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责任审计总体审计策略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经济责任审计总体审计策略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经济责任审计总体审计策略

经济责任审计总体审计策略范文1

[关键词]风险导向审计;经济责任审计;应用;建议

风险导向审计作为一种现代审计模式,是审计领域发展的最前沿,它已成为审计职业界关注的热点。将风险导向审计模式应用于经济责任审计,不仅有利于提高审计的效率与效果,而且有利于降低审计风险,提高审计工作质量。在经济责任审计活动中,如何充分革新审计方法以提高审计效率、节约审计成本、降低审计风险已成为一个新课题。

一、风险导向审计应用的意义

(一)合理有效地配置审计资源,提高审计效率和效果

经济责任审计是以领导干部所在单位(部门)和其他相关单位的财政财务收支审计为基础,通过对领导干部任期内的经济指标完成情况、作出的重大决策情况、执行国家的财经法规情况以及个人遵守廉政纪律情况等方面的核查和评价,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判断领导干部是否具有从事经济工作所必需的素质和决策水平,也能正确评价领导干部是否正确履行其经济职责,是否严格执行国家的有关财经法纪。其特点是审计内容广泛、时间跨度长、关注层面多、审计时间紧。因此,无论是外部审计还是内部审计,审计资源有限与审计任务繁重的矛盾都比较突出。采取详查法显然既不经济也不科学。审计工作必须贯彻全面审计、突出重点的原则,不能面面俱到。在经济责任审计中运用风险导向审计,对被审计领导干部所在单位的内、外部环境、业务现状及矛盾进行分析,在整体风险评估的基础上,确定高低不同的风险领域和风险点,这是审计工作的关键也是审计工作的重点、难点。最后准确地判断重大风险领域和风险点,合理有效地配置审计资源,实施审计,从整体上降低审计成本、提高审计效率和效果。

(二)控制和减少审计风险,提高审计工作质量

经济责任审计风险一般是指领导干部所在单位的财务报表、其他会计资料以及本人述职述廉报告没有公允地反映其任职期间财政收支管理的真实情况,由于受到业务复杂程度、内部控制制度、审计方案、审计成本、审计经验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审计人员未能发现财务收支管理报告中存在的错误和舞弊,而出具了不公正,甚至不正确的经济责任审计评价和意见的可能性。经济责任审计是集传统财务合规性审计与绩效审计为一体的综合性审计活动,通过审计来正确评价领导干部任期履行经济职责、遵纪守法等情况,其结果的运用与干部管理、调整、任免和考核相关,具有政治性强、工作要求高、审计风险的可容忍程度低等特点。在经济责任审计中运用风险导向审计,将被审计领导干部所在单位置于大的经济环境之中。从被审计领导干部所在单位的行业状况、监管环境、内控制度、业务流程等各个方面分析评估风险水平,把被审计领导干部所在单位的经营风险植入到风险评价中去,通过审计程序把审计风险降低到审计人员可以接受的水平,提高审计工作质量。

(三)加强被审计领导干部风险防范意识,提高风险管理水平

引入风险导向审计方法,在实施经济责任审计过程中,既控制和减少了审计风险,也间接地促使被审计领导干部及其所在单位更加重视风险的防范,有利于他们及时采取措施控制经营风险,降低经营风险带来的负面影响。更重要的是能够加强被审计领导干部及其所在单位的风险防范意识,提高他们主动控制风险的积极性和责任感,从而提高风险管理水平。

二、风险导向审计应用的方法

在风险导向审计模式下,风险评估是一个持续的过程,它贯穿于审计工作的整个过程。在经济责任审计中,通过引入风险导向审计。结合被审计领导干部所在单位的特点,进行环境调查、内部控制测试及其所处的行业背景分析与评价。注重这些环节的各项工作,加强风险评估。风险导向审计应用的具体程序与步骤如下:

(一)审计计划阶段

根据风险导向审计理论,审计工作应以分析风险为切入点,必须将审计工作的重心前移,重视审计计划工作。

1.调查了解被审计领导干部和单位及其环境。在开展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前,要做好审前调查,必须花费相当的精力和必要的成本去了解被审计领导干部的基本情况、了解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情况,如发展战略、业务流程、经营目标、经营环境和经营风险等。此外,还要了解与被审计单位相关的外部环境,如宏观经济政策、行业状况、监管环境等。通过收集有关的规章和管理制度,运用问卷调查法和流程图法等审计方法,来测试内部控制流程的正确程度和完善程度以及若干控制点的运行状况。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是控制和降低审计风险的第一道、也是非常重要的屏障。

2.评估重大错报风险。在全面了解被审计领导干部及其单位的基本情况和环境的基础上,准确识别和评估重大错报风险,确定审计的范围和重点。如通过询问被审计单位的人员,观察特定控制的运用,检查文件和报告,追踪交易在财务报告信息系统中的处理过程(穿行测试)等审计方法,进行有效分析、评估,运用职业判断,确定已识别风险的层级,找出当前风险点与风险域,按风险大小排出次序,特别是重大风险和特别风险尤其需要关注,重大错报风险也需要进行严格评估。

3.编制审计计划和审计工作方案。审计机构在识别和评估各种风险的基础上,以风险为导向,编制总体审计策略和具体审计计划,对审计的内容、方法、人员和时间安排作出详细具体的规定,避免平均使用审计资源或使用标准的审计程序,更不能无的放矢。应集中审计资源和力量,针对高风险的审计领域实施相应的审计程序,从而使审计工作更能突出重点,更具有针对性和计划性,降低审计的检查风险,使审计风险降至可接受的低水平。保持较高的审计效率及效果,提高审计质量。

(二)实施审计阶段

一般来说,审计阶段实施的主要工作有:风险评估、了解内部控制、复核性测试、内查外调收集审计证据、编写审计工作底稿等。审计人员应按照审计工作方案,针对评估的重大错报实施审计程序。风险分析在风险导向审计模式下固然重要。但实施审计阶段的重要环节仍是实质性测试和控制测试。

1.实质性测试。实质性测试是对账簿、报表所反映的经济业务和事项进行审计,以达到发现认定层次的重大错报的目的。为了弥补审计人员业务能力缺陷和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缺失,对各类重大事项或情况实施实质性测试以获取充分可靠的审计证据,是其中的必要程序。内部控制无论是否有效,各类重要交易、重点账户余额和重要披露都

要进行详细审计。如被审计单位的费用账户、应收应付账户,以及疑点账户等。如果在审计过程中出现审计风险增加的情况,那么审计人员必须遵循谨慎审计原则。同时增加实质性测试程序,从而将审计风险牢牢控制在可接受的范围内。

2.控制测试。以测试内部控制在防止、发现和纠正认定层次重大错报方面的有效性,进一步评估和应对重大错报风险。首先,分析梳理被审计单位的各项业务流程和管理流程,找出各类流程的风险点和控制措施,设定内部控制风险点和风险等级。其次,对内部控制现场执行情况进行检查,检查业务过程和风险的控制措施是否合理、合规并得到有效实施和保持。最后,结合内部控制风险测评体系,评价控制措施是否有效、适宜,以确定内部控制的健全性和有效性以及风险识别、防范、监控能力。

3.合理配置资源。在经济责任审计实施过程中,最关键的是审计资源的合理配置,审计资源的合理配置也是风险导向审计理论研究的出发点与归宿。将审计资源倾斜至重点风险领域,此时可采用详查法对高风险等级的风险因素进行抽样,对具有灵敏度的风险因素可抽样50%~60%,对中度等级的风险因素可抽样25%~50%,对低风险的风险因素可抽样10%~20%。将更有经验或具有特殊技能的审计人员分派到重要事项的调查中。或充分利用专家的工作。

4.保持职业怀疑态度。职业怀疑是一种对审计证据的怀疑和批判评价的态度,审计人员在收集和评价审计证据过程中应时刻保持职业怀疑态度。评价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确定重点审计内容。然后通过实质性测试程序获取充分证据,详细地记录审计工作底稿;工作底稿要保持三级复核制度,以确保审计人员的执行审计程序到位,并因此最终减少审计程序的盲目性和随意性;在涉及可能存在重大错报的事项时,一定要收集充分的审计证据,并且要十分重视其相关事项的调查了解,以确定是否真正存在重大错报,将审计风险降至最低;对拟实施审计程序的性质、时间和范围作出总体修改等。审计人员还应根据评估结果实施进一步审计程序,包括检查、观察、询问、函证、重新计算、重新执行和分析程序等。审计证据除了各种测试获取的证据外,还必须延伸到对被审计单位基本情况的取证和经营环境等各种情况的取证,并且取证重点应该延伸到外部,从各个渠道广泛收集领导干部主要业绩和问题的资料。

(三)审计报告阶段

报告阶段主要包括编写审计报告和出具审计管理建议书。经济责任审计报告是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效果、质量等方面的综合表现,审计评价是经济责任审计报告中最关键的部分,是干部管理部门考核被审计领导干部工作业绩的主要依据。审计评价是否公正、恰当,直接影响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质量。经济责任审计的风险不仅包括审计人员未能发现财务报表中存在的错误和舞弊。而且对成绩说得过多、评价过高也具有很大的风险。所以评价要注意谨慎性原则,要有针对性,评价时应做到权力与责任结合,成绩与问题结合。编写经济责任审计报告要以风险为中心,全面总结综合各阶段风险评估、内部控制评价及实质性测试的结果。作出客观的评价,提出审计意见和建议,必要时可出具审计管理建议书。

三、有效应用风险导向审计的建议

(一)高素质复合型审计人才的培养

风险导向审计以分析评估重大错报风险为核心,审计范围大大扩展,不仅要求审计人员掌握牢固的专业知识,而且要求审计人员熟悉信息系统技术、现代管理知识和金融业务。此外,审计人员还要具备丰富的审计经验和较高的风险分析判断能力。审计部门要加强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教育,通过后续教育加强知识的更新和知识面的扩展,不断提高审计人员的专业胜任能力。通过审计实践,提高审计人员敏锐的洞察力、职业判断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等。加强审计队伍的职业道德教育,严肃审计纪律,增强审计人员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有效防范道德风险,为风险导向审计对人才的多元化需求打下基础。

(二)多种审计方法的综合运用

在经济责任审计中引入风险导向审计,应有系统观点,综合使用各种审计方法。在审计计划阶段,以运用风险导向审计的多种分析方法为主,配合使用流程图法、问卷调查法、询问观察法、穿行测试等审计方法;在审计实施阶段,以运用账项审计和抽样审计为主,配合使用分析法、询问观察法、函证、重新计算、重新执行等审计方法;在审计报告阶段。更多运用的是比较法、归纳法等。

(三)适合经济责任审计特点的风险导向审计模式的制定

经济责任审计总体审计策略范文2

关键词:监督;服务;医院;内部管理;审计模式

中图分类号:F23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04-0089-03

医院内部管理审计是随着医院内部运行机制改革的不断深入而产生的适应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全新的内部审计模式,是以评价、促进医院内部管理为中心内容的监督控制体系,是基本现代化医院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开展医院内部管理审计要有先进的审计理念,要有创新精神,要紧紧围绕医院发展的目标,评价医疗生产力各要素的利用程度,挖掘潜力,化解风险,改善医院经营环境,完善医院管理体系,实现医疗资源的优化组合,以最小的代价取得最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一、医院内部管理审计的认识误区

目前,有相当一部分医院对内部管理审计缺乏足够认识,认为内部审计就是查错防弊,根本没有把内部管理审计和高层次的监督与服务联系起来,没有充分发挥其应有的改善内部管理、为内部管理服务的作用,更无法适应基本现代化医院管理的内在要求。

1.对医院内部管理审计的必要性存在认识误区。医院内部管理审计仍停留在传统的内部审计层面上,即主要是查错防弊,面向过去的财务收支审计;多数医院基本上没有开展内部管理审计,有的医院即使开展了类似工作,也没有归入内部管理审计的范畴;部分医院认为对内部管理审计的职能,即对医院的内部管理活动进行审计,应当是各职能管理部门已具备或应具备的职责,不需要附加的内部管理审计来推动。

2.对医院内部管理审计的职能定位缺乏科学认识。医院内部管理审计工作还是停留在对经济活动查错防弊、合规性检查或者结果式的评价为主,而没有从传统的“查错防弊”转向为内部管理服务,并逐步从内部检查和监督向内部分析和评价方面转变;特别是对发现的问题提出有针对性的改进措施、意见,这一重要职能没有得到有效发挥,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对医院内部管理审计的认识。

3.医院内部管理审计与其他管理活动的关系尚未理顺。应当说,这些管理活动在管理职能、管理理念和运行程序、方法等方面与内部管理审计有着一定的相通之处;由于任何管理体系都有各自的运行规则,对管理对象有着一定的文书制作和遵从要求,而内部管理审计更注重流程的改进和控制的完善,因此,开展医院内部审计工作,必须解决包括内部管理审计在内的多套管理体系的整合问题。

二、医院内部管理审计的理性定位

医院内部管理审计应从单纯的查错防弊向促进内部管理水平的提高方面转变,要向医院的服务领域及管理领域进行拓展,对医院的内部管理活动进行审计,评价其管理职能的发挥情况及相关管理措施的有效性,提高医院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1.正确理解独立性与客观性。坚持独立性、客观性的统一是促进医院内部管理审计目标实现的重要保证。(1)独立性是开展内部管理审计的必要条件,内部审计机构在医院分管负责人领导下独立开展工作,对医院的经济活动进行监督、监证和评价,行使审计职能;但内部管理审计需要全面了解医院的经营管理情况,才能针对性地提出有价值的建议,因此,其独立性不是绝对的,只能是相对的。(2)客观性体现内部管理审计的质量要求,是内部管理审计的生存之本,它要求内部审计人员实事求是地评价医院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及现金流量等情况;同时客观性也是人们最关心的,它能促使内部审计人员自觉遵守职业道德,不断提高审计质量。

2.正确把握审计方向与审计目的。内部管理审计以服务医院大局、服务经济发展为出发点和最终目标。(1)内部管理审计方向是对医院经营管理的分析和评价,并对经营运作全过程进行参与和监督;开展内部管理审计,不应仅限于事后监督,更多的是事前预防与事中控制,对医院内部管理进行全方位的监督和评价。(2)内部管理审计目标是对医院资源的利用、开发的有效性、管理的效率和效果的分析、评价,其工作成果归根结底还是要落实到为医院改革、发展和提高效益这一根本点上;内部管理审计通过监督医院各部门是否按规范和效益原则开展工作,及时发现各个环节存在的问题,把医院的管理风险降到最低程度。

3.正确处理监督与服务的关系。内部审计的基本职能是监督,但是,监督也是一种服务,是全方位、多角度的服务,对医院来说监督与服务的目的是一致的,即实现医疗价值的最大化。(1)内部管理审计强调把监督与服务融为一体,寓监督于服务之中,即内部审计人员必须摆正位置,清楚自己是医院的一员,不能凌驾于医院利益之上,从思想上认识到服务是内部管理审计的活力所在。(2)服务的全方位是指对经营管理的全过程,包括各监督点和所有风险的防范,促使医院经营管理沿着健康良性的轨道运行;服务的多角度是指内部审计人员要有全局观和整体感,要考虑到各种因素的影响,要全面分析问题产生的根源,并提出整改建议。

三、医院内部管理审计的基础功能

内部审计是医院自我监督、自我约束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医院改革的深入,内部管理审计已经形成自己独有的预警管理风险、完善内部控制、弘扬道德文化的基础功能,以此检查、评价医院内部管理的科学性、充分性和有效性。

1.能够预警管理风险。(1)医院管理风险有一定的复杂性与综合性,即一个部门造成的风险往往不是由其直接承担,而是传递到其他部门,最终可能使医院陷入困境。例如,采购部门为降低采购成本,忽视对材料品质、使用效果等方面的检查,或者购买残次品,这种隐蔽风险会在医疗服务或病人身上反映出来,最终给医院造成巨大损失,因此对风险的防范和控制需要从整个系统综合考虑。(2)将风险管理评价作为工作重点。第一,评价风险管理目标完成情况,评价医院以及同行业的发展趋势,了解医院能够接受的风险水平;评估风险管理薄弱环节,提出意见并监督实施。第二,评价各部门风险管理方式与医院活动的性质是否适当;评价各部门降低风险的有效性。第三,参与风险管理全过程,做到细微之处,以小见大、以点代面,以专业能力发现问题,规避风险。(3)风险的复杂与延续性将导致各环节风险的增大,内部管理审计从全局出发,可以予以协调。

2.能够完善内部控制。(1)内部管理审计对组织内部控制有不可替代的支持作用。与其他部门相比,内部管理审计更能从全局角度,更清醒地识别和评估医院风险;与外部审计相比,它更能从医院的利益和实际出发,提出防范风险的有效建议。(2)测试评价内部控制系统的健全性。内部管理审计通过自己特有的方式方法,搜集有关的资料,做出测试,然后运用一定的综合技巧来整理、分析调查与测试到的证据,依此发现问题,查缺遗漏,最后得出结论,进行督查整改。(3)测试评价内部控制系统的执行力。第一,制定审计重点,检查各环节的实际执行力情况;第二,对实际得到的情况作出正确评价,内部控制环节能认真有效地遵守制度规定的予以肯定,相反不能有效执行的要找出原因,进行提示,做出风险预测。(4)测试评价内部控制系统的科学性。内部管理审计通过对关键控制点的测试,评价其是否发挥了制约与控制作用,是否取得了应有的管理效果。

3.能够弘扬道德文化。(1)建议作用。内部管理审计通过对外投资审计,建议医院力求投资回报,在考虑短期利益的同时更要考虑长期利益;通过财务收支与经营业绩审计,建议医院出具全面真实的会计报告,督促会计人员遵守职业道德等。(2)测评作用。内部管理审计通过一系列的内部测评工作协助院部建立一整套医院道德规范,如通过对医院经济效益的测评,发现稳步经营方面的欠缺,提醒院部为加强员工的责任心而建立相应的道德规范。(3)评价作用。内部管理审计定期评价医院良好道德文化建设的效果,即通过一系列的专项管理审计活动,为医院治理过程发挥作用;评价医院是否有文化宣传教育机制,是否使每位员工都能理解,明确医院文化建设中所提倡的医院宗旨、精神;评价医院与员工形象,由此来敦促员工忠于职守、遵守道德规范,起到了良好道德倡导者的作用。

四、如何构建和谐的基本现代化医院内部管理审计模式

构建全新的基本现代化医院内部审计模式,要有先进的审计理念,要有创新精神,这就对内部审计人员提出了更高的、全新的要求。如何构建全新的基本现代化医院内部审计模式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我们认为构建全新的基本现代化医院内部审计模式要注重如下几个方面:

1.注重实效性,灵活运用审计方法,严格审计工作程序。(1)注重实效性。实效性是指内部管理审计发挥职能作用的程度和取得的实际效果,提高实效性途径主要包括:第一,坚持量力而行,突出重点的审计工作方针,选择当前医院迫切需要解决的重点问题作为突破口,调整力量,加大审计力度,为领导正确决策提供依据。第二,要注重总结、提炼、利用审计成果,积极参与医院管理,对医院改革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进行综合分析,提出有针对性的改进意见和措施。第三,坚持客观公正,严格处理处罚,增强审计的威慑力,遏制违规乱纪,净化经济环境,从源头上切断腐败滋生的经济基础,维护医院的经济利益。(2)注重审计方法的运用。要灵活运用审计方法,监督服务并重,使内部管理审计有更广阔的生存空间。第一,要把握全局,突出重点,选准审计的重点内容和事项,找到切入点,查深查透,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及后果,采取措施,有效地解决问题;要有针对性地捕捉改进医院管理的信息,推动医院发展。第二,要在审计方法上不断创新,适应基本现代化医院发展的需要;将信息技术与审计业务相结合,将数据审计与系统审计相结合,将传统方法和技术创新相结合,提高审计工作效率和效果。(3)严格审计工作程序。内部管理审计必须遵循审计操作规程,根据审计要求,合理安排人力、物力、财力等审计资源,抓住关键,避免重要审计事项的遗漏,保证审计工作质量,使内部管理审计工作做到制度化,规范化。

2.培养高素质内部管理审计人才,提高审计质量和审计效率。(1)目前医院内部审计人员整体素质偏低,与基本现代化医院管理的要求不相适应。主要表现在:多数内部审计人员来自财会队伍,专业比较单一,知识结构不合理;审计理论钻研气氛不浓,对内部审计准则、内部审计发展状况、经验技术等知识了解甚少;审计手段落后,计算机程序审计、网络信息审计涉足甚少。(2)强化内部审计队伍建设,是适应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现代社会竞争日趋激烈,新知识、新事物层出不穷,能够适应内部管理审计需要的必须是一支复合创新型的内部审计队伍,这就要求内部审计人员具有较高的理论水平和业务能力,积极进取,不断创新,增强事业心和责任感,勇于奉献。(3)医院发展的多元化、复杂化趋势要求内部审计人员必须具备多种专业知识和综合分析的能力。审计质量和效率的提高,审计风险的减少,财务报表真实性的鉴别、认定,审计重点的确定,有价值、证明力强的审计证据的收集等,都取决于审计人员素质的高低,因此,提高内部审计人员素质,是搞好内部管理审计工作的基础。(4)不断拓宽的内部审计领域要求审计人员必须注重知识的更新和知识面的扩展。必须熟识国家的法律法令和经济改革的方针政策,掌握现代经济管理的知识;必须熟悉会计、审计、统计、经济活动分析、税务、金融、管理、市场营销、写作及计算机知识等方面的知识,增强宏观意识;必须提高应变能力和总体素质,适应高层次内部管理审计工作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