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智慧医疗健康管理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智慧医疗健康管理范文1
医疗信息化的三个阶段
银江认为,医疗信息化有三个阶段:
一是数字化阶段,这个阶段本质上是人对机器的操作,如医护人员把临床业务数据或财务数据录入于电脑;
二是智能化阶段,本质上是通过对机器的操作,获得机器对人的服务。比如医院移动护理等系统的应用;
三是智慧化阶段,这个阶段的本质是人不用对机器进行操作,便可实现机器对人的主动服务,真正实现‘以人为本’的管理。“智慧化”是利用物联网、云计算等前沿技术,实现数据的自动采集和汇总,并通过决策分析与反馈,帮助医护人员、病人等实现工作和行为的指导和指引。
银江的“智慧”
基于对这三个阶段的理解,银江始终致力于第三阶段――智慧化阶段的研发和创新。
银江的智慧医疗解决方案于2005年在浙江大学附属邵逸夫医院率先尝试,当时主要应用于移动护理和婴儿防盗系统。和其他医疗子系统一样,这两个系统也要对接医院各数据库,不断进行需求更改和接口开发。为杜绝医院的“信息孤岛”和“信息烟囱”,银江在2009年提出了智慧医疗整体解决方案――通过数据集成平台融合医院各业务系统和数据,实现统一管理、统一操作。
当时业界有很多医院和同行都很质疑“信息化总包”的方式,其原因是质疑它的最终结果无法实现“交钥匙”工程,但现在这种方案越来越成为主流。在邵逸夫医院,银江用一年多的时间,率先实现了以集成管控平台为总线、以数据仓库为“大脑”、以电子病历应用为核心的智慧医疗整体解决方案,大大加强了医院信息化的集成化水平。
通过多年的发展和创新,银江已经能够在数字医院和信息化总包、移动医疗物联网、区域医疗和公共卫生等领域提供领先的智慧医疗整体解决方案。
“智慧医疗”服务大众
现在医院的信息化绝大多数都是服务于医疗工作人员的,真正为老百姓服务的系统凤毛麟角。随着社会化程度的进一步发展,人类健康的管理将成为一个矛盾的聚焦点,这表现为医疗信息化行业产品的更专业,同时,医疗信息化产业也将向健康信息服务产业进化,相当一部分医疗信息化供应商将从“卖产品”模式转变为“提供服务”模式。而这其中,物联网技术是实现智慧医院的关键技术。
银江从2012年开始关注健康物联网,在调研和基础技术开发方面投入大量工作,目前,很多技术和应用已取得初步成果,如定位、跌倒检测、生命体征采集、温湿度传感、物联网中间件等。
“健康中国”是银江医疗的口号,而“智慧健康”服务则是要以最新的无线技术、物联网技术、个人健康管理等打造基于互联网的“智慧健康”服务,向公众提供有关疾病预防和治疗、药物、营养及保健等最全面最可靠的科学信息,同时汇集一流医学专家,为公众提供突破时空限制的权威信息与指导,实施一体化的网上网下健康服务,为基层医院、社区医院和老百姓提供方便、快捷、专业的高质量的专家医疗服务,为解决老百姓看专家“难、贵、烦”的问题尽一份力,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个人健康管理云平台,为居民提供个性化的健康管理和信息化就医服务。
全面铺开“智慧路”
在产品方面,目前银江正在整合医疗信息化资源以建成“智慧健康网”,希望通过资源整合可以为老百姓提供全面的导医服务;实现体检信息的机构共享和个人体检信息在线查询;由特需人群服务、孕产妇健康管理和老人健康管理项目开始试点运行,帮助特殊人群(如慢性病、重大病患的院后管理、需特需服务的人群等)安装家庭可视远程诊疗和健康管理系统及装备,使他们足不出户即可实现与专家的“面对面”咨询和诊断。
智慧医疗健康管理范文2
上海市长宁区卫生局局长葛敏在本次活动中表示:“当今,提升医疗服务水平,促进医疗改革,已成为改善民生进程中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长宁区作为‘基于市民健康档案的上海卫生信息化工程’六个试点区之一,将通过与IBM公司的合作,大力推进长宁区市民健康档案的建立,并利用IBM公司的数据分析技术来提高社区医疗卫生中心的医疗服务效率,改善对居民健康和慢性病的管理,从而推进全民健康保障信息化工程,着力打造智慧医疗体系,助力实现智慧城市的美丽愿景。”
IBM全球企业咨询服务部全球医疗卫生与生命科学带头人Mohammad Naraghi介绍说:“IBM多年来一直注重与各国医疗机构的紧密合作,关注医疗体制的改革和发展,在医疗IT解决方案上有着长期的积累和研究。在中国,IBM一直致力于成为中国医疗卫生行业的创新合作伙伴,希望能利用IBM在医疗行业的成功经验帮助中国的医疗行业实现智慧转型。我们相信未来随着智慧医疗中数据分析技术的逐步深入应用,IBM将为中国医疗行业带来全新的商业模式,推动中国医疗卫生信息化建设,帮助实现更多像上海市长宁区一样成功的智慧转型案例。”
三大优势推动医疗行业智慧转型
作为“十二五”规划的重要议题,国家信息中心和卫生部共同研究规划全民健康保障信息化工程,着力打造一个智慧的医疗系统。IBM充分运用自身在医疗行业的深厚经验,深入了解中国医疗现状,致力于构建一个以患者为中心的医疗服务体系。而数据分析作为实现“智慧医疗”的重要手段,将帮助解决医疗资源分布不合理、医疗服务质量欠佳、医疗体系效率较低这三大问题。
IBM在本次活动上详细介绍了智慧数据分析在推动医疗行业智慧转型方面的三大优势:
第一,IBM数据分析技术使医疗系统更加互联互通。数据分析以建设个人电子健康档案为技术基础:标准化的个人电子健康档案实现了患者病历的信息共享,保证患者不论身在何处,都能获得较好的医疗条件。并且,通过健康信息整合平台的建立,使得医疗信息和资源在不同医疗服务机构间可以共享,实现了跨医疗机构的在线预约和双向转诊,从而提升了医疗服务可及性与工作效率,建立“小病在社区,大病进医院,康复回社区”的便民就诊模式,大幅提升医疗资源的合理化分配。
第二,IBM数据分析技术使医疗资源更加普及。为了解决优秀医疗资源匮乏、百姓看病难的症结,医疗从业者在数据分析的帮助下,得以参考大量科技信息与以往诊疗手段,支撑诊断与后续治疗,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并通过农村和地方社区医院与中心医院的链接,使医疗从业者能够实时得到专家建议和培训,突破患者对城市与乡镇、社区与大医院之间的距离限制,为所有人提供更高质量和惠民的医疗服务。
第三,IBM数据分析技术使医疗系统可以“治未病”。IBM智慧医疗通过对于数据的感知、处理和分析,将可以实时发现重大疾病即将发生的征兆,并实时提醒医疗机构服务人员实施快速和有效的响应措施,提高工作效率的同时降低了医疗机构服务人员的工作负担。对于患者本身,数据分析可以帮助医疗系统发现慢性疾病的发生,以及其他病症的变化,及时提醒患者采取相对应的措施,有效预防病情恶化或者病变发生。
IBM中国研究院信息管理与医疗卫生总监兼首席科学家潘越介绍说:“IBM研究院针对医疗数据的分析技术进行持续不断的研究,其中比较有效性分析、基于病患相似度的分析,以及基于临床指南和临床实践模式的决策支持等技术已经接近实用的程度。目前中国正处于深化医疗体制改革的攻坚期,这些分析技术对于帮助公立医院积极应对支付方式的转变、基层卫生服务机构大力提高医疗质量和效率,将会产生巨大的经济与社会效益。”
携手长宁打造慢性病管理新模式
近年来,IBM与众多国内医疗机构携手,共同致力于利用更先进的创新技术,节省更多的成本,为更广泛的人群提供更加可及的医疗服务,与上海市长宁区卫生局合作的项目就是成功案例之一。2011年10月,上海长宁区卫生局携手IBM,着手打造慢性病管理新模式。长宁区作为“基于市民健康档案的上海卫生信息化工程”六个试点区之一,希望通过建立健康云平台,记录、整合和共享市民在全市医疗机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就诊的诊疗和健康档案的信息,并充分发挥IBM智能数据分析的优势,利用健康档案数据来提高社区医疗卫生中心的医疗服务效率,加强对居民健康和慢性病的管理,推进长宁区医疗服务的智慧转型。
经过六个月的充分沟通和积极探讨,IBM与长宁区卫生局在区域医疗信息化解决方案和慢性病管理防治工作的理念上达成一致,研发出面向个体化健康管理的协作医疗服务管理系统。该系统建立在慢性病管理模式新趋向的前提下,以大众化病种——糖尿病为重点研究方向,为患者及其家属、社区医生及专科医生提供了多方参与团队式服务的健康计划管理平台,并实现了如下功能:提供包括健康计划的创建、浏览、执行、管理等功能的一站式慢性病管理平台;提供患者友好界面,以患者为中心,充分发挥患者自我管理的作用;利用IT技术加强对患者的管理和监控;运用对医生实践模式的分析,为医生提供必要的信息支持。活动现场对该系统的各项功能进行了演示。
智慧医疗健康管理范文3
关键词:老龄化 互联网+ 智慧健康养老 产业运营模式
一、发展智慧健康养老产业的必要性
中国老龄产业发展报告(2014) 表明,到2050年,中国老年人口将达到4.8亿,成为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中国智能养老产业发展报告(2015)》指出老年群体的服务需求呈现新的特点:精神文化服务需求逐渐提升;对健康康复服务的需求越来越凸显;对服务便捷性的要求不断提高。传统养老无法满足新的需求,不足之处逐渐显现。2015年7月,《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提出新型的互联网智慧健康养老产业,智慧养老成为大势所趋。
二、智慧健康养老产业运营模式探究――“互联网+物联网+养老产业”
我国修订后的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对家庭养老重新定位,将“老年人养老主要依靠家庭”修改为“老年人养老以居家为基础”。本文旨在通过对以政府为主导,以互联网为凭借,以社区为依托,以保险和医疗体系为辅助的智慧健康养老模式的探索,实现老人“安养―乐活―善终”的生活目标。
智慧健康养老产业内主体包括:居家养老信息化平台、政府机构、企业(养老服务企业、智能终端制造企业与第三方投资企业)和社区养老服务站,图1为我们对智慧健康养老产业结构的设想。
本文提出的智慧健康养老产业运营模式如下:
(一)政府机构+第三方企业+居家养老信息化平台
第三方企业借助政府提供的政策与场地支持,投入资金为社区养老服务站提供基础设施、工作人员及运营经费。我们鼓励企业承担社会责任,支持国家智慧健康养老产业的发展;同时,智慧健康养老产业在我国拥有广泛的受众市场,投资企业不仅可以提高企业口碑,而且随着智慧健康养老产业的不断发展与完善,自身资本也会得到良性循环。
(二)老人/子女+居家养老信息化平台+养老服务企业+社区养老服务站
养老服务企业通过居家养老信息化平台的业务受理子系统与平台进行信息对接,根据需求为老人提供相应上门服务。目前养老服务企业主要提供专业医疗护理、心理护理、康复护理和普通的家政服务。养老服务企业在招聘工作人员时,要严格审核其职业资格,并进行系统的培训,保证专业素养和服务质量。社区养老服务站通过对老人和子女的回访,监督服务质量,形成良好的竞争淘汰机制。
(三)老人+居家养老信息化平台+医疗机构+保险公司(针对健康险险种)
居家养老信息化平台通过对老人身体健康状况的实时监测,建立并管理老人的健康档案。首先,平台与当地医疗机构建立健康档案共享机制,当老人就诊时,医护人员可根据其健康档案对老人的病情有一定了解,及时开展急救措施。医疗机构提供的电子病历也应在平台上共享,确保档案的实时更新。其次,平台应与保险公司建立有限度的信息共享机制,保险公司可利用大数据对老人的健康状况进行科学评估,设计出适合的保险产品,降低出险率。再次,医疗机构与保险公司也需建立有限的信息共享机制,医疗机构向保险公司提供参险老人的电子病历,保险公司报销医疗费用。平台、医疗机构、保险公司三者之间建立的信息共享机制,不仅让老人/子女不必东奔西走,还简化偿保手续,保证偿保的及时性。
(四)老人/子女+居家养老信息化平台+智能终端制造商
基于老人/子女提出的服务需求,平台向智能终端制造企业提出功能需求,企业据此设计出智能终端产品提供给老人,让老人享受智能化和多元化的服务。例如作为老人普遍需要的一键呼救功能,老人/子女可向平台提出服务诉求,平台管理人员进行公开招标,中标企业制造一键呼叫终端满足老人的需求。随着服务需求的不断提出,老人由养老产业中服务的被动接收方变为主动提出方。
三、智慧健康养老产业发展面临的挑战
(一)产业结构内主体缺乏参与积极性
企业的目标是利润最大化,而智慧健康养老产业在发展初期,盈利模式尚不完善。因此,产业结构内主体缺乏参与的积极性,影响产业链扩张与持续发展。
(二)老龄智能家居配套设施不完善
老龄智能家居的配套设施不完善,往往“不好装”、“装了不会用”、“用也用不久”。智能家居的智能硬件、智能软件、智能服务没有与老年人的居住环境衔接配套,成为常态化的一部分。
(三)信息共享机制带来的信息安全隐患
智慧健康养老产业中的信息共享机制带来潜在的信息安全隐患。其一,养老服务企业、医疗机构和保险公司可能将老人信息用于商业用途;其二,信息共享机制的不完善给不法分子可乘之机,威胁老人信息安全。
(四)跨界融合人才匮乏
产业内传统主体如提供养老服务的企业、医疗机构、保险公司等缺少既具备良好的行业内专业技能又通晓互联网思维的跨界融合人才,人才的匮乏势必会阻碍产业的创新发展。
四、关于智慧健康养老产业发展的政策建议
(一)运用PPP模式,将社会资本引进智慧健康养老产业
2015年9月,财政部公布第二批PPP(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示范项目206个,其中养老项目10个。PPP的发展,缓解财政资金压力,提升养老服务质量,社会资本也可以通过参与示范项目扩大知名度、把握先机、抢占市场。
(二)完善老龄智能家居的配套设施
政府加强老龄智能家居的基础设施建设,实现智能家居的普及,并配备专业人员指导老人使用,使其成为老人的“健康管家”,并且对智能家居的使用情况进行实时追踪,根据反馈意见提高服务水平。
(三)建立完善的信息安全监督管理机制
政府加强信息安全立法工作,建立行业网络安全态势季度研判、互联网新技术新业务安全风险监测通报等机制,形成安全监管合力,保证居家养老信息化平台的高效、安全运作,强有力地保障老人的隐私安全。
(四)大力培养跨界融合人才
社区养老服务站和养老服务企业要对工作人员进行资质审核与相关培训,使其具备互联网知识与医疗护理技能,在为老人提供服务时,及时发现老人的潜在健康风险并采取相应措施。
智慧健康老产业不仅是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更是解决我国养老问题的一把钥匙,为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乐、老有所医、老有所为”开辟崭新的路径,探究其完善的运营模式是必由之路。
参考文献:
[1]张守营.智能养老成趋势 制度、标准缺失待破题[N].中国经济导报,2015―11―28
[2]潘峰,宋峰.互联网+社区养老:智能养老新思维[J].学习与实践,2015(9)
[3]阮晓东.智能居家养老,走出概念适应社会[J].新经济导刊,2014 (12)
[4]王刚.民政部《关于开展国家智能养老物联网应用示范工程的通知》[J]. 物联网技术,2014(7)
[5]丁建定.居家养老服务:认识误区、理性原则及完善对策[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3(2)
智慧医疗健康管理范文4
目前,众多关于智慧医疗的评论侧重于分析纷繁多样的智慧医疗技术和设备。本文则试图从行业颠覆、个人体验、社会价值和采纳决策这四个视角,来解析智慧医疗所带来的深层变革。
在2013年8月29日视察东软集团时,针对远程医疗系统深刻地指出:“用信息化系统提高医疗水平叫‘如虎添翼’。要利用好这套系统,更好为群众服务。”这种增添的“飞翼”使得医疗过程与地理疆界被打破,也使医生、患者甚至医疗管理者从医院的围墙中彻底解放了出来。
医疗过程从分割离散走向网络集成,再到实现“云医疗”。医生可以跨部门机构、甚至从“云”中全面获取患者信息,患者则可以随时随地从“云”中获取医疗反馈。从地理范围看,医疗活动已经没有疆界。更为前沿的是,如果能打破患者、医疗机构、甚至区域之间的数据疆界,循证医学基础上的大数据辅助医疗决策将得到极大的发展。这将使医疗行业,尤其是医院的业务模式发生前所未有的颠覆。
当前,个人健康感知终端和个人健康管理是智慧医疗的主攻领域之一。然而,这必然会导致一种医疗方式的变革,即从医生中心向患者中心的变革,个人医疗体验将得到很大改善。患者将可以随时随地接受检查,随时随地得到不特定医生(甚至机器学习决策)的意见。以患者为中心的线上线下整合医疗服务设计,也将成为未来临床医学工作的巨大挑战。未来医生的传统工作可能被重塑,医生将更像一个需要进行协作的服务提供者,而不是医疗决策和行动的唯一核心。
智慧医疗是当前行业信息化的热点,存在巨大的市场机遇毋庸置疑。然而,一个不能忽视的事实是,在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智慧医疗的意义不仅仅在于引导前沿,也在于利用智慧医疗解决低收入和偏远地区民众医疗的迫切需要,不断改善民生。中国当前医疗存在巨大的资源配置不平衡现象,众多优质医疗资源集中在一、二线城市。通过智慧医疗服务的推出,个人可以在较偏远地区接入优质医疗服务,向大医院传输个人医疗信息。
同时,乡镇和社区医疗机构由于被规模实力雄厚的医疗服务平台整合和监控,也将得到低收入患者的青睐,从而缓解大城市大医院的医疗活动压力。部分中小城市网民,也可以通过网上医疗服务平台与当地中小医疗机构的合作,来获得高质量医疗服务。智慧医疗也能为患者选择医院、医生提供较为优化的建议,避免不必要的浪费。保健数据共享与个人医疗终端接入,也有利于医保的转移与提高急救反应等惠民举措。智慧医疗的推广,还有利于促进医疗相关的信息消费。医疗机会和资源均等化,也将在智慧医疗服务平台上得以体现。
智慧医疗健康管理范文5
邵逸夫医院成立于1994年,是由邵逸夫捐款、浙江省人民政府配套、美国罗马琳达大学协助建造的现代化综合性教学医院。医院现有庆春和下沙两个院区,职工近3600名,核定床位数2400张,设有32个临床科室、72个护理单元、9个辅助科室。二十多年来,医院业务量保持着平均每年15%~20%的增速。
“我们真正启动智慧医疗是在2014年,也是医院20周年的时间点。”浙江大学邵逸夫医院党政办副主任林辉表示,“在这个新起点上,医院领导提出了建设未来医院的设想,即坚持‘以人为本’、‘核心品质’两点,围绕这一目标,智慧医疗无疑是重要的支撑内容。”
移动智慧化改造
实现医患互动新模式
2014年,围绕未来医院建设目标,邵逸夫医院启动了医疗服务全流程的移动智慧化改造项目。一期项目包括微信公众平台建设、“掌上邵医”APP开发、网上支付系统附件功能开发等。
目前,一期项目已上线运行。在邵逸夫医院,患者可实现在全流程信息提醒和引导下就医。例如,患者通过“掌上邵医”预约挂专家号后,系统会提示就诊时间,而这个就诊时间的获取,正是基于这名专家在过去3年平均就诊时间的大数据统计。比如,一名专家平均每看一个患者需要10分钟左右时间,如果患者挂的是上午第4号,那么系统就会提醒在8点30分左右到达门诊就可以了,不用一直在医院候诊。此外,就诊结束时,患者也会收到相应提醒,如医生开了哪些检查项目、用药情况,患者可以在离开诊室时,用手机完成诊疗和药费的支付,并根据系统提醒的文字或地图引导,完成相应的检查与取药。检查结果在手机上也能显示。如果过程中存在疑问,也可以通过短信咨询医生。同时,患者还可以在手机上对医生的服务态度、质量、就医环境等进行评价。
邵逸夫医院“未来医院”建设的第二期项目围绕“邵医健康云”展开。2015年4月,该平台正式启动,现已接入邵逸夫医院、浙江省中医院等三甲医院,杭州市江干区人民医院等社区医院以及部分民营医院、县级医院,有效推进了区域分级诊疗体系的形成和优质医疗资源的下沉。通过“邵医健康云”平台,基层医生不仅能发起远程会诊,还能链接邵逸夫医院作为大学附属医院的优质教学资源,进行理论学习和手术观摩。
信息化是基础
智能化是目标
邵逸夫医院的智慧医疗建设有效支撑着未来医院的发展,围绕着总体架构和战略规划分步实施。总体架构围绕“三多”,即多中心、多平台、多元化。战略规划是三步走,即信息化、互联网化、智能化。
“信息化是基础,互联网化是必然,智能化是我们未来的目标。”林辉强调说,“具体来看,医院内部信息化是基础,我们的智慧化工作围绕三方面:智慧患者服务系统、智慧医院工作系统和智慧医院管理系统。互联网化可归结为一个中心(数据中心)、两个平台(面向患者的公共云平台、面向企业的企业云平台)、四个移动化(患者服务移动化、业务操作移动化、管理层移动化、决策层移动化)。”
据林辉介绍,邵逸夫医院互网计划分两方面开展:一是内部建设,二是外部建设。“内部建设其实就是希望用互联网的技术进一步改造医疗服务、医院管理;外部建设就是打造了一个区域的互联网医疗平台。”林辉进一步解释说,“从内部建设来看,经过互联网改造后,整个繁杂的门诊就诊服务除问诊、检查、处置、取药四个环节之外都实现了线上作业。从外部建设来看,围绕便民服务目标,我们通过互联网把区域医疗机构的相关资源(如健康数据、患者电子档案、检验检查报告)整合到云端,对接商保、银行、第三方检测等机构,实现医院与医院之间、医生与医生之间、医疗和其他产业之间的无缝连接和全面业务输送,最终目的也是为患者提供更加优质的医疗服务。”
智慧医疗平台
实现七大核心功能
目前,邵逸夫医院智慧医疗平台构建了四个服务端口:医生端、患者端、第三方机构接收端和医院运营管理端,打造了三个核心业务平台:医生间协作平台、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平台、患者健康服务平台,可实现七大核心功能。
一是双向转诊。基于平台,发起转诊、接受转诊的医生、患者信息都可互通,极大提高了转诊病人精准性。
二是远程移动会诊。平台可支持文本移动会诊、预约移动会诊、音视频移动会诊等。
三是医药联动。据相关统计数据,上海各医院有37.8%的病人挂门诊号就是为了配药。基于此,平台的核心功能就是为了解决老慢病患者的配药问题。老慢病患者通过平台向主诊医生发起咨询申请,医生收到申请、了解患者情况后,确定该患者需继续服药,可转到可出这个药方的医院HIS系统,保证电子病历的完整性,药师审方、患者付款之后,基于药方可在指定时间内把药配送到患者手中。这个过程真正实现了信息、物、人三者合一,实现了真正的互联网处方。
四是区域检查协同。基层医生接到患者,需做检查但没有条件的情况下就推向平台,而有条件做该检查的医院可以写申请,平台收到申请后,审核该患者的检查需求,如认可该需求可直接给患者安排检查时间并推送给患者,所有流程都在云端进行。
五是远程联合门诊。基层医生、医疗专家可不在现场,也可把大家联合起来给患者看病,大大提升效率。
六是医教协同。平台可实现医院手术教学的直播,医疗课件的直播共享等。
七是主动健康管理。健康和医疗是一个闭环,完成医疗服务的健康管理问题,可通过可穿戴设备的提前介入,上下协作的方式来实现。
“在设计基于平台的专家诊疗体系时,我们遵从两个概念,一是金字塔,二是本地化。”林辉强调说,“分级诊疗一定是区域性的,区域中的医疗市场一定是金子塔型的,社区医院、社区医生是根本,上面的三甲医院、医学中心是技术支撑,需要大家共同制定标准、规范输入,来不断提升区域医疗水平。
观点
智慧医疗健康管理范文6
作为中国第三大城市,广州市有着得天独厚的地缘区位优势、商贸优势,以及人文优势。改革开放以来,广州市经济社会发展迅猛,迫切需要通过信息化手段提高城市运行效率,创新社会管理服务,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实现绿色、智能、可持续发展。为此,广州市第十次党代会提出了构建智慧城市“树型”框架要求,建设智慧广州新设施、推进智慧广州新应用、发展智慧广州新产业、发展智慧广州新技术、创造智慧广州新生活“五个新”的工作任务。广州市科技和信息化局副局长吴奇泽在接受《中国经济和信息化》(CEI)记者专访时表示:“智慧城市建设已经上升至引领城市发展的核心战略。”
CEI:在智慧城市建设方面,广州有哪些优势和基础?
吴奇泽:广州拥有毗邻中国港澳的独特地缘区位优势,更有“千年商都”形成的商贸优势,以及敢为人先、海纳百川的人文优势。目前,广州进入工业化中后期和城市化成熟阶段,经济发展将从依靠要素投入为主向创新驱动转变,基于数据和知识的信息经济将成为城市的主导产业,迫切需要通过信息化手段提高城市运行效率,创新社会管理服务,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实现绿色、智能、可持续发展。此外,信息化基础设施国内领先。广州市是中国国家电信网、互联网三大枢纽之一,互联网国际出口带宽占全国58%,互联网普及率72.9%,达到发达国家和地区水平。此外,广州信息化应用水平高。广州信息化综合发展指数达到0.946,跨入全球中高水平城市行列。
CEI:广州是如何规划“智慧广州”的?有哪些亮点?
吴奇泽:广州智慧城市建设将以中国智慧城市建设先行示范市为目标,以建设智慧广州新设施、推进智慧广州新应用、发展智慧广州新产业、发展智慧广州新技术、创造智慧广州新生活为主要任务,形成设智慧城市“树型”框架和运行体系。广州智慧城市建设的突出特点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突出将信息基础设施放在优先地位,以光千到户、新一代宽带无线通信网和三网融合为重点,着力打造国际化、枢纽型的现代信息基础设施,为智慧广州提供支撑;二是突出以产业转型为重点,着力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前瞻性发展创新驱动的智慧型经济;三是突出以人为本、以应用为本,通过试点示范为牵引,探索智慧城市服务民众、服务城市转型的有效模式,推动城市管理转型;四是突出智慧城市建设的体制机制创新,着力解决制约智慧城市发展的深层次问题,建立一套适应智慧城市发展的体制机制。
CEI:目前广州在智慧城市建设方面已开展了哪些工程,进展如何?
吴奇泽:目前,推进的智慧应用主要有以下几个内容:智能交通方面,城市轨道列车在途监测与安全预警关键技术列入科技部863计划;手机“行讯通”为市民提供路况信息、实时公交、停车服务、的士查询、出行规划等信息服务;在全国大城市公安机关中首创推出手机“警民通”,提供全市路况地图、交通信息、交通违法查询、出入境办理等智能化服务。
电子政务方面,2012年12月,广州市网上办事大厅正式开通, 571项政务实现网上办理,行政许可网上办理率达90%。目前广州基本实现政府网上办公,建成了覆盖市、区、街、社区的电子政务网络。
城市综合管理方面,已建成全市统一的社会治安视频监控业务专网以及26.8万个视频监控点,投资近1亿元自主研发全市社会治安视频监控管理平台。
智慧医疗方面,统一全市医疗机构诊疗卡,推进建立全市医疗机构的集约式预约诊疗服务等应用,全市共建立居民电子健康档案超过1000万份。
智慧社区方面,初步建成华新智慧社区等试点,越秀社区管理网格化系统、番禺智慧社区电子巡更等投入试运行。市民网页方面,至2012年12月底累计开户量236万,可提供交通违章、社会保险、公积金、水费、电费、燃气费、移动话费、电信话费等8大类民生信息订阅服务,提供571项网上办事事项。
社会保障市民卡方面,广州市获批为国家金融IC卡多应用试点,2012年新增市民卡申领人数341万,累计达550万,开通社保、民政、交通、金融等10个领域应用。
CEI:在实现“智慧广州”目标过程中,广州遇到了哪些难题,如何解决?
吴奇泽:针对移动通信基站选址难问题,我们将把移动通信基站建设纳入城市规划,制定移动通信基站建设规范,推进移动通信基站共建共享。针对目前信息化主管部门统筹协调职能不足、政府信息化顶层规划设计协同难度大的现状,我们将探索推行首席信息官(CIO)制度,建立双重管理或集中派驻的政府首席信息官的运作机制,以提高信息资源整合和协同能力。针对信息化应用未能充分利用本地的自主创新成果和技术,应用与产业联动不足问题,我们将采取试点首购和产业链联动,通过智慧城市示范应用带动我市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智慧城市核心技术产业化。针对智慧城市的资金保障问题,一方面我们将通过市财政投资信息化经费、科技经费、战略性新兴产业资金等多种途径对智慧城市的重点项目给予支持;另一方面,我们将进一步健全科技金融体系,引导社会资本共同参与智慧城市建设。如:制订广州科技风司改革方案,推动设立天使投资引导基金和创业投资基金,完善科技贷款风险补偿机制,实施科技型企业上市路线图,推进科技金融体系与科技计划联动、与科技企业孵化平台对接。
CEI:广州如何达到“智慧广州”的要求,有个什么样的蓝图?人们的生活将发生哪些变化?
吴奇泽:“智慧广州”建设注重以人为本,立足便民高效,能让市民实时感受触手可及的便捷、实时协调的高效、和谐健康的绿色和可感可视的安全。
首先,通过智慧城市建设,市民可以随时随地享受到高速便捷、低价优质的网络服务。至2015年,广州互联网普及率达到80%以上,企业平均接入带宽达到100Mb/s,家庭平均接入带宽达到30Mb/s,无线局域网接入点突破30万个,90%以上的市民将通过网络享受工作、生活、学习等服务,市民信息素质明显提高。
其次,市民可以足不出户参与和办理公共事务。市民可通过政府门户网站、网络问政平台、社会保障卡、市民网页等载体,以及电话热线、自助终端、移动终端和数字电视终端等渠道参与公共事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