文化形式逐渐形成了不同的审美观念与艺术理念,而且这些在家具理念以及艺术设计方面都有所体现。

(一)宗教背景形成的艺术差异:在两千多年的封建统治时期,中国受儒家思想的“仁、义、礼、智、信”及道教文化的影响,总体上体现出人与自然统一,物质与人心统一,天人合一的理念。中式家具在不同的时期造就了不同的造型特点,其审美基本原则更加强调对称,协调和统一的审美观,如道家的太极图、如意、祥云、龙、鱼等。另外,导致中西家具异同的原因还有佛教文化的影响,如盛唐时期的佛教文化尤为显胜,这一时期出现具有明显佛教文化元素的家具。同时,著名的唐代壁画中,莲花、七珍八宝等佛教元素也常常出现,使得壁画华美富丽。无论是家具设计艺术还是我国的传统绘画艺术,都深受宗教文化影响。西方国家在上多半信仰神兽来作为其种族及国家的象征。如古埃及家具很多腿部都采用神兽的形态,如狮足形态,显示了其力量的象征,人类征服自然界的勇气和信心,体现使用者的权力与地位。其装饰上也受宗教文化的影响,纹饰都来源于圣经、及其国家文化的象征。如眼睛、太阳、莨苕等纹饰。

(二)中西文化形成的艺术差异:中国古典明代家具造型上多采用直线条,其风格简约、浑厚、大气、庄重。不同于西方家具制作精美、雕饰奢华的设计理念,明代家具没有过多雕饰,以简胜繁,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家具装饰上多采用云纹、海水、动物,植物等中国特色传统图案。植物、动物等纹样,被表述为一种形态性符号,这些符号便成为家具装饰的一部分。另外,中式家具在结构造型上的曲线美也有相应的体现,如收背太师椅,其背部采用“拐子龙纹”纹饰(如图1)。西方家具在美学设计上也同样重视线条的应用,不过其线条主要是为了构建家具艺术形态中的“面”,这样的艺术理念使得西方的家具造型以“面”为基准,在结构上重点展现的是局部的面与整体之间的关系。西方国家更倾向于曲线“S”形,工艺结构、雕刻风格都追求动感姿态美,装饰更加奢华夸张,采用镀金,雕刻、镶嵌等手法。装饰纹样上多采用花卉、藤蔓、海草、动物、贝壳、翅膀、天使等纹样(如图2)。

(三)地域背景形成的艺术差异:中原文化最早的发源地——黄河流域,所有的设计融合了当地气候条件、地形因素、劳作方式和乡土风习等因素。《周易》要求“适形”。既要顺应自然规律,又要符合人性,家具要适中有度,不能逾越儒家长幼尊卑的礼仪等级秩序。[1]根据人们的生活起居习惯的变化,中国家具的形式发展经历了从无到有,从低到高,从简单到复杂,从古朴到精雕几个阶段;[2]从时代上可以分为几个时期:商周、春秋战国、秦汉时期席地而坐的无形式感家具;三国、两晋、隋唐的椅腿发展的雏形家具;宋元时期的垂足而坐形家具;明清时期的工艺鼎盛时期家具。[3]西方文化艺术中的发展主要体现在两河流域。其中亚述区域及古西亚时期的家具由于地理环境的特殊性,木制家具没能完整地保存下来,留存于世的家具甚少,我们只能从其建筑艺术和其他艺术上窥视到其家具文化艺术的特点。如壁画、浮雕、青铜像、圆形印章等工艺。亚述人更加注重权力,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坐具高度较高,下部加设脚踏,以此来象征国王至高无上的地位,彰显君臣之别;二是华丽的镶嵌艺术,以体现统治者的奢华。相比之下,新巴比伦时期的家具拥有自己的艺术特色,但其也深受亚述家具文化的影响。如柱式浮雕、雕刻镂空的装饰图案以及简约厚重的旋木腿等。

(四)民族特点形成的艺术差异:汉族家具特点:从家具的整体造型上来看,主要以直线型为主,整体风格简约概括,给人一种大气、庄重浑厚之感;家具装饰的纹样上,通常采用中国传统元素,“云纹、海水、龙凤纹、狮子等吉祥图案。(如图3)如祥云图案,代表吉祥如意的意思。从家具的整体外观颜色来看,中式古典家具多使用同一种颜色,采用比较庄重的色调,强调的是古典、朴素、雅观以及精致,颜色选择上主要有红、黑、黄、灰四中,能够借此更好地展现出木材本身的纹路以及肌理,展现给人们的是“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纵观历史,近代欧洲民族在家具历史上也具有浓墨重彩的一笔。以新古典家具为例(18世纪70年代至19世纪前期),法国新古典家具其艺术风格古典又时尚,多采用直线结构,腿部呈方柱或圆柱形,由上而下逐渐收缩变细并开槽装饰,装饰以薄木雕刻、镀金、金属镶嵌等为主。装饰题材多为古典纹样,如:古希腊的鸟羽、浮雕、绳结纹、蔓草纹样、古罗马建筑中的柱式、盾牌、橡树叶等,整体显得灵秀、优美、纤巧。家具水平线和垂直线的处理是法国家具结构上的重点,多以直线为主,很少采用曲线,强调机能和结构的力量。到拿破仑时期,帝政式家具盛行,家具腿部采用兽腿形,如:狮子腿,显示了其力量与权威(如图4)。同一时期西方不同国家也各具不同特色,18世纪60年代英国新古典家具腿部成细条、尖型,截面成方形或圆形,由上至下逐渐变小,方腿配以梯形或马蹄形脚,圆腿则配以车木脚(如图5)。中西方家具设计风格迥异,从宗教背景、艺术文化、地域背景、民族特点等方面分析了其设计风格的差异,对中西方家具的造型、装饰及色彩运用上作了探究。这种差异性的分析对未来的家具设计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依据。立足于中西方家具文化的差异来看,未来我们进行家具设计的时候应该综合中西方家具的艺术形式差异,扬长避短,有选择地吸收并且尝试利用优秀的设计资源,让中西方古典文化在家具设计中大放异彩。

二、家具设计融合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的探索

中西方古典家具的艺术区别体现的是中西方对于自然与人之间关系的不同以及审美观的差异,具体在家具的整体造型、装饰设计、色彩应用等方面都具有一定的差异性,这种差异的分析对于未来的家具设计提供了一定的参考。由此,我们可以得出:

(一)家具设计在造型方面的分析与融合:在家具造型设计方面:1.中式家具比较注重家具体现的别致意境,因此多选用线条进行家具造型的勾勒。西式家具则多选用面来进行造型构建,对于家具的写实性与真实性较为关注,突出其立体感。2.结合中西式家具对脚的处理来看,中式家具多采用高而且整齐划一的脚部设计。西式家具则选择比较矮但是造型丰富的脚部设计,很多都选用拟态动物的脚部进行点缀。3.中式家具比较重视对称,而西式家具除了对称,还有非对称平衡的造型。中国家具在自己发展的同时,也同样不断地吸收着西方元素,如西式图案运用,借鉴西方家具的样式和吸取西式家具的设计理念,使中国家具不断创新。如清代,家具借鉴西方的一些元素来弥补其内涵的不足,从而使家具整体都体现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特点。在造型上,不少家具部件的造型源于西洋古典建筑,比如一些家具在顶部装饰有带雕饰、看上去类似帽子的部件。(如图6)是一件将中西方家具优秀元素继承与融合的完美典例。

(二)家具设计在装饰方面的分析与融合:从家具装饰来看,中西式古典家具在装饰上同样会选择雕刻作为装饰手段,不过具体的雕刻风格以及材料选择方面则存在很大的差异。1.中式家具雕刻多注重吉祥如意的意境,因此选择比较抽象性的雕刻艺术展现手段。西式古典家具则多选择与大自然接近的动植物作为雕刻表现的手段,以尽力展现宗教意义为目的,而且其中多掺杂着生命、艺术以及永恒等这些韵味。2.结合中西方古典家具的装饰物选用方面来说,西式家具多选择铜质的装饰物。而西式家具选择的装饰物件则比较多样化,除了与西式家具类似的铜质物件还选择宝石等作为装饰手段,涉及到的许多装饰手段都十分复杂。中西文化相融合设计的家具,吸取历史上各个阶段家具设计中的精髓,吸收不同时期造型与装饰特点的基础上结合了当代人的审美观念,对装饰物以及纹样进行处理,在结合现代审美观念的基础上不失古典的美感。如清代紫檀嵌黄杨木宝座(如图7),形象地诠释“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宗旨,图中可以看到牙板浮雕由西洋卷草和中国传统的夔纹组合而成,遒劲的中方夔龙与柔美的西番莲穿插交织出又密又透的繁丽效果。

(三)家具设计在色彩使用方面的分析与融合:在色彩使用方面,中西方家具也有较明显差别。中式家具惯用黑、棕、黄、红等色,强调沉稳的色彩,色调的选用上比较单一,体现在中式家具色调上比较典雅而且朴素。西式家具除了传统颜色的使用之外,白色、大红色、金色以及蓝色的使用都较为频繁,在颜色的选用上十分开放,用色鲜艳而且多样,充斥着比较强烈的颜色对比,而且选择比较鲜亮的家具装饰物件,跟家具的整体色调形成极端强烈的视觉反差,带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4]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家具的材料多种多样。在现代家居中,人们逐渐开始追求个性化的家居产品,家具色彩的使用上也趋于多样化。在现代家具设计中,不仅仅采用朴素简单的色调,而且开始借鉴西方丰富、鲜明的用色理念,如以典型的蓝白色为基调的地中海风情家具,少了传统家具的中庸,多了一丝简洁轻松、浪漫、明亮、大胆的自然的色彩运用。

结语

中西方家具的设计具有悠久的历史,在将来家具的设计中尽可能地吸收并且继承是主要的发展方向。我国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我们要将民族文化坚定不移地传承下去。另外,我们更应该与时俱进,发展创新思维,将中国家具文化与西方优秀设计理念相结合。坚持以东方文化为主导、吸收西方文化之精华的思路,将会给中国家具业带来新的活力和生机。

参考文献

[1]李晓锋.关中传统民居的伦理文化意蕴[D].西北大学.2011

[2]白雪云.标准化制造下的新中式家具创新设计研究[D].山东轻工业学院.2011[3]钟光明.中国传统家具造型的传承与创新[J].艺术与设计(理论).2014(4):131-133

[4]王文英.织物在室内陈设设计中的选择和应用[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2(10):107-108

[5]袁鸿牧.明式家具与文艺复兴式家具审美比较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2

[6]马瑞萍.中国明代和泰国阿瑜陀耶王朝时期家具文化比较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