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下农业发展现状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当下农业发展现状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当下农业发展现状

当下农业发展现状范文1

前言

近年来,“栾川模式”成为河南省乡村休闲旅游在全国叫响的一张名片,经实地调研发现近6年来栾川凭借着其特有的区位自然优势,造就了一个优势产业,实现了从过去的工矿业为主转变为当下以生态旅游创造“绿色GDP”的较为先进的模式。这种发展方式恰恰迎合了当下我国大力推进农业“供给侧改革”和减少单位GDP能耗的现实。本文立足于栾川休闲农业发展现状,综合运用CNKI数据库及实地调研一手资料作为数据来源,论述其发展当下特点,并探索值得推广的促进休闲农业发展的动力因素,并以此为其他地区提供有效经验借鉴。

一、栾川休闲农业发展现状

(一)发展迅速,经营主体如雨后春笋般蜂拥而入。近年来栾川休闲农业经营人口来源于大量从传统从事耕作工作转为经营者,设立“农家乐”等形式的主体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尤其是以近6年来发展最为迅速,经营主体数量最高时达到了30%的年度增速,在当下也以平均15-20%的速度增长。

(二)规模较小,数量众多,且以家庭经营为主。栾川休闲农业家庭内部成员即为雇主也是雇员,完全类似于个体工商户的经营模式,内部组织结构不严密。截止到2016年栾川共有农家乐共35987家,其中重点旅游项目仅有同北京、上海等资金雄厚的地区合作开发的17个重点项目,比例很小。

(三)空间和时间分布不均。首先就空间来看,自然风景区受青睐,人文风景区则门可罗雀。例如老君山是中原名山伏牛山主峰,十大君山美景令人叹为观止,号称“伏牛三鼎”之首,文化积淀深厚,相传说是曾经老子修炼归隐之地,铁椽铁瓦的“放光金殿”老君庙始建于北魏,明万历后又续建救苦殿、太清观、道德府等。但是,景观价值和资源价值都如此丰富的老君山在除了“黄金周”“五一”以外的时间都是门可罗雀,来此地的的多为道教徒,出于信仰的角度来此地瞻仰。就时间来看,由于栾川山岭较多,风光秀丽夏季也不失为避暑的好地方,旅游人数则以仲夏、十一“黄金周”、“打春”和冬季居多。见图1

由图1可见栾川乡村旅游人数的时间分布不均,最高的10月份相比于最低的2月份更是相差3倍之多。

(四)经营地域集中,且“社团化”。当地的休闲农业主要以为游客提供餐饮、住宿。所以集中位于景点入(出)口出,或是内部,实地调研发现不同的餐厅之间定价相同,这是由于位于同一地域的经营模式相同的主体间往往结成类似于“工会”的组织,相互之间没有经营权上的相互影响,而只是在旺季到来之前,进行统一协商、定价,这样一来即避免了相互之间的恶性竞争,也有利于同一行业的相互交流学习,以提升综合服务水平。

(五)洛栾高速的开通对栾川旅游业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自洛栾高速开通以来,栾川旅游人数激增,秀丽的风光对于经济发展的作用开始得意发挥,由栾川乡村观光游客地域分布图也可见交通对于栾川旅游现状的影响,如图2所示:

由图可见,客源分布主要来源于本地和洛阳市,而本地居多,同时栾川本地居民到景区的消费主要以餐饮业为主,这也是老君山、等景区均距离栾川县城30分钟车程之内交通较为便利的因素。

二、栾川乡村旅游发展的动力因素

(一)政府支持,积极引导。早在2000年初,栾川县政府就立足于旅游资源丰富的优势,面对旅游经济蓬勃发展的机遇,明确提出了“旅游兴县”的战略,把旅游业作为一项新的支柱产业来支持培育,带动关联产业的发展的同时拉动县域经济的增长。

(二)因地制宜,突出特色。旅游休闲经济也是特色经济,特色是旅游经济的灵魂。栾川顺应当下生活潮流,合理利用、深度开发生态资源,着力打造休闲之旅。栾川还联合北京大学编制出《栾川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并经人大通过付诸实施,大力整合“山、洞、水、林、泉”旅游资源,全力推动旅游业由观光型向休闲度假型转变。

(三)基础设施完善。栾川先后投入3.52亿元不断改善通讯、交通、供电、供水等基础设施条件,洛栾旅游快速通道及洛栾高速为代表的一批干线公路相继建成通车,景区道路得到全面改善,基本形成了四通八达的公路网络。

三、栾川旅游业发展的启示

(一)因地制宜的发挥特色区位优势,创造自身发展条件。“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栾川多山地,交通不便,但是当地充分的利用了这一条件化劣势为优势,在发展旅游的基础之上创造基础公路设施建设的条件,“一石二鸟”。

当下农业发展现状范文2

去年局地苹果、梨等农产品去库存大战还未结束,今年新一轮的果品销售已拉开帷幕。受这两年来频频出现的农产品滞销影响,不少农户对农业种植到底该怎样搞存在严重的盲目情绪,未来农业之路如何走才能取得好成效也成为种植户们关心的问题。

回顾2015年的农产品销售市场,我们发现,同样面对市场洪流,和多数普通种植户陷入农产品低价、滞销的窘境当中无法自拔的情况不同,一些种植大户、合作社、农业庄园和涉农企业在市场上仍呈现出如鱼得水的态势,农产品销售火爆依旧。缘何如此,我们深入了解后不难发现,“高品质+打品牌+优渠道”的组合拳成为农产品得以优价畅销的关键因素,也成为农产品在行情不佳的市场中激流勇进的坚实保障。在这当中,高规格的品质筑成了农产品畅销的根基,优渠道加盖起农产品畅销的屋脊,而打品牌则似连接地基和屋脊之间的承重墙,打通农产品从田间到市场的梗结,为扩展好的销售渠道提供依靠。依靠好的销售渠道,农产品的销售和附加值抬升也有了保障。农产品畅销了、价高了,农户的种植效益自然就跟着趋高。

纵观传统的农产品销售模式,品质和销售渠道是整个农产品产销环节里被提及最多的要点,但农产品品牌打造却长时间不为人们重视。当众多工业制成品品牌被人们熟知且能有效指引消费时,农产品却因为品牌缺失,消费群体难以稳定等问题,饱受多变市场的冲击。同样是产品销售,工业制成品的消费行为当中不乏“我想买一部‘三星’手机”,“张三新买了一辆‘大众’汽车”,“这款‘西凤’酒评价不错”等类似有品牌的言辞,但在农产品的购买当中,却充满因缺少品牌指引,消费者难以买到质量统一、口味相同的农产品而来的苦恼。

但随着国人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购买符合自己口味和心意的农产品的期盼越来越高,这就对未来农业向品牌化迈进提出迫切要求。农产品品牌化不但让农产品对外有了自己特定的形象,能满足了不同消费者的嗜好外,还能让不同收入群体按照不同档次的价位完成采购。不但如此,在农业供给侧改革正于全国各地发力的当下,面对缺乏稳定消费群体,农户在多变的市场中保障乏力的农业发展现状,品牌化建设不但有助于农产品的去库存、提高农民的种植效益,也能补上我国较发达国家农业发展过程中品牌缺失这一短板,让农业发展更为规范和稳健。

而在打造品牌的过程中,除了家庭农场、农业庄园、合作社、涉农公司这些便于使用统一技术进行生产的农业经营主体可以参与其中外,普通农户也不妨通过多户的联合协作,合力塑造出一个属于自身的农产品品牌,以此来应对多变的农业市场。

当下农业发展现状范文3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农业经济;优化管理

引言

随着农村建设的不断推进,农业经济管理应结合当下市场经济的发展规律,合理组织和管理农业生产力,优化农业经济管理模式的同时,提升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推动农业经济效益以及农业生产力水平的提升,减少贫富差距,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促进农村社会的和谐发展。

1新农村建设环境下农业经济管理优化的积极影响

农业经济管理应根据当前市场经济的发展规律,合理的组织和管理农业生产力,优化农业经济管理模式,提升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推动农业经济效益以及农业生产力水平的提升,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1.1推动农业发展创新

当前,随着时代的发展进步以及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农业生产已经进入了新的时代,传统的农业发展模式已经难以适当当前的社会发展现状,现代化的农业必然是机械化、规模化、自动化、绿色可持续发展的农业。近年来,我国不断加大对农村地区的扶持力度,旨在推动农业发展模式的改革,加快现代化农业的发展速度。优化农业经济管理,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合理配置各项资源,科学利用农业生产力,可以有效突破传统农业发展模式的限制。同时,优化农业经济管理还可以促进农业发展创新,在当前建设新农村的背景下,农业发展已经不仅仅局限与传统模式,而是多元化发展,农业经济管理的优化可以推动农业发展模式以及农业科技的创新,进而推动农业现代化。1.2优化农村产业结构长期以来,我国农村地区的产业结构比较单一,主要以农业种植业为主,产生的经济效益与农民收入相对较低,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在当前新农村建设环境下的优化农业经济管理,可以促进农村地区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推动农业经济多元化发展。农业经济管理遵循市场经济发展规律,在市场经济下,农村不仅仅局限与发展农业种植业,同时还可以发展休闲旅游农业、农产品深加工产业等,甚至于可以形成一个完整的产业链,包括农产品种植、加工、销售等多个环节。农业经济发展模式的多元化势必会大幅提升农业经济的效益,有效推动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

2当前农业经济管理现状分析

2.1人才不足

农业经济管理水平直接管理农业生产力的发展以及农村地区的经济水平,农业经济管理需离不开高素质人才做支撑,如果无法有效解决人才短缺的问题,很难改变当前农业经济管理的现状。现阶段,我国农业经济管理相关人员普遍专业知识技能水平较低,对新生事物的接受能力和掌握能力有局限,知识更新速度较慢,管理人员很容易出现缺乏行动力、知识滞后等问题。虽然我国近年来出台了诸多惠农、助农政策,但是难以在基层贯彻落实,因此,农村经济发展受人才因素的影响,发展仍然比较缓慢。

2.2农业生产单位发展能力较低

1)我国农业生产活动长期受限于个体活动发展模式的影响比较深远,以传统小农经济为主,个体与个体之间缺乏有效的合作,规模与发展形式单一,获取的经济效益有限,这不仅导致农业生产单位的抗风险能力偏弱。2)由于农村地区缺乏大型企业的整合资源的支持,以家庭为单位的个体之间不具备资源整合的能力,导致各项生产要素无法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限制了农业的规模化、机械化发展。

2.3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水平较低

当前,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普及,促使诸多行业领域发生了深刻的变革,人类已经进入了互联网时代,信息传播速度加快,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更加多元化,但是在农业经济管理方面,信息化水平仍然相对较低。这一方面是由于信息化基础设施投入不足,缺乏相关软硬件设施,一方面是由于农业经济管理人员缺乏此方面的意识,尚未认识到信息化建设对农业发展的积极影响。现代化农业必然是依赖于高科技手段,传统的人工作业模式将逐渐被淘汰,因此,信息化是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信息化建设进程缓慢势必会限制农业经济的发展。

2.4农村地区金融体系不完善

在当前的社会背景下,农业生产模式已经逐步发生转变,传统农业生产模式正在被逐步淘汰,农业生产正在由劳动力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以及资本密集型发展,这表明我国已初步走上农业现代化的道路。但是由于我国农村地区的金融体系不完善,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农民的资本需求难以得到有效满足,这极大的限制了农业经济的发展。虽然,我国近年来加大了对农业发展的支持力度,出台了多项惠农政策,但是仍然无法有效改善当前的现状,因此,迫切需要完善农村地区金融体系,为农业经济发展提供资本支持。

3新农村建设环境下的农业经济管理优化策略

3.1加强人才培养

新农村建设环境下的农业经济管理优化需要依靠大量的专业人才方能得以实现,因此,培养专业的农业经济管理人才、优化农业基础硬件是当前的首要任务。只有加大人才储备,建立强大的农业经济管理人才队伍才能为农业经济管理优化以及农村地区经济发展提供必要的保障。农业经济管理人才不仅需要掌握扎实的理论知识,同时还要对我国农业发展现状以及发展方向有深刻的了解,为此,要加强对基层农业经济管理人员的培养,通过组织相关的理论知识以及专业技能培训,提升农业经济管理人才的专业素养,优化和创新当前落后的农业技术,积极与相关高校建立联系,定向培养人才,扩充农业经济管理储备人才队伍。

3.2推动农业规模化发展

现阶段,我国农村地区的生产模式主要以小农经济为主要形式,产业结构主要以种植业为主,整体而言效益不高,缺乏发展的潜力。对此,我国有必要借鉴发达国家的农业发展模式,推动农业的规模化发展,这不仅可以有效解决小农经济模式下,个体抗风险能力不足的问题,同时可以大幅提升农业生产效益,提升农民的收入水平。此外,发展规模化农业,还有助于机械化作业的开展,可以有效提升农业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而且以机械化作业代替人工劳作,还可以全面解放农村劳动力,促进农民多元化就业。纵观发达国家的农业发展历史,规模化是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借鉴已有成功经验,同时结合我国农村地区的实际情况,推动农业规模化发展,对于我国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具有极大的积极作用促进农村经济的健康积极发展。

3.3推动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建设

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普及推动了诸多行业领域的转型升级,创造出了更高的效益,因此,在农业经济管理方面也要积极尝试,加快信息化建设,增加在科技方面的投入,以此推动农业经济的发展。当前,互联网已经深刻的影响了人们的生活、工作、娱乐以及学习等方方面面,加快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建设,完善各项软硬件设施,不仅可以拓宽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同时也能加快农业生产信息的流通,以高科技手段指导农业生产。通过互联网可以精准了解市场需求,进而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组织开展农业生产活动,推动农业的精准化发展。农业经济管理人员要深刻认识信息化建设的必要性,积极转变自身的认知,接受并掌握互联网发展模式,并积极进行实践。3.4完善农村金融体系在新农村建设环境下优化农业经济管理,推动农村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必须要以完善的金融体系作为保障。在此过程中,政府部门要积极发挥自身作用,在贯彻落实国家各项惠农、助农政策的基础上,积极推动农村地区金融体系的完善,为农业经济发展提供必要的资金支持和保障。首先,政府部门要结合本地区的特色农业项目,适时优化以及调整各项政策方针,为农业经济发展提供各项便利的条件,推动本地区特色农业项目的规模化、产业化发展。其次,要积极引导当地相关企业与本地区的特色农业项目建立联系,推动双方建立合作机制,通过二者的合作实现共同发展。

当下农业发展现状范文4

关键词:有机农业 耕种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资源越发缺乏,人类一方面在寻找新资源和可替代资源的路上持续行走,另一方面通过实践日益明白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的重要性。早在1970年,美国土壤学家William提出了“生态农业”一词。这拉开了众国发展生态农业的序幕,而有机农业便是在生态农业的基础上发展而来。

一、 有机农业的概述

有机农业是一种完全不用化学肥料、农药、生长调节剂、畜禽饲料添加剂等合成物质,也不使用基因工程生物及其产物的生产体系,其核心是建立和恢复农业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和良性循环,以维护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在有机农业生产体系中,作物秸杆、畜禽粪肥、豆科作物、绿肥是土壤肥力的主要来源;作物轮作以及各种物理、生物和生态措施是控制杂草和病虫害的主要手段。

二、 有机农业与其他农业的区别

1.中国传统农业注重天人合一,采用人畜力等原始方式耕种,在农业生产中注重顺应自然,尊重自然界的客观规律,强调因时因地,因物制宜。虽然投入很低,但产出也很低。

2.化学农业利用机械化设备进行耕作,大面积种植单一品种农作物,利用农药化肥除草剂等化工产品,其特点是投入高,产出也高,但污染环境,是耕种环境不具备持续性。

3.有机农业吸收了传统农业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思想,继承了传统农业优良的耕作技术和病虫害防治手段,使用人力、畜力以及部分机械动力进行耕种,并用现代生态学知识加以总结;利用生物多样性和生物防治方法;使用抗性品种、采用生态模式;有机肥、绿肥、农家肥、生物肥料生物农药,具备较底的投入,高产出,环境可持续利用的特点。

三、 有机农业耕种的主要作用

1、提高土壤肥力,改善土攘质量

农业生产活动对土壤的污染,主要集中于农药、化肥和除草剂的使用、污水灌溉、施用污泥等几个方面。目前,我国每年要施用80—100万吨的化学农药,高毒农药占37、4%,其中对土壤造成污染的主要是有机磷、有机氯和含汞、砷等重金属的农药。由于施用方法和农药种类的影响,大约有50%左右的农药会进人土壤中。同时’由于锌、辐等重金属常与磷矿石伴生存在,极易通过磷肥的施用而被带入到土壤中,造成土壤中锌、福等重金属的累积。另外,大量的重金属会随着污水灌溉和施用污泥而进入到土壤中。有机生产中,严格禁止化学合成农药、除草剂和化学肥料的使用,并禁止使用污水灌溉和施用污泥,可以非常有效的阻断剧毒农药和重金属进入土壤的途径,降低农药和重金属在土壤中的积累。与常规农业相比,长期进行有机操作的土壤,其有机质含量、土壤团粒结构、微生物和有益生物的数量都能够得到非常大的改善。

2、减少温室气体排放

国际有机农业运动组织联盟在其负责的一次研究中,对常规农业和有机农业的温室气体排放进行了对比,证明有机农业对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起着重要作用。由于有机生产中,土壤微生物种群远较常规生产活跃。可以增加CH4的氧化性,从而减少甲烷的排放。另外,有机生产中不使用化学合成的无机氮肥,这就可以显著减少N02的排放。

3、减轻水体富营养化的危害

有机农业中,严格禁止化学合成肥料的施用,这大大降低了氮、磷等营养元素在土壤中的累积,从而有效地减少了这些营养元素进人水体的数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水体的富营养化。当然,水体富营养化还受水体地理位置、周边工业活动情况、气候条件等因素的影响,要想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还需要各个方面的协调努力。

4、规范野生采集行为。保护野生资源与自然环境

野生产品采集是一项重要的农事活动,可以为人类提供药材、浆果、坚果、茶叶等多种资源,是部分地区农民增加收人的一个重要手段。由于目前的大部分野生采集行为都是农民自发进行的,没有统一的管理,加之野生产品多是公有资源,大部分农民都是抱着多多益善的心理,对野生资源进行无节制的采集。这种采集方式严重影响野生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要实现野生资源的永续利用,当务之急是建立一套合理的采集机制,有机农业恰恰提供了一种切实可行的采集模式。GB/T19630-2005中严格规定,“采集活动不得对环境产生不利影响或对植物物种造成威胁,采集量不得超过生态系统可持续生产的产量”,并“制定和提交有机野生植物采集区可持续生产的管理方案”。最后,还必须对采集人员进行培训,在他们掌握了正确技术后才能开始采集。这样,就可以在最大程度上保障所采集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同时也保护了自然环境。如果能将国家强制性保护措施与有机采集模式结合起来,不失为保护野生资源的一个好办法。

结语

在农村环境日趋严重的当下,随着人们环境和健康意识的提高,有机农业在世界各国被提倡,并已然形成了发展趋势和模式,这是不容辩驳的事实。而这一事实其实也是在提示我们,也许人们需要重新界定和思考究竟什么是农业?什么是现代农业?虽然,中国传统农业存在各种问题,包括对环境的破坏,但是传统农业对土壤肥力的可持续维护、对各类资源的循环利用都使其具备环境友好型的特质。进入现代社会之后,机械化和化学农业提高了生产效率,但最终危及了环境和人类的身体健康。由此,我们需要根据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大力发展有机农业,进而既能满足粮食安全的需要,同时也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态环境的需要。

参考文献:

[1]高照全,戴雷,中国有机农业发展现状、问题和对策[J].安徽农业科学,2013,41(3):943-944.

当下农业发展现状范文5

关键词:乡村振兴;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困境与对策

新时期对我国现代农业发展也提出了新的要求。要严格遵循乡村振兴战略,充分认识到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在推动农业发展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了解乡村振兴战略下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现状,采取有效的应对策略,推动乡村农业经济实现可持续、稳定、健康发展。

1乡村振兴战略下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现状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贯彻落实,我国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给予了一系列政策支持,例如粮食生产直补、农产品价格补贴、农业税减免等。对于一些农业经营主体产业,例如畜牧养殖产业、农产品加工产业,也出台了政策扶持;对一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例如农业企业、家庭农场,均提供了贷款优惠;对一些农业领域的社会化服务组织,例如农业生产托管服务组织,给予了财政拨款。上述政策方针的实施,有效推动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发展。在众多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中,家庭农场发展较快。截至2018年年底,由农业农村部门认定的家庭农场已经上升至60万个,相较于2015年增长了两倍多。同时,以农业企业为代表的龙头企业也迅速崛起。在我国农业农村部2018年公布的农业产业重点龙头企业名单中,共有1095家企业达到监测标准[1]。龙头企业有效整合了农业资源,实现了农业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发展,带动了更多农民脱贫致富。由此可知,在乡村振兴战略的指导下,我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得到了迅猛发展,打破了传统小农产业“一家独大”的格局,但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过程中,依然有一些问题需要解决。

2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面临的困境

2.1土地流转问题

与传统农户相比,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生产经营规模大,土地、人力资源要素配置更合理。土地流转是整合土地资源的主要途径,但目前依然存在一些问题,具体体现在以下方面。首先,农户虽然对自己名下的土地拥有承包权和经营权,但在具体行使时仍会受到基层行政部门的干预,导致土地承包、经营混乱,引发土地纠纷问题。同时土地分配方法缺乏创新,仍停留在以往“增人增地,减人减地”的单一分配方式,期间由于涉及多方利益主体,使得土地产权关系较为混乱,阻碍了土地顺利流转[2]。其次,在土地具体流转过程中,缺乏规范有效的合同约束,没有在公证程序见证下进行流转,为后续土地纠纷埋下了隐患。再次,土地流转机构没有很好地发挥自身职能作用,在日常工作开展中,只局限于简单的土地确权登记工作,没有做好土地流转政策的解释宣传工作,无法有效地解决土地流转纠纷,限制了土地流转的发展,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产生了不利影响。

2.2人才匮乏,配套产业发展滞后

首先,与城市相比,农村地区各方面条件相对落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过程中很难吸引高素质专业型人才。同时农村在户籍、土地、社保方面仍存在很多问题,难以留住人才。其次,农业科技、农业保险等相关配套产业发展缓慢,阻碍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在发展过程中需运用多种农业科技,但是一些家庭农场、种粮大户由于自身因素或其他因素影响,尚未意识到农业科技的重要性。同时农业科技推广效果差强人意,无法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供良好支持。再次,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对农业保险缺乏深刻的认知,推广部门对农业保险的参保资质、保险范围等缺乏有效宣传,再加上我国农业保险险种单一,无法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提供良好的保障。

2.3农村金融发展缓慢,缺乏充足的资金支持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对于资金的需求量较大,迫切需要金融业的支持。然而当下农村金融发展缓慢,农民获取农业金融贷款的方式比较单一,通常依赖于农村信用社和农业银行。由于在农业生产经营时,通常需要面对自然与市场双重风险,投资收益回报时间较长。金融机构在借贷时会存在诸多顾虑,导致农业金融借贷限制条件较多,多是小额贷款且期限短,无法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供充足的资金支持。当前由于农村土地产权关系尚未彻底厘清,在实际进行金融借贷时,无法将土地作为贷款抵押物。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在发展过程中很难获得资金支持,资金周转困难,降低了发展速度。当前农村金融产品比较单一,难以满足不同类型的农业金融借贷需求。

3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发展对策

3.1完善土地流转程序,加强土地资源整合

完善土地流转程序,加强土地资源整合,能够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来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使其能够不断扩大农业生产经营规模,实现更好的发展。首先,落实土地确权工作,明确土地经营权、承包权,进一步推动土地资源的整合。其次,完善土地流转程序,结合土地流转实际,简化流转程序,搭建土地流转服务组织机构,进一步增强土地流转机构服务能力。进行土地流转时,签订规范、合法的合同,明确合同内容权责,避免后续引起不必要的土地纠纷问题。在此基础上,还可以创新土地流转服务方式,充分利用互联网时代信息技术的优势,搭建土地流转服务信息化平台,从而为农业企业、农村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供便捷的土地资源和整合流转服务。再次,尊重农民土地流转的意愿,由农民自主选择采用何种方式进行流转,禁止基层政府机构干预,更好地保护农民自由流转权利。与此同时,做好土地流转规范化指导,降低后续出现土地纠纷问题的概率。

3.2加强人才培养,推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配套产业发展

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过程中,面对人才缺乏的困境,需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首先,相关政府部门应提高认识,打破城市与农村之间户籍、土地和社保等体制性壁垒,鼓励高素质人才向农村流动,完善福利措施,从而更好地引入人才、留住人才。在此基础上,还应鼓励大学生回乡创业,并为其提供税收优惠政策,鼓励大学生投身到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产业化发展事业中,从而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提供更多优质的人才。其次,在乡村振兴战略的指导下,应从产业发展、自然生态改善、精神文明建设等多个层面入手,进一步推动美丽乡村建设,将农村建设成生态宜居的家园,改善农村生活条件,打破人们对农村固有的落后、破败的印象。再次,在推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过程中,还应从相关配套产业入手,推动农业科技、涉农保险等相关配套产业的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应深刻认识到农业科技在农业生产中的重要作用,将目光放长远,通过引入先进的农业机械设备,提高生产效率。基层农业科技推广部门应进一步加强农业科技的推广工作,引入奖惩机制,加强绩效考核,有效激发农业科技推广工作者的积极性。最后,对于农业金融产业,同样需要加大建设力度。各级政府应立足于基层农村,做好涉农保险的宣传工作,引导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认同涉农保险。政府部门应通过加大涉农保险的财政补贴力度,鼓励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购买农业保险,更好地保障农业生产。农业保险机构应积极创新农业保险产品,进一步扩大农业参保范围,充分发挥农业保险的作用。

3.3落实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发展农村多元金融主体建设

首先,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在扩大经营规模时,通常需要进行金融借贷。为有效解决当下农村土地贷款抵押面对的种种问题,除了要做好农村土地确权工作,还应明确土地抵押担保方式,确保通过确权后的土地能够获得相应的贷款,推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实现更好的发展。其次,进一步推动农业金融产业的发展,积极发展一些其他资本类的金融机构,不断丰富农业金融贷款方式,解决新型农业主体贷款难的问题。再次,在金融业进入农村市场的过程中,需要加大把控力度,规范市场准入机制,以免对农村整体金融市场健康发展带来不利影响。最后,立足于农村金融产品,做好产品创新工作。基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不同金融借贷需求,提供不同的金融产品,使得农业金融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提供良好助力。政府应加大扶持力度,通过采用补贴、税费减免、政府担保等方式扶持农村金融机构发展,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提供更为优质全面的金融服务。

当下农业发展现状范文6

关键词 互联网+农业;网络化;现状;问题;对策;贵州安龙

中图分类号 F3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01-0344-01

安龙县提出建立农产品互联网销售平台,迅速搭上数字信息化快车,率先跻身农业产业网络化发展前缘,让农产品宣传营销始终紧跟时代步伐,为推动农业现代化和建设现代高效山地农业抢占制高点,夺取广阔的发展空间。通过积极酝酿和运作,2014年初从机构人员组建、产业链接衔接到相关产品及物资组织到位、网店运营销售等环节便逐一见诸行动。这正好与省、州、县各级相继提出来的“互联网+”和“三抓”(抓市场、抓销售、抓品牌)在策略和措施上相契合,因此可以说安龙县在“互联网+农业”上已先声夺人地走在前列。

1 安龙县“互联网+农业”发展现状

1.1 淘宝贵州安龙馆建设情况

“淘宝网特色中国贵州馆安龙运营中心”是安龙县“大电商”平台业务板块之一,于2014年9月正式运营,主要采用O2O运营方式,快速整合地方特色的农产品资源,积极开创农村电子商务的“安龙模式”,成为农村电商发展的新亮点。

目前,该中心已整合黔西南农特产品企业近100家,产品200余种,上架产品包括兴仁、安龙、贞丰、普安、册亨等地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产品。并开始在其他几大平台投放产品,包括贵州省电子商务云安龙馆(县级馆)、淘黔宝安龙频道、店连店安龙运营中心等,为“货通全国”畅通渠道。同时,引导帮助30余位青年从事互联网电子商务,新开淘宝店铺、微店店铺、微卖店铺近100个,店铺产品涵盖农产品、特色产品、民族工艺品、化妆品、服装服饰等。据统计,截至目前,淘宝安龙馆线上线下总营业额约800万元,其中网络销售近400万元,占总营业额的近50%[1-2]。

下一步,安龙县还将进一步推进农村电子商务进村进寨工程,在安龙县城建立农村电子商务集散中心,在全县范围内建设10个“新农活”农村电子商务(试点)项目,主要经营话费电费代缴、银行转账汇款、火车票飞机票订购、旅游旅行服务、农具农药化肥代购、家具家电购销服务、农产品代销代卖、百货零售批发等,培育一批有电子商务知识、懂经营、会管理的新型职业农民和农村青年,使他们在精神上和物质上拥有成就感和归宿感,进一步激发他们的创造热情,把农村建设成富有现代信息化的活力乐土[3-4]。

1.2 其他网络销售信息平台建设情况

当前,立足黔西南州丰富的农产品资源和特色食品等产业优势,面向广阔的市场空间,打响生态品牌、有机品牌,为了进一步拓宽网络销售渠道,结合落实“三抓”(抓市场、抓销售、抓品牌)的思路和要求,打造营销本地产品、引领青年创业的平台,带动农业及旅游等相关产业的快速发展,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为推动现代农业发展开创更加广阔的前景,与安龙县农产品宣传和销售相关的各种信息平台如雨后春笋般纷纷崛起。这些线上线下一体化体验店等销售形态的产生,使消费者不仅可买到正宗的产品,在价格上还能享受优惠,大家非常乐意接受。

按照这种新的渠道及模式,安龙仿野生铁皮石斛、坡脚乡纯天然红糖等网上销售正如火如荼地进行着。其中尤以海庄村销售蜂糖等农产品的做法最为突出,在各级领导及有关人士的重视和努力下,搭建起全国农产品商务信息平台,立足于宣传海庄的基础上,对蜂糖、优质米等当地农特产品实行信息上网。在加强产品开发的同时,进一步结合旅游资源开发及相关形象打造等方面加强宣传,相应提升农产品的知名度、美誉度,逐渐树立起品牌形象,实现网上销售。当下,“海庄蜂糖”系列产品已小有名气,销售火爆。

2 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发展中遇到的一些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为:一是物流成本高,物流包装不规范。由于物流体系尚不健全,某种意义上还处在“发零担”的水平,配送各环节运作不规范,对利润的趋从和追逐拉高物流成本。不仅如此,包装不规范问题也普遍存在,且严重影响销售商品到达买家手中时的形象和感官接受度。二是产品包装参差不齐。由于缺乏较系统的开发,有些农产品还停留在小生产水平,其商品性还未得以很好的显现。三是产业链相对薄弱。生产销售链接不对称,受生产季节和销售淡旺的影响,往往有买家下单时缺货,货源充足时又出现积压。四是产品证照方面有欠缺。地理标志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等认证缺乏。缺乏有关认证的产品在销售中难以挤进一定的销售渠道和平台。

3 对策

3.1 国家出台相关政策,全民参与发展

对“电商”及互联网方面存在的一些共性问题,希望国家出台相关政策,并动员全民共同来参与解决,形成良好秩序,推动良性发展。就农产品营销来说,相关的基地建设、品牌创建、农产品(商品)供应、物流配送等涉及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的方方面面,似乎已不单是一个网店的问题。

3.2 加强品牌创建,推动规模产业发展

对于有规模、发展已较为成型的农业产业,鼓励走大宗订单农业的路子。但对于具有地方特色而又一时难以做大的优质农产品,应该考虑从品牌创建、上市相关手续办理等方面给予支持和帮助,使之成为填补市场空间、体现地方特点的不可或缺的农产品和商品。与旅游开发、形成旅游商品的思路相结合,网店销售大多属于这个范畴。

3.3 规范生产销售环节,扩大产品推广

据不完全统计,安龙县的地方小吃、土特产、工艺品、旅游商品与农业有关的逾100种,外来人员接触或知道后感兴趣的很多,偶有带到外地被人们接受的也很多。但一旦要组织销售时,往往发现从生产到销售各个环节都极不规范,很难形成批量商品和品牌销售,亟待形成相关机制。

3.4 壮大农业产业发展,加强与相关产业的联系

“互联网+农业”绝不仅仅只是一个开网店的事情,随着大数据大营销的不断发展,一个本来就客观存在、不容回避的矛盾及问题再次凸显出来,这就使问题和矛盾又回到了农业产业的发展壮大上来。应做大做强农业产业的源头活水,并与相关产业和领域联系起来,形成一、二、三产业联动互动和大产业、小产业各种产业相互协调配合、共同发展、百花齐放、相得益彰的格局,真正以联动互动促联创共创。只有形成了强大的农业及农业产业,才会有真正的“互联网+农业”。

4 结语

总之,切合发展需要,应以一种更加积极的姿态融入时代的洪流,不断把“互联网+农业”推向新的高峰。希望在不久的将来可以探索出一条加快促进农业生产智能化、农业信息服务便捷化、农业管理高效化、农产品营销网络化发展的道路。开创全新的综合服务模式,利用互联网技术改造传统农业的生产、流通方式,通过互联网提供农业技术、物资甚至融资上的服务,拓展农产品定制、农村现代物流等领域服务。使“互联网+农业”真正活起来、火起来。

5 参考文献

[1] 刘文军.运用“互联网+”思维 促进黑龙江现代农业快速发展[J].北方经贸,2015(6):53-54.

[2] 蒲济.互联网+农业创新发展新模式:“聚分享”大数据综合平台农业布局三部曲[J].经济,2015(6):85-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