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媒体的利与弊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社交媒体的利与弊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社交媒体的利与弊

社交媒体的利与弊范文1

关键词:思想道德;网络文化;利弊

【中图分类号】G640

在互联网背景下,人们能够感受到不同类别、不同地域的文化,尤其是思想方面的文化。网络文化的入侵有利有弊,要想充分了解并合理利用,首先应掌握网络文化的主要特点。

一、网络文化的特点

(一)虚拟性特征

网络平台实际上是一个更倾向于虚拟模式的生活空间,属于一种新型空间形态,其介质为虚拟状态下的电子信息,让网络使用者在这种虚拟环境中交流、互动与实践。通常而言,用户不会轻易将自己真实信息告知网络另一端的陌生人,在可以隐藏某种信息情况下,网络文化同样处于虚拟状态。

(二)互动性特征

网络文化在传播方式方面与电视、报纸等媒体信息并不相同。传统传播媒体通常掌握在特定人群手中,由上至下的对民众灌输文化(例如金字塔模型,从顶端向下接受范围逐渐扩大)。在网络环境中,用户的交流、信息获取渠道基本上处于平等地位,每个人都可以是网络文化、信息的者或接受者。在无论身份地位、贫富贵贱环境中,每个人都有交流信息的权利。

(三)包容性特征

网络是没有民族、语言、国界等因素隔阂的世界性文化传播环境,由于每个人都可以信息并将自己的观点、看法表达出来,网络文化逐渐出现了低俗、反面的一面,影响了文化的健康性。但由于其开放性特征,网络文化对于这些反面因素存在一定程度的包容,实现了言论自由。

二、网络文化对大学生思想道德的正面影响

(一)提升思想道德主体性

由于网络世界中文化交流存在正面与负面两种,大学生在接触这些信息过程中会逐渐掌握信息筛选方式。调查发现,约有86%的大学生认为对于网络文化的利与弊可以取其精华、去其槽粕的看待,自主将不良信息屏蔽。在这一点上,证明了思想道德主体性能力的有效提升,多数大学生能够正确区分文化的优劣并选择性接受。

(二)社会道德关系的扩充

现如今大学生接受知识讯息多数通过网络实现,对于一些在没有网络条件下无法有效参与的事件也能够逐渐了解并参与。例如参政议政方面,网络文化不乏针对大学生进行的民意调研,在网络文化影响下,大学生的思想意识程度以及知识涵盖面都有了质的飞跃,在参政议政方面有效率更高。

另外,在网络文化背景下大学生社交相关因素也悄然发生着改变。网络学校、电子图书馆、网络旅游、网络银行等等文化载体的实现满足着大学生交友、旅游与学习的愿望,促进了社会道德关系范围的扩大化。

(三)促进了大学生实践性的发展

网络文化为大学生带来了新的认知世界的途径,在这个新环境中大学生通过亲身实践在多方面能力上均有所提升,例如其超越性、创造性、自主性、主动性等。可以说,优秀的网络文化为大学生带来的正面能量影响是不可忽视的,有效提升了大学生对道德的认识程度与实践比重。

三、网络文化对大学生思想道德的正面影响

(一)意识失范的缺失

大学阶段是人的一生形成良好思想道德意识与品德的重要阶段,在网络文化渗透下,部分大学生可能由于自我控制力度的不足比较容易受到网络文化的影响。对于这部分大学生而言,传统道德规范对其的导向能力与约束能力呈明显成下滑趋势。在这个虚拟空间中,他们可以与世界各地的人们交朋友,隐藏真实信息的说出想要表达的思想,自由度更为灵活。在现实束缚力下降情况下,大学生对自身行为的约束力同样可能下滑,继而出现网络犯罪现象。网络犯罪隐蔽性强,一旦其尝到甜头可能一发不可收拾,自我管理意识也持续下降,造成意识失范的缺失。

(二)文化复杂性的意识腐蚀影响

之前提到,网络文化同样存在好坏之分,多数大学生都能够自觉抵制不良文化。但现如今仍存在部分学生对于网络文化阴暗面的判断不足,容易受到意识上的冲击等。例如某段时间网络上组织大学生“抗日游行”,这种文化的冲击可能造成某些大学生在看完组织标语、内容后产生较强烈情绪,在没有冷静思考下参与到游行队伍中,可能在游行中发生危险或触犯法律。实质上,这种文化的恶劣影响属于大学生意识根基不稳的表现,在网络文化的开放性特征下,一些西方不良思想也同时传入,刺激、奢侈、享乐等不健康信息也同时影响着大学生意识。对于一些缺乏控制力但却存在好奇心的大学生而言,其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可能受到利己主义、享乐主义的影响,积极向上与不断奋斗的意识逐渐被腐蚀。

四、网络文化在优化大学生思想道德上的策略分析

(一)加强网络监管

目前大学生在校上网多数使用的是校园网,校方在此方面可从源头抓起,将防火墙软件安装至校网络服务器上,实现对迷信、黄色、诽谤、暴力等不良文化的过滤。同时注重对校园网站、BBS的监管,避免出现夸大言论、煽动情绪之类的言语,需及时清除。

(二)丰富学校生活

鉴于网络文化对学生实际生活圈子的禁锢,学校可多举办一些校园活动,增强学生在现实社会中的沟通交流能力,通过各项积极、正能量的活动优化“三观”状态。

(三)校园网侧面影响

校方可将学生上网页面设置得更具学术氛围,春风化雨般的将学生思想道德引导至正确轨迹。可通过潜移默化让学生学会正确鉴别、利用网络文化,让思想道德教育更具渗透性。

结束语

网络改变了传统文化传播方式的媒介,告别了文化局限性,无论用户处于何处都能够接收到来自世界各地的信息,这便是网络的开放性。大学生在这种开放性环境下,思想道德难免受到正负两面影响。校方应重视这一问题,通过各项措施优化网络文化的传播,提升大学生思想道德程度。

参考文献:

[1]兰岚.网络文化对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影响及对策[J].河北联合大学学报:医学版,2013(02).

[2]李寒梅.网络文化对大学生思想道德影响的调查与思考[J].齐鲁师范学院学报,2012(06).

社交媒体的利与弊范文2

关键词 手机媒体 大学生 过度依赖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Influence of Mobile Media on Contemporary College Students' Life

――Take North China Electric Power University as an example

LI Tao, CUI Can, LI Li

(School of Humanities & Social Sciences, North China Electric Power University, Beijing 102206)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with the continuous development of network technology and electronic information technology, the mobile phone has become college students learning and life indispensable tool. However, frequent use of mobile phones over the media, so that students produce psychological dependence. In this paper, take North China Electric Power University for example, college students use mobile media to conduct field interviews and questionnaires to analyze the description of mobile media on students' learning, pros and cons of various aspects of life. Finally, propose countermeasures designed to guide students to use the phone correctly.

Key words mobile media; college students; depend on

随着科学技术及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手机逐渐渗透进大学生的日常生活,成为大学生不可或缺的日常必需品之一。手机作为一种新兴媒体,是集通讯、聊天、上网冲浪、阅读、游戏娱乐等多种功能于一身的移动终端,已经成为大学生对外交流的主要工具。①随着人们新的媒体使用习惯和消费习惯的建立 ,手机将有可能成为最有影响力的媒体 ,是当之无愧的第五媒体。②手机媒体对大学生便于交际,开拓视野具有积极作用。但同时它的过度使用也带来诸多不利。本文以华北电力大学为例,展开对大学生使用手机状况的调查分析,并提供几点建议,以供参考。

1 大学生手机媒体应用调查

1.1 调查对象情况概述

本次调查以华北电力大学(北京)学生为主要调查对象,采取配额抽样的方法进行,共发放300份调查问卷,收回有效问卷287份,回收率达到95.7%,同时在网上发起问卷调查,全面掌握反馈动态。

1.2 基础数据概述

1.2.1 大学生对手机的依赖性

调查发现,手机在大学生中普及率已高达99.31%,部分大学生甚至拥有两部手机。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的手机费用开支主要集中在30~100元,占据调查对象的69%,有20%的同学手机开销在100以上,约11%的同学每月手机开销在30元以下。

大学生每天使用娱乐功能的时间分布,选择 1小时以下的占24%,1~2小时的占37.6%,2~4小时的占25.1%,4小时以上的占13.2% 。

手机上网使用数据流量在10M以下的人数仅占4.87%,10M至50M之间占25.4%,50M至100M占38.3%,100M至300M之间占22.3%,300M以上占9.1%。

1.2.2 大学生使用手机目的性

调查结果显示,关于购买或更新手机的主要目的,主要分为四大类。为与家人朋友联系方便的占50%,上网娱乐占21%,学习及查阅资料和方便工作及社交分别占8%和21%。

在受访者中,手机主要用于社交及娱乐的分别占40%及32%,看新闻和学习分别占14%和11%。

调查数据显示,不会使用手机查阅资料的仅有13名学生,仅占5%。能够使用手机查阅资料的学生有274名学生,约占95%。

1.2.3 手机媒体使用对大学生生活影响

根据回收有效调查表的反馈信息,综合整理得到各影响的重要性排序。将手机对大学生的影响分为生活影响,学习影响,思想影响与健康影响。并通过社交方面,消费方面,行为方面,心态方面,动力方面,社会责任,个人道德,心理方面与身体方面九方面诠释四大影响。

2 调查结果分析

手机媒体已经成为人类现阶段最重要的通讯工具。手机成为大学生日常生活与学习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微博、微信、QQ等为大学生提供了与亲朋好友交流的平台,百度等搜索引擎和手机词典的出现,为大学生的日常学习和了解资讯提供了便捷的服务。手机也是一种休闲工具,上网、游戏、音乐播放等娱乐功能满足大学生日常的需要。由此人们对手机媒体的过度依赖,其负面影响也值得人们关注,过度地、不恰当地使用手机给大学生的生活、学习、思想以及健康方面造成的影响主要包括:

2.1 造成大学生经济问题

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每月的话费和上网流量都居高不下,这是需要一定的经济费用来支撑的。手机媒体的付费模式采取了预付费的形式,将现金转化为虚拟化了的套餐量,这使得话费的花销容易被忽略。大部分大学生尚无独立的经济来源,对手机的长期依赖可能导致经济拮据。

2.2 导致人际关系弱化

手机媒体可以实现及时的通讯,方便了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另一方面,容易造成人们对于手机媒体的过度依赖,减少与同学好友正面交谈的机会,剥夺了实际交往的时间,与现实生活脱离,有些大学生变得沉默寡言,不善交际,弱化了现实生活中的人际关系。

2.3 学习质量降低

大学课堂上,学生低头拨弄手机、看短信、玩游戏等现象非常普遍,问卷显示,在对287人的调查中,有135人会在上课听不进去时,选择玩手机。手机在课堂上对学生的影响不仅仅局限于打电话发短信的时间,问卷中显示,手机放在身边很多学生不能专心的学习,总是有意无意的拿起手机,看是否有短信或是上网、玩游戏,上课时影响听课质量,自习时降低学习质量。即使表面上是在学习,而思维可能还停留在手机上,注意力不能集中,不能够静下心来安心学习,造成了学习效率的严重下降。

2.4 对大学生生理心理产生负面影响

手机在工作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辐射,损害人的眼睛和大脑。很多同学有睡前玩手机的习惯,这不仅占据睡眠时间,手机强烈的光线还会刺激眼球,使视力下降。调查结果显示,很多同学都没有意识到手机对眼睛以及身心的危害,但仍有同学觉得危害很大且出现眼睛疲劳和手指酸软不灵活等现象。手机媒体培养的大学生是“娱乐的大众”,在娱乐心态的驱使下,手机媒体俨然成为偷拍隐私、黄色短信、信息的主要载体,使许多大学生无意识中造成个人行为与社会道德规范的冲突。③问卷中的调查结果显示,有部分同学不能够辨别排除不良信息。手机对大学生思想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大学生对手的依赖性和个人的精神状况两个方面。当问到如果没有手机在身边大学生的感受时,大部分同学都表示有不同程度的焦虑现象或感到孤独无助。这表明手机在大学生的心中已经成为随时随刻必带之物,过度的依赖手机,沉迷于虚拟的世界,使现实世界人际关系弱化,精神空虚孤独,性格内向,这种严重的依赖心理会使大学生与现实世界产生隔阂,正常的认知、情感和心理定位受到影响,甚至影响到健康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

3 应对措施

大学生对手机过度依赖,不仅仅是个人问题,若不加以关注,终将发展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而手机作为与互联网类似的现代社会的工具,是一把双刃剑,在如何合理使用手机方面,只能运用疏导的方法。因此,正确引导学生使用手机是关键。

3.1 构建手机媒体平台,引导学生合理使用手机

学校方面对手机媒体的关注点主要集中在防止考试作弊和学生上课玩手机方面。随着手机媒体所能实现的功能越来越多,高校可以借手机平台来开拓对大学生的教育模式。手机图书馆、手机公开课、手机校园通等都可以借助手机平台进行开发,以引导学生将手机的娱乐化向工具化转变。以华北电力大学人文学院为例,通过建立各班微信群,利用手机微信平台发放各类通知。并构建微信公众平台,定期通过手机微信向全院学生推送学院新闻、学科竞赛信息、教务通知等有用信息。

3.2 建议学生正确选择使用手机的时间和场合

由于手机媒体的便携性和功能的多样性,大学生很容易形成习惯性玩手机并且忽略耗费在手机上面的时间。这种影响是细微的,但同时也是巨大的。

首先,面对手机丰富有趣的娱乐休闲功能时,要合理安排使用手机的时间,作为大学生还是应该以学习为主,不要过分沉溺于上网娱乐,浪费时间,荒废学业。其次,注意使用手机媒体的场合,作为学生,上课时间是否一定要使用手机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建议大学生们上课时间关闭手机,如果的确有重要事情,应将电话调成静音状态,以确保不影响课堂秩序和他人的学习。最后,对于排队买饭、等车等个人的碎片化时间,要有明确的概念和合理的规划,不能将所有的零散时间都交给手机。

3.3 把手机媒体拓展成学院主办活动的新载体,拉动学生走入现实社交

从调查访谈中发现大学生对于通过手机媒体传递信息会有一种不信任感。虽然手机媒体促进了人们之间的联系,但是,现实中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和亲近是很难完全复制到虚拟的社交手段中去的。

现实的社交除了培养人与人之间的信任感和亲近感之外,也是一种技能的训练。这种训练帮助大学生认识社会,适应社会,走进社会。学院应举办有趣有益的活动,拉动学生现实社交,减轻学生对手机的依赖性。以手机媒体为载体,搭建学院老师与学生互动新平台,加强老师与学生之间联系。同时为满足了学生的精神文化需求,促进学生社会化进程。积极开展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校园文化活动,努力营造健康、活跃、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形成积极的主流文化。④

注释

① 马斌,马潇萌,朱记伟.手机过度使用危害及影响分析――基于大学生群体的实证[J].中国电力教育,2011.

② 高智勇.手机媒体在网络传播时代的发展趋势[J].科技传播,2012.21.

社交媒体的利与弊范文3

关键词:微信传播;人际关系;问卷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20-0077-02

截止到2015年第一季度,微信已经覆盖中国90%以上的智能手机,月活跃用户达到5.49亿。本次调查问卷共计200份,主要调查内容是:在本校大学生之间对使用人的基本信息;微信使用的基本情况;使用微信的动机;对微信的评价;等等。通过对这些内容进行一定的调查并分析,研究了微信传播对大学生人际关系所产生的影响。

一、基本信息

据统计大学生微信使用人员主要以女生为主,男生为次,比例分别为:82%、18%;使用人年级主要为大二、大三学生,大一、大四所占比例较小,比例分别为:47%、30%、14%、9%;相较于其他通讯软件,微信所占比例较大,QQ的使用比例也不小,而飞信、陌陌等其他通讯软件所使用的人数很少甚至没有,比例分别为:53%、40%、0%、0%、7%;调查显示微信主要以大二、大三女生为主要使用人员,相较于其他通讯工具,微信已成为大众化的通讯工具了。

二、微信使用的基本情况

据统计,绝大部分大学生都在使用微信,下载了未经常使用的人较少,听其他人说过但自己没使用的人数甚少,因不是智能手机而无法使用的人没有,比例分别为:83%、15%、2%、0%;50%的人使用微信都不会过度,时间大致为1―2小时,使用微信时间长达四小时以上的人竟不在少数,达到22%,使用2―3小时的人数和使用3―4小时的人数分别占比例为:18%、10%;大部分人都会保持微信后台运行好方便随时接收消息,时间不固定和每天登陆几次的使用人占比相差不大,极少使用的人几乎没有,比例分别为:54%、25%、18%、3%。综上,绝大部分大学生都在使用微信,而使用微信的人当中,半数以上的人都会保持后台运行以便随时接收信息。而值得庆幸的是,虽然微信已深入大学生群体,但是半数以上的大学生都能控制微信的使用时间,微信使用时间过长的大学生人数并不多。

三、使用微信的动机

1.大学生微信好友的构成与联系。微信好友主要以同学等身边熟人、父母等亲戚长辈、亲密朋友和偃宋主要构成,比例分别为:29%、28%、25%,教师或领导占比较少为16%,通过微信搜索功能认识的新朋友极少,占比为2%,而在与微信好友联系的时候,所占比例为:38%、31%、28%、2%、1%。据统计,大学生微信好友的来源主要以手机通讯录添加、QQ好友推荐和添加具体微信号为主,二维码扫描、摇一摇等陌生人添加方式为辅。微信实现了现实强关系的平行转移,即作为一款即时通讯软件,微信做到了将手机通讯录与QQ好友的平行转移。

2.“摇一摇”、“附近的人”、“漂流瓶”等功能的使用情况。对于“摇一摇”、“附近的人”、“漂流瓶”等功能,93%的人从未使用过,7%的人偶尔会使用,没有人会频繁使用。绝大部分人对于陌生人还不太能接受,几乎不会选择用这些方式去结交陌生人。

3.微信功能的使用原因。对使用这些新的社交方式的人的调查显示:半数以上的人为了无聊寂寞打发时间或是出于对这种社交方式的好奇,为结交朋友、抱着猎艳心理结实异性、获取具体信息和帮助、转发一些有趣信息、展示生活、表达感情和观点的人所占比例为:5%、0%、0%、6%、14%、5%,而还有10%的人从不任何内容。由统计可见,只有少数人从不使用微信的功能,很多人都有自己使用微信的目的。

4.对微信朋友圈的使用和了解。对朋友圈内容,42%的人关注且的是用照片和文字分享和展示生活,一些转发来的有趣信息和文章的内容有28%的人去关注、16%会,用纯文字去抒感和表达观点的内容有16%的人关注、14%的人去,14%的人不关注任何内容、28%的人不任何内容。

据统计:对于微信朋友圈的使用状况,82%的人使用;61%的人偶尔会看一下朋友圈,22%的人会随时看;53%的人偶尔会更新一次朋友圈,29%的人从不更新朋友圈;52%的人在微信上展示出来的自己和日常生活基本一致,31%的人展示自己的一个或几个侧面,11%的人展示出来的自己更真实,6%的人喜欢展示出美化后的自己,没有人会虚化出一个和平时完全不一样的自己;对朋友圈的回复和评价,50%的人表现出一般的态度,很在意或是不在意的人所占比例分别为:4%、14%;64%的人从不通过朋友圈去塑造或改变自己在他人心目中的形象,11%的人有时会,7%偶尔会,14%的人趋近正常,仅有4%的人会经常通过朋友圈去塑造或改变自己在他人心目中的形象。

四、对微信的评价

47%的人对在微信上更能容易表达出自己想法和释放感情抱有中立态度,十分赞成和赞成的人占比都为7%,有35%的人表示不赞成,4%的人不太清楚自己的想法;关于微信交往是否比现实交往更平等、更自由这一方面,大多数人持不赞成或中立态度,占比分别为40%、36%,十分赞成和赞成的人占比都为7%,不清楚的人有9%;对于微信是否会提高社会交往能力,大多数人持中立态度或不赞成,占比例分别为:46%、28%,17%的人表示赞成,9%的人不清楚,但十分赞成的人没有;对于通过使用微信使人际关系更加稳固这一点,39%的人持中立态度,32%的人表示赞成,22%的人不赞成,7%的人不清楚,没有人表示十分赞成。由以上统计数据所见,大多数大学生对微信的作用都保持中性偏下的态度,除了通过使用微信使人际关系更稳固这一点之外,十分赞成或是赞成微信某种作用的人很少,不清楚自己想法的人也不多。

1.微信与交往。50%的人在微信中与他人交往的行为方式与现实中都是一致的,有21%的人完全一致,有21%的人不一致,有8%的人不清楚,非常不一致的没有。通过调查数据,可以得知,大多数人在微信中与他人交往的行为方式与现实中是一致。

2.微信是否有利于拓展你的人际关系。46%的人觉得没有影响和以前一样,25%的人觉得有利于拓展人际关系,结识了一些新朋友,21%的人觉得有利于拓展人际关系,加深了与他人之间的感情,结识了新朋友,8%的人觉得没有好处,与他人在生活的交往带来了负面影响。

3.对微信的满意情况。20%的人觉得可以节省通话和短信等通信费用,20%的人觉得可以方便沟通联系,14%的人觉得功能实用多样,操作简单方便,2%的人觉得可以认识陌生人扩大交际圈,9%的人觉得面对面交流不便或难以说出口的话可以用微信表达,8%的人觉得可以获得娱乐和消遣的满足,8%的人觉得可以获得自己关注的媒体、明星的等信息,有3%可以塑造虚拟身份与他人交流,4%的人觉得周围人都在用,这是一种潮流,11%的人觉得可以表达自己的生活近况和心情。微信作为一款即时通信软件,虽然附带了很多功能,但大多数人还是为了通讯而用,其他目的的人数则相对较少。

4.微信对生活和人际交往带来的总体影响。通过调查数据可以得知,在微信对大学生生活人际交往带来的总体影响中,60%的人觉得利大于弊,8%的人觉得弊大于利。微信作为拥有强关系的自媒体,作为移动即时通讯软件,作为自带强效的社会分享功能的软件,这种新型的人际传播环境造成的传播效果值得关注。利与弊同时出现,利处很明显,方便快捷、功能多便,符合当代人的零碎式生活方式等。但是,微信传播效果的弊处也同样明显,如使人过于沉迷于虚拟世界、现实交往大量减少等。

五、结语

微信传播作为一种移动即时通讯软件,带来的消极影响不可避免。但根据笔者本次的调查问卷结果显示,大多数学生在使用微信时都有一定的目的性,没有脱离现实生活的范畴,并没有沉迷于虚拟的微信平台中。但是,微信这种即时通讯软件对大学生的人际关系产生了巨大影响,已经成为了大学生固人际关系的重要途径之一。同时,由于微信的便捷性及多功能性更符合当代大学生的生活节奏,微信已深入到大学生人际交往的方方面面,相较现实生活有过之而无不及。但是从总体上来看,微信所带来的方便快捷以及种种有利的功能为大学生的人际交往做出了积极影响。

参考文献:

社交媒体的利与弊范文4

# 2018年起延迟退休: 行不行?#

近日,中国社科院提出了渐进式延迟退休年龄的方案和建议:从2018年开始,女性退休年龄每3年延迟1岁,男性退休年龄每6年延迟1岁,至2045年,男性、女性退休年龄同步达到65岁。延迟退休已不是新鲜的话题,自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渐进性延迟退休”的思路,到社科院方案,延迟退休似乎指日可待。但是方案的仍然带来了不同的声音,从个人、社会乃至国家的角度争论延迟退休的利与弊。

行:延迟退休从长远看是利于国计民生的,首先延迟退休是在我国劳动力价格上涨、社会负担加重的形势下,增加社会劳动供给的一种办法;其次也是弥补养老金缺口,防范养老金入不敷出风险的必然途径。

@渝烟袅袅:延迟退休会不会让百姓吃亏不能只看退休金的多少,还应该看到,我国迅速进入老龄化社会,一个年轻人要供养的老人变多,如果延迟退休,那么则意味着社会上的劳动力在增加,不干活只拿退休金的人相对较少,实际上是减轻了占人口大多数的上班族的负担。

@贡森:近年来,“民工荒”趋向常态化,劳动年龄人口总数持续下降,这表明,我国劳动力市场的主要矛盾已从绝对过剩转向结构性不足。延迟退休可以缓解劳动力总量减少的速度,减弱对劳动力成本提高的预期,进而发挥稳定经济的作用。

@芷琪:目前养老金缺口越来越大,延迟退休也是不得已的选择。目前我国人均养老金储备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根据2013年的数据,养老保险基金收入增长14%,支出却增长了20%,这样下去,养老金的亏空只会越来越大。而延迟退休则能相当程度上缓解养老金的紧张状况。

不行:延迟退休侵犯了老百姓的利益,增加就业压力,更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老龄化问题。而养老金的缺口问题,涉及挪用养老金偿还隐性债务、养老金投资渠道单一等等问题,延迟退休并不是一个有针对性的办法。

@汪标:延迟退休,对于老百姓来说,意味着多缴5年的养老金,但是人的寿命是有限的,退休金并不能多拿,只能少拿5年。有人会说上班有收入,比退休金高,但上班时的收入是需要付出脑力和体力劳动的,不比退休金是不需要劳动的,对于个人来说是吃亏的。

@携书舞:2013年我国退休人数新增800万,按照这个标准,如果我们延迟退休,那么每年就有800万个岗位腾不出来,而我国应届毕业生人数逐年增加,这会对本来就紧张的就业造成巨大的压力。

@堂吉伟德:延迟退休或许是解决现实问题的一剂良方,但却不是当下的最优选择。其中的原因在于,我国的养老保险体系还没有成熟,但在退休年龄上却跟国际靠得很近。更为主要的是,若是现有政策都没有得到很好的执行,那么实施延迟退休,无异于挖肉补疮,让社会层面很难接受。

微 吧 2015年,全球最关注的中国公司

奥巴马近日演讲时重申美国将继续“领导”世界,不过美国一独立民调机构近期调查显示,美国人认为美国国力正在走下坡。另一民调机构发现,更多美国人认为中国是美国头号“大敌”。10年来,“中国崛起”的预言者已小有规模。日前,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对2015年中国参与全球化进程进行展望,认为企业国际化、人才国际化和家庭的国际化流动,将使中国进一步融入国际社会;未来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尝试登上国际舞台。那么问题来了,全球投资者最关注哪些中国公司?下面是一家美国媒体评选出的2015年全球最关注的中国公司。

阿里巴巴:互联网版图扩展震惊资本市场

近年,阿里巴巴的互联网版图不断扩展,不仅广投电子商务企业,在多个领域与亚马逊、eBay等展开竞争,还入股新加坡邮政,与意大利经济发展部和法国政府签署备忘录,这些都表明其全球化布局的扎实推进。

万达:战略转向催生新的发展机遇

从上世纪90年代跨区域投资走出大连,到2000年由住宅地产转型商业地产,近年万达进而向文化、旅游、金融、电子商务等领域全面拓展。通过不断地战略转型,万达正朝着广阔的国际舞台迈进。

百度:技术突破威胁老对手谷歌

人工智能和机器人技术既是百度海外扩张的重点,也是其技术研发的重点。业内人士认为,百度将人工智能技术落地,进入实质性机器人领域的可能性非常大,而其对手谷歌走的正是这个路子。

复星:参与海外资本市场洗牌

近年,复星频频在海外出手,投资涉及金融、餐饮、地产和油气诸多领域,创造了资本崛起的神话。未来,复星更着力抢占世界顶级资源,业内戏称“人类已经不能阻止复星的海外并购了”。

小米:国际化战略席卷全球移动产业

小米CEO雷军在2015年的内部邮件中表示,2014年小米已经成功进入境外7个国家和地区,2015年小米会进入更多的海外市场。小米目前的估值是450亿美元,它正在席卷移动产业并成为苹果和三星一个不容小觑的竞争对手。

腾讯:从全世界搜罗最好的手游资源

身为中国的游戏和社交应用巨头,过去两年里腾讯不仅加大海外投资,为从社交应用软件向网购、Android系统研发进军做好铺垫,也与各地的游戏开发商建立起长期关系。腾讯高管曾表示,腾讯一直希望能把全球范围内的精品手游带给广大用户。

华为:毫无疑问的国际公司

2013年,华为65%的营业收入来源于海外,外籍员工占比达19.4%,海外员工本地化比例为69%,按照联合国同口径的标准,华为已经毫无疑问成为一家国际公司。华为高管表示,华为未来的海外市场会“墙内墙外都开花”。

联想:国际化段位在升高

2014年,联想收购了摩托罗拉移动和IBM x86企业服务器业务。联想高层曾在内部承认,如果没有当年艰难整合IBM PC业务,就不会有联想现在的一系列国际化运作。2015年,联想将继续发展其全球移动业务。

社交媒体的利与弊范文5

【关键词】:信息技术;创新思维;德育渗透;高中教育

中图分类号:G410

一、信息技术教育中的创新思维培养

创新精神是衡量学生个体对于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和实际应用能力的一个重要指标,对个体发展来说至关重要;同时也衡量着一个国家民族的综合竞争力。2006年1月9日,同志强调要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摆在突出位置,大幅度提高国家综合国力。

在几年教学生涯中,我发现很多学生拘泥于教科书和课堂传授的知识,并未做到活学活用。而对于统一布置作业的方式暴露了实际教育中不重视个体差异的事实。鉴于本校的生源多样化,有来自农村山区的,也有来自县城乡镇的。不同的经济发展和与外界世界的连通水平直接影响了学生对于计算机信息技术的了解和接触。一般来说,来自县城乡镇的学生普遍比来自农村山区的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计算机网络并且有更好的实际操作能力。在这种情况,对所有学生都使用同一个教学计划或者布置相同的作业,势必会造成一部分学生不能有效的学习新的知识。对于基础好的学生可能导致旧知识的重复学习继而可能引发对整门课程的不够认真和兴趣下降,而对于基础差的学生可能因为知识点难以掌握从而产生厌学心理。若在正式授课之前,授课老师应该对本班的学生基本情况进行一个测评,从而进行有针对性的知识传授,让不同起跑线上的学生都能够进步,都能学到适合自己的新知识和新技能。

同时要充分发挥授课老师在信息技术教育中的作用,针对教学大纲,结合学生基础,吸收相关知识,精心设计每一次的课堂教学内容,增加作业的趣味性和与学生生活的相关性,寓教于乐。计算机技术日新月异,因此授课老师要注意吸收新的知识,将之巧妙结合在现有教材中,以保证学生能够学到最新的知识和技能。一个精巧有趣味的教学体系,能够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6。鼓励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在授课过程当中,要清楚地认识到授课老师其工作本质是帮助学生去学习知识和应用知识。注意使用问题驱动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对问题进行思考和同学间的交流,鼓励其自主探索问题的解决方法7。而老师作为一个技术支持员,只在学生碰到困难时提供必要的指导和帮助,把大部分的时间都留给学生自己去学习。这样每个学生都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学到很多新的知识,而伴随更大的学习乐趣8。

二、信息技术教育中的德育渗透

德育渗透是信息技术教育当中的另一个难点。很多学生因为从小就有机会接触计算机网络,而家长疏于监督,很容易沉迷于网络的虚拟世界,如网络游戏和网络聊天。而在我执教的几个班级中,都有发现很多学生在实验上机课,甚至是刚开机之后,就试图登录社交软件或在线游戏网页。虽然实验室有完善的计算机管理方法,但我认为正确耐心的上机指导更加具有效力。对于发现有不专心上机的学生,我通常会单独提醒并进行有侧重的监督上机,对于一些能力强能够很快掌握知识点的学生进行一些上机时间的奖励,这样不仅有效地促进了良好上机习惯的培养同时也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

三、结论

经过十多年的探索和发展,信息技术仍然是一门“年青”的学科,因为每一天都有新的软件和产品出现。在不断总结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时代背景,注重信息教育中的创新思维和品德教育。充分发挥信息技术老师的“引路人”作用,注意结合新知识,言传身教,设计结合学校、学生实际的教学材料,布置趣味性强、贴近学生生活的作业任务,调动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去探索去思考去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力,让他们真正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体。并且授课老师在传授课程知识要点的同时要进行德育品质教育的渗透,适当布置一些由小团队协作完成的任务,有效地促进学生与人协作及组织能力的发展,全面深化素质教育,为其未来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00).抓住机遇,加快发展,在中小学大力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在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会议上的报告.

[2]何荣杰(2010).教育技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现代教育技术,第2O卷,第10期.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10).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

[4]陈庆贵(2010).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十年回眸.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0第21期.

[5]宋群(2010).多媒体信息技术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利与弊.信息教研周刊,2010第14期.

[6]徐秀玲(2010).如何在计算机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力.科技信息,2010第29期.

[7]钟永江(2010).信息技术环境下的问题驱动学习模式。中国信息教育,2010第21期.

社交媒体的利与弊范文6

关键词:大学生;学习模式;在线学习;启示

一、在线学习

(一)在线学习的特点

1.在线学习不受时空限制

在线学习最主要的特点就是学习不受时间与空间的限制,优秀的教学资源实现了共享,学员个人掌握学习的主动权,使工作与学习的时间可以做合理的安排,做到学习和工作两不耽误。在线学习不需要把所有学员和教师集中在一起,统一时间和地点进行教学活动,学员可以自己安排学习时间和地点进行学习,而教师也可以自由的安排时间进行上传教学内容和答疑。学员可以自选学习内容和进度,也可以自主选择自己的学习方式。

2.在线学习是个性化的学习

针对满堂灌、标准化、一刀切等应试教育的弊端,在线学习开发个性化学习平台,提高学生个性化学习的能力,适应社会上各行各业对人才的需求。学员能根据自身发展需要进行选择性地学习,教学内容按课时或小节划分,一些学习软件还可以帮学生制定学习计划并每天提醒,这样既为学员节省了很多时间,也大大提高了学习效率。使教育从传统的说教模式转变为更多地强调学习者管理的学习模式。个性化学习的动力很大程度来自于学员自身的求知欲和好奇心,也就是基于学员的兴趣爱好。因此,网络环境下的在线学习首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还要能维持这种学习兴趣,以通过对学生注意力的吸引、对学习自信心和学习成就感的满足,来实现个性化学习的效益。另外通过在线学习系统的构建,充分利用网络平台,改变传统性评价方式,可以用多种有效的手段对学生进行差异评价和个性评价,同时学生之间、家长和学生之间都可以利用此手段进行有针对性的差异评价和个性评价,起到激发学生学习动力、调整学习目标的良好效果。

3.在线学习节省费用

在线学习运营成本低,学员可节省学费。首先,在线学习不必租用昂贵的店面,更不必进行华丽的装修,节省了大笔行政开支。其次,利用科技的力量和网络的普及性,可以形成广大的用户群,摊薄了成本。最后,负责任的网络学习机构,会集中资金力量进行产品研发,并且聘请高质量的老师进行课程设置和录制,性价比高。

4.在线学习服务功能完善

在线学习提供课程答疑,服务体贴周到。网上特设各类课程答疑专区,可以随时向老师咨询并得到满意答复,还可以与优秀教师开展互动。学生的网上学习、选课、成绩查询、学籍管理、作业和网上考试都可以通过教学网络平台实现。

5.在线学习的学习过程具有高度互动性

个性化学习不等同于个别化学习,特别是基于网络环境下个性化学习,具有显著的交互性。由于多媒体交互技术手段广泛应用于学习中,在线学习必须依赖学生与学习平台、学习环境的充分交互,要提高个性化学习效益,需要熟练运用网络环境中的各种交互平台和技术。

6.在线学习学习资源的丰富性与优质性

在线学习内容非常丰富,涉及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军事、外交、礼仪、历史、宗教等方方面面,既有社会科学知识,又有自然科学知识,还有许多技能方面的知识,想了解哪个领域,都能各取所需。

在线学习的课件资源,大多出自各省、全国乃至全球知名高校的专家教授,专业水平很高,理论造诣很深,为我们提供了优质的教学资源。有的课件,图文并茂,声像并举,讲解深入浅出,引人入胜。例如中国教育在线、网易公开课、慕课、新东方等在线学习网站。

(三)在线学习的利与弊

1.利

(1)更容易实现一对一学与教之间的交流;

(2)“足不出户也能上名校”,在线学习不受时间、地点和空间的限制,并且可以实现和现实当中一样的互动;

(3)有利于学习能力的培养,传统教育模式是“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以教室为中心”,忽略学生的主动性、能动性和独立性,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潜能、创新素质。在线学习以学习者为主体,有利于学生培养学习能力;

(4)更具灵活性,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激发学习的动机。在线学习省去了现实课程中繁杂环节,所有设计都围绕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知识的获得、能力的提高而开展,与此无关的都得到精简;

(5)在线学习课程平台充分考虑到这一点,将社交元素引入课程,从而提高课程对学习者的黏性。

2.弊

(1)缺乏人性化的沟通。网络人为地拉大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为直接的情感交流设置了障碍。传统的学习是在讲师完全可以控制的学习环境随时需要重新安排和变更,但在在线学习情况下,由于与学习者的网络的隔离,这种变更就不可能,就产生内容的关键的阻隔。

(2)实践功能薄弱。要真正获得和掌握知识、技术,仅仅通过在线学习的讲解还不够,必须亲自参与练习,在现实环境中运用,而在线学习很难实现这一点。

(3)在线学习的知识复制的作用被过分夸大,知识产权保护效力较弱。

(4)学分学位认证尚未形成风气,学习者通过在线学习得不到学习认证。

(5)在线学习发展不平衡,落后地区在其本土化开发过程中面临着思维模式僵化、管理体制落后、技术条件落后、优质师资匮乏、课程内容缺乏竞争力、文化特色缺失、校际间合作不足等问题。

三、大学生普遍的学习模式

大学生普遍的学习模式大致有三种分类:视觉模式,听觉模式和触觉模式。视觉模式就是用图表、照片及其他例子进行学习;听觉模式就是参加讲座,参与讨论及其他听别人讲课的方式学习;触觉模式即通过实践掌握知识。学习模式是学生在“刚性”的人才培养基础上,在教师引导下,通过自主的、柔性的课内外学习活动,如课堂学习,课外活动参与,科研参与,师生互动,生生交流,更注重的是一种“师生面对面”的形式。学习的态度和方法受学习的动机或目的影响,因而学习模式包括学习动机和学习方法。

学习模式受学习动机或目的影响。多数大学生的学习动机比较单纯,或为考研,或为考公务员,或为期末考试而学习,对于此类目的,其学习模式比较单一。据了解,普遍大学生的学习模式是这样的:课前预习---上课听讲---课后温习,与老师交流,到图书馆自主学习---参加讲座。在以上环节中,视觉模式和听觉模式都有体现,对文科生来说,触觉模式运用相对较少,对理工科同学来说用得比^多。

综上,大学生普遍的学习模式比较传统,与小学和初高中时期无太大区别。

四、在线学习的启示

从在线学习的特点、利弊之处与大学生普遍的学习模式来看,联系当前我国开放资源建设与应用的实际情况,可理性思考如何将前期开展的国家精品课程和视频公开课等开放资源转化为更有利于大学生持续性学习的资源,将以内容共享中心的课程资源转化为以学习为中心的开放课程。我们将从运营机制、课程开发、学生参与和学习评价四个方面得出如下启示。

(一)建立以大学为主体的区域联盟,形成可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

开放课程是教育全球化背景下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MIT开放课件运动引领教育资源以越演越烈的姿态走向全球化资源共享和开放。

首先应该调动学校领导对网络课程开发的重视,将教师职称评审与网络教学挂钩,矫正高校重科研轻教学现象。从政策、体制、机制的更深层次的制定及对传统学习文化的解放出发,发展网络教学。

其次构建跨校联盟,开展大规模网络课程建设。在第三方运营机制的组织下,以平台为教学服务中心,以学校参与为主体,保证教师和学生的热情投入和积极参与。由于我国高校信息化水平不均衡,呈现区域化的典型特征,各校学科优势互补,所以建立以大学为主体的区域联盟,促进大学领导层和决策层的积极参与,形成第三方认证的运营机制,有利于打破校际藩篱,共享优质教育资源。以技术开发为优势的平台运营团队和以优质资源为生命力的高校合作,形成政策支持、高校主导、企业参与的三方互利的格局,共同致力于优质教育资源的开发和共享。

(二)以学习为中心的新型课程开发理念为导向,转变大学生传统学习文化

国际教育信息化的重要特征开始越来越重视优质教育资源的应用。在课程开发上,关注大学生在线学习过程,开发符合大学生学习特点和学习路径的网络课程。将学生注册、课表安排、随堂测验、结课考试及证书认证等环节设计都伴随着学生的整个学习周期,这些都是在课程开发形式上值得借鉴的点。这种新型的课程设计模式与方法虽然与传统的课堂模式具有相似性,但是以学习者为中心的课程设计理念是网络课程开发进一步完善的出发点和终结点。

因此必须对在线学习和大学生特点规律进行深入研究和整体把握,并在此规律的指导下,重新设计网络课程的学习模式、教学模式、资源开发配送模式、评价管理模式,使学生从消极的知识消费者向知识的生产者转变,形成一种超循环的新型学习文化。

(三)加强学习支持,利用Web2.0理念推进大学生在线参与式学习文化

大学生热衷于运用微博、微信、Facebook等社交软件,从大学生这一习惯出发,利用Web2.0的理念将Web2.0技术如电子邮件博客和Facebook作为大学生讨论和建构学习内容的技术工具。大学生不仅仅成为了内容的消费者,而且成为了内容的开发者和创建者。大学生在友好的学习氛围中协作、分享学习成果,根据兴趣自发组织学习圈,随时随地组织学习,调动大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自觉性。

(四)转变评价观念,课程开发评价和学习效果评价并举,保证在线学习质量

大学生学习课程时间零散,学习主动性较弱,学习具有依赖性,因此测量大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要利用智能化评价手段,对其学习过程给予及时的反馈,利用可视化统计表单呈现真实的学习数据,督促大学生及时的调整学习现状,因此评价是促进学生学习、提高学习效果的手段。

在线学习评价方式的改进,可以通过对大学生学习数据的收集,研究大学生在线学习习惯入手。而在线课程评价的进一步创新需要将IT人员的数据分析智慧与教学团队的科研智慧结合起来,共同保证在线教学评价质量。

通过对资料的整理,在本文中详细叙述分析了在线学习的特点、利弊以及大学生普遍的学习模式,目的是从在线学习中得出可以是在线学习更好地与我们大学生结合的启示。

或者,在今天的学习过程中,在线学习更体现的是一种近似“精英式”的学习模式,对普遍的大学生而言,难以产生持续性的实践。大学生要想实现在线学习的最好实践是通过“高校”这一平台,可是,在线学习在高校这一平台往往没有得到很好的应有与发展。现在,高校独立于自身办学的情况更为普遍,并没有实现一种跨校联系,这也许为在线学习的一大实践平台提供机会。大学生拥有好的基础和条件进行在线学习,需要的是转变对在线学习的观念,积极实践这一学习模式,而不是固守于现今普遍的“师生面对面”的学习模式。

因此,面对在线学习在国外的很多地方已经掀起一股学习的浪潮,在我国大学生群体却始终难以有较大的影响这一问题,不仅需要大学生自身进行反思,也需要相关教育部门的深思。希望在不久的将来更多的大学生可以去尝试在线学习这一种的学习模式,从中得到一些全新的学习方法和经验。

参考文献:

[1]宁.构建在线学习系统促进学生个性化学习.基础教育参考[J],2014,(3)

[2]在线学习――掀起学习的革命.全国新书目[J],2003(1):16-16

[3]莎,张庆林.在线学习的类型及其特点.教育科学[J],2003,2

[4]学习模式:大学生质量形成的路径选择.江苏高教[J],2014(3)

[5]莹.大学生的学习模式及辅导的需要.迈向21世纪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第六届全国大学生心理咨询学术会议优秀论文集[M],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