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的艺术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传统文化的艺术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传统文化的艺术

传统文化的艺术范文1

[关键词] 现代设计艺术 传统文化 传承 创新

一、全球化背景下文化传统和文化身份的归属

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不仅影响到人们的生活层面,甚至在世界范围内形成一股文化全球化的趋势,面对全球化带来的冲击。各个国家逐渐意识到,不论民族,企业、还是个人发展都离不开自己所归属的文化身份,并且在世界经济、文化交流互动中,文化传统和文化身份的力量日益突出,只有在民族文化与全球文化的碰撞交流中。始终保持民族经济、文化的独立性,才能形成自己的文化立场和经济立场,从设计的角度来看,对文化身份的关注不仅仅是设计者应对发达国家强势文化的策略,也是设计者构建民族特色的视觉文化责任。任何设计活动都是在特定的时问和空间里展开的,设计在它出现的同时,其本身就具有历史和地域属性.传统价值观念的回归让人看到了不同文化所具有的独特性和多样性。

二、中国的传统文化的精神实质与内涵

中国五千年的传统文化随着具体的事物通过视觉表现出来,如中国书法、篆刻印章、中国结、秦砖汉瓦、京戏脸谱、皮影、中国漆器、汉代竹简、甲骨文、文房四宝(砚台、毛笔、宣纸、墨)竖排线装书、剪纸、风筝、如意纹、祥云图案、中国织绣(刺绣等)、凤眼、彩陶、紫砂壶、中国瓷器、国画、敦煌壁画、石狮、唐装、筷子、汉字、金元宝、如意、八卦、剪纸、泥塑、木版年画等,传统文化元素包罗如此之广,正是设计师们吸取营养的沃土,也是现代设计在中国急需的养料。在我国有着这么深厚的文化背景下,设计师从中获取的设计源泉也是取之不竭用之不尽的。

我们一直强调要和西方接轨甚至对话,这种接轨是要求有自己的东西,要有本土的文化内涵在里头,否则只是东施效颦,让别人耻笑而已。传统影响设计原则,影响设计师和受众的思维方式,影响设计的形式体系,影响设计的评价标准,设计无时无处不受传统文化的影响。尽管有些现代设计师尤其是那些具有前卫意识的设计师,时时声称要抛弃任何传统,认为自己的作品是"无传统"的,但实际情况不可能如此。设计从来就不是可以恣意作为纯个人行为。从媒介、语言、表现手法等方面的显性传统到对设计认识的文化心态、思维方式、审美观点等隐性传统,影响着每一个设计师,现代的艺术家和设计师都无法完全使自己脱离传统。

香港的著名设计师靳埭强之所以走向成功,不仅因为他有一流的设计意识和头脑,也由于他在设计中加入了许多很中国化的东西,如中国古钱币、水墨文化、儒家文化,他将浸五千年的中国文化加入一些现代的调味剂呈现出来。他就这样一步步地跨向了世纪一流平面设计大师的行列。

中国传统文化所具有的独特精神实质:关怀人本。西方文化是以宗教为主导的文化,中国传统文化却具有深厚的人本主义色彩。尽管中国古代礼仪中存在各式各样门类繁多的宗教祭祀等仪式,但神学始终不是中国文化的核心,中国传统文化更关注人,更关心芸芸众生的生存状态和生存需要。中国典籍中,很早就有“人”是天地所生万物中最灵、最贵者的思想。如《尚书・泰誓》中说:“惟天地,万物之母;惟人,万物之灵。”子曰:“仁者爱人”,“泛爱众而亲仁”,孟子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礼记》也出现了“天下为公”的理念……,总之,中国传统文化很在程度上来说是关注人生的文化,而这在世界文化体系中都是十分珍贵的。其中有很多关于人生价值的思考和讨论,提倡对人的关怀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大精华。这一点,与我们当代社会提倡的以人为本和民主民生的理念是完全一致的,因此具有极强的时代意义。

中国传统文化的另一个核心思想就是追求和谐。“以和为贵”,“家和万事兴”,“天人合一”中国传统文化在对待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等多方面关系的时候,总是自觉不自觉地把和谐放在了首位。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道家提出“天人合一”的思想。即把自然与人看作一个统一、平衡、和谐的整体。主张“道法自然”,即人们要顺从自然,回归自然,把大自然对人类的报复惩罚减少到最低限度,寻求人类理想的生存空间。

三、如何使中国的设计更具民族性和传统文化的特性,这是中国设计走向世界的根本,也是立足世界的根本

俗语说:“根深才能叶茂”,中国目前的设计借鉴甚至抄袭西方的很多,这只是一种盲目的拿来主义,我们可以学习西方先进的现代的设计观念,而无需从形式上去照搬,这种照搬只会越来越失却本土自己的东西,跟着别人的步伐走。探索本土文化的内涵,找出传统文化与自己个性的碰撞点,形成自己的设计风格,这才是设计本土化的精髓所在。日本设计大家福田繁雄先生曾经指出:“设计中不能有多余”。从这个观点中不难看出他的设计理念与中国传统美学讲究的“恰倒好处”有某一个共通的契合点。日本的设计运用传统的理念,现代的元素和构成手法,走在了设计的前沿。这不能不值得中国的设计师学习和借鉴。

自觉地将传统文化融入到现代设计理念之中,是设计师应着重关注的问题。国人欣赏具有"高雅"、"雅致"格调的物品,实际上是受庄子美学思想"恬静淡泊"的影响。因此对中国传统文化有所了解,对中国审美传统有所认识,对设计师而言是相当必要的。中国古典美学中的整体意识、生态意识、人文导向、雅俗观、多元论倾向等等,都对现代的设计有着很好的启示作用。

中国银行是中国金融界的代表,要求体现中国特色。设计者采用了中国古钱与“中”字为基本形,古钱图形是圆与形的框线设计,中间方孔,上下加垂直线,成为“中”字形状,寓意天方地圆,经济为本,给人的感觉是简洁、稳重、易识别,寓意深刻,颇具中国风格。中国银行标志之所以能够给人们留下如此深刻的印象,这主要还是得归功于一直以来人们对象征财富的古代铜钱形象的根深蒂固的认识吧。

要使中国的传统造型艺术在现代设计当中得以延伸发展,打造新的民族形式,对传统造型进行再创造。这种在再创造是在理解的基础上,以现代的审美观念对传统造型中的一些元素加以改造、提炼和运用,使其富有时代特色;或者把传统造型的造型方法与表现形式运用到现代设计中来,用以表达设计理念,同时也体现民族个性。北京2008年奥运会标志名为“中国印・舞动的北京”,它将中国传统的印章和书法等艺术形式与运动特征结合起来,传达和代表了三层含义:一是以中国传统文化汉字印章作为标识主体图案表现形式,选用中国传统颜色―――红色作为主题图案基准色,体现了中国文化的特点,代表着民族与国家,代表着喜庆与祥和。二是作品主体部分又似“京”字,又似舞动的“人”张开双臂,充分反映了古老而又充满现代气息的中国,传递着友好、真诚与热情。三是作品中巧妙地幻化成向前奔跑、迎接胜利的人形,充分体现了奥林匹克更快、更高、更强的宗旨,强调了以运动员为主体和健康向上的精神,充满动感与活力。这个标志把中国文化和奥运会的精神表达得淋漓尽致。国际奥委会主席罗格也赞不绝口,称其“既展现了中国的历史和文化遗产,又传递了一个前途光明的伟大国家青春和富有朝气的精神”;2008北京奥运会吉祥物的设计,分别蕴含了中国传统文化中五行中的一种,吉祥物之一贝贝的头部纹饰使用了中国新石器时代的鱼纹图案,在中国传统文化艺术中,“鱼”和“水”的图案是繁荣与收获的象征,晶晶的头部纹饰源自宋瓷上的莲花瓣造型,欢欢的头部纹饰采用了敦煌壁画中的火焰纹;而一种新的民族形式的创造,是需要我们摆脱美学传统的物化表相,进入深层的精神领域去探寻的。我们只有在深入领悟传统的艺术精神、充分认识来自现代西方的各种设计思潮的基础上,兼收并蓄,融会贯通,寻找传统与现代的契合点,才能打造出符合新时代的民族形式,才能找到真正属于我们本民族的同时又能够为国际所能认同的现代设计。

在传统文化艺术的基础上,民族情、国际观、时代感的发展理念仍然是中国的艺术设计走向世界的必由之路。积极的传承则是从传统中挖掘、提炼其深层精神的精髓并通过现代的材料、手法去演绎,使传统的东西赋有新的时代意义。客观面对国际化语言给中国视觉设计带来的正面与负面影响。在全球化对传统文化的冲击下,探索如何用民族传统语言与世界对话、沟通,并在现代视觉设计中显现出中国传统文化的意泉,形成具有我们自己风格的设计,并在世界设计舞台上找到准确的位置,是当代设计工作者的职责。

传统文化的艺术范文2

    一、动画题材中的传统文化元素

    传统文化经由各种媒介和艺术样式留存,五千年中国文明史,留存了浩瀚丰富的创作素材,当电影、电视成为传播媒介时,自然而然地会从以往的媒介留存中寻找文化的血脉和创作的素材。中国传统动画,作为一种新的影视形式,影片的题材主要来源于民间传说、神话故事、传统文学、寓言故事等。如我国动画史上的经典之作《大闹天宫》就是取材于中国古典文学名着《西游记》中的一个章节,《西游记》原着是一部极具艺术性和思想性的伟大作品,是中国最优秀的古典神话小说之一,具有很好的群众基础,可谓家喻户晓。又如:王树忱导演的动画片《天书奇谭》,选材于明代小说《平妖传》。《平妖传》是一部明代的章回体小说,是由民间神异传说故事收集整理而成,民间的传说是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广大劳动人民演绎出的广为流传的神话故事,往往反映了百姓的愿望,是老百姓喜闻乐见的一种题材。再如阿达导演的动画影片《三个和尚》,便是取材于中国民间的一句谚语“一个和尚挑水吃,两个和尚抬水吃,三个和尚没水吃”,并在此谚语的基础上进行了改编,颠覆了原来的结局,创作了全新的立意。

    中国传统动画影片的题材,总是和中国传统文化和故事联系在一起。其中,取自古代寓言故事的还有《愚人买鞋》《猴子捞月》《南郭先生》等;取自民间传说的有《神笔马良》《骄傲的将军》《九色鹿》《葫芦兄弟》《一幅僮锦》《蝴蝶泉》等;取自古典神话小说的还有《铁扇公主》《哪吒闹海》等。

    二、动画角色塑造中的传统艺术元素

    由于中国传统动画是在中国几千年的文化积淀中孕育成长的,因此,纵观中国传统动画艺术中所塑造的角色形象和性格都被烙上了深深的传统文化的印记。

    首先,在角色形象的塑造上,创作者们广泛吸取了中国传统艺术中的各种元素。如《三个和尚》中的角色造型,突出了中国漫画的特色,用夸张的手法描绘出浓厚的喜剧色彩。造型风格简单、平面化,体现了中国画中重神似、讲意趣以及散点透视的美学精神和构成原则,使整部影片灵动、传神,通体散发着中国味道。另外,《猪八戒吃西瓜》《济公斗蟋蟀》《渔童》《金色的海螺》等动画影片,在造型设计上都吸收了中国皮影戏和民间窗花的艺术特色,将动画形象塑造得既生动活泼,又丰满传神。还有“人参娃娃”“渔童”“哪吒”这些动画角色,他们在造型上都借鉴了年画中娃娃的画法,夸大角色的头、眼,凸显角色的活泼、可爱,但由于他们各自的性格不同,他们在造型上也各有特点:“渔童”的性格活泼、可爱,因此就借鉴了戏曲武生的短装打扮;“哪吒”的性格刚正、英勇,因此就汲取了传统年画的元素;“人参娃娃”则直接运用了杨柳青年画的画法,使“人参娃娃”更显得稚气和烂漫。

    其次,在角色性格的塑造上,也潜藏着中华民族隐忍、坚韧、善良、勤劳的高尚品德。传统民族艺术和动画都是大众通俗文化,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赖以生存的土壤,在我国传统动画影片里,人物的性格设置也是具有中国传统文化性格的。如《大闹天宫》中,孙悟空是猴,因此具有机灵活泼的特征;他又是神,因此又具有人所不能的通天本领;在思想上,它具有正直、乐观、不畏强权的高贵品质。玉皇大帝,位高权重,养尊处优。平时看起来外表端庄、慈祥,当遇到反抗时就本性毕露,眉梢眼角之处都尽显凶恶之相,惟妙惟肖地刻画了玉皇大帝的伪善和奸刁。两个角色的塑造,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传达了影片歌颂善良、正直,反对强权,勇于反抗的深刻主题。《三个和尚》一片中,通过对三个和尚的性格塑造,真实地反映了人性丑恶的一面,自私、懒惰、贪婪。但经过火灾以后,三个和尚终于团结在一起,通过努力,获得饮水,三个人和睦相处。从表层含义来看,反映了当时中国的社会现状,鼓励大家战胜自我,团结一致,共同走出一穷二白的生活困境。从深层含义来看,传达了中国传统的善、恶观——善大于恶,善恶在一定条件下会相互转换,但最终还会是善战胜恶。

    三、动画艺术风格中的传统艺术元素

    巴拉兹在《电影美学》中指出:“民俗标志着一个民族、一个时代的美学。它代代相沿承袭,显示出一种孽生的沉稳性,在它身上集中聚显了一个民族的特征与个性。”中国传统动画的形式多种多样,大部分取材于中国传统艺术形式。

    其中水墨动画即是对传统水墨画的继承发展,它独特的“中国风骨”为中国动画走向世界做出了巨大贡献,成功地奠定了“中国学派”的国际地位。传统动画一直沿用单线平涂的技法,而水墨动画却将将中国画中独特的笔墨情趣引入到动画中,并发挥得淋漓尽致。《小蝌蚪找妈妈》《牧笛》等动画作品已成为“中国学派”的典型象征,具有典型的中国品格。

    《大闹天宫》一片是最早开启中国传统绘画与动画艺术相结合的道路,它取材于中国古典文学名着,片长2小时,在风格上大量汲取了庙堂美术、壁画以及年画的创作手法,在色彩上,大量运用了青、赤、黄、白、黑等中国汉代的色彩元素。这部作品也被西方人认为既体现了中国的传统艺术风格,又兼具了迪斯尼作品的美感。

    此外,剪纸片也是“中国学派”中独树一帜的片种,它借鉴了民间剪纸、皮影的艺术形式,在线条、色彩、图案上吸收了皮影戏的元素,在工艺上又汲取了剪纸的镂刻技巧,使人物形象具备了新颖的立体透视感。剪纸片试制成功后,在国际上获得了普遍认可。《金色的海螺》《渔童》就是当时剪纸片中的华彩之作。

    中国传统的绘画形式还有很多被借鉴到“中国学派”的创作中。如极具中国山水画风格的动画作品《一幅僮锦》;中国花鸟画风格的动画作品《小燕子》;汉代画像砖风格的动画作品《南郭先生》等。

    四、动画音乐中的传统文化元素

    音乐也是中国最古老的艺术形式之一。中国古代音乐不仅优美动听、形式多样,而且地位很高。在古代,音乐甚至被看作一种最高的道德修养境界和社会理想境界:做人,要“成于乐”,才能成为“圣人”;治国,要“通于乐”,才能造就“盛世”。在民间,音乐也渗透在劳动人民的衣食住行之中,民间音乐有系统的定义可溯自远古,例如:中国西元前的《诗经》歌曲就可以视为民间音乐。民间的器乐种类繁多,如弦乐,包括筝、琴、瑟、二胡、板胡、三弦等;木管乐器,包括笛、箫、笙、唢呐等;打击乐器,包括鼓、锣、梆子、木鱼、铙钹、木琴、铃、板、砂槌、扬琴等。常见的民间音乐乐曲调有:长安古乐、上阳化鼓乐、五圆鼓、八仙鼓、八仙板、南留锣鼓、华阴素鼓、陕北民歌、榆林小曲等。

    在中国民间,传统的娱乐形式大多是观看一些民间演出,这些演出由于地域不同,形势就多种多样,这些演出载歌载舞,向老百姓们讲述着一个个美丽的传说,其中很多音乐、唱词在劳动人民中间广为流传,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深受劳动人民喜爱。中国传统动画的音乐是最具民族特色的,几乎全部取材于传统戏曲和民间音乐。比如《大闹天宫》一片的音乐都是采取的民间色彩的乐调,运用了京剧的打击乐器和锣鼓点子。《牧笛》一片中运用了南方民间音乐曲调,使用了包括牧笛、扬琴、三弦、高胡、铜板琴、钢板琴、小提琴、箫等多种民间乐器。《三个和尚》中把佛教色彩与现代风格很好地结合在一起,并使用不同乐器的不同音色来刻画不同的人物。板胡音色清脆,小和尚机灵小巧,用板胡的中音、低音区来衬托小和尚,简直是惟妙惟肖;坠胡的演奏手法富于变化,高和尚的性格具有不稳定性,因此坠胡所带来的丰富的色彩感对于衬托高和尚也是适宜的;管子音色浑厚,胖和尚憨态可掬,以管子衬托高和尚,可以说是珠联璧合。另外,片中还多次伴有木鱼、鼓等打击乐器,增强了影片的形式感和趣味性。在影片《骄傲的将军》中,大量的使用了京剧配乐,使影片从头至尾都洋溢着浓郁的中国式京剧效果。以锣、鼓等为代表的传统乐器创造了强烈的节奏感,就像戏曲表演中用锣鼓打击乐来加强音乐的效果一样,影片中的人物动作、镜头衔接、转换都与锣鼓点紧紧相扣、相得益彰。

    五、动画作品情感中的传统文化元素

    美学家苏珊·朗格说,艺术是情感的符号,所有的艺术品都是用一定的符号来表达感情,而且,这个符号系统表现的不是个人的情感,而是人类的普遍情感,是人类普遍情感的物质载体。中国传统动画作品饱含着中华民族独特的情感特征,“天人合一“万物有灵”是中国传统的宇宙观和哲学思想。人们追求美好的生活和高尚的情操,追求超越自然、天人合一的无我境界,在《牧笛》《山水情》《小蝌蚪找妈妈》《三个和尚》《不射之射》《崂山道士》等众多动画片中都传达了这样的主题思想。

传统文化的艺术范文3

纵观国内外优秀的现代艺术设计,几乎都是建立在各国传统文化基础之上,并由此一步一步发展和壮大。传统文化富含营养,能够给予艺术设计更多的设计灵感,推动着现代艺术设计不断向前发展。本文主要从两方面来论述现代艺术设计与传统文化之间的关系,即首先分析了传统文化对现代艺术设计的启迪,其次阐述了传统设计文化在现代艺术中的发展。

【关键词】现代艺术设计;传统文化

现代艺术是科学技术与设计的结晶,同时更是一部文化发展史。艺术设计与文化相辅相成,能够充分展现当时当地的文化风貌。任何时期,文化都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具有一定的民族性、地域性及社会性。在人类历史的发展长河中,先辈们所创造和留下了的优秀传统文化为现代艺术设计提供发展的基础和根基。

一、传统文化对现代艺术设计的启迪

现代艺术设计是一种以人的生活方式、行为理念为基础的社会实践活动,它涵盖了商业、工业、环境规划以及公共事业等各个方面,是现代物质文化、科学技术以及艺术三者的紧密结合。现代艺术文化受到传统文化影响,传统文化设计发展到现代文化设计就是一个时间的积累过程。对于现代艺术设计来说,既要善于汲取传统文化的基础养料,同时还要契合时代的需求,两者之间具有难以割裂的传承关系。首先,传统文化审美理念的表达对现代艺术设计的启迪。所谓“意境”主要是指艺术设计作品通过形象描绘所营造的境界与情调。在我国传统的美学文化中,“以意为主”,意境不仅讲究“形”,更注重形象之外,追求意境的无穷,例如“飞檐”形的屋顶设计,正可谓是受到中国传统文化最深的影响,展现出了“生动”、“形象”的气质。艺术设计的优越性不是简单地模仿过去的式样,更不是机械地生搬硬套,而是创造“意境”的空间,善于结合文化色彩,彰显美学的内涵。其次,中国传统文化异常善于修辞,这为现代艺术设计的审美带来启示。例如运用象征、比喻等修辞手法来寄托情感,传递情谊并将其渗透于艺术形式之中。先辈们为我们留下丰富的传统文化,这些都是现代艺术设计的基础和原始素材,为现代艺术设计创作发展提供了一条正确的思想发展道路。

二、传统设计文化在现代艺术中的发展

(一)传统精神文化的现代阐释。

艺术设计的精髓在于它不仅仅只是形式上的美学表现,更重要的是突出了中国人智慧的思维和丰富的经验,为此在理解上必须从文化层面进行把握。继承传统精神文化需要我们在理解基本理论和原则的基础上将其运用于现实创作,即对传统精神文化进行现代阐释。只有充分从传统的设计文化中汲取精华,才能在传统的设计基础上呈现出更具时代感的设计。通过传统精神文化的现代阐释的过程,既能凸显传统文化的韵味,又能展现现代艺术的简洁,促使我国现代艺术设计内涵得到进一步丰富和发展。

(二)将空间意向进行重构和演绎。

现代艺术设计要善于运用声音、动作及语言等不同的空间结构加以提炼,从而构成新的空间形态,在文化上既表现了传统韵味,又散发浓厚的现代气息,从而实现了文化的一脉相承。例如,现今不少建筑设计就不仅很好地体现了民族韵味,同时又将建筑的简洁与时尚展现得淋漓尽致。古典园林式的建筑设计,将自然气息带入建筑空间,与现代设计融于一体,实现了空间意向的重构和演绎。

(三)对具象元素进行展现和传达。

传统文化背景下的艺术设计,其精神内涵的传递必须依靠具体意向和元素来体现,因此现代艺术设计同样需要在传统符号形式文化的基础上进行可视化和可感知化的改造,从而形成更加个性化以及人文化的设计。任何一个民族和地区都存在着自身独有的文化特色,将这些传统文化中最有代表性和最有特色的部分进行提炼、加工和再创作,从而实现现代艺术设计的创新,充分彰显出现代艺术设计的文化感和韵味感。

三、结语

纵观全文,现代艺术设计与传统文化之间有着一脉相承和不可分割的关系,艺术需要文化,艺术设计需要文化元素的点缀。尽管现代艺术设计力推创新,但传统文化的根源不可丢弃。我们要以传统文化的精神作为基础,在尊重和理解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进行现代艺术创新,将传统文化审美理念运用于现代艺术设计,利用我国传统文化异常善于修辞的特点来为现代艺术设计增砖添瓦。通过对传统精神文化的现代阐释、将空间意向进行重构和演绎以及对具象元素进行展现和传达来推进现代艺术设计的发展,从而实现现代与传统的完美结合。

参考文献:

[1]冯小红.论现代艺术设计与传统文化的关系[J].装饰,2006,(07):16-17.

[2]张峰.试论现代建筑装饰设计中传统手法的应用[D].山西大学,2007.

[3]徐硕.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的传统文化构思[D].东北师范大学,2007.

传统文化的艺术范文4

环境艺术设计是指运用多种技术手段和艺术手法对空间环境进行改造和设计,以满足人们的使用需求和审美情趣。环境艺术设计是一项与人居环境相互作用的综合性艺术,涵盖建筑学、城市设计学、景观设计学、城市规划学、人体工程学和美学等工程和艺术学科,体现出集功能性、艺术性和技术性融为一体的特征。环境艺术设计的首要目的是美化人居环境,以彰显出使用者的品味追求和文化内涵,因此,可以将环境艺术设计理解为一项文化认知和认同的创作活动,根植审美文化,体现文化内涵。由此可见,文化在环境艺术设计中具有重要意义,既满足了使用者的审美情趣,又体现了作品的文化内涵。

二、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

中国传统文化是指汇聚了几千年的文化精髓,是中华民族的道德品质、文化思想、民族精神的综合体现,其历史悠久,涵盖面广,具有鲜明的民族特征。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包罗万象、丰富多彩、形式多样,形成了许多学派和分支,是中华民族最宝贵的精神和文化财富,是发展我国文化产业的基础。传播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不仅能够保持中国传统文化的活力和生机,而且能够推动我国文化产业在新时代的创新和发展。

三、现代环境设计中的传统元素应用

中国传统文化作为环境艺术设计中的艺术内涵,体现了设计者和使用者的审美情趣和文化内涵。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中国传统文化有着广泛的应用,两者的有机融合,赋予了环境艺术设计文化内涵,创造和创新了传统文化。

1.传统色彩的运用

色彩是最具视觉冲击和艺术表现力的元素,能够表达作品的内涵,在艺术设计中具有重要地位,在环境艺术设计中也尤为重要。在中国传统色彩文化中,不同的色彩代表不同的寓意,对人的心理起到不同的影响作用。如中国传统色彩中的红色代表喜庆、祥和和欢乐,是中国人最喜欢的颜色,甚至被称为中国红。2010年上海世博会中国馆,以“斗冠”造型为外部整体造型,以红色为建筑主体颜色,体现出了中国独特的文化,展现出中国人对上海世博会这一盛事举办的喜悦之情,也表达了对外国友人的欢迎。传统色彩黄色象征财富、至高无上的地位,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常被用于高档场所的室内装潢,如酒店、会所等,给人以高端、大气、奢华的视觉感受。中国仿膳饭庄室内采用黄色为主色调,搭配宫廷建筑的装饰元素,古朴典雅的室内陈设,展现出浓郁的宫廷氛围,烘托出饭店的高贵典雅,很好地契合了饭庄的特色——仿宫廷菜肴。传统色赋予了环境艺术设计特殊的情感元素,丰富了其文化内涵,已成为现代艺术设计的潮流。

2.传统文字的运用

中国传统文字由象形字演变而来,是中国所特有的文字形式,在外形和书写形式上都具有一定的艺术性,体现出了文字的丰富内涵,是中国文化的重要载体。汉字方方正正,给人以顶天立地的视觉感受,行书、草书、楷书、小篆等多种书写形式表现了汉字独特的审美性。文字作为设计中不可缺少的元素,广泛用于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2008年北京奥运会会徽的中国印设计,将传统文字“文”以奔跑的人形呈现出来,并结合印章艺术,展现出浓郁的中国传统文化特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2010年上海世博会徽章,将文字与人的运动形态融合在一起,图案形似“世”,并与“2010”巧妙地结合,展现出了中国书法的博大精深,更赋予了徽章深刻的象征意义。在城市景观、公园碑刻、石雕等环境艺术设计中都有中国传统文字的身影,传统文字不仅丰富了环境艺术设计的表现形式,而且赋予了深刻的文化内涵,提升了作品的人文性,提高了整体环境的格调。

3.传统造型的运用

中国传统造型种类丰富,主要来源于民间艺术,体现出了民族地域风格和文化内涵。中国传统造型为环境艺术设计提供了众多的素材和灵感,丰富了环境艺术设计的表现形式和艺术手法,并赋予了其独特的地域特征。武汉著名小吃街户部巷,在街道中间立有卖武汉传统小吃热干面的铜像,不仅吸引了大批游客的驻足,更向游人展示了武汉特有的小吃文化。国家大剧院半椭圆形的外形,倒映在水中正好形成一个完整的圆形,与周边的矩形水池相呼应,符合中国传统天圆地方、天地合一的儒家思想。鸟巢公园内的大观建筑群,以中华民族特有的龙形为造型,建筑群最高建筑的上方为龙首造型,建筑本身为龙身,旁边四座矮建筑组成龙尾,整个建筑群展现出中华民族深厚的龙文化,体现出了中国人的审美,成为中国传统造型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的典范。

四、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应用的意义

1.推动环境艺术设计的发展

环境艺术设计是设计师通过各种技术手段和表现手法所展现出来具有鲜明个性和独特艺术特色的作品,受到设计师的技艺水平、个人情感、生活阅历、文化修养等,以及民族精神和传统文化的影响。环境艺术设计最基本的要求就是处理好人与居住空间环境之间的关系,重视文化对设计的影响作用。中国传统文化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哲理思想,在几千年的不断发展中,形成了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和文化,对环境艺术设计的风格、发展和创新都起到了重要的影响作用。中国传统文化不仅为环境艺术设计提供了大量的创作素材和灵感,而且赋予其文化内涵,以满足人对居住环境的审美需求。尤其是现代环境艺术设计,更加注重人的审美需求,绿色、生态、自然等文化理念的融入,既体现了人对美好居住环境的需求,又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的思想,推动了现代环境艺术设计的发展。现代环境艺术设计的发展,不仅需要运用新材料、新技艺,更需要文化内涵的融入,使其更具表现力和生命力,才能更好地满足现代人对人居空间环境的要求。

2.传承中国传统文化

在当前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下,各种文化相互碰撞、交流与融合,更加凸显出在新时代传承和发展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同时,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也展现出了多元文化的特点,催生出了新的审美观念、审美意识和审美需求,需要创新现代环境艺术设计的文化内涵。而且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底蕴,具有强烈的民族特性,对人们的思想和行为有着较为深刻的影响。因此,在新时代传承中国传统文化需要深入挖掘其内涵、元素和本质,融入时代特性,运用新材料和新技术,创新表现手法,凸显中国传统文化的传统性和民族性。传承中国传统文化,需要构建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和谐统一、协调发展的氛围,将两者有机地融为一体,为现代环境艺术设计提供丰富的素材和深厚的文化给养,形成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现代环境艺术设计。

3.加强环境艺术设计和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

传统文化的艺术范文5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园林艺术;影响

在我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下,中国园林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人文和自然景观,造园者在园林中加入了建筑、植物、山石、水流等要素,运用一定的审美方法和造园方法,形成了具有高度意境美的中国园林。中国园林不仅有很高的观赏价值和艺术价值,更是融合了中国的传统文化,带有鲜明的中国传统文化特色;造园者的思想情感、价值观念、意志品质等通过园林艺术很好的传达出来,中国传统文化对园林艺术有着不可磨灭的影响。

1.中国园林基本概况

中国古典园林按照造园者的类别主要分为皇家园林和私家园林,皇家园林高贵气派,气势恢宏而且庞大,展现了中国古代封建统治者的博怀和气概,私家园林小巧灵活,景色秀美,表现了古代财富拥有者的个人价值观念和生活意趣。中国的古典园林是封建社会发展的物质和精神财富,是人类社会发展的精神文明结晶,是历史的进步和人类文明发展的成果。中国园林在世界园林艺术中是独树一帜的,不仅仅是因为古典园林有很高的观赏价值和物质财富,更是因为它已经超越了满足人类基本住房的需求,体现了中国古人的思想追求和价值观念,带有鲜明的中国传统文化特征,强调了“天人合一”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价值观念,蕴含了令人遐想的意境。园林艺术中的寥寥几笔,点点装饰,一山一石,一花一草都能够展现出无限深远的意境。

中国园林提倡“崇尚自然,师法自然”的理念,中国园林在建设过程中,加入了假山、水流、亭台楼阁等建筑、雕刻、诗画等元素,经过造园者的精心设计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国园林景观,是一种时间和空间交融的艺术,传达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光辉。中国传统园林的特点之一就是简约二字,以求用简约之形传达出意境深远之意,让人徜徉其中,得到了心灵和精神的放松和舒缓。

2.中国传统文化对园林艺术的影响

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我国的园林艺术是传统文化的一个表现,传统文化又是离不开哲学思想的。传统的哲学思想赋予了园林艺术深远的意境;传统的山水文化渲染了古典园林的环境氛围和艺术追求;阶级社会的更替引导着园林艺术的发展历程。

2.1传统哲学思想与园林艺术

民族艺术的发展与民族文化的发展是密不可分的,尤其是哲学思想对民族文化的形成影响深远,这也间接影响了民族艺术的形成和发展。中国古代的园林艺术之所以能够在世界园林中独树一帜,是因为带有中国传统的哲学思想的深刻烙印。中国古典园林艺术主要受儒家、道家这两个学派的深刻影响,它们所倡导的人文色彩和中华民族的审美情趣无一不体现在中国园林艺术之中,可以把园林艺术看作是传统哲学思想的缩影和概括。

儒家思想自从汉代以来,一直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和统治阶级的统治理念,儒家思想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有深刻地影响,园林艺术带有传统儒家文化的思想特征。儒家文化对园林艺术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儒家文化对天与地的关系上,儒家文化认为“地载万物,天垂象”和“取材于地,取法于天”的哲学思想,认为人类应该顺应自然,而不是去对抗自然;而且儒家文化在保持自己原有特色的基础上,吸收道家的思想精华,即道生万物的思想观念,强调了人与自然万物是统一而不可分割的。这些儒家思想对园林艺术有着深刻的影响,在古典园林的建设过程中,亭台楼阁、花草树木、奇山异石的摆放都追求一种自然和谐的理念,强调天人合一、崇尚自然成为了园林艺术所坚持的一个重要理念。

道家思想也是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的组成部分之一,在哲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道家认为“道”是世间万物的一切本源,是宇宙和万物存在的根本。道家主张人要有出世的观念,鼓励人们与自然融合,生活在自然之中。庄子强调人应该寄情于自己理想中的山水,他的物化精神,既可以把自然赋予人的性格,也可以把人想象成自然。道家所认为的哲学思想是一种抽象的理念,它强调人应该追求心灵的安静和精神的自由,认为人只有在完全放空的状态下,才能感受到生命的意义和自然之美。道家这样的哲学理念渗透在园林的花草树木之中,古典园林无一不体现着道家这种悠然自在、忘却俗世、自然逍遥的价值追求,园林艺术中表现的寓情于景和情景交融便是道家思想最好的体现。

2.2传统山水文化与园林艺术

中华民族的山水文化是数千年来中华民族在与自然的改造和探索过程中,融入了无数古人的优秀智慧形成的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山水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一定程度上深刻地影响着园林艺术的形成。中华民族对自然一直保持着传统和敬畏之心,与自然有一种与生俱来的亲切感和归属感,一直以“相生相容,和谐共生”的理念来指导人与自然的关系。传统的山水文化早在春秋时期就已经开始产生,孔子认为“智者乐水,仁者乐山”,老子认为“自然天道而无为”,后来随着历史的发展和进步,古人对山水文化有着更加深刻的认识和理解。传统的山水文化还衍生出了山水画,这为园林艺术的审美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山水文化强调人类要融于自然、寄情于山水,体会到山水的美感所在。在山水文化和山水画的影响下,园林艺术的审美有了很大的进步和提高,私人园林小巧秀美、奇山异石、楼阁交错等园林的设计深受山水文化的影响。可见园林艺术在审美方面是山水文化的一个代表和展示。

2.3阶级社会的更替与园林艺术

园林艺术是封建社会的产物,自然是带有封建统治阶级的深刻的烙印的。人类社会只有当生产力得到了充分发展时,创造了很多的物质财富,才能使一部分人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从而追求精神上和生活上的享受。园林艺术是封建社会发展过程的产物,它是封建统治阶级追求物质和精神享受的结果,可以说没有封建统治阶级追求生活质量和生活意趣的欲望,就没有园林艺术的产生和发展。

3.结语

中国的园林艺术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和影响,处处表现着中国传统文化的意境和理念。古典园林不仅仅是古人居住生活的场所,也代表了古人的价值观念和理念,这些价值观和世界观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哲学思想、山水文化、阶级的发展都是促使园林艺术产生的根源,园林艺术深刻地体现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特征。园林艺术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要把它继续保持和发扬下去。 [科]

【参考文献】

[1]吴明秋,汪波.中国传统文化下的中国园林艺术[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1,(25).

传统文化的艺术范文6

【关键词】高职传统文化;艺术教育;必要性

一、高职史论课程教育的必要性

在追逐现代设计思想、理论、方法的同时,我们在不知不觉中忽略和遗忘了支撑着我们整个设计并可以让它永恒不息的精髓元素――传统文化。如何尽快建立起适合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设计思想及现代科学技术相结合的设计教育体系,已成为我国设计教育改革的首要课题。

1、课程目标与人才培养目标的切合性

室内设计方向以家庭装饰设计与施工,可取得建筑装饰或室内设计师资格的技能型、应用型人才。具有家居装饰设计、装修的能力;具有从事公共商业环境设计、施工的能力;具备对室内装修项目的工程预决算能力。

传统文化课程在提高学生的家居与公共建筑装饰的设计和具备创新的意识、精神和能力方面都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而这也是建筑装饰工程技术专业培养的重要目标。该课程与专业培养目标具有高度一致性。如果没有传统文化艺术课程,培养的学生只能是绘图员和监理员的单一目标,没有创新和突破性。

2、改革后专业体系中的课程定位

课程结构要体现了三级教学平台,围绕专业和职业能力的培养进行了课程模块设计,具体为:

(1)理论教学计划体系

该专业的理论课均和专业技能密不可分,这是该专业教学的特点和最大的优势。该专业的第一级教学平台在保证学院规定的课程外。

(2)实践教学体系

实践教学体系中技能训练项目的构建,主要要针对该专业高职人才应具备的职业岗位技能精心设计。按照由低到高、由简入繁、结构有序的原则设计训练项目和实训体系。

(3)在二级,三级教学平台上都离不开传统文化课程

二级平台上的课程如《建筑装饰简史》。该课程目的是让学生对建筑与室内设计的发展历程有一个简要的了解,拓宽学生知识面,提高设计素养,在专业课程体系中起到重要的辅助作用。在三级教学平台上的设计实践环节如《优秀设计方案》课程和《公共空间设计》课程少不了对相关知识点的学习和应用。

三、学生状况分析

目前设计专业学生涉及到中国传统文化设计内容的设计项目时,少部分学生能较好的理解设计内容和设计目的,同时能比较主动的查阅相关的文献资料和素材,并进行相关市场调研,从而使设计作品表现得比较到位。而同时也有相当部分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及文化元素的积累并不是很深入,往往流于表面的了解,因而设计出的作品效果肤浅,内涵不足,没有实质性的内容体现,这样的设计往往是归于失败的。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两点:

1、文化归属感薄弱

文化归属感应是在文化氛围之内接受一定程度的熏陶后积累形成的对国家和民族文化的认同感。而目前的现状是大多数的青少年由于受外来文化的影响而对本民族的文化特别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日益薄弱。哈韩哈日,欧美流行风是当下大多数现代青少年关注的文化趋势和热衷追逐得对象,多元文化的冲击慢慢淡化了中国传统文化在青少年思想中的地位,因而形成了上面所述的在目前艺术院校当中学生对于中国传统文化认知的“游离感”,这种“游离感”的形成使学生对于涉及中国传统文化内容的设计具有不确定性,因而往往是模棱两可、似是而非、点到为止。

2、设计手法运用的模仿和设计元素的套用

自上世纪90年代开始,以陈汉民、靳埭强先生为代表的内地及港澳台的一批设计师将中国传统元素符号以极致的手法运用到标志、招贴、包装等设计项目中,将传统文化的韵味体现得深厚悠远,他们的这一举动为中国传统文化在设计领域中的重新兴起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