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机产业发展报告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农机产业发展报告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农机产业发展报告

农机产业发展报告范文1

我区通过多种形式扎实推进黑土地保护工作。一是农业“三减”工作。全区覆盖测土配方施肥推广面积126万亩,覆盖率达到90%,施用有机肥60.5万吨。二是农药废弃包装物处理工作。全区11个乡镇均设立农药废弃包装物回收站,共投入各类专项资金25万元,目前集中回收农药包装废弃物达到16.88吨。三是畜禽粪污综合利用和治理工作。我区25个规模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改造升级、粪污无害化集中处理中心及54处村屯公益处理站建设已全部完成并投入使用,规模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配套率达到100%,全区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率达到85%以上。四是绿色种养循环农业试点工作。围绕打通种养循环堵点,推动“粪污”变“粪肥”,促进有机肥科学合理施用,我区已建立肥效监测点20个、规模连片面积2000亩的示范区1处、绿色种养循环农业试验点4个。五是侵蚀沟治理工作。今年我区计划治理侵蚀沟53条,涉及5个村屯,总投资1932万元,目前已完成工程量10%,争取11月末前完成工程量85%。

二、高标准农田建设情况

我区2020年省级下达高标准农田任务6.3万亩,总投资7950万元。项目涉及6个乡镇、12个村屯,建设内容包括明渠衬砌、涵闸、泵站、输电线路、硬化路面等。目前已完成工程量93%,预计11月末陆续竣工结算。

2021年对上争取高标准农田任务6.92万亩,项目总投资8900万元。项目涉及7乡镇、8村屯,建设内容包括田间路、桥涵、渠道衬砌、泵站等,目前已经完成工程量55%(76.4%是包含2020年结转工程量),计划12月末前完成工程量的65%以上。

三、畜牧产业发展情况

在保证牛羊和家禽饲养量稳中有增的同时,重点推进生猪养殖业稳步增长,以星海、双喜、明宇、源丰等种猪场扩繁为重点,提高区内供种、供仔能力,降低外引带来的风险,鼓励中小养殖场户扩大生猪养殖规模。截止三季度末,全区生猪、肉牛、山绵羊、家禽饲养量分别达到105.5万头(城调队数字为88.1万头)、5.4万头、7.7万只和688万只,同比增长分别为24%、3.8%、11.6%和16%。全区各类养殖专业户达7000余户,规模养殖场150余个。同时加大畜牧业招商引资力度,引进新星万头羊养殖加工项目,目前已经开工建设,养殖场地改造已经完成,一期工程预计12月末前完成。通过以“龙头企业+贫困户+金融机构+政府扶贫资金”的养殖模式与扶贫资金养殖项目相结合,引进哈尔滨谷实生猪养殖项目,目前正起草拟定合同,预计12月末前完成前期准备工作。

农机产业发展报告范文2

第一条为加强和规范中央财政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资金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根据国家发展现代农业的相关政策和财政资金管理的有关规定,制定本暂行办法。

第二条中央财政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资金(以下简称“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资金”),是指中央财政设立的用于支持各地优势主导产业和安全高效农业发展、促进粮食等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和农民增收的专项资金。

第三条各级财政部门要以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资金为载体,打造优势主导产业发展平台,将相关支农资金逐步加以整合统筹使用,同时创新机制,引导社会各方面增加资金投入。

第四条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资金安排要围绕各地优势主导产业发展规划和区域布局,推进优势产业相对集中开发,实行集约化、标准化和规模化生产,促进形成优势主导农业产业带和重点生产区域,不断提高现代农业生产的示范引导效应。

第二章资金分配

第五条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资金分配遵循以下原则:

(一)科学合理,公正规范。根据客观因素和工作因素,公平、合理、规范地分配资金,避免盲目性和随意性。

(二)突出重点,统筹兼顾。集中资金重点支持粮食生产,向优势产区倾斜,同时兼顾地区和产业间的平衡。

(三)权责对等,分级管理。明确项目实施和资金管理要求,强化各项管理制度建设,分级落实,各负其责。

(四)绩效评价,结果导向。建立项目实施和资金管理的绩效考评制度,推进形成以结果为导向的分配管理机制。

第六条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资金根据“客观因素+工作因素”进行分配。“客观因素”为农业总产值、粮食总产量和耕地面积,按照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前3年的算术平均数进行测算。“工作因素”为绩效考评结果、地方财政支农资金整合以及项目资金管理等,按照各地工作的实际情况进行综合评价。中央财政分配给各省的资金总额为客观因素分配数额与工作因素分配数额之和。

第七条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农业总产值、粮食总产量和耕地面积等数据,以《中国统计年鉴》的为准。

第八条中央财政对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和农业部黑龙江省农垦总局给予适当的定额补助。

第三章资金申请与拨付

第九条中央财政每年年初向各地下发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资金立项指南,明确扶持重点、立项条件、工作要求等,并根据当年中央财政预算安排情况,对各省下达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资金控制规模。

第十条各省财政部门根据中央财政下发的立项指南和资金控制规模,结合当地现代农业发展实际,会同省级农业(畜牧、水产、农机、农垦)、林业、水利等部门,按照“看得见、摸得着、有指标、能考核”的要求,自主确定资金使用的方向和支持的重点环节,编制立项和资金申请报告并附项目实施方案报财政部备案。立项和资金申请报告内容包括:农业主导产业发展状况、项目建设内容、资金投入情况、资金整合方案、资金具体用途、组织保障措施和项目预期效益等。

第十一条财政部根据各省上报的立项和资金申请报告以及下达的资金控制规模,拨付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资金。各省按照报送财政部备案的项目实施方案,组织实施。

第四章资金使用管理

第十二条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资金围绕粮食等优势主导产业,重点支持以下关键环节:

(一)优势主导产业基地建设。重点支持耕地质量改善,加强设施农业建设和农田水利等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强化农机具等物资装备,着力改善农业生产条件。

(二)农业规模化标准化生产。支持推进集中连片开发,规模化经营;按照生态、安全、高效、可持续的要求,支持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建设,推进标准化生产。

(三)先进适用农业技术推广应用。支持农业新品种繁育、品种优化改良、新技术引进以及节水节肥、先进耕作、健康养殖、病虫害防治等重大农业技术推广应用,强化农民科技培训。

(四)农业产业化经营。支持农产品加工,培育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支持完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和企业利益联结机制,推动建立一批集优势产业生产和加工于一体的现代农业企业群体。

各地根据当地优势主导产业发展水平,按照填平补齐的原则,针对制约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方面,每项主导产业选择一、两个关键环节进行重点支持,不能面面俱到。各地不得用中央财政补助资金建设主要用于参观的“示范园区”等“形象工程”。

第十三条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资金拨付给地方后,由各地根据经审查的立项申请报告中规定的资金用途,合理有效使用。

第十四条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资金不得用于平衡预算、偿还债务、建造房屋、购置车辆、通讯器材以及发放人员工资补贴等与主导产业发展无关的支出。各地不得在中央财政补助资金中提取管理工作经费。地方财政可根据管理工作情况,自主决定是否从自有财力中适当安排必要的管理工作经费。

第十五条地方各级财政部门可以采取贷款贴息、以奖代补、以物代资、先建后补等多种投入引导手段支持主导产业发展,尽量减少对企业的直接无偿投入,避免采用容易形成刚性支出和体制性补助的方式。

第五章资金监督检查

第十六条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资金项目要实行公示制、报账制等有效管理办法,阳光操作,规范管理。同时实行动态管理,中央财政对各省同一主导产业的具体环节,连续扶持期限一般不超过三年。

第十七条各级财政部门要及时拨付资金,保证项目顺利实施。切实加强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资金监管,确保专款专用。积极配合有关部门做好审计、稽查等工作。

第十八条中央财政将建立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资金绩效考评制度,上一年度绩效考评结果作为下一年度项目立项和资金分配的重要因素。省级财政部门负责对辖区内立项的优势主导产业项目进行绩效考评。

第十九条各级财政部门要积极会同农口部门对项目实施和资金管理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对弄虚作假或挤占、挪用、滞留资金的,一经查实,应立即责令改正,追回资金,并按照《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和有关法律法规,追究有关单位和个人的责任。

农机产业发展报告范文3

合作社申报补贴条件: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设立条件,依法登记注册2年以上;按照《农民专业合作社会计制度(试行)》(财会[2007]15号)的规定进行会计核算,具有比较规范的财务管理制度;具有一定的服务能力,能有效地为成员提供农业专业合作服务,成员原则上不应少于100户。

国家都有哪些优惠和补贴政策?

国家对合作社的惠农政策很多,按照惠农政策的涵盖范围及其特点,这些政策可以分为三大类:优惠政策、补贴类政策、专项扶持类政策。

优惠政策

合作社可以享受土地流转补贴、税收减免、用水用电优惠等优惠政策。

土地流转优惠全国很多地区对合作社土地流转有补贴,比如天津、河北等地流转土地100亩以上用于规模化粮食生产,给予土地流转方一次性奖励每亩100元至200元。

税收减免优惠一般纳税人从农民专业合作社购进的免税农业产品,可按13%的扣除率计算抵扣增值税进项税额。农民专业合作社销售本社成员生产的农业产品,免征增值税;合作社向本社成员销售的农膜、种子、种苗、化肥、农药、农机,免征增值税等。

用电用水优惠规模化生猪、蔬菜等生产的用水、用电与农业同价;电力部门对粮食烘干机械用电按农业生产用电价格从低执行的政策。

补贴类政策

国家给予农业企业或合作社贷款补贴、购农机补贴、种粮补贴及农资综合补贴等,该政策从2003年开始实施,主要的农业补贴有:种粮直补、农资综合补贴、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小区)建设、农业保险补贴、粮食最低收购价政策、退耕还林补贴、草原生态保护补助等等。

专项扶持类政策

国家为扶持某些产业拿出专项申请补贴政策的三大要点

要点1:怎样组织项目申请材料?

对项目通知进行剖析,分析其特点和适用范围,根据项目特点合理制定申报排期,编制申报材料。

项目材料要突出:辐射带动能力强,促进周边群众增收作用显著。无污染,对生态环境无不良影响,甚至对环境有益。项目的实施符合当地主导产业发展方向或能引导地方农业发展。

要点2:怎么成功申请项目?

及时获取项目申报通知九大部委及其省、市相关网站上多浏览,及时获取项目申报通知是项目申报成功的关键部分之一。

筛选适宜项目项目很多也很好,但是不一定合适你,要筛选适宜的项目申报。

项目申请报告编写项目申请报告要结合自己切实可行,是项目申报成功的重中之重。

按时呈报相关部门农业部门很多、项目部门也很多,必须按照项目通知要求,准时呈报给对口的部门。

及时沟通和规范运作现在项目资金都是待主管部门进行审核、验收并批准后,才能获得相应的扶持、奖励资金,因此,及时沟通、规范运作必不可少。

要点3:怎样通过最后项目验收,拿到资金?

项目验收很关键,为防止项目资金投入到其他地方乱用,现在项目多为先资金,扶持资金力度大,覆盖范围相对较小,需要在项目通知后申报争取。我国专项扶持项目比较多,比如:农业综合开发贷款贴息项目,要求单笔贷款不低于100万元,不高于6000万元。农业综合开发产业化经营项目、土地治理项目,扶持资金80万元至160万元。规模化养殖场、养殖小区、集中供气等沼气工程项目,扶持资金20万元至80万元。“菜篮子”产品生产扶持项目,扶持资金100万元左右。

农业综合开发产业化经营项目财政补助项目、龙头企业带动产业发展和“一县一特”产业发展试点项目,扶持资金龙头企业100万元至300万元,合作社50万元至150万元。建后补模式,因此项目验收直接关系到最终的扶持资金能否到账的问题。

规范运作,项目资金要用到项目上,不能乱用。

提前准备,包括项目答辩材料,现场建设、财务报表等要准备妥当。

勤沟通,多跑腿。多和地方政府沟通,多和专家沟通,让他们帮助支招儿,把项目做好。

农机产业发展报告范文4

关键词:马铃薯;产业发展;制约因素;建议

中图分类号: F326.11;F426.82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ki.jlny.2016.24.001

2015年1月,农业部正式启动马铃薯主粮化战略,将马铃薯与水稻、小麦、玉米并列为中国四大主粮。2016年是《吉林省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总体规划》的启动之年,按照全省农业转变发展方式、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的要求,为了充分利用好我省的资源优势,提高马铃薯在农业产业结构中的地位和作用,加快推进马铃薯产业发展,年初以来,省农委组织人员对马铃薯产业发展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1 基本情况

马铃薯主产区是西南、西北、内蒙古和东北地区。2016年北京、河北、内蒙古、黑龙江、上海、浙江、江西、湖北、广东、四川、贵州、陕西、甘肃、宁夏14个省列入农业部马铃薯产业推进试点省。据中国马铃薯专业委员会提供数据:2014年全国马铃薯种植面积9000万亩,总产量1840万吨(折原粮)。按照国家马铃薯产业技术体系10点次试验示范县测产估算数据,2015年全省马铃薯种植面积236.3万亩,鲜薯总产量602万吨(折原粮120万吨),分别占全国规模的2.7%和5.9%。如果按照统计部门数据,全省马铃薯种植面积100.2万亩,总产量278.5万吨(折原粮55.7万吨),分别占全国规模的1.1%和3.1%。我省马铃薯单产水平较高,位居全国第三位左右,鲜重亩均产量2200~2300公斤,高产创建万亩示范片亩均2800公斤以上。

全国马铃薯种薯品种390多个,包括鲜薯食用型、淀粉加工型、油炸食品、全粉加工型和特色型等品种类型。我省具有繁种能力的企事业单位13家,其中骨干力量3家。审定的马铃薯种薯品种21个,绝大多数是鲜薯食用和淀粉品种,主要有鲜食延薯4号,尤金、富金、夏波蒂、大西洋等引进的加工专用型品种也有少量种植。没有油炸食品和全粉加工型品种。目前我国也只有少数马铃薯品种能用于加工全粉。

从2009年起,国家开始实施马铃薯原种补贴试点政策, 2010~2013年吉林省有两家单位纳入国家马铃薯微型薯生产补贴试点单位,即吉林省蔬菜花卉科学研究院和延边农科院,补贴金额540万元。2011~2015年我省积极抓好农业部马铃薯良种扩繁试点项目实施工作,每年争取补贴资金500万元,落实试点面积5万亩。全省有马铃薯脱毒种薯繁育能力的企业主要有:敦化富农种业、延边原种场、吉农高新、雁鸣湖种业、吉林吉科生物等。随着专业化生产企业的出现,种薯生产正从主产区分散农户转变为以企业为主体的生产方式。

东部山区的延边、白山、通化等地气候冷凉,适合种薯繁育,是天然的优良种薯繁育基地。重点大县包括:磐石(2.8万亩)、敦化(2.5万亩)、舒兰(2.1万亩)、安图(1.9万亩)、柳河(1.7万亩)、汪清(0.85万亩)等县(市、区)。主要基地有敦化市沙河沿镇、和龙市南坪镇、汪清县汪清镇及百草沟镇、柳河县孤家子镇及姜家店乡、长白县马鹿沟镇等。

我省的中西部具有适于马铃薯商品薯生产的砂壤土和气候条件,生产的马铃薯表皮光滑、淀粉含量相对较高,薯块腐烂率和虫食率低,是得天独厚的马铃薯生产基地。重点大县包括:长岭(15万亩)、公主岭(10.5万亩)、农安(8.5万亩)、扶余(7.7万亩)、德惠(5.6万亩)、九台(4.9万亩)、洮北(4.6万亩)等县(市、区)。主要基地有榆树市五棵树镇、九台市纪家镇、公主岭市怀德镇、梨树县万发镇、长岭县三青山镇、扶余市肖家镇、洮南市万宝镇等,种植品种为春薯3、4、5号,延薯4、6号。

我省马铃薯产业发展还存在诸多问题。一是原有的育种目标已经不适应主粮化的要求。长期以来,我国马铃薯育种以高产、抗病、鲜食为主要目标,适合油炸食品和全粉加工的专用型品种严重缺乏。适应马铃薯主粮化的新要求,亟需对原有品种进行更新换代,培育市场需要的专用型、特色型品种,马铃薯育种需要从头开始。二是种植品种结构不合理。早熟品种供不应求,中晚熟品种供过于求。由于品种结构不合理,集中上市,主产区常常出现“卖难”,种植户效益不高。三是脱毒种薯的推广面积小。全省脱毒马铃薯种薯普及率接近30%,而且三分之二用省外品种。全省脱毒种薯年生产量2万吨左右,推广面积只占马铃薯种植面积的10%左右,很大一部分农户仍沿用自留种薯的习惯,严重影响马铃薯的单产水平(使用种薯能增产60%以上)和质量。山东省脱毒种薯普及率近100%。四是种薯市场监管难度大。马铃薯行业标准和法规不健全。即使有标准也没有专门的法定质量监督和控制部门来执行相应的标准,监管缺失。由于马铃薯商品薯与脱毒种薯外形没有太大的区别,农民对脱毒种薯真假难辨,一些商贩将商品薯或劣质种薯代替脱毒种薯来销售,导致马铃薯种薯市场非常混乱。五是农机农艺融合不够。近年来我省马铃薯机械化种植面积不断加大,但距机械化程度较高的黑龙江及内蒙等地区仍有很大差距。种植者缺乏技术培训,种植技术参差不齐,生产上缺乏农机农艺融合的优质高产高效生产技术,栽培管理粗放,严重制约了马铃薯生产规模化、产业化和标准化。六是商品薯市场处于无序自发的状态。虽然种植马铃薯平均收益较高,但因缺少规划,发展以中小散户居多,生产与市场不接轨,年际间市场价格波动很大。七是加工企业大多是中、小型或家庭作坊式企业。全省现有马铃薯加工企业320家左右,主要加工产品为粉条(丝、皮)。一般加工型马铃薯淀粉含量17%~18%、约5~6斤薯出1斤粉,而普通马铃薯淀粉含量为12%~15%、约7~8斤薯出1斤粉。由于原料基地建设滞后,一些加工企业只能从市场上收购非加工品种、鲜食淘汰品种,这些品种淀粉率低、质量差,经常出现面包比面粉便宜的怪现象,企业加工利润微薄。

2 马铃薯产业发展的制约因素

与邻近省份相比,我省马铃薯产业的优势明显:一是技术优势。科研育种能力强。全省有脱毒种薯繁育科研院校和企业13家,先后培育出具有不同熟期和用途的马铃薯品种21个,其中延薯4号和春薯3、4号通过国家级审定。技术体系建设在全国处于领先水平。吉林省蔬菜花卉科学研究院和延边农科院承担着国家马铃薯产业技术体系长春综合试验站和吉林省马铃薯技术产业技术体系的科研工作,拥有高水平的科研队伍、一流的硬件设施及现代农业生产技术和管理经验。二是自然环境优势。吉林省发展马铃薯产业的地域和气候条件得天独厚。东部山区夏季低温冷凉,不易发生病虫害,山高水清,是天然的防御屏障,十分有利于种薯生产。广袤的松辽大平原,土壤疏松,土质肥沃,早春温度回升快,六、七月份雨量充足, 昼夜温差大,气候、土壤特点非常适合商品薯的生长。与黑龙江相比,我省无霜期长,有利于马铃薯干物质积累,品质较好。与内蒙古相比,地势平坦,易于机械化操作。与辽宁相比,气候适宜。气温超过25℃马铃薯不再生长。黑龙江水灾严重,内蒙古较为干旱,辽宁温度偏高,都需要较大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投入,还需要多次喷洒农药,生产成本相对较高。三是有一些工作基础。虽然这一优势并不明显,却是马铃薯产业发展的有利因素和先决条件。我省原有马铃薯贮藏能力110万吨,实施国家农产品产地初加工补助项目,新建标准化储藏窖527座,增加贮藏能力1.91万吨。同时,马铃薯种植品种较为成熟稳定,脱毒种薯繁育、商品薯生产基地建设有一定的基础。

与其他主粮相比,马铃薯具有全价营养、产业链条长、产品附加值高、效益好等特点。为什么马铃薯具有较好的市场前景,我省又具备马铃薯生长的天然优势,而马铃薯产业化经营却远远落后于其他相邻省份,主要有以下几方面难点:

2.1缺少龙头企业带动

从马铃薯加工产品上看,主要产品为精淀粉、低聚糖、膳食纤维、植物蛋白粉和各类粉条。油炸食品薯片和薯条以及全粉加工等尚属空白。我省只有一家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吉林省三青山银河粉业有限公司”。原来全省建了4个较大的淀粉厂,因受原料薯来源时间、贮藏能力、环保等限制已陆续停产。马铃薯没有大型加工企业的原因:一是当地政府重视不够。重视工业及服务业项目招商,忽视甚至就没有意识发展马铃薯产业。二是产业发展和工商资本不对接。懂产业的没有融资能力,拥有资本的不懂产业。三是没有专用型品种。马铃薯以鲜食为主,加工原料种植很少,我省至今也没有适合油炸食品薯片、薯条和全粉的品种,自然也不会有相应的加工企业。四是加工原料薯保障能力差。由于我省土地流转困难,价格又高,企业出于成本压力,大多采取与农户签订种植协议的方式购买马铃薯,但是,因企业无法制约农户,当市场行情好时,企业收不到,当市场走低时,企业又不得不高价回收,企业与农户利益联系约束乏力,订单不稳,严重影响企业经营及效益。五是贮藏能力不足。马铃薯收获主要集中在每年的8~10月份,由于企业本身没有贮藏能力,开工时间也集中在这三个月,其他季节不得不停产,加工企业常年都处于吃不饱的状态。

2.2 缺少产业链条的相互配套

马铃薯生产是一个多环节组成的系统工程,包括种薯病毒脱除、组织培养、原原种生产、原种生产、田间繁殖、质量检测和控制、商品薯生产、储藏、加工等环节。目前缺少权威部门的组织规划、管理、协调和系统的质量监控,各环节间缺乏纵向联系和衔接,现有投资大多在组织培养和原原种生产环节,对田间种薯、商品薯生产、基地建设、冷链物流等环节的缺乏足够的重视,结果是导致微型薯产能较大,而真正用于商品薯生产的种薯生产能力不足,整个体系不配套,限制了最终效应的发挥。马铃薯科研、种植、加工、营销一体化格局尚未形成。

2.3 缺少政府的引导扶持

虽然确立了马铃薯主粮化发展战略,但在政策扶持上与其他主粮还有很大差距。没有原种生产扶持和良种推广补贴,没有农资综合补贴和粮食直补,农机具没有纳入补贴范围,生产所需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滞后,项目少、额度低。

2.4 缺少良好的发展环境

一是马铃薯产业发展没有列入政府议事日程,各地缺乏发展规划,产业发展处于无序状态。二是支持马铃薯产业发展机制尚未开始建立。三是马铃薯产业管理机构不明确。四是管理部门服务不到位。马铃薯产业涉及多个部门,由于政府相关部门对马铃薯产业不熟悉,监管得多,疏导得少,主动服务就更谈不上。五是底数不清。全省马铃薯产业实际情况不完全清楚,统计数据不全面,播种面积、产量等常规指标也不在统计科目之列。多套统计数据之间差距较大。六是环保要求高,缺乏相应的污水处理和综合利用基础设施。

3 下步发展对策

《农业部关于推进马铃薯产业开发的指导意见》(农农发〔2016〕1号)对东北地区马铃薯的发展定位是:“因地制宜扩大马铃薯种植,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发展全程机械化生产,加强晚疫病防控,提高脱毒种薯生产能力,建设贮藏设施。”

根据农业部的区域规划、市场需求和我省自然资源优势,确立我省马铃薯产业发展总的指导思想是:种薯走出去、品种引进来、加工储藏跟上来。具体讲就是,加强马铃薯种薯和商品薯基地建设,鼓励加工专用型、早熟品种引进、选育和示范推广。在东部山区重点县(市)建设脱毒种薯繁育基地,在满足省内种薯供应的前提下,为中原二季作区和南方冬作区供应优质种薯。在中西部平原区重点县(市、区)建设商品薯生产基地,满足食品消费和加工企业原料需求。

发展目标:到2020年全省马铃薯种植面积扩大到200万亩,鲜薯总产量达到450万吨以上。优质脱毒种薯普及率达到50%,加工专用型品种种植比例达到30%,加工龙头企业至少发展到5家。

按照上述思路,下一步重点任务是:

(一)加快专用型品种研发繁育、重点是引进新品种和改良原有品种。推动马铃薯主粮化,良种研发要先行。要进一步支持省蔬菜花卉研究院和延边农科院脱毒种薯生产体系建设,形成具有国内领先水平的以品种选育、茎尖剥离组织培养、病毒检测、种苗快繁、原原种生产、原种扩繁基地相配套的马铃薯种薯生产繁育体系。充分利用省蔬菜花卉科学研究院和延边农科院承担国家马铃薯产业技术体系长春综合试验站任务的优势,积极争取国家技术支持,加快推进马铃薯脱毒种薯快繁研究和新品种选育工作,全面推广脱毒马铃薯商品化生产,大幅度提高马铃薯单产和效益。根据市场和加工需求情况,重点依托省农科院、省蔬菜花卉研究院、延边农科院等科研单位,抓紧开展适宜制作薯条、薯片、淀粉等不同用途的主食加工及精深加工的专用型品种选育和示范推广,加快选育一批优质、高产、抗逆、综合性状优良适宜主食加工的专用型品种。马铃薯是同源四倍体无性繁殖作物,种质资源创新和品种选育周期漫长,育成1个新品种需要10年左右的时间。因此,在加快专用型品种研发繁育的同时,应将工作重点放在引进新品种和改良原有品种上,争取用2~3年的时间,培育出适合我省种植,性状比较稳定、品质比较优良的专用型品种。

(二)加强良种和商品薯基地建设。引导马铃薯种薯和商品薯进行规模化、标准化和专业化种植。一是规模化种植。以“一村一品”、“一乡一业”为主要途径,统一种植品种。二是标准化生产。建立马铃薯投入、田间管理、加工及销售等标准体系,实施行规管理。三是产业化经营。只有产品档次提升、产业做大做强,才能形成有市场、有竞争的自主品牌。继续巩固东部山区脱毒马铃薯种薯繁育基地建设成果,扩大种薯种植面积。大力支持商品薯专业化生产基地建设。在中西部平原地区,按照轮作和便于大型机械化耕作的要求,加大土地流转工作力度,以300公顷为基数实行规模经营,建设马铃薯商品薯生产基地。

(三)加大新技术推广力度。一是加快科研成果转化力度,包括鲜食品种、早熟品种和加工品种。二是研发、推广新型种植技术,重点是推广宽垄、覆膜、喷灌和汁水还田等新技术。三是推广农技农艺相结合新技术,实施马铃薯机械化种植和病虫害综合防控技术,建设高标准马铃薯种薯综合配套增产增效技术示范工程。四是大力推广环保新技术。鼓励引导企业充分利用马铃薯加工后的废液、废渣等副产品进行再加工,生产多种化工原料、高蛋白饲料、高效液体肥料等。尤其是加工淀粉后的分离液成分富含氮、磷、钾及各种有机物,极适合农田灌溉、改良土壤、增强地力,是一种典型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技术措施。这项新技术可以彻底解决污水处理问题,达到零排放,可解决土地板结、腐植酸降低等问题,已经被欧洲、日本等发达国家普遍采用,内蒙古、甘肃、宁夏乃至黑龙江等地部分企业也采取了这样的工艺。五是定期举办科技培训活动,帮助农民学习科技知识,引导农民科学种植。

(四)培育引进龙头企业。一是鼓励原有停产的企业重新开业。我省原有的一些马铃薯加工企业,生产线和加工设备比较齐全,比如:吉林省天丰集团(梨树县)具备年生产8万吨高功能淀粉、2万吨功能性低聚糖、1万吨膳食纤维、500吨蛋白活性肽等生产能力;吉林省三高淀粉公司(原长春金源集团)具备年产1万吨马铃薯淀粉(全粉)的加工能力。各级政府特别是属地政府和相关部门要有针对性地帮助企业破解难题,搞好银企对接、企业与农户对接等。充分利用好我省新组建的农业发展基金、农业信用担保公司等,积极做好项目推荐工作,尽快推进这些企业恢复生产。下一步重点支持吉林省马铃薯产业有限公司“年加工马铃薯15万吨产业化综合利用项目”建设,该项目经省发改委备案,整套加工技术由中国科学院提供,今年重点完成马铃薯全粉生产线、蛋白粉生产线和果胶生产线建设;积极支持长春学龙淀粉公司进行精制淀粉、变性淀粉、手拍粉、方便粉丝等生产项目扩建和设备工艺改造升级;支持长白永旭保健食品公司(光源马铃薯专业合作社)1000吨以各类粉条为重点的薯产品加工扩建项目;进一步支持长岭县三青山镇马铃薯加工园区完善设施,吸引精深加工企业入驻园区,增强带户能力,促进马铃薯产业化经营和加工企业集群化发展。二是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大力宣传我省在马铃薯产业方面的技术和生产优势,大力宣传马铃薯产业的效益优势,吸引工商资本投资那厂。

(五)积极推进多元化产品开发。抓住马铃薯主粮化和国家即将出台相关扶持政策的机遇,以主食化为切入点,丰富马铃薯的产品应用范围,促进马铃薯加工多样化,由原字号农产品向加工食品转变。以马铃薯加工企业为主体,依托省内科研单位,抓紧开展马铃薯面粉等主食产品配方研究,加快马铃薯食品和精深加工产品研发,重点推进马铃薯全粉、变性淀粉、油炸薯条、薯片及膨化食品等主食产品多元开发,同时推进薯泥、薯饼、速冻薯条等休闲食品开发,提高产品附加值。

(六)集中财力建设大型马铃薯贮藏。由于马铃薯含水量高、不耐储藏,上市时间又较集中,亟须加快马铃薯贮藏设施建设,延长供应周期,实现贮藏增值。一般情况下,马铃薯贮藏后能增值1~3倍。从2012年开始,我省利用国家农产品产地初加工补助项目,共建成马铃薯及果蔬贮藏窖(库)4217座,增加马铃薯及果蔬贮藏保鲜能力17.8万吨。但这些贮藏窖(库)规模偏小,发挥的作用有限。今后马铃薯窖藏建设项目补助应主要针对马铃薯加工企业和种薯生产企业,向标准化基地倾斜。力争经过几年努力,建设5~10个大型或超大型贮藏窖(库)建设,实现马铃薯均衡上市、价格稳定、促进增收的目标。

4 建议

4.1 加强组织领导

尽管马铃薯产业发展应当是市场起决定性作用,但在产业发展不成熟、不具规模的初期,离不开政府的引导和强有力的支持,破解产业发展的一些关键难题还必须依靠政府。一是明确主管机关,适应国家实施马铃薯主粮化的发展战略。增设管理部门,确定马铃薯为主粮的产业定位,二是各级科研单位增设马铃薯研究部门,各级农业推广部门增加马铃薯推广工作职能,各级农业产业化办公室增加龙头企业指数,科技厅增设马铃薯研究项目,统计部门重设科目统计马铃薯产业发展情况。建立产业发展的信息化平台。

4.2 出台马铃薯产业发展支持政策

农机产业发展报告范文5

2、干部带头发展产业。一是充分发挥支部书记在产业发展中的”头雁“作用,全镇27位村支书中发展特色产业面积在50亩以上有15位,比例达到56%;二是全体干部撸起袖子加油干,基层干部原来以“移民工作“为重为先,现在以”产业发展“为重为先,全镇村居干部带头发展特色产业面积在50亩以上有67位。

3、畜禽粪污治理方面,我镇共实施治理的养殖场有42家,财政投资328万元,现已全部完工,通过建设相应的粪污处理设施,使粪污还田率达100%,粪污变成有机肥,让乡村更加生态环保。

4、积极组织良种种子及其农用生产资料的调运和监管,全面开展对辖区内的种子经营户和农资经营户的清查,规范经营行为,杜绝假冒伪劣种子及假农资、违禁农药在我镇上市出售。

5、积极做好农作物的检测,全镇设立植物监测点1个,落实专人定期进行检测,及时向县质保站报告情况,提供信息,切实加强对小麦白粉病、铁锈病、玉米纹枯病、钻心虫,水稻稻瘟病、稻飞虱,洋芋晚疫病,红苕金针虫,油菜蚜虫等主要农作物的病虫害防治工作。

6、做好动物防疫及检疫工作,我镇集中开展重大疫病免疫工作,严格执行春季集中免疫与常年补针,申报免疫与自主免疫,生猪三针同免的免疫制度,做到防疫注射“五不漏”(镇不漏村、村不漏社、社不漏户、户不漏畜、畜不漏针)以及真苗真打真有效。实行应免尽免,彻底消除免疫死角和盲点,确保免疫密度、耳标佩戴率、圈舍消毒面均达百分之百,有效抗体检测合格率百分之七十以上,全面完成口蹄疫、禽流感、猪蓝耳病等免疫和农村圈舍消毒任务。上半年全镇实施动物强制免疫注射猪口蹄疫、蓝耳病各37100头,牛羊口蹄疫15600头,禽流感和新城疫391132羽,圈舍消毒7261间。认真落实屠宰场点驻场检疫制,落实专人负责,严把“生猪入场检查、待宰巡查、宰后检疫、无害化处理”四道关,确保屠宰检疫率达百分之百,真正做到让百姓吃到放心肉。

7、完成耕地力保护补贴工作,完成耕地力保护补贴面积54547.86亩,涉及全镇10775户,累计兑现金额达400多万元,确保百姓种粮积极性。

8、加强农业科技知识阳光培训,切实为农业生产提供技术服务,上半年组织生猪、山羊、家禽技术培训班两期,受训人数达150余人,组织柑橘、蜜柚、脆李田间技术培训5次,受训人数达1100余人。

9、加强渔业船舶的管理,加强渔业法的宣传,全面禁止捕鱼,上半年开展环湖检查6次,有效遏止了破坏渔业生产的行为。

农机产业发展报告范文6

关键词:装备制造业;发展障碍;对策建议

中图分类号:F4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08-0050-02

装备制造业是制造业的核心,是为国民经济发展提供技术装备的基础性产业,是各行业产业升级、技术进步的重要保障。吉林省装备制造业在全省工业体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如能切实找准发展障碍,对加快其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按我国的现行统计口径划分,装备制造业分为以下七大类:金属制品业、普通机械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按照装备制造业分类,汽车制造业属于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但是,汽车制造业是吉林省的第一支柱产业,有其自身产业发展的特点,基于地区工业经济发展的特殊性,根据《吉林省“十二五”规划》中的行业划分,本研究中的吉林省装备制造业不包括汽车制造业。

一、吉林省装备制造业发展现状与特点

(一)产业规模不断扩大

2011年,全省装备制造业全行业803户规模以上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1 640.1亿元,同比增长54.5%,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的9.2%,比上年高1.8个百分点,成为全省继汽车、石化、农产品加工后的第四大产业。吉林省装备制造业产业规模“十一五”时期也保持了较快的增长势头。2010年,全省装备制造业规模以上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1 066亿元,是“十五”末的5.4倍;与2005年相比,年均增长40%;占全省工业的7.9%,比“十五”末增加3个百分点。

(二)产业分布明显集中

吉林省装备制造业产业分布相对集中,在吉林省9个市州中,主要分布于长春、吉林和四平3个城市。长春的轨道客车装备制造、汽车制造专用设备、光电与医疗设备,长春和吉林市的风电装备制造业,四平的换热器设备制造,长春和四平的农机装备制造,在吉林省装备制造业中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省内装备制造业大部分骨干企业也坐落在长春、吉林和四平3个城市,如长客股份、长客装备、吉林明阳大通、四平巨元、吉林昊宇石化、长春中冶京诚、长春发电设备、吉林鑫达铸造、一汽铸造企业等。

(三)重点产品竞争力不断增强

近些年来,吉林省装备制造业产业规模不断扩大,同时也涌现出一批具有特色的、竞争力强的重点产品,在国内同行业中占据重要地位。长客股份公司的高速动车组和新型城轨客车,市场占有率达到70%,产品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生产能力和规模亚洲第一,而且世界一流的高速动车组系统集成、转向架、车体制造技术及各种城轨车制造技术已经掌握,代表当今世界最快的时速380公里高速动车组已经研制成功并投产。长春电炉公司的大吨位电炉、四平巨元公司的板式换热器、长春禹衡光学公司的光电编码器在国内同行业中位居第一。

(四)产业集群初具规模

自长春轨道客车股份公司入驻长春轨道交通装备产业开发区以来,以其为领军企业,搭建成集轨道客车整车制造、配件生产及供应、车辆维修及售后服务、研发检测试验和产业文化五位一体的世界级轨道客车产业基地。2011年1月21日,来自国内的28家掌控轨道客车生产制造关键技术和配套技术的企业落户长春轨道交通装备产业开发区,签约企业投资总额达到51.5亿元,投产后总产值将超过100亿元。此次签约将拉动长春轨道客车本地配套率提高10个百分点,使轨道客车本地配套率接近40%。

二、吉林省装备制造业发展面临的主要障碍

(一)产业结构不尽合理

虽然吉林省装备制造业在“十一五”期间得到了快速发展,但是产业结构也暴露出一些问题。2011年长春市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业完成产值257.4亿元,仅占全省装备制造业全行业的16.8%,表明具有明显竞争优势的行业占吉林省装备制造业全行业中的份额还很小。一些传统装备制造业的优势地位也没有得到巩固,原来吉林省装备制造业中享誉全国的“三机一车”(拖拉机、联合收割机、装载机、轨道客车),目前只有长客集团的轨道客车保持了较强的竞争优势。

(二)产业链条不够完整

装备制造业本身就是一个涉及到许多相关配套行业的产业,而目前吉林省装备制造业产业链条不够完整,主要表现为配套零件落后于整机发展,尤其是部分关键的核心零部件无法实现吉林省内配套,企业间缺少沟通协作。目前,轨道客车装备制造业和农机装备制造业是吉林省内的具有竞争力的产业,但是轨道客车省内配套率不超过28%,农机装备配套率不到20%,多为较简单的零部件,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的配套产品所占比例很小。吉林省内还无法满足风电装备的叶片、齿轮箱、电机、塔筒及其他相关配套件的生产。

(三)产业比较优势尚不具备

区位熵分析方法是常用的区域比较优势分析方法,如果区位熵值大于1,表明该产业在该地区的专业化程度较高,超过全国水平,意味着该产业在该地区生产较为集中,具有相对规模优势,发展较快,具有一定的比较优势。区位熵值越大专业化程度越高,比较优势越大。但吉林省装备制造业区位熵值为0.30,还远小于1,产业比较优势尚不具备。表1中显示,除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业外,吉林省装备制造业其他的各个行业区位熵值都小于1,甚至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区位熵值还小于0.30,其产业专业化程度不高,都还不具备产业比较优势。

(四)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滞后

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我国高端装备制造业仍存在较大差距,然而吉林省装备制造业与全国高端装备制造业相比也存在较大差距。2010年,吉林省装备制造业全行业产值1 066亿元,占全国的0.57%,而体现高新技术水平的吉林省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产值仅74.1亿元,占全国的0.13%,比吉林省装备制造业全行业占全国比重低0.044个百分点。近些年来,尽管长春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业发展很快,但相对于全国高端装备制造业的份额还很低,如2010年长春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业产值120.1亿元,仅占全国高端装备制造业0.75%,远低于吉林省装备制造业全行业占全国装备制造业的比重。

三、振兴发展吉林省装备制造业的对策建议

(一)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

吉林省装备制造业应遵循产业结构演化规律,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通过产业政策调整,影响产业结构变化的供给结构和需求结构,实现资源优化配置,推进产业结构的合理化和高级化发展,实现产业转型升级。吉林省装备制造业充分发挥现有基础,继续做优做强优势产业,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改造提升传统特色产业。全力做优做强轨道客车优势产业,培育发展风电成套设备和换热设备,改造提升农业机械、煤炭综采、矿用洗选和冶金冶炼设备、大型修井机、石油炼化设备、电力配套设备、汽车制造专用设备、光电与医疗设备等。

(二)大力发展中场产业

吉林省在加快推进装备制造业发展的同时,应创造有利于中场产业发展的环境。由于中场产业的企业大多为中小企业,因此,必须建立强有力的技术服务体系,帮助企业解决技术来源不足、技术和管理人才匮乏、发展资金紧缺等问题;提高装备制造业的系统成套能力,培育和壮大零部件配套产业,大力发展以装备制造业零部件标准化、模块化生产为基本特征的中场产业,增强吉林省轨道交通装备、风电装备、农机装备、换热设备、电力设备、石油机械等企业配套能力。

(三)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走自主创新之路,是提升吉林省装备制造业产业核心竞争力的必然要求。吉林省装备制造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必须完成从“制造能力”向“创造能力”的转变,将“产品优势”上升为“产业优势”。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自主创新体系,为装备制造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撑,引导企业按照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不同类型,以系统设计技术、控制技术与关键总成技术为重点,以掌握核心技术为目标,组织对关键性、前瞻性技术进行重点攻关,着力提高重大装备及配套产品研发技术水平,使吉林省装备制造业设备产品实现低附加值向高附加值、粗加工向精加工、普通产品向高新技术产品的转变。

(四)培育和发展高端装备制造业

整合吉林省装备制造业产业资源,培育和发展吉林省高端装备制造业,营造高端制造业良好的市场环境,制订和实施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培育计划。加大财政金融对高端装备制造产业的支持力度,强化人才培养和知识产权战略,重点发展轨道交通装备制造、智能制造、绿色制造和服务型制造,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实现吉林省装备制造业高端发展。围绕高端装备制造领域确定的重点发展方向,制定和完善高端装备制造业的扶持政策,集中优势资源,攻克一批高端装备制造业的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建成一批从事高端装备制造业核心技术研究发展的国家工程实验室。

参考文献:

[1] 2011吉林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1.

[2] 2011中国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1.

[3] 孙韬.东北地区装备制造业创新现状及对策[J].经济纵横,2011,(5).

[4] 张约翰.东北装备制造业竞争力评价及影响因素研究[J].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11,(4).

[5] 2011年吉林省发展报告[M].长春:吉林省人民出版社,2011.

[6] 吉林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吉林省“十二五”工业发展规划,2010.

[7] 吉林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吉林省“十二五”装备制造业发展规划,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