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审美的重要性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艺术审美的重要性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艺术审美的重要性

艺术审美的重要性范文1

事实上,太多的学者在本文以前对艺术的起源做了推测和研究。本雅明曾这样为艺术创造的起源下定义:“艺术创造发端于为巫术服务的创造物,在这种创造物中,唯一重要的并不是它被观照着,而是它存在着。”他将艺术品的属性分为膜拜价值和展示价值,认为在艺术史的发展一直处于这两种价值的两极间不断转换当中。我想这可以概括为两点:艺术作品被外界利用的使用目的以及艺术作品自身的审美属性。作为无论是中古、远古时期为了神灵而建的“偶像”还是近现代承载着国家、政治的深厚的历史使命的工具,都体现了艺术作品被赋予的社会功能。艺术作品自身的展现价值和审美属性在此时都是退居次要地位的。

对艺术的自觉势必要建立在个人的自觉基础上。当艺术被宗教、历史、政治赋予过多的责任时,艺术作品本身的价值被转移,没有完全作为人看待世界的途径和方式。因为其它一些因素,自身的展示价值和审美价值被遮盖,甚至被忽略。从某种意义上讲,是对作为观者的“人的自由意志”的忽视。

二、艺术所具有的存在价值和意义

“人”的自我认识自觉,才能看清自身的存在价值及社会意义,而这需要通过“认识的主动性及自省”的基础上,而不是强制及被迫接受事物的时刻。人在“自由意志”达到充分发挥的前提前才有可能准确无误顺利地与外界客观实物发生联系。忽略人的自由意志的建立和发展,势必会与人的和谐发展相悖。人的存在价值无论从个人还是群体角度都需要建立在“自由意志”的基础上。在叔本华的“意志和表象的世界”,作者用了大量的篇幅,企图理清在人面前的世界的本质以及完成人的自我认识,说到底,千百年来人们渴望了解自身,了解这个世界。圣经上也曾这样记载:“人活着不是单靠嘴里的食物”。西方文明很早便意识到,相对于肉体的物质的饱足,精神上的丰盛更为重要。的确,作为生命体的个体的存在,人的满足感不仅仅局限于物质的满足,更加渴望的是精神上的丰盛。想要满足自身的精神欲望,自然要先认识到自我需要的是什么。对此,叔本华概括为“对这个世界本质内涵的永恒理念的认识”。为了达到认识的目的,“科学”和“艺术”从不同的角度,担当着“认识世界及自我认识”的重要角色。当科学和经验在追求此道上永无止境的努力时,作为艺术,却每每在“任何地方都到了它的目的地”。“艺术复制着由纯粹观审而掌握的永恒理念,复制着世界一切现象中本质的和常住的东西;而各按用以复制的材料[是什么],可以是造型艺术,是文艺或音乐。艺术的唯一源泉就是对理念的认识,它唯一的目标就是传达这一认识。”如果说科学是“亚里士多德的考查方式”,那么艺术就是“柏拉图的考查方式”。先哲们用尽各样的思考,对于人的生存方式和目的、意义探究依旧。我们尝试不用深奥的伦理来陈述,但也需明白,生命不只是数字的简单叠加和积累,人非机器。对事物现象背后的思考能更加使人接近精神本质,从而达到人的自我认识及精神意义上的满足。而精神的满足不单单是自我满足而已,更重要的是明确人的生命及存在的重要价值和意义。只有明确最终目的,人的生命才最终实现意义本质的体现。

当康德划清现象和自在之物的区别时,他彻底打破了统治西方世界已久的束缚个人思想的经院哲学长时期的思想禁锢的统治,以这种怀疑态度肯定了人的自由意志和自我价值的体现。之后,叔本华批判地发展了康德的观点,进一步研究和扩展有关人的自我认识,和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随着科学和技术的不断发展,历史已经走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历代先贤在个人意识的觉醒和重要性上做了诸多努力,都在不同程度上用怀疑和审视的态度重新看待人与世界的关系,无一不在说明,精神领域的关注对于文明的发展极其重要。只有人意识到了作为自身觉醒,发展才成为可能。艺术存在的价值和意义正是在此。

让我们回到有关艺术作品和艺术家的问题上来,艺术作品的重要性和独特性与它自身所处的历史与社会传统相一致,这是毋庸置疑的。从古希腊到中世纪,艺术作品所具有的意义本身一直以来都被其存在方式所左右,也就是说,从未和它的宗教、政治等社会功能分开。然而随着文艺复兴的发展,科技的进步,艺术的社会功能逐渐被现代科技所代替。“艺术感到了几百年后显而易见的危机正在逼近,面对这种种情形,艺术就用了‘为艺术而艺术’的原则,即用这种艺术神学做出了反应。由此出现了一种以“纯”艺术观念形态表现出来的完全否定的神学,他不仅否定了艺术的所有社会功能,而且也否定根据对象题材对艺术所作的任何界定。”在此,本雅明所说的艺术在科学面前的危机,是艺术对世界的实用属性,并没有涉及叔本华所说的艺术对人的自我认识的觉醒的重要性。当然,在两者的关系中,科学和艺术对于世界始终是个有机的统一体,两者在人与世界的认识关系中互为前提,并不存在竞争关系。科学技术的提高与发达,增加了对世界认识的方式的丰富性,这丰富性同样体现在艺术领域。比如,现代艺术的发展自然也建立在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基础之上。因此,笔者很同意本雅明对于机械复制时代下,赋予现代意味的电影,摄影是符合信息社会的新的且适宜的艺术形式的结论。

三、 艺术家、艺术作品和观者在“艺术呈现”过程中的重要性

人们要了解自身,了解世界,“科学”的方法是重要的但却不是唯一的方法。百科全书也不能给我们生活的答案, 从这一点上来说,“艺术作品”作为人与人,特别是跨越时间,空间和因果性,成为人与他者,与外在世界之间的交流方式,这在前文已有所涉及。

那么在艺术领域,艺术家,艺术作品和观者,三者又是如何有机地成为一个整体的呢?对于现实中根本没有艺术这种东西,贡布里希认为,“艺术”这种东西,本不存在,只有当艺术作品作为桥梁作用于艺术家以及观者之间的互动,“艺术”才被呈现,才有意义。

让我们来看有关“艺术”的过程,是如何实现的。伽达默尔曾经在有关“艺术真理”问题的讨论前,首先说明了“游戏”这一过程的完成,事实上是体现在游戏者本身的参与过程中,而不是作为规则出现的“游戏”本身,也就是说,如果没有游戏者参与游戏其中,游戏本身并不存在。这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关于“艺术”这一过程的实现。在这一过程中,艺术家,艺术作品,观者,是“艺术过程”得以实现的三要素。

艺术作品本身作为载体,其“展现价值”的体现势必被艺术家左右,且由观者影响。因此三者不是因果关系,而是互为前提,彼此影响的有机体。其一,因为艺术作品是被“创作”,这“创作性”带有艺术家作为“人”主观的能动的对世界的理解和看法直观体现,通过艺术形式呈现出来。是艺术家自身对“永恒理念”的“纯粹观念的把握”。体现着传达这一本质理性认识的最高要求。过程本身是一种崇高的精神体验体现。至于艺术创作所用的材料和形式,并没有也不应该有所限制,如:遥远的诗歌,造型的油画,版画,现代技术下的电影等等。

另一方面,观者观看艺术作品,获得的喜怒哀乐根据不同的时间空间以及在观看之前的“自我意识”状况不同而有所差异。就像一群人在一起说话,有亲有疏一样,当交流过程得以实现时,那么透过艺术作品,与艺术家“面对面”的交流和对话的观者,可以仿佛多出一双眼睛超越时间,空间,看世界,在情感上的获得将使之受益匪浅。

艺术作品与观者的互动部分,是“艺术”带给人们的精神影响的关键实现部分。是人们常说的“现实的意义”。 每一件艺术作品的产生自然有其特定的社会历史背景,即创作作品的艺术家自身所处的环境,所受的思潮影响决定了什么样的艺术作品问世。然而,艺术作品的魅力最大地体现在,它不会强迫人们去接受某一信息,而是将主动权极大地赋予了观者自身,原本作品的创作是件极其自我,隐私的事情,带着创作者的个人的主观的片面的情感,在展示的过程中去感染他者是艺术作品潜移默化又不可忽视的力量。通过“小我”的展示,可以影射世界另一角落的状态甚至代表众体生命,这是“创作”的可贵之处,也正是“艺术”在人类社会和世界中存在的目的。因此,从这一点上,“艺术”的意义和价值,更多地体现在艺术作品被观看时带给观者的那一瞬间心灵上的震撼。

四、小结

视觉文化在20世纪由于技术革新经历了一个巨大的转型。日新月异的科技发展,人们的审美情趣,与以往相比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们很大程度上改变了观看和创作视觉艺术的方式。作为新时代的艺术作品的展现必然要符合新时代的艺术特质和审美情趣。对于新的艺术形式的出现和冲击,并不能减少我们通过艺术来认识自我和世界的欲望,无论在什么时代,理性和感性思维都在帮助我们为自身的价值定位及意义显现上相辅相成地存在,厚此薄彼势必会影响人的发展过程。 (责任编辑:刘小红)

参考文献:

[1]叔本华著. 王才勇译.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商务印书馆,2010年12月

艺术审美的重要性范文2

关键字:工艺美术;建筑装饰;形态美;审美个性

前言:

美是人类的本质劳动,人与动物的本质区别。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提出了著名的“劳动创造了美”的定论,指出了对美的追求是人类的劳动的主要目的。人类的任何劳动创造都应当把对美的创造注入其中,否则,劳动产生的价值便大大降低。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人类的劳动分工也在不断细化,也出现了对美的追求与创造的不断细化,也出现了对美的不同形式和不同要求,但是不论是哪种劳动都不能脱离美的追求。

建筑装饰工程,作为现代社会人类劳动分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现代人们对美的需求与创造的最重要形式。作为美化人类生存环境的装饰工程,因其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其审美功能的重要性尤其重要,基本上不可分割①。然而在新时代,人们对建筑装饰的美的需求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这对建筑装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工艺美术在现代建筑装饰中的运用对满足这一需求尤其重要。工艺美术作为一种物质形态与艺术内涵相结合的造型艺术,如今在现代建筑装饰工程中得到广泛应用,在满足人们对美的需求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1 工艺美术与建筑装饰的关系

工艺美术是人类艺术中最重要的造型艺术之一。它是一种以美术技巧制成的各种实用价值与艺术价值相结合并的,具有较强观赏性的工艺作品。在当今时代,工艺美术的形式和门类很多,大类包括:陶瓷工艺品、雕塑工艺品、玉器、织锦、刺绣、印染手工艺品、花工艺美术品、编结工艺品、编织工艺品、地毯和壁毯、漆器、金属工艺品、工艺画、首饰、皮雕画等,不同的美术工艺品有着美的特点和用途。工艺美术与人们的衣食住行等都有着极其密切的联系,工艺美术形式以及工艺美术品的种类特别丰富,在人们的生活中起着重要的美化生活和环境的作用。建筑装饰与工艺美术的创造有着相许多似性,都是通过以实物形态表现美的特征。

人们对建筑物装饰的目的通常包括这几方面:一是通过装修来保护建筑物;二是完善建筑物的功能;三是通过装修来美化建筑物。其中,通过装修来美化建筑物的目的的实现,在现代社会通过对工艺美术的在建筑装饰工程中的应用非常重要。工艺美术与建筑装饰的关系,一是整体与局部的关系,二是艺术作品与艺术符号之间的关系。建筑物本身就一个庞大的艺术品,建筑物是按照建筑艺术的独特艺术符号和艺术语言,使建筑形象具有文化价值和审美价值。建筑艺术的审美价值,就是建筑物的外存美的表现形式,建筑物的外存美在当今时代,主要是通过工艺美术或者工艺美术作品实现的,是单个的工艺美术作品组成了建筑物的表面;同时单件美术工艺品也是整个建筑物作为一个独立的艺术品的艺术构成的重要艺术符号,是这个艺术品美学特征构成的基础,建筑物的内在美的外在表现形式。

工艺美术在现代建筑装饰工程中的重要性,是通过工艺美术与现代装饰工程的关系来体现的,工艺美术是建筑装饰的重要手段,工艺美术品和重要材料,没有工艺美术的基础,建筑物的装饰很难实现。具体而言,工艺美术对现代建筑装饰工程的重要性主要表现在以下两方面:

2 工艺美术是现代建筑装饰的重要手段

建筑装饰,通俗地说就是给建筑做“打扮”②,通过打扮使建筑物在有实用价值的基础上具备美学价值,满足人们的审美需求。建筑的“打扮”就像人的打扮一样,对建筑的表面处理使建筑物变得美观。建筑的“打扮”通常有两种实现的方式,一是通过对建筑物的表面进行艺术处理,使其具备美的特征,比如在建筑放的表面绘制图案等等。二是通过一些具有美的特点物品来对建筑物的进行“打扮”和装饰,通过用一些装饰性很强的建筑物进行装饰。建筑的“打扮”是一门艺术,建筑“打扮”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时代特征,是建筑主体的文化心理和审美情趣的重要体现。

建筑“打扮”的两种方式与人的打扮具有相似的特征。前一种方式就像人擦粉或者画眉毛一样,是运用工艺美术对建筑本身的处理,后一种方式是就像人戴耳环。这两种方式都与工艺美术有着密切的联系,前一种方法将直接运用到工艺美术,后一种方法工艺美术作品则是作为装饰材料。如果没有工艺美术以及工艺美术作品,就像人们不懂得化装技术或者没有漂亮的装饰品一样,建筑装饰的美就很难实现。

3 工艺美术是建筑艺术“个性”实现的重要方式

建筑艺术通常蕴含着人们的社会目的和主观愿望,是人们的主观愿望的物质化,不同的建筑因不同的建筑的目的和不同的人,其所要表达的主题是不同的,建筑主题是建筑目的与人们审美情趣的重要体现。建筑的主题一般由建筑本身的特点体现,同时也需要建筑装饰来烘托和映衬。在烘托和映衬建筑主题的方面,工艺美术的运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特点是在当代的新时代下,工艺美术在表达现代建筑装饰方面尤其重要。这种重要性是由当下的时代环境决定的。

在当今这个商品经济时代,在城市化的大时代环境中,人们一切形式的需求都是以商品的方式出现,人类最主要的建筑形式---住房也是通过市场,以商品的形式来得到满足(当然,农村的自主建房方式除外)。现代城市人的住房需求都是在市场的条件下,通过开发商统一设计和修建来完成的。但是,每个人的审美志趣和爱好是不相同,现代房的建筑方式不可能体现需求者的审美要求,每个人对房屋的布局结构都有不同的要求,开发商无论如何完美的设计都无法满足这种个性化的需求,这就产生了矛盾。

那么这种具有典型性时代特征矛盾怎么解决呢?答案便是通过具有自主选择权的建筑装饰来实现。在现实生活中,这种矛盾的调和通常通常只有通过建筑的装饰来完成。比如,对住房建筑的个性要求,都是通过建筑装饰来完成的,购房者通过选择自己“大体满意”的户型后,通过自主的装修来满足个性需求。现在的家庭的室内装修,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审美志趣和选择,比如有的人喜欢宁静淡雅的风格,有的人喜欢宁静古典风格,有的人喜欢时尚现代的风格。要满足这种不同的人在审美上的差距需求,工艺美术在装饰工程中的应用非常重要。在新时代的条件下,商品经济高度发达,工艺美术在商品经济的条件下发展迅速,工艺美术不但门类齐全,品种繁多,而且还制工精美,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工艺美术的高度发达不但为建筑装饰提供了丰富的“材料”,还是建筑装饰工程实现美和满足人们审美个性的必要条件。现代房屋家居的装饰,可以通过人们不同的审美需求,运用现代的发达的工艺美术进行处理,或者对现有的“丰富多彩”的工艺美术品进行选择和组合,形成各自不同的美的风格特征,满足人们对美的需求。

4 总结

新时代的工艺美术在建筑装饰工程中的重要性,除了传统的建筑装饰的对美的需求外,更主要的还是新时代的社会特征和新时代社会的建筑特征决定的。工艺美术不但是建筑物美的外在表现形式和表现符号,更是建筑物成为一种艺术品,展现建筑物的内在艺术美与艺术气质的重要符号。特别是在当今商品经济的大社会环境下,大多数建筑物都是以商品的形式出现,就使得建筑物的建造者与使用者相分离,并且使得建筑的使得建筑的审美趋向向同一的方向以展,使建筑的审美情趣失去了艺术美的“独特新颖③”性主要特征。但是人的审美是无法统一的,因此,在新时代里工艺美术在建筑装饰工程中的重要性就在于他表现了建筑艺术的美,完善了建筑艺术美的个性要求。

参考文献

[1]范梦.艺术美学.中国青年出版社[M].2011年2月,173-175

艺术审美的重要性范文3

舞蹈艺术作为一种观念形态的物化,有其自身的存在方式,所以,舞蹈艺术的审美特征当然是舞蹈美学研究中不可回避的。舞蹈教学中的审美,主要可以从两个方面去理解。一方面是把舞蹈作为一个已然的存在物,通过这一存在去把握其形式美,把握其间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把握其真善美的统一。另一方面是把舞蹈作为一种观念形态的生成过程,去把握其审美的民族性与时代性以及其生成过程中的美的传统等等。舞蹈美感实质上就是舞蹈的审美意识。舞蹈审美意识的客观标准和个性差异,舞蹈美感的民族性与时代性,舞蹈审美感受的心理形式都需要我们联系丰富多样的舞蹈艺术实践,去做深入一步的研究。因此,要重视舞蹈审美在舞蹈中的重要作用。

二、审美教育与舞蹈教学的关系

(一)舞蹈具有很强的艺术表现力,能够将美的意境十分形象地传达给学生

因此,想要进行审美教育,舞蹈教学就是一件必不可少的重要用具。它为审美教育的萌发提供了最好的环境,当审美教育体系成熟,又能够为舞蹈教学提供一系列的帮助,两者互相作用,互为依附。简单来说,舞蹈教学是审美教育的基础,审美教育是舞蹈教学的动力。

(二)审美教育对舞蹈教学的进一步开展有着重要的指导和帮助作用

学生在建立起深厚的舞蹈功底之前,一定要对舞蹈有着透彻而深刻的理解,然而达到这种程度的理解,就必须具有一定的审美能力。因此,在舞蹈教学中开展审美教育,是帮助学生从基础开始,建立起正确健康的审美观,保证学生在艺术的道路上不断前行,不断发展。同时,审美教育还能有效提高舞蹈的美学价值,使舞蹈更具有观赏性,对舞蹈的推广和普及具有重要作用。

三、将审美教育融入到舞蹈教学中的方法

(一)明确审美概念

首先要明确审美的概念,让学生理解什么是审美,舞蹈的审美与生活中的审美有着哪些不同之处,又有哪些联系。帮助学生建立起正确的审美观,然后再在教学中,指导学生运用审美观来进行舞蹈学习活动,使舞蹈教学充分与审美教育相融合。学生得到了正确的教育,具有了区分美与丑,好与坏的基础,即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对学生以后的生活也有着相当大的帮助。

(二)培养鉴赏能力

审美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就是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只有提高了鉴赏能力,审美教育才能算是取得了成效。学生在舞蹈教学中想要发挥主动性,就必须将锻炼鉴赏能力作为一项重要任务来完成。舞蹈教学中的很多细微之处,包括舞蹈本身所蕴含的精髓,都需要具备了一定的鉴赏能力才能够体会。因此,做好审美教育中的鉴赏学习,能够极大地提高舞蹈教学的有效性。

(三)教学与艺术相结合

审美教育与艺术并不冲突,相反,两者是相辅相成的。审美教育能够提高学生的审美观念,加强鉴赏能力,使学生的素质得到改善。从而在艺术的道路上探索出属于自己的具有独特魅力的学习方法。这不仅是对学生自身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也为艺术的进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两者相结合,是共同发展的大势所趋,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必然结果。

四、审美教育融入到舞蹈教学中的促进作用

(一)促进了美学的发展

舞蹈作为一种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艺术表现形式,具有很强的传播能力和教育能力。学生在进行舞蹈教学的过程中,能够在舞蹈当中感受到美的存在。将审美教育融入到舞蹈教学中,使舞蹈中所蕴含的美得到了进一步的升华,舞蹈教学成为了美的代表,激发了学生对于美的追求,促进审美教育的融入,两者相互作用,使美学得到了良好的发展。

(二)促进了审美观的建立

审美教育的重要目的就是帮助学生建立起正确的审美观。只有好的审美观,才能产生好的舞蹈作品。在舞蹈教学的过程中,学生只有具备了审美观,才能真正领会舞蹈中所包含的美的精髓。同时,正确的审美观为舞蹈教学的美学树立起了好的榜样,也奠定了舞蹈的美学基础,对于舞蹈教学的发展具有不可估量的重要意义。

(三)促进了的整体发展

要辩证地看待审美教育和舞蹈教学之间的关系。二者相辅相成,不可分割却有各有特色。舞蹈教学为审美教育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同时也促进了美的传播;而审美教育为舞蹈教学指明了发展道路,树立了美学标杆,使舞蹈更具有美的感染力,促进了舞蹈教学的发展。因此,审美教育融入舞蹈教学的促进作用,是使舞蹈和审美作为一个整体得到了良好的发展,共同进步,共同提高。

五、总结

艺术审美的重要性范文4

关键词:美容医学生; 审美; 造型; 技能

众所周知,人类的医学审美需求古而有之。朴素的医学美学思想和医学审美活动,以及各种简单的美容活动,早在远古时代就有萌芽。然而,作为独立的系统学科,却是本世纪后期才逐渐孕育、酝酿和发展形成的。美容医学作为一门新兴的边缘学科,是医学科学的一个重要分支,美容医学是以医学美学理论为指导,以人体形式美法则为基础,通过医学手段或医学审美与医疗技术相结合的手段,来维护、修复和创造人体形态美,以增进人的生命活力美感和提高生命质量为目的的新兴交叉学科

为了更好的培养美容医师的审美意识,强调艺术视野对美容医学的执导意义,早在1994年《关于进一步建设和发展医学美学与医学美容学教育事业的建议》(送审稿)中,就把绘画与雕塑、医学摄影、美学概论、医学美学概论等作为美容医学的桥梁课程[2]。足以见这些桥梁课程对于提高美容医学生审美及造型技术的重要性。美容医学生必需经历造型艺术的训练过程。这意味着美容医学的审美技能训练和美容临床实践的进一步结合,也同时为培养高层次美容人才队伍创造良好的条件。

那么如何提高美容医学生审美能力,训练他们审美技能及造型能力,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艺术技能的训练

从艺术分类的美学原则来说,艺术可以分为实用艺术(建筑、园林、实用工艺、书法)和造型艺术(绘画、雕塑、摄影),表情艺术、语言艺术、综合艺术等多种门类[3]。笔者认为对于美容医学生来说,训练绘画(特别是素描)训练、雕塑和摄影技能对于提高他们的审美造型能力,艺术表现技能有很大的帮助。

1、素描训练的重要性

医学美容离不开美容造型,训练造型能力最基础的、也是最有效的途径是学习素描[4]。美容医学生所要求的素描学习和造型训练不同于美术专业,它有其实际性、针对性和科学性,不要求画得像艺术作品那样有浪漫型和主观性。

美容医学生学习素描的重要性我认为表现为以下几点:一是素描可以用简洁的线条表达出对象,可以表现除了色彩之外的所有形象造型的内容,传达作者的思想情感,能够直观的反映出具体的形象设计。二是素描可以直接训练学习者的眼睛,使其养成审美眼光和整体观察形体的习惯,增强对形象的审美意识。三是素描作为美容造型基础的训练,主要任务是掌握基本的观察方法和基本的造型语言。也就是说,眼睛会看,手里能画出来。作为美容的要求,会看和会话都离不开美,离不开大脑对美的反映,离不开大脑的认识能力和创造能力。作为未来的美容医生,如果对手术的预期效果图能够简单画出来,那么必然使求美者产生更大的信任感。

2、色彩能力训练

色彩和容貌息息相关,是美容的重要因素,如今的化妆美容、服饰搭配等等都是和色彩紧密联系的,特别是化妆美容其实就是利用色彩进行美容。所以说对色彩进行研究也是提高审美技能的重要途径。

首先色彩给人直观、具体的感觉,人们的服饰、健康状况、生活环境有时候通过人的脸色一目了然。其次,色彩对对人的容貌有着极大的改变。一些求美者如果不愿意接受整容手术,但是又想达到美容效果,那么首选化妆美容,色彩运用得当同样可以达到手术的效果。所以选择化妆美容的人也越来越多。最后,色彩是进行艺术创作的重要途径。色彩可以用来创作多种艺术形式,例如油画、国画、装饰等等,创造出各种艺术形象,这些艺术形式,可以提高人们的审美能力,培养审美情感。

色彩能力的训练可以从多方面进行入手,首先要了解物体显色的光学原理,在此基础上通过色彩构成的训练,了解色彩的对比与调和,色彩的心理感觉,色彩的冷暖关系、色彩的个性、色彩的调配与性能,通过这些练习,对于形象设计的配色规律会运用更加自如。美容医师如果熟练掌握色彩的规律和色彩搭配知识,那么将会给求美者提供中肯定的意见,使求美者的品味和美丽也能得到更大的提升。

3、摄影知识的学习

如今摄影艺术已经渗入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影响到社会生活中的每一个人,摄影艺术也促进了科学的发展和进步。作为未来的美容医生,也必须掌握摄影技能。

首先摄影是一门独立的艺术,能够反映生活、表达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的见解和感受。好的摄影作品能够给人带来美的享受,使人的审美情趣得到提高。其次摄影具有纪实性和可信性特点,医学摄影成为美容事业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在进行美容手术之前,摄影资料的保存是评价手术标准的有力证据,同时也是医疗纠纷的法律依据,这是美容手术一个重要环节。术前的手术定位图的拍摄,术中手术拍摄,需要进行近景拍摄、特写拍摄等这个手术过程也需要熟练掌握摄影技艺。

现在使用很广泛的电子暗房技术也是摄影技术有力补充,包括光影魔术手,Photoshop等都是简单易学的软件,通过术前摄影,然后经过电子暗房技术的处理,可以使求美者提前看到自己术后所要达到的基本效果,比较简单直观。术后效果的提前再现,也能使更多爱美者理性选择整容手术,如果术后效果不佳,那么这种手段则可以提前避免医疗纠纷产生。

4、雕塑技艺的培养

医疗美容是在活生生的人身上进行艺术创作,整形美容就是在人身体上进行雕塑。其立体感和空间感的建立是以无数患者的痛苦积累为代价的,因此,引入雕塑教学是解决这个问题的有效途径,但是现在很多学校对雕塑教学还不够足够的重视。

首先美容造型和雕塑有共性存在,同样具有空间性、视觉和触觉的美,只是载体不同。雕塑的载体有泥土、石膏、钢、铁等等,材料五花八门,那么美容造型只有一个载体,那就是活生生的人。人是有生命、思想和情感的,在人身上进行雕塑无疑要求更高。

其次雕塑是立体的艺术,通过雕塑的训练可以培养美容医学生对人体美的基本概念和感觉,例如人体的基本比例,“黄金分割比例”人体美感的表达等等。通过优美、协调的人体形象塑造,培养美容医学生应该具备的透视能力、目测能力、视觉记忆能力和造型能力。从而能够在医学美容技术操作中做到独具慧眼、资质熟练[5]。

例如设计和制作美容手术所需的形象模型,口腔美容所用的牙齿模型,整形手术中切口的走向、深浅把握等的控制,都可以通过雕塑技能的训练得到提高。

二、形象造型的技能训练

人体的形象造型训练一般分为三个部分,一是化妆造型的训练,二是发型造型训练和服装造型训练,这三个部分的训练对于人整体形象气质的提升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这也是非手术手段提高人体美的重要途径,美容医学生经过这个三部分的训练,不但可以提高自身的审美造型艺术技能,同样可以运用到将来的美容实践当中。

1、化妆美容造型训练

人们进行化妆目的就是想通过调节色彩的平衡关系,来对五官中的缺陷进行调整,使五官的比例关系更加和谐。通过美容皮肤科的学习,学生已经掌握皮肤的解剖生理结构与肤色,通过色彩的学习,也已经掌握色彩的基本调配知识,那么化妆造型艺术,就需要把这两者进行综合。

首先要开始学习化妆的分类与风格,化妆的技法,在化妆技法环节,学生需要掌握五官造型、比例、大小、高低、化妆技法就会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修饰,以此来达到更好的效果。例如眉形的矫正、眼形的矫正、鼻唇的矫正等等。

其次要学会对面部特征进行分析,人生来有各种脸型,需要了解各种脸型的特征,五官的比例,只有这样才能对脸型的形态进行修饰。不同的脸型,化妆要描绘、修饰的方式也应有所区别,以色彩和素描手段,将千差万别的脸庞描绘的更加美丽,扬长避短,以达到最佳的效果。

2、发型美容造型训练

在人际交往中,美的发型给人一种美观、大方、礼貌的感觉,相反一个不美的发型不但将人的缺点扩大,而且会给人邋遢之感。所以发型艺术也是形象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人整体造型表现息息相关。

发型一个重要的作用就是对脸型起着修饰的作用,同时也对体型起着衬托作用,如果是身材矮小的人,留长发会使身体显得更矮,体型与发型是一种相互衬托的关系。所以发型的设计需要综合整个人体的特点来进行,例如服饰、发型的颜色等等。

3、服饰美容造型训练

服饰造型艺术主要遵循三个原则,一是保暖修饰功能,二是年龄、性别、体态的特征。三是美容医学的服饰造型设计不同于普通的服装设计,它是在人体工学的基础上,结合个体特征进行矫正性设计,根据不同的人群,不同的目的,不同的体态,进行科学的分析,找出个性规律,为日常生活提供艺术性的美学指导。通过服饰掩盖自身体型的缺陷,这也是美容医学造型艺术的一个重要手段。

要学会分析基本人群,因为服饰设计需要结合人的年龄、性别、职业等特点进行。其中体型是重要考虑因素,找出患者的体态特征,如果不能通过医疗美容进行矫正,那么可以通过服饰矫正这些问题。从而达到艺术美的形象造型。

三、结语

本文就美容医学生审美技能培养,提高学生的审美素质谈了几点看法,目的是希望引起美容医学生的审美技能教育者的重视,目前很多的医科院校开展美容医学教育,其中更加注重的是临床技能知识的培养,很多忽视了审美技能知识的训练和培养,例如摄影、雕塑等这些课程很少开展,这无疑是一种遗憾,也是一种缺失。

美容医学的特点决定了从事医学美容行业的人员,必须是高素质人才,具备专业的临床基础知识、美学知识,审美造型技能知识。未来美容医师的培养,必须朝着高素质人才培养的模式发展,因为他们的工作和人的健康有关,更和人的容貌、外在形态紧紧相连。所以在进行美容医学教育的时候就要进行学生综合技能知识的培养。 参考文献

1. 彭庆星.医学美学导论[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8.

2. 中华医学会医学美学与美容学分会.《中国当代医学美学美容:1989—1999》[M].南京:1999:77.

3. 于江.美容医学造型艺术[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0:12.

艺术审美的重要性范文5

[关键词]高职;美术教学;审美能力

中图分类号:J2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18-0222-01

引 言:高职教育是高等教育的一个类型,与本科教育不同,它是按职业分类,并不是本科教育所强调的学科性质。然而对于高职教育,国家的教育方针也要求学校在学生在校的整个时间中都要贯穿有素质教育。谈到素质教育,就不得不涉及审美能力。

在艺术类高职院校中,学生掌握一定的美术专业知识并具有一定水平的审美能力是学校的教学目标之一;而在非艺术类的高职院校中,学生对美术甚至大部分艺术课程都不感兴趣,因此普遍对审美的感受性相对较差,若不给予及时的教学培养,会使学生在今后的工作中重技术轻美观,对其以后的职业生涯发展不利,对于这些学生,更要开设培养审美能力的课程。

一、 当前高职美术教学现状

(一) 校方对美术教学的重视不足

当前许多高职院校的学校领导对美术教育对学生的影响的认识不足,造成学校领导认为美术教学对于非艺术类高职院校的学生并不重要,存在重专业课,轻艺术课的现象。因此,在课程安排上,有的学校甚至没有美术课,更无从谈起审美教育;开设美术课的大多也是公共课,所以美术也就成为了学校的边缘课程。

(二) 美术教师的专业素质有待提高

笔者经过调查,发现不少开设美术课的高职院校,其授课老师的美术专业素质有待提高。老师是教育的一线实施者。老师首先要有过硬的专业素质,加之扎实的教育学基础,才能够在课堂上讲出生动有质量的课程,才能够合理操作以切实提高学生的能力。然而由于对于美术课程的忽视,使得学校的美术授课老师极少有继续进修学习的机会、深造的机会。教师的专业知识陈旧单一,专业课室配备不齐,无法用生动的课堂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进一步阻碍了学生对于美术这门课的了解,培养审美能力更无从谈起。

(三) 学生的素质参差不齐

高职学生对于美术课的喜爱程度也差异较大。一些学生在入学前接受过系统地美术培训,其审美能力远远高于班级平均水平;一些学生对美术毫无涉猎,学起来有些吃力,再加上他们大部分认为技术水的重要性远胜过生灭能力,因此也就对美术课不重视不喜爱,因此也就不参与。这样,加大了老师的教学难度,如何讲课能够让有美术基础的同学感到有所得,又能没有美术基础的同学觉得自己容易理解并且也能有所得,这对于专业素质不够,教研活动也参加少的美术老师来讲,难度较大。

可见,目前高职学校对于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仍然欠缺。

二、 培养高职学生审美能力的重要性

审美能力对于高职学生来说至关重要。众所周知,高等职业学校的办学宗旨是:提高学生就业能力、就业竞争力、就业率。从高等职业学校毕业的学生,首先需要有过硬的专业技术作为基础。然而在本行业中,同样都是没有工作经验的高职毕业生,如何能够进一步提高竞争力,就需要技术与审美能力相结合。若面试者能够在具有一定技术性的同时还能制造出更美的作品,其面试的竞争力就大大提高了。

另外,培养审美能力,有助于将学生培养成为具有人文气息的综合素质较高的综合型人材。这对于学生走进工作岗位若干年之后的后续发展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可见,培养高职学生的审美能力至关重要。

三、 在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方法

笔者根据自己多年在高职院校当然美术教学的实践经验,结合进修调查进一步学习,认为要在美术教学中更好地培养高职学生的审美能力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 校方领导应给予美术教学足够重视

首先,校方领导层面要对高职院校的美术教学引起足够的重视。在这样的前提下,才能够使得学校自上而下得开展科学规范的美术课程。可以先从课程设置上入手,没有开设美术课的学校要逐步着手开设美术课。在课程内容的选择上,学校需要安排老师专门进修学习从而选择高效科学的教材,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学到最丰富最精确的知识。

(二) 提高美术教师的专业素养和审美能力

美术是艺术的重要部分,与大部分专业技术课程不同,其教师的榜样作用尤其明显。可以试想,具有高人格魅力和高的审美能力的教师给学生教授美术课,那课堂简直可以说是一场视听盛宴,学生在课堂上会是一种享受,自然而然得就会对美术产生兴趣,与美的事物长时间接触,也就能够大大提高审美能力。另外,从心理学角度分析,学生会对老师的某些行为进行复制。若美术教师能够在日常生活中注重自己对美的感知力与鉴赏力,并且注意更新自己的专业知识,定期参加正规的教研活动,学习开创新的教学方法,可以在课堂上最大程度的影响学生,从而培养他们的审美能力。

(三) 重视开展丰富多样的与专业结合得美术课余拓展活动

艺术虽高于生活,但其根基来源于生活。因此,要提高学生的审美的能力,不能与生活脱离开。老师要想方设法让学生身边尽可能得围绕美的事物,这样才能够在不知不觉的情况下让学生的审美能力得到发展。然而,高职学校的学生毕竟要以专业技术的学习为主导。但美术老师可以多与专业课老师进行交流,联合举行一些美术与专业结合的课余拓展活动,使得学生将轻松美好的美术与其专业结合起来,这样,既可以让学生从新的视角去体会自己的专业,又能燃起学生对于美术的乐趣,增加他们与美的事物接触的时间,从而真正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还提高了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等。

结 论:在现代社会中,审美能力的培养十分重要。若产品只有技术性,没有美感,学生在就业市场上的竞争力就会大打折扣。高职院校的校方领导首先需要对这一点形成足够的认识,从而在根本上改善学校的美术教学环境,提高美术教师的专业素质和教学水平,让他们在美术课堂上发挥自己的创造性和人格魅力,以榜样的作用充分带动学生们提升审美能力。

参考文献

[1]吴军. 浅谈对高职院校美术设计教学改革的认识与思考[J]. 科协论坛, 2010(1)

艺术审美的重要性范文6

关键词:形式美;形式美的规则;形式美的社会效应

中图分类号:J022 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1671-1297(2008)09-089-01

一、形式美的重要性及认识

在美学与哲学、西方美术史及设计原理中,形式美是一直被关注和研究的对象,不管是在艺术的创造过程中还是在艺术珍品的欣赏和鉴定中,形式美都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并且在设计艺术中,形式美是创作的基本要素之一,也是给人带来视觉和感受快乐的一个重要因素。

形式是指物的形状,结构,设计的形式美是指构成设计物外形的物质材料的自然属性(色、形、声)以及它们的组合规律(如:整齐、比例、均衡、反复、节奏等)所呈现出来的审美特征。就象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兴趣爱好不同的审美需要一样,现代设计产品的形式也有着不同审美倾向的特性。形式个性的问题实质上是现代设计在标准化前提下多样话的问题,或者说是实用、经济、材料、科技、环境等要求制约下表现性要求的问题。

格罗皮厄斯说:“最后结果应当最大限度的标准化与最大限度的多样化的愉快协调的结合”。(格罗皮厄斯――《新建筑与包豪斯》中设计标准化问题)真正的设计与别具一格的独特性相结合相联系,真正的设计多样化决不是少数样式的翻版和仿制品的表面繁荣,而是应当通过设计产品不可胜数的个性形式表现出来的百花齐放,万紫千红。人类在长期的生产过程中,在审美实践中,逐渐生产和发展了对各种形式因素的感受并逐渐掌握了形式美的法则。在现代设计美学教育和设计中,形式美也是极其重要的内容。

二、形式美的运用方法

1、比例 :“美产生与度量和比例”,比例在构图中作用极为重要,比例有几种表现形式:

a:黄金比例矩形

b:根号矩形

2、数列 :要使设计形式更美必须用一些数学公式,数列就是其中一种。

3、分割:分割是构图中重要的设计手段,有几种分割:

①等分割

a:等形分割

b:等量分割

②渐变分割

a:垂直水平分割

b:斜向、环状、旋涡分割

c:相似形分割

③自由分割

④平衡与对称:平衡是造型构成中的重要美学法则,在平衡中最容易达到的形式,就是对称。

⑤对比与调和:要达到设计的形式美对比造成要素之间的差异,体现变化的效果而调和是将设计构成中各要素集中为统一的力和势。使它们和谐共处于一体。

⑥韵律与节奏:韵律原来是用来表达音乐和诗歌中音调的起伏和节奏感的,节奏是一种条理性、反复性、连续性的艺术表现形式。韵律是以节奏为前提的有规律的反复。

三、形式美的社会效应

例一:中国民族家纺设计大赛入围标志

标志以“叠石桥”和“DESIGN”的首字母“D”为设计元素,并将设计工具中最常见的 “铅笔”作为元素,对其进行想象的延伸,从而形成字母“D”。 标志的外形是用一匹柔和的飘扬面料,突出了这次大赛的主题“家用纺织品大赛”。面料的形态形成汹涌澎湃的海浪,再次突出大赛的组织地域是来源于中国民族纺织之乡的“中国 海门 叠石桥”。

此设计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书法艺术运用于标志的形象之中,新颖有创意。整个标志的图形,反映了中国民族文化中“形必有意,意必符形”的思想。标志简洁明了,富有张力,与征标的主题保持一致。标志运用多种颜色,烘托强烈的时代感和时尚鲜明的个性特征,设计构图巧妙的运用了形式美的基本规则,注重形式美给人们视觉上创造的美感和意境,他的设计方法和思路值得大家学习和借鉴。

例二:巴黎卢浮宫和北京的故宫

每个人都具有个体性,每个人的思想以及审美也同样存在差异,不同国家境域的设计更加受设计者的教育环境以及审美情趣的驱动而有所不同,因此中西两种不同的设计思路和结构风格就导致了西方人在建筑上着重追求空间纵向的发展,喜欢高层的建筑形式,中国人却主要致力于在平面上的拓展,喜好层层叠叠、重重相扣,并将建筑与社会意识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比如建筑年代相近的巴黎卢浮宫和北京的故宫,两者总的建筑面积相近,但西方人的设计意图是完成一座多层建筑物,故宫则是以广阔,深远的平面组织构成一个紧密的建筑群,它的基地面积几乎是卢浮宫的一倍。故宫充分体现了中国人对形式美的追求以及受传统封建政治洗礼而形成的社会意识。

参考文献

[1]黑格尔.美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

[2]柏拉图.文艺对话集[M].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

[3](法)杜夫海纳.美学与哲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