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文化的性质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茶文化的性质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茶文化的性质

茶文化的性质范文1

关键词: 日语 英语 拒绝言语行为 文化价值观 差异

一、前言

Brown & Levinson(1987)指出,有的言语行为,如拒绝,在本质上和交际双方的面子相悖,是最容易威胁交际双方面子的言语行为之一。在很多情况下,交际者担心冒犯对方而难以实施拒绝。为了维护交际双方的面子,保证交际的顺畅进行,需要采取一定的面子补救策略。和所有的言语行为一样,拒绝言语行为在不同的文化里有相同的表现,也存在很大的差异,带着深深的社会和文化烙印。

二、拒绝言语行为的表达策略

拒绝言语行为一般分为直接拒绝和间接拒绝两种策略。

1.直接拒绝言语行为

直接拒绝言语行为是一种直截了当地加以拒绝的行为,拒绝者直接地、尽可能清楚明了地向对方表明自己的意图。这其实是一种不能算作策略的策略,因此被认为是最不礼貌的策略。直接拒绝言语行为的使用频率具有文化差异,据调查,就具体的交际情景而言,英语中的直接拒绝言语行为的运用频率比较高。

日本是一个注重合作的社会,和谐的人际关系被视为万事的基础,言语拒绝行为对于被拒绝者而言是有损颜面的行为,因此,日本人基本上不会用诸如“いけない”、“いかない”、“だめだ”、“いやだ”这样直接的语言来表达拒绝的意思。

2.间接拒绝言语行为

直接拒绝言语行为是一种“威胁面子的行为”,极易伤害交际双方的感情,使交际无法正常开展下去,影响人们的交流与合作,所以在现实生活中,大多数人会有策略地对别人提出而自己又无法满足的请求加以拒绝,这种拒绝行为就是间接拒绝言语行为。

英语中,在使用拒绝的策略时,往往使用借口、原因、解释等,来避免伤害被拒绝者的面子。

例1.The old man:Another brandy.

The waiter:Finished.

例2.A:Can you help me move tomorrow morning?

B:Well,er,I have to take Kate to school.

例1中侍应生可能觉得太晚了不便再给一个老人供酒,就说卖完了,这很明显是个借口;例2中提出说话人无法控制的外因,使求助者知难而退。

此外,英语中还会采用开玩笑、推迟和含糊来表达拒绝。

例3.A:Can you lend me some money?

B:Let me think it over,and I’ ll let you know later.

例4.A:Your age please?

B:Let me think over,sorry,I forget.

例3是推迟和含糊;例4很明显是开玩笑,显示对说话人问题的不满和拒绝。这两个例子都体现出拒绝者对说话人的需要的考虑,来避免直接的冲突和降低对说话人面子的冒犯。

日语的言语拒绝行为不仅要考虑到拒绝目的的达成,还必须降低因该行为给请求人带来不快而造成的对人际关系的伤害,这就使日语的言语拒绝行为在谈话策略中呈现出复杂的一面。它存在两种类型的谈话策略。第一种是通过回避话题或者对对方的要求不作出回答或答非所问,从而回避因言语拒绝行为给对方带来的反感或不快,即完全回避。第二种是对对方的邀请作出比较正面的回应,但语言含糊暧昧,例如延期的表达方式,通过逃避当场作出具体的计划或约定,暗示拒绝,从而弱化因言语拒绝行为给对方带来的反感或不快,即不完全回避。

2.1完全回避

这种拒绝策略通常是答非所问,用不相关的事岔开话题或者不置可否,制造出有问必答的对话形式,既维护了发话人的面子,同时也向对方表明不希望进入不愉快或尴尬话题的态度,最终达到拒绝的目的。

例5.A:今度の日曜日、に行かない?(这星期天去图书馆怎么样?)

B:このこひはおいしいですね。(咖啡很好喝啊!)

A:えっ?ああ、おいしいですね。(啊,嗯,很好喝。)

这段话中对于A提出的去图书馆的邀请,B就使用了完全回避型的拒绝策略。

完全回避的拒绝策略虽然并非日语中独有,但因其在日语中被大量使用,故不容忽视。这类言语拒绝行为除了答非所问、岔开话题或者不置可否外,还常用“~たいけど”、“残念ですが”、“せっかくですが”、“あのう”、“いや”、“ああそう”等表达形式。

值得一提的是,完全回避型拒绝策略除了这些言语拒绝行为之外,还包括一些非言语的拒绝行为,如沉默、不置可否的笑等。这些非言语的拒绝行为本身也可以达到拒绝的目的,具有回避话题的特点。

2.2不完全回避

这类策略的特点是将言语表达“模糊化”,即表面上对发话人的要求作出了正面的肯定的回应,实际上却是向对方暗示拒绝。

例6.A:映画をに行きましょうか。(一块儿去看电影吧。)

B:また いつか行きましょう。(有时间再去吧。)

例6中,表面上看是对发话人的要求作出了积极的回应,但是实际上这些承诺都附加上了不确切的时间、条件限制(いつか)。即接受对方的要求,但至于什么时候实行则以后再说,这样在一定程度上既保全了对方的面子,又维护了自己的立场。通过表示暂时作不出决定或者逃避当场作出具体的计划或约定,表现出犹豫或迟疑的心情,向对方暗示拒绝。

可见,西方人在面对邀请、请求时往往采用强调理由的办法来达到拒绝的目的,而日本人则会采取模糊的、回避的策略。

三、日英文化价值观差异

不同国家、民族由于地理位置、社会制度、历史变革及思维方式等的不同,必然导致两个民族之间文化的差异,语言作为文化的载体和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必然会打上不同文化的烙印。价值观作为一个国家文化的核心部分必然对该国言语行为的方式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反之,不同的语言表达形式必然会反映出不同的文化价值观。从日语和英语的拒绝言语行为表达方式来看,它们的文化价值观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集体主义――个人主义

日本文化是一种带着浓厚的群体色彩的集体主义文化,日本人自小在“有集体荣誉感”的大环境下成长,注重集体荣誉、社会同一性和人际关系的和谐;而西方文化强调个人主义,注重个体行为的自主性,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相对松弛。英语文化中个人主义是主流价值观,个人身份、独立性和自主性受到尊重,受“个人本位”的影响,英语文化推崇“直言快语”。因此,在拒绝言语行为的实施问题上,日本人为了避免得罪对方,语言中要保全对方的领域,尽可能将拒绝行为产生的负担感减轻,将抵触控制在最小范围内。西方人则直接拒绝或者相对自由地采用各种策略,强调各自拒绝的理由。

2.权利差距

日本文化属于差序格局的社会结构,日本人交往时注重社会地位,讲究上尊下卑,贬己尊人。此外,日本社会恪守严密的等级身份制,各守本分是日本关系的又一大特点。经验、年龄、资历就是权威的标志。因此,日本人在拒绝他人,特别是社会地位高的人时,非常注重言语措辞的间接性,尽量做到“委婉”、“婉转”,唯恐“伤了别人的面子”。而英语文化属于平行的社会结构,英语文化主张自由平等、个性解放,因此,英语文化背景的人常常对“lose face”一词不能理解,他们常常会毫不顾忌地直接拒绝别人甚至是长辈的要求。

四、小结

综上所述,语言是受各自的文化价值观影响的,因此要准确理解语言的内在涵义,就必须先理解其文化背景。学习外语要以目的语的文化背景知识的学习为先导、语用知识的学习和运用为核心,更要努力学习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言语交际环境中,理解和运用言语以及恰当得体地用外语进行交际。

参考文献:

[1]钱冠连,霍永寿.语用学诠释[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2]吴建设.拒绝语的表达方法[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3,(4).

[3]森山卓郎.コミュニケション力をみがく日本表の略[M].东京:日本放送出版协会,2003.33.

茶文化的性质范文2

【关键词】文化差异性 跨文化交际 职业学校 英语教学

英语作为一种语言,是基于一定的文化背景而形成的,但是在目前的职业学校英语教学中,将英语教学和相应的文化背景相脱离,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对英语的应用能力,导致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下降,从而影响了职业英语教学的效果。在这样的背景下,探讨文化差异性在职业学校英语教学中的渗透,对改善职业学校英语的学习现状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职业学校英语教学的现状

职业院校英语教学的现状可以从下面两个方面进行介绍:

第一、职业院校的学生来源不同,比较复杂,虽然我国的英语教学已经走入小学阶段,所以,职业院校的学生都经过了长时间的英语学习,但是学生的英语基础都不是特别好对英语学习产生了厌烦心理,更没有兴趣去学习英语。

第二、教师人数较少,教师教学的精力有限。这类院校的英语师资配备不全,教师质量不尽如人意,由于这些原因。因此,现在的职业学校英语教学质量普遍偏低,同时也影响了学生英语学习的质量。教师在课堂进行授课时,主要围绕教材进行讲述,没有把文化纳入教科教学之中,重视语言教学,却忽视了文化差异性带来的文化交际能力培养和文化交流能力的提高空间,使职业英语教学逐渐转化为应试英语,难以体现出英语教学中蕴含的文化意义。

二、在英语教学中进行文化差异性渗透的原因

1.通过不同的文化可以促进学生更好地学习英语。在英语教学中加入文化差异性的渗透,这样一方面可以进行英语基础知识的传输,另一方面可以使学生了解各国不同的文化,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促使他们了解英语教学下的文化差异。这样能够摆脱传统的英语教学模式,使教师和学生英语思维的固化得到缓解,使其灵活的进行课堂教学和知识学习。所以,从这个角度出发,在职业学校英语教学中加入文化差异性渗透是必要的。

2.英语教学本身就具有文化差异性。对于英语教学,必须了解英语与汉语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这些差异不仅仅表现在语言的表达方式上,还表现在两种文化背景下的价值观、世界观和各自的风土人情等。这样一来,英语学习在职业院校中本身就和中国文化之间存在文化差异性,所以,要使学生学好英语,熟练地运用英语进行交流和工作,必须把两种文化之间的差异性对学生进行讲解,使学生了解英语学习的背景和未来发展的使用空间。西方人在语言表达时,会配合丰富的面部表情和肢体动作,而东方人更讲究含蓄,这就构成两者之间的文化差异,这种文化之间的差异对职业院校的学生学习英语产生巨大的影响。

三、在英语教学中进行文化差异性渗透的意义

1.了解文化之间的差异,才能更好的进行英语表达。语言和文化之间具有密切的关系,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语言表现文化的内涵。由于东西方之间的文化差异,学生在学习英语时要了解外国人的语言习惯、历史发展、风土人情等,在了解的过程中要尊重他们的文化习惯,并学会用英语去进行表达。同时,学生也要对我们国家的历史文化进行深入地了解。在英语教学中,把文化教学纳入课堂,不但能够使学生对世界不同的文化进行了解,还能够使学生对各国文化进行交流和融合,提升学生的文化底蕴。教师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可以把中外文化混合进行讲授。比如,圣诞节和春节,可以放在一起讲,增加学生的理解能力和知识储备。

2.进行文化差异渗透,能够为学生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我国职业学校都是为社会培养是专门的技术、生产、管理、服务等领域的职业应用型人才的专门性院校,为了实现职业院校学生的全面发展,学生的培养目标已经发展为全面技能人才和高素质劳动人才,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因此,在职业院校的英语教学中,文化之间的差异能够帮助学生了解文化之间的不同,从文化之间不同的涵养中汲取知识,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重视英语教学的文化差异性渗透,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运用英语进行交流,更好地和外国人进行沟通。如果能够达到交流自如,对文化非常了解,学生日后的发展将会更加顺利。英语的学习不单是指英语知识的学习,更重要的是对语言文化的学习,使学生在了解他国文化的同时,更加热爱本国的文化,成为适应未来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

茶文化的性质范文3

【关键词】 红花黄色素注射液;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不良反应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2.08.462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08-2782-02

冠心病为冠状动脉性心脏病的简称。它是由于脂质代谢不正常,血液中的脂质沉着在原本光滑的动脉内膜上,在其内膜类似粥样的脂类物质堆积而成白色斑块;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狭窄导致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心肌暂时缺血与缺氧容易导致的心绞痛,而心绞痛一般分为稳定型心绞痛和不稳定型心绞痛,稳定型心绞痛是指其性质基本稳定且心绞痛反复性发作,其临床表现持续在一个月以上;稳定型心绞痛容易发生急性冠脉综合征的危险,如非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或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等症状,严重时会导致患者死亡;必须及时地给予治疗,红花黄色素注射液有活血、化瘀、通脉的作用,一般用于冠心病稳定型劳累性心绞痛;本文就红花黄色素注射液治疗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效果做出了相关的探讨与观察,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09年6月至2011年6月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的患者66例,男有37例,年龄为46-75岁,平均年龄为60.5岁,女患者有29例,年龄为45-75岁,平均年龄为59.5岁,众患者均符合WHD冠心病、心绞痛诊断标准,均排除高血压心脏病、肺源性心脏病、风湿性心脏病、急性心肌梗死、急性心功能不全、合并严重高血压以及血压控制欠佳的患者、严重心律失常、肝功能、肾功能、造血系统等严重的原发性疾病,女患者均非妊娠和哺乳期的妇女;众患者到我院就诊时均呈现胸闷、心悸和心绞痛的临床症状,给予众患者心电图检查时。发现其静息时的心电图有缺血性改变(ST段降低且>0.05mV,并出现以R波为主的导联T波地平甚至导致)运动平板呈阳性反应;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3例,观察组给予红花黄色素注射液治疗,对照组给予口服单硝酸异山梨酯片治疗,观察比较两组疗效及不良反应。两组患者从年龄、性别等方面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观察组 使红花黄色素注射液治疗:首先让病患休息并吸氧,然后给予众患者250ml5%的葡萄糖注射液并混入150mg红花黄色素注射液,按每天一次的静脉滴注进行注射治疗,连续治疗15天后观察其疗效。

1.2.2 对照组 使用口服单硝酸异山梨酯片治疗:首先让众患者休息并给予吸氧,然后再给予口服150mg每日一次的阿司匹林,以及每日2次的美托洛尔25mg和每日3次的硝酸异山梨酯缓解片10mg进行治疗,连续服用15天后观察其疗效。

1.3 疗效标准 对经过治疗的众患者根据《中药新药治疗胸痹(冠心病心绞痛)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和《冠心病心绞痛及心电图疗效评定标准》进行规划可分为,显效:经过治疗后患者在同样的劳动能力下部引起心绞痛或心绞痛症状发作次数减少80%以上且无胸闷症状,在给予心电图和24小时的动态心电图检查,均无异常或静息心电图缺血性ST段恢复>0.1mV,T波改为直立;有效:经过治疗后患者心绞痛症状减少到50%-80%,在给予心电图和24小时的动态心电图检查时,发现ST段回升≥0.05mv,T波逐渐正常。无效:经过治疗后患者心绞痛症状不变或未达到以上有效的标准,给予常规心电图和24小时的动态心电图检查时,发现患者均有出现ST段压低或抬高,T波倒置和低平或负正双向改变等现象或进行性加重[1]。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

1.4 统计学方法 本组卡方及不良反应的数据使用卡方软件V1.61版本进行处理,各项参数采取X2检验,以P

2 结果

观察组显效20例,有效10例,无效3例,无不良反应,总有效率为90.9%;对照组显效17例,有效6例,无效10例,不良反应9例,总有效率为69.7%,两组疗效及不良反应比较存在显著差异(P

3 讨论

冠心病是由于脂质代谢不正常,血液中的脂质沉着在原本光滑的动脉内膜上,在其内膜类似粥样的脂类物质堆积而成白色斑块;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狭窄导致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心肌暂时缺血与缺氧容易导致的心绞痛;他是临床上最为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之一。冠心病心绞痛在中医上属于胸痹心痛的范畴,一般是由于正气亏虚、淤血、痰浊、寒凝、气滞而导致心脉痹阻;而红花黄色素注射液是从中药红花中提取出来的药物,具有活血化瘀、通脉止痛的作用并且对降低冠脉的阻力,增加冠脉流动量和心肌的营养具有重大的作用[2],并且无不良反应,对治疗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具有重要的作用(本文数据显示);而单硝酸异山梨酯片虽然具有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作用,但其效果不显著,同时不良反应大(本文数据显示)。

综上所述,红花黄色素注射液治疗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效果显著,明显优于单硝酸异山梨酯片治疗,能够显著缓解心绞痛症状,改善心功能,无明显不良反应,安全可靠,值得临床合理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茶文化的性质范文4

关键词:农民收入、增长源泉、就业

原载《中国农村观察》2004年第1期

1978年开始实施的改革开放政策极大地推动了农民收入的增长。1978~1984年是农民收入增长最快的时期,年均增长率高达15.9%.这一时期,农民收入增长的推动力主要归功于家庭承包责任制的实施,增长的来源主要是家庭经营性收入。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之后,体制变革对农民收入的影响逐渐减弱,以农业为主的家庭经营收入已不再能维持高速增长,农民收入开始出现波动性增长。1984~1990年,农民实际纯收入年均递增4.2%.其中,1985年和1988年是两个增长相对较高的年份,增长率分别为7.9%和9.3%;1986年和1987年增长相对缓慢,增长率分别为2.9%和2.8%;而1989年更是出现了实际纯收入负增长的情况,农民收入比上一年减少1.6%。

进入90年代之后,虽然农民收入中家庭经营性收入依然占据着较高比重,但增长的来源发生了较大变化:非农收入增加逐渐成为农民收入增长的重要推动力量。随着农产品价格的提高、农村非农产业的发展以及农民外出打工的增加,进入90年代之后,农民收入又开始了新一轮的恢复性增长。在1990年增长1.8%和1991年增长2%之后,农民收入出现了1993~1997年连续5年的高速增长。1997年之后,农民收入的增幅开始下降,农民收入开始进入缓慢增长的阶段,农民收入进一步增加变得非常困难,如何提高农民收入已经成为摆在党和政府面前的艰巨任务。

一、农民收入结构和增长源泉变化

我国的农业是一种典型的资源约束型农业,耕地面积按20亿亩计算,人均只有约1.5亩,这就决定了农业生产终将受到“耕地资源”瓶颈的制约,进而以农业生产为主的家庭经营性收入注定无法成为农民收入持续增长的源泉。

农村的经济体制改革使粮食产量在80年代初期出现快速增长,但体制因素的能量迅速释放之后,粮食产量随之出现徘徊局面。至80年代中后期,在我国某些重要的产粮区,如四川绵竹县等,谷物生产效率已经接近当地耕地光热水土条件下的生产潜力;在我国苏南一些地区,复种指数曾达200%,精耕细作也达到无以复加的地步。理论上说,在粮食单产无法提高的情况下,增加农业收入还可以通过扩大规模来实现,但由于人口规模庞大,我国农户的耕地规模却呈现不增反降的趋势。我国每个农业劳动力(包括农业中从事第二、第三产业的劳动力)在80年代初期平均每人占有耕地近7亩,而到1997年,这一数字减少到每人4.3亩(按总耕地面积20亿亩计算)。因此,在单产增长潜力有限,农户耕地规模又无法扩大的情况下,靠经营土地不再能够维持收入的增加。

经营农业很难使收入继续增加,这一点恐怕没有谁比农民自己认识得更清楚。农民要想增加收入除了在农业之外寻求增加收入的途径别无选择,而在农业之外寻求增加收入的途径其实就意味着寻求非农就业的机会。对于农民来说,非农就业机会无非包括两类,一类是当地的非农工作机会;另一类为外地的非农就业机会。

乡镇企业是为农民提供本地非农就业机会的主要阵地,乡镇企业在增加农民收入中确实发挥了重要作用。例如,1985~1992年我国乡镇企业总产值净增长5.59倍,其中工业产值净增长6.46倍,而同期全国相应产业的产值增长仅分别为1.22倍与1.71倍。因此,这一期间乡镇企业发展速度远远超过全国平均发展速度。尽管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在这一期间呈现扩大趋势,由1.72倍扩大为2.33倍,但乡村居民中,乡镇企业职工收入增长幅度与城市居民基本持平。这从农村居民纯收入中生产性收入的增长中看得也很清楚。同期,农民的农业生产性收入8年中仅增长0.15倍,年均增长1%稍强,而非农收入增长甚快,为农业性生产收入增长的5倍。当然,在本地非农就业中,村干部、教师和医生等职务也是其重要选择,但这类非农工作机会非常有限,对于大多数农民来说,并没有什么实际意义。

事实正是如此。有研究表明(Zhao,1997),农民首先选择在本地非农就业,在无法在本地实现非农就业的情况下才选择外地的非农就业机会。而且,选择到外地从事非农就业的农业劳动力大多以“离土不离乡”的方式进行。例如,1980~1997年,新增农业劳动力1.41亿,其中,真正从事第一产业的劳动力仅增加2527万人,剩下的1.16亿则属于“离土不离乡”农业劳动力转移。国家统计局和劳动部的调查显示,1999年,全国到乡以外就业的农村劳动力有5203万人,比1998年增加268万人,其中,到省外就业的有2115万人;2000年,农村劳动力外出就业人数达到6134万人,又比1999年增加930万人,其中到省外就业的有2824万人。2001年,外出农村劳动力的最新统计数字则达到9000万人以上(张红宇,2001)。

因此,在80年代中后期农业收入增加变得困难之后,非农就业的工资性收入就成了农民收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其增长对农民收入增长的贡献率也越来越大。截止到2000年,农业收入不仅不能使农民收入增加,而且对农民收入增加的贡献率呈现负值;农民收入增加几乎完全要依赖工资性收入的增加。表1是1993年以来农民收入的结构变化,并计算了收入来源对增长贡献的变化情况。

从构成上来看,家庭经营收入和劳动报酬收入仍然是农民收入的主要构成部分,二者相加在农民收入中的比重1993年为95%,到2000年这一比例仍然高达94%,几乎没有发生什么变化。

转移性收入和家庭财产性收入两项收入合在一起占农民收入的比例一直维持在5%左右。但是,劳动报酬收入和家庭经营性收入在农民收入中的相对重要性则发生了较大变化。劳动报酬收入在收入中的比重不断增加,由1993年的21%增加到2000年的32%,增加了11个百分点,平均每年上升一个百分点。家庭经营性收入在农民收入中的重要性逐渐降低:1993年家庭经营性收入在农民收入中的比重为74%,到2000年,这一比重减少到63%,共减少11个百分点。家庭经营性收入减少的幅度正好等于劳动报酬性收入增加的幅度。

茶文化的性质范文5

关键词:茶文化;休闲农业;特点;策略

1茶文化相关概念阐述

茶文化意为饮茶活动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种文化特征,它是中国传统文化内涵的一种彰显,可以说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一种文化。中国自古以来素有礼仪之邦的称谓,茶文化所具有的精神内涵主要是通过沏茶、赏茶、闻茶、饮茶、品茶等习惯与中国的文化内涵和礼仪相结合形成的一种具有鲜明中国文化特征的一种文化现象,也可以说是一种礼节现象。

2以茶文化类主题游谈休闲农业发展的特点

茶文化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学习茶文化不仅有利于丰富自己的知识体系,同时还可以让自己的饮茶过程体现出文化气息。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工作压力、学习压力、生活压力的不断提升,越来越多的人希望自己能够远离喧嚣的城市,到更绿色、更接近大自然的农村去放松身心、陶冶情操。正是由于人们这种思想和需求的转变,使得休闲农业获得了一个难得的发展机遇。与传统农业有很大的区别,虽然休闲农业与传统农业都依赖于土地,但其侧重点和服务内容却有很大的不同。休闲农业是将农业发展成为旅游产业,在充分利用农业景观资源以及农业生产资源的基础上,将观光、休闲和旅游打造成一体化休闲农业,最终组成为一种与传统农业不同的新一代农业生产经营模式。将传统农业过渡成为休闲农业的过程中,为有效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让当地农民的腰包鼓起来了,使人们获得了幸福感和满足感。在休闲农业发展之处,其重心主要放在了各种观光旅游和绿色生态的农产品销售方面,而未能有效利用传统文化这种隐型消费产品。茶文化虽然是一种传统文化,但是其影响力却一直延续至今。饮茶已经成为很多现代人的日常行为之一,再饮茶的过程中评价茶更是很多茶友饮茶的关键步骤之一,所以具备一定的茶文化基础并向其他茶友介绍一些茶文化的人往往更能受到别人的尊敬。饮茶往往会给人一种轻松愉快的感觉,而体验休闲农业的乐趣也是很多人放松身心的一种方式。所以从这里就可以看出,以茶文化为主题,并置身于休闲农业中更有利于人们修身养性。从现代休闲农业发展特点可以看出,休闲农业还有非常大的发展空间,尤其是在融入茶文化这种优秀的传统文化以后,更是深化了休闲农业的发展内涵。从经济发展的角度来讲,继续深度挖掘农业资源的发展潜力,不仅有利于调整农业结构,为广大的农民群体提供更优越的农业发展环境,同时还能极大地为农民创造经济效益,增加农民收入的新途径。在具有综合性质的休闲农业场所,游客不但能够进行参观、采摘、学习农作技巧,同时还可以深入地学习和了解农民的生活,享受乡土情趣。正是由于休闲农业的这种特点,所以很多城镇居民越来越喜欢在业余时间去体验休闲农业的乐趣,到休闲农业场所住宿和度假。根据有关资料记载,最早的生态休闲农业起于十九世纪三十年代左右。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使很多人感受到了来自各个层面的压力。而与城镇居民快速的生活节奏不同,农民的生活虽然不在像过去那样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但是与城镇居民相比,其仍然生活的非常惬意,不用承受很大的生活压力。很多城镇居民为了释放都市生活的压力,就希望能够像农民那样过一些简简单单的生活,远离城镇的喧嚣,亲临其境地感受一下舒适而祥和的乡村生活。至此,最早起的生态休闲农业逐渐产生并逐渐在意大利、奥地利等地发展起来。在一段时间以后,休闲农业为逐渐受到欧美等国家的青睐,并掀起了一阵发展休闲农业的热潮。同而对于休闲农业目前有都市农业和乡村旅游的说法。以茶文化类主题谈休闲农业发展更切合休闲农业的发展实际,同时也更符合休闲农业本身所具有的性质和特点。这是因为,首先茶本身就是一种纯天然的绿色饮品,与人工制造出的各种碳酸饮料不同,所以长期饮茶不仅不会对人体造成损害,同时还有益于人的身心健康,是一种非常健康而且可持续的饮品。休闲农业发展至今已经成为绿色、环保、可持续的象征,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讲,以茶文化类主题谈休闲农业发展更具有象征性。而且很多游客到休闲农业观光时习惯于饮一些用纯天然、无污染的水源泡的香茶,这无疑显露出人们对茶饮的喜爱和对田园生活的热爱。正是由于休闲农业行业光明的发展前景,越来越多的传统农业地区为加入到了休闲农业行业。但是,我们可以看到有些地区的休闲农业非常火爆,基本上属于“一票难求”的状态;而有些地区的休闲农业就显得非常的“凄凉”,即使用门可罗雀形容为不为过。事实上,决定一个地区休闲农业发展状态的因素除了地理位置以外,人文因素也可能对其产生很大的影响。任何一个行业都有独属于自己的文化,而休闲农业作为现代农业发展的典型产物,更是应该有支撑其稳定发展的文化要素。茶文化来源于人们的生活,而休闲农业作为人们体验生活、感知生活的重要场所,其与茶文化有很深的关系。因此,我们完全可以把茶文化作为推动休闲农业发展的内在元素,让人们在体验美好的休闲农业时光的同时还可以学习到正宗的、原汁原味的茶文化,这不仅可以深化休闲农业存在的意义和价值,同时还可以进一步为茶文化赋予更持久的生命力和影响力。

茶文化的性质范文6

关键词:茶文化;生态发展;旅游业;茶业经济发展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60932123

1 发展茶业经济的基本原则

1.1 遵循当地政府的指导

并且要以茶业人民自愿为前提。在发展茶业经济的时候,一定要在群众自愿的前提之下进行,并且还要让茶业产品进入市场,进行规模经营。

1.2 遵守法律法规,本着规范发展的原则

在发展茶业经济的时候,首先就要以保证茶农的基本权益,保证家庭经营在农业中的基础性地位不变,并且不要改变土地集体所有的性质,不要改变土地的用途,不损害茶农的权益,争取实现家庭经营、集体经营以及茶叶企业经营共同合作、共同发展。

1.3 要本着集约发展,规模经营的原则

要想实现集约型发展,就要将茶业企业、新型合作组织、基地以及农户结合起来,形成独特的经营模式,并且接受多种组织形式共同存在、多种经营方式并存、多种投入主体共同存在。

2 茶文化旅游业和茶业经济发展之间存在的关系

2.1 由于茶叶的生长地区

一般都是在比较集聚的山地乃至高寒地区,现实条件非常恶劣。那么发展茶文化旅游业也会受到现实条件的制约。发展茶文化旅游业就是为了促进茶业经济的发展,但是在商业化的角度来分析,由于受到茶业地形的限制,也会阻碍茶业经济的发展。但是近些年来,随着对茶文化旅游资源的不断开发,茶叶产品也被逐渐带入了客户的生活中,大大促进了茶经济的发展。

2.2 茶文化旅游能够充分展示茶业经济发展的内容

茶业经济的发展主要表现在茶叶产品的销售量上,要想快速的将茶叶产品快速售出,就要采取有效的措施,吸引顾客消费。其中,发展茶文化旅游业就能够很好的展示茶叶产品的质量,发展旅游能够让茶业产生一种产业链,不仅能够让顾客了解茶叶种植的方法、炒茶的技术,还能够让其品尝到经过多种工序制作出来的茶叶成品。以此来提高茶叶产品的销量,促进经济发展。

3 茶业经济发展模式构建

3.1 形成茶业经济发展模式的植根性态势

为了加快茶业发展的脚步,在茶业产业的角度出发是至关重要的,并且茶叶产业也关系着茶业产品的价值高低。要想逐渐形成茶业经济发展模式植根性态势,首先就要求其要与茶业区域的自然环境相适应,符合茶业经济发展模式,并且还要适应茶业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只有做到这样,才能够不断的促进茶业经济的发展,扩大经济内驱力。

3.2 打造茶文化旅游特色、增加新奇性

茶业企业要不断的打造出茶业的品牌特色,创造出新奇性的特点,吸引游客的眼球。这主要的目的就是对当地区域的茶文化进行普及和推广,不断的提高经济的效益。那么就可以依照当地的茶业文化和茶叶的盛产情况,定期的设立茶文化节日,不仅可以供游客参观,同时还能够扩大茶业的销量。其中的“特色”该怎样体现出来也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那么久可以考虑在茶产品制作工艺上下手,让游客了解茶叶产品的制作过程,并且可以亲身体验。

3.3 在茶文化旅游项目中来实现茶业产品的展示

将生态文化充分展现在游客面前,让游客感受到茶叶种植园的绿色化特征,有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另外,为了更加吸引游客的兴趣,还可以从农耕文化入手,让游客置身其中,亲自进行茶叶采摘,还可以让其尝试学习炒茶活动,对自己的劳动成果进行品尝等,这给游客带来快乐的同时,还能不断促进茶业经济的发展。

4 结语

综上所述,发展茶业经济的同时一定要遵守相关的规则,向着集约型发展,将生产规模化等。茶文化旅游项目的开发,可以带动茶业经济的发展,不仅可以对茶叶进行推广,提升其知名度,还可以提升茶叶产品的销售量。

参考文献

[1]陈杭芳.浅谈茶与休闲农业[J].中国茶叶,2005(4):47-48.

[2]金凡.茶.经济史学的中国情结[J].中国茶叶,2005(5):2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