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云计算技术发展趋势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云计算技术发展趋势范文1
关键词:计算机网络;云应用;发展趋势
中图分类号:TP391 文献标识码:A
云计算概念是2006年由美国谷歌的首席执行官提出的,并在美国多所著名学府中进行推广研究。它主要是一种以网络为依托的以付费的方式向使用人群提供其所需要的网络资源的方式。其原理主要是利用该系统有大量的分布式计算机,这部分计算机上含有大量的数据信息这一优势,形成一个类似于互联网虚拟覆盖网,将大量资源进行共享,人们可以按照自己的需求在存储和计算系统中查找自己的信息。其优势在于运用此技术能使平台有更强的灵活性和明显的技术优越性。
1 云应用技术的现状
云应用技术从提出到发展才经历短短的几年,虽然拥有强大的研发团队,但毕竟实践经验不足,所以预期设计中强大的存储能力和超强的计算能力还处于研究方面,并没有在现在的日常生活中被广泛地应用起来,因此目前云应用技术仍停留在初级阶段,不管是技术层面还是普及度都有待提高。但是我们必须明确的是21世纪终究是移动终端的天下,随着移动终端的智能化、移动宽带网络的普及等等问题,各种各样的问题也会随之而来,如资源的有限性、空间成本等。这时云应用强大的存储和计算能力就在信息领域占有自己强有力的一席之地了,今后移动互联的发展绝对离不开云技术的应用。
2 云应用技术的发展趋势
目前,人们对于云应用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也已经看到了它所拥有的强大优势,对其未来一定会拥有广阔的发展前景也是毫不质疑。不久的将来,我们会看到云应用技术将逐步融入政府、企业以及个人,会慢慢的被整个社会所接受。那时候对于云应用的创新和个性化设计将达到一个新的要求。总的来说,云应用技术未来的发展方向主要包括易用性、运营管理提升、开放体系、移动互联网和动态整合几方面(见表1):
2.1 易用性。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人们习惯在各种网络平台、移动终端上寻找自己所需要的各种资源,这时面对各种信息提供方,方便快捷是影响用户选择方向的重要因素。云计算的研发者在设计和运行过程中充分考虑了这一点,从用户操作界面到操作流程都做了精减,力争做到操作界面简洁,操作流程简单,完全是以提升用户使用满意度为重点开发对象的,坚持要充分考虑到用户的各种需求,在市场占有利地位。
2.2 运营管理提升。每一种服务的终极目标都是为了盈利,云应用技术也并不例外。所以企业如果想要一直利于不败之地,首要任务就是提升自身的运营管理能力,努力向标准化、流程化和自动化的方向发展。一切以用户满意度为前提,简化流程,提高效率给用户更好的使用体验,用户满意了,我们的技术才有了盈利的可能。
2.3 开放体系。云应用系统要为广大用户所接受,那系统的开放性是必不可少的,而且要求其必须是安全的并且是开放的系统。只有安全了,用户才会放心地去使用。这就需要云应用要不断创新改进云技术,目前云应用技术实践的先锋们也在不断公布相应的开放平台和注意每一个细节,让云应用系统尽可能的做到安全。而开放的另一个好处就是可以让每个人都变成创新者,用户使用体验反馈也可能成为一个改善的关键点,我们可以充分利用这一点,不断提升改善自己。
2.4 移动互联网。云技术的出现,大大地加快了移动互联网的发展速度,各种各样的移动终端都在为云端服务。云技术的创造者发现移动终端本身具备强大的发展潜力,也是目前互联网发展的一个重要战略方向。而云应用技术的发展不只是从技术上推动了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在成本上也体现了强大的优势。云应用技术在未来的发展中,不断地对定价模式进行简单化也能很好地促进用户体验,没有人希望去购买商品的时候面对繁杂的价格计算公式,用户更希望看到的是自助式定价模式,而这种期望有望在未来的发展中获得改善。
2.5 动态整合。云应用技术的出现带来信息网络资源的一个重大变革,它正在无声息地对企业内部资源,乃至整个社会资源进行动态的整合。例如教育领域和数字化校园建设的发展。同时,随着云应用技术的推广和发展,政府对电子政务办公的要求也必须与时俱进。它将带来又一次信息革命。
结语
虽然云计算才刚刚起步,其强大的存储功能和计算功能还没有被完成开发出来,但是其仅凭借易用性、开放性等优势就已经在现今网络平台表现出十分明显的优势了,越来越多地被各行各业所接受。它诠释了目前信息化技术的发展方向,未来受重视的程度只会愈来愈高,它的前景只会越来越好。只要再给它一点时间,在不远的将来我们将会看到越来越多的云计算应用和创新模式,云应用技术的普及度也会越来越高,政府机构、学校、企业等也会逐渐加大投入和研究,这是一个非常好的发展方向,也会使政府、企业以及个人的工作效率产生质变。
参考文献
[1]陈滢.云计算的趋势[J].科技创业专家视点,2014(05).
云计算技术发展趋势范文2
【关键词】云计算 企业资源规划 大数据 信息技术
一、云计算概述
(一)概念
云计算是基于互联网计算方式提供给计算机及其他设备共享的软件信息、资源。云计算简单的说就是由分布在互联网上的大型计算进行数据存储、运算,网上全体用户共享计算机软、硬件等计算资源,对数据资源实施配置、安装及维护等服务资源。
(二)应用原理及形式
通过在大量的分布式计算机上分布计算,不采用远程服务器及非本地计算机,实现将企业的资源切换至需要的应用上,依据需求进行计算机的访问和存储。这与从古老的单台发电机模式转向电厂集中供电模式相类似,这意味着计算能力可以作为商品像水电、煤气一般进行流通。不同的是,云计算是通过互联网进行传输。
云计算的应用服务形式有三种:SaaS、PaaS、laaS。简单的说,SaaS是提供给用户访问应用的客户端或Web界面;PaaS是提供用户中间部署界面或数据库连接串或应用的部署管理界面;laaS则是提供用户远程的登陆中断界面(虚拟服务器)或Web Service接口(云存储)。
二、ERP发展概述
在当今信息时代的大背景下,ERP的发展理论由传统的四阶段论发展为五阶段论。传统的四阶段发展论认为,ERP最初的原型是20世纪40年展起来的物料需求管理MRP(Material Requirements Planning),它是约瑟夫·奥利佛博士提出并总结出的,较好地解决了库存管理和生产控制中的难题,即按时按量得到所需要的物料,因此被称作基本的MRP。到20世纪70年代末至20世纪80年代初,基本的MRP发展为闭环MRP,相比基本的MRP,闭环MRP理论增加了对能力的约束。20世纪80年代至20世纪90年代,美国著名生产管理专家奥列弗·怀特提出了制造资源计划(Manufacturing Resource Planning),为了与传统的物料需求管理MRP区分开,所以将其命名为MRP-II。MRP-II除了供应链管理之外,还集成了财务管理,便于企业更好地制定生产计划。20世纪90年代至2000年,便是我们所熟知的ERP时代,企业资源规划ERP(Enterprise Resource Planning)这个概念最初是由美国Garter Group Inc.咨询公司于1990年提出,它与MRP-II相比最大的进步是与Internet的发展相结合,使企业信息管理更加高效。ERP发展五阶段理论则是在传统的这四个阶段之后,又加上了A ERP或者成为iERP阶段。即在信息时代的大背景下,传统的基于Internet的ERP系统面临新的挑战和发展机遇,与Internet的联系将会更加紧密。
三、ERP系统的局限性
虽然基于Internet的ERP系统相比较之前的MRP-II系统在效率上有了很大的改善,但是在当前IT经济的大背景下,企业内外部日常经营所接触到的数据和信息承爆炸式增长,面对海量数据和大数据,最初基于Internet B/S架构的ERP系统已经越来越不能满足企业发展的需要,不仅如此,它还具有以下几个局限:
(1)无法很好地支持电子商务。传统的基于Internet B/S架构的ERP软件系统虽然能够更好地集成财务管理,供应链管理等企业日常管理,但对电子商务的支持还显得十分不足。
(2)ERP软件系统缺少决策机制。当前的ERP软件系统只能完成企业经营信息化中的管理信息化,并不能完成决策的信息化。这是因为在当前信息爆炸的环境下,传统的ERP系统甚至都不能实现数据的时效性,更不用说在大数据和海量数据的基础上实现分析和决策的信息化。
四、基于云计算的ERP系统
云计算技术自身所具有的超强计算能力和超低成本,以及节能环保的独特商业特性,让目前发展受限的ERP行业看到了希望。当前ERP系统不但花费高,成功率低,数据处理能力也渐渐不能满足企业的需要。据IDC的统计,2011年已经有四分之一的企业积极向云计算演进,Gartner也预计云计算市场将于2013年增加到81亿美元,基于云计算的产业技术发展趋势日益凸显。
基于云计算的ERP系统不仅能够很好的支持电子商务,而且能够帮助企业高效处理其所面临的大数据和结构信息,保证数据的时效性,帮助企业进行信息决策。除此之外,企业无需为了构建自身的ERP系统而花费巨资购买必要的硬件和基础设施,仅需通过向云计算服务提供商交纳租金便可以使用计算能力超强的ERP系统服务。这使得ERP不再是实力雄厚的大型企业的专属,还让广大中小企业实现信息化成为了可能。
五、结束语
云计算技术具有超强的计算能力,成本低、耗能低,有效利用云计算技术优势,能够很好的解决ERP系统的局限性,使ERP向更高的水平发展,基于云计算的ERP系统是ERP的未来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1]宫达伟.云计算技术在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中的应[J].科技资讯,2012,(18).
[2]李宗鹏.云计算在企业信息化建设中的应用[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1,(32).
云计算技术发展趋势范文3
关键词:网络;GIS;WebGis;网络GIS;大数据;云计算;网格
Internet技术已经改变这个世界人们的生活方式。但随着人们对地理信息需求的增加,基于Internet地理数据,供全球用户查询、检索并提供GIS 服务的网络GIS已成为地理信息系统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
1.WebGIS的特点
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和分布式计算技术是网络地理信息系统的重要标识。网络GIS相对于传统GIS的优点重要体现在下面几个方面:(1)更广泛的访问范围。(2)真正的信息共享。(3)与平台无关。(4)成本低廉不需要专业的GIS软件。(5)支持地理分布存储的多源数据。具备这么多优势的网络GIS将是GIS发展的主要方向,我们将迎来网络GIS的时代。
2.WebGIS现状
由于传统GIS的数据互操作性差,共享能力弱,分析能力有限,数据冗余严重等这些问题的存在,传统GIS越来越不能满足日益增多的需求,使得GIS的推广受到很多的制约。但是网络GIS的出现使GIS大众化及空间数据的分享成为可能。这也使得网络GIS能够得到广泛的应用和迅速发展。
现在用的网络GIS是基于服务器端体系结构。它通过Internet来实现客户机和服务器之间的信息交换,这也意味着信息传递是全球性的,数据资源是分布的。它是分布式系统,客户机和服务器可以分布在不同地点和不同的计算机平台上。但随着网络GIS的发展三层及多层结构越来越多的被应用。三层客户服务器模型可以分为数据存储服务器,Web服务器和GIS功能中间插件和GIS客户端。扩展的多服务器技术也在WebGIS中得到一定的应用。网络GIS的安全机制也得到相应改善通过链路加密,节点加密和端到端加密技术一定程度上保证了网上传输数据的安全性。
现在的网络GIS的主要应用系统有基于Autodesk MapGuide的互联网土地信息系统,基于Maplnfo MapXtreme的水利信息系统和基于ESRI ArcView IMS的环境监测信息系统。这些系统可以提供的功能有空间数据,空间查询检索,空间数据的可视化,空间模型分析服务,Web资源的共享等。它是基于internet标准的分布式体系结构,服务范围广且与平台无关,成本低操作简单而且支持地理分布存储的多源数据。
3.当前WebGIS存在的问题
3.1 技术层面的缺陷
现在WebGS存在的技术性问题主要有一下两个方面:(1)网络带宽及硬件设备的限制,海量的空间信息数据的传输速度已经不能满足用户的服务要求,再加上WebGIS要处理大量的图形图像数据,使得访问WebGIS站点的速度越来越慢。(2)WebGIS有自己的运行平台和支撑环境,还无法完全做到数据共享、相互分工与合作,此外数据规模的扩大,数据的异构性,复杂性都导致了无法实现空间数据的跨平台访问,这也导致了大量空间数据的重复建设,造成了资源的浪费。
3.2 实施和应用层面的缺陷
网络的安全,网络的CA认证都是要考虑的问题,另外还有硬件的环境,是否有合理的备份方式,是否可以集群,可不可以进行双机容错来保障安全。除了以上这些网络环境和软件技术的多种多样性也是导致网络地理信息系统复杂甚至难以实现和加大工作量的主要原因。在WebGIS的应用中一般会同时存在多个网络,如局域网,广域网和无线网以及Internet等,这些异构网络都都给WebGIS的实施和应用带来复杂性问题。
4.WebGIS的发展前景分析
4.1 大数据和云计算下的WebGIS
大数据和云计算的提出和发展也在悄悄的改变这网络GIS的发展。大数据时代的来临以及物联网、云计算等技术的发展将为网络GIS 的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在大数据和云计算的背景下网络GIS的发展方向将是可扩展的海量动态数据管理,多源数据的空间分析与挖掘,支持丰富的数据类型,支持大数据快速处理。在GIS领域,有必要采用云计算技术,构建云地理信息系统,以便简化网络GIS应用程序部署和管理、降低网络GIS投资和运行成本,提高网络GIS应用程序和基础设施的灵活性。
4.2 网格技术下的WebGIS
另外基于网格计算的新一代WebGIS网格可以称之为第三代互联网应用, 它是把整个互联网整合成一台巨大的超级计算机,实现各种资源的全面共享。网格计算是一种利用互联网或专用网络把地理上分布的各基于网格计算的GIS平台, 能够分布式、协作化和智能化地处理地理信息, 特别适合用于解决涉及大量空间分析的问题, 其最终目标是实现空间信息的网格化。
4.3 移动的GIS
手机等移动通信的普及也必将为GIS带来一次革新,如今,国内正掀起一股布局移动端的浪潮,移动成了越来越时髦的前缀,移动GIS也逐渐升温。移动定位,移动办公成为众多企业和个人的迫切需求。移动GIS就是以互联网为支撑,以手机和平板电脑为终端的又一新技术热点。移动GIS摆脱了有线网络的限制和束缚,通过无线网络与服务器连接进行信息的交互。
总的来说未来WebGIS的发展将有下面3个规律:(1)网络地理信息系统的应用将更加广泛和深入。(2)网络地理信息系统的系统集成将更加突出。(3)网络地理信息系统将更加开放和面向社会用户。可以预计将来会有更多的应用构建于GIS之上成为地理信息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技术也必将朝多元化发展而且会更加细化,开放的集成模式也将代替传统的系统模式,数据的开放性也将使它更易与其他应用融合,在数字城市,智慧城市的建设中发挥巨大作用。
未来网络GIS必将在大数据和云计算的背景下向具有存储,管理和处理海量空间数据能力和三维信息的可视化、移动服务及应用的方向发展。可以预见未来的网络GIS将具有更强大的功能和更广的应用,这需要我们共同努力去实现。
5 结语
网络GIS还处于不成熟的阶段, 用户还不能通过网络终端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较为复杂GIS空间分析,离商业化和实用化应用还有一定距离。但是不可否认地理信息系统从传统GIS到WebGIS实现了一次跨越,经过几年的发展,WebGIS已经积累了丰富的构造模型和实现方法。目前WebGIS正处在发生重大技术变革的前夕,随着地理信息用户的需求、技术的进步和应用方法论的提高等,势必大大加速WebGIS普及应用的进程,最终真正实现大众化。
参考文献
1.尚武.网络地理信息系统(WebGIS )的现状及前景。地质通报,2006.4
2.张迪霞,陈红霞.WebGIS技术现状与发展趋势探析。测绘通报,2008.6
3.陈国良, 顾和和.浅论WebGIS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矿山测量,2006.12
云计算技术发展趋势范文4
3月10至11日,刚入春的成都遭遇倒春寒,气温骤降,而成都世纪城新国际会展中心的温度一点都不低。在此地举行的2016华为中国合作伙伴大会上,聚集了华为来自全国的一万多名合作伙伴和客户。
此次大会是自华为企业BG正式成立以来中国区举办的第六届合作伙伴大会。本届大会的展厅面积达6000平米,规模较去年扩大50%。与第一届相比,此次参会人数实现了25倍的增长。
在熙熙攘攘的参会人群里,不乏来自石油、电力等能源行业各个领域的业内人士。多位参会人士对《能源》杂志记者表示,此次参会的目的主要是为了了解2016年华为渠道战略、渠道政策,以及其在大数据、云计算等方面的ICT产品和解决方案。
11日下午举行的“智能全联接坚强大电网”电力分论坛是当天最火爆的一个分论坛,会场里的通道处挤满了没有位置的参会人员,足见电力行业拥抱互联网的热情。
从一个不被看好的挑战者,到今天成为中国能源产业ICT市场的领头羊,华为企业BG在封闭的能源产业是如何一步步地占领市场的?
增长背后的隐秘
过去五年里,华为企业业务在中国区的销售收入复合增长率超过了35%。华为企业BG总裁阎力大预计,华为企业BG中国区在2016年的相关收入还将再创新高。
不可否认的是,在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兴起的时代背景下,华为企业业务快速增长得到了中国经济转型大势的有力推动。随着能源革命的兴起,以及ICT技术的发展,使得能源互联网成为了一个有广阔前景的新兴产业。
2015年中国智慧城市市场IT投资规模达到2480亿元,年投资增长率为20.4%,智能交通、智能物流、智能电网、智能社区等正在改变人们生活工作的方方面面。
华为的合作伙伴战略为其业绩增长贡献了不少。目前,华为企业BG中国区的合作伙伴数量已超过5000家,来自合作伙伴的业务收入比例超过了80%;在合作伙伴队伍中,年度业绩超过1亿的合作伙伴超过了20家,金银牌合作伙伴总数超过了600家,国内Top10的集成商100%与华为建立了合作。
在能源领域里,华为已与中石油、中石化等达成战略合作,成功参与了其ERP、CRM等核心业务系统建设;在电力、交通等行业,华为也在不断开拓新的市场,提升市场占有率。
“能源行业是我们重点的行业,尤其是在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技术来临之际。”华为企业BG 副总裁、全球销售部总裁马悦接受《能源》杂志记者独家采访时说,“全球最大的十大石油公司中有五家都与华为建立了合作关系,从他们前端的数据采集、炼化,到调度、配送,再到加油站的销售,整个的数据中心和骨干网的建设,我们都有参与。”
另一方面,高压电、大容量电网互联则是互联网思维在电力行业的重要应用。电网互联能够整合全球清洁能源,达到资源的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
华为企业BG中国区电力系统部部长程国栋说:“中国电力市场虽然在2015年的形势比较复杂,但我们仍然保持了稳定的增长,同比增长达到26%,我们已经成为电力行业客户首选的ICT合作伙伴。
对于在2015年的业绩快速增长,华为方面将其归因于如下四点:首先是与合作伙伴的共同应对;第二是在技术上积极拥抱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带来的ICT架构上的变化;第三是在商业模式上适应了客户采购需求的多样化变化;第四是在销售模式上适应了技术驱动到业务驱动的变革,围绕客户业务需求,提供体现业务价值的垂直解决方案及增值服务。
从更长的时间维度来看,马悦认为,华为企业业务过去五年的快速增长得益于政府推动、行业发展趋势,以及新技术发展创新等方面。“这些推动华为业绩增长的因素既是我们对过去五年的总结,也是对未来的展望,我们会继续坚持这个方向努力。”他说。
下一个金矿在哪里
展望未来,以云架构、物联网、大数据为代表的新IT正在重塑企业的IT系统和商业模式。而这些新的IT商业模式,与能源产业在未来的融合又将产生哪些新的金矿呢?
阎力大表示:“未来‘新ICT’所代表的新技术、新架构和新生态,对我们是挑战,更是机遇。这次技术革命的深度与广度都是人类历史上未曾有过的。”
据华为预测,2025年,全球将产生1000亿的联接,其中垂直行业的应用将会达到亿万级别,面对如此绝大的规模,没有任何一家公司能够凭借一己之力为所有行业提供差异化的应用服务。
记者从此次华为中国合作伙伴大会上了解到,在新的一年里,华为将坚持管道战略,聚焦ICT基础设施,全面开放ICT能力,为合作伙伴提供开放、易用、高效、安全的平台,使开发伙伴联合创新。为此华为将面向合作伙伴构建Open Lab,目前已经在成都、苏州、深圳、北京、欧洲、中东、东南亚等地建设了10多个Open Lab,聚合了600多家合作伙伴。
面对经济结构转型的挑战,马悦对华为的未来仍然充满信心。他说:“在中国的政企ICT市场,首先我们看这个市场是大有可为的。各种推动政策相继出台,并且将高度上升到了国家战略的层面,各地都在试点新型智慧城市的建设。这都对我们来说蕴含了巨大商机。”
从技术趋势层面来看,云计算、大数据、移动化等方面牵引着企业和政府的IT架构重组,也带来了过去以技术驱动为主的ICT信息化建设向以业务驱动、以用户体验为主的需求的转变,因此这种模式上,技术发展趋势上也带来了新的商业模式的变化。马悦说:“我们认为,未来中国市场上的信息化投资规模会进一步扩大,华为可参与的空间也会进一步放大。”
在电力领域,公开数据显示,2016年,国家电网公司计划投资4390亿元用于电网建设,这意味着配电网和智能电网建设将迎来一个小高峰。国家电网公司在今年1月份的工作会议上提出,将加快农网改造升级工程,有效解决农村电网低电压、卡脖子、动力电不足等问题,这意味着进行电网数据化改造建设的县市规模将远远大于以往。华为相关负责人表示,伴随着能源互联网的兴起、新能源的规模发展、电改的进一步深入,ICT技术在未来的智能电网发展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华为在电力行业也致力于通过先进的物联网、敏捷骨干网络、云计算和大数据等技术,推动全联接电网在电力行业的实现。
云计算技术发展趋势范文5
【关键词】档案管理 档案数字化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将带动档案数字化管理技术的发展,数字化在档案事业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已成为档案工作发展的必然趋势。档案数字化的概念和作用
一、概念
档案数字化是指利用数据库技术、数据压缩技术、高速扫描技术等技术手段,将纸质文件、声像文件等传统介质的文件和已归档保存的电子档案,系统组织成具有有序结构的档案信息库。档案数字化管理,是指在国家档案建设管理部门的统一规划和组织下,在档案管理的活动中全面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对档案信息资源进行数字化管理和提供利用。
二、作用
档案的数字化可以节省档案存贮空间,缓解库房压力,也可以减少因对档案原件频繁使用而造成的磨损,妥善解决珍贵档案文献的利用问题,有利于保护档案原件,尤其是珍贵档案的保存。它使档案管理模式发生转变,从以档案实体保管和利用为重点,转向以档案信息的数字化存储和提供服务为重心,从而使档案工作进一步走向规范化、数字化、网络化、社会化。
三、档案数字化管理主要内容
简单来讲,数字化管理主要内容包括基础设施建设、信息资源建设、应用系统建设、标准规范建设和人才队伍建设五个方面的内容。
(一)标准规范建设。是对电子文件的形成、归档和电子档案信息资源标识、描述、存储、查询、交换、网上传输和管理等方面,制定标准、规范,并指导实施的过程,相当于信息高速公路上的“交通规则”,对于确保计算机管理的档案信息和网络运行的安全、畅通,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二)基础设施建设。指档案信息网络系统和档案数字化设备。它是档案信息传输、交换和资源共享的基础条件,只有建设先进的档案信息网络,才能充分发挥档案信息化的整体效益。
(三)应用系统建设。主要内容包括档案信息的收集、档案信息的管理、档案信息的利用、档案信息的安全等方面,它关系到档案信息化建设的速度与质量,集中体现了档案信息建设的效益和档案信息服务的效果。
(四)档案信息化资源建设。包括馆藏档案的数字化和电子文件的采集和接收。档案信息资源建设主要形式包括馆藏档案目录中心数据库建设、各种数字化档案全文及专门数据库建设。
(五)人才建设。包括档案专业人才、计算机专业人才,特别是既懂档案业务,又熟悉信息技术的复合型人才。
四、档案数字化管理的安全保障体系建设
安全保障体系建设是一项复杂而庞大的系统工程,主要应该由以下五个要素组成:法制标准保障建设、基础设施保障建设、组织管理保障建设、安全技术保障建设和灾难恢复机制保障建设。该体系以法制标准为重要手段,以安全基础设施为基础,在整体安全策略和安全组织管理之下,采用国内外先进成熟的安全技术,制订统一的备份恢复策略,建立完备的综合防范机制,以保障档案信息安全、可靠、有序、高效地运行。
五、档案数字化管理技术发展趋势
结合先进的技术,实现档案数字化管理的多元化、网络化、多媒体化、智能化和虚拟化。
(一)物联网。在档案领域,物联网作为新技术在档案领域被应用于不同层面:
1.互动式档案馆。传统的档案馆展厅都是简单的展览模式,参观者只是被动地看看展品和简要介绍。利用物联网技术,可以建设互动式档案展厅,使传统的档案馆变为互动式的档案馆,参观者可以利用手势与实物档案进行互动,甚至能让档案开口说话。2.烟雾报警系统。档案库房安装烟雾报警系统,采用分布式物联网可以实现对大楼不同区域的气流、温度等的全分散监测与控制。3.档案库房管理。在未来的档案库房管理方式中,库房中的每件实物档案都携带一个RFID标签,该标签存储实物档案的存放地点、来源、背景信息、内容概要等信息。通过物联网就可以掌握每个物品的准确位置及每一类型物品的数量、内容等相关信息。4.3D虚拟现实。档案馆利用物联网技术,提供全三维、逼真的数字档案馆场景。用户可以自己控制在场景中游走的路线,可以与虚拟档案进行互动。5.移动办公。适于物联网应用的GPRS/TD/WSN(无线传感器网络)融合网络构建,随时随地都能利用移动终端上传、查找档案信息。
(二)云计算。网格技术很早就受到了档案界人士的关注,云计算是由网格技术发展而来的,这是云计算受到档案界人士青睐的原因之一。还有更重要的一个原因,那就是云计算技术具有一些新的特征,其优点突出表现为:一是经济实惠。可以降低用户电脑的成本,减少维护费用。二是超强的计算能力。云计算中的所有计算机会运用各种不同方法,搜索众多数据库,为用户提供尽可能完整的搜索结果。三是数据安全性强。在云计算中,一台电脑的崩溃不会影响到数据的存储,因为云会自动备份存储数据。四是以服务为中心。云计算的用户不需随身携带文档,只需一台计算机,连接到网络即可获取到相关的信息和服务。
(三)商业性电子文件中心。商业性电子文件中心,是国外档案保管的一种模式,提供五种服务:简单文件管理服务、数字文件管理服务、数据保护和备份服务、文件信息销毁服务、其他服务,通过这五种服务实现服务的全面、广泛、精细、灵活、个性化、设施精良、技术先进和安全。
商业性电子文件中心虽然在国外已经发展成为比较成熟的文件管理机构,如Iron Mountain和Recall是全球规模最大的商业文件中心。但在国内,纵然已经有此性质的商业文件中心,但绝大多数人对它的认识仍然处于模糊阶段,对其管理、服务水平和安全性持怀疑态度。
因此,商业性文件中心在建立之初,要想获得客户的信赖,就必须以服务为根本宗旨,建立一套客户所认可的、比较系统、安全、可行的文件、档案管理服务制度,不断地加强体制建设,研究新时期下的法律法规配套制度,逐步形成我国的商业电子文件中心管理体系。
参考文献:
[1]何灿;分布式数字化档案馆的研究与实现[D];北京交通大学;2007
[2]张勇;数字档案信息安全保障体系研究[D];苏州大学;2007
[3]钱志祥;;档案数字化管理实践[J];浙江档案;2006,01
云计算技术发展趋势范文6
选择HPCC模式主要基于以下原因:
(1)我校公共计算平台与高性能计算中心的服务对象不同,无法实现统一管理。
(2)有利于集中资金整合资源打造提供计算服务的公共大平台,消除计算资源分散带来的诸多问题。
(3)利用云计算的的特点,通过部署云计算管理平台,将数据中心的硬件资源、软件资源、数据资源整合。
二、构建思路
1.HPCC平台建设目标
(1)充分发挥投资效益,尽量提高设备使用效率
1)计算效率
不只是高性能设备的堆砌,而是让设备发挥出高性能,让应用享用到高性能,让用户体验到高性能;优化进程/线程并行度获得最优加速比和处理器(核)载荷,优化内存利用率获得最大内存带宽,优化指令利用率获得指令最大吞吐量。
2)管理效率
最大化资源共享,减少设备独占性;减缓资源忙闲不匀,提高设备利用率,减少设备空载,节约能耗;对资源的占用按需动态调节,不同用户在同一组设备上灵活切换,并能合理重配资源,当资源所剩无几时,即使设备未增加,新用户仍能提交作业;资源重复利用,新用户可以分享老用户释放的资源,并保证老用户能方便再度获得资源且恢复到先前的运行环境。
2.HPCC平台建设原则
(1)应用为先(适用)
综合各研究方向需求,兼顾共性并尽可能考虑到个性化,选择最适宜的软硬件平台,由应用决定平台,而不是由平台限制应用。
选择的方案需确保其跨越硬件架构与操作系统平台,兼顾虚拟资源分配与物理设备切换,支持多种编程模式,满足各种应用的不同需求。
(2)创新为体(够用)
在架构设计时充分考虑高性能计算技术发展趋势,采用先进的产品和创新的思路,最大化利用现有投入,并考虑到今后扩展的需求。绝不仅仅是一组高性能设备的建设,而是一个多功能、多应用、多客户的服务平台,引入当今先进的云计算技术是适宜的
(3)效率为要(好用)
坚持够用原则,不追求超越实际需求的规模,不去比较没有实质意义的峰值运算能力,即使Linpack测试指标也不应作为设备选型的单一依据,而是充分考虑总体架构的合理性和资源管理调度等要素,实现一个高效率计算(High Productivity Computing)的平台。在多用户、多应用的使用场景下,我们不单单要考虑到整体设备的高性能,还需要考虑到系统在使用过程中,如何通过虚拟化、资源共享,自动化等手段来协调整个计算平台的计算资源利用,即使物理分配也允许系统管理员切换用户,提高整体利用率,实现一个绿色高效的计算环境
3.计算基础设施选择策略
(1)注重计算节点性能
配备高主频处理器大内存提高计算处理能力。对于用户提交只含有一个或少量几个任务且耗时较多的作业,购置处理器主频尽可能高的机架式服务器加速处理能力,且配置较大的内存尽可能将进程全部常驻内存以消除Paging及Swapping节省时间开销,且便于用户动态切换。
减轻I/O“瓶颈”现象,提升计算节点整机性能。对于频繁访问大批数据的计算任务而言,磁盘存取速度的提升跟不上处理器速度因工艺及多核技术而性能大幅度提升的步伐,是制约处理性能的关键因素,提升数据存储设备的IOPS是其出路,比如选用光纤固态盘。
(2)选择与计算任务相适应的服务器体系结构
对于支持OpenMP自动编译的并行计算作业,或者含有很多个任务的批作业或者同时提交一大批作业的场合,选用由众多(8颗及以上)多核处理器构成共享内存的胖节点SMP架构服务器。利用操作系统的可以将一个批作业或者多道作业中各个计算任务自动分配到各核创建进程执行的能力,实现作业级的同时处理或者批作业中不需要进程间通信和同步的独立任务平行计算。
对于调用已内嵌支持MPI并行机制的一些软件包,实现并行计算且进程间通信开销不太大的作业,以及利用MapReduce并行机制搜索引擎、数字媒体服务等互联网应用,购置采用分布式内存并行架构的刀片式集群或者选择专门面向高密集计算的融入了刀片技术的新型机架式服务器。经过实际运行对比,其计算效率比胖节点SMP架构服务器要高。
(3)合理配备存储资源
对于物理分配的计算节点,选用大容量的高吞吐率硬盘。因为追求其单机处理性能,用户数据可直接本机存储。
对于虚拟化的计算节点,可选容量较小的高吞吐率硬盘。
为增强系统可靠性,对云存储实时备份。
(4)节点互连链路的高速化与灵活性
计算专用互连链路与互联网信息通道共存。计算节点间及计算节点与存储间配备专用互连链路,与互联网隔离;多网卡技术,冗余链路增加吞吐率以及某些应用的互联网信道。
性价比权衡,不同高速网络链路协议共存。以千兆以太链路为主,个别特殊需求考虑更高速技术。
4.资源管理策略
(1)对大部分计算资源和存储资源进行虚拟化,分配给用户的资源不再是物理服务器和物理存储,而是经过虚拟化的一组资源,具体使用那一台物理设备则通常是用户不必知晓的。
(2)用户可以透明地使用计算资源和存储资源,仍可像以前一样自主构建自己的运行环境,该环境是可以被卸载到后台或者需要时重新恢复。
(3)当用户暂时不再使用资源时,将其运行环境保存到后台,释放虚拟计算资源再行调度和分配,当用户再次打算使用时,重新还原先前一样的环境继续使用,但可能物理的设备已与原来不一致了,也就比方是,同样的节目可以在不同的舞台上演。
(4)根据用户对资源需求的变化,动态调正所需的处理器核数和存储空间大小,资源可以动态在不同用户之间调剂。
(5)根据特殊用户的个性化需求,分配的虚拟化资源可以相对长期稳定,以利于对比测试等科学实验需要。
(6)鉴于虚拟化带来的性能开销不可忽略,针对一些对性能要求很高的计算任务,可以考虑在不虚拟化的情况下进行物理设备的分配和管理,而且可在不卸载本地硬盘上原用户环境的前提下,通过远程引导的方式让其他用户使用高设备的处理器及内存完成计算任务。
5.参考架构及解读
(1)整合计算资源
在图1所示架构中,底层的硬件资源采用标准化、高性能、易扩展的设计思路,根据应用对硬件设备的不同需求,建立完善的服务器资源池、存储资源池,由云计算管理平台统一进行管理。
(2)虚拟化技术
在整体方案中,可以划分一部分资源进行虚拟化,从而提供一个共享的开发测试环境给用户,便于用户在正式提交作业之前进行程序的调试和试运行。
在一些具体的应用场景上,针对一些对性能要求很高的计算任务,虚拟化带来的性能开销不可忽略,因此可以考虑在不虚拟化的情况下进行资源的分配和管理。
(3)统一管理平台
采用统一的云计算管理平台来进行整体资源管理和服务流程管理。通过管理平台,可以提供硬件资源、软件资源和操作系统等的按需调配。最终用户或者管理员可以通过该系统对中心内的计算资源进行申请、批准、调整和回收等等自动化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