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叶的植物学特征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茶叶的植物学特征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茶叶的植物学特征

茶叶的植物学特征范文1

关键词:茶;文化;饮茶方式

提起茶几乎所有的人都知道,但是若要细问很多人只能含糊其辞,而不知茶的真谛。在中国的历史上很早就开始记录饮茶,现在也无从查起在哪个年代古人开始研究茶的。但是大概的时间历史确有记载,并且可以找到证据显示,世界上很多地方的茶是从中国引进的,很多人也都认为茶是中国人首先创造出来的,他们的种茶技术以及饮茶方式都是直接或间接从中国传出。如今茶已经被世界各地的人们当做饮品饮用,也成为了人们生活中的一部分。在饮用中,茶的韵味、茶的香气、茶的语言符号互相交流,实现了中国特有的文化互溶。这也就从物质上的交流上升到精神上的交流,使得茶在不断的发展中形成了一种文化。

1茶的起源

关于茶最早起源是唐代的诗人陆羽,他在《茶经》中写道:“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在中国文化中,很多农业、植物、药草等等的起源都会追溯到神农氏,茶也不例外。在民间一直流传着这样的传说,神农在野外采药时,用锅烧水,此时正好有几片树叶落进锅里,等水开了,神农发现这烧好的水,色泽稍微发黄,喝了以后可以生津止渴,并且具有提神醒脑的功效,这在记载上是关于茶的最早记录,也是茶时代的开始。茶在最早的记录上,也并不是饮品,有的学者认为药品说最为成立。在《神农本草经》有记载:“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慢慢演变成一种饮品。随着时代的进步,茶学不再单独作为一门学科,而是和植物学逐步融合,在对茶的研究上也涉及到了树种及地质变迁、气候变化等不同因素,在茶树原产地上研究者更是做了极为细致的分析,从而得出论证,这样就充分证明中国西南地区是茶树的发源中心。在中国,茶树的大规模种植是在云南、贵州和四川这些地区,茶树也是当地经济收入的重要来源。从植物学上分析去看,很多茶树在西南地区的集中,就证明了西南地区是茶树的发源区。茶树在当地发展中有着悠长的历史,茶也是在不断地变化中前进。因此,如果最是原始的茶树聚集在一起生长着,这可以说明这里是茶树的原产聚集地。在西南的云贵高原上有着大量的野生茶树,这些茶树的形态特征和古老的茶树极为的相似,也证明了西南地区的云贵高原是茶树原产地。

2茶语言的表现

关于茶在古书上的记载,最早是《尔雅》,茶又叫槚或苦茶,在当时茶还不是最为盛行的饮品,但是,品茶慢慢融进当时人们的生活里,并且体会茶色,茶香。在《金陵琐事》说:“凡茶叶肥厚的,味道很甜但不香;茶叶瘦小的显苦涩,而苦的则香。”《茶经》也说:“啜苦咽甘,茶也。”在喝茶时要讲究茶的饮用搭配,苦茶则苦,但在细品中能感受茶带来的香甜,喝茶就要咽,如果不重视喝茶的方式也会尝不到茶的味道。继而茶从单单只是一种饮品,慢慢的发展到一种人生的体会,或是文人骚客对生活的感悟。水是茶的承载者,茶是水补充者,茶能让水变的超乎本身所拥有的价值。明代《茶疏》说:“水为茶母。”茶再好,也离不开水。好水沏好茶,好茶需好水。用不同的水泡出来的茶也是不一样味道的,泉水甘甜、河水清澈、井水清冽。在古代,人们常说,最好的水冲中品的茶,泡出来的茶也会成好茶;如果是用只有中品的水来泡一包好茶,那么茶水也只是中等的了。“莫道醉人唯美酒,茶香入心亦醉人。”茶汲取自然的精华,在用用水冲泡时就会散发出它独有的灵气,巧妙的自然之水便会把它变成幽香之水,可以让人们品尝到自然馈赠。由此可见,古人沏茶不仅是当做一种简单的饮品,而是从本质上重视茶的饮用材料和方式。想要找一包好茶,必须追溯到它的生长环境,大多数来自深山幽谷、或是在高山缭绕的云雾间,每日受雨露的滋润,远离尘埃飞扬的城市群。从古到今都有着这样的说法“深山幽水出名茶”、“山秀水美茶香”。好的茶叶是泡茶的基本要求,在采摘时也是有着特有的方法,采茶的最佳时间是清晨。不管是在采茶还是制茶的过程中,要是手上出汗,或是没有洗澡以及有什么皮肤疾病都会影响茶的质量,制茶中要求环境的清洁,器皿干净,才能造出好茶来。好茶品质清高、纯洁无瑕、一尘不染,“从来佳茗似佳人”(坡语)。对好茶的追求就像对人品的追求,古人们都想采用最好的方式去追求茶的完美。随着饮茶风气的形成,在一些地方开始盛行茶铺、茶馆之类,但是这类的饮茶方式大多是为了过往行人歇脚解渴的去处。四五成群的行人路过茶馆之类的地方都会聚集在一起,进行信息的交流,这种的简单的交流方式也促进信息的传播。茶语言在这些人中不断地提炼、传播,在文人骚客前对饮成章,使得茶语言得以传承,逐步形成饮茶方式上专有的文化,茶文化。

3茶文化的地位和作用

饮茶的风气形成,便会促进饮茶文化的萌发,各种民间故事,民间传说都不断地与茶有了联系。比如说在安溪,那里盛产铁观音,有着很长的种茶历史,在唐朝时就有茶叶不断地从这里运出。安溪属于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有天然优越的气候条件,温润的气候对茶树的生长非常有利,因为自然的优势,这里盛产的茶叶非常有名,比如本山、黄旦、大叶乌龙、梅占等。因此,安溪有茶树良种宝库之称。铁观音原产安溪县西坪镇,可以说历史悠久,这里良好的自然环境为造就茶文化提供了一个基础。提到铁观音品种的由来,还得从明朝年间说起。相传安溪西坪上尧茶农魏饮对茶很有研究,他每天早上和晚上泡三杯茶供奉观音菩萨,十年从没有间断过,由此可见此人非常的有诚心。有一天夜里做梦,魏饮梦见在山上有一株透发兰花香味的茶树,正打算采摘时,被屋外大风天气惊醒。第二天,天色湛蓝,魏在去山里砍柴的路上,果然发现了一株与梦中一模一样的茶树。魏赶紧采下来一些树叶,并带回了家中,在经过精心制作之后,茶味甘醇鲜爽,饮用后使人精神振奋。魏认为这是所有茶中最好的品种,后来他干脆就把这株茶挖回家进行种植。几年之后,茶树长得枝叶茂盛。铁观音名字就是这样的传开了,从此铁观音就名扬天下。铁观音香气浓郁持久,音韵明显,带有兰花香或者生花生仁味,后人毫不夸张地说,铁观音泡七次还有茶香。在茶文化的传承上,大红袍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从当地流传的故事可以看出,人们对这种茗茶的喜爱。大红袍产于福建省武夷山,可以说品质非常优异。在武夷山有三十六峰,七十二洞,九十九岩,人们茶说这每座山都有不同种类的茶树,这大红袍、肉桂、名枞、奇种是属于岩茶系列,但是大红袍又是五大名枞之首,又单归一个系列。关于大红袍美名的由来,就有很多种说法,相传古代有一位皇后生病,经过多少有名的太医医治仍然没有好转,于是皇帝便拍亲信到民间寻找民间秘方,这位亲信在途经一座深山时,途中遇一位老汉正在遭猛虎追击,这位亲信救下了这位老汉。并告诉老汉来此山的目的,为报答救命之恩,陪这位亲信直往武夷山,采下茶树叶子,回宫后,将采来的茶叶煮好之后给皇后喝下,皇后的病情日渐有所好转,几天之后,病竟然好了,皇帝大悦,下了两道圣旨:一道是赐大红袍一件,为茶树御寒。自此,武夷山的老百姓就把这三株茶树称为大红袍。另外还有江南龙井茶的传说,也颇具神话色彩,清代的时候,乾隆皇帝有一次来到江南巡视,在龙井村附近的狮子峰下胡公庙休息。庙里的和尚知道乾隆精通茶艺就端上当地的名茶,从品相上看那茶有赏心悦目,品尝过后甘醇爽口,乾隆便对此茶赞不绝口。于是,乾隆召见和尚,问道这是什么茶,哪里采摘,和尚说:此茶是小庙的独有的茶树上采摘的。乾隆对这个茶树就更加好奇了,是怎样的茶树能产这么好的茶叶呢,在和尚的带领下乾隆来到茶树前,看到那茶树前碧绿如墨,整整十八棵沿山形排列,树形长势强劲有力。此时乾隆龙心大悦。就命名此茶为龙井,山名狮峰。为了能够每日尝到这龙井的茶香,乾隆当场封胡公庙前的十八棵茶树为“御茶”。从此,龙井茶名声远扬。从这些妙趣横生的民间故事可以看出,当时人们对茶的喜爱,不仅仅用故事将他们流传下来,还赋予他们各种神话色彩。这都在折射着中国茶文化的丰富内涵,为了能够更好地传播茶文化。在茶文化的传播中不论以何种语言形式传播,都和茶文化的形成息息相关,每个时代都有各自的特色,但是饮茶作为一种修身养性的饮品,从古至今一直延续着,茶是君子象征,古语“茶可修心”、“茶可清心”,在品茶时,人们就像再跟一个具有高尚人格的智者在谈话,同时也对饮茶者有陶冶情操的作用。此外,不得不提的是茶除了是饮品外,还有一定药效。医学上认为,茶具有利尿、助消化、除内毒、解疲劳、防衰老等多种效果,因此又被人称为“万能药”,在民间茶作为药材使用更为普遍,有俗语曰“药为各病之药,茶为万病之药”。所以茶一直以来被很多人认为是养生的一种必备佳品。

4结语

中国的茶有着非常丰富的内涵,在传播到不同国家、不同地区时,中国的茶文化又换发出一种新的力量,形成新的饮茶文化。现如今,饮茶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的一部分,人们在悠闲的时光里喝茶,在忙里偷闲喝点茶,不论何时,已经把深沉的中国文化附着在饮茶上,使得饮茶文化的内涵得到了丰富。这样人们在饮茶时,提高自己的修养,也丰富了自己的生活方式。

参考文献

[1]包大明,任天飞.中国茶文化历史漫谈[J].兰台世界.2013(28).

[2]方梦之主编.译学辞典[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

[3]梁晓宇.中国茶文化的特征[J].乌蒙论坛.2014(02).

茶叶的植物学特征范文2

详细资料:1999年毕业于南京化工大学(现南京工业大学)化学工程专业,现任教于福建省武夷山市武夷学院茶与食品学院。

摘 要:本文以武夷学院《茶树栽培学》的网络课程建设为例,阐述了网络课程的含义,网络课程的建设与使用情况以及与传统的课堂教学对比,提出网络课程建设应该与传统的课堂教学结合使用。

关键词:茶树栽培学;网络课程;建设;应用

目前,随着Internet技术的迅速发展和网络远程教育的崛起,人们已越来越多地进行远程网络学习,或者从网络上获取学习内容,它不仅是对现行教育体系的重要补充,也是人们终身学习的有效途径。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的迅速发展为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提供了一种全新的理念和手段。网络课程作为课程教学改革的一种尝试,目的是为课程教学改革提供一种可供选择的工具,为建立一种面向学生的交互式教学模式奠定基础。

一、网络课程的含义

网络课程就是通过网络表现的某门学科的教学内容及实施的教学活动的总和,是信息时代条件下课程新的表现形式。它包括按一定的教学目标、教学策略组织起来的教学内容和网络教学支撑环境。网络课程具有交互性、共享性、开放性、协作性和自主性等基本特征。

二、《茶树栽培学》概要

武夷学院茶学(茶文化经济方向)专业2010年被批准为国家和福建省第六批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茶树栽培学》是茶学专业的主干课程之一,同时也是茶与食品学院其他专业的公共选修课:是《植物学》、《植物生理生化》等学科渗透到茶叶加工、茶叶审评与检验、茶叶综合利用等领域后形成的一门新的学科,为茶叶的高产优质、加工、利用、贸易等提供相关的理论依据,在茶叶科学教学中占重要地位,是茶学学科中发展迅速的领域。

《茶树栽培学》是研究茶树的生长发育规律、生态条件以及高产优质高效栽培技术的科学。主要解决茶树的生物学问题、茶树与外界条件的关系问题和外界条件综合影响的作用问题。重点掌握新茶园建立、茶园水肥管理及耕作、茶树修剪和无公害茶叶等。

三、网络课程建设

《茶树栽培学》网络课程设计包括:课程简介、师资队伍、教学大纲、实纲、录像、参考答案、课件和参考文献8个模块。其中课程简介包括:学时数、学分及内容简介;师资队伍包括:课程负责人和主讲教师;教学大纲列出了各章节的重点和难点;实纲列出了实习要求与内容安排;教学录像提供了李远华、肖玉蓉和王芳三位老师的教学录像片段;教学课件提供了各章节的主要教学内容;课程答案提供了课后习题的简要答案;参考文献列出了与该课程相关的其他书籍资料。

该网络课程的内容为学生提供了重复学习的可能性,弥补了传统课堂教学过程的时效性,有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拓展知识面,对本课程学得更全面、更透彻,从而达到预期的效果。

四、网络课程使用效果

通过食品科学、生物技术、市场营销、艺术设计、会计等本科、专科专业的选课程使用情况看,同学们几乎都能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网络课程完成自学,基本达到了该课程理论学习的要求。

使用网络课程的优势: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不受教师课堂的限制;网络课程呈现多层次与多样化,有利于因材施教并实现学生学习的个性化;网络课程汇集了大量的教学资源,能使学生突破以书本为中心的局限,拓展学习内容;由于网络课程没有地域和时空的限制,学生可以接受优质的远程教育,为终身学习打好基础。

使用网络课程的不足:学生与教师之间缺乏情感交流;网络课程信息量太大,远超出了学生的接受、处理和利用信息的能力;经常接触虚拟的网络,会增加孤独感,降低人际交往能力,对学生的心理健康造成不良影响。

五、网络课程应与传统课堂教学结合使用

传统课堂教学的优势:以教师和教材为中心,有利于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受过专业训练的教师,能按照教学论原理以班级组织和课堂教学形式有目标、有计划、有重点的开展教育教学活动,有利于知识的传授;师生之间进行面对面交流,教师的言行、举止对学生都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这是网络教学不可替代的。

既然网络课程建设与传统的课堂教学各有优势的同时又各有不足,为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网络课程与传统课堂教学应该结合使用:可以在教师的指导和引导下完成网络课程的部分章节学习,因为网络课程给学生提供了大量的学习资源,如果没有很好的引导,学生会感到无从下手,容易在学习资源中迷失方向;教师安排定期集中答疑的时间地点,以便学生能有机会与教师进行感情的交流;对于一些重点和难点,应该集中统一讲解。

《茶树栽培学》教学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教学改革也是一个不断探索的实践过程。《茶树栽培学》教学内容的改革,对学生综合素质与能力的培养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同时也推动了相关学科的学科建设。(作者单位:武夷学院茶与食品学院)

基金项目:武夷学院教改项目(项目编号:WLKC201018)

参考文献:

[1] 刘淑香 网络课程在高校教学中的作用[J]理论观察 2011,5

茶叶的植物学特征范文3

关键词:茶学;基因克隆;表型差异克隆

中图分类号:S571.1;Q7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9-8114(2013)24-5953-05

基因组是生物体遗传信息的携带者和传递者,其中基因是基因组中编码蛋白质的序列,基因的选择性表达对应了生物体生长和发育的不同阶段,揭示了生命活动的内在机理。在农作物育种中,对决定其重要农艺性状的功能基因的研究在遗传改良中具有重要作用,对农作物分子生物学水平的研究具有重大的应用价值。因为转基因作物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现在国内外的农业生产中都十分重视转基因作物的研究和应用,国内已大量种植转基因的抗虫棉花、大豆等。2009年国家农业部通过了转基因植酸酶玉米和转基因抗虫水稻的生物安全性评价,可用于商业生产。因为茶树是小作物,而且有自交不亲和、生长周期长等特点,所以茶树基因组研究基础比较薄弱。自1994年Takeuchi等[1]报道了第一条茶树基因CHS(查尔酮合成酶)序列以来,取得了较快的发展。如今,NCBI GenBank数据库中已提交的茶树基因编码序列达到197条,其中全长序列占137条;预测的蛋白质序列478条;提交的EST序列达到12 664条。但是到目前为止已提交的基因编码序列中有大量的基因功能未知,重要功能基因仅停留在分离和克隆阶段,很多生物活性物质如儿茶素、茶氨酸的代谢途径尚不清楚。因此,对茶树功能基因的克隆和初步研究将在一段时间内继续成为茶树分子生物学研究的主流,把握其研究现状和相关的技术将为以后的科研工作提供理论依据,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常用的基因克隆方法大致可以分为序列克隆、功能克隆、定位克隆、表型差异克隆和测序克隆5种,下面将分别介绍这几种基因克隆方法的原理及其在茶学研究中的应用。

1 序列克隆——根据已知基因部分或全长DNA或RNA序列获得基因

1.1 PCR扩增结合RACE技术进行基因克隆

当已知目的基因的序列时(比如通过NCBI网站或者他人的文章得知基因序列), 通常采用PCR 的方法来克隆基因。其原理和方法是:①如果已知全长序列,对照该序列, 设计并合成1对寡核苷酸作引物, 提取所要从中分离基因的茶树染色体DNA (如果提取的是RNA,则首先需要在逆转录酶的作用下合成cDNA 的第一条链), 然后通过PCR反应得到目的片段,测序后与已知序列进行比对,因为同一条基因在物种内和物种间均存在多态性,因此所得到的序列不一定与已知序列完全相同。②如果只知道序列片段,可以用上述方法先通过PCR技术得到基因片段,然后结合RACE(Rapid-amplification of cDNA ends,RACE)技术得到全长序列。此方法简便、快速, 尤其适于经费不足、分离一些重要基因起步较晚的情况。

β-葡萄糖苷酶与茶叶香气物质的形成有关,王让剑等[2]根据GenBank登录的这两种酶蛋白的氨基酸序列设计引物,从龙井43中克隆得到GlUⅠ(β-葡萄糖苷酶Ⅰ)和GlUⅡ(β-葡萄糖苷酶Ⅱ)基因,在大肠杆菌中表达并纯化出了有活性的蛋白,为其在茶叶加工研究以及在其他食品中的应用奠定了基础。类黄酮化合物是具有抗菌、抗氧化等生物活性的一类次级代谢产物, Lin等[3]根据已知的EST序列片段从茶树中克隆得到全长FLS基因,并用原核表达系统获得了有活性的蛋白。α-tubulin(α微管蛋白)是茶树的看家基因,表达量比较稳定,因此可以作为比较基因和蛋白表达水平时的内参,谭振等[4]根据GenBank登录的α-tubulin mRNA全长序列设计了引物,以RT-PCR方法扩增得到茶树α-tubulin基因全长,将扩增产物用原核表达系统表达了重组蛋白,并制备相应的抗体,以期为茶树功能蛋白的Western blot提供内参。陈聪等[5]利用GenBank中公布的茶树PCP (花粉壁蛋白基因)序列设计引物以龙井43为材料,采用PCR法扩增并测定了茶树花粉壁蛋白基因内含子序列,并通过序列分析推测该内含子序列可能对PCP基因的表达起到调控作用。PPO基因(多酚氧化酶)对茶叶的品质有重要影响,Liu等[6]根据已知序列,从宜红早茶树中克隆得到PPO基因,首次用原核系统表达出了有活性的PPO蛋白。Wu等[7]从5个不同的茶树栽培种中克隆出了PPO基因,用原核系统表达获得了活性蛋白,并用特殊的载体使其结构发生变化,分析了这种变化对酶活性的影响。Kirita等[8]从一个印度茶树栽培种中克隆了一个新的O-甲基转移酶基因。

1.2 根据跨种序列同源性克隆植物基因

生物的种、属之间, 基因编码序列的同源性大大高于非编码区的序列。在植物或微生物中的同源基因已被克隆的前提下, 可先构建目的物种的cDNA 文库或基因文库, 然后以已知的同源基因(或者部分序列) 为探针来筛选目的文库获得目的基因。1994年Takeuchi等[1]用此方法克隆得到了3个查耳酮合成酶的基因序列CHS1、CHS2和CHS3,这是茶树种最早克隆得到的基因,笔者还分析了光线和各种糖对它们表达水平的影响。同年,Matsumoto等[9]用以水稻PAL(苯基丙氨酸解氨酶)的cDNA为探针,从茶树中克隆得到了PAL基因,同样的方法还用于克隆得到了茶树的β-tubuline基因[10]。ANR(花色素还原酶)是茶树中具有抗氧化作用的活性物质EGCG合成途径中的一个关键酶,郑华坤等[11]根据GenBank已报道的不同植物ANR基因的保守区域设计1对特异引物得到茶树ANR基因片段,进而结合RACE技术从高EGCG茶树品种中克隆得到ANR基因全长序列,并通过原核表达系统得到了预期大小的蛋白。类黄酮化合物是具有抗菌、抗氧化等生物活性的一类次级代谢产物,茶树FS(黄酮合成酶)基因是类黄酮合成途径的关键酶,乔小燕等[12]根据其他物种保守序列设计兼并引物,利用RT-PCR和RACE技术,克隆得到了FSⅡ基因,并分析了其在不同部位的表达水平,对于从分子水平认识、调控茶树类黄酮化合物的生物合成,进行遗传改良具有现实意义。

2 功能克隆——根据基因表达产物蛋白质克隆基因

对于未知基因序列, 但其生理生化及代谢途径比较清楚的蛋白质,通常采用功能克隆的方法获得基因。首先, 分离和纯化目的蛋白质或者多肽,并对它们进行氨基酸序列分析, 根据氨基酸序列反推出DNA编码序列,然后设计特异性引物,采取PCR的方法克隆出该基因。

1999年Kato等[13]纯化到了TCS(咖啡因合成酶)的蛋白,分析了酶动力学。2000年通过对该蛋白进行测序[14],利用RACE技术克隆得到了TCS1基因的全长和UTR序列,并在大肠杆菌中表达得到了有活性的蛋白。因为茶树的很多重要的酶,如茶氨酸合成酶蛋白质非常不稳定,难以得到纯的蛋白,所以很难用这种方法得到编码基因序列,目前应用并不多。但是随着蛋白质纯化技术的进步,功能克隆技术将在茶树分子生物学特异基因的克隆中发挥难以替代的作用。

3 定位克隆——根据连锁图谱和标签来定位和克隆基因

定位克隆的前提是构建遗传连锁图谱或者有标签的突变体库。构建遗传连锁图谱的方法为:首先利用SSR 等分子标记技术进行基因定位,然后以紧密连锁的分子标记为起点,筛选DNA YAC文库,构建目的基因区域的物理图谱,通过染色体步移逐步向目标基因靠近,最终克隆到目的基因并通过遗传转化和功能互补试验证实基因功能。操作前提是具有一个根据目的基因的有无而建立起来的遗传分离群体;构建精细的遗传连锁图谱,能够将目的基因定位到染色体的特定位置;还需要构建含有大插入片段的基因组文库作为以连锁的分子标记筛选目的基因用。这种方法在水稻、玉米、小麦、甘蓝等的一些研究中应用广泛。常常用来分离克隆与质量性状如抗病性,数量性状如产量等相关的基因。茶树因为自交不亲和、生长周期长等特点,遗传图谱构建较为困难,还未见通过此方法克隆得到基因的报道。转座子和T-DNA标签技术适用易于遗传转化和基因组全序列已知的物种,在水稻、拟南芥的研究中广泛使用,取得了大量的科研成果,但是在茶树研究中还没有应用。

4 表型差异克隆——根据表型差异或组织器官特异表达差异克隆基因

4.1 DDRT-PCR

DDRT-PCR 技术适用于多个样品间的比较,且操作简便,灵敏度高,应用较为广泛。在动物中QM基因编码核糖体蛋白L10,与癌症的抑制有关。Singh等[15]以茶树干旱、GA和ABA处理过的样品为研究对象,通过DDRT-PCR结合RACE技术克隆到了茶树的QM类似基因,通过对该基因的表达调控分析发现其与旺盛的生长有关,受干旱和ABA的抑制,受GA的诱导。Sharma等[16]以干旱处理、ABA处理和对照3个茶树mRNA文库为材料,用DDRT-PCR技术首次得到了茶树的3个干旱相关EST序列,分析了其对干旱和ABA的应答。王新超等[17]对安吉白茶正常和白化叶片进行差异基因的筛选,得到5个已知的和7个未知的基因片段,对这些基因的研究将有助于了解安吉白茶叶片白化的分子机理。韦朝领等[18]利用DDRT-PCR技术初步研究了茶树被害虫茶尺蠖取食后基因表达谱差异,得到222条差异片段,并对其中20条进行了分类,为揭示茶树的茶尺蠖防御机制提供了试验依据。

4.2 cDNA-AFLP

cDNA-AFLP技术具有重复性好、假阳性低等优点,是迄今为止茶树表型差异克隆中应用最多的一种技术。Fang等[19]在研究花发育相关基因过程中克隆得到Tua1基因,该基因与α-tubulin基因同源,用原核系统表达出了蛋白,发现该蛋白可以促进花粉管的生长,有证据表明该基因可能与雄性不育相关。余梅等[20]以大叶乌龙发育早期和晚期的花蕾为材料,用cDNA-AFLP技术分析了差异表达的基因,克隆得到了CsPSP1(花粉特异表达基因),与烟草PSP1基因同源性高达81%,分析其内含子和序列特征,并推测该基因可能在花粉的萌发和花粉管的伸长中起作用。在拟南芥中的研究表明14-3-3 蛋白是一个调节蛋白,能与许多功能不同的信号蛋白结合,其在信号转导、细胞周期调控等过程有重要作用,是细胞内信息传递的重要信号分子,余梅等[21]研究发现茶树中也存在14-3-3蛋白,且仅在花发育晚期表达。作为喜热植物,抗寒性对江北茶树种植十分重要,陈暄等[22]利用cDNA-AFLP 技术进行了茶树低温胁迫处理的基因表达差异分析,获得低温诱导后特异表达的差异片段,经BLAST 比对发现该片段与白菜、拟南芥、烟草的抗寒基因CBF(C-repeat binding factor)分别有94%、84%、81%的同源性,而后通过RACE技术获得该片段cDNA全长序列。房婉萍等[23]用同样的方法得到了另一个冷诱导基因CBF和H1-histone1。陈暄等[24]分析了结实率差异显著的龙井43和大叶乌龙2个茶树品种在花蕾发育过程中基因表达的差异。从获得的差异图谱中,克隆得到一个与茶树花发育相关的钙依赖蛋白激酶基因片段,然后用RCAE方法扩增获得其cDNA全长序列,命名为茶树TCK基因。陈林波等[25]利用cDNA-AFLP 技术结合RACE技术获得了茶树低温诱导的一个转录因子RAV基因,与多种植物RAV蛋白具有高度同源性。通过对基因表达模式的分析推测该基因在组织中的表达受到严格控制,而且在响应非生物胁迫中发挥重要作用。

4.3 SSH

作为表型差异克隆技术的一种,SSH技术较为先进,具有假阳性低、敏感性高、特异性强、操作简便等优点。在烟草、水稻、柑橘、油菜等抗性基因的分离中应用较多。在茶树中尚未见报道。

5 测序克隆——通过测定DNA序列克隆基因

5.1 EST测序

表达序列标签EST(Expressed sequence tag)是源于mRNA(cDNA)短的、单向测定的序列片段[30,31], 也是一种发现新基因和研究基因表达谱的有效工具。近年来, 构建cDNA文库并进行大规模测序已成为一种高效率、低成本的发现新基因的技术,在茶学研究中应用广泛。Chen等[32]构建了龙井43和安吉白茶2个茶树品种新梢的cDNA文库,在大量测定龙井43 cDNA文库EST序列的基础上,获得了CHI(查尔酮异构酶)和FS(黄酮醇合成酶)等基因。在已有EST文库的基础上,张亚丽等[33]克隆得到了ACC氧化酶全长基因并进行了表达谱分析,推测可能与抗寒性状有关。紫阳1号是一个常年不开花不结果的特异茶树种质,李冬花等[34]以紫阳1号新梢为材料,构建cDNA文库,进行了EST测序,获得了大量已知功能基因、46个未知功能基因和26个未找到同源序列的基因。这些成果将为茶树花发育相关研究提供理论依据。因为基因表达具有组织和器官特异性,史成颖等[35]以茶树嫩根为材料构建cDNA文库,进行了EST测序,初步确定已知功能基因734个, 推定功能基因102个, 未知功能基因178个。这些结果既为进一步分离克隆茶树根部功能基因奠定了基础, 又为以后差异杂交获取茶树根部特定代谢途径的酶基因及相关的调控基因提供了平台。

5.2 全基因组测序

一个生物的全基因组序列蕴藏着这一生物的起源、进化、发育、生理及所有与遗传性状有关的重要信息。对农作物进行全基因组测序将大大加快其分子生物学研究进程,加快良种培育的速度。迄今为止,拟南芥、水稻、玉米、高粱、大豆、野草莓等农作物的全基因组测序已经完成。棉花全基因组测序已经启动。茶树的全基因组测序也在进行中。

参考文献:

[1] TAKEUCHI A, MATSUMOTO S, HAYATSU M. Chalcone synthase from Camellia sinensis isolation of the cDNAs and the organ-specific and sugar-responsive expression of the genes[J]. Plant Cell Physiol,1994,35(7):1011-1018.

[2] 王让剑,江昌俊,张正竹,等.两种茶树β-葡萄糖苷酶基因cDNA在原核中表达的研究[J]. 生物技术通报,2007(4):102-105,116.

[3] LIN G Z, LIAN Y J, RYU J H, et al. Expression and purification of His-tagged flavonol synthase of Camellia sinensis from Escherichia coli[J]. Protein Expression and Purification,2007,55(2):287-292.

[4] 谭 振,童 鑫,房 超,等.茶树α-tubulin基因的原核表达及其多克隆抗体的制备[J].茶叶科学,2009,29(5):336-340.

[5] 陈 聪,江昌俊,叶爱华,等.茶树PCP基因内含子的克隆与序列分析[J].安徽农学通报,2009,15(11):69,190.

[6] LIU J W, HUANG Y Y, DING J, et al. Prokaryotic expression and purification of Camellia sinensis polyphenol oxidase[J]. J Sci Food Agric,2010,90(14):2490-2494.

[7] WU Y L, PAN L P, YU S L, et al. Cloning, microbial expression and structure-activity relationship of polyphenol oxidases from Camellia sinensis[J]. J Biotechnol,2010,145(1):66-72.

[8] KIRITA M, HONMA D, TANAKA Y, et al. Cloning of a novel O-methyltransferase from Camellia sinensis and synthesis of O-methylated EGCG and evaluation of their bioactivity[J]. J Agric Food Chem,2010,58(12):7196-7201.

[9] MATSUMOTO S, TAKEUCHI A, HAYATSU M, et al. Molecular cloning of phenylalanine ammonia-lyase cDNA and classification of varieties and cultivars of tea plants (Camellia sinensis) using the tea PAL cDNA probe[J]. Theor Appl Genet,1994,89:671-675.

[10] TAKEUCHI A, MATSUMOTO S, HAYATSU M. Amplification of β-tubulin cDNA from Camellia sinensis by PCR[J]. Bull Natl Res Inst Veg Orna Plants Tea,1994(7):13-20.

[11] 郑华坤,黄志伟,颜霜飞,等.茶树花色素还原酶基因的克隆与原核表达[J].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37(6):620-624.

[12] 乔小燕,马春雷,陈 亮.茶树黄酮合成酶Ⅱ基因全长cDNA序列的克隆和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J]. 茶叶科学,2009,29(5):347-354.

[13] KATO M, MIZUNO K, FUJIMURA T, et al. Purification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caffeine synthase from tea leaves[J]. Plant Physiol,1999,120(2):579-586.

[14] KATO M, MIZUNO K, CROZIER A, et al. Caffeine synthase gene from tea leaves[J]. Nature,2000,406:956-957.

[15] SINGH K, PAUL A, KUMAR S, et al. Cloning and differential expression of QM like protein homologue from tea [Camellia sinensis(L.) O. Kuntze][J]. Mol Biol Rep,2009, 36:921-927.

[16] SHARMA P, KUMAR S. Differential display-mediated identification of three drought-responsive expressed sequence tags in tea[Camellia sinensis(L.) O. Kuntze][J]. J Biosci,2005,30(2):231-235.

[17] 王新超,赵丽萍,姚明哲,等.安吉白茶正常与白化叶片基因表达差异的初步研究[J].茶叶科学,2008,28(1):50-55.

[18] 韦朝领,高香凤,叶爱华,等.基于DDRT-PCR研究茶树对茶尺蠖取食诱导的基因表达谱差异[J].茶叶科学,2007,27(2):133-140.

[19] FANG W P, JIANG C J, YU M, et al. Differentially expression of Tua1, a tubulin-encoding gene, during flowering of tea plant Camellia sinensis(L.) O. Kuntze using cDNA amplified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 technique[J]. Acta Biochim Biophys Sin,2006,38(9):653-662.

[20] 余 梅,江昌俊,叶爱华,等.茶树花粉特异蛋白基因CsPSP1的分离及序列分析[J].激光生物学报,2008,17(2):206-212.

[21] 余 梅,江昌俊,房婉萍, 等. 茶树花蕾14-3-3蛋白基因的分子克隆及差异表达分析[J]. 中国农业科学,2008,41(10):2983-2991.

[22] 陈 暄,房婉萍,邹中伟,等.茶树冷胁迫诱导抗寒基因CBF的克隆与表达分析[J].茶叶科学,2009,29(1):53-59.

[23] 房婉萍,邹中伟,侯喜林,等.茶树冷胁迫诱导H1-histone基因的克隆与序列分析[J]. 西北植物学报,2009,29(8):1514-1519.

[24] 陈 暄,汤茶琴,邹中伟,等.茶树花发育相关的一个钙依赖蛋白激酶基因的克隆与表达分析[J].茶叶科学,2009,29(1):47-52.

[25] 陈林波,李叶云,王 琴,等.茶树冷诱导基因RAV的克隆与表达特性分析[J].植物生理学通讯,2010,4:354-358.

[26] LIANG P, PARDEE A B. Differential display of eukaryotic messenger RNA by means of th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J]. Science,1992,257(5072):967-971.

[27] BACHEMC W B, HOEVENVANDER R S, BRUJIN S M, et al. Visvalization of differential gene expression using a novel method of RNA fingerprinting based on AFLP: Analysis of gene expression during potato tuber development[J]. Plant J,1996,9(5):745-753.

[28] LISITSYN N, WIGLER M. Cloning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two complex genomes[J]. Science,1993,259(5097):946-951.

[29] DIATCHENKO L, LAU Y F, CAMPBELL A P, et al. Suppression subtractive hybridization: a method for generating differentially regulated or tissue-specific cDNA probes and libraries[J].Proc Natl Acad Sci USA,1996,93(12):6025-6030.

[30] TNRRIER N, AGEORGES A, ABBAL P, et al. Generation of ESTs from grape berry at various developmental stages [J]. J Plant Physiol,2001,158(12):1575-1583.

[31] WANG Y C, CHU Y G, LIU G F, et al. Identification of expressed sequence tags in an alkali grass (Puccinellia tenuif lora) cDNA library[J]. J Plant Physiol,2007,164(1):78-89.

[32] CHEN L, ZHAO L P, GAO Q K. Generation and analysis of expressed sequence tags from the tender shoots cDNA library of tea plant(Cam elliasinensis)[J]. Plant Sci,2005,168(2):359-363.

[33] 张亚丽,乔小燕,陈 亮. 茶树ACC氧化酶基因全长cDNA的克隆与表达分析[J].茶叶科学,2008,28(6):459-467.

茶叶的植物学特征范文4

从拉萨出发

如果你想亲见沧海桑田的自然史诗,不角幻想时间机器,只需乘上一辆车,由拉萨出发,去林芝。

你的出发地是一个海拔3650米的四面环山小盆地。从拉萨市里大大小小的许多寺庙楼顶,都能清楚地看见:城市坐落在平坦的盆地腹部,各色建筑物点缀其中;周围绵延的群山像母亲的臂弯一样,将它们温柔地环绕起来;山尖上偶尔掠过薄薄的大片白云,在山体或城市中投下淡淡的影子。

拉萨市区的自然景观乏善可陈,但环绕着它的这些山却十分有趣。山很绿,却看不见茂密森林的层层林冠,也不像足球场那么柔软光滑。覆盖这些山的,是植物学家们眼中最具拉萨风情的“亚高山灌丛”——耐寒的小灌木,及膝至一人高,主要有锦鸡儿、小檗、柳、金露梅等,在开花的季节能把群山涂抹成五彩缤纷的艳丽油画。它们遍布拉萨附近海拔约3500-4500米范围内,形成一条明显的丝带,蔓延至整个雅鲁藏布江中游地区。青藏高原东南湿润、西北荒漠,这些灌丛正是两者的过渡。

沿着拉萨河一路往东,你将经过许多被灌木覆盖的山。有时候灌木们不够茂盛,只沿着山脊寥寥生长,山便像衣不遮体的姑娘,难为情地露出土黄色的沙石皮肤。甚至有风化严重的山体,除了一些先锋植物什么也不长,远远看去就像是遍布裂痕的一块大石头。人类需要检讨,这样的景象一般是开山采砂或采石等活动导致的。

此次旅途会翻过海拔5013米的米拉山口,沿途的植物因海拔攀升,氧气愈发稀薄,灌木丛也相应发生变化,常绿阔叶的高山杜鹃(海拔4500-4900米)逐渐增多。为什么“常绿”?因为这里比较冷;阔叶,意味着还冷得不那么厉害。高山杜鹃在这里占统治地位,从“亚高山灌丛”变成了“高山灌丛”(至于为什么出现这种现象,请读者细看前后文关于气候与植被的信息)。

站在米拉山口四顾,你将有机会一览自然界在垂直海拔上的大幅楷书:山脚下生着温润的暗色针叶森林,甚至还有其他更喜暖的阔叶林——这是拉萨河河谷的恩赐;往上是落叶阔叶灌木丛;接着灌木丛变矮、颜色变深、高山杜鹃增加;继续往上攀升,灌木丛突然之间无影无踪,矮矮的高山草甸像皮肤一样覆盖着山体,看上去几乎光秃秃的。这样层次分明的、一圈一圈的不同植被垂直分布的景象并非随便找一座山就能看见。

沿途的风景——植物

有人说,当你开车行驶在阿尔卑斯山脉时,一定要放慢自己的车速,因为窗外的高山、河、湖泊与花海草甸会刻印进你的记忆。其实,从拉萨出发去林芝的风景,甚至可以说是超过了遥远欧洲的高山,更因为造物主的鬼斧神工雕琢了全世界最多样的高原景观,不仅仅是因为海拔,因为这里还有繁杂的生物物种、更多样的小型生态系统与更伟壮的自然景观。

“格桑梅朵”幸福花

格桑花,藏语“格桑梅朵”,意为“幸福花”,历来是高原的象征。平原地区的人们相信找到四瓣三叶草就能获得幸福,而藏民将三叶草换成了格桑花。如果你问起到底什么是格桑花,得到的答案却十分含糊:路边、山间叫不出名字的小野花,随手一指,都可以说是“格桑梅朵”。非要考证起来,一般认为波斯菊(Cosmos bipinnatus)或金露梅(Potenfillafrucosa)是格桑花的代表。

“绿神”绿绒蒿

人们追逐绿绒蒿的历史已有近百年。

1924年,一支英国登山探险队从珠穆朗玛峰败下阵来。失去了7名队员的队长George Leiqh MalIory垂头丧气地走在山间,意外与一朵蓝色的绿绒蒿相逢。几乎同一时期,英国植物学家Frank KingdonWard在雅鲁藏布大峡谷附近寻觅一条传说中的瀑布。山高路险,在距离传说中的瀑布不到1000米的地方,他放弃了。幸运的是,这位仁兄也享受了无与伦比的美丽,他在日记中写到:“峡谷中的草甸色彩斑斓,令人心醉,然而最美的花朵却躲在灌丛之后,生长在小溪岸边。在报春花的天堂中,一群镶嵌着黄金的蓝色蝴蝶从海绿色的叶片中振翅欲飞!”这蓝色蝴蝶就是绿绒蒿,Kingdon Ward将它的种子带回欧洲培育,并在英国皇家园艺协会的展览上展出。几年后,不计其数的狂热爱好者跋山涉水,不远万里来到,寻觅这种在欧洲被称为“蓝罂粟”的小花。

绿绒蒿有49个种,除1种原产欧洲,其余48种均分布在青藏高原,是真正的高原代表。其中,蓝色、紫色系的总状绿绒蒿和藿香叶绿绒蒿最引入注目,也正是“蓝罂粟”之名的来源。这是一种令人难忘的野花:花朵大而鲜艳,在高原的凄风冷雨中傲然而立。无论是山涧旁还是乱石滩中,阳光下蓝宝石般的奕奕光芒总是强烈地撩拨着人们的视觉神经。

此外还有红色丝绢般艳丽的红花绿绒蒿、一些开金黄色花朵的绿绒蒿。如今,稍微了解点儿的旅行者都以拍到一张漂亮的绿绒蒿为荣。当地人偶尔会采集它们晒干供药用,一旦见过此花的芳华,你一定也会为这种情况心疼不已。高山上的精灵

如果你想去看花海,灌丛里的杜鹃一定不会让你失望。高山杜鹃、石峰杜鹃、硬毛杜鹃、林芝杜鹃、黄花杜鹃、雪层杜鹃……仅色季拉山口一处便有60余种,黄、白、粉、紫各有不同。每棵杜鹃的花期虽不满一个月,但顺着海拔高度依次开放,从4月中旬至6月底,花海的花期将长达两个半月左右。杜鹃花开满山红的场景在低海拔地区并不少见,但在高原上,它们变矮、变壮,花色经过紫外线的洗礼而更加艳丽,与其他地方的杜鹃花几乎不像是相同的物种。要是运气好,还能在杜鹃花中遇见野生黄牡丹。这种野性十足的美貌植物跟人们驯养多年、雍容华贵的洛阳牡丹有着完全迥异的气场。

要是你充满挑战精神,从灌丛再上一步来到高山草甸,我保证你从未见的植物可就俯拾皆是了。它们都长得矮矮的、低低的,总像是花叶永不相见的小精灵。这看起来不科学的姿态也是高原气候千锤百炼的结果。草甸上马先蒿、报春和高山龙胆最常见,另有桃儿七、珠芽蓼、贝母、冬虫夏草等各种珍稀植物。许多已驯化成广受欢迎的园林花卉,家里盆栽、路边树荫、花店商品的最初来源正在于此。

高原“江南”

翻过米拉山口,景色开始愈发不一样了。树高了,山绿了,水汽重了,烟雾浓了,连拉萨河都改名叫尼洋河了。就好像烟花三月的江南,风景变得十分秀气,相机举起来都是水墨画的效果,婷婷袅袅,简直都要听见远远高楼上渺茫的欢歌笑语了。是的,你已经到了的“江南”——林芝。

林芝平均海拔3100米,最低海拔900米,是世界上垂直地貌落差最大的地区之一。喜马拉雅的造山运动将这里挤成高山深谷。从高寒地区的雪莲花,到亚热带盛产的香蕉、棕榈,各种植物们在这里世世代代繁衍、昌盛,形,成了一派林山花海风光。曾有研究者在这个区域沿着尼洋河对河边的植被进行野外调查,在全长不到300米的河边,竟然有8个植被型和13个群系之多。

沿途的风景——动物

拉萨到林芝只是很短的一段路,小车6个小时就能跑完。整个远不止此,还有更多惊喜等你发现。例如,这里近800种动物中,有200多种陆栖脊椎动物在其他地方根本见不到;4000多种昆虫,其中1/3为青藏高原特有。这是因为藏东南在第三纪和第四纪大陆冰川时期曾是动物们的避难所,保存了大量特有物种。

吃草的家伙

藏羚羊可算作藏区动物里的第一话题。这种生活在藏北羌塘、青海可可西里和新疆阿尔金山等海拔4000-5000米左右“生命”的动物貌不惊人:身体颜色不算鲜艳,除了雄羊长有长长的尖角之外,整体样貌很接近鹿。它们群居,有一些会迁徙。

藏羚羊的故事令人悲伤。为了收集羊绒,贪婪的盗猎分子全年无休地对它们围追堵截。盗猎者装备精良,每次作案携带几千上万发子弹,少则猎杀几百头,多则上千头藏羚羊,一度将其逼得濒临灭绝。许多保护区工作者也牺牲在盗猎者的枪下。藏羚羊肉寄生虫多,不宜食用,皮毛的制革性也很差,盗猎者只取走少量的羊绒,将身体、头骨和角等抛弃在荒野上。这疯狂杀戮的目的,只不过是为了获得一种深受西方上层社会欢迎、无任何实用意义的奢侈消费品:羊绒织品“沙图什”。

“最高原”的大型植食动物,除藏羚羊外,就是野驴和野牦牛了。世界上70%以上的藏羚羊、80%以上的野牦牛和70%以上的野驴都生活在羌塘高原上。野驴虽性情机警,但却有个古怪的爱好:和汽车赛跑,能一口气跑40、50千米不歇气,还非得赛赢了才洋洋得意地从汽车前面逍遥而去。这少有的“与人互动节目”是许多自驾旅游者最津津乐道的故事,却也给了盗猎者可乘之机。

野牦牛多为黑色至褐色,近期发现有纯金色长毛的种群,毛色金黄发亮,十分罕见。对了,藏羚羊和野驴都比较害羞,野牦牛脾气可不好。藏区还有如藏原羚、盘羊、扭角羚、赤斑羚、白唇鹿、马鹿、喜马拉雅塔尔羊、黑麝、喜马拉雅麝等吃草的动物。藏民有打猎的传统,所以这些动物大多畏人。只有在接近无人区时,你才有运气遇到一些。

吃肉的家伙

藏狐前段时间在网络上爆红,因为它长了一张让人忍俊不禁的国字脸,还常常露出匪夷所思的“思考人生”的表情。这种动物是高原上鼠类的天敌,农牧业的好朋友。没有草就没有吃草的,没有吃草的就喂不活吃肉的。好的生态环境才能供养丰富的顶级捕食者,,就是这样—个地方。这里有可能是中国最后剩下的虎的栖息地(当然还有些在恢复中),有儿时睡前外婆拿来吓唬小孩子如今早已踪迹罕见的猛兽,如雪豹、猞猁、狼、熊等等。

吃肉的还有鸟儿。也是猛禽的天堂,金雕是高原代表之一。它们赫赫有名,是因为长得鲜艳又美貌(成鸟翼展可达3米多),性情却相当凶猛狂躁。金雕在北极捕食雪兔一类的小动物,在青藏高原却捕食山羊、鹿、狐狸甚至是狼。当然了,它也不是每次都打得过狼,一不小心沦为狼食也是常见的。古代巴比伦王国和罗马帝国都曾以金雕作为王权的象征。苍鹰、雀鹰、蛇雕、秃鹫、胡兀鹫、等凶猛鸟类都见于。

荤素兼修的家伙

这些大动物都不易遇到,两栖动物中就有些更易一见的种类。例如高山倭蛙(Altirana parker),几乎遍布全境,是种不起眼的草根动物,但是,它们对污染物极为敏感。生态环境好不好,看它们是否分布于此、是否身体健康就知道了。有蛙便有蛇。温泉蛇是我国蛇类中垂直分布最高的唯一一种(海拔4000米左右及以上)。顾名思义,它是在高山温泉地区生活的蛇类。谁也不知道它为什么爱泡温泉,但总之它是高原独有且极为少见的品种。这家伙身上保留了很多古老物种的痕迹,是研究蛇类起源的重要材料。藏区还有些如喜山鬃蜥、山溪鲵、细脆蛇蜥、喜山滑蜥等可爱又古怪的小生灵。

不得不提的昆虫

目前已经发现了4000多种昆虫,其中近半数种类属于东洋区,1/4的种类属于特有种,东洋与古北区共有的种类占15%。什么是东洋区和古北区呢?生物地理学家把中国分为东洋、古北两个大区,用来区分动物的类型。一般来说,古北区干燥寒冷,东洋区温暖湿润,生活在这两个地区的生物会有很大的区别。

对于来说,喜马拉雅山南麓,中东部念青唐古拉山主脊以南以及横断山南部,属于东洋区,在此以北则属于古北区。的昆虫,大部分都分布在温暖的“江南”:东洋区(林芝)。它们以鞘翅目、鳞翅目、膜翅目和双翅目数量最多,种类最丰富;其次是同翅目、革翅目、半翅目和直翅目等。另外还有许多特有种,如墨脱缺翅虫、藏叶情、墨脱短翅芫菁等都是著名的种类。

昆虫的特点

在高原生活的昆虫,向着抵御天敌和恶劣气候这两个方向发展。所以有以下一些特点:

体色多深色:高原气温低,紫外线强,深色的体色一方面能防止紫外线侵害,另一方面还能吸收热量,升高体温。同时和周围荒芜的地面完美融合,避免被天敌发现。

飞行能力退化:高原多风,发达的翅容易被风刮坏,所以不少昆虫都选择抛弃飞行能力,一些昆虫的后翅退化,仅剩坚硬的前翅保护身体。还有的甚至连前翅也退化掉了。

体表多毛:为了应对高原寒冷的气候,昆虫纷纷长出了“毛大衣”,以猎蝽为例,同样是一个种,生活在青藏高原的个体就要比广西的个体毛多得多。

与藏族人

人类是一种很能适应环境的动物,在这样独一无二的世界屋脊之上,他们也能够生存并且绵延不绝,跟动物、植物共享这片净土。在这美好与残酷并存的环境中,人类发挥了最大也是最强悍的本领:将一切可以利用的自然造物转化为生活的物质材料,而更加神奇的是,在这千百年来的岁月中,人与环境不断地交织融合,从而创造出瑰丽的文化奇迹。服饰

典型的高原生态环境塑造了藏族同胞不同于平原地区人们的独特外形与生活习俗。例如,藏族人穿的服饰常常是肥腰、长袖、大襟、右衽、长裙、长靴、编发、金银珠玉饰品等。他们服饰的这种特色很大程度上与他们所处生态环境和生产、生活方式相关。在地势高,气候寒冷的世界屋脊上,现代以前的人民主要从事牧业、农业,这就决定了藏族先民们服装基本特征是厚重保温,且有宽大暖和的肥腰和长袖长裙。为了适应逐水草而居的牧业生产的流动性,逐渐形成了大襟、束腰,在胸前留一个突出的空隙(酷似袋子),这样外出时可存放酥油、糌粑、茶叶、饭碗,甚至可以放幼儿。天热或劳作时,藏民就袒露右臂或双臂,将袖系于腰间,调节体温,需要时再穿上,不必全部脱穿。而在放牧的帐篷里,夜晚睡觉时更可以解开腰带,脱下双袖,将袍子铺一半盖一半,仿佛是一个暖和的大睡袋,真正实现了—物多用。

青稞

青稞作为藏族同胞的主食,这与的生态环境特点有关。青藏高原适于耕种农作物的土地不多,即使河谷平原也多在海拔2 OOO米以上,且面积狭长,无法进行大规模的普通农业生产。青稞这种俗称裸大麦的禾本科植物,与许多平原农作物的生长习性不同,能够耐受贫瘠和高寒的地理环境。苗期能经受-10℃的低温,花期在9℃时不致受伤害,乳熟期仍能抵御-1℃的低温。在最暖月平均温度接近10℃、日平均温度高于5℃的连续天数仅有120天的高寒地区,青稞仍能正常生长发育。这样,这种一年一熟的高寒河谷种植的标志性作物,因其耐旱耐霜,生长期短,适应性强,易栽培等优异特性,成为了藏族同胞最主要的粮食来源。

另外,藏民喜爱以青稞制作的糌粑为主食,还归因于他们的游牧生活。糌粑是一种制作简单、便于携带的食物。牧人们每当远行放牧,就用小羊羔皮袋做成的“撒达”装好糌粑、曲拉、酥油和糖,搭在肩上。当要进食时,只需用手揉搓袋子一会儿,酥油、糖就与糌粑、曲拉融合在了一起,用手抓着吃,既充饥又御寒。

酥油茶

在现代交通畅达之前,茶叶基本上是普通藏家人摄取氨基酸和维生素的重要渠道,这些茶叶主要来自云南和四川,自古以来就有茶马古道运送茶叶进入的物流体系。酥油则主要由藏家人自制。夏末秋初的季节,青藏高原草肥水美,气候温和,是母畜产奶的季节。藏族妇女们此时拿出酥油桶,忙碌地开始了“打酥油”的劳作。每天的清晨与傍晚,妇女们把滤净的鲜奶倒入酥油桶里,使之略微发酵,用尽全力地压下酥油桶上的“甲洛”(搅拌器),触及桶底;旋松手,任凭浮力又将其缓缓托起。如此周而复始,反复近干次,酥油才从奶中分离,浮于表层。再小心捞起酥油,在凉水里反复揉捏,直至杂质除尽为止。

斟上一杯深褐色的清香茶水,取一小块酥油放入其中,将两者搅拌均匀,端起茶碗,吹开浮油,慢慢嘬饮。当茶碗中剩下一个碗底的酥油茶时,取一小把炒熟的青稞面,和入其中,捏成糌粑,这就是藏家人最平常的一种饮食习惯。

沐浴节

每年藏历七月上句的,从乡村到城市,从牧区到农区,从孩子到老人,都要下河洗澡,可谓藏区独有的一种风情。人们常常邀朋请友,带上青稞酒、酥油茶和糌粑等节日食品,一起来到河畔欢聚。痛痛快快地在水中沐浴以后,大家欢聚在岸边,一边吃着美食一边把酒言欢。孩子们在水边嬉戏,青年们载歌载舞,一直持续到天明。沐浴节一般为时一周,从藏历七月六日到十二日,传说这是“弃山星”出现在天空的七天,在弃山星照过的水中洗澡可以祛除疾病消除罪孽。

说起这独特的沐浴节的来历,其实有其科学依据和历史渊源。青藏高原因为海拔原因—直是冬日漫长夏日苦短。每当春季,冰川雪水融化进^河流,水温冰寒彻骨;进入夏天雨季,不时的暴雨滂沱又容易引发山洪,水质浑浊不堪。只有在藏历七月的初秋时节,河道的杂质被雨季后丰沛的水流带走,河流流速变得平缓,而此时阳光充足,气温和水温都在阳光普照的日子里变得暖和。藏文历书记载,初秋之水有优点:一甘,二凉,三软,四轻,五清,六不臭,七饮时不损喉,八喝下不伤腹。这些优点都决定了初秋正好是适合露天沐浴的时节。进入现代社会以前,农牧民因为高原环境的艰苦和物资相对匮乏,是无法像平原上的人们一样常常在家中沐浴的。因此,每年一度的沐浴节,也就成为了藏族人民狂欢庆贺的—个重要节日传承了下来。今日的,虽然藏民已经过上富足的生活,但沐浴节这—传统依然保留了下来。

茶叶的植物学特征范文5

一、说明文特点概述

(一)说明文区别于其他文体的特点

说明文体的首要特点是知识性,即着眼于解说和传播某种已经得到公认的知识,而不是像议论文体着眼于通过论证或争辩以确立论点(浓缩的知识),也不是像记叙文着眼于表情达意。

说明文体的第二个特点是科学性,即在介绍、解说、传播知识时必须科学,能准确地反映客观事物的实际及其规律性,不允许任何的主观随意性。通过准确的定义、恰当的论断、合理的区分、明确的解说,给读者以科学的知识。

说明文体的第三个特点是说明性,即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说明的语言比起记叙的个别性来说,它注意的是普遍性;比起议论的抽象性来说,它注意的是具体性;比起记叙的可感性和议论的逻辑性来说,它注意的是明白性。说明是普遍意义上具体而明白无误地介绍、解说某种客观事物的语言形式。说明性还体现了说明文体的目的,即通过如实的解说,让人明事相懂物理,给人以知,教人以用,而不是像议论文通过逻辑论证,晓人以理,导人以行,也不像记叙文通过形象刻画,动人以情,示人以范。

(二)说明文的分类

1.从写作目的来看,可以分为阐释性说明文、述说性说明文、实用性说明文。

(1)阐释性说明文

这类说明文说明事物的特征和本质,阐述事物的变化过程和规律,解释原因,阐明事理,旨在不但使人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理、化、生物、历史、地理、语言、文艺等方面的知识性文章或教材以及考察实验报告、器物工艺说明等都属于这一类。

(2)述说性说明文

这类说明文以夹叙夹说的方法,记录物象变化、人物经历,诸如自然现象记述、工艺流程介绍、人物生平简介以及叙事性作品的内容提要等均属于这一类。

(3)实用性说明文

在社会生活中经常实际应用的说明文,如工农业产品说明书、影剧演出说明书等。

2.从表达方法来分,分为一般性说明文和文艺性说明文。

(1)一般性说明文

阐释性说明文、述说性说明文、实用性说明文都是一般性说明文,其共同的特点是以平实笔调解说事物。

(2)文艺性说明文

知识小品等都是文艺性说明文,其共同特点是运用文艺笔调(通常用比喻、比拟等手法,对话、故事等形式)以增强文章的形象性,寓知识于形象之中,描写与说明兼用,生动活泼,富有情趣,具有较多的文学色彩。

二、说明文学法指导

(一)一般性说明文学法指导

阅读阐释性说明文要注意其解说准确、明晰、有条不紊、笔调平实严谨的特点。阅读述说性说明文要注意其突出特点要点、扣紧中心、突出主线、要言不烦和笔调简洁明快的特点。阅读实用性说明文要注意准确严密、简明易懂、重点突出的特点。

学会阅读一般性说明文还要掌握以下阅读技巧:

1.学会抓说明事物的特征

事物特征是事物之间得以区别的标志,是作者通过观察、思考概括出来的本质属性。有的事物的特征是外部显露的,如形态、方位等,有的事物的特征是内在的,如性质、作用、功用等,有的说明事物的特征既有显露的,又有内在的。阅读说明文,要学会从说明对象的形态、性质、结构、制作、用途、分类、发展变化等方面去领会课文是怎样具体说明事物特征的。

如何在说明文中找出事物的特征?

(1)从文中的语句找出事物的特征。 如《中国石拱桥》开头部分写道:“这种桥不但形式优美,而且结构坚固,能几十年几百年甚至上千年雄跨在江河之上,发挥交通作用。”这句交代了中国石拱桥形式优美、结构坚固的特征。

(2)从文中概括、提炼出事物的特征。 文中没有明显交代事物的特征,需要用概括、提炼的方法。概括、提炼事物的特征要采取逐层、逐段加以归纳概括的方法。如《宇宙里有些什么》,用这种方法可以概括出宇宙特征为:整个宇宙是无限的,是在不断运动和发展的。

2.学会分析一般性说明文的说明顺序

通过以下方法来分析说明顺序:

(1)按照“总—分—总”的顺序说明。如《中国石拱桥》, 先总说特点,接着以赵州桥和卢沟桥为例,具体说坚固和美观的特点,最后总说我国石拱桥有光辉成就的原因,以及社会主义时期石拱桥的发展。

(2)以认识的发展或内容的深入为顺序说明。 如《宇宙里有些什么》,按照人们认识宇宙的发展过程,从恒星说到星云、银河系,最后说到恒星系。

(3)按照事物的性质、状态、结构、制作、 用途等几方面依次说明事物的特征。如《统筹方法》,开头对统筹方法进行诠释,接着把诠释里的语义和内容阐释明白。

(4)按由远及近(或反之)、由表及里,或以空间的转换、 时间的推移,由整体到部分(或反之)等顺序来说明事物。如《第比利斯的地下印刷所》采取了先外到内、由上到下的说明顺序,后又按时间的顺序说明印刷所建造过程。

(5)以说明的角度的变化为序说明事物。如《花儿为什么这样红》,多角度地说明了花色形成的原因。

以上几种说明顺序是掌握说明文课文内容、理解课文结构、学习有条理地说明事物的重要方法。

3.学会辨析一般性说明文常用的说明方法

一般性说明文常用的说明方法有以下几种:

(1)定义说明

即用下定义的方法,用最精确的语言对事物的本质特点作出规定性的说明。如《奇特的激光》:“激光系统就是产生光、电、化学能的装置。”

(2)比较说明

比较说明就是用较熟悉的事物与要说明的事物相比较的说明方法。如《向沙漠进军》:“沙漠地区空气干燥,日光的照射特别强烈。那里日照时间又特别长,一年达到3000小时,而长江流域只有1500小时,华北地区也不过2500小时。”这里就“日照时间”把沙漠地区与长江流域、华北地区作比较,说明沙漠地区的干燥。

转贴于 (3)分类说明

分类说明就是把要说明的对象,按一定的标准分成若干类去说明的方法。如《杨树》一文就作了这样的分类说明:“杨树,在植物分类中属杨柳科……植物学家把杨属植物分为白杨派、黑杨派、青杨派、胡杨派、大叶杨派五大派。”

(4)举例说明

举例说明是举一些有代表性的恰当的例子来说明事物的方法。如《大自然的语言》一文,讲到纬度的差异影响物候来临时,就举“北京—南京”物候现象差异的日数因季节的差别而不同来说明。

(5)数字说明

数字说明是用数字说明事物的方法。如《生命与海洋》:“海洋确实浩大。世界海洋的总面积有三亿六千一百万平方公里,约占地球面积的百分之七十一。”

(6)图表说明

图表说明就是对说明对象采用图表的方式来说明的方法。如《统筹方法》用了三幅“箭头图”说明组织管理中统筹安排的重要。

4.学会分析一般性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平实性、简明性

准确性是说明文语言最突出的特点,因为准确的语言才能反映说明对象的真实面貌。分析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一要分析说明文语言的准确达到一字不易的程度,成为惟一可取的表述形式;二要分析用词、造句的准确性;三要分析恰当地使用修饰和限制的词语,准确地说明事物、剖析事理。如《中国石拱桥》中的一段:“永定河上的卢沟桥,修建于……桥宽约8米,路面平坦,几乎与河面平行。 每两个石拱之间有石砌桥墩,把11个石拱联成一个整体。”这一段语言的准确性表现在选用确切的词语和词组表达。如“永定河上”不能说成“永定河中”;“石砌桥墩”不能说成“石堆桥礅”;“路面平坦”不能说成“道路平坦”;“与河面平行”不能说成“与河流平行”。

说明文语言的平实性是用明白、平实的语言对事物进行客观的反映,一是一,二是二,不夸大,不缩小,毫不含糊,清楚明白,只求“辞达而已”,不求雕琢粉饰。如《〈雪莱诗选〉简介》一文:“雪莱年表以时间为序,列举了雪莱从出生到逝世的一系列史实,它将使读者对当时的一些情况和社会背景有个大体的了解。”这段文字,明白平直,实实在在,很难增加一字,很难减少一字,也很难改动一字。

说明文语言的简洁性是指简练、明确、不@①唆、不含糊,用最少的文字把意思说明白。可说可不说的话一律不说,以尽可能少的语言来承载尽可能多的信息。如《统筹方法》:“水壶不洗,不能烧开水,因而洗水壶是烧开水的前提。没开水、没茶叶、不洗茶壶茶杯,就不能泡茶,因而这些又是泡茶的前提。”这一段十分简洁地说明了几方面之间的相互关系。

(二)文艺性说明文学法指导

1.文艺性说明文除了像一般性说明文那样要学会抓住事物的特征和说明的顺序以外,还要学会辨析下列文艺性说明文常用的说明方法。

(1)比喻说明

比喻说明就是用打比方来说明事物或事理的一种方法。如《中国石拱桥》介绍石拱桥的形态说:“石拱桥的桥洞成弧形,就像虹。”

(2)拟人说明

拟人说明就是运用拟人去说明事物的方法。如《春蚕到死丝方尽》:“它的一生……却一刻也不停息地朝着一个目标努力……直到……才停止自己的奋斗。”

(3)描述说明

描述说明就是通过对事物形象和状态的描述,对人们的愿望和心情的描述,来说明事物的方法。如《神奇的万能“服务员”——谈电子计算机“终端设备》:“比方说,现在你想看某部电影,你就通过安装在家里或办公室的‘终端’设备,向电台计算中心提出要求,计算机便立即自动从‘库’里提取所需影片,自动播放,以满足你的需要。用同样的方法,不光可以欣赏所喜爱的电影艺术,同时也可以知道想要知道的世界新闻。真可谓‘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事’啊!”

(4)对话式说明

对话式说明是两个交谈者用一问一答的形式来说明事物。其形式比较活泼、风趣,内容往往由浅入深,逐层深入。一般用于科技知识说明以及某些热点问题的说明。如《混作·间作和套作》,通过小陈和技术员的对话,介绍了混作、间作和套作三种农作物种植的知识,了解了它们的区别和功能。

(5)讲故事式说明

通过讲故事的方式说明事物。如《影子的故事》,通过奇妙的无影灯和月亮的影子帮助了历史学家、工程师怎样利用影子、影子和我们的生活、影子帮助了历史学家等五则故事,从古代和现代、天文学和历史学、生产和生活等方面,介绍了人类对影子的利用。故事新奇有趣,说明的知识很容易接受。

2.学会分析文艺性说明文语言的生动性

叶圣陶说过:“说明文不一定就板起脸孔来说话,说明文未尝不可以带一点风趣。”语言的生动性就是用形象化的语言,把看似枯燥无味的科学内容,说得生动有趣、耐人寻味。如《中国石拱桥》:“每个柱头上都雕刻着不同姿态的狮子。这些石刻狮子,有的母子相抱,有的交头接耳,有的像倾听水声,千态万状,惟妙惟肖。”这一段用生动的语言将石拱桥的石刻狮子写得形象逼真。

三、千字说明文阅读指导(括号中的内容为阅读指导提示)

大自然的现象——风

叶 冰

大自然的现象真是千奇百怪,风就是其中的一种。

风,对于我们并不陌生,它无时无刻不在我们身边走动。风像一位神奇的隐士,看不见也摸不着。一会儿,它像个乖巧的孩子;一会儿,又像个调皮的顽童;一会儿,像个慈祥的母亲,轻拂着你的脸庞;一会儿,又像恶煞凶神,疯狂地抽打着你的身躯。总之,它是变化无常的。

(用比喻说明的方法说明风变化无常的特点,语言生动、形象、有趣。以上总说风的特点。)

那么,风又是怎样形成的呢?(用设问引出分说内容。)

其实很简单,只要空气流动,就会产生风。只不过,空气有时流动得快,有时流动得慢罢了。地球上,有6个空气流动系统,即6个风带:南、北信风带,南、北东风带和南、北西风带。由于这6 个风带的纬度、方向和速度的不同,就会出现我们所说的不同种类的风。

此外,风形成的因素还有地形的高低、气候的冷暖等。

(以上说明风形成的三个原因,其中使用数字说明方法重点说明空气流动产生风,其他略写。)

风对我们人类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古代,劳动人民利用风的原理,给船加上风帆。于是,帆船就成了沟通各大洋之间的主要交通工具。明代,郑和7 次下西洋使用的帆船就有2000多吨重,足以显示当时造船业的高度发达及风的巨大作用。近代,由于热机的发明,帆船的地位逐渐下降。但是,由于现代的“经济危机”和“能源危机”的反复冲击,帆船的地位又逐渐回升了。日本曾提出造5万吨的风帆货轮的方案,荷兰也设想建设更大吨位的集装箱船。新型的帆船会乘风破浪地驰骋在辽阔的海洋上。

我国人民很早就利用风车来磨面。现代,美国的一家研究机构做了一个大风车,用来发电,其发电量足够一个1500户人家的村镇使用。美国还想造功率更大的风力发电机组,来解决当前的“能源危机”。

随着科学的发展,人类利用风的原理,制造风洞,研究气流,一定会有新的进展。

(以上段落具体说明风对人类的巨大贡献,使用了举例说明、数字说明和对比说明的方法,语言准确、简洁。)

不过,风也有它有害的一面。美国出现过的黑风暴,曾席卷大半个国家,将3亿吨优质土统统吹入大西洋,给农业带来巨大的损失。 我国沿海的台风、墨西哥湾以及加勒比海的飓风,都给当地人民带来灾害。

(以上一段说明风的危害,使用了举例说明和数字说明的方法。)

茶叶的植物学特征范文6

(一)恩施山区发展生态旅游农业的区位优势

恩施自治州位于东经108°23′12″~310°24′13″。地处湖北西南隅,是湘、鄂、渝三省(市)交界地区,东北部接本省神农架林区,东部连接宜昌地区。从农业区位看,在全国农业区划中,恩施自治州被划入西南农业区的山地林牧区;在湖北省农业区划中,与宜昌的长阳等县共同构成鄂西南山地农业区。从交通区位看,穿过州境约800公里的318和209两条国道、正在兴修的横穿全境的沪蓉高速公路和宜万铁路以及长江“黄金水道”,维系着恩施自治州与长江中上游两个中心城市武汉、重庆和四个副中心城市宜昌、沙市、黔江、万州以及湘、黔、渝边界城镇的经济交往。从生态区位看,恩施自治州为鄂西林海,是省内的第二大河———清江的源头;恩施林区在长江中上游的交接处,是长江防护林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长江三峡库区又是正在进行梯级开发的清江源头,恩施林区是长江上游的重要生态屏障,在保持水土、净化大气、控制工业污染等方面对长江中下游具有生态源的特殊意义。从全国国土开发和生产力布局战略重点看,恩施正处于我国“T”字型一级重点开发轴线长江经济带上,长江三峡工程建成和清江梯级水电开发的契机,加上国家实施的西部大开发战略有利于沿长江、清江、209和318两条国道为轴心展布开发带,并在轴线地带选择若干个“点”(城镇),以建成带动全州各县市区域经济发展的“增长级”体系。

(二)恩施山区发展生态旅游农业的资源优势

恩施发展生态旅游农业在生态旅游资源上有巨大的吸引力。恩施地势地貌复杂多样,地势高低参差,海拔最高处达2410m,最低处仅152m,全境虽以山地为主,但也不乏高山平原、丘陵和小盆地,还有大量具有南方特点的高山草场,境内有清江、郁江、唐崖河、娄水河、卯洞河等30多条四季长流的山区河流和大小140多座中小型水库。这些自然资源为发展丰富的农业生态旅游项目奠定了基础。恩施州林地经济作物以烟叶(烤烟、白肋烟)、茶叶、油菜、黄连、贝母、蚕茧、银杏、生漆、油桐、板党、苎麻为主。其中,茶叶种植面积最大,仅鹤峰、利川、恩施、宣恩四个县市的密植茶园种植面积就超过20万亩,利川是全国第二大黄连地,利川毛坝生漆被誉“品质冠全球”,恩施板党(产于恩施板桥的党参)、利川贝母、巴东栎都是以恩施的地名而获得植物学上的专项命名。

恩施农业结构粮食作物以水稻、玉米、马铃薯、小麦、大豆为主,还有荞麦、高粱等共计20多个品种。其中,咸丰的百吨魔芋基地、鹤峰的百吨薇菜基地和利川、恩施的千亩莼菜基地在国内外都小有名气。水果品种多达110多种,其中以猕猴桃、板粟、核桃、拐枣、柿子、石榴最具地区性特色。近年来又大力发展长十郎梨、柚、草莓、橙、柑、桔、李、杏、苹果等,栽培面积迅速扩大,而且加强新品种培育、贮藏保鲜以及综合利用的研究,取得显著成果,增产增收,远销国内外。

在水产方面,由于恩施江河多,水产资源也比较丰富,据统计恩施水产鱼类达40种,2005年,全州水产品总量达到了8700吨,尤其是鱼类、棘胸蛙、大鲵的人工饲养有很大发展。

在养殖业方面,畜牧业是恩施州农村经济的一大支柱,近十年来,恩施州坚持全面发展牲猪,大力发展山羊,积极发展商品牛,稳步发展绵羊,放手发展禽、兔、蜂,加快高山草场建设,逐步优化了畜牧业产品结构。2005年全州牲猪饲养量575万头,出栏355万头,大牲畜饲养量70万头,出栏32万头,其中牛的饲养量达到60万头以上,羊饲养达到142万只,家禽饲养量1400万只。猪牛羊肉产量达到24万吨,禽蛋产量5.5万吨,其中,利川麻鸭在全国很有知名度。在抓好畜禽产品生产基地的同时,恩施积极组织好畜禽产品的加工、转化与增值,进一步疏理流通渠道,提高畜禽产品的经济效益,通过白鹅、麻鸭,山羊、商品牛、仔猪、肥育猪等系列开发,形成生产、加工、销售、服务一条龙的畜禽商品生产体系。

(三)恩施山区发展生态旅游农业的自然风光与景点

恩施自治州各地以砾岩为主,相对高差大,沟谷分割,赤壁千仞随处可见峡谷陡崖景观,险峰峻岭,翠屏环抱,群峰竞秀,千姿百态,风情万种,大致可以雄、奇、峻、秀、绿、险“六”字概括,群山之中不乏奇峰怪石,号称“荆楚第一石林”的恩施梭布垭石林似虎、似猴等各种造型的奇石和天生桥令人叹为观止,八百里清江浩浩荡荡、穿山越谷、碧水长流、青山常绿、溪洞飞瀑,佳林名卉遍布,山谷间溪流潺潺,不仅多瀑布溪泉,流泉飞瀑相互衬映,终年流珠滚玉,多叠飞瀑常年可见,而且丹霞地貌加上垂直节理发育,岩层在流水强烈下切侵蚀作用下,洞穴发育更显奇特。这些地方的溶洞数量很多,据不完全统计恩施各地洞内面积在1000m2以上的溶洞就多达620余处,其中不乏众多罕见的奇景壮观,有“世界特级溶洞—腾龙洞之卧龙吞江”、玉龙洞等景区。山中有洞,洞中有山,水中有洞,洞中有水,洞中有洞,洞洞相连是恩施溶洞最显著的特点,这些大自然所赐予的美景极大地丰富了旅游内容,为发展生态旅游农业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恩施历史悠久,民族众多,文化底蕴十分丰厚。奇峰壁立,林木葱笼,飞瀑倒挂的大山往往与宗教结下不解之缘,在山区,庙宇、道观、古寨、岩画、石刻、石坊比比皆是,使自然旅游景观与人文景观巧妙互补,相得益彰,融为一体,在一些民族地区,独具特色的民族人文景观就更加丰富,“土家第一寨—鱼木寨”上,碑石林立,幽思怀古,土家文明尽显其中;“土司皇城”,乃土家建筑之经典,汇民族文化之精华,构成生态旅游的又一大优势。

二、恩施山区生态旅游农业建设的指导思想和原则

(一)发展恩施山区生态旅游农业战略指导思想

坚持“山上保护世界自然遗产,山下建设未来文化遗产”的发展战略。围绕做大做强恩施旅游产业,立足丰富的生态旅游农业资源,大力发展生态旅游农业。不断丰富、完善山区旅游产品,改善旅游产品结构,让游客乘兴而来,满意而归。让农民更多的分享旅游发展带来的成果,把恩施早日建成集观光、度假、休闲、体验为一体的世界著名风景区。

(二)发展恩施山区生态旅游农业原则

根据恩施山区发展生态旅游农业的指导思想,结合国内外发展生态旅游农业的经验和教训,针对恩施生态旅游农业资源特点,在规划、论证、招商、实施、管理活动中,应当遵循以下六条基本原则。

1.旅游开发与环境保护并重原则

良好的自然环境不仅是传统农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同时也是发展生态旅游农业项目所凭借的资源条件。因此,生态旅游农业项目的开发建设必须以保护地区生态环境为前提,坚决否定任何以牺牲环境质量为代价的伪劣项目开发;努力把旅游项目开发建设和生态环境的建设结合起来,实现两者的相互促进,和谐发展。生态旅游农业之所以能够对现代都市人产生强烈的吸引力,优势在于其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农村本色”—即与都市高楼完全不同的田园风光、生态农业、农舍民情等。生态旅游农业项目的开发必须牢牢抓住并张扬这一优势特色,围绕以“农”为核心进行活动内容的开发与组织、大作“乡土文章”,避免开发过程中出现“建设城市化”趋势。

2.因地制宜原则

生态旅游农业的模式很多,平原、山区、湖区、牧区、海岛、城郊的条件各不相同。因此,恩施山区应根据各个乡、镇、村的不同资源状况和区位条件,确定适当的发展思路,做到宜山则山,宜水则水,宜林则林,宜牧则牧,宜景则景,以形成富有自己特色的发展模式。

3.突出特色原则

资源特色是旅游业一切方面特色的基础,是一个地区自然与人文结合的个性特征。一个旅游区做出了特色,就有了灵魂,就有了持续发展的生命力,在市场上就有竞争力。因此,恩施山区在生态旅游农业的规划设计上要立足于农业本身,要因地制宜,突出农业旅游的鲜明特色。同时生态旅游农业需要多学科的参与和结合,许多环节需要科学技术的支持,甚至可以说是一项科技产业,因此,要提高科技含量,充分发挥资源的综合作用,强化生产过程的科技性、趣味性、艺术性。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应利用特殊的环境技术和节能技术,合理布局,使建筑设施与所处的周边环境协调一致,突出生态性,增强环境的美感。

4.优势竞争原则

目前山区生态旅游农业的开发面临着越来越多的竞争压力。因此,山区生态旅游农业的开发必须符合旅游发展和经济运行的基本原则,面向城市和平面建设这一核心市场,针对资源市场的不同结构及各个层次,在对自身旅游资源进行详细分析的基础上,开发出满足不同需求的产品,并且要紧跟市场的变化,不断创新,以适销对路的产品,创造竞争优势,提高资源竞争,产销竞争和科技创造竞争能力,稳固市场地位。

5.市场导向原则

生态旅游农业是以农业(农村)资源为依托而兴起的一种特殊旅游项目,既是充分利用农业资源,又是以旅游内涵为主题而开发的主要包括农事活动、农村独特的田园风光及其风土人情为内容的,是有极大参与性的一种旅游活动。同时它又是针对旅游消费需求,以“食、住、行、游、娱、购”等旅游六要素及各个环节的服务,按一定的旅游路线设计、加工、制作、组合而成的特殊产品。因此,恩施山区在制定生态旅游农业发展规划时,并不是所有的农业资源都搞开发、搞旅游,而要遵循市场导向原则,这样才能避免投资开发的盲目性和主观性,降低市场经营风险,使资源优势充分转化为经济优势,从而推行农业经济迈上新的台阶。

6.全面带动“农村”三个文明建设原则

山区生态旅游农业利用乡村丰富的农业资源进行旅游开发,是解决“三农”问题(农民增收难问题、农业和农村产业结构调整问题和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的有效途径,是开展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理想载体。山区以生态旅游农业为主题的乡村旅游开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项重要举措,要以此达到推进农村“三个文明”建设全面发展的目的。

三、恩施山区生态旅游农业建设对策

与湖北其他平原地区相比,山区生态环境条件比较优越,基本保持自然生态系统状态,该区域由低山、中山和高山组成,分别占山区面积的23.5%、40.3%和36.2%。多样的地貌类型决定了山区自然体内部结构与功能的复杂性,优势主要表现为开发利用的多种适宜性和资源类型的多样性。但是由于过去长期忽视山区生态系统的特殊性,过分强调单一种植业的开发,过分地照搬平原地区发展模式,多数村庄没有形成自己的主导产业,更谈不上特色经济,就连经济条件较好的浅山区,农村发展也逊色于平原地区。

(一)以“经营”理念推进生态旅游农业发展

恩施各地秀美的田园和寻常农家的民俗风情,今后将会给农民带来越来越多的“真金白银”。其乡村旅游资源丰富,丰富的民俗、节庆、生产生活方式以及古建筑、古村落、湖光山色等自然风光,具有独特的土家族人文风貌和乡土气息。不仅能让农民尝到了甜头,还为游客带来了愉悦。

经营乡村品牌,需要宏观的思路以选择和确定具有自身特性的品牌,需要扎实的行动,关注乡村的诸多细节与品牌的诸多载体。定位村级生态旅农业村,首先要对入村企业形象有严格要求,以绿色健康、诚实守信为必备条件。其次要创建象征性的标识、象征色彩和乡村生态口号。其三,村集体领导班子要开拓思路,主动引进种植、养殖、农产品加工能人,通过营造生态经济发展环境,走持续发展之路。经营方式可采取紧密合作经营模式、无形资产投入模式、提供多元化服务模式等形式。

(二)以生态规划作为乡村建设的先导

一是要注重保护生态环境敏感区。对恩施山区中重要、特殊的环境敏感区如河流、水库、山川植被进行保护性开发。二是要合理布局。乡村聚居既是乡村人口聚居的场所,同时也是配置各种乡村工副业生产的场所,因此乡村群落布局必须从乡村经济社会建设远景和资源保护的总体格局出发,使乡村聚居按不同层次、不同功能划分,形成亦城亦乡的空间结构,使城市与乡村要素在空间上结合与融合,自然调和地配置校园、文化设施、游乐设施和住宅。三是要完善景观结构。通过划分、调整来完善乡村景观的基本结构元素,串联起景观系统的各个环节,使其成为一个稳定坚强的系统。四是发展都市农业。农业生产的育种、栽培、管理、收获等全过程,按照车间生产方式进行,这样有利于克服农业的自然风险,又利于农民向农业产业工人身份转变,提高农业竞争力和农民素质,最终提高农村文明程度。五是建立物质循环与可再生能源多级利用系统。以农村的沼气工程为纽带,将畜禽粪便、农业废弃物、生活污水资源化,同时通过对太阳能的开发利用,使其构成乡村的清洁能源和再生资源体系。六是住宅建筑生态化。打破现有农村建筑“排排房”或“兵营式”的格局,以多团多核的组团分布格局,村民住宅可采用联栋别墅和公寓式的住宅,这样既适用不同经济收入村民的需要,又可以腾出空余的土地,开发乡村房地产业。

(三)良好的村级管理体制是生态旅游农业建设的保障

良好的管理体制是乡村经济、社会、环境良性发展的重要保障,如果没有一个合格和负责的村级管理者,再好的自然环境和发展机遇都不能得到充分利用和把握。生态旅游与观光农业建设涉及的内容多,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一个有权威、村民信赖的村集体班子,能够动员村民的力量和热情,积极参与。要注重对村民科学知识和生产技能的培训,不断丰富和优化村民文化生活,营造一个良好的乡村建设的文化氛围。

(四)构建积极的农业管理体制

农村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支持,而现实是农村兴办一个项目,主管部门管得过多,太死,影响了村民积极性的充分发挥。如在调整农业生产结构中,指令性计划依然存在,使得生态农业必须为指令性任务让道。在生态环境治理上,科技、水利、环境、农业部门各自为政,难以形成有效的合力,以至于村领导疲于应付,工作难以做实做好。为了促进生态旅游与观光农业的快速发展,应当着手积极的改革,打破行政界限,应当退出对农业生产的直接管理,扩大农村、农业企业的自主性。

(五)加强基础和配套设施的建设

恩施山区“硬件”建设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到旅游地服务质量、旅游功能与容量及其整体经济效益的发挥。加强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的建设是旅游地建设的重要一环,特别是加强交通设施、通讯设施、娱乐、餐饮、住宿、购物场所等的建设,以完善和拓展旅游功能,真正做到让游客“可来、可吃、可穿、可玩、可住、可往”。

(六)制定投资优惠政策和开发激励措施

对于恩施山区的实际情况,本着抓住机遇,加快发展的角度,抓紧制定恩施生态旅游农业开发投资优惠政策,增强恩施开发旅游资源的吸引力,尤其要吸引一批投资规模大、质量高的资本到恩施投资。要在招商引资上下功夫,注重大投入,形成大开发,尤其要加大对私营经济的投资引资力度,形成主体的多元化实现资源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