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设计规范与标准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建筑设计规范与标准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建筑设计规范与标准

建筑设计规范与标准范文1

通过知识管理的各种模块如图档管理、规程规范、信息专题库提供的查询和自动统计功能,知识管理的具体实施部门可以知道某个阶段某类知识的需要和浏览人数,从而了解工程设计人员或管理人员在哪些时间对哪些知识和信息感兴趣,为进一步增加整个信息系统的知识量和知识面提供指导依据。同时,可以根据这些查询和统计的结果有针对性地向相关的生产和管理人员提供他们在某个时间段内所急需的知识,把被动的等待变成主动的提供,大大减少生产人员用于搜寻和获取知识所需的时间。在进行协同设计工作过程中,首先根据现有条件,采用“讨论研发试应用总结修正再研发再应用”的方式,结合实践,较好地解决我院需求分析这一软件研发难关。试点工程应用软件平台评价:协同设计管理平台使设计师之间的交流更加快捷,并自动记录交流痕迹,改变以前相互间交流无据可查的状况,使工程设计工作的操作流程更加清晰,专业内及各专业间的相互提图、更改都有证可查,避免相互推诿。同时,平台提供了很好的空间,可以在第一时间分享资源,提高了工作效率。经过一年多的艰苦努力,我们院协同设计管理平台目前已经形成。突出设计与管理,通过规范的设计管理,提高资源共享,提高专业内及专业间交流效率的基本特色。

建筑设计文献资料管理在协同设计管理平台中的作用

建筑设计离不开各类数据参数,来源详实的数据为设计提供保障,搭建院协同设计管理平台的根基。建筑设计文献资料管理,包括:TADI执行法律、法规、条例,设计规范、规程、标准,是我院技术文件资料的极为重要和关键的部分,它的健全和完善动态化的管理是保证设计质量的第一环节要素。如果没有技术文献参考资料数据的支持,建筑设计也无从谈起,可见技术文献资料在建筑设计中的重要性。在建筑设计规范模块中,依据建筑设计特性,分类为建筑设计专业、结构设计专业、给排水设计专业、暖通设计专业、电气设计专业五大模块,把建筑设计中所有使用的规范分为专项设计规范、通用设计规范两大门类。在模块设计中添加查询的人性化,方便设计人员查找,在协同设计平台中的建筑设计规范模块中,把常用建筑设计规范标识为深色系,这样通过颜色可以识别规范类型,用色彩引导的方法使设计人员在查找时更加便捷,在功能设计上,几乎做到一键式检索模式。建筑设计规范类模块,在协同设计平台中渗透涵盖在建筑设计每个环节中。规范流程文件编写,建筑设计规范文件的编写,要保证设计中每一处的设计文件资料必须是现行,技术文献要与住建部文献相统一,更新文献必须提前,不能有废止文献的版本,使各种建筑设计依据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在系统中设置统一的工作空间,规范化地定义设计流程,使得用户在使用设计软件时,会自动继承和调用这些设计标准,而又不会受到太多的限制。公共资源规范设计流程包括审核、校对、会签、归档验证。文件版本管理包括平台日志、项目函件、会议纪要等,使操作记录均有据可查。方便的沟通交流,使项目负责人,专业负责人对项目能够进行有效掌控。强制执行标准是提高设计质量的依据,对此项文件的编写我们提出了分专业后融合的工作方式,这样更细致和全面。设计工作强制执行标准更是工作中的难点,它涉及领域广泛,文献庞杂,要求时效性和严格性,这对于协同设计管理平台运转起到保障作用。修改通知单必须在出图时全部到位,不能有丝毫差错。完善的版本控制机制,支持修改锁定,并严格记录操作过程,做到操作有据可查;本协同设计平台在所有设计过程中都能做到有据可查,为平台安全奠定了良好的技术支持基础。管理平台应该与设计平台做到紧密结合,但并不是说管理平台与设计平台一体化是最好的方案。管理平台的使用范围明显要大于设计平台,管理平台与设计平台之间既要有良好的数据衔接,又要有独立运行的能力。保证适当的人、在适当的时间、找到适当的信息。要保证项目中的每一个成员可以方便、快速、准确地得到自己希望得到的项目信息,并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项目成员可以分布在远程异地,甚至可以是移动状态,一个项目相关人能够避开项目中大量的垃圾信息自己找到或者从系统提示中得到相关的信息。而不是茫然无知或是被大量的无用信息所淹没,这是协同设计是否能够成功实施的关键。

建筑设计规范与标准范文2

【关键词】圈梁 构造柱 抗震意识 抗震作用

【引言】随着我国的经济高速发展,给建筑行业带来了全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住宅建筑的发展尤为迅猛,底层带商业门面的住宅建筑的大量涌现,造成了底层框架结构设计上的很大缺陷。底层框架建筑设计归纳起来存在两方面的抗震问题:一是底层框架设计因投资者需要存在大空间的使用的问题;二是建筑物一面临街,而且临街面一般不布置抗震墙,使得抗震墙数量过少的问题。

本文通过对映秀镇漩口中学,建于2007年的三层混凝土框架结构的教学楼,整座教学楼倒塌以及教学楼附近一栋四层砖混结构的办公楼,一栋五层砖混宿舍楼尽管破坏严重,却没有倒塌,通过详细对比与原因分析,结合作者本人自身工作经验,针对框架结构中的围梁与构造柱的抗震作用,提出了建筑框架设计中应加强的几个抗震问题:加强建筑设计中抗震意识与多道抗震防线设置理念、加强底建筑底层的圈梁、构造柱,从而达到提高建筑物的整体抗震能力与抗震目的。以期对建筑设计师有所帮助与启迪,达到消除抗震设计隐患。

一、框架结构建筑设计存在的问题

在我国建筑抗震设计规范中,针对框架结构的构造柱与圈梁抗震设计与构造措施均有一定的规定。作者在几年的建筑工程设计实践中发现,近年来,建筑物底部框架结构主要用于临街门面,从而使框架建筑设计呈现平面多样化,给建筑结构设计和结构处理带来困难。

设计师在建筑设计时因商业要求,无法合理安排构造柱的设计,从而引起建筑结构设计不合理,造成这类建筑抗震性能先天不足,底层因为临街原因需要大门洞与大窗户设计,圈梁、构造柱的设计布局极为不合理,加上临街一面底层抗震墙设置减少,引起底层的侧移刚度比纵横墙较多的第二层要小,这种结构的建筑物其地震倾覆力矩主要由钢筋砼框架柱承担,使得底层钢筋砼框架柱的承载能力大为降低,当地震时,因为“下柔上刚”从而危及整座建筑的安全。如何才能克服这些困难就是建筑设计者所面临问题。

二、框架建筑结构不合理的地震危害分析

2008年5月12日,汶川发生了8.2级强烈地震,从汶川地震震害分析来看,砖混结构房屋破坏严重的都是90年代以前的建筑,基本上没有按《建筑抗震设计规范》中的规定,设置足够的构造柱和圈梁引起的倒塌。

以白鹿镇小学教学楼为例证:在地震中破坏最为严重的是大开间大窗洞的教学楼,9米的大开间,中间只用用两根进深梁代替横墙来承受楼板的荷载。大梁两端下面并没有设置构造柱,而是搁置在窗间的墙上,严重违反了《建筑抗震设计规范》中的圈梁、构造柱设计规定,从而付出了惨痛的代价。

但在汶川地震灾害中人们发现:映秀镇漩口中学建于2007年的三层混凝土框架结构的教学楼,在地震中受害严重,整座教学楼倒塌,但就在教学楼附近,一栋四层砖混结构的办公楼和五层砖混宿舍楼尽管破坏严重,却没有倒塌。究其原因主要是建筑设计没有达到《建筑抗震设计规范》的抗震要求,圈梁与构造柱设计结构不合理所致。

三、增强建筑设计抗震意识与圈梁、构造柱的抗震能力

我们认真的分析了地震给人类带来的危害,以及建筑结构不合理造成的震害损失,惨痛的教训教会了我们在建筑规划时,首先应选择对抗震有利的建筑场地,讲究建筑物规则对称与建筑结构设计合理,明确建筑设计的抗震目标,强化建筑设计中的圈梁、构造柱的抗震作用。

(一)明确建筑的抗震目标与多道抗震防线理念

严格按我国《建筑抗震设计规范》中的规定进行抗震设计,从而达到建筑抗震设计要求:“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的目标。”

在框架结构建筑抗震设计中,明确多道抗震防线设置的理念,加强圈梁、构造柱的砖混结构,即使是砖墙被破坏了,可圈梁、构造柱能把建筑物的墙体箍起来使建筑物不倒塌。

(二)框架建筑设计中“强柱弱梁”的目的

按我国现行抗震设计规范要求,框架建筑设计预期是“强柱弱梁”、“强剪弱弯”,来保证框架结构的抗震性能。建筑框架设计中“强柱弱梁”的理念就是:当遭受高于本地区抗震设计预估的地震时让梁端先出现裂缝,形成塑性铰来消耗掉一部分地震能量,从而保证框架柱这个竖向构件不坏,达到建筑物在震害中不坍塌的目的。

(三)加强底层框架结构圈梁与构造柱的作用

通过分析大量的地震灾害给建筑物造成的损害,结合作者自身多年来的工作经验,针对圈梁、构造柱在抗震时的重要作用,认为所有纵横墙顶部均应设置圈梁,抗震墙端部均应设置构造柱,同时增加构造柱与圈梁的强度,采用钢筋砼抗震墙来代替砖抗震墙,从而达到底层抗震设计标准。

事实证明,在汶川大地震中,凡底层合理设置了圈梁和构造柱的框架建筑房屋,在震害中建筑物虽然受损严重,但建筑物并没有倒塌,由此可见圈梁、构造柱在地震中的作用,圈梁、构造柱不但能增强框架建筑物的抗震性能,同时还能提高建筑物的整体凝聚力,防止墙面因在地震时的裂缝发展,抵抗来自地震和其它原因引起的沉降破坏作用。

【结束语】通过对框架建筑存在的设计问题,以及地震对建筑带来的灾害分析得出:只有加强框架建筑设计中的抗震意识、加强底层与过度层抗震能力、强化框架建筑圈梁、构造柱的抗震作用,才能使建筑物达到抗震标准和良好的抗震性能,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才会有安全保障。

【参考文献】

[1]田杰,许克宾;21世纪的结构工程抗震减灾设计新模式——抗震性能设计理论简介[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00年06期

建筑设计规范与标准范文3

关键词:建筑设计;防火规范;实际应用

中图分类号:TU2文献标识码: A

建筑设计是指建筑物在建造之前,设计者按照建设任务,把施工过程和使用过程中所存在的或可能发生的问题,事先作好通盘的设想,拟定好解决这些问题的办法、方案,用图纸和文件表达出来。而建筑设计规范,即就是由政府或立法机关颁布的对新建建筑物所作的最低限度技术要求的规定,是建筑法规体系的组成部分。随着我国社会的不断进步与快速发展,日益复杂、多样、全面的建筑给使建筑设计的难度和挑战性越来越大。如今随着各式各样、功能全面的大型建筑,如高层、超高层建筑等各类新型建筑物的出现,现在普遍使用的建筑设计规范不能再墨守陈规,也应推陈出新,尤其是防火设计规范。本文就基于我国现行建筑防火设计规范的局限性进行分析,同时也探讨了相关的改进优化措施。

1、现行建筑防火设计规范的局限性问题

1.1、规范中说明不清楚的情况

现行建筑防火设计规范按各种建筑物进行分类,根据有关消防安全的要求,对建筑物耐火等级、防火间距、防火分区、装修材料控制、安全疏散、防排烟设施、火灾自动报警设施、室内外消火栓、自动喷水灭火设施等每项设计,都详细规定了具体的参数和指标。但是由于每座建筑的结构、用途及内部火灾危险的大小、分布等不同,居住者或使用者的素质等条件差异,对于按照现行建筑防火规范统一给定的设计参数做出的设计方案,未必就是最科学、合理的方案,甚至还有些重要的设计参数在规范中说明不清楚的情况也经常会出现。比如在一项有一个二类建筑,用防火墙分隔成二个部位,每个部位的面积为1200m2,并且整个建筑都设有自动灭火系统。详细见图1:

《高规》GB50045-95第6.1.1条要求每个防火分区的安全出口不应少于两个。《高规》第5.1.1条也明确规定了二类建筑拥有自动灭火系统的防火分区的最大面积为3000m2。那这个二类建筑(A+B=2400m2),可以看成一个防火分区,它的面积是满足规范的。同时这2个部分一共有2把疏散楼梯,也是满足规范的。但从实际情况分析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如果发生火灾时,A区有人,那么他的逃生路线只能有一个,就是A区的疏散楼梯。因为对于他来说,不可能穿过中间的防火墙从B区的疏散楼梯下去,这样的后果就是如果一个疏散楼梯被烟火堵住时,他根本没有其它备用的疏散楼梯逃生。很显然这个是不对的,但从规范上看这样的情况也是不违反规定的,那我们如何去处理好这种规范对实际情况说明不清楚的情况,就是一个很大的问题。

1.2、具体规定的技术数据与日益扩大的建筑规模不相适

随着经济建设的迅速发展,建筑物类型日趋多样化,如:大型会堂、场馆、候车(机)厅以及超大型的综合商业场所及住宅建筑群。现行规范在适应发展要求方面显现出局限性。由于在制定规范的年代,这些大型或超大型的建筑尚未出现,因此用那时制定的建筑防火规范来指导和规范现代的设计,很明显会在设计上述建筑时遇到现行规范条文没有规定,或有规定但与实际情况有矛盾的问题。且有时在不同规范中,还不时发生条文之间互不协调的情况。如防火分区面积的划定已明显不能满足现代生产工艺的发展对建筑防火安全工程设计的要求。现行的消防技术规范的一个主要思路就是根据不同建筑物的性质,明确规定了防火分区的面积标准,当发生火灾时,通过人为规定的防火分区把火灾限制在一个较小的区域。这种做法对我国六、七十年代生产厂房和商业建筑来说是合适的,而对现在众多的现代化大规模生产和商业经营规模化来说已明显不适用。

1.3、单独设防,缺乏综合考虑和系统兼顾,甚至与实际相冲突的情况发生

现行的建筑消防技术规范常常要求业主在建筑耐火结构、防火分区、消防给水、火灾监控、防排烟等方面层层设防,投资较大,而未能将各单一的防火、灭火措施的作用统一考虑,结果造成消防投资的片面性和极大的浪费。例如:《高规》第9.1.3条规定消防用电设备应采用专用的供电回路,其配电设备应设有明显标志。那么如果有以下一种情况,就是这个建筑里消防电气只有应急照明和疏散指示标志,并且所有的消防应急设备都采用蓄电式应急照明。那么我们有必要一定要设专门的回路吗?这种实际情况与规范相冲突时如何去处理呢?我个人觉得没有必要,因为所有的应急设备都采用蓄电式应急照明,并且和正常的用电使用一个回路,在火灾发生以后,也可以直接切断电源进行灭火战斗并且也不影响用电设备的运行,因为第一使用的全部都是用蓄电式应急照明,按照《高规》第9.2.6的要求,蓄电式应急照明设备要保证断开电源以后能连续供电不少于30分钟。这种设备在短时间内对电源并没有依赖性;第二火灾发生以后完全可以直接断开电源以保障消防队员的安全。所以在这种情况下,使用一个回路虽然不满足规范的要求,但是从规范的出发点来看,这种做法是合乎要求的,并且消防队伍是为了保障地方经济的健康安全发展,如果一味的苛求与规范的完全符合,会有很大的困难,也加大了投资,对经济发展不利。所以在审图的时候要充分结合实际情况,并清晰规范制定的目的和出发点,这样才能把规范与实际中相冲突的情况合理的解决。

2、关于建筑防火设计规范中存在问题的有关建议

2.1、引入建筑防火性能化设计的概念

性能化防火设计是针对火灾特性为基础所进行的具体活动,这是一种创新性的工作。性能设计方法的具体形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它需要一定的规范、规定、标准来指导。它属于柔性法则,适用于:规范规章没有规定的情况;规范规章虽有标准规定,但不能或不足以应付现实情况;设计者能在安全无虞又合乎经济利益的情形下,自由地设计合乎需求的使用空间。尤其是对于上述1.1规范中说明不清楚的情况问题,我们如引入建筑防火性能化设计的概念,明确建筑防火设计规范是为防止和减少高层民用建筑火灾的危害,保护人身和财产的安全制定的,并且高层建筑的防火设计是立足于自防自救。从这一目的来看,主要是火灾发生时能尽量让人员疏散,减少损失。所以我们在审图的时候就应把握这个中心思想,这样才能把规范中说明不清楚的、不明确的、不详细的尽可能去处理好。

2.2、建立性能化设计的基础数据库

建立数据库的作用是为分析与计算软件提供必要的基础数据,对于火灾危险分析和性能化设计来说,尤其需要建筑物可燃物的燃烧特性和火灾过程的数据库。例如设定火灾的热释放速率是进行模拟计算的主要输入数据,只有这一参数的设定合理才能得到可靠的计算结果。现有不少实验数据比较零散,而且如何结合建筑物的具体情况进行应用也有待研究。这样以来,对于解决目前建筑设计规范中具体规定的技术数据与日益扩大的建筑规模不相适的问题也是非常有效地。

2.3、增强有关技术人员的教育和培训

规范来源于实际,但是又滞后于实际。所以我们在从事建审工作的时候要依据规范,但又要领先于规范。性能化设计与处理方式设计的基本思想存在很大的差别,要使有关建筑设计人员、建审人员熟悉并愿意采用这一新的体系,需要大力加强对各方面有关人员的培训。这项工作可由各级消防主管部门牵头,发挥有关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力量,分期、分批的对有关人员进行教育培训,满足当前和今后制定性能化规范,推进性能化设计的需要。

3、结束语

随着经济的发展,建筑物的功能越来越复杂$形式越来越多样,性能化消防设计作为近年来的研究重点与热点,是一种在性能的基础上实施的防火设计,更具合理、科学性,也是今后建筑防火设计发展的方向。但是新规范的实施为工程设计人员提供了较全面的设计依据。规范的制定不可能囊括了全部实际工程的具体情况,而且有较多的情况待设计人员对规范的理解,可以发挥设计人员的主观能动性。

参考文献:

建筑设计规范与标准范文4

一、指导思想和工作目标

开展创建全国无障碍建设城市工作,是贯彻落实市第九次党代会提出的建设“四个之城”目标特别是建设精致大气之城的一项重要任务。严格按照创建标准,要求建筑行业单位执行相关规范,确保各类新建项目无障碍设施建设率100%。本委直管的市政道路、公园、游园广场、公共建筑改造率不低于60%;其他无障碍设施建设、改造达标。

二、工作任务

(一)加强宣传培训,全面提高所有从业人员的创建意识。迅速组织传达学习市创建全国无障碍建设城市动员会精神,动员全市建筑设计、施工图审查、建筑施工、工程监理等广大从业人员,全力投入创建工作中,努力将创建目标任务与“四个之城”建设紧密结合,与争创全国文明城市工作有机融合。组织开展专业技术人员培训,学习贯彻《城市道路和建筑物无障碍设计规范》、《老年人建筑设计规范》等有关技术要求,使住房城建系统从业人员熟练掌握无障碍设施建设的法律法规和技术规范,并在工作中自觉贯彻执行,全面提升我市无障碍设施建设水平。

(二)加强监督管理,在全市新建、改建、扩建工程中严格执行无障碍设施建设标准。严格要求全市新建、改建、扩建的工程项目按规定建设无障碍设施,各类新建项目严格执行《城市道路和建筑物无障碍设计规范》、《老年人建筑设计规范》、《残疾人综合服务设施无障碍标准》等各类规范标准。

(三)强化整改落实,确保本委直管的市政道路、游园广场无障碍设施达标。针对市政道路、游园广场无障碍设施不够规范,损坏、侵占等现象时有发生的实际情况,市政处、园林局等单位要对直管的道路、公园、广场等无障碍设施进行一次全面的摸底排查,对盲道、缘石坡道、无障碍标志牌、建筑物出入口坡道、残疾人专用停车位、无障碍厕所厕位、无障碍路线图等内容重点检查,凡不符合要求的,制订计划,全面进行整改,确保达标。

(四)强化指导服务,努力提高全市各类道路和公共建筑无障碍设施的达标率。对辖区政府开展属地管理的道路、游园、广场、住宅小区无障碍设施整改,和各相关行业主管部门开展宾馆、医院、商场、学校等公共建筑物无障碍设施整改,提供技术指导和服务。

三、工作安排

(一)宣传发动、组织培训阶段(4月10日—5月10日):依据创建全国无障碍建设城市工作要求,召开市住房城建系统创建全国无障碍建设城市工作动员会。组织全市建筑设计、施工图审查、建筑施工、工程监理等广大从业人员,开展《城市道路和建筑物无障碍设计规范》、《老年人建筑设计规范》等有关业务培训,使住房城建系统广大从业人员自觉贯彻执行无障碍建设有关技术规范和标准。

(二)调查摸底阶段(4月10日—4月25日):对我委管辖范围内的城市道路、公园、游园、广场现有的缘石坡道、盲道、建筑物出入口坡化处理、安全走道及楼梯、无障碍厕所及厕位、无障碍停车位、无障碍标志、无障碍行进路线图、低位服务台、低位窗口、低位电话等无障碍设施进行调查摸底,对照标准逐项查找,对调查摸底情况进行汇总,制定整改工作计划。

(三)整治改造阶段(4月26日—8月31日):对我委管辖范围内的城市道路、公园、游园、广场的无障碍设施,按照整治改造计划全面落实整改补建,完成改造任务。为区政府相关部门和相关行业主管部门开展无障碍设施整改,提供技术指导服务。

(四)检查整改验收阶段(9月1日—9月30日):对照《城市道路和建筑物无障碍设计规范》有关技术要求,对各类新建、改建、扩建的工程项目按规定建设无障碍设施情况进行检查,对本委系统管辖的城市道路、公园、广场及办公楼等无障碍设施改造进行全面检查整改验收。

(五)迎接创建考评阶段(10月份起):委系统各单位收集创建资料,上报委创建办汇总,整理、装订创建工作台账,迎接市级省级创建考评,对创建检查发现的问题,立即整改。

四、工作保障

(一)加强组织领导。成立市住房城建委创建全国无障碍建设城市工作领导小组。按照市创建领导小组要求,制定委实施方案,定期召开会议,研究解决重要问题。各成员单位要制定本单位创建实施计划,把各项工作任务明确到岗位、责任细化到个人,做到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形成“纵管到底、横管到边”的组织网络,确保创建全国无障碍建设城市的各项工作真正落到实处。

建筑设计规范与标准范文5

【关键词】框架建筑 坍塌 抗震

【引言】自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的经济高速发展,给建筑行业带来了全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在我国现行的建筑抗震设计规范中,对框架建筑设计的抗震设计计算、构造措施均有一定的规定,但通过近作者几年的建筑工程设计实践得出,这些规定远远不能满足建筑物对抗震设计的要求。

地震时,强烈的震感对建筑物的破坏主要集中在底层,若底层的变形超过极限变形允许值,就会导致整幢建筑物的坍塌,给人们的生命财产造成严重的损失。这种建筑在地震受害现象屡见不鲜。如在1995年1月17日,日本阪神大地震中,就发现了类似建筑物被破坏的现象,并引起国内外结构专家和技术人员的密切关注。

本文通过分析了地震时建筑坍塌的原因,结合作者自身工作经验,针对框架建筑设计时的抗震要求,提出了建筑框架设计中应加强的几个抗震问题:注重建筑设计中的抗震意识、加强底层与过度层抗震能力、强化建筑圈梁、构造柱的抗震作用,从而达到建筑抗震目的和良好的抗震性能。以期对建筑设计师有所帮助与启迪,达到消除抗震设计隐患。

一、框架建筑设计的抗震能力问题

框架建筑设计中底层带商业门面住宅建筑的大量涌现,使框架建筑设计呈现平面布置多样化,给框架结构设计和结构处理带来了困难,建筑设计师在一些建筑工程设计中,往往为了提供底层大空间,底层框架采用每两开间设置框架梁柱或剪力墙,造成上层有一半左右的抗震横墙由次梁承托,形成了对抗震要求极为不利的现象。设计师在为满足建筑物的要求,将剪力墙集中布置偏于一边,刚度中心与质量中心严重偏离,在地震作用下将出现扭转的现象,从而形成“下柔上刚”,对抗震十分不利,如何才能克服这些困难就是建筑设计者面临的问题。

二、框架建筑结构与地震危害分析

自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的经济高速发展,给建筑行业带来了全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住宅建筑的发展尤为迅猛,底层带商业门面的住宅建筑的大量涌现,因其施工相对简单,商业门面造价低廉而出售价格高,从而受到房地产投资者的青睐,但却造成框架结构设计上的很大缺陷。

设计师在为满足为商业要求,底层采用大空间,将剪力墙集中布置偏于一边,刚度中心与质量中心严重偏离,在地震作用下将出现扭转的现象,从而形成“下柔上刚”,地震时,强烈的震感对建筑物的破坏主要集中在底层,若底层的变形超过极限变形允许值,就会导致整幢建筑物的坍塌,如在1995年1月17日,日本阪神大地震中,就发现了类似建筑物被破坏的现象。

我国长期以来一直采用的砖混建筑结构方式,在强烈的地震面前,就会导致整幢建筑物的坍塌乃至整座城市的坍塌。如1976年7月28日3时42分,唐山发生里氏7.8级大地震,一座城市瞬间夷为平地,在地震中遇难人员超过24万人,惨痛的教训敲响了中国建筑行业的警钟。

三、如何才能设计出良好的抗震建筑物

针对地震给人类带来的危害,以及建筑结构的不合理造成的损失,在建筑规划时,首先应选择对抗震有利的建筑场地,简化建筑体型,讲究规则对称与建筑结构设计合理,明确建筑设计的抗震目标,确保框架设计符合建筑抗震设计内容。

(一)明确框架结构设计中的抗震目标

按我国《建筑抗震设计规范》中的规定,进行抗震设计的建筑,其抗震设计目标是:当遭受低于本地区抗震设计的地震影响时,一般不受损坏或不需修理可继续使用,当遭受相当于本地区抗震设计的地震影响时,可能损坏,经一般修理或不需修理仍可继续使用,当遭受高于本地区抗震设计预估的罕遇地震影响时,不致倒塌或发生危及生命的严重破坏。

(二)加强底层的抗震能力

常言道:万丈高楼平地起,底层的框架设计结构不合理,在地震时就会因为底层不稳而使建筑物发生危险。在框架建筑设计中底层框架是否牢固,直接关系到建筑物的抗震承受能力。

目前,底层框架建筑设计归纳起来存在两方面的抗震问题:一是底层框架设计因投资者需要存在大空间的使用的问题;二是建筑物一面临街,而且临街面一般不布置抗震墙,使得抗震墙数量过少的问题。要解决框架底层抗震问题,首先采用钢筋砼抗震墙来代替砖抗震墙,加强建筑圈梁、构造柱的抗震能力。

(三)强化框架建筑圈梁、构造柱的抗震作用

在我国《建筑抗震设计规范》中规定,“底层框架砖房”上层混合结构部分圈梁、构造柱设置按《砌体结构设计规范》有关规定执行。仅满足这些规定还不能完全达到抗震要求,本文通过分析大量的地震灾害给建筑物造成的损害,结合自身多年来的工作经验,提出了加大圈梁、构造柱的抗震作用,所有纵横墙顶部均应设置圈梁,抗震墙端部均应设置构造柱。事实证明,在国内外多次地震中,凡强化了圈梁和构造柱的框架建筑房屋,在地震中普遍受损较轻。圈梁、构造柱不但能增强框架建筑物的整体凝聚力,提高框架建筑物的抗震性能,并且能约束墙面裂缝的发展,抵抗来自地震以及其它原因引起的地基不均匀沉降的破坏作用。

【结束语】通过对框架建筑存在的设计问题,以及地震对建筑带来的灾害分析得出:只有加强框架建筑设计中的抗震意识、加强底层与过度层抗震能力、强化框架建筑圈梁、构造柱的抗震作用,才能使建筑物达到抗震标准和良好的抗震性能,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才会有安全保障。

【参考文献】

[1]《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J50011-2001)的第7.1.8

[2]戴国莹;新建筑抗震设计规范简介[J];建筑结构;2001年10期

建筑设计规范与标准范文6

Abstract: According to the dining room, this paper summarizes the design project experience in electrical design, and briefly introduces the route laying, leakage protection, measuring, equipment load.

关键词:线路敷设;漏电保护;计量;设备容量

Key words: route laying;electricity leakage protection;measuring;equipment load

中图分类号:TU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22-0080-01

0引言

饮食建筑属于民用建筑的范畴。饮食建筑包括营业性餐馆(简称餐馆);营业性冷、热饮食店(简称饮食店);非营业性的食堂(简称食堂)。建筑设计应保证饮食建筑的质量,使饮食建筑符合适用、安全、卫生等基本要求。建筑电气设计应符合国家、地方、行业相关规范,如《饮食建筑设计规范》JGJ 64-89,《城市道路和建筑物无障碍设计规范》JGJ 50-2001,《民用建筑电气设计规范》JGJ 16-2008,《低压配电设计规范》GB 50054-95,《全国民用建筑工程设计技术措施》电气2003,《建筑照明设计标准》GB 50034―2004。

以某食堂为例,该工程地上三层,建筑面积3732.88m2,主要结构类型为钢框架结构。本工程用电负荷等级均为三级。从室外箱变引来两路220/380V一般电源,分别供给本建筑物的动力负荷及照明负荷。动力负荷包括电梯、风机、厨房用电设备等用电负荷;照明负荷包括厨房、餐厅、各功能用房及公共照明等用电负荷。公共照明设火灾应急照明和疏散指示,采用自备蓄电池灯具,供电时间不小于30分钟。室内的照明及动力电源进线电缆从室外埋地引至首层配电间,再穿线槽引至二、三层配电间。

1浅谈在该工程建筑电气设计中的几点体会如下

1.1《饮食建筑设计规范》4.3.2条,厨房及饮食制作间的电源进线应留有一定余量。配电箱留有一定数量的备用回路及插座。电气设备、灯具、管路应有防潮措施。因食堂厨房中电气设备较多,负荷容量较大,应考虑扩容及留有一定裕量。厨房、饮食制作间照明均采用密闭防水型节能荧光灯。

1.2《饮食建筑设计规范》4.3.4条,厨房、饮食制作间及其他环境潮湿的场地,应采用漏电保护器。

食堂厨房、饮食制作间及其他环境潮湿的场地的照明设备、小型动力设备、插座等,均装设漏电保护器,漏电动作电流为30mA。

1.3 《城市道路求和建筑物无障碍设计规范》7.8.2条,专业厕所无障碍设施与设计要求规定:距地面高0.4~0.5米处应设求助呼叫按钮。本工程首层设有男女无障碍卫生间,在无障碍坐便器扶手所在的侧墙处设置求助呼叫按钮,距地面高0.5米。并在走廊内设置自带蓄电池电铃,距地面高2.5米,按钮与电铃之间通过控制线可靠连通。

1.4 《民用建筑电气设计规范》8.3.2条,明敷于潮湿场所或埋地敷设的金属导管,应采用管壁厚度不小于2.0mm的钢导管。明敷或暗敷于干燥场所的金属导管宜采用管壁厚度不小于1.5mm的电线管。《低压配电设计规范》第5.2.8条,明敷或暗敷于干燥场所的金属管布线应采用管壁厚度不小于1.5mm的电线管。直接埋于素土内的金属管布线,应采用水煤气钢管。

因套接扣压式薄壁钢管(KBG)的壁厚为1~1.2mm,套接紧定式钢管(JDG)的壁厚为1.6mm,焊接钢管(SC)的壁厚为2.8~4.5mm。焊接钢管(SC)的壁厚为2.8~4.5mm。食堂插座、照明配电线路均考虑穿焊接钢管(SC)。

1.5《民用建筑电气设计规范》8.12.4条,竖井的井壁应是耐火极限不低于1h的非燃烧体。竖井在每层楼应设维护检修门并应开向公共走廊,其耐火等级不应低于丙级。楼层间钢筋混凝土楼板或钢结构楼板应做防火密封隔离,线缆穿过楼板应进行防火封堵。《全国民用建筑工程设计技术措施》电气20035.9.2条,配电间在每层楼应设维护检修门并应开向公共走廊,其耐火等级不应低于丙级。4.2.4条第6点,配电间的门应向外开,不宜低于乙级的防火门标准。配电间的墙壁应是耐火极限不低于1h的非燃烧体。

由此,食堂各层配电间的门均开向公共走廊,其耐火等级不低于丙级;配电间的墙壁是耐火极限不低于1h的非燃烧体。hhhhh[[的非燃烧体。

1.6 计量问题。根据《民用建筑节能条例》(国务院令第530号)第十八条“公共建筑还应当安装用电分项计量装置”的要求,施工图设计文件还应满足下列要求:①电梯用电应设计量。②餐饮厨房的动力设备用电应设计量。③每栋建筑物应设总计量。

食堂两路总进线处分别设置计量表。电梯以及一~三层厨房的动力设备用电设置总计量表。

1.7 厨房备餐间、消毒间内设置紫外线消毒灯,按不大于15m2一盏的原则设置。可考虑在适当高度预留照明电源插座。

1.8 食堂各功能用房照度参照《建筑照明设计标准》相关规定。厨房操作间、加工区、餐厅照度均为200lx,主副食库照度为100lx。餐厅照明灯具采用嵌入式直管型铝格栅荧光灯(T5型);厨房照明灯具采用密闭防水型直管荧光灯(T5型);主副食库照明灯具采用直管荧光灯(T5型)。各功能用房在满足照度标准的前提下,照明功率密度值应满足《建筑照明设计标准》相关规定,满足节能要求。

1.9 厨房内电气设备较多,包括三相负荷、单相负荷。配电系统考虑三相负荷平衡。

厨房小型动力设备如磨浆机、压面机、切菜机、绞肉机等,其配电采用聚氯乙烯绝缘铜芯导线,穿金属管及金属线槽沿墙及顶板敷设至设备接线盒,设备由厂家安装到位。小型动力设备如售饭台,因其接线部位位于设备下部,其配电采用聚氯乙烯绝缘铜芯导线,穿金属管埋地敷设至设备接线盒,各售饭台由厂家安装到位。如烤箱、煮浆机、洗碗柜等较大容量的用电设备,配电采用交联聚乙烯绝缘、聚氯乙烯护套铜芯电力电缆穿金属管及金属线槽敷设到其配电箱的位置(配电箱随产品配套,由厂家负责安装)。小型冷库及保鲜库由专业厂家设计完成,电气专业设计仅根据用电容量大小预留电源开关及管线。

各用电设备容量参考《建筑电气常用数据》04DX101-1 P25~P27,《05D1》P167~P170,以及甲方提供的用电设备容量。