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采购管理的价值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采购管理的价值范文1
【关键词】财务管理;经济管理;价值管理;现金流量;经营效率;财务政策;企业竞争力
0 引言
财务管理内容按管理对象划分为筹资管理、投资管理、股利分配、营运资金管理理。而财务管理价值观是贯穿于财务管理活动中各个环节中的理念。企业会有不同的财务管理价值观,因此不同的价值观体现在财务管理活动中也不尽相同。
1 价值管理的内涵和特征
1.1 价值管理的内涵
价值管理的实质就是为了实现价值创造,最大限度的增加股东财富,从而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为了实现价值最大化,管理者必须做到以下两点:
第一,使企业获得稳定而持久的现金流量。企业如果可以为股东创造价值,但自身经营产生的现金不足以支持销售增长,会遇到现金短缺的问题。企业可以采取以下四种措施:A.提高经营效率,应对现金短缺。具体包括减低成本,提高价格,降低营运资金等措施;B.改变财务政策。具体包括停止支付股利和增加借款比例;C.增发股份。前提是所筹资金要有更高的回报率,否则不能增加股东的财富;D.兼并成熟企业。
第二,使企业充分利用现金剩余。如果企业自身经营发展速度缓慢,经营产生的现金超过销售增长的需要,就会出现现金剩余。那么企业首选内部投资,扩大产销规模,增大市场份额。此外,还可以收购其他业务,扩大企业规模。如果仍有剩余现金,则可以增加股利支付,回报股东的投资。
1.2 价值管理的特征
在现代企业中,价值管理在日常经营活动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这说明企业传统的管理理念受到了冲击,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价值管理从战略的高度来发现企业价值的驱动因素,亦要求管理者乃至企业上下的员工将价值创造的理念深入日常工作中。可见价值管理必然有其独特的魅力。它具有以下特征:
(1)以股东价值最大化为目标。价值管理将股东财富最大化为其最终目标和根本出发点。股东作为企业的所有者,他们创办企业的目的是为了最大限度的获得财富。价值管理充分考虑到企业价值是否能够给所有者带来未来报酬。除此之外,价值管理也充分考虑了利润取得时间,通过考虑货币时间价值来确定今年获利500万与明年获利500万哪一个更符合企业的目标。价值管理也同时考虑投入和产出相配比的原则,不会只考虑所获利润而忽略资本额的投入量。更为重要的是,价值管理将风险因素融入到整个管理活动中来,更深化理解了200万现金和200万应收账款对企业的真正价值。由此可知,价值管理注重的是机会成本的观念,更关注的是企业实际价值。
(2)以未来现金流量管理为中心。现金流对于企业而言,就像血液对于我们的身体。只有保持血液的充足和流畅,才能保证身体的健康。因此,对于企业而言,现金流为王。在衡量企业绩效的时候,往往会利用利润指标来评价运营状况。但是只片面的考虑利润水平,并不能衡量公司可支配的财富。企业若想获得持续发展,现金流入量必须大于现金流出量。价值管理作为一种理念,同时也将现金流为中心的管理思想渗透到企业的日常工作中。价值管理不局限眼前利益,强调未来长远的持续的现金流回报,从战略的高度制定集中收付款管理、集中投融资管理、现金预算管理等制度,确定最佳现金持有量,合理确定资本结构,充分利用盈余现金,从而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的目标。
(3)注重价值创造的因素。价值管理承认企业价值的多因素驱动,认为影响企业价值创造的包括财务因素和非财务因素。财务因素主要有投资资本回报率、资本成本和增长率。投资资本回报率反映企业的盈利能力,与投资活动和运营活动正相关。资本成本反映权益投资人和债权人的期望值。投资成本与价值创造成反方向变化。增长率的高低虽然不能决定企业是否创造价值,但却可以决定企业是否需要筹资,是制定财务战略的重要依据。价值管理在企业实现财务管理目标的过程中,还考虑了非财务价值驱动因素,在客户需求、内部流程、学习与创新等角度挖掘价值提升的空间。价值管理充分考虑各利益相关者的要求,协调多方利益,并注重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相结合,在可持续发展的过程中,寻求多方利益总和最大化。
(4)以价值创造为理念。对于认同价值管理的企业,与其说价值管理是一种管理方法,不如将其定义为一种管理理念。在整个组织中,将价值创造确定为核心价值观,并将价值创造的思想渗透到日常工作中。企业管理者也要将价值创造的思想应用到战略的制定、长期短期目标的确定中。在管理实践的工作中,积极探索以价值为基础的财务管理模式,努力构建以价值创造为评价指标的绩效考核体系。企业经过运用先进的价值管理理念,可以有效的为员工提供明确的方向。当员工的行为符合价值理念的要求时,管理者会给予正强化,使价值创造的思维理念趋于稳定。
2 价值管理――财务管理价值观的主线
在信息社会,企业的管理手段、管理理念都将发生根本性变革。人们开始更注重追求未来而不只是眼前的收益,这正是价值观的转变。价值管理的核心是价值创造,其目的就是要更好的进行价值创造,实现股东财富的最大化。决策者以价值最大化做为企业的理财目标,并以此约束各种财务决策的做出。这个过程实质是决策者基于企业所处的外部和内部环境形成一种重视机会成本、承认公司价值的多因素驱动、以未来现金流量管理为中心和以价值创造为导向的财务管理价值观。这些价值观正是价值管理所具有的特征。它们注重企业实际市场价值创造,能够协调多方利益,合理控制现金流量,可以有效的引导企业改善决策与经营,加强管理创新。
3 基于价值观的财务管理模式的构建
传统的财务管理模式,一般是以财务管理目标为出发点的,这就忽视了财务管理价值观在财务管理中的重要作用,当然就更不会将财务管理价值观应用到实务中去。而本文构建的基于价值观的财务管理模式,正是为了试图解决这一问题。下面,以一个结构图来构造价值观的财务管理模式。
如图1所示,本文提出的基于价值观的财务管理模式是以财务管理价值观为基石,以价值管理为主线的一个模型。理论上以企业财务管理目标出发,以货币时间价值、风险价值和企业价值为基本财务管理理念,全方位对接财务管理内容,从实务上依据财务管理价值观的指导创造价值,实现财务管理目标。对这一模型的解释如下。
(1)以财务管理价值观为出发点。笔者认为财务管理价值观决定财务管理目标。因此,这一模型将财务管理价值观在财务管理中的重要性彰显出来,为财务管理价值观的建设和更好地发挥作用奠定了基础。
(2)以价值管理为主线。这一主线贯穿于理论研究领域。而理论的研究,就是为了更好的指导实践。因此在财务管理的实践活动中,价值管理发挥着价值创造的导向作用,从而判断财务管理活动是否为企业增加价值,以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的目标。(下转第162页)
(3)以货币时间价值、风险价值和企业价值为基本财务管理理念。这在财务管理价值观建设过程中,提出适应企业内外环境变化的理财观念起到借鉴作用。
4 结束语
总之,这一模型将财务管理价值观的重要性凸显出来,财务管理理论得到了完善,同时也为企业提供了一个崭新的管理模式和创新的管理理念。
【参考文献】
采购管理的价值范文2
关键词:建筑企业;物资采购成本;造价控制
Abstract: In the current market competition is unusually intense background, strengthen the control and management of material procurement costs of construction enterprises, to reduce housing construction project cost, improve the enterprise profit level, has the very vital significance.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main factors affecting construction enterprise project cost in procurement costs, and further from the macro, micro two angles proposed 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for strengthening material procurement cost control, strengthening cost management of construction enterprises.
Keywords: construction enterprises; procurement cost; cost control
中图分类号:TU723.3
在如今日益激烈的竞争环境中,建筑施工企业要想求得生存和发展,就必须加强成本控制与管理。在工程项目中,建筑施工企业往往把工作重心放在招投标报价与技术创新等方面,而忽略了采购过程中管理的重要性,采购管理对物资采购成本的控制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在成本控制中也起到了基础作用。采购活动是工程项目造价的出发点,低成本策略可以最大限度地降低采购成本,确保企业能够获得更多利润,更加有利于企业的生存和发展。
一、影响建筑企业工程项目造价中物资采购成本的因素分析
在实际生产中,企业普遍以广义采购成本为基础,以可见成本与隐性成本的分类方法进行工程项目成本计算。根据这种分类方法,影响建筑企业工程项目造价中物资采购成本的因素分析如下。
(一)可见成本因素
1、采购价格。也就是广义采购成本中的购买价格,它是企业通过任何方式取得的采购报价,是生产成本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衡量采购成本高低的最重要指标。在建筑企业工程项目造价中影响采购价格的因素有:一是采购价格,根据工程项目具有对单一产品如水泥等的依赖性较强的特点,可以尝试建立长期的合作伙伴,在相互信任的前提下降低缺货成本与购买成本之间的差异;其次是采购价格的底线,采购价格的底线会对一个工程项目造价带来最直接、最根本的影响,只有在充分计算了企业的采购价格底线的基础上,才能进行正确、及时的报价;三是采购原材料的供需关系,由于一般的工程项目的建造时间都比较长,因此可以根据当时的市场情况和对未来一定时间的市场脉搏的较强感知能力,对原材料进行买卖以节约采购成本;四是采购数量,采购数量的增加可以带来相应的折扣,企业应当在原材料数量的积压与采购折扣之间进行衡量,力求将采购成本降到最低。
2、交易成本。在进行原材料采购时,要对原材料进行检测与交易时,都需要花费一定数额的成本费用。
3、运输成本。一旦采购结果确定,进入采购实施阶段就会涉及到所采购原材料的运输问题。采取哪种运输方式,在运输过程中采购方与供货商以及承运方之间的付款、损失、损毁赔偿权等都会产生相关费用,造成采购成本的增加。在这期间所有产生的费用构成了运输成本,也是采购成本的重要组成部分。
4、质量成本。质量是建筑企业的生命线,所采购原材料的质量直接决定了工程项目的质量。一致性成本、不一致性成本与最终使用成本三者共同构成了质量成本。因此,为了保证物资供应方与采购方所要求的质量一致,采购方需要付出相关费用,也就形成了质量成本。
5、运营和物流方面的成本。企业需要付出相关的费用在物资采购过程中对各种形态的采购物资进行有效的协调管理。因此采购的运营与物流费用也是采购成本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隐性成本因素
通常人们把人力、物力、财力、信息等不易衡量的资源,称之为隐性成本。对隐性成本进行分析与研究,也能够降低采购成本。
1、人力资源成本。人力资源重点考察的是人,也是最难衡量的因素之一。一方面因为采购人员的素质,直接决定了一个企业的采购水平,可以起到降低项目成本的作用;另一方面因为采购人员的数量直接影响了采购成本。
2、资金周转成本。由于项目总的物资采购数量固定,因此采购的次数与进货时间会对项目的资金流量产生重大的影响,直接决定了企业的财务成本。一般来说项目的需求量是一定的,采购次数的变化会带来房屋占用与管理费用的相应变化。所以,合理得利用库存,加快库存的流转可以提高资金的使用效果。由于采购材料、采购资金与材料库存在时间匹配上有可能存在不一致,可以充分利用时间差,有可能节约数量可观的隐性成本。
3、信息利用成本。物资采购的数量是以对项目运作情况和工程进度等信息的了解为基础的。因此在如今的市场环境下,市场化程度的集中与信息高度发达,需要支付一定费用来获取与工程项目造价中物资采购相关信息,这也伴随着产生了信息利用成本。
二、加强物资采购成本控制,强化建筑企业造价管控的措施
(一)宏观角度措施
1、优化采购制度,做好采购成本卡控。采购是工程项目成本优化的关键环节,只有完善采购制度,明确采购计划制定、审批、方式及相关部门责任,从制度上卡控过程实施,并合理管控采购渠道,逐步建立供应商档案,为企业日后的采购进行比对和参考,便于对供应厂家信誉及原材料的筛选。同时,及时将物资采购价格进行归档,定期收集物资供应信息,通过数据统计分析,研究采购市场价格波动的本质原因和供需比,阶段性评估现有价格。
2、分析比对价格,降低材料采购成本。成本控制是企业物资采购的首先目标,针对不同现状将制订相应对策。如资金雄厚的企业可采用一次性付款等结算方式来获取价格折扣来降低采购成本;公开招标可以通过供货商相互竞争来获得采购价格底线;根据市场供需、地域性、季节性差异进行采购囤货,在获取低价同时也可能造成原材料的成本积压;运用网络信息资源,缩短供应链,直接向制造商订购,减少材料采购供应商中间环节,建立长期合作关系,互惠互利同时,也收获稳定可靠的技术及售后保证。
3、充分调配资源,合理配置人力。优秀人才德才兼备,在业务技能及能力知识上出类拔萃,同时他们也掌握了企业一半的资金。在实际工作中,企业可以通过技能轮岗,师徒帮带,不断强化员工技能整体水平,优化人员知识结构,发挥人力资源调配最大优势。
4、细化业务流程,规范业务操作。将企业采购部门工作进行细化,规范业务流程,实施专人分工,跟踪项目落实,实时过程卡控,及时进行反馈,最终达到合理预算。一方面缩小了员工的业务范围,使其在本职工作中不断提高效率;另一方面通过分工和内部牵制,降低部门之间营私舞弊。
(二)微观角度措施
1、原材料库存管理。广义采购成本分为取得成本、储存成本和缺货成本。三大成本是相互联系的,甚至会呈反向变动。因此,需要综合考虑成本性态,使成本总和最小。因此,工程项目造价中物资采购成本需要集中考虑其综合成本。原材料在使用过程中尽量做到及时补给,库存管理需建立库存警戒值,确保供需平衡。同时结合每日需求变量,提前做好采购,确保供应中断损失及储备成本之和最小。
2、采购管理。概算是工程项目造价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通过概算,不断分析工程项目中相应物资的需求量。在成本因素的前提下,结合概算结果及工程项目的完工进度进行综合分析,研究项目期内的采购次数及数量最小值,确保储存成本与缺货成本最小。
3、固定资产管理。固定资产的支出费用也是价值不菲,所以,采购固定资产也构成工程项目造价中重要的一个环节。固定资产的管理分为两方面,一方面结合企业需要,评估固定资产在其的战略地位,购买或融资租赁相应必备固定资产,通过递延的形式缴纳,起到延期付款与节税的作用;另一方面针对阶段性使用的固定资产可以考虑适时的经营租赁,减少成本支出和设备使用过程维护。4、商业信用。企业在业务运营过程中,和其他企业之间逐渐建立起商业信用,
4、商业信用。在与其他企业的业务往来过程中,企业会逐渐建立起商业信用,在规定的折扣期内,企业也可以获取免费的信用。但是企业有可能在实际工程项目中存在资金短缺的情况,需要考虑放弃部分商业信用,这会付出相应的代价。因此企业应该确保放弃商业信用与缺货成本而付出的代价之和最小。
5、节支增收。为了更好地控制工程项目的造价成本,除了采取上述措施外,建筑企业还需要“开源节流、增收节支”。其一,在“节支”方面,重点工作是加强项目材料费用和劳务分包费用的控制。一个项目的材料费用在项目成本中占有较高的比例,通常情况下不低于50%,所以,材料费用的控制是项目成本控制的重点,其中又包括材料消耗数量的控制和材料购买价格的控制。如:在材料消耗数量控制上,建筑施工企业应根据企业自身的管理水平和施工现场的实际情况,参考定额数量,合理确定材料消耗额度,并必须配套一定的奖惩措施,节约了要进行奖励,非必须原因超耗浪费要承担损失,以提高大家节约材料的积极性;在材料设备购买单价控制上,成本控制人员必须参与大宗物资设备采购招标,必要的时候根据项目中标情况提出材料设备参考价,定期进行小宗物资材料单价比较,并参考项目中标单价情况提出费用比较清单。此外,建筑施工企业进行劳务分包时,除了劳务谈判确定分包队伍外,劳务招标也是经常采用的方式,并注意做到:尽可能采纳比较有竞争力、有信誉的劳务队伍参与施工;不要无原则压低劳务分包单价,要对劳务分包的成本做到心里有数,避免吸纳低于成本价的劳务队伍进场施工;可能的情况下,拿出部分资金用于奖励劳务队伍,规定在施工质量、进度、安全达到较高要求的情况下,劳务队伍可获得奖励,以提高劳务队伍施工积极性,施工企业、劳务队伍达到双赢。
其二,在“增收”方面,其对象主要是业主单位,要以三个方面为重点:承包合同、优势单价、技术与造价有效结合。因此,可以通过以下途径:合理利用承包合同中有利条款,必须充分认识到合同的重要性,相关条款要反复研究,仔细推敲,发现漏洞,有效利用;合理利用优势单价,在施工的过程中,要注意抓住设计变更的有利机会,尽量利用不同的施工工艺的特点,尽力说服业主进行设计变更,增加优势单价的工程数量,从而谋取更大的利润;注重技术人员与造价控制人员紧密配合,由于技术人员因本身工作特点的限制,对施工成本方面的了解不足,在这些情况下,成本控制人员应积极参与施工方案的制订,在确保达到设计要求的前提下,为项目谋取更大的利润。技术人员应提出能够达到设计意图的几套方案给成本控制人员进行比较论证,并将论证的结果作为确定施工方案的量化依据。重点强调这上述三个方面的目的,是为变更索赔提供有效依据,争取最大收益。
三、结束语
在建筑企业工程项目中,物资采购是整个工程项目中非常重要的一环,物资采购进行得正确及时,才能确保项目的顺利开展,确保企业的利润最大化。如何对工程项目造价中物资采购成本进行合理有效得控制,这是所有建筑施工企业在未来发展中一直需要关注和解决的问题。
参考文献
1、马蓉:《建筑施工企业降低物资成本的管理方法》,《山西建筑》,2012年第23期
采购管理的价值范文3
关键词:项目管理;采购成本控制;手段
中图分类号:F25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12-00-01
项目管理是对一个工程项目从最初实施到最终实现项目目标这一过程进行有效控制和管理。为满足客户对工程项目的质量要求,在项目前期的采购过程,需完善采购计划,合理使用工程资金,控制采购成本。合理控制采购成本直接影响项目执行效果,因此,及时发现、解决采购问题,合理配置采购资金,是项目管理过程中控制采购成本的主要途径。
一、控制采购成本面临的主要问题
1.采购相关人员素质低。采购人员是公司重要决策的参与者之一,采购人员素质高低是影响采购执行力的关键因素。因此,采购人员个人素质相对其他因素会对采购成本控制造成重要影响。采购人员素质低的具体体现为:
(1)采购管理的整体统筹上缺少相应认知。采购人员对采购管理制度视而不见,形成盲目采购,造成采购资金浪费的直接原因。(2)采购流程设计欠妥。采购人员进行采购时,往往没有具体采购目标、目的欠明确,导致采购人员工作效率低下,成本控制力度不强。(3)采购人员贪图小利,采购过程中吃差价、拿回扣,甚至随意谎报价格,给企业带来不必要的损失。同时采购相关人员相应法律知识的缺乏,对企业合理采购造成影响。
2.采购流程不合理。完善的采购流程是采购成本有效控制的基本保障,然而,不稳定的物流运输状况给采购管理带来潜在的威胁,例如物流运输时间的不确定性。同时,相关采购人员对物流运输的不了解,忽略物流时间偏差对项目造成的影响,常导致工程项目进度延误。
现今的会计核算制度与核算方式通常是对会计主体的资金运动进行核算,并不适用于物流费用的估算,加上物流运输知识相对匮乏,因而常给预算人员对采购成本进行有效估算带来不便。
3.供应商的错误选择。采购人员要完成资源的有效采购,需要选择适当的材料供应商。供应商提供的机械以及材料价格直接影响了采购成本,而机械、材料的合格性又决定了工程项目的质量。一个企业要想保证企业信誉,从工程项目管理方面来说,必须要保证项目质量,项目质量不合格,代表着项目的失败,损害了企业形象,给企业发展造成不可挽回的负面影响。而企业想要发展,需要通过工程项目目标的有效完成给企业带来盈利,控制项目成本是给企业带来盈利的主要途径,然而,采购相关人员通常只关注采购材料的价格因素,通过压缩材料价格来节约采购成本,以此带来总成本的降低。其实,许多供应商提供的机械设备往往养护周期较短,由此带来设备高养护成本等问题,错误的设备供应商选择,同样影响了项目的总成本。因而,采购相关人员不仅需要关注采购机械设备、材料的成本价格,同时需要关注机械设备的维修成本。
错误的供应商选择不仅给企业信誉带来无法弥补的损害,同时给企业利益造成损失。
二、加强采购成本控制的基本手段
1.完善采购成本预算。采购物资、运输、维护、时间等成本的预算构成了采购总成本预算,是需在项目采购前完成的项目采购预算计划编制,是规范采购整体过程的事先方案。工程项目款的详细、合理分配以及采购资金的科学、有效规划是采购成本预算的主要内容。同时,采购成本预算需对工程款的使用制定明确规范,对资金波动状况做出详细标注并规定申请、报告流程。一系列规范准则便于采购各项流程的调控。
采购成本预算中标明了各项采购材料的类别,以及各项采购材料的质量要求、规范成本价格、价格合理上涨幅度、供应商要求等一系列标准。是材料采购过程的计划书。采购相关人员根据采购成本预算书,能够明确采购任务以及采购要求,不仅简化了材料采购人员的采购流程,也为后期工程项目的实施做出了指示。
2.合理选择供应商。选择正确的供应商是完成工程项目的基本保证,采购相关人员需要根据不同供应商的自身特征,通过公平竞争,从中选择出最适合的机械设备、原材料的供应商。供应商的选择可以依据一下两点原则:
(1)多供应商选择。工程项目的质量问题与原材料具有直接联系,单一原材料供应商给项目质量问题带来巨大风险。一旦原材料出现质量问题,将给建筑企业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同时,单一货源带来了材料供应量无法保障的问题,如果原材料出现紧缺,而供应商无法及时提供,不仅会影响工程项目工期,而且增加项目总成本,给建筑企业造成不必要的巨大损失。因此,多供应商的选择可以分担各类风险,避免单一货源造成的各项损失。
(2)供应商竞争的合理利用。材料采购过程中必然会有多家供应商进行竞争,此时项目采购人员可以合理、适当地利用供应商之间竞争来达到降低采购成本的目的。通过低价者夺标的方式对材料价格进行适当压价,以此降低工程总成本,提高项目总利润。
3.整体成本的有效把握。采购成本的降低不仅在于单一机械设备、原材料成本的降低,还在于采购各项流程中成本的控制,比如采购人员消费成本等。另外,采购相关人员需要时刻关注国内总体经济情况,避免各类经济变动对采购过程造成损失,同时,采购相关人员可以充分利用市场经济变动状况,给企业带来额外经济利益。
结束语
项目的有效执行不仅需要管理人员对项目流程的合理控制,还需引进器械、材料等各类资源。资源的合理采购是项目完成的基础保障,如何在资源采购过程中保证工程质量并降低采购成本,是各建筑企业今后需不断完善的主要任务。
参考文献:
[1]张权中,叶松,翟德兰.对项目管理中采购成本管理的思考[J].铜陵学院学报,2006(2).
[2]吴兆安.浅谈企业屋子的采购成本管理[J].铁道工程企业管理,2006(3).
采购管理的价值范文4
关键词:服务采购;客户感知价值;吸收能力
文章编号:2095-5960(2014)03-0055-12;中图分类号:F063.1;文献标识码:A
一、问题的提出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服务业在经济发展中起到的作用越来越大。目前,全球服务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60%以上,主要发达国家达到70%以上,即使是中低收入国家也达到了43%的平均水平①。过去十年,企业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从提品到转为提品/服务再到提供解决方案以增强其竞争地位、保护其边际收益[1]。西方经济开始依靠扩大其市场份额中的产品-服务的价值传递体系来增强其竞争力[2] [3]。这与生产型企业逐步使用产品-服务的要素而非纯产品要素进行生产是一致的[4] [5]。因此,很多生产型企业试图增加其服务的销售额来促进企业的增长[2]。Vandermerwe和Rada[6]把这一过程定义为服务化(Servitization),具体是指组织的战略创新,这种创新通过运用企业的能力和流程从卖产品转向卖产品与服务的集成物从而向客户传递价值。这种转变以客户为中心旨在向客户提供他们所期望的结果。随着服务化的潮流,这一过程使得人们对服务和服务市场有了新的兴趣[6],组织、市场以及整个社会开始关注服务的交换。Vargo 和Lusch[7]提出两种市场导向的逻辑,产品导向(goods-dominant (G-D) logic)和服务主导(service-dominant (S-D) logic),而上述两种导向的区别在于其看待服务的角度不同,前者将服务看做是一种作性资源(静态的、有形的、需要作的),后者认为服务是一种操作性资源(动态、无形、用于操作别的资源的)[8]。
对生产服务的采购已成为企业获取外部资源的一个重要来源[9][10][11]。与此同时,采购与供应链管理领域的已有知识都指向对产品的采购,而很多研究已经证明服务采购与产品采购有本质上的区别[12] [13] 。此外,现存有关服务的研究,多是指向消费而非生产[14] [15] 。事实上,从采购与供应链的角度对生产进行细化的研究很少[10]。在服务管理领域,Jackson和Cooper[16] 以及Boyt 和Harvey[17] 认为,对于生产分类的研究远远少于对消费分类的研究。Wynstra等人[10]从客户使用的角度将服务分为四类,要素服务、半生产服务、工具、消费。本文则从服务供应商所依赖资源的不同,将服务分为以作资源为基础的服务和以操作性资源为基础的服务,从而探讨两种不同的服务对顾客价值的影响。
协同创造价值作为服务主导市场的典型特征[7],我们认为经历“服务化”战略前(G-D logic)和“服务化”战略中或者后(S-D logic)的生产企业,其所提供的服务对客户感知价值会有不同的影响。此外,我们引入情境因素――吸收能力,Cohen 和Levinthal[18] 将其定义为企业识别新信息,将其消化(吸收)并将其运用于商业用途的能力。本文假设吸收能力在不同类型的服务对客户感知价值的影响中起调节作用。
本文的研究问题是在B-B环境下,生产供应商所提供不同类型的服务如何影响客户感知价值(经济价值、关系/支持价值、技术/核心价值),客户自身的吸收能力如何作用于上述关系。本研究旨在探索服务采购的不同维度及其对客户感知价值的影响及吸收能力在这一过程中的调节作用。为解答上述问题,本文接下来分为以下几个部分:第二部分是在文献研究的基础上阐明服务采购的定义和维度,探讨其对客户感知价值的影响以及吸收能力的调节机理;第三部分是文本的研究设计、测量与数据;第四部分是对测量有效性的分析及对假设的检验;第五部分是对结果的总结、讨论和局限性。
二、理论基础与研究假设
(一)服务采购及其分类
由于服务的无形性、异质性、不可分离性以及不可储存性,服务被认为不同于产品[19][20]。服务采购是对服务进行的采购,即组织对除货物和工程以外的其他企业需求对象进行获取的过程[21][22]。对服务采购一词,中国《政府采购法》按照国际惯例,没有准确的界定,只是用了排除和归纳法。《政府采购品目分类表》将服务概括为印刷、出版;专业咨询、工程监理,工程设计;信息技术的开发设计;维修;保险;租赁交通工具的维护保障;会议;培训;物业管理和其他服务等十一个大项,所以对它们获取的过程就称之为服务采购。
伴随着服务化这一进程,服务的对象化也在发生变化,产生了两种看待服务的逻辑。第一种将产品作为经济交换的主要核心,服务(通常是复数,services)看做是有一定限制的一种无形的产品(如,输出单元)或者是看做增加价值的附加物。Vargo和Lusch[7]把这种逻辑叫做产品导向的逻辑(goods-dominant (G-D) logic),也有一些研究者称之为生产的逻辑[23]。第二种逻辑认为服务(通常是单数,service)是为其他方做事的过程,仅是服务而不涉及产品。经济交换的核心就是服务,Vargo和Lusch[7]把这种逻辑叫做服务主导的逻辑(service-dominant (S-D) logic)。S-D的提出意味着经济交换逻辑的变化,而不仅仅是产品交换形式的变化,经济交换不是简单的从一般产品交换变为高级产品,而是意味着交换方式从基于制造的模式转变为基于服务提供的模式。
G-D 和S-D的根本区别在于其看待服务的角度不同,在G-D中,服务被认为是作性资源;相反,在S-D下,服务被认为是对操作性资源的运用[24]。Constantin和Lusch[8]认为作性资源(operand resources)是指对其进行运作或处理以产生影响的资源,通常是静态和有限的;与其相对的是操作性资源 (operant resources),是指用于对作性资源(和其他操作性资源)进行处理的资源,通常是动态和无限的。典型的作性资源如原材料等,而操作性资源则如员工的技术和知识,组织的惯例、文化和能力,对竞争和技术的信息资源及关系资产等[25]。本文从服务供应商所依赖的资源的不同,将服务分为以作资源为基础的服务和以操作性资源为基础的服务,以求探讨两种不同的服务对顾客感知价值的影响。
(二)客户感知价值及其分类
客户价值是由顾客的感知评判的,因此市场人员所传递的价值也许与客户所理解的价值并不一样[26]。正是由于这种差异,营销人员所做出的任何努力都应该是基于他们预判的目标客户对其所传递价值的感知。感知价值是顾客对其所得与所付出的总体上的评价[27],在一组选择中对质量与价格的权衡[28]。Zeithaml[27]认为感知成本应该包括所有的货币和非货币成本(时间、精力等),而收益则包括感知质量及内外收益的总和。基于这种理解,价值事实上是质量和价格之间的权衡[29]。
为了进一步了解客户感知价值的多维度性,Annie H. Liu[30]对11个行业中的管理者及生产采购者进行深度访谈。最初的设计是为了探索客户价值的来源及其与组织采购的关系,然而通过这一研究发现了三类感知价值,它们分别是感知的经济价值、感知的关系及支持价值、感知的技术及核心价值。
感知经济价值是指与其他供应商相比,企业对于某一服务供应商的整体成本与收益的评判,这里的收益指的是服务质量,成本指货币支出。Annie H. Liu[30]指出这里经济价值的概念与Anderson & Narus[31]提出的购买的动机以及Urbany等[32]提出的价值获得相似,均是指企业通过比较来确认自己是否进行了一项可观的交易。
感知关系及支持价值是指与其他供应商相比,企业对于某一服务供应商合作关系的收益及有效性的评判。已有的研究表明关系价值是人际关系的某些方面,来源于买卖双方的社会联系[33] [34]。关系及支持价值刻画了组织间工作关系的进程,需要双方进行沟通和互动从而一起做生意。
感知技术及核心价值是指与其他供应商相比,企业从某一服务供应商处所获得的技术及专业绩效。由于服务本身的特质,其很难被标准化。正因为如此,很有必要对服务人员进行培训来减少偏差。这里技术及核心价值的概念与Sinha 和 DeSarbo[35]提出的服务感知整体绩效的感念相似[30]。
上述三个维度的划分与Anderson & Thomson [36]以及Anderson & Narus[31]的分类相似。Anderson & Thomson[36]定义价值是感知的经济、技术、服务、社会收益与所交付的成本之间的权衡。基于此,本文采用Annie H. Liu[30]的分类方式,并将探索不同的服务类型对这三类感知价值的影响。
(三)服务采购与客户感知价值
市场导向(G-D VS S-D)的变化对于交互过程、市场以及客户的感知都有深远的影响[7]。Gwinner, Gremler & Bitner[37] 指出客户感知价值的重要程度取决于其所采购的服务类型。相似的,Barnes[38]指出企业间关系的发展由服务企业所在的行业而定。简单来说,不同类型的服务所带来的客户感知价值(经济价值、关系价值、技术价值)是不同的[39]。
以资源为基础的观点认为,资源是竞争优势的来源,资源可以创造价值[40]。以作性资源为基础的服务可以给客户带来诸如高质量、低成本等的收益[41]。在产品导向的市场中服务不仅是标准化、有具体的说明,而且买卖双方间的关系也保持相当的距离,供应商很容易被替换[21]。然而,在服务为主导的市场中,交换的是无形资源,企业间保持紧密的联系[7]。服务商针对客户的需求提供相应的解决方案(可能是产品和服务的结合),Vargo和Lusch[7]将这一过程定义为专业能力(知识和技术)的运用。此种逻辑表明价值是双方共同创造的,紧密的关系也是必须的,Axelsson & Wynstra[11]称之为关系交易,信任在这一过程中承担重要的角色[42] [43]。这就意味着基于操作性资源的客户化服务是创造价值的重要方式而非仅关注标准化和降低成本。
此外,价值创造有两个关键要素。一是共同创造(co-creation),以服务为主导的逻辑认为价值只能在客户消费的阶段被创造和决定,即使用的价值(value-in-use);另外一个是共同生产(co-production),这就需要客户参与,共同设计或者共同生产相关的产品[7]。因此,以操作性资源为基础的服务不仅可以为客户带来经济价值、关系和支持价值,还由于这种深入的合作、交流和参与而带来技术和核心价值。基于此,本文提出以下假设:
假设1a:如果服务供应商提供的是以作性资源为基础的服务,客户可以感知到经济价值。
假设1b:以作性资源为基础的服务与客户感知关系/支持价值之间没有线性关系。
假设1c:以作性资源为基础的服务与客户感知技术/核心价值之间没有线性关系。
假设2a:如果服务供应商提供的是以操作性资源为基础的服务,客户可以感知到经济价值。
假设2b:如果服务供应商提供的是以操作性资源为基础的服务,客户可以感知到关系/支持价值。
假设2c:如果服务供应商提供的是以操作性资源为基础的服务,客户可以感知到技术/核心价值。
(四)吸收能力的调节作用
Cohen 和Levinthal[18] 将吸收能力定义为企业识别新信息、新知识,将其消化(吸收)并运用于商业用途的能力。这个定义包含三种能力:(1)通过过去的经验识别知识价值的能力;(2)根据知识和组织的特征,对新知识(信息)消化(吸收)的能力;(3)应用外部相关知识于商业用途的能力。这三种能力被认为是吸收能力的三个要素或者说三个维度。[44] [45] [46]对于吸收能力的测度,一般有两种方式,一种是用研发密度(R&D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intensity),即研发费用与销售收入的占比来作为吸收能力的近似替代(如,Tsai[47]),另一种是使用多指标测度的方式来衡量吸收能力(如,Chen[48]),本文借鉴第二种方式对吸收能力进行测量。
服务主导的市场强调使用中的价值(value-in-use)[49],这与以往关注的交换中的价值(value-in-exchange)不同。在交换中的价值这一观念下,价值是企业通过一系列活动创造而后在市场中分配的,是货物和现金的交换[50],交换中的价值有严格的生产者和消费者之分。使用中的价值下,生产商和消费者的界限模糊,价值是联合创造的,是通过服务供应商与受益者之间的交互行为创造的。这些交互行为涉及资源的整合和能力的应用。可见在这一观念下,顾客本身也参与到价值的创造中[49],正如Vargo和Lusch[7]指出的顾客总是价值的创造者。基于此,我们认为,客户的感知价值一方面取决于其所采购的服务类型,另一方面取决于其自身是否拥有以及拥有多大的能力来吸收外部知识(信息)从而设计出更富创造性的价值产生方式,进而增加客户的价值[51]。
客户感知价值在不同的服务类型下应该不同,即使采购的是同一种服务,感知价值也会因客户的不同而有差别,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企业的吸收能力不一样。吸收能力较好的企业可以从其所采购的技术服务中更全面的获得益处[52],拥有较好吸收能力的公司可以降低相关资源成本、增加相关价值[53](Hunt, 2000)。综上,我们做出如下假设:
假设3a:吸收能力越强,以操作性资源为基础的服务与客户感知经济价值的关系越强。
假设3b:吸收能力越强,以操作性资源为基础的服务与客户感知关系/支持价值之间的关系越强。
(五)理论框架
综上所述,本文的研究框架(如图1所示)――服务采购的不同类型对客户感知价值(经济价值、关系价值和技术价值)的影响及吸收能力对上述关系的调节影响。本文接下来是对上述关系的实证性检验。
三、 研究设计与数据测量
(一)设计
根据中国统计局的数据,服务业增加值从1978年的860.5亿元增加到了2005年的73395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年均增长11.2%,高于同期GDP的增长率(9%以上)近两个百分点。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从1978年的23.4%增加到了2005年的40.5%。2006至2010年间,第三产业所占比重由40.5上升为43.0% ①①《中国服务业发展报告(2007)》 。尽管,近年来,我国服务业呈现蓬勃发展的态势,但相较于发达国家而言,整体水平仍然亟待提高。制约我国服务业发展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服务业内部结构不够合理①。在国外服务业内部结构中,生产业比重较大,主要工业国达50%以上,而我国生产比重小,仅占28%左右②②见中国统计信息网《“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系列报告之十六》 。可见,要提高我国的生产业比重,由此,对于生产业本身问题的探讨就很有裨益。
当今,精细化工已成为世界化学工业发展的战略重点之一,也是化学工业激烈竞争的焦点之一。中国国家经贸委在“十五”工业结构调整规划纲要中指出:化学工业的发展以“化肥、农药和精细化工为重点”。化肥和农药直接与粮食生产有关,所以精细化工和粮食生产一样重要,只能立足于国内,不能依赖于国外,是关系国计民生的、不可或缺的重要经济部门。2009年,中国精细化工业年产值已达到170亿美元,约占全球精细化工业务的17%,并正以4%~5%/年速度增长。中国精细化工品2010年的销售额相当于整个欧洲精细化工业规模。中国目前约有5000家精细化工生产厂,其中约1500家规模较大。在1500家中有59家已具备世界级领先技术水平,已成为该领域主角。据分析人士指出,尽管中国众多的精细化工公司正是以其低生产成本优势获得订单,但随着市场导向的转变,越来越多的企业正在从仅提供化工产品向提品/服务,甚至有些企业转型到仅提供服务。此外,通过深入访谈,我们也了解到中国的精细化工行业正在经历深刻的服务化过程。
(二)测量
本研究中所有构念的测量均基于现有的文献以及对管理者的访谈,采用五刻度量表,其中1代表非常不同意,5代表非常同意。在问卷发放之前,我们向有关专家进行了咨询,对问卷中的有些条目做了修正。同时,我们也在一些企业中对问卷进行了预测,并对这些企业的高层管理者进行了访谈。根据预测试中所获得的专家建议,我们修订了部分有歧义和不合理的题项。通过上述步骤,最终形成了文本所使用的测量体系。对于服务采购维度的测量,我们主要参考Constantin & Lusch[8] 以及Hunt[25]的研究。对于客户感知价值的测度主要参考Annie H. Liu[30]所使用的量表,而对于吸收能力的测度则是借鉴Chen[48]和David[54] 的研究(构念的具体测量条目见表2)。
(三)数据
本研究是在问卷调查的基础上进行,问卷调查在2011年2月到2011年5月进行,主要面向中国精细化工行业的客户企业。为了保证问卷能够反映供需企业间关系的真实状况,我们还对部分企业进行了专门的访谈。共发放问卷325份,回收281份,回收率86.5%,其中31份问卷的部分内容填写不完整或明显有误,作无效问卷处理,最终所得有效问卷250份,有效问卷回收率77%。所调查的企业中大部分为服务型企业(均是买方、客户方),占总量的66.8%,其次为零售经营型企业,占总量的18.8%,批发分销和生产制造型企业共占9.2%,生产制造与分销占5.2%。表1通过业务性质、经营年限、合作时间、员工人数、年销售额、总资产等变量描述了问卷发放的基本情况。此外,为了检验问卷的无回应偏差,我们对比不同回收期的问卷,也就是假设晚回应者与无回应者具有相似的特征[55]。因此,我们基于企业年限、员工人数、销售收入、总资产等变量对早期回收的问卷与晚期回收的问卷进行对比,结果表明前后不存在显著差异,从而说明该数据库中不存在无响应误差。
(二)同源误差的检验
因为本研究中同一个信息提供者要评价所有的构念,因此同源误差会影响到结果的有效性[61]。为了检验同源误差,我们进行哈曼单因素检验。传统方法是对所有变量进行探索性因子分析,我们发现正交旋转后得到6个因子,并且第一个因子只占到了总体方差的13.330%,说明在测量变量中并不存在单独的一个因子解释了大部分的方差。还有一些研究者认为确定性因子更专业[62] [63],即比较单因子模型和多因子模型卡方的差异度。本研究中,单因子模型的卡方值是2469.863,自由度是230。这个模型的拟合度明显比我们假设的多因子模型要差(Δχ2 (15) = 1977.18, p
(三)假设检验
为了检验本文的假设,我们使用最小二乘的回归。为了识别及分析调节作用,我们使用Sharma, Durand 和Gur-Arie [64] 介绍的四步检验法。图2是模型验证的示意图,表4和图3分别是回归的结果和调节作用图。
本文分别检验了以作性资源为基础的服务和以操作性资源为基础的服务对客户感知价值(经济价值、关系/支持价值、技术/核心价值)的影响,同时也探索了吸收能力、服务类型和客户感知价值三者之间的关系。文本的研究结论及理论和实践意义如下:
首先,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将生产分为以作性资源为基础的服务和以操作性资源为基础的服务。尽管Wynstra等人[10]从客户使用的角度将服务分为四类,要素服务、半生产服务、工具、消费,这对于了解买卖双方的互动过程的确是有帮助的,但是在实际应用过程中有时很难判断企业到底采购的是上述四种服务中的哪一种,可能是要素服务,也可能是要素与生产的结合等等。文本基于资源的特质并结合市场导向(G-D―S-D)转变这一事实,对服务采购进行分类。我们认为这一分类对现有的采购与供应链管理研究有一定的补充[15] 。此外,这一分类对正在和打算实施“服务化”战略的企业来说,可以很清晰地评估自己现在所依赖的资源。以及为了达成目标所需要投入的资源,当然,企业也可以同时提供上述两种服务。
其次,两种类型的服务均能带来经济价值和技术价值,区别点在于关系价值,即只有当服务供应商提供的是以操作性资源为基础的服务,客户才可以感知到关系/支持价值。本研究中所使用的关系价值的概念和测量条目均借鉴于市场营销领域,未来的研究应从物流与供应链管理的视角对关系价值本身进行探索。此外,跟原有理论假设不同的是,实证结果表明基于作性资源所提供的服务也能带来技术(核心)价值。这对于以作性资源为基础的服务是某种程度上的肯定,毕竟这种服务状态已经存在了很长的时间。尽管如此,我们认为基于操作性资源所提供的服务能够带来更多的价值,不仅是经济收益、技术服务,还能增强彼此的信心,建立很好的伙伴关系。这对生产企业来说是一种暗示,它告诉企业提供何种服务以及对方会感知到怎样的价值,从而依据对方需要,提供适配的服务。
最后,已有关于商业服务的研究鲜有探讨情境因素的,本研究则基于权变理论,提出客户自身的吸收能力在不同类型的商业服务与客户感知价值的关系中起到调节作用。研究结果表明客户自身吸收能力无论是在以作性资源还是操作性资源为基础的服务与客户感知技术/核心价值的关系中均起调节作用,这就意味着如果客户自身的吸收能力越好,则其感受的技术/核心价值则越高。本研究的这一结论与Rothaermel 和Alexandre[52] ――吸收能力较好的企业可以从其所采购的技术服务中更全面地获得益处,以及Hunt[53]――拥有较好吸收能力的公司可以降低相关资源成本、增加相关价值的研究一致。本文的研究结论与我们的理论假设不一致的地方在于:吸收能力在以作性资源为基础的服务与客户感知技术/核心价值间起调节作用,反而在以操作性资源为基础的服务与客户感知经济价值和关系/支持价值间没有调节作用(假设3a和3b)。对这一现象的一种解释是:无论采购何种类型的服务,一旦涉及对这些服务的应用、转化等,都需要相关的知识、经验和能力,而这其中吸收能力就是很重要的一种,当企业拥有的这种能力越强,其与服务供应商协同创造的价值(技术/核心价值)也就越多。
服务采购量即使没有占到一半的比例,对企业来说,它仍然是难以定义、难以捉摸、难以标准化的,因此难以控制。即便如此,企业仍然需要尽可能多地去了解,否则,可能错过节省大笔服务采购费用的机会。因此,本文研究的问题对学者来说是重要的,它在于尝试回答客户对于服务价值的感知是如何影响服务提供商的行为,即选择提供何种服务的行为。当然,这一问题对于管理者来说也是关键的,原因在于管理者需要知道和理解服务的不同类型、客户感知价值和吸收能力的关系,明了价值一方面取决于买方所采购的服务,另一方面也受买方自身吸收能力的影响。
尽管本文在对服务采购分类的基础上,对其与客户感知价值、吸收能力的关系进行了相关探索,但仍然有许多不足之处:(1)从研究方法来看,研究收集的样本量不够大,若能获得更多的数据,特别是不同行业的数据,本文的结论将更加可信。(2)研究基于横截面调查,缺乏有限的纵向数据支撑,未来的研究可以采用追踪研究探索这一话题是如何影响长期合作和短期合作关系。(3)尽管本文已经对测量的有效性进行了检验,但仍然不能避免调查者对服务采购行为的主观判断,未来的研究希望能用三角测量的方式从多角度去验证上述问题。
参考文献:
[1]Sawhney,Mohanbir. Going Beyond the Product: Defining, Designing andDelivering Customer Solutions, in The Service-Dominant Logic of Marketing: Dialog, Debate, and Directions[M].Robert F. Lusch and Stephen L. Vargo eds. Armonk, NY: M.E. Sharpe, 2006, 365-380.
[2]Wise, R. and Baumgartner, P. Go downstream: the new pro?t imperative in manufacturing [J].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1999, 77(5):133-41.
[3]Neely, A. Exploring the ?nancial consequences of the servitization of manufacturing[J].Journal Operations Management Research, 2008, 1(2):103-18.
[4]Mont, O. Introducing and Developing a PSS in Sweden[M]. Lund University, Lund, IIIEE Reports, 2001.
[5]Manzini, E. and Vezzoli, C. A strategic design approach to develop sustainable product service systems: examples taken from the ‘environmentally friendly innovation [J].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2003, 11(8): 851-7.
[6]Vandermerwe, S. and Rada, J. Servitization of business: Adding value by adding services [J]. European Management Journal, 1988, 6(4), 314-324.
[7]Vargo SL, Lusch RF.Evolving to a new dominant logic for marketing[J]. Journal of Marketing, 2004, 68(1): 1-17.
[8]Constantin, James A. and Robert F. Lusch. Understanding Resource Management[M]. Oxford, OH: The Planning Forum, 1994.
[9]Van Weele, A. J. Purchasing and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Analysis,strategy, planning and practice[M]. London: Thomson Learning, 2005.
[10]Finn Wynstra, Bjrn Axelsson, Wendy van der Valk.. An application-based classification to understand buyer-supplier interaction in business services[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ervice Industry Management, 2006, 17(5):474-496
[11]董大海, 金玉芳.作为竞争优势重要前因的顾客价值:一个实证研究[J].管理科学学报,2004,7(5):84-90.
[12]Stock, J.R., P.H. Zinszer. The industrial purchase decision for professiona services[J].Journal of Business Research, 1987, 15(1):1-16.
[13]郭跃进. 论制造业的服务化经营趋势[J]. 中国工业经济, 1999(3).
[14]Parasuraman, A.Customer service in business-to-business markets: an agenda for research[J].Journal of Business & Industrial Marketing, 1998, 13 (4/5): 309-21.
[15]何哲,孙林岩,贺竹磬,李刚. 服务型制造的兴起及其与传统供应链体系的差异[J]. 软科学, 2008(4).
[16]Jackson, R.W. and Cooper, P.D. Unique aspects of marketing industrial services[J].Industrial Marketing Management, 1988, 17(2):111-118.
[17]Boyt, T. and Harvey, M. Classi cation of industrial services[J].Industrial Marketing Management, 1997, 26(4): 291-300.
[18]Cohen, W. M. and Levinthal, D. A. Absorptive Capacity: A New Perspective on Learning and Innovation[J]. 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 1990, 35(1): 128-52.
[19]Lovelock, C. H. Classifying services to gain strategic marketing insights[J]. Journal of Marketing, 1983,47(3):9-20.
[20]Grnroos, C. Marketing services: The case of a missing product[J].Journal of Business & Industrial Marketing, 1998, 13(4/5), 322-328.
[21]Nina Lindberg, Fredrik Nordin. From products to services and back again: Towards a new service procurement logic[J].Industrial Marketing Management, 2008, 37(3):292-300.
[22]Wendy van der Valk. Service procurement in manufacturing companies: Results of three embedded case studies[J].Industrial Marketing Management, 2008, 37(3):301-315.
[23]Normann, Richar. Reframing Business:When theMap Changes theLandscape[M]. Wiley: Chichester, New Sussex,2001.
[24]Robert F. Lusch , Stephen L. Vargo , Matthew O’Brien. Competing through service: Insights from service-dominant logic[J]. Journal of Retailing, 2007, 83(1):5-18.
[25]Hunt, S. D. .On the service-centered dominant logic of marketing[J]. Journal of Marketing, 2004, 68(1), 21-22.
[26]De Rose, Louis L.How Industrial Markets Buy Value Selling: A Strategy for Dealing with Changes[J]. The Journal of Business and Industrial Marketing, 1992, 7(1):65-69.
[27]Zeithaml, V.A. Consumer perceptions of price, quality, and value: a means-end model and synthesis of evidence[J]. Journal of Marketing, 1988, 52(3):2-22.
[28]白长虹,廖伟.基于顾客感知价值的顾客满意研究[J].南开学报,2001(6):14-20.
[29]Wathne, K.H., Biong, H. and Heide, J.B. Choice of supplier in embedded markets: relationship and marketing program effects[J]. Journal of Marketing, 2001, 65(2):54-66.
[30]Annie H. Liu. Customer value and switching costs in business services: developing exit barriers through strategic value management[J]. Journal of Business & Industrial Marketing. 2006, 21 (1):30-37.
[31]Anderson, J.C. and Narus, J.A.Business marketing: understand what customers value[J].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1998, 76(6): 53-65.
[32]Urbany, J.E., Bearden, W.O., Kaicker, A. and Smith-De Borrero, M.Transaction utility effects when quality is uncertain[J]. Journal of the Academy of Marketing Science, 1997, 2(1):45-55.
[33]Ulaga, W. Capturing value creation in business relationships: a customer perspective[J]. Industrial Marketing Management, 2003, 32(8):677-93.
[34]Wilson, D.T., Soni, P.K. and O’Keeffe, M. Modeling customer retention as a relationship problem, report #13-1995[R]. Institute for the Study of Business Markets, University Park, PA,1995.
[35]Sinha, I. and DeSarbo, W.S. An integrated approach toward the spatial modeling of perceived customer value[J]. Journal of Marketing Research, 1998, 35(2):236-49.
[36]Anderson, J.C. and Thomson, bining value and price to make purchase decisions in business models[R]. Report # 3-1997, Institute for the Study of Business Markets, University Park, PA,1997.
[37]Gwinner, K. P., Gremler, D. D., & Bitner, M. K.Relational benefits in services industries: The customer’s perspective[J]. Journal of the Academy of Marketing Science, 1998, 26(2), 101-114.
[38]Barnes, J. G. Closeness, strength, and satisfaction: Examining the nature of relationships between providers of financial services and their retail customers[J]. Psychology & Marketing, 1997, 14(8):765-79.
[39]Lovelock, C.H., Patterson, P.G., and Walker, R.H.Services Marketing. An Asia-Pacific and Australian perspective[M]. 4thEd, NSW, Pearson Education Australia,2007.
[40]Barney J.Firm resources and sustained competitive advantage[J]. Journal of management, 1991, 17(1): 99-120.
[41]宋华,陈金亮. 服务供应链中战略互动以及协同价值实现对伙伴关系合法性的影响[J]. 管理科学,2009(11).
[42]hlstrm, P., & Nordin, F.Problems of establishing service supply relationships: Evidence from a high-tech manufacturing company[J]. Journal of Purchasing and Supply Management, 2006, 12(2):75-89.
[43]Ellram, L. M., Tate, W. L., & Billington, C.Understanding and managing the services supply chain[J]. Journal of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2004, 40(4), 17-32.
[44]Lane, P. J., Salk, J. E., and Lyles, M. A. Absorptive Capacity, Learning and Performance in International Joint Ventures[J].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2001, 22(12):1139-1161.
[45]Zahra, S. A. and George, G.Absorptive Capacity: A Review, Reconceptualization, and Extension[J].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2002, 27(2): 185-203.
[46]Lane, P. J. and Lubatkin, M. Relative Absorptive Capacity and Inter-organizational Learning[J].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1998, 19(5) : 461-477.
[47]Wenpin Tsai.Knowledge Transfer in Intraorganizational Networks: Effects of Network Positionand Absorptive Capacity on Business Unit Innovation and Performance[J]. The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2001, 44(5): 996-1004.
[48]Chung-Jen Chen.The effects of knowledge attribute, alliance characteristics, and absorptive capacity on knowledge transfer performance[J]. R&D Management, 2004,34(3): 311-321.
[49]Michel, S., Brown, S.W. and Gallan, A.S. Service-Logic Innovations: How to innovate customers, not products[J]. California Management Review, 2008, 50 (3):49-65.
[50]Vargo, S. L.,Maglio, P.P., & Akaka, M. A. On value and value co-creation: A service systems and service logic perspective[J]. European Management Journal, 2008, 26(3):145-152.
[51]Christensen, C.M., Johnson, M.W. and Rigby, D.K.Foundations for growth. How to identify and build disruptive new businesses[J]. Sloan Management Review, 2002, 43(3):22-31.
[52]Rothaermel, F. T., & Alexandre, M. T. Ambidexterity in technology sourcing: The moderating role of absorptive capacity[J]. Organization Science, 2009, 20(4):759-780.
[53]Hunt, Shelby D. A General Theory of Competition: Resources, Competences, Productivity, Economic Growth[M]. Thousand Oaks, CA: Sage Publications, 2000.
[54]Campbell, David petitive absorptive capacity: Antecedents and performance implications[M]. The University of Mississippi, 2007.
[55]Fornell, Claes & David F. Larcker. Evaluating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s with Unobservable Variables and Measurement Error[J]. Journal of Marketing Research, 1981, 18(1):39-50.
[56]Steenkamp, Jan-Benedict E.M. and Hans C.M. Van Trijp. The Use of LISREL in Validating Marketing Constructs[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Research in Marketing, 1991, 8 (4):283-299.
[57]Bollen, K.A. Structual Equations with Latent Variables [M]. New York Wiley,1989.
[58]Chin, W. W. Issues and opinions on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ing[J]. MIS Quarterly, 1998, 22(1):7-16.
[59]Armstrong, J. S. & Overton, T. S. Estimating nonresponse bias in mail surveys[J]. Journal of Marketing Research, 1977,16 (August), 396-402.
[60]Schumacker, R.E. and Lomax, R.G.. A Beginner’s Guide to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ing[M].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London, 2004.
[61]Podsakoff, P.M., Mackenzie, S.B., Podsakoff, N.P., Lee, J.-Y. Common method biases in behavioral research: a critical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 and recommended remedies[J]. 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 2003, 88(5):879-903.
[62]Homburg, C., Klarmann, M. & Schmitt, J.Brand awareness in business markets: When is it related to firm performance? [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Research in Marketing, 2010, 27(3):201-212.
采购管理的价值范文5
根据财政部、建设部《关于房管机构转制资金有关问题的通知》(财规〔2000〕24号)和我市建立政府住房基金预算管理等有关文件规定,现就我市直管公房管理机构转制资金的建立、使用和管理等有关具体问题通知如下:
一、市、区县所属房管机构出售直管公房取得的售房收入扣除公共维修基金(售房收入的30%)后的出售收入应全部纳入政府住房基金预算管理。公共维修基金的归集管理和使用仍按照北京市房地局、房改办、财政局《关于归集住宅共用设施设备维修基金的通知》(京地物字〔1999〕第1088号)的有关规定执行。
二、市区县房地局应将所属房管机构收取的直管公房的出售收入于每季度末之前十日内按照有关规定,填制“一般缴款书”,分别就地缴入市、区县级金库。
三、转制资金从纳入市、区县“政府住房基金”预算管理的直管公房出售收入中列支。
各区县房地局应将所属房管机构的企业改革方案连同转制资金使用计划分别报送同级财政部门和市国土资源和房屋管理局,经审核后由同级财政部门按年度支出预算拨付资金。
四、转制资金的开支范围包括:
(一)在参加企业社会保险统筹之前,支付房管机构离退休人员的离退休费、医疗费;
市、区县房管机构离退休人员在未纳入社会保障体系之前,房管机构应在上一年第四季度前向同级财政部门报送本年度所需离退休费、医疗费使用计划。由财政部门按照房管机构实有离退休人数,参照事业单位离退休费、医疗费开支标准核定后按上缴的直管公房出售收入入库进度办理资金拨付。
(二)按规定支付房管机构富余职工解除劳动合同关系的一次性补偿金;
(三)房管机构改企转制或者组建新企业的启动资金。
第(二)、(三)项开支按直管公房出售收入15%比例核定。2001年1月1日前已出售的直管公房,按直管公房出售收入2000年12月31日帐面余额15%的比例补提。
五、市、区县房管机构改制为企业后,应尽快参加企业职工社会保险统筹;参加统筹后企业的离退休人员的离退休费、医疗费相应由社会保险经办机构支付,不再从转制资金中列支。关于社会保险统筹问题待与劳动和社会保障局研究后另行通知。
六、各房管机构要严格按照规定的开支范围专款专用,定期编报转制资金支出使用报表,并不得以转制为名,挪用和坐支转制资金。对违反本通知规定和有关财经纪律的,财政部门要立即收回拨付的转制资金,并追究直接责任人和有关领导的责任。
采购管理的价值范文6
1工程项目理论
1.1物资采购管理
高铁工程项目的物资采购管理工作是面向整体采购系统组织的管理活动。高铁工程项目物采购资管理不同于其他普通工程项目中的物资采购管理,其独有的特点主要为物资采购管理持续时间长、采购管理技术难度较高、高铁工程项目设备和材料采购种类繁多、数量巨大及采购管理所涉金额巨大,物资供给面向全球化,通用采购与专用采购方式并存。因此高铁工程项目如何实现响应快、低成本高质量的物资采购以及科学有效的管理模式,将对高铁工程项目成本控制、工期控制、质量控制产生决定性作用。
1.2供应商管理
供应商管理主要是指通过多种信息手段了解供应商,选择和开发供应商,进而使用和控制供应商的综合管理工作。做为新型经营管理理念,供应商管理可以通过互动的方式改善需求方与供应商之间关系,进而建立紧密的长期合作关系,最终实现企业与供应商的“双赢”。
1.3库存管理
库存管理就是以确保物资充分供应为前提,最大程度减少库存物资,以及为降低库存控制成本而进行的预测、规划、组织、控制等有效管理库存保证供给的一系列工作。此系列管理工作需要重点解决物资采购途径、采购时间及采购数量,这就要求管理者了解库存物资使用情况、剩余情况以及与采购商之间协调采购方式,从而合理有效管理物资库存,减小所占用的空间、资金等,为项目空间使用与资金周转提供保证。高铁工程项目与一般制造业的库存管理相比,主要特点,见表1。
2现状及问题分析
近年来,我国快速铁路网飞速发展壮大,至“十二五”末我国已经进入了高铁时代。高速铁路网高速发展的同时也不可避免的出现了运营事故,严重的危害了国家公共财产安全与人民的生命安全,给国家和人民带来了巨大的损失。
2.1物资采购管理现状
高铁工程项目的物资具有种类多、需求量大、运输里程远、技术要求及调配要求高等特点,正是因为高铁工程项目物资的这些特点,项目建设过程中对所需物资要求更为严苛。但实际工程项目建设当中,从业主到建设单位几乎无人重视项目物资采购管理的重要性,所采用的采购管理工作方式较为松散,并且在相关管理制度日益完善的情况下所采用的管理工作方式较为随意,因此此类工程项目物资采购管理水平亟需提高。
2.2存在问题及分析
高铁工程项目物资采购管理工作主要存在以下问题:(1)高成本。造成成本较高的原因主要是所采购的物资没有通过全面的市场调查而达到同类物资最低价格,或者因为存在人情价格、关系价格等物资大大提高采购成本。同时也可能因为采购项目负责机构部门冗杂而浪费人力物力财力造成采购整体费用较高。(2)采购效率不高。造成采购效率不高的原因主要包括物资选择时效率不高、采购方与供应商沟通不及时、项目信息共享不充分和采购周期冗长等。(3)项目资金利用率低下。高铁项目占用资金巨大,故一般资金都是施工过程分批下发给建设项目部,故合理的资金利用结构及高效利用率直接决定资金运营。当前工程项目普遍不能动态观察各种建设物资,再加之各部门之间信息沟通、共享不够,这样便造成项目资金利用率低下。
3物资供应商的选择
3.1物资种类的划分
由于高铁工程项目物资种类繁多,数量巨大,因此首先需要将物资进行分类,然后按照物资对工程项目贡献大小在区别对待不同种类的工程物资。为避免物资分类的盲目中惯性,本文建议采用定量细分的方法来分类。综合考虑市场价值、风险及物资成本,采用最终的评价值对物资进行分类,最终评价值的计算如下公式所示:Ri=∑kj=1wjρj,Vi=∑kj=1SjQj式中:Ri、Vi分别为风险/成本的评价值和价值/成本的评价值;ρi为各种准则对风险/成本影响的大小,由专家评价法确定;wi为各准则的权重;Qi为各准则对价值/成本影响的大小;Sj为各准则权重。
3.2供应商的评价与选择
选择最佳物资供应商是物资采购管理工作重要前提,同时也决定这高铁工程项目质量的好坏,高铁工程项目物资供应商企业必备条件主要包括高生产力、高技术水平、高管理水平和高服务水平,即“四高”。根据全面性、可操作性、实用性、可比性及拓展性原则进行供应商。
4结语
高铁工程项目中物资采购与管理的效率和质量直接影响着此类工程项目的工程造价、工程进度及工程质量产,故对高铁工程项目中物资采购管理工作的研究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通过运用不同控制模型方法对工程项目中不同种类策略性物资库存控制进行研究,实际工程结果表明本文所采用的物资采购管理工作方法能有效提高高铁工程项目中相应物资采购的效率与质量,所得结论为今后同类高铁工程项目中物资采购与管理工作提供借鉴。
作者:吴兆志 单位:中铁五局集团
参考文献:
[1]杨彬.探索建设工程项目采购管理模式[J].建材世界,2013(2):149-150.
[2]黄世雄.浅谈铁建施工企业物资采购管理工作[J].海峡科学,2012(11):63-65.
[3]高玮.工程项目物流管理中存在的问题的对策及措施[J].物流工程,2008(8):83-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