竞技体育构成要素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竞技体育构成要素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竞技体育构成要素

竞技体育构成要素范文1

采用文献资料法、个案研究法、数理统计法和类比法,对持拍隔网对抗性项群运动员竞技能力的发展规律进行研究,并从不同的角度概括和设计本项群运动员竞技能力非衡补偿的途径,为本项群运动员竞技能力的提高和取得优异的运动成绩奠定理论基础。

【关键词】

竞技能力;非衡结构;持拍隔网对抗性项群

1 持拍隔网对抗性项群运动员竞技能力发展特征

持拍隔网对抗性项群运动员竞技能力结构分为一般模型和个体模型。从功能角度讲,竞技能力一般模型的功能是通过构成要素均衡发展实现的,对于青少年时期的训练尤为重要;而竞技能力结构个体模型的功能则是通过构成要素的相互补偿实现的,这一点在优秀运动员中尤为常见。比较持拍隔网对抗性项群不同项目世界冠军竞技能力的特长点和薄弱点,可以清楚地看到这种普遍存在的非衡现象。因此,持拍隔网对抗性项群运动员竞技能力构成要素之间的整体性与非均衡性是本项群运动员竞技能力发展的重要特征。

2 持拍隔网对抗性项群运动员竞技能力非衡结构特征

2.1竞技能力非衡结构的整体性与层次性

持拍隔网对抗性项群运动员竞技能力的非衡结构是客观存在的,它具有整体性与层次性的特征。持拍隔网对抗性项群运动员竞技能力与其它项群运动员一样,都是运动员的体能、技能、战术能力、心理和智能能力相互作用、相互协调、相互制约,并综合的表现于专项竞技过程之中,具有一定的整体性。如表1所示,本项群运动员的运动素质、运动技能和战术能力在竞技能力的构成要素中占据了首要地位,对比赛的胜负具有决定性的作用。运动员的形态、机能、心理能力以及智能则对运动员的技能和战术能力的发挥起到辅助的作用,表现出相应的层次性。

2.2竞技能力非衡结构的动态性与稳定性

运动员竞技能力的非衡结构是处于不断的动态变化之中的,但是运动员的总体竞技能力水平又总是趋向于保持某一稳定状态的属性。比如我国优秀乒乓球选手马琳在29届奥运会团体赛、单打1/4、1/2比赛和决赛阶段的重要比赛场次技战术统计显示(见表2),其竞技能力构成要素一直处于动态变化之中,表现出明显的动态性。通过对马琳在这几场比赛中竞技能力构成要素的对比可以发现,每一指标对竞技能力系统功能作用的大小虽有所变化,但发球抢攻段和接发球抢攻段前4板球的优势仍是比赛获胜的保证,显示这些要素对系统作用大小的相对稳定性。

2.3竞技能力个体非衡结构的补偿性

持拍隔网对抗性项群优异运动成绩的取得来源于竞技能力构成要素之间的相互配合,其实现机制可以通过竞技能力结构中优势因素对弱势因素的补偿。邓亚萍快速灵活的步伐、凶狠快攻的技术风格对其较低的身高条件的补偿;在网球运动中,张德培快速的移动、灵活的步伐、顽强的底线抽击和永不言败的意志品质弥补了身高、力量的不足和技术的缺陷。由此可知,优异运动成绩的取得来源于个体自身优势对整体薄弱竞技能力的补偿。

3 持拍隔网对抗性项群运动员竞技能力非衡结构补偿的途径

3.1非衡补偿与平衡补偿

竞技能力个体结构的非衡补偿,是指非衡结构中优势能力弥补某些能力发展不足的方式。所以,运动训练的重点之一是如何发现并挖掘运动员的优势竞技能力。

竞技能力个体结构的平衡补偿是指通过提高弱势能力加强竞技能力功能的方式,比如,羽毛球网前僵持型选手,着重提高后场高远球和扣杀的能力则是明显的竞技能力的平衡补偿。

3.2内源性补偿与外源性补偿

运动员用遗传上的绝对优势能力弥补某种薄弱能力的方式称为内源性补偿。例如,乒乓球选手王励勤利用其身高和臂长的优势,弥补了其移动速度和技术上的缺陷;俄罗斯著名网球选手萨芬也是利用其身高的优势,在比赛中通过炮弹式的发球弥补了其技术上的相对不足。

运动员通过后天训练获得的优势能力弥补自身某些难以发展能力的方式称为外源性补偿。外源性补偿研究对于挖掘人的潜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网球运动员费德勒细腻而全面的技术,沉稳而凶狠的技术风格,与他后天的体能、技能、心理和战术的训练是分不开的。

4 结论

4.1持拍隔网对抗性项群运动员竞技能力构成要素之间的整体性与非均衡性是本项群运动员竞技能力发展的重要特征。

4.2持拍隔网对抗性项群运动员的非衡结构具有整体性和层次性的特征。

4.3竞技能力非衡结构的动态性和稳定性是持拍隔网对抗性项群非衡结构理论的主体特征,本项群运动员在竞技过程中个体竞技能力构成要素在某一时刻的功能变化,对整体的作用变化不大,竞技能力处于为总体上相对稳定状态。

4.4持拍隔网对抗性项群运动员的补偿共有4种途径,分别为平衡补偿、非衡补偿、外源性补偿及内源性补偿。

【参考文献】

[1]全国体育院校教材委员会.运动训练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报社,2000,(2):70.

[2]陶志翔.持拍隔网对抗项群基本单元竞技过程的理论研究[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7,

23(4):88.

[3]刘大庆.运动员竞技能力非衡结构补偿理论[J].体育科学,2000,20(1):43-44.

[4]邵晓春.第48届世乒赛男单决赛王励勤前三板技战术研究[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7, 23(1):75-77.

竞技体育构成要素范文2

体育舞蹈在国内外由于其所处的历史文化环境不同,其发展各有千秋。

二、体育舞蹈的文化构成要素

1.文化的构成要素

文化是世代相传的,并以文化要素为载体传递文化。学界对文化构成要素的解读因分类标准的不同可谓众说纷纭,从无定论。有研究将文化的组成要素根据其存在形式分为有形的物质要素和无形的非物质要素[2];从文化功能角度,分为物化的文化要素、制度化文化要素、精神形态的文化要素[3];本研究在综合上述对文化构成要素讨论基础上,较赞同“两分法”的分类方法,即文化的构成要素由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两类构成。物质的文化要素,指物质世界中经过人的加工,体现了人的思想的东西。非物质文化要素,又称精神文化要素,包括制度、规范、观念等。

2.体育舞蹈的文化构成要素

体育舞蹈文化是随体育舞蹈的历史变迁逐渐形成,其构成要素分为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两类。物质的体育舞蹈文化要素是指在体育舞蹈的历史发展中,通过人们所创造出的各种事物和相关的物质要素,主要体现为体育舞蹈技术动作、音乐、舞种、舞姿、舞谱和曲谱、服饰、动作套路和造型等方面因素。非物质的体育舞蹈文化要素是指那些伴随、推动和发展体育舞蹈而产生的制度、行为规范、职业道德、标准、规则、价值观念等,如行业规范、职业道德规范、竞赛规则和评分规则、管理制度、组织制度、体育舞蹈形象、气质、价值观念、思维方式、态度、体育舞蹈价值观、体育舞蹈历史文化、民族特色、地域文化等。正是由于体育舞蹈文化的内涵结构和特殊魅力,体育舞蹈以体育舞蹈文化要素为传承载体,造就了体育舞蹈的发展历史。

三、体育舞蹈的文化特征

体育舞蹈作为人类共同的体育活动项目之一,有其自身的特质。体育舞蹈文化主要具有以下特征。

1.超生理性和超个人性

体育舞蹈的文化特征具有超生理性和超个人性。超生理性是指体育舞蹈文化不是经生物遗传获得,而是通过人们后天的创造、学习习得的。体育舞蹈文化的超个人性是指在体育舞蹈文化的创造、创新和传承过程中,个人虽然有接受文化、创造、创新和传承体育舞蹈文化的能力,但形成体育舞蹈文化的力量却不是在于个人,个人只有在与他人进行体育舞蹈活动的互动中才需要文化,才能接受体育舞蹈文化,才能影响体育舞蹈文化。

2.象征性

每一支体育舞蹈的表演,都要向人们展示一个主题。这个主题是有象征意义的,它象征着一种文化的特质。尽管体育舞蹈在国家、地域和舞种间存在差异,但都不可避免地要体现出象征的意义。不同的国度,因其国家历史、国家文化源起、国家意识形态取向的迥异,体育舞蹈作为国家意识形态的表现之一,有该国家文化特征的印记,体育舞蹈文化象征的主体成分与国家意识形态表现一定的趋同向度。各舞种之间有一般性,同样也存在明显的特殊性,其在文化方面也是一般性和特殊性并存,所象征的指向是在同一范畴之内,虽其文化的内在本原不尽全然一致,但所表现的象征意义却几乎趋同,都是象征同一大类舞种的共性方面。总而言之,象征性,无论在不同国度、不同地域和不同舞种之间,均为体育舞蹈文化的特征。

3.包容性

体育舞蹈文化的发展历程是不同区域文化和不同民族文化的融合过程,不同舞种之间有着强烈的交互融合。体育舞蹈在全球范围内活跃地开展,各个国家和地区的人们在历史文化的影响下,经体育舞蹈活动,诸位舞者和准舞者们逐渐产生一些共识,进而形成组织。在这个特殊的组织中,人们都有一个明确的兴趣取向和目标。虽然他们生活的文化背景不一样,学历背景不一样,其中不免有文化的冲突,但是他们在体育舞蹈活动中,并未因这些区别而影响他们的体育舞蹈活动。以上表述足以表明,体育舞蹈文化具有很强的包容性,虽然人们之间的行为规范和价值标准不一样,但正是这种不一样的人却能聚集在一起,说明包容性是体育舞蹈文化的特征之一。

4.多元性

体育舞蹈文化并非是某个国家、某个区域或是某个民族文化的产物,而是一种多元的文化。体育舞蹈是根植于地域文化土壤中而不断发展起来的,因此体育舞蹈文化具有民族性。不同国家、不同民族,有其自身特有的体育舞蹈,在全球化背景下,各地的体育舞蹈文化相互冲突、融合和演变,在宏观层面体育舞蹈所蕴含的文化不相同,在微观层面也是不尽相同,然而在中观层面却是有较大趋同的,这也是体育舞蹈项目在历经几百年,在不同文化环境下发展,到现在能走向国际化的发展态势。总而言之,体育舞蹈文化具有一定的民族特性、现代元素特性,是多元化的表征。

5.规范性

体育舞蹈是一个完整的舞蹈系统,是历经百年历史锤炼和一代又一代的舞者们的不断感悟和铸造而成,体育舞蹈自身有着它内在严格的规范特性。体育舞蹈对动作技术的规范性要求更是严格,它在技术上追求极致的特性,使体育舞蹈的动作技术恰到好处,多一分或少一分均不能表达出体育舞蹈的神韵。现代体育舞蹈具有一定的竞技性,竞技性要求按照严格的竞赛规则和评分规则来进行比赛,进而取得成绩,争夺冠军,同时对参赛者和体育舞蹈的展示有着明确的规范性要求。体育舞蹈展现的是人类对美的追求,美是一种规范,体育舞蹈是一种对美的印象的规范,具有表演观赏性特点。体育舞蹈极高的观赏价值,源于体育舞蹈是融音乐、服装、仪表、体态美于一体的一门艺术,有很高的规范性特征。体育舞蹈发展秉承了体育舞蹈文化的传统,故而规范性是体育舞蹈的文化特征。

6.美学性

体育舞蹈在本质上是通过身体动作的表达来追求美的境界。一支体育舞蹈表演得成功与否,关键看其对美的领悟和美的表达层次境界的高低。在体育舞蹈中,动作之美、难度动作展现之美、身体表达之美、造型之美、服装搭配之美、外在形象之美、表情内化之美等,均是舞者追求体育舞蹈美的境界的表现。欣赏体育舞蹈,给人的体悟和遐想是对美的品位的震撼和共鸣。因此,体育舞蹈的文化特征在美学上的要求是追求极致的美,对任一动作、任一表现、任一造型、任一眼神和感情的交流,都会以完美的高度去审视,突出美学意蕴。换句话说,体育舞蹈表演,若未对“美”予以极致的表达,其表演不能算是成功。

7.传递性

体育舞蹈文化的传递性包括两个维度的传递,即纵向的体育舞蹈文化传递和横向的体育舞蹈文化传递。纵向传递也就是体育舞蹈的变迁与发展,表现为如下三个方面的基本关系:第一,继承关系,即后来的从事体育舞蹈的人接受了过去从事体育舞蹈的人所留下的遗产。第二,变异关系,在体育舞蹈发展过程中,我们虽然继承了过去体育舞蹈的成果,但不是一成不变的照搬,而是随着时代的发展、技术的发展而随时修改和不断变化的,其中有微小的变化,也有发生巨大的变化。第三,中断关系,在体育舞蹈的发展历程中,有不少东西被历史发展所抛弃。有些是不合时代需要的、无价值的,没有存在的必要;但也有些是存在价值的,却因各种变故,出现了发展的中断。横向传递是体育舞蹈在某一时期,在各个国家、地域、民族间和不同舞种间的交互传递,表现为交叉与渗透关系、制约与促进关系、相互转化关系。总之,体育舞蹈文化的传递,表现出了相互联系、交互影响、交互作用的特点。

四、结语

竞技体育构成要素范文3

【关键词】 隔网类 技战术诊断 理论模型

湖北理工学院科研处立项,课题编号:11yjr61B

当今,隔网类竞技项目的比赛是在激烈、高强度的攻防对抗中进行的,特别是排球、网球和乒乓球等项目实施每球得分制计分方法,对运动员合理灵活运用技战术、主动得分能力和攻防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它不仅要求运动员具有全面的攻防技术、娴熟的串联技术、高水平的体能、多变的个人与集体攻防战术外,更要求一支球队能有多套能充分运用、发挥各个队员特长的进攻与防反战术。为了取得竞技比赛的胜利,一支球队要具有一流的攻防技术水平和战术打法,就必须在平时训练中有量与质的保证,并要对球队进行技术战术水平的诊断与评定,对整个训练过程进行有效的监控。在现代竞技运动训练过程中,及时、不断地对运动员竞技能力的实际状态进行检查和评定,是科学训练过程中的一个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它对运动训练发展具有导向作用,也是当今运动训练研究领域的热点问题。

1、隔网类项群理论和各级划分

依据项群训练理论对运动项目的分类,排球、网球、羽毛球、乒乓球等项目,由于在比赛中用网将双方割开,各据一方徒手或持器械击球的共同特征,即划分为隔网类项目,项群理论最早由田麦久教授提出,现今得到了广泛的认可,是运动训练学上的一大创举,对相同项目的技战术诊断模型的建立提供了理论的支持。此外,依据决定竞技能力的构成要素划分,由于该类项目都具有较强的技术性,相比较而言,对技术掌握的熟练程度直接影响竞技能力,所以该类项目又被划分为技能主导类项目。再则,依据我国我国“奥运争光”计划对项目的划分,乒乓球、羽毛、排球(女子)为优势项目,网球、排球(男子)为潜优势项目。事实证明了在历届的奥运会、亚运会等国际大赛中,我国运动员都能在该类项目中取得优异战绩,为我国挣的荣誉。如何才能够使这个项目能够长胜不衰?其中科学化的训练是必经之路。在此过程中,对运动员(队)科学的、及时的技术、战术诊断显得尤为重要。

2、技战术模型建立的理论依据

基于现代控制论、训练学理论,结合专项特征对四项网类球进行科学监控,运用统计学和测量学对该类项目的技术、战术数据处理,同时把数据反馈给专家、教练员,采取其合理建议,最后通过数学的方法对描述,形成最终的评价模型。模型的建立,为教练员对运动员技术的改进,战术水平的提高提供客观、翔实的建议,并为科学化训练提供依据。

通过文献检索和查阅文献发现,前人对比赛中进攻的形式及其效果等有了较多的研究,对运动训练诊断与评定的方法学也有了一定的认识,但对排球进攻战术水平的诊断与评定的研究较少。基于以上原因,通过研究,建立世界女子优秀运动队进攻战术水平诊断与评定标准和等级评价量表是完全可行的,可以为今后的运动训练提供科学依据。

从方法论角度,探讨分析影响隔网类项目大赛中竞技水平(主要为技术与战术指标)发挥的效应与关联指标,并确定其重要与影响程度序列,进而构建隔网类运动项目竞技水平(技术与战术)特征模型,并明晰诸指标的特征信息内涵与量化赋值方式,基此,建立技术战术评价诊断的量化数学模型,从而实现对隔网类运动项群运动队现时竞技状态(技术与战术水平)科学与客观地评价,以为各队教练员赛后科学分析决策提供一个析因平台,以便教练员寻找阻碍球队竞技水平发展的原宥结症与瓶颈,最优化调控训练过程,有效地提高训练效果与竞技水平。

3、隔网类项群技、战术诊断的技术关键和创新点

3.1、技术与战术同步诊断

在过去的诊断评价中,技术诊断与战术评价是分开的,这样不利于对运动员(队)进行真实有效的评价。所谓的运动技术是指完成体育动作的方法,运动战术是指在比赛中为了战胜对手或表现出期望的比赛结果而采取的计谋和行动。技术运用合理及娴熟程度是执行战术能力的基础,战术运用的合理性在一定程度上也制约本方队员与对方的技术的运用。可见,作为竞技能力的两大重要构成要素是不可分割的。在构建网类球技、战术评价模型中,应该把二者同时建模,提高在实践中的实效性。

3.2、以一个项群作为研究对象

在过去研究中,都是以一个项目作为研究对象。没有找到项群的规律性特点,以整个项群为研究对象是隔网类项群技、战术诊断理论上的创新点,可以找出项群内部技术与战术的共同的客观规律以及技、战术诊断的共同之处。

3.3、为评价对象提供解决和弥补不足的方案

以往的研究中,研究者仅提供了一些客观的数据模型,没有相应提供合理而有效的意见。利用可拓数学即物元分析的方法来为评价对象提供解决方案。物元分析为我们解决“不相容问题”提供了很好的方法论。物元分析分析认为任何一个事件都可以划分为目的和条件两个部分。即实际问题W用物元表示为W=R?r,可以通过变换目标、条件或同时变换条件目标和条件,再利用置换、组分、扩缩、增删四种基本变换,再通过“或”、“与”、“逆”三种组合来解决“不相容问题”问题,即“三四三”物元分析法。例如排球运动中,一传与二传可构成一对不相容事件,一传的质量直接影响二传的质量,在解决二者矛盾时,可以把一传设为条件,二传设为目的,为了达到目的,可以对条件进行可拓分析,如加大前排拦网、变换防守阵型等。依据“三四三”进行可拓分析,能够为教练员提供合理的解决方案。因而增加诊断模型在实际运用中的实用价值。

4、小结

前人对比赛中进攻的形式及其效果等有了较多的研究,对运动训练诊断与评定的方法学也有了一定的认识,但对把隔网类项群作为一个整体的诊断与评定的研究较少。利用物元分析的方法,以现代控制论、方法论和现代训练学为理论基础,以一个项群为研究对象,通过建立整个项群的技战术诊断模型,可以找出项群内部技术与战术的共同的客观规律以及技、战术诊断的共同之处。

参考文献

[1] 赵焕彬.运动技术可视化实时生物力学诊断系统的研制[D],河北师范大学,2007

[2] 虞丽娟,张辉,戴金彪等.隔网对抗项目比赛技战术分析的理论与方法[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7(03)

[3] 张辉,霍赫曼·安德烈亚斯.球类比赛数学模拟竞技诊断的理论与实践——以乒乓球比赛分析为例[J].体育科学,2005(08)

[4] 张辉,霍赫曼?安德烈亚斯. 乒乓球比赛的数学模拟竞技诊断[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4(02)

[5] 张晓蓬.中国乒乓球队战术训练水平定量诊断方法及实践效用[D].北京体育大学,2004

竞技体育构成要素范文4

关键词:体能结构;长拳;定义;结构分析

1武术套路长拳类运动员专项体能的定义

明确了长拳类运动员体能的具体概念,无论对选择出反映长拳类运动员体能水平全面而又简练的指标,还是保证评价指标更好地体现长拳类运动项目特征,指标权重更合理,评价标准更切合实际。

80年代中后期,我国各竞技运动项目陆续开始强调“体能”训练。由此“体能”一词频繁出现在运动训练中和运动训练学、运动生理学和各种体质研究的文献资料里。遗憾的是专家、学者们所赋予“体能”的概念并不完全一致,同时结构的划分也从未达成一致。

《运动训练学》 (2000)教材中田麦久等专家把“体能”视为运动员先天具有的遗传素质与后天经训练形成的在专项运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机体持续运动的能力。并将其定义为:运动员体能是指运动员机体的基本运动能力,是运动员竞技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广义上,体能包括形态、机能、素质三方面;而在狭义上,运动员的体能水平通常指运动员的素质水平。

袁运平博士《运动员体能与专项体能特征的研究》(2004)将体能定义为:体能是指人体通过先天遗传和后天训练获得的在形态结构方面,在功能及其调节方面以及在物质能量的贮存和转移方面所具有的潜在能力,以及与外界环境结合所表现出来的综合运动能力。

尽管“体能”一词内涵多样,有多种不同的理解和表达。但综上所述,本研究认为体能的定义应包含以下三点:①经过先天遗传和后天身体训练获得;②包含各项身体素质;③受外界环境影响。即:人体在先天遗传与后天训练的基础上所获得形态结构、机能调节方面得到优化并在各项活动中承受负荷适应环境变化的综合运动能力。在前人对体能研究和理解的基础上,结合长拳运动项目自身的特点,本文认为:竞技长拳类运动员的专项体能是指长拳类运动员在比赛或训练中承受负荷与适应环境变化的综合运动能力,是长拳类运动员身体形态、身体机能、身体素质的综合体现。(其中身体素质起关键作用),它是其竞技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能否在长拳类比赛中获得优异成绩的重要因素。

2 武术套路长拳类运动员专项体能的构成要素

长拳类运动员的体能做为其竞技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其提高竞技能力的根本动力系统。田麦久等对体能的研究认为,运动员体能是运动员竞技能力的重要构成部分,它的发展水平是由身体形态、生理机能及身体素质的发展状况决定的。龚波根据层次结构原理,将体能看作是具有内外层次的系统结构,这个系统的内核部分由身体形态、机能和身体素质构成。它们是人们一致认可的体能基本内容。由身体形态、机能、身体素质和其它子系统相互作用构成的,即未完全明确的身体适应能力。

由此可见,运动员的体能是由具有不同表现形式和不同作用的身体形态、机能和身体素质3大要素构成的,每个要素间相互作用、相互渗透构成具有特定功能的复杂动态系统。在结构上,它包括身体形态、生理机能、身体素质三个部分,身体素质是体能的主要外在表现形式,其也是长拳类运动员体能的核心,是体能中最重要的因素,在运动时表现为力量、速度、耐力、柔韧和灵敏等各种运动能力。在相互作用上:身体形态和身体机能影响运动员身体素质的发展,反过来,身体素质可以直接影响身体形态和身体机能;而身体形态也会对生理机能产生一定影响。从功能上分析:身体素质是专项体能的外在表现,身体形态和机能是决定和影响身体素质水平表现的基础条件,而身体形态和身体机能是提高身体素质的保障条件。

研究表明,人体各器官、组织和细胞的形态结构是其功能的物质基础。一定的形态结构具有一定的功能,即结构决定功能,特定的形态结构实现特定的机能活动。反之,机能状态也能对形态结构产生相应的影响。而身体素质是指运动员机体在运动时所表现的各种能力,各种身体素质,实际上是人体形态结构、生理机能与代谢状况的综合表现,是运动员的整体运动能力;同时,身体素质的发展反过来又对运动员的形态结构和生理机能产生一定的影响。三个构成因素之中,身体素质是体能的外在表现。

本研究以现代系统论基本原理为出发点,将“体能”作为一个系统、一个整体进行研究。运动员的体能系统结构是指体能系统中各个部分的空间和时间相互作用的规律性,以及各种力相互作用和能量相互转化的规律性。其下属包括身体形态、身体机能和身体素质三个子系统局部结构,并与外界环境紧密结合,成为运动员竞技能力大系统中的一个要素。结合长拳类运动项目的特点,长拳类运动员专项体能结构系统可视为由身体形态、生理机能、身体素质三个子系统所构成,每个子系统又再分成若干层次的子系统,从而构成了长拳类运动员体能的综合有机系统。各子系统间相对独立,但又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同时,长拳类运动员的专项系统中各个系统和结构会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任何一个子系统或子系统中的某一个环节存在问题都会影响整个系统功能的发挥。从长拳类\运动员体能结构系统上来分析,长拳类运动员的运动素质为长拳类运动员体能的核心,是评价长拳类运动员体能水平的决定性因素,而长拳类运动员的身体形态和身体机能的状况是形成长拳类运动员运动素质好坏的基础。

参考文献:

[1]袁运平.运动员体能与专项体能特征的研究[J]体育科学,2004(9)48-52

[2]赵志英.对体能的探析[J].北京体育师范学院学报,1999(1),46-44

竞技体育构成要素范文5

摘 要 舞龙运动作为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强烈的民族特色和久远的历史文化,是我们民族文化的精华和瑰宝。随着国际龙狮运动会联合会、中国龙狮运动协会以及中国大学生体育协会舞龙舞狮分会的先后成立,多种形式的舞龙比赛的开展进行的如火如荼。竞技舞龙运动是在国际龙狮总会及中国龙狮运动协会指导下,遵照统一标准即国际龙狮竞赛规则、裁判法进行的舞龙运动项目,主要是以竞技比赛为主要目的而开展的舞龙运动。是一项集体性竞技项目。竞技舞龙的竞技性、统一性还有它的规范性,是它与传统舞龙的本质上的区别。

关键词 竞技舞龙 教学 竞赛 选材 发展研究

一、高校舞龙教学与竞赛的发展研究

严武的《高校舞龙教学中学生兴趣培养探讨》和《高校舞龙教学中兴趣培养的课程设计》分别在文章中阐述了如何培养高校学生学习舞龙时的兴趣,同时表述了在高校舞龙运动的发展现状良好,未来前景也十分看好。李英、杨爱华《舞龙运动的历史回顾与展望》一文表明现在我国已经把舞龙运动划入竞技体育的范畴,并在全民健身运动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王基明《关于中国竞技舞龙规定套路的分析与探讨》,从规定比赛套路上做了科学严谨的分析,让参加比赛的队伍对舞龙规定套路有了更全面和深刻的认识,对自身队伍水平的提高起到帮助作用。曾庆华、刘洋《新疆高校开展舞龙舞狮运动的可行性分析》;赵长海在《上海市普通高校开设舞龙运动选修课程的可行性研究》等文献,都分别对高校舞龙运动的教学与训练进行探索与研究,从教学器材、方法、民族文化三个方面,揭示舞龙运动教学中的重点、难点,优化舞龙教学,促使其科学化、合理化和实效性;蔡开明,刘雪冰《龙、狮在高校体育中的现实化》,文章中表明龙狮运动在高校体育选修课教学中开展意义非凡,认为龙狮课程虽是一门充满活力和生机的新兴课程,舞龙舞狮以体育选修课的德尔形式在高校开展对推动我国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随着大学校园舞龙舞狮运动的蓬勃发展,为了更好的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加强交流,各种形式的舞龙比赛也相继诞生,其中“中国大学生舞龙舞狮锦标赛”,是专门为中国的高校舞龙队伍设置的,2015年8月8日第八届中国大学生舞龙舞狮锦标赛在江苏徐州奥体中心举行。除此之外还有全国农运会舞龙比赛,以及国家体育总局举办的国际、国内舞龙锦标赛、邀请赛、精英赛等赛事,还有各省市举办的舞龙比赛,这些赛事极大地加速了国内以及国际竞技舞龙的发展推广和普及,更重要的是使人们关于舞龙运动的科学研究有了丰富的素材。

二、竞技舞龙运动选材的研究

竞技能力的构成要素经过不断地演变和发展,包括“形态、机能、素质、技术、战术、智能、心理"共七个要素。雷军蓉在其主编的《舞龙运动》一书中指出,为了提高舞龙运动选材的准确性,必须结合特有运动特点,采用合理的考量方法再结合经验对舞龙队员进行选材,以身体形态、生理技能、身体素质、运动技术和心理素质等为重点测量内容。舞龙运动是一项大负荷的有氧运动,且需要集体高度配合的运动项目,随着竞技舞龙的快速发展,高难度动作越来越多,体能消耗也越来越大,选择队员要有良好团队精神,身体素质好,吃苦耐劳精神佳,尤其对耐力、弹跳、灵活性要求高,再者就是要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张智在《舞龙运动员的身体形态、机能、素质研究》一文中,对竞技舞龙运动员的体型体能特征进行了研究,文章分别从具体身体形态、生理机能以及身体素质等方面进行研究,具体的研究内容包括身高、体重、坐高、胸围、腰围、大小腿围以及上肢指标,心率和血压、肺活量和最大吸氧量、平衡机能,力量素质速度素质、灵敏素质耐力素质、柔韧素质等十余个具体指标,较全面的阐述了竞技舞龙运动员具有的体型体能特征,为竞技舞龙运动员选材提供了参考依据;易芳在其硕士学位论文《男子竞技舞龙运动员选材研究》一文中对竞技舞龙运动运科学选材指标以及具体步骤都做了较全面的研究,在易芳的科学选材指标中出现了心理素质指标,具体包括注意力、控制力,神经类型,音乐能力倾向性和团队精神,内容更加全面,研究也更加细致,再结合项目具体特点为竞技舞龙科学选材提供了更加全面细致的选材参考依据。胡小勇在《成人男子竞技舞龙运动龙头队员选材研究》一文中,分别从身体形态类、心肺机能类、身体素质类和心理素质类四个方面对竞技舞龙龙头队员的选材做了细致的表述,而且给出了龙头队员选材的具体指标,对龙头队员科学选材做出了贡献。

参考文献:

[1] 严武,王勤.高校舞龙教学中学生兴趣培养探讨[[J].九江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1):123-124.

[2] 王基明.关于中国竞技舞龙规定套路的分析与探讨[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2008.

[3] 赵长海.上海市普通高校开设舞龙运动选修课程的可行性研究[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6.9.

[4] 蔡开明.刘雪冰等.龙、狮在高校体育中的现实化[J].娄底师专学报.2004.4.

[5] 雷军蓉.舞龙运动[M].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4.7.

[6] 张智.舞龙运动员的身体形态、机能、素质研究[J].河南师范大学报,2013(1):177-179.

竞技体育构成要素范文6

关键词:体育院校;核心竞争力;创业;因素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持续向纵深方向发展,用人制度改革逐渐向科学化、市场化目标转变,社会对高等人才的要求趋向多元化及近年来体育院校连续的大规模扩招,致使体育院校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日益突出,已成为阻碍体育院校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严峻的就业形势迫使体育院校必须与时俱进,更新教育观念,调整教育指导思想,修正传统的培养方式,科学安排课程设置,积极引导体育院校自主创业教育,进一步培养和强化学生的创新意识,创业意识,努力形成具有体育院校特色的创业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具有一定创新能力、创新意识的应用型人才,为我国体育院校体育事业的健康发展做出贡献。

本文研究以核心竞争力理论为基点,通过查阅国内外已有的研究成果, 阐述了体育院校核心竞争力,重点探讨了体育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实际状况,分析了当前制约体育院校学生创业的因素,并提出建设性的对策与建议,为促进我国体育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有效开展提供参考。

1 体育院校核心竞争力研究

1.1 体育院校核心竞争力的本质和特征

我们认为体育院校核心竞争力的本质是体育院校在整合内外部资源过程中所形成的体育院校独有的、能够支撑可持续竞争优势的资源能力,此资源能力以体育特性为基础,能够服务于社会和体育事业发展。我国体育院校核心竞争力具有以下特征:

1.1.1 相对性

体育院校的核心竞争力是相对的。首先表现为核心竞争力具有时效性,若停步不前,则核心竞争力将丧失。其次,核心竞争力也是具有一定范围的,某一院校掌握某些核心技术、知识、能力、物质等,在体育院校内它具有核心优势,但在全国其他领域内就不一定是核心竞争力,它的核心优势是相对于本领域竞争对手而言的,并随着它的发展和竞争地域的扩大,其核心竞争力的相对水平也会逐渐改变。另外,某一院校在体育院校内不具有核心竞争力,但与其他竞争对手相比,具有明显的竞争优势,这同样是它为地方服务的核心竞争力。

1.1.2 独特性

主要表现为某一学校经常领先其他学校而产生新的知识、技能、设备等能力,这种行为不是偶然的,是学校长期以来形成的一种自觉不自觉的行为,且不断使这种行为得到发展,形成并保持体育院校核心竞争力的长久不衰。

1.1.3 鲜明性

第一种情况是全方位的领先竞争对手,这是最理想的核心竞争力,但在通常情况下是做不到的。第二种情况是不追求每一个环节都优于竞争对手,但关键环节具有优势,同样可视为具有核心竞争力。第三种情况是在所有竞争对手中,每个环节都不优于竞争对手,但综合效益却明显优于竞争对手,也表明它具有核心竞争力。

1.2 体育院校核心竞争力的结构和功能

高校的职能主要表现为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和文化传承,体育院校同样如此。专家访谈表明,体育院校核心竞争力的构成要素应与之相适应,体育院校核心竞争力的构成要素同样表现为四个方面:人才生产能力、学术生产能力、服务社会能力和文化力。

1.2.1 人才生产能力

体育院校的人才生产能力主要是指体育院校培养参与全运会及奥运会等大型赛事运动员的能力;培养全运会及以上大型运动会裁判员执法人才的能力;培养全国大型运动会组织管理、策划营销人才的能力;培养省市及以上运动队的执教人才的能力;培养全运会及以上大型运动会科研攻关人才的能力;培养竞技体育场地、器材、设备等研发能力人才。

1.2.2 学术生产能力

本文中体育院校的学术生产能力主要是:自身学科的竞争力、实验室建设水平和学术交流能力。学科竞争力主要表现在本学科及跨学科领军人物和学科团队在同行中的地位、学校整体学科设置情况、省市及国家级重点学科数量、学科与竞技体育对接程度、各学科掌握核心技术情况等。实验室建设水平主要表现在学校拥有省市级及以上重点实验室的数量。各学科是否具备实验关键设备,为竞技体育服务的实验项目数量等。学术交流能力主要表现为主办、承办、协办国际、国内学术会议情况,学校在国际国内重要学术会议作大会报告情况和完成或承担国际交流合作项目的情况等。

1.2.3 服务社会能力

体育院校的服务社会能力主要是指体育院校在整合人才生产能力和学术生产能力基础上,实际为社会提供各类人才和科技服务的数量和效果。

1.2.4 院校文化力

体育院校的文化力主要是指体育院校特有的校园体育精神和校园体育文化传承。校园体育精神主要表现在历任校长对竞技体育支持程度,学校师生对竞技体育的认同程度和学校的办学理念、政策支撑等;校园体育文化传承主要体现校园文化方面,如校训、校歌中是否含有为竞技体育服务的内容,本校培养的名师、名运动员、名教练、名裁判等图文声讯资料,校内是否拥有体育特色建筑、雕塑、明星墙、名人警句等。

1.3 体育院校核心竞争力的形成过程与培育机制

核心竞争力是由技能、知识、组织构成,主要分为3个阶段。

1.3.1 开发、获取核心专长阶段

首先,明确体育院校核心竞争力的特色优势,区分体育院校和普通院校培养方式之间的竞争,开发具有体育院校特色的综合人力资源和支撑发展的财力资源,培育体育院校整体核心竞争力的技能。其次,确定体育院校的发展价值目标,围绕价值目标,采用差异化发展战略,开展创业教育核心专长活动,在实践中采取多措施逐步优化体育院校核心竞争力,特别是要重视开发掌握关键技能的人力资源,从而使体育院校获取可持续发展的核心竞争力。

1.3.2 竞争要素的整合阶段

根据体育院校核心竞争力的自身需求和条件,围绕体育院校核心价值,将分散的不同竞争力要素进行整合,从而形成整体的竞争能力,通过有效整合资源,使特殊技能、人力资本、财力物力资源等与体育院校相应的空间和环境有机结合和融合,增强和培育具有体育院校特点的核心竞争能力。

1.3.3 核心竞争力的更新阶段

核心竞争力具有阶段性和层次性,主要是指核心竞争力的核心要素、辅助要素及其结构顺序是不同的,所以核心竞争力的形成也是不同的。因此,必须及时更新和发展,兼顾社会需求和市场需求的双重功效,培育和提升不同层级的体育院校核心竞争力要素,采用不同的方式进行资源整合发展,使体育院校核心竞争力呈现动态可持续发展,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体育院校核心价值。

1.4 体育院校核心竞争力的评价

明确体育院校核心竞争力的构成要素,这是识别及评价核心竞争力的前提和基础,理清核心竞争力的主要特征,找到科学合理的测评体育院校核心竞争力的方法(如图1所示)。

图1

1.5 体育院校核心竞争力的提升

第一,提升体育院校的制度创新。制度创新的核心内容是社会政治、经济和管理等制度的革新,其直接结果是激发人们的创造性和积极性,促使不断创造新的知识和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最终推动社会的进步。体育院校的制度创新要符合完备性、合理性和可行性,创新的效能能够体现动态性,制度会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变化。因此,只有不断提升制度创新,不断革新和完善体育院校的层次,建立一套明确、责任具体、高效率的制度体系,才能形成适合自身发展特点的制度体系,进而提升体育院校整体水平,形成体育院校持续的竞争优势。

第二,提升体育院校管理创新。管理创新,就是实现创新所达成的全部管理理念与管理行为,包括管理思想理论上的创新、管理制度上的创新、管理具体技术方法上的创新,管理创新能力直接决定了体育院校独特而高效的管理体系的形成。

2 制约体育院校核心竞争力成为创业优势的因素

2.1 创业理念

体育院校作为培养我国体育事业创新及应用型人才的主阵地,在我国体育事业蓬勃发展的今天,其学生在自主创业上拥有较好的优势。体育院校如何运用自身核心优势,促使学生形成创业理念,对学校的人才培养有着重要的意义。何为创业理念?创业理念是浓缩和提升了创业者对创业历程的理性认识及理想追求,是创业者的创业思维、创业观念、创业追求的境界。成功人士的创业理念表述为:“幸福是创业的唯一理由”“不到长城非好汉,再难都得干一干;不到黄河心不死,追求成功步不止”等。从创业理念看出,拥有积极阳光的创业心态,才会有较好的创业理念,将积极阳光的心态引入大学生创业理念建设,才能正确引导大学生形成创业理念。体育院校有着“挑战自我”“突破极限”“勇敢顽强”等强烈的体育精神文化传承,这些精神文化是学生创业理念形成的沃土,而现实中体育院校的核心精神文化却没有有意识地去推动学生创业理念的建立(见表1)。

表1 创业理念对体育院校核心竞争力形成创业优势的制约因素

由表1我们可以看出,从创业理念的角度,专家认为,体育院校核心竞争力形成创业优势的主要阻碍在于学生对体育产业的创业观念是否明晰,是否有系统的体育领域创业思想及思维,是否能够将体育精神文化融入到创业理念之中。

2.2 创业教育

体育院校要树立创业教育教学指导思想。根据体育院校特色,确立与体育相关的专业创业课程,进行教学改革,使教学活动与体育院校学生的创业相结合,从素质教育和社会需求的视角出发,结合体育名人创业的成功案例,将体育创业教育纳入体育院校人才培养目标体系中,使体育创业教育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为学生的自主创业提供实践平台,营造良好的自主创业氛围,查找制约体育院校学生自主创业的因素,将体育院校的核心竞争力转化为学生的创业优势,构建适合体育院校学生实际特点的多维创业教育体系(见表2)。

表2 创业教育对体育院校核心竞争力形成创业优势的制约因素

由表2我们可以看出,从创业教育的角度,专家认为,对体育院校核心竞争力形成创业优势的主要阻碍因素为:体育院校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创业教育系列课程、创业教育文化氛围以及创业基金的提供。

2.3 创业途径

根据体育院校学生创业时间,可分为在校创业、休学创业、毕业即创业、毕业后创业、深造再创业;根据创业目的不同,可分为生存型创业和机会型创业等;根据创业主体的不同,可分为独立创业、附属创业、公司内部员工创业;根据创业起点的不同,可分为建立新企业和再创业等;根据创业投入资源的不同,可分为人力资源转移型、技术转移型与直接投资型等;根据企业制度创新层次,可分为基于产品层次的创业、基于市场层次的创业、基于组织管理层次的创业等(见表3)。

表3 创业途径对体育院校核心竞争力形成创业优势的制约因素分析

由表3可以看出,专家认为,从创业途径的角度分析,体育院校核心竞争力形成创业优势的主要制约因素是体育院校核心竞争优势开拓新体育市场的能力、体育院校核心竞争优势生成新技术和新产品的能力。

2.4 创业环境

体育院校的创业环境发展是影响学生创业的外部条件,是学校政治、经济、文化因素的综合。体育院校的创业环境主要是指在体育产业内的校内外环境,因此,提供宽松的创业环境,必须加强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优化创业教育环境,广泛开展创业教育宣传活动,定期组织体育专业内创业的报告座谈,利用节假日参观访问体育公司,与体育创业成功人士交流经验,形成良好的创业态势,使体育院校学生自主接受创业实践(见表4)。

表4 创业环境对体育院校核心竞争力形成创业优势的制约因素分析

表4(续)

大学生创业的导向机制和激励机制尚未建立 123 8.195 1.158 7

缺乏良好的创业文化 123 6.115 1.692 3

由表4我们可以看出,从创业环境的角度,专家认为,阻碍体育院校核心竞争力形成创业优势的主要因素为:社会创业氛围不够浓厚,大学生创业积极性没有调动起来;创业资金缺乏,资金来源渠道不畅;大学生创业的导向机制和激励机制尚未建立。

2.5 创业资源

体育院校学生创业资源是学生创业前拥有的各种资本的总和,包括人力资本、经济资本和社会资本,创业的初始资源包括行业经验、受教育程度、创业经历、社会网络和专业网络五个方面(见表5)。体育院校学生具有较高的素质,拥有体育院校学生特征的认可感和自信心,其拥有的初始资源较一般创业者来说具有自身的特点,但是体育院校学生缺乏创业经验以及社会和专业网络联系,因此,如何获取创业资源,如何有效为学生聚拢创业资源对学生形成创业优势,对促进学生创业有着重要意义。

表5 创业资源对体育院校核心竞争力形成创业优势的制约因素分析

由表5可以看出,从创业资源的角度,专家认为,体育院校核心竞争力形成创业优势的制约因素主要是:体育院校创业基地中创业资源的质量和学校政府等支持性网络对大学生创业的扶持程度。

3 结束语

体育创业人才培养既是体育院校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体育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之一,现阶段对体育创业人才培养的研究较少,尚没有形成一致的关于体育创业人才的概念及理论体系。针对这一现状,笔者通过开放式问卷调查、访谈和专家咨询,向14所体育院校发放调查问卷,并以此为根据,分析制约核心竞争力成为创业优势的因素。通过分析,得出以下结论:

(1)体育院校核心竞争力具有相对性、独特性、鲜明性的特征,其培育与提升要经技能、知识、组织三者合为一体的复杂体系,具有人才生产能力、学术生产能力、服务社会能力和文化力功能,构成了人才生产能力评价、学术生产能力评价、服务社会能力评价、文化力评价。

(2)在创业理念方面,体育创业观念明晰、体育精神文化融入创业理念的意识是制约体育院校学生创业核心竞争力的主要因素。

(3)在创业教育方面,体育院校创业教育师资队伍质量、创业教育课程和创业环境是制约体育院校核心竞争力形成创业优势的主要阻碍因素。

(4)在创业途径方面,开拓新体育市场的能力、生成新技术和新产品的能力是制约体育院校核心竞争力形成创业优势的主要阻碍因素。

(5)在创业环境方面,社会创业氛围、学生创业积极性、创业资金缺乏是制约体育院校核心竞争力形成创业优势的主要因素。

(6)在创业资源方面,体育院校核心竞争力形成创业优势的制约因素主要是体育院校创业基地中创业资源的质量和学校政府等支持性网络对大学生创业的扶持程度。

参考文献

[1] 谢晓艳.高等教育国际化进程中体育院校核心竞争力的培育 与构建[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3(3):65-67.

[2] 邓万金.体育院校学生自主创业及创业教育模式体系研究[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12(4):112-115.

[3] 张帆.大学生创业资源获取影响因素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12.

[4] 陶利,王君,苏欣荣.体育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路径之探究[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12(4):94-96.

[5] 张立平.大学生创业基本能力形成与创业环境关系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1.

[6] 孙,解长福.高校大学生自主创业教育现状及对策研究[J].人才与教育,2011(12):131-133.

[7] 赵观石.地方高校核心竞争力的内涵、特征及实现路径[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0(9):6.

[8] 姚圣梅.大学生创业核心竞争力的释义初探[J].教育与职业,2009(12):155.

[9] 朱小平,刘杰.体育院校核心竞争力及其提升途径研究[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2007(35):194-195.

[10] 汪腾,李红琴.论高校核心竞争力的培育和提升途径[J].消费导刊,2007(11):163.

[11] 吴佳.浙江省大学生创业环境研究[D].杭州:浙江工业大学,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