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icu基础护理的内容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icu基础护理的内容范文1
icu是集中现代化的监护和急救设备,对各种急危重症病人集中加强监护、治疗和护理的病房单元。由于icu的工作特点,要求护士必须掌握跨专业、跨学科的知识,熟练的急救技能,具备敏锐的观察力,强烈的责任感和慎独精神[1]。由于护士人力资源有限,且icu专科护士资格认证的培训尚未普遍开展,icu护士配置通常是从临床各科室抽调及新毕业护士补充,这些护士必须在较短的时间内能胜任icu护理工作,这对icu护士长是个严峻的考验。本科2004年成立综合icu以来,采用分层次、分阶段对进入icu的护士进行培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将icu护士综合能力的培养措施介绍如下。
1 一般资料
2004年—2008年进入icu护士23名(包括轮转护士在内),年龄20岁~31岁;均为女性;本科3名,大专15名,中专5名;8名为学校分配后直接进入icu,15名为从其他科室抽调的护理骨干,工作时间最长者为10年。
2 培养方案
2.1 培训目标
2.1.1 新毕业和低年资护士培训目标
掌握各项规章制度、各班工作流程、基础护理技能、各种仪器设备的操作方法、常见病种护理常规及护理要点等;同时重视新护士职业情感的培养,使她们树立良好的护理职业理念,热爱护理工作。
2.1.2 工作1年~2年的护士培训目标
除具备以上能力,还必须熟悉各专科护理理论、护理要点及护理技术;掌握各专科疾病的病情观察要点、主要治疗药品的给药方法、常用剂量及毒性反应;掌握化验的留取方法及化验正常值;掌握科内常见操作的配合及抢救配合;加强此阶段护士的交流与沟通能力的培养,使其具有良好的沟通能力。
2.1.3 工作3年~5年的护士培训目标
具有熟练的基础理论知识及基础护理操作技能,能胜任各项护理工作;熟悉专科护理理论知识。
2.1.4 工作5年以上的护士培训目标
可结合工作需要与个人特长,使之发挥教学、科研或管理才干,达到护师及主管护师的任职水平。
2.2 培训内容
配备专科教材,如《icu护士必读》,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作为培训教材,将计划中的培训题目分配给护士长及带教能力强的护士,按培训时间讲授,必要时单独讲解。具体内容如下:①icu的发展、现状,建立icu基本条件、布局及设施;②icu各项规章制度、岗位职责,各班次的工作内容;③icu常用仪器操作及专科技能培训,如监护仪、呼吸机、输液泵、微量泵、除颤仪的使用;动脉血气分析、标本采集、排痰法、心肺复苏术;气管插管术、中心静脉置管术及动脉穿刺置管术等术后的维护与护理等;④各专科疾病的护理知识;⑤护理应急预案及风险管理,如呼吸机停电的应急预案、非计划拔管的预防等;⑥icu病人的语言和非语言交流方法;⑦icu院内感染的监控等[2]。
2.3 培训方法
2.3.1 低年资护士及新入icu的护士培训方法
要求3个月~4个月基本完成培训内容。第1周~第2周以见习为主,熟悉icu环境,如各通道的出入线路、物品的放置等,明确icu感染管理的要求,了解icu基本工作程序,各种规章制度等,护士长为培训老师,通过言传身教,使其尽快融入icu护士角色中,引导她们树立良好的护理职业理念,热爱本职工作。第2~第4周主要培训icu病人基础护理要求及方法,有专门带教老师带领进行晨、晚间护理,讲解危重病人的生活护理特点和要求,危重病人生命体征的观察方法、危重病人的语言和非语言交流方法等。第2个月培训内容为icu常见疾病的护理常规、各种仪器的使用方法及护理文书书写等。第3个月~第4个月培训内容为危重病人的气道管理、有创血压和中心静脉压的监测方法、各种特殊药物的配制、专用急救技能,如除颤、心肺复苏术、气管插管、气管切开术的配合等。
2.3.2 工作1年~2年的护士培训方法
除熟练掌握上述培训内容外,科室每月安排相关专科知识集中业务学习,遇特殊病例可临时安排,由护士长或教学能力强的护士讲课,同时要求积极参加医院组织的各种业务学习。
2.3.3 工作3年~5年的护士培训方法
到相关科室参加短期轮转学习,如心电图室、麻醉科、大内科、大外科,以便更好的掌握各种专科护理知识和技能,提高各专科护理工作能力。
2.3.4 工作5年以上的护士培训方法
到上级医院icu进修学习及参加各种类型的重症监护培训学习班,学习先进的护理管理经验、护理技术及操作方法,尽快普及新技术、新知识,使之发挥教学、科研或管理才干。
2.3.5 其他
2.3.5.1 护理查房及护理会诊
进行多方面、多层次的护理查房,遇特殊疑难或涉及多科室的护理病例,邀请护理部及相关专科护士长及护理骨干进行护理会诊,全科护士参加,会诊拟定的特殊护理措施及要求,要人人掌握并严格执行。
2.3.5.2 参加术前讨论、死亡病例讨论
积极参加新开展手术的术前讨论及科主任主持的死亡病例讨论,从病情、治疗、手术和护理方面进行分析,巩固护理专科理论知识,积蓄护理经验,提高对危重病人的护理水平。
2.3.5.3 利用晨间交班提问,提高icu护士的专业能力
护士长利用晨间交班时间就icu护理基本理论、专科相关知识以及病人的具体护理问题对全科护士进行提问。通过实践证明,该方法的实施提高了icu护士的临床工作能力,培养了icu护士的预见性思维能力,促进了icu护士勤学好问、严谨求实的良好作风的养成。
2.4 考核
科室根据学习计划进行分层次、分阶段考核,理论包括疾病护理常规、专科综合理论知识、各项核心制度、应急预案、护理风险防范知识等,80分以上合格;操作包括常用护理操作、各项仪器的使用、icu专科技术操作等,90分以上合格。同时结合护士长、高年资护士跟班带教中观察的情况、科室医生的评价等从劳动纪律、团结协作、思想品德、工作能力、责任心、服务态度等方面进行综合能力的评价,分优、良、差3个等级,考核优或良为合格,根据考核情况再进行针对性的培训。
3 结果
经过培训,在23名护士中,逐步挑选出综合能力较强的12名护士从事icu护理工作并逐渐成为本科骨干,其余护士进入各临床科室并表现出较强的工作能力,促进了我院护理质量的提高。
【参考文献】
icu基础护理的内容范文2
【关键词】 定向培养; 重症医学; 专科护士
中图分类号 R4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4)10-0161-02
社会发展日新月异,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人们对健康的关注度和需求日益增大。专科性的护理成为社会的迫切需求,培养专科护士的呼声也越来越大,促使临床护理事业朝着专科化的方向发展。ICU作为医院的一级分科[1],具有患者病情严重、精密仪器复杂、治疗手段多样、工作量庞大等特点,使从事ICU护理工作的职业风险通常是普通病房的许多倍[2]。因此,ICU护理人员必须具备高超的专业护理能力和极高的应急处置水平。当前,无论国内还是国外,针对ICU专科护士的培养仍有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现有的培训模式仍不能满足临床实际需要,所以如何建设ICU专科护士培养机制仍需要深层次的探索。本文通过对比国内外ICU专科护士培训现状,为院校定向联合培养模式进行先一步的探讨。
1 国外研究现状
国外ICU专科护士培训开始较早,早在20世纪70年代,一些国家就设立了重症监护护理的专业团体,ICU护士必须通过严格的专业考试和能力测试才能取得合格证书。
1.1 美国培训模式
1976年,美国开始实施ICU专科护士认证制度,是提出并实施专科护士培训最早的国家。美国ICU临床专科护士要有学士教育经历的最低要求,而且必须通过由美国危重病学会组织的从事ICU患者护理执照考试,获得证书后才能进入ICU工作领域[3]。该国危重症护士学会采用网络学习的模式培训ICU专科护士,以计算机、网络为主,通过互联网在线授课、光碟和录像机自我学习等形式进行教学。受训者可以不受地点和时间约束,自由掌握学习进度。培训模块包括目标、大纲、工作表、经验教训、自我测试和模块测试等6个内容,培训内容完全由美国危重症护士学会负责设计[4]。
1.2 加拿大培训模式
加拿大的部分高校对ICU专科护士的培养采取以学校为基础的培训模式,学校负责理论授课,医院负责临床训练,教育机构负责培训方法的设计、培训内容及教学实施[5]。此种模式的缺点在于理论学习与临床实践相分离。加拿大的某些医院采取以医院联合为基础的ICU专科护士培训模式,即所受训者需要的培训内容、方法和标准全部由医院负责提供。但是这种培训模式均针对医院护士,对在校护生并不适用。
1.3 北爱尔兰培训模式
北爱尔兰采取医院和学校联合的模式培养ICU专科护士[6]。此种模式是以培养临床护士为主,医院负责设计培训项目并提供临床实践场所,所有的理论部分均由教育机构负责讲授课讲解。无论是项目设计还是课程时间或是教学内容都取决于医院的需求,这种模式的优点将理论知识学习和实践技能提高充分结合在一起,大大提升了学习者的综合素质。
2 国内研究现状
我国专科护理发展较晚,ICU护士在我国仅20多年的历史,ICU护士培训还处于摸索尝试阶段,有亮点有创新,但更多的是需要完善和改进。2002年,中华护理学会正式启动ICU护士培训,当年及2004年与香港危重病学护士协会联合举办了两届全国“危重症护理学文凭课程班”,致力于培训的专业化、规范化和标准化,培训结束后颁发“危重症护理学业文凭证书”,这两期培训为我国ICU 专科护士资格认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7]。随后ICU专科护士培训在全国部分地区相继开展起来。
2.1 国家层面简述
2005年,卫生部要求:至2010年,分步骤在重症监护、急诊急救等重点专科护理领域实施专业护士培训工程,切实培养一批符合临床需求的专业化护理骨干,积极探索和建立紧跟时代步伐和岗位需求的专业护理人才培养模式,整体提高护士队伍的科学文化修养和专业技术水平[8]。2007年,卫生部颁布《专科护理领域护士培训大纲(2005-2010年)》,提出了ICU护士培训大纲,在培训对象、授课内容、培训方法、时间安排和考核要点等内容方面进行了详细规范[9]。2011年,新的《中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纲要(2011-2015年)》[10]指出:要对重症监护、血液净化、肿瘤、急诊急救、手术室等领域专科护士的培养着重培养,完善专科护理岗位培训制度,加强培训基地建设,增强临床专科护士培训的计划性和针对性。由此可见,我国已经意识到了ICU专科护士的重要性和培养必要性,并给予政策支持。
2.2 地区培训概况
2003年,北京市ICU专科护士资格认证委员会成立,受北京市卫生局、北京护理学会的委托,并在其具体组织指导下,北京率先开展了ICU专科护士资格认证培训的尝试[6],这在全国范围内还是首次。2005年,广东省依托香港理工大学和南方医科大学培养专科护士,开设专科护士研究生班。2006年,上海护理学会具体承担ICU专科护士培训工作,并于当年建成10个ICU实训基地。2007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开始ICU专科护士培训工作,在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建立培训基地。此外,内蒙古、浙江等地也开展了ICU专科护士培训班。这些地区对ICU专科护士的培训在某种程度上满足了医疗系统对ICU专科护士的需求,但也说明我国ICU专科护士培训仍然有很长的路要走。
2.3 院校培训模式
我国各大院校也相继展开了ICU专项培训。本科院校如苏州大学,根据地方需要,自2004年起其护理学系与苏州市护理学会共同开展了ICU护士培训工作,培训对象为苏州地区具备护士执业资格、从事ICU临床护理工作的护士,培训涉及ICU相关课程设置、师资队伍甄选、实训基地建设、考核标准制定等方面[11];专科院校如山东医学高等专科学校,2005-2008年,连续四年,针对四届护理专业大专实习生(共计332名学员)开展ICU初级专科护士培训,在制定培养方案、确定培养目标、建设教学文件、选择培训医院、选拔临床教师等4个方面取得了良好效果[12]。
3 国内ICU专科护士培训存在的主要问题
3.1 培训模式不统一
有的地区从在职护士中选拔人员,以参加短期ICU专科学习班的方式进行培训,有的地区以科室轮转代替专科培训的方式进行岗位任职培训[13]。无论是在培训周期还是在培训教材上,各地也不尽相同,且对培训对象是否拥有相应的学历、是否具有直接危重症患者护理经历没有要求,致使受训者的能力层次不同。但护士已意识到仅在临床实践中学习远不能胜任ICU护理工作的需要,他们对正规系统的培训有强烈的要求。
3.2 培训师资力量不足
目前,ICU专科护士带教老师的能力不一。多数医院安排具有丰富临床经验的高年资护士担任带教老师,但这些带教老师既要负责临床教学又要承担繁重的临床护理工作,甚至有的还要担任一些行政事务,可谓是身兼数职,难免会顾此失彼,影响带教效果和质量[14]。而在校授课教师缺乏临床经验和技能,难以满足护生的需要。
3.3 培训课程和教材不完善
ICU专科护理领域的知识在我国护理本科教育中难寻踪迹,虽然在研究生教育中有专业的研究方向,但与课程设置匹配程度不够,与满足ICU护士实践的需要还有一定的距离。目前,对重症监护思维能力的培养已逐渐成为我国医学教育的新目标,但由于学校与医院沟通交流不完全,导致教学内容跟不上临床的实际发展。培训教材更新速度慢、权威性教材少、教学资料不全面等缺点使ICU专科护士培养难以拥有统一的教学计划和内容[15]。
3.4 准入标准和考核方案不确定
目前能够代表我国ICU专业水准的统一认定机构还未成立,对ICU在岗的护理人员是否必须持有专业资格证书还没有硬性规定。调查研究显示,我国ICU护士在校期间并未接受系统的重症护理教育,护士缺乏进入ICU前的培训;而进入ICU后的任职培训还缺乏正规化、系统化的培训内容和模式。在考核中,衡量指标容易受人为因素的影响,变动性大,不能客观反映出受训者的综合能力,对培训的效果也难以准确评估。
4 未来展望
4.1 建立完善的ICU专科护士培训体系
总体上讲,国家卫生部和教育部要联合调研,制定出符合我国国情的、具有可操作性的ICU专科护士培养纲要。具体来说,在课程内容上要科学设置,紧跟社会时展和医学技术进步的节奏,不与时代脱节;在授课计划上要周密制定,既体现ICU护士培养规律,又兼顾在校护生特点;在授课方法上要灵活选择,不拘泥于校内课堂和医院科室,可以利用互联网在线授课,适时创新授课手段;在师资力量上要优化配置,不仅要从护士队伍中选拔优秀人才担任授课老师,还要注重老师队伍的培养,增加授课老师进修和交流的机会;在考核方案上要客观量化,指标体系合理,过程便于操作,尽量统一有序。
4.2 严格ICU专科护士执业准入标准
对在职护士转岗培训和继续教育要设置培训对象准入条件,对学历、经历、年龄要有详细的要求,对在校护生课程学习和任前培训要建立淘汰机制,确保优秀的人才进入ICU专科护士队伍。明确ICU专科护士的感念认识,统一ICU专科护士资格考核标准,建立规范、权威的资格认证机构。
4.3 尝试和完备院校定向培养ICU专科护士模式
即医院和学校联合培养ICU专科护士的模式,以在校护生为对象,由医院和学校共同制定培养目标、选拔和建设师资力量、选定和编写教材、设置教学课程和内容。护生通过“自愿+择优”双向选择的方式进入ICU定向培养班,分三个阶段完成学业:(1)定向培养护生在完成学校规定公共课程基层上,增学重症护理学方面的知识,学时要在150课时以上;(2)学校建立ICU工作坊,要求护生掌握ICU常见的10项护理操作;(3)ICU定向班的护生到指定医院进行为期十个月的实习,实习计划有所在医院的重症医学科制定。这种模式是对护生合理使用的一种优化,不仅满足了护生学习临床实践的需求,而且能更好地满足医院临床一线的需求,同时为建立合理的ICU护理队伍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李黎明,夏明,李玉萍.ICU护理人力资源配置分析及干预措施[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09,12(22):79-80.
[2]高燕,邢爱红,庞海霞.三年制专科护生ICU护理专业化方向人才培养方案的构建[J].护理研究,2012,12(26):3245-3246.
[3]任国琴,俞萍,苏纯音.国内外ICU护士培训现状及对策[J].护理管理杂志,2007,7(7):17-18.
[4]AACN Certification Corporation.CCNS renewal options and eligibility requirements. 2010-02-06.
[5]乔安花,席淑华.不同国家及地区ICU专科护士认证与培养研究进展[J].护理学杂志,2011,26(2):90-93.
[6]魏建民,杨杰,薛婧杰.国内外ICU专科护士资格认证与培养研究进展[J].中国护理管理,2012,12(8):55-57.
[7]曹红梅,陈湘玉.我国ICU护士培训现状及展望[J].护理管理杂志,2011,11(11):87-89.
[8]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中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纲要(2005-2010年)[S].2005-07-20.
[9]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卫生部办公厅关于印发《专科护理领域护士培训大纲》的通知[EB/OL].2007-05-25.
[10]中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纲要[J].中华护理杂志,2012,47(3):286-288.
[11]钮美娥,殷桂霞,薛小玲,等.ICU专科护士资格培训的实践与管理[J].护士进修杂志,2006,21(8):692-693.
[12]邢爱红,王宁,闫春梅.初级专科护士培养方法的探讨[J].中华护理教育,2009,6(8):356-357.
[13]王志红,周蓝妹.危重症护理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3:8-9.
[14]蓝惠兰,黄惠根,谭杏飞,等.综合ICU人力资源有效利用的探讨[J].现代临床护理,2005,4(1):39.
icu基础护理的内容范文3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升,高度要求医疗健康水平,医疗服务在人们生活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对保证人们健康起着重要作用,因此,无论是群众还是政府,对于医疗卫生事业的建设都十分重视;在医疗卫生服务中,基础护理作为一项基础性工作,对减轻患者痛苦、促进康复、保障生命安全及提高人们对医疗卫生服务的满意度等,均起着重要作用,所以,优化基础护理流程,提高医疗卫生服务质量,是当今医务人员关注的重点问题;近年来,我国各大医院开始进行基础护理流程优化工作,将患者的院感发生率有效降低,同时,还能够提高患者的满意度[1],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ICU病房中的住院患者大多数为危重急症、各种大手术后的患者;这些患者的病情危重、变化快,并且还不能自理生活,必须卧床休养,有些患者甚至需要依靠医疗设备维持生命。本文选取2010年10月-2012年10月我院ICU中收治的50例患者,临床护理中,给予患者经过优化的基础护理,作为观察组;同时,选取同时期我院收治的ICU住院患者50例,临床护理中,给予患者未优化的基础护理;除了护理方法外,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均没有显著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以将两组患者用于临床比较。详细记录两组患者的院感发生率、家属满意度及抢救成功率。
1.2 方法[2]
1.2.1 修订及完善基础护理流程
在临床护理中,基础护理流程的优化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①使ICU病房的湿度与温度保持在规定范围内,前者控制在50%与60%之间,后者控制在24℃与26℃之间,保证患者的居住环境舒适。②针对医院ICU病房及患者的具体情况,合理编排值班护士,一般来说,ICU基础护理中,参与人员应该要包括高年资护士、低年资护士、护士、工勤人员,各1名,只要包括上述多位护理人员,才能够保证基础护理工作有效安全进行下去。③临床护理中,要严格按照规定程序,给予患者适当的基础护理,首先为洗头与擦身,然后进行饮食与口腔护理,最后给予患者会阴护理,通过给予患者上述一系列护理,使患者的生存质量能够得到保证。
1.2.2 加强护理人员的操作技能培训
这个步骤中,需要做到以下几点:①护理人员一旦入科后,就要采取手把手、一对一的方式对其进行相应的培训。②在给予护理人员培训期间,新入科护理人员在为患者进行护理操作时,带教护理人员必须从旁观看,避免不恰当操作,保证患者的生命安全。③各科带头人每周均对新入科护理人员进行授课,内容主要包括常见病基础护理及注意事项、急救护理及注意事项,同时,还可以向新入科护理人员讲授护理经验[4],使新入科护理人员的基础知识能够得到有效增强。④要求新入科护理人员定期进行工作总结,至少要保证每周一小结,每月进行一大结,并且,要求在工作总结中强调操作错误事项;带教人员针对护理人员的突出成绩给予表扬,充分调动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对于操作失误,要给予他们相应的纠正,避免再次发生类似错误。
1.2.3 强化护理意识
①给予患者适当的目光接触与触摸,提高患者对护理人员的信任感及安全感。与患者家属多加交流,增强患者家属的信任感。②护理人员要充分尊重患者的隐私权及人格尊严,使患者感觉亲切,缓解他们的恐惧心理。③保证病房布置舒适安静,及适当的通风采暖,努力为患者营造一个人性化的环境。④在护理服务中,护理人员要时刻以患者为中心,采用现代护理观念指导护理服务,保证护理质量[5]。
1.3 统计学方法
本次实验数据采用SPSS15.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对比采用卡方检验,以p
2 结果
表1 对比两组抢救成功率
表2 对比两组的院感发生率
表3 对比两组患者的满意度
从表1、2、3中可以看出,两组患者的抢救成功率、院感发生率及患者的满意度比较,观察组均优于对照组,存在显著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icu基础护理的内容范文4
近年来一种新的护理模式―层及护理已经在全国各大医院实行,它是一种护理管理、护理组织结构、护理服务改革的一种尝试,将责任制护理与小组护理结合在一起,集合了护理层级管理、责任制护理、小组护理和原有功能制护理的优点,提高了护理人员科学有效配置的效率。下面就我院在ICU实行层级护理模式谈一些体会。
1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
我院ICU护士的年龄、性别、学历、职位以及工作年限等,按个人分别统计好作为参考。
1.2 层级设置及排班
我院按照护理人员的能力在层级设置方面有责任组长、责任护士、助理护士3个岗位,每个岗位的职责依据《护理管理工作规范第4版》划分。然后按照A(8:00-15:00)、P(15:00-22:00)、N(21:30-9:30)的形式进行连续排班,每班都设有责任组长、责任护士、助理护士等岗位以保证护理质量。
1.3 层级培训
根据护士级别的差异,培训不同的内容。(1)责任组长的培训[1]:主要是提高临床、教学、科研、管理四个方面的综合能力,并且对护士进行考核与评估。(2)责任护士的培训[2]:初级责任护士培训内容:按护士毕业后规范化训练内容进行培训,包括形象塑造及礼仪知识、常见疾病及其护理、常见治疗检查、常见药物、常见护理技术、常见病人护理问题、护理记录、常见法律、伦理与护理问题分析与处理、文献查证与阅读、案例分析、品质管理(护理品质概念介绍并参与活动);(3)助理护士的培训[1]:以进行基础护理、安全技能基本知识培训为主,包括医院及病区的规章制度、患者及护士的消毒隔离技术、鼻饲饮食的要点、注意事项、记录患者一昼夜出人量等。
1.4 层及护理的评价
1.4.1 ICU护理质量的评价
目前我院ICU有一张护理质量指标,要求护士每天根据实际情况登记,有相关负责人每月进行统计考核、评价。
1.4.2 患者满意度的评价
由于ICU患者康复直接出院的病例不多,多数患者转科,所以我们采取电话回访,把患者的评价分为:满意,较满意,不满意三个等级。
2结果
层及护理模式的实施不仅提高了护理人员的护理质量,而且ICU患者的满意度情况也得到了改善。
3 讨论
3.1 ICU实行层及护理模式的的目的
由于ICU在我国各大医院建设中起步较晚,护理人员短缺,护理水平也存在差异。因此,为了提高护理人员的整体素质,使其工作的发展方向和目的性更为明确,充分调动护理人员的积极性及其潜能的挖掘,进而推动护理人员的成长,提高护理质量[3]。
3.2 ICU实行层级护理模式的意义
3.2.1 实行层级不理模式有效缓解了护理人员的心理压力
ICU病房患者病情危重,变化快,故抢救工作相对其他科室较多,特别是在夜班,护理人员既要保证患者安全又要保证工作的质量,心里难免会高度紧张,身心俱疲。护理人员不足、护理强度大,流程复杂,工作时没人指导又加重了护理人员的心理负担[4]。
3.2.2 实行层及护理模式提高了服务满意度
层级管理模式的实行确保了护理工作的有效、有序地进行,使ICU病人得到了更为安全有效的服务(1)责任组长、责任护士以及助理护士的设置有效保证了各项护理工作的准确性,主治医师与护士之间能够有效交流,提高了医师对服务的满意度。(2)加强了与病人,病人家属以及主治医师之间的交流,保证了对病人基础护理与生活护理的质量,缓解了家属对ICU病区不设陪护的担忧,提高了家属及患者对服务的满意度。(3)在交接班时,责任组长对各班出现的问题及时有效沟通,对转入和转出的病人严格把关并做好相关记录,继而提高了合作科室的满意度。
3.2.3 层及护理模式的实施确保了患者的安全
层级护理模式中把安全纳入到了分层管理中,各级护士之间根据职责,加强了关键环节以及薄弱环节的管理,提高了患者在治疗过程中的安全系数。
3.2.4 层及护理模式提高了护士的整体素质
护士长可根据ICU科室的具体情况,对各级护士实行层级培训以及业务考核,这样不仅提高了年轻护士的专业素养以及基本技能,也大大提高了责任护士的业务水平,使ICU科室的护理能够有效、科学、合理、规范地进行,提高护理效率。
3.2.5 层及护理模式提高了ICU患者的护理质量
我院要求护理人员每天对自己的工作进行记录,责任组长对护理人员的工作质量进行全面合理的评估,对护理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时进行总结与指导,这样不仅加大了管理制度而且改变了传统护理模式中的诸多弊端,使得基础护理以及护理措施有效地落实到患者身上,提高了护理质量。
icu基础护理的内容范文5
【关键词】睡眠评估量表;ICU ;睡眠质量
【中图分类号】R459【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睡眠是一种重要的生理现象,与人的精神和躯体健康密切相关。ICU 作为重症监护及抢救病区, 其特殊环境势必影响患者的睡眠质量,睡眠问题在ICU 患者中非常突出。良好的睡眠具有恢复性作用,能够促进伤口愈合及生理功能恢复,有助于康复;而睡眠不足导致机体疲乏, 免疫力降低,增加感染的机率,最终导致患者住院时间延长,病死率升高[1]。因此,了解ICU 患者的睡眠质量,分析影响睡眠的因素对指导临床护理工作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表明,在基础护理中增加患者的睡眠评估,促使临床医护人员根据评估结果,分析具体原因,并根据患者个体差异性制定相应的计划,对相应的影响因素实施前瞻性护理干预,能够显著改善住院患者的睡眠质量,提高治疗效果,降低并发症。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纳入标准: 同意配合提供相关资料,年龄16岁以上, 小学以上文化程度, 意识清楚, 能正确回答问题, 在入院前没有睡眠障碍且无其他精神疾病病史的120例患者,在ICU住院日>=4天,男65例, 女55例,年龄:21~ 70岁。
排除标准: 使用镇静催眠药物的患者, 有夜班工作经历的,有饮用咖啡、酒及其他影响睡眠饮料习惯的。
1.2 调查工具
采用自行设计的ICU 患者睡眠评估量表:患者的疾病因素、心理因素、医源性及环境因素等三个方面,共12个条目;结合患者主观睡眠感受(开放式)及护士评估法。
睡眠评估量表的内容:
1.2.1 患者自评法
1.2.1.1导致睡眠紊乱的常见因素
疾病本身因素:疾病本身的临床表现及药物作用、身体不适(如疼痛,制动)、交流障碍(如口腔疾病术后患者,气管插管患者等)3个条目
患者心理因素:担心疾病及预后、经济费用导致的心理负担、创伤应激与焦虑3个条目
医源性因素及环境因素:创伤性的监护和治疗手段、医护干扰、噪音、光照、同一病室的危重患者及抢救患者、仪器设备等6个条目
1.2.1.2 患者主观睡眠感受:鼓励患者自主表述,对睡眠结构的文字描述
1.2.2 护士评估法
参照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采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 量表作为评价睡眠质量的工具。PSQI 由23 个题目构成, 可划分为主观睡眠质量、入睡时间、睡眠时间、睡眠效率、睡眠障碍、催眠药物应用和对日间功能影响7个成分, 每个成分按0、1、2、3分4 个等级评定,累积各成分得分为PSQI 总分, 总分范围为0~ 21 分。以PSQI 总分> 7 分为我国成人睡眠质量有问题的参考值, 总分< 7 分时认为睡眠质量较好, 总分> 7 分睡眠质量差, 总分越高, 睡眠质量越差。
1.3 调查方法
于患者入住ICU 第4天进行评估, 调查患者入院后3天的睡眠情况,向患者讲明评估方法和量表的含义, 让患者根据入住ICU 后的睡眠情况在量表上勾出符合自己实际情况的准确答案,答案经检查符合要求后当场收回。为了保证调查结果的准确性, 在患者填写之前给予详细讲解与指导, 并在他们首次填写后予以检查和复核, 对发现的问题及时纠正[2]。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3.0软件处理收集的数据,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X2检验,分析睡眠质量与各个影响因素的相关性。
2 结果
2.1 调查显示81.67%的患者(98人)PSQI 总分>7分,在入住ICU期间睡眠质量受到了影响;其中51.67%的患者(62人)PSQI 总分> 14分,睡眠质量差。
2.2 ICU 患者睡眠紊乱的相关因素分析
身体不适、噪音、光照、交流障碍、医护干扰和担心疾病及预后分别占影响ICU 患者睡眠质量的前6位(见表1)。
3 讨论
国内外虽有部分关于睡眠评估研究报道,可大多数是以PSG 作为金标准进行对比研究[3]。对睡眠的评估,多导脑电图(polysomnography,PSG)是一个客观评估睡眠质量和数量的工具,主要用于睡眠和梦境研究,但是经常用于研究,不能广泛应用于临床。Edwards等研究了护士评估21例临床ICU 患者睡眠状况,显示81.9%的结果与PSG一致,睡眠时间基本正确,但是睡眠质量不能有效评估[4]。
对于睡眠评估,许多学者都做了不同的尝试。Fontaine等[5]认为护士能有效评估患者的睡眠;Aurell等[6]则认为护士往往高估了患者的睡眠。
我认为,需要加大对患者主观睡眠感受的研究,即患者自评,包括睡眠影响因素的量化指标及睡眠结构的文字描述,结合PSG,进一步优化对患者睡眠的评估;与此同时,在此过程中继续摸索护士评估的方法,增加评估的信度和效度,提高护士评估的科学性[7]。除此之外,将ICU 患者睡眠剥夺的常规评估、预防、应对策略纳入ICU 专科护士培训的内容,使护士有一个系统的了解和认识。重视ICU 患者的睡眠护理,建立规范、标准的睡眠护理模式,用标准化的评估工具测量并对相关因素进行前瞻性干预,针对患者个体差异制订出个性化的护理计划,将改善睡眠、提高睡眠质量列入住院患者健康教育的基本范畴[8]。
目前改善ICU患者睡眠质量的干预措施包括药物干预和非药物干预,一般首选非药物干预。医护人员可以通过降低噪声、减弱光照、护理操作尽量集中完成等措施,为ICU患者提供安静的休息环境;另外,多项研究显示给患者佩戴耳塞和眼罩,多关心患者,与患者交谈,倾听患者的感受均能有效改善睡眠质量。对于机械通气的ICU 患者,医护人员应根据病情选择合适的通气模式,指导患者配合呼吸机有效通气,以免通气过度,从而降低患者的觉醒次数。在以上非药物干预无效的情况下再选择适当的镇静催眠药物,必须注意不能长期使用以免出现药物依赖性。
在基础护理中增加对患者的睡眠评估,并根据患者个体差异性制定相应不同的护理计划,实施前瞻性护理干预,能够有助于改善患者的睡眠质量,提高治疗效果,降低并发症。特别是对急危重症患者,增加睡眠评估能够有效的提高治愈率、缓解患者身心不适、减少住院时间,减轻患者及家属的经济负担,进一步促进医患关系和谐,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和社会经济效益[9]。
参考文献
[1]孙淑英,黄慧芬,孙红玲,等.多发伤患者睡眠质量及其影响因素的调查[J].中华护理杂志,2009,9:843-844.
[2]董秀云,ICU患者睡眠状况的相关因素分析[J].蚌埠医学院学报,2010,1:44-45
[3]Lapichino G, Mistraletti G, Corbella D, et al. Scoring Systemfor the Selection of High -risk Patients in the Intensive Care Unit[J]. Crit Care Med,2006,34(4):1039-1041.
[4]Edwards G B, Schuring L M. Pilot Study: Validating Staff Nurses’ Observations of Sleep and Wake States among Critically Ill Patients,Using Polysomnography[J].Am J Crit Care,1993,2(2):125-131.
[5]Fontaine D K. Measurement of Nocturnal Sleep Patterns in Trauma Patients[J].Heart Lung,1989,18(4):402-410.
[6]Aurell J, Elmqvist D. Sleep in the Surgical Iintensive Care Unit: Continuous Polygraphic Recording of Sleep in Nine Patients Receiving Postoperative Care[J].Br Med J, 1985,290(6474):1029-1032.
[7]赵俊文,魏化冰,熊珊珊,ICU患者睡眠剥夺的研究进展[J].护理学报,2011年4月第18 卷第4A 期
icu基础护理的内容范文6
关键词:ICU病房;重症监护护理评分系统;护理质量
重症监护护理评分系统(ICNSS)是由芬兰护理专家Pyykko提出的护理干预措施,主要包括护理诊断、护理干预工作、护理工作质量等3个方面的内容。在护理工作中,通过应用ICNSS量表,不仅可对该科室的整个护理过程进行评估,同时也可用于比较不同监护病房的护理工作量[1]。ICU病房作为医院的重要科室,其护理工作质量直接关系着整个医院的护理水平。由此,笔者在ICU病房管理中,应用ICNSS量表对护理工作量进行评估,并提出相应的护理措施,效果令人满意,现将所得结果进行如下汇报: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3年1月~2014年1月住我院ICU病房的患者15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75例,其中观察组男43例,女32例,年龄22~75岁,平均(52.3±2.4)岁;疾病类型:脑外伤18例,多发伤12例,外科大手术后10例,心力衰竭8,脑出血8例,消化道大出血10例,急性呼吸衰竭6例,重症胰腺炎3例。对照组男42例,女33例,年龄23~75岁,平均(53.5±2.6)岁;疾病类型:脑外伤19例,多发伤11例,外科大手术后9例,心力衰竭9,脑出血10例,消化道大出血8例,急性呼吸衰竭5例,重症胰腺炎4例。两组患者基线资料比较具有可比意义,研究结果无明显差异(P>0.05)。
1.2 方法 对照组:护士长根据ICU病房患者的具体数量及床位数,将所有患者平均分配给每组护士,由每位护士负责患者的护理工作。观察组:首先应用ICNSS量表对ICU病房的护理干预措施进行评分,总共16个评估项目,包括心律改变、营养失调、疼痛、疲劳、不良情绪、组织灌注改变、气体交换受损、排泄清除改变、无效呼吸改变、容量改变、清理呼吸道无效、皮肤完整性受损、躯体活动改变、社会支持缺乏等护理问题,直接反映了ICU护理工作的各个方面[2]。根据患者的实际需求给予护理干预分级,一级:即预防性护理,包括心理护理、健康教育、营养指导、运动指导、排泄护理等,每一项护理工作为1分;二级:即支持性护理,是指在一级干预基础上加药物治疗、吸氧支持、排痰护理、胸部理疗等措施,每一项护理工作为为2分;三级:即缓解性护理,包括呼吸护理、引流管护理、皮肤护理等,每一项护理工作为3分;三级:救护理,包括止血处理、洗胃护理、呼吸支持、电颤等,每一项护理工作为4分。总分为16~64分。根据工作分层管理原则,护士长结合患者的评分结果,合理分配床位,根据护士的护理能力,安排护士负责一定数量的患者。根据ICNSS评分结果,评分结果为16~22的患者,护患比为1:2;评分结果为23~32分的患者,护患比为1:1;评分结果为33~40分的患者,护患比为3:2;评分结果>40分的患者,护患比为2:1[3]。
1.3 观察指标 观察对比两组患者住院时间及并发症发生情况,每月定期抽查2次,对比两组患者的基础护理合格率。采用自行设计护理工作满意度调查表,对护士的各项技术操作技能、护理服务态度、用药、饮食及疾病康复知识的介绍等进行评价,总分为100分,满意:≥90分;一般满意:70~89分;不满意:
1.4 统计学处理 收集本组数据结果,应用统计学软件SPSS19.0进行分析处理,计量资料单位以(x±s)表示,计量资料及计数资料的对比分别配以t和χ2检验,当显示P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住院时间、护理合格率及并发症发生情况对比 观察组住院时间较对照组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 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比较 观察组满意、一般满意、不满意分别为49例、14例、2例,满意度为97.33%,对照组满意、一般满意、不满意分别为27例、21例、17例,满意度为77.33%,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8.0755,P=0.0000)。
3 讨论
ICU病房作为医院的特殊科室,对护理工作提出较高要求。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及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住ICU病房的患者逐渐增加,导致ICU病房的护理工作量逐渐加大,这就给护理人员增加了一定的负担。重症监护护理评分系统(ICNSS)作为一种新型的护理干预措施,通过应用ICNSS量表对ICU患者的护理工作量进行评估,并结合评估结果对护士进行弹性排班,合理分配人力资源,不仅可确保各项护理工作顺利进行,同时也减少护理并发症的发生[4]。在本研究中,结果发现,观察组基础护理合格率为100%,并发症发生率为4.00%,而对照组基础护理合格率及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78.67%、21.33%。表明ICNSS量表在ICU病房中的应用效果显著。
从护理满意度方面看,观察组护理满意度为97.33%,对照组护理满意度为77.33%。这进一步证实重症监护护理评分系统不仅可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同时也提高护理工作质量,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熊杰,黄素芳,刘伟权,等.ICU护理评分系统在护理人力资源配置中的应用及效果评价[J].中华护理杂志,2010,45(7):581-584.
[2]熊杰,黄素芳,刘伟权,等.重症监护护理评分系统在ICU护理人力资源配置中的应用[J].护理杂志,2011,28(2):21-23.
[3]熊杰,黄素芳,刘伟权,等.ICU应用ICNSS与APACHEⅡ评分配置护理资源效果的比较研究[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0,26(29):87-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