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体育锻炼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高中生体育锻炼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高中生体育锻炼

高中生体育锻炼范文1

当前高中学生体育能力,在体育教学的教材、教法、组织形式等方面,基本上沿袭命令式、模仿式、检查式的传统教学模式。严重忽视对体育意识、兴趣爱好以及独立自主锻炼能力与习惯的培养。热衷于片面追求竞技体育成绩,或过分强调“达标”及初中升学考试的体育项目检测,导致了本来是学校教育中的素质教育手段的体育,反而成为应试教育的附庸。

这种模式下,不仅学生的身质没有得有效的提高,而且体育锻炼习惯也没有得到培养。体育锻炼习惯指人们在不断的健身实践中逐渐形成的,能够满足“主体需要”的一种自觉的、经常的、稳定的身体锻炼行为并构成现代人日常生活的不可缺少的内容之一。良好的体育锻炼不仅是身体素质改善的有效方法,而且是团体精神、协作精神、坚强意志、良好心理素养培养的路径。从某种意义上讲,体育锻炼习惯成为国民素质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终生教育实践的一项重要内容。高中是学生人生过程中发展智力和体力的重要阶段,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开拓能力,现代化的思维和素质、坚强体魄的奠基时期。因此,在这个时期,加强体育锻炼习惯的培养意义重大。

心理学认为:习惯是人们在一定情况下自动从事某种活动的特殊倾向。生理学上认为:习惯是一种后天获得的趋于稳定的条件反射。习惯形成的原因,主要是由于一定情境刺激与个体的某些动作在大脑两个半球上形成巩固的暂时性的神经联系。当个体在同样的情境刺激的作用下,就自然而然地去进行同样的有关动作,习惯就会自然而然的表现出来。在习惯形成的原理上,如何结合高中生心理特点、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学习环境进行有效的体育锻炼习惯就是本文探索的重点。

那么如何培养高中生体育锻炼习惯

一、体育学习动机是形成体育习惯的关键。

高中生特有心理特征是求知欲强、对社会充满好奇和向往、喜欢模仿,但在刻意表露自己的成熟。针对这种心理特征,在体育课中,体育老师要有意识的加强体育理论的介绍,要使学生明确体育运动不仅对身体有益,而且对心理和智力也有益。还要介绍一些体育界明星传奇故事,利用榜样的力量,激发高中生的体育锻炼动机。同时高中生已经有了比较强的独立意识,不能象小学生、初中生那种一味的灌输,要多用引导。

二、根据高中生个体特点制定适宜目标,培养体育意识。

几乎每个高中学生都有体育爱好,但爱好不等于习惯。如果把爱好引导为习惯,除了激发动机之外,还要求体育老师有意识的为学生制定,或是引导学生自己制定一定的体育锻炼目标,在达到目标的过程中,体育锻炼反复进行,在反复中,一种体育意识得到加强。从动机到意识,体育锻炼的自觉性得到强化,体育锻炼习惯的主体性就增强了。主体性是习惯培养的必不可少的环节。

在体育教学中,体育老师要根据学生的体育爱好、体育特长,结合学校体育教育地硬件、软件环境为学生制定体育锻炼的合适的目标。适宜目标是不能脱离学生体质特点,兴趣爱好。过高,过严都会打击学生的积极性。适宜的目标也不能脱离高中体育教学总目标的要求。在当前情况下,高中体育教学还是主要以体育达标,升学为考评内容。这些硬性指标不能完成,体育工作就得不到学校,家长和学生的肯定和支持。没有他们的支持和理解,体育习惯培养就无从谈起。所以适宜目标还要和当前体育教学要求达成一致,至少是协调。每个学校有自己特色的体育教学环境,比如有的体育设施完备,有的学校有传统的体育专长,这些特点都要与目标适合起来,这样才能发挥优长,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把体育运动生理、心理知识、体育运动技巧、技能知识引入高中教育工作之中。

学生有了锻炼意识,锻炼目标后,在实践中会遇上一些困难或是困惑。比如心理、心理上的疲倦感,体育锻炼效果不明显,体育锻炼过度依赖等等。这时,在教学中这方面的知识就很重要了。有了体育心理知识,学生会克服体育锻炼带来的心理上的负面影响。积极面对困难了。有了体育生理知识,学生能理解身体在运动中的原理和反应,就会理性地调整自己锻炼节奏。体育技能、技巧的教育能让学生了解更多的体育专业知识,也体会到更多的体育乐趣。而且这些知识的教育也是对高中生知识面的一个拓展,是素质教育方面的大胆尝试。也是对高中文化课知识的一种补充。

四、创造机会定时检查学生体育锻炼习惯状况,根据具体状况改进体育锻炼习惯培养的计划。

高中生体育锻炼范文2

[关键词]高中生;体育;心理;相互关系与影响

随着高中生课业负担的不断加重和高考压力的不断增加,高中生出现的心理问题越来越多同时也越来越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在我国现阶段的高中教育背景下,由学生心理问题引发的一系列社会事件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严重的影响,改善高中生的心理状态刻不容缓。教育部2004年下发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对改善高中生的心理情况作出明确指导。

体育运动主要是通过在身体活动的过程中产生高于平时的能量从而促进身体新陈代谢。而通过体育运动来缓解学生的心理压力,解决心理亚健康问题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同时在实践中也得到了相应的证实。本研究着眼于高中生体育与心理的相互关系与影响,重点对高中生体育运动之于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作出论述分析。

一、高中生体育锻炼对心理健康的影响

高中生积极参加体育运动能够极大地解决各种心理问题,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具体来说,体育运动对于高中生心理健康的影响有如下几点:

1.高中生参与体育锻炼能够极好地调节情绪。情绪是心理健康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高中生通过体育运动,精力得到释放,压力得到发泄,这样给自身带来精神上的愉悦感和喜悦感能够有效地调控高中生的情绪,对改善心理健康起到积极促进作用。

2.高中生参与体育锻炼可以更好地协调人际关系。高中生处于人生发展的关键时期,同时也是形成人际关系的重点阶段。但是由于课业负担过重,包括家长和老师在内都很少关注高中生的人际交往问题,而只把精力投向了学生的成绩。通过参加体育锻炼,高中生的人际关系能够得到更好地协调和发展。

3.高中生体育锻炼还可以有效促进认知水平的进步。所谓认知水平指的是学生的反应速度、精力集中度和思维活跃度。研究表明,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高中生在反应速度和集中精力上都相比于不经常参加锻炼的学生表现更好。体育运动能够有效地促进身体新陈代谢,同时放松身心和大脑,让高中生能够以更好的状态投入学习。

4.高中生参与体育锻炼还可以有效促进智力水平的提高以及个人意识的形成。在对600多名高中生的调查结果中我们发现,经常参加体育运动的学生可以在注意力、记忆力以及思维能力上得到稳步提升,同时还可以使得性格更加开朗,由于高强度学习带来的疲劳感也能有效消除。同时,在体育运动中高中生能对自我表现做出一个评价,从而实现自我意识的建立。

5.高中生的体育运动还能有效增强学生的意志品质。在运动中经常会出现困难和挫折,有时会出现挫败感,甚至还会受到伤病感到疲劳。但是这些都可以在运动中得到缓解解决,而在这一过程中高中生的意志品质也得到了加强和提升。

二、案例分析

1.无锡市第三高级中学高中生体育与心理的相互关系与影响研究

无锡市第三高级中学是无锡市四星级高中,本研究选取600名学生作为研究对象。首先对其心理状态进行评估,然后通过一段时间的体育运动情况观察后再对这些学生的心理状态进行测试,最终形成结论。

在体育运动干预前对该校学生心理情况进行的测试时,我们发现有8%左右的学生存在严重心理问题,28.58%的学生存在一定程度的心理疾病。具体表现为抑郁、烦躁、强迫症、偏执以及人际关系冷漠等。

在无锡市第三高级中学的体育运动中,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目的主要是为了增强自身健康,此外还有在保持体形、愉悦身心、放松压力等方面的诉求。而学生参与的体育运动项目则主要集中在跑步、篮球、足球、排球、乒乓球、羽毛球和健美操等项目上。

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后,该校通过体育运动对心理问题进行干预的学生心理状态明显好转,心理疾病也都有效缓解。同时,通过对比研究,我们还发现,经常性参加体育运动的学生心理情况要远远好于不经常参与体育运动的学生。

2.某高中生体育与心理的相互关系与影响研究

高中生体育锻炼范文3

一、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习兴趣是指对学生活动所具有的爱好和追求的心理倾向,它带有鲜明的感彩。浓厚的学习兴趣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使大脑处于高度兴奋,造成获取知识、探究未知的最佳心态。可见,学习兴趣是促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前提。如何使课堂教学兴趣化呢?

(一)导入课堂时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课堂导入,它好比一场戏剧的序幕,要一开始就引人入胜,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使学生产生求知欲,诱发出最佳的心理状态,做到这一点,就需要教师创设最佳的教学情。我在导入课堂时(课的开始准备部分),无论从场地的布置、学生活动的队形、活动的内容以及组织手段的形式等方面,都根据不同类型的课时内容,因地制宜的为学生创设一种富有激情、新颖的外界条件。有时的场地采用的是多方位、或半园形的、梯队形的、五角形的、马蹄形的、梅花形的等不同常规的场境设计,给学生一种好奇、新颖的感受。热身活动时,有时采取否定上位的自由运动,通过教师的引导,师生一起一会儿自由练习、一会儿小组结伴练习;有时安排在音乐的伴奏下,师生一起自编自舞、或模仿各种动跳跃的随乐活动和无拘无束的唱游等。这种组织方式既给学生创造了良好的学习氛围,诱发了学生的练习激情,达到热身的效果,又缩短了师生之间的距离,为课能顺利进入运动技能状态创造了良好的学习条件。

(二)新授课时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新授教学是学生理解知识、掌握知识的重要过程。教师要尽可能地创造条件,让学生参与这个过程。为达到此目的,教学中教师一定要重视对学生的启发、引导,使学生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正确的思维,轻松地接受新知识。在新课教学中,要改变班级只是作为制约学生课堂行为的一种“静态的集体背景”而存在的现象,使班级、小组等学生集体成为帮助学生学习的一种“动态的集体力量”。因此,在教学时,教师不要急于讲解新授知识的动作要领,而是要创设教学情景,组织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开展讨论,让学生进行自学积极地思维,来提出问题、分析问题。教师则根据学生所提问题进行,边整理,边删改;边示范,边讲解的方法,最后很自然地引出正确的动作要领,使学生在充满热烈探讨的交谈气氛中和积极参与思维的过程中,自然的掌握了新授知识的内容。如我在新授“前滚翻”内容时,场地安排是把垫子摆设在斜面上,在带着学生来到布置好的场地前时,用直问与曲问相结合的方法,来帮助学生进入学习角色;问题有:垫子的用处?为什么要放在斜面上等等?这时学生便围绕着教师的问题提出了一连串的疑问。教师则根据学生所提的问题再用重问与轻问相互交替的方法,来抓住重点、引出关键问题,使学生能分清主次;最后教师再运用近问与远问的相互配合,把知识和技能进行纵向连贯。

(三)安排练习时有趣

练习是学生各种技能形成的基本途径,优化练习设计是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的重要一环。单一的练习乏味,使学生厌学,因此,练习设计要尽量做到多样化,趣味化。在前滚翻练习时,我安排了自练、互练、小组组合练以及互比、互评的交替练等方法,其间教师则运用精讲示范、恰当点拔、分层要求和整体提高等方法进行指导。这样的练习安排既达到了巩固知识的目的,又培养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二、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

课堂教学不仅需要帮助学生“学会”知识,而且要指导学生“会学”知识,学生掌握了学习的方法,就能快地获取知识,更透彻地理解知识,从而可以增强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自信心,要做到这一点就要求我们必须做好以下几方面:

(一)教给学生自觉学习的方法

体育教学是学校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不要把体育教学单一的理解为只是直接为增强学生体质服务,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自觉学习、自觉锻炼的方法,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教是为了不教”和“自练通行,自学得之”的目的。教材是学生学习的重要依据,教师要精心创设问题情境,要因地制宣的组织学习材料,使教材中的图案,文字表达方式能够符合各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性,使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索明确原理。掌握方法。高中生要求按照教师提供的自学提纲进行独立思考,经过质疑问难,得出结论。学生通过课前预习,能促使他们在课前去主动了解课文知识、思考课文内容、探讨知识疑点等,经过质疑问难,得出结论。学生通过课前预习,能促使他们在课前去主动了解课文知识、思考课文内容、探讨知识疑点等。

(二)学生练习的方法

体育教学的知识结构虽然相当复杂,但知识间往往存在着某种类同或相同的成份。在安排练习时既要考虑到学生身体的素质情况,又要考虑到学生自身的知识体系的差异性,同时又要根据不同的内容组织不同的练习方式,所以教师在教给学生的练习方法时,应根据不同的教材内容而定。

高中生体育锻炼范文4

体育锻炼作为一项基本技能,有利于自我身心的发展,强健体魄,青少年体质健康状况的好坏是直接关系到一个国家民族素质的大事,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指标之一。鉴于学习压力等相关因素的影响,学生忽视体育锻炼,导致学生耐力素质普遍下降,加强学生体育锻炼主动意识,可促进学生体质及身心健康的良好发展。学生体质是我国实现民族振兴和国家富强的基础条件,其健康的身心状态是其智能资本转化的前提条件。

1转变教育工作者的思想意识

随着素质教育新理念的落实,新课改的推进,传统教学观念的改变,学校、社会、家庭等多方面高度重视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时代的变迁,生活水平的发展,青少年营养水平和形态发育水平不断提高,极大地提升了全民健康素质。但是,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必须清楚地看到,由于受传统教学观念、升学率等固有僵化思维模式的影响,片面追求升学率使社会和学校均普遍存在重智育、轻体育的倾向,占用学生的体育课时教学安排,进行智育教学的强化。为促进学生体质及身心健康的良好发展,广大教育工作者只有从根本上转变思想观念意识形态,重视体育教学的重要性。

高中学生其课业负担繁重,学生全身心地投入高考备战之中,往往无闲暇时间顾及体育锻炼。导致其体质健康机能明显下降,耐力、力量、速度等体能指标持续下降,视力不良率居高不下,学生健康状况令人堪忧。现代社会所需要的是具备强健体魄的健康人才,这样才可胜任高强度工作。若没有强健的体魄,如何参加高考,更不用提及胜任其他工作。

2转变高中学生的自我思想意识

高中生其正处在人生求学阶段的重要时期,高中教学的特殊阶段,加之受教学等相关因素的影响,往往忽视体育锻炼,将所有精力投入智力教学,殊不知这是一种根本性的严重意识错误。《体育与健康》标准要求高中体育教学从学生的认知目标、情感目标、技能目标出发,让学生学习必要的体育健康知识,掌握体育运动项目的基本技能,学会体育锻炼的方法和手段。

坚持长期开展对加强学生自我思想意识的转变教育工作,加深学生对体育与健康认识的程度、掌握强健身心的方法、提高自我锻炼意识至关重要。采用感性教学结合高中生自身实际情况。有目的、有计划地开展健康知识技能宣讲活动,以期加强学生对体育锻炼的感性认识。在教学实践过程中,结合学生具体学业安排,合理有序安排高效的体育锻炼,对提升学生的学业成绩大有益处。

3重视激发和培养学生的锻炼兴趣

体育教师应当依据素质教育的新观念,结合该教学科目及学生的主观能动意识,有目的、有计划地开展特色兴趣教育,培养学生的锻炼兴趣,激发学生长久坚持运动。只有激发和保持学生的运动兴趣,才能够使学生自觉、积极地进行体育锻炼。教师应当从实际出发,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手段,改变授课模式,丰富教学内容,把枯燥的运动理论与简单的教学游戏相结合,借此加强对学生终身体育锻炼意识的培养。重视对学生体育锻炼兴趣的引导,只有加强对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的兴趣培养,才可激发学生自我积极主动地参与体育锻炼。

兴趣教育是素质教育的一种全新教学理念的实践,培养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体育锻炼,并借此提升自我身体机能素质,并由此得到积极的情绪体验。兴趣教学是体育教学的基本动力之一。

在体育教学实践过程中,应当针对学生个体差异、身体素质、兴趣爱好等分层教学,将传统体育教学与特色体育教学二者相结合开展教学。充分考虑男女学生身体机能的明显差异,有针对性地进行体育教学。比如男生喜欢活动量大和能表现灵活、敏捷、竞赛性强的活动,如篮球、足球、武术、田径等。女生则喜欢姿势优美、节奏感韵律感强,能表现柔韧、机智和美感的项目,如艺术体操、排球等。

4培养学生体育锻炼的兴趣

学校体育教学涉及多方面的相关因素,其中体育教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体育教学是国民体育的基础,体育教学作为学校的基础教学体系,为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兴趣发挥着重大作用。

高中生体育锻炼范文5

论文关键词:人格特征;体育锻炼;身心发展

论文摘要:时高中不同性别学生的体育锻炼运动量及人格状况进行调查。从心理学角度对在高考压力下的高中学生的人格现状和体育锻炼的关系进行时比分析,探讨学生良好的人格品质与体育锻炼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显示。体育锻炼不仅能帮助学生减轻高考压力,而且对形成学生健康人格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特别是全球经济一体化局面的出现,市场对人才的要求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由过去的数量型转为当前的素质型,这就给专门培养人才的学校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也给高考增加了更激烈的竞争性,过去的学生争取考上大学,现在的学生争取考上名牌大学,同样是优胜劣汰,社会、学校、教师、家长等对他们寄予厚望,高考竞争必然使高中学生承受着巨大的压力。那么,在这种压力下他们的人格现状如何?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对促进高中学生健康人格形成的作用怎样?这些研究无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其一,我们可深化对学生在学业压力下的人格特性的认识,压力给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不可能取消,就应该认识它、分析它,探讨应付的办法;第二,教师、家长可依据学生的人格现状,发扬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为此,本文以PARS.3《体育活动等级量表》和YG.WR人格量表为测量工具,对高中学生进行研究,以探讨体育锻炼与学生人格特性的关系。

1 研究的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随机选取河南省漯河高中、驻马店高中、信阳高中等省重点高中参加2002年全国高考的学生2380人作为研究对象。

1.2研究方法

1.2.l问题测试法:采用YG.WR中学生人格量表(修订本)测试。测试方法按YG.WR中学生人格特性标准化程序进行,并对测试说明加以解释,使学生明确测试目的,给予积极合作。该量表包含12个人格特性,又可归纳为情绪稳定性(抑郁性、情绪变化、自卑感、神经质)、社会适应性(主客观性、协调性、攻击性)、向性(活动性、细致性、思考的向性、支配性、社会的向性)3类,把测试分转换成标准分,在PC微机上用SSPS8.0统计软件对结果进行处理。

1.2.2体育运动量测试法:运用武汉体育学院运动心理学系修订的PARS一3《体育活动等级量表》调查与评定被研究者参加体育锻炼的水平与等级。量表PARS-3是从参加体育锻炼的强度、时间、频率3个方面来测试学生的体育锻炼情况。运动量=强度×时间X频率,最高分100分,最低分0分,该量表经梁德清等人使用的结果表明具有较高的信度,重测信度为0.82。

采用两套量表对学生进行测试时,要求必须按统一的规定认真完成,后经统一计分标准处理,有效试卷2216份,其中男生1530人,女生686人,总有效率93.2%。

2 研究结果与分析

2.1高中学生人格特性水平差异分析

根据研究要求,首先对样本中男、女生YC.WR水平进行对比(见表1)。结果显示:男生在抑郁性、神经质、社会向性3个因子的均分低于女生。经检验两者存在着非常显著性差异,这说明女生抑郁性、神经质、社会向性上的人格品质水平明显低于男生。

2.2高中学生参加体育锻炼运动量水平分析

根据《国家体育锻炼标准》的具体要求,及其有关学校体育工作条例的规定,本文将高中学生体育锻炼运动量分为小运动量(≤15分)、中等运动量(16—34分)、大运动量(≥35分)3个等级。从测试结果看(见表2),高中学生普遍存在运动量水平偏低。小运动量(即小强度的不太激烈的,时间在30分钟以内的频率为每周l一2次)竟达到43.1%。尤其是女生,平时体育锻炼水平达到大运动量的只有14人,占被测女生的2.1%,而小运动量者466人,占被试女生的67.9%,针对高中女生体育锻炼水平低下问题,我们作进一步跟踪调查发现,由于受场地器材不足的限制外,主要是她们缺乏体育锻炼的意识,并且主观上认为锻炼身体占用了学习文化课的时间,归根到底还是来自高考的压力。

2.3高中学生体育锻炼与人格特性水平的比较分析

为了分析高中学生体育锻炼与人格特性水平之间的关系,将本文的大运动量与小运动量组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发现平时不积极参加体育锻炼的学生YG.WR中的各因子平均分普遍高于积极参加体育锻炼的学生。经统计检验,在抑郁性、情绪变化、神经质、社会的向性等项因子上,两者之间存在着非常显著性的差异。这项研究结果表明不积极参加体育锻炼的高中学生人格特征水平明显低于积极参加体育锻炼的学生(见表3)。

为进一步探讨并论证体育锻炼与人格特性水平之间的关系,本文又把高中男、女学生的运动量与其人格特性水平结果分别进行比较分析(见表4)。调查结果认为1平时不积极进行体育锻炼的男、女高中生,YG.WR中的各因子平均分普遍高于积极参加体育锻炼者。经统计检验,不积极参加体育锻炼与积极参加体育锻炼的男生之间在自卑感、活动性、支配性、社会的向性等项因子上存在有显著性差异;而两种情况下的女生在抑郁性、情绪变化、神经质、支配性等项因子上存着显著性差异。由此可见,不积极参加体育锻炼的男、女高中生其人格特征的总体水平明显低于积极参加体育锻炼的男、女高中生。

总体上讲,高中学生的主要人格特征的趋向是:经常抑郁,情绪易变化;尽管很相信自己的能力,特别有较高的学习能力,但爱担心,显得烦躁不安;他们精力充沛,做事认真细致,好思考问题,但社会的适应能力差、不喜欢参加集体活动。高中学生在激烈竞争的高考压力下,人格特征受到一定的影响,但积极的、适宜的体育锻炼能调节他们紧张的心理压力,促进他们的进取精神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团结友爱、互相合作的姿态。

3 结论

3.1研究表明,在高考压力下的高中学生12个人格特性中,抑郁性、情绪变化、神经质、社会的向性等特性表现较差,相对攻击性、主客观性、活动性、细致性、思考的向性、支配性等特性表现较好。

3.2本研究通过对高中生男、女不同性别人格特性水平的对比分析,发现高中女生在抑郁性、情绪变化、神经质等因子中的平均分高于男生,两者之间存在着非常显著的差异。这一结果证明女生在抑郁性、情绪变化、神经质3项因子上的人格品质明显低于男生。

高中生体育锻炼范文6

【关键词】高中体育教学自觉锻炼指导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4810(2012)08-0141-01

树立终身体育思想,培养学生自觉锻炼的习惯,以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是当前体育教学的重点。自觉锻炼指的是,一个人在没有任何监督的情况下,独自进行体育锻炼。在高中体育教学中,教师要培养学生自觉锻炼的习惯,必须克服许多因素,运用恰当的方法加以指导,才能帮助学生在完成繁重的学习任务的同时,达到强身健体的目的。

一 制约学生自觉锻炼的因素

培养学生自觉锻炼的习惯,让学生有意识地参加体育活动和课外运动,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树立其终身体育锻炼意识。但是,经相关调查发现,高中生自觉锻炼的意识非常薄弱,这主要受到学习压力大、运动场地小、健身器材少、惰性十足、缺乏指导等因素的影响。

1.学习任务繁重,学习压力大

高中学习任务繁重,学生的大部分时间都用来应对学习和考试,根本无暇参加体育锻炼。学校、家长、教师更注重学生的学习成绩,而不是体育锻炼能力,认为学习是学生的第一要务。这种思想从根本上制约了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导致学生缺乏自觉锻炼的习惯。

2.运动场地小,健身器材少

高中体育教学中,因多个班级同时上课,造成人数多场地小的局面,影响了学生自觉参加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另外,健身器材陈旧、不足也影响了学生锻炼的主动性。

3.意志力不坚定,惰性强

体育锻炼贵在自觉,只有自觉坚持锻炼,克服自身的惰性,才能在持之以恒中看到锻炼的效果。但是,目前大多数学生都惰性十足,没有坚强的意志力,无法做到持之以恒地参加体育锻炼。学生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导致他们无法对体育锻炼产生爱好兴趣,进而影响了体育锻炼的积极性。

4.缺乏科学指导

学生在参加课余体育锻炼时,缺乏教师的指导,无法掌握一些体育技能,缺乏体育理论知识,不了解体育锻炼的目的,更无法体会体育锻炼对于缓解学习压力的作用。这些因素影响了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热情,是制约学生自觉锻炼的客观因素。

二 培养学生自觉锻炼的指导方法

高中体育教学中,教师应发挥自身专业素质,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探索培养学生自觉锻炼的指导方法,充分调动学生自觉参加体育锻炼的积极性,有效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缓解学生的学习压力,使学生树立终身体育的意识,进而提高体育教学水平。

1.指导学生独立锻炼,培养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学生对体育锻炼产生浓厚的兴趣时,就会自觉地参加锻炼。因此,培养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兴趣是教师在高中体育教学中的重要任务。通过对兴趣的培养,学生会自觉地关注体育锻炼,最终养成终身体育的习惯。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培养学生独立锻炼的能力,指导学生掌握练习次数、控制运动时间和强度、动作纠正等基本技能知识,使其情绪在体育锻炼中得到调节,形成良好的身体素质。

2.完善教学设计,帮助学生树立积极锻炼的意识

教师在教学活动开始之前,应设计好教学计划和内容,运用新颖的教学手段和活泼生动的教学主题来激发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兴趣,让学生在积极参与中消除惰性心理。教师积极引导学生参加体育活动,对学生进行体育理论知识指导,让学生真正了解体育锻炼的意义和作用,培育学生积极锻炼的意识。

3.运用课内课外相结合的方式,培养学生自觉锻炼的习惯

为了培养学生自觉锻炼的习惯,教师可采用课内教学和课外辅导相结合的方式,使学生由被动变主动,养成自觉参加锻炼的习惯。教师可在课外对学生进行体育技能辅导,引导学生制订健身计划,并实行教师监督与定期自我考核的制度,最终纳入体育学习评价体系,全面衡量学生的身体素质。通过这种指导,激发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热情,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进而培养学生自觉锻炼的习惯。

三 总结

自觉锻炼能够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提高身体素质。高中体育教学中,教师应以培养学生自觉锻炼为主,提高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学校应通过扩大运动场地,购置运动器材来改善学生的体育活动环境,教师应在体育教学过程中不断探索培养学生自觉锻炼的指导方法,激发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热情,消除学生的惰性心理,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缓解学习压力、增强体魄,进而完成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徐晓辉.影响高中生自觉锻炼因素的探讨[J].科技信息,20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